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又是一年高考时精选(九篇)

又是一年高考时

第1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你在身边 头顶上永远晴天

谁管的多 我就和他对着干

谁给我坚强臂弯

如果 十年之后

我们还会不会是朋友

再聚也许会哭 笑

至少我们回忆中

有快乐的时光 不快乐的时光

我们无可阻挡 一起过五关 斩六将

有快乐的时光 不快乐的时光

每次都在身旁 每次都是你 烦不烦

有快乐的时光 不快乐的时光

闭上眼会看见 曾发誓离开的地方

有快乐的时光 不快乐的时光

为何热泪盈眶 是你填满我行囊

有快乐的时光 不快乐的时光”

那些时光,已是过去,定格在最美的六月······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第一天。

早晨从学校门口经过,路边是挤得满满的各种车,校内是站得密密麻麻的考生,忙的不可开交的交警,振奋人心的红布幅······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神圣?似乎也没有那么严肃;紧张?好像还没到时候,又好像看到了明年的自己。没有仔细看考生们的表情,因为捕捉不到他们的心里。

一“出生”就被列入绝密级行列,出行时有GPS全程定位,“住宿”处于电子监控和重病守护之下--这便是一张高考试卷的保密之旅。单从这就不难看出什么是“高考”。就像成东青说的:“中国学生非常擅长考生,因为他们要面对全世界最难的题目。”

趁着高考之际,看完了《全城高考》,很感人。喜欢林叶,喜欢她甜美的笑容;喜欢贺帆,喜欢他的单纯善良;喜欢任雪,那个坚持自我,有主见的小姑娘;喜欢秦鹏,那个充满活力,有个性的大男孩。最后,那个老是说“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的“怪才”没考上学,却还是那般阳光,“一坨屎”的文字也会有更多人喜欢。高考,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或许生活中不会有范一本那么“拼”的老班,每个家庭也不会有那么多变迁,But于高考,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一样的青春焕发金黄色的光芒。

第2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高龄考生102岁参加乡试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唯一出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 “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

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在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不过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当年就曾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他的父亲却没通过乡试,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壁上写了“百岁观场”4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3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如此赐予老年考生功名的不止一次,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3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古代“复读”内容丰富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为“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 “进京赶考”。

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了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表现最明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创作。须要说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短的耗时月余,长则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待在京城,这样既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但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那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就得益于“行卷”。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况听罢笑称:“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想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即所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一说。当读到《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况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主考官青睐。“行卷”其实是一种作弊行为,乃科举腐败,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怀才不遇的学子,只要有可能都会找门路“行卷”。

古代“高考”也有“照顾分”

当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时间的到来,相当于现代的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等“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

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再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3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

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乡试都很重视,“屡考屡不中”的考生也都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

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

第3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且说这酸。高考不容易,光是复习手册就有几十本,堆在一起能当小山!每天晚上写作业就要写到凌晨。每天吃饭时都要那本书,更别提保证每天睡觉10小时了!去年我哥哥参加高考,就备考了三个星期,体重从152斤骤减到98斤!让妈妈和我心疼得不得了!考试最后一天,刚刚出了考场,就晕倒了。也难怪,一口气减几十斤的肉,长时间睡眠不足,让人晕倒是正常的事儿!只是,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也忒辛酸了吧!

再说说这甜。学子十年寒窗,只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每每看到报纸上大肆宣传本年度的省状元时,我都羡慕的不得了!又是上报纸,又是被破格录取,又是被领导接见,又是回校做研讨会。总是风光极了!对于那些平日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子们,可谓是“苦尽甘来”了!这时,谁人不是心中甜蜜,谁人不是高高兴兴?

说苦就更容易了!高考就是考你这12年来所学的知识,这可不简单,光是公式、等式就得记几个本子!更别提什么文言文、名著、单词了。每天晚上,一回到宿舍就是复习、背诵,整天在题海中生活,没有一点儿空闲的时间放松大脑,美国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一位中国高考学生,在备考期间,所费脑细胞占脑细胞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可见,高考是多么费神啊!这是一方面,饮食也不容忽视!高考的时候,父母总是买来做好的东西,为的是给孩子补充营养,可时间太紧了,考生往往喝几口汤就抓紧时间复习了,因为此时寸秒如金呀!所以,许多考生为什么在高考时期体重直线下降,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个了!唉,当名高考生不容易啊!

第4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201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风格,呈现出极大的稳定性,但在稳定中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

(一)试题材料类型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虽说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但仍然延续了前两年的选材理念,试题材料类型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活现象(故事)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5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9道。

社会现象(焦点)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2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5道。

言论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1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5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3道。

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山东卷“辨别丝瓜藤与肉豆须”,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辽宁卷“祖孙看风景”,这些题目试题材料均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这种以故事为试题材料的题目数量明显减少,仅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试题材料属故事型,其他大多为现象型。

将“我”融入材料。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天津卷“范儿”,湖北卷“泉水与喷泉”;2014年,广东卷“数码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这些题目的试题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江苏卷“我的个性与创新”,这些考题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二)关注方向

稳定――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重点关注的方向,和前两年所关注的方向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关注时代焦点、关注传统文化、注重价值构建三个方面。

变化――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在关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细微的变化。

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时念有机结合。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苏卷“不朽的青春”,浙江卷“门与路”,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价值构建,如“老实人与聪明人”、“造就和谐自我”、“不朽的青春”,要么从社会的角度上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如“感知自然的远与近”、“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让二者有机结合,如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既是个人角度又是时代的焦点话题,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天津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既是个人的素养又是全民的文化素养……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华到时代的高度上,可谓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避开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焦点话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大纲卷“老王生病”与福建卷“坚守大山的党支书”,这些试题均以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每年4、5月的热点新闻为载体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话题。而2016年此类试题一个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从“面”上给考生展示一个时代焦点现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形式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又有效地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三)考查能力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仍延续前两年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辩证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考生应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倡导的风气。

变化――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而这个追求在2016年体现得特别明显。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天津卷用“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为提示语,写作角度同样很宽泛;浙江卷用“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提示语,也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守正创新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难度及命题形式从整体上来看是趋于守正、平和的,但在守正中也有所创新。

第5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一、要得高分,先要备考

1.要重点研读考试大纲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备考时首先要明白考什么,怎么考,了解高考数学考查的方向和大致内容,做到心里有“底”。一般湖南高考考试命题有四个基本点:一是在基础中考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上。考生在复习时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双基;二是在综合中考能力,主要体现解答题中。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点的横纵联系,注意知识的交汇;三是在应用中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题中。近几年湖南的高考数学通常都会设置两道应用题,一道为概率应用题,一道为函数或导数或数列应用题;四是在新型题中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填空题的第16题。自新课改以后,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都会涉及这一创新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难度较大。掌握了这“四个基本点”,再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就能把握高考备考的准绳,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要重视教材

教材是考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能力的“蓝本”。高考中的习题大都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基本上都是将教材知识提炼、组合、加工而成。所以,备考时,我们要重视教材的基础地位,任何脱离教材埋头做习题的备考方式都是不科学的,都是舍本逐末、会吃大亏的。

3.要注意热点、冷点两手抓

从近几年湖南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导数、圆锥曲线、数列、平面向量、不等式、函数,这几块都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常考常新;而统计、复数、集合、简易逻辑、正态分布等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因而在高考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就是相对的冷点。在复习中,考生要全面“撒网”,既要抓好主干知识,又不放弃次要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复习。现在经常有考生出现解答题总分75分得60多分、前面选择题和填空题总分75分只得40多分的情况,难题会做,反倒是简单题失分多,这实在是可惜。

4.规范答题,注重步骤分

高考数学都比较强调答题过程准确、规范。这也是高考得高分的一个充分条件。许多考生对习题明明会做,但就是不会组织语言,不会写步骤,因而只写一个简单结果在上面。这是得不到全分的。所以,我们广大考生在备考时,也要备“步骤”,在平时严格的训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写步骤习惯,争取做到每一步都准确、规范、清晰,并且速度快,这样才能避免浪费和丢分。

二、要得高分,学会应考

1.调控情绪

很多学生都把高考当作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对农村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他们的不成熟的心灵承载了太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效果:有的考生,把压力当成了动力,最后超水平发挥;而大多数考生则因压力导致紧张、心态失衡,最后连平时的正常水平都发挥不出来。如今年有个理科考生,平时数学考试不管难易从未低于120分。但到了高考,她一拿到试卷,粗略一看,与平时练习不一样,就手心发汗,头昏目眩,紧张得不得了。就连平时很少错的选择题、填空题一错就是五个,最终得分才刚刚及格。可见情绪失控影响多大。

2.时间把控

高考最理想的时间分配为:选择题、填空题控制在40~45分钟内完成;前三道解答题控制在20~30分钟内完成;后三道解答题控制在30~45分钟内完成。当然这是参考时间,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把控好时间,一般要求考生要注重解题的快法和巧法,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把适量的习题做得又快又准,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另外,把控时间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求考生要懂得舍弃,不要因为深究而耽误时间。今年高考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理科数学第18题第(2)问的结果是—。许多考生算出这一结果之后,不相信是对的,于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最后有些会做的题都没时间做了,真有点得不偿失!

3.要先易后难

容易的题要保证一分不丢,难的要争取多拿步骤分。特别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先取鱼,毕竟“取鱼”要比“取熊掌”容易得多,何乐而不为呢?

第6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2. 岁月匆匆,又到高考时;豪情满怀,义薄云天志;同窗载载,探索比聪智;人生漫漫,拼搏有几时?珍惜所有,莫待转眼逝。高考日,祝把握机会,拥抱成功!

3. 百花争艳喜鹊叫,捷报纷纷落花飘得知佳音奔相告,同学相邀都来到举杯敬酒恩师叫,不忘教诲不骄傲高等学府再深造,毕业扬帆新航道祝你学好专业奔前程。

4. 高考加油!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考完一门忘一门,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希望你一举高中喔!

5. 今天就要参加考试了,送你一条幸运短信,据说在考试当天能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就会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祝你考试好运气啊!

6.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7. 为你倒数,还有几个小时就要上战场了,希望你能够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我知道你平时学习一向都很努力,学得很不错,相信你考好成绩是没问题的!

8. 想说爱你,感觉太沉;想说喜欢,感觉太轻;一天天地眷恋,一夜夜的无眠,我只有数着 相思的绿莹帘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顺意!

9. 高考祝福天的等待,终于盼到了高考,相信许多像我一样的高三生既兴奋又恐惧。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高考一定要冷静啊!

10. 衷心地祝福你在今年的高考中定能一举夺魁,榜上有名,考入心中理想的大学。

11. 十年苦读为今朝,迎考心态很重要。不能临时抱佛脚,越看越想心越慌。考前定要休息好,从从容容发挥高。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相信自己,明天又是一和个艳阳天!

13.六月是奋斗的季节,六月是收获的季节。在经历了高考之后,捷报在焦急的等待中到来。愿你继续努力,在高等学府的知识海洋中畅游。祝前程似锦,宏图大展!

14.大家知道为什么高考要在六月7日到8日吗?因为录取吧!

15.高考结束尘埃定,金榜题名遂心愿。多年苦读结硕果,梦想实现笑开颜。父母亲人齐祝贺,街坊邻居佳话传。山窝飞出金凤凰,学府深造出人才。祝你前程似锦绣,宏图大展创未来!

16.高考在即,希望所有的高考学子们:轻轻松松进场!仔仔细细答题!认认真真检查!潇潇洒洒交卷!请相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

17.整天笑眯眯,考试没难题;身体棒棒滴,高分在等你;心情放松弛,好运不停息。吃好睡好考试好,美好生活迎接你!祝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18.算算高考,用了我们12年青春.至少3.40万的学费.我们养活了晨光厂(笔).真彩厂(笔).机读卡厂.无数造纸厂.无数印刷厂。

19.一场高考毁了多少人啊,十几年寒窗苦读只为一场考试,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不好。

20.时光匆匆消减了岁月,换来了成功!并肩奋斗跨越了高考,升入了大学!为了梦想不断前行,定要闯下一片大好前程!兄弟,拼吧!

21.亲爱的同学,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都是你在为我付出。我却没为你做些什么…下辈子如 果做牛做马,我...我一定拔草给你吃! 高考顺利!

22.高考加油!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考完一门忘一门,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希望你一举高中喔!

23.经过了三年风雨的洗礼,踏过了几许的风涛海浪,十年寒窗,今朝从容潇洒走考场!明朝金榜题名天下知!风雨后的彩虹,就在你打开短信的瞬间出现,而我的祝福就在你读完的刹那笑完!笑着读完,笑着走你以后的的路!朋友!我的祝福你会懂!

24.读一年又一年,毅力啊!考一门过一门,犀利啊!报一个中一个,实力啊!(祝福)发一个收一个,情谊啊!祝奋斗在高考一线的朋友们考试顺利!

25.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05届,06届,07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又是一年高考时,愿今年的考生能够前途无量!

26.挥一挥手,送你先走,我的潇洒微笑,但愿你永远记住。高考如期而至,希望你我高中,相约在理想的学校里再见!

27.送走了五月花丛的芬芳,迎来六月桃李的时光。高考在即,给你发条短信:你可以不用理我,但不能失去自我;你可以不看短信,但不能没有自信,预祝高考顺利!

28.想说爱你,感觉太沉;想说喜欢,感觉太轻;一天天地眷恋,一夜夜的无眠,我只有数着 相思的绿莹帘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顺意!

29.你就要高考了,我在百度搜出千百条祝福语,在搜狗找到无数句吉祥话,但我觉得都太俗。我只想真诚地对你说:得心应手高考顺利,十年努力今日成功!

30.六月艳阳天,高考即在前,十年寒窗苦,朝暮读圣贤;学非单行道,之外路千条,心态摆平稳,从容去应考。榜上有名固可喜,名落孙山亦莫恼!祝高考大捷!

第7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2011年9月17日下午3时左右,43岁的父亲亲自送我到达河池学院,看着我办完一切手续后,在学院东校区与我告别。他就站在那里不动,看着我一步步走远,直到眼里泛起泪光。

父亲的祖籍是江西省丰城市,他靠着室内装修这门手艺一直在外省打拼,不管日子过得如何艰辛,他始终坚持把儿女带在身边,父亲自己是个农村人,却愣是努力地让自己的孩子过着城里人的舒适生活。父亲是个苦孩子,8岁丧父,他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7个孩子,日子很是清苦。14岁那年,家里实在是没办法,他被迫走出学堂,抹着眼泪牵起黄牛。三年后,年少的他又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外出学艺。父亲一辈子没受过高等教育,却希望自己的后代个个都是读书人,他常说:要是我生在你们这个年代,读书肯定比你们强!

1995年,有了一儿一女的父亲,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拼了命地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1999年,父亲把6岁的我和4岁的弟弟一起送进柳州恭城最好的幼儿园,年幼的我们不懂,只是一味地害怕这个陌生的环境,我带着弟弟一次次从园里偷跑回家,父亲一次次用鞭子打我们,打完以后又强忍着眼泪把我们送回去。

2004年父亲终于在广西贵港市买下一套商品房,一家四口定居广西贵港市。他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我给你们创造这样的环境,就是为了你们安心读书,将来不用像我这样辛苦打拼。那时候叛逆的我依旧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直到上了初中,上了高中,渐渐成熟的我,越发地开始理解父亲的艰辛,理解他的期盼,却也越来越发觉他不再高大,不再盛气凌人。他老了,他的发丝一根根白起来,他的眼角不听话的皱纹一条条爬出来提醒他岁月不饶人,我和弟弟一天天长高,他的身躯却一天天显得渺小了……

2011年6月8日,这是我高考的日子,是父亲又盼又怕的日子。他早在前一夜的晚上便打了电话给我,他在电话里极力掩饰自己的期盼,他说:要是考砸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咱们明年再来。

我说:我不要,我一定会考上的。

他又说:不要给自己这么大压力,不就是个高考嘛。你爸我一辈子没怎么读书还不是过得好好的。好多读书人出来还不一定有我混得好呢!

我知道,这不过是他安慰我,让我放宽心的说词,他是在乎的,他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不就是想看着自己的一双儿女都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好事业吗?而如今女儿人生中的转折点就在眼前,他心里自然是万分在意的。

2011年6月22日,高考分数线公布那一日,我得知自己考上了二本,恰巧父亲回来,我佯装一副伤心的摸样告诉他:爸,我对不起你,我的分数可能就三本了。

他站在门口一时愣住了,然后眉头紧锁:你看看,你看看,平时叫你好好看书,你就是不听话,现在好了,没考上,你说怎么办?

他急得一直在房间踱来踱去,然后又出来问我:语文几分?数学几分?怎么就考砸了?差多少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你!

我看着他着急的摸样,忽然有些心疼了,鼻子酸酸的。

2011年9月16日凌晨3时,父亲和我扛着大包小包在火车站等候列车,他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看了又看,笑了又笑:“好啊,我们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好啊!”随后又一遍遍嘱咐我,一个人在外读书,有什么事要常给家里打电话,生病了要及时上医院,平时多锻炼身体……诸如此类的话说了好几遍。

父亲陪我在河池呆了一天,他买了17日下午5时40分左右的火车,我知道,他要回去了。我与父亲坐在学院东区的逸夫楼广场,我沉默地低着头。

“宿舍离教学楼这么远,要不要再去买辆车啊?”

我摇头。

“还需要多少钱?再给你1000够不够?”

我低头。

“还有什么没有买吗?再想想,我们现在去买。”

我又摇头。

“那我走了啊。”

我又低头。

“这是1000块,你看看够不够,不够用再打电话给我。”

我终于抬起头“爸,我想哭。”话一出口,眼泪早已争先恐后地从眼眶里涌出来。

“行了行了,姑奶奶哟,你别哭啊,这么多人在,多丢人哟!”父亲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然后把钱塞到我手里。“好啦好啦,有车过来了,你快回北校区去吧。”

我擦干眼泪,一步步迈出去,又一次次回头看,“爸,你回去吧。”

他朝我摆摆手示意我快上车,自己却一直站在原地看着我离开,我知道,父亲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父亲。但是父亲是开心的,因为——他终于把女儿送上了大学。

第8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高考考生素质难以“一专”

提高考生的主科分数,不见得就能提高考生质量。

从我们国家开始实行扩招以来,就拿山东省来说,艺术类考生从2002年3.2万人猛增至现在的17万人,河南省今年的艺考人数也突破了10万人,其他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数量增加的惊人。可是大多数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为了上大学而学习艺术。笔者发现很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只会演唱或演奏考试曲目,甚至有的弹钢琴的学生演奏过考试曲目后,居然连基本音阶都不会弹。诸如此类的事情,常被监考的老师们传笑,可深思后,如此水平的考生怎么还能来参加艺考?

现在的“经验”告诉考生,专业主科是可以“临时突击”的。很多考生在艺考前2、3个月才开始学习音乐,突击准备两首考试曲目就参加艺考了,可是乐理、听音、视唱即我们经常讲的“小三门”的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的,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一、二年的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是无法完成一定难度的考试的。而恰恰“小三门”学习水平的高低,是考生以后进入大学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他学习的效果;可笔者在艺考监考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考生私下议论“把歌唱好就行了,“小三门”的分值占的又不多,学起来又耽误时间,还不如多上几节专业课呢……”本人从事一线的声乐教学工作,深有体会,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好的嗓音条件,可乐理、听音、试唱水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嗓音再好,连音都唱不准的学生,何谈“一专”。试问:我们在招生过程中,如果单单提高专业主科成绩,而降低“小三门”的分值,又会有多少学生投机取巧呢?招生的质量又谈何提高呢?

高校教学难保“一专”

“一专多能”是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现如今高师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甚而引发出所谓的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的争论。

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每星期工作量都在30节左右。谁都知道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经过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专”。但是,试问现在有多少师范院校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大部分院校都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加小组课、个别课为辅的形式进行主科专业的教学。再加上音教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甚至连很多老师自己都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差不多”就行了,专业不用过于严格要求。很多学生自己也认为,师范类毕业将来最多就是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马马虎虎就行了。如此教学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何谈“一专”,就更不用说“多能”了。

师资恶性循环“一专”无根

不知大家有没有认真调查过高考艺术生的生源问题。在招生过程中,我个人发现,城市考生数量变化不大,而各县、乡以及农村的考生数量增加的很快。在这里我不是想说,这些学生和城里的学生有什么差别,而是想借此问大家了解他们学习的专业情况吗?也就是说教授他们专业课的老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呢?

其实,大部分县乡的音乐老师就是我们扩大招生后,从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就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代的艺术基础教育了。如此众多的既不“一专”也不“多能”的毕业生。可想基础教育发展下去的结果了。各位高师的老师们在抱怨生源质量差的同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深层次的问题呢?生源质量差,人数又多,老师抱怨没有好苗子,教学开始集体大锅粥,培养出的毕业生再去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下一代又开始学习艺术走进大学……是不是就这样开始了一个看不见的恶性循环!

第9篇:又是一年高考时范文

2010年6月8号上午12时,时间一到,考生们从通锦中学考场涌了出来,43岁的梁实拿着儿子送他的透明文具袋,在一帮孩子中间显得格外扎眼:黑皮肤、鱼尾纹,灰白相间的胡须――梦想像他的年纪一样,成为区分他和其他考生的特殊“符号”。

人们亲切地称他“梁教授”,就算他从没考进大学,43岁不灭的高考梦、14年执着报考,已让他晋升万千网民心中“最具梦想的人”。

梦破了,第十四次破了。一个月后,同样的地方,手拿337分的高考成绩,“梁教授”不胜唏嘘,“梁粉”中最铁杆的一位却给他打气,“川大不是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不可攀,明年继续整!”妻子刘群说。

是啊,明年儿子就高三了,到那时,上阵父子兵,梦想,不圆满也快乐。

吃商品粮、做大学生

如果让梁实来定义人一生一定要完成的几件事,那就是结婚、生子、读大学。

对他来说,没念过大学的人生是遗憾的,尤其是,自己是那个欲望最强、最有资格的人。

为啥?他可是“吃商品粮长大的”。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因罕有而神圣,老家仁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看大学生的下巴,大学生垂起脑袋看我们头顶的旋儿。天之骄子如此神气,然而仁寿县的农村娃们,按政策无法报考。

梁实却有资格。父母在县中学教书,他一出生便落下了城镇户口,吃着国家分配的商品粮,这是啥?这就是高考考场的“入场券”。

哥哥姐姐也想考,成绩还比梁实好。然而更早前的高考不仅要看户口,还要落实成分,一旦被划为“地富反”,同样没有资格报考,刚巧,到梁实那一届政策取消。

天时、地利全都捋顺在了这个梁老四身上,全家人也就把读大学的指望托付给了他。

上天却给梁实开了一个大玩笑。意气风发的他16岁第一次参加高考,以失败告终,那也是最伤心的一次。从文宫中学考场查到成绩,一向不落人后的梁实连走路都在叹气,一抬眼,瞅见同班同学、喜笑颜开的张某,他报考的川大,分数线过了。

回想平日跟张某在一个破土房里读书习字的情景,年轻的他胸中一股小火苗腾腾腾直往上蹿,“我又不比他差,凭什么他能考上,我考不上?”那一刻,梁实下定决心:“我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大学!”

2010年7月,14年过去了,小梁早就是朋友间口耳相传的“梁教授”,不过还是没有考入大学,“怕啥,明年我还来,这回有把握,”他神秘地对记者眨巴眨巴眼:“真考上了,读不读得出来我倒不在乎,但是必须跨进这个门槛儿,我心头才安逸。”

这个男人挺奇怪,高考,对他而言好像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和意义。

爱高考,爱统招

最初几年梦想强烈,在内江木材公司打零工的他工作不忙,抽上班时间看看书、复习一下,生活也蛮充实。结婚后就不一样了。

当时的政策对考生不仅有年龄限制,而且考生只能是未婚,梁实考不成了。妻子打趣,“哟,是不是后悔了?”“那哪能!”他重重地搂过妻子:“难道今年考不上,明年考不上,后年考不上,我就不结婚了?”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疯魔,儿子的出生令梁实彻底回归现实,小家庭事情日益增多,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更沉。1992年,他辞去木材厂的工作,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每天比蜜蜂还忙,只有在晚上回家,看着那个一天比一天大的小生命才又想起高考的梦来,“等将来,我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哼。”梁实不服气地说,一旁的妻子也被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把。

一天,妻子说,现在不是有一种什么,成人自考?原来,刘群见老公如此热衷高考,也托朋友打听了一下门路。不想仅过半年,梁实便宣告放弃,“国家承认(文凭),企业也承认(文凭),可老百姓不承认啊!别人一听你是什么成教、函授……”梁实揪起两道八字眉。

呵,原来还有面子观点作祟,妻子也懒理他了,不考就不考,省得不务正业。几年后,他家在成都的建材生意做得越来越大,金牛区还经营着一个门面,干脆,梁实把家也搬到成都,日子在繁忙中一晃而过。2001年国家取消了高考对年龄、婚姻的限制,梁实却似乎忘了高考这回事了。

火药燃了

2002年的一天,梁实去常光顾的兴源茶馆喝茶,正巧成都七中的一个老师也在。“现在扩招,高考怕比以前要简单些了哦?”梁实随意地打听。“你说啥子,”老师笑了:“简单些?那你去试一回,只怕才百多分。”

哈哈哈,茶馆里一串爆笑。在座都是熟人,梁实心底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当晚,他便对妻子说:“我要参加高考。”妻子吃了一惊,“你这又是受了什么刺激嘛?”梁实如是这般地一说,妻子噗嗤一声笑了,“你多大岁数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人家的一句话,你管他呢!”

可内心深处梁实知道,那句话只是根导火索而已。每年7月,只要看到路上因高考而排起的汽车长龙,梁实就想跳下车去直奔学校――那才是令他魂牵梦绕的大事件,人生中没满足的大遗憾,结婚、生子都做了,就差读大学了!

离高考还有4个月,梁实重新抱起10年没碰过的理科书本,怎么也啃不动。妻子拿执着的丈夫没办法,只好口头警告他“不许影响工作”,夜里从门市回来,见他还在复习,“下厨煮俩荷包蛋往桌上一搁,话也不说一句就走”。一天,妻子下班回家,看到做题做得呵欠连天的梁实,手往桌子上一拍,“这怎么行?算了算了,家里太安静,不是个复习的地儿,明天你去茶馆算了。”

安静不适合复习,难道还要热闹的不成?

对的。到底妻子是自己人,梁实爱吵,爱闹,爱说话。平时妻子看顾门面,儿子在校住读,家里空空如也,复习累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兴源茶馆离家近,拐个弯就到,“再说,”妻子换下棉絮,边铺床单边告诉他说:“要是突然来了生意,我就喊人去茶馆找你,少给我耽误工作。”

梁实看着嘴上不饶人、忙上忙下的妻子,心里挺感动的。

高考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时刻老婆没捣乱,他也很争气,十年后第一次动笔考了370多分,“比‘百多分’多了整整二百多分哟!”他逢人便夸自己“得意”的成绩,一点不为没考上而难过,“学校的娃娃考不起,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种心态要不得。”茶馆里人们梁教授、梁教授地调侃,他也不恼,“嘿,我哪天真的考个教授来摆起哟!”

2009年的一天,为送侄女去北京上班,梁实第一次开车来到了首都。京城果然什么都大,去哪儿好呢?换了辆出租,师傅还没开口,他冲口而出,“我要去清华北大!”

走在中国最高学府的林荫大道上,近距离地吸吮学院气息,梁实深深地陶醉了,尤其是北大的未名湖畔,风景优美,湖水澄净,生活中几乎从不留影的他也忍不住在石船上摆了几个POSE。回到家给老婆一阵臭美,“嘿,你说,我要是能在这读书,那就太完美啦!”

“切!”刘群撇撇嘴,“咱儿子去还差不多。”梁实目光还停在湖上舍不得离开,“嗯,那也行,那也行。”

梦想融入了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参加高考,也享受高考,人越活越开,还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

因为常在茶馆复习,他成了兴源茶馆老板吴成列口中的“顾客股东”:“早上8点钟就来‘上班’了,比我还勤快。一杯茶喝到晚,中途走了,茶杯还不让端走。”

一日,梁实独自在茶馆复习化学,旁边桌来了个陌生人,见梁实的认真劲,好奇地问,“你是老师?”梁实说,“不是。”那人点点头,自言自语地道,“嗯,我看也不像。”这下梁实来了兴趣,“你说我像啥?”“不像教书的,倒有点像杀猪的!”两人都笑了,也成了朋友。

可胡闹归胡闹,最终要以高考成绩见分晓,见丈夫总是失利,妻子也打起了退堂鼓,“我说,你老倒腾那玩意儿干啥,好好做建材生意是正经。”

“我又没有不做生意。”梁实憨憨地笑了:“该找的钱我一分也没有少找哟。”

“背时”的高考

终于,还是给他捅了一个娄子。今年的复习场地仍然是兴源茶馆,“梁教授”似乎比往年更卖力。一次,他正复习,双流工厂的职工打来电话,“梁老板,不好了,有两个工人吵架,怕要打起来了!”“这点小事有什么,”他说,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你们劝劝,喊不要打了就是了。”结果,等他赶到厂里,两人都打到“挂彩”了,虽然是用了很久的工人,还是狠心一并辞退了。

“不能坏了厂里不许打架的规矩……”很快,事情传到老板娘耳朵里,梁实只得好言解释,然而妻子十分不满:“要不是你不务正业,就可以早点赶回厂,培养一个熟练工多不容易!”

“好好好,我吸取教训,一定整改、一定整改。”保证的话还在耳边,不出几个月,梁实又捅出一更大的娄子。

今年夏天雨水足,双流工厂又建在河岸上。在茶馆自考摸底的梁实又接到工人电话,“雨下大了,要不要把东西搬到上面去哦?”厂里不是电机就是木头,都挺沉的,他正在默写《岳阳楼记》……思忖片刻,“不搬!”

不一会儿,水就淹上来了,电机是用螺栓固定在地上的,想搬都来不及了。仓库更不用说,一遇水,木头基本报废。马不停蹄赶回厂,梁实只能站在12楼遥望顺水远去的木头们,身边传来工人们叹气可惜的声音,他突然感到一阵坦然,“你想,淹都淹了,再生气难过,那不是额外的损失吗,范仲淹说,要不以物喜……”

“去去去!”刘群偏过头,拒绝再听丈夫的花言巧语,却又忍不住发笑,高考使他的心越来越年轻,这个家也更有活力。

2010年父亲节,儿子送梁实一个文具袋,里面有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一个圆规。“梁教授”带着它,信心十足地踩了个空――“今年是考得最差的,”他拉长脸,一瞬间又转忧为喜:“厂拆迁了,我正好脱产备考,明年绝对考得起!”看来梁教授这外号起得好,他心里早认为自己是了。

・链接・其他高考达人

山东滨州44岁的王宝峰和18岁的王旭东父子俩同为艺考生,“60后”父亲擅长传统国画,报考中国美术学院;“90后”儿子偏好油画,报考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