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组织社会学范文

组织社会学精选(九篇)

组织社会学

第1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通过学习微党课主题为《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设》,自己作为社会组织一员,要坚定跟社会组织党组织走,要牢记自己的政治责任。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的整个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明白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职责,增强党性认识,真正融入党组织生活中去,最终落实在强化理想信念,落实到遵纪守法上。

每个社会组织党组织都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接受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社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

今年正好是建国70周年,在这段时间里又沐浴了党的光辉历程。是贯彻党的精神的重要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通过学习微党课,有效检验了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上,在协会上积极主动完成协会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项目的各项指标,并配合会长做好湛江美食文化传播工作,推进湛江菜,引进先进菜式理念,以身作则,做好党员模范带领作用。

在今后工作中,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全面推动组织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我们党的社会组织党组织都承担着在活动当中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承担着在这个过程当中团结组织党内外人员,共同参与到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当中去,使每个社会组织充分体现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第2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关键词]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4-0003-04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如何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并开展党建工作,鼓励、扶持和引导我国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就成为党建领域中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党的十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1]。那么,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如何建设好社会组织党组织?作为党建领域中伴随时展应运而生的一个新事物,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该从工作伊始就站在时代的高度,建立适应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的崭新的基层党组织并在其中开展党建工作,这就要求在切实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见实效。

一、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要做到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开放化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是指在理论与实践的两个维度下,遵循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规律和党组织建设相关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科学制度保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从而巩固党在社会组织领域中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做到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开放化。

(一)规律化。规律化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核心。所谓规律化,就是要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致力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具体来说,要尊重和遵循社会组织发展实际和运行规律,探索、遵循和运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律、社会组织党组织运行规律、社会组织党务干部和党员成长规律等。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虽然有了积极进展,但成效还不够显著,一些工作甚至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就是因为在工作中没有把握规律,没有洞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逻辑,这是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在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相关规律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系统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面思考、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缺乏系统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因此,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需要妥善处理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地进行。需要在理论、载体、体制、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既要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三)模式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亟待引导和规范。由于社会领域和党建领域的复杂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一直在艰难地探索,形成了不同的做法和经验。这种探索难能可贵。但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工作模式,加强工作的导向性,也很有必要。因此,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经验为依据,适应和运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相关规律,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党建工作模式,对全国各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

(四)开放化。面对开放的社会,政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作为党的建设新领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从一开始就要顺应时代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上要充分向会员或职工开放,做到公开和透明,而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会员或职工能够通过党组织的开放形象来了解党建工作,党组织也能够通过开放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在群众中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从而增强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要从理论、制度、方法三个层面入手

(一)科学理论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行动指南。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危险的、短视的,也是短命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破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难题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看它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效如何。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搞得怎么样,还要看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和拥护度。

(二)科学制度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动力保障。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要构筑坚实的制度和体制的保障和支撑,这是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基础性工程。要围绕破解“组织建设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进行制度设计,以制度创新的形式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巩固下来、坚持下去,形成科学完备、执行顺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在体制问题上,目前,党政齐抓共管为主要特征,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但是,愈是看似党政齐抓共管的治理模式,愈有可能导致我们所诟病的“多头管理”,最终的结局就是“九龙治水水不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厘清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特别要切实赋予社会组织党工委具体牵头负责所需的权利和责任。

(三)科学方法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实现途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一是重视党员个体作用的发挥,实行“嵌入式服务”。党员个体“嵌入式服务”方式在西方国家政党多有尝试,法国社会党要求党员至少加入一个非政府组织。党务工作者、党员嵌入或加入社会组织,通过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群体,开展党的工作,增强党的吸引力;通过与群众形成平等、协商、合作的互动关系,增强党员与群众的接触,便于党组织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的困难,赢得群众的信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按照“业余、小型、分散、务实”的原则,探索党组织建设和互联网技术二者“融合共生”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将“支部建在网上”,实现“虚拟支部”实体化管理,“实体支部”网络化办公。

三、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要突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

(一)在党内法规中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是党的根本大法,在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中具有最高党法效力和最高权威地位,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在中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鲜明而突出的价值确认,能够从党内根本法规和最高权威的层次确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从而规范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践行为。还是制定党内各项法规和制度的根本依据。只有在中正式确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才能为确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的制度创新提供基本的指南[2]。

(二)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要转化为自觉行动,需要树立三个科学理念。一是重建立、强建设、强规范。在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特别加强制度建设,以规范社会党组织的行为。二是管理就是服务。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决定了以行政命令和发号施令为主的管理型党组织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组织的新要求、新期待。党组织要改变“服务就是管理”的落后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全新服务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协调、沟通,要建立提供服务需求的服务型党组织,做到工作内容为社会组织所需,工作方式为会员所接受。通过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形象,从而实现寓服务于管理之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三是党员主体本位。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决定了没有党员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和活动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以党员为本位,使党员真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把握科学的工作原则。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应遵循积极作为,但不能无所不为的原则。亨廷顿指出,发展中国家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了保证党对社会领域的领导,党的组织必须进入社会组织,党的工作必须覆盖社会组织,党的影响必须渗入社会组织。但是,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想有成效,就要形成执政党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公民素质越来越高、社会自组织能力越来越强的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换言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二者需要良性互动。过去,我们经常把党组织比喻为内燃机车,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但是都靠车头带,火车也跑不快。因此,我们发明了动车组,车头和每节车厢都是动车组,共产党作为车头是动车组,每个社会组织也是动车组,都有自动力机制,同时二者良性互动,唯有如此,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才能够调动起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在中国,社会组织对于构建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会产生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正效应,反之就会成为政府与社会矛盾冲突的集结点。因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积极作为主要应该表现在,既使社会组织的特征与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结合,又能够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激发社会组织的内部活力,使之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走向我们党的对立面。

(四)科学定位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目前,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不清,影响着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科学定位社会组织党组织功能需要依据三个要求:党的领导地位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建设规律的要求。依据以上要求,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引导和监督保障功能。社会组织党组织首先是政治组织,政治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社会组织在日常活动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和突发事件中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引导和监督社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律水平和社会信誉度;支持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按照社会组织章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密切联系、团结凝聚会员或职工,支持社会组织民主管理。二是利益表达和协调功能。要积极、主动地将社会组织中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有效地传达到上级党组织,切实统筹兼顾各方合法权益。三是服务功能。要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服务;维护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党员正当权益;为社会组织职工群众、党员服务。

(五)加强理论研究,并用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社会组织在中国发展较晚,其党建实践工作落后于组织业务的发展,其党建理论研究又落后于党建实践工作。因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理论薄弱问题。一方面,对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来加以探索和解决,没有系统的、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政策和措施不配套,导致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导致在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试错性、盲目性和片面性。鉴于此,当前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亟待加强理论建设,要使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理论不断走向科学化,并对党建工作实践产生富有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和示范性的指导作用。

作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要有正确的研究视角。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建研究和社会组织研究的交叉领域,研究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把握两个角度:一是从党建的角度,思考如何在社会组织中做好党建工作;二是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思考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党建的关系问题。不能仅从党建的视角来研究和看待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应该从党建和社会组织两个视角来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目前特别需要着重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回答好“为什么要在社会组织中搞党建,如何在社会组织中搞党建”的问题。此外,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不同,社会组织具有类型繁多、规模不一、领域分布广、社会联系多、非营利性等基本特点;与传统基层党建领域相比较,在党组织的地位、组织功能定位、党组织的设置、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方式、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领导指导方式、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党建经费来源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都呈现出不同之处。我们研究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研究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长效机制,都需要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特点,针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独有特点。

(六)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落实体系。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落实体系既是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点内容,又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构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落实体系要从目标、程序、评估、保障等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第一,落实目标分为核心目标和具体目标。核心目标就是要为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而奋斗。具体目标包括组建、建设、活动、作用发挥等量化指标。第二,落实程序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四个环节,形成闭合循环。抓好计划,即决定做哪些工作;抓好执行,注重提升工作执行力;抓好检查,随时对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实现有效控制;抓好改进,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调控,切实解决问题。第三,落实结果评估。评估主体的设置要根据广泛性与代表性、知情度与关联度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获得党建工作相关信息的渠道,分为三类主体:(1)组织评价责任主体,主要由社会组织党组织的上级部门组成,包括相关党委、组织部门、社会组织党工委等。(2)内部参与评价主体,主要由社会组织负责人、会员或职工组成。(3)外部参与评价主体,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等。要规定评估结果的运用,并落到实处。第四,落实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重视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使用,确保场所、设备等必要设施的投入,注重舆论阵地和信息化建设,为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

参考文献:

第3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学习评价机制是衡量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它由一系列硬性指标、规章制度构成。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学习制度和评价标准,如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制度、学习考核、学习交流与测评等各项动态管理制度。把学习情况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到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中,监督了党组织成员的学习过程。然而,这一学习评价机制很难在虚拟社会中有效地实践。虚拟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且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可以以不同身份在虚拟社会中开展各种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获取信息,表达意愿。这就使得评价对象不确定,难以实施考核。虚拟社会环境下组织存在方式的虚拟性弱化了党组织学习的保障机制。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党组织为党员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建立起学习保障机制,制定了完备的学习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使日常个人学习与集中团队学习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专题学习和系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学习效果。在现实社会中,党组织学习条件主要以现实环境为依托,将党员联系起来开展学习活动。然而,虚拟社会环境下,党员学习主要是以虚拟环境为活动空间,以个人行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缺乏相对稳定的组织群体,常规学习、集中学习等形式在虚拟社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激发学习型党组织成员需要与兴趣,是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正视的问题。虚拟社会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受众有多种选择。如何使党员网络受众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必须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归宿。通过专题讲述、理论面对面、理论游戏、音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党员兴趣,形成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创新虚拟社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虚拟社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先进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其它学习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在虚拟社会环境下所共享的制度。共享机制必须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的基础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打破了特定社会群体对于政治信息、文化知识的垄断,网状、扁平的信息传递方式取代了过去“金字塔”型的信息传统方式,每个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下载、阅读所需信息。从网络空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上传、下载、、跟帖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党通过网络监管的方式对巨大信息流进行甄别、筛选。一是要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避免出现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二要屏蔽各种有害的思想言论,特别是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虚拟社会合作与协同学习机制,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合作与协同机制是指学习型党组织基于虚拟社会环境开展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并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的一种团队型的学习制度。合作与协同学习机制能有效地发挥党员在虚拟社会环境下开展团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信息共享、真诚交流、增进凝聚力,实现共同发展。合作与协同交流机制不同于一般的交流机制,它强调各成员之间的平等,没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上下级观念。只有平等相处,才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虚拟社会组织管理的扁平化能有利于决策层和成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决策层好的决策理念、决策意图很容易传达到操作层,而基层成员的许多好的想法也可以很快传达到决策层。

组织扁平化可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实现内部上下层级间的有效互动,提高竞争力,要求组织内形成自主化管理。[2]在虚拟社会里,人们可以不用顾虑个人的身份、职业、收入和地位的差异,随意进行比较单纯的、不带有功利性质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的交往行为消除了传统中介媒体的权,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直接化和个性化,使众多人快捷、经济、直观、有效地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较2010年底增长2318万,增长率为7.9%。博客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5.5%,较上一年底略微提升1.1个百分点。这种平等宽松的沟通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提高网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这种虚拟社会学习合作与协同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创新虚拟社会学习参与协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是全员参与的一种协同和合作的关系。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不是单个人的学习,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一种合作、协作学习的方式。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学习型党组织团队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虚拟社会环境下广大党员得以毫无拘束地进行思想表达、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活动。这种多元、个性、非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沟通方式、合作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型党组织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参与协作式团队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各成员在参与协作式学习中都属于平等的合作者,学习者的个性也得到肯定和实现。可以说,虚拟社会参与协作式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可以适应党员分布相对分散、学习时间难以统一集中的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组织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式学习,更好地推动学习[3],进一步提升虚拟社会环境下党组织学习力。

作者:曾令辉 陈敏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

第4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本次研究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直接组织部门和协同工作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和经验,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湖北省志愿服务现状,进而分析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选择了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武汉市江汉区两个调查地点,调查对象是共青团湖北省委直属管辖的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学校,受访者都是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志愿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个案访谈资料也是本次研究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之一,本次研究共调查了来自十几个不同单位的15名访谈对象(文中用其姓名拼音的首字母代替),涉及青年志愿服务的各个主要参与部门,其中,政府部门有4名,事业单位5名,国有企业3名,学校3名。

二、青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现状及问题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组织都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特定环境,组织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环境诸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组织的环境系统可以分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而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可区分为工作环境和一般环境(刘祖云,2002)。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典型的组织形式,其保障机制涉及到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系统,本文将依据此种分类方法,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呈现。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将青年志愿者组织视为一个组织系统环境,分析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各个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明确权责,更好地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笔者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湖北省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宏观保障机制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的运作系统

1.组织管理

青年志愿服务是在团中央领导下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它不同于社区志愿服务和个人志愿服务两种模式。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强调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个人志愿服务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而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因此,它更强调团组织的领导带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团组织的领导、组织能力决定着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调查发现,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服务在组织管理上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组织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虽然全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已基本建立,但相配套的运作机制却并未实现同步,团委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人员配置,尤其是基层人员的配备方面有很大的漏洞。访谈对象“LSJ”:人员方面,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访谈对象,宜昌市的志愿服务工作由团市委负责其他工作的领导兼任,区里更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手。由于团委日常工作也很多,所以真正用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工作时间还是很有限的。调查中像访谈对象“LSJ”这样,同时兼任其他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还有很多,他们坦言真正用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的时间很少。由于缺乏专门的访谈对象,基层团组织大都把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团委其他工作,而难以再抽出更多精力积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强大的组织号召能力是团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的突出优势,但由于基层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导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导致青年志愿服务的触角弱化,这样势必会影响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横向延伸。

(2)青年志愿者队伍稳定性不足青年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在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上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却发现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存在很大问题。访谈对象“SX”:志愿者管理应该更加规范,最好能像党员入党那样的严格管理,这样对加入这一组织的人有一种自我约束性。访谈对象“YY”:主要问题是在注册志愿者时的组织号召方面存在困难,对于志愿者也没有具体的约束,因此我们只能扩大志愿者的范围,在需要志愿者时候能够保证人员到位,对于志愿者的约束也不能硬性约束,而是需要以人性化的方式来约束,保障志愿者的召集和充分。访谈对象“SX”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注册志愿者管理,在学习国外先进志愿者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早就提出要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制度基本未能真正落实。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效率,志愿者注册制度不仅可以保障志愿者来源的稳定,便于志愿者管理,还能增加服务对象好感,增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正如访谈对象“YY”所指出的,松散的志愿者管理只会增加志愿活动开展的难度,也是对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不负责任的表现。

2.制度管理

(1)缺乏对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及长效机制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考核和保障等方面,做好志愿者规范化管理工作,既能保障青年志愿者更为专业、规范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又能使志愿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还可以建立起志愿者的成长机制,保障青年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初青年志愿服务在我国初步开展起,我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国外先进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学习,这些学习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青年志愿者管理已趋向规范化,但仍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访谈对象“XX”:我们区团委的活动是比较多的,与市里(合作进行志愿服务)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教育局,一定要通过我们的上级来安排,直接跟学校沟通不太合适,做好事也需要一定的程序……至于学生这块的志愿活动,(我们)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每次搞活动,都要为学生买保险……(希望)上级能更多地为我们提供方便,比如给学生一些车费、午饭钱,如大型活动,学生要集中,最好就要包车。另外,上级部门也要做出相关的表彰,不管是组织、单位或个人都需要,有激励机制会更好开展活动。访谈对象“TKZ”:培训只有讲座,其实很多活动也不需要培训,这些问路、打扫什么的也不需要培训。希望加强动机教育,丰富培训的形式,增加体会感,增强意义性,另外,加强团队意识、安全知识、服务技巧的培训。访谈对象“YD”:对于志愿者的培训缺乏正规的培训和甄选机制……缺乏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现有的)大多只是进行单一的精神激励,其实应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现在的激励机制缺少对于志愿者来说有价值的激励,表现为社会激励缺乏,组织激励不足,只是依赖个人的自我激励。访谈对象“CLS”:应该给志愿者基本的志愿活动补助,如交通费、电话费……应该有专业社工来指导志愿服务,一方面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提升志愿服务者自身能力,以提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通过上述访谈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青年志愿者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志愿者招募方面,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动员不足,参与渠道狭窄,很多人想要加入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却不知如何参与,而志愿服务参与也缺乏甄选机制,不能满足某些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特殊要求;在志愿者培训方面,普遍存在重服务轻培训的现象,很多志愿服务不组织专门的培训,而已有的培训又因形式单一、内容乏味而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在志愿者考核方面,由于志愿者注册制度未能很好落实,志愿者考核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更建立不起志愿者的成长机制;在志愿者激励方面,如访谈对象“XX”和“YD”指出的那样,当前的青年志愿活动更多依靠的是志愿者的个人激励,而团组织并未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如精神奖励、少量的经济补偿、政策性补偿、时间储蓄制度中的补偿等(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2007);在志愿者保障方面,大多数志愿活动都未能给志愿者提供安全、医疗保障,志愿活动中产生的费用也只能由志愿者自己来支付。

(2)志愿服务活动不够规范,缺乏长效推进机制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因此开展服务活动前要全面评估活动的价值和可行性,除了特定的大型赛会外,应尽量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推进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活动组织者仅从志愿者角度考虑,试图通过举办一次或少数几次志愿服务活动达到对志愿者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是在推进志愿活动中,并无长效的制度保障,活动缺乏稳定性。访谈对象“DGQ”:他们一次来了40多个学生,而我这里的老人也没有这么多,而且老人也有各自的特点,我只能安排一部分人进入老人的房间和老人进行聊天,(另)一部分(就)分配他们打扫卫生。这种形式我们平常并不需要,只在组织大型活动,比如说节假日时候为营造热闹的氛围可能需要多些人来。志愿服务活动若要长久、切实地发展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形式,这么多的人。访谈对象“YB”:(建议要注重)志愿者服务的连续性,应该对于志愿者有一定的约束,才不至于造成连续性上的缺失,这对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只有长远做下去才能有志愿者的成就感,也更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扫荡式”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组织者原本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对本单位或志愿者个人产生良好影响,然而由于这种方式过于形式化,对志愿者的正面影响很小,而且更可能因忽略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对服务对象产生负面影响。访谈对象“CLS”:团组织领导经常更换,领导很可能按个人偏好选择不同活动,影响活动的持续性……(建议)保障活动内容的持续性,不会因为团组织领导班子的更换而不断改变活动内容。现行的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各级团组织的领导决定,而没有组织制度对志愿活动予以保障,一旦领导调离工作岗位,现有志愿服务活动就失去了支持力量。一旦志愿组织活动不依赖于制度而依赖于组织者,就给志愿活动本身带来风险,并且严重影响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和效果。

(二)组织的支持系统

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本身是一个成本低但作用巨大的社会服务形式,但其长期以来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法律支持和资金支持是其面临的两大困难。1.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一个领域的法制化是其运行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因而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志愿服务要想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开始于1999年8月,广东省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志愿服务条例,随后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和南京、宁波、杭州等市相继颁布了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或条例。然而对于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虽民众呼吁已久,但仍未正式制定(于良佐,2007)。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讲,其主要是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法律的认可能够提高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从微观层面来看,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志愿服务起到规范化作用。首先,规范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志愿服务的招募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通过立法规范起来,推动志愿服务的科学化。现行的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往往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开展活动时重视政绩宣传,忽视了真正的志愿意识传播,因而开展的志愿服务往往是“活动式”的。这样的志愿服务动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往往只能流于形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志愿服务都是类似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只适用于大型赛会等特定情况,如果将这种“活动式”志愿服务随意照搬,不仅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会失去志愿服务本身的意义。其次,要在法律上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确定青年志愿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的法律关系。志愿服务强调志愿意识和奉献精神,其突出特点就是服务的不计报酬或低补贴,但是如果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则势必会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者的基本权益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保障和基本物质补偿。调查也证实,这两个方面是志愿者的普遍需求,同时又是当前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中的软肋。有权利就要有义务,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更离不开志愿者自身义务的履行。笔者:您认为在志愿组织的管理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呢?访谈对象“LY”: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对学生安全的责任是最担心的,因为他们年龄小,而环境比较复杂。访谈对象“YB”:缺乏一些规范性的制度吧,尤其是对于志愿者的约束制度。访谈对象“LY”的话反映了当前学校青年志愿者面临的人身安全和医疗保障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志愿者群体的。由于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当前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没有为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险。前面访谈对象“XX”指出的志愿者物质补偿问题,现在即使是在全国性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自己支付活动费用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法律上确定志愿者基本物质补偿的必要性,才能使志愿服务补偿方式逐渐正规化。另外,访谈对象“YB”也正是遇到了前面访谈对象“YY”指出的志愿者组织困难,才提出建设志愿者约束制度的建议,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明确志愿者行为规范,也是志愿活动规范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之,建立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法律,严格规范志愿服务的运作过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国青年志愿服务者的一致呼声之所在。

2.缺乏资金支持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各国政府在志愿服务中的投入力度都是非常大的,如加拿大的政府年平均投入占志愿服务总支出的60%,意大利的是60%,日本的是38%,新西兰的是56%,美国的是43%,而所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约有40%的经费是由政府提供的(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2007)。在我国现阶段处于志愿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的志愿服务意识发展程度较低,一旦政府支持力度偏低,经费就会自然成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一大难题。当然,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还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吸引企业参与,鼓励企业捐赠,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这样才能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良性循环。笔者:我想了解一下你们这个义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于哪里?访谈对象“YD”:经费一部分来自民政部门的拨款,一部分是通过社会筹资和爱心捐助。访谈对象“LSJ”:没有专项资金,现在的志愿服务大都是从区团委其他工作中节省出来的……有些志愿服务活动由商家提供赞助。笔者:你们在与团市委的协同合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访谈对象“YD”:主要是经费支持问题,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上述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青年志愿服务正在尝试多渠道筹集资金,他们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四种:上级团组织拨款、商家赞助、社会筹款和爱心捐助。可见,面对普遍存在的经费问题,多渠道的资金征集方式是满足迅速发展的青年志愿服务需要的积极尝试。

(三)组织的环境系统

从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外界环境来看,社会民众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看似无关紧要,但要明确的是,社会民众不仅是青年志愿服务潜在的和直接的服务对象,还是潜在的志愿者来源,社会民众对青年志愿服务的认识甚至关乎青年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然而,目前社会民众的志愿服务意识的形势并不让人乐观,很多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雷锋”“义务劳动”“义工”等词汇上,这也说明民众首先在认识上就已经受到限制,更谈不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了。访谈对象“LSJ”:志愿服务群众基础不够,市民志愿服务理念不够,区内的注册志愿者仅占市民总数的8%。如果人人都是志愿者,宜昌市的文明进步将不止提高一个层次。访谈对象“YD”:社会信任体系失调,很多志愿服务对象不信任志愿者以及提供的服务。访谈对象“KJ”:对志愿服务要多加宣传,提高人们的志愿服务的意识,增加人们了解志愿服务的渠道。访谈对象“LSJ”所说的是志愿服务的规模问题,虽然不可能做到人人皆为志愿者,但是如果拥有更多的志愿者,尤其是长期稳定的注册志愿者,不但可以完成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还可以加深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参与率,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访谈对象“YD”则提到了民众对志愿服务的信任问题,正是由于志愿服务发展不成熟导致的,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缺乏认识,民众才会产生这种不信任。访谈对象“KJ”指出的也正是解决民众不信任问题的主要方法,即志愿服务要加强宣传,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结论与讨论

第5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一、基本概况

截至20xx年9月,**区共有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577家、党员1966名。其中社会团体129家、党员573名;民办非企业单位448家、党员1393名。经过前期调查,已参加第一、第二批学实活动的324家、党员数1643名;没有党员无须参加的149家;其余104家单位、323名党员属于第三批参学对象。

在学实活动开展期间,根据104家参学单位、323名党员根据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关系归属情况,分别以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为单位和以社区离退休党员参加居民区学实活动的形式,全员参加了第三批学实活动的三个阶段活动,做到了全覆盖。其中,以健全的党组织形式参加的13家、党员113名;以社区党员身份参与居民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91家、党员210名。在学实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但应建未建党组织的27家社会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实现了社会组织党建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一是思想认识上明确“一个中心”。民政部电视电话会议和市民政局动员会议召开以后,区民政局党委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学实活动安排,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将该项工作确立为局党委下半年中心工作来抓,要求举全局之力确保这项全区性重大政治任务完成。二是组织架构上形成两级管理。全区层面:由局党委成立了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指导小组,从属于区学实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区社团局局长任副组长,并任区学实领导小组成员。指导基层工作层面:成立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由社团局局长任主任,局党办、民间组织管理科人员为主,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部署。并安排了16名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任联络员,与各街镇、业务主管单位联系。三是指导工作上落实“三项制度”。根据参学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指导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实活动,形成了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反应快捷的工作机制。指导小组例会制度:局学实活动指导小组共计召开5次例会研究工作;区新社会组织学实指导小组副组长作为区学实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参加工作例会。指导检查工作联席会制度:召集8个大口业务主管单位和13个街道镇联络员,定期商议部署工作;联络员会议制度:召集本局16名联络员,听取在基层指导调研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工作。

2、认真开展调研,夯实工作基础。因组织形态的复杂化和人员的流动性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加上我区社会组织总量较大,学实活动要做到全覆盖,难度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局党委及时进行研究部署,用加强工作培训、分组明确职责、开展“地毯式”巡查的方法,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调查摸底采取“网上+网下”联合推进的方式,网上通过上海社会组织网组织调研问卷填报,网下则由局党委牵头落实16名联络员,进行了3次业务培训,然后根据新社会组织归口管理的情况,进行人员分组,分别联系相关委办局和13个街镇,通过逐一、逐家、逐项的“地毯式”排查,摸清底数。各联络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中午、双休日等时机,采取电话联系、上门调查等方法,不厌其烦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核实摸底,直至情况全面清楚。经统计,整个调查摸底阶段,全局16个联络员共打电话3000多个,网上邮件300多份、调查问卷500多份、上门调查400多次,较好的对全区所有的新社会组织党建情况有了全面的掌握。

3、扎实指导推进,确保活动成效。围绕“落到实处、简便易行、深入指导、统筹协调”的原则,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指导小组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贴近实际地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明确活动主题。为确保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局党委一班人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区新社会组织大多从事教育培训事业的现状,及时修订方案,将“牢记党的宗旨、诚信责任在心中”作为本次新社会组织的实践主题,加以贯彻落实。在整改落实阶段,活动指导小组还专门策划了一场“牢记党的宗旨、诚信责任在心中”学实主题实践活动,组织43家社会组织,为市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介绍和公益服务。活动现场接受市民咨询服务达100余人次。二是深入活动一线。工作中,局党委坚持深入指导,5名局领导14次深入街道、委办局以及新社会组织,对活动开展进行具体指导。16名联络员积极与社会组织及其主管单位沟通联系,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市委以及区指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做好组织保障和思想发动。分析检

区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四)第2页

查阶段,联络员还主动参加13家社会组织的党员议事会、专题组织生活会。三是把握关键环节。为确保全区所有新社会组织能尽早了解和掌握学实活动的工作进程,做到不遗落,不掉队,在整个学实活动安排过程中,始终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谋划”,特别在关键工作环节加强指导。在学习调研阶段,配合区学实办统一举办的集中宣讲活动,组织开展了2次针对新社会组织特点的辅导报告,邀请市委党校教授主讲,得到了各社会组织的好评;在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阶段前期,区学实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阶段汇报,布置下阶段工作,区委书记还专门提工作要求。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指导小组也及时组织104家社会组织召开工作部署推动会,对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抓了“六个一”专项工作,即“开好一次转段会,搞好一次调查问卷,召开一次座谈会,开展一份调查研究,举行一个主题活动,组织一次宣讲”。特别是要求按照区委领导提出的开好“三个会”的要求,对各社会组织组织落实好“党员议事会”、“支部评议会”、“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了具体工作指导。在整改落实后期,根据市局要求,重点抓了应建未建党组织单位的新建党组织工作,指导小组与区委组织部紧密合作,联系社区,精心组织落实推进27家应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按期完成建党任务。

4、努力发掘典型,积累宝贵经验。区新社会组织学实指导小组通过领导深入一线、召开座谈会、下派联络员、收集活动信息等形式,及时掌握新社会组织的学实动态。根据参学单位基本集中在社会力量办学和养老机构的现实,分别确立了2家党建工作制度健全、学实活动组织有力、工作方法得当有效的新社会组织,作为本次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示范点,并加以总结推广。一些新社会组织学实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通过上海社会组织网、区学实活动工作简报、《**报》专版等媒介进行了宣传。对于学实活动组织推进有力的社会组织,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在评选年度先进社会组织活动中,也作为优先推荐对象,并适时进行了表彰。

三、取得成效

1、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进一步理清。借网上大面积开展新社会组织党建及学实活动参加情况调研之机,指导小组和区委组织部加强部门联动,将调研内容扩大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及上级党组织基本情况的调查,做到“现状摸清、问题理清”。通过对全区577家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的普遍清查,更加清晰的掌握了社会组织党建形式、党员数量、组织关系归属等基础信息。社会组织通过分析检查,也梳理出没有党组织导致发展党员难和党员活动经费少等问题,需要上级组织部门帮助解决。这些情况、问题的查清,为下一步配合区委组织部开展深入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举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社团局也确立了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纳入正在制订的全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相关指导文件中。

2、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学习教育有落实。学实活动开展期间,各社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按照活动3个阶段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理论、走访调研、座谈交流活动,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单位党员主动与社区取得联系,以社区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居民区学实活动。部分党员表示因为退休后发挥余热,很长时间没有正常参加党的生活,学实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集中学习教育机会。二是组织管理有保障。学实活动开展调研期间,上海申洋国际交流进修学院等单位就积极与指导小组联系,提出该学院因办学发展,需要组建独居党支部接转青年教师的党组织关系,但苦于没有上级党组织的审批,一直拖延至今,并希望通过学实活动得以解决。了解此情况后,指导小组当即与区委组织沟通,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明确由学院所在地的漕河泾社区综合党委作为其上级党委,批准成立独立支部。截至学实活动结束前,全区27家应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原29家,其中2家社团因全市推行企业协会政社分开工作,党员人数减少仅1人,不再具备建党组织条件),根据区新社会组织学实指导小组和区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相应建立起了独立支部1个、联合支部3个(涵盖社会组织10家)、临时支部1个和党的活动小组15个,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从此,组织中的流动党员、退休党员的学习、教育、管理重回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第6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浙江省台州市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围绕“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内容,精心设计学习载体,以学习促解放思想,以学习促干部素质提升,以学习促实际问题解决。

学习提升工作本领,开发党员干部自我超越潜能。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我们始终把学习作为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之基,针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读书学习来增强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遵循“树标杆、找差距、求上进”的要求,我们通过分层分类、同业对标,要求党组织与部门系统的先进比,党员与身边的先进典型比,在比较中找准自己身上的不足;遵循打造“台州干部爱学习”的风气,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由党员干部、青少年读书带动全民读书的热潮。

学习促进系统思考,改善党员干部固有心智模式。系统思考是党员干部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通过学习,树立加快转型升级的新思维。当前,我们紧紧抓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优势弱化、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等六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大讨论,实现发展理念的大提升、发展质量的大提高、发展环境的大优化、发展成效的大跨越。全市上下通过学习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决心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提升”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股份制”的台州模式,暴露出吸收外部要素能力不强等不足。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必须打破台州模式产业过于单一、股份过于集中、区域化过分狭窄的瓶颈,积极引进央企、外企、大企,再造混合型经济新优势,助推台州民营经济创新转型。

学习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党员干部共同创业愿景。以学习固本,通过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讨论,在广泛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党员干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把它融入到每位党员干部、每个岗位、每项工作中去,形成克难攻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党员干部创业奉献的共同愿景。通过开展责任承诺公开活动,党员干部主动把工作承诺亮给群众,把工作推进过程展示给群众,把评判权交给群众,接受舆论和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工作不落实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

第7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 黑社会 法律 社会控制

旧社会的中国黑社会犯罪活动猖獗,新中国成立之后该活动“基本绝迹”。那么,它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会卷土重来呢?是什么客观因素导致了中国大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大量出现呢?本文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呈现日益猖獗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是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的法律出现了功能障碍。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法律,广义上包括习俗、宗教、舆论、信仰等一切社会控制手段;狭义上仅指法律法条,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本文所指的法采取狭义层面上的概念。法的社会控制功能与“越轨行为”相对应。“越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违反规范准则或违背社会期许的行为,也就是越轨者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发生越轨行为却免于惩处,会损害社会成员对原有社会规范的信任,削减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的控制能力。当社会控制强大时,人们循规蹈矩;当社会控制衰弱时,越轨行为频繁。因此笔者认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的社会控制功能削弱的结果。

一、法律规范的疏漏

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法制的完善,公民有法可依、有法可信的前提是有一个系统、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在当今社会能生根发芽的直接原因是制裁该活动的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首先,受立法前瞻性的局限,法律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不足。1997年《刑法》第294条第1款将黑社会组织犯罪罪名规定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并指出黑社会性质组织是“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应当予以重视的是,刑法法条规定的范畴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而不是“黑社会组织”。事实上,犯罪集团的发展按照组织成员由寡到多,组织结构由简到繁,危害程度由低到高可分为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乃至跨国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多级层次。按照这些划分,目前我国刑法缺乏对黑社会组织犯罪以及更为严重的跨国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律解释与量刑标准,对此类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准确的估计,对此类犯罪活动的约束能力较为薄弱。

其次,由于法律内容的冲突,法律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的界定模糊。由于1997年《刑法》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行为的规定过于抽象,适用效果差,在打击该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出现法律失灵。为完善法律的控制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问题作了专门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着眼于犯罪组织管理的严密性、成员的固定性和行为的纪律性,强调该犯罪组织牟取经济利益的非法性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性;明确规定拥有“保护伞”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大特征,即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司法解释将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欺行霸市、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列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范畴,强调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相比,此次立法解释强调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稳定性,这是因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实力的雄厚性,危害的长期性及影响的深远性根植于组织的稳定性之上。另外,立法解释将“保护伞”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选择性特征而不是必要性特征,将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纵容仅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选择性条件;为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在经济领域中的欺行霸市现象,立法解释在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势力范围予以进一步界定,明确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力必须达到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形成非法控制的程度。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为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部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特征仍未得到准确的界定,例如黑社会性质组织“人数较多”如何量化理解?“骨干成员”如何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除了寻求经济利益之外是否还寻求政治利益?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否必要?暴力性是否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必然特征?这些特征界定的模糊性极大地干扰了司法机关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和制裁的针对性,也极大地削弱了法律对相关犯罪行为的控制能力。

再次,法律刑罚的惩治力度不足,削弱了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威慑力。第一,刑法中针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领导成员的刑罚强度较低,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于刑期较短而违法利益巨大,犯罪分子往往“二进宫”“三进宫”,屡教不改,屡犯不止。第二,针对勾结黑恶势力的公务人员的处罚偏轻,涉黑公务人员的包庇、纵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他们为黑恶势力通风报信,遮风挡雨,为黑社会性质组织逃避司法机关的打击提供便利。第三,定罪时适用罪名不准。除了对犯罪行为的包庇和纵容之外,许多公务人员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还扮演了“导演”的角色,策划、组织了许多犯罪活动,对于这些机关干部应依法查明其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中的分工,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定性量刑,而不是以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定性量刑。

法律惩罚力度偏低的结果,是法律对社会成员越轨行为的控制能力的大大弱化。在巨大非法利益的驱动下,犯罪分子无视法律,铤而走险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法律执行的困难

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需要执行机关予以贯彻实施,在针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执行困难:

(一)公安机关本身执法不力

在为数众多的执行机关中,公安机关的社会控制功能最为突出。公安机关承担着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但在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过程中,公安机关由于出警任务繁重,警力不足;执法观念落后,执法手段单一;预警机制滞后、侦察取证困难;行政干预严重,执法困难重重;受到腐蚀拉拢,包庇犯罪行为等因素影响,公安机关执法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保护伞”对公安机关执法的阻碍

黑社会性质组织利用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办法,长时间、不间断地向国家权力部门进行渗透,寻求各种“保护伞”,以便为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保护。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保护伞”已经不仅指“涉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指“涉政”的犯罪人员。一些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其组织的领导成员,在通过经济活动和慈善活动,谋取社会声望,攫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格之后,用手中的政治资源反哺所在犯罪组织。类似“保护伞”的存在,不仅使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行为更为隐蔽,还加重了惩治相关犯罪行为的困难。

(三)基层社区法律控制缺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群体分化,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地区、阶层、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的不平衡状况明显。在中国城乡结构二元化的模式中,以农村为代表的中国基层社区,不仅以法律为配置依据和保障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甚至法律资源本身也存在不合理配置。在法律规定与当地社会背景脱节,诉讼成本高昂,法律从业人员人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基层社区法律缺位现象非常普遍。

由于法律控制缺位,基层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获取法律援助、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稀缺。而在中国基层社会,存在大量社会闲散人员,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团伙意识浓厚,通过出卖“拳头”获取利益,容易纠合起来实施犯罪。一面是犯罪现象的频发,一面是法律控制的无力。当犯罪分子气焰嚣张,而法律却陷入无计可施的窘境时,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心,甚至会在利益受到侵犯时寻求犯罪组织的帮助,并在内心深处形成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认同与依赖,为黑恶势力发展提供土壤。

第8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今天我们在此召开了xx社区党支部 “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感谢在座的各位党员和群众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今天,我认真地听取了每位同志的发言,总体感觉是大家发言态度诚恳、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是一次准备较充分、严肃的、有较高质量并将产生积极作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党员来说,这是一次印象深刻,触及灵魂的党性锻炼。下面,就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我谈一下个人的体会看法。

一是班子比较重视,准备充分。

此次组织生活会是我们xx社区2016年的第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具有标杆性意义。xx社区党支部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听取意见和学习教育,圆满完成了会前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多次召开了支委会议、党员集体交流会议,认真开展谈心谈话,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对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要求。

二是自我批评敢于揭短亮丑,不遮不掩。

我社区党支部同志们都很好地拿起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自我批评较具体、深刻。各位党员联系自己的思想状态和个人生活实际,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一吐露出来,不装不瞒,问题客观实在。比如,何花同志批评自己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够重视,联系群众欠紧密;彭伟玲同志批评自己创新意识薄弱,对社区干部要求不严格。其他同志都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话语实在,态度真诚,语言朴素,符合我们基层党员的身份。

三是相互批评刀枪相接,有一定辣味。

相互批评很诚恳,直奔主题,一针见血,既把自己摆进去,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时刻,又不乏充满真情实感的同志式关心。每个人都做到了用具体事例说话。比如,批评何花同志有些方面太注重形式,不够深入,不够仔细等等,这些批评都直截了当,客观实在。被批评的同志都能虚心接受,不记恨,营造了“敢于批评、善于批评、接受批评”的良好氛围。这样真枪实弹、实实在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我同样深受教育和启发。

现在我们的问题找准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起来了,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只是开始,关键在今后如何整改和建章立制。对于后阶段的工作,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先提几点意见。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解决群众难题。

社区干部站在直面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你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就代表党委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今后工作中,大家一定要和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将自己置身普通群众之中,真正为群众着想,和群众打成一片,懂群众、知群众、让群众信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做群众贴心人。服务群众的工作永无止境,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学习永远在路上。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抓好整改落实。

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衡量执政党的重要体现。xx社区党支部要以这次组织生活会为新开端、新起点,认真整改问题、持之以恒转变作风,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开阔视野,真正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美丽泉塘。

第9篇:组织社会学范文

好的管理其实两者不可缺一,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却以韦伯的科层组织原则与泰勒的科学工作设计为开端,所以是理性管理系统为主轴,辅之以自然系统的修正。中国管理的特质却刚好相反,我们总是先承认自然系统管理模式的正当性,再辅之以理性系统加以修正。

电影中,山字营的成立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组织,它不是由上而下经由清政府发饷、征兵成立的,而是以庞青云、赵二虎与姜午阳纳了投名状的“桃园结义”三兄弟为领导核心,加上来自同一村的一百零八好汉为班底,扩大为一个八百人的土匪帮。在降了清之后,成立山字营,又加入一千五百的“”兵员而组成此一组织。“授名状”意味着“义”的伦理,而山字营的组织方式则是“差序格局领导”与“礼治秩序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分配原则就是“见者有份”、“大家共享”。这正是翟学伟在“中国人的行动逻辑”中谈的熟人“均分”的行为原则。这种以“拟似家族”为基础的组织方式,以伦常为核心的关系管理,以及以分享为准则的资源分配方式,正是中国人在自然系统中的组织行为表现。

山字营一旦被纳入清朝的官僚体系中,马上面对了“适应不良”的问题,面对科层体系理性系统。他们的“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立刻被制止,庞清云与绿营军的陈军机大臣谈出了一个潜规则,就是入城之后,一半财产被“接收”为国家资源。一半可以“抢劫”成兄弟均分的个人财富。

第:个适应不良。则是他们独立成系,被别人视为一个派系,别的派系与之勾心斗角,而不会“同心齐力,报效国家”。在舒城一役中,山字营以八百人对太平军五千人,以“兄弟义气”集结成生命共同体的山字营发挥出中国式组织的竞争力,大家同心,为了家族的生存资源拼了命,竟打散了五千大军的严整阵式。

中国这种以家为基础的组织方式,一旦与理性系统的官僚体系结合,就成了各拥“家长”的派承。在苏州围城中,魁字营看着山字营缺粮少炮也不相救,最后要靠着庞青云去“舍纵连横”,才答应供粮供炮,但要战果分享,让我们再次看到“分享”这个自然系统中的交换原则。军队内部就像一张关系网络,不像一个科层组织。要靠谈判、协商、分享及合纵连横才能联盟,而不是一个命令系统下的两个部门,靠着流程、规章、组织结构就能结合。这又是中国式组织在理性系统中的“怪并”表现。

最后的高潮则是赵二虎不得不死。他在庞青云杀降后,一气之下要带着子弟兵回乡。这在科层组织中可是聚众闹事,敌前逃亡。是不得不死的重罪。他在南京攻下太平天国覆亡后,还坚持“潜规则”。一定要与兄弟们有福同享。但把抢来的一半财产私发军饷,又是死罪一条。当上司质疑“山字营是不是已经姓赵了”时,科层组织由上而下的权力格局已经判了赵二虎死刑。

电影花了很多笔墨描述庞青云的权谋诡诈。中国官场的权谋诡诈并不足为奇,中国人的自然系统组织方式进入科层体系后,一方面需表现出六亲不认,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又要遵守“投名状”式的兄弟义气,以人伦法则作好人情交换。所以不免有假仁假义的情况。其实庞青云没有野心与权谋,也不得不杀赵二虎,迫于清廷的压力,他只有挥泪斩马谡,否则只能“逃官”,甚至只好与赵二虎重上梁山再当土匪。这更突显出中国人的自然系统组织模式与理性系统科层体制的矛盾。

最后,姜午阳杀庞青云是悲剧,却是必然的悲剧。他毕竟不能了解天下太平后,权力自上而下的科层体制多么痛恨“拟似家族”自组织出来的武装势力,只知道庞青云不讲兄弟义气,所以留下一句“兄弟杀我兄弟者,必杀之”的“投名状”行为法则,然后以命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