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编辑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编辑技术论文

第1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对其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再决定取舍,并加工裁剪、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性强的精神食粮。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一、选稿审稿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服务。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编稿过程中,要严把政治标准和新闻标准,选择新闻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正确地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二是要紧扣主题,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逐步加大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文章,更重要的还是要贴近受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受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突出广播特点的能力。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树立本台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新闻节目设置比较多,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广播新闻编辑除了要根据本台宣传报道计划的要求去筛选稿件外,还要追踪社会热点,把住群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突出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各个节目的特色。

二、改稿的能力

支撑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新闻又称音响新闻。广播的这一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成为自如驾驭它的能手。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作为广播编辑,应当“竖起自己的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呢?

2.1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不舒服。

如“分赴各乡、村挂职的50名干部均系自己报名申请……”,在广播稿中,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均系”改为“都是”。这样既好念。也易听。这类词语还有很多,稿子常见的有“数日、故里、致函”等,广播稿中可改为“几天、故乡、写信”。

2.2注意不要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广播里说“他们走近了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听众会产生疑问“走进”?如果改写成“他们走到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就不会造成误解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如果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人们可以观其形而辨其意,但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

2.3尽量不用简称。

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简称从它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其全部意义有一个过程。广播在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简称是否已被大家接受了。那些尚未被听众广泛认可的简称不要在广播里出现,否则听众就会混。

2.4要少用代词。

报刊上的报道,人名、地名等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就行了,而作为广播就不行。因为听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没有听到前面,而且声音的传播是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用了人名或地名,后面就用“他”“该单位”等来代替,就会使听众搞不清楚。所以,广播编辑在编辑时,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2.5注意文字的简练。

空话、套话。不合时宣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吝惜地删掉。

总结: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广播编辑除了应具备上术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更要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出来的稿子自己读了觉得顺畅了,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也才能为广大听众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廖宏成,《试论编辑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第2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一、编辑出版类CSSCI核心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情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7种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推送微信消息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为研究对象,这7种期刊恰好属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笔者全面调查了这7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微信消息,包括开始发送微信消息的时间、微信消息推送频次、微信消息的阅读量等。查询方式为,关注这7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界面,查看历史消息,获取所需数据。为了减少误差,调查截止时间控制在2016年7月24日至30日。调查数据显示,《科技与出版》最早开始推送微信消息(2013年12月19日),微信消息的推送数量最多(595条);《中国编辑》微信消息的推送次数最多(176次);微信消息的篇均阅读量排名由高到低为《编辑之友》《中国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刊》《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笔者调查发现,这类期刊微信消息内容主要包括母刊论文、最新目录、会议通知、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以及期刊和出版业相关新闻等。

二、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阅读量大的微信消息内容

1.与编辑出版相关的汉语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等,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在这7种期刊中,《编辑之友》向读者推送的基础知识受到读者广泛关注。从2015年3月20日至2016年7月23日,《编辑之友》共推送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消息45条,篇均阅读量达到749次,远高于该刊消息篇均阅读量450次。如2016年5月6日推送的《编辑之友:标点符号难点整理》,阅读量高达1984次,12人点赞;2016年6月17日推送的《编辑之友:测测您的改错水平,这些成语,您能改对多少?》,阅读量1132次,7人点赞。从以上数据来看,汉语基础知识是编辑出版类期刊读者比较关注的一项内容,所以,编辑出版类期刊应该结合本刊情况,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适时地推送相关消息。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2001年8月,人事处和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信息是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信息。编辑出版类期刊的读者主要是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工作人员及从事编辑出版研究的研究人员,所以在的微信消息中,与出版考试内容相关的消息阅读量也比较大。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为每年的6—7月,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0月。所以,在此时间段推送的考试相关消息容易受到读者关注。《科技与出版》在2014—2016年的6—7月向读者推送出版考试相关信息、订阅考试用书及考前辅导的信息,为备考的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受到读者的关注。如其在2015年5月29日备考季推送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即将出新版》,阅读量达到723次。《中国编辑》在考试前夕向读者系统推送的考试备考指南、考试真题及答案,也吸引了大量出版资格考试备考者关注。如2015年9月7日至15日备考的攻坚阶段,《中国编辑》连续推出9期《考试备考指南》和《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2005—2014)历年真题及答案,持续产生很大的阅读量。由此可见,推送考试相关消息要准确把握时间。3.编辑出版大家风采展示近年来,编辑出版界涌现了一批后起之秀,这些编辑出版家在其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是众多编辑的楷模。编辑出版大家的先进理念、工作态度、编辑出版经验以及对编辑出版界最新理论导向的阐释都是读者关注的内容。《中国编辑》母刊设有“编辑风采”栏目,主要采用访谈、记叙以及回忆录的形式与读者分享编辑出版大家的风采,包括编辑经验、先进的理念及个人的生活、兴趣爱好等,篇幅一般较短,形式比较自由,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编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十几位编辑出版大家的消息,如宋文、汪忠、周慧琳、韦志榕、汪家明、张纪臣、王刘纯、李毅峰、林阳、黄书元、郜宗、郝振省、沈鹏、胡小罕等。这些活跃在编辑出版界第一线的大家,有的是新闻出版广电局及编辑学会的领导、有的是出版社的社长,有的是编辑家及艺术家等,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此类消息篇均阅读量高达910次,远远超过学术期刊消息的平均阅读量。如2015年8月5日推送的《在编辑出版与学术研究中寻觅书法情怀——记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阅读量高达2764次,40人点赞。因此,这类微信消息是编辑出版类期刊出版者重点推介的内容之一。4.母刊论文对于大部分期刊而言,母刊论文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必推内容。在这7种核心期刊中,除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其余6种期刊推送了母刊论文。因此,笔者特意调查了这些学术期刊所推送的阅读量较大的母刊论文,根据阅读量、点赞数、信息来源、推送时间进行了综合排列,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阅读量较大的文章最好经过专门的总结提炼,同时具有“实”“新”“全”的特点。“实”——实用性强,编辑出版工作者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如阅读量排在第1位的《书稿质量检查与编辑加工要求》,该消息从书稿质量检查的文字和体例要求入手,详细阐释了编辑加工的原则、具体要求和灵活变通等相关经验,对新入职的图书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量排在第2位的《编辑的责与守——以文学编辑为例》,该文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30多年的编辑大家,她现身说法,以自己编辑出版的作品《历史的天空》《尘埃落定》为例,讲述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有的几种能力,即与作家沟通的能力、强大的忍耐力及选题组稿策划的能力,让普通图书出版编辑受益匪浅。阅读量排在第3位的《论编辑的“编界”与质检的“罚点”——兼“华东师大版质检补充办法”解读》、排在第5位的《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以及排在第9位的《论编辑的学养》,其文章内容与编辑出版工作实际紧密关联,能给编辑出版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新”——新媒体、新理论、新规划。新媒体是编辑出版类期刊关注的热点。如阅读量排在第4位的《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何在?》和排在第8位的《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发表了与新媒体有关的内容。排在第6位的《关于“十三五”新闻出版科技体系建设思考》则阐述了编辑出版领域的新规划和导向,这些新媒体、新理论、新规划往往容易受到读者关注。“全”——编辑出版领域研究的全面总结。这一类信息相当于综述研究,读者可以从中获知编辑出版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如《2014年传播学十大热题》就是对2014年传播学的全面总结。因此,笔者建议编辑出版类期刊在母刊论文的微信消息推送上多考虑具有以上特征的论文。5.其他除了以上内容,编辑出版界的新政策、重大新闻及培训通知等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如2015年12月28日,《科技与出版》第一时间推送了《北京市数字编辑首评职称》的消息,由于这条消息关系编辑出版者的切身利益,受到大量读者的关注。因此,这条微信消息赢得了这7种核心期刊微信消息的最高阅读量——浏览2937次,16人点赞。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已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可见,继续教育培训的信息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

第3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32-01

引言

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是出版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是不断推进的过程。出版编辑技术经过千年发展,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得较大成绩,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甚至阻碍现代化技术在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因此要求编辑出版单位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为编辑出版提高技术营造环境,为编辑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一)技术发展快于意识转变

科技发展带动编辑出版技术运用电脑来完成编辑加工技术、设计装帧技术等。印刷技术的功能逐步完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各种软件不断缩短更新周期,其功能也更加人性化。在编辑出版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编辑思想观念和对技术的认知则较为落后,一些编辑尽管对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方式了解,但依旧以陈旧的观念进行编辑,影响编辑出版的发展。

(二)技术标准难以实现统一

每种技术的发展都存在竞争,编辑出版出现多样化的同时,难以统一标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新软件大量出现,其兼容性较差,造成编辑出版缺乏统一的操作环境。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图片格式更丰富,一张图就有PDE、JPEG等多种格式,各个编辑出版单位运用的图片处理格式具有差异性。编辑出版业难以将上述问题全部统一起来。

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为编辑提供多种多样的编辑手段,也增加编辑出版物的信息量。如出版物会增加视频、音频、图片等,这样出版物就具有特别强大的功能,但花哨的排版却减少信息的真实度。尽管编辑出版实现飞跃性的发展,但运用此技术容易出现恶搞、欺骗、误用的情况,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提高理论学习,更新编辑观念

为了杜绝传统编辑理念对现代技术手段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编辑要学习现代编辑出版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转变观念以符合行业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一,转变编辑主体的传统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概念是在参与编辑客体活动时而体现出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其内容有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多元意识等,其中多元意识是编辑对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产品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单纯相信名家,要重视培养与发现人才。竞争意识需要编辑具有危机感,既要转变思想观念,还要认真分析与研究读者和市场的需要,并以此为前提进行规划和选题,进而形成价值高、可读性强的出版物。开放意识是编辑以开放的思维和态度选择文化产品,快速的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以符合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

第二,编辑主体应该具有的人格素养。其内容包括创造力、知识结构、信念等,创造力则是人格素养的核心。编辑主体在承载和传播社会文明上体现出重要作用,因此编辑要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时代精神,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预见和判断时展趋势,进而改造文化环境、引领文化发展。编辑主体要分析自身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问题,丰富与完善基础知识。信念是面对工作困难和压力所体现出的信心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编辑要培养自己担负困难任务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监督,统一技术标准

第一,提高监管力度并统一标准。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设备和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一些厂家生产的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等产品时处理对接口,只能和自己厂家生产的电脑相连接,给消费者带来很多不便,影响工作效率。所以政府部门要统一电脑及配件的连接标准,在硬件环境上促进编辑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了满足编辑出版发展现代化技术,国家部门要构建起完善、全面的法律法规,让编辑出版业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应该认识到,编辑出版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门,其法制化建设是长期的,所以立法部门做好长期的准备,并全力维护法律权威性,遵守规定与规范,建立起和谐、法制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编辑素质

第一,建立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编辑工作中要端正态度,特别是选稿和组稿环节要客观、公正、以稿件质量为前提,杜绝出现人情稿、有偿稿、关系稿等。所以要重视提高编辑的道德品质。广告或新闻编辑要坚持廉洁清正的作风,不制造新闻,不搞有偿新闻,也不能为了讨好广告客户而运用编辑手段制造某种效应而欺骗消费者。

第二,编辑要提高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和观察的敏锐度。编辑是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体系中具有导向、评价、加工、检查的功能,其中检查功能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和鉴别,以保障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而这需要编辑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观察力。

第三,重视自身奉献精神的培养。编辑具有完善性、追加性、依附性、隐形性等角色特征,在编辑加工时,他们从事幕后工作,很少被大众所知道。他们劳动成果依附在传播者的成果上,他们对稿件进行追加工作,让其文字更优美、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谨,完善出版物的形式及内容,而这是为了完善作品和提升作者知名度而做的努力。

结束语

在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发展快于意识转变、技术标准难以实现统一、编辑结果与编辑手段有偏差等方面,应该运用提高理论学习、更新编辑观念;重视监督、统一技术标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编辑素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技术手段会变得更加快捷,更好的满足编辑出版业的具体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雅金.论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面临的挑战[J].传播与版权.2014(12).

[2] 连斌.对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

[3] 郝杰.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

第4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作者群;审稿专家队伍;编辑人员

科技研究发展和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记载、报道、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术质量又是期刊质量的核心。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多方面的,在整个期刊的办刊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作者群的培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编辑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地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一、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而好的稿源来源于高水平的论文作者。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拥有一批奋斗在科技前沿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稿件作者,有意识地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地方科技期刊要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首先要发挥为本单位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建立稳定的内源作者群。《河北省科学院学报》,作为地方科研机构出版的学报,以院所属的各研究单位为依托,以科研项目和优势学科为基础,定位期刊栏目。在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科研和各学科作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科带头人和各专业进行重点分析,特别是及时了解跟踪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课题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联系,促使他们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并优先发表,这样既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又及时将代表本单位学科发展水平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世,同时也培育了期刊的作者队伍。

近几年,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鼓励科技人员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内甚至国际上学术影响力更大的专业期刊,如可以被3大检索索引的期刊和国内的核心期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直接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了保证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除适当提高对外开放稿源的比例外,编辑要及时与那些在本刊发表过优秀学术论文的作者进行沟通,加强联系,使他们成为开放稿源的外源作者群。

二、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科技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专家审稿在科技学术期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合适的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与基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均有一批具有自己期刊特色的审稿专家队伍,所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适合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审稿专家群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工作形式、方式及专家的选择范围、专业技术的贴近程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的方式,科学地规范管理审稿专家,逐渐形成一支动态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1 科学选择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作为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尺度的把握者,他们应该是当前活跃在某一学科或某学术领域的学术权威或青年学者,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并且是送审刊物的热心支持者,熟悉审稿要求与标准;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公开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或专著。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目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院所属8个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科学家;第二部分审稿人是各高校的博导、教授;第三部分是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这些专家熟悉本期刊的办刊宗旨、方向和技术要求,是科研和教学中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各级项目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在审稿过程中,他们既能够客观地评价所审论文的学术水平,对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能及时掌握外单位在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学术交流和引导作者的作用。

2 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稿件作为反映学术思想的载体也随着学术发展不断地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成果。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专家自己的意见来确定其审稿方向,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送审稿件的过程中,对所送的稿件内容要与审稿人的专业对口,因为同行专家也存在大、小同行问题(一、二级学科相同的称大同行,三、四级学科相同的叫小同行)。送审稿件是有技巧的,对综述类文章请大同行专家审稿要好些,他们对内容的宏观控制把握比较好,对于其他类文章找小同行专家审稿则更有针对性。

中青年专家多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基础较扎实,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掌握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能对涉及新技术等内容的论出全面、快速的评审,是做好一般稿件评审工作的主力,也是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效率审稿专家队伍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专家的单位会变动,研究方向也会改变,所以,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中的有关内容,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是提高审稿效率及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编辑部可以利用因特网、专业会议、作者推荐、查阅文后参考文献等方式不断增加新的审稿专家,从而不断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编辑虽然不参与论文的具体创作,但通过选题组稿,提高稿件的整体质量;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应用科技编辑方法论,提高编辑加工质量;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编辑素质表现在各个环节的业务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素质也是决定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辑素质的培养。

科技学术期刊的作者大多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修养,编辑所处理的稿件也大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论文。编辑要想在众多稿件中鉴别出稿件的质量优劣,就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人员要不断拓展和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并高质量地完成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工作;才能对稿件质量的评判、取合与处置做到合理,并通过

综合判断研究内容选择好对口专家审稿予以把关。因此,编辑人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才能选好题目、组好稿件,使所刊稿件的学术水平处于一流,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编辑出版工作有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辑专业知识,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编排规范的期刊。

标准化是科技期刊信息化、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质量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环节,是保证期刊的全面质量的关键。可以说,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编辑技能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是编排质量的保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编辑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的能力,检索科技成果、校对引文、了解与稿件相关的学术动态,提高准确判断来稿的能力。适应科技期刊出版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第5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一、敏锐进取的思想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四、不断学习的竞争力

第6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创新;学术警察

中图分类号:G 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114-04

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而“国家创新指数2010"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排位分居1至4位”,中国创新能力与美日等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术是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大量国际学术文献为全文比对资源,对3 200多家期刊编辑部累计上传的92万多篇稿件进行的学术不端文献的统计结果,仅仅文字重合率在30%以上的文献就达近10万篇”。

如何才能改善中国学术研究现状,减少论文重复率,提高学术创新性,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家已从两个层面开展建设,一是从宏观上颁布《中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作者的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署名权、出版发行权等给予充分保护。这些宏观法令的出台充分反映了国家对版权的重视,注重原创性,提高创新意识。二是从微观上颁布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例如《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科研不端行为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制度建设与惩处规范,各大高校与科研机构也纷纷制定各种学术道德规范、条例,例如《北京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中科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条例》等相继出台,以期约束、纠正科研工作者的行为。

针对各个国家科研抄袭剽窃、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现状,学术界展开激烈讨论。目前关于学风问题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道德与法律建设层面:朱丹丹分析了科技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利用“科技中性论”来淡化自己的责任;现代科技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科技道德的相对滞后性,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伦理规范的发展速度;缺乏有效的科技评审机制,导致国内少数科技人员出现道德迷茫甚至道德失范的状况。钱荣贵在《出版界应构筑学术反腐机制》中建议学术期刊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科技部)迅速制定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此来规范编辑行为,并提出全面推行匿名审稿制,采取联合抵制行动,建立期刊社、责任编辑、作者三方责任追究制,完善必要的写作规范(如论文的注释、结构),倡导学术批评之风等,以构筑学术反腐机制。王会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编辑工作者学术规范的教育,培养学术道德自律精神,制定学术规范标准;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具有“守门意识”,不能一味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必须坚持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杜绝“人情稿”;充分掌握学术动态,杜绝一稿两投、改头换面重复发稿;建立作者诚信档案;控制注水;强化主编、编辑责任追究制度。张莉、张凤莲在《科技编辑的学术把关》中就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所需把关的诸多要素中最难最重要的学术质量把关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提出在专家评审、编委会或主编终审、以及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分阶段把关,编辑过程中用基础知识把关、用专业知识把关,培养敏锐的编辑嗅觉。

不少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属于学术道德范畴,编辑不可能左右作者的学术道德,杜绝剽窃抄袭只能靠作者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实现,学术期刊只能通过建立学术反腐机制来发挥作用,而较少认识到学术编辑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学术编辑在端正学风建设、降低学术不端现象上大有作为。诚如钱荣贵所言,编辑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同时也是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行为最终出笼和形成危害的必经途径,只要在这一环节构筑“防火墙”,就有可能遏止学术腐败。然而,仅仅建立反腐机制还不足以最终遏止学术腐败,监督学术不端、推进学术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学术编辑的执行力。笔者认为,每位学术编辑应该勇于承担“学术警察”职能。根据《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的职责主要有:预防、制止和侦查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等等。“学术警察”,顾名思义,主要是维护学术秩序和规范,预防、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学术监督。只有所有学术编辑严格监督把关,才能杜绝剽窃、抄袭现象,降低一稿多发现象,有效优化稿件质量,引领、推动学术创新。

第一,编辑初审环节严格使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自觉充当学术监督“警察”职责。

目前学术期刊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大量同质稿件重复刊登。据汤森・路透公司的调查,2008年全球刊发文章与1990年相比,文章发表量增加了1倍,被撤文章比例增加了10倍。《自然》在社论中认为“除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期刊和学术界对学术不端的逐渐重视、论文造假检测技术的提升,以及期刊撤销文章的主动性,从客观上导致了论文撤销数量的大增”。“高撤稿率”正是期刊杂志对学术行为不端严加防范的结果,反映了国际期刊学术界的进步。

中国现在也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流行的反抄袭系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共同研制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另一个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OST反剽窃系统”软件。中国知网“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将检索结果分为四种颜色,绿色代表“无问题记录”,黄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1 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小于40%”,橙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5 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在40%到50%之间”,红色代表“重合字数大于10000字或重合百分比大于50%”。学术编辑只要严把学术不端关,人人负起责任来,坚持对每篇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索,就能在初审环节确保文章的原创性,迅速将“红色”、“橙色”稿件做推高处理,再从“绿色”、“黄色”稿件中选取优质稿件,送给相关专家进行二审,以保证文章的质量与水平。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杂志社认识到使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纷纷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去抵制、对抗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尽量避免一稿多投、抄袭成果进入下个环节。

第二,学术编辑主动将“红色”、“绿色”检测结果反馈给作者,可以有效发挥“学术警察”的警醒、威慑或激励作用。

中国人口众多,高校林立,投稿作者数以千

计,核心类期刊杂志每年收稿量不下于30万篇,编辑人手不足,一般只主动与录取稿件的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绝大部分不录用稿件都不一一回复。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作者几乎很少收到来自编辑部的否定、批评性回馈信息,因而为提高发稿率,一味广撒网,较少重视自身稿件的修改完善工作,一稿多投屡屡发生,引起学术纠纷。学术编辑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文章质量、文字表达等给出最基本的印象,重复率高的“红色”、“橙色”稿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退稿回复,并附上检测重复率百分比比例。

中国学术体制缺乏竞争性,许多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后就停滞不前。目前中国许多学术期刊采用稿件时,往往以职称和学历作为评价稿件质量的外在重要条件,教授发表文章相对容易,因而他们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精力明显减少,稿件缺乏新意。有些导师自己忙着四处接课题,具体研究工作全靠学生完成,论文成果学生执笔,遇到不负责的学生,无视学术科学性、严谨性,随意粘贴复制、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导师也未认真把关、督导与检查,结果师生联名发表的文章抄袭率极高。编辑及时将这些“红色”、“橙色”警告信息反馈给老师和学生,能够提高他们对剽窃事件的重视程度,端正学风,不再重犯错误。

对于那些检测呈“绿色”、“黄色”的稿件,编辑可以进人检索细目环节,根据数据库提供的相似文章来判断稿件选题、观点是否有新意,再决定是否进入二审环节。因网络系统检测速度便捷高效,学术编辑将文章匿名送给相关领域专家审稿的同时,也可及时告知作者文章已进入二审环节。学术编辑这种细致入微的做法并不需要花费特别长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对作者辛勤耕耘、刻苦专研的肯定,有助于培养青年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学研究、尊重他人成果的学风,养成脚踏实地、独立钻研的精神,对中国学术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第三,学术编辑只有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方能火眼金睛剔除低水平重复文章,引领推进学术创新。

学术编辑不同于一般编辑,肖建新在《论学术编辑的学术传播能力》中指出,学术编辑是编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其身份兼有编辑与学者、编辑与专家的二重性,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强烈的学术导向力;很强的学术沟通力;娴熟的学术驾驭力。现有的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只能对文字重合率进行检测,并不能直接对思想内容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度进行评判。编辑可以借助技术来判断稿件质量,但决不能单纯、过分依赖技术。目前许多学术编辑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将防范学术不端、判断学术创新的重任完全交给检测系统和审稿专家,自己审改文稿往往从纯编辑技巧角度出发,对论文进行勾勾划划,重视论文“编务加工”外在形式质量,而忽视编辑全方面“把关”及“编辑加工”等职责。

学术编辑作为“学术警察”,其监督工作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还应该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尽管对作者文章内容的创新度评判一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完成,即通俗的“二审”或“专家审稿”,但现在学术期刊彼此竞争激烈,高水平期刊杂志的审稿周期相对较长,许多尚未成名的中青年学者为了缩短周期,往往采取“一稿多投”,如果编辑不具备慧眼,很容易将好的稿件拖放时间过长,等二审三审专家意见反馈回来时,文章已经被其他杂志捷足先登,与好稿件失之交臂。因此,编辑要想胜任工作,还需要不断充电,本着学而不厌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和鉴赏水平,工作之余多学习自己主攻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学术界动态,关注其他期刊杂志刊登的成果。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善于发现稿件的创新之处,包括研究客体新的研究方面、新研究问题、新方法、新实验、新资料、新角度、新发现、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诠释、新见解等等,才能对稿件初审、送审的把握能力更强,工作也更积极主动。

第四,学术编辑必须提高职业道德,以确保“学术警察”的监督权力不被滥用,有效预防学术腐败。

在司法实践中,警察不仅是权利职能部门,依法对社会大众进行监督,其本身也需要进行内部监督,以保障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学术编辑在行使“学术警察”监督权力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内部监督,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术腐败并不仅仅局限于抄袭、剽窃,还包括学术造假、权钱交易,刊用关系稿、人情稿等,作者无论是进行学术造假,以金钱开路,还是利用权势或社会关系递“特殊稿件”,其终极目的是使不符合学术规范、达不到发表程度的文章公开发表出来。学术编辑若为权势、金钱、关系所动,放松标准,防止学术不端、引导推动学术创新的努力就会落空。因此,学术编辑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倡导“以德治编”,培养编辑的学术责任感,追求“真、善、美”三者在编辑活动中的统一,不断提高编辑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一道关口。

第7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43-01

编辑是指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既是一种工作,又是一种职业身份。一般情况下,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造的作品进行开发、加工,是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的过程。编辑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所选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生产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

编辑工作是一个出版社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出版社出版物的水平。一个合格的编辑人员,要负责选题策划、作者选择、稿件组织、政治把关、书稿审读、协助出版和协助发行等各项工作,对书稿进行思想政治把关、文化学术评判、编辑规范润色和出版流程控制等各环节。

编辑加工的目的是提高图书质量,所以编辑人员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书稿的特性,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编辑加工。

科学技术类图书范围广阔,包括基础理论、学术专著、应用技术、科技工具书等。特点是讲究系统性与逻辑性,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遵守规范性与统一性,具有技术性与知识性,追求先进性与创新性。这类图书的作者往往是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者、专家,而书稿的内容和读者群往往也是该领域的。针对这类图书,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时,要注意书稿中的概念、定义的准确性,内容要符合科学性,与当前学术发展水平相一致,书中的专业术语、技术标准等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同时要注意书稿要逻辑清晰,机构合理,层次分明,体例统一,文、图、表要对应一致。

例如,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大多属于科学技术类图书。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除了要掌握编辑业务知识,还要懂得核领域的基础知识,对核领域基本名词术语、概念要熟悉,对常用的物理量、符合单位要熟悉。这样在编辑加工书稿时才能帮助作者发现问题,提高书稿的学术质量。

社会科学类图书一般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具有软科学特性,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针对这类图书,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讲究学风与学术规范;书稿内容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体例一致,尽量不涉及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理论和方法;所用案例必须和所论述的内容相对应,优先选用真实案例。

例如,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三做谈》一书,从做人、做事、做官三个方面来阐述做人的道理,思想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宣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举例都是通俗易懂的,使人读后受益匪浅。这是作者付出的努力,也是编辑人员为书稿锦上添花的结果。

文学类图书是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读者对美的感悟,给人以艺术享受。这类作品源于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不拘泥于真人真事。文学类图书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对这类图书,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时,要注意书稿必须正确表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不能有错误的政治问题,要弘扬主旋律。

这类书稿不必像科学技术类书稿那样概念、定义要求严禁,专业术语、技术标准符合规范,不要用“教条”来规范作者的写作风格,要保持作者的语言风格。

科学普及类图书内容广泛,任何领域的技能和知识都可以用科普书的形式来表现。这类图书形式多样,既可以用文字为主,也可以以漫画、插图为主,体裁可以各式各样。针对这类图书,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时,要注意尽量使书的内容浅显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突出可读性。但不能掺杂反科学、伪科学内容。

例如,中国原子能出版针对公众对核电的不了解,组织编写出版了《为什么要发展核电》科普书。书中形象地把原子弹比喻成白酒,把核电站的核燃料比喻成啤酒,白酒可能会被点燃,而啤酒则不会,告诉公众核电站不会发生爆炸。

此外,还有工具类图书、少儿类图书、翻译类图书、教育类图书等,编辑人员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都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编辑,这样才能保证既尊重作者的作品,又体现出编辑对书稿的整理和完善,使一本本好书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纪萍萍.5天圆你编辑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第8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河南大学的王振铎教授在《亚洲风物》1995年第1期发表的《简谈编辑学三条原理》,提出编辑学的三条基本原理: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之后在与赵运通合著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对这三条原理又作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认为:“一切编辑活动大体上都是以这三条原理为基础的。这三条原理可以说概括了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①文化缔构原理涵盖编辑活动的性质、任务、目的和方法,总体指导编辑活动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是编辑活动运作规律的概括,是实现缔构社会文化目的的方法原则。笔者通过解读王振铎教授的编辑学三原理,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和工作目标出发,探讨学术期刊编辑新闻意识的必要性。

编辑的新闻意识对学术期刊的策划和选题组稿大有裨益

符号建模原理是从符号学角度研究编辑活动得出的结论。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编辑活动主要是应用种种符号来建造各种文体模式与媒体模式的活动。出版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出版业信息传播的需要,使得期刊特色构建成为现代期刊世界性的竞争趋势,也迫使学术期刊编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媒体模式的建造上。一个学术期刊,只有在内容与形式、深度与广度、速度与精度、时间与空间等各个方面展示出独立的特色,才有可能在我国数千种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这需要在期刊策划上下工夫。学术期刊策划离不开对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也和普通期刊一样离不开对市场、稿源和读者需求的了解。然而要做到以上的“了解”,新闻意识和信息意识是必备的先决条件。

文化缔构原理是从社会精神文化的构成方面研究编辑活动而得出的一个规律性的结论。编辑工作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缔构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具体讲,编辑活动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和组织等开发性的作用。这里的“引导、设计和组织”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便是选题策划。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才能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洞悉当前热点问题、新型课题和科技动态,发现新的学科闪光点,保证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独具特色和内容新颖,进而组织到有前瞻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不断提升。

新闻意识的价值也体现在编辑对新的研究领域的引导作用

学术期刊的出版传播,不仅在展示已经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向社会和科学研究人员介绍或提示着没有解决的或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学科信息。学术期刊的栏目和选题策划,既是为了期刊特色的塑造,也是对热点问题、新的研究领域的引导。编辑在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上对学科研究领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研究的方向和热情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在素材的获取和积累上就需要编辑的新闻嗅觉和信息意识。有了对新闻信息尤其是科技新闻信息的捕捉欲望,学术期刊编辑就有可能随时随地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地抓住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向。

编辑是作者与读者的中介,笔者认为,编辑的工作重心和难点就是“如何将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如何参与文化缔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编辑需要捕获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动向,并以此规划选题并推介给读者,即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向;另一方面是编辑去捕获学科发展信息和读者的需求信息,并以此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创作,即引导科研和培养作者。这里用“捕获”一词,就足以体现学术期刊编辑新闻意识的意义。

讯息传播原理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编辑活动得出的结论。传播什么讯息?怎样传播讯息?如何才能让人接受这些讯息?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编辑去解决。

首先是采集信息,并把信息加工转变成为讯息。讯息是经过选择和整理,形成具有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学术期刊编辑首先需要有获取学术信息的迫切愿望,和新闻记者一样要加强新闻意识,把准确感知和使用信息作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有效完成讯息传播活动的信息采集任务。同时,日新月异不断出现的科研成果需要编辑敏锐的新闻嗅觉,才能缩短新知识和新成果的获取途径和时间。

其次是对讯息成品进行选择和组合。河南大学的张如法教授在其专著《编辑的选择与组构》中,也把“选择”提到了相当的理论层面,更凸显出选择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而言,组稿和审稿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工作成效都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的成效也是离不开编辑的新闻意识的。具体讲,只有编辑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热点、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并依此主动约稿,或从众多的投稿中挑选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文化积累性”较好的论文。同样,编辑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就能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掌握相关学科的专家信息资源,才能为待审论文选定最佳的审稿专家,也才有可能真正优选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对论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修改意见。

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工作需要编辑的新闻意识

编辑活动产生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讯息传播是编辑活动价值的直接实现,这是讯息传播编辑观揭示的道理。传播的目的、效果和方式是编辑活动的多方面追求。编辑活动遵循着讯息传播原理运行,便形成这样一条规律,即采集有关讯息,选其所需要者,加以整理并且编为特定的符号模式,构成完整的传播媒体,借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承载科研成果的科技论文,若不公开发表则必然自然消亡,公开发表却不能有效传播则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必然会顺应需求发生改变。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像新闻记者那样,具备较强的新闻意识和信息意识,才能及时了解出版市场,正确理解读者需求、有效掌握读者资源。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好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速度问题、广度问题和深度问题,最终实现讯息传播的活动价值,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0836;SLG0713)】

注释:

①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靖鸣:《新闻意识及其对新闻实践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4年第6期

第9篇:编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 保密 对策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主动。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科技安全保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科技信息,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任务,也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做好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研和学术成果的窗口,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期刊的积极作用是传播信息、交流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一旦放松警惕,保密把关不严,发生失泄密事件,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科技期刊曾发生过几起失泄密事件,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教训深刻,科技期刊要引以为戒,加强保密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敌对势力对我国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妄图窃取我国的科技秘密。新形势新情况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期刊要提高警惕,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剖析

(一)保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期刊出版单位往往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忽略保密问题,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或者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失泄密风险。大多数科技期刊稿约中保密条款设置过于简单,要求不细;对论文保密审查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先审密后审稿制度,在审稿过程中易失泄密;编辑保密意识不强,没有把好保密防线,没有重视作者自然信息刊载、参考文献引用、基金项目标注存在的关联泄密隐患。

(二)作者保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我国晋升职称、攻读学位的政策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作者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往往只重视论文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保密问题,把研究成果的关键步骤、原理、工艺过程、技术数据等描述得十分详尽,存在失泄密风险。

(三)科学技术专业面广,不易分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论文涉及的专业面、技术领域越来越广,而保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审稿专家、编辑人员所从事或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域有限,有时分辨不出论文是否而轻易放过,造成失泄密后果。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泄密风险。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网络泄密风险增大。有的作者直接通过互联网将稿件发给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部为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通过互联网与审稿专家、作者联系,在网络上互传稿件,使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敌对势力为窃取科技秘密,利用网络攻击、植入木马病毒等手段,窃取科技期刊编辑部计算机信息。另外,权威信息机构,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机构,一般是完全依据期刊编辑部提供的全文数据完整地、不加甄别地置于网上,易扩大泄密范围,或造成某一技术相关信息的泄露,引发关联失泄密。

三、科技期刊防止失泄密的对策

(一)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1.期刊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期刊管理部门应前移保密管理工作,狠抓保密教育、保密检查,努力提高编辑出版单位的保密意识。如定期举办保密教育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以简报的形式通报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剖析典型事例,做到警钟长鸣,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业务识别能力。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应随时检查期刊出版单位对保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检查促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责任心。

2.作者单位应加强保密管理。作者单位应建立健全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积极开展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所属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心;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

3.主管主办单位应重视期刊的保密工作。一般来说,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比较重视,而对期刊的保密工作关注甚少。其实保密工作是科技期刊的首要大事,出了问题就会“一票否决”,受到严厉处罚。为此,科技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安全保密工作,常抓不懈,实现期刊安全保密工作和质量提高“两促进,双丰收”。

(二)提高作者和编者的保密意识。作者是科技论文的最初生产者,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是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治本之策,要注重对作者的保密知识宣传。为此,科技期刊除在“稿约”中设置保密条款和要求作者投稿时递交所在单位保密部门提供的论文保密审查报告外,还要主动与作者沟通,询问稿件是否,介绍对内容的技术处理措施,使作者正确处理好论文的发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期刊“补白”或图片的形式宣传保密知识,以提高作者、读者的保密意识。

编辑是稿件出版前最后的保密审查者和把关者,其保密意识、责任心和技术处理能力非常重要。为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应加强保密教育,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保密规定,增强编辑的保密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熟悉保密法规,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感。

1.建立健全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科技期刊要搞好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在稿约中明确提出作者投稿必须由其单位保密管理机构出具保密审查报告,否则不予接收投稿,作者修改过的稿件要重新出具保密审查报告。严格执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有关规定,坚持稿件送审原则。

2.提高编辑的识密能力。编辑应具备安全保密方面的知识,做到“火眼金睛”,对于不得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和关键技术等,一定要做好技术处理和脱密处理。对于不能公开的地名、人名,要用代号来代替,不能将内部资料、技术文件、未公开的学位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之中,也不能对其中的重要内容作直接引用。基金项目标注时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