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编辑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编辑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编辑培训总结

第1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现状及对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日渐弱化的形势下,也面临运行方式、形态、模式等转型。出版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编辑也要有所改进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2]。该规定将以往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直接增加到90学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阐述了目前新媒体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生态,传播力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传播载体、发行渠道、经营体制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工作,编辑必须更新知识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其基本媒体素养、编辑力和运营力、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获得,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途径。学术期刊编辑是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需要的编辑人才是“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地逐步开展,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与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编辑学知识欠缺,一些基本的数字化、多媒体融合能力不足等,如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运营维护,通过检索各类信息发布平台的前沿信息来整合优势传播资源等。高素质编辑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二是不断更新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三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水平,学习现代出版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期刊出版环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在岗教育和培27训,接受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这既是个人需求,也是期刊社及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加速发展使得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不断变化,传统媒体如报刊、书籍等在发行、经营、阅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但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总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编辑在面对职业应变和智能结构上也有了新的考验。以选题策划为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编辑亟须提高策划和创新意识,以当前热点或重点研究为切入点,及时高效地完成整期稿件的深度架构,提出选题组稿设想,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选题策划。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编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更新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二)期刊社发展的需求

面对工作上的新要求,期刊社往往需要借助培训来提升编辑的各项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编辑技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和学习力;培养编辑积极的工作心态,使编辑素质与期刊社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降低人员流失率,以增强期刊社的整体竞争力,保证期刊社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期刊社保持良性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面对新型发展浪潮的冲击时,有些人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人要面临新的职业压力,只有具备并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参加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为新的工作角色做充足准备,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使自身更好地更新知识,改进职业技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职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舞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增长需求,还可以作为协调期刊社人才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统筹规划及教育目标,培训内容不成系统,培养层次不够明确,培训计划尚需统一,信息发布较不集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且继续教育培训已面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新考验[3]-[5],其无论在内容、形式、师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更新不足

内容是继续教育培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并不仅仅止步于工具性的使用,而是思维和理念的迭代。只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才能吸引学员。而当前已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虽然每年会有更新,但面对组成复杂的以及背景、专业、经验各不相同的编辑队伍,其针对性、区分度、层次性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重常规、轻变化,新时代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等内容明显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的培训形式多以专家讲授、学员听讲的传统课堂式面授为主,近两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的影响,也增加了网络教学,但总体形式不够灵活。面授可以让大家面对面,交流方便,但是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增大,同时也存在重视教育的“量”(学时)而忽视“质”的问题;网络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但是沟通交流少,无法进行监督,同时也限制了学员学习的可选择性。不管是面授或是网络教学,其模式都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学员被动接受,即便有一定的互动,也往往会由于授课环境、场地、设备等原因而影响效果。纵览总体,符合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实践和需求的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较少,另外,面向编辑不同需求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较为缺乏。

(三)师资力量不佳

对于每年不断增加的获得资格证的新编辑以及在岗的老编辑,由于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其注册责任编辑或续展登记都需要继续教育学分,且目前部分地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内容,这大大增加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一些培训部门邀请的往往是常合作的专家,他们每年讲述的内容、形式创新不足,没有随着时代、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依然按照原来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这与数字化、新媒体化的融合出版环境不相称;还有部分专家在自身一线工作或科研任务较紧的前提下为学生授课,备课时间不足常导致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实践性不强,或因不擅长讲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环境氛围缺乏

目前,我国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利环境氛围,且培训自身工作与对外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常导致组织的培训班无人知晓,而想参与者却找不到途径。另外,较多培训班对学员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学员听与不听也无法进行实时的效果评价,多数仅为了学分而出席。

(五)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有人认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即便有关部门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多数贯彻执行不到位[6]。还有部分期刊依托科研院校,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及晋升体系,对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按照国家或地方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提供编辑各类发展的机会。再加之人员编制短缺,期刊编辑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工作较为繁重,部分编辑为了赶稿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自身职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期刊编辑缺乏主动意识,思想上不进取,高估个人能力,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适应新时展的对策

(一)在内容上: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多融合培训,使编辑独当一面

编辑除了对期刊文字的加工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理念、工作方法、流程优化、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寻找创新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研究领域、传媒领域等[7]。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紧跟时展,用新颖的融合理念来选题策划、约稿组稿、传播宣传等[8]。而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应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具有创新性、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适时推出融合编辑发展、编辑实践的新媒体操作,经营管理等内容,为编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满足其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的动力,拓宽思维模式,提高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按需设置课程,开展分层分类多模式培训

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9],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播的立体多维、空间的无限外展,不断丰富论文的呈现形式,还要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等服务,使论文呈现新的传播形态[10][11]。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对此方面的分层分类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如果分层分类过细则成本过高,过粗则效果不佳[12]。随着数字出版、在线采编系统及“两微一端”新式办公方式的推广,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13],因此,一是建议共性课程可以讲授为主,个性化课程则可根据单位性质、受众者的经验及背景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或依据网络大数据,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知识培训体系,编辑根据自身个性化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自行申报培训需求;二是选择不同行业优秀编辑进行现身说法,就自己及所在编辑部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建设、数字网络出版、经营管理方式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汇报,分组互动,以促进编辑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助其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的发展途径;三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时反馈培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培训效率,或在培训时,适时进行核心课程的考试,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三)在师资上:更新已有师资力量,发展中青年授课专家

针对经常合作或任务较忙的授课专家,可给予其更长的备课时间,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避免由于年龄、时间、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可发展一批青年授课专家,相对而言,青年专家本身会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关注本领域最新动态,对专业知识的前沿内容较为熟悉,对数字媒体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善于利用辅助教学科技软件,可以更好地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授课目的。

(四)在评价环境及思想观念上:严格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管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认知程度

第2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我国的出版社过去就有对编辑进行岗位培训的制度,但明确提出“继续教育”这个概念,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在全国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出版职业资格考试,规定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国家对编辑人员的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2008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出版专业人员应当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从事编辑岗位工作的资质条件。

2010年底,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详细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的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并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这些规定条文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首先,主管部门能够提供的继续教育规模太小,无法形成定期的和系统的职业培训。在国家一级,虽然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的教育培训中心、编辑学会等每年都会组织不少培训班,但毕竟容量有限,每次培训一般也就几十个人,相对于全国数以万计已取得证书的责任编辑和还未取得证书的编辑人员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在省一级,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出版系统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大部分省一级出版主管部门并没有可依托的专业培训机构,对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很难落到实处。何况出版单位改企以后,管办分离,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过去由出版总社、省版协出面统一组织的不定期培训活动,现在要由省出版主管部门与出版集团进行协调,机制上反而不如过去顺畅。

其次,出版机构转制为企业以后,在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下,对编辑人员以使用为主,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继续教育往往就被摆到后面去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繁忙的工作中,让编辑放下手头的事去离岗培训,对单位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有积极性的事。故此,编辑进入出版单位后,除了必要的上岗培训外,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主要靠单位内部“以老带新”“传帮带”,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此外,培训费用年年水涨船高,每期培训班收费动辄上千甚至数千元,也令不少出版单位望而却步。第三,编辑的继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是职业资格考试,也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如何安排学习内容是一个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编辑按类别来分,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网络数字编辑等,按学科来分,有社科类编辑、理工类编辑、医科类编辑等。每一个类别都可以再细分下去。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目前的继续教育制度,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如果继续教育无法与实际编辑工作结合起来,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尽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也提出了继续教育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但如何“按需施教”,却没有更具体的细则和办法。

如何解决目前编辑继续教育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呢?

1.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来抓,营造浓厚的继续教育氛围,破除“学历教育一锤定音,继续教育无足轻重”的观念,改变“没有继续教育也能胜任工作”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把继续教育确立为编辑人员晋级的关键性指标,从而激发编辑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和完善省一级出版系统教育培训机构,落实教学场所、教学人员、教学设施和教学培训计划,从而建立起惠及全省各出版单位的定期教育轮训制度。在省一级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本省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使继续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3.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远程教育培训。国家和各省出版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培训班,但受人数、距离等的限制,影响有限。如果能够把这些培训活动通过网络有偿或无偿地向全国、全省出版系统开放,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参与培训活动,其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4.大力提倡编辑人员在职进修、学习,从事学术研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这些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如何“按需施教”这个难题,应该充分体现在继续教育制度中。

第3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面对如此庞大的从业人群,请问,网络编辑是怎样的一种职业?

2005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网络编辑员”作为一个新职业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其职业定义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该定义没有描述网络编辑职业的特征。

2005年底,千龙研究院与中科院心理所配合,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通过对千龙网(20名)、新华网(20名)、新浪网(21名)、中青网(20名)、北青网(9名)等六家网站的100名编辑的调查问卷,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对网络编辑的职业做了全面描述,使我们第一次对网络编辑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技能和个性特征有了了解。

通过100名网络编辑的总体分析,得到网络编辑工作技能方面高于3分(重要)的项目有:

由于翻译的原因,上述定义中的文字有些拗口,但这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调查分析出来的结论,对我们认知网络编辑这一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益于网站的招聘

在为数不少的网站领导者眼里,招聘是很低层的工作,尤其是在需求约束的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不是大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招聘成本?粗算一下,招聘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为招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合格但已入职人员的薪资,辞退不合格员工的费用,合格人员因为不合格人员占用编制而不能进入企业的或有成本,不合格员工离职可能带走公司商业秘密的风险,不合格员工离职时可能出现的暴力倾向。由此可见,招聘不是小事。现在有了对网络编辑的描述,我们可以参照它制定招聘标准。

有益于网站的培训

在非商业网站,重使用轻培训是比较普遍的。即使有些培训也是上级部门安排什么,网站就派人参加什么。可以说,培训什么,什么可以培训,并不清楚。

目前,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大家都在关注和积极应用胜任特征模型,所谓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pencer,1993)。

我们可以把胜任特征描述为在水中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简单地说,“水上部分”是可以培训的,“水下部分”多是心理特质,所以是不可培训的。以千龙研究院与中科院心理所的调查结论来说,13项工作技能是可以培训的,12项个性特征基本上是不可培训的,为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在招聘环节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加以甄别,不要把可能绩效平平的人录用进来。

第4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外实训 双师型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也唯有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消除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是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针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教育,需要做到:

一、实践课程与校内实训的紧密结合

当今的高职院校,并不缺乏校内实训实验室,缺乏的是专业课程与校内实训的有机结合。目前,新闻采编专业的校内实训实验室、模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站等几种形式,但有效利用率并不高。例如,非线性编辑室,目前其主要使用功能是编辑和制作音、视频资料,也就是新闻摄像课和非线性编辑课的实践内容的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其校内实训的作用。其功能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开辟和使用。非线性编辑室实际上还可以与广播电视概论、网络媒体概论、新闻报纸编辑等课程联系起来,成为新闻专业校内实训的一块主要阵地。譬如,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可以成为模拟网站工作室。将网络传媒概论和新闻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融合起来,将建立网站所需的各项职业技能,例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技能综合起来。模拟网站工作室可以以模拟公司的形式经营和运作,设立新闻部、专题部、行政部等,学生在各个部门轮职,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和掌握各种新闻编辑类实践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又例如,《报纸编辑》这门课可以和系刊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往报纸编辑这门课程只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和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校内实训体系,如果成立系刊报社,学生可以随时关注身边的新闻,以增强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报纸的发行,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整体流程,总之,校内实训是学生增强对岗位所需职业技能与责任的认识的窗口,是高职院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中的实训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校内实训体系,是有效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最佳方式。

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紧密结合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职业院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的逐年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另外,新媒体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空间大,急需掌握新闻信息采编与制作技能的人才。如果说,校内实训是将专业理论转化成实践能力的过程,那么校外实训则是将实践能力转化成岗位实需能力的过程。而在媒体行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新闻采访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新闻获奖作品,而获奖作品都已经是经过时间积淀下来的,所以从新闻的发生到教师的讲授已经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差,而教材中理论部分的教授则更加滞后,教材从编者的撰写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再到出版社发行,最后到达学生手里,则与当代行业发展情况相距了至少两年。因为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滞后性,所以,校外实训更突显了他的重要性。校外实训还担负着一个大学生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使命,即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思维和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一个人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渡。

三、校外实训基地与双师型教师的紧密结合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深知自身职业技能的精湛是对学生最有益的言传身教,而随着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的高速运行,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教师身在学院,很难不断的深入实践岗位去提升自己。而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会促使教师第一时间参与职业岗位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课程设置的基础,为教师提供检验教材理论的途径,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内容。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密切跟随行业的发展,熟悉行业的硬件软件建设,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院掌握最为现代的理念,掌握最为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教师一定得掌握最为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解决教师的这一难题和困惑。教师与学生所用的教材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多种原因也不能与时俱进,因为一种技术从开发到成熟,需要一定的积淀过程,升华为理论也需要专家的提炼与总结,这又需要不短的时间。从理论到变成印刷体,从印刷体再到学生与教师的手中,那么这一门技术至少已经过时一到两年的时间了。所以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传授技能在技术迅速更新的今天,是较为滞后的。那么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可以及时跟进技术的改良、岗位需求的变化,让教师的教学更贴合时代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综上所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是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须从双师型素质教师、实践课程设置、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训等环节,进行有效的互动式上升循环,才能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如何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如何在学院与实训基地展开有效的合作,真正达到产、学、研的统一,是较为难以操作和实现的,尤其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前沿性强,技能操作性强,所以要充分考虑各种过程因素,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凌宇,李利珍.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模式[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2期).

[2]陈四海.产学研结合培养职业教育创新人才[J].中国科技财富,2009,(第18期).

第5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2011年11月17日~19日,我参加了河北省出版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编辑业务培训活动。三天来,那一条条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满溢关切之情的谆谆教导,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所有的一切淡淡地吹散,默然地忘记。在这期间,出版业领导满怀激情、生动有趣而富有思想的演讲,带给我精神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滋润。

为期三天的培训,领导对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中青年编辑的殷切希望,专家老师的理论指导,同伴们的经验交流深深地影响和打动着我。作为一名编辑,我感受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也觉得自己还需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

1 出版编辑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眼观全局

培训班上,集团公司董事长杜金卿介绍了集团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做好精品出版编辑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而明白了,集团公司将致力于打造产业创新、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源三大平台,积极抢占出版品牌和战略投资两个制高点,努力发展成为具备较强的战略投资力、文化生产力、出版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资产超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现代出版传媒集团。冠林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数字出版工作的开展;河北青年报社入住集团办公大楼,意味着集团公司有了新的战略伙伴;集团公司各重点项目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北戴河的创意基地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等。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增强了斗志。

通过领导的讲解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编辑,书的第一道把关人,必须不断提高职业修养,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立足岗位,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是一个敬业编辑长久的课题。一要具备理论修养,这是我们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的灵魂,只有对其精髓深入领会,才能在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过程中认清本质、把握规律,区分主次矛盾,引领潮流,热情讴歌新生事物,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事物过程中的新动向,策划畅销书和长效书。二是思想和知识修养。编辑若没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知识功底,会处处碰壁。思想和知识修养的提升拓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时政学习,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准确捕捉社会变化的苗头;②热爱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读书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逐步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③职业道德修养。我认为,编辑的职业道德是以编辑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编辑在出版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编辑应形成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不畏艰辛、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职业情感,对于社会、读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更要时时提醒自己遵循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

2 出版编辑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通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晨光、接力出版社的总编辑白冰、集团公司出版传媒部副主任王书华先后进行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我对编辑的责任和能力、畅销书选题策划与市场动作、选题策划与编辑流程有了重新认识,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更大信心。明确了转企后新形势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以下新要求:首先,要有政治鉴别能力。编辑要有职业敏感性,对文稿政治安全把关。其次,要有学术判断能力。对文稿从学术价值、学术地位及成就方面做出判断。第三,从未来看,有无传承价值。第四,对文稿做双效评估。我们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一个出版社若想打出自己的品牌,除了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外,更要做出具有社会影响的精品图书。不管出版业多么市场化,其毕竟属于文化产业,出版社唯有做出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图书,才会获得整个社会的尊重。经济效益关乎出版社的生存,社会效益关乎出版社的发展。作为出版人,既希望通过自己编辑的书为社里带来经济效益,更希望其能够为社里带来社会效益。衷心希望与出版社一路偕行,通过编辑出版有意义的图书发展起自己的事业来。

3 出版编辑要养成严谨、踏实、负责的工作习惯

培训中,张老师对编辑工作中常见文字、语句问题的总结,大家深受启发。他指出各编辑室在填制《审读意见书》时存在的不足,认为大家所写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深刻性。可能由于加快出版速度所致,自己所填制的《审读意见书》往往“八股化”严重,即先用一两句概述全书,然后将各章节目录罗列其上,最后用“该书语言流畅、分析全面……”之类套话结束。对于图书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高度重视,处理好出书速度和工作程序两者关系,养成严谨、踏实、负责的工作习惯。对于作者的书要客气评价,多征求作者的意见。与作者的往来信件要保持一段时间,清样至少保留半年,以便出现问题可以核对。此外,编辑的情商在与作者进行交流过程也非常重要。

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需要我们抓住目前的大好时机,努力工作。讲课老师从“热爱编辑工作”、“编辑是艺高人胆小的工作”、“编辑的身份属性”、“编辑情商的重要性”、“编辑的圈子”、“编辑是眼力工作者”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编辑工作。通过生动而认真的讲述,我充分认识到编辑是一项极为神圣的工作,编辑工作确实“艺不厌高,胆不厌小,功夫全在细节中”。

经过培训,自己了解到做一个优秀的编辑多么不易。首先,编辑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鉴别、挑选、优化,发现好的选题,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编辑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看稿子,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要高度重视,因其为事故高发区。虽然这三页内容不多,但所包含的作者名、定价、CIP数据、印刷者、出版日期等处极易出问题。为了避免以后在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出现重大错误,一定要弄清各种规定,同时,要格外细心。在个人看来,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与“粗心大意”作斗争,因有很多问题都是由其造成的。

4 合格的出版编辑必须具备四个观念

一是全局观。全局观在是编辑人员政治意识的具体体现。编辑应心系大局、服从大局,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时,都应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前瞻观。编辑在思想和文化知识方面不断更新,淘汰旧我。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聚焦前方,以超前的理念认识世界,才能具有编辑职业的敏感性,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的信息,并能快速、准确地鉴别、判断新信息的价值,成功策划选题,编出好书。三是组织、沟通观。编辑要把与读者、作者的沟通交流当作自己的需求和乐事,编辑长期保持与读者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要经常进行选题策划,加深与作者的感情。四是责任观。编辑的责任观须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策划选题、组稿、设计版面,甚至校对,编辑都要绷紧责任这根弦,反复推敲,编辑加工过程认真仔细,总之,尽力把差错消灭在成书之前。一本图书的质量,到底关系着多少人、多少问题,这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对书稿的任何一个改动都关系重大。一个数字、一个标点都可以影响读者对书中所述之意的理解。一本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对读者的影响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这些都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本书稿。

第6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一、我国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现状

我国目前网络出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出版产业新的重要的增长点。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要继续组织实施“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着手在全国建立4个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5个国家级网络游戏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培育20家中国民族网络游戏核心企业,建立1所培养游戏动漫开发高级人才的学院(机构)、10所具有游戏动漫相关专业的定点院校,以增强我国游戏动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将建国以来已出版的各类学术著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中国网络学术文献出版总库”,建立一个超大规模的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①。

由于网络出版的迅速发展,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网络出版从业人员基本由策划人员、编辑人员、美术设计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共同组成。据新闻出版总署人才现状研究课题组的统计,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中硕士、博士只占总数的10%,而且多数是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新兴专业特别是交叉复合型专业,如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极少。目前,大型网络出版单位通过近几年的招募,拥有一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但缺乏编辑出版业务的经验,缺少选题策划、编辑把关和宣传营销方面的知识。从事网络出版的另一部分人员是来自传统的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较为熟悉编辑业务,掌握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IT技术则是其弱项。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网络出版专业中既懂技术,又懂出版经营管理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这是限制网络出版迅速发展的瓶颈,也意味着网络出版人才竞争的空前激烈。

二、网络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要解决网络出版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就必须把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第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人力资源之所以称之为第一战略资源,是说它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要尽快制定网络出版高速发展环境中,面向未来的网络出版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活力。

第二,创新制度。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环境,只有拥有好的制度,才能较快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按照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网络出版业的人才竞争力,实现网络出版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体讲,可以从改革以下两项制度入手:首先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可以借鉴、仿效IT行业内部那种灵活、务实又适合网络出版发展的规章制度,并根据网络出版的实际不断加以改造、完善。其次,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按要素分配的制度。要改变单一的奖励方法,通过绩效考核、多劳多得、兼职兼薪等形式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制度,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采用精神鼓励、人文关怀等方式,营造一心一意干事业,同心同德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团结友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加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网络出版人才的培育机制。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如法国制定了“连续培训法令”。美国政府要求所有企业至少把工资总额的1.5%用于人员的培训。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之一。立足于现有人员,最大限度地扩张现有人力资本,是网络出版单位发展的首选之路。根本的途径就是不断“充电”,加强继续学习与职业培训。网络出版单位要成为学习型单位,学习要成为一种理念。要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有计划有投入地实施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出版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新闻出版总署十分重视出版人才的培训工作。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文规定:出版专业资格获得者应不断更新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学习和钻研出版专业理论和实务,了解出版行业动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岗者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第四,深化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培养网络出版高级专业人才。我国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但远不能满足出版业特别是网络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网络出版是综合性高科技产业,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编辑出版专业要加强计算机编排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出版技术应用的教育,提高学生在选题、组稿、审稿、改稿、校对、版面设计、排版、制作等方面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同时,要针对目前网络出版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在教学计划中多安排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要增招网络出版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特别鼓励有出版从业经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攻读学位,以尽快培养出既懂出版又懂市场,同时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手段的高新人才。

第五,大力引进网络出版人才。必须在稳定和培养现有人才的同时,加大吸纳其他行业人才的力度。可以趁网络出版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从IT网站招聘、吸纳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后,将其充实到网络出版队伍中来。在前几年的网络经济泡沫中,世界各地网站都集结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的大规模退出,网络公司经营不善不在少数。如果网络出版单位能主动出击,必定可以较快地引进人才。网络出版单位也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加盟,共同发展网络出版这一朝阳产业。

注释:

第7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人才的短缺。我国报刊界长久以来,在对新闻图片的认识和使用方面存在着误区,以至于业内只有摄影记者,没有图片编辑这一单独的编辑配置,而图片的使用是由文字编辑最终决定的。近年来,具有新理念的报刊不断崛起,吸纳新思想的同时,也起用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但这些年轻人大多从事的是辅的工作,他们不仅不能决定图片的使用,更不能指挥摄影记者。总的来说,报刊图片的采集、筛选、编辑都是由摄影记者来完成的,真正专职的图片编辑在报社被认为是多余的岗位。另外,随着我国媒体的繁荣,加入媒体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没有经过职业培训,还有些人虽然摄影知识匮乏,但却对图片的使用有决定权,在报刊版面上,可有可无的、不够出版标准的照片比比皆是,专业人才的短缺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说明增加图片编辑人员、加强对图片编辑的培训、给图片编辑相应的职和权已经提到决策机构的议事日程中来。

畸形的现状。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都很难找出几个真正称职的图片编辑,有的报社根本没有图片编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媒体把原来的责任编辑叫做文字编辑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有的报社虽然有图片编辑,也是将版面里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分开,而不负全责。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报社的图片编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图片编辑,而只是图片画刊专版的编辑,他们只能对摄影专版负责,而不能对报纸所有版面上的新闻图片负责。近几年,报纸对新闻图片处理不当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没有图片编辑或没有发挥图片编辑的作用有关。由此可见,现在的报纸急需一批图片编辑,提高图片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明显的差距。图片编辑应该是一个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报社由文字编辑担当报纸图片编辑工作,他们在处理图片时,只注重图片的色彩,不会给新闻图片添加标题,对新闻图片的裁剪也失当,更不懂得应该对新闻图片做技术处理,造成报纸没有视觉冲击力,读者看后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图片不多,更谈不上震撼了,导致报纸的质量不高,严重桎梏了图片编辑工作的发展。

然而同时代的美国图片编辑工作已经让人瞩目,当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10名全职图片编辑。《国家地理》有一个专门由高级编辑组成的小组,负责讨论评议选题报告。图片编辑不仅一眼就能挑出好照片,而且在报道中和摄影师积极合作,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国家地理》杂志对选题的要求是:必须有新闻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能用摄影的方式讲述故事。由此可见,设置图片编辑岗位和加强图片编辑队伍建设已是非常必要。

重视图片编辑工作。当今的报业发展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呼唤我们必须提高对图片编辑工作的重视。主流报纸提出了以大图片采编格局为中心的图片编辑模式,突出图片编辑工作的主体地位,发挥图片编辑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现在很多媒体新闻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很难用一张报纸来唤起受众阅读的欲望。他们开始研究:怎样才能使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读者。研究的结果是图片新闻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是受众在接受和选择信息时会有所取舍,而这种取舍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只有新闻图片能平衡这种瞬间的取舍关系。但长久以来,图片编辑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也被忽视。为了适应时展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曾在2002年举行了首届关于“图片编辑业务”的研讨会,它使媒体对图片编辑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了应有的高度,新闻图片编辑工作开始受到普遍重视。

加强对图片编辑人员素质的培养。图片新闻编辑编发的稿件,应具有时代高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表现力度。这就要求图片新闻编辑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有多种素质。

一个人的政治素质高低,体现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引申到图片编辑工作中,政治素质则体现一种指导性,即经政治素质较高的编辑之手,可以赋予新闻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新闻图片编辑应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对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融会贯通,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观察和分析国内外各类重大新闻,以利统筹全局。图片编辑的政治素质培养途径,一是从高等院校中选拔专业人才予以培养;二是通过从全国各地媒体中邀请知名图片编辑讲学,来提高报社图片编辑的素质;三是选拔优秀图片编辑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再次学习来提高编辑能力。

文化素质是指人的知识结构的构成。现在的图片编辑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学识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图片编辑不仅要对自然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掌握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图片稿件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图片编辑文化素质的培养途径,一是要靠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二是要多向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请教及交流。

图片新闻编辑要有策划能力、鉴赏能力、版面编排和处理能力。图片新闻编辑要对重大新闻题材、热点新闻题材、可连续报道的新闻题材,既有宏观策划,又有微观指导。同时,图片编辑又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视觉感应,有独到的发现力和果断的判断力。

首先,图片编辑要会欣赏图片,并了解受众对图片的欣赏要求,组织图片的拍摄工作。

其次,图片编辑要会使用图片,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图片的用量,精通图片的组合、编辑工作,注重新闻图片的时效性。

再次,图片编辑要从理性上认识图片的价值,不仅要对图片的历史价值,更要对图片的新闻价值、审美价值有所认识。图片编辑要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什么版面、用多大的篇幅刊发新闻图片,要进行整体筹划。图片编辑能力素质的培养途径,一是采取脱岗培训,进行专业进修;二是采取在岗培训,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

创建新型的图片编辑机制,需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当今WED工作模式已经被更多的媒体采用。WED是由写作(Writing)、编辑(Editing)与设计(Design)三个单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缩写而成,倡导由文字作者、编辑、摄影师、美术师、设计师组成团队进行集体共同创作。如果图片可以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具说服力,那么,摄影师就会与文字作者共同商讨,用什么样的图像和表现形式才最具吸引力,以利文字作者形成最佳的文字稿;如果需要用图表来表现,平面设计师就会在第一时间与报道团队成员商议,哪些信息是读者最容易理解的;如果仅用技术上的处理就会更好地传达新闻信息,那么设计师也会在最初就与报道团队商讨报道的内容、标题的设计等有关问题,然后与图片编辑、文字编辑共同探讨版面空间和总体设计,最后,集所有人智慧制作出精美的版面,这些可谓外部环境。

重视图片编辑工作,创建图片编辑的内部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图片编辑人员;二是加强对图片编辑的培训;三是给图片编辑相应的职和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每天所要传达的信息越来越多,报纸越来越厚。而且,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报纸的网络化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这种态势下,原来我们设想的一张报纸一两个图片编辑的编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建立图片编辑队伍,已势在必行。为了有序工作,图片编辑队伍可以实行图片总监总体负责、各个编辑分工负责的制度。

图片编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报纸整体采编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图片编辑的素质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理想的图片编辑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有多种素质: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又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通晓现代传播理论、新闻摄影知识,有个人魅力和良好的公共关系。

优秀的新闻图片是在视觉上有冲击性、整体上能引导读者理解报道内容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片编辑”这个角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媒体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功能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各种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冲击、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态势下,给图片编辑相应的职和权,使他们放开手脚做好图片编辑工作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要加强图片编辑工作,提高图片编辑素质,发挥图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最大作用,建立和完善图片编辑机制已刻不容缓。

第8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非线性编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电脑及外围电子设备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各种各样的摄像机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之余都拿起家中的摄像设备来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影像制作成光碟或上传到互联网。其数字化的记录方式,强大的兼容性,相对投资较少的特点,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编辑的主要方式。随着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数字媒体或影视动画编辑等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老师讲的多,学生真正专业实践少。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少教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软件,因此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即使完成了一个作品,更多的是重复老师的思路。此外,由于实践课安排分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影视作品的创作。学生只在期末考核时制作一个影视作品,很难全面运用编辑理论、实践编辑技巧。

2.实训条件不足。要建造非线性编辑实训室,购置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摄像设备、辅助设备、全功能图文视频合成工作站需要投入几百万元的资金。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没有使用过高清摄像机,就无法拍摄出高质量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使用再多的特效,也无法做出优秀的作品。

3.作品艺术性不足。目前很多开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学校,并没有在前期开设《艺术欣赏》之类的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对调色的把握、背景音乐的选择、整个作品的构思缺乏艺术感。一个优秀作品应该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学生学会软件的操作仅仅掌握了技术,而艺术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非线性编辑》教师认真思考。

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上述的当前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应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实际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具体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把该课程内容分成具体的项目,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将各项目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分析任务,然后在实训课上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项目的重点难点,分析、设计并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选题构思、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文件输出的选择时,不限定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整个项目。

1.一种核心教学方法。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实践,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分析并设计任务。教师给出时间期限,要求各项目小组最后把任务合成的结果制作成一个作品。作品的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子相册、MV、纪录短片等,时间为5分钟。 转贴于

2.两个教学目的。为了解决学生作品中艺术性缺乏的问题,始终围绕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教学目的来设计教学内容。

3.三个软件。如果要完成优秀的作品,单凭Premiere Pro CS4一个软件是远远不够的,与Adobe公司出品的其他软件,如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软件协同工作,是一个非线性编辑工作者明智的选择。

4.四个教学重点。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合成技术、音频编辑作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视频编辑的工作流中,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都是缺一不少的环节,但一定要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重点环节。

三、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1.划分项目。比如在《Premiere Pro CS4》的教学中,依照视频编辑的工作流程,在内容上将该课程具体分成拍摄素材、采集素材、素材剪辑、使用转场、使用字幕、使用特效、使用背景音乐、音效和配音解说、导出影片等项目。为了顺利实施项目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组,每组6名学生,组长负责项目分解、任务分配、任务落实等工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各组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范围的体现。

2.艺术鉴赏。在课堂中适当增加艺术鉴赏的内容,鼓励学生学习摄像、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音频编辑和特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补充介绍电视台各栏目通常使用的背景音乐,与学生一同分析选择的理由。由于学生中普遍喜欢流行音乐的多,喜欢古典音乐的少,为了突破学生作品的局限性,可以为学生介绍比较有名的古典乐曲,学生提高了欣赏品位,作品的艺术性就能自然体现出来。

3.软件协同。《Photoshop》一般为《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前导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可能将《Af-ter Effects》软件详细讲解,但教师可以展示用After Ef-fects制作的作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软件,并与Pre-miere完美配合。比如在讲授字幕技术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两种方法来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一种是使用裁剪特效;另一种是使用四点垃圾蒙板和八点垃圾蒙板特效,两种方法一讲解,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又展示了如何After Effects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两个软件一比较,学生能深刻认识到After Ef-fects在制作特效上的优势,为了能高效高质地完成作品,他们会主动学习After Effects软件的使用,并且不用花课堂上的时间。

4.重点突出。有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不是很重视拍摄环节,认为眼花瞭乱的特效更吸引人。殊不知,如果前期准备的素材不好,后期做再多的修饰也枉然。有的学生也不重视剪辑环节,觉得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没有特效炫目。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秀的电视节目,欣赏高水平的节目多了,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在节目中特效用得并不多,特效一般用在片头、片花的位置,节目中更重要的是剪辑和合成,再加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字幕。至于转场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介绍好莱坞转场插件,学生在课后会主动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转场效果。

第9篇: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医疗结构中不同地域、科室、人员之间对医疗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医学科学期刊的发展。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各大大小小的医学科技期刊不计其数,且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各个期刊的编辑素质各不相同,其质量也参差不齐[1]。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期刊的质量,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有必要对医学编辑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分析进行探讨分析。

对医学编辑而言,若想实现对各个领域的精通掌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评价医学编辑水平的时候,常常采用精通、熟练掌握、掌握、了解的方式。但医学编辑应该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通常来说,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2]:社会知识、医学知识及文科知识。其中,社会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关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医学编辑则需重点掌握信息论和控制论。医学知识是医学编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及应用医学等,由于医学编辑通常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因此能够根据文章内容给出较快的反应及判断。同时医学编辑还应该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特长,及时掌握国内外医学科的发展态势。文科知识则主要包括编辑出版知识、外国语、应用文写作、心理学、逻辑学等;在此基础上,医学编辑还应适当涉猎广告学、编辑美学,为医学期刊的质量打下夯实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编辑也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思维结构,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智能结构。而医学编辑所应当具备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首先是学术鉴别能力。学术鉴别能力是医学编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提高的过程也主要体现在日积月累中。通过不断考量文章中所涉及的方法、步骤、设计流程以及结果,在保证文章内容与医疗实际相符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医学论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是编辑处理能力。现阶段医学期刊之所以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其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错别字、病句等。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严谨性,医学编辑需要不断对各类用词用语进行推敲,保证其准确性,避免因专业用语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最后,医学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医学编辑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但编辑的工作更倾向于理论操作,而每天面对的大量的医学稿件,如何快速从中挑选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文章,还是需要医学编辑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能够与相关医院建立伙伴关系,不断开展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保证所编辑文字能够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首先,可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医学编辑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优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岗位培训则是提高医学编辑这一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医学编辑的岗位培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电子期刊、电子视频等资源都大大节省了医学编辑人员的时间[4]。另外,通过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医学编辑到科室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也能大大提高医学编辑的专业素质。其次,应鼓励医学编辑不断开展自学,在原有知识结果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制定自学科目及目的,并开展具有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认真实施,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自学成果进行考核。需要注意的是,自学的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例如主要针对自身的弱势项目来进行拓展训练,达到真正有效的目的。再次,加强对医学编辑人才的有效管理。为保证医学编辑的质量,应尽量减少相关人才的流失,重视对新近人员的培养考核[5]。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相关资质、学位等,还应积极引进新方法,为医学编辑队伍增加新鲜血液,不断提高医学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不管是医学期刊内部还是读者以及患者,对医学编辑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医学编辑势必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人群之一,医学编辑人员也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智能结构,更好的投入到医学期刊的创作中去,更大限度的为广大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