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讲人物故事范文

讲人物故事精选(九篇)

讲人物故事

第1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杨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员。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六年级:张广鹏

第2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爱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哪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听说您要给他讲故事,他也会立即安静下来,坐在您的身边,希望您能给他讲一个迷人而动听的故事。

您千万别小看了讲故事对孩子文字语言及创作的启蒙作用,这个作用发挥好了,甚至能关系到孩子的美好前程。以语文考试来说,如果试卷满分为100分,作文分一般为40分,所占比例实在不少。而作文要做得精彩感人,其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文字运用是否生动恰当,写作手法是否推陈出新,文章立意是否符合时代的精神和人们的道德水准等,将是判定作文分高低的重要标准。当然,这是对长大以后的孩子说的。对于幼儿来说,只要他们编出的故事生动富有幻想,有童趣般的描写,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就可以了。梁晓声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忆过母亲。他说:“幼年时的我,就经常蹲在母亲的身旁,听母亲讲那些娓娓动听的故事。”可见讲故事对激发幼儿时期孩子的创作激情是何等重要。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作文方面,甚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作为,那就用您自己讲述的故事去启蒙、引导孩子们自己讲述的故事吧。

瑞典有一位动物学家叫波特曼。他在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儿与各种动物的胎儿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人虽然是各种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但他却是在大脑发育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鹿、羊、马等弱势食草动物生下的羔儿,生下来不久,就能随母亲奔跑,在遭遇狮、豹、狼等食肉动物的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它甚至能趴在树草丛中一动不动,来逃避灭顶之灾。而人类的新生儿则在出生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其他哺乳动物的“新生儿”所能做到的事情。这说明人类新生儿是在出生后,不断在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大脑才逐渐发育成熟的。一般来说,大脑发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第二阶段是从4岁到6岁;第三阶段是8岁左右,这时的大脑发育才基本成熟。而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这也就是说,我们为孩子讲故事,以增强他们文字与写作才能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才能使我们所讲述的故事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用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中的“火花”去点燃孩子心中的创作激情:“我也能编个好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讲故事是语言艺术,特别是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更应在语言上下功夫。最好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收到较好的启蒙效果。讲故事时,应尽量避免成人化的语言,如讲到“山路崎岖不平”就要改成“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成年人缺乏,但孩子的想象力却极其丰富,他们每日的游戏和活动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很少受成年人思维的那种约束。讲故事时,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这是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目的。例如,孩子如果在家中抢吃抢喝,就不妨给他讲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完了,能否让孩子再就这个故事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情节?例如,孔融又裁了许多梨树,他是怎样为梨树浇水的?遇见了干旱没水怎么办?有一天飞来了许多害虫,他又是怎么消灭害虫的?后来梨树结了许多又大又水灵的果子,他是怎样处理这些梨子的?只要能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应鼓励他们在故事的王国里自由地翱翔。

第3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关键词:讲故事;技巧;点评要点

语言表达技能的实践性很强,高师院校学生要掌握的讲故事这个教师语言基本功就是这样。教师口语课中,任课教师一般都会结合小案例讲解讲故事的技巧,但学生只有在讲故事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体会、理解技巧,只有在教师精准、深刻的点评中认识自己讲故事技巧的不足,从而改进、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的技巧与点评的要点实际上是从不同层面或是不同的时间上提出的讲故事要做到的事项和达到的标准。一个是在学生实践之前教师的理论讲解中,一个是学生实践之后的点评中。师者为师,既在于教师要有着很强的实践示范能力,亦在于教师要有着一份更深的以理论评点实践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从这个角度,如何评点讲故事,给教学口语的教师提出要求。本文谈笔者长期从事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以及在担任学院“故事大王比赛”评委中所得的几点心得,既是讲故事的技巧,也是评点故事的要点。

一、胸有成竹,熟悉故事

讲故事的首要要求是讲故事本人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发生在谁和谁身上的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有哪些曲折的变化,故事主题是什么,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即做到什么情况下,都能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如果能说清楚这些,自然知道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和该怎么样讲这个故事。

二、添枝加叶,处理故事

在满足“胸有成竹,熟悉故事”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材料作必要的变动,有些地方可以适当的描绘,添枝加叶,有些地方根据听众的对象,可以将语句做一些适当的转换,或者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增加一些顺应故事内容又接受度高的词语。总之,讲故事,不是读故事,不是背诵故事,是在符合故事情节和故事主旨的情况下,适当地改编,反而能让一些经典的故事增加新意。

三、改变声音,区分角色

幼儿园的小朋友以及低年段的小学生,年龄在3~8岁,他们的性格是喜欢自然界,更亲近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因此,儿童故事中的角色多是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猴子、小白兔、大老虎、狮子等。要区分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形象,首先要区分一个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声音。高而细的声音、粗而沉的声音、温柔的声音、凶狠霸道的声音、调皮的声音、憨厚的声音,每个角色都有与自己性格以及年龄、性别相适应的声音。

四、善用语调,区分情境

精彩的故事,总会一波三折,有情节的起伏变化。在这些变化的情节中,同一个角色会有不同的语气、语调,讲故事者也要相应的有不同的语气、语调才能还原真实的情境。比如,“没有牙齿的老虎”这个故事,老虎一开始的“凶狠、得意”,牙疼时必须得拔掉时的“无可奈何”,拔掉时还不知中计而道谢时用漏风的嘴巴说话时的“憨傻、可笑”。故事中,角色的高兴、害怕、担心、惊讶等行为的变化,都可以借用相应的语调来表达。

五、眼神、动作、表情的一起运用

故事是讲给观众听的,同时也是演给观众看得,不能呆呆地站在那变成一个简单的传声筒,应该调动自己声音以外的表达媒介,一起来把个故事展示出来。具体来说:(1)故事中提到的事物、场景,无法像绘画、舞蹈和影视等艺术形式那样具体、形象地把事物场景展示出来,但是讲故事本人,讲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水、满树的苹果……”就要自己仿佛眼中看到这个事物,心里装着了这个事物。(2)配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变化,可以相应地有一些表演性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配合语调展现情境,比如,兴奋时眼神要明亮热切、忧伤时眼神要落寞灰暗,“睡觉”可以作将双手并拢放于头侧的动作,“害怕”可以展示目光恐惧、身体收缩的情状。

六、通俗、生动的口语表达

讲故事也是一个口语性强的语言艺术。口语化的语言贴近生活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听起来顺耳、亲切,能唤起听者熟悉的生活体验。除此,给儿童讲故事,还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和思维习惯,要生动、形象,语言要简洁,避免用长而难的句子,多选一些描摹事物形象、动作、声音的词语,提高儿童听故事的兴趣。

七、速度不宜太快,情境转换要稳

讲故事的对象是儿童,更需要讲故事的人吐字清晰,字字有分量,不宜太快,太快不利于语意的表达,且儿童的接受速度难以跟上,要从容不迫,字字送入听众的耳中。故事有不同的场景、情节组成,不同的场景、情节的转换要稳,不宜上一个场景和下一个场景连接在一起,听众还没从上一个场景回过神来时,下一个场景已经开始了。

以上的几点,前两点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因循守旧故事的要求,学生一般都能做到,中间三点是讲一个生动的故事的要求,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最后两点是讲一个听起来很舒适的故事的要

求,则需要学生有更高的语言掌控能力。

理论结合实践的精准点评,能让学生在实践后有深刻的体会,认识到讲故事的技巧要点,在理论标准的衡量下找差距,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提升,可以说“讲练结合、以评促学”是讲故事这项口语技能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当然,自然不必说这些评点故事的要点,只是学生在台上进行讲故事的表现时需要做到的内容,要达到上述的一些效果,则需要在课下做一些阅读、思维训练培养内在的表达素养,做一些气息、发声、表演等基本功的训练,方能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掌握这些要点。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钱维亚.幼儿教师口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4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历史事件分成“翁同?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教学效果

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要求历史故事接近或者符合历史真相,因此,教师要对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对比,然后查阅相关资料,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真实可靠,除此之外,选择的故事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讲述的历史故事最好和现在有某种联系,然后以史喻今,清楚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下面就做深入的研究。

一、分析历史故事的现实作用

1.历史故事生动具体

一般故事都是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因此时间、人物、地点都有,而且有一个发展高潮和结局,在细节方面会更加具体深入,引人入胜。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晦涩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讲授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景、背景,而且对人物的一些品格也会有所了解,这样就会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有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

2.历史故事的讲述包含很多教学方法

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授经验的一种方法和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然后合理地选择故事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方法,将历史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历史故事中,不仅有对事件起因、发展、结局的描述,还有对其中问题的分析,对人物的整体评价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1.分析以人物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时,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故事进行精细讲解。汉武帝刘彻在16岁的时候就登基做了皇帝,在期间其经常带领自己的随从,到处游玩。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家要水喝,主人怀疑这些人都是坏人,然后就将附近的人都叫过来,将这些人都抓了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也就是主人公刘彻,气宇轩昂,知道其不是普普通通的小混混,因此她将主人灌醉,之后将之前的人都遣散回家,好好地款待了这些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很好地再现了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其刚强勇武,甚至是好大喜功的性格,这些素材的体现,为以后其治理国家、击溃匈奴打下了基础。

2.分析以事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采用事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要对故事进行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了解到事件最真实的一面。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

3.分析文学史实等故事的应用

对于史实故事而言,可以在史书中找到,因此,在讲故事的时候,具体的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等,都可以在资料中进行查证。例如荆轲刺秦王,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

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讲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时,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故事。还有些故事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故事一般都是以那个时代的历史作为背景,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但是在具体的细节上,却有不符合历史事实,或者夸张的情况,这都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因此在引用历史故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被其误导,例如,在评价曹操的时候,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对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方式的分析,发现历史故事教学有很积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

高其对历史课程的兴趣,而且故事生动形象,可以截取一个小段落进行讲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历史课程中,选择不同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丽英.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2(9):98-99.

第6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真实性

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

情节的起伏跌宕。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在展示矛盾情节过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注意悬念和细节。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报道角度的平视角。叙事角度是讲述者的观察点,据奈特和米克・巴尔的划分,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类。零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虚实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内聚焦是透过故事中人物来确定故事焦点,叙述者是讲述他所知道的事,叙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外聚焦从见证人角度讲述故事,仅陈述他看到的、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心理描述,叙事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新闻价值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以高视角去分配新闻素材,做到零聚焦叙事或者内聚焦叙事。作为记者,他必须要站在受众角度,引领受众去发现、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人物经历和真实细节。

新闻故事更注重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背景变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常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新闻故事注重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的价值取向类似民事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报道强调实录和客观,尽量减少主观性成分”,参与性的表现;“讲述”注重人情事理,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动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评价性的表现;根据讲述者的风格采用较自由的陈述方式,口述性。《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刘玉梅,这个普通的女子,能执守23年疏捞生涯,在最"低微"处干出一番事业,源于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一身脏换来万家净,值得!辛勤劳动,光荣! 我们身边这美丽的世界,不都是劳动的结晶吗?不能再平凡了的岗位,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子,王静快乐而充实。快乐源于她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源于她实践着质朴的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兰贵娥坚守着诚实和善良,利及他人,也成就了自我,折射出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的主流。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故事化新闻的勃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第7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我们中国传统的三大节目包括新闻节目、社教节目和文艺节目,大家都知道,新闻的定义很明确,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的新闻和狭义的新闻,而社教节目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以社会教育为主旨,传达科学知识、社会公益、社会道德这样的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除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之外的其他节目统称为社教节目。可以说,社教节目是个“筐”,新闻、文艺不办的,就要纳入社教节目,社会需要的,社教就要办,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把新闻、文艺节目的所有手段都纳入进来,而新闻和文艺就不行了,不能采用文艺的手段办新闻,也不能采用新闻的手段办文艺,社教节目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手法也非常灵活的,因此社教节目是一个台创作实力的真正体现。当今媒体主要有三大功能:1.咨询传播;2.提供故事;3.娱乐大众。只有社教节目能完全体现这三大功能,能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讲故事为主要手段带出广泛的信息和娱乐价值。三大功能被社教节目较为全面的体现出来,讲故事是现在我们社教节目大量采用的手段,无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还是广播专题节目的制作,都要参与讲故事,而讲故事又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感性的,是人们对事物感性描摹的一种方式。由此会不会带来第二个问题,说社教节目在广播电视系列节目中是一个理性思考比较薄弱的节目?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各种文化的结构里面,在各种文化产品里面,许多理性的产物恰恰是寄托在一个感性表达的躯壳上面,或者说,如果没有一个感性的描摹,就产生不了一个有意义的抽象的理性的结果。如果你仅抽象出一个理性的思考,那也是缺乏说服力的。看似感性,我们讲故事,实则召示的是它的思想性,它的思想的光芒赋予故事感动人的力量,否则没有思想性的故事是感动不了人的。看似讲故事,里面赋予很多的思想和哲理。讲故事要注重语言,可以说语言就是力量,语言就是智慧,语言就是魅力,要学会用故事来寄托语言思想。于是社教节目主要是讲故事,三大功能故事为核心,以故事来概述思想,带出信息,来提供娱乐。不要人为地把讲故事认为是低层次的感性劳动,实际讲故事是一个高度的理性思考的一个过程,就我们创作社教节目而言,除了一部分社会科学知识的不存在讲故事之外,在相当大的比重的社教节目上,我们的策划就是解决怎么样讲故事,怎么把故事讲得好听、好看,故事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可以体现我们民族大情大感的明智的故事,爱国主义、国家传统等都要在故事中体现。比如针对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国庆60周年等等拍摄的社教片、爱国主义、国家传统等都要在故事中体现。

2.体现民族温情的爱心故事,是传递爱心的、家庭邻里间的、老人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善待的感情。

3.见证时代变迁的故事。

今天的社教节目,有时也不是完全的记录故事了,也承载着一些党和政府交给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任务,重大的配合事项,在社教节目中也有大批的这类体裁出现,如:《精彩中国》,实际是中央电视台首次为各省建立的展示本省实力、发展、变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平台式系列节目,由《风景这边独好》、《地杰人灵》、《热爱家乡的N个理由》、《一张请柬》四个段落组成,要求各省、自治区把自身所独特的资源按照这四大板块展示出来,整个来说节目做的都相当有层次,特别节目、特别推出,产生轰动效应。

还有大量的栏目化生存的社教节目,尤其是存在比较好的谈话栏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都发挥着比较好的作用。

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河北电视台的《真情旋律》。《往事》是以取材历史题材为主,在迄今为止,那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特别是有影像资料的事件,为主要回顾的场景,由主持人请上还生存的当事人,用今天的视角回顾过去的历史,来激励我们今后该怎么去做。

河北台推出的《真情旋律》,是选择当代人的故事,进行当念的解读,他的第一期节目是《抗癌英雄》,主人公知道自己得了骨癌,找不到配型,怎么办,不是萎糜不振,而是坚强起来,骑着自行车到处宣传抗癌。

第8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关键词】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15-0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表达性语言能力(包括看图叙事能力)是大班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和社会化的重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对幼儿的看图叙事能力进行研究。〔2〕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国外有关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研究的结果并不适用于我国学前儿童,而国内有关幼儿看图叙事的研究并不多,一般都是在借鉴国外语言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研究。〔3〕

《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是用以评估幼儿表达性语言能力的重要工具。多彩光谱项目是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亨利・费尔德曼的非普遍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发展性研究项目。《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是多彩光谱项目中的一部分,它主要从表现性、讲述结构的特征、主题贴切性、语气的使用、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的使用、词汇水平、句子结构等八个维度考察幼儿的口语讲述能力。国内有学者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开展了对幼儿故事复述能力的研究。〔4〕本研究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通过向大班幼儿呈现无字故事图书,让幼儿进行看图讲述,从而收集他们的语言素材,并运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对这些语言素材进行分析,以考察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大班的2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孩12名,男孩12名。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原有的“语气的使用”维度,增添了“叙事长度”维度。修订后的《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仍为八个维度,具体是:表现性、讲述结构的特征、主题贴切性、对话的使用、时间标记的使用、词汇水平、句子结构和叙事长度。每个维度分三个等级水平,由低到高依次赋值1、2、3分,分别对应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由2名熟悉《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的研究者独立完成对每位幼儿的评分,并比较2名研究者的评分情况。对有争议的评分,经讨论后统一意见。

(三)研究过程

收集语言素材前,研究者先与幼儿进行简单交谈,待幼儿熟悉研究者后,研究者开始按标准指导语,一边向幼儿呈现图片,一边指导幼儿按顺序看图。等幼儿看懂图片意义后,研究者请幼儿看图讲故事,并进行录音。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如出现停顿现象,研究者会对其进行引导,如询问幼儿“然后呢”“还有吗”等。最后,将录音转换成文字材料作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八个维度上的总体表现见下表。

(二)看图叙事过程

1.测查情况

本研究测查的24名大班幼儿中,1名幼儿看图后不愿意讲述故事,23名幼儿在研究者的引导下能看图讲故事。其中,18名幼涸诳赐己螅不需要研究者的提示,能主动讲述故事;6名幼儿需在研究者的引导下讲述故事。总体而言,大多数幼儿在接受了看图讲述的任务后,具有较高的讲述兴趣和愿望,且能大胆独立地一边看图,一边完整讲述故事。

2.幼儿的看图叙事缺乏表现性

看图叙事中的表现性主要是指幼儿在讲述时,对语气语调、神态表情以及动作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看图叙事过程中,大班幼儿缺乏表现性。17名幼儿始终用单一语调讲述故事,未根据角色、情境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语气或语调;6名幼儿能够偶尔使用一下不同的表达形式(如模拟角色语气、变换声调、唱歌等);只有1名幼儿能根据角色和情境的变换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例如,在讲述到“小蚂蚁看到了一条河,他们过不了河”时,21名幼儿没有用语气或语调表现出急切的心情,只有3名幼儿的语气中有担心、着急的表现。

(三)看图叙事内容

1.能够把握故事主题和线索,故事结构较完整

研究结果显示, 17名幼儿能够把握故事主题和线索,没有偏离故事的发展过程;5名幼儿讲述的故事线索含糊或断断续续;2名幼儿没能理解图片所表现的情节内容,只是向研究者描述了每一幅图片里有什么。例如,1名幼儿是这样讲述的:“他们在荡秋千。这条河好长好长。他们很伤心。他们搬了一个木头,要把木头放在水里。他们在玩游戏呢。他们在招手呢。他们在走独木桥呢。”总体来看,大多数大班幼儿能在看图叙事时把握主题和线索,完整地讲述故事。

2.揭示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较少

大班幼儿不太能揭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有14名幼儿能描述故事中人物的一些动作,没有指明角色之间的关系。有9名幼儿提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猴子和小松鼠是好朋友”“最后,小蚂蚁与小猴子、小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大部分幼儿不能详细描述角色的情感态度,只有1名幼儿在讲述故事时能细致描述人物的情感状态。

3.人物对话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20名幼儿所讲述的故事没有或很少有对话。4名幼儿的讲述出现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对话,但都比较简短模糊。没有幼儿在讲述时达到水平三,即出现大量对话,并且对话可持续进行,富有意义,包含较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4.讲述故事名称和交待故事发生时间的意识较薄弱

大部分幼儿在讲述故事时,不能有意识地讲述故事的名称和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研究结果显示,仅有1名幼儿给故事起了个名字,18名幼儿没有提及故事发生的时间,仅有6名幼儿使用了时间状语,如“从前”“一天”“有一天”等。

(四)看图叙事能力

1.语词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24名幼儿都能熟练使用动词,但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数量不多。统计发现,9名幼儿没有使用形容词和副词;8名幼儿使用了少量的形容词,如“大的木板”“小小的木板”“长长的河”等;7名幼儿不仅使用了形容词,还使用了一些表现人物内心状态的形容词,如“惊讶”“奇怪”“快乐”“高高兴兴”等。

2.语句使用情况

研究发现,24名幼儿看图讲述时一般使用陈述句,语句较短,较少使用疑问句或感叹句。从使用语句复杂程度来看,10名幼儿讲述时用的都是单句或并不连贯的并列复句;11名幼儿使用了少量的复句,如用连词“可是”“所以”等连接句子,但连词的用法往往存在语法问题;只有3名幼儿能够在看图叙事过程中多次熟练地使用复句。

综上所述,从看图叙事的过程看,大班幼儿乐意并能主动参与看图叙事的活动,能根据图画内容展开自由讲述,但在讲述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表现性。从看图叙事的内容看,大班幼儿能基本把握故事的主题和线索,但较难揭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态度。幼儿讲述时,较少运用人物对话,讲述故事名称和发生时间的意识较薄弱。从看图叙事的能力看,大班幼儿能够使用大量动词及一些形容词和副词;讲述故事时语句多为单句和陈述句,部分幼儿能够使用简单的复句,但运用时会出现一些语法问题。

三、教育建议

(一)创设宽松自由、表达规范的语言环境

研究表明,宽松自由、表达规范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4〕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表达环境,充分调动幼儿表达的主动性,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鼓励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另一方面,在日常交流或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语言表达规范的榜样,以帮助幼儿提高表达能力。

(二)尊重幼儿看图叙事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幼儿的讲述能力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但构成讲述能力的要素却可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蔡毅萍,2009)。本研究发现,不同幼儿的看图叙事能力发展差距较大,有的幼儿看图叙事能力较高,教师可注意提升这类幼儿看图叙事时的表现力和词汇使用的丰富性;有的幼儿看图叙事能力较低,教师应鼓励其多说多表达。在日常交流和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认真倾听幼儿,认真分析幼儿的表达性语言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三)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叙事能力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同时,幼儿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游戏与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相结合,以促进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将美术活动与语言活动相结合,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在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开展“猜猜我画的是什么”之类的区域游戏活动,鼓励幼儿相互分享交流,并为自己的作品创编有趣的故事。

(四)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结构,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大班幼儿看图叙事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幼儿传递完整故事结构的要素信息,即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包括故事的名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另一方面,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可以多尝试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语调、动作和表情神态,尽可能生动地表现故事情节,为幼儿提供榜样。此外,教师还可邀请幼儿一起表演故事,用不同的语调和神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2〕KIEFER B Z.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82.

第9篇:讲人物故事范文

关键词:民间故事 保护 传承

2008年长阳都镇湾民间故事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各处都有民间故事,而都镇湾民间故事却能够一枝独秀?这与其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和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分不开的。当然,更与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分不开。从1987年至2006年,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的萧国松老师曾先后七次前往都镇湾收集民间故事,他收集的故事全部来自其婶娘孙家香所述,并整理出版了《孙家香故事集》、《长阳民间故事》第一辑、第二辑。2000年,原长阳文体局的工作人员陈红从都镇湾十五溪收集到几百个故事,并发现了一大批民间故事家,包括刘维芬、刘泽刚、李国新等。随后,陈红及其同事多次前往都镇湾十五溪村进行调查和挖掘,搜集到近千个民间故事,采集到大量的音像资料,并对故事进行了整理,对民间故事讲述者的基本个人资料进行登记存档。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继富开始研究都镇湾民间故事,并先后发表了《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皮匠驸马〉的语言魅力》、《隐秘的文化传统――都镇湾的嫁匠叙事》、《信仰与艺术的交辉――长阳都镇湾精怪叙事传统》等研究论文十多篇。如今,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析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中的相关问题。

都镇湾民间故事传承方式的传播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讲故事的活动就是一个群体传播过程。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①。而讲故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在某个场合中,故事讲述者(即传者)将信息传播给他的听众(即受者),而这些受者在其他的场合又充当了传者,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传播模式。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传统传承方式――群体传播模式。都镇湾民间故事如此丰富、多样的原因有三:(1)长期地方封闭,新事物难以入境,只能传承传统文化。(2)生产需要。农忙季节大家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生产,免得错过耕种的最佳时机,讲故事以提神、提高工作效率。(3)娱乐需要。红白事时,讲故事以打发漫漫长夜。

故事要讲得精彩,往往要在人多的场合,这样才会越讲越带劲,越讲越有味。在都镇湾,很多故事家都是在人多的场合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首先是红事(结婚宴、小孩满月酒)和白事(即丧事)场合。因为这些事情中,客人在主人家往往要从第一天中午待到第二天中午,或是更长的时间(若是老人故去,一般要持续3―5天时间),而主人家又没有那么多床位安排所有的客人睡觉,漫漫长夜总得混过去。混夜的方式有两种:玩牌、讲故事。而农村喜欢玩牌的毕竟是少数;其他的人待在一起,为了提神,就只有讲故事。甲讲一个,勾起乙的兴趣,乙便接着讲一个。讲故事的开篇语常常是“你说的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在×处听到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也适合讲故事,那就是集体劳动的场合。在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讲故事时,都镇湾的很多故事家都会提到“搞集体”。劳动累了时,总得想法子提提神――这是生产的需要。讲故事既不费力气,也不会耽误手中的活儿,于是你一个、我一个这样讲起来,使田间劳作顿时变得轻松而快乐。

在这种活动中,上一个故事的受者变成下一个故事的传者,或者说上一条信息的受者变成了下一条信息的传者;而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即受者往往会给些评价,这就是反馈。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就是一个群体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故事也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承。这是都镇湾民间故事传承的主要方式――群体社会传承。

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都镇湾民间故事之乡被发现后,当地文化部门也采取相关措施对民间故事进行保护和传承。方式之一:长阳电视台每天都会请传承人做节目,每天讲述几个民间故事;方式之二:民间故事进课堂,文化部门定期组织民间故事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讲故事;举办中小学生讲故事比赛。除此之外,县乡两级文化部门还对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变化,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民俗传承中的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②传承人孙家香被称为“女民间故事大王”,已经89岁高龄。长阳文体局出面将其安置在长阳县光荣院,其经费由都镇湾政府拨付。在所调查的传承人中,刘泽刚和李国新被长阳县人民政府授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并获得奖金1000元。刘维芬和刘泽刚曾到县城参加研讨会,每天获生活补助50元,共计获得150元补助。文化工作者下乡调查采访时,付给故事讲述者的误工费每人每天平均约为20元。

然而,我们发现:在外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中,民间故事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所传递的善良、安分、救世主等精神内核正在一步步远离。

首先,都镇湾民间故事的生发与传统传承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都镇湾在新中国成立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都镇湾像中国其他的山区乡镇一样,越来越快地吸纳外界的物资、生活方式和文化。从印刷媒介的普及到电子媒介的普及,在外界用了4个世纪甚至更久,而在都镇湾这类的山区镇却只用了短短的50年。随着地方进出通道的畅通,新的文化、新的娱乐消遣方式不断涌入,电影、电视等现代的文化传播渠道日益走进都镇湾人民的生活之中,其地位与传播功效逐渐取代了民间故事;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单打独斗便能应付农事生产,十几人、几十人同在一块地里劳作的场面日益少见;红白事时,人们可以看影碟、看电视、玩,这些娱乐方式远比故事要生动、鲜活、有意思得多。正是媒介的快速发展,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都镇湾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界文化的剧烈冲击。这种冲击异常深刻,深刻到不仅影响了都镇湾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取向。

其次,传承人老化,民间故事后继乏人。目前,会讲且愿意讲故事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甚至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传承人的年龄在63岁至90岁,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批传承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年轻一代的人群大多不具备传承这种文化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当前所采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请故事家上电视屏幕讲故事的传播效果分析。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讲述民间故事,或许能够加大民间故事的知名度,但指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民间故事的传承显然不太现实。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③将语言跟声、形、情并茂的电视画面相比较的话,语言显然属于热媒介,它要求受众要积极动脑筋,调动听力和想象力来参与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过程;而动态的电视画面提供给受众的信息相当齐备:语言、声调、表情、现场情景、色彩等等,使人如身临其境。

在电视节目多姿多彩的今天,人们显然更愿意去看让人如入其境的电视剧、电影,看靓女帅哥们在舞台上声、情、形并茂的表演,而缺少耐心去看一个老头或老太太在屏幕前单调地讲述故事。在十五溪调查期间,我们发现连这些故事家都很少去收看长阳电视台的这档节目。所以这种不经过任何包装的方式显然无法受到观众的喜爱,主办方的目的自然无法实现。

民间故事进课堂的传播效果分析。让民间故事进课堂,是想培养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举办讲故事比赛,是想培养孩子们讲故事的能力。这真能取得效果吗?恐怕也不容易。如今的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跟那些故事家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相差了何止千里,这种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接受的差异,这些孩子要接受的是现代流行文化的主旋律,这跟民间故事家接受他们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是同样的道理。而且,民间故事进课堂的时间太短、次数太少,培养兴趣恐怕是枉然。举办讲故事比赛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孩子们所讲述的故事恐怕也会失去民间故事的精神实质,失去本味的“民间故事”已经不是民间故事,其生命力令人怀疑。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接受文化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文化主要从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和书刊、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上吸收而来,从父辈口中或是他人口中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与机会都大大减少。

对策及建议

必须要对民间故事进行抢救性地记录。从语言、传承人资料、传承人讲故事的风格及爱好、故事种类、不同区域间故事的差异等等,全方位记录民间故事目前还健在的形态及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都有义务参与。其中,用现代化媒介手段相对“原生态”(相对“原生态”是指录音、录像比文字记录如采访笔记等更能够完整地记录现时的情景)地对民间故事家讲故事的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是一个将这些民间故事可永久保留的必要手段。

要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有延续下去的动力和资本。“民俗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对民俗规范的取舍,这种内在精神主要由物质的经济的条件决定。”④因此,我们认为,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必须改头换面。电视台的节目要做得耐看,就要进行包装。民间故事同样可以经过包装后出现在屏幕上。可以将民间故事改编成简单的剧本,加以排演,用演故事的形式讲述故事,以获取收视率。收视率跟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在此赘述。有了效益,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核才能不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就能够生存下去。

此外,现在是读图时代,大人喜欢读图,孩子们更喜欢读图。而以都镇湾民间故事为表述对象的书籍都是全文字零图片的书籍,孩子们当然不爱读。如果能够将民间故事改编成漫画,或者在故事书中配上插图,也许不仅能受孩子们的青睐,也能受到大人们的欢迎。我们都看《格林童话》,为什么不能编一部中国童话故事书?同时,动漫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以上只是我们对都镇湾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的一些总结和不成熟的看法,但有一点很确定:任何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活动都是不能持久的。将文化附在有形的产业上,才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出路。当然,要将文化转换成经济效益,必须遵循其本身的传播、传承规律,也必须与时代的传播和传承环境相一致。

注 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仲富兰:《民俗传播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③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2页。

④彭林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以土家族为例》,三峡大学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研究第八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