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第1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

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

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

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高效课堂心得体会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

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配合的结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

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乔娟感谢学校安排了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感谢讲课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听完了13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向跨学科的各位教师和外语组同仁学习到了许多,更深刻认识到同课异构的优势.下面是我对同课异构活动的感想和对本学科同课异构的一些反思:一、 同课异构的感想通过听课学习和讲课,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二、 本学科同科异构的反思优势: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课程构思巧妙,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讲解细致到位.2、较好运用我校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以学生成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教态大方、语言准确、流利、板书正规.当然老师们的课堂上的精彩部分还有很多,以上是我感受最深,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三、 个人授课后的反思有人说教师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我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思考学习成长,所以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能在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不足:1. 尽管完成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需要掌握的内容.可在时间安排上似乎前松后紧,如果前紧后松,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去练习和发挥.2. 由于阅读课

的需求,虽然将答题的策略与方法渗透给学生,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没有进一步的练习这些答题方法,如果能将这些策略加以应用效果会更好.针对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 发挥同课异构中各位教师的优势,做好课堂教学.2. 要慎重,更有效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3. 将学习策略有效地渗透到平日教学的同时,注意对相应策略地训练.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以上是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学习心得,还有不足之处,请指正.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到多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一天上午的一位教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自己的书在教室里找不到了的情景,请求学生帮助,从而引出了“go straight”"turn left", "turn right "的练习,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其次,两位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实现向“新知”的迁移,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迅速过渡到“会学”上来.一位老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采用师生对话引出新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清楚明确,难易适中;还有一位年轻教师针对较低层次的学生则采用温故而知新过渡到新课知识,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容量也相当大.我个人认为倘若老师能稍微放慢教学节奏,删除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足够思维空间,让低层次的学生学得更有成就感,便不失为一节极为优秀的课.再者,老师们根据班级中不同层

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因层施教,分层设计课堂教学,并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较高层次的学生引领其余层次的学生,促进他们的参与意识,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学习的成功与成就感.有的老师设计针对学生灵活性题目的训练,开发其创造性思维,通过pair work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的老师先打好基础,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给足情景和关键词来操练,帮助中、差生消除了自卑感,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做到循序渐进,行之有效.最后,老师们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我发现各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在每天的课最后,各市的教研员和专家也会给出一些点评和建议,我觉得值得我们借鉴、反思:1.小学英语教学有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设立目标,而且一堂课的目标要清晰明确,不宜定的过大.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击破.2.对于难点,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最后生成知识点,降低难度,也能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语言习得的情景设置要符合现实生活.比如有的老师讲“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不少老师设置了符合枣庄地域情况的问路对话,但是很多老师忽视了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见面问路的话要先打招呼say "hello",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们的生活现实.将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结合起来.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各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

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前进.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很有幸地观摩了“2012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山东省初评”各位老师的现场教学.参赛的老师都是各市的代表,他们的课堂是那么的优秀,十余位老师只有一天的准备,却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组教师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各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7_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第2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同课异构;课堂;物理教学

“同课异构”是教学改革形势下的必然需求,它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同时,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自己共同营造的“教师文化”。

一、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背景不同,人生阅历有深浅,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有差异,必然对所教内容(即使是相同课文)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有不同的构思和教法,教师间的差异本身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这种差异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很多教师习惯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雷同,习惯于避开难点的课题,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时,选择统一定内容。

1.可以同一课

A、按照教学进度,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

B、本周内大家都觉得难教的内容。

C、很难有突破性的课。有的课在课堂上很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易达成,但是往往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很难有突破,造成教学者的精神疲劳,也不能带动学生兴奋起来。这样课很有必要大家再坐下来好好研究,寻求突破口。

2.可以同一主题

在教学中,时常困惑教师的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困惑,那就可以当作同课异构的内容;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很大盲点,那么也可以拿来作同课异构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

在对教材的研讨时,可以从对教材深度的把握 ,对探究活动顺序的安排和对学习者的分析这几个方面入手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在研究教材时我们注意到关于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实验,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分别用计算机作图技术,输入v,t做出过原点直线图像,证明其为匀加速运动,有的老师用传统的实验方法,纸带处理时用逐差法测加速,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有的老师用光电门技术,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加速度,当然课本上介绍的频闪照相技术如果学校教学水平允许也可采用。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只要切合学生实际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同中求异,共同提高

教师在听过几节异构课后,必须集体讨论。情景再现是课后评议最直观的载体。在评议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失忆”,或者会模糊课堂,这时候课堂录像就出现得非常及时;有些教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现场听课,那录像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大的用途是上传网站后,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录像把课堂的真实情景拍摄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光盘。

二、关于“同课异构”的几点思考

通过自身参与到同课异构活动,更加深入的理解同课异构带来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我留下了几点思考:

(一)同一课题如何异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同一个课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每一种教学都是有效的呢?

我从有关资料中找寻到了一些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一是是否合乎学情;二是所占时间是否精当;三是是否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是否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同课异构”是教学改革形势下的必然需求,它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同时,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自己共同营造的“教师文化”。 回顾我所参与的同课异构活动,会发现有些教学属于未了解学情,以至于冷场,因为学生不明意图。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异构”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教学主体上的“异”,它的内涵应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因为教学设计不同,使同一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设计的“异”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意图、教学环境、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表现出来。

回顾我所参与的同课异构活动,会发现有些教学属于未了解学情,以至于冷场,因为学生不明意图。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异构”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教学主体上的“异”,它的内涵应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因为教学设计不同,使同一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设计的“异”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意图、教学环境、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表现出来。

(二)如何把握学生活动前的要求

不同的教师在上统一内容,但学生该如何预习,教师又应该如何要求学生的课前活动还值得仔细思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预习过程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让其在思考中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欲望,并试图自主解决疑问。这样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更能深入理解。

(三)“同课异构”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组员之间的合作

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相互的听课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学习。在互相的听课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如何更好地处理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可以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我想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在以后的备课、上课中我们将会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教帅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同课异构确实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参考文献:

[1]范蔚.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性判定

第3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一、分析现阶段体育学科教研活动

1.备课应付检查

体育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教研室等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写得满满的“优秀”教案。然而走进课堂发现,很多时候实际教学与教案是不相干的。

2.团队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教师之间往往是竞争多于合作,他们很少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常态。

3.教研活动实效性不强

当教师要上研讨课或公开课时,为了获得“与众不同”之誉,往往另辟蹊径,选取教学内容时避免撞车,并且尽量选取自己容易把握的内容,避开难点课题,失去了很多挑战的机会。

二、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法

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构建“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加工教案试探式实践践行冷思考理想化设计。

1.确立主题

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所以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选择有价值的、有普遍性问题来思考和研究,最终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

2.活动的流程安排

第一阶段:聊天式备课。在布置本轮主题教学内容后,课余时间大家在一起谈论、展望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等,这时的思路还是有一些模糊,有一些零碎的,是称不上完整的点滴灵感。

第二阶段:加工式备课。上课教师完成备课以后,请每位教师针对课堂设计谈谈各自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是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调动的形式、主教材时间安排、练习次数调整等,使上课教师的备课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三阶段:试探式实践。课堂中的许多事件往往稍纵即逝,传统的现场观摩难以把握教学全貌,在听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听完全部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可以分为负责课堂语言教师、负责课堂组织调动教师、负责时间调控的教师、负责课堂教学生成的教师,这样有利于全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使活动的实效性更加明显。

第四阶段:践行冷思考。教师围坐一起,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汇集各路想法,明晰问题;同时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深入分析质疑,走进教师的“真实世界”,全方位收集学生参与、练习、合作等课堂表现,深入分析背后的根源,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提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五阶段:理想化设计。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综合同伴意见,修改上课教师的方案,集大家的智慧扬长避短,优化方案,形成教学的最佳方案。

三、实施“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策略

1.建立制度策略

“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使教研组内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研究、崇尚合作的氛围,它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2.活动形式策略

“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真正具有实效性,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深入地研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一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老师连续几次采取不同的方式上同一课。第二种是多人同课异构,这种形式是最常用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第三种是师徒两人异构,学校教研组肯定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个新教师都要拜师学艺,由第二、三层次骨干教师担任师傅。第四种是校际异构,这种形式不要局限在校内进行,有时需要跨校区的异构,校际交流展示的是教师个人风采,而比拼的是整个教研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3.活动设计策略

“异构”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教学主体上的“异”,它的内涵应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因为教学设计不同,使同一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设计的“异”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意图、教学环境、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表现出来。

四、实施体育学科“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的几点思考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主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共性与个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联系,比较的过程追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没有了“同课”这一“同”,比较就失去了基础,就不能称其为同课异构,就失去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的“小课题”,基于“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有效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以同伴互助为桥梁

同伴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最高效的力量。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寻求同事的帮助是每位教师的第一反应,因而同伴互助也是同课异构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在同伴互助中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相辅相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既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又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4.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只有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才能逐步提高。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我园是县级幼儿园社会课题实验基地,在探寻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近期,我园又结合“优雅育人”的园本特色,开展了“同课异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小、中、大各年级组的课题分别是双手递物、接待客人和手。历时三天的“同课异构”活动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落下了帷幕,但带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同课异构,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当她们接到同一课题之后,通过自己搜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来构建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小班的双手递物,这是待人接物的一种礼仪方式。原先,我们通过说教的形式让幼儿知道,在一定的公共场合,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应该双手递送物品。可在实践中发现,小朋友常常不能主动与客人双手递送物品。当我把这个课题下发给小班时也有顾虑,小班孩子能否在课堂中巧妙地学习并运用双手递接物品这一礼仪方式?通过三位老师的精心设计,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位老师是利用幼儿喜欢玩玩具这一兴趣点,请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使用双手递接玩具篓等;第二位老师是利用孩子喜欢用剪刀剪纸的游戏,让孩子们知道递接危险品时,要将剪刀的尖端面向自己,双手握住递给对方;第三位老师是用小伙伴去好朋友家做客时,要注意双手递接茶杯、水果、书籍等给客人。三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不一,但都达到了让幼儿学习双手递物的目的。虽然,在此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有出错的地方,但这纯属正常现象,因为孩子本身的能力有差异,有的只需要练习一次就能记住,有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记住并运用。但从三节活动的整体效果来看,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在和客人交流时,要尽量使用双手递接物品这样一个表示友好的礼仪方式。

二、同课异构,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让大家倍感清新

我们本着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教研模式,解析我们看到的教育活动,我们为老师的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社会实践途径的多样性而喝彩。幼儿园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大体有观察学习、行动学习、体验学习和情景学习。老师们通过几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让每一节课都绽放出独特的个性色彩。且看中班组的一组“同课异构”活动的展现,三位老师从内容到形式都各有千秋。第一位老师采用游戏导入法,设计了小朋友去伙伴家做客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学习、情景学习的方式,了解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接着,孩子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在实景中运用刚刚获得的礼仪方式进行招待客人的演习。瞧他们像模像样的样子,就知道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节活动轻松、有趣,没有一点说教的痕迹。第二位老师是运用观看视频的方式,然后再进行角色体验。第三位老师是让幼儿先自由接待客人,然后进行评判对错,在总结评点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实践体验感悟。三位老师的精彩演绎,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了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的乐趣,让老师们领略到不同的教学设计带来的同样的教学效果。

三、同课异构,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个性风采

第5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同课异构;体育;存异;求异

2014年4月,我参加了所在区体育教研室组织的“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活动,亲眼目睹了来自区县共11位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活动按照“提前一天通知同一上课内容――武术操(同课),评比当天提前到达上课学校抽签决定上课次序,借班教学以比高低”的形式。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把握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展示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异构)。通过此次评比活动,让我深切地享受了“同课异构”很多“同”的要求下凸显出多元各“异”的教学资源。“同课异构”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可在“开展的形式”以及“开展后的延续效应”等方面让我萌生了一些浅见。

一、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产生的看法

思考之一:“评比课”是自选内容适宜,还是规定教学内容适宜

采用“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的形式,却可以弥补“只表现优点,遮掩不足”的弊端。虽然“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但通过此次评比活动,让我觉得“同课异构”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校本教研”的形式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但却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开展;不是为了“表演”,但可以以“展示”的形式举行。这样既达到“比赛公平性”的目的,又可以对一个教学内容“各抒己见”。

思考之二:开展“同课异构”后的“教学反思”才是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无论一堂课设计得再精心,在具体实施以后,总有这样那样的纰漏,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尤其体育课堂,因为在室外,“变数”很多,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队伍调动的合理性,学生用“肢体语言”呈现在授课者眼前的问题等,对于这些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就能够使自己成为教学的主人,并能够从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理性的升华。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为我们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思考之三:“同课异构”后如何处理“存异”和“求异”的关系

“同课异构”活动中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产生教学的不同设计,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简单地为求异而求异。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对本次活动的感受

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异中求同:参与者的研讨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的“同”指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武术操,相同的授课年级――小学五年级,同样的借班上课――提前半小时抽签决定上课次序;从本质上讲,同课异构的“同”不仅仅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而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健身拳的忠实度之“同”,即对内容解读的一致。这样,尽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各不相同,但至少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同课异构破解的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既为同行展示经过处理后教材的“用法”,同时又为同行的研讨提供范例。可见,同课异构是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共同追求下,通过比较,达成共识。

2.同中探异:教与学的比较

第6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同课异构风格魅力转变

同课异构,在我校源于我们化学教研组中本人和马老师的“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公开课.由于当时听课和评课的老师及学生的评价较高,成为各教研组流行的一种教研方式,频频出现在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这学期,我们组又走在流行的前线,四位不同年级的老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同讲高二化学“分子晶体”的观摩课.听完这四节课,大家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许多,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同课异构的优势.

一、教学设计各具风格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教学设计风采形式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都不一样,尤其是导课形式,他们的导课形式多样化,显现了教师的各异风采.顾老师从分子晶体的性质入手,赵老师从晶体结构入手,杨老师从晶体模型、晶胞中微粒化学键的计算入手,王老师从概念入手.赵老师和杨老师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可见,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在这四节课中,多媒体的运用无疑都是非常好的,课件制作精美,带动了整节课堂.课件中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干冰晶体,金刚石晶体,冰晶体的动画模型,既切合教学内容,又生动直观,变抽象为立体,便于学生进行晶体微粒和化学键的计算,也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节了课堂的紧张气氛,从而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顾老师的声音洪亮,很有穿透力,语言表达准确,还不时地带点小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杨老师极有煽动性,声音忽高忽低、抑扬顿挫,语言表达很有感染力……听着这些老师的课,我想到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这些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必须锤炼我们的语言.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言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的语言艺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之间,在不断地锤炼之下,在不断地创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现、魅力常在.

四、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第7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同课异构;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6-02

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师更好地跟上新课改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授课时更好地把静态的教材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学校借助“同课异构”的形式发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队伍之间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授班级不同的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背景知识、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形式,使高中地理课堂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说,同课异构既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到了教师的个性化特征,走出了传统教育“同一性”的弊端。同课异构的具体上课流程是,让同一科教师每一次针对同一教材进行个性化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交流反思,并同时上演示课,让同一学科的教师既能在活动中发现教师间的差异,又能在共同的探讨中挖掘新课改的精神,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从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为专业型高中地理教师。

一、加强同课异构的教研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教研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研水平,才能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我校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实施集体备课和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高中地理教师要依据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进行说课评课,还可以对个案进行分析,方法不一而足,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同题异构的公开课进行现场演示,再由小组点评、教学发现分享和教学建议等环节,力保最终出来的教学成果是优秀的。这一场场教研形成了一股股头脑风暴,教师备课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都明显增强,真正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挖掘了大量的优秀样板课,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亦大大提高了。

二、地理课堂实验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一些地理现象,空间跨度大,事物较抽象,演变过程也很漫长,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减,因为它缺失了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问题、发现答案的思维训练过程,更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把实验带入高中地理课堂,那就会给学生一个观察、动手、思考和发现的宝贵的机会。因为地理实验具有极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已日渐凸显。比如,笔者在讲授森林的环境作用时,就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通过现场实验让学生明白了大森林不仅是吞碳吐氧机,还是吞水吐雨器,理解了为什么说“大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的结论。这节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参与“同课异构”的全体教师学到了新的授课方法。

三、同课异构更注重板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程序,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之余,也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因为板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趣味横生,有个性的教师还可以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创新型板书来。笔者在“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动态地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强化了其对所授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做到了启发性与纲要性的统一,做到了互补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课堂上只运用多媒体呈现板书的做法不够完善,因为多媒体的出现会让教学内容分散到各个幻灯片中,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梳理和把握,且幻灯片的预设性很强,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师生交流共同完成教学的今天会束缚师生的思维,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松弛适度,讲解合理。若在多媒体之外加上板书,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及核心、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更加地凸现出来,体现了知识的结构,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同课异构中利用“地理略图”多媒体演示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一、两堂课的基本流程

庄老师:整体感知方面,由民谣《童年》导入,从歌词中的“池塘”“榕树”等引到诗歌中意象――解题,而后析题,点到“说”是议论文体――提出学习要求:“这是篇大文章,要求快速浏览、用心感悟”――引导学生归纳各段段意,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各段大意,概括并板书“诗歌的暗示性”――小结“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合作探究方面,多媒体展示出文章中出现的三组诗句:①秋风照层林,寒风扫高木;②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湖兮木叶下;②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加点字的妙处――提问四位学生――老师点评学生的辨析,总结并板书“木叶”与“高树”,“木叶”与“落叶”“落木”的区别。拓展延伸方面,教师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句,让学生对“柳”的暗示性进行辨析思考。

范老师:整体感知上,通过介绍家乡的冠豸山,多媒体展示风光图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介绍福建籍作者林庚“清华四剑客”“北大中文系四老”之身份,点到其享年97岁――教师讲析,通过多媒体逐段展示段意,理出课文大意――提出两个问题:《说“木叶”》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木叶”到底有什么暗示性?合作探究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列出三组诗句让学生思考,后把关键字眼展示在屏幕上。①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②叶:庭有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同:密密层层浓阴)。①木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归辽阳;②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同:落叶的因素;颜色的暗示)。①秋风照层林,寒风扫高木;②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异:“木”空阔、疏朗;“树”饱满)。拓展延伸上,多媒体展示出含有“月”“梅”“菊”“浮云”“丁香”“莲”“子规”等意象的几组诗句,要求学生逐一说出含义,提问了5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课堂练习一:谈谈“对酒当歌”“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诗句中“酒”的含义――课堂练:谈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诗句中“梧桐”的含义――小结整节课内容。

二、两堂课的比较辨析

同课异构是当下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它的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要比较,首先必须保证可比性,即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其次所比资料要具有原创性和典型性;三是要坚持抓主干不纠缠于小节的比较,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异构”“构”了什么。“同课异构”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笔者先从课后备课组老师只言片语的评课说起吧!

评课1:庄老师的课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充分,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比较中肯;范老师的课容量大,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少。

评课2:两位老师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与目前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型紧密结合。庄老师的课是“小家碧玉”型,范老师的课是“大家闺秀”型。

评课3:庄老师有耐心,善于肯定学生;范老师有激情,善于诱导学生。两堂课用时不同,庄老师重心放在合作探究,范老师重心放在拓展延伸。

评课4:两位老师都有共同的不足,即“抛绣球”现象,把“问题”抛出去之后,遇到的恰恰不是“如意郎君”。

以上的评价不一而足。“同课异构”到底要“构”什么呢?我认为,它可以“构”在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和教学个性之上。庄老师和范老师在引导学生辨析“落叶”“木叶”“落木”等词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简单的枚举归纳法,即从相同的用词中得出词义的共同意旨;而后者用的是求同存异并用法,是因果关系的归纳法。但从效果上讲,两位都是以已知答案讲答案,令学生不知所云。究竟如何教这一难点效果才会显著一些呢?简而言之,“同”是基础,“异”是手段,“构”的应该是教法。而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在合作探究上,庄老师比范老师多用了17分钟,但是效果达不到,也就是这个“异”是“伪异”,是失败的“异”,是要力求避免和努力升格的。

三、同课异构的四个维度

数学上理解的维度:点是0维、直线是1维、平面是2维、体是3维。此文在执教上也是有维度的:“点”在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直线”在于“‘木叶’的两个特征”,“平面”在于“秋的文化心理”,“体”在于“意象的丰富性”。同时,执教者为了“深入浅出”和“备课于心”,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审视“同课异构”。

1. 作者的气度。文艺鉴赏术语中有知人论世之说,即要通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解读作品。备课同样也绕不开作者,这应该是同课异构的共性之一。气度影响文脉,左右文章的格局,也决定作者人生的张与弛。以知人论世而言,作者是有其人生诗意的。作者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他的身份是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纵观他的一生:在清华大学读的是物理系,后因痴迷于丰子恺的漫画竟转为中文系;他的毕业论文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设计封面、俞平伯先生写序;他笔耕不辍,创作丰硕,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始终能在这气度之下,在氲氤的行文中感受到诗人才情的富丽,或者说,挣脱不开诗人的古典“天网”。举个例子说,其旁征博引的功夫甚为了得。此文引述的诗词多达20处,从战国到宋代,无论是大诗人还是无名氏,他都随手拈来,无不贴切顺当。同课异构,顾及作者之一维,从作者进行条分缕析,或许也能教出些许妙不可言的趣味来。

2. 执教者的经度。同是一课,庄老师和范老师上下来,各有风采,这与她们各自的学历、经历、阅历包括个体的特质息息相关。笔者在听课时,看到庄老师和范老师展示“木叶”的图片资料时,第一想法是错了:两株没有叶子的树,这难道就是木叶?联想到年初,笔者在前往浙江绍兴的路上,见到车外一排排干枯的梧桐树,没有叶子,干枯得有点僵硬,那些才是真正的木叶,才能突出疏朗之空间氛围。有次听某同事酒后说成熟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轰轰烈烈谈过恋爱;二是明明白白见过生死;三是为人父母。想想,其言虽妄,但也不无道理。何谓教师?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执教者的学习力、敏锐力和表达力也至关重要。以学习力为例,在执教此文时,首先,你和学生要探究你们是如何得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个结论的(即“如何得到这些知识”);其次,赏析其艺术特征之后,你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准确体察诗歌语言,特别是解读意象的内涵和意蕴(即“如何去做事”);第三,通过语言这一外在形式,和学生一起打开那扇怀古探幽之门,了解到古人是如何与季节、与自己共存的(即“如何生活”);第四,通过把握《说“木叶”》以及所在单元的基本观点,还要努力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了文艺评论能力,同时也获取一些必要的逻辑思考的能力(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 文本的难度。曾对学生开玩笑说,林庚是博士生导师,此文是写给博士生看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它需要你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如果静下心读了,可看出作者还是始终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写文章的,他善于解扣,也善于衔接,所以全篇文脉一气,思路清晰。其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解读文本时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求证。其三,如何对付文中引述的诗词也需要技巧,如有条件,可以把这些诗词的全文告诉学生。其四,不迷信权威,欢迎学生对作者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如班上有的学生问及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庚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我的回答是:智者见智,“木”当然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如“木欣欣以荣”(《归去来兮辞》)也是同例,只是作为楚辞的研究者,作者林庚更偏爱于“木”的原型意象罢了。

4. 课堂的坡度。课堂是由人、事、物组成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最可关注的就是对话生成。这种生成需要在教师的“弹性”备课之下,由学生自主建构,它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着师生视界的融洽和会意。庄老师和范老师教的班级有差异,有文有理,有实验班有平行班,在这个差异之下,执教时,我们应该允许教学目标的升降,因为执教者在现场,他知道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其次执教的环节也可以增补,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节省课时,喜欢或依赖上多媒体教学。如两位老师预设节省时间的环节都在归纳段意上,她们直接通过多媒体提供段意,让学生对照阅读。不同的是,范老师之后又多了一个环节,即她花了时间把“后皇嘉树,橘徕服兮”逐字翻译了一遍并释句:“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这个句子的选择执教者是有准备的,因为在20句引文中,这句最难。换句话说,她照顾到课堂的坡度,并胸有成竹地将课堂引向精彩。

第9篇: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 高效课堂 构建 思路

一、引言

英语是中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不仅是升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性知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力求让学生的英语成绩可以更好,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过于注重成绩的教学,使得很多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了提高成绩的教学理念,很多课甚至就变成了各种不同考试试题的分析课,课堂变成了提高成绩的培训班。这种严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中小学英语课堂,课堂教学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几乎把学生当成了灌输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越学越呆。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把高效课堂的理念融入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推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分析,从教师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入手,为构建新时期中小学英语的高效课堂提供新的的思路。

二、中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思路

2.1 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主要以生活在家庭中为主,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后天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少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英语,而有的学生则接触很多,而且有不同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看法、自身兴趣和爱好也差异很大,多种原因导致学生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在以往我们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则很少真正地正视这些差异,总是抱着有教无类的思想,力求通过统一的教学模式,抹平这些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方法必然是事倍功半。差异化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地态度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并且通过正确面对这些差异,让学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更好地树立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尊重学生差异,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地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座谈、集体座谈等相关方式,把学生们按特点类型分成A、B、C三类,开展分层教学。开展分类教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快慢班的诟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利用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采取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模式,这对于中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重大。

2.2 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还是注重教师讲、学生听,而且教师一般都不让学生说话,好像谁上课不说话,谁就是好学生。实际上,课堂效率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交流,如果课堂单纯的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这种课堂肯定不是高效的。因此,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融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小学中学习身体器官部分单词时,有hair,eye,nose,ear,mouth,leg等等很多的单词,然后让学生们分组比赛,实行淘汰赛。一个同学说出其中一个单词,比如hair,另一个学生就得马上摸到对应的部位,反应慢的以及摸错的马上被淘汰,最后决出优胜者,教师要给于适当的奖励。或者说针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故事、寓言、对话等编排情景剧,学生教师都参与到其中。比如学习在导入对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2 What should I do? Section A第一课时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同学表演一个情景剧:两个好朋友在路上见面了,其中一个人神情沮丧、看起来没精打采的,追问原因是因为刚刚和好朋友吵一架, 另一同学不得不帮忙出主意使双方和解, 从而引出了给别人提建议的新句型:You should ... / You could ...,You shouldn’t ...等句子。显然这比教师开篇直入的讲解句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高,当然,听课积极性有了,自然课堂效率也就高了。

2.3 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中心,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也有不少,比如“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角色转换”等一系列的思路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课堂角色转换”为例,教师在每堂课快结束的时候留出五到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为“老师”来讲解他们对课堂或者对本堂课讲课内容的看法和见解。“小老师”讲课时,教师可以坐在学生中间,“小老师”可以提问其它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当然,大家也可以提问“小老师”。这样一来,每位走上讲台的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份变了,自己一下子成了课堂的“中心”,为了讲好这段课,学生都会努力的“备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自信心和心里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种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传统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主导课堂的身份,认为自己的“地位”不能被动摇,其结果就是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越来越被弱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师生角色互换为突出学生主体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是对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种理念。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