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精选(九篇)

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第1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童话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童话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有写童话的本能,他们几乎能自发地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童话。因此,让低年级学生写童话体作文,能使他们拥有广阔的天地,树立足够的信心,使他们快速起步,正确起步,在童话的世界里快快乐乐地去作文。

一、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童话故事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童话故事吸引人的了,孩子们从幼儿到小学阶段,接触的各种动画片,连环画,故事,大都是童话。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我鼓励他们课后多读童话,看完以后相互交换,进行交流。每天放学回家还可以看半小时的动画片让他们把最喜欢的故事写下来,展开比赛,看谁写得最好。同学们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一股看书、讲故事的热潮,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并且使他们的思维张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学写童话打下基础。

二、观察图画,编写童话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选用既直观形象又充满童趣的图画,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的心,让他们用童话来描写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写起来自然轻松,愉快。

1、拼拼画画,展开想象

小朋友喜欢自己拼出或画出一些小动物,他们能利用自己听到,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图案拼画的栩栩如生:小狮子、人熊猫。小猴子、青蛙、小白兔、……我运用他们平时对这些小动物形象的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编个小故事,小朋友这时来了劲,一个个议论纷纷。经过启发、引导、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出现了:《小猴于骑车子》、《小青蛙搬家》、《调皮的小狮子》……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人仿佛置 身于童话的海洋中。

2、利用图画,精心构思

利用图画来写童话有很多种方法,根据一幅图画发挥想象,看图作文,也可以是多幅图进行续编故事。如《小白兔采磨菇》、《小熊送伞》等,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拘泥于图画本身,要根据图画想到图画以外的东西,使情节更加丰富精彩。平时,经常对那些语言生动或想象丰富奇特的有个性的文章进行范读,并在班内展示。小朋友得到了鼓励和促动,对写童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三、巧用语言,激发思维

第2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在我班上,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叫钱思梦,小女孩天资聪颖,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就是作文不会写,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作文成了她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四年级时我接手该班并教她语文。开学初,老师布置回家作文《我喜爱的一种动物》。当她把作文交上时,我发现她写得语句通顺,用词也很讲究。曾听说她最怕写作文,今天竟写得如此好,我把她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讲评并表扬了她。

放学后,钱思梦悄悄走进办公室,低着头红着脸地告诉我,这篇“范文”是她老妈的“杰作”。不久,她妈妈也如实反映此事。她妈妈说:“这孩子最怕写作文,一听写作文就害怕。”

后来,学校办起了童话写作班,妈妈坚定地把钱思梦送进了这个班。同时,我也在自己班级进行童话写作实践。童话班的老师讲的是她喜欢听的童话故事,其中《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精彩有趣。

故事讲的是小鲤鱼历尽千难万险跳过龙门的经历,钱思梦写得不错。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故事续写,我提出一个写作内容:跳过了龙门的小鲤鱼又想走向何方?

没想到这一问,问出了一个写作新天地,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诉说小鲤鱼的故事。我让大家别急于回答,回家后想仔细了,把这故事一段段说出来。

又让人意外的是,钱思梦的故事编得既长又好。故事说了小鲤鱼跳过龙门后,全身披金成了神鱼。神鱼开始回家,一路看到小动物受欺侮,神鱼以他的聪明善良除恶扬善;而他同到家,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被一个来历不明的黑鱼帮害得东躲……

我让她把故事写下来,小女孩一写就写了二三千字,老妈惊呆了:这个平时爱看书却最怕作文的宝贝女儿,怎么迷上了写作!

是呀,为什么怕写作文而不怕写童话作文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孩子出生以来,首先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就是童话:孩子在妈妈怀抱里时,听妈妈讲老山羊的故事;进入幼儿园,听老师讲黑猫警长的故事;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看哈利・波特的故事……孩子们的心中,有一个属于他们的童话天地。现在,我让他们回到那个他们熟悉的童话乐园、那个喜欢的写作天地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他们的思想上不再有负担:不是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而是怎么写都可以,于是,畏途成了乐事,成了“好玩”。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孩子爱童话,才有兴趣写童话,这样的写作也有了一股无形的动力。同时,童话写作又有别于平时的观察作文,因为童话以想象替代观察(生活),让一个不请世事的孩子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也确实是个难事,别说学生,老师尚如此。童话作文避开了这道“忽悠”孩子们的坎,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的全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熟悉的人与事,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写作新天地。老师的表扬加上老妈的鼓励,让钱思梦的心态有了一个180度的大变化,使她笔之所至,兴之所至。

渐渐地,钱思梦进一步喜欢上了童话写作。她利用课余时间读童话故事,做读书笔记,有时自己编编写写童话。老师也常在早读、班会等时间让她给同学讲故事,读她的童话作文。她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五年级时,童话写作辅导老师组织了一个全校性的续写比赛,钱思梦发挥想象,创编了小鲤鱼系列童话《金龙鱼的传说》。这故事有头有尾,故事有起伏,也有一定思想性,从而得到了一致好评,获得了学校的童话写作一等奖。

后来,她和同学们还创编了“狐狸警长破案系列”“环保童话系列”……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苏州市高年级学生作文现场赛,获得了二等奖。听到喜讯的那一刻,她激动得都快哭了。钱思梦这个名字开始被全校同学熟悉,成为学校的小小童话作家。在全校故事大王比赛中她还得了一等奖;之后,又代表学校参加了市比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她成了同学、老师心中的“明星”。作为她的老师,我欣喜地看着她从不愿写作文成长为“小作家”,我想,这是童话写作给了她成长的翅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初始阶段,应“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钱思梦第一次参加童话写作小组活动,在老师的故事引导下,在重点词语的提示下,觉得写童话“很简单”,正是这个“很简单”把她带入童话写作的天地中,她写作的畏难情绪逐渐被有趣好玩代替了。

这个案例使我联想起了古人的一种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他想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的勇气,哪怕他走得歪歪斜斜,不要人为去扶,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都毫无用处。如果童话写作班老师一开始给同学讲童话写作注意点一、二、三、四,生性好动的钱思梦和她的同学不觉得乏味才怪呢。所以,初学写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何不可呢?

当然,不能以童话写作来替代其他作文的写作,童话习作不是万能的,但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在学生有话可写以后,我们老师逐渐渗透写作的技巧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在“写一评一改一悟”的教学流程里,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渐达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达到小学阶段的写作要求。

第3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课标解读》指出:低年级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学生说得有条理,富有想象力,表达了真情童趣,写就成功了一半。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走“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路子。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加强说写训练方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管齐下,加强说话训练

1.巧用插图。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看图,根据小学语文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画,启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

如,学完《在家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看着图说在家里做些什么,这是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说话素材,由于有了拼音教学中的看图说话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我只把“时间、地点、谁、干什么”几个关键词写出来,学生就能自由说话了。学生有的说:傍晚,小红在家里给花浇水,花儿笑了,小红也笑了。”有的说:“美术课上,小青坐在教室里做手工,她很开心。”插图给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咖引导就有话可说。

2.仿文佳句。模仿是儿童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丰富,让学生模仿文本说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原来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在干什么?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说出:雨点落在泥土里,种子发芽了;雨点落进花瓣里,小花醒来啦;雨点落进校园里,和我们玩耍……这时,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打开话匣子,这样的语丈课,不仅训练到位,而目趣味盎然,很让孩子喜欢。

3.先听后说,多听多说。听读,是低年级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可是这往往为很多老师所忽视。听得越多,其语言形成得越快,对语言的感受性就越好。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将听故事引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大量的故事。

一年级刚开学时,孩子们由于识字少,阅读能力很弱,我就利用每天午读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有趣的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常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这样时间长了,我就把讲的任务交给了孩子们,我告诉他们:老师的故事书很少,所以故事都讲完了,但是老师知道,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书里的故事更有趣,有谁想把故事讲给同学听?一起来当当故事大王,怎么样?小家伙们一听,个个都争着说要讲,于是我就每天安排三个同学讲故事。接到任务的小朋友,都能非常认真地去做准备。因为毕竟是学生讲,有些孩子声音不够响亮,所以对听的同学,我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耳朵听,小嘴不说话,等同学讲完故事了,老师要提问,回答出来了就加分,分数算在“故事大王”的评分里。讲得好、得分高的孩子老师就封他一个“故事大王”,那模样更加得意。孩子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地会用上所学过的词语或句子,讲起故事起来还真有模有样的呢。

二、手写心语,开启写话训练

学生说得有条理,富有想象力,表达了真情童趣,写就成功了一半。在此基础上,老师只要寻求恰当的写话形式,帮助学生拓展写话的素材,孩子们就可以写得很好,童趣盎然,妙趣横生。

1.绘画日记。绘画日记就是让孩子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在画旁边写上简短的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句子不通、用词不当等现象是极其正常的。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对孩子要求一定要宽松,只要孩子能写,就应该鼓励,减少对学生的种种限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怎么想就怎么画,怎么画就怎么写。

如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我让学生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然后动手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画好后再和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画,能写的小朋友把它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每一个孩子都能尽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春天,这样的写话可谓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在批改孩子的“习作”时,老师应尽量肯定孩子的原话,忽略其中的不足,给孩子充足的信心;还要在同学之间传阅和评价,动员家长―起参与孩子的绘画写话中来,―起给予孩子热情的鼓舞。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写作”热情高涨,能全身心地放^到这个有趣好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

2.根据词语编故事。写话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我开始提高要求: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编故事。开始是老师编,学生听;然后是学生编,先说再写;后来就让他们自己去编写故事。词语是老师给的,故事随便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故事“改编”过来,只要合理,怎么写都行。这个活动尽管有一定难度,但受到孩子的热烈欢迎,他们的故事有趣极了。根据词语编故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更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3.学写“悄悄话”。到了二年级,我在学生的作业登记本上布置了一道题,让孩子跟老师说一说“悄悄话”。“悄悄话”的形式很多,可以画――画今天发生的一件事,画课文情节,画课外书上的情节;可以写――写自己想跟老师说的话,写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也可以问――向老师、向父母提出你的疑问(学习、生活方面等)。

一个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悄悄话”中写道: “李老师,其实每次我在犯错误以后都会难过,我不想让你生气,但我不知道怎么就又管不住自己了,我想做好的,老师你可以帮帮我吗?”看到这发自内心的话,我不禁欣喜,因为这孩子竟然可以写得如此流利、明白;同时也是这个调皮王让我更留心了在他们身上需要用心灵去融化的问题。

不久之后,这个调皮王又在他的“悄悄话”中给了我惊喜,告诉我周日是他的生日了,他邀请了最好的朋友们,还向我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这种“悄悄话”其实已经是日记了。“悄悄话”不仅培养了低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真实表达的能力。我想,如果要求孩子写日记,或让他们每天写一段话,结果肯定不会这样好。 “悄悄话”这三个字,就足以吊起孩子说话的欲望了。如果老师在批语上能及时和孩子交流的话,孩子的表达能力将是非常出乎意料的。

第4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一、数字“3”在故事中的运用

读着一个个童话故事,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作者经常会在故事里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或者三个具体的故事情节。比如《格林童话》中的金鸟,安排了三个王子去捉金鸟,最后一个勇敢谦虚的小王子又在最后得到了金鸟、金马、金公主。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只小猪》,作者让第三只小猪盖的房子最牢固,以体现它的勤劳能干。德国童话《三个音乐家》中,小提琴手和喇叭手去对付矮人老公公都没有成功,而吹笛手以他的勇敢和机智,最后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连我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我认为这样安排故事可以使故事内容更为饱满,读来更有情节感,有时作者又通过比较来传达善良、宽容、勇敢等品质,或者是体现做一件事情的不易。

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我特意安排了一次练笔,也把“3”运用到自己的童话故事中去。比如,你可以安排三个小动物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或者让一个小动物经历了三次才把一件事顺利完成。经过提醒,孩子们的笔下就产生了这样一些故事,《小白兔找工作》,让小兔找三次,以体现小兔的懒惰;《三个朋友》,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出走的小猴》,小猴走三次,妈妈找三次,体现妈妈对孩子的爱。虽然,还有很多孩子不能学得很老练,但故事内容饱满了许多。

二、让两个“我”进行对话

德国贝伊修达恩著的童话故事《红色魔法书》里,小男孩西姆奈学到魔法后,把自己变成一头肥牛,让爸爸卖了赚钱,然后自己再变回来逃掉,当他进行得很顺利后,他内心的“我”站出来劝解自己:“西姆奈啊,你今天做了一件坏事!你骗了人家,想想如果被骗的人是你,会不会难过呢?下次不能再这样了。”但西姆奈看着爸爸开心的样子,并没有收手,直到变成马后无法变回原形,他头脑中的另一个自己又说话了:“你看,都是你不听我的话,如果你不骗人,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心理斗争也写得很精彩,当皇帝去看新衣却看不到新衣时,他慌了,内心随之开始暗暗说话:“什么情况?哪儿有漂亮的布料?我怎么什么都看不见?不行,我决不能像个傻瓜一样愣在这儿。”然后,皇帝就开始了装腔作势的表演。

这样的内心活动是不易察觉的,往往会被忽略,但通过故事,通过点拨,孩子们就会恍然大悟,并尝试着模仿。其实,不仅仅童话故事中用得着这样的内心描写,生活中我们的心理斗争无处不在。例如:妈妈不在家,你想看电视,但作业还没有完成的时候;考试时遇到一道难题,只要向同桌那儿瞄一眼就可以了,但要不要真的这样去得分;我把班级图书角的一本书弄破了,但没有人看见,我要不要承认……相信只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样的心理活动无处不在,他们很快就能掌握方法,把它表达出来。

三、让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

一个故事少不了精彩的对话,对话是作文的“魂”。而孩子们编写的故事里,总是忽略对话描写,懒于斟酌对话。阅读童话时,我带领孩子们进入角色反复表演对话,品味对话时的神态、动作,找寻对话描写的方法。以《海的女儿》为例,摘录文中的一些对话:

①“慢着,我们还得谈个条件。”巫婆又说,“你必须拿你最好的东西来换我的药――我要你悦耳动听的声音。”

②“哦,他竟然不知道是我救了他的命!”小人鱼在心里说。尽管这样,她依然愿意为他做出任何牺牲。

③突然,王子狂喜地叫起来:“啊,我的救命恩人,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是多么幸福啊――这真是上天的安排!”

这三句话中提示语的位置各不相同,怎么安排很有讲究。一般提示语的安排有五种不同的位置,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内容。

第5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贴画;写作兴趣;锲入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好语文,首先就得学好作文,然而,在作文方面学生存有厌烦心理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创设了贴画作文,让学生看图编童话,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场所,激发他们从说到写的欲望,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借贴画这个锲入点,让学生自主地、有兴趣地进行编童话,把学生引进一个充满乐趣的童话世界,他们在洋溢快乐氛围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陶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快乐地学习语文,激发写作的兴趣。

一、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根据以上学习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写作。

1.结合课文插图制作活动的画面或运用画纸画出扩大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进行想象、叙述、描写(描写要求不与课文叙述一样更好)。如果不按课文制作图画,教师要尽量作学生熟悉和常见的鸟、虫、鱼、兽、花草、树木、房子的画面,材料有色彩布、植物叶子,色纸形态各异的剪纸,在教师的指导下,贴出大森林鸣飞的小鸟、野花、蝴蝶、流淌的小溪、玩游戏的小鱼、小白兔、大灰狼等画面,然后在教师的指点叙述中勾起学生的思维,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想象,编写童话故事。因为童话是儿童喜欢的、向往的,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剪纸、布贴、植物叶片,贴出各种画时,学生自己思维、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做起来就非常容易,写起来也就自如。习作各具特色,这样长期锻炼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2.分期指导阶段。1~3年级为第一阶段,平时教师要利用好插图,让小学生看书说童话,在平时教学当中就特别注意语感的培养,学拼音时把拼音拼成儿歌,学生听后,感到有兴趣,并能从中学习语言运用的美,如,学单韵母,“小衣(i)走进屋(u)小於(ü)跑出来,三个小姐妹,一起来读衣(i)屋(u)於(ü),书写好掌握,四线一格在上中”。让学生拍手朗读,学生乐学、爱学,效果极好。

在教学当中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想象另编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想象力带动起来,为以后更深层的思维想象奠定基础。4~6年级为第二阶段,教师利用画纸,画出扩大的图,让学生观察,进行想象叙述描写(描写要求不与课文叙述一样),再利用彩色碎布,植物叶片,剪纸来贴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3.创立班级编辑部,培养学生写作的实践能力,班级是一个集体,每两周一期的“少先队报”是由学生自己创作的,由民主选出主编、副编、小记者、画师、摄影师、编委成员。每一周的队报都是学生采写教师把关,栏目有“你一言一行、平常小镜头、你的漫画、少先队员写实、伟人形象……”也可以随着班级、学校的情况增设其他栏目,开展能培养学生逐渐学会注意身边事,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我分辨能力。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1.画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全貌。

2.故事情节合乎逻辑,语言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学会自主利用工具书。

3.内容跟上当前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思想,能教育自己,也能感染他人。

4.习作逐渐达到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

在平时学习当中,在班级开设各种栏目,让学生注意编写,这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表达能力,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向导,利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者思考怎样来设计教学的尺度和它的广泛性,为初中、高中、大学做好铺垫。其实在学习每篇语文课时,教师就应该把平时训练的作文方向定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乐学、趣学,只有围绕“乐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面对多变的作文文题不感陌生,不觉慌乱。稍微思考,提笔就写,不走题,思想性又极强。

利用贴画编写童话,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创作精神的一代定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多年的实验训练,学生的作品先后入编《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发表在《长春晚报》上,以及其他各类报纸期刊上。我撰写的关于作文方面的文章也先后在部级、省级期刊发表,获得了好评。

学生看贴画想象写作,多方面多角度确立主题,做到同中求异,让学生的能力充分得到发展,效果极好。

第6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笔者钦佩节目中那几个“盗火者”(几位一线语文教师),在如此浮躁、如此推崇消费的年代,能如此清静专注、一丝不苟地研究小学语文教材,表达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忠诚。如果笔者理解无误,卫视“盗火者”的隐喻,借代当前“失范”的小语教材让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处于一片混沌与黑暗,从而赞美“盗火者”用他们的实践和探索为驱散黑暗呕心沥血。

非是笔者不想随从偏要特立,不会附和偏要较真,依从节目中所记实事,实乃觉得几位“盗火者”对于教材的批评,纯属一家之言,甚至是言过其实。

仅以“快乐缺失”为例。“盗火者”们认为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的孟母,为育儿白了头发;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中的孙母,给女儿裹小脚等,是无视童子之乐,推行苦难教育,犯“快乐缺失” 罪。窃以为,如此定论,至少来自三个方面的商榷:一是儿童观问题。应该承认,儿童是“快乐的”“天真的”“自由的”,但由此放弃、禁止对儿童讲述生活中的“苦难”(比如孟母为育儿平添了白发),造成快乐与苦难的二元对立,以为儿童天真教育必须天真,儿童快乐教育必须快乐的观念,这是不是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二是关于生活观问题。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整体的,生活中有花好月圆的甜美,也有风刀霜剑的苦楚,有生的欢乐与灿烂,也有死的悲痛与萧瑟,以美化且固化的“快乐”对抗生活的真实,让儿童生活在唯美的真空中,是否生活现实。三是关于文化传承问题。作为文化传承的天然担当者,小学语文教材充当文化博览馆之责,把孟母、孙母这样的传统母亲,如何不辞辛苦养儿育女的故事写入史册,是教材履职之举。今人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挑剔“祖宗”,更不能为了你的“审美”,为了你的“快乐”,逼孟母去美发,让孙母去拉皮。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没有问题,更不是要把自己囿于它的落地长镜前,一遍遍地孤芳自赏;而是铸犁为剑,把控诉教材的义愤填膺转化为建设教材的满腔热情,把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当作教学的话题。

一、化“敌”为友,让道德引领与儿童天性握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三个儿子》是个很温馨的生活故事。故事不但通过三个妈妈之口,而且还通过三个孩子的“才艺”表现,为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的孩子。第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子在转;第二个孩子唱起歌来,声音像黄莺;第三个孩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课文以老爷爷的话“三个孩子?我好像只看见一个孩子”而收尾。

这个故事有问题吗?百善孝为先,黄香温席、郭巨埋儿,太多的孝子撑起了一片中国孝德的天空,成为中华文化一道引以为荣的风景,站在传统的立场上说,面对妈妈提着沉重的水桶,第一个孩子依然翻着跟头玩,第二个孩子照样唱着歌儿闹,这孝吗?不孝。不孝的称得上人吗?当然不是。从这意义上说,老爷爷给第三个孩子的颁奖词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是一段非常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哲言。

但站在现代的角度,用现代人文的眼光去看,老爷爷的评价就有问题了,而且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一个我分解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氏认为,本我依从快乐、自由原则,超我追求的是理想、社会价值原则,而临界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即为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当下原则。很显然,大凡儿童心性多处于弗氏所说的本我阶段,即天真活泼、趋乐避苦,这是种族生存与发展的源头。杜威曾说过,教育应该以孩子本能的冲动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教育就无从开展。

很显然,这个故事一旦与“法定”的读者――处于本我期的二年级学生一接触,一定杠上了,老爷爷更是“摊上了事儿”――这简直就是与儿童为敌了。确实,我们有理由体谅老爷爷在设身处地为自己老有人孝、老有人敬考虑的同时,是否稍稍顾及孩子的生命特点,至少应该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避免课文先在的“目中无人”教育观与儿童发生冲突,引发孩子“跟成人打仗”。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的:在阅读原文后,就自己的理解,分别对故事中的妈妈、孩子还有老爷爷的所说所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高喊“唱歌好也是好孩子,翻跟头好也是好孩子”的呼声中,老爷爷的形象岌岌可危。为了平息紧张,化敌为友,笔者婉转地问,老爷爷年纪大了,可能出门较少,听到的、看到的没有大家多,请小朋友学做老爷爷,来夸夸你认为可以夸的人。这一来,课堂就活了。小朋友学着老爷爷的样,有的叉着腰说,这孩子不但会唱歌,还会跳绳,真是个好孩子;有的捋着胡子说,这孩子不但会翻跟头,还会画画,真是个好孩子;有的拄着拐棍说,这孩子不但会帮妈妈提水,还会玩轮滑,真是个好孩子……孩子们自由的想象和真诚的表达,不但表现了孩子世界的真诚和自由,重新建构了道德价值和精神品质,同时也丰富了课文中三个孩子和老爷爷的形象,使整个教学充满了文学性和时代性。

二、化“险”为夷,由盲目救人向珍爱生命看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雪孩子》。故事讲在一个大冬天,兔妈妈要去外面找吃的,给自己的儿子小兔子堆了个雪孩子。雪孩子和小兔子成了一对很好的玩伴。后来,小兔子睡觉时,不小心引发了一场火灾,雪孩子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小兔子,自己却融化了。雪孩子去哪里了呢?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这应该是个童话。选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按其所承担的职能和价值来分,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学童话,它的本意在于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向孩子传送严谨的科普知识、科学原理,像《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另一种就是普通的文学童话,除了它独特的拟人化写作手法,在“文学就是人学”的文学精神及在传达人类最普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一般写实文学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粗一看,《雪孩子》一文,属于前者,即科学童话。如兔子妈妈堆了一个雪孩子,雪孩子在大火中救出了小兔子,自己却融化了,最后,他化作一朵很美很白的云。这些都符合雪从固体的有形(可作雪孩子的造型)到遇火融化成液体(自己却化了),最后从液体蒸发为气体(一朵很美很白的云)的科学原理。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恪守科学童话的科学性,雪孩子是不会动也不应该动的。童话创作中有一个原则,就是物性真实,你选择了这个“物”(包括动物、植物或是万物)作为童话的形象,就必须按照生活中这个“物”的特性、习惯、本性去行事,否则就消解了“物”带给人的联想和感动。失去了“物性真实”的意义,“物”死了,科学童话也死了。而《雪孩子》中,一边是强调雪孩子遇火必化的科学性,一边写雪孩子又唱又跳,飞快地跑,还能在大火中救人,这无异于作者自己否定了这个故事的科学性。

那么,这是个文学童话么?说真的,笔者从理智上一百次地承认这是文学童话,但从情感上实难接受文学童话的事实。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表情达意。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意呢?不难看出,这是个打着尊重生命的旗帜反生命的童话,一个怂恿孩子往火坑里跳的故事,这多少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宣扬赖宁救火的冷血。

笔者个人乐意承认并推崇舍己救人、舍生取义这一中华美德,但也始终认为,任何教育应该具有阶段性和侧重点。你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去挑千斤重担,情何以堪!你让一个雪孩子去救火,让一个泥菩萨去过江,居心何在!我们不禁要问,小白兔的妈妈出去办事,他爸爸呢?这村子里就没有另外人了吗?小雪人会救火,图画中不是还有很多大树吗?它们怎么傻傻地立着,难道这是在寓意社会的冷漠吗?

友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笔者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重点增加了从情感的角度,出于珍爱生命的目的,让孩子们展开想象:雪孩子可以想什么办法,既让自己活下来,又可以把小兔子从大火中救出来。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金点子一个接着一个:有的说,雪孩子可以打 “119”;有的说,雪孩子可以请石头哥哥去救小兔子;还有的孩子看到配画中有一只小鸟,说是叫小鸟报飞信,请来大象爷爷喷水灭火;等等。最后,笔者和孩子们将故事的结尾也改成:从此以后,雪孩子和小白兔,成了一对最好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愿意相信,谁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平等,能活,就绝不让死!

三、化“神”为人,让历史造型和时代表情对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说的是某一年某个山村,发生了一场洪灾。道路全部中断,村民被洪水所困,唯一可以逃生的是座小木桥,人们争先恐后,挤桥逃命。为维持秩序,村老支书,也就是文中的老汉,指挥逃生的一百多位村民排成队伍,依次奔上木桥。当水渐渐窜上来的时候,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以党员的名义将他拉到队伍的最后面。后来,老汉和小伙子都被洪水吞没了。再后来,故事交代了死去的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阅读,是作品潜在的召唤结构和读者阅读期待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学识,包括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去填充、去对接、去理解文本中的空白点、意义处。在初读课文后,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假故事,并且是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最集中的理由是一个父亲,在这种生死关头,在没有人检举揭发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把好好排在队伍中的儿子拉出来,儿子也不可能会撇下老父亲不管,逃之夭夭。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都不是正常人,或者缺乏人性。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的主要“问题”在于故事的历史性和读者的现代性的相遇。笔者无端地认为,这是篇描写“”或者“”时代的豪情故事。回到那段峥嵘的岁月,身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站在那座特殊的历史之桥上,笔者相信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家人(父子及后来出场的那位老太太)的言行是真实的,绝没有弄虚作假的企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信仰和要求。老汉之举,实属平淡,只要从冯骥才《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中,随便挑个人的爱党忠党故事,都能把老汉貌似高大的形象比成七个小矮人之弟弟。

语文教育负有传承文化的使命。让学生了解《桥》所写的历史,正是语文教育搭建的通往文化之桥。记住历史,还历史以本原,本身就是这类文章成为教材的重要意义。因而,对于这篇故事中的历史“问题”,笔者以为,首要的是让学生毫不怀疑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历史的灾难远离红尘,更远离生命,鼓励孩子站在现在的角度,运用现代公民的理念,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有的孩子说,老汉可以基于敬畏生命的理念,用“谁离桥近就让谁先走”的原则逃生,而不再用政治(党员及群众)决定生死,这样既利于抓住时间,追求逃生最大化,又能显出老汉的领导力和亲和力;有的孩子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唯己的,老汉不能以“长官”的身份,以权压人,以势欺人,以支部书记的权力充当阎王,任意剥夺他人(包括他儿子)生的权利,更不能在自己意欲鞠躬尽瘁的时候拉别人作垫背,即使是儿子。

四、化“假”为真,让名作导读和经典美文共存

在语文教材必须是文学经典理念的影响下,大量中外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众望所归地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受小学生阅读知识、生活积累和阅读时间等方面的制约,这些经典往往不是以“净经典”的姿态,而是通过“改经典”的方式走近孩子的。如一、二年级有23篇童话,其中20篇进行了改写。这种现象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依然十分普遍,比如,入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有三篇进行了改写。因而,有人赋予其“篡改经典”罪之名。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感谢编者的经典意识,是他们赏识经典、爱惜经典,才有将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可能;其次,我们要学会体谅,可能考虑到孩子阅读的实际,如识字不多,对有些内容的理解还有待生活的积累,甚至有些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造成孩子文化误读等,所以选择改写。另外,还应该考虑受教材总体对字数的制约等其他因素。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编者对经典的正视和重视。如果非得将经典原文不动地引入课文,反而会造成对经典的窄化。试想,世界上经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灿若星河,如果选入教材的一定要原文原作,恐怕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放不下一本《红楼梦》。真如此,不光是排斥了其他文体的学习,让语文学习趋于萎缩、矮化不说,同时以经典之名拒绝了更多的经典走进教材,窄化了经典,无异于画地为牢,让学生成为经典学习的井底之蛙。

至于篡改,笔者觉得更是言过其实。篡改一词,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笔者认为,根据谁的作品改写,同改后仍然署原作者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给人的感觉是诚实的,客观的,无欺诈之嫌;而后者,用别人名字,强加自己的观点,曲解他人的意思,这就属于标准的篡改。进入教材中的经典,每篇作品下都标注着这是根据谁的作品改写的字样。如《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的。在这里,编者只是向我们推荐了这个名著,仅此而已。这里,编者充当的是红娘,自觉肩负起成人之美之责。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将经典的改编完全当作是名著导读,或者是名作速读,通过原著节选读、全文读、某一章节比照读等形式,用“假经典”来叩开真经典之门,走进经典世界,未尝不是件薄种广收的喜事。

拿《巨人的花园》为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编者改写后的“假经典”与经典一块比照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假经典”与真经典的异同点。如原著的题目《自私的巨人》和教材中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学生就各抒己见了。有的说,原著好,将巨人的特点一下子就说了出来,省得我们去提炼、去概括,一目了然。有的说,教材中的好,这样能引发我们思考:这个巨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吸引着我们读下去。

改写经典,让“真容假貌”同生共存,从理论和现实上,为大量的经典进课堂提供了可能。

第7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一、绘本和童谣各自的独特魅力

绘本,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提供给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利用文字配图画讲述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而图画书那些鲜活的画面、浅显有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象都能让儿童出自本能、出自内心地融入到绘本故事中,并深深喜欢。

在《幸运的内德》这本绘本中,作者大胆地想象,用鲜活的图画将内德出门参加派对一路上遇到的精彩的事情都描述出来,深深吸引W生。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短小,语言单纯,适合儿童阅读。在《幸运的内德》这本故事中,作者的语言和童谣比起来还不够工整,但是很有规律,每个描述开头都用真幸运、真倒霉这样的字眼来引领。

二、为何要在绘本中进行童谣创编

1.当下学生写话能力现状

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启蒙阶段。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段写话应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低年段学生写话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我们当下写话教学现状是学生对写话的兴趣不高,写话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老师又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所以,如何激发低年段儿童的写话兴趣成为了我们老师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幸运的内德》这本绘本,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让学生有动笔的想法。

2.童谣是提升儿童写话能力的另一条捷径

在学生写话兴趣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童谣的创编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是比较好掌握的一种写话方式。许多孩子是通过诗歌即童谣或儿歌才第一次体会到了文学的乐趣。在他们还不会说话或甚至听不懂语言时就有人念给他们听了。所以,儿童对于童谣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并且,童谣在儿童的语言仿写上具备了先天的模式范本条件。

3.绘本、童谣的共性:语言浅显易懂

绘本,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儿童阅读文化载体,语言富有儿童色彩,简练灵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儿童所特有的那一份纯真。而童谣也是最接近儿童的一种文学样本,它作为学生接受文学的第一载体,在语言上浅显明快,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富有生活气息,重要的是简单易学。

三、如何在绘本中实现童谣的创编

1.慎选教材,融于生活

首先,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成为他的写话素材。作为老师我们也特别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因而我们要选择的绘本要贴近学生目前的生活。

2.改编绘本,融入童谣语言

并不是所有的绘本语言都能贴合童谣的范式。当我们找到有趣的绘本时候,可以考虑将绘本的语言改编成童谣的范式。比如在2016年儿童阅读推广大会活动上,我们听到的深圳胡红梅老师《幸运的内德》一课。胡老师就大胆地对绘本语言进行了改编,胡老师把这本绘本的语言改成童谣后,学生在课堂上有节奏地打节拍跟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起了。学生还根据图片所给的画面想象内德即将经历的幸运或者倒霉的事情。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昂。这是童谣和绘本的完美结合。

3.以读助写,感受童谣魅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多次、反复阅读是学生下笔的基础。胡红梅老师多次让学生站起来读,坐下来读,拍手读,各种各样地读,学生已经能将这首改编于绘本语言的童谣背下来,动笔书写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学生在课堂当中很容易就能够根据老师所给的《幸运的内德》童谣范本进行创编。可见,绘本是学生打开写话思路最好的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第8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平平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

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人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小学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第9篇:三年级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范文

三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6人。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所进步,但是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规范,用词不准确,错别字多等等。这主要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够扎实造成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狠下功夫,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分八组作文内容,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有写活动的,有写物品的,让学生在各方面加以训练。在作文教学中,重点要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和基础训练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这样两次想象作文:一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因为写图画是要展开想象的。另一次是编一个童话故事。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让学生写记实的文章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实表达,要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说假话。而写想象的文章,那就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受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想象合理方面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三、教学目标

本册作文一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此外,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四、教学措施

1、制定激励措施,每次作文都评选出优秀、良好、一班三个等级,利用晨间谈话或课前几分钟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使作文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欣赏,使学生在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感到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利用好看图写话课本,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4、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同学互相评价、学习,让学生学会听、说的方法,并且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