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

第1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来,__县财政部门充分认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有利于__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促我县计划生育方面达到四个目的: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死保健服务,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从而达到造福全县人民,推进社会稳定,促进我县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切实加大投入,为计生事业经费提供保障

加大计划生育投入,确保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达到规定标准,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执行全县计划生育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

我县在编制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预算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县“十一五”期间人口控制目标,认真贯彻《__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在具体预算编制上遵循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第二,坚持“财政效益”的原则,少花钱,多办事,把事办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优化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第四,对计划生育经费实行分类管理,分别测算,国家测定的项目据实测定。

为切实对计生事业经费提供保障,我们还出台了以下保障措施:

1、预算安排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支出拨付优先考虑计划生育,确保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安排到位,拨付到位,确保计生事业经费支出增长水平快于全县财政支出平均增长水平,确保计生经费投入力度达到上级规定标准。

2、全县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分正常事业发展部分和国家确定的项目两部分。计划生育经费以上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增长幅度进行测定;对国家确定的项目:农村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村级计生主任工资补助和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救助等,根据工作需要据实测定和安排。

3、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计生经费按月及时拨付,县财政局、县计生局按月将计生事业费拨付到乡镇计生办,确保计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4、改进和完善经费投入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财政、计划生育部门根据市制定的计划生育经费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全县的考核办法,以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真实性。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得到落实。

5、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计生事业经费管理,确保计生事业经费用到实处。

经过以上措施,我县的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县投入计生事业经费已达____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增长了__%,比20__年的____万元增加了____万元,增长了__%。三年的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增幅分别达到了__%、__%、__%,均快于当年财政支出总体增长水平。人均财政投入由20__年的__元提高到__元,人均增加__元。

三、加强计生事业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保证乡镇计生经费及时到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乡镇计划生育经费按人口及标准核定后,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县计划生育局,由县计划生育局再直接拨付到乡镇计生办,确保计划生育经费的落实到位,防止计划生育经费被挤占和挪作他用。二是会同审计等部门搞好各乡镇财政所计划生育经费审计工作,督促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一旦查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把计划生育资金审计情况作为年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障这项工作的落实。

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各种计生惠民政策的落实工作,既促进计生事业的顺利开展,又切实为民造福,增加群众福利,减轻群众负担。主要有两项:

(一)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四种手术费”免费制度

按照上级规定,从20__年10月1日以来,县乡两级“四种手术”实行免费,费用由财政负担。为落实“四种手术”免费政策,财政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农村孕情、环情、节育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全部由乡镇计生服务站根据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按规定进行免费服务,所需费用成本由县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给乡镇财政,由乡镇财政拨付补助给计生办。二是农村按规定流产、引产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疗检查等,统一由县计生服务站免费服务,其费用由县财政负担。三是为保证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财政管理范围内的各项费用由县计生委财务科根 据正常进度,申报资金拨付。

(二)对实行计划生育好的困难乡、村和农户进行重点帮扶

对经济状况差,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的乡、村、和农户,我们优先安排扶贫资金,积极研究扶贫项目,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良好氛围。我们先后与__乡__村、__村结成帮扶对子,先后为他们送去了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2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字】网路计划 工程预算 工期优化 动态管理

引言:

一般工程预算是基于工程计量学的施工平面图计算。工程的预算方法有工程定额预算和工程量清单两种,工程量定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目前的工程预算中,已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工程量清单是按照招标文件和施工图要求,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依据《清单规范》中统一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列在清单上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清单的生产依据是施工图以及一些既定规则。由于施工图图纸复杂繁琐,使得工程概预算工作显得困难,在预概算过程中常常出现缺项、漏项、重复,如何减少这些失误,是工程造价急需解决的难题。

工程造价主要讲的是施工时间段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总和。使用网络图是施工流程的形象化展现。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工程预算方法,是以施工流程作为预算依据,通过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依次逐步合算。相对于传统的施工图预算,基于网络计划的工程造价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便显得简便易算,而且随着施工流程计算造价,也避免了缺项漏项和重复而不自知的困难。目前随着网络计划技术理论已经臻至成熟和对工程预概算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预算方法

1.材料预算费用

材料费用是指材料从来源地到施工场地被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总和。传统的材料预算仅仅是对已完成建筑物中所含各种材料的汇总统计,而对于施工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损耗仅仅以乘以一个相关系数解决。其过程不能谓之严谨。

在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中,我们考虑到了工程施工中必要的损耗以及对损耗的处理回收,从而将每个工序的财务支出最小化。把每一个工序所使用的材料费用进行汇总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 Mi――工序i的材料费用

Kij――工序i中第j种材料使用量

Rij――工序i中第j种材料余量中可在利用余量

Wij――工序i中第j种材料余量中不可再利用,但是回收废料

Cj――第j种材料的材料基价

Pj――第j种材料的材料回收价

其中 TM――材料总费用

材料试验费用――对于材料、构件或者建筑安装物进行一般鉴定、检查发生的费用。

2.人工费用

在工程量清单中的人工费用,和工程定额管理中人工费用一样,仅仅通过工时来计算人工定额。然而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会每一个工人每一个时刻都满负荷进行劳作,所以必然产生了很多窝工时间。这些费用的计算主要取决于劳务合同的签订。对于不同的劳务合同,会有不同的人工费用的支出,从而也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这些因素,在工程造价中应当有所体现。这也说明了加强合同管理,对于工程施工方的重要性。

人工费用的计算主要依据是劳工合同。其组成部分主要有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和劳工保护费。

①固定日工资计价合同

人工费用=固定日工资×人数×工期

②工作日与窝工日分算合同

根据时标网络计划图,计算公式为

其中 N――施工工人总数

ni――第i工作日工作人数

P2――窝工日日工资

P1――工作日日工资

人工费用的简捷算法

其中 T――总工期

qi――工序i需要的人工定额

3.机械费用

机械费用主要由折旧费用、大修理费用、经常修理费用、安拆费用、及场外运费、人工费用、燃料动力费用和其他费用等。一般来说机械的获得有三种方法:施工单位原自有机械、租赁机械、购买机械。第三种一般的在工程中进行摊销为机械台班折旧费用,其计算方法和自有机械相同。

①自有机械或者新购买机械台班折旧费

②租赁机械的机械费用

4.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汇总时时间价值的应用

传统工程造价往往是对工程投资的汇总,然而对于大型工程来说,时间跨度大,投资费用高。由此产生的时间价值也足以重视。比如动辄数十亿投资的电力工程,每年产生的时间价值至少数千万。所以加强对于时间价值的管理,也是一个工程投资的工作方面。由于传统预算方法的天然缺陷,对于时间价值管理,并不能科学地给出每一期的投资费用。

网络图是显示施工流程的图,包含了工程施工方面的时间信息,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得到每个施工时间段的施工费用,从而加强对投资资金的时间价值管理,对于总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我们可以将各个计息期的发生的建设成本折成现值。。计算方法为

其中 C――项目总成本现值

Pt――第t+1年项目成本

三、基于网路计划技术的工程预算方法案例分析

工地上有3名高压焊工,他们的工作相互平行且独立,现有人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工作,他的费用计入窝工费用。他们的工作由剩下2个焊工进行完成,对该情况进行工序进行预算及成本优化。正常工作费用每人50元每天,窝工每人每天20元。检查费用100元。材料费用100元。

1.传统预算往往直接由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组成,即材料费用+人工单价工时=100+50

而基于网络计划的工程预算:根据工艺网络图可以看出总工期为7天,而该工序预算费用:

+100+3×100

T=7;N=3;P1=50;P2=20;解得预算费用共1270元。

2.对特殊情况的优化

人事调整后总工期改变,并且总工期由施工组织设计决定。

预算费用=+100+3×100=60T+850

由上述式子可以发现,不管是工序的计价还是工程的进度优化,都要求把工期进行压缩。如图2网络图优化后,工期达到最小为8.5天。

图2:网络图优化

所以预算费用=1360元。

而即使经过网络优化后,通过传统的预算方法,预算结果依然是材料费用+人工单价工时,即100+50

关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工期优化以及平行工序调整为顺序工序的优化问题,乞建勋教授的《CPM网络中的路长定理及其在顺序优化中的应用》一书有过详细论述,在此不必赘述。

3.案例小结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有时候缺项漏项并不一定是工程造价人员的个人水平问题,传统的工程造价方法,也可能会导致缺项漏项的存在。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为工程成本上的网络优化,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预算方法,施工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缺项、漏项、重复计算的机会,工程预算费用也相对精确。另外,也方便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组织优化和改进,由于其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计算核算,使施工企业在进行总结分析的时候后,易于寻找到超支的工作,发现可减少成本的步骤。

从网络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也减少了盲目地工期压缩。盲目地压缩工序以缩短工期,往往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C-T曲线如图3所示)。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是施工细节问题的汇总,所以施工细节的调整不会给整体预算带来麻烦,网络图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压缩工序所带来的成本的变化。

四、基于网络优化的预算方法的应用范围

①网络图立足于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技术,所以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适用范围有局限性,比较适合施工企业的招投标报价和施工成本管理,而对于发包企业的发标文件的编制没有太大的作用。

②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某些数据的编制,需要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进行,相对而言主观性比较高。

对于某些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一些主观性大的耗用量的确定方法:

网络图考虑到施工技术,所以在某些量的取值上存在一些主观因素。比如某道工序的工作时间,比如某道工序的原材料的耗用量等等。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整体预算的影响,我们可以引入简单的加权移动平均法,计算该主观耗用量:

其中M――待确定耗用量

a――待确定耗用量的乐观估计

c――待确定耗用量的悲观估计

b――待确定耗用量的正确估计

五、结语

基于网路计划的预算方法立足于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技术,而施工图预算方法立足于施工平面图。然而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是考虑了施工组织的平面图预算。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①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与设计的根本依据是设计院所提供的施工平面图,所以说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预算方法,就是同时考虑施工组织和施工平面图的预算。传统预算法和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预算方法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相对地网络计划预算方法将施工平面图立体化,实际化。在理想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应当是统一的。

②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预算和传统施工图预算都是对一个工程的建设进行费用预算,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使得相同的工程不同的施工方,决算费用也不同。对于不同施工组织,由小到大地进行汇算,对于施工方来说,预算结果更加靠近实际施工费用支出。所以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可以给施工企业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可以作为施工承包企业的报价依据。另外,利用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结果,可以加强合同管理,进行施工流程的成本监测,方便PDCA过程的进行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③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招标企业,由于招标文件中的清单不考虑施工组织,基于网络图的预算无法进行。但是对于投标企业来说,基于网络计划的预算方法所计算的结果和自身企业组织有关,数据更加精准。甚至对后来施工财务监控过程,都有很大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乞建勋,李星梅,王强等.CPM网络中路长定理及其在顺序优化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2009-5-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刘伊生,王要武.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刘云龙. 土木工程网络优化的经济效益和应用条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6.12:139~147.

[5]李四福,诸克军,王德银. 大型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复杂性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9:90~94.

[6] 李先进,焦杰. 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2:95~98

[7] 刘军娥.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成本控制难点及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1.5:96

第3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提存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企业单方或与职工双方每期固定的缴费水平,而不确定未来对职工支付年金的水平,也不提供最低保证,职工在退休时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金额以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完全由职工承担,因此也称作“缴费确定型计划”。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由于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年金计划中明确规定,所以企业的会计处理非常直接和简单,主要包括确认企业年金费用和实际缴费两部分。由于企业年金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因而在我国,企业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根据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具体受益对象,按照事先确定的缴费金额全部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应付职工薪酬),然后根据协议定期向年金基金缴费。对于按照规定应由职工个人缴费的部分,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应从职工各期应发工资中直接扣除。而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其确认与计量,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取得、投资运营、支付各项管理费用、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以及因职工调动发生的账户变动等业务,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有关规定,并不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收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由于职工在退休后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是固定的,年金缴费和投资运营的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因而也称作“待遇确定型计划”。

(一)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的特点

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麻烦,《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职工福利(IAS 19 Employee Benefits)》大篇幅都在介绍设定收益计划的确认、计量与列报方法,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定收益计划里,企业需要通过精算假设来计量每期的应计年金负债和年金费用。精算假设是对确定企业年金费用各种变量的最佳估计(IAS 19),包括统计假设和财务假设两种。前者主要包括死亡率、职工离职率以及职工寿命等;后者主要包括折现率、未来的工资水平以及年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等。

2.设定收益计划经常会产生精算损益。精算损益是由于精算假设变动以及已实现损益等原因产生的应计年金负债的变化(IAS 19),主要包括对职工离职率的调整、对折现率的调整、职工寿命超出预期产生的差异以及年金基金实际投资回报与预计投资回报的差异等。

3.在设定收益计划中,应计年金负债是一项长期负债,反映企业根据年金计划确定的期末对职工未来应付年金的现值,需要选择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

4.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比较麻烦,一般与企业当期缴费的金额并不相等。

所以设定提取计划的实施需要精算师参与。精算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前环境下依据一定假设对每位职工的年金价值进行合理的精算,并采用专门的方法(通常有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累计收益法(ABM)和等额缴费法(LCM)三种),确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而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根据精算师精算的结果计算确定企业每期的年金费用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列报。

(二)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方法

企业年金费用是企业当期应计年金负债的净增加额,具体由以下6个因素构成:

1.当期服务成本(CSC)。当期服务成本是指职工由于当期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年金收益现值,根据IAS19的规定,企业应以估计职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职工当期提供服务为基础,采用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来确定当期的缴费金额。

2.利息费用。利息费用是指应计年金负债由于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利息,根据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余额与市场利率计算确定,其中市场利率应当选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司债券或国债的市场利率。

3.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产生的利息、现金股利以及资本利得扣除各种管理费用后的净收益,根据期初年金基金资产余额和预期收益率计算确定。预期投资收益与企业年金费用水平负相关,即预期投资收益率为正时,将减少企业当期的年金费用。

4.前期服务成本(PSC)的摊销额。前期服务成本产生于首次制定年金计划时对原有职工前期服务的补偿,或者对年金计划修改产生的职工年金收益现值。由于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附有行权条件(比如服务年限等),所以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选择职工剩余工作年限和服务年限中的较低者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5.精算损益(Actuarial gains and losses)。精算损益是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和应计年金负债现值之间的差额,其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已实现的损益(实际投资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差额),二是精算假设修改产生的损益。由于精算损益的构成内容经常相互抵消,而且各期变化较大,所以IAS19推荐采用通道法(Corridor Rule),即当期只确认超出期初年金基金资产和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中的较大者10%以外的部分,按照直线法在剩余工作年限内平均摊销。

6.年金计划削减(Curtailment)或结算(Settlement)的影响。企业年金计划削减是指职工人数大规模减少或者修改年金计划导致企业年金规模大幅减少,比如企业关闭车间、暂停年金计划等。结算则发生在企业削减或中止企业年金计划时,通过交易免除未来期间部分或全部年金缴费义务的行为。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年金费用并不包括年金计划削减或结算产生的影响。

企业根据上述因素计算确定的金额确认年金费用,并将每期根据精算师计算的应缴费金额与当期年金费用的差额计入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中,以反映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以及尚未确认的精算损益等。企业期末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的余额应当反映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差额,并将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金

额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应当单独确认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金额,且不能相互抵消。

三、两种企业年金计划的比较与评价

(一)两种缴费方式的比较

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存在相同之处:(1)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相同,都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将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费用,在职工为企业服务的期间(即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期间)按照受益对象进行确认,而不是企业实际或应支付给职工年金的期间确认;(2)管理模式都以信托关系为基础,企业将年金资产委托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受托人)进行管理和运营,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3)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列报。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无论在缴费金额、风险承担、年金费用确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二)两种年金计划的评价

1.设定提存计划简单明了,职工需承担投资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设定提存计划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设定收益计划。以美国为例,目前设定提存计划已经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形式,如著名的401(k)计划。设定提存计划的优点是操作便利,会计处理简捷,容易为职工所理解和接受,还免去了精算的繁琐,职工离职时也便于处理,有利于职工的流动。但设定提存计划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即职工退休收入不确定,投资决策主要由受托人负责,但投资风险却完全由职工承担,企业年金的收益水平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依赖较大。

2.设定收益计划比较复杂,企业需承担投资风险

第4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EXCEL模型

本文得到2015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粤教高函[2015]133号)和2015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5]72号)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Excel的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5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业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管理效率关系到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而如何正确及时地归集分配生产成本一直是成本核算和管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顺序分配法。其中,计划成本分配法计算手续较为简单,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计算分配一次,且可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情况,以便于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EXCEL软件给会计和财务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只要完成前期较为繁琐的建模工作,日后做核算处理时便可重复运用,大大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一、计划成本分配法简介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生产费用时按事先确定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个车间、部门耗用的劳务数量,计算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即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为各受益车间或部门提品或服务的数量,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出应分配给各受益车间和部门(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加上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过来的费用,减去根据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出的分配数,从而得到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和各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针对该差额的处理,可以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再一次进行分配,也可以将该差额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目前采用后者居多。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因为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都会有现成的资料,只要有各受益部门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的相关资料,即可完成分配,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只需要进行一次计算并分配,简化和加速了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可以用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还能反映辅助生产车间产品和劳务的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这些优点是其他几种方法无法比拟的,尤其在考核车间成本控制的情况这方面,便于管理者作出适当的生产调整决策,把成本尽量控制在计划的范围内,不产生过多的资源浪费。但如果计划成本制定得不准确则会直接影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准确性,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计划单位成本制定要比较准确,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计划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避免成本差异较大时转入管理费用影响当期的损益。

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计算公式如下:

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该车间、部门的耗用的产品或劳务量×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相应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差异额=(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入额)-按计划成本的分配数额

二、EXCEL模型设计

EXCEL模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广泛,单纯的数学问题、金融、财务等领域都可以使用,主要包括EXCEL表格的设计、文字的录入以及公式的编制等。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处理结果将在原始数据录入后即产生,较为快捷。如采用EXCEL模型进行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只要公式准确无误,原始数据录入准确,则随之产生的结果就不会出错,能大幅提高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可以采用EXCEL的等量关系自动完成相关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方便会计人员操作,缩短工作时间。

在EXCEL建模时,应考虑到界面的适用性,包括提高界面的可辨性与可操作性,界面应该简洁明了,做到能让初次使用者可以尽快上手。笔者认为可以将界面分为“原始数据录入”与“分配结果显示”两个基本区域,并用醒目字体对两个区域进行标识,方便初次使用者根据文字提示完成原始数据录入工作。

EXCEL建模的关键在于公式的编辑。公式编辑需要把数量计算和等量关系等数学逻辑转换成EXCEL公式,一般具有一定EXCEL操作基础的人员均可完成工作。但由于EXCEL公式编辑的灵活多样性,其输入方式也多样,可以通过插入函数和编辑栏输入等方式录入,即使在相同的界面,不同人员设计出来的公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三、基于EXCEL的计划成本分配法数据处理

本文以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两个基本生产车间的规模建模,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新建EXCEL工作簿,将其命名为“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EXCEL数据处理”,打开该工作簿,按如下步骤进行编辑:

(一)“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的设计。(图1)打开sheet1,按图1所示建立表格,该部分主要用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具体操作如下:在A1单元格输入“原始数据录入区”,输入完成后拖动鼠标至F1单元格,此时已经选定了A1:F1区域的单元格,点击“开始”下的“合并后居中”,单元格即合并完成并且文字居中,然后可右击行数“1”,选择行高,把行高设置为30左右,以凸显该区域是原始数据录入区。同样,点击A2单元格,输入“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点击鼠标拖动至F2单元格后合并并居中。如下操作大同小异,如图1所示,在相应的单元格输入文本即可,A11单元格的内容可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自行添加或修改。

完成以上文本录入后,在合计栏中,使用SUM函数来计算所选区域内数字的合计数。其中在C12单元格输入“=SUM(C4:C11)”,即表示计算C4到C11内数字的合计数,用于计算各车间耗用甲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合计,以此类推,在D12单元格输入“=SUM(D4:D11)”,在E12单元格输入“=SUM(E4:F11)”。此处可与原始数据中消耗总数相核对,以检查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设计。(图2)按图2所示,建立表格,该部分主要用于显示分配结果,全部数据均经过EXCEL公式编辑后自动得出。表格制作完成后,进行EXCEL公式编辑。

1、基础数据公式录入。在D20单元格输入“=E4”,表示引用E4单元格的数据;E20单元格输入“=E5”;D21单元格输入“=C12”;E21单元格输入“=D12”;D22单元格输入“=C15”;E22单元格输入“=C16”;E23单元格输入“=D4”;D25单元格输入“=C5”;D31单元格输入“=C10”;E31单元格输入“=D10”。以上公式利用等量关系,结合原始数据录入区中“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相对应的原始数据,用于相关计算处理。

2、计算公式录入。在E24单元输入“=E23*C16”,表示把E23单元格的数据乘以C16单元格内数据求积;D26单元格输入“=D25*C15”;D27单元格输入“=C6+C8”,表示把C6单元格内数据加上C8单元格内的数据求和;在E27单元格输入“=D6+D8”;在D28单元格输入“=D27*C15”;在E28单元格输入“=E27*C16”;在D29单元格输入“=C7+C9”;在E29单元格输入“=D7+D9”;在D30单元格输入“=D29*C15”;在E30单元格输入“=E29*C16”;在D32单元格输入“=D31*C15”;在E32单元格输入“=E31*C16”;在D33单元格输入“=D20+E24”;在E33单元格输入“=E20+D26”;在D34单元格输入“=D33-D21*D22”,即表示用D33单元格的数据减去D21单元格数据与D22单元格数据的积,用于计算实际发生于用计划成本计算的差异;在E34单元格输入“=E33-E21*E22”;在F20单元格输入“=SUM(D20:E20)”,完成F20单元格的公式后,可以利用EXCEL填充柄功能快速完成其余区域的公式编辑,具体操作为点击F20单元格,把鼠标指到单元格右下方,此时鼠标变为“+”号,然后点住拖动至F34单元格,EXCEL软件会自动填充F20:F34区域对应的求和公式,然后把F21、F22、F23、F25、F27、F29及F31单元格的公式清除,因为这些合计数并无意义,我们只需要算出费用的合计数即可。如图3,完成公式的录入工作后,模型将可以自动进行数据的计算,并与原始数据录入区中的“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联动,当“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变动时,该区域中的数据也自动予以调整。(图3)

(三)费用分配分录的设计。使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后,除完成费用的分配之外,一般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发生额与按计划成本分配的数额会存在差异,可将差异额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因此需要两笔分录才能体现整个分配过程。

1、费用分配的分录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2、结转差异额的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甲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乙辅助生产车间)

3、把分录录入EXCEL表格中。如图4所示,编辑EXCEL公式,即在F36单元格输入“=E24”;在F37单元格输入“=D26”;在F38单元格输入“=F28”;在F39单元格输入“=F30”;在F40单元格输入“=F32”;在G41单元格输入“=D21*D22”;在G42单元格输入“=E21*E22”;在F44单元格输入“=F34”;在G45单元格输入“=D34”;在G46单元格输入“=E34”。联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的数据,自动完成分录。(图4)

四、试运行

某企业设有供电、供汽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和第一、第二两个基本生产车间,2012年8月份供电车间本月发生费用为352,360元、供汽车间本月费用为340,000元,合计692,360元。供电车间9月供电383,000度(其中:供汽车间用电22,200度,第一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210,000度、一般耗用11,200度,第二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97,500度、一般耗用14,800度,管理部门耗用27,300度);供汽车间9月供汽6,800立方米(其中:供电车间耗用510立方米,第一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3,500立方米、一般耗用400立方米,第二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耗用1,500立方米、一般耗用200立方米,管理部门耗用690立方米),每度电的计划单位成本为1元,每立方米的蒸汽计划单位成本为55元。

如图5所示,把案例资料输入“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资料录入后,可见“辅助生产费用汇总表”中合计数与案例中消耗总量的一致,表示输入的数据无误。(图5)在原始数据录入区输入完成后,分配结果显示区的数据也随即产生,进而形成会计分录,如图6所示。(图6)

笔者将该案例进行了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手工核算,并将手工核算的结果与上述EXCEL模型运行得出的数据以及相关会计分录相核对,发现结果一致,说明模型并无错误。

五、结语

利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一方面可以用于会计教学之中,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对财会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小丽.计划成本分配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5.1.

[2]戴华江.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的EXCEL模型设计[J].财会月刊,2013.5.

[3]党晓峰.制造业企业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EXCEL设计[J].财会月刊,2013.10.

第5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与类型

企业年金计划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其最终用于支付职工退休后的收入。

(一)企业年金计划的经济实质 企业年金计划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消费理论和三个退休金概念。即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Franco Modigliani& R.Brumberg)等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商业权宜”、“人力折旧”和“递延工资”三个退休金概念。其中“递延工资”概念比较符合雇主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又能对劳动所得作时间上的再分配。企业年金作为“递延工资”,是指雇员在增加货币工资与退休金制度二者间具有选择权,如果选择后者,则将退休金给付视为雇主支付给雇员的一种延期工资。显然,这个概念已将企业年金给付视为工资的一部分,而工资包括货币工资和员工福利津贴两大部分,因此,无论是货币工资或企业年金给付延期工资,均作为雇主雇佣劳动力的要素成本。该概念为研究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其与职工工资的性质是一致的,都是由职工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形式。因此,企业年金的价值构成仍遵循劳动力价值理论。但企业年金突出的特点在于支付的时间,其价值的创造在先,使用在后,之间具有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在这一时间间隔中可以被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体现老年人收入的企业年金价值的计量可以参照一定时期的劳动力价值加以决定,同时考虑人的预期寿命等社会历史道德因素。

因此,企业年金作为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构成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用,当职工在一个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了服务,企业在支付职工工资的同时,应及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部分延期工资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完整反映。

(二)企业年金计划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从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角度区分,企业年金计划可分为确定缴费型和确定受益型。

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DC计划)是按照一定的公式确定每一个计划参与者的缴费水平,并为每一个计划参与者设立个人账户,其缴费积累于个人账户中,待其退休后,按照个人账户上缴费积累和基金投资回报额向退休人员计发企业年金待遇。在企业缴费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的运营及发放都由基金受托机构负责,其基金与账户的投资风险由职工个人来承担。从风险与收益角度出发,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状况,基金组织的资产和企业年金支付义务的会计核算就成为重点。而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只需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确认当期企业年金费用,承担向基金组织提存与确定缴费型年金费用相等的资金数额的义务即可。

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DB计划)是由一个企业年金受托经办机构预先确定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年金受益额,再根据年金受益额和距离退休的年限确定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此种计划中,退休人员的受益水平取决于其工作的年限长短和退休前的工资水平,其计算通常直接与工资水平、服务年限相联系。该种类型企业年金的筹集、运营与发放都与企业有关,年金筹集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费,虽然年金的运营交于受托人负责,但这笔资金仍为企业的资产与负债,运营收益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缴费,企业年金的发放也由企业负责,因此对于受益确定型企业年金而言,企业年金计划的全部内容均应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体系进行核算,包括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投资运营状况,这样势必导致筹集企业年金的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对于年金计划的核算较为复杂,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成为年金受益人等利益关系人关注的重点。

二、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

在“递延工资论”指导下,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关键问题是,企业年金作为递延报酬在劳务发生时就应该确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在具体的企业年金会计确认中,应结合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年金的特点,遵循以下会计确认原则:

(一)根据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 企业年金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职工在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企业年金是劳动报酬中的延期支付部分,职工对这部分价值拥有请求权与追索权,企业不能无偿占有这部分权利。在企业提供工资的同时,应及时确认和计量企业年金这部分延期支付的价值,计人当期的成本;并且企业也负有确认企业年金负债或资产的义务,实际上这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体现。

(二)Dc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运行环节进行会计确认 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到领取企业年金的过程中,DC计划历经三个独立环节,即年金成本的发生、企业年金筹集和企业年金发放。企业年金成本费用的发生是以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依据的,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雇员付出劳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从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形成了企业年金支付义务。而DC计划企业年金的筹资行为只是为了到时有能力偿还企业年金负债,显然筹资行为与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是两个不同的会计行为,在此期间所形成的年金基金,由于其运营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流入,只是与职工个人的利益相关,因此企业对于年金基金资产不予确认。职工退休后企业实际支付企业年金,此时职工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因此不确认任何成本费用。

(三)DB计划应根据企业年金的经济内容进行会计确认 就确定受益型年金,企业不仅承担按照企业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年金的义务,承担着相应的风险,同时为了保证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提供设定的企业年金,企业必须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一定的资产,DB计划年金资产的运营与企业今后的缴费紧密相关,运营状况好坏会引起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的多与少,因此企业年金的运营与支付都必须在企业财务报告系统中予以确认。并且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都需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企业年金债务成本,即以企业当期应付的年金义务作为年金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另外,企业年金基金的缴存数额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所得税、企业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按企业年金业务的经济内容而非形式确认则有利于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三、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符合要素的定义。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负债和费用的定义及确认条

件,均提到已发生的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这确保了交易和其他事项的非现金影响将尽可能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而不是在有关现金收到或支付的会计期间加以反映。因此结合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总原则,应在企业年金发生的当期确认企业年金资产、负债与费用等会计要素。而根据两种年金计划的确认原则,DC计划和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有所差异。

(一)Dc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C计划而言,在计提企业年金的环节,根据费用的确认条件,企业在核算费用时应该将发生的企业年金费用确认为当期经营费用,这样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而根据负债的确认条件,此时企业年金所形成的向年金基金缴款的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并能可靠计量,因此确认为企业年金负债。而同时形成的年金基金由于其运营的报酬风险与企业无关,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应被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至于年金基金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的要素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中已有规定。

(二)DB计划确认的会计要素 就DB计划而言,企业年金所形成的义务虽是在未来支付,但却是由职工已提供的服务引起的现时义务,义务的现值根据负债的定义确认为企业负债。鉴于DB计划企业年金经济内容的复杂,企业年金的费用要素的内容较多,其中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作为抵减项目纳入企业年金费用要素进行核算,并不作为收入确认,因为这一报酬是由未来事项引起的。DB计划所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由于仍被企业控制或拥有,其运营状况与企业年金的支付紧密相关,因此应确认为企业资产,只是这种资产用途有所限制。并且DB计划会计确认的最大特征在于企业年金成本是由众多的费用要素汇总确认得出,资产与负债各要素相互抵消后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四、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确认

根据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原则,结合企业年金的特点,以下就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和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会计要素的确认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则根据我国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DC计划的会计确认 对于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企业仅承担按期向企业年金基金缴费的义务。因此,企业向年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资产,而只是按照年金计划规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当期及以前各期应缴未缴的缴存金。当企业每期实际提存企业年金时,应确认相关的负债和年金费用。只是当企业的提存金超过了当期应缴的年金费用时,超过部分才在报表内确认为预付的企业年金。

(二)DB计划的会计确认 在DB计划中,企业不仅承担了按照年金计划向退休职工支付企业年金的义务,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由于企业最终负有偿付年金的义务,在会计处理中企业应将基金资产与年金给付义务在会计报表中同时确认反映。企业按期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只是保证其能够在职工退休后向其提供确定养老金的一种手段,仍应确认为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只是该项资产被限定用途,不能用于清偿企业除年金义务外的其他义务;职工已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企业年金给付义务在各期期末的现值即为年金义务现值,它随各期服务成本的确认而增加,其中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变量最终影响着未来企业年金的支付,所以导致会计核算相当复杂。当基金组织向退休职工发放企业年金时,年金计划资产和年金给付义务应同时确认减少。在确定受益型计划下,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企业对年金会计确认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年金成本的确认。考虑的相关因素有:当期的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利息成本、计划资产的回报、精算利得与损失、过渡性成本、缩减与结算损益。

(1)当期服务成本。它是企业年金计划损益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归属于各个年度的会计确认方法有两种:一是应计福利法,又可分为累积福利法及预计福利法。前者是依据员工目前的工资水平及工作年限计算出企业应支付的年金现值,再与上年度相比,得出今年应向基金缴纳的资金。如果员工突然离职或是企业突然破产,累积养老金法下计算出的养老金即为企业必须支付的数额。预计福利法所依据的是预期的员工在退休之年的工资,而非今天的工资水平。

二是水平缴款法,其依据预计的员工工作年限及退休时的工资水平,计算出员工在退休后可获得的年金数额,将此数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作为当期费用,该方法下产生的负债只是成本分配的结果,不能反映负债的公允价值。

如员工A从2005年开始为甲公司工作,他的年龄为25岁,起始年薪¥30000,正常的退休年龄为60岁,预计工资每年上涨3%,市场利率为6%,该员工退休后的预计寿命为20年,公司规定员工退休后每年可领取的养老金为员工最后一年工资的2%乘以工作年限,员工自工作之日起便获得养老金的领取权,公司将在员工退休后每年年初支付企业年金。以2005和2006年两年为例,若仅考虑当期劳务成本和企业年金债务的利息。不考虑投资收益等其他因素,三种方法对企业年金成本的计算如表1:

由表1可看出,初始时累积福利法下的每年当期服务成本最低,预计福利法居中,水平缴费法下最高。此后,每年的当期服务成本在累积福利法下逐年快速增长,最终超过预计福利法和水平缴费法下的成本,而在水平缴费法下,每年的成本保持不变。按照企业年金的经济实质,服务期短,享受年金福利应该较少,因此采用应计福利法较为科学,而预计福利法下各期费用水平的波动较为平缓。故一般而言,我国建议采用国际较为通行的预计福利法予以确认。

(2)过去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是在企业年金计划生效日或修正日,对职工过去服务期间的企业年金进行追认而增加的预计福利义务。可以是正的(引入或提高福利)或负的(降低现有福利)。该项目通常是由于建立一项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

在企业年金会计实务中,基于递延确认的基本特征,对于过去服务成本在发生时不予确认,而在工作底稿中备记此金额,然后将其在未来期间进行摊销,摊销数计入当期的企业年金费用,从而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会计界的认同。而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我国企业年金还处于初步设立的阶段,建立DB计划的企业很少,如果采用在生效日或修正日立即确认的方法,会造成企业在刚刚建立企业年金的阶段负担过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选择确定受益计划的障碍。笔者认为,我国也应采用摊销的方法确认职工过去服务成本。

(3)过渡性成本。它是企业在启动年金计划前并没有向年金基金投入资金,但一旦设立年金基金,员工享受年金的权利就可追溯到计划启动之前,这之前福利债务就称作“过渡性负债”。可以采用立即确认或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确认为“过渡性成本”。一般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启动年金计划时涉及的过渡性成本会较高,立即确认会影响损益的可比性,因此建议采用分期摊销的方法予以确认。

(4)计划资产报酬。将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而不是实际报酬作为企业年金成本的一个确认因素,主要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计划资产每期的实际报酬率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变化,计划资产的数额较大,若以实际报酬计算企业年金成本,会引起各期年金成本高低不一,波动较大,甚至产生期间负的企业年金成本。通过预期报酬与实际报酬差异部分的递延,有效拉平损益。并且经过合理精算与估计,预期报酬取代实际报酬作为年金成本的抵减项,在会计上也使各期的年金成本具有可比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环境中,采用专业年金受托机构的预期报酬率较为理想,可以避免企业任意调节计划资产的报酬,从而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5)精算的利得与损失。由于精算假设的变更、假定和实际情况的差异(即经验性的调整)而造成的计划资产市价的变化和预计养老金负债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精算利得或损失。这些利得与损失尚未得以确认。尽管在会计当期立即确认能真实地反映报表数据,体现会计相关性原则,不会导致虚假的稳定,但会造成收益与权益的波动。而这种波动性是由于未来预测事件而非真实事件引起的。因此在确认时采用递延摊销方法,可以有效缓冲精算数据准确性不足给损益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设立的前期,可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随着企业年金以及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是采用立即确认还是递延摊销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企业年金的结算与缩减。当企业年金进行结算与缩减时。企业应在当期运用精算假设对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划负债的现值进行重新评估,因此企业应确认年金结算与缩减时的利得或损失,其中包括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划负债现值的变化以及以前未确认的精算利得和损失、过去服务成本和过渡性负债(资产)。

第二,计划资产的确认。计划资产就是企业按规定提存给基金组织并由其管理运营、其用途一般只能用于将来支付企业年金的全部资产。在确定受益方式下,企业年金的计划资产是在公司的控制之下,与资产相关的实质风险和报酬都由企业承担。

第三,年金义务现值的确认。年金义务是按照确定受益型年金计划的规定,应于雇员退休时给付的一种递延报酬义务,主要有即得给付义务、预计给付义务与累计给付义务三种形式。即得给付义务是假设职工目前离职应负的给付义务,显然不能作为整个年金计划的衡量标准,会计确认与披露主要针对后两者。

(1)预计年金义务现值。预计给付义务体现为资产负债的形式为预计年金义务现值,其超过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表现为企业年金负债。其小于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则表现为一项资产,是企业年金会计确认的主要内容。

第6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 计划管理 弹性机制 梯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0-02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

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

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

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

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

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

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

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

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 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 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燕乔,王宇鸿,高于.新时期开展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的意义[J].中国农业会计,2009(5)

第7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EPC模式 费用控制

1.前言

当前我国核电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按照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机组运行与在建的装机容量为5800+3000万千瓦。规划目标的明确,让核电项目建设工作更加紧锣密鼓。当前多个核电站正在兴建,并且不少省份正在开展选址的前期工作,涉及国有资产投资上万亿元。

核电项目建设技术复杂,拥有众多的接口和作业;建设周期很长,一般成熟堆型计划总工期在60个月以上[1];投资额巨大,百万千瓦双堆投资额在人民币300亿元左右;关键设备的制造只有少数拥有知识产权和设计许可的国家可以进行[2]。核电项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费用控制工作任务的艰巨和繁杂,而作为EPC总包单位,在保证核电项目建设和运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如期实现,并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做好费用控制工作。

2.建设期的核电项目费用控制方法

要做好核电项目的费用控制,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明确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在费用控制过程中的职责,然后建立一个清晰的费用控制流程,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地遵照执行,才能保证费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2.1费用编码管理

通过规范核电项目费用编码体系,可以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类费用的归属,保持费用控制过程中费用划分标准的唯一性、统一性及可追溯性。

但是在核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的签约额并不会去考虑概算的框架结构,而是对核电项目的各项单元费用打包重组,这就造成计划额(概算额)和实际完成额(合同额)无法一一对应。因此我们需要用费用编码这个中间控制工具,分别对概算额和合同额按照费用编码一级级往下细分,直至分解到费用编码体系的最小单元,这就实现了计划额和实际完成额能够逐一对照,实时跟踪项目费用计划执行情况。 [3]

2.2费用计划管理

在核电项目费用控制管理中,需制定合理的费用计划。实施费用计划管理,使工程投资在实施过程中既能控制各分项目标值,又能保证当出现不可预见费用时采用总量调剂的方式,保证不可预见费在总概算内有资金来源解决。

费用计划管理,是根据已签订的合同、已发生费用以及未来工程建设的信息,对工程总概算进行细化、分解,编制执行概算,施行总量控制,分量微调,对整个建设期的工程投资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工程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建成。

费用计划管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应根据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及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制定项目全周期投资计划;再根据项目的进度安排,分解到年度费用计划。年度费用计划是项目的每年的费用控制目标,它着重反映的就是合同的执行状况。如果合同范围中的某项工作顺利完成,那么这部分费用将从合同承诺状态转变为实际发生的费用而被计入到年度费用计划完成额当中[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年度费用计划同样按照费用编码结构计列。

无论总体费用计划还是年度费用计划,都要实行分级管控,费用总目标将被不断地细分为各级费用子目标。不同权限的部门和领导对不同层级的费用子目标负责,当某一分项超出费用控制目标时,可以在自己所管控级别之下有盈余的分项间调剂使用。当实际费用超出管控的费用子目标时,则应向上级部门或领导提出调整申请。从而实现整个建设期工程投资的动态管理。

2.3费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2.3.1立项控制管理

立项应视为具体项目的开始,在费用立项申请和审批的过程中,申请部门不仅要考虑所实施工作的费用来源和计划费用,也将对项目的技术方案、进度计划等实施先决条件进行梳理,同时对所实施工作是否属于工程总承包合同范围内做出判断。通过严格控制项目费用立项审批,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工程项目费用有效的事前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3.2 招投标控制

项目施工合同、采购合同的招投标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国和招投标法》和国家有关文件,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邀请招标,参照国家标准示范文本或国内其它核电项目通用、常用文本/条款,使招投标工作走上规范化。

2.3.3 合同管理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约定付款方式及支付进度;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监督各承包商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管理支付、控制变更,寻求双赢。

2.3.4 索赔管理

针对分包商的索赔,必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当合同一方提出索赔或违约赔偿时,有关部门应迅速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立即进行分析,主动向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并与业主主合同规定对照,如有必要,合同管理部门牵头召集索赔小组会议,进行分析磋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据此,由合同管理部门填写主合同索赔时间报告单,写明处理索赔事件的意见,供总经理部决策。总经理部决策后,索赔小组与外方进行交涉以关闭索赔事件。

如果在索赔过程中出现争议,则可以考虑在不同层次进行多方式和途径的协商,以期解决问题。如最终未达成一致,则诉诸仲裁。

2.3.5 变更控制管理

在合同签订前应尽可能完善设计和合同文件,避免变更。

建立严格的设计和技术变更授权审批制度。除非涉及重大质量安全问题,或可以为公司争取明显的效益,否则应尽可能减少设计、技术要求和商务条件的变更。

所有变更应按程序规定办理必要的手续,不允许出现先开工、后办理变更手续的做法。

2.4费用控制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检查

在投资控制执行中,事前要预测风险并加强风险规避管理,事中收集投资统计数据和信息,事后对计划和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实时地掌握项目投资情况,为后续的决策做好基础。

2.5费用控制过程中的纠偏管理

包括投资行为和投资计划的纠偏。即当投资超计划时,首先对投资业务进行纠偏调整,避免突破费用控制计划;当无法调整时,通过调整计划和动用预备费,保证项目实施。

结语

核电项目技术复杂、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巨大,作为核电项目的EPC承包商,在项目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不同时期的费用控制特点,把握费用控制的重点,通过费用编码管理、费用计划管理、费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纠偏管理等具体的费用控制方法,达到控制整个项目投资并实现自身盈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平东,孙汉虹:《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

第8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进度优化工期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进度优化实例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进度计划的优化,按其优化达到的目标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工期优化;(2)费用优化;(3)资源优化。

一、工期优化

工期优化是指在满足既定约束条件下,按要求工期目标,通过延长或缩短网络计划初始方案的计算工期,以达到要求工期目标,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网络计划初始方案编制好以后,计算出工期,称其为计算工期,与业主或本企业要求的工期相比较,只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计算工期等于要求工期、计算工期小于要求工期、计算工期大于要求工期。

1、计算工期等于要求工期

这种情况不必进行工期优化。

2、计算工期小于要求工期

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行工期优化。

如果计算工期比要求工期小得多,则考虑与施工合同中的工期提前奖励相结合,将关键线路上资源占用量大或者直接费用高的工作持续时间延长,或者重新选择施工方案(改变施工机械、调整施工顺序),以利于平衡资源、降低工程成本。

3、计算工期大于要求工期

这种情况必须进行工期优化,优化思路是压缩关键线路各关键工序的工期。

压缩工期的措施通常有两大类:(1)通过合理的劳动组织,(2)通过改善技术措施。

选择合理的措施后,压缩关键工作,应考虑以下因素:

(1)应选择缩短持续时间后对质量和安全影响不大的关键工作;

(2)应选择有充足备用资源的关键工作;

(3)应选择缩短持续时间需增加费用最少的关键工作;

(4)压缩时应注意,非关键工作可能会转变成关键工作。

4、以下是选择了一工程实例,对工期优化的具体操作予以解释。

某工程的一分部工程,施工企业制定的初始进度计划如图1-1,工期为160天,业主方指令此里程碑事件的工期为100天。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对其初始进度计划进行工期优化。项目部组织技术、计划、成本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出缩短④-⑥(即G工作)需增加的资源很多。

对图1-1某工程初始进度计划中的符号解释,如工作A10(8):

10——正常持续时间,即初始进度计划是按照此时间编制的;

括号内的8——表示加快进度,最快也得需要8天才能完成,即此工作最多只能压缩至8天。

调整进度计划的详细操作过程为:

(1)因为压缩关键线路,才能达到缩短总工期的目的。所以首先找出初始进度计划的关键线路。

线路①-③-④-⑥为关键线路,即工作B、D、G三个关键工作,总工期160天。

(2)计算缩短的时间:160—100=60天。即总共应压缩60天。

B、D、G三个关键工作中,缩短④-⑥(即G工作)需增加的资源很多,所以尽量不压缩④-⑥(即G工作)。

因此,首先压缩①-③、③-④工作,即B、D工作。

分析:如果被压缩的工作有平行工作,则必定会将平行工作同时压缩,引起更多的资源及费用的增加。基于这个原因的考虑,压缩关键线路时,首先压缩关键线路的天数取决于平行工作的自由时差(即波形线部分),这样就不会压缩到平行工作的实质工作时间(即直线部分),就可以避免平行工作的资源及费用的增加。直至所有可以首批压缩的关键线路的平行工作的自由时差(即波形线)全部压缩完毕,总工期还未达到要求目标,再考虑压缩平行工作的实质性工作时间(即直线部分),压缩多少,依据压缩到的各工作的最短工作时间(即括号内的数字)计算。

(3)第一次压缩:压缩①-③(即B工作),平行工作是②-③(即C工作)、②-④(即E工作),压缩自由时差的时间,可缩短工期10天(即①-③的自由时差)。第一次压缩后的进度计划如图1-2。

第一次压缩后C、A工作由非关键工作变为关键工作。

(4)第二次压缩:压缩③-④(即D工作),平行工作是③-⑤(即F工作)、②-④(即E工作),压缩自由时差的时间,可缩短工期10天(即③-⑤的自由时差)。第二次压缩后的进度计划如图1-3。

第二次压缩后,F工作由非关键工作变为关键工作。

(5)第三次压缩:压缩③-④(即D工作)、③-⑤(即F工作),压缩至括号内的数字,可缩短工期50-30=20天。第三次压缩后的进度计划如图1-4。

第三次压缩后,关键工作D、F已压缩至最短时间,无法再压缩。

(6)第四次压缩:压缩①-③(即B工作)、 ②-③(即C工作),压缩至括号内的数字,C工作可压缩30-18=12天,B工作可压缩40-20=20天,所以最多只能压缩12天。第四次压缩后的进度计划如图1-5。

第四次压缩后,关键工作C已压缩至最短时间,无法再压缩。

(7)第五次压缩:压缩①-③(即B工作)、①-②(即A工作),压缩至括号内的数字,B工作可压缩28-20=8天,A工作可压缩10-8=2天,所以最多只能压缩2天。第五次压缩后的进度计划如图1-6。

第五次压缩后,关键工作A已压缩至最短时间,无法再压缩。

由于工作A、C已无法再压缩,所以平行工作B也无法再压缩。

至此,总工期已压缩至106天,还有6天尚需压缩。目前关键工作有A、C、B、D、F、G。其中,A、C、B、D、F都已无法再压缩,所以只能压缩工作G。

(8)第六次压缩:压缩④-⑥(即G工作),压缩6天即可满足要求。

经过六次压缩,总工期已压缩至100天,符合业主要求。

二、费用优化

又称工期成本优化或时间成本优化,是指寻求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工期安排或按要求工期寻求最低成本的计划安排过程。

1、费用和工期的关系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主要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一般情况下,缩短工期会引起直接费用的增加和间接费用的减少。费用和工期的关系曲线如图2-1所示,图中总费用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工程计划的最优方案,此方案工程成本最低,其相应的工期称为最优工期。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这一点很困难,在这点附近一定范围内都可算作最优计划。

2、以下是选择了一工程实例,对费用优化的具体操作予以解释。

某项目部编制了一分部工程的网络计划,如图2-2所示。项目经理审查项目部编制的进度计划时,要求调整进度计划,使费用最低。项目部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得出以下数据:间接费为120元/天(即每压缩一天,间接费减少120元),各项工作的直接费、持续时间标识在图2-2中。

优化进度计划的详细操作过程为:

第9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一、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乡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乡镇当前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和完善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促使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基本杜绝了多胎现象,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我乡镇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是好的,符合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执行生育政策不到位,计划外生育反弹

执行生育政策不到位,计划外生育反弹的原因:一是计划生育“七不准”和依法行政给计生委和计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使用的强制措施不能用,面对计划生育对象、不参加环孕检的对象、不落实节育措施的对象和不交社会抚养费的对象,即不能动手搬东西,也不能收押金、罚款,只能反复做思想工作,增加了执行生育政策到位的困难。二是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而外省很多地方对流动人口不查验《婚育证明》,致使外出人口办证率低,许多外出人口流向不明,给执行生育政策带来困难。三是环孕检率低,由于对育龄妇女不参加环孕检没有任何约束措施,只能靠计生干部上门做工作,凭群众的自觉性参加环孕检,所以环孕检率难以提高,影响了生育政策的执行。

2、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一是群众生育男孩的意愿仍然强烈;二是受到利益驱动,不少卫生技术人员仍然隐蔽地进行性别鉴定和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手术;三是性别比整治责任不清,从部门配合的角度上面,其他部门不参加不予配合,靠计生部门一家抓性别整治,难以完成任务。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乡镇财政投入不足,计生经费严重短缺。由于经费投入不到位,致使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独生子女奖励费、二女户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奖励优惠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而且为了维持日常工作,不得不靠征收社会抚养费度日,以致“放水养鱼”现象重新抬头,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4、基层计生队伍不稳定

乡镇计生工作人员任务重、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人心思走。由于计生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的局面并未改变,从上到下层层下达考核指标,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有的考核指标脱离工作实际,面对过多过滥的考核指标,乡镇计生干部疲于应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1、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将计划生育真正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跟踪追究,切实发挥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黄牌警告”的作用,促使各级党政领导紧绷计生这根“弦”,具体抓落实。

2、加大计划生育人均事业经费投入。要求明确计划生育人均经费不含人头经费、社会抚养费和财政转移支付计划生育经费。建议组成督查组,对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形成督查通报,监督落实人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要将财政转移支付计生经费统一划拨到计生委帐户,由计生委统一管理,防止乡镇克扣挪作他用。由各部门联合制定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依法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乡镇挤占、挪用计生经费和社会抚养费的,要视情节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对投入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