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望洞庭教学设计

第1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精读悟境,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

作者情感。

重难点:

分小组合作交流诗意。背诵古诗,描绘诗中美景。

一、

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放音乐《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导入,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诗呢?

板书:《望洞庭

评:在《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刘一祯歌声的烘托下,开篇给人一种震撼力。

二、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诗意。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检查自学。(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学生边读边画节奏。

师评:同学们一个个是学习的能手,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

2、

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师:接下来,分小组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诗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评:同学们交流得很充分,合作学习快乐多。展示小组风采的时刻到了哪一组先来?汇报交流诗意。

评:安排同学合作学习,旨在唤醒其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展示实物。

4、

这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出来?a、指名吟诵、齐诵、背诵,说意境。

b、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意境吗?

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相机激起了学生饱览秀丽风光的欲望。老师放飞了学生被禁锢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对话的主体,用鼓励和信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的魅力,因此才能够千古流传,根据古诗意思画一画美丽的洞庭湖吧!会跳舞的跟着节奏自编自舞吧!

评: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精读悟境”这一要点。

四、

第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随着教育现代教育化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丰富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的工具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作为其它学科教育的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与环境逐渐得到认同。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犹如架在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一座桥梁。下面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

1、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激发求知欲望。

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枯燥及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

如教学《月亮湾》一课中“倒影”一词。我先用课件出示文中图画,然后水中倒影部分加了个闪烁的框线,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水中倒影。学生发现水中的青山、绿树、小桥都倒过来了。这时,问学生:“像这样倒过来的影子,我们称它什么呢?”“倒影”。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倒影。接着,教者再揭示:像这样,水中出现了岸上事物倒过来影子的现象,我们就称之为“倒映”。这样,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区分了“倒影”与“倒映”,又带着愉悦的心情感受到了月亮湾水清如镜的美。

2、有利于分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么太“陡”,要么太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弄清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相互的联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揭开这一疑点,教者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蝙蝠嘴变成天线,耳朵变成荧光屏,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便展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发明出来的。蝙蝠和雷达两者这一勾连,文本内容一下子成为生活中可见可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多媒体技术以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比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课时,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刘禹锡行经洞庭湖,被这样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时,电脑屏幕上相机展现如下画面,音箱里同时传出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么像那银盆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舒缓流畅的音乐、满怀激情的解说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洞庭湖的美景。诗中蕴含的美,变得那么鲜明、具体。接着,教者请学生把书合上,在头脑中画画,把洞庭湖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在蓝蓝的天空中画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说:“我在湖中央画了一座山,山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有的说:“我还在水面加了一点银光。”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意境,焕发出愉悦的情感……

4、有利于培养学生潜教育,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现代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最终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效用。多媒体技术应有一定的目标性、科学性、艺术性,应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责任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如果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2、掌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时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语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与非语言(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言语调、气味等)的感知材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特点。可运用于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和学习方法的时刻,还适用于学生个别学习的场合。

第3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手法;传统;空间渗透;行为感知;共鸣

必须承认地是,我是一个对建筑没有感觉的人。或许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感知建筑,怎样与其设计者产生共鸣。经典案例的分析研究会让我对这一建筑有大体印象,但却未能真正地感知到其真实的空间维度,尤其是该建筑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感知、空间思维的塑造等方面的影响。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1997年建成开馆。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的书画作品为主,也为艺术家进行交流、讲座、现场创作等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任何设计师可以判别何香凝美术馆是不是一座好的建筑,但是它的空间节点却值得回味,暂且将这些节点统称为“挖洞”,结合其建筑功能的需求,连成一系列结构网格,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美术馆的精神内涵。

1 挖洞的类型

何香凝美术馆中有大的、小的,直线的、弧线的,水平墙面的、倾斜屋顶的等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挖洞形式。

1.1 弧墙面的“画框”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华侨城,正对深南大道,退后的建筑借助凌驾于一层庭院的飞桥衔接在弧形的片墙上,将建筑与喧闹的城市干道分离开。弧墙由模数化的石材外挂而成,顺应其模数,建筑开了两个较大的洞口,一个洞口连接飞桥形成入口,另一个洞口则将顺势而上的坡道以及片墙后的小庭院隐匿其中,借助此画框,建筑与环境若隐若现,形成幽静的景观区域;建筑内部的读者沙龙、咖啡馆的景观视线借用此“画框”亦达到了异样的环境体验。

1.2 隔墙上的“窥探口”

围绕何香凝雕塑的内墙,与楼梯平台结合,有两个类似窗口的空白孔洞,简洁明了的矩形,与整个内庭的尺度相适宜。是凝望雕塑的瞻仰空间,是短暂停留的闲僻静之所,是打破整面墙体的单调之感,或是满足功能所需?这与卞之琳在《断桥》中描述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否有相通的意境呢?假若是这种空间记载在书中,更多的人或许是一眼掠过,然而,真正融入到此情此景,无论是身处孔洞,或是身在低层凝视孔洞,都会有一种沉于其中,不受外界干扰的静谧。

我喜欢这种诗意空间,没有任何理由。因此这个洞口被我称为是“窥探口”,她像一个守望者,蹲守在一个角落,静静的窥探着整个空间,注视着在其中发生的一切。

1.3 采光洞口

美术馆对光有特殊要求,其开窗的形式也受到限制。在这里,我所提及的采光形式不外乎是建筑外墙开窗,屋顶天窗。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副展馆边缘特殊的楼梯:与楼梯平台齐平,有一个大概四、五百厘米高的固定窗,可以直接俯视到中部内庭院的活动。虽然,我认为这个洞口是极不合理的,但是这里却是最让我着迷的空间。我总是试图想去琢磨设计师当时是怎么样考虑的,为什么会在这样的位置设置这样的洞口。或许愈是神秘愈能引起游人的关注吧。中庭的人会看到平台上人腿部的哪个部位呢?

1.4 起伏空间

或许为了达到必要的空间感受,引导人流,渲染气氛,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的准则,建筑内部有很多高低错落的起伏空间。

1.5 通高空间

何香凝雕塑的中庭,位于美术馆南北轴线上,其上空的通高空间采用三角形的开窗形式。借助于倾斜于屋面的开窗,形成强烈上升的动势,即保持了其空间上中心对称的格局,又打破单调、乏味的空间感受。

在副展厅中,弧形的通高空间同样引人注意,为什么如此规整的几何空间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空间,我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解释这样一个弧形通高空间存在的意义。或许是为了美观,或许它只能出现在那里。

2 洞口与建筑空间

对于建筑空间,是笔者很想赘述的部分。笔者曾不断思考:西方建筑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其建筑空间也随建筑形式不断地演变。以教堂为例,不论古典主义圣彼得大教堂拱券结合的对称型制,夏特尔大教堂不对称的型制,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郎香教堂,素混凝土围合仅剩光之十字的光之教堂,形式不停地演变,但是教堂的本质却传承至今。然而提及中国古典建筑:深远的坡屋顶,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青、白砖石的台基,南北纵深轴线的院落空间等等。中国现代城市却无一例外的经历着西化的过程,一些居住建筑也仅在外观设计上保留传统民居的符号,建筑空间的传承已不只在何时被彻底的遗弃了?何香凝美术馆的处理手法为设计者提供好的借鉴,这也使得我更加尊重这座建筑。

2.1 渗 透

洞口犹如一口泉井,将水装载在容器之中,却如小口成像般将内部的活动展露无遗。在游览的过程中,经楼梯步行至上层,路线中有一些空间有不少阳光射入室内,或直射,或反射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影。参观者在公共大厅的玻璃棚上可以看见蓝天白云,建筑映在地面上与墙体的光影呼应。除此之外,室外的石林亦通过窗口渗透至建筑之中:室内外人的活动,阳光,场地等丰富的内容通过洞口层层的渗透到游览者的视野中,将场地,景观,人同时融入场所之内,使“空”的室内瞬间饱满起来。

2.2 借 景

美术馆室内多用“借景”方式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曾提及过。常年展区两个展厅之间设有小走廊,走廊中仅有一个窄窗,构成小的缓冲区,同时又并未打断参观的节奏。楼梯平台处低矮的挖洞,遮掩了庭院里的真实环境,在观赏者游览之余,可以趁机欣赏一下中庭的环境,然而这些景观却并未完整地一次性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多个片断的叠加,在脑中拼贴出室外场景的完形。这种处理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的手段,如果未曾亲自体验过其图像形成的过程,空间体验的趣味性则会大打则扣。

2.3 框 景

框景手法的运用,在美术馆的正立面尤为突出。正立面被几个大的模块分为不同的单元:玻璃,实墙,景框,水体。飞桥是从室外过渡到室内的通廊,它将整个的外部空间激活,与弧墙的洞口,形成强烈的导向空间。建筑开窗很节制,室内的活动似乎完全被框在入口门厅的洞口处,站在外面的人总想透过这个洞口观察室内的情况。同样,在室内咖啡馆活动的人也总想越过小庭院,透过弧墙上的洞口,观察在建筑之外匆匆而过的行人。

3 洞口与视线交织

视线处理是中国古典建筑处理的重中之重,尤其体现在传统园林之中。借景,框景,近景等处理手段都是与人的视线有密切关系的。在美术馆之中,洞口与视线的关系展现出了不同的表情。

自飞桥进入到建筑室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几个被处理过的节点,门厅、过厅、走道。门厅以天窗把视线引向天空。过厅、走道或借用窄窗将视线引向石林,或以落地窗引向内园与水池。在感受过通透、明确的室内空间之后,不知观者还能否想起室外厚重、封闭的石墙。这样强烈对比的视线组织是值得借鉴与深思的。主展厅部分没有开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使用空间;各个小展厅及其他辅助房间,在围合成多个院落的同时,又两条轴线为基点,向东西、南北方向有机的伸展开,形成有一定秩序的空间序列,这种视线组织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如出一辙。二层共享中厅借助两侧楼梯休息平台挖洞所形成的独特窗口,是各层人流视线汇聚的焦点,结合强烈向上动势的天窗,形成极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

4 实与虚

物质经常通过实与虚的对比体现三维存在性,建筑也不例外。实的物体会给人厚重的分量感,虚的东西则会有轻巧之感,两者结合才会显得有活力。大部分的建筑多会选择墙体上开窗来体现虚实对比,何香凝美术馆则直接在墙面上挖洞作为入口,加强了厚重的实墙面与虚空间的对比度,配以突出的窗洞,使得整个建筑既饱满又不花哨。

5 结 语

“挖洞”或许仅仅是一种建筑设计技巧。在何香凝美术馆中,从内部到外部,从水平到垂直,我们能感知到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体验的洞口形式,其中有些洞挖的巧,有些洞挖的精,有些洞挖的没有理由,有些洞挖的甚至不合理,但是,它仍然是真实的存在,不但深刻地感染观赏的人,而且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这些洞,也因此变的有了内涵。

第4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围绕和谐解难题,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机制,着力破解老百姓的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难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湖南省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友志在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对全厅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

洞庭湖渔民的上岸工作正体现了这样的推动力,不该遗忘的角度也列入了常德市财政的民生平台。

洞庭渔民梦想成真

7月2日,记者过轮渡,走水坝,从常德市赶到了汉寿县的西洞庭湖区域,这里有一批刚上岸的渔民,正在加紧建设着自己的岸上“不动船”。

在远离湖区防洪坝外,一些渔民正在忙碌着“装饰”自己的新屋,记者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门口清理垃圾,便径步走去。这是一幢建筑面积达125平米的房屋,四角翘檐,四壁正在镶瓷砖,看到几乎一尘不染的堂屋,记者正犹豫要不要脱鞋,中年妇女忙不迭地招呼“不要脱鞋,赶快进来坐。”见记者望着堂屋里摆放的全新电视机、卧室里的席梦思床,自称赵华的女屋主笑着说,“这些都是县法院送的”。

赵华一家四口,她和丈夫唐登红是常德市汉寿县坡头镇群英村的典型渔民,“我们过去主要靠打渔为生,都快20年了。但近些年来鱼越来越少了,去年只赚了6000多块钱。”赵华有问必答,“以前24小时都在船上过,现在老父亲80多了,岸上只有一间小破屋,老人百年后来个人都没法安置;更担心的是20多岁的儿子,没有像样的屋子,姑娘都不见”。

这种担心在去年12月得到了纾解,“我们听村干部说,政府帮我们出资修房屋,省市拿2万块钱。你说这还不是好事?!”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正是在湖南省财政厅启动洞庭湖区捕捞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作以后,赵华一家得以实现了新房梦。“我们马上拿出积蓄,再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点,凑够了大约8万块,从今年正月动工,现在刚刚搬进来不久”。

“以前,这个村的情况不是很好,大多数渔民都是以船为家,根本没有上岸修建房屋的能力。省市财政为建房户补贴2万元。现在这个安置试点已安置无房户22户,市里还支持安置点的道路、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工作,”汉寿县坡头镇人大副主席王业新向记者介绍说。

“自去年省渔民解困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县286户无房户中已安置87户,全县渔民解困工作计划经费913万,其中县财政配套预算200万,目前已到位618万元。渔民安置解困工作正有序进行。”汉寿县财政局副局长王众豪显露出财政人特有的数字敏感。

“湖南财政超前谋划、主动买单的精神,在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这点上体现得十分突出。2008年初,省财政厅就洞庭湖渔民上岸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政策建议,提请省委省政府决策,得以采纳,下发了《关于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等通知,建立了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机制。”常德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李国清对此了如指掌。

正在忙着项目建设年工作的常德市财政局副局长娄远军记忆清晰,据其介绍,为了推进洞庭湖渔民解困机制,湖南省财政还健全捕捞渔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城乡低保,给予救助;加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出台优惠政策;清理涉渔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和取消的费用由省财政列入预算;建立洞庭湖渔业资源管理机构,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省财政对渔政执法装备及设施维修予以补助支持。“更重要的是不管户籍,只要是洞庭湖区的渔民,你愿意上岸就给予一视同仁的帮助。这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湖湘文化!”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唐政多次感慨。

压低“官”费力保民生

洞庭湖渔民上岸解困只是湖南财政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心系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此外,湖南财政重拳出击,在公务支出上“动真格”:要求从2009年到2010年底,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暂停办理办公楼等楼堂馆所新建项目的审批手续;2009年各级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公务出国(境)的机票、中介服务等逐步实行政府采购;2009年各级各部门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至少降低15%,省本级公务购车经费比上年压缩30%……

“湖南财政主动为民生买单,主动向‘三农’倾斜、向苦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这是以友志厅长为班长的财政厅领导班子的重要特点。”常德市财政局副局长娄远军如是评说。

2005年,湖南财政厅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财政“三扩”,帮助全省200万余贫困学生从中受益,省财政也因此增加支出1.46亿元。2008年,李友志主动提出,今后三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每年保持20%的增幅。

2006年,湖南财政厅在全国率先启动“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项目,着力缓解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的特殊困难,并被列为当年省政府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通过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目前基本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友志厅长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既要落实好中央已有的解困政策,又要善于发现、主动研究、突出解决中央尚未明文规定、尚无资金支持的问题。”常德市财政局局长卢武福感触道。此前不久,卢武福就与市领导调研了石门广福桥煤矿和雄磺矿社区,被“遗忘”的改制企业社区角度也享受了民生财政的阳光,在省财政厅相关处室倾斜下,推出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初步解困方案,不仅给予50户困难居民每年每户12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还转移财力,从2009年起,市财政连续两年每年拿出100万补助石门县等。

事实上,湖南财政主动干的都是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2005年,湖南省财政厅着手解决5100户部省属老水库特困移民户无住房问题,每年投入1700万元,目前基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2006年,湖南省财政厅按人平每月150元的标准,对2248名原工商业者及其遗孀给予了补助……但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天大的事”解决了!

第5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适度 适当 适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6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大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蕴丰富,让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那如何教学古诗词才能更加有效呢?

一、教学目标,难易适度

古诗词意蕴深厚。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研文本,预先对诗词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既不失诗词原有的风味,又易学好懂,被学生所接受。

如,《望洞庭》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路过洞庭湖时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教学这首诗,在目标的制定上,除了让学生熟读古诗,扫清文字障碍以外,还要让学生从诗人对洞庭湖的描绘中感受到意境美。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学会古诗中新出现了生字,尤其是读准“和”“磨”“色”的读音;二是边读古诗,边想画面,大致了解每句诗的意思,从中感受到古诗词所体现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三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样的教学目标难易适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这个教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诗歌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二、教学解读,深浅适当

对古诗词的教学,历来存在着诸多分歧。有教师主张精讲、深讲,往深处挖,使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有教师主张只要学生会读会背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笔者认为,对古诗词教学,我们既不能为了“力求甚解”而把分析讲解放在首位,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要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古诗词。

如,《江雪》这首五言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很容易读懂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让学生读、读、读,在诗意的理解上没有进行必要的点拨或指导。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诗句的难易程度来选择解读的深浅。如,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学生结合诗句和插图就可以明白,“绝”“灭”是指没有的意思。如果教师不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一吐为快,反而会压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心理。因此,在古诗词解读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把握好解读的度,不妨让学生“卖能”一番,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挑战自我,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不要面面俱到,一字不漏地解释说明,但是必要的理解还是必须的。教师要把准诗词解读的深度,并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词的教学更加有效。

三、教学环节,繁简适宜

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作为古诗词教学,同样要遵循“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原则,让学生在简要的教学环节与步骤中,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自身以及学生的特点,删繁就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给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笔者这样设计:一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二是画面呈现,欣赏美景;三是再读古诗,放飞想象;四是赏读古诗,体会意境;五是熟读并背诵古诗。这几个教学环节遵循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并环环相扣,并且集读诗、观景、想象、赏读、背诵为一体,既使学生了解、体会意境,又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读书背诵的时间,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可见,古诗词的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定要繁简适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清清楚楚一条线,教学环节简单,安排合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并不要求复杂,也不强调课堂的热闹。只有始终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才能使高效的教学落到实处。

第6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the public cultural life in Dongcun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 first, farming cultu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eremoni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with strong color of religion and family; second, the public cultural life controlled by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period of collectivization, with bright color of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third, the declining village public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amily public cultural life reviving quietly and disappearing quickly, the belief in Christian arising and dying away. The future of village public cultural life is worrying, so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makes it hopeful to rebuild village public cultural life.

关键词: 村庄公共文化生活;宗族文化;村民自治

Key words: village public cultural life;family culture;villager autonomy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90-02

1洞村概况

洞村隶属于咸宁市崇阳县,地处丘陵地带,是以王姓为主的宗族聚居村,虽有少量外来杂姓,但王姓为大姓,村庄历史记忆较强,文化资源相对较弱,村庄公共文化生活因血缘关联而动员起来并维系人与人之间较为紧密的社会交往。

洞村山上土壤贫脊,少有经济作物。崇阳县的母亲河隽水河从中流过,是村民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村前有一片农田,种植水稻为主。集体化时期人均面积不到0.5亩,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土地在维持生计方面颇为艰难,在村民的记忆中,大多以杂粮为主且处于半饥饿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时,人均土地在维持生计方面刚够温饱,经济拮据,难以支撑家庭开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洞村及其周边地区仍是典型的农业村,没有村办集体企业,村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山地和不多的水田。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成为青壮年劳力包括年轻女性在内的一种必然选择。

2洞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2.1 新中国成立前后传统仪式影响下的村庄公共文化生活洞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不发达,与外界交流也不多。即使在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也很少进村。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村民们却少受外界冲击,保持着传统农耕文化的那份宁静、单调与贫脊,因而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主要是传承了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传统农耕文化。其特点是:公共文化带有很强的宗教和宗族文化色彩。村中有从事供奉、祭拜、丧葬活动的专用场所,有供奉神灵的村庙,虽没有公开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但据老人们回忆,村民大都对神灵充满敬畏,一旦遇到灾病,就会举行仪式活动,请求神灵的庇护或宽恕;还通过祭祖坟、拜年、红白喜事等基本方式参与家族性公共文化活动。

陈劲松根据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方式,将社会关联分为神性关联、伦理关联和契约关联三种形式[1]。建国前后的洞村主要是以伦理和神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联。新中国成立以前,政府公共权力从未直接深入到广阔的乡村社会;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但洞村皆因交通不便处于半封闭状态而未受太大冲击。乡村社会的治理和维系主要依靠宗族和宗教的权威,因而村庄公共文化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宗族和宗教色彩。

2.2 集体化时期国家行政控制下的村庄公共文化生活50年代中国乡村的集体化改造在全国是整齐划一的过程,很少考虑到地方特色或自然、历史条件的限制,以致于集体化后的洞村同全国绝大多数村庄一样,村民从昔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共同体进入到新的集体经济组织中,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与同质性,从而形成特定时期的特定公共文化生活。紧跟全国政治形势参与政治活动,按照上级的指示统一化生产,移风易俗,对传统的、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文化进行改造或禁止,家族公共活动被取消,祭祀等封建迷信活动被禁止,供奉用的宗祠被用作社员开会的场所,民间的迷信活动几乎绝迹。

开会是集体化时期最有特色的也是村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队里的会几乎天天有,大队、的大会也常常参加。在近现代历史上,农民还从来没有过象集体化时期这样的如此紧密地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管理。集体劳动是集体化时期最重要的公共活动。这种集体化的生产与分工改变了村庄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昔日血缘和亲情的伦理关系被生产队里联系更紧密的经济生产共同体所取代。农闲时节,村民被组织起来参加生产队或公社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许多社员还参加了公社、大队组织的各种团体如共青团、民兵连和文艺宣传队等。一次次政治运动破除了农民对祖宗和神灵的敬畏,由原来的对祖先、神灵的共同崇拜转向对领袖的偶像崇拜,村民们在新集体生活状态中找到了新的希望与寄托。

2.3 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庄公共文化生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从集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媒在乡村的普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洞村公共文化生活和私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经济的冲击“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2]”。青壮年劳力包括大量女性纷纷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去追求财富和梦想,他们大多靠苦力赚钱,而以牺牲家庭、健康为代价。他们大多在中年后仍要回到农村生活,但他们即使回到农村也不再珍视农村的土地,不再将婚姻家庭的稳定视为幸福,不再满足于乡村的安宁,不愿参加村庄的公共文化

生活。

2.3.1 集体化时期的公共政治文化生活渐趋消逝,新的村民自治并未成功地取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们又重新获得了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恢复到了祖祖辈辈习惯了的自由的散慢的独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遗憾的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乡村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境界以及天人合一、礼俗仁义、坚韧达观等价值观念正在丧失,而被当前以控制自然为特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所取代。村民们接受了粗糙的、表层的逐利甚至于贪婪的市俗文化,遗失了与自然合二为一、怡然、健康、达观的乡村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中迷失了。

体制被废除后,国家在农村进行了新的制度安排,建立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末端,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进行民主选举组建村民委员会进行乡村自治。“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反映了我们党实行基层政治民主的良好愿望,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村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偏低、村民选举的形式化、乡镇的干预、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村财力不足、村委会少有作为等诸多因素,目前洞村的村务实际上处于半闲散的状态,村委会并不能有效组织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

2.3.2 宗族性公共文化生活的悄然复兴但难以成为村民的精神支柱国家权力的退出,村民自治的疲软,正好为宗族性公共文化生活的复兴准备了适宜的土壤。村庄老人们所熟悉而一度受到抑制的传统如修缮宗祠、重修族谱、祭拜祖先和神灵、龙舟比赛、传统提琴戏等重新成为村民们的主要公共文化生活。这些公共文化活动的复兴,使人们好像又恢复到了从前。其实不然,有些活动仪式依旧,但所表达的意义已经有所改变,宗族性公共文化生活作为一种社区记忆已经逐渐淡出村庄,很难成为村民的精神寄托。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核心为礼俗文化。自晚清以来,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逐步瓦解。梁漱溟指出,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近代中国百年内忧和外患,中国近百年史是“一部乡村破坏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集体化时期的多次运动和国家权力的植入、市场经济的外来冲击,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正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破坏。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完全失去自信,不再是村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3]

2.3.3 基督教信仰的一度兴起又悄然衰落由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失去自信,不能有效地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寄托,基督教信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度悄然兴起。村中一部分中老年妇女虔诚信奉基督教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们的思想、行为及丧葬仪式。当村民无法在现实体制内获取权威依附和对公共文化生活的需求时,便很容易转向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寻求安慰。新时期国家对政策的宽松也让基督教的存在与发展有了一定的政治

空间。

2.3.4 日常生活的交往与休闲以家庭为单位,人情渐趋冷漠现在的洞泉村村民,青壮劳力和中青年女性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及其他村民基本上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以家庭为主要依托。村民不再以土地收入作为唯一的生活来源,在办大事时大多以雇佣劳动解决困难,彼此之间的依存度减弱,疏离趋势加强;集体化解体,没有村办集体企业或土地征收,村民的共同利益基础不再;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更为村民的日常生活私性化提供了条件,进而造成了村民关系的疏离和传统人际关系的变异。随着人们之间的联系减少,距离增加,了解渐缺,人情渐为冷漠。

2.3.5 腐朽、庸俗文化死灰复燃村民们的交往圈子缩小了,又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缺乏必要的精神依托,于是,宗教迷信、博彩等落后的文化便死灰复燃,且呈滋长蔓延之势。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丧葬活动讲排场,拼场面;后代子孙耗费大量钱财修阴宅。最令人忧虑的是近些年来赌博成风,赌博几乎成为村民的一种普遍的消遣方式,渐渐形成一种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已成社会公害。

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开始取代基督教的信仰,特别是十以来,健身舞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时尚。新农村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也随之进入村民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劲松.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及其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

第7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2014年,一个本土的自然教育基地――渠楠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在这里落地开花,“社区发展型自然教育”理念下,渠楠屯正在成长为独特的、可持续的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

缘起:

凝聚社会的共识,从自然教育到自然保育

作为一个扎根于广西的专业环保NGO,在长期的自然教育工作中,美境自然体会到目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题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

美境自然的负责人颖溢博士这样说道:“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最终都在处理人群与人群的关系问题上,比如,企业、社区、NGO、科研人员、城市亲子家庭等不同群体对同样的自然遗产看到的价值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他们在面对物种濒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时,对于要不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上意见不一,加之要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都需要不同群体共同的努力,因此如何形成合力,凝聚共识是很重要的。”

如何形成共识呢?美境自然选择了自然教育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将自然教育活动中的理念传播、自然体验和思考,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我们把自然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用科普、自然观察、自然体验和科学考察等方式让不同人群去理解与认可,从而让社区、城市家庭、政府部门、科研团体等形成共识,最终共同参与到在地自然保护问题的解决中去。”

“我们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自然教育项目负责人罗利如是说。

2014年开始,从成立渠楠屯自然教育基地,到组织“广西・渠楠屯白头叶猴探索之旅”,再到开展周末体验营、“科考营”等各种形式的自然教育,美境自然的自然教育有过很多探索和大胆尝试。所有的活动,美境自然都始终围绕着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增强渠楠人的保护积极性及自治能力,保护当地独特和珍稀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美境将之总结为“社区发展型自然教育”理念。

于是,美境自然促成成立了社区、美境自然、保护区的三方共管委员会,共同商讨自然教育项目的开展。通过三方共管委员会,美境自然进行着“达成共识”的在地实践,倾听社区的声音,与保护区紧密合作。“村子老人们说,人吵了我们不喜欢。”于是,美境自然在开展冬夏令营活动时一直控制在小范围,不打扰当地人生活,用颖溢博士的话说:“慢慢来,我们不急着扩张。”

每一次的自然教育活动,都是一次城市家庭、社区农户的深度联结。散落在社区的家庭农户作为在地自然教育活动的接待户,开始与城市家庭进行持续的接触和交流。

在自然教育活动中,美境自然尝试邀请当地村民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担任讲师,并逐渐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教育的解说员、导览员。社区逐渐成长起来的张大哥深受城市家庭的喜爱,从某棵树下孩童时代的各种趣事,到各种虫鸣与农事活动的关系,他把自然的故事实现在地化的创作,人地关系在原汁原味被生活化的诠释中得到生动展示。

“我们想过请更多当地村民进行自然教育导览,但是很多村民还缺乏自信和相关导览能力,我们需要更多像张大哥一样的年青人。”美境自然希望通过小小解说员、村民导览员的培训,引导更多的社区村民成为自然教育的主力军。在这个美丽的乡村,自然教育正在一点点落地生根。

从自然到人文:

深度系统的在地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2015年1月31日到2月4日,美境自然联合北京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白头叶猴探索之旅”活动在广西扶绥渠楠屯顺利举行。来自全国的12个家庭和12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为期五天的探索之旅活动,通过寻找白头叶猴、探秘溶洞、了解壮族文化、自然艺术课程、参与社区劳动等方式深度体验和理解自然、反思自然与人及人与人的关系。

这次活动是美境自然教育课程的一个缩影,从组织到形式,都集中体现了美境自然的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特色。

突出当地的生态系统特色及人地关系。渠楠的课程设计尤其注重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的深度挖掘。在自然生态方面,重点突出当地特有的白头叶猴这一濒危物种以及喀斯特溶洞和地表生态系统的特点。充分注重人地关系,并通过自然和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让参与者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保护区、乡村社区、城市家庭在“自然教育”活动中被串联起来。

专业性、系统性。作为一个致力于保护广西濒危物种的资深环保NGO,美境自然拥有广西各大专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广西各保护区和民间团体等会员,以及众多的志愿者资源。这些资源充分保证了美境自然教育课程在设计上的系统性、专业性。美境自然的颖溢博士说:“我们对我们的自然教育活动很有信心。我们不仅在做面对小学阶段城市家庭的亲子自然体验,我们还在设计针对初中甚至是高中不同阶段的深度科考营。”2017年1月,科考营就将正式落地。

改变正在发生:或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美境自然在渠楠自然教育基地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渠楠人。参与自然教育接待的17个农户通过多次的自然体验营已累计创收12万元,社区提留收入13000多元用于各种社区公共事务,村里的孩子们也免费参加了每一期的自然体验活动,接受了自然教育。美境自然把实实在在的利益留在了渠楠屯。更重要的是,在自然教育基地促成下,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一点点发生:渠楠人自主成立巡护队,拦截外来人捕鸟挖树并反馈信息至保护区。

妇女组织文艺队,孩子们成立了青草社,一同清扫垃圾,自己竞选演讲,自己成立并管理自己的图书角。

很多村民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村民们为自己拥有白头叶猴这一珍稀物种以及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而自豪。村民们了解了无痕山林、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社区自治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型可能性。

“自然教育不是城市孩子的专权,我们社区的孩子正在受益。”村里不少孩子们说,“我们还从来没有收过玉米”,大人们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多读书,然后走出去”。“自然缺失症”不光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孩子,受农村家庭与土地关系变化、乡村的撤点并校、寄宿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的孩子也面临“自然缺失”的问题。

第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站在球场第一洞高高的发球台上,目光会被眼前球道吸引而无法挪开。球道像一条愤怒的河流,奔向三个高耸沙坑护卫的果岭。这是在爱尔兰克莱尔郡的多贝恩准备一场古典高尔夫竞技的开始。多贝恩是典型的林克斯球场,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大白鲨”格雷格・诺曼。克莱尔位于爱尔兰西部海岸,这片海岸有爱尔兰最摄人心魄的莫赫悬崖和19世纪为了望险峻悬崖的灯塔。和历史悠久相反,多贝恩球场是年轻的,但是这个2002年才开业的新球场看起来却好像已经陪了那片海岸一百多年,球洞高高低低,随着沙丘的起伏蔓延开,手工挖的沙坑边缘或是高高堆积的草皮或是粗狂蓬松的原生丛生植物,多贝恩已经成了那片土地景观自然的一部分。

多贝恩18洞果岭旁边是壮观的花岗石酒店,就在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从酒店的套房窗外望去就能看见海河相接的景色,套房中装饰有精致的古董饰品,每间套房都有专属的起居空间和厨房。酒店的“林克斯小屋”是球场旁边更大的住处可供家庭度假和组团打高尔夫的人选择。

“五星”餐厅,Spa,健身中心,Darby’s吧,高尔夫商店

145-203欧元/每晚 (含一晚住宿、早餐和一轮高尔夫)

Get There:从首都都柏林驱车4小时可到达

Praia D’EI Rey 葡萄牙

里斯本向北不到一小时车程的优美乡村有一片漂亮的沙滩,在绵延起伏的沙滩和松树林之间坐落着一个五星级的高尔夫海滩度假村,Praia D’El Rey Golf & Beach Resort,而度假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Cabell B. Robinson(罗伯特・琼斯前助手)设计的野性十足的球场,大西洋海景也是不可思议。当设计师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曾说:这是设计师们想方设法想要创造的,而D’El Rey却自然地拥有一切。

球场前9洞球道多有排列紧密的松树,慢慢的,球场越向海边风格就越来越像苏格兰或者说爱尔兰式的林克斯风格,但是显然这里的天气要温和得多。和繁茂的球道植被相比,深而粗犷的沙坑、起伏的沙丘和自然的沙滩都显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球场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是从12到15靠近海边的这几洞。还需要特别一提第17洞,570米的5杆上坡洞可谓非常的壮观。球场兼具挑战和壮观的景色,以及一流的设施,这也是度假村在2010年获得世界旅游大奖欧洲最佳高尔夫和休闲度假村之一的原因。

度假别墅,足球场,网球场,会所旁边的活动组织中心

果岭费110/130欧元,1、2月和11、12会有25&的优惠

Get There:可以选择香港或新加坡转机到里斯本,然后驱车不到一小时前往度假村。

Golf Barriere 法国

法国诺曼底大区的昂日地区出产法国最好的奶酪,还有酒,比如卡尔瓦多苹果白兰地。这里还有不少品质优良的球场,而对于喜欢美食的高尔夫爱好者来说卡尼西山坡上的Hotel du Golf Barriere是完美的“营地”,海滨休闲度假小城多维尔就在不远处。

Golf Barriere de Deauville度假村一共有27洞球场,距离酒店非常近。如果要评选法国最漂亮的球场,这里肯定是其中一个。最初的18洞由欧洲著名设计汤姆・辛普森于1929年设计建造,是个讨喜而且多变的公园式球场。另外的9洞1964年建成,比那18洞的数目更多更繁盛。与Golf Barriere de Deauville相邻的是Golf Barriere de Saint-Julien,另一个非常棒的 27洞球场,位于多维尔勒维克桥南15公里,与法国著名的奶酪Pont-l'Eveque同名。其中,18洞球场叫做Le Vallon,蜿蜒在诺曼底的牧场上,特别之处还在于几处极具挑战的水障碍。千万不要错过城堡式会所中的那家餐厅,在见识Le Bocage9洞球场之前可以现在这里补充些精美的法餐。

赌场,Spa,餐厅

Deauville球场果岭费旺季89/99欧元,淡季49欧元;Saint-Julien球场65欧元,淡季39欧元

Get There:从巴黎驱车两小时可以到达度假村。

Turnberry 苏格兰

苏格兰的特恩贝里高尔夫俱乐部是四届英国公开赛举办地,是当之无愧的苏格兰式高尔夫的标杆俱乐部之一。特恩贝里球场已经被默默珍视了一百多年,俱乐部的酒店则是近几年被Starwood酒店集团话费数百万英镑全新打造成为豪华精选系列酒店。毫无疑问,这是五星级的度假村。酒店精心准备苏格兰美食款待来客,同时度假村内的Spa也非常有名。而对于高尔夫,这里有两个锦标赛球场Ailsa和Kintyre,和一个面对初学者的Arran9洞球场,以及科林・蒙哥马利高尔夫学院。

特恩贝里的Ailsa球场相对比较有名。1977年英国公开赛上,汤姆・沃森和尼克劳斯在这个被称为最漂亮的林克斯球场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沃森打败金熊斩获自己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满贯。这场对决被冠以一个电影名称―《阳光下的角斗》。之后,格雷格・诺曼,尼克・普莱斯和斯图尔特・辛克分别在1986年,1994年和2009年在这个球场捧得“葡萄酒壶”奖杯。名叫Bruce’s Castle的第9洞是球场的签名洞,这个452码的4杆洞靠近那座著名的灯塔,发球台在高高耸起的海角之上,是景色最美最壮观的地方。

6个餐厅/酒吧,下午茶,Spa,家庭探险游

Ailsa球场果岭费110美金,Kintyre55美金,酒店住客可获得25美金和15美金的优惠。四月起果岭费会再上涨20美金。

turnberryresort.co.uk

Get There:先到达伦弗鲁郡的格拉斯哥机场,从机场驱车一小时可到特恩贝里。

Castillo Hotel Son Vida 西班牙

马略卡岛是地中海一个旅游和观鸟胜地,在英国、德国和北欧人的眼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度假天堂。在岛上打高尔夫,Castillo Hotel Son Vida绝对是最顶级高贵的所在。这片“绿洲”从高处遥远地望着马略卡繁华的帕尔马海湾,帕尔马市区标志性的14世纪天主教堂似乎也遥遥在望。从1961年开业至今,酒店吸引了无数各界名流包括西班牙王室下榻。酒店洋溢着方向的花园,历史悠久的建筑,精美的古董装饰品以及价值不菲的画作都无一不在说明这个始建于13世纪的城堡酒店散发的西班牙式富丽堂皇。

环绕酒店的是绵延的地中海式风景,这其中点缀着酒店的63洞球场。Son Muntaner在高大松树和茂盛橄榄树之间迂回曲折,这个球场因为状况出色的球道和果岭而知名,众多的水障碍和高高抬起的发球台也是很重要的特色。Son Vida球场是马略卡岛上最年长的球场,1964年由Fred Hawtree设计。Son Quint球场能提供山势和特别的球洞布局带来的挑战,还有搭配一个9洞执行高尔夫球场,这里堪称欧洲最好的高尔夫球场组合。

阿拉贝拉水疗中心,室外灯光网球场,儿童俱乐部,健身中心,恒温室外泳池,室内泳池

第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情境熏染;反复诵读;发挥想象;角色体验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更是集精华之萃,语言优美凝练,意境自然深远。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先读通诗句,再逐句理解诗意,

最后再熟读成诵,把古诗的意韵生动之美破坏殆尽。学生除了记住几个加点字词的意思,根本没有从古诗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古诗情趣化教学的初步探索,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一、情境熏染,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注意运用优美贴切、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我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的时候,根据学生以前的积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春天,是多情的诗人们吟咏得最多的季节。春天是什么?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明媚;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怜惜……在唐代诗人杜牧的心里,春天又带给他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的春天,和杜牧同喜同忧吧!”再如教学《峨眉山月歌》时这样点拨:“李白乘舟顺江而下,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思友之情不正像明月一样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吗?”

古人写诗,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于岁月的更迭,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生阅历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诗人在情感与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这首古诗,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屏幕上展示出这样的画面:雪花漫天飞舞,靠墙角的梅树上朵朵梅花迎着风雪慢慢地展开花瓣。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好美的梅花!真的是洁白如雪啊!”

音乐是诗歌的最佳伴侣,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他们和诗人的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如,教学《但愿人长久》时,配以深沉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了浓郁的思亲氛围。教学《江雪》时可以配以幽怨的二胡曲。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把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烟花三月》播放给学生欣赏。

二、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古诗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诵读。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诵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引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等资源,采取师生轮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古诗的韵味越读越浓,使古诗的韵律美得以充分表现。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形象生动的写景诗,一如苏轼的为人风格――醉中有醒,一切风吹雨打均能泰然处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由赏景到悟境再到品人,每一次诵读都是对诗人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诵读才是具有深度和充满情趣的。

三、发挥想象,个性化理解

古诗言简意赅,讲究平仄,严于用韵。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对诗句的理解过于严苛,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但是学习古诗又不可避免地涉及理解诗意,这时不妨给理解诗句“变个脸”,即鼓励学生把诗句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如,在教学《望洞庭》时,这样引导:“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如果你就是诗人,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吗?”这样的要求比较宽泛,学生不必绞尽脑汁地“字字落实”,纷纷兴致盎然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而且语言还很富有个性。有的学生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有的学生说:“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一样模模糊糊的。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虽然他们的语言组织得不一样,但是毋庸置疑,他们都理解了诗句,都感受到了古诗优美的意境。

四、角色体验,多元化解读

古诗中贮存着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特别是有的古诗富有情趣,教师可以凭借语言创设情境,使他们在情趣盎然的角色体验中进行多元化解读,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情理交融的古诗时,我没有简单生硬地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理趣,而是把学生当成了诗人,使他们在极富趣味的角色体验中很自然地领悟诗人对于自然的认识。

师:诗人啊,你能不能告诉我,在这个云淡风轻的中午,你走过了哪些地方?

生:我先在花丛中漫步,然后又穿过一行垂柳。

师:你一路走来,做了些什么?

生1:我俯下身闻了闻芬芳的花儿。

生2:我还摘下了一片柳叶儿。

生3:我在小溪边停留了一会,看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师:诗人啊,我感受到了你对春天的喜爱,感受到了你内心的喜悦。那别人呢,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乡人理解你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什么喜笑颜开吗?他们是怎么说的?

生1:有人对我说,程学士,您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像年轻人一样贪玩呀?

生2:他们说程学士,您怎么不呆在书房里钻研学问,还跑出来玩耍浪费时间呢?

师:他们不理解你,你心里怎么想呢?

生1:他们哪里知道我是特意出来亲近大自然的呀!

生2: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万象更新的春天带给我的喜悦呢!

生3: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不懂得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呀!

还有《小儿垂钓》《所见》《元日》等古诗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使得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真正融入古诗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