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加速编纂二轮《__县志》,筹划开展评审工作

上半年,我县第二轮修志——《__县志(1991-20__年)》进入关键攻坚阶段。我办全力以赴投入志稿编纂工作,克服后期资料更难补,机构、人员变动更多的不利影响,耐心细致地查找、核实相关部门、单位的历史资料,人员兵分两路,一组负责做好经市方志委专家审阅的20卷志稿的修改、完善工作,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其余12卷志稿的扫尾工作,于5月提交市方志委初审。另一组负责《政党》、《政权》、《概述》等3卷志稿的撰写,进一步补充完善大量稿件内容。争取7月份全部35卷志稿的修改补充工作基本完成,10月召开专家评审会。

二、发挥志书作用,用好县志资源,积极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积极配合省、市方志委做好《三明年鉴》、《三明名特产志》、《三明姓氏志》、《三明历史人物志》等志书的“__部分”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撰写了20__—20__年度__经济社会和党建工作概况,收集整理我县近百种名优特产品资料和__县前100名姓氏资料,供省市方志委编写《福建名优产品》、《三明名优产品》、《福建姓氏志》专业志书。积极配合省、市方志委做好第一、二轮修志课题调研,整理交流汇报材料。同时积极为我县各部门、有关单位和乡(镇)提供地情咨询服务。

三、凝聚力量,改善条件,提高办事效率

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注意交流思想,凝聚全体同志力量,搞好分工协作,提升党员素质,促进机关和谐,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团结向上、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促进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今年购置了二台电脑和一台功能打印机,加上省方志委下拨一台电脑,实现了人手一台,促进了编纂工作现代化,告别了以往手写费时费力的不利局面。通过局域网络建设,进一步方便资料交流,提高办事效率。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继续做好《__县志(1991-20__年)》志稿的补充、修改、送审,建章立制,优化服务,规范管理。

1、力争今年10月召开《__县志(1991-20__年)》志稿评审会。7月份全面完成志稿的编纂、修改工作,加强与市方志委联系,完成剩余14卷志稿的审验;8月份按要求打印好全部稿件,送交省、市和兄弟县审评;9月份做好会务准备工作;10月底,邀请省市方志委专家和周边县(市区)方志办主任参加评审会。会后,根据评审会上专家们提出的意见,组织人员再次进行修改,争取县志稿明年上半年通过省方志委审核验收和批准印刷出版。

第2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具有导向价值,有资政功能

企业年鉴具有导向作用,为领导决策、规划提供权威文献依据。企业年鉴是“集万卷于一册,缩一年为一瞬的史册性出版物”,它内容宽广,信息密集,为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部门的兴衰发展,领导的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对企情了解客观、准确,符合客观现实,就能作出科学的决策,管理好、发展好企业,从企业发展史中获得经验教训,指导企业工作,作出正确举措,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年鉴也为阅读年鉴的企业员工提供了资政议政的指南。企业工会组织以加强民主管理,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企业民主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己任。组织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年鉴,公开上一年度企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目标、财务运行状况、工程项目预算、大宗物资采购、调资政策、公积金、养老金缴纳、计划生育及干部任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评优树模、住房分配、干部廉洁自律等敏感问题,便于企业员工以提案的方式在职工代表大会或年度工作会议上行使权利。

二、具有媒介价值,有媒介功能

企业年鉴是企业对外宣传,展示企业形象的有力载体。企业年鉴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是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它以其独特的功能,巨大的吸引力,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有力的宣传品,因为它不夸张、不粉饰,可信度高,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交流、沟通,让同行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成就,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企业年鉴是企业“外引内联”的窗口,内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企业经济交往与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企业年鉴又是企业单位或部门间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方法、了解企业状况的有效途径。

三、具有学术价值,有教化功能

企业年鉴是反映企业权威资料性的工具书。从编辑流程来看所编单位权威,所选材料真实,材料来源可靠。因为编辑企业年鉴的资料一般都是由企业上层下文或通知企业各单位或部门进行组稿,各单位撰稿员根据组稿要求收集上一年度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经过加工形成资料稿件并经单位领导审核后送达年鉴编辑部汇总编辑。再有栏目编辑对资料进行二审和加工后,报送主编三审和总编辑,同时还报请企业保密委员会进行保密审查后,才能付印出版。因而,年鉴资料就较为可信、可用、可读、可鉴。企业年鉴是信息高度密集的出版物,可以为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生动的最具说服力的教材。企业年鉴对科研人员选题、攻关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对企业员工培训和教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具有实用价值,有便览功能

企业年鉴按自己的编排方式,筛选过滤,分门别类地加以安放,不仅容量大,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使读者易览、自查、易用。企业年鉴具有收录广泛、内容概括、信息密集、资料浓缩、编排特殊、功能齐全等特点,为读者查阅,解决多方面疑难问题提供了便利。企业年鉴可以发挥生活顾问和社会服务作用。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大量难以解决的繁琐问题,企业年鉴以其密集、权威、精确的知识和信息,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检索需求,因而发挥了“浓缩的图书馆”和“案头顾问”的作用。

五、具有历史价值,有存史功能

企业年鉴的历史价值是大家公认的,它可以发挥传播文化和累积史料的作用。企业年鉴在编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手段,使其在存史方面具备了很高的价值。企业年鉴的编纂对企业档案等材料的综合验证,是企业分散的馆藏、部门藏文档资料的进一步完整、准确,它为企业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企业年鉴编年纪事,又不间断的出版,随着岁月的推移就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历史,有较大的累积总结作用。又由于企业年鉴编纂时选材有标准,编辑有规范,审定有法规,收录内容又忠于事实,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为续修企业志书和编写各种企情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六、具有情报价值,有咨询功能

第3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市志办紧紧围绕修名志佳志、创精品年鉴的目标,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合理布局,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强化学习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理论素养。

1.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市志办迅速行动起来,进行党员思想动员,统一认识,加深对创先争优活动原则、意义、内涵的理解,开展“讲大局、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比学习、比工作、比干劲、比贡献”为主要内容“讲比”活动,切实改善了机关作风,提高了机关效能。在活动中,党员干部始终把学习作为大事来认真做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作出了学习合理安排。通过学习,全体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形成了一个和谐、向上集体。七月,暴雨洪灾期间,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值班。单位的仓库屋顶突然被倒下的树枝砸穿,大雨中,全体人员自觉进行搬运书籍、抢修屋顶的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中秋节前,开展了清理单位周围卫生死角的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清扫搬运,为改善莲花塘风景区的环境面貌尽一份力。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激发了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为地方志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的经济建设、旅游发展、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学习常抓不懈。突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要求,结合地方志工作特点,每半月一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七个怎么看”、学习法律知识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传达、贯彻到每个同志,并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开展学习教育的同时,注重学习效果,做到了六有:有记录、有笔记、有安排、有制度、有资料、有氛围。创新学习形式,端正学习风气。通过认真研读、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和撰写博文及年鉴编纂心得等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培养学以致用,促使干部在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上下功夫,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文化业务素质。

3、抓业务学习,提升干部实干能力。在编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卷》和编纂《年鉴》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年轻同志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传授,经常组织干部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修志、编鉴知识,了解国家出版物各项规定,掌握语言文字规范,知晓各地方志工作信息,熟悉历史及地情资料,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1.完成《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卷》的编纂工作。2011年2月,丛书《》卷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率先通过了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编委会的初审。几个月来,市志办对该书进行删繁拨冗,补充资料,完善架构,继续修改了三稿,并征集拍摄了150余幅的历史及当代的图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充分反映文化古建、城市特色、发展方向。10月,该书已通过北京社科院《当代城市发展丛书》编委会的复审,经过市委、市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该书的资料和数据复核终审后,争取在年内出版。

2.督促、指导修志工作。指导市《珠山区志》的编修。《珠山区志》的编纂工作在市志办的督促指导下,对志书初稿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经过市志办认真的初审、复审、终审和修改,并提出了许多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区志质量。经过两级志办的努力,2011年8月18日《珠山区志》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全市第一轮修志工作全面结束。

协助、指导、帮助市军分区及乐平、浮梁、珠山、昌江人武部编修《军事志》,为县区人武部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历史资料。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配合市军分区对各县(市、区)的《军事志》稿进行了终审。

指导了《景陶春秋》、《第一人民医院志》的编纂。

3.开展《年鉴(2001版)》的编纂工作,按照常编常新的原则,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编改,力求做到内容翔实,编排规范新颖,突出反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反映发展脉络。7月底,完成该年鉴的初稿编纂,10月出版发行。按照省志办对设区市年鉴工作的要求,9月份参加了由省志办组织召开的全省县以上单位年鉴经验交流大会,并组织撰写经验交流材料。

4.做好读志鉴、用志鉴工作。支持全市各单位编纂《中国共产党执政实录》的编纂,为各编写单位提供资料。指导建国瓷厂和宇宙瓷厂资料收集和编写厂志(史),做好地情资料的抢救、收集工作。多次接受市委、瓷都晚报社、佛教人士及美国陶瓷研究人员对地情资料的查询,圆满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全年接待社会各界地情、历史资料咨询达100多次。

5.按照省志办督查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按省里要求,抓紧工作到位,不能影响全省修志工作进度”指示,于十二月底启动了续志编写工作。

6.综合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步。精心理财,节约开支集中财力为各科室安装了空调,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积极支持对口昌河街道和西路社区的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并在本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予财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工作,在政府信息网站的信息量,有了较大幅度的突破。制订了《市地方志办公室车辆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室务会研究讨论通过,进一步完善了对车辆的管理制度。继续做好了综合治理、安全保卫、文书档案、老干部工作。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外塑形象、内练硬功,扎实工作,努力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志办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全年具体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1.做好第二轮编修《市志》各项前期工作,具体抓好有关单位修志机构设置、续志资料的征集、收集、人员培训等工作;

2.认真做好《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卷》的出版发行;

2.进一步编纂好《年鉴》(2012年版),争取使《年鉴》工作上新台阶;

第4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油田;大庆;年鉴工作;理论实践;探讨

大庆油田从1988年开始编制企业年鉴,2010年跨入全国先进单位行列。为更好地发挥志鉴工作效用,我们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的探讨;办好油田《年鉴》应突出哪些特色;油田年鉴工作的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阐述对年鉴工作的认识、做法与感受。请届内同仁给予指导、批评。

一、对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

《大庆油田年鉴》是当前油田年鉴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成分,要探讨大庆油田的年鉴工作,就应首先研究编制《大庆油田年鉴》现实价值与历史作用。《大庆油田年鉴》是油田年鉴工作的集大成者,它全面记述了大庆油田事业年度发展,系统汇辑了全油田年度重要文献信息,为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品质和属性:

第一,《年鉴》是油田备以查用的资料工具书。它每年有近600个条目。内容涉及油田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众多领域,与众多的非工具书有着本质区别,凡工具书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如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其全都具备。

第二,《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自1988年首卷油田年鉴问世以来,历经23年,包括分开分立8年,已连续出版32卷,使油田年鉴具有很好的年度性、极强的连续性,有全面的各类信息汇总、数据统计作用,既有具体的现实性,又有深远的史册性。

第三,《年鉴》系统汇集年度大庆油田重要文献信息,具有明确而又广泛的收录范围,涵盖了油田各类文献信息,包括一次文献:如重要的油田党政文件、领导讲话、法律法规等;二次文献:如附录文章、文件摘编、提要等;还有三次文献:如综述、概况及评述性条目等。材料组合较为系统,多种方法并用。

第四,《年鉴》资料具有权威性。它代表大庆油田党政组织和单位,对年度有关油田各项成果、各种统计资料、各类数据等进行公布发表,与其它载体相比有明显的权威性,这一点是在国内国外都公认的属性。

《年鉴》在创建百年油田及油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全面准确总结油田年度总体信息情况,收集保存并提供信息服务与史料参考。概括的讲,无论单位或个人,只要阅读有关油田年鉴,就可对油田相关历史、现状等情况有个初步准确地了解,也可进一步深层了解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与文化亲和力,等等。年鉴通过各方面内容的展示,使单位或个人对油田总体情况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这些都为油田进行外部交流合作,建立必要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企业不会走得太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预示着企业有长远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其二,全面准确地为油田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充当资政的助手。油田的各级领导要尽快了解和掌握油田的各方面情况,明了发展的各方面进展情况,当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座谈、找人了解等,但这些大都有主观倾向性和记忆上的偏差,最直接准确的途径还是翻阅一下油田的年鉴记载情况,直接准确地了解各方面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快捷有效地帮助领导者,熟悉和掌握本单位及油田各方面情况,充当着领导者的助手角色。

其三,作为丰富而生动的教材,在油田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众所周知,油田年鉴是对企业过去、现在各项工作成就、成果以至事故、失误等等进行的忠实记录。把这一特殊品质运用到员工教育当中,真实性强,说服力大,显然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教育的效用会更好。

其四,年鉴内容全面、系统而又针对性强,具有权威的信息作用。这种特质作用主要表现在:年鉴内容包容性强,它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业务单元应有尽有,这就标明它的信息量大而多,且收录周期长短适宜,在企业和社会中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信息来源正规,信息途径正宗,单位主要领导牵头任职,上下信息渠道通畅,信息效用权威;时间连续性强,以年为限,连年出版,从不间断,汇积成一个企业整体历史,这样的信息能让人审视企业历史全貌,便于对油田企业的发展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其五,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为百年油田的创建发挥窗口作用。创建百年油田,必然要求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对外沟通交流。年鉴资料通过形象的彩页图片、图表,以及详尽的文字内容等展示,使外界认识油田、了解油田,为油田对外沟通交流及展示打开了一道窗口。这种窗口作用,能经得起外界的检验、历史的考验。

二、办好油田《年鉴》应突出其特色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年鉴编纂应较好地体现以下特色:

第5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方志;推理;逻辑思维

志书是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性文献,志书编纂必须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鉴别史实,取舍资料,安排详略,谋划结构,反映社会现实,做到概念清晰,前后一致,思维有条理,记述有依据,从而提高志书质量。

但是,某些志书评论文章却常常把逻辑思维当作议论文的专利,而有意让志书与逻辑思维绝缘。其实志书编纂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编纂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不同做法的区别在于: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有助于沿着正确的思路,找到真实而典型的资料,采用合适的方式纂写志书;不能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显得思维无绪,编成的志书甚或杂乱无章,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在整理东阳棉花种植情况时,发现1993年版《东阳市志》与同年出版的《东阳市农业志》记载不一,《东阳市志》记载:“棉花始植于明朝。”《东阳市农业志》记载:“唐代已有棉织业。”两处记载竟然相距几个朝代。

依照形式逻辑的类比推理原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可以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查阅东阳附近几个县市,如永康、浦江,都有从宋朝开始种植棉花的记载,永康、浦江都与东阳相邻,地形同属金衢平原边缘的丘陵地带,历史上交通情况也相似,交往比较密切,一个适宜本地种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新物种,在相邻几个县的流传相差几年乃至几十年也在情理之中,棉花种植流传怎么可能相差一个甚至几个朝代呢?查看《东阳市志》与《东阳市农业志》记载的依据都是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于是笔者查阅了该志的“特产”部分,有关棉花的记载是这样的:

绵俗作木棉,非。《本草》云:“有草本、木本二种。”木绵出交广,树大如瓜,其枝如桐,叶类胡桃叶,入秋开花,黄蕊厚瓣,结实如拳,中有白绵,绵中有子,亦谓之班枝花,俗讹作扳枝。至江淮所种,茎弱如蔓,叶如枫,四月下种,入秋开花,结实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此草绵也。种出南番,宋末始入中国,东产即此。所云木棉无有也。或作摸。方言以呆为木,行事不得松快为摸,故云。云:“三削麦,五耘田,二十四番铲木棉。”即此义也。每家多寡不等,无不种者。收后以劣者为衣被絮,佳者作布。妇女勤于耕织者,衣履之外,以之易粟,亦一庆也。

本段除指出东阳的“木棉”不是一般概念所指的“班枝花”(现称“攀枝花”),而是习惯所指的“草棉”外,特别指出“种出南番,宋末始入中国,东产即此”。考虑到南宋朝廷南移,大批北方人迁入浙江中部东阳一带,同时带来棉花种植技术,也在情理之中。这样,利用逻辑思维就能纠正旧志书原有的差错,并根据正确的推论找到真实的史实重新记载。

但是,志书与议论文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表达形式不同,思想方式也有差异。志书借助逻辑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素材,推度可能的结论,指明考证的方向,这个可能的结论是否符合事实,或者说是否符合本地实际,还必须寻找史实加以验证。

笔者考证东阳何时有“庙、学结合”的“文庙”,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文章认为,唐中叶在戴叔伦任东阳县令前东阳已有文庙,并已形成“庙、学结合”的体制。细看文章,运用的是演绎推理,因为马端临先生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曾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得出“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的判断。如果以此判断作为大前提,而东阳在唐代就已经是文化发达的“望县”作为小前提,就名正言顺地得出“唐中叶,东阳已有文庙,并已形成庙、学结合的体制”的“结论”了。但志书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实具体的事物记载地情,要确认唐中叶东阳就已有“庙、学结合”的文庙,就得有史实作依据,但就现在已发现的资料,只能说明唐中叶,在戴叔伦任东阳县令前东阳已有独立存在的夫子庙,虽那时也有独立存在的学校,尚未能找到“庙、学结合的”的“文庙”。真实是志书的生命,在新编的《东阳市志》上,也只能如此记述。

志书的功能除了“存史”“育人”,还应“资政”;要更好“资政”,就必须在繁杂的事物记述中探索事物的某些规律以指导现实的生产、生活。在东阳,强对流天气是危害仅次于台风的气象灾害,如果仅限于逐次记载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时间、经过地点、风力级别,就不能有效发挥“资政”功能。必须借助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将年鉴中记载的每次强对流天气加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现象――“常伴以瞬时大风与冰雹、暴雨”,时间――“多在春夏之交”。1993年版《东阳市志》中这些记载是妥当的。但记载的经过路径却有偏差:“雹区分4条线:①洪塘─黄田畈─大阳─南马─横店─湖溪─南江;②吴宁镇沿东阳江至八达;③罗山─巍山─佐村─玉山;④樟村─巍山─佐村─玉山。”分析四条路线,第①条路线是溯南江而上的;第②条路线是溯东阳江而上的;第③条、第④条就是溯东阳江主要支流白溪和沙溪而上的路线。

细查最近20年(1991~2010)《东阳年鉴》,里面记载了17次强对流天气,其中8次是发生在南马、防军、千祥、徐宅一带的,而且带来的损失巨大,除去没有统计数据的两次外,这条线路在6次强对流天气中就损失5千万元左右,就已经占全市有统计数字14319万元的三分之一强。1990年以前的“大风、雹灾”,发生在这一带的也不在少数。令人疑窦丛生的是,1993年版《东阳市志》为什么会疏漏一条如此重要的路线呢?

第6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1  辽宁地方志概况

1.1 行政区划沿革

辽宁省行政区划沿革的变化是很大的。它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人口3966多万人(1992)。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辽宁地区繁衍生息。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反映出早在六七千年前,辽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建置。战国时期的燕国,开拓辽河流域,置辽东郡和辽西郡,出现了襄平(今辽阳)这样初具规模的古老城邑。两汉、三国时辽宁属幽州。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被公孙氏所据。辽西被前燕、后燕所据,后辽东被高句丽所占。唐初征服高句丽,恢复了对辽东的统治,置安东都护府。辽代置东京道、中京道。金代置东京路、北京路。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置辽阳路、沈阳路、广宁路、开原路等。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清代,辽宁为其肇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来进入了辽沈地区,把都城迁至辽阳又迁至沈阳。清初设盛京将军,光绪33年(1907)置奉天省。民国18年(l929)改称辽宁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置辽东、辽西二省,1954年并为辽宁省。现辖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葫芦岛等14个市,44个县(其中包括16个县级市、6个满族自治县和2个蒙古族自治县)。此外,属于县级的市辖区还有56个。政区的变化是了解方志概况的钥匙。据调查,上述100个县级市、县、区都编有新的地方志,还有大量县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也编有志书。

1.  2 清以前的辽宁方志

辽宁早期的方志中属于通志型的有元代的《辽阳图志》。元代设辽阳行中书省,统七路,包括了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故《辽阳图志》实质是东北三省的方志。

现存最早的东北地方志是明代的《辽东志》和《全辽志》。《辽东志》初修于明正统8年(1443),又经弘治元年(1488),嘉靖8年(1529)两次续修。现在能见到的是嘉靖16年(1537)本。而《全辽志》是《辽东志》的嘉靖45年(1566)续修本。此二书是现存最早的东北通志,然而就其篇幅来看,还是以辽宁为中心,内容多叙辽宁史事,对研究东北及辽宁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和资料价值。

东北是女真族的发祥地,辽宁又是清建国基地。入关后,盛京做为陪都,成为清朝统治东北的中心所以清统治者对东北和辽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纂修东北地方志尤其重视。

清修《盛京通志》自康熙23年至乾隆49年百年间经过五次续修,逐渐完善。历修《盛京通志》均包括辽、吉、黑三省,“合东三省事并记之,然皆以盛京为主,吉林及黑龙江特从附载。”

此外,清以前的辽宁方志还有咸丰2年(1852)隋汝龄的《辽海志略》,光绪17年(1891)龚柴的《满洲考略》、《盛京考略》,宣统元年(1909)吴廷燮的《奉天郡邑志》,民国4年(1915)徐曦的《东三省纪略》等20余种。

清以前的州府县志如元代《沈阳路图册》、《辽阳路图册》、《开元志》、《广宁图册》、《广宁旧志》、《广宁志》等早已亡佚。明修县志较少,只有《开原新志》。辽宁现存的府县志,大都是清代纂修的,如康熙16年(1677)的《铁岭县志》。现存东北最早的《广宁县志》及《盖平县志》、《海城县志》、《锦州府志》、《锦县志》、《宁远州志》、《承德县志》等。

1.3 民国时期的辽宁方志

光绪末年东北三省建置之后,奉天省就开始议论修志,直到1928年通志馆才正式成立开始纂修当时拟名为《辽宁通志》。中间经过日本侵略,底稿散失不少,后由金毓黻补充纂辑,1934到年成书,1937年刊行,定名为《奉天通志》。        

《奉天通志》是辽宁省志书中既完备又系统的通志。全书260卷10函100册,洋洋数百万言,该志全面记录了辽宁历史沿革,山川地貌,天文气象,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保留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料。大事叙至清末,其他各志从其断限不宜分者间亦叙及近代,所以其资料性相当充实。大事志,人物志,记录了上自秦汉下至清末涉及到辽宁的内政、外交、民事、军事等各种事件,记录了二千年来活跃于辽宁历史舞台上的勋阀、乡宦、文学、武材、社会名流等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金石志搜集了历代的金石碑刻,保留了很多的文史资料;其他如物产、租赋、捐税、职官、艺文等志,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宁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辽宁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一部资料总汇。这部通志的编纂者如辽阳的白永贞、金毓黻,新城的王树楠,江宁的吴廷燮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东北史地专家,从而使这部通志从内容到体例都达到相当水平。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该书资料遗漏。内容讹误之处也是存在的。1982年辽沈书社对《奉天通志》进行了标点,校勘,影印出版。

从民国初年到“九· 一八”事变前,这一时期我省纂修的县志不下40余种。许多古无志书的县,也编修了县志。这批民国县志,有不少佳作,如民国16年(1927)《辽阳县志》,民国20年(1931)《义县志》、民国13年(1924)《海城县志》等,都可称为上品。

1.4 伪满时期的辽宁方志

伪满统治时期,在30年代中期编撰了一批“县政一览”、“县政一般状况”等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统一的目录。它们虽不算标准的地方志,但具有地方志性质,对研究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1.5 建国后的辽宁方志

辽宁省从80年代开始,在省、市、县、政府都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定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开始编修新方志。据调查,现在省志各专志及各市县志已基本出全。已出版市志的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等11市。已出版达40多种,有的县(区)还出了两次。这批新方志的出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们系统地记载了地方上自然与社会的历与现状,为本地区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乡土教材和资料,有利于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为研究我国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2   辽宁地方志的特点和价值

根据辽宁行政区划沿革可知,历史上辽阳、沈阳(盛京)都曾经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所以反映在方志的编纂上就有了跨省一级的方志,按其内容有的涉及辽吉黑和内蒙古的整个东北地区。如《辽阳图志》、《辽东志》、《全辽志》、《盛京通志》、《奉天通志》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大范围的地方志。一般方志学把这些列入通志型的范畴。

而辽宁旧地方志就东北三省来看,具有形成时间早、数量多、内容较充实的特点。全省除个别设置较晚的县和新金(今普兰店市)、大洼县、灯塔县、北票市、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等县没有专门志书外,都有一种或数种地方志。那些设置较晚的县也可以从它历史上所属县的地方志中找到该县的历史资料。

解放前编纂的地方志大多数是由地方主要官员主修,由当地封建文人编纂,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它们对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隐恶扬善,对农民起义和人民反侵略武装称“匪”,称“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具有迷信色彩,这些无疑都是封建性糟粕。但是,由于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编写的,编纂人多是当地“宿儒”,熟悉当地地理、历史和现状。地方志依据的是当地的档案、史书、地方文献、前代遗迹、古器物等,资料的可靠性较高。地方志门类庞杂,它广泛而详细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山川、气候、关隘、津梁、古迹、名胜、物产、灾异、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自然和社会史料,能弥补“正史”之不足。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方志特点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这一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大体上旧方志的特点是“史”的特点多一些。

自从开始编纂新方志以来,由于时代的不同,新方志有许多新特点,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省、市、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其中政治、军事、人物、经济、社会都具有与旧志根本不同的阶级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方志,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方志。新方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资料性。由于方志内容广泛,既是历史著作,也是地理著作,还是人文著作和经济著作等。方志记载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等各方面资料是最全面的、最连续的。所以资料性是方志的基本特点。

第二、信息性。信息交流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方志汇集了一定地域内各种信息资料,是一种有形的文字信息载体。方志中各门类内容可向社会输出潜在的信息流,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持续输出。方志保存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横向型。一部方志所包容的内容从建置、疆域、地形、地貌、山川、水文、天气、星野、物候、灾害、生物、矿藏到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金融、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宗教、民族、人口、人物、民俗等几十个门类。这就要利用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成果。(2)纵向型。方志有自己的完整的体系,如一统志,对全国讲是大系统,辽宁省属于子系统。一部省志又以一省为大系统,其中各地(市)、县则是子系统。省级专业志和部类志还可以打破市县区域界限,自上而下贯通于本专业和本部类。对一省范围的事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方志可以不间断地进行记述,即不间断产生信息,这是方志分层次和贯通式纵向信息流。(3)综合型。许多专志的编纂,如环境生态志要应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医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来结合进行研究。农业志要应用农业、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管理学、机械学多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样一方面需要对旧志书的有关记述进行科学的改造和利用,另一方面给新志书贯彻了“三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观点,使志书成为多学科交融与共的综合型信息库。因此,现代方志包含了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整理、信息的储存和信息反馈四个过程并在为自觉的信息反馈持续发挥着作用。

第三、地域性。地方志综合记述一定地域的实体、实物、实情、实况而形成一定地域内的“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成为“地方国情的载体”或“国情的地方载体”。这些均是就它的功能而言。同时也说明地方志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完整地认识地情、记述地情。如果不能展示一地的地情,就失去了编修方志的实在意义和方志的价值。

第四、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方志是在省市县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一定地域内基本情况的综合性的著作。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就它记述的对象来看,是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由于地方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系统、全面、完整、准确性确地记事、状物、传人、考辨历史,从纷纭复杂的历史风云、自然变迁中探索出一条关于一个地域之变革的社会的历史及自然的发展脉络,本身就必然地要体现规律性。不论是在资料的排比中反映规律,还是在记述事实的基础上因事立论,揭示客观规律,方志都具有体现规律的特点。

3    利用地方志为辽宁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1 资治: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决策服务。地方志可为地方各级政府迅速、便捷、正确、全面了解和掌握地方各方面情况以及正确决策施政提供服务,这就是旧说的“资治”。旧志同样有这项作用,历史上新官上任先读当地地方志在很多地方成为惯例。新志对建国后的地方情况已有准确全面的反映。地方政府清醒地掌握地方情况是施政的前提。地方志包容百科知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与教训,就可作出正确决策。

3.2  存史:可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方志不仅追述当地历史,而且载述当地现状。今天称为现状者,明天就会成为历史。世界上万事万物均有其本源和发展过程,通过方志认识历史可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探寻历史发展的趋势,用丰富的历史知识武装头脑,“博古通今”,就会聪明俊杰。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借“述往事”,而“思未来”,使前事不忘,成为后世之师,有益于处理当今问题。

3.3 教化: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地方志中对党的历史,革命斗争历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家乡的山水风光,均有翔实的记载。因此,可利用方志向人民群众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3.  4 提供信息:为地方科技事业服务。方志可为科学研究、科技发展提供参考和信息。方志中有广泛丰富的材料,新编方志尤其如此。其中矿产资料、物产资源、生产技术、自然灾害、天文地理、民族宗教、社会问题、风俗习惯、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文学艺术、人物传记、革命斗争等涉及到许多学科,它们是基础性资料,可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推动科研和科技发展。

3.5 为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服务。地方志记述了省、市、县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方志向国外发行,可增进世界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增进世界各国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总之,地方志的文献价值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过去所说的资政、教化、存史,这些价值仍然存在。同时更有了新的价值,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都离不开地方志。作为社会科学的地方志书,可以说是一级地方的百科全书,在提供经济与社会全貌,提供准确、真实、权威的综合信息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并且是其他书籍不可代替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进外资、进行开发区建设等都可以从方志中的实业、田亩、赋税、人口等志中找到有用的经济资料。山川、地形、武备、兵事各志,是研究军事地理。军事史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地方志中的形胜志、古迹志,记载了当地的名山大川、宫殿陵寝等名胜古迹,既反映了当地大自然的壮观,又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对发展旅游业很有资料价值。方志中的金石志、艺文志,记录了当地历代文人撰写的诗词歌赋和铭文墓志,是研究乡土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料。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读者,地方志作为图书馆藏书的重要部分,应该尽量搜集齐全。省馆应有本省各市志、区志、县志、乡镇志;市馆应有各县志、区志、乡镇志;县馆应收藏有各乡镇、街道、村屯的方志。这样,如果全省14个市,44个县,56个区,769个乡,477个镇都有了方志,将其搜集齐全就能建立一个方志的“数据库”。如果能在数字图书馆上应用,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 1985

第7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区情;区志与市志

城市区志(以下简称区志)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志种,就其编纂原则和要求而言与市志、县志基本相同。但是这种以城市某区为记述对象的志书在记述范围和层次上,与市志和县志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志或县志的编纂模式。这里主要结合厦门各区修志的情况,从推进区志编纂工作的角度谈谈笔者认为要编好城市区志必需做好的几件事。不对的地方,敬请行家批评指正,更希望能抛砖引玉,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

要想编写一部合格的区志,首先必需熟悉、了解区情。区志是区情的综合载体,各区的区情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不熟悉区情就难以发现并全面深入挖掘本区异于其它区和其它地的特色及特点,进而拟定符合本区特点的篇目,没有符合本区特点的篇目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而没有翔实的资料,要编出一部合格的志书是不可能的。贸然为之,很容易偏离客观实际,而被人为主观想象所左右,出现张冠李戴,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区,既没有参加过首轮修志,又没有专门的修志机构,缺乏专门的修志人才,只好从本区学校、机关临时抽调人员,再聘请外地修志人员担当总纂。这些临时抽调的人员缺乏修志实践经验,而外地修志人员了解区情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工作中走弯路的情况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区志的编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上级方志机构具体细致的指导,还要有深谙区情的“本地通”的参与、配合,这样才能保障区志编修顺利高效地进行。

其次,编写一部合格的区志必需理清区志与市志的关系。城市的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载着城市的某些功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因此区志的内容必然和市志有一定的重合与交叉。同时,城市区的功能更多地是为城市服务,因城市的需要而设置,具有从属性和不完整性。这又使得区志记述的范围和层次不仅与市志不同,就是与县志相比也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区志篇目的时候,既要充分对照、参考当地市志,又不能照抄照搬;既要借鉴县志的某些做法,又不能简单模仿。相对一个城市来说,区是个体,市是整体。在志书的结构中,要很好反映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记述内容上,要着重记述区属(管)事物,兼及省、市等非区属(管)的相关事物。做到求特不求全,详市志所不能详,略市志所不能略。特别是要搞清本区在所属城市中的位置,如本区是传统城区还是新开发区,是中心区还是工业区,以什么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自身区别于其它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儿等等。只有定位准确了,区志的整体结构就有了中心和主线,就可以使区志围绕“区”不偏离。在横向理清区志特色的同时,还要从纵向理顺本区与所属城市的历史关系,即所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对本区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本区的发展与整个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哪些相关因素促进或制约本区的发展等等。以便找出本区发展的纵向主线。区志的横、纵主线一旦明确,区志与市志的关系也就摆正了。笔者认为,在区志编修之初,如能尽快理清与市志的关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论文关键词 跨学科 词典理论 词典编纂 编纂者素养

论文摘要 词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词典学在吸取其他学科,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边缘学科,不仅拓展了词典理论研究的内容,为词典编纂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及词典编纂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词典学的兼容性

1 现代语言学的延伸与边缘化

语言学兼跨文理学科,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同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广义语言学的学科分支,由此催生出众多语言学边缘学科。例如,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结合产生了人类语言学,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结合产生了文化语言学,语言研究与人类大脑研究结合产生了神经语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在语言现象上产生了统计语言学和代数语言学,等等。“现代语言学不仅吸引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语言作跨学科的研究,从而导致众多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建立,这已成为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趋势。”

2 词典学和语言学

词典学和语言学之间的渊源颇深。词典学作为研究与处理词汇信息的学科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语言学分支的烙印。“语言学理论无疑是词典学基本理论的核心。”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是毋庸置疑的,从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到语用学、语体学、词源学,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催生了词典编纂界的累累硕果。但词典学对语言学的借鉴与依赖并非来而不往,一味的拿来主义。词典对语言的规范和描写影响着语言发展的方向,词典理论与编纂实践的深入对语言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词典学、语言学和其他学科

语言这根纽带促成了词典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姻关系,词典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领域,信息社会的高速膨胀又进一步加快了词典学的跨学科性,在语言学各交叉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出众多词典学交叉学科,如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语料库词典学、电子词典学、机助词典学、自动化词典学、英语教学词典学、网络词典学、文化词典学等。此外,词典学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学、翻译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可谓无所不涉。总而言之,语言学、词典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交叉的三角关系,

二、词典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词典学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疆域,也打破了词典编纂是经验性学科和语言学附庸的传统观念。在跨学科环境下,现代词典学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1 新视角、新方法层出不穷 与视词典为释疑解惑工具的传统词典观不同,交际词典学把交际学的理论应用到词典学中,从崭新的视角提出词典交际的理论模式。“词典编纂已不再像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那样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在本质上,它是社会文化行为,而词典使用则是社会心理行为,因而对于词典和词典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涉及语言本身,还要涉及到人文、信息、社会心理等诸多其他学科和领域”。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结晶,是一门“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人类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如何利用其研究成果编纂出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词典,成为当代词典编纂的热门话题。“目前,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一股合力,诱导了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也催生了词典学的后结构主义。”

2 词典类型研究的新空间词典分类问题历来受到词典学家们的关注,也因此产生出多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词典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各有理据,也各有优缺点,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分类法能“包罗万象”。如今,跨学科环境下各种词典新理念的产生催生了各类新型词典,也为词典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词典学家R.R.K.Hartmann教授和Gregory James教授在《词典学词典》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从词典篇幅、规模、编排、载体、功能、信息类别、语言、用户等视角对词典类型进行重新梳理。今后的分类法将表现出更大的开发性,把当代词典编纂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新型词典都“收入囊中”,并为将来词典类型的进一步丰富留下充分的空间。

3 词典批评理据的多元化

作为当下词典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词典批评正进一步趋向理性化。“词典批评实践逐步摆脱感性的自发与无序状态,走向多学科语境下的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人们将不再局限于对词典文本、编排等宏观、微观信息的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而开始寻找多学科语境下的现代词典学理论依据,表现出“批评理论的理据多元化,即从传统的就词典论词典的单一分析转向借助于诸多语言学的新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用学理论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判”。

三、词典编纂过程的跨学科性

1 词汇的跨学科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贯穿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反映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词典作为记录、描写词汇的工具书,必然与各领域、各学科的词汇打交道。在信息社会,词汇爆炸,尤其是专科词汇和各类术语爆炸,伴随着知识爆炸而发生。专科词典以收录专业词汇为己任,本身具备跨学科的性质。一般语文词典虽然涉及的多是普通词汇,但对各学科词汇的收录近年来却同样有增无减,并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各国之间在商务、科技、政治、文体等领域的交流已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此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带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对各学科的认知需求。 "

2 词典编纂队伍的跨学科性

现代词典编纂是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审读,到数据分析、词频统计、词条编排等都是在团队协调合作中进行的。词典编纂队伍是个跨学科“大家”,包括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翻译学家、语义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等社会科学家及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等自然科学家。其中,以词典编纂家为核心,语言学、计算机等专家为左膀右臂,构成词典编纂的主体,各学科专家则在提供各学科词汇与百科信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各行其职,相互合作。

3 词典编纂手段的跨学科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词典编纂和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现代词典编纂进入到人机对话的计算机时代。词典编纂过程的计算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实现词典编纂自动化,包括制作文本处理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等专用软件,及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多样化等。其二,实现词典编纂数字化,即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和检索词目等信息,并利用语料库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义分析、词项搭配、例证提供等。其三,实现词典编纂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进入语料库系统,实现远程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灵活性强等特点,从而大大改变了词典编纂的传统过程,使计算机检索法、语料库分析工具、词频统计法等技术手段成为当代词典编纂必备的跨学科技术条件。

四、跨学科环境对词典编纂者素养的新要求

人类三千多年的词典编纂历史在继承传统中演进。先辈们在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为现代词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现代词典学又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养分,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词典学的发展无疑对词典编纂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 编纂者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词典编纂史上,词典编纂曾被看成一门手艺,与理论无甚关系,而词典编纂者对语言学也颇为排斥,认为语言学对于词典编纂过程毫无实际帮助。尽管如此,词典学还是一开始就与语言学扯上了关系。随着语言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词典编纂,词典编纂者的理论水平面临新的挑战,他们不再只是把成堆的卡片理出头绪的“工匠”,也不该只是狭隘地了解传统词典编纂知识的“窄士”。“对词典编者来说,语言学理论造诣和实际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当是他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养。”此外,词典编纂者还应涉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哲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把现代词典学的研究成果及多元化的编纂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词典编纂中。

2 编纂者的开拓创新精神

词典编纂史上的每一个丰碑都是在冲破传统中建立的。一部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的词典的诞生离不开编纂者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畏艰辛的超凡毅力,也离不开编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国内辞书市场一派繁荣,但除了一些著名工具书外,国产辞书在市场占有额上远不敌老牌进口辞书。这有历史与技术等客观原因,也与国内辞书界尚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没能跳出旧的编纂模式不无关系。好在国内辞书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努力改变现状了。

现代词典学的跨学科发展促进了语料库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计算词典学、认知词典学等词典学新理论、新分支的产生,并出现了语料库词典、认知词典、在线词典、机读词典、电子词典等不同介质、不同编纂理念、不同技术支持的新型词典。面对新知识、新理论、新视角、新技术,词典编纂者要有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并且有发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大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语言与社会的发展对词典的功能及种类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如何编纂出具有时代感的种类丰富的新型词典是词典编纂者面临的新课题。

3 编纂者专科意识的加强

在信息时代,词典编纂者,包括语文词典编纂者及专科词典编纂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对前者来说,作为研究词典的语言学工作者,对本学科以外的各门科学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后者多为专业学科的工作者,对语言学的了解应是其编纂好的专科词典必备的条件。词典编者“头脑里必须建立较强的‘专科意识”,要“注意学科或专业的体系性”,还要“处理好通俗化问题”。0”面对专科词汇的膨胀,词典编纂者要既“快”又“专”,即对词汇的更新要反应快、收录快,对词汇的处理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性,不能随心所欲。当然,对语文词典中的专科词汇要根据词典的宗旨和对象把握好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关系。

4 编纂者现代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

现代科技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快捷、广阔的信息检索途径,使传统词典编纂进入到计算机和语料库时代,大大促进了词典编纂的现代化进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语料库编纂词典成为当今词典编纂的主要趋势。对计算机的运用水平影响到词典编纂过程的效率与效果,因此,词典编纂者有必要熟练掌握、操作计算机,熟悉词典编辑系统,懂得使用文本处理软件、词性标注软件、检索和统计软件、词汇索引程序等专用软件,真正做到老传统、新理论、新技术的有效结合。

第9篇:年鉴编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加强学习,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史志委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一上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政治理论主要学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省、市、县重大决策及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业务方面主要学修志编史的基本知识和相关业务。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根据县委的安排,3月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委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及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围绕县委的“323”战略、“3个1000”主题活动,省委的“3个1” 和“两个共同”主题活动来开展,在第一阶段,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重点组织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书籍以及领导讲话和相关会议精神,并且组织了修志编史业务学习。领导干部在深入调研之后撰写了调研报告,一般职工撰写了心得体会,全体人员都记了读书笔记,并且认真开展了交心谈心、党员驻村蹲点、科技文化进村入户等主题活动。在第二阶段,认真进行了“三查”、“四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个人撰写了分析检查材料,并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找了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了整改措施,并公开了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结果。第三阶段在深入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整改方案,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并进行了公开,完善了单位的规章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并认真总结了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实际成效、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通过开展活动,全体人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单位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讲效率、比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党史工作

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宣传党的光辉历史,维护党的伟大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责任。认[,!]真完成好中共××地方党史征研工作是史志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开展地方党史征辑工作,积极发挥党史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作用。

(一)按照省、市要求,根据××县党史工作“十一五”规划,今年正式启动××县党史正本的编撰工作,现《中共××地方史》(第一卷)已拟出篇目,任务分解到个人,完成了个人的材料收集及整理。

(二)根据省、市新的要求,进一步修改、核实、补充了《抗战期本文来源:文秘站 间××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等材料。

(三)陪同省委 党史研究室领导深入滇滩民族“直过区”调研,争取上级扶持项目和经费。

三、地方志工作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省志办和市史志委的指导下,县志续修工作稳步推进。

(一)《××县志》(1978~20__)的总纂工作正在进行。《××县志》(1978~20__)收集的资料篇幅太大,字数膨胀太多,而有的方面重要资料又缺乏,我委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省市质量要求,现在正在进行删减和补充。在编纂过程中,调整了原来设置不合理的篇目,让篇目更加符合二轮修志的要求。

(二)指导、审核部门志是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补充,指导和帮助部门修志是史志委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委在完成本单位工作的同时,指导相关部门编纂《××县人民银行志》、《××县人民医院志》、《××县工会志》、《××县卫生志》、《××县教育志》、《××县猴桥镇志》,多数单位已印出初稿,对《县人民银行志》、《猴桥镇志》进行了初审;对《人民医院志》、《教育志》和《卫生志》进行了二审;《工会志》史志委已复文批准出版。

四、年鉴工作

20__年3月,按照省市的要求,史志委完成了《保山年鉴》(20__)、《云南年鉴》(20__)、《云南小康年鉴》(20__)××部分的编撰任务,如期将资料提供给了省市相关编辑部。

五、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县志续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今年又正式启动××县党史正本的编撰工作,对史志工作者的业务要求更高更严,而我委业务人员现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编纂水平参差不齐,难于适应史志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史志队伍的综合素质,史志委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利用星期一集中学习的时间,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学习以史志刊物刊登的理论文章和老同志讲课为主,让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修志理念,提高修志编史的能力。在组织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今年,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委4人参加了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全省党史系统业务培训班,5人参加了云南省方志办组织的全省地方志系统业务培训班。通过参加系统培训,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完成县志续修和党史正本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才能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史志委20__年认真开展了领导干部和党风作风整顿工作,主导思想是:强素质、守纪律、干实事,练内功、树形象、创佳绩,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进行学习和讨论,并结合机关作风、工作作风进行教育和整顿,强调做人要正,做事要实。从5月份开始在史志委机关推行工作日志制度,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把每天的工作填写在工作日志表上,每个星期汇报一次。自从实行工作日志制度以来,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增强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调动了工作积极主动性;加强了爱岗敬业意识,干部职工认真履行职责,修志编史工作进度加快;工作纪律得到加强,只讲出勤,不讲工作效率,人浮于事的现相得到改善,营造了积极向上,埋头干事的工作氛围。

六、其他工作

(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县委的中心工作。20__年,在人员不足,业务繁重的情况下,我委抽派4人参加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中: 1人驻和顺镇大庄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人去腾密公路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1人抽调参加第二批、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督导组工作;1人到政研室参加《××县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文章汇编》的编辑工作。

(二)按要求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公开了96128查询内容;更新了××史志网页内容。

(三)做好市、县出版的各类史志书籍的发行工作。

(四)定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督促检查措施,长鸣警钟,严肃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各项内容,常抓不懈。

(五)切实做好扶贫挂钩、挂乡包村以及挂村包校工作。我委的扶贫挂钩村是和顺镇大庄村,我们积极参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党建、综治和防汛等工作,对于扶贫挂钩户,为他们脱贫致富出谋划策、理思路、找门路。今年上半年,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多次深入大庄村调研,结合县委提出的“323”战略,和大庄村一起制定了发展规划,为大庄村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委挂乡包村和挂村包校联系的是和顺镇大庄村和明光乡东山村,学校联系大庄完小和东山完小,我委领导多次带人到村、校,为两个村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及社会事业、学校发展出谋献策,并且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近万元资金支持两个村和两个学校。

(六)循环报刊进农村工作。我们按规定分季度把县史志委的报刊书籍送到了大庄村和东山村,并赠送了我委近期出版的部分书籍给大庄图书室。

(七)在县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处理了破旧难行的北京老吉普,从 统计局调换来了一辆轿车,改善了单位的交通条件。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修志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我委业务人员现处于新老交替阶段,由于经费有限,进修学习机会少,而修志工作专业性较强,新调来的人员难于适应史志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县志编纂难度大。县志续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志稿达不到要求,还需要修改补充;我委现抽出了3人参与县委的其他工作,造成在单位从事县志编纂人员紧张,修志工作如期完成有一定困难。

(三)目前还缺编工作人员2人,没有合适的人选,又不能招考公务员,造成人力不够。

(四)公务经费不够用,钢性支出无法解决,影响机关正常运转。

七、下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让有能力的人多挑重担。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县委、政府的决定。

(二)完成党史正本初稿。

(三)抓紧县志总纂工作,狠抓质量管理,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严格把好质量关。争取拿出《××县志》(1978~20__)送审稿。

(四)继续做好乡镇和部门修志的指导和审稿工作

(五)逐步拓展史志工作的领域,不断探索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途径,争取创办《××年鉴》,充分利用史志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努力做好资政服务。

(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业务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勤奋工作,争创佳绩。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