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义词辨析范文

近义词辨析精选(九篇)

第1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关键词:语义分析 近义词 辨析

现代汉语中“不料”、“没料到”、“没想到”三个表达法,语义上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商务印书馆2008),将三者混在一起,相互解释,很难辨其语义上的差异。然而,通过语料分析其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我们却可以区别它们,而且这种区别方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辨析近义词的新途径。

一.“不料”的语义分析

请看下面关于“不料”的例子:

(1)他出车回来,正在保养车子,不料在指挥助手倒车时车子后轮碰倒一根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

(2)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3)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回忆童年往事时,两只熟透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不料却被王爷诬蔑为盗贼。

“不料”是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因为根据《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不料”具有双向性,表明了前后两个语法单位的转折关系。我们将“不料”前的分句设为分句A, 将“不料”后的分句设定为分句B,其句子语意为:分句A是个现时态事件,分句B在语义上表示对分句A的逆反。从语义指向上看,连接词“不料”指向分句B所叙述的整个事件,如(1)中,“不料”语义指向“木杆砸中他的头部,不幸牺牲”这个事件。(2)(3)中分别指向“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与“被王爷诬蔑为盗贼”的事实。而分句B是在某个正在发生的动态短语背景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即分句B的语义背景指向为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如上例(1)分句B的语义背景是分句A中的动词短语“正在保养车子”。同样(2)(3)中的连词“不料”,其语义背景是分句A的叙述事件,分别为例(2)中的“互敬互爱,感情深挚”,(3)中的“落在他的脚下”。

二.“没想到”的语义分析

“没想到”是“想到”的否定式,“想到”是个二价动词,涉及到主语(谁想)和宾语(想到什么)两个对象。“没想到”用法当同“想到”,两个价分别是主语和宾语。如下例:

(6)成都的百姓做梦也没想到魏兵来得那么快,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

(7)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这是我绝对没想到的,我来之前以为能破一两项纪录就不错了。

上面的例子中,“没想到”指向其后的事件,如(6)中“魏兵来得那么快”,(7)中“这次中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又连破多项世界纪录”,更确切地说,是指向紧跟其后的谓语。

“没想到”是动词性的,词意更强调主观意想,故主语非常重要,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的谓语,即现实中发生了出乎意料之事。

三.“没料到”的语义分析

首先,“没料到”具动词性,如下面的例子:

(11)a.这50多岁的汉子,做梦也没料到,大年根儿的,竟飞了趟香港……

(12)a.抢劫得手的歹徒没料到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掉头转进一条胡同。

(13)a.卢小波那夜没料到,居然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

在以上几例中,“没料到”由主语引领出下句,如上例主语分别是:50多岁的汉子,歹徒,卢小波。其语义指向也是紧跟其后的动词事件,即(11)a中“飞了趟香港”,(12)a中“半路杀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警战士”,(13)a“是这件事将他的父亲击垮”。这里的“没料到”是一个动词短语,其用法和“没想到”是一样的。

如将“没料到”换成“没想到”:

(14)b当时的她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谁也没想到这个栏目的前途。(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15)b她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样的结局,脸上的表情不大自然。(应将“没想到”换成“没想过”)

这几例显然不成立(用?标出),这是因为“没想到”是指向分句B所说的事件的,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指向分句B的谓语动词的。而在例句(14)a中“前途”,(15)a中“结局”都是名词,显然这就不能用“没想到”(可以换成“没想过”)。

再看以下几例:

(16)a.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料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a.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料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a.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料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a.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料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这几例似乎和上面又不一样,“没料到”在这里是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是个连词。我们试用连词“不料”来置换它:

(16)b.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不料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b.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不料(水稻)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b.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不料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b.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不料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可见,“没料到”用作连词,和“不料”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其语义指向发生的背景一为非谓语,一为谓语。

而只有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没料到”可作连词,用如“不料”(这样的例子笔者尚未找到,但不否定理论上的存在)。

再将上例中“没料到”以“没想到”置换:

(16)c.展览室里,摄制组的女翻译(寻机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没想到特鲁多一听说要谈竟欣然应允。

(17)c.一九九四年,韩福焕(种植了四百三十七亩水稻),没想到遇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18)c.有一天,他(写了一封言词热情的信给他心目中的女孩),没想到信未打动对方的芳心,还被贴在黑板上。

(19)c.(从一九九三年底开工以来,这一工程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没想到在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事故。

在(16)c至(19)c例中,“没想到”指向分句B,但也指向分句A的主语。这样,(16)c至(18)c都可以看作一个连贯的共主语句。如将括号中内容省去就成了典型的动词用法。(19)c中“没想到”没有主语,应将它看作是个不准确的句子。

综上所述,“没料到”语义指向分句B中的谓语动词或指向名词短语,并且主语为单独主语时,“没料到”作动词,用法如“没想到”。而当“没料到”用在复句中,语义指向分句B时,应作连词,一般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为分句A中的非谓语动词,只是当分句B的语义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谓语动词时,“没料到”的用法如“不料”。

在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的差异,“不料”是连词,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而这一分句的语义指向背景却在前面,而且是前一分句的谓词短语。“没想到”一般作动词,其语义指向也在后一分句,然而正因为它是动词,且其特殊的语义限制(“想到”是个意动词),故这一语义指向的分句必须有主语,且主语为人。“没料到”介于“不料”和“没想到”之间,它既有动词性,也有连词性。作动词时,用法如“没想到”,不过比“没想到”范围更广,不仅可连接动词短语,还可以连接名词短语。作连词时其语义指向后一分句,该分句的语义背景却在前分句的非谓语动词上。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语义指向辨析,我们对其使用范围就很清楚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上发现其语义结构关系的差异,对于分析近义词的使用语境是有益的。词语是在使用中焕发其生命的。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分析来辨别其语义指向上的差异,这是从深层意义上去学习、了解词语。对于一些看起来很难辨别的近义词,通过语义指向和语义背景分析,进一步深究近义词间语义的内在区别,能较容易和准确地辨析其用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近义词辨析的途径。

附注:

①文中所有语料出自北大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理论观察,第1期,2004.118-119.

[5]贺嫁姿、张洁,浅谈“不料”的词性[J].广西大学学报,2008第30卷147-148.

[6]肖治野,不料与竟然―兼谈二词的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年第4期27-30.

[7]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一版.

第2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近义词辨析会伴随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

首先,对教师来说,那些准备好的或者已经掌握的近义词,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如果学生突然问起一组自己不太常见或毫无准备的近义词时,有些教师往往就会感到紧张,解答时会觉得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近义词辨析的问题会伴随教学的始终。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难而忽视它,而是应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游刃有余地运用到教学中。

其次,对学习者来说,随着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大,每学习一个新的词汇,都有可能因为与之前学过的某词相似而对其造成困扰,又因为近义词之间往往存在语义轻重、侧重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或多或少的不同,无法区分这些近义词将直接影响留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大量掌握近义词可以避免词语单调的重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可以更生动形象。此外,在HSK的考试中,涉及大量近义词辨析的题,掌握正确的辨析方法,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考试时解决这类难题。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近义词辨析方法的掌握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近义词辨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求其同”和“辨其异”,近义词的相同点比较容易,不再赘述。留学生误用近义词,往往是因为它们同中有异。我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辨析词汇意义。

在讲解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分析语素辨析,虽然此方法只适合于部分近义词,但对留学生掌握汉语词义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通过语素义的辨析,近义词在词汇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语义轻重程度、语义侧重点和范围大小三方面。

1.语义轻重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它们共有义项的语义轻重不同。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异语素”的辨析区分。请看偏误用例:

我就是嗜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

很明显这个句子没有区分“嗜好”和“爱好”。“爱好”侧重“爱”,是一种正常的“喜爱”;“嗜好”侧重“嗜”,是一种特殊的“喜好”,以致带有偏执的程度。因此,前者词义较轻,后者词义较重。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我就是爱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近义词的突出区别是语意轻重不同。

2.语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如果抓住它们的不同侧重点,在使用的时候就很容易区分开,请看偏误用例:

他太不讲理,不能满意他的要求。

这个句子没有弄清“满意”和“满足”的区别。“满足”的往往是“需要”,而“满意”的是“表现”。因此,前者的宾语常常是“要求”“条件”之类,而后者的宾语常常是“表现”“态度”等词语。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是:“他太不讲理,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学习者在使用这类近义词时,要斟酌它们的语义侧重点,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有相同的义项,但是有的近义词语义范围不同。例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两者所指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是指靠近边境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边境”是指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又如“战争”和“战役”也有所指范围大小的不同。这类近义词,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区分,难度不大。

(二)辨析语法意义。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搭配特点。

1.词性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然它们语义相近,但是它们的词性并不同,所以它们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合适”是形容词,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如“合适的人选”、“特别合适”,。“适合”是动词,只能作谓语,如“适合你”、“适合搞艺术”,明确“适合”和“合适”的词性,学生在使用时就可以减少误用情况。

2.搭配对象不同

由于词义、词性不同,在搭配对象方面也不同。能够记住一些典型的搭配,对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请看偏误例句:

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

“忽视”重在“视”,强调的是不够重视或掉以轻心;“忽略”重在“略”,强调的是有所遗漏或没顾及。二者在搭配对象上是有差别的,有些词语只能和“忽略”结合,如“孩子”“学生”等,这是因为许多事情并不想轻视,只是可能顾及不了。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为“由于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

(三)辨析色彩意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有些近义词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的色彩意义不同,色彩意义可以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方面来考虑。

1.感情色彩不同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例如:“结果”泛指最终状况,可指好的方面,也可指不好的方面,主要作中性词。“成果”侧重指在工作事业上的收获,一般用于工作、科研等对象,是褒义词。“后果”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的结局,搭配对象多是不好的现象,多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学生可以抓住这类词使用的典型环境和常与之搭配的词语辨析。

2.语体色彩不同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恐惧”和“害怕”语体色彩不同。“恐惧”多用于书面语,如“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相对固定的表达;“害怕”多用于口语,除了“不安和发慌”的意思外,还经常表示担心、顾虑,如“害怕老鼠”、“害怕考试”等。选择具体语体色彩的词,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

3.形象色彩不同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鲸吞蚕食”和“狼吞虎咽”,它们都表示往肚子里吃东西的过程,但在形象上却达到不同的效果。“鲸吞蚕食”让人一看就想到了鲸鱼和蚕慢慢地、一口一口吃东西的样子,而“狼吞虎咽”让人仿佛看到狼虎吃东西时又急又快、迫不及待的模样,达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形象而生动。

三、近义词辨析的建议

(一)掌握方法,思路清晰,理性分析。

首先,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毫无头绪。而是应该做到思路清晰,从宏观上理清自己分析的步骤,并且要将近义词辨析的种种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不要被条条框框所困。其次,在辨析近义词时,要做到突出重点,适当放弃非重点,理性、客观、全面、真实地对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进行辨析。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记住这组近义词的突出区别,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

(二)例子先行,典型突出,概括区分。

近义词辨析时,要把近义词放到语境中去考察,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说句子;其次,互相替换,并对例句进行归类;最后,是对种种替换情况分类并概括说明,指出同义词在哪些方面有差别。要记住例子先行,用具体的组合和例子说话,要有说服力,更容易记住,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组合和例子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具有代表性,即例子要典型。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参与,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在辨析近义词时,学生很难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然而,这样效果并不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说例句,然后通过学生的例句辨析近义词。此外,还要注意精讲多练,随讲随练,讲练结合,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多次的“刺激-强化”后为学生所掌握。

第3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搏斗 bódu 格斗 gédu 肉搏 rubó

【搏斗】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如:

1.这已经不单是有趣的故事,而是真实的血淋淋的搏斗了。

【格斗】紧张激烈地搏斗。如:

2.台上鼓声响得像爆豆,敌对双方正进行着生死格斗!

【肉搏】徒手或用短兵器搏斗。如:

第4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c. become d. stay

55. despite such a big difference in ___ towards what one eat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people in the west regard the chinese food as something special.

 

a. point b. idea

c. attitude d. sight

56. she devoted herself ___ to her research and it earned her a good reputation in her field.

 

a. strongly b. extremely

c. entirely d. freely

57. he began to take political science ___ only when he left school.

a. strictly b. truly

c. carefully d. seriously

58. — look! he’s running so fast!

— hard to ___ his legs were once broken.

a. know b. imagine

c. realize d. find

59. i can’t say which wine is best—it’s a(n) ___ of personal taste.

a. affair b. event

c. matter d. variety

60. in this seaside resort, you can ___ all the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of modern tourism.

 

第5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A. accidents B. events

C. incidents D. affairs

2. The train met with a terrible ___ and many passengers were injured.

A. thing B. incident

C. accident D. affair

3. The Chinese Revolution, next t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___ in history.

A. business B. accident

C. matter D. event

4. To everyone’s great joy, the missing child came back safe and sound ___ a month.

A. after B. later

C. in D. behind

5. ― How long ___ was that?

― It’s been nearly six years now.

A. before B. ago

C. later D. ahead

6. The evening ___ , he played cards with his friends in Mary’s home till midnight.

A. before B. ago

C. forward D. later

7. Look! There are so many birds flying ___ the beautiful lake.

A. above B. over

C. on D. through

8. The city government has ___ to all the citizens that electricity charges will go up next spring.

A. told B. suggested

C. announced D. talked

9. Jack asked Alice to marry him, and she ___ him, but her mother didn’t ___ her to marry such a poor man as him.

A. accepted; agree B. accepted; allow

C. agreed; permit D. received; allow

10. Surprisingly, they finally succeeded in climbing ___ the high mount with its top covered with snow all the year round.

A. over B. across

C. through D. on

11. On June 12, Bryan Allen flew an airplane ___ the English Channel to France.

A. across B. through

C. from D. above

12. As every one of us knows, Stephen Hawking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___ in the world.

A. live B. living

C. alive D. lively

13. Great! The wonderful basketball match will be ___ broadcast this evening.

A. live B. living

C. alive D. lively

14. ― Would you like ___ to eat, Peter?

― It’s very kind of you. ___ is OK. I’m not particular about food.

A. something; Anything B. anything; Everything

C. something; Something D. anything; Something

15. The speaker said that ___ nothing was worth listening to.

A. nearly B. hardly

C. almost D. never

16. Young ___ he was, he learned a lot. ___ , his family couldn’t afford his college education.

A. as; Though B. though; However

C. although; Yet D. as; But

17. I don’t like this book. Will you please show me ___?

A. another B. other

C. the other D. else

18. I don’t think Alan is such a clever boy ___ his cousin, who acts ___ a guide.

A. like; as B. as; as

C. as; like D. like; like

19. She really feels quite ___ because she didn’t have any friends in the world.

A. alone B. lonely

C. single D. strange

20. Tom has been to Canada. Harry has ___ been there, and me, ___ .

A. also; too B. too; as well

C. also; either D. either; as well

21. You were expected to read ___ the text, not to cry so ___ as to make others feel uncomfortable.

A. loud; aloud B. aloud; loudly

C. loudly; loud D. loudly; aloud

22. ___ those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as Mr Brown, our foreign teacher, who had been in our school for five years.

A. Among B. Between

C. In D. Of

23. While I called, Tom was ___ dressed for the important party.

A. yet B. still

C. already D. ever

24. We are ___ by doctors to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take plenty of physical exercise.

A. suggested B. warned

C. informed D. advised

25. ― What time does the plane ___ ?

― At 8:30 am, I’m sure.

A. reach B. get

C. arrive D. fall

26. Don’t talk about your family ___ at this moment; let’s get down to ___ .

A. business; affairs B. incidents; matters

C. things; events D. affairs; business

27. The letter I had been anxiously expecting ___ me just now.

A. arrived B. received

C. reached D. got to

28. He ___ her apology to show that he had ___ a good education.

A. received; received B. received; accepted

C. accepted; accepted D. accepted; received

29. At least you should ___ the fact that you did ___ a warm welcome from the farm workers at the factory gate.

A. accept; receive B. agree; receive

C. recognize; accept D. receive; offer

30. I think he is one of the best men you have ___ found, isn’t he?

A. never B. ever

C. once D. even

31. I had no idea which of the two ties was better, so I took ___ of them.

A. any B. all

C. neither D. some

32. ― Oh, which day can I go to see you next week?

― ___ day is OK except at the weekend.

A. Any B. Either

C. Every D. All

33. I asked her the time, but she didn’t ___ me.

A. reply B. answer

C. give D. respond

34. I was as surprised ___ anyone when they offered me the job.

A. like B. at

C. as D. except

35. ___ the Spring Festival drawing near, people are busier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it.

A. As B. When

C. While D. With

36. Tom’s work at school is above ___ while Jim’s is below it.

A. normal B. ordinary

C. average D. usual

37. ― What’s the ___ temperature of the human body?

― To tell the truth, I have no idea.

A. average B. common

C. usual D. normal

38. While the English teacher explained how to use the expressions, he stood, trying to keep himself awake, for he was ___ .

A. asleep B. sleepy

C. sleeping D. slept

39. That volleyball match is not a recorded TV performance, it is ___ .

A. alive B. live

C. living D. lively

40. The old woman was afraid to be left ___ in the ___ house.

A. lonely; alone B. alone; alone

C. lonely; lonely D. alone; lonely

41. I ___ my father to give up smoking, but he didn’t listen to me.

A. persuaded B. suggested

C. advised D. demanded

42. It was very dirty, but in the end he ___ to clean it.

A. managed B. attempted

C. succeeded D. tried

43. ― Did you go to see the play last night?

― Unluckily, I couldn’t ___ it. But I am going to see

it soon.

A. do B. manage

C. take D. make

44. No one can ___ success without effort.

A. get B. achieve

C. finish D. complete

45. Five years’ Harvard University education gave him a(n) ___ over boys who had not been to a world-famous college.

A. chance B. difference

C. good D. advantage

46. ― You know what? Tom wants to be Harry Potter after

he graduates from school.

― Are you kidding? He will never ___ a person like

Harry Potter.

A. make B. turn

C. change D. get

47. The girl ___ to be a good dancer if she is well trained in an art school.

A. expects B. allows

C. wishes D. promises

48. This is an extinct ___ of fish.

A. type B. species

C. sort D. kind

49. The boats in the harbour made a beautiful ___ .

A. sight B. view

C. scene D. scenery

50. Encourage your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but try not to ___ them too hard.

A. draw B. strike

C. rush D. push

51. Four Chinese models were ___ the 14 people awarded prizes on Friday at the World Supermodel Competition.

A. among B. between

C. along D. beside

52. ― Wow! You’ve got so many clothes.

― But ___ of them are in fashion now.

A. all B. both

C. neither D. none

53. Don’t worry if you don’t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e teacher will ___ the main points at the end.

A. recover B. review

C. require D. remember

54. It was a nice house, but ___ too small for a family of five.

A. rarely B. fairly

C. rather D. pretty

55. From their ___ on the top of the TV Tower, visitors can have a better view of the city.

A. stage B. position

C. condition D. situation

56. I felt so bad all day yesterday that I decided this morning I couldn’t face ___ day like that.

A. other B. another

C. the other D. others

57. ― Do you have enough to ___ all your daily expenses?

― Oh yes, enough and to spare.

A. cover B. spend

C. fill D. offer

58. ―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r students?

― ___ , I do. I think it’s a great idea.

A. Really B. Obviously

C. Actually D. Generally

59. Usually John would be late for meetings. But this time, ___ to my surprise, he arrived on time.

A. little B. much

C. ever D. even

60. ___ is the power of media that it can make a person suddenly famous.

第6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c. suggestion d. signal

37. i ___ him to give up the smoking habit but he turned a deaf ear to me.

a. persuaded b. advised

c. suggested d. demanded

38. in order to make everyone hear me, i had to ___ my voice.

a. rise b. lift

c. raise d. improve

39. recently he has been working very hard, so ___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is english.

a. fast b. rapid

c. quick d. large

40. standing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you will have a good ___ of the whole city.

a. view b. scene

c. sight d. look

41. take it easy. you have only had a ___ injury.

a. light b. slight

c. serious d. gentle

42. mr smith used to smoke ___ but he has given it up.

a. seriously b. heavily

c. badly d. hardly

43. does this meal cost $50? i ___ something far better than this!

a. suggest b. expect

c. prefer d. suppose

44. after two years’ research, we now have a ___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 very b. far

c. fairly d. quite

45. some people choose jobs for other reasons ___ money these days.

a. for b. except

c. besides d. with

46. why don’t you just ___ your own business and leave me alone?

a. make b. open

c. consider d. mind

47. you have failed two tests. you’d better start working harder, ___ you won’t pass the course.

a. and b. so

c. but d. or

48. in crowded places like airports and railway stations, you ___ take care of your luggage.

a. can b. may [论文网]

c. must d. will

49. a new ___ bus service to tianjin airport started to operate two months ago.

a. normal b. usual

c. regular d. common

50. one thousand dollars a month is not a fortune but would help cover my living ___ .

a. bills b. expenses

c. prices d. charges

51. the final score of the basketball match was 93-94. we were only ___ beaten.

a. nearly b. slightly

c. narrowly d. lightly

52. it’s hard for him playing against me. i’ve got nothing to play for, but for him, he needs to win so ___ .

a. far b. well

c. little d. badly

53. this magazine is very ___ with young people, who like its content and style.

a. familiar b. popular

第7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辨析 近义词 易混淆词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1词汇辨析对象的来源

李绍林(2010)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需要辨析的词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来的,而更多的词语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我们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辨析对象主要是以下两个来源:

(1)教师提出。可分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主动提出、或发现了学生的病句后被迫辨析两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教师主要依靠的是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在备课时对需要辨析的词语进行预见或上课时进行区分。

(2)留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对觉得混淆、区分不开的词语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进行辨析。但是,留学生提出的这些词语可能不是近义词,甚至有时候是根本“不搭边”的。教师预见和留学生提出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对辨析对象范围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2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

2.1近义词

对于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提法有些混乱,我们采纳洪炜(2012)的提法,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分淡化界限,合称为近义词。许多学者都认为近义词是词汇辨析的主要对象,但对确定近义词的标准略有分歧,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观点也有共性:本体研究中提出的近义词,应该是对外汉语词义辨析的对象。

2.2扩大范围说

在接受本体研究的近义词是词汇辨析对象的基础上,多数学者也提出,这二者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对外汉语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应该比本体近义词规定的范围大。郭志良(1988)、刘缙(1996)等都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对于哪些词应进入辨析的范围,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词语:

2.2.1是词形上有联系的词

李绍林(2010)从影响留学生词语理解的诱发因素角度出发,指出汉语词形会诱发的趋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对词义的理解。包括:具有相同形旁的单音节词。汉语“形旁相同的词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 “‘讠’和‘语言、说话’义有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形旁‘讠’的单字条目163个,这些汉字中有很多具有词的资格,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这些和 ‘语言、说话’有关的词都是潜在的辨析对象”;同素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语。包括具有一个相同语素的词:如“出让、辞让、宽让”等双音节词,以及“安――安装、报――报纸”等单、双音节词。另外还应包括语素相同顺序不同的词,也有学者称之为异序词。如“缓和――和缓、样式――式样”等。

2.2.2除近义词外,其他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刘缙(1996)提出了以下几种需要辨析的词语:反义词,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如高――矮;类义词,指代同一事类的一组词,如:明月、月牙儿、残月、弯月等;同音异义词,指声韵调完全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应――反映。同时还有同音同形词,如名词“生气”和动词“生气”。

另外,郭志良(1988)也曾提出,由于不同语言的予以系统不完全一致,有些在母语中是同译词的异义词也可能分辨不清。如在英语中“祖国――故乡、本质――自然、参观――访问、短――矮”等。

2.2.3易混淆词

张博(2007)认为,近义词反映的只是汉语词汇本身的语义关系,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事实上难以区分的词语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应当放弃“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而是基于中介语词语混用的现实进行词语辨析,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他指出,易混淆词与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有些词语是同/近义词,但不是易混淆词,如“熟悉――熟稔”;有些词语是易混淆词,但不是同/近义词,如“从――离”。进而,他将易混淆词分为以下几种: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也就是狭义的近义词,如诞辰――生日;有相同语素的词,如通信――寄信;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3词汇辨析对象理论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词汇教学理论越来越完善和成熟,词汇辨析对象的确定也呈现出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从上文的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1)辨析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到宽泛意义的近义词,再到同素词、同音词、同译词等异义词,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发展到易混淆词,基本涵盖了教学中需要辨析的所有词语。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过辨析对象来源的矛盾,辨析对象范围的发展来看,这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站在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题。

(3)转换视角,引入中介语概念。二语习得相关教学理论的引入,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之相应的“易混淆词”概念的提出,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辨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只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付娜,申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第8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同义词 辨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前言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它一方面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同义词的准确运用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同义词的辨析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一直都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汉语水平考试(HSK)试题的第一部分就是重点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问题的,可见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又是不同的,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辨析同义词的范围及辨析方法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的范围更宽泛一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辨析以外,留学生对于那些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也常常会发生混淆,因而成为辨析的对象。这是由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①

二、同义词辨析方法

辨析同义词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我们也知道了同义词辨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辨析同义词呢?从以上几个对同义词下的定义来看,最基本的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认真辨析,不能认为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辨析的主要方法就是根据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不同来进行的,如下:

1.词义概括范围大小不同

这类词彼此指称的事物是一种,只是概括的范围有大有小。例如:“粮食”和“食粮”近义,“粮食”是概指一切谷类,不论用途如何都可以叫“粮食”,而“食粮”则专门指我们留来作为“食用”的“粮食”说的。前者的范围大,后者的范围小。“事情”、“事件”和“事故”近义, “事情”是指一切事儿,不论大事儿、小事儿、如何发生的事儿,都可以叫“事情”,“事件”则指为特种原因所引起的突发的较重大的事情,“事故”则指偶然发生的不幸事情。所以,“事情”的概括范围大,“事件”和“事故”的范围都较小。“战争”和“战役”意思很相近,可是“战争”是指战斗的全部过程,“战役”是指战争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场具体的战斗。前者的范围大,后者的范围小。近义的名词,往往都属于这类。除以上几组同义词之外,还有期间―时间、局面―场面、性质―品质、边疆―边境、房子―屋子、时代―时期、家族―家属、品德―品质等。

2.语意轻重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差别往往表现在语意程度的轻重上。如“优良”和“优异”都是好的意思,但说“成绩优异”就比“成绩优良”的分量重些。“改革”和“改良”都有“改变”的意思,但“改革”往往是指彻底地、根本地改变,而“改良”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所以前者的语意重,后者的语意轻。“很”和“最”都是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可是“最甜”就比“很甜”的程度重。“无视”和“轻视”都有不认真对待的意思,但“无视”的语意就重于“轻视”。属于这类的多是近义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除以上几组外,还有悲伤―悲痛、常常―经常、请求―恳求、摧残―摧毁、功劳―功勋、缺点―错误、愤慨―愤怒、毁坏―损坏等。

3.词义褒贬不同

有些近义词往往有褒贬之分。有的词是赞许的意思;有的词是贬斥的意思;有的词即可用于褒,也可用于贬;也有的词没有这种褒贬意味,是个中性词。如“果断”和“武断”都是说明处理问题毫不犹豫的坚决态度,但“果断”是指正确处理问题的果决态度,是褒义词,“武断”是指主观主义地、坚持己见地、错误地处理问题的态度,是贬义词。“技能”和“伎俩”都有本领的意思,但“技能”没有什么突出的好坏意味,是个中性词,而“伎俩”是指不正当的“本领”,是个贬义词。此外像“保护”和“庇护”、“赞美”和“奉承”,前者都是褒义词,后者都是贬义词。“把握”和“把持”、“积存”和“积压”、“结果”和“后果”,前者都是中性词,后者都是贬义词。这类近义词,多是近义的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例如:雄辩―诡辩、鼓励―怂恿、粗犷―粗野、详细―繁琐等。

4.适用对象不同

近义词适用对象的区别,是指它们在用于人或用于物、用于别人、或用于自己、用于这类事物或用于那类事物、或者情况两可等方面的差异而言的。如“改进”的对象是积极的事物,“改正”的对象是消极事物。例如:“改进工作”,“改正缺点”。“充分”和“充足”都有“足够的、不匮乏”的意思,但“充足”多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如“粮食充足”、“阳光充足”,而“充分”的适用对象多属抽象事物,如“充分的把握”、“充分的自由”等。“保护”和“保卫”都有“使某物不受伤害”的意思,保护的对象指一般事物,如“保护眼睛”、“保护动物”,保卫的对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如“保卫国家”等。属于这一类型的近义词多为近义的动词和形容词。例如:看护―看守、伤害―祸害、希望―期望、关心―关怀、夸耀―夸奖、侵犯―侵略等。

5.语体色彩不同

在汉语中,口语词和书面词语经常构成成对的同义词。“爸爸”是口语性的,“父亲”适用于庄重的场合。类似这样的同义词还有很多,例如:穷―贫穷、读―阅读、学―学习、吓唬―恐吓、拿手―擅长、小气―吝啬、冷―寒冷、唱―歌唱、生气―愤怒、害怕―畏惧、书―书本、硬―坚硬、头儿―领导、住―居住、看―观看、吵架―口角、害怕―畏惧等。

6.词性不完全一样

有的同义词在意义上相近,但是词性却不一定相同。例如:“愿望”是名词,“希望”除了做名词外,还可以做动词,可以说“我希望你进步。”,不能说成“我愿望你进步。”

7.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类近义词是指彼此在共同意义基础上,各有各的侧重方面。如“隐藏”、“隐瞒”、“隐蔽”这组近义词,它们的共同意义是“把真相或实际情况掩盖起来不让人觉察、了解”,它们的义差是,一个侧重于“藏”,一个侧重于“瞒”,一个侧重于“蔽”。“藏”是“藏躲”,不让人发现;“瞒”是“蒙骗”,不说出事实真相,使人无从了解;“蔽”是“遮掩”,把人体或事物的真面目遮盖起来,不让人发觉。②

三、结束语

以上对如何辨析同义词进行了叙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去辨析同义词的差异。有时还可以从反义词的不同来比较同义词的差别,同时要让学生重视同义词中相异语素的辨析。老师最好多用实例来说明,也可以让学生分别造句来检验他们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

注释

①《词汇语义学论集》 陈淑梅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P99

②《现代汉语词汇概要》 武占坤 王勤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P115

参考文献

[1]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商务印书馆,2009年

[2]武占坤 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3]胡和平:《同义词说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第9篇:近义词辨析范文

关键词:同义词 辨析 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同义词又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汉语的难点,能否掌握同义词与言语表达是否准确、得体密切相关。

教学实践中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较好地掌握同义词,多数人还不能辨析同义词。同义词内部的掌握情况也很不均衡,学生对于同素逆序的同义词掌握的情况令人堪忧。留学生学习心得的反馈中也显示,他们知道两个同义词有所不同,但是辨析时往往不得要领,只能点滴零碎地掌握,学习效果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同义词辨析方法。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急需一套比较系统、便于操作、适合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本文对同义词的研究和辨析方法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

一、同义词的界定和分类

同义词的界定和分类原则应该根据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特点来确定。同义词有如下特点:

(一)宏观上,总体来说,汉语里的同义词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义词在汉语里的数量很大,可达2500组左右,而且经常是一个词对应多个同义词。一组同义词中也经常是具体、抽象词相混杂,具体的词很容易界定,但是抽象的词由于词义确定本身就存在难度,所以同义词的判断是相对较难的。同义词的界定应该从词的概念义和附加义两方面入手,这样下的定义较全面。

同义词应该是:概念义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附加意义有差别的一类词。

(二)微观上,从同义词的内部构成上看,同义词又具有这样的特点:“(一)同一同义组中的词大多含有共同的语素,在复合词中,相同的语素最能体现意义共同的成分,余下语素的不同,往往是意义细微差别的依据或表现所在。(二)单音词与由之发展来的复合词同义对应。单音词与复合词的对应,有的是一个单音词与一个或若干个复合词的同义对照,有的则是两个不同的单音词与由它们构成的一个复合词的同义对照。”①同时,充分考虑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同义词作如下的分类:

首先,先从词的概念义的相同度上分类,但是不采用“等义词”和“近义词”的表述方式,而是认为“完全同义词”和“不完全同义词”的名称更好。主要原因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经常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指称范围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混淆。

1.完全同义词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义相同度为100%,但是附加义有细微差别的词,如话筒―麦克风、动画―卡通等。完全同义词在使用上作用是相同的,对于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因此,随着人们的交流融合它们始终面临着被选择、被规范的命运,一方被保留,一方被淘汰,一般不能长期并存;或者在彼此间产生分化,承担不同的词义,担当不同的作用。

2.不完全同义词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次要差别表现在次要概念义不同上,主要差别表现附加意义的不同。这类同义词是汉语学习的难点,也是词汇辨析的主体部分。由于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量不够,许多词的内在的概念义不清楚,为了加强辨析的操作性,我们选择从最直观的外在形式入手,将不完全同义词分为:语素相同的不完全同义词、有相同语素的不完全同义词和语素完全不同的不完全同义词三类。

(1)语素相同的不完全同义词,主要是同素逆序的同义词,如:合适―适合,到达―达到。

(2)有相同语素的不完全同义词,在不完全同义词中占多数,如:失望―绝望,气势―气概。

(3)语素完全不同的不完全同义词,如:安排―布置,原因―缘故,美丽―漂亮。

二、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同义词辨析

吕叔湘先生在为《简明同义词词典》作的序言中提到:“‘同义词’顾名思义应该是意义完全相同,但是真正的同义词是很少的。一般所说的同义词却只是意义大致相同,所以有些学者不用‘同义词’而用‘近义词’。从语文的角度看,严格的同义词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值得研究,需要研究的正是那些非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因为他们是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也就不得不有所区别。”②

对于同义词的学习和掌握,关键在于辨析不完全同义词。词的意义、色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彼此之间表现不出“个性”来的完全同义词,在同义词中所占的比例甚小,占的比例极大的是不完全同义词。这种“大同小异”、“同中存异”的同义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难点,是真正值得和需要辨析的同义词。

武占坤、王勤提到:“词形异同的分类,虽然反映不了近义词的本质,但它在一定范围内,却能为我们辨析同义词的义差,提供入门的‘向导’。”③由于在不完全同义词的分类上充分地考虑到了辨析的因素,所以在辨析时,我们选择从分类入手,可以让留学生比较直观地抓住辨析点。

1.语素相同(同素逆序)的不完全同义词的辨析

这类同义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留学生学习同义词的难点,我们认为应该独辟蹊径,采取一套概括性更强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分析词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组同义词的词性相同或者不同。词性不同的直接辨析差别,简化辨析步骤。如果词性相同,进行第二步,主要辨析所指称的对象是抽象还是具体。如:

到达―达到首先确定二者词性相同,都是动词。到达一般指具体的人或物抵达某个地方,是具体的行动。达到多用于水平、标准等抽象事物。类似的还有:产生―生产,出发―发出,彩色―色彩,粮食―食粮,计算―算计等。

合适―适合首先确定二者词性不同,合适是形容词,适合是动词,适合可以带宾语。这就抓住了两者的最重要的差别。

2.含有相同语素的不完全同义词的辨析

这类同义词所占比例相当大。词形上的同异,为我们掌握它们语义上的大同小异提供了方便。一般来说,相同的语素体现的是“大同”,而彼此不同的语素,反映的是相互间的细微差别,呈现的是“小异”。所以在辨析时,我们要从相异的语素入手,再接近词的意义。总体采用形式意义相结合的办法。如:优良―优秀―优异 这组同义词的共同语素“优”体现的是这组同义词共同的意思――“好”。而“良”、“秀”、“异”不同语素有各自的特定的意思。从这三个相异语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三个同义词存在程度上的差别,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是优良―优秀―优异。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也可以辨析出优良是十分好,优秀是非常好,优异是特别好。在具体辨析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相异语素所体现的词的次要概念义有差别。如:

才能―才华―才智―才干这一组同义词中有共同的语素“才”,体现出的相同的词汇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掌握的知识。彼此相异的语素是“能、华、智、干”,分别体现了词的侧重点不同,“才能”侧重于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的能力;“才华”侧重于文艺方面的特长;“才智”侧重于智慧和思考的能力;“才干”侧重于办事的能力。坚定―坚决,爱惜―爱护,保全―保持,粗重―粗壮,精明―精悍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再如:战役―战争相同语素是“战”,共同的意义是两方或多方的战斗。相异语素“役”和“争”所指的范围不同,“战役”是较小规模、较短时间的战斗,“战争”是大规模长时间的战斗的总和。边疆―边境,食品―食物属于这一类。

(2)相异语素体现词的色彩义不同(通常是指感彩和语体色彩的不同)。如:果断―武断相同语素是“断”,代表共同的意思是“决定”。“果”与“武”体现了不同的感彩。“果断”是果敢、不犹豫,是褒义词。“武断”是言行主观片面,是贬义词。

又如:商量―商讨“商”有交换意见的意思。“量”和“讨”体现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3)另外一种特殊的不完全同义词是词义指称个体和集体的不同。如:纸―纸张,人―人口,车―车辆,书―书籍等。虽然指称的是同类事物,但分别是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这类同义词特点明显,容易把握。

在以上辨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搭配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差异。如:在辨析“才华”和“才干”时,可以讲清“才华”可以和“横溢”搭配,“才干”可以和“增长”搭配。

3.语素完全不同的不完全同义词的辨析

这类同义词的辨析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辨析:

(1)感彩不同的角度辨析,赞美(褒义)―奉承(贬义)。

(2)语体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谈(通用)―聊(口语)。

(3)应用范围或指称对象的不同辨析, 老(应用于人)―旧(应用于物)。

(4)综合辨析:可从感彩、语体色彩和应用范围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辨析流程图: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现代汉语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同义词问题上的研究,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分类和辨析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完善。

注释:

① 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商务印书馆,1992.

② 张志毅.简明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③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张志毅.简明同义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