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第1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2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说句子。

3、精读课文,分析比较描写特点。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巧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激趣引入

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这株奇特美丽的大榕树,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出示小鸟图)请看着大屏幕齐读两遍课题。

2、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你喜欢的文段。(机动)

指名背诵文段。(评价背诵结果,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二、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同学们,本节课老师将和你们再次来到新会县的天马河中观赏了鸟的天堂,看看早晨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12、13自然段,完成阅读思考

(1)【课件出示】

阅读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我的感受是……。是从课文的……知道的。)教师评价。你们真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2)【课件出示】好句赏析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板书。

A、学生读文段,找动词,说句子意思。创设“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分角色表演情境,深化、理解文段内容。

B、感情朗读训练。指导读出惊喜、欢快的感情语气。

提问:这句中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初步认识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用词说句子。同学评价。

(教师板书)

(4)小结:不管是众鸟纷飞的场面还是一个鸟的活动,作者都观察得很细致,描写的很具体。

2、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女生朗读文段。角色朗读第一句话。析“留恋”意思并进行接龙。

(2)角色朗读第二句话,欣赏句子。

【课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检查反馈。

3、师小结

这部分运用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体现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 赞美)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分析比较表达上特点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7、8自然段、第二部分12、13自然段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个部分在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板书: 相同点:有描写、有赞美。

不同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和巧妙。)

2、小结文段,体会情感

师:文中一静一动的表达方法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美。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课件出示】质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双引号【“”】而第二个不用双引号呢?(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说说 “导游词”

师:鸟的天堂是旅游胜地,现在请你们当导游,带我们一块去观赏吧。

(1)出示预习作业本,小组交流“导游词”。

(2)掌声请出小导游,为我们介绍鸟的天堂独特的风光。

【课件出示】导游词。

3、爱国爱乡教育。师简介家乡风光。(播放“平远旅游区”视屏。)

五、作业布置

第3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培养;创造;点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6-02

在语文课中如何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呢?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智力的心理规律和语文这一学科的属性,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探索。

一、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只有质疑问难,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质疑问难活动,我从以下三方面引导:

1.激无疑为有疑。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分步质疑”的范围:(1)疏通性质疑。即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文章的字、词、句、段及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导示下自己去解答问题。例如,教《鸟的天堂》时,我先从题目着手,让学生读课题后激发学生质疑,这样引导他们:“从题目中,你理解了什么,不明白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有的问:“天堂是什么?”有的问:“我想知道鸟的天堂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用‘鸟的天堂’为课题?”……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有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有的提问:“课文里为什么把榕树比作鸟的天堂?”我反问学生:“这里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我让学生读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学生通过仔细地读课文去弄懂刚才提出的问题。(2)探究性质疑。即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时,就文章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就前面我举的例子中,我再进一步地问学生:“这里的天堂比喻了什么?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天堂来比喻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可以用天堂来比喻我们现在生活的乐园。”于是,我让学生来描绘自己的天堂。(3)鉴赏性质疑。即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特点,进行鉴赏性质疑。例如:《鸟的天堂》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只见一株大榕树不见一只鸟,第二次去看见了很多鸟活动。我让学生鉴赏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再让学生忽略其中一段,只写一次去鸟的天堂,看文章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在鉴赏中认识事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促有疑为无疑。教师“解惑”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但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约束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质疑活动中,要抓住时机,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自己去解疑。

3.变无疑为有疑。开展质疑教学活动不是目的,他只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释疑”作为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质疑达到无疑,是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飞越运动之中,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使他们探索更多的知识,获得新知识,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文学作品是富于想象的。高尔基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作家创造艺术形象时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活动,也是作家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了一道开发学生想象的填空题:小女孩在(?摇)中幻想(?摇);在(?摇)中幻想到(?摇);在(?摇)中幻想到(?摇);在(?摇)中幻想到(?摇)。那我在欢乐幸福的生活中幻想到(?摇)。后一个填空让学生大胆想象,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根据切身体会,情感迁移,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完最后一格。又如我在教完《凡卡》一文之后,叫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置换课文最后一段。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爷爷收看他的信。我在教完《穷人》一课之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结尾段。通过这类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这种思维的能力。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应抓住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第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古今中外,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外有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教学只能使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学习,根本谈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创设的情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未有的新事物。

第二是加强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所谓流畅性,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其主要做法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所谓变通性,就是训练学生具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所谓独特性,也就是个人思维的特殊性,这类思维往往带有创造思维的胚芽。我们要根据各个学生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思维去诱发和训练,使他们的独特思维成为科学性,并使之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是注意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科学的实践表明,凡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反复多次才能完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分散思维的训练。

第四是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突然诞生的硕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有关的理论原则及体系,这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根本。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大胆实践,这是因为,直觉思维不仅以社会和个人的多次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推测或猜想,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思维的习惯。此外,教师若能经常有效地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任何结论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也能对学生起到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所说的几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实质上是语文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每一种训练方法都把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教材固有的特点,抓住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诱因,多设疑点,诱导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并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想象,使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情景,发展未掌握的新知,激发他们创造出新的事物。

四、要让学生多做创造性的练习

第4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堂提问

一、 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密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不是无病,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密“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如果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如:有位老师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那狐狸呢?它又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它们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提问重复喽嗦,有些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让学生觉得无趣。所以,要注意提问的数量与密度不能太大。

二、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坡度

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如黄老师上的《去年的树》,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出示了三个问题: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从文中找出大树变化的句子。3、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对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就大了点,导至学生不能从文中找到准确的答案。教学课文时可从题目入手:1、去年的树和鸟儿是好朋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线画出来)2、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各抒已见:“我从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句话中的“天天”可以看出去年的树和鸟儿朝夕相处,确实是很要好的朋友。”“从去年的树和鸟儿的分别时的对话”;“鸟儿和树根、大门、女孩子的三次对话都可以感受到去年的树和鸟儿间深厚真挚的友谊。”3、结果鸟儿找到去年的树吗?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

三、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难度

第5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一、解读文本——基于儿童的童真童趣

对于文本解读,特级教师钱正权曾有过阐述:教师备课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教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在这三种角色的转换中,第三种角色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般来说,我们总习惯于“深挖洞”式地研读文本,比赛谁钻得深,谁想得透,以为自己想得多就能让学生学得快。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找准教材中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点,则能激发他们潜心阅读文本的探究欲望。

《珍珠鸟》这篇课文上的人很多,解读得也纷繁复杂。在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眼里,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第一感受呢?我想既不会是成人读者眼中的人和动物突破了非同类界限的信赖,也不会是语文教师眼中作家语言的精美、写作手法的巧妙。孩子拿起书,第一喜欢的就是小鸟的可爱。虽然这是一个浅表的反应,但我们决计不能轻视它。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在教学这课时都以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作为落脚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文本对话,以下是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教学这课的节录。

窦桂梅:

师:(解题)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图画之后再读题目的感受。

生:珍珠鸟,好小啊。(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薛法根: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生练习后描述)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两位专家的课堂虽然具体的教学手段不同,但因为找准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有从学生出发,找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有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解读,才会有语文能力的训练冲动。

二、有效提问——基于儿童的本位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学生要会问,作为教师更要会提问。而目前语文课堂中还存在大量无效提问,如没有指向性的随口提问,缺乏探究性的明知故问,这些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使课堂成了老师问问问,学生猜猜猜的综艺节目,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怎样问才有效?我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问得巧”,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本位之疑落脚,推动学生的探究冲动。教学《墨梅》一诗前,我发现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出入较大,而学生早在低年级就诵读过这首诗,一下就发现了版本问题。虽然我已了解到苏教版教材是根据王冕现存墨梅图上的真迹选用版本的,但我还是借学生的这个疑问来引导探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现在用的“流”与原来流传的“留”哪个好,说说理由。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留”好,体现了梅花要把高洁的品格永远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有的则认为“流”好,体现了梅花的清香是飘溢流动的,很有美感。这个看似早有答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入,同时也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在为学生的感悟能力欣喜的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脚于儿童探究兴趣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善教者,必善问”,语文教师应该做个善问的智者,设计的问题要出于学生的疑问,但又高于学生的疑问,让问题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三、情境创设——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创设情境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课堂中,多媒体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在创设情境中又要注意什么呢?我在自己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有过这样的尝试。

(展示小鸟站在作者肩上的课文插图,观察图画,说说画面中的小鸟在做什么。)

师:回忆小时候,你曾经趴在谁的身上睡觉?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在亲人怀里感觉很舒服,能安然入睡毫不担心,这就是文中说的——(信赖)

(播放摇篮曲音乐)

师:小鸟儿,老师看着你趴在自己信赖的人的肩头,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这种感觉是谁带给你的?请你再次回过头来,到课文中找一找。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使用了一幅插图、一段音乐,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其与文本中人文情感的共振点,强化这种情感的交融,从而引领学生靠近文本,靠近作家的情感和心灵。这样的情境创设避免了局限于表面趣味,突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真实化。

四、语言训练——基于儿童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也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生长基点,让学生愿意说,主动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三次描写了天鹅的叫声,每次的叫声蕴含的意义不同。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三次叫声,以此为线索分别设置了三段不同的导语启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听,面对厚厚的冰层,饥饿的天鹅们焦急地叫唤着,那只瘦小的天鹅边哭边在说……

忙着破冰的天鹅们叫声多么响亮,他们在喊着劳动号子:老天鹅喊着……身强力壮的大天鹅喊着……年轻的小天鹅喊着……

吃着鱼儿的天鹅们愉快地叫着,他们在说

三次语言训练都紧扣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致高昂的交流中,天鹅们面对困难的焦虑、破冰时的团结勇敢、破冰后的欢快,生动地诠释了出来。对于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反感,不害怕,都能积极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捕捉语言的训练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6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如何使语文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高效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多练”的方式落实教学重点,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小学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想根据我二十五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

一、设计有效的活动是课堂高效的法宝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组织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二、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观念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应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扬主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在课前预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预习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进行独立阅读:

1.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初读课文,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3.精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就像一株大树横卧在水面上。”(从对枝干、树根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进行朗读交流,体会和想象鸟儿飞翔、鸣叫的动人情景。同时也明白了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磨练自主学习意志,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依赖、畏难心理,充分认识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给予“你能行”的积极心理暗示。

三、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利于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要以真诚的目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重点段的教学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节呢?我一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一方面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让他们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的结果。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敏锐性。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我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思考: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了很多的答案:老师教出的学生都考出了好成绩,这是幸福;医生治好了病人的病,这是幸福;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巧妙加以引导,幸福的范围很宽很广,可大可小,学生带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再去认真阅读课文,就很真切地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

五、要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它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可见,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承认差异,确定标准。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教师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应对每个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另外,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在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生态中,他们的思维最容易撞击出七彩的火花,也最容易引发奇思异想。此时,教师应善于采用激励策略,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挫伤学生的自尊。”而是真诚地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对当中可能出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以激发其探索的热情。

2.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从多向信息交流中开拓思路,自我调控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而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判断能力,拾遗补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四月的清晨,凉风习习,我们一行人满怀激情与期待在黎明中踏上了亲近现代,品味经典的学习旅程。

四月的南京,犹如一个少女,温和气息中又洋溢着活力。

四月的东南大学,彷如一位机智的老人,睿智又彰显古朴的气息。

在这样的四月,我带着崇拜与期待走进了现代与经典的课堂,在那里,我与名师零距离的接触;在那里,我又当回了学生;在那里,我感受了一轮精彩纷呈的课堂;在那里,我见识了张祖庆老师的幽默与风趣:在那里,让我领略了孙双金老师那循循善诱的语言魅力;在那里,让我认识了鹤发童颜、童心未泯的于老;在那里,王崧舟老师带我在诗意语文的海洋中徜徉了一遭.......

在那里,张祖庆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张老师没有做故事的主讲人,他总是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想象,在想象中让故事更加的丰满。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总能把课堂气氛升华,“寻找最美好声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激情。“一表扬就激动”巧妙地消除了学生因紧张而造成的尴尬情绪......

张老师总是用心在上课,他总是用心在设计教学环节,“砍树的游戏”既有趣又形象,让学生对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球记录片”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共鸣。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听完了,然而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好的故事是令人回味的,好的课堂是令人咀嚼的。张老师说他坚持上原生态的课,他说太完美的课堂反而不完美。他想让大家知道再有名的老师,课堂也是有硬伤的,再完美的课堂也是在不断地打磨之中变得逐渐完美的,他希望他的课能带给我们自信。他——张祖庆老师,多么谦虚而不失大家风范的老师啊!

“妈妈,我要吃桃子。”,“三天吃九个够不够?”于老师那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表演,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老小孩,于老师的课堂高潮总是迭出不穷,他一会儿是个慈祥又可爱的老头,一会儿是天真又傻气的小猴,一会儿又是慈爱又聪明的猴妈妈。他诙谐生动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小猴和猴妈妈的不同角色特点,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进故事的情节中去了,这样,孩子们还会觉得作文无话可写吗?答案是“NO”。一个作文课堂,更是一堂充满爱与笑声的课堂,于老为了让孩子写出生动形象的作文,他化身为猴妈妈,甚至小猴,他73岁高龄都能为孩子做出这样的付出,我们为什么不放低我们的身段呢?为了学生,我们其实能做的很多、很多。他——于永正老师,多么慈祥可爱的老小孩啊!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王崧舟用他那诗意又低沉的语言说起了故事,那棵去年的树,那只给树唱歌的鸟儿,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树叶时,鸟儿给树唱起了清晨交响乐,当夕阳西下时,鸟儿给树唱起了傍晚小情歌,明月当空时,鸟儿又给树唱起了晚安小夜曲,就这样,鸟儿唱着,树儿听着,天天在一起。

王老师抓住了故事的开头,用补白的方式呈现着“天天”,以及“天天”背后那浓浓的友谊。然而,春去冬又来,小鸟要飞到遥远的南方过冬了,临走时,树依依不舍、充满期待地对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就这样两句话,王老师用他那声情并茂的引领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反复地咀嚼。“关于春天的约定,好朋友的约定,让他们等待着!”“鸟儿千山万水地飞回来,树啊树,我是要唱歌给你听的,你难道忘了我们的约定了吗?”“那一天,鸟儿的耳畔似乎一遍一遍地回响着他们的约定。”带入了情感的教与学,丝毫不见斧凿之痕,衔接得那样自然、润物无声。在极具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王老师把我们的情感由喜至悲,由焦急惶恐至绝望,一步一步由浅至深。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我们的体会一次次加深,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约定、承诺,感悟到海枯石烂也不移的友情,在平凡中见证不平凡的情感。王崧舟老师通过朗读的引领,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徜徉在语言的海洋里,他们时而思考,时而想象,时而创新。老师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在他煽情导读下,学生的心灵被打开了。

整堂课,王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基调下,从故事的开头开始,用补白、朗读、想象的方式将故事完整地呈现,最后又用补白、朗读、想象的方式将故事推会原点。但不同的是孩子情感变化,从“依依不舍”到“欣慰、坚强”,从“担心、害怕”到“缅怀”,从“深厚的友谊”到“永不变的承诺”,孩子们的心灵跟着鸟儿和树的故事,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但又哀怨缠绵的旅行。

第8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

新课改倡导课堂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课堂上不仅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师对生的评价或生对师的评价,还要有小组间的群体评价。无论运用哪种评价,都要让评价最大程度发挥激励促进功能。

1、自我评价,反思提高。

例如:我校宋桂琴老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了第三节后,宋老师问:“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学生此时积极反思自己的朗读中存在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怎么进一步学习改进。这样的自我评价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接着宋老师又说:“你想听听老师的建议吗?”这样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在评价中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高自我。

2、生生互评,生长悟点。

我校陈兰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在教学“警觉”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试读句子,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谁会读出‘警觉’?”在反复的评价矫正中,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如此,不仅理解了词语,更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

3、师生互评,渗透指导。

我校黄菲菲老师执教《家》,黄老师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范读后让学生评:“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有的学生说老师读得很美。老师袒露自己读得美是因为在读的时候头脑中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评价中不经意渗透了朗读指导,也为下面学生成功的朗读奠定了基础。

二、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变

1、以问促评。

如苏教版第12册课文《会椋鸟》中有这样一段: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末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住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老师往往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鸟儿归林时的欢快的情景:“同学们,这些鸟在倾诉什么?怎么呼唤?应和又是怎样的?如果你们就是那些归林的鸟,你们又会怎样倾诉、呼唤、应和?”学生一通想象发言后,老师往往大加赞扬一番就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了。但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作出耐人寻味的提醒型的评价:“明明是鸟儿在鸣叫,为什么说是在倾诉、呼唤、应和呢?”通过巧妙的评价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使这段话的内涵更丰富了。

2、以行代评。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赞许的表情、肯定的眼神、亲切的抚摸等体态语言给学生鼓励,适时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少数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关注全体,凸显课堂人文和谐,使课堂始终呈现高效。

3、以物奖评。

教师要善于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运用多种变化的奖励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要注重评价语言的多彩

1、评价语言真实坦诚。

不要使用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真会读”、“真了不起”等笼统评价语言,要让评价语言具体:好——好在哪?棒——怎么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在教学中运用评价应以事实为依据,善用语言,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妄加评价。教师要遵循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让学生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2、评价语言宽容赏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地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的,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的。

3、评价语言具有导向作用。

第9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的朗读,还有部分教师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课堂上看似都在参与,读得很热闹,很起劲,然而,收效甚微。有的课文重点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这样看来,“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就很值得我们深思探讨了。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结合新大纲,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及做法:

一 、 人文素养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怎么提高小学生的人文修养呢?“读”功不可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它的道理,但目前的小学生课程紧,能读“百遍”吗?读不了百遍应该怎样读?即使能读百遍,又该怎样去读?值得深思,缺少老师主导的主体,会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以读代讲”读书代替了老师的指导,取消了对字、词、句及至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提高?例如:有的老师在讲六年级《鸟的天堂》一课时,只注意到了让学生反复的去读,反复的去议,面对文中“枝叶繁茂”等重点词语,而没有进行指导,使学生没能更好的理解“鸟的天堂”。在这一课里,大家都清楚,只有将榕树的“大”“枝叶繁茂”讲充分,才能使孩子更深入的理解“鸟的天堂”。若在语言方面没讲,老师不抓住重点词语,只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他们也只能说出一些热热闹闹的表面情节,什么是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识什么?诵什么?解什么?赏什么?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该从文章中吸取什么营养!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读,事实证明:效果是不佳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考察可以是多种的,开放的,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理解、感受!

二、积累语言

学语文,要重在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新大纲中的一个新提法。积累语言材料包括积累语文知识,积累各种表象,积累思想观念,积累各家名篇,积累文史自然常识等方面。可见,它的包容量有多大!对小学而言,他们该积累什么?内容又是从何而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交给学生怎样积累,又积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等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朗朗的读书声,更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对字、词、句、段等语言因素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去积累。例如:四年级的《神奇的鸟岛》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在正确、熟练朗读之后,也只能泛泛地说出“鸟多”,至于怎样把鸟多写具体的?整个自然段的结构以及怎样体现鸟岛的神奇的?恐怕学生是答不上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或小声读第二自然段,对内容先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抓学生的感受去引导:老师问:你从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鸟多?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这体现了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等手段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语言因素的理解。“抬头望,天空中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一句,分五个层次来完成:读书上的原句;读删去表示颜色词的句子;比较读两句,谈感受;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群鸟纷飞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新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这样,我想学生读懂的不仅是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使学生融入其境,对语言本体的感受,领悟,才能让学生去积累。再如:这一段从“抬头望,低头看,湖水里”三个方面来介绍岛上鸟多的。学生已把握了这三方面,但对于段落的结构还不清楚。老师如果直白的告诉,灌输给学生去,学生则会失去兴趣,我们不妨引导为:“如果你的朋友没到这里来过,你打算怎样概括地告诉他呀?学生一下子就会找到段落的最后一句话“真是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是鸟,湖里游的也是鸟”是在概括地写。渗透了段落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是采用“总――分――总”的写法。以学生为体,为主体,让学生从课堂中真正的学到的东西,是有助于积累及今后的运用的。

三、 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