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精选(九篇)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

第1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1 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

    公共图书馆典藏地方文献资源,不只可满足社区住户对该地方历史的了解与关心,建立社区 居民“共同的记忆”,让生长在同一社区的居民有共同的爱与关怀,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也让游子虽离家万里,仍心系故园。此外,更将此记忆延续,让下一代子孙,了解祖先胼手 胝足的痕迹;并提供曾经住过当地的旧居民,或有兴趣研究的学者与学生,重要的资料信 息。因此,地方文献通常是欧美国家公共图书馆最主要的典藏资源之一,尤其以地方史(Local History)及家族史(Famliy History)为主体的地方文献,常被视为一种服务地方的责 任与荣誉,因此将这些文献列入特藏部门加以典藏,而且提供相关的资讯服务。此外,地方 文献所包含的并不只是过去的史料,更是当地居民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举凡就学、 产业、旅游、报税、医疗、艺文活动等讯息,都可在公共图书馆的网站或阅览室找到,如美 国巴尔的摩公共图书馆就有一组人专门在整理地方相关的网路资源,而英国剑桥公共图书馆 有一间专门的地方资讯阅览室,在此可找到和剑桥相关的过去与现在的资讯,如剑桥大学今晚有哪些学术活动。以下即先介绍几所比较知名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有关地方文献收藏情况,以了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范围:

    (一) 纽约公共图书馆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涵盖了纽约市史、地方史、家族史、族谱、传记、老照片 等。资料典藏集中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图书馆”(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 es Library)及布朗士分馆(The Bronx Branch,New York-www2.nypl.org/home/Bronx/gen e.cfm)。其中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图书馆部分,地方文献则是划入“艾玛和保罗麦斯坦 部”(The lrma and Paul Milstein division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Local History and Genealogy)。它的资料收集范围较为广阔些,不像一般公共图书馆只局限在一个地方 性的范围,例如本处所收集的历史与族谱,其地域范围就涵盖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所出版者 ,这可能与该市之多元种族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此处资料形式多样化,图书、期刊、小册 子、微缩影胶、照片、海报、明信片都有,而在其网页上,则还有精选网际路路资源整理, 及各种相关的资料库可供查询利用。在布朗士分馆部分,该馆将所典藏地方文献,经整理后 置入“布朗士网页”(The Bronx on the Web,www2.nypl.org/home/branch/Bronx/communi ty.cfm)。

    (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

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所典藏的地方文献,包括芝加哥都市发展史、戏院史(Theater History )、地方史、邻里史(Neighborhood History)、家族史、档案、族谱、传记、旧报纸、老照 片、地图、官书等资料,及发生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Great Chicago Fire of 1871 )记录文献。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史料,主要纳入总馆的特藏部(Special Collections an d Preservation Division)与社科部(Social Sciences Division),及两个区域馆负责 管理。档案(Archives)及特藏品(Special Collections)是特藏部的两大文献资源,其 中档案组(The Archival Unit)收藏芝加哥颇具知名的戏院史料及邻里史料;而社科部则 以历史、家谱、传记、地图、官书及芝加哥发展史为收藏重点,此处还展示两门内战时的加 农古炮,藉此唤起读者的怀古幽情。在区域馆部分,则以社区史料及族谱为收集重点。由总 馆整理的数位化地方文献,则分别透过该馆网站中数位典藏网页(Digital Collections) 的六个不同主题呈现出来,其制作图文并茂,且内容又颇具历史意味,很值得供公共图书馆 界的参考学习。

    (三)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



    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于特藏部门的“地方文史与家庭史”(Local History andd Family History)内。资料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多伦多都市发展史、地方史、社区史 、家族史、档案、记录、族谱、传记、旧报纸、老照片、地图、官书等资料。在他们的网页 “特藏”及“加拿大学”(Canadiana)两个项目中,都有介绍地方史与族谱有关的资讯, 其中族谱资讯还包括内部馆藏及外界网路资源连线。另外,在数位典藏网页(Digital Coll ections)中,亦有与地方文献相关的资讯可供浏览。

    (四)英国伯明罕图书馆



    伯明罕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于总馆六楼的“地方研究与家族史”(Local Studies and family History)及七楼的“档案”(Archives)部门。内容包括伯明罕都市发展史、地方 史、社区史、家族史、档案、记录、证件、族谱、传记、旧报纸、老照片、地图、官书等资 料。馆方还特别设立一个“族谱工作室”(Genealogical Workshops),帮助读者如何查询 家族史相关资料,及如何进行寻根与编辑家谱工作。此外,在其网络资源中还有“地方史专 家论谈”(Local History Speakers),里面列出一系列的地方史研究课程或演讲会,以让 有兴趣的读者能依照资料报名参加。

Harold Nichols在Local Studies Librarianship一书中指出,地方史图书馆或地方特藏, 乃指收藏与当地相关的历史或现况相关的资料之特殊资讯中心。而由上述几所图书馆的情况 ,我们可以归纳得知:

    (1)公共图书馆大都把地方文献纳入特藏部(special collection division)。

    (2)地方文献收集的主题乃以地方史(local history)及家庭史(family history)为核心 ,资料类型则包括:档案、记录(records)、官书、家谱、传记、地图、口述历史、艺文 、证书、老照片、明信片、海报、旧报纸、年鉴、指南等等.

    2 地方文献的征集

    欧美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可说不遗余力。197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地方史委员会( Local History Committee)制订建立地方史馆藏指南。并指出,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史特藏 的第一个步骤是先探讨该地区是否已有其他机构在做相同的服务。Joseph CarvalhoⅢ也认为公共图书馆相关主管在建立地方文献馆藏前应该先思考四个问题:(1)在该地 区已有哪些地方文献收藏;(2)地方史特藏应包括的主题有哪些;(3)应收集的资料类型有哪 些;(4)所收集的资料如何提供使用。

    上述问题厘清之后,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较明确的地方文献馆藏发展政策,做为资讯征集与服 务的依据,以便将有限的经费做最有效的应用。

    由于地方文献较为独特,其征集方式也不同于一般的出版品。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征集方式 ,综合而言,地方文献的征集方式有下列诸端:

    (1)办理相关活动,请居民分享、捐赠:如有些公共图书馆办理公享日(Sharing Days活动,请民众提供老照片,与大家分享地方记忆,而图书馆可征求收藏者的同意制作备份或请民众捐赠。



    (2)成立委员会:邀请地方相关人士成立地方资讯委员会,拟定相关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收 集工作。

    (3)邀请学者专家进行田野调查:若要深入征集某一主题文献,公共图书馆会委托学者专家 进行调查研究,并征集及组织资料。

    (4)购买:有些珍贵资料必需编列预算以购买方式取得。

    (5)道引性自传(guided autobiography):由受过训练的图书馆员或义工带领年长的地方人士讲述自传。



    (6)进行访谈:征集口述历史:1970年代,美国各州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很多口述历史访谈计划,请地方耆老谈述地方早期经历与见闻,留下大批录音带。

    (7)地方电台节目送存:地方电台也是地方历史的记录者,除了地方新闻外,访谈性节目等 ,都是第一手地方资料,公共图书馆可请地方电台送存录音资料。

    (8)与其他机构合作: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对于口述历史等地方史资料也相当有兴趣收藏 ,图书馆可以与这些机构合作,以分工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征集。



    3 地方文献数位化与服务方式

    近年来,为了服务网际网络上的广大读者群,各馆纷纷进行数位典藏计划,而其中地方文献 通常为优先考量项目,且将数位化成果透过网页,展示其丰富的地方文献典藏。根据法尔克 (Howard Falk)的研究分析,将地方文献数位化后,利用网际网络而展现的服务型态相当多元,其中包括:(一)与历史事件串连;(二)让地方人士发声;(三)上载地方出版的刊物;(四)编辑社区掠影专栏;(五)揭露历年之天灾福变;(六)善用历史老照片;( 七)家庭寻根。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3.1 与历史事件串连

    有些发生在本地的事件,原本微不足道,但后来却演变成全国关注的焦点:有些重大的历史 事件即发生于本镇;有些知名人物诞生或成长于本地;有些伟人曾对本地有贡献或有渊源 。如果公共图书馆能够掌握这些相关而有利的条件,收集典藏珍贵资料并与外界产生共鸣, 将可发挥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但可以和国人分享馆藏资料,亦可加强与他馆进行合作关系。 以纽约州的马荷北公共图书馆之网站(mahopaclibrary.org)为例,它收藏美国土著民 族的相关史料,因为当地曾是土著民族居留过的老故乡。在纽泽西州的摩利斯敦联合图书馆 网页上(jfpl.org),也展示了1799年当时,华盛顿曾经率军在当地扎营的有关史料。在密西根州门洛郡图书馆的网页上(monroe.lib.mi.us),刊载当地及临近地 区所有与卡司特将军(General George Armstrong Custer)家庭相关的文章与图片。

    纽约州菲尔蒙公共图书馆之网页上(philmont.org/libproj/wwii/Jesse_ DeGroodt_march_26,_1.html),收集当地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寄给前线乡民的通讯刊物与旧信件影像档。

    俄亥俄州卫斯特维公共图书馆之网页上(wpl.lib.oh.us/AntiSaloon/) ,则有反沙伦联盟档案(Anti-Saloon League Archives)及相关的书刊、图片、海报、歌 曲等各项资料,因为该联盟是于1909年在当地成立的。

    麻州阿母赫斯特地方的琼斯图书馆特藏部门内(gazettenet.com/jonesli braryn),收藏美国名诗人狄更斯(Emily Dickenson)的生平事迹与诗作,因为这里是诗人的诞生地。

    3.2 让地方人士发声

    人物是编织地方历史故事的素材,地方人物过去所留下的种种事迹,往往会成为今日茶余饭后的最佳话题。密斯里州的利文斯顿郡图书馆(livcolibrary.rog/), 在其网络上呈现了本地作家库克(Olive Rambo Cook)所写的有关利文斯顿郡之历史小说, 内容涵盖当地的郡史、学校、小镇、工厂的种种故事。

    北卡来纳州的罗文公共图书馆(lib.co.rowan.nc.us/HistoryRoom/9026m ss.htm),在其网络上就有六个馆藏历史主题,其中的地方人物资料,就有19世纪当时关于 德裔教师黎伯麟(Asa Ribelin)之报道文章,关于生卒本地的乔丹(Georgia Jordan)之 报道文章,关于1874年出生于本地的麦克库宾斯(Mamie McCubbins)之研究资料。也有作 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照片,传教士及市长等各色人物的传记或访问资料等等。

    华盛顿州的塔克马公共图书馆(tpl.lib.wa.us/v2/NWROOM/MORGAN/Intro .htm),在其网路上有收录美国西北部名作家摩根(Murray Morgan)所写书籍、演说稿及在报纸发表的文章。

    印地安那州的密西根市公共图书馆(mclib.rog/slidehitlist.ht m),在其网页内编辑馆藏地方文献中,有关于地方人物史料及口述历史录音带的资料。

    3.3 刊载地方出版刊物

    地方上的出版品都属于地方文献之一,例如名人录、电话簿、各种指南、年鉴等,公共图书 馆都可将它整理以供读者上线查寻。如在纽泽西州的蒙特维公共图书馆( bccls.org/montvale/schoolphotos.htm)收录有1904年后公立学校的同学录照片等。

    密西根州的克里门山公共图书馆(macomb.lib.mi.us/mountclemens/loca l.htm),也有很多当地出版的地方史料,例如同学录、电话簿、都市地图及访问记录等资料。

    3.4 编辑社区摄影专栏

    为了传达地方特色与信息给外面的世界,公共图书馆正扮演一个重要的橱窗角色。例如马利兰州的巴尔地摩郡公共图书馆(bcplonline.org/info/history/),在其 “历史与家谱资讯中心"中,制作了与当地有关的地理风貌与历史资源。

    缅因州的老镇公共图书馆(old-town.org/nos/home.htm),则专门设立一 个与该地人文及自然有关的岛屿故事网页,在里面载录有很多美丽的海岛景观照片与相关文章。

    3.5 记录历年之天灾祸变

    有些地方,在过去可能不幸发生如大火、地震、流行疾病之灾难,因而给地方留下难以忘怀的悲动,这些参痛的教训正是值得记录的地方史料。例如密西西必州的喻利森郡图书馆(harrison.lib.ms.us/library_services/camille.htm),详细记录该郡Cam ille发生于1969年,一次造成134人死亡、27人失踪的飓风暴(hurricane)大灾难。

    德克萨斯州的罗森伯格图书馆(rosenberg/library.org/gthc/online/ex hibtdefault.htm),同样也刊载发生于1900年的飓风暴(hurricane)灾变文献,此次风暴曾带给Galveston一个地方超过8000人死亡的不幸记录。

    3.6 善用历史老照片

第2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摘要]宜兰县为实践文化立县,在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不馀遗力,希望藉由地方史料文献,让民众了解过去、重视历史,以加强个人或团体对地方的共识,促进社区未来的发展。

宜兰县主管地方文献机构主要为宜兰县文化局,文化局为使地方文献受到保护与推展,分别成立了宜兰县史馆、台湾戏剧馆、兰阳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文献收藏服务单位,希望透过专业组识及人员、设备,让地方文献的保存更臻完备,目前这些单位也针对其业务范围做一系列的收集建档及推广服务工作。

 而今日网际网路己渐渐成为主要出版及发行、传播工具,因此有效的保存及推广地方文献、展现地方特色,应藉助於网际网路相关环境与设备,故本县目前部份地方文献资料已著手数位化,期能达到资源共享进而长久保存珍贵资产的目的。

壹、宜兰县文化局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简介

一、宜兰县史馆

宜兰县史馆筹备处成立於1992年元旦,以成为地方的文献史料中心为目标,展开各项搜集、记录、典藏、研究、推广等工作计划,经过近2年的筹设,於1993年10月16日正式开馆,为全台首创的地方史料馆。

目前暂以宜兰县文化局三楼为馆室,随著来馆的民众和学者日多,所搜集的图书及资料日益累积,原有馆室逐渐不敷使用,将於2001年迁移到县政中心的新馆。

馆藏资料是宜兰县史馆的基石。县史馆所搜藏的资料极为丰富,可分为一般资料、特藏资料及公文档案三类。

一般资料指阅览区可供外借的开架书册等,包括以宜兰为主题的图书、学位论文、外文资料及相关的台湾史志、期刊、图表、视听资料等等,计约二万多册。均以中国图书分类法编目,并纳入本县图书自动化系统的连线作业。

特藏资料为县史馆的馆藏特色,凡与宜兰有关的第一手资料,珍贵原件或复本等,皆为特藏内容,包括文献手稿、古文书、教育史料、谱系讣文、私家档案、影音资料、图表拓本,文宣品等等,是研究宜兰独一无二的史料。

公文档案为公务活动所形成的文件,依性质分为永久保存及定期保存两种。 除供办理公务参考外,兼具史料价值。县史馆所搜藏为宜兰县政府、公立文教机构等自1981年起、逾保存年限的“拟毁档案”,约有30余万件。

而县史馆也经常办理文献专题展、编印出版品及举办“宜兰研究”学术研讨会与研习营等,成为县史馆在文献史料运用、推广上另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如此繁多的资料,无论是一般资料或特藏资料,皆需利用电脑储存、管理,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馆藏资料的数位化,成为本馆未来努力的工作重点。

目前馆藏资料情形:

1、古文书:1,100件,已出版《宜兰古文书》五辑。

2、图像资料:40,000张,含照片、底片、正片等型式。

3、族谱讣文:族谱已收有440种、60多种姓氏,宜兰人讣文亦有15,000件、170种姓氏。部分族谱已有DOS作业平台下进行电脑建档扫描,亟待转档、更新。

4、视听资料:930卷,含录音带、录影带、光碟片等。

5、私家档案:4家,包含家族内个人日记、信札、手稿、证状等。

6、教育史料:70,000页,含日治时期成绩簿、学籍簿、职员履历书、卒业写真帖等,已在DOS作业平台下进行电脑建档扫描,亟待转档、更新。

7、图表拓本:400幅,含新旧地图、手绘图及石碑、木雕拓本等。

8、日文剪报:34,000笔,日治时斯台湾新报、日日新报有关宜兰新闻剪辑,其中标题、出处等已以电脑建档,可作全文检索。

9、公文档案:100,000件,从1950年代前文献会到1980年代起宜兰县政府移交公文书。

10、文宣广告品:2,000件,含本县选举文宣、广告传单及活动文宣等。

二、台湾戏剧馆

宜兰县为戏剧之乡且为歌仔戏的发源地,故於1990年4月21日成立台湾第一座公立地方戏剧博物馆——台湾戏剧馆,主要以歌仔戏、傀儡戏、北管戏及布袋戏四剧种为维护与推展的目标,目前为占地约四百余坪之三层楼建筑物,置有三间展览室、一间戏剧影片放映室、一间戏剧视听图书室,以及典藏、行政等区。并积极筹办各项保存与推广台湾地方戏曲工作,如展览、表演、研习、咨询、研究、典藏及出版等,目前出版品计有兰阳戏剧丛书九册、台湾戏剧音乐集录音带五辑、CD二套、台湾戏剧集粹录影带五辑等。

戏剧馆藏资料类型可分为戏剧文物、戏剧视听、戏剧图书、戏剧剧本、艺人社团档案、戏剧剪报及戏剧照片等。戏剧视听、图书、剧本均以中国图书分类编目,并纳入本县图书自动化系统的连线作业,而戏剧文物、艺人社团档案及剪报资料则另行开发软体建档。

早期因数位化系统未统一,致使许多资料无法转档,目前戏剧馆留声机唱片资料正进行数位化,采用国科会博物馆专案资讯系统,来处理诠释资料的输入/ 出及资料库管理,未来希望藉由此系统来完成戏剧馆藏资料数位化工作,建立一座“台湾戏剧网路博物馆”。

目前馆藏资料情形:

1.戏剧文物:约计3,000件,己完威电脑建档扫描。

2.戏剧视听:约计5,000件,完成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目前唱片部份正进行数位化中。

3.戏剧图书:约计2,000本,完威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

4.戏剧剧本:约计1,000本,完成中国图书分类编目电脑系统,预计下年度进行数位化

5.艺人社团档案:约计1,000余笔,完成基本资料电脑建档工作。

6.戏剧剪报:约计10,000余笔,自民国72年至今的戏剧剪报资料,己完成电脑建档扫瞄,可作全文检索。

7.戏剧照片:约计30,000张,完成映样资料。

三、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

宜兰县立兰阳博物馆是以展现宜兰的风土民情为主要目标,为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其功能兼及调查研究、收藏维护及展示教育,鼓励居民参与,公开民众利用,为县民共有的博物馆。并积极参与本县自然与文化资产之保存维护、民俗活动之提倡,并推动全县整合性动态教育活动计划。

本馆现为筹备阶段,馆址拟建於头城镇乌石港都市计划中约定十一公顷的乌石礁公园预订地内,建筑将展现基地所在之海港与乡土性。乌石礁公园亦计划成为一个兼具野生动植物栖息、博物馆活动、港口游憩的生态公园。馆内空间配置共分为展示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典藏研究中心及公共服务空间。

为了整合宜兰博物馆资源,让乡土的自然景观与史迹文物,能长久保存,目前进行相关人文、历史各方面的资源调查之外,并召集宜兰各中小型博物馆,成立“宜兰博物馆家族”,以半年为试运作期,以活动凝聚共识,让兰阳地区最丰富的在地资源,能充份展现。

目前馆藏资料情形为:

1、馆藏文物:约3,000件,其中2,230件已完成电脑建档扫瞄工作,制成光碟。其余进行整理清点工作。

2、图书:约1,000本一目前正在进行电脑建档工作。 

3、图像资料:约4,500张,含照片、正片、负片等形式。

4、影音资料:约100卷,含录影带、录音带,已完成整理分类工作,尚未电脑建档。

5、考古标本:包含文化遗物及自然遗物,目前粗略估计有上万件,目前进行初步整理及分类的工作。

四、宜兰县文化局图书馆

宜兰县文化局图书馆於民国73年开放使用,全馆为三楼建筑,面积为13,396平方公尺,将书库、期刊室、参考室、参考室及视听室等合并空间采综合管理。便利读者查寻各类资料。

本馆为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所服务对象为全县民众,资料搜集方向以一般性资料为主,提供民众参考阅览服务。

本局在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方面,已依其属性分属数个单位收藏管理,故图书馆除了一般性业务外,则加强在兰阳文学、民谣、作家档案及地方版报纸资料方面。本馆已出版一系列兰阳文学丛书、宜兰县民间文学及文学对话录等出版品,“兰阳文学丛书”主要是以县籍作家尚未出版的作品为对象,这在台湾出版十分蓬勃的今日,搜寻非常不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够加入这套出版计划,让兰阳文学的薪火得以传承下去,一来厚实兰阳文化资产,二来避免“藏诸名山”之作沦於散佚。

为考量馆藏空间不足及读者查阅报纸之不便,除了订阅全国版之报纸检索系统外,更为了保存地方性资料,提供民众便利查捡的管道,於民国86年起陆续制作宜兰县地方版全文影像光碟资料库,将各报纸具宜兰县地方版面者,制作全文影像光碟资料库,由图书馆提供报刊资料,委托厂商制作光碟片,存放於光碟柜中,做为民众从研究与查询的便利工具与可靠的资料来源。目前已制作完成联合报(民国80~民国87)、中国时报(民国80~民国87)、自由时报(民国80~民国87)等三大报地方版报纸资料库。本(89)年度原计划继续完成其他报纸地方版资料库,因“公共图书馆资讯网路辅导咨询委员会”文献数位化小组第一次会议决议为集中资源,统筹规划报纸资料库,故本项计划中止。

本局於民国83年完成图书馆自动化作业,84年进行乡镇图书馆自动化作业,85年完成乡镇图书馆书目资料建档工作,采分散式自动化架构进行流通作业。

为整合县内各资料单位资料,建立网际网路资讯站,提供便利、亲切、无远弗届的资讯检索服务,使全县图书资讯及馆藏得以有效查询利用,於民国87年进行全县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整合,采集中式架构,全县单一书目资料库,提供民众24小时图书馆服务,全县各馆一证通用,达到资源共享之目的。

为因应时潮流,本局图书馆未来努力目标:

1、建置多元化电子资料库,提供特色电子馆藏供民众查询利用。

2、与全省书目中心连线,建立馆际合作,以促进馆际合作,以促进资讯交流,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

3、持续收集、出版地方文学、歌谣等文献工作。

4、扮演本局地方文献数位化统筹协助工作。

早期本局各地方文献单位资料都各自用不同方式储存,使得许多资料无法共用,今日已透过图书馆做为中间统筹协调单位,让本局己开始数位化资料,以电子媒体方式储存,除此之外也顾虑到系统是否具有互通性,因早期无此概念使许多都是用自行开发系统,使得资料无法转用。目前地方文献资料数位化的情形,就如早期图书馆界自行开发系统一样,希望以图书馆为媒介,让各单位分工合作,使地方文献资料数位化能早日达到资源共享与保存。

贰、宜兰县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文献单位数位化互动现况

由於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广大,所以非一馆或一机构之力所能完成,而公共图书馆为发挥文化上的任务,扮演著满足文化需求的角色,及在“公共图书馆营运管理要点·总则”中说明了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公共图书馆之设立应配合地方特性与需要,搜集、整理、保存图书资料及地方文物等,谋求普遍利用,并提供咨询服务及推展各种文化与社教活动,故公共图书馆之营运应与地方结合且与其他相关机构、团体,如博物馆或地方文史团体等保持密切联系,大家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做好保存当地文献工作与服务。

珍贵的文献资料,以传统媒体方式保存,固然有其历意义,可是却不利於远端的使用,而透过数位化将传统媒体转换成电子档,使地方文献赋予现代之意义,增加其价值。但在数位化的同时必需建立一个可以互通的、可分享的资料库环境,不会因规格不同而无法互通,所以图书馆此时即扮演著拟订共通规范,透过标准化的机制,达成保存、传输及数位典藏地方文献角色。故本县目前地方文献数位代工作即由图书馆统筹协助各地方文献单位进行数位化工程,透过文建会中部公室指导,由国立台中图书馆辅导,采用国科会数位博物馆专案资讯组织与检索研究计划所开发出来的Metalogy系统,来处理诠释资料的输入/出及资料库管理,此系统的特色包括: 

a、系统纲要主要依据输入之DAD决定。

b、系统允需兼容多种不同DTD同时存在。

C、多种不同格式之资料能够同时被检索。

d、资料之结构允许使用者依据纲要调整内定之栏位格式与使用条件。

e、资料转入与转出能依循所属之DTD格式。

f、系统能判定转入之资料是否符合指定之DTD格式,及执行重复查核。

g、资料内部处理能包含栏位式结构、多体结构与全文

h、系统包含存取控制、异动记录等系统管理功能。

此套系统能使地方文献数位档案格式皆符合国际标准及具互通性,故本县目前正进行“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日後亦将陆陆续续进行各项地方文献数位化工作,现在即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的情形为例做一说明。

参、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过程实例

一、为什么要收藏留声机唱片

依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宜兰县是台湾歌仔戏的发源地。在一九年代左右,由“歌仔”演变的地方小戏从宜兰传到台北,在都市化及资本主义的为商业带动下,歌仔戏因而产生,并迅速延烧到全台各地,甚至远涉重洋传播到中国的闽南及南洋各国。

以往研究歌仔戏的学者专家,对于一九 年以後的歌仔戏发展历史大都是采用文献资料,或是采访老艺人而整理出口述历史,并以此来描述当时歌仔戏的发展状况,但是以目前的学术研究来说,资料的范围不应只局限於文献资料及口述历史,尤其是在一八七七年美国人爱迪生(Thomas Edison’ 1847- 1931)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后,声音也可以透过新科技的发明来加以保存,一九一 年之后,制作留声机及唱片的技术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纷纷成立,使得不少民谣、戏曲、流行歌都可以藉此保存下来。

在一九 年代左右,日本的“日本蓄音器商会”开始由美国引进录制唱片的技术,并在一九一年时於台北市成立了“日本蓄音器(留声机)商会台北出张所”,於一九一四年首次录制台湾戏曲及民谣唱片。一九二年代,歌仔戏迅速在台湾社会崛起,在商业利益考量下,不少唱片公司大量制造及生产歌仔戏唱片,而歌仔戏演员也进入录音室录制当时最叫座的戏出,甚至有编剧、作曲者专为唱片制造来编写新戏剧,这个盛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支那事变”后在台湾实施所谓“ 皇民化运动”,对於戏剧活动采取管制措施,使得歌仔戏及其唱片受到打压。

从一九一 年代到一九三 年代末期,正是台湾歌仔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但我们对於此时期的了解,仅只文献资料及口述历史,至於当时发行的唱片(声音文献),由於时代久远再加上留声机等器材难以操作,反而被人所忽视。有鉴於此,宜兰县文化局从一九九五年时,就开始搜购这些留声机唱片,并在展开录制的工作。由於目前网际网路兴起,因些被转录的留声机唱片,也将采用数位化保存的方式,将声音转化为电脑档案,以方便研究、查询。

二、宜兰县搜集留声机唱片的经过

宜兰县文化局搜集老唱片的工作,是由局内的台湾戏剧馆负责,从一九八六年一月起就有热心民众捐赠家中所藏的戏曲唱片,但由於捐赠者所提供的大部分是属於一九六年代以後的唱片,并没有早期的唱片,戏剧馆为了搜集更早期的戏剧唱片,以做为未来研究之用,就开始向民间搜藏家及古董商人购买,从一九九五年起,戏剧馆就开始编列预算购买七十八转唱片,迄今已经购买了八七二片唱片。

这些七十八转的唱片都是属於一九四五年以前的产品,在材质方面是以虫胶(Shellac,塑胶的一种)制作,是一种相当易碎的材质,如果没有妥善保存时,将会造成唱片的破裂,为此,戏剧馆还特别订制唱片封套加以包装,并有特制的木造柜加以存放。

台湾戏剧馆搜集留声机唱片的时间及片数如下:

 捐 赠 者 捐赠日期

  片 数  购 买 厂 商  购买日期 片数

黄  田先生

陈振源先生

 1986、1

 31 陈冠化、林茂贤

 1988、6

 68

庄建绪先生 1996、4

 36 妙章书局

 1995、8

 58

谢娟娟小姐 1996、6

 5 彰艺坊、许宏锐  妙章书局

 1996、6

 125

宜兰县私立安安托儿所 1997、11

 115 刘金莲、彰艺坊

 1996、5

 63

林良哲 1998

 18 林良哲

 1998

 493

 

  林良哲

 1999、11

 106

 

  百城堂书局

 1998

 27

总片数 1145

 

 

 

三、留声机唱片的保存状况及进行分类

第3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赠书对于图书馆来说是图书采访的途径之一,不论捐赠者对图书馆的赠予是属于金钱或书籍资料,均能增加图书馆资源。这种非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不仅是大众对图书馆友好公共关系的具体表现,也隐含了捐赠者反馈社会的实质意义。赠书是图书馆充实馆藏的重要途径,除了可以免费搜集资料,节省购书经费外,对于未公开发售及有价值的非卖品著作,也必须通过“索赠”向研究单位或作者个人索取。因此,在图书馆的采访计划中,赠书工作是不应该受到忽视的。图书馆不论是主动要求索赠或被动接受赠与,通常基于以下几个要素来进行赠书工作:

(1)增加馆藏量:图书馆藏量的多少是图书馆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购书经费有限下,图书馆考虑多采取这一免费途径,以增加藏书绝对数量。

(2)经费被大幅删减:由于出版品价格逐年上涨,图书馆购买能力相对降低,经费限制使得赠书在采访工作上显得更加重要。

(3)历史性馆藏建立:基于研究及学术上需要,对于已绝版的资料,通常经由“索赠”渠道获得。

(4)搜集未公开发行资料:某些学术团体或研究机构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或发表的会议论文,并不对外公开发售,必须向该研究单位或作者本人要求赠书。而一些不通过营利性出版渠道发行的灰色文献,也要通过“索赠”方式取得。

(5)有价值的私人收藏:有些学者教授拥有非常丰富的私人藏书,尤其是文史方面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往往不易搜集。在一些大学校园,教授在退休之际,常常会将私人藏书捐赠图书馆。因此私人收藏也是图书馆发展特色馆藏的重要来源。

二、赠书工作的类型及遭遇问题

就赠书的类型来分,主要可分成:请求赠书、主动赠书及捐款等三类。

(1)请求赠书:图书馆基于节省经费或是无法购得的书和某些特殊主题的书籍,向出版者或出版机关或收藏者“索赠”。

(2)主动赠书:由出版者或出版机关主动赠送,大部份来源为出版社、书商、政府机构、学校单位、基金会居多。

(3)捐款:由个人或团体捐款给图书馆作为购书经费。

赠书虽然能为图书馆增加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与采购图书相较,赠书的取得成本也较为低廉,但是“没有一本赠书是完全免费的”。

赠书工作是图书馆充实馆藏的来源之一,但因赠书来源难以掌握,以及赠书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致使赠书工作经常会衍生某些问题,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所赠资料陈旧破损、期刊残缺不全。

(2)赠书是否列入馆藏,难以取舍。(3)赠书信息渠道不易掌握。

(4)赠书的品质无法掌握。(5)缺乏明确的赠书制度。

(6)赠书工作的文件记录不易维护。(7)赠书工作不易推动。

图书馆应提出相关处理要点或办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归纳国外一些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中有关对赠书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要点:

(1)拥有赠书完全处理权:对于陈旧破损、不具典藏价值的资料,可以全权处理、丢弃不用,以节省处理成本。

(2)赠书选择标准同一般采购图书:可作为赠书是否列入馆藏的取舍标准。

(3)不另架存贮:统一典藏方式,减少额外处理成本。

(4)备谢函予捐书者:表示图书馆乐于接受赠书并对捐书者表示感激之意。

(5)鼓励赠书:建立奖励办法,不仅有利于赠书工作的推动,更有利于赠书品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图书馆应把握赠书处理的原则,才能使赠书资料具有应有的意义。避免整理或典藏需求性不高的赠书,以节省作业成本及处理空间。而馆员也应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目标,主动寻求可利用资源,搜集各种赠书信息,适时举办活动以招徕捐赠者的兴趣,同时要与捐赠者或捐赠机构保持联系和维持良好关系,寄送图书馆宣传资料等,提高图书馆与捐助方公共关系的质量。

三、赠书制度的制定

由于图书馆多半无法预估赠书的范围或品质,赠书工作很难事先规划。因为可以免费获得资料,有些图书馆对于赠书往往照单全收,未加选择。赠书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但另一方面赠书也可能不符图书馆馆藏要求,加上赠书工作牵涉公共关系,因此图书馆应有具体明确的赠书制度,从而使图书馆在推动赠书工作时于有章可循,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扰。赠书的书籍(尤其是主动赠书),图书馆常需照单全收,不仅耗费人力时间,对馆藏质量的提高也未必有帮助。因此,图书馆在业务上上应注意四项原则:(1)必须保留对赠书的处理权;(2)必须按图书馆繁荣馆藏发展选书;(3)考虑馆内人力、空间、设备等,若无法处理,应予婉拒;(4)随时注意赠书消息,以便索赠。

鉴于赠书工作遭遇的困难,建议图书馆应建立合理的赠书制度,以便馆员在进行赠书工作时有所依据。另外一个合理的赠书制度也可让捐赠者对图书馆的赠书处理方式有所了解,从而有助赠书工作的推动。一个良好的赠书制度应包括项目如下:

(1)图书馆将接受赠书的一般叙述。

(2)叙述哪些项目图书馆可接受,哪些不接受。

(3)对于赠书图书收藏入馆后的处理方式。

(4)叙述不接受赠书图书处理的方式。

(5)有关可以减税的信息。

基于赠书制度的必要性,不论是小型或大型的图书馆,一个完整的馆藏发展政策,皆应将“赠书”的政策列为重要的项目。以下摘录美国国会图书馆赠书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

(1) 图书馆没有义务保留不符图书馆选书标准的任何赠书资料。

(2)图书馆有权丢弃任何外观上不良的赠书资料。

(3)图书馆有权将复本资料提供其他机构或拍卖。

(4)未被标准参考书索引或只有极少数读者利用的赠书期刊,图书馆没有义务保留过期卷期。

(5)图书馆有权决定那些赠书系属参考资料或可提供外借。

(6)图书馆乐于接受赠书并表示感激之意。

(7)所有赠书,在收到时均应给予谢函。

(8)图书馆不为读者评估赠书价值作为减税之用。

(9)赠书是否纳入馆藏应与采购的资料采用相同标准。

四、结论

根据以上叙述,提供以下数点作为图书馆推动赠书工作的参考:

(1)建立明确的赠书制度,并在图书馆网页及时发表公告

由于赠书工作具有不确定性,在执行上也常常会产生问题,为了避免照单全收,耗费作业成本,并拥有对赠书的全权处理权,图书馆应提出相关的政策或办法,以解决问题并避免争议。其中包括对于赠书的接受方式、图书馆对赠书的处理原则、奖励方式,以及购书捐款的收受方式及收据免税用途等信息。

(2)图书馆应积极发展赠书工作

赠书系增加馆藏量、解决经费不足以及搜集灰色文献及特色馆藏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可通过请求赠书或捐款等方式来进行馆藏的搜集。经由制定赠书奖励办法,建立鼓励民间及私人赠书的机制,可大幅度提高赠书的质量和数量。

第4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我省及时成立了自查小组,按“通知”要求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第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经##省编办批准,我省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3月24日下文设立了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馆为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能为: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编研与提供社会利用。核定编制人员7人。

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我省自1998年以来,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探矿权证和国家出资安排的地质工作项目共234个。其中:(1)、地质大调查项目共有39个,除有1个还在续作外,其他项目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2)、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共有40个,已汇交11个,在做或续作的13个,国外4个,其余12个待汇交。(3)、危机矿山项目共有11个,均未结束,待项目结题后汇交。(4)、地方财政项目共有133个,其中续作和在做的49个,已汇交成果资料的52个,调整变更17个,另外15个待汇交。(5)、采矿权证项目11个,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

近年来,从汇交到省地质资料馆的成果地质资料来看,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文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一)纸质资料

1、汇交的资料不规范,不符合地矿行业报告编写规范、制图规范格式要求。

2、报告印制质量和装订质量不符合要求,报告采用铁钉甚至用活页夹装订;有些汇交的资料是复印件,字迹不清,存在缺页、重页、错页、页码倒装订等现象。

3、图件折叠不规范,把图的信息面折叠在外,且图折叠过大超出了标准装具的规格。

(二)电子文档

1、电子文档的格式、命名与组织方式不符合标准要求,没有按电子文档的汇交格式组织电子文件,而是直接把印制报告的分散电子文件拷备汇交,一册附表中的页面混杂不统一。

2、电子文档不齐全不完整,缺少插图源电子文件,缺少部分与纸质资料相对应的电子文件,没有汇交MAPGIS软件的矢量化数据文件及相应工程文件、系统库、汉字库,或系统与所交图件不匹配。

3、电子文档图文信息缺失,文字部分的源文件在系统内转换成存档电子文档时信息丢失,插图和图版的色彩纸电不一致;图件部分的图件转成光栅文件时存在丢色或严重偏色现象,甚至做的图件不符合国家或部的制图标准。

4、所汇交的源电子文档不是最终的矢量文件。

5、图件在输出图件时选择的参数不对,存档文档的分辨率过低,无法正常浏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分析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汇交单位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汇交资料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落实责任制,把好资料接收审验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提出修改意见后坚决退回,限期返工修改;三是对个别存在差错的,由地质资料馆帮助修改后汇交。通过上下努力,较好地保证了汇交资料的质量。

三、地质资料馆藏建设情况

(一)馆藏机构建设标准化条件基本具备

对照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逐项检查陈述如下:

1、我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地质资料馆的场所建设纳入南京地质博物馆二期改造工程(地质大夏)中。该大厦已于20**年底封顶,其中5、6层为地质资料馆库房、阅览室等办公所场。两层建筑面积约2169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2009年底迁入。启用新场所后,我省地质资料馆场所面积基本上达到了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2、目前,馆内有工作人员7名,均为参加过上岗培训的非档案专业的人员,其中地质专业一名。缺少地质专业及档案专业的人才。

3、根据《条例》和《条例实施办法》,我省制定出台了《##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省成果地质资料借阅管理规定》。地质资料馆还制定了一整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工作要求提示牌,基本做到了政策规定明确、岗位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操作程序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4、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馆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新版馆网站,栏目更加丰富,栏目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查阅更加方便,网页设计新颖、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较好地展现了档案资料馆藏机构“藏、展、阅”三大基本功能,其服务功能被网民评价为“有着秀才不出门便知馆中事”之功效,有力地促进了资料档案政策的宣传和地质资料的公开利用。在部组织的全国地质资料网络服务检查评比中得96分,获第一名,具备较强的网络化服务能力。

6、我省地质资料馆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20**年率先建成开通了省级地质资料馆网站。除在网站上公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外,还率先在网站上了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为社会提供公益。20**年又自主研发了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建成开通了电子阅览室,推进了查询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借阅效率和地质资料利用率的提高。

(二)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8号)精神与要求,我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及时开展了省内、外调研工作,提交了调研报告及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库建设预可性研究报告,经厅党组讨论批准后,已上报省发改委。

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情况

(一)基础业务建设与促进利用情况

2004年,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围绕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资料馆现状、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先后开展了“以促进资料社会化服务为主题”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针对性等六个方面基础业务建设活动,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遵照执行。其中,借阅规定、服务承诺等9项制度上墙,接受社会监督;以精细管理为指导,细化岗位要求,制定各岗位职责并制作案头提示牌,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构建完善了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促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2、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通过多方挖潜,我们先后添置了数码复印机、工程复印机、大幅度扫描仪和绘图仪,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借阅者提高资料收集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

3、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馆网站上不仅提供有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服务,还有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基本实现了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同时也促进了用户查阅地质资料方式的转变。

4、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利用

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软件,建成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我省地质资料查询利用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水平“五大”提高:一是提高了用户查阅效率与资料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资料合规借阅保障程度;三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合规、合法利用的监督力度;四是提高了资料利用情况统计分析水平;五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安全利用保障程度。

5、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促进利用

为揭示馆藏内容,宣传馆藏内容,提升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的知情度,我省先后编撰了以馆藏资料专业分类目录和地区分类目录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集等。尤其是后者,清晰直观地揭示、宣传了##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历史、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为用户有的放矢收集利用好地质资料提供了导向服务与帮助。

6、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工作有效性,促进利用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用性,我省地质资料馆将用户需求调查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在借阅接待服务过程中,给每位借阅者发放地质资料利用情况信息反馈表,主动倾听借阅者的意见与建议;二是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与愿望;三是召开全省地质资料用户征询大会,广泛、全面了解各领域、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提升服务层次与目标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业务建设,初步构建完善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初步建成了网上查阅与馆内查阅两大服务体系,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全面提升了馆藏资料信息社会共享程度,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由过去“封闭式”,步入了“走出封闭、走进开放、走入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发展之路。

(二)围绕扩大内需,主动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地质资料馆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扩内需、保增长”行动中,结合##实际与社会需求,围绕扩大内需,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服务活动。

1、推出了十项便民服务,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扩大内需

面向全社会用户,发出《##省地质资料馆关于开展十项便民服务活动,服务扩大内需与促进地质资料利用的通知》,正式推出“邮赠目录、代客收集、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向导接待、按页定密、全文在线、多样复制、对口编研、远程咨询”等十项便民服务活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研发、集成资料信息,为扩大内需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我省地质资料馆按照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新思路,选择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突破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集成矿产地、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勘查开发规划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等数据库资料,研发成功了建设项目选址压矿调查分析系统,为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决策,提供分析速度快、分析对象全、表达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科学,查询报告形成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撑服务。截止2009年6月底,共为68个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了“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3、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让地质资料通过各领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扩大内需项目

为“扩内需,保增长”做好工作是当前各部门、各单位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让地质资料在各领域发挥更加深入、广泛的作用,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据此,我省地质资料馆选择了“集服务内容介绍、专业分类目录与地区分类目录、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法律法规汇编于一体”的《##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简称《指南》),和“由反映##地形、地势、地貌的序图、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及参考性图件组成”的《##省地质资料馆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目录检索图》(简称《图集》)两种编研成果作为首批邮赠对象,并在馆网站上了免费邮赠《指南》和《图集》的通知,对需求者均及时用快件方式为其邮送去《指南》和《图集》。此外,根据扩大内需项目选址一般需开展地质灾害性危险性评估工作这一实情,我省地质资料馆还选择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为优先服务对象,从省厅地环处等有关处室了解其联系方式,主动邮送去《指南》和《图集》,为其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提供馆藏内容信息支撑。

4、开展上门服务,调研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先后到##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开展上门服务活动。送去《指南》和《图集》,宣讲我省地质资料馆藏内容、业务建设、服务能力、借阅规定以及如何查阅地质资料,座谈了解对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需求、愿望与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理清方向与目标。与此同时,还主动给水利厅、建设厅、省铁路办等部门去函,联系上门服务事宜。

五、其他情况

(一)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情况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地质资料“四化”建设目标之一,也是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我省自1998年以来,一直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已于20**年全面完成了馆藏A类资料数字化工作,并启动了B类资料数字化工作,朝着建成全数字化地质资料馆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省高度重视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先启动与强化了已有数字化成果电子图书制作工作,即PDF格式转换工作(即将扫描图片,转换成电子图书),并将这一工作环节纳入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做到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一下“数字化生产线”就能方便被利用。

(二)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快速行动。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清理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以“率先、创优”为行动目标,扎实贯彻执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依据、统一标准、统一细则、统一操作”六统一和严格的“双百”质量检查制度。截止20**年11月10日,全面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清理、登记、信息录入和验收审批,并率先运行了按件定密提供利用的新模式,馆藏资料公开利用率由原30%飚升至82%,方便了借阅,促进了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我国地质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现馆内人员力量、专业结构、投入经费与这一全新的使命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建议加强专业技术力量与经费投入,为完成新使命奠定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基础。

2、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应“常态化”。促进利用,服务社会是资料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只是当前首要任务或者说扩大内需项目是当前重点服务对象。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地质资料广泛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在做好重点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咬定最终目标不放松,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

3、理清抓手,加大投入,为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提供保障。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好服务和地质资料信息支撑。解决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自身科学发展问题是履行好中心任务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一中心任务?一句话就是“两个全面”。即,全面贯彻落实“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和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设施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四化建设,这是履行好中心任务最根本的路径与保障措施。建议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与保障三项基本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与四化建设到位。

4、创新实践,满足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标尺。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对地质资料服务将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及时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用户新需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应是馆藏机构思考研究的现实课题。

作为馆藏机构来讲,提供“查阅方便、调阅方便、收集方便、利用方便”四方便服务是最基本的任务。努力消除束缚地质资料被方便查阅、收集、利用的障碍应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为此,建议推进如下三个方面创新实践工作。

(1)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按页定密,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方便查阅

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完成后,实现了由传统的按档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向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的转变。运行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新模式后,##馆藏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率虽由过去30%提升至82%,“解放出”了一大批资料,但仍存在“二次解放”的空间。##地质资料馆研发的电子阅览室系统具有自动识别屏蔽保密与受保护资料的功能,通过系统软件升级研发,可实现按页定密,就可“解放出”的文、表件中不的内容,实现地质资料的“二次解放”,扩大公开利用的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查阅件中不的内容变成现实,可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

(2)开展制作公开类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实践活动,方便收集

利用数字化地质资料可再编辑或修饰这一特性,开展数字化地质资料公开利用技术处理研究是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方面可利用图像修饰编辑功能,将图像格式的地质资料中的要素处理掉,转化为公开类地质资料;另一方面,针对矢量化的图件,可通过提取件中不内容,组合生成公开类地质资料。以此方式逐步丰富上网的全文地质资料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收集资料变成现实,对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十分有益。

(3)启动“第二代”数字化,方便利用

第5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第一条为了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各类图书馆。

本条例所称图书馆,是指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微缩胶片、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的公益性机构。

本条例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兴办、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

第三条举办图书馆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累和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第四条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图书馆工作,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的统一管理,指导、协调其他各类图书馆工作。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指导、协调本区、县其他各类图书馆工作。

本市教育、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学校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图书馆工作进行管理。

第五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为发展图书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发展与保障

第六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统筹协调,将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发展图书馆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第七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

其他各类图书馆的举办者应当保障图书馆的正常业务经费。

图书馆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八条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市图书馆发展规划和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辖区情况,做好图书馆发展规划和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方案的实施工作。

第九条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

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市和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业务指导。

第十条本市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本市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图书馆或者以捐赠资金、文献信息资料、设备等形式资助图书馆事业发展。捐赠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享受税收等优惠。

本市倡导志愿者参加图书馆(室)的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图书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通过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业务服务收取费用的,应当执行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三条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成立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并应当就下列事项征询图书馆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一)图书馆的发展规划;

(二)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方案;

(三)图书馆的业务规程;

(四)涉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四条市和区、县公共图书馆应当协助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对本地区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工作。

第十五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促进图书馆行业组织建设。

图书馆行业组织应当按照其章程,实行行业自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接受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三章图书馆设置

第十六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置公共图书馆。

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设置图书馆,应当按照各类图书馆设置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图书馆应当适应图书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市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20000平方米以上,阅览座位应当达到1200席以上;

(二)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阅览座位应当达到500席以上,县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阅览座位应当达到300席以上;

(三)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100平方米以上,阅览座位应当达到30席以上。

其他各类图书馆的布局、馆舍面积和阅览座位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侵占公共图书馆的馆舍、设施、设备和文献信息资料,不得改变图书馆馆舍的用途。

确因基本建设和城市改造需要占用公共图书馆用地和馆舍的,应当征求市或者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予以重建。按照标准重建公共图书馆的面积超出拆迁面积的,超出部分的资金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第十九条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市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区、县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条图书馆应当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和自身业务要求,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四章图书馆服务和读者权益保障

第二十一条公共图书馆应当每天向读者开放,其中市公共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区、县公共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63小时。

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43小时。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其他各类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按照各自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本馆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开放时间等服务事项进行公示。因故变更开放时间或者闭馆的,至少应当提前3日进行公示。

第二十三条图书馆应当为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创造便利条件,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方便。

图书馆应当采取阅览、外借、流动借阅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第二十四条图书馆应当根据读者需要设置读者目录,并逐步设置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终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解答读者咨询,指导读者查找馆藏文献信息资料。

第二十五条除国家规定禁止公开传播的文献信息资料外,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任意封存馆藏文献信息资料。对于善本、珍本和不宜外借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料,可以本着保护的原则限制使用。

第二十六条图书馆应当依法保护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

第二十七条图书馆应当逐步配置计算机与网络设备,视听、缩微、复制设备,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和保护等设备,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满足读者需要。

第二十八条图书馆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指导读者阅读。

提倡各类图书馆开设基层借阅点和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

第二十九条读者在图书馆享有下列权利:

(一)免费进行书目检索;

(二)免费借阅图书、报刊;

(三)获得工作人员提供的关于利用馆藏和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指导;

(四)参加各种读书活动;

(五)向图书馆或者其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三十条读者在图书馆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爱护馆藏文献信息资料和公共设施;

(二)按照规定日期归还所借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超过规定日期的,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滞还费;

(三)遵守图书馆有关维护公共秩序的规章制度。

第五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第三十一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共建共享。

第三十二条本市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当以首都图书馆为依托,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加工整序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三十三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应当参加以首都图书馆为信息网络中心的图书馆网络建设。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图书馆以及其他图书馆可以成为市图书馆网络的成员。

本市图书馆网络的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第三十四条本市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当加强与国家图书馆和中央在京单位图书馆的联系,参加全国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在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与交换、图书借阅、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主动开展协作和服务,逐步实现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五条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公共图书馆入藏文献信息资料应当逐年增长,其中市公共图书馆年入藏文献信息资料不得少于10万册(件);区公共图书馆年入藏文献信息资料不得少于2万册(件);县公共图书馆年入藏文献信息资料不得少于1万册(件);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年入藏文献信息资料不得少于1000册(件)。

入藏文献信息资料应当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

第三十六条图书馆应当积极采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管理技术,有步骤地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不断拓展虚拟馆藏资源。

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

第三十七条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目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图书馆应当逐步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联网和目录的联合检索。

第三十八条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信息资料的保护工作,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等必要设施,建立和落实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九条图书馆应当定期做好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清理、剔旧工作。被剔除的文献信息资料要进行登记,有利用价值的,可以在图书馆之间调配使用。

第四十条首都图书馆是本市出版物版本的收藏单位。出版单位应当在公开出版物发行后2个月内,向首都图书馆送缴两套出版物。

首都图书馆应当在接到出版物之后进行公开展陈,展陈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

第四十一条鼓励本市图书馆按照有关规定与国内、外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换业务。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图书馆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向读者开放或者任意限定借阅范围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公示的;

(三)擅自向读者收取费用的;

(四)其他不履行图书馆服务要求或者损害读者权益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挪用公共图书馆业务经费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坏或者侵占公共图书馆的馆舍、设施、设备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6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青海藏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08-03

藏毯是青藏高原的民族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藏毯产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推动藏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自200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将藏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扶持发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剧变,给青海藏毯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深入了解金融危机对藏毯产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及藏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者对藏毯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企业进行访谈,获取了一手资料,力争全面掌握青海藏毯产业发展的全貌。这一调研旨在为青海藏毯产业如何制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1青海藏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1企业产品定位不准

市场定位就是针对国内外每一个细分市场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实行产品差异化,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企业产品差别化的过程,就是如何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目前藏毯企业多为生产同类型的产品,竞争比较激烈,国内同行少数企业仿照生产同类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结合市场和企业自身特色,准确进行企业产品定位――自主创新的特色产品,并围绕本企业的特色产品制定翔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是企业稳定、持续和良好发展的前提,切合实际的规划可帮助企业把握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因为市场变化而产生的自主意识错误,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避免在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上的失误,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实践证明多数企业比较认真地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按规划指导企业前进的步伐,近几年已收到了抵御风险的实效。多数藏毯企业由于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良好的长远发展规划,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没有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之研发相对滞后等原因,使得企业生产销售迅速下滑,如海湖公司等。海湖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仍然抱着依靠国外订单的传统观念,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当确定无法继续往下走时才计划走高端产品的路子,才开始准备由低道数藏毯向高道数藏毯发展,使得企业陷入被动局面。由于该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和前期准备,缺少高道数的编织工艺和熟练编织工等,实际操作起来举步维艰。

12产业集群程度不高

青海省藏毯企业大多分布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目前只是在政府扶持下在地理上实现了“集聚”,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网络体系,尚不具备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产业价值链并未形成,集聚区内部企业间的精细化分工协作尚未真正建立,基于竞争性合作的信用机制体系也未建立。

藏羊集团、圣源公司、海湖公司均属于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即从原料、半成品、后整理到产成品有各自完整的生产分厂、车间、生产线和后整理厂,藏羊、海湖公司有自己的纺染纱车间。藏羊机织毯公司的机织毯用纱小部分采用省内海南州的毛纱,绝大部分省外采购。同处于南川工业园区的雪舟三绒集团、嘉年绒业公司是专业的毛纱、绒纱生产厂家,是理想的地毯用原辅材料供应商,但实际上雪舟三绒集团、嘉年绒业公司和藏羊集团、圣源公司、海湖公司之间近几年来基本无业务往来,集聚区内的原辅材料供应商和藏毯生产企业规划中的生产链条脱节,同时藏毯生产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有效的生产规模未能相互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最大的产能效率,产业价值链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

13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金融危机发生前,手工地毯生产企业多巴公司、海湖公司、源荣公司、美亚公司等是以接国外客户订单安排全年生产为主,现货加工为辅,基本是单一的出口一条腿走路,自主营销的途径不宽、能力不强,研发和设计均以国外市场为主。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客户订单逐月大幅减少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公司本部的技工和农牧区的大量熟练织毯工人流失严重,手工地毯生产经营陷入危机。事实表明藏毯企业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外市场,对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的变化应对策略滞后,开拓新市场还需时间磨砺,因此企业发展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开拓市场适销产品,以自己的品牌主动寻求和开拓市场,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采用多元化的销售方式,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努力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4企业员工流失严重

从青海省藏毯企业人员结构看,初级织毯技工较多,中、高级织毯技工少,纺织、染色、图案设计、纺织机械等专业技术人员稀缺;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营销人员十分缺乏,如圣源公司不得不从广东高薪聘请职业总经理,吸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批有经验的营销人才;近几年来藏毯企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流动性加大,跳槽频繁;农村加工车间的优秀技师和熟练编织工受生产不稳定的影响,上岗率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多年来已培养出来的大批从业人员流失。政府多年来支持形成的生产规模大幅缩水,对今后再启动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机织地毯厂能掌握机织生产线正常运转的熟练工人也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15流动资金缺口加大

目前青海藏毯行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少,流动资金十分缺乏。藏毯是微利行业,半成品加工车间分布在农牧区,每个车间均要长期占压原辅材料,资金从生产投入到销售回款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量大;机织地毯和手工藏毯相比,原辅材料需求量很大,占用资金是手工藏毯原辅材料的十倍以上,机织设备投入资金巨大,利息支出逐年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大多已抵押贷款,除去原料的采购、设备的维护等开支,再加之销售回款周期长,贷款规模有限不能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流动等诸多因素,企业用于研发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流动资金除政府扶持资金外基本没有来源,严重制约着机织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藏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21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集群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强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各地区竞相培育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加快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化进程,提升集群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藏毯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增强企业出口能力和实现产业既定目标的必然选择。

21世纪前藏毯企业都向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发展,企业从收毛、选毛、洗毛、纺纱、染纱、图案设计到半成品编织、后整理各个工序一应俱全,企业间没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定位,关联度不高,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21世纪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藏毯产业发展,多年来给予持续扶持,着力打造藏毯集群化发展,将南川工业园区定位为藏毯生产基地,并满足相关企业的落户生产。按照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径来看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生产链的集聚,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本质就是要形成生产链和产业链。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原有企业的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多个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企业,非本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都可以委托其他企业生产,比单纯利用自身资源可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鉴于此,建议将纺纱、染纱、织毯、后整理逐步细化成相对独立的企业,自负盈亏,手工藏毯和机织毯原料毛纱、绒纱由省内企业雪舟三绒集团、嘉年绒业公司等专业公司供应,一些小企业(源荣公司、海源公司、湟源县地毯销售部)的手工藏毯织做和后整理加工部分可委托多巴公司、海湖公司等生产工艺成熟的企业织做加工。这样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产业间链条的构建和产业网络体系的构建,逐步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发挥出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从而带动整个藏毯产业的良性发展。

22产品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目前手工和机织地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趋于同类化,而新兴的绿色环保地毯,用天然动植物原料纺纱,用天然植物和矿物染纱,纯手工或机器编织,用有机洗涤剂或清水漂洗,不含任何化学物质,具有防腐、防蛀、防静电、阻燃等多种功能,是美、欧、日高端消费市场备受青睐的产品,也是地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青海省内具备得天独厚的地毯用原料“西宁大白毛”和手工纺纱历史传统,由青海省科技厅支持中国藏毯协会组织的天然染料研发项目的调研报告显示青海境内及周边地区还有丰富的天然染料植物、矿物物种等,经科研攻关研发后可制成环保染料,实施毛纱等原料的天然染料染色。国际市场上手工织作的新型绿色环保地毯和挂毯,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获得主动。同时,绿色环保地毯也是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绿色发展”中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建议藏毯企业把研发环保地毯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课题。对天然染料的开发研制和中试生产上请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继续扶持。

23加强国内外企业协作,加快市场营销步伐

青海藏毯产业链中市场开发是一个薄弱环节。藏毯具有数千年的生产历史,但真正走向市场也只有几十年,因此,拓宽销售渠道占领市场决定着产业的命运。要加强国内外企业的密切沟通和真诚的协作,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藏毯企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集群企业要科学分工,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生产环节紧密联系,生产能力相互匹配,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实现产业一体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藏毯产业首先要充分利用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的契机,加大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手工地毯企业和德国、美国、新加坡等机织毯企业的协作,积极开展技术工艺、图案设计、品牌宣传等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加强研发、培训、设计、营销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在市场营销策略上继续巩固扩大欧、美、日传统重点市场,积极开拓北欧、大洋洲、西亚、中亚等新市场。最后要走品牌经营之路。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良好的品牌能够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2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功能

中国藏毯协会应该为藏毯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平台,为藏毯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权威性。承担起藏毯产品质量鉴定与监督,专业技术人员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组织专业培训、制定行业发展规章制度和行业原辅材料、产品、工具等标准,完善行业内各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整套质量抽查制度,协调行业内企业生产与销售,统一价格避免恶性竞争,提供各种行业信息和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协助企业融资、扶贫的管理,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促进企业发展等多种功能。同时,协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地毯展会,提升会员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议政府赋予协会行业统计、行业规划制定、工艺标准制定、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产品质量抽查和监督,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建立等执行权和承担服务于政府的协调、落实藏毯产业发展各项措施的职能。

25充分发挥藏毯学校的功能

目前青海省藏毯职业技术等级培训刚刚起步,培训工作缺师资缺培训场地,分档次技能鉴定(技能鉴定标准尚未制定出来)没有开展。建议利用南川工业园区已设立的藏毯学校,与相关企业挂钩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定向代培,由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相结合,培训期为2~3年,解决全省藏毯企业中、高级织毯技师,纺织、染色、图案设计、纺织机械等专业技术人员少和机织毯厂操作机织生产线的熟练工人少的问题。

26深入挖掘藏毯文化内涵,提升藏毯产品文化内涵

藏毯是藏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产品本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是藏毯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强化藏毯产品的文化特色是藏毯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只有融入产品中并市场化才能够提升其生命力,藏文化是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之一,如何将其市场化,让世人了解藏文化,了解青藏高原,了解藏毯,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重要课题。

因此,建议省有关部门组建联合课题组,组织藏学专家、藏毯设计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联合攻关藏毯的文化底蕴,提升藏毯的文化价值,结合世界优秀文化,将世界优秀文化与藏文化进行融合,促使藏毯文化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提升藏毯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做到文化的与时俱进,这是藏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藏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生命力的源泉。

27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要做大做强青海藏毯产业,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藏毯产业的认识,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藏区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藏毯产业的重要性。加强政府对藏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坚持市场导向,用好产业政策,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相关部门关心支持藏毯产业的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有关部门参与的局面,形成科学协调、各负其责、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推动藏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全省藏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的长效机制,设立藏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支持藏毯产业发展力度。明确设立藏毯职工培训资金,切实保障人员培训的需求。第三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力度,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第四要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继续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有关扶持藏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现有藏毯企业迅速发展。第五是政府要继续大力助推青海藏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从而实现“把青海建成国际性的藏毯生产集散地基地”的藏毯产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赤旦多杰,李毅,杨发玉,等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李毅,王英虎青海藏毯产业集聚现状与产业集群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5)

[3]李毅青海藏毯企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4]李毅嵌入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青海藏毯产业集群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第7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 电影艺术档案;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资料馆

电影是艺术,是史料,是无形的文化宝库。古今中外许多借由影像表达世界观、创造了的电影作品,都是我们应该存留下的艺术成就轨迹。1898年波兰摄影师马图茨维斯基(Matuszewski)提出“应视电影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成立电影资料馆来保存电影”[1],1930年德国电影理论大师鲁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指出电影艺术更能完整记录现实。1935年后柏林帝国电影资料馆、伦敦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巴黎法国电影资料馆则相继成立。1961年“国际电影资料馆联会”(简称FIAF)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编目委员会和规划收藏委员会。通过这些委员会的运作,FIAF逐步确立了电影艺术档案的采集与保护的宗旨。1978年,FIAF还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维护与保存活动影像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各会员国采取立法与技术性措施,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

一、作为档案史料的电影艺术

2010年8月1日起施行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64号)明确指出,电影艺术档案是指在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标准拷贝、数字母版、影片素材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电影艺术档案由影片类和文字、图片类组成。电影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成果,也是摄影师捕捉及记录的历史时刻,二者均可能成为重要的文物或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电影是一种实在的、可以用肉眼“阅读”的产物,跟其他博物馆藏品或历史文物一样,必须审慎处理。电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一种独有的记录。

电影艺术档案是电影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可以为电影艺术的创作、生产以及教学科研等提供依据和参考。电影资料馆作为电影艺术档案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电影艺术档案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同时也肩负电影艺术交流和电影学术研究的职责。[2]

电影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世纪以来,保存电影文化资产已蔚为世界潮流,各国相继成立了国家电影资料馆,专责电影文化资产的搜集、整理与保存,并肩负电影学术研究的职责。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异议通过“各会员国应立即采取立法与技术性措施,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的纲领性决议;1980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二十一届会议再次通过了“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影像”的提案,各会员国一致认为活动图像是各国人民文化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活动图像作为世界各国人民间交流和相互了解的工具,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影具有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及历史价值,已形成一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全力维护及保存各国电影文化是各国义不容辞的职责。[3]

二、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就

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由当时的香港市政局筹备兴建,开始搜集和保存香港电影拷贝及有关资料,如海报及杂志等。2000年资料馆转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香港电影资料馆十分重视推动电影艺术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电影是一种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世界各地和不同民族都需要国际电影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电影资料馆能够提供国际电影发展趋势与技术信息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艺术交流中心。香港电影资料馆除了积极联系香港电影业人士及团体外,并已于1996年正式加入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FIAF),与各国电影资料馆交流合作和彼此分享在电影保存和修复工作上的经验。

电影艺术档案的收藏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设施,科学地设置电影资料馆的设备,合理地安排电影资料馆的馆藏资源,是电影资料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环节。香港电影资料馆大楼高四层,楼面总面积约7 200平方米。整幢大楼分为两部分,即藏品馆和活动馆。藏品馆内置独立的制冷系统和气体式干燥及除酸器,以确保储藏库的恒温控制,整个藏品馆可常年保持恒温、干燥、无酸环境。活动馆内设有电影院、展览厅、资源中心。完备科学的馆藏布局和设施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的收藏和电影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让香港人和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爱好者充分享受其丰富的馆藏资源。

资料馆为香港市民推广香港电影艺术,并为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大量资料。资料馆目前收藏电影拷贝超过5 600部,最早的是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在香港拍摄的风光纪录短片。资料馆亦收藏电影的相关资料,包括:剧照、剧本、电影海报、电影原声唱片、影片特刊和合约文件、电影奖座、道具等。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始重视电影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工作。2007年香港电影资料馆开通了电影数据检索系统,该系统录入有30万项馆藏电影艺术档案数据。至2009年底,数据库容量已近9 GB,静态图像数据的容量更是高达25 TB。香港电影资料馆建立的 Horizon 系统,除了具备一般图书馆和资料库的现场搜寻功能外,更可让公众人士透过一般的浏览器,通过互联网取得资料库内的资料,大大方便了一般市民和专业电影研究者找寻参考资料。为满足各分组工作上的需要,系统组还设计了不同的数据库应用查询专案,进一步巩固馆藏资料的维护、关连和可靠性。

三、启 示

香港电影资料馆在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颇据借鉴价值。

一是,明确的办馆宗旨和理念。电影资料馆是基于电影艺术交流、学术研究或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搜集各种影片拷贝和影片素材等相关资料,加以归档保存的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机构。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由香港市政局筹备兴建,2000年转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管理。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立目的,在于保存珍贵的电影拷贝、相关的影音资料及电影书刊等。其成立之初即有明确的办馆宗旨,即寻找、修复和整理香港电影以及有关的资料;发展和运用简单便捷的计算机系统,以便公众查阅数据;为电影研究者、业界和各界人士提供设施及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电影专题回顾、展览、研讨会和学生专场等活动,提高公众欣赏电影的兴趣;研究和出版有关香港电影史料的书籍。香港电影资料馆坚守国际电影资料馆联盟的专业操守,确保设施和服务达至国际水平,以专业的精神和素质管理资料馆,为所有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是,完整协调的内部组织架构。香港电影资料馆楼高四层,楼面总面积约7 200平方米。为了便于控制储藏库的恒温系统,整幢大楼一分为二,即每层均划出半边为藏品室,内置独立的制冷系统和气体式干燥及除酸器。大楼的另一边,则为经常性地举办公开活动的展览厅和电影院以及供参考用的资源中心。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组织架构由陆续成立的搜集组、编目组、修复组、研究组、编辑组、节目组、系统组和行政及场地管理组构成。搜集组努力寻找旧影片数据的下落,设法搜集珍贵影片,所搜集回来的电影资料,都会由编目组(资源中心)作登记、分类、编目及归档等程序,并以专业的档案保存用品妥为储存。修复组肩负保管及修复影片的职责,用科学方法管理片仓、修复电影拷贝、海报、剧照等相关档案与文物。研究组除进行专题项目的研究和出版外,其他工作范围还包括:《香港影片大全》原始资料搜集和整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计划、资料整理和存盘。编辑组负责编辑出版刊物和各专题书籍、展览和电影放映活动的特刊。节目组积极物色各处的珍品与馆藏一起展出,并与其他学术机构以及海外的电影资料馆合作举办专题活动,促进与外界的交流。作为香港电影数据馆的前线技术支持部门,系统组主要协助使用者解决操作计算机上的问题外,并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信息科技科保持联络。行政及场地管理组负责电影数据馆日常的场务运作及场地租用事宜,并为各组别提供行政支持。

三是,丰富的电影艺术导赏活动。香港电影资料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影展和电影放映周活动提高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香港电影资料馆甄选公众观赏节目的准则是:节目是否与电影资料馆的理想、使命及信念相符;建议活动的构思、历史价值、吸引力、教育意义以及财政预算是否合理;建议举办的活动是否受欢迎。香港电影资料馆定期举办不同专题的展览,并安排团体导赏服务。凡在香港注册的小学、中学、学院、大学、注册慈善及非牟利团体均可申请此项服务。这些展览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很受港人欢迎。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在资料馆三楼的资源中心欣赏视听数据或翻查电影书刊及文献。以2009 年12月份周末电影主题节目表为例,12月4、5、6日的节目安排有“第38届法国电影节”“永远的戏迷情人:纪念任剑辉逝世二十周年”“发展中的光影:早期华语电影”等专场主题电影周。此外,香港电影资料馆为增加新一代对香港电影及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还拣选不同电影选题安排特别场专门放映给学生团体观赏。

四是,积极深入的电影学术研究。香港电影资料馆馆藏资料内容范围十分全面,除了电影故事、剧本、评论及人物传记外,也包含电影学理论、编导或剧作技巧、制作技术如拍摄、灯光、布景、特技、化妆 和道具等。香港电影资料馆利用馆藏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展电影学术活动,整理电影史料,进而推动和倡导电影学术研究的风气,逐步提高观众对电影的认知。香港电影资料馆以馆藏档案资料为对象开展了大量的编研工作,促成《国泰故事》《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风花雪月李翰祥》《粤港电影因缘》 《张彻回忆录》《黎民伟日记》《邵氏电影初探》《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戏曲电影片目》《港产电影一览》 (1913~2006)等大量学术专著的出版,为中国电影学界提供了重要原始文献和研究素材。同时,香港电影资料馆还创办有定期出版物《通讯》,至今已发行50期。

拥有影片是电影资料馆的最大特色,但缺乏诠释的影片等于缺乏生命。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档案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电影资料馆应该结合“保存影片”“影展放映”以及“展示电影”,如博物馆一般活化与创造影像议题,或许是电影资料馆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Kula S.Film Archives at the Centenary of Film[J].Archivaria,1995(40):210-225.

[2] 韩琴.电影艺术档案管理的立法保障研究[J].兰台世界,2010(12).

第8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它是形成公共图书馆富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为本地国民经济、科研生产和广大群众服务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服务,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一项费省效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改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谈点看法,求同行们斧正。

一、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指记载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侯、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图书、印刷品及声像资料的知识信息载体。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区书刊文献情报的集散中心,担负着保存国家、地区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开发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不仅是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完成图书馆的任务的前提,而且是丰富馆藏,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

2、为本地区各项地方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由于地方文献是本地区各行各业历史和发展的综合记载,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首先,它为地方史志的编撰提供基础素材。经过地方文献工作者收集、整理后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作为地方编撰各行各业史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源。其次,为地方领导机关制订决策、计划提供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物产等各个方面,因此对本地区各级党政机关进行决策时,提供重要的情报依据,为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文、管理等各项事业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服务。

二、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和范围

1、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就是指文献所记载的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

第二、史料性原则。作为地方文献必须是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具备了这两个价值的地方文献才有收藏的必要,那些稍纵即逝,时间性很强的信息资料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第三、兼收并藏的原则。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藏书中心,地方文献是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收集的过程中不能以当地政治标准作为收藏标准,应以文献的地方性和史料性来衡量,只要符合地方性和史料性原则,不管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应兼收并藏,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研究、借鉴。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各种小报,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它记载了那个时期特定历史阶段下特定地区内所发生的人和事件,故应加以收集和保藏。

第四、适用性原则。根据本馆方针、任务和本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与保存当地文化财富的要求,收集符合本馆藏书原则与体系的地方文献,对一些虽属地方文献,但保存价值不大,使用对象极少,又耗资费力的可不收或慎收,以保证收藏质量,优化藏书体系,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

2、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地方文献的定义和上述收集原则,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综合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历史状况的方志和乡镇志、县志、市(行署)志、省志,如我馆收藏的《绵州志》、《绵阳县志》等就属于这类综合性地方文献。(2)系统反映本地区内某部门发展变化历史的专业志,如《粮食志》、《水利志》、《林业志》、《图书发行志》等,如我市王孝清主编的以粮食流通领域为重点,客观记述绵阳市粮食事业今昔发展的历史状况的《绵阳市粮食志》便是。(3)全面系统积累本地区某方面成果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如《绵阳民间文学集成》、《戏剧集成》等以及我市文化局局长陈明星编写的歌舞剧《新娘写》和川剧《华清池》剧本和有关评介文章等属于此类文献。(4)本地区名人学者撰述的回忆录,人物传记资料及文章等,如《四川革命烈士传》、《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红四方面军在绵阳广元斗争纪事》等文献,集中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5)散见于报刊上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工农业生产等情况的文章及图片等,包括发表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版上的文章。(6)公开或内部出版的反映本地区情况的图书、报纸和期刊,如《绵阳日报》、《绵阳文化报》、《图书工作通讯》、《绵阳论坛》、《绵阳审计》、《群文园地》等。(7)本地编辑印刷的学术论文,会议文献等,如《绵阳文化发展战略论文选》、《绵阳师专学报》、《人大、政协会议文件集》等。(8)本地区党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近远期发展规划,如《绵阳发展战略》、《绵阳市八五发展规划》等等。(9)本地区的名人书法、画卷等,例如《益州书画名人录》。(10)介绍本地自然资源,山水风光旅游景观的地图和文章等。(11)有代表性的反映本地区科研生产新成果,新产品的科研论文资料,产品样本、说明书、目录、广告机构名录等,如《绵阳市工商名录》等。

上述是就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而言。从文献形式上看,地方文献不仅包括出版物,还包括手抄本、碑贴、墨迹等,不仅有装订成册的,也包括零张散页。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料,还应包括本地的各种声像型文献资料(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三、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生存能力,都较注重收集积累历史资料,以便向社会宣传介绍本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探讨各行业的发展规律,总结交流管理经验,预测未来的变化,研究之风日益浓烈。在科研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都编辑出版了一批批记录和反映本地各方面建设成就及其活动的地方文献,其品种不断增多,数量越来越大。以绵阳市为例,仅90年度登记注册的内部发行报刊就达200余种,内部交流的小报67种,每年临时编印的图书达142种,如果加上国家正式出版的书刊,品种和数量就更大了。从目前情况看,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分散在各行业中,由于国家尚缺乏统一明确的收集分工,一些文献众家争相收集,一些文献却无人问津,形成重复收藏和无人问津并存的情况。公共图书馆只要弄清收集的途径,掌握收集的方法,积极主动做工作,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定会有所成效。

1、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

1)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指导管理编辑地方志和专业志的职能部门,图书馆依靠他们收集市志、县志、部门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还可以收集齐全。绵阳市馆89年以来,多次同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联合行文市内各县(市)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出版的志书一律送市图书馆一至二册,使收藏志书工作有了一定保证。

2)各地党史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是专门研究编写当地党的组织成长等史料的职能部门,他们不仅收集占有大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而且还编辑有相关的刊物和图书,如得到他们的支持,定会促进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使地方文献(党史资料)成为进行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3)政协文史资料室。各级政协集中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学者,这些老同志将其经历回忆整理出来,编印成书刊或资料,如(政协文史资料等)很有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图书馆可与其联系,收集入藏。

4)社科联、科协和文联。这些部门是联系本地区各类学会、协会的组织,一般地讲,学会协会都有自己的出版物,而当地的学会、协会主要是从本地情况出发研究某门学科的,只要得到支持,收集地方文献就会如鱼得水,根据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经验,一般的学会协会都乐意将成果送图书馆保存和向社会宣传。

5)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是代表政府管理新闻出版的机关,随着国家对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加强,出版和印制图书与期刊,都要经过出版管理机关审查,并附送样书样刊,图书馆同他们联系,可收到部份地方文献。

6)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地方特色的书画,及时到书店预订和采购。

7)废旧物品收购站回收的大量废书废刊中,可沙里淘金,寻找到部份地方文献。 上述部门占有地方文献各有侧重,也有交叉和重复,图书馆应分别不同情况,积极争取得到上述部门支持,解决地方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就能较好的完成地方文献的收集任务,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馆藏特色。

2、地方文献收集的方法

根据本馆和各兄弟馆的工作实践与经验看,收集地方文献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

1)按本馆方针任务和当地科研生产等需求制定收藏原则和计划,制定采访目录,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的藏书中心,它担负着为本地区社会提供各种图书资料的任务,藏多少书,收藏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前,必须根据本馆的方针、任务、社会需求,制定出收藏原则与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结合掌握的文献信息,编制采访目录,有的放矢的搞好收集工作,通过长期努力,使馆藏地方文献和藏书体系形成特色。

2)加强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宣传。公共图书馆由于缺乏向社会宣传,在一般人眼里多被认为是社会福利性机构,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特别是中小城市,人们受文化修养、物质条件等的限制,图书馆意识淡薄,加之公共图书馆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而,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大多未得到法律、经费等方面的保证和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文献收集中,我们应加强向社会宣传,不断向人们普及图书馆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和依赖性,使人们觉得将自己的作品著作,本行业的研究成果送图书馆保存,不仅能更好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将对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和骄傲,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3)争取政府部门重视。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既是一种图书文化积累,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收藏图书,流传后人。在社会主义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不仅重视积累编写地方文献,也重视收藏保存工作。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领导与支持,通过利用政府部门发文,规定有关部门向各级公共图书馆呈送地方文献的呈交本制度等法令形式,使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受到法规保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在“主动”二字上下功夫,收集地方文献靠等人送上馆门是不行的,必须靠图书馆工作人员迈开双脚,深入下去,一有线索,就应跟踪收集,在主动“二字”上狠下功夫,才能获得成效。负责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人员,要克服怕麻烦,收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真正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当作繁荣祖国图书馆事业,振兴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等事业的重要工作来做。

5)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扩大收藏影响。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有了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后,可以举办专题书展,邀请有关部门将收藏的地方文献带往参展,并请当地领导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当地名流、学者前往参观指导,以扩大收藏工作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作者和单位将自己的文献送图书馆入藏,以促进收集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

6)印发地方文献的收藏证。为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对凡是向图书馆捐赠了地方文献的个人或集体,图书馆都应该向他们致谢,并寄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还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借(查)阅图书的优惠条件。

四、地方文献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地方文献收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该看到,地方文献收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地方文献是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出版物,多数是内部发行,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并且时间跨度大,一经出版一般不可能再版,收集工作稍不及时,便可能造成漏收,无法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公共图书馆应确定专人负责,长期地、不间断地将收集工作开展下去,不能时断时续,凭兴趣办事,也不能因人员更换而起伏,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形成特色,满足读者查阅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地方文献的收集又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地方文献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具有内容广博、分布广泛、信息难以捕捉。同时,从出版形式看,既有正式出版物,又有内部出版物;既有装订成册的,又有单篇单页的;既有印刷品,又有声像资料等,在一个地方,出版或拥有地方文献的部门众多,他们又隶属不同,这就导致了地方文献收藏的复杂性。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收藏工作的困难和复杂性,认真分析、研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当对策,不怕麻烦,不怕冷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收集工作。

2、建立健全收集制度和机构。地方文献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份,公共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一套收集制度和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保证收集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制定机制,确立收集的范围,对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地方文献确定收集重点和范围。②落实经费,收集地方文献除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赠送外,还应从全年购书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来保证地方文献收集的需要。③建立保藏和查阅制度。收集起来的地方文献应根据本馆实际,设立专门的书库,妥善加以保藏,同时,为使到馆的地方文献不遗失,要严格查阅制度。④专人管理。地方文献收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设立相应的机构专门负责,实行收集、管理、查阅一条龙,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指定专人或兼职负责,并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利用都应该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作保证,有专人负责。

3、注意加工整理工作。地方文献收集的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要使馆藏地方文献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各馆应注意对所收集的地方文献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时期的各种地方文献应按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加工并合理的划分书库,分类排架专库保管。以改变地方文献同其它书刊混同存放和分散于各部门的零乱现象,建立馆藏地方文献目录,采取有效的方式或交有关部门投入流通使用,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科研生产中发挥作用。

第9篇: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54-02

公共图书馆是造福人类的一项重要和基础的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文明,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在于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特别是“以德治国”的今天,是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达到其社会效益始终是服务的最高准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无疑对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结构布局、文献信息服务形式以及服务层次上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献资源建设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同时面临新的课题和新的形势,总体上呈现出变收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资料与网上文献和其它电子出版物并存互补的格局。因而,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和新的环境,公共图书馆必须采取相关策略,拓展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领域。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的概念

与传统的文献采访工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访不论在采集信息源、采集对象等方面都有了不同,采访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公共图书馆在采访时要改变传统思路,拓宽采访信息渠道,调整资源结构,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信息保障。

(一)信息网络化的采访――改变传统采访手段多渠道采集出版信息

传统的采访工作,图书馆都是通过《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等几大书目报向新华书店征订,报刊则是通过《报刊书目》每年一次集中向邮局征订。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发展,发行渠道的畅通,使很多重要的文献资料都没有在传统的书目订单上反映出来,据统计,现在三大书目上反映的品种仅占出版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如1995年全国性的大型优秀图书评选中获奖的图书有95%左右未在全国性书目上征订过。1995年全国共出版报刊1万多种,而统一邮发征订的只有5592种,仅占55%,可见,传统的采购方法如今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利用信息化的大环境,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拓展采访信息渠道。采访人员可利用各种通信手段,通过互联网对出版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当前,因特网上已有专业的出版网站专门介绍出版信息。如“世界出版网”(),“中国图书网”()“图书在线”(.cn)等网站提供图书介绍、新书信息、新书订购等信息。另外注意搜集与本馆相关的一些出版发行部门的网址。获取丰富的书目信息,并及时通过E―mail直接与出版发行部门联系索要订购数据。经常访问查询这样的网站,可弥补书目订购信息的不足,尽可能多地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文献信息。比如,深圳图书馆原来订购了生物工程类核心期刊7种,订费约8万元人民币,后来发现购买OCLC的BIOONE数据库,只花9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获得三十多种重要的生物工程类期刊,还可以同时获得三千多种期刊的索引,孰胜孰劣,一目了然。

(二)对象多样化的采访――合理配置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调整采购策略,在制订采访政策时,必须注意采访对象多样化,应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固守传统藏书模式,无视图书馆资源结构的变化,对新型文献信息载体的搜集和网络信息的获取持消极的态度,另一种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馆藏纸质文献,从而忽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态度。因此,在制定文献采访政策时要合理安排馆藏纸质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比例,实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置。

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纸质文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体。但在信息电子化、数学化的大潮中,电子文献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推动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现代化图书馆的馆藏中,电子文献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数量与比例都在与日俱增。特别是一些大型数据库的出版发行,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学图书馆”等等。使电子文献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合理地配置,有步骤,有计划逐步扩大电子文献的入藏比例,建立适应现代化读者需求的新文献资源体系,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的网络化也成为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前提。其内容就是加快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在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全局高度出发,提高认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选择、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建立比较完整的标准化书目数据库,为馆藏文献资源的全面上网打好基础,为实现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早在1999年3月,我国就成立了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对各学科文献的数字化和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应在该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规范建设一些大型书目数据库。同时要严格按照CNMARC格式输入数据,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和著录格式。另外,也可以利用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来完成本馆的编目工作。

(二)加强文献资源开发,坚持存取并重的原则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如何提高信息加工深度和综合处理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网络中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目前大部分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仍偏重于传统文献的整理和提供一次文献服务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于二、三次文献的深入加工、开发工作。例如,将网络文献、报刊文献、地方文献、古籍文献等等文献资料开发出来使之成为书目、索引、综述、调研报告等二、三次文献,供读者利用。但在网络时代,虽然馆藏仍是衡量图书馆的一个指标,但对其它图书馆和外部信息的存取能力,相对于馆藏实际拥有量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可通过网络,将有关的文献信息拷贝安装到图书馆自己的服务器上,再通过本馆的局域网为用户提供服务,或者建立国外信息资源服务器,把国外的相关信息定期拷贝下来,供读者查询。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给人们的检索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分类、标引、检索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筛选、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实现网络信息的快速查找和获取。总之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就是在加大电子出版物和网络资源收集量的同时,继续搞好已有馆藏文献开发利用的建设。

(三)利用优势,整合文献资源,坚持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互补的原则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是经过收集、整理提供各种知识载体的服务,以物质实体为主,例如各种印刷性书刊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简言之,就是本馆所拥有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料的总和。虚拟馆藏主要指网络数据库或网络信息,是本馆读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可以广泛利用、检索、传输的本馆以外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的总和,这些外界信息资源虽不属于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但由于图书馆通过网络能连接检索到它们并提供给读者,无形中这种资源也变成了图书馆馆藏的一部分,即虚拟馆藏得以实现。虚拟馆藏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扩大了图书馆的资源范围,提供了增强信息服务能力的机会。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虚拟馆藏是馆藏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限的现实馆藏资源,不可能满足读者无限的文献信息需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本馆的虚拟馆藏,作为补充现实馆藏资源量的不足,整合两种文献资源成互补之势。

(四)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网上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建设是联接传统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与现代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纽带,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各公共图书馆均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加强特色馆藏的建设,根据自身的馆藏定位和馆藏特色,参与大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且,将自己的特色馆藏文献数字化并提供上网服务,将是对其它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的最好补充。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把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收集起来,通过加工分类,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由此,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例如,广东地区根据市场热点需求而建立的特色数据库有:深圳图书馆承建的法律数据库、特区文献数据库、中文工具书知识数据库等等,从而形成支持社会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资源,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以立足于国际市场之中。

(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保障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正常发展

馆藏资源建设的水平高低,决定的因素不仅仅是经费,更重要的是馆员的素质。要搞好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必须重视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首先,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高的鉴别、鉴赏能力,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还应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能够严格遵守图书馆文献采访规则,把好文献入藏质量关。其次,不仅要有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对馆员的培训不仅注重学历教育,更多地重视馆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通过计算机操作、网络通讯、信息采集和数据编目等技术的培训,提高馆员掌握新技术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开发、传递和服务信息的能力,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多重使命。

参考文献:

[1]彭立.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J].图书情报知识,2001(3).

[2]孙林山.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议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3(2).

[3]曾陕湘.谈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2(4).

[4]谢金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