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维族舞蹈范文

维族舞蹈精选(九篇)

维族舞蹈

第1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眼神表演;眼神训练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9-01

一、维吾尔族民间舞理论综述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概念。在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极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乐观勇敢,这与他们生存的客观条件息息相关,舞蹈已经注入他们的生活,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凡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都很自然的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用舞蹈来舒发感情,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舞蹈中都有具体的展示。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的舞蹈上从头、肩、腰,下到腿、膝、脚,将身体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调动,再到手腕,甚至手指、眼神各个部位灵活运用,并善于将各种装饰性动作加以充分运用,例如移颈、打响指、翻腕等典型动作。维吾尔族舞蹈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伴奏音乐的节奏:弱拍强化、强拍弱化。通过切分音、附点等将本来中规中矩的节奏加以破坏,使其民族风韵更加突出。

二、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中的眼神表演

(一)有利于展现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维吾尔族舞蹈中,眼神形象的节奏是内在的。随着节奏的发展变化,眼神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具有不一样的涵义和内容,所谓“急而要稳,急中有缓,缓中有急,缓而不断”。然而节奏化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它能从舞蹈表演的形体中流露出来,进而更好地塑造出人物形象的一切。

掌握了眼神的变换,才能展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的原始风格和韵味。理解维吾尔族人民,掌握维吾尔族人独有的“特质”,这样我们在学习维吾尔族舞蹈时才能更自然地运用好各种神态。维吾尔族舞蹈中,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充分协调,形成了立体化的视觉效应,而这种效应基于文化的内涵,源于生活的根基。维吾尔族舞蹈的特征,在肢体每个部位都有充分体现,上身挺拔,脚底下快、碎而又稳健,眼睛时而俯临前方,时而极目远眺,表情豁达明朗并且坚毅。

(二)维吾尔族舞蹈中眼神的表演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民间舞蹈都展现了该民族独有的表演方式和舞蹈形态,所以各民族的舞蹈在眼神的运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民间舞蹈表演当中,体现出了眼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舞蹈更胜一筹,它是通过舞蹈演员的眼神来展现该民族悠久的文化。在维吾尔族地区,凡逢盛大节日和欢庆日子,维吾尔族人们就会举办以舞蹈为主要活动的民俗民间活动。由此可以说明,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典型的民俗性特点。除了节日以外,维吾尔族人民劳动之余也要载歌载舞,好客的他们都是以舞蹈来表现游牧、狩猎的情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火热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慢慢地,这些就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中期盼、热情、喜悦的眼神。

三、眼神训练对于表达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在众多民族民间舞中,维吾尔族舞蹈是一个激情四射、风情万种的舞种,不仅使舞者自身热情饱满、激情飞扬,也能让欣赏者深受感染,体会浓厚的民族气氛,充分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多姿花哨是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而在实际表演中真正要体现的是自我内心情感的突破,就是“眉目传情”。《掀起你的盖头来》有一个舞段很经典:姑娘们刚出场时神态高傲,对那些小伙子不屑一顾,小伙子们努力地表现,试图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力。首先,他们聚在一起好像在商量对策,然后几个人一起扮鬼脸,其中一个小伙子跳到姑娘堆里使劲往上蹿,一个劲地做着怪相,试图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其他几个人也不甘示弱,没有让他独占鳌头。这一段之所以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演员们的眼神。他们用眼神传达着高傲、心急、窃喜等一系列人物情绪,直接将剧目的情节“送”到了观众心里,灵动传神,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由此可见,一个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其“大体上”的艺术元素,往往在于对于细节的成功塑造和展现。而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细节的塑造,眼神训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吾尔族舞蹈有着极为浓厚的异域风情,要想刻画出这种风情,眼神传达是必要的手段。眼神能够将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统一起来合而为一,塑造舞蹈化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欣赏者对美感的共鸣,并因此而受到观众的青睐。

四、结语

在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常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多么优美的舞蹈动作也需要与其相协调的面部表情来衬托。演员在用肢体语言表达动作的同时,也需要运用眼神来表达完整的舞蹈意境和情感,因此,眼神的训练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 舞蹈数字化

一、引言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地段,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撞击、交融、荟萃之地。从古至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作出灿烂无比的音乐、舞蹈艺术。

早在汉唐时期新疆的舞蹈就享誉中原。在唐代的《十部乐》中有五部都出自古代西域。欢快、热烈,纵情豪放的舞风改变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使唐代乐舞走上了舞蹈发展史的巅峰。

由于新疆各民族所处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存依托、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的不同,新疆的各民族民间舞蹈分为三种舞蹈文化类型:绿洲舞蹈文化型――以维吾尔族为主要代表(农耕生产方式);草原舞蹈文化型――以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牧猎生产方式);高原舞蹈文化型――以塔吉克族为主要代表(半定居、半游牧)。

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在天山以南,其中以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地区最为集中。“麦西热甫”一词维吾尔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在一起歌舞弹唱的活动,有对诗,猜谜,讲笑话等活动,当乐曲和歌曲声想起后,人们互邀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麦西热甫”是青年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民间舞蹈的大课堂。维吾尔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种类型。在“麦西热甫”上常见的维吾尔族舞蹈有“赛乃姆”,“刀朗舞”、“纳孜尔库姆”等。

如何完整地保存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并把这些舞蹈数字化,使用虚拟平台,实现舞蹈数据的虚拟展示,正是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分类

维吾尔族舞蹈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三种:自娱性舞蹈――赛乃姆舞、刀郎舞、纳孜库木舞;礼俗性舞蹈――用于迎宾、欢庆礼仪的夏地亚纳舞,宗教节日的萨玛舞;表演性舞蹈―一是赛乃姆舞、纳孜尔库姆舞、手鼓舞、描眉化妆舞。二是道具舞:盘子舞、灯舞、石头舞、萨巴依舞等。还有鸡舞、鹅舞、山羊舞、狮子舞等。

1.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较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它是维吾尔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也是一种自娱性舞蹈,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二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舞蹈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音乐旋律流畅、活泼,节奏为4/4拍,赛乃姆舞蹈的伴奏乐器一般有: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达甫(即手鼓)等.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由于地域辽阔,使赛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以喀什为代表,舞蹈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北疆:以伊犁为代表,舞蹈风格潇洒、豪放,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舞蹈风格安详、平稳、风趣。舞姿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

2.刀郎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刀郎”一词是以上各地区维吾尔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它所表现的是“狩猎过程”,开始的散板(意为序言、引子),接着转入“奇克提麦”6/8节奏(意为点、节拍),再转入“赛乃姆”4/4节奏(原意为偶像、美人),接着转入“赛乃克斯”2/4节奏(意为兴趣、意愿),最后是“赛勒玛”2/4节奏(意为柔软、)。刀郎舞音乐和舞蹈的特点是粗犷,刚劲,豪迈,开朗,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音乐的结构方整,均衡,对称,固定节奏型,有很强的歌唱性,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滑冲”和“微颤”是多朗舞最突出的动律特点,“滑冲”是在快速迈步或撤步时形成的冲劲效果;“微颤”是由于膝部小屈伸形成的,它贯穿于动作的始终。

3.“夏地亚纳”是在节日和盛大集会中群众集体跳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全疆。南疆更为突出。夏地亚纳舞蹈形式自由活泼,参加跳舞的人数多少不限,舞蹈特点是欢乐,跳跃,轻快,队形不固定,动作也不强求一致。“夏地亚纳”维吾尔语为“欢乐的”意思,在盛大的欢庆场合,人们跳起夏地亚纳以示庆祝,所以又称夏地亚纳为“欢乐的舞蹈”。

4.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过节时聚集在清真寺的广场上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朴实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参加跳萨玛舞大多是男性,有时也有妇女参加,但是妇女们自己在一起跳。萨玛舞的音乐节奏刚劲有力,伴奏萨玛舞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和铁鼓,舞蹈动作和鼓点紧密配合。萨玛舞的脚步平稳扎实,充满了劳动生活气息。

第3篇:维族舞蹈范文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3类,分别是:

自娱性舞蹈: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风俗性舞蹈: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表演性舞蹈: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表演性舞蹈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挟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思维写作;舞蹈;创作;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22-01

有人说学舞蹈的人只有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思维,这种说法很片面,事实上,每一个优秀的舞者除了优美、协调的肢体表达能力以外,还具备着对一切平凡事物敏锐的洞察,深刻的领悟,细腻的感情,鲜明的个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和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舞者是在众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感性诠释,这种感性其实是以理性分析为前提的。对于舞蹈而言,不是只有舞蹈编导的作品创作才称得舞蹈创作,舞蹈史论工作者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对看似平常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整合,从众多错综复杂的舞蹈现象中找寻舞蹈发展脉络和规律,把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事物以语言文字作品的形式予以表述的再创造过程。这种研究创作的过程就像文章写作的过程一样,既有形象思维的支撑,又要有逻辑思维的概括。写作,是一个语言创造的综合过程,它包容了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等多方面内容,每一个内容都离不开思维的活动。就如少数民族舞蹈史研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大脑各种思维的综合创造。那么,具备舞蹈史论研究创作的思维能力是我们作为舞蹈史论研究者踏入舞蹈研究学术界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具备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具备开阔活跃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在观察、审美和表现时,对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的心理过程和伴随观察的联想、想象的心理过程。我们进行舞蹈史论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对舞蹈现象的综合感觉能力,对可视形象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艺术想象能力、记忆联想等能力,亦即要具备开阔活跃的形象思维能力。

艺术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作为少数民族舞蹈史论研究者更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美、善于洞察事物内在本质的眼睛。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其史论研究不论是动作、程式、道具、服饰等,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点、线、面的单一思维模式,它需要一个立体的、多维研究框架的支持。在深入到民间做田野调查的时候,看来很平常的一个动作,甚至基于生活化的动作,在研究者的眼里,它都承载着深刻的意义。一个很普通的舞蹈道具及其上的纹饰图案,在常人看来再平凡不过,可是在研究者眼里它却是一个重大信息的传递。准确的观察、机敏的理解为我们启发了创作的欲望,开启了创作的动力。

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联想,永远是打开思路、让思想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嗅到所感信息的价值气息时,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和能量。在研究少数民族舞蹈史的时候,我们往往要将搜集来大量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联想和想象对其进行梳理、过滤,将民族的、民俗的、宗教的、历代的、整体的、周边的等等各种文化因素在头脑里进行一个大整编和大串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找到该民族舞蹈现象中的一些规律。要善于这种思维,才能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发现并创造出一些新的、高层次的内容。如果思维固定一处,必然会僵化、呆板,我们的研究也就无从下手。只有具备准确的观察力、机敏的理解力,并且具备丰富大胆的想象能力和敏锐深入的发散性联想能力,一段舞蹈史论研究创作旅程才能真正开始。

其次,要有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在舞蹈史论研究创作的过程中,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贯穿始终的宗旨,也是舞蹈史论研究创作人员应该彻底保持的态度。

无规不成矩,无理不成章。在舞蹈史论研究创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穿着逻辑思维的方法。我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联想和想象之后,如果只是材料的罗列,思维意识七零八散,内容就像一盘散沙的话,也不能算是研究创作。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它要有高度准确、清晰的结构和思路,为表述清楚知识内容服务,才能研究创作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时我们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迅速自觉地对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思维在其中则起到了发现问题,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总结提高等等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在舞蹈史论研究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始终伴交织与配合着,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能分离的。

由于史论研究创作的科学性,要求研究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如果没有严谨性,那就不算是一名合格的学者,而在学术创作中,严谨性是其首要准则。

再次,要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英国科学家斯蒂芬·梅森说过,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研究就没有科学价值。

曾金华老师曾说过:“学者在学术创作时要有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当我们研究一种事物或者现象的时候,如果只看表象,或者只能看到别人研究过的东西,那么这样的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若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层面去看待问题,深入分析、思考问题,也就是从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来选择角度,作为立意的切入口,这样就会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全景式的思维变化带来的就是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

同样的事物,或者因素不同,或者变量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要学会思维创新,善于抓住同一事物的不同因素或不同变量,从这些不同因素或不同变量的角度切入,研究成果就能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感觉,这样的学术研究也才更具有价值。

第5篇:维族舞蹈范文

一、何谓舞蹈服饰

服饰,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服饰指的是服装上的装饰,诸如服装上的饰品、图案纹样、色彩等。广义的服饰是指服与饰两个部分,是服装和装饰的总称。在古代,衣服一词所涵盖两层意思,即:遮身蔽体的衣裳和戴在头上的发冠。[1]《中华大词典》解释为:“衣,人所以避寒暑也。服,谓冠并衣裳也。”装饰,指的是对人整个外形全面的修饰,既包含了对人的外貌一般修饰,又包含了对人的面容、发饰进行打扮等内容。服饰,按照用途划分,一般分为演艺服饰和生活服饰,生活服饰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穿戴的服装与装饰。演艺服饰,就是指艺术表演者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所穿的衣服及佩戴的饰品。所以,演艺服饰的使用对象是从事艺术表演的演员。其使用目的,就是与演员一道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演绎出高尚的艺术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修养。

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所穿的服饰是演艺服饰之属,它既具有演艺服饰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舞蹈表演所必备的特点。是与塑造整体舞蹈艺术形象相关联的。它既包含各种各样的衣服,又包含对表演者的外形进行全面修饰,如:头饰、颈饰、足饰等各种饰品、图案纹样、色彩搭配和金银珠片等,还包括对舞蹈演员的头发、面容等进行化妆等修饰打扮的部分。[2]概言之,舞蹈服饰,既包含舞蹈表演者在表演时所穿的衣服,又包含表演者表演时所佩戴的各种装饰。为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舞蹈演员总要依据舞蹈作品的要求,使用特定服装与装饰,来进行整体的装扮,从而使自己更加符合舞蹈形象塑造的要求。作为表演艺术服饰的一个部分,舞蹈服饰有着表演艺术服饰共同的特点。但舞蹈服饰又有着独特的艺术品格。

总而言之,舞蹈服饰其功能是协助演员扮演角色,塑造典型生动的艺术形象。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使演员从生活的自然状态进入到作品表达的特殊状态,从而具有符合作品表达的外形。以适应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帮助舞蹈演员换型塑型,舞蹈服饰也必备着与舞蹈作品形象相应的诸多精神信息,诸如舞蹈作品角色的文化气质、个性修养、知识层次、审美取向、民族属性等等。而这些信息,是演艺服饰所共同具有的特点。然而舞蹈服饰因舞蹈艺术表演的特点,而明显不同于其它演艺服饰,而呈现其独特的演艺品性,这种独特的演艺品格不是人为的,而是由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所决定的。舞蹈演员的表达语是一种省略了声音的语言,而单靠其身体动作、表情来构成。因此,舞蹈演员的表演方式,是一种单纯的人体动作表演。正因如此,舞蹈演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崛其身体动作的潜力,诸如充分运用人体的各部位的活动,去创造各种具象动作、抽象动作等。

舞蹈艺术因为以人体动作为其基本的表演特点,造就了舞蹈艺术擅长抒情的表达优势,而且也衍生了适应其动作表达的舞蹈服饰,赋予舞蹈服饰以其他演艺服饰所没有的艺术品格。虽然舞蹈服饰有着影视剧服饰所具有的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的演艺品性和贴近生活的服饰形貌。但适应人体动作为主体话语的艺术特征是影视剧(电影、电视剧等)服饰和舞台剧(歌剧、话剧等)服饰所不具备的艺术品格。如,依靠服饰语言来交代故事情节,变换舞台时空,营造气氛;充分利用服饰的随动性,来刻意放大服饰的某些部位的余料等等;从而使之成为舞蹈动作的强化、延伸,乃至成为舞蹈动态形象创造之本身。事实上,充分调动舞蹈服饰的各种造型语符如:款式、色彩、图案、饰品、面料质地等,来辅助舞蹈动作的表达,丰富动态形象的创造,参与舞蹈形象的深化。所以,舞蹈服饰对舞蹈动作形象创造的直接参与,乃至频繁地为舞蹈动作形象创造之本身的演艺品性,以及舞蹈艺术擅长抒情的特征,导致了舞蹈服饰独特的演艺品格。

二、维吾尔族服饰与维吾尔族舞蹈

众所周知,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族舞蹈伴随着各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而发展,与之相应的舞蹈服饰也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舞蹈的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体现该民族的风尚习俗,反应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民族的舞蹈也直观地体现各族人民的情感、气质、性格。维吾尔族舞蹈与服饰很好的体现了舞蹈服饰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其一,维吾尔族舞蹈服饰折射出该族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生活栖息的地理环境往往会造成其经济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其独具特性的民族服饰。[3]维吾尔族生活在大西北地区,那里有美丽的天山、河西走廊等,长期以来生活在那里的维族人民沿着丝绸之路与西亚、中亚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在伊斯兰教信仰的世界里自然崇拜是他们的品格,“花”因此就成了维吾尔族人民心中美丽的象征,他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背的袋子、踏的鞋子都离不开“花”的影响。“花”永远是维族人民心中的美好的形象,无论是其舞蹈作品还是服饰本身,都渗透着这一特征,这从其舞蹈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也得到完美的呈现,该舞其主要的节奏型为赛乃姆,基本节奏型为4/4拍,咚大大 咚大大 咚大 大||,完整的舞蹈序列中包含两个典型舞动,一是常说的“三步一跺”,二是双人靠背换位,接一个原地交换脚的步伐。在这个舞蹈当中舞蹈服饰与动作完美的呈现出不同季节花的姿态。

其二,维族舞蹈服饰体现出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维吾尔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造就了其独特的风尚习俗。这是维族舞蹈艺术生长的土壤,维族舞蹈体现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舞蹈形式多样,体现维族人民期待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舞蹈服饰也是这种这一风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美丽的天山》中,一群美丽的维族姑娘着火红的轻纱,戴着头饰、配合着各种动头、眼、手的舞动,折射出维族人民期待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三、宗教对维吾尔族舞蹈服饰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维吾尔族有过多种。从10世纪初开始,伊斯兰教开始渗透于维吾尔族政治、经济、文化之中。维族舞蹈服饰折射出伊斯兰教文化精神,并呈现出伊斯兰教文化为主,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涵义。[4]一个民族的舞蹈服饰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而且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的高度。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服饰中,我们可以通过其舞蹈服饰看到其民族的宗教文化“痕迹”。维吾尔族舞蹈服饰就是比较典型之一:

(一)宗教文化对维族舞蹈头饰的影响

综观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演员戴帽的特点,这源于维族男女都有戴帽的习俗。维族人民戴的帽子式样非常多。而且因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不同,帽子的图案、大小也各异。维族人民不仅在冬天,到了炎热的夏天“吐玛克”(皮帽)也不离头。[5]这一习俗有力的促进了维族制帽工艺的发展,他们以各种花卉纹样为图案,以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构成各种花色、式样,其种类非常多。

据相关史料记载:维吾尔族人民喜欢戴帽的这一行为与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有关礼仪的规约认为:在没有屋顶的地方,头部如果没有遮盖,这是对老天爷的一种不礼貌,这一习惯世代传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维族人民”内在的规定”。此外,在重要的仪式或庄重的场合,如果没有带帽,就会被认为“失礼”。不难发现,帽子是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装饰之一。

在维吾尔族舞蹈作品中,女性演员除了戴花帽外,面纱(盖头)也是其主要头饰之一。据考证,这一行为也与伊斯兰教有重要关系。《古兰经》中记载:女性只能将手脚随意于外,其余部分(包括头发)都不能轻易让异性看见,因此外出就必须戴面纱,面纱的大小、颜色没有严谨的规定。如今有些学者研究表明,维族女性戴面纱的习惯除了有宗教因素外还与其生存环境有关,新疆地处西北地区,那里风沙较大,女性蒙面纱可以遮挡风沙。

维族舞蹈演员头饰特点除了帽子和盖头外,维族少女多辫的特点也值得关注。维吾尔族姑娘常将头发分扎成许多小辫,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这在女子舞蹈《天山南北》中有所体现。多辫首先是一种族别符号;其次这种头饰也与有关。萨满教在维吾尔族历史上有过较长的统治期,萨满教有自然崇拜的特点,将山川、河流等奉为自己崇拜的对象。因此,维族少女头上的辫子,就如同清澈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林。此外,维族少女头上的小辫数目也具有宗教色彩。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奇数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因而维吾尔族少女头上的小辫的数目也是奇数,数目多者可达41根。

(二)宗教对维族舞蹈鞋饰的影响

维吾尔族男女演员在各类舞蹈中都穿有各式不同的套鞋,维语称“喀拉西”,即套在鞋子或靴子外的套鞋。套鞋用橡胶做成,里面有绒面,既保暖,又保护鞋靴。套鞋分为两种:圆头的称为“玉头克喀拉西”(靴套鞋),这种主要是男性演员使用,主要套在马靴或皮鞋外面;尖头的叫“买赛喀拉西”(软底皮靴套鞋),多为女性演员使用。[6]维族人的这一习惯也与宗教有关。维吾尔族人民有定期去伊斯兰教清真寺去做礼拜的习惯,为了保持清真寺的神圣和干净,在进入大殿之前,要将外穿的套鞋脱下置于大殿外,以维护大殿内的清洁,长期以往,就成为维族人的一种服饰习惯,因此在维族舞蹈的服饰当中也较多的使用“套鞋”来进行装扮。此外,维族家庭多用地毯、花毡来装饰,去亲戚、邻里串门时,要将套鞋脱下置于屋外,以免影响室内清洁卫生。

(三)宗教对维族舞蹈服饰颜色之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对某些颜色有独特的喜好,这一喜好既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又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进步的历史及其,这里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维族舞蹈服饰颜色的宗教文化内涵。

红色:维族女子舞蹈服饰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颜色之一,据考证,这与维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萨满教、拜火教信仰有重要关系。火是萨满教世界里的“神”,萨满信徒认为火是人们幸福、财富的源泉。同样在拜火教世界里,信徒们认为“火”是他们得以延续的灵魂。而今天在维族人民心中火不仅可以驱邪,而且还带来了光明、吉祥的寓意,因此红色深受维族人民的喜爱。如今在维族女性舞蹈服饰中,红色占了较大的比重。

蓝色:由于萨满信仰的影响,维族人民对蓝色有着特殊的情感。萨满教有自然崇拜的属性,因而电闪雷鸣、山川河流等都进入了萨满信徒的视野。再加之穆斯林社会大多地处大漠,对甚蓝的天空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对蓝色的钟爱因而也就成为一种传统。

绿色:穆斯林社会大部分分布在沙漠地区,绿色是穆斯林信徒眼中生命与希望的象征;因而具有了神圣之色的美誉。在维族舞蹈服饰中,绿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根源于维吾尔族先民曾经也是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十分珍视绿草、绿水。此外,萨满教有自然崇拜之传统,珍视郁郁葱葱的树林。这一传统深深地影响着维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并通过其舞蹈服饰来体现。通过绿色,我们可以看见维族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信仰的虔诚。

白色:伊斯兰教发源地是阿拉伯地区,白色、绿色、黑色是阿拉伯地区人民着装的主要颜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多为沙漠地带,那里太阳辐射较强,风沙较大,为了遮蔽阳光,阿拉伯人喜穿白色的衣服,包裹白色的头巾;其次,据有关史料考证,伊斯兰教创始人曾经対教民说:“你们穿白色的衣服,这是你们最好的衣服。”[7]因此,在穆斯林世界里,人去世了要以三层白布包裹,以示去了最快乐的地方。这一传统也深深的影响维吾尔族人民尚白的审美心理。男子群舞作品《麦西来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黑色象征着厚重、端庄、典雅、高贵。同时又彰显强烈的对比,在舞蹈《麦西来甫》中,舞蹈服饰黑白对比非常鲜明,视觉冲击非常强烈。

维吾尔族舞蹈气氛热烈、性格活泼、动作诙谐,同时维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多处沙漠、绿洲;其舞蹈服饰色彩喜欢色泽鲜艳,对比强烈,这都与维族人民生活环境、劳动方式、密不可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从舞蹈产生的那一刻开始,舞蹈服饰就伴随其中,并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宗教文化的视角研究维吾尔族舞蹈服饰只是一种新的尝试,其折射出的宗教文化精神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探索,以利于在新的条件下民族文化能更好的传承。

注释

[1] 张琬麒.舞蹈服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 36.

[2] 张琬麒.舞蹈服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

[3] 余燕.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6):29.

[4] 刘云.解读新疆维吾尔族服饰文化中的中教信仰涵义[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5.

[5] 中国民族博物馆编.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3.

第6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我国民族舞蹈;风格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9-01

我国的舞蹈文化在在世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各民族人民都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于世。各民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所形成的,不同的舞蹈风格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特色,舞蹈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生活、工作、习俗、宗教等演变而来,都能够代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所以说,舞蹈是一种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下面以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格进行介绍。

一、我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色

(一)维吾尔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我国的维吾尔族一直以来都居住在我国的西北部新疆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之一,经过几千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其舞蹈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维吾尔族一直以来都是以歌舞之乡而著称。维吾尔族的舞蹈文化主要是来源于生活,维吾尔族由最开始的草原放牧生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农业生活,而其舞蹈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主要的舞蹈特色是具有历史《胡腾》的韵律,同时还具有阿拉伯舞蹈的神态。

(二)傣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傣族一直以来都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与耿马自治县等主要地区。那里的气候条件也较为适宜人们生活,而且江河纵横,花草树木极多,具有天然的美丽景色。在这种别具一格的自然环境长期的感染下,并且受中原与西亚文化的影响,经过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工作,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舞蹈风格。傣族舞蹈的风格所体现出来的则是肢体动作较多,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比较含蓄内敛的,要求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四肢的关节都要弯曲开来,针对舞蹈的节奏,从而利用肢体来进行均匀的颤动。形成一种傣族特有的傣式风格,正是因为傣族舞蹈的这种形式,从而得到了海内外人民的广泛喜爱。

(三)藏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在我国的西部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以彪悍且能歌善舞著称,藏族人民喜欢用舞蹈来表达心中激动与高兴的心情,借着美丽的草原,跳着能够体现藏族人民朴实彪悍特色的舞蹈。也正是因为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造就了藏族人民都具有清亮的歌喉,而且还极有非常强健的身体,其舞蹈也是在不断的历史积累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四)朝鲜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朝鲜族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白色,因此,朝鲜族人民对白鹤具有特殊的感情,并且将白鹤视为纯洁、幸福以及长寿的象征。所以说,朝鲜族人民就直接将这种情感体现在其民族舞蹈方面,从而形成了飘逸以及含蓄的舞蹈特色。朝鲜族的舞蹈形态主要是模仿白鹤的动作,并且通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来体现出朝鲜族的舞蹈风格,动的时候轻松自如,静的时候婀娜多姿,就像白鹤一样翩翩起舞,这也是朝鲜族舞蹈吸引人们的主要特点。在朝鲜族,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主要有,手绢舞、假面舞、长短鼓舞以及拍打舞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更热衷于我国各具民族特色舞蹈的学习,已经有许多的民族舞蹈被人们创作为电视节目,在整个社会中广泛的流传,在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由人们整理编排出来的《喜悦舞》、《淘米舞》等等,这也同样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特点。

(五)蒙古族的舞蹈特色

蒙古族的舞蹈主要是以“太平鼓”舞为主的,一般是在节日的时候,舞蹈的种类分为集体与单人舞蹈两种,在进行舞蹈的时候带有杂技的色彩,富有独特的舞蹈魅力。

二、如何了解与学习我国的民族舞蹈

因为我国的民族舞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所以就有很多人想学习我国的民族舞蹈。首先就必须要对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也只有对我国各民族进行整体的了解,才能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色。而且,在与老师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老师的动作要领,从而掌握正确的舞蹈动作,也能在今后表演民族舞蹈中更加的形象。同时在学习舞蹈老师的动作要领的同时,还要注重表情与情绪的演绎,因为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需要纯熟的动作技巧,同时还需要配合丰富的表情与情绪,从而能够更好的将情感进行宣泄。

三、总结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与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而我国的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舞蹈的支柱,更应该做好发展与继承。

第7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一)舞蹈课程教学形式落后

当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开设了民族舞蹈课程,但是部分民族舞蹈课程重视基础教学,却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内涵,必须从改善课程形式入手,创新多元教学方法。

(二)舞蹈教师能力需要提升

由于目前舞蹈教学中过于重视形体教学,忽略了引导学生感悟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学生只是了解肢体动作,并未了解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部分艺术高校未能利用有效方式进行教学,动作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性,导致民族舞教学质量低。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舞蹈表演能力,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1]。

(三)舞蹈教学缺乏创新

新时期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有效借助民族舞蹈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在目前教学中,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日复一日地进行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2]。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深层次拓展舞蹈教学范围,并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后练习之中。

二、民族舞蹈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学思维

民族舞蹈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课程内容,使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在舞蹈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学习技巧。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肢体动作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民族舞蹈蕴含的民族元素以及历史文化,逐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民族舞蹈教学思维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并且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改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树立创新型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发挥民族舞蹈教学优势[3]。

(二)创新教学内容

舞蹈教学必须要贴合学生实际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丰富表现形式,渗透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现代化元素,融入民族舞蹈训练之中,为民族舞蹈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舞蹈教材中,不仅要包含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同时也应当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借助现代化元素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使民族舞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不只局限在舞蹈造诣上,也体现在对乐曲的律动及感知能力上。教师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教学引导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感悟舞蹈艺术,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内涵,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予以引导和帮助,逐步增强民族舞蹈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醉鼓》这一作品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新元素进行学习;在维吾尔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规范学生的呼吸动作,通过呼吸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舞蹈的呼吸规律,在此基础上讲解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特点,并将上肢活动与步伐移动有效融合到呼吸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身体的起伏与关节平衡中较好地控制呼吸节奏和频率,切实增强学习效果[4]。

(四)将音乐与舞蹈有效融合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音乐辅助舞蹈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民族舞蹈教学应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充分体现民族艺术的优美与魅力,将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有效融合。教师要分析探究舞蹈与音乐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两者的主要特点及关联性,确保民族舞蹈教学方式丰富多元。在音乐教学中也应当确保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统一,将舞蹈动作的力度变化与速度有效贴合到音乐的起伏及节拍上。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引导与帮助,能够使学生了解舞蹈作品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增强舞蹈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融入舞蹈动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及理解能力[5]。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音乐进行配舞,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应用音乐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舞蹈的内涵与本质,进一步推动民族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结语

第8篇:维族舞蹈范文

表面看来,当前少数民族舞蹈在各地方的大型文艺节目中的数量是很多的,但这些文艺节目大多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扩大知名度,以适应旅游者的口味为主,属于旅游歌舞类别,并不能代表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笔者曾在新疆的一个景点看歌舞表演,只见一位维族姑娘露着肚皮,小腹对着观众不停地转动。显然,这不是维族舞蹈美的特征,也不是可爱美丽的维族姑娘的形象。旅游歌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也无可厚非,但艺术舞台上也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令人担忧。比如最近看到一支傣族(花腰傣支系)女性舞蹈,出现一个突出的舞蹈动作,双脚大八字半蹲,两手臂在肩膀位置平伸,面对观众小腹部前后闪动,这个动作在舞蹈中反复出现,似乎是该舞蹈的主题动作。这个形象与傣族少女含蓄、优美的形象相去甚远,也看不到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味和体态特征,感受不到花腰傣的舞蹈美,最终失去了傣族舞蹈的精髓。

民族舞蹈的精品佳作应该是反映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同时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而绝不是使风格特征淡化、削弱、歪曲以至消失。如果进行创作时,只抓一点外在的元素,忽视各个民族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更不用说那些歪曲了民族的形象、违背民族的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创作”了。

其实在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许多舞蹈精品,如蒙古族的《鄂尔多斯》、黎族的《三月三》、维族的《摘葡萄》、藏族的《洗衣歌》、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舞蹈有的是从群众自娱性舞蹈加工改编为舞台艺术节目,有的是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根据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创作。不论是加工改编的还是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新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极为可贵的是,这些舞台艺术作品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该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这些舞蹈中创新的舞蹈步伐、舞姿、动作等为该民族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成为了该民族舞蹈的一部分,丰富了该民族的舞蹈艺术宝库,并在该民族和全国广大群众中流传。

笔者走访了许多民族舞专家、学者和编导,不少人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借鉴,才能促成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问题是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不能忘记少数民族舞蹈的“根”,不能丢掉少数民族舞蹈风格韵味这个最根本的元素。而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都是有根的,那就是有着数千年积淀的民族人文文化底蕴。

要创作出一部好的民族舞蹈作品,涉及对民族舞蹈的认识问题,首先要认识产生这个民族舞蹈的民族,要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要了解这个民族的舞蹈的产生、发展、特征(包括风格特征、体态特征、节奏特征、步伐特征、组合特征、情感表达特征等)及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变异。一句话,只有了解了这个民族,从民族的生活和舞蹈中提取编舞的素材,并准确地把握它,满腔热诚地去表现它,才能创作出能较深刻地表现这个民族风貌、民族生活、民族精神,同时又具有鲜明的风格韵味特征的舞蹈。

第9篇:维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音乐舞蹈教学 目标 教学过程 优化

    一、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优美的舞姿总能把人们带入愉悦轻松的氛围。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目标:

    1.学习兴趣的激发。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为自己舞蹈学习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舞蹈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充实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到具有一定的创编及表演能力。

    3.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在感受的过程中,触景生情,若入其间,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二、从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方式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灵活运用基本动作让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风格,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1.师生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的民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3.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进行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时,舞蹈组合的编排,侧重点是相对单一的动作元素对学生肢体某一部位的着重训练,或者主要让学生对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动作编排上,不能过多地强调编导的个性,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节奏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符点的节奏,它以舞蹈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来形成舞蹈形式美的特点,使观众耳闻目睹,整个身心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如快速跳跃的节奏动作表现舒畅欢快的情绪,缓慢深沉的节奏动作则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在音乐中还多用切分符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节奏的弱拍时做的,对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三、增强直观效果,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何使新疆维吾尔族舞这一课上得通俗易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加强了教学过程优化的力度。

    1.视频鉴赏,领悟风格。通过多媒体辅助式教学,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鉴赏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辽阔的新疆地区有着“歌舞之乡”的美誉,它的歌舞艺术绚丽多彩。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开朗、奔放,有时也很幽默。舞蹈造型优美、挺拔。舞蹈中擅长运用头和手腕的动作,通过移颈,头部的摇动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男女舞动的高潮中多用旋转技巧,并讲究多姿、快速而骤然静止,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

    2.自主探索,感悟动作。教师首先播放电脑合成的影片,呈现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抓住这一契机,教师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再让学生看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然后出示课件:观赏《掀起你的盖头来》,使学生通过影视欣赏——交互模拟——教师示范——借鉴欣赏——师生评议等过程,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又较好地掌握了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3.想像创编,体验成功。通过欣赏音乐《摘葡萄》,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开展创编活动。首先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初步感知,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创编,注意学生强弱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表演创编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的交互式学习,同时为舞姿优美的学生颁发奖品。最后在愉悦的音乐旋律中老师带领其他同学尽情的舞动起来,表达乐舞交融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此请此景也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