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转正个人小结精选(九篇)

转正个人小结

第1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养成了对于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于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不了解。面对这种情况,依靠自己的认真的学习,对现实工作由理论迅速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接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时,缺少经验,对于专业技术知识需要一个重新洗耳恭听牌的过程,自己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能够很快克服这种状态融入到崭新的工作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我认真服从领导安排,遵守我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要求,注意自己的形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银行工作有其特殊性,它要求永无止境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十分注重学习提高:一是向书本学。工作之余,我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书本学习,除了认真阅读行里所发的各项规章制度文件外,我还自费购买各种银行金融类参考书。二是向领导学。这段时间以来,我亲身感受了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我们公司的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才能基本胜任。我认为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银行这个大家庭才会整体的提高。

自入行以来,由于离家较远,而且加之对生活习惯一时很难不适应,造成工作学习的耽误。通过1年的体验以及在领导同事们的关怀与培养下,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对于领导与同事们的关心和关怀,我感到了很大的动力和压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加努力的优秀成绩来回报,不仅能够弥补自己耽误的工作学习而且能够有所成就,不辜负大伙的期望。对金钱、对名誉、对权力,我都没有什么奢求,努力工作是我最大的追求。说句实在话,工作不仅是我谋生的手段,更是我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选择。

在一年的工作学习中,我在学习、工作和思想上都有了新的进步,个人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回顾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要在思想上与集体保持高度一致

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XX银行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只有在思想上与集体保持高度一致、积极上进,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所以我必须更加深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科学地研究、思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能够与集体共同进步。

要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在工作上争创佳绩

要成为一名公司优秀的一员,首要条件就是成为行业上的骨干。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始终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戒骄戒躁,争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工作上的能手和工作上的内行。

要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第2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关键词】小产权房 转正 利弊 利益相关者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小产权房,小产权房主要因其价格低廉的特点而逐渐吸引着人们的关注,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住房形式之一。

小产权房分布范围较广,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小产权房的存在。小产权房的购买群体范围也很广,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同的领域和阶层。

一、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内涵及争议

小产权房转正亦称为小产权房合法化。小产权转正也可以理解为小产权房具有完全的或者全部的产权。对于小产权房转正的说法就目前来说,大致分为赞成、反对和中立三类。

赞成小产权房转正的人包括部分的专家学者、部分收入较低的城市居民、部分高收入者等。在专家学者看来,小产权房转正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抑制房价上涨等。部分收入较低的城市居民因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选择购买价格低廉的小产权房。部分高收入者认为小产权房转正之后,小产权房开发的项目中还包括别墅类等奢侈型小产权房,该类型的小产权房能够满足高收入者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部分人反对小产权房的转正,主要包括中央及省级政府部门、部分专家学者、商品房开发商等。中央及省级政府部门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小产权房虽然满足了部分人民的住房需求,但是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等。

对小产权房处于中立的态度的人,包括部分专家学者、部分城市居民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小产权房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判定其是否应该转正。部分城市居民是指在城市拥有住房的居民,认为小产权房问题与之无关。

二、 我国小产权房转正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弊分析

从地方政府角度分析:小产权房转有利于抑制房价上涨。但是目前小产权房只有乡政府或村政府颁发的产权证,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小产权房转正可能会出现我国耕地的破坏、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公,房地产秩序的不稳定等问题。

从房地产开发商角度分析: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的利润会下降,除非商品房开发商同样开发投资建设小产权房。小产权房转正之后,作为其开发商必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因此出于趋利心理小产权房开发商必定认为小产权房有转正的必要。

从小产权房购买者角度分析:小产权房转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人们买房的压力。对于购房者而言,小产权房转正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导致小产权房销售主体哄抬小产权房房价。在小产权房价格提高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许多中低收入者买房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会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严重失控的后果。

三、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障碍因素

(一)体制障碍:1.政府监督体制:目前我国的政府监督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监督深度不够或者监督方式不当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将对我国小产权房转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小产权房如要转正则必要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改革,小产权房转正的最大障碍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市场障碍:1.土地市场:由于我国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对土地财政有很深的依赖性和偏好性,因此我国政府并不是很认同小产权房转正,继而阻碍了小产权房转正。2.房地产市场:由于小产权房开发商在资质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继而导致了小产权房项目在质量、环境与物业管理上不如普通的商品房。部分利益群体哄抬市价,进一步扰乱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供求关系,因此给小产权房转正增加了一个比较大的阻碍。

(三)法律障碍:我国小产权房目前还没有获得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支持,所以法律障碍是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主要障碍之一。

四、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对策

(一)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体制对策:1.完善我国政府监督体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力度。政府在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方案完善我国的政府监督体制。政府要加强对小产权房建设占地的限制,以防小产权房的大规模滥建、未建等现象的产生。2.加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扫除小产权房转正的障碍。3.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采取三种办法:一是加强其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三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差异情况调整保障性住房的进入门槛。

(二)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市场对策:1.政府让利于民。政府在土地征收问题上应该坚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做到以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为先。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情况,满足大多数居民的住房要求,实现整个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小产权房转正的法律对策:1.完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局部地区需要采取一些更为具体的措施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因此允许地方政策的细化。2.明确农地产权。首先要明确农地产权;其次是在土地征收问题上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3.分类处理小产权房。小产权房转正也并不是指所有的小产权房都有资格转正,而是一种有条件的转正。4.提高人民对法律政策的认识。提高人民对法律政策的认识既能降低人民购买小产权房的风险,还能保障小产权房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结语

我国小产权房转正还存在许多问题,权衡小产权房转正的利弊后,得出结论是小产权房转正的利大于弊。小产权房转正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因为对小产权房转正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所以我国还要加强对小产权房转正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研究出合适、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小产权房转正的问题,并且为人民解决住房困难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第3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关键词: 三极管 管型 管脚 工作原理

一、三极管的管型及管脚的辨别

三极管的管型及管脚的辨别是电子技术初学者的一项基本功,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测判方法,笔者总结出四句口诀:“三颠倒,找基极;PN结,定管型;顺箭头,偏转大;测不准,动嘴巴。”

(一)三颠倒,找基极。

测试三极管要使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并选择R×100或R×1k挡位。应用万用电表欧姆挡的等效电路,可见,红表笔所连接的是表内电池的负极,黑表笔则连接着表内电池的正极。

假定我们并不知道被测三极管是NPN型还是PNP型,也分不清各管脚是什么电极,那么测试的第一步是判断哪个管脚是基极。这时,我们先任取两个电极(如这两个电极为1、2),用万用电表两支表笔颠倒测量它的正、反向电阻,观察表针的偏转角度;接着取1、3两个电极和2、3两个电极,分别颠倒测量它们的正、反向电阻,观察表针的偏转角度。在这三次颠倒测量中,必然有两次测量结果相近,即颠倒测量中表针一次偏转大,一次偏转小;剩下一次必然是颠倒测量前后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这一次未测的那只管脚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基极。

(二)PN结,定管型。

找出三极管的基极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极与另外两个电极之间PN结的方向来确定三极管的导电类型。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接触基极,红表笔接触另外两个电极中的任一电极,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大,则被测三极管即为NPN型管;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则被测管即为PNP型。

(三)顺箭头,偏转大。

找出了基极b,另外两个电极哪个是集电极c,哪个是发射极e呢?这时我们可以用测穿透电流ICEO的方法确定集电极c和发射极e。

1.对于NPN型三极管,用万用电表的黑、红表笔颠倒测量两极间的正、反向电阻Rce和Rec,虽然两次测量中万用表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但仔细观察,总会有一次偏转角度稍大,此时电流的流向一定是:黑表笔c极b极e极红表笔,电流流向正好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顺箭头”),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

2.对于PNP型的三极管,方法类似于NPN型,其电流流向一定是:黑表笔e极b极c极红表笔,其电流流向也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

(四)测不出,动嘴巴。

若在“顺箭头,偏转大”的测量过程中,由于颠倒前后的两次测量指针偏转均太小,难以区分时,就要“动嘴巴”了。具体方法是:在“顺箭头,偏转大”的两次测量中,用两只手分别捏住两表笔与管脚的结合部,用嘴巴含住(或用舌头抵住)基电极b,仍用“顺箭头,偏转大”的判别方法即可区分开集电极c与发射极e。其中人体起到直流偏置电阻的作用,目的是使效果更加明显。

二、三极管工作原理

晶体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控制元件。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而集电区与基区形成的PN结称为集电结。晶体三极管按材料分常见的有两种:锗管和硅管。每一种又有NPN和PNP两种结构形式,使用最多的是硅NPN和PNP两种,两者除了电源极性不同外,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三极管发射结处于正偏而集电结处于反偏,集电极电流Ic受基极电流Ib的控制,Ic的变化量与Ib变化量之比称作三极管的交流电流放大倍数β(β=ΔIc/ΔIb,Δ表示变化量)。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通过电阻转变为电压放大作用。

要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必须了解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表示Ic随Uce的变化关系(以Ib为参数),从输出特性曲线可见,它分为三个区域: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

对三极管放大作用的理解,切记一点:能量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三极管一定不会产生能量,但三极管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小电流控制大电流。放大的原理就在于:通过小的交流输入,控制大的静态直流。

假设三极管是个大坝,这个大坝奇怪的地方是,有两个阀门,一个大阀门,一个小阀门。小阀门可以用人力打开,大阀门很重,人力是打不开的,只能通过小阀门的水力打开。所以,平常的工作流程便是,每当放水的时候,人们就打开小阀门,很小的水流涓涓流出,这涓涓细流冲击大阀门的开关,大阀门随之打开,汹涌的江水滔滔流下。如果不停地改变小阀门开启的大小,那么大阀门也相应地不停改变,假若能严格地按比例改变,那么,完美的控制就完成了。

在这里,Ube就是小水流,Uce就是大水流,人就是输入信号。

如果某一天,发生旱灾,江水没有了,也就是大的水流那边是空的。管理员这时候打开了小阀门,尽管小阀门还是一如既往地冲击大阀门,并使之开启,但因为没有水流的存在,所以并没有水流出来。这就是三极管中的截止区。

饱和区是一样的,因为此时江水达到了很大的程度,管理员开的阀门大小已经没用了,如果不开阀门江水就自己冲开了,这就是三极管的击穿。

在模拟电路中,一般阀门是半开的,通过控制其开启大小来决定输出水流的大小。没有信号的时候水也会流,所以不工作的时候也会有功耗。而在数字电路中,阀门则处于开或是关两个状态。当不工作的时候,阀门是完全关闭的,没有功耗。

根据三极管发射结和集电结偏置情况,我们可以判别其工作状态:

第4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1不知不觉试用期就已经飞快的过去了,而我马上也将成为一名正式的物业保安了。虽然只是一名保安,但是我也有着我身为一名保安的责任和义务,让小区的住户住的安心,住的放心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我也在使用期间不断的付出着努力,让自己对于保安工作能够有着更多的体会和经验,也在这期间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名保安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我想我现在的能力足够支撑我成为一名正式的保安,并且保持自己一直以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坚持工作下去。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试用期中,我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而这些都让我格外的感激大家。在我刚刚决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十分担心自己能不能工作的好,能不能承担起作为一名保安的责任。所以内心十分的惶恐,等来到了这里之后我放心了很大,同事们相处起来大家都很和谐,我也顺利的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而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要多亏其他同事对我的帮助,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否则光是靠我自己一个人自己摸索我想我是很难留下来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我却也和大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大家也都对我非常的好,让我没有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那种迷茫,无助的感觉。

而在这段试用期,我也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站在那里傻站着,变成了现在知道了一些保安工作要点的合格保安。像是陌生人如果进入小区的话,是一定要做登记,留下电话和名字的。否则如果小区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责任也是我承担不起的,也会更各位业主带去麻烦。还有就是消防安全这一点,以前只是自己一个人所以没觉得这点有什么难的,但是现在成为了一名保安,要保护一个小区的安全,突然觉得想要让一个小区做好消防工作还是挺难的,需要我们保安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每位业主的配合。而大多数业主也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的,但也有极少数的业主也是比较难沟通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了给业主做功课,让业主们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不单单是一两家的事了,而是整个小区的问题。虽然试用期结束了,但是我有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里保持现在自己谦虚的态度,继续向老员工学习,继续进步。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2进入物业工作以来,在物业严格要求下,在部门领导和同事们帮助教育下,思想理论上日渐成熟,业务头脑更加清醒。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物业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转变。特别是通过前期物业一系列的学习和锻炼,使我进一步增强了业务性,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物业保安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勇于进取。现将试用期期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了解公司宗旨

对物业的印象及感触通过前期物业对自己的培训和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跨地域专门为大型活动提供安保服务的专业公司。特我物业的宗旨是“高品质、重信誉、讲安全、创一流”,通过几个月的工作我更体会到了这一点。

二、工作方案

工作业绩在物业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__和__的安保规划起草和安保方案制定工作,工作中自己尽心尽责,发挥自己摄影、绘图的长处,圆满完成了各级交给的任务。

最近,在经理的领导下,自己参加了现场的安全警卫任务,并负责执勤证件、执勤装备的请领、管理和发放,圆满完成执勤器材的保障,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工作中尽心尽责,但工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制定安保方案的过程中,对保安力量的统计不够细心,导致出现错误。对工作的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领导安排工作后,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去干,进而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对自己的业务还不够熟悉,特别是起草安保规划和制定安保方案上,还需要加强学习。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3转眼间我在物业保安岗位上的试用期已经结束了,得益于这三个多月在保安工作中的良好表现让我具备了转正的条件,对我来说这样的成就说明以往在职场中的努力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我在以往的保安工作中为了尽快转正从而付出了不少努力,入职以来也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物业保安的各项工作,现对转正前完成的物业保安工作进行相应的总结。

通过巡视工作的展开较好地保障物业小区的安全,为了完善物业安保体系导致我很重视巡视工作的展开,毕竟监控结合巡视的方式往往能有效避免盗窃事件的发生,而且我也会对巡视工作中的表现写好相应的工作日志,在交接班的时候也会向同事详细说明巡视期间的状况。由于物业小区本就在治安方面做得十分优秀,因此我从入职到现在没有发现任何盗窃方面的事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与同事们在保安工作中的'努力息息相关,我也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并为了安保体系的完善而努力。

能够做好小区停车场的管理从而让业主们感到满意,这项工作中主要是指挥车主将车辆停放到指定位置,而且我也要准确辨别车主身份从而避免停放外来车辆的状况,毕竟小区停车场是专门为业主们提供停车服务的区域,若是因为其他车辆的停放导致业主的利益受损则是严重违反规定的,另外为了避免恶意抢占停车位的情况出现还要做好相应的指挥,避免业主因为停车的问题产生纠纷或者车辆出现碰撞的现象,我能够根据领导的指示做好停车场管理工作,能够在这项工作中取得进展也让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满足。

认真做好消防宣传以及外来人员的登记工作,为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导致我会向业主进行宣传,主要讲解用电安全以及燃气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而且我也会消防设备进行检查从而确保能投入使用。为了维护物业管理导致小区内不允许外卖或者计程车进入,因此我会做好调解并尽量让外卖员在小区门口通知业主前来领取,而且我也会根据按时关闭和开放小区大门从而建立安全保障,具备这种负责的态度让我较好地完成了物业保安工作。

试用期虽已结束却也意味着自己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即转正后需要以更严格的要求来对待物业保安工作,我也相信凭借着对职业发展的追求能够让自己成长为合格的物业保安人员。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4在这短短的一个月试用期中,我我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而这些都让我格外的感激大家。在我刚刚决定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十分担心自己能不能工作的好,能不能承担起作为一名保安的责任。所以内心十分的惶恐,等来到了这里之后我放心了很大,同事们相处起来大家都很和谐,我也顺利的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大家打成了一片。而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要多亏其他同事对我的帮助,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否则光是靠我自己一个人自己摸索我想我是很难留下来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月我却也和大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大家也都对我非常的好,让我没有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那种迷茫,无助的感觉。

而在这段试用期,我也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站在那里傻站着,变成了现在知道了一些保安工作要点的合格保安。像是陌生人如果进入小区的话,是一定要做登记,留下电话和名字的。否则如果小区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责任也是我承担不起的,也会更各位业主带去麻烦。还有就是消防安全这一点,以前只是自己一个人所以没觉得这点有什么难的,但是现在成为了一名保安,要保护一个小区的安全,突然觉得想要让一个小区做好消防工作还是挺难的,需要我们保安人员不断的努力和每位业主的配合。而大多数业主也都是很愿意配合我们的,但也有极少数的业主也是比较难沟通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了给业主做功课,让业主们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不单单是一两家的事了,而是整个小区的问题。虽然试用期结束了,但是我有信心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里保持现在自己谦虚的态度,继续向老员工学习,继续进步。

物业保安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我于2020年__月__日成为__物业的试用保安,到今天已经快1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自认能够完全胜任工作,现申请转正。

作为一名新人员,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公司文化,让我很快完成了这一转变。

在这段时间里,我主要的工作是安全保卫,通过锻炼,我熟悉了公司保安的整个操作流程。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服务方面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大家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经过这1个月,我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处理本职工作,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处理问题的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迫切的希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里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公司一起成长。

第5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我国经济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取代国有工业,成为我国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逐渐地减缓,并在近几年因市场变化而出现倒流趋势。仅1997、1998年两年统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净增366万人,1999、2000、2001年每年至少也有净增100多万人。出现上述情况并不意味着资源配置效应的潜力告终。主要依据是:尽管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领域,但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还有3亿多,同改革初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00多万。农业与非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的量变积累,已经呈现质的变化,即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经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市场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跨进结构升级这道门坎。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再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长着。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可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年均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年均719万人,降到1996年674万人,再降到1997年的400万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不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显著放慢。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以开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产业结构变迁引起就业区域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移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乃为3.6:6.4,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并且独立于城市化进行的,使得迅速增长着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吸收。1952年至1978年,我国城市工业所能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只有3723万个,而同一时期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全国城乡劳动力共增加19127万人,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被安置于农村,这就必然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市场取向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的进展,并且与工业(尤其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打通。这些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正是市场化因素不断强化的结果。然而,在依靠市场机制和农村工业化力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滞后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出来。

二、是进小城镇抑是进大中城市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是,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就很难对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体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确立这样的一种观点,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换句话说,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发展小城镇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被破除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农村问题的解决无关。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时,又总是同解决农村问题联系在一起。我国现阶段农民进城方式和条件,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城乡分离或城乡分割体制尚未消除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区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与此相适应,在农民进城上,也可以划分为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这两种方式。当城市化还没有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必然是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并重(目前两者人口各占一半),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进小城镇的人数还会比进大中城市的人数多得多。当城市化演变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城镇化就会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届时,农民进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进入大中城市,或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远远超过小城镇。

我国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源于农村工业化是在城市化严重滞后的背景下运行的。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地向乡镇企业转移,比起旧体制下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缺乏必要的劳动力流动机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初级形态的劳动力市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就业空间上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封闭性指的是面向农村,就地转移。分散性指的是9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分布在村落,向小城镇集中的不及8%。应当这样看,即小城镇建设对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将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分布过散、缺乏规模效益的乡镇企业,迫切需要改善布局和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企业自身和外界条件的限制,它们大多数还很难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小城镇的进入门坎则要低得多。但是,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差,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很有限,不应对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总数已突破60000个,但每个城镇平均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初衷始终未能达到。大中城市可以吸收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必须同大中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与大中城市一定距离内和交通干线附近形成小城镇群带,可以有效利用大中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和带动效益,并减轻其膨胀压力。事实上,目前有些小城镇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效益,有相当部分来自邻近大中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农民进入小城镇,是在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如果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严重受阻。我国城市化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小城镇数量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建设质量上。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往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在乡镇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小城镇是无法满足这一结构重组要求的。大中城市不但比较容易提供乡镇企业进行调整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市场条件等,而且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45%,而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其比重仅占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继续为小城镇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把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从消极限制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城市。与此相联系,农民进城的方式将越来越由集中小城镇转向集中大中城市。

与农民进城方式相联系,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市场,即进城农民的就业市场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市场同时存在。从相对意义上,这两类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条件,还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进入同等待遇的职业领域并获得制度性工资。在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上,进城农民所从事的多为城市劳动者不去竞争的岗位,并领取比城市居民相对低得多的劳动报酬,相对少得多的社会福利。这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和歧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至于城市中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领域,农民进入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制度上的市场结构差异,目前起着缓解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冲击力的作用。与此相联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就业性质一般是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指的是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它包括非公有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相对于传统的国有、集体单位的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稳定性较弱,流动性较强,加上非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要被城市居民所普遍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性过程,使得这种就业岗位大都留给进城的农民。

三、制约农民进城的制度性与结构

农民进城的条件,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要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就必须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1980年国务院作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其中的一个考虑,就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从理论上说,要把一个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大约需要三种基本投入:(1)生产资本投入,为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资本投入;(2)生活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在城市安家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本投入;(3)基础设施投入,就是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这三种基本投入大中小城市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越是中心城市,政府的补贴越高,大中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成本所占比重很大,而小城镇则近乎等于零。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居民所享受的而农民又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或国家财政补贴),大城市最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镇最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尤其是进大中城市的条件,就必须消除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差别(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是由政府负担的,城市居民的高福利、高保障是由政府负担的。受政府财政资金的限制,政府很难把对城镇居民的义务扩大到农民身上。因为农民的大规模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自然是限制农民进城,即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因势利导地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逐步实现城镇建设市场化,使城镇化建设从以往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诱导型,即不依赖于国家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诱导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发展中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建设资金三大问题,使城镇化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滞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就必须逐步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其具体内容是: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如实地反映公民的职业和身份状况的本来面目,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才有可能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从制度上堵塞了农村人口城市化途径,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使这种转移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政府一方面要为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这部分劳动者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包括养老、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包括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现象,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是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现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民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方面,身份没有变化的农民只能自己承担高额费用,导致在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出现进城农民又回到农村“人口回流”现象。

我国农民进城的条件,除了要受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约束。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之前。也就是说,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工业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劳动力大量增加,为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当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前,社会上大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进入城市,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在工业中就业。此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不再依靠绝对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效率或效益的提高。但是,与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赶超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即不是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反而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化为发展重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型工业化阶段中,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和对劳动力排挤同时发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很大的障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趋向回落。这固然和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有很大的关系,但就国内因素而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民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但是,与我国经济转型相联系,或由我国经济转型派生出来的,则是就业问题的尖锐性,以及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须应对的就业模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短缺经济”。当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被压抑的需要迅猛释放的阶段。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结构也随之由以往的供给主导型转变为需求主导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上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大量产品积压,生产能力严重闲置,致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伴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大,这种结构性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进而由工业制造业本身结构调整所形成的结构性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使以往传统体制下,以低效率为代价的大量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即转化为公开性失业。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角度,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必要的、进步的,从缓解由此带来的公开失业压力的角度,这又是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机会成本。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到各地城市打工的农民约有8800万人,而城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采取本地市民就业优先的原则,并采取各种强制性手段限制外来农民工就业。现在全国不少城市在招工程序、招工比例、务工的领域、行业工种等方面,采取各种行政、法律手段予以限制。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城市约有8800万农民工)、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实际上是属于城市边缘群体。从行政管理上讲,他们被看作没有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从政治上讲,他们不被承认为工人;从经济上讲,他们没有城市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这种产业工人队伍隐性化,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应当认识到,尽管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歧视性待遇和不公平待遇,但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实际失业率远远低于城市实际失业率,他们已成为全国各省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没有被确认为城市的正式户口,也没有得到基本公共服务,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和城镇劳动力大体相同。为了促进我国结构变革、城市化进程,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民工就业政策,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常住人口申报制和登记制,只要具有劳动岗位(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合法收入和居住地就可以视为当地注册人口,并有获得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公共事务参与权。目前进城农民工的真正后顾之忧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保障制度,农民工一旦成为城里人,其原来拥有的土地如何处理,是今后制定农民工政策的一个难点。对此,胡鞍钢教授曾经提出“给户口置换土地”的设想。即如果农民工愿意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应该给其城镇户口,让其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权益。即应该根据《劳动法》给其各种社会保障权力,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应该拥有。与此同时,由于居住地点的改变,农民工就会自动放弃其原来所拥有的土地。但是,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已有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远未到位,又要解决近亿个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①《了望》周刊记者:《中国城市化提速》,了望周刊,2002年(29)。

第6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一、在概念教学中适时孕育转化思想

以往概念或公式的推导教学,把概念形成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灌输式”学习上。于是,我改变以往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去琢磨、去探索、去领悟、去提炼。

教学片断1: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将转化思想孕育在量、猜、移、拼、转、分、切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验证实际上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孕育转化思想的具体步骤如下。

方法(1):量――让每位学生度量两个三角板的角度 和。

方法(2):猜――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多少度?

方法(3):移――任何三角形内角之和都是( )°。

方法(4):拼――将一些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如下图所示排列起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C处是由∠1、∠2、∠3拼成的,∠1+∠2+∠3=180°。那么,D、E处由三角形中的哪三个角拼成?它们的和是多少度?

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方法(5):分、转――把∠A分开并旋转分别拼到∠B和∠C上(如下图),使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两个直角。

以上几种方法,其宗旨是把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或两个直角(180°),所以可以概括得出: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

教学片断2: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实现新问题的解决。

方法(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2):将梯形转化成三角形。

方法三(3):将梯形转化成四个直角三角形。

上述教学中,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了各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转化”。这样不是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学习转化思想,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体验转化,润物细无声地孕育着转化思想。

二、在计算教学中适当渗透转化思想

在计算教学中,以往我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强调计算法则,没有让学生深切地感悟、体会到法则的由来以及转化思想的渗透。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认识到计算教学中也应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才会对转化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教学片断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尝试计算:+=。

(2)争论:很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

生1:这个过程很简单且合理。

生2:好像不对呀!是一半,加了后结果为,变成一半也不到了。

生3:同分母分数加法中是分母不变,所以我想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

……

(3)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吗?

②分母不相同的话,可以转化为分母相同吗?

③究竟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是否正确?

生4:我把转化为,转化为,+=。

生5:我还是有点想不通,因为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老师没有教过。

……

教学片断2:“小数除法”

(1)师:编制一个中国结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编制多少个中国结?

(2)列出算式7.65÷0.85后,让学生尝试计算。

(3)集体交流,评议。

生1:7.65米=765厘米,0.85米=85厘米,这样原式就转化成765÷85,可以计算出得数是9。

生2: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即将7.65÷0.85转化成765÷85,结果等于9。

生3:计算器计算出结果也是9。

……

(4)比较各种解法,找出最佳方法。

学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适合各种情况。

(5)反思小结。

师:在解答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改写单位,还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都是利用旧知识,把它转化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知识来解答。(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把没学过的算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算式再计算,这种方法简单易懂)

……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都是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不熟悉的算式转化为熟悉的算式,既使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转化思想。

三、在解决问题中适度应用转化思想

教学片断1:“分数解决问题”

师出示习题:“学校合唱队共有57人,男生人数的等于女生人数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自我尝试。

大部分学生束手无策,有些咬笔头,有些看天花板。

(2)启发引导。

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有怎样的一种关系?

生:男生人数的等于女生人数的。

师:这句话你们是否真正明白意思?

生:没有。

师:那能不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关系?

生:把它转化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

(3)学生独立思考。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 )。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09。

(4)自主解题。

男生:57×=30(人)。

女生:57×=27(人)。

(5)师生共同小结:这题把“等于”转化为“比”是关键所在。

像这样,在解题时遇到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看起来无从入手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化使它变为另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将生疏的转化为熟悉的、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隐蔽的转化为明显的。在解题教学中若能适时应用转化方法,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

教学片断2:

出示题目:左下图圆的半径为r,以它的两条半径为直径,在内部作两个半圆,求阴影部分面积。

(1)自主思考:出示图(1),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解题。

(2)分割转化:出示图(2)后,大部分学生能豁然开朗,欣然动笔。

(3)计算面积:90%以上的学生能做正确,即S阴=r×r×=r2。

(4)师生共同小结。

生1:转化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真简单。

生2:我深深体验到转化是解题的灵丹妙药。

……

第7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本人一直愿想一种能源动量,在研究力学弹性碰撞的动量守恒中,发现小球碰撞大球(一条直线上正碰)的传功方式计算数据,大球得到的功超过小球传来所带的功,小球向大球的传功为超动(能)量传动。

我们以一条直线上碰球为示例计算。设小球质量m1为1,速度u1为1个速度单位,动量P1为1个动量单位,设大球质量m2为10,速度u2为0.1个速度单位,动量P2为1个动量单位。设压缩、恢复比常数e为1。设为完全弹性正碰来说明。(根据梁昆淼1965版著的力学中,碰撞的对心碰撞(正碰)中的230页碰撞代数运算式)。计算:

可以看出该碰撞计算符合动量守恒定理。本超动量传功是在动量守恒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 我们究其碰撞传功微观结构动态,(参考附加材料),因完全弹性e为1的碰撞中,小球在对大球的作用与被作用传功碰撞的同时压缩了同样功的冲量,同速压缩后,释放同样冲量的势能,双向作用于大球和小球。大球前后得到了两个被作用功的冲量,等于小球向大球传功两次,所以该弹性碰撞传功的意义为超动(能)量传功。小球也得到了恢复弹回的负向动量。负向动量也为动量。在弹性作用碰撞后总动量增加了。

该恢复弹性以及所产生的冲量为自然规律赐与人类的特殊能量,我们加以利用。

该超动量碰撞传功计算说明为完全弹性碰撞理论示例,达到碰撞压缩冲量和恢复冲量之比常数e,e=1,很难,有震动,发热等都耗功。非完全弹性碰撞也可有条件的实现超动量碰撞传功,没有绝对的e=1的,我们只能认为是弹性碰撞。

该超动量碰撞传功计算是以大、小球碰撞示例,也代表大、小质量物体或大、小质量转体碰撞传功模式示范。

本文所述的动量为矢量,为计算物体功传递或功转移计算标量,也包括瞬间的接触传功的冲量。

该超动量碰撞传功,具备以下条件,可实现:

1、小质量物体主动碰撞大质量物体。

2、小质量物体碰撞大质量物体接触点设为弹性结构。

3、碰撞结构的弹性常数e要有相应的值。(该值达到计算中小质量物体υ1出现负向值)。

本超动量传功的实现,在大质量物(或转体)速度u2为0,恢复常数e=1时,小质量物体(或转体)u1大于0的任意速度,从理论上都可实现超动量传功。

在大质量物体u20时,则大质量物体与小质量物体的质量差比值和速度差比值、恢复常数e值越大,越接近实现、或接近实用、或实用实施超动量传功。

可用大、小质量两个弹钢饼,在光滑的动面上,以小质量弹钢饼去碰撞大弹钢饼。即可看出;小弹钢饼撞击大弹钢饼后弹回负向运动,大弹钢饼向前运动了被撞击冲量和弹性恢复冲量两个作用功距离,所受的功大于小弹钢饼传功中自身所带的功,实现了单次超动量传功模式。

以上为超动量传功弹性碰撞分析,计算理论,意义在于要利用该超能量传功理论,将此起动量传动弹性碰撞理论结构用在转体碰撞上,负向动量反向传动后又为正向动量同样用。按上述设定计算,小转体以P1个动量碰撞传功,大转体P2增加1.6363个动量输出,小转体弹向负向动量-0.6363个动量,电机负向补充―0.3636个动量又为1个动量,经反向传动为正向动量,从外端弹性碰撞大转体,弹回负向动量,从外端反向传动回内端为正向,正向补充动量,再从内端碰撞大转体,大转体一次一次连续受功1.6363个动量输出,而只需每次补充正或负向0.3636个动量,即可碰撞得到大转体1.6363个动量。1.6363÷0.3636=450%。

此述还是理论计算,还要耗损发热震动,摩擦耗功,还有电一动互变局部损的30%功。总的看来,剩余功还是很可观的。

第8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关键词:海事转型 正义 范式 价值

1.佛山海事转型的背景及正义理论概述

“佛山海事――中国海事转型的一个蓝本”,《珠江水运》社评如是说。

近年来,佛山地方经济飞速发展,船舶航运行业陷入低谷,传统监管乏力,佛山海事内外部变革的动能在酝酿,特别是监管效率和服务效能的大讨论,成为内河海事转型前的思想动员。这是转型改革势的形成,这种势对冲破传统海事思想禁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比一些具体的举措更为重要,它对认识和把握这场开始破局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基于深层、发自内心的变革冲动。佛山海事转型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又是解决监管量大与监管资源不足的不对称矛盾的需要;既是佛山海事内部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又是社会大环境要帮要管要效率的外在势能催生。

正义,作为人类特有的价值评判方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学派均对正义有不同的诠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做适合于自己天性的事;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善视为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呈现出平等的观念;在启蒙运动中卢梭主张将人性作为正义的基础;倡导理性自由的康德则认为个人自身的自由和他人的自由的结合才是正义。从西方古典哲学流派的秩序正义、分配正义、城邦正义到现代崇尚自由正义、平等正义的个人正义,甚至是马克思关于制度正义、生产力正义的论断看似都与佛山海事这样一个公共单位的使命职责无关,但恰恰是这些正义理论给佛山海事转型提供了理论给养,从佛山海事转型模式的理论正义、范式正义、工具正义到价值正义,组成了佛山海事转型科学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2.佛山海事转型的理论正义

理论的正义,是顶层设计成功的基础,指导人们采用正义的工具,建构正义的范式,实现终极价值的正义。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会议精神到“四型海事”、“三化”建设、“四个交通”再到“五精”海事处建设等正义的系统理论的引领,为佛山海事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佛山海事在进行转型设计的时候,深入落实了上级重要文件精神,通过理论的论证,实践的检验,不断的修正总结,最终形成了成功的内河海事转型样板。佛山海事转型这种正义的转型理论依托于国家转型发展的大思潮,起源于对小问题的大讨论,发展于持续的实践检验与修正,成熟于不断的总结反思与升华。

佛山海事改革转型的理念和思路是始终围绕着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让转型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上级要求,以信息化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管理要生产力,通过“科技+管理”双轮驱动的正义路径理论,构建了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正义的价值目标范式;形成了“抓中心、促发展、建和谐”的工作格局。佛山海事坚持以“四型”海事建设为主线,坚持以“五大思维”和“三个性”为工作指导,形成了“3+1”、“三融合”、“六个电子”、“四位一体”等系统、创新、正义的工作手段和模式。

3.佛山海事转型的范式正义

范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也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佛山海事监管转型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形式创新的典范,佛山海事人在深入研究传统海事监管模式后,勇敢提出质疑和批判,吸取了其他内河局监管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沿海局监管思想的“合理内核”,经过实践探索,最终提出了佛山海事自己转型发展的范式。佛山海事转型成功的范式,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决疑难的方法的探索创新,区别于哲学理论大创新的元范式和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学范式,按照库恩的范式分类,它属于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要讨论佛山海事转型的范式是否正义,我们就要分析建立这套范式背后的逻辑构架和论证过程。分析佛山海事转型的范式大致可以从转型的目的、前提假设、采用的手段方法及范式构建的论证过程等几个方面入手。

佛山海事转型的假设是传统的监管和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监管和服务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佛山海事传统的监管和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集聚了转型的强大势能。佛山海事转型的目的和假设的正义是佛山海事构建正义范式的前提基础。

在范式正义的论证过程中,我们要找到一条逻辑主线将假设正义和归宿正义(目的正义)串联起来,而逻辑起点正是这条主线的线头,佛山海事转型发展主线的线头就是关于生产力的认识。

马克思正义观是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只有在这种基本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社会。在论证过程中,关于生产力的论述是佛山海事转型范式论证的逻辑起点,而论证的核心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佛山海事人将正义奠基于劳动的贡献(即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实现佛山海事的深化提升,这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自我扬弃的运动过程。佛山海事局的智慧监管模式并没有采取激进式的全盘否定、打倒重建的革新方式,而是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采用较温和的方式进行修正整合,既保持了佛山海事局内外部的稳定,又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潜力,这种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了起来,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佛山海事发展由肯定传统的监管模式到否定传统的监管模式,再到否定之否定传统监管模式(即传统模式的扬弃,监管模式的转型),整个历程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

4.佛山海事转型的工具正义(方法论正义)

方法论(工具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佛山海事转型的方法论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佛山海事的科学发展和成功转型,工具正义是实现范式正义的重要手段。

第一,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历史、比较与逻辑三者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关于海事转型发展的问题,业界各方所持观点各不相同,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概念的解读须进行大跨度的历史梳理,这是论证的前提。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理论的整理,找到海事转型中的各种发展正义观的历史传承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转型发展的理论的深层基础,阐明新型海事转型范式正义的逻辑演绎过程,形成完整的逻辑线索。

佛山海事正是从历史和逻辑两条路径,对传统监管和服务范式进行了选择性的批判,指出传统海事范式的局限性。佛山海事人从时间的维度解读海事发展的历史,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指明了海事发展之路,通过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作用,论证了生产劳动对海事转型范式构造的推动。佛山海事人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学时,从成本和效率出发,通过层层逻辑递进,找到海事发展的规律,最终得出“三化”建设本质上就是提升海事先进生产力。无论是“科技+管理”双轮驱动战略,还是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历史和逻辑相结合得出的正义方法论。

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比较的论证方法。如果仅仅从佛山海事转型自身的理论出发论证其范式正义,还不够有说服力,通过将佛山海事转型模式同其他局监管与服务模式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和局限性,通过与其相互批判和回应,使佛山海事转型理论在激烈的理论交锋中,将自身的理论价值得以呈现。

第二,佛山海事转型采取了辩证和实证方法。海事转型的范式正义是海事发展讨论的主题,针对海事监管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论证,结合了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凸现转型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无论“3+1”监管模式,还是三融合监管方法和“6个电子”智能化监管手段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检验成果体现在诸如日间船舶监管覆盖率、电子巡航比率以及在智能管理系统发现违章并处罚的比率等监管转型的重要评估数据中。同时,在考量转型现实问题时运用辩证方法科学的把握海事发展规律,找寻转型范式正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5.佛山海事转型的价值正义

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观,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单位集体和个人的价值正义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是履职的政治保障。

康德认为意志的品质、动机的性质只有在出于职责的动机才是道德的。佛山海事在单位建构、选拔和任用时,吸取了西方古典哲学的价值正义观,如采用了柏拉图的提拔智者和勇敢忠诚实干的人正义思想,也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他认为,正义是给予人们应得的东西,正义是帮助人们根据他们的美德找到合适的角色。佛山海事局在转型过程中动员全体职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佛山海事局监管转型建设,既有老海事人的献策献计,也有海事青年的埋头苦干;既有局领导班子的运筹帷幄,也有全体职工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美德、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共部门的价值正义往往表现在人本、权利、公平、责任四大方面。人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权利是群众得以尊重的价值追求,公平是确保社会正义的标杆,责任是民主政府公共部门的产物。佛山海事局从追求公共部门的价值正义出发,关注民生,构建海事服务新格局,将单位的价值正义日常化、具体化,体现在船畅其运、货畅其流、人畅其心、民畅其行等多个方面。佛山海事全体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追求个人与所在集体的价值正义。

6.当下关切和哲学觉解

佛山海事推进改革转型,实现现代化,建成国内一流的经济执法体系,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价值力量推动。佛山海事在转型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塑造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关注转型中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第一,要拓展改革转型行动的体制空间。佛山海事要继续演绎监管和服务转型的传奇,就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赋予基层执法人员能办事,办成事的“尚方宝剑”,敢办事,愿办事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打破体制的束缚,尝试建立改革压力型体制、变革人事制度、固化核心价值观、弹性化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调整被严重窄化的政治教育思路。

第二,要构建改革转型行动的生态机制。在佛山海事改革转型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弥漫着守旧气息的环境让给人人都固步自封,洋溢着创新活力的环境激励着人人争先。要建立有意义秩序的生态机制,要给行动者松绑满足放手做事的逻辑;要建立健全自我增强机制,宽容改革的良性异化,满足弹性空间做事的逻辑;要建立成熟规制,满足常态化做事的逻辑。

第三,要加强行政伦理的建设。行政伦理有助于佛山海事转型,逐步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逐步达到善治的要求,即“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充分实现公民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配合。要做好体制伦理、组织伦理、政策伦理、职业伦理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行政伦理的凝聚作用、规范作用和整合作用。

第四,要克服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黏性。改革转型到一定时期,随着制度和观念的固化,可能会锁定平衡点,达到多种均衡,造成效率底下,造成制度的惯性即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会延迟甚至阻碍下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转型。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有黏性的,这种黏性来自利益群体的抗争,还包括人们对于体制机制的疑虑,参与渠道的阻隔以及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的缺失等多个方面。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必须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克服路径依赖和黏性。

7.小结

时代营造了实干的好政治生态,佛山海事的智慧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正义范式告诉我们,改革转型不必是道义的大命题,但却蕴含深层次的道德信仰。佛山海事转型从海事的本职工作着手,本着谦抑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既从发展的“增量”上做文章,又在最大限度的用好“存量”;始终把问题作为导向,小舞台上唱大戏,微改革大转身,小队伍走向大社会,小单位大理论,小机构大社科,通过精细管理的点滴“聚变效应”打造软环境,正是这种不放弃对佐证不懈追求的精神,最终产生了非线性的界限点效应,同时也诠释了不一样的智慧监管与公共服务的正义。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01.

第9篇:转正个人小结范文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

(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

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

3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u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

四级及非抗震:ξ≤ξb

二、三级:ξ≤0.35(计算时取AS’=0.3AS)

一级:ξ≤0.25(计算时取AS’=0.5AS)

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

(3)柱轴压比计算: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

(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

(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

4.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

(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

(2)生成施工图以前,要认真输入出图参数,如梁柱钢筋最小直径、框架顶角处配筋方式、梁挑耳形式、柱纵筋搭接方式,箍筋形式,钢筋放大系数等,以便生成符合需要的施工图。软件可以根据允许裂缝宽度自动选筋,还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施工图生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应仔细验证各特殊或薄弱部位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加密区长度、钢筋搭接锚固长度、配筋方式等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规范这一部分的要求往往是以黑体字写出,属于强制执行条文,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