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厢记简介范文

西厢记简介精选(九篇)

西厢记简介

第1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西厢记脱胎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1、《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元稹编撰。原题《传奇》。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2、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3、作品特色。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在《西厢记》研究、普及和再创作的领域里,在爱情故事圣地普救寺这个旅游景点里,提起雷建德,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是,当你进一步了解他时,他却是一位头罩光环却能安安稳稳努力工作的报人(现任《山西电力报》常务副总编)。每天忙完工作,雷建德就在自己的淡然书斋里,潜心研读《西厢记》,既不为名所累,又不为利所困,悠哉乐哉。上世纪50 年代,雷建德出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由于父母从医问药的缘故,合辙押韵的中药“汤头歌”便成了雷建德日后舞文弄墨的“启蒙老师”。高中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于是中条山下的小村庄里便多了一位酷爱民间文学与古典文学的青年“老学究”。而离插队点不远处的普救寺院,不但是雷建德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更成了他寻求创作灵感的源泉。3 年后,雷建德被安置在普救寺下的一座偏僻的变电站当运行工,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有关西厢的民间传说。

这个阶段,雷建德工作之余或抱着《西厢记》如痴如醉地读,或游走于乡间村落收集西厢故事。他边搜集,边整理,边研究,边写作,他撰写的一系列有关西厢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先后被多家报刊连载,在当地引起轰动。

1988 年7 月,雷建德的处女作――《西厢轶事》问世。时隔20 年,雷建德谈起此事,仍然兴趣十足。这本民间文学集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时任中国艺术语言研究会会长、西厢戏剧专家马少波称其为“填补了《西厢记》研究的一项空白”。

不管从事哪个职业,一个人如果得到本专业、本领域权威专家的肯定,那他一定有过人之处。

从此,雷建德的作品如雨后春笋。1989 年9 月,他的第二本著述《电视文学故事西厢记》出版。著名的书画大家董寿平为他题写书名,著名西厢专家王季思更是不顾年迈体衰,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审看了样稿,并为该书作序,读书“突破了原著的局限”、“纠正了前人的误解”。

1991 年11 月,雷建德的第三本著述――《白话西厢记》出炉,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章回体小说,使得《西厢记》以另一种语言形态与广大读者见面。著名学者吴晓铃在序言中这样写道:“章回体小说《白话西厢记》应该是返祖之作。其文笔流畅,雅俗共赏,上焉者能咀嚼其选用的王作原本佳句,下焉者能提高欣赏水平……”著名戏剧大家郭汉城特意为此书题诗一首并印入扉页,诗曰:“蒲关驿道去行人,小泥梨花谁掩门,一度凭窗肠一断,中条山竹染啼痕。”

走笔至此,记者想说几句雷建德不唯书、不唯古的求实求真精神。面对《西厢记》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名著,面对王实甫这样的名家,雷建德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雷建德就认为原著唱词中关于枫叶的部分,应为当地柿叶所误,因为历史记载蒲州是没有枫树的,倒是漫山遍野长满了柿子树。雷建德此举可谓“纠正了前人的误解”,而原著中类似于此类的“误解”,经雷建德纠正的达几十处之多。

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不但具有原创性,而且还填补了《西厢记》研究的一项空白,也填补了用民族交响乐表现历史名剧的空白。

2006 年,雷建德和他的《西厢记》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雷建德作词的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于当年8 月中旬出版发行。这部民族交响叙事曲用整套民族乐器演奏,由《初遇》、《听琴》、《幽会》、《离别》4 个乐章组成,重点挖掘了晋文化的新内涵、新精神、新价值,既保留了蒲剧的慷慨激昂,又借鉴了眉户剧委婉动听的特点,在尝试民族音乐走向国际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山西省主管文化宣传的领导看了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原稿以后,为该书题序:“《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可谓举足轻重。《西厢记》的各类版本很多,但用民族交响叙事曲的手法表现这部名剧,还是头一次。”

有关专家认为,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不但具有原创性,而且还填补了中国《西厢记》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填补了用民族交响乐手段描写历史名剧的空白。专家相信,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如果在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以歌言情,以词抒意,其效果也毫不逊色于世界名剧。

日前,记者在淡然书斋书桌上看到,雷建德的又一本西厢新作即将付梓,封面题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姬鹏飞为他留下的墨宝。现如今,雷建德正是思维与笔力成熟、老练的时候。记者想,雷建德的西厢之路定会走出一片灿烂。

第3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叠字,这些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在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译《西厢记》中叠字的翻译进行评析,尝试从中获取一些叠字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翻译美学;“三美”论;《西厢记》;叠字

诗歌的音韵因叠字拟声的使用而绽放出更为绚丽生动的色彩。虽然英语中有重叠元音或辅音乃至单词的基本音节而形成的词汇,有类似于重叠的单词连续反复,以及象声词重叠的现象,但与汉语的重叠变化相去甚远。因此,“不言而喻,治译叠字,其难更甚”(奚永吉,2001:105)。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以许译《西厢记》中的叠词英译为例,而对叠词英译进行初步浅析。

一、翻译美学理论简介

在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就是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论。

(一) 遣词求音美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词是最强调节奏韵律的。有学者指出,“人们欣赏诗歌的时候,主要目的并不是寻找信息,而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在这里,语言就成了人们审美享受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王希杰,1996:2)。译诗要保留原诗音韵美的特征,成为人们审美享受的对象,也就必须力求再现这种音韵之美。正如一位译界大家所言:“译诗决不可只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首先是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一定诗的形式和一定的韵律、节奏”(刘重德,1994:29)。可见,成功的诗歌翻译,必须在诗的韵律方面与原诗看齐。

(二) 造句求形美

诗歌的形式,是使诗所以为诗的决定性因素。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形式,再现原诗形美特征,成为决定译诗成败的重要步骤。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中说,“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许渊冲,2006:73)。在谈到译诗时他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形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同上:73)。

(三) 修辞求意美

意境美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于诗歌的“意美”,许渊冲先生的意见是,“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泽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许渊冲,2006:146)。

二、《西厢记》中叠词的审美效果

《西厢记》中为数众多的叠音词,韵律谐适,铿锵悦耳,使其语言富有音乐之美,为美丽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无限魅力。叠词在《西厢记》中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其韵律美。“汉语叠词的功能在于强调,用词语重叠的方法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增添音韵美”(陈宏薇,1998:107)。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汉语的叠词“借声音的繁2

增进语感的反复,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陈望道,1979:175)。《西厢记》中善用叠音迭词,使语言显得铿锵悦耳,情浓味足。这些叠词成双成对,相互押韵,音节匀称,句式整齐,成就了王实甫“花娇月媚”的文字和“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三、许译《西厢记》

许渊冲是我国当代知名的翻译大师,他翻译的《西厢记》中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他在处理《西厢记》中众多的叠词时,非常重视对原文音美和形美的补偿。比如,在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许渊冲经常用头韵来补偿原文的声音效果的损失。如:

颤巍巍竹影走龙蛇,虚飘飘庄生梦蝴蝶。絮叨叨促织儿无休歇,韵悠悠砧声儿不断绝。痛煞煞伤别,急煎煎好梦儿应难舍。冷清清咨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

The bamboo’s shadow shivers, shivers like wriggling snake; My fancy wafts and wafts like a dreaming butterfly. The cricket chirps and chirps all the night long awake;

The washerwomen’s pounding spreads, spreads far and nigh. Acute acute my grief at heart; Painful and painful from my dream to be tom apart: Lonely, lonely I sigh: O where, O where is now my charming, charming lady fair?

“颤巍巍”“虚飘飘”“絮叨叨”“韵悠悠”四个叠词分别摹状了风过竹动,主人公从梦中惊醒,听到促织鸣响,远处捣衣之声不绝于耳的情状。译者把它们翻译为动词,并加以叠置,强化了原文的动态效果,也同时形成了头韵“sh”“W”“eh”,增添了原文的音响效果。而“痛煞煞”“急煎煎”两个叠词描摹出张生在羁旅途中相思成疾,寂寞难挨的心情,所以译者把它们译成了重叠的形容词,“冷清清”“娇滴滴”两词则根据句法需要分别译成了重叠的副词和形容词。无论是重叠的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都丝毫没有影响到译文的流畅明白,反而使译文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用头韵来补偿叠词的声音效果外,许渊冲还尝试着用谐韵和辅音韵来补偿汉语原文中的叠词的音韵效果。比如: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When we met last/Flowers fell fast/The green moss was dotted with petal red;

After we parted/The broken-hearted/Evening mist congeals into leaves dead.

原文对比描写了相见时和别离后不同的场景和心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在译文中,为了渲染这种美丽和无奈的意境,译者用“moss”和“dotted”,“petal”和“red”,“congeal”和“leaves”“evening”“mist”形成谐韵。而“last”和“fast”“parted”和“hearted”“red”和“dead”分别形成辅音韵。这些韵律的使用使得译文音韵工整,努力向原文看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音韵美。

结语: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西厢记》当之无愧地为翻译精品中的精品,其对叠词的翻译取直译,对等词翻译,近义词反复,意译,以意补形等方法不同程度的再现原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在能直译时,采取直译的方式,当直译无法保持诗味时,采用同义词反复,押韵等方式达到重叠的效果。当形式美实在无法展现,在意美上挽回,不拘形式,以意动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汉英翻泽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9.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第4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法定代表人:孔凌云,社长。

委托人:王践、赵萍,山西省运城现代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山西省临猗县电视台。

法定代表人:范重钊,台长。

委托人:王衍荣,山西省临猗县电视台副台长。

委托人:王文治,山西省临猗县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山西省黄河影视社(以下简称影视社)因与被告山西省临猗县电视台(以下简称县电视台)发生著作权侵权纠纷,向山西省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被告未经许可擅自翻录并通过该台播放原告享有无线电视播放权、发行权的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608098元。

被告辩称:被告是为了向临猗县群众介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信息,按照与中央电视8台的约定,从8台复制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后一次性播放的。中央电视8台播放《西厢记》时,没有“版权所有,翻录必究”的声明。无论从事实本身还是从著作权保护的权利说,这都是被告与中央电视8台之间的事,与原告毫无关系。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起诉。

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是由原告影视社与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共同投资、联合拍摄的录像作品。1997年3月,影视社与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签定了一份协议,约定:该剧的无线电视播放和发行权属影视社所有,收益归影视社;有线电视的版权和版权收益归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西厢记》拍摄完毕后,为了参加全国影视评奖活动,经双方商定,中央电视台分别于1997年3月31日、4月2日在8频道予以播放。被告县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8频道播放时录制了全剧,并于1997年5月20日、27日在其无线电视台上播放,同时插播了商业广告。

还查明,1997年4?5月间,原告影视社与山西音像出版社共同发行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录像带。为此,中共运城地委宣传部于1997年5月18日下发了《关于征订蒲剧电视剧〈西厢记〉录像带的通知》,要求全区各县、市保证各厂矿、机关、乡镇、村及文化站(室)各购买一套,并确定每套录像带的售价是298元。

原告影视社的经营范围包括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综艺、动画,经营方式是策划、咨询、制作、录制、发行。被告县电视台的无线播放,除覆盖本县外,还可以覆盖运城、夏县、平陆、永济、闻喜、万荣以及陕西省的大荔、韩城、澄城等邻近地区。

以上事实,有电视剧合拍协议书、中共运城地委宣传部的征订通知,县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卡片、影视社提供的录像带发行情况统计表等证据证实。

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影视社对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享有无线电视播放权和发行权,以及许可他人播放并获得报酬的权利。被告县电视台在未取得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其无线电视台上播放该电视连续剧,且用于营利性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已构成对影视社无线电视播放权和发行权的侵害,应当对影视社因此侵权行为遭受的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据此,该院于1998年8月6日判决:

被告县电视台赔偿原告影视社经济损失60万元。

案件受理费11090元,其他诉讼费2120元,由被告县电视台负担。

第一审宣判后,被告县电视台不服,向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理由是:录像作品是视听作品,必须接触该作品的原始录制品才可以复制。上诉人从未接触过原始录制品,因此谈不上复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把复制录像作品和复制电视节目分别规定在(五)、(六)两项里,就说明这在法律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行为。上诉人只是根据与中央电视台签订的有偿使用其加密频道的约定,在该台播放《西厢记》电视节目时,将该台没有“版权所有,翻录必究”声明的电视节目从电信号转换成磁信号复制下来,然后向当地群众作了一次性播放。这种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是侵权。上诉人从未复制过被上诉人的《西厢记》原始录制品,因此谈不上侵犯了被上诉人的著作权。原判以被上诉人享有无线电视播放权和发行权为借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认定上诉人侵权,是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请求二审予以撤销。

被上诉人影视社答辩称: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是被上诉人投资190万元、中央电视台投资20万元共同拍摄的录像作品。由于上诉人未经许可在其无线电视台上公开播放,使被上诉人不能正常行使无线电视许可播放权和录像带发行权,因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上诉人对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播放的项目,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播放内容,其中当然也包括录像作品。电视节目虽然涵盖了录像作品,但是不等同于录像作品。录像作品并非一经电视台播放,就不再是录像作品,不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上诉人以录像作品与电视节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由否认侵权,不能成立。上诉人一再声称其与中央电视台签有协议,可以有偿使用该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这不是事实。中央电视台从未与无线电视台签订过协议。一审认定上诉人构成侵权并判决其赔偿损失,是正确的,应当维持。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查明:

1996年12月11日,山西广播电视咨询服务中心作为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认可的山西业务总(合同甲方),与上诉人县电视台(合同乙方)在太原市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中央卫星加扰电视节目收视协议》,约定:甲方向乙方提供中央电视台四套加扰电视节目的解密设备和技术服务,乙方负责将中央卫星加扰电视节目接收、解扰后送入本系统的终端用户,负责向用户收取收视费,做好收视服务。中央卫星加扰电视节目的版权归中央电视台所有,乙方在本网络内享有收视和转播权,同时应完整地传送各套节目。未经甲方允许,乙方不得将节目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录、转让或从事盈利性活动等侵权行为,也不得擅自向本系统外传送加扰节目。其他支付报酬及违约条款等从略。

上诉人县电视台的无线电视覆盖范围,一审是根据该台招揽广告客户用的宣传材料中介绍的情况认定的。根据山西省广播电视厅科技处的测定,县电视台正常的发射覆盖范围约为25公里左右,具体范围由实际地形的崎岖度决定。

由于上诉人县电视台播放了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有一些原定向被上诉人影视社购买录像带的观众不再购买,致使录像带发行数量减少。

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的放映时间共计3小时47分39秒。被上诉人影视社向法庭提交的《1996年世界各国电视剧和电影价格表》证明,中国电视剧的价格为每小时1500???2500美元。

上述事实,有《中央卫星加扰电视节目收视协议》、《关于临猗县小嶷山转播台覆盖范围预测》、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录像带、《1996年世界各国电视剧和电影价格表》、证人证言等证实。除此以外,二审确认了一审认定的其他事实。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

被上诉人影视社与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共同投资、联合拍摄了五集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他们对这一录像作品,享有除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的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按照影视社与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的约定,该录像作品的无线电视许可播放权和发行权,由影视社享有,收益归影视社。影视社享有的这一权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应当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电视和录像,应当取得电影、电视制片者和录像制作者的许可,并支付报酬。”上诉人县电视台未取得任何人的许可就使用他人作品,是侵权行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五)项的规定,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无论县电视台对影视社与中央电视台之间的约定是否知情,影视社都可以根据该约定,追究县电视台侵犯其无线电视许可播放权的侵权责任。县电视台认为无论从事实本身还是从著作权保护的权利说,其从中央电视台8频道转录并播放《西厢记》都与影视社无关的理由,不能成立。由于县电视台只是为了播放而翻录了《西厢记》电视剧目,并没有将翻录的录像带又用于发行营利,所以没有侵犯影视社的发行权利。影视社认为县电视台侵犯了其发行权的理由,不能成立。但是,县电视台的播放行为,势必会影响影视社发行《西厢记》电视剧录像带的业绩,县电视台应当对影视社发行权受影响后遭受的可得利益损失酌情赔偿。鉴于县电视台受其规模的限制,播放产生的影响有限,此项损失的赔偿数额由法院根据县电视台的实际覆盖范围和影视社录像带发行的实际情况酌定。

发行与购买录像带,是一种民事行为,双方都应以自愿为原则,上级要求不能作为是否实施民事行为的根据。况且事实上,由于受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运城地区的各厂矿、机关、乡镇、村及文化站(室)也不可能达到中共运城地委宣传部在通知中提出的购买要求。一审以该通知为根据来计算被上诉人影视社的可得利益损失,不符合实际。

上诉人县电视台根据与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达成的协议,有权收视并转播中央电视台8频道的电视节目,但是无权翻录,更不得向系统外的无线电视台传送。县电视台以其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条第二款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规定否认侵权,理由不能成立。

一审认定的事实基本清楚,认定上诉人县电视台构成侵权定性准确,但是判处失当,应当改判。县电视台关于赔偿数额不合理的上诉理由正确,应予采纳,其他上诉理由予以驳回。据此,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于1999年1月21日判决:

一、变更一审民事判决为:上诉人县电视台赔偿被上诉人影视社经济损失192160元;

第5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关 键 词 :杂剧《西厢记》 喜剧 悲剧因素 体验法

笔者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古代戏曲的教学工作。开始的时候,笔者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分析作品的,除了讲作家的生平、时代和作品背景外,就是很刻板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人物形象,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能人云亦云地去谈这些内容而不能谈出其所以然来,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特别是在讲授杂剧《西厢记》时,我们往往选讲《长亭送别》一折,因为这是一折悲情很重的戏,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喜剧意味。这促使去探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便解决问题。经过认真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戏曲这种特殊的体裁有关。我们知道,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人们常说,戏剧要讲究唱、做、念、打等舞台表演手段,除了唱词和念白外,戏曲还要有舞台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说明,还要有一些专门的术语,而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一部部案头读本(这里说的案头读本不是说这些剧本不适合舞台表演,而是强调剧本给人的感受和舞台表演给人的感受不同),平面的、静止的文字与立体的、生动的舞台表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许多舞台动作与效果不是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可以体会得到的,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又有赖于我们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其次,戏曲本身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其通俗化、口语化的说白与唱词,因时代差异,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同时,戏曲的语言又可以说是诗化的语言,要有辙、韵和调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字的表达效果。

另外,中国的戏曲形成于宋元之际,并且又兴于民间、盛于民间,这样,就使得戏曲的语言不仅要通俗化、口语化,更有一些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掺杂其中,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沿用到清代的戏曲之中,这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这样一个科研题目,就是研究《西厢记》某些喜剧因素中的悲剧色彩,其中就涉及到了对戏剧情节的体验。其实,这样一个题目是很难做的,因为《西厢记》是一部喜剧的观点已经为学界所公认,特别是王季思等编辑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中,收录了《西厢记》,使得《西厢记》是喜剧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去谈《西厢记》中的悲剧色彩,也确乎有些悖于常理。但我们知道,有了对事物的正面了解后,再去探究它的反面,往往会对事物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

我们并不否认,《西厢记》是一部喜剧,但在它的喜剧因素中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也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它的原始素材——《莺莺传》就是一个悲剧,虽然历代改造者都曾努力地想把它变成喜剧,但其中的悲剧因素是无法避免的。既然是一个悲情很重的戏剧,它又是如何走向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的呢?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个戏剧过程是《西厢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先设计了一个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作品中的词语,在想象中去完成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长亭送别》一折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长亭送别》之前,崔莺莺和张生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历尽了相思之苦,成就了幽期之欢。然而,好景不长,二人的“非法”结合,老夫人发现了,是红娘据理力争,详陈利害,使老夫人不得不接受崔张二人这种既成事实的婚姻关系。但老夫人又出于顽固的门第观念,不甘于彻底失败,于是提出了相国门第“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条件,力逼张生明日就去京城应试,于是便有了这一出《长亭送别》。

这折戏的开头是崔莺莺的一段唱词:[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把人们带入了悲情浓重的离愁别绪之中。在这折中,以后的唱词也大多是这种洒泪含悲的风格。如果剧情一直按照这种气氛发展的话,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发展到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的。而王实甫的高明之处也恰在于此,他以巧妙的唱词与宾白及其他关目设计,使这种悲剧气氛得以冲淡和缓解,使剧情自然而然地向大团圆结局发展。

我们这里且不谈红娘唱词的夸张与诙谐,只通过对崔莺莺的一句唱词的分析过程来说明一下我们所说的想象法。

在这一折的第十一支曲子《朝天子》中,有崔莺莺的这样一句唱词:“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这唱词是满含悲情的。从唱词上看,崔张二人,离别在即,老夫人却横亘其间,不让二人共桌而食,互诉衷肠,咫尺天涯,只能是流泪眼看流泪眼,长叹人对长叹人,可谓是悲苦至极。然而,这句唱词又不仅仅是为崔莺莺此时抒发内心的悲苦而设计的,这唱词的另一个作用则是对演员舞台动作的提示,有点像现代剧本中的说明文字,提示了崔张二人此时此刻的情态与动作:这边一个,那边一个,他叹一口气,她叹一口气,并且是一递一声不间断的。这时,笔者就提示同学,请想象一下,当时的舞台情形是什么样的?每当这时,就会有同学发出会心的笑意。因为他们想象出了舞台上那种幽默、夸张的场面。再后来,我们又考虑到,仅凭这样的提示和想象还不足以挖掘出这句唱词的全部喜剧意味,我们就鼓励学生在讲台上把这一小段的动作与表情表演出来,如此直观的视觉形象,把这句唱词的喜剧意味彰显无遗,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了这出戏由悲向喜的转化过程。

在分析《西厢记》的矛盾冲突时,也会遇到这样值得深入挖掘的唱词和说白。

谈到《西厢记》的矛盾冲突,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夫人与崔张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也是《西厢记》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即封建门第观念、封建的婚姻制度与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引起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就在《赖婚》这一折中。

崔莺莺与寡母幼弟一起,为扶父亲先相国灵柩还乡,途中遇阻,只得将灵柩暂寄于河中府普救寺中,母子三人也暂住于寺中西厢下的一座宅子里。游学书生张珙,本欲进京应试,途经此处,进寺游赏,恰于佛殿之中遇见崔莺莺。崔张二人可谓是一见钟情,经历了月下联吟、道场传情,称得上是心有灵犀。但终因老夫人“治家严肃”及“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之束缚,使二人无由互诉衷肠,得就婚姻。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做压寨夫人。表面上看,这是全寺的危机,而对崔张二人来说恰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转折契机。危机之中,老夫人再也顾不得什么门当户对了,当场许下诺言:“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来了自己的朋友,时为征西大元帅,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平定了孙飞虎的叛军,解除了普救寺的危机。危机过后,老夫人却翻脸不认账,要把婚事悔去,于是就有了这第一次的正面冲突。

在前面的情节中,崔张二人虽然备受相思之苦的折磨,但是有张生鲁莽而憨态可掬的自我介绍、道场传情这样一些富于喜剧意味的情节,舞台上的喜剧氛围还是很浓的。但老夫人的赖婚,却给整个剧情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崔张二人的情绪也陷入了悲苦之中,而这种情绪又是不利于全剧向大团圆结局发展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我们来具体地看一下这个赖婚的过程及人物表现就一目了然了。

解除了普救寺的乱兵围困之危,老夫人要宴请张生,表面上看来,为的是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而实际上老夫人是在找一个赖婚的场合。按照正常的情理,老夫人可能会再一次地、正式地许诺崔张二人的婚事,因为许婚之际,毕竟是乱兵围寺,身处倒悬,场合不那么正式。我们来看一下三人的表现:红娘兴高采烈地去请张生,在她看来,崔张二人的婚事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了;而张生则是急不可待,梳洗打扮,甚而想到了洞房花烛;崔莺莺也以为是丝萝得结,美梦成真,当红娘问她老夫人为什么不做大宴席,会亲朋时,她还在假意而又甜蜜地埋怨母亲:“她怕我是赔钱货,两当一便成合……休波,省人情的奶奶忒虑过,恐怕张罗。”三个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老夫人会赖婚。所以,当老夫人赖婚时,他们不知所措,出现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

老夫人的赖婚是“很有水平”的,她并没有很生硬地直接就说这桩婚事不成,而是在语言上玩了一个小花招,让莺莺拜见张生时,老夫人是这样说的:“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莺莺、张生、红娘,冰雪聪明,马上意识到婚事出了差错。作者根据三个人的身份和性格,为他们分别设计了一句非常简单的台词,有的还加上了舞台动作的说明。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这一小段文字再现一下:

[末见旦科] [夫人云] 小姐近前拜见哥哥者![末背云] 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 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 这相思又索害也。

如此简单的宾白,我们仅从文字上分析是感受不到其中的喜剧意味的,看到的只能是失望、沮丧和埋怨。在分析这一段时,我们首先让同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再分析崔、张、红娘三个人的语言和动作。

我们先看张生,他听了老夫人的话,马上就明白了,老夫人要变卦。但鉴于他的身份和修养,他不可能做出极其暴躁粗鲁的反应,只好是背过身去说了一句:“呀,声息不好了也!”表现出一种惊讶、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而崔莺莺听了老夫人的这句话,也立即明白了“妹妹拜哥哥”的结果是婚事不得成合。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也不可能做出非常激烈的反应,也只能是说一声:“呀,俺娘变了卦也!”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宾白,道出了她的失望与无奈,更道出了她的埋怨与愤怒。“变卦”一词脱口而出,这虽然不是一个十分激烈的贬义词,但用在评价一个人的信用上,特别是用在评价自己的母亲上,其分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而红娘听了老夫人的这句话时的反应则是一句:“这相思又索害也!”仅此一句,就足以显示出红娘的精明老到,崔张二人只想到了婚事的不谐,而红娘则已经想到了这赖婚的后果,那就是崔张二人再一次陷入更痛苦的相思之中。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三个人说话时的情态。这三句宾白,实际上表现的是三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作为戏剧,《西厢记》不可能像小说那样以文字形式表现人物心理,只能是通过唱词、宾白和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说,这段心理描写是有声有形的。三个人的宾白、动作和表情一起构成了这个戏剧片段的喜剧意味。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把这一小段表演出来,它的喜剧意味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于此,我们也才真正体会到了欣赏小说和戏剧的不同之处,并且对所谓的戏剧表演的三大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们在阅读《西厢记》时,总是感觉到其中充溢着一种悲苦情绪,对其喜剧意味体会不充分,现在终于明白了,阅读戏剧作品,一定要在头脑中把它搬上舞台,观照它的舞台表演性,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把握戏剧情绪。在教学中就更是要突出戏剧的舞台表演特征,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和感受剧中人物的情绪与处境。

当然,《西厢记》之所以能走向大团圆结局,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提到的这两个片段,还有其他众多因素,这里仅仅是谈一下体验法在《西厢记》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说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适用于《西厢记》,也适用于其他戏剧的教学。

注释 :

本文所引用《西厢记》中的文字,均以由王季思先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82年12月版,1985年10月第三次印刷的版本为准。以下引用只注页码不再注版本。

①《西厢记》,第131页。

②《西厢记》,第133页。

③《西厢记》,第88页。

第6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关键词] 《西厢记》;男权主义;女性

《西厢记》被奉为中国古代典型的追求女性自主、自由和人格觉醒的戏曲,它歌颂的完全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爱情的婚姻观,并且反驳了包办婚姻。但不能就此认为作者就是完全在为女性伸张正义,因为在宗法纲常统治的社会里,一切意识形态都难逃父权体系的笼罩。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唐代作家元稹的《莺莺传》,在《莺莺传》里,张生初见莺莺,立刻为之倾倒,但他随后便考虑到女人会误己、误国,因此便草率地抛弃了莺莺。到了王实甫的笔下,整个事件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结局。当相国小姐崔莺莺在寺中偶遇贫困书生张君瑞后,便两情相悦,最终冲破门第观念结合在一起。作品肯定了只有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婚姻才会美满的观点。我们在《西厢记》中看到了女性自由对于男权社会的某种胜利,也就是女性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能够主动冲破男权的束缚而达成自己的心愿,获得美满的爱情。而男性在此却显得有些软弱,这很让人疑惑不解。作为男性中的佼佼者为何会在崔莺莺面前失去主导地位从而成为弱势,这能否代表男权社会的整体失势?亦或是在等级制度之下,张生在相国之女面前的隐忍与低头?如果把崔莺莺换成是和张生一样的普通民女,在势力均等面前,张生还会软弱无力吗?亦或是还有那些激动、执着和仰慕吗?如果张生仰慕的仅仅是相国之女,那么他不是在向爱情低头,而是在向权势俯首。这个社会的权势是由男性构建起来的等级社会。在男性的社会关系网格中,张生只是在顺服这个社会的现有制度。

在特定的寺庙的环境中,张生陷入了爱情的畅想中,但是他也仅仅是在爱情的场所中暴露出的软弱与无措,他还是会清醒地回到正常世界(等级制度、求得功名)中来,因为他相信自己“凭着胸中之才,觑官如拾介尔”,其他人也相信他会取得功名,也就是说,周边的男权社会早晚会把他同化回去的,不过是时间的早晚。一旦回到男权社会,张生必然会顺应男权社会的一切而具有男权主义,否则他将和这个男权社会不相适应而被淘汰出局。这决不是张生所愿意看到的景象,否则他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功名利禄要在男权社会里实现,只有男权社会,才会实现他的“理想抱负”。纵使沉浸在对崔莺莺的迷恋中,张生也没有忘记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使命”。在男权社会中的出人头地,不过就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然后获得在封建社会中的一席官位,住高门大院,娇妻美妾环绕,奴仆成群,过着锦衣玉食、受人侍奉的生活。这样的个人生活方式,当然是以张生为中心,不会再是张生与崔莺莺的二人爱情世界。这时,他们的爱情世界里不时地会出现第三者、第四者,甚至周围的环境也会冲击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不再纯粹。崔莺莺也必然日渐退居到女性的弱势中去。这便是他们二人共同对等级制度里功名向往的结果。

由此,所谓女性的胜利也只是男性社会里的应该球,女性仍然无法与整个男权社会抗衡。

莺莺的自欺欺人曾招致张生和媒人的指责。其实,男权社会消解了女性的地位和尊严乃至女性的理想和前途,她们剩下的只有婚姻。每一个女性都想凭借自己的婚姻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使自己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和附属品,从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可以说,婚姻是女性一生的主旋律。而男性却属于婚姻之外的社会,这使男性必不可免地要超越婚姻,超越二人世界的爱情而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在男性所构建的封建社会里男性更能够获得成就感。因此婚姻反倒是男性不可没有的附属品。封建社会的婚姻本身就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男性却有拥有三妻四妾的权力。莺莺的婚后,面临的仍然是这样一个局面,她仍然可能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她也不会顺从社会对张生的金榜题名目标充满期待。

在张生与莺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后,莺莺便与从前判若两人,这时的莺莺温柔、小鸟依人,并楚楚可怜地表露出渴望张生一生的忠诚,这表明莺莺在实质上是处于女性的弱势地位:不自信,也不信他人。但是封建社会的重压终究是要在他们恢复常轨婚姻之后而来临。可能聪明的莺莺已经预料到了如此境地,因此她会变得柔顺而希望祈得怜悯,求得婚姻的维系。

从上可以分析得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的专制、大胆态度其实只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防御,以进为退;而男性却在最初时表现出弱势只不过是以退为进,丝毫不会影响到以后的支配性地位。

中国古代的戏剧、小说向来开始悲终欢、始离终合的脉络,如此大团圆的结构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西厢记》也不例外。正是这条大团圆的主线迷惑了观众崇尚自由的心灵,使观众误把《西厢记》皆大欢喜的结局看作了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这恰恰表明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自由的历史局限性。其实故事的大团圆结局和追求自由恋爱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样看,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其瑾・中国戏剧史论稿[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第7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关键词: 《西厢记》 景物唱白 人物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中无可匹敌的明珠,它细腻丰满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全篇情调华美,语言绮丽。为探求《西厢记》卓越艺术成就的因由,笔者发现其中的景物唱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景物唱白在现代戏剧中是不多见的,因戏剧表演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物,同时也受戏剧创作的形式所限制。戏剧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传达的是人物的内心思想,而不是外在的景物。如果在人物对话中插入大段景色刻画,一方面不符合说话习惯,显得怪异,另一方面也会延误剧情发展,显得拖沓嗦。

相较现代戏剧,中国传统戏剧由于没有幕景,景物唱白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以提点出故事发生的场地,但绝不占主体,《窦娥冤》、《救风尘》等元代名剧都是如此。《西厢记》中的景物唱白则很突出,十分密集,有28处之多。这样突出的唱白特点,对于《西厢记》卓越的艺术成就应该是有所贡献的。景物唱白为爱情戏烘托了浪漫的气氛,也为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景物唱白中的佳词美语亦是为《西厢记》蕴藉婉丽的语言做出重要贡献。受篇幅限制,本文将着重探讨《西厢记》中的景物唱白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首先,景物唱白有表现人物内心,展现人物心情变化的作用。元曲中一本多为一个唱角,《西厢记》中虽未严格恪守每本一个唱角,但也大致为一折同一个唱角。唱角较于其他角色的特殊能力在于他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而不受故事情节限制。景物多在人物唱白之中,为角色眼里所见、心里所想的一种展现。

如张生月下和莺莺对诗,兴致高涨处莺莺离开,张生满心懊恼:

元来是扑剌剌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一本第三折【幺篇】)

这里的景色是一派纷纷乱乱、张皇无措的摸样,恰恰是张生内心不见莺莺的慌乱、懊恼无措的表现。在写景唱白后几句张生又说: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第一本第三折【幺篇】)

这句话恰好是对前句景色唱白的解读,可见人眼中所见与人心中所想是丝丝对应的。《西厢记》主要是感情戏,以展现人物内心为主,但在人物内心刻画中,以眼中所见来刻画心中所想,让心中抽象的思绪有了色彩、形状和动态,能起到生动细腻地展现内心世界的作用,这是平白叙述自己焦虑所不能及的。

上曲取自张生求爱不成时的唱白,下面取张生美愿成真和莺莺鱼水相合后的唱白:

露滴香埃,风静闲阶,月射书斋,云锁阳台。(第四本第一折【青哥儿】)

这一段和上一段的景物就有极大的不同,呈现了一种宁静极致的和美。是景色真有所不同吗?“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心动也。”张生眼中景色的变化,实际是表现了他内心的变化。夜晚能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感受到气流的沉稳,这反应了张生得到莺莺后的宁静和舒畅。

再说景物中字词的选用对人物内心的揭示,比如: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干辞春;粉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情减了三楚精神。(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第二本第四折【越调】)

这两曲都是莺莺所唱,但是所选用的字大不相同,所表现的情绪也相差甚远。第一首为莺莺的闺怨之词,表现了受礼教压迫的少女思春的哀愁,多用“愁”、“软”等力度弱的词,表现了莺莺的顺从和无奈。

第二首则是老妇人赖婚后莺莺愤怒不平的唱词。其中用到许多如“乍涌”“扫”“乱拥”等力度强的词。这样的变化表现了莺莺内心生发出抗争意识,而不是一味顺从自己的母亲,为后文莺莺传简等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其次,景物唱白有展示人物性格、才学、胸襟见识、经历遭遇的作用,这可以从景物唱白的内容反映。

在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自白中,张生语“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这一句暗示了张生十年寒窗苦读却怀才不遇,功名未就的苦闷。这段遭遇是张生人生经历的基色,为后来张生为追求莺莺放弃求取功名发挥了强烈的对比作用,反衬了张生对莺莺爱情之热切,以至可以放弃一直以来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为张生最后金榜题名与莺莺完婚做了铺垫。

张生在游蒲津时唱:

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便恰似弩箭半离弦。(第一本第一折【油葫芦】)

这一段唱词气势开阔,豪迈有力,可见张生确实才学深厚,胸襟广阔,恰如红娘夸赞的“忒聪明,忒敬思,忒风流,忒浪子”。此一段又属是张生冶游时的自言自语,并非诉于他人,却唱得正气十足,可见张生本色便是正直忠信之人。虽然张生有月下翻墙之举,但在张生的心理活动中也表现出他对此举的矛盾态度,认为这万万非君子所为。如此可看出张生确实是莺莺所不忍割舍的“赤诚种”。对张生的这种人性正面的刻画,也是为《西厢记》不同于《莺莺传》的美满结局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看莺莺对自己的自白: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干辞春;粉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情减了三楚精神。(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

这里细写了暮春衰败的景象,看似伤春,实则思春,是莺莺见一面张生后春心波动的情绪。前句写春末的花朵败落,是对自己青春年华的同情,自己正直好的岁月却一直被母亲锁在闺中,不得接触外人,抒发了自己的闺怨之情。粉蝶、春燕多是成双成对,关注这些成双成对的可人之物,实际是对自己渴盼郎君的表现。这段唱词暗示了莺莺长期以来的闺怨之情,身为相国小姐,莺莺一直以来都受封建礼教的压迫。这是她与张生一见钟情并继而反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的根由。

这种情绪还可从莺莺的和诗中得证:“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从莺莺细腻地描写景物,可以看出莺莺的性格也是纤细敏感的,注重自我保护的。所以莺莺在与张生和红娘接触时多次作假,不时地翻脸,这都是源自敏感的女性心理。

在对人物的表现上,不仅从角色自己的唱白中表现,还能从对方的唱白中表现。第一本主要是以张生为主角,但通过他的唱白实则是层层介绍展开莺莺的形象,是表现张生眼中的莺莺。在崔张佛堂初次见面后,张生依依不舍莺莺的离去,回味之中唱到: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

这一段似是在写莺莺走后的景色,但实际是对莺莺形象的追念。在上文张生已用大段唱段直白地表露莺莺的美丽和自己对莺莺的喜爱之情,此处人已离去张生仍回味不休,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张生被迷住的情状,反衬出莺莺的美丽。这种虚写的手法可脱去对美人俗气的刻画,从回味中写莺莺的韵味,更显得莺莺风姿无限。

再次,景物唱白是独处时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西厢记》中的景物唱白的特点是有密有散,不是平均分布的,景物唱白多是在人物情思飘扬独处的时候。在剧情陡峭的地方人物唱白不言景,如孙飞虎围普救寺抢亲一段,另外在人物彻底万念俱灰的时候也少言景,因为此刻情思被已被打击不再自由。

《西厢记》与《窦娥冤》等剧情戏不同,是感情戏,细腻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苦恋至团圆的过程,其中有大量段落表现主人翁的内心矛盾。在人物独处时,由于没有倾诉对象,不知不觉就会把倾诉对象对准天地,对日月星辰做一些描画。这种将情感寄情天地的方式,可以让感情显得有不可承受之重,又衬托得感情有如天地日月一般寥廓。如:

昏登登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止,东洋海般深似渴。(第三本第三折【离亭宴带歇指煞】)

这一曲是老夫人让莺莺与张生做兄妹后莺莺哀怨的唱白。这一段景色应为虚写,但此刻莺莺眼中的天地就是这般空阔无助。莺莺将自己的相思之苦与广袤的天地相比拟,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感情。

相同的例子亦可见上文提到过的第二本第四折【越调】

最后,景物唱白可多层次地展现人物内心,避免絮叨,有萦回婉转的美感。

《西厢记》中多处有角色自我情感剖析的段落,如若是一味直白地诉说情爱,或是一味地斥责埋怨,戏曲就会失去美感,也会失去张力,显得庸俗乏味。穿插景物唱白,能使感情显得有层次有变化,对于人物的感情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凝练升华的作用。比如:

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与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渊。(第一本第一折【赚煞】)

这一曲是第一本第一折的最后一曲,也是张生初见莺莺叹发的八曲中的最后一曲,此时莺莺已经离去,只留张生独自徘徊留恋。此曲可说是十分明媚,既不同于张生刚上场时怀才不遇“春愁”“秋水”般怅惋,亦不同于张生初见蒲津的豪迈之情(两首上文已举例)。这一曲作为收尾,情感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张生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怨,心花怒放,心情如阳光普照无比欢畅;另一方面莺莺的离去又给张生留下无限烦恼情思,“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此处的乐景便又有了与张生的哀愁做对比的作用,和眼前的繁荣相比,张生心里又是充满失落的。

景物唱白不仅一曲可以表达多重情感,也可以多曲多层次地表达同一感情。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以莺莺为唱角,抒发自己与情郎分别的哀怨之情和依依不舍之念。这一折共计十九曲,其中包含景物的就有七曲,可谓是全剧中景物唱白最为集中的一处。这七曲层层递进,由“碧云天”唱入“一鞭残照里”,丰富地表达了莺莺内心复杂的情感。

身为相国小姐,莺莺并没有一味地感慨自己对张生的思念和不舍,抒怀自己的热烈的爱情,抱怨命运的不公,如若是这样就一反之前莺莺敏感纤细不喜暴露自己内心真情的性格,也不符合莺莺的坚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与张生结合的勇敢。面对与情郎长期分离,甚至是可能诀别的巨大痛苦,莺莺不是没有伤感的,但她把感情托付到天地之中。她唱风西、叶黄、烟冷、草衰,实际是在描摹自己的内心愁绪。莺莺恨“疏林不挂住斜晖”,但纵观全剧,真正拆散崔张、逼张生去考试的是莺莺的母亲,但莺莺绝不恨自己的母亲,这体现了莺莺的至孝,与上文莺莺愿献出自己与孙飞虎以报母恩一脉相承。这与传统絮絮叨叨的怨妇形象相背,体现了莺莺的尊严,也体现了莺莺的才气和美丽,是表现莺莺形象的重要的一笔。

综上所述,《西厢记》中丰富的景物唱白不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展现,而且有展示人物性格、才学、胸襟见识、经历遭遇的作用。作为感情戏,景物唱白是主人公独处时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还起到多层次地表现人物内心,避免絮叨,营造萦回婉转的美感的作用。由此可见,《西厢记》中景物唱白对于丰满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人物心理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瑾.西厢记浅说.

第8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然而,我们研究高考真题可以发现:高考对上述考点的考查,呈现出多考点交叉、综合性覆盖的特质,反映出重基础、重运用、重热点的总趋势。如何在落实《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高考语用题实施更加精准高效的备考策略呢?

似乎与这种疑惑密切呼应,近年来,笔者有幸以荆州市高中语文命题中心组成员身份参与了一些语用题的原创命制,在与特级教师、荆州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王世发先生的协作探讨中,我对语用题的备考策略有了一些粗略的认识。

一、回扣课文奠基础

例1 (2014・荆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戏剧台词,揣摩国王的心理活动,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国王的真实意图。(4分)

国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几杯酒。要是哈姆莱特击中了第一剑或是第二剑,或者在第三次交锋的时候争得上风,让所有的碉堡上一齐鸣起炮来;国王将要饮酒慰劳哈姆莱特,他还要拿一颗比丹麦四代国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贵重的珍珠丢在酒杯里。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此例引导学生重读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台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体悟言外之意,揭示国王的阴暗心理和险恶意图。语用题考点为语言表达的简明,间接考查学生对戏剧巧妙情节和深刻主旨的把握。国王以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为诱饵,置哈姆莱特于“胜则饮毒酒而死,败则遭毒剑而亡”的两绝境地,充分显示了其狠毒、奸诈、阴险的本质。

该题兼顾必修4选文《哈姆莱特》(节选)和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的教材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贯通运用,运用“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对举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辨证思维,其参考答案为:假如哈姆莱特获胜,国王就用毒酒以祝饮的名义毒死他;假如雷欧提斯获胜,国王就借雷欧提斯之手用涂了毒药的剑除掉他。

例2 (2014・荆州质检Ⅱ)下面是小说《半张纸》的三个选段,前两处划线句属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请补写第三段相应的内心独白。(40字以内,4分)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此例节选了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的精彩片段,以富于哲理的主人公内心独白为载体,催生先抑后扬的人生感悟。题目在考查扩展语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复苏对接近遗忘的外国小说知识的记忆。这篇“以最小的面积集中最大的思想”的小说浓缩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其中遭遇巨大不幸后悲恸、彻悟、奋起的心路历程耐人寻味,补写其内心独白,也是对紧扣文本、深入品读的研读目标的具体回应。

该题回顾了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部分内容,启发学生表述主人公对过去的生活态度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前两处划线句不仅属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更是对要求补写的第三段内心独白的示范,暗含了“言简意赅”、“前后呼应”等答题要求,所以分别关联“并不是垂头丧气”和“高高地抬起了头”作答:悲痛无法延续,幸福存放心底;迎着希望的曙光,前方将是一段崭新的生命旅程。

例1和例2的题料均出自教材文本,从考查内容看,是对课文内容的解构品析;从备考策略看,把复习教材当作出发点,重视基础课文,才不会出现熟悉内容陌生化的后果。灵活把握教材,深入研读文本,也可以为解答各类语用题奠定基础,打开门扉。

二、梳理导读酿新酒

例3 (2014・湖北高考)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 ■

(从:跟随) (比:并列)

■ ■

(北:相)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此例属于高考真题,也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四个由象形字变化组合的会意字集中呈现了汉字之美,在汉字的“人文味”式微的当下,让高中生感受字形结构的古典韵味可谓正得其时。观赏汉字形义,再辅之“压韵”的要求,音、形、义完美融合,考查角度变得宽广。

该题紧密联系必修1梳理探究模块《优美的汉字》教学内容,通过异彩纷呈的构字形式,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学生在思考作答的过程中,描摹汉字构成方式的同时,也切实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熏陶。“比”、“化”两字的示例很有参考意义,“从”字的描述“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着前人走”和“北”字的描述“二人站立背靠背,字义相背可意会”也显得简明精要。

例4 (2014・荆州质检II)名著插图以其高度的艺术性为人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4分)

此例涉及名著插图与名著内容的关联,“宝黛共读西厢”是名著《红楼梦》中颇具温情的一幅画面,读者每读及此,莫不浮想联翩,心生美好情愫。试题以“一句话点评”为切入点,对“共读西厢”合理扩展的答题要求十分明确,便于考生作答。

该题与必修3名著导读模块《红楼梦》教学内容互为表里,怀着遵崇经典的拟题态度,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名著插图为设题元素,在众多优美场景中,选择“宝黛共读西厢”那唯美的一幕,使沉下心来研读《红楼梦》的高中学子获得从形象到思维的精神享受和阅读心得,王世发老师评析此题时,给出了三个精妙妥贴的答案:1、宝黛在桃林之下耳鬓厮磨,沉浸在共读西厢的美好意境之中;2、共读西厢的一幕,在宝黛的心里成了永恒的甜蜜的回忆;3、宝黛共读西厢,展示了一幅纯净如水的爱的画面。

例3和例4以梳理探究模块和名著导读模块为设题点,旧知酿新酒,滋味亦不同。必修教材中的上述模块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庸和点缀,而是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梳理”“扩大阅读视野”等要求的产物。高考语用题将其纳入考查范畴,正是对这一教学薄弱环节的查漏补缺,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故而,梳理、导读不容忽略,语用备考自当广泛涉猎。

三、文化热点立潮头

例5 (2014・荆州质检I)下面一段材料是《湖北日报・千湖新记》的开栏语。请为你家乡附近的湖泊写一段简短的推介语。要求语言生动,不超过40字。(4分)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人们诗意地栖居于湖畔,与湖和谐相生。且看岸芷汀兰,波光映面,锦鳞翔底,水草摇曳,这就是我们千湖更新的理想。湖北,以湖著称于世,以湖传承子孙。“千湖新记”栏目,用历史的回望和现实的观察展望湖泊的未来,营造爱湖、护湖、亲湖的地域特色文化,形成珍惜湖泊、建设美丽湖北的社会风尚,让湖泊保护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此例选用的材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千湖新记”作为《湖北日报》历时两年报导的精品栏目,影响深远,湖文化因而成了湖北近年来的热词。模亘眼前的现实却是:众多湖泊正在人为压缩直至消失,“千湖之省”行将徒有虚名。笔者命制此题,正是基于关注生活的大语文理念,以学生对家乡附近湖泊的推介入题,来唤醒青年一代乡邦家园的环保意识。

该题涉及语言表达的简明和生动等考纲要求,学生解题时需要反复阅览文字材料,品析“诗意”、“千湖更新”、“湖泊保护”等关键词的意味,字斟句酌地拟写答案。以“白莲湖”为例,有两段推介语可供参考:1、这里白莲花开、鸢飞鱼跃,这里有柳郎和荷姑的传说,这里是古云梦泽地白莲湖;2、百顷湖浪,流淌千年的烟波,满船菱歌,激荡白莲的传说。

例6 (2014・荆州高一期末)微博留言是网友针对微博内容发表简评的一种形式。阅读下面一则微博,请你回复一条留言。要求:观点鲜明,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0字以内。(4分)

@人民日报 “7岁脑瘤患儿捐肾救母”古有丁香割肉救母,今有孝天还肾报恩。4月2日,湖北荆州7岁脑瘤患儿陈孝天离开人世,他捐献的肾脏让罹患尿毒症的母亲等三人重获新生。陈孝天临终前说:“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要救妈妈一命。”

此例选用的材料则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人体器官捐献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却要遭受伦理世俗等诸多挑战,这是国情。正因如此,陈孝天及其家人的抉择就令人肃然起敬,蕴含其中的有孝道,也有仁义,这些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该题借微博留言的形式,实质是拟写新闻评论,对语言表达的简明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了综合考查。其他如编者按、新闻编后语等,都是评论性语言的用武之地,个人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生动形象为佳,譬如运用比喻:陈孝天的捐肾义举犹如他人生命寒天里的一簇火焰,暖人心扉。又如运用排比:孝天,你用孝道回报了妈妈,用博爱挽救了他人,用生命谱写了赞歌。再如运用双关:人间有晴(情),小小孝天身后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例5和例6撷取文化热点,体现了对社会性、时代性的关注和发掘。高中生应该成为文化热点的弄潮儿,以开放的视野,去探求语文的人文精神。有鉴于此,语用题备考也相应地扩充了外延,广泛阅读报章时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和观念,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复迷茫中守正出新,下笔有神。

第9篇:西厢记简介范文

【关键词】电梯;变压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

一、电梯的基本结构

电梯的结构简介如下:

(1)机房部分

包括电源开关、曳引机、控制柜、限速器等。曳引机是电梯的主拖机械,可分有齿轮和无齿轮曳引机。有齿轮曳引机。有齿轮曳引机包括驱动电机、减速齿轮箱、电磁制动器和曳引轮。本次设计的电梯的曳引机选用有齿轮曳引机。无齿轮曳引机则没有减速齿轮箱,直接由电机驱动曳引轮。电磁制动器通电时打开,断电时闭合。电磁制动器用来控制轿厢速度当电梯超速时发出信号并产生机械动作,使安全钳动作,将轿厢卡在导轨上。

(2)井道部分

包括导轨、对重、缓冲器、限速钢丝绳张紧装置、限位装置、井照明等。

导轨通过导轨架被固定在井道壁上,导轨是轿厢上下行的轨道。

对重与轿厢相称托起平衡作用,它与平衡补偿装置组成了曳引式电梯的重量平衡系统。

缓冲器是当电梯的各种保护措施失效轿厢下落时,用来缓冲轿厢与井底的冲击。

(3)厅门部分

包括厅门、召唤按钮箱、层楼显示装置等。厅门有中分式、旁开式等。

自动厅门的开闭是由轿厢通过门刀带动的为防止有人从厅门外将厅门打开,厅门安有门锁装置,门锁有机械门锁和电联锁。

电梯各层厅门上方和侧方有指示灯,表明轿厢运行方向和所在层站。外召唤盒装在厅门旁边。首层和顶层各有一个按钮,其余各层装有两个按钮。

厅门紧急开锁装置一般装在顶层和首层厅门上,以便检修和救缓乘客时在厅外开门。紧急开锁的三角钥匙应由专人管理,不得随意开启厅门,开启时必须注意安全。

(4)轿厢部分

包括轿厢、安全钳、安全窗、导靴、自动开门机、平层装置、轿内指示灯、报警、轿箱照明。轿厢是用来运送人员或货物的容器,它的结构应当牢固、坚实、美观。乘客数量=额定载重量/75,计算结果向下圆整到最近的整数。自动开门机: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开门机是直流110v永磁式直流电动机。通过减速机构和开门机构带动轿门做开门运动。常见的有综分式自动开门机和双折式自动开门机。

导靴是使轿厢和对正装置沿导轨运行的装置。轿厢导靴安装在轿厢上梁和轿厢底部安全钳座下面。对重的导靴安装在对重架上部和底部。导靴可分为滑动导靴和滚动导靴。操纵箱安装在轿厢内其包括按钮组、照明开关、钥匙开关、风扇开关、应急按钮、开关门按钮、蜂鸣器、运行方向指示灯。

轿顶检修装置包括:上下行开关、开关门按钮、照明灯、供电插座。

平层装置由两个干簧感应器组成。

二、PLC控制特点

1.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1)逻辑控制功能

逻辑控制功能实际上就位处理功能,是PLC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PLC设置有“与”“或”“非”等逻辑指令,利用这些指令根据现场的状态按照指定的逻辑进行运算处理后,将结果输出到现场的被控对象。因此PLC可以代替继电器进行开关控制。另外,在PLC中一个逻辑位的状态可以无限次的使用,逻辑关系的修改和变更也十分的方便。

(2)定时控制功能

PLC有许多可供用户使用的定时器基本功能是类似于继电器线路中的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程序行时,PLC将根据用户用定时器指令指定的定时器对某个操作进行限时或延时控制,以满足生产要求。

(3)计数控制功能

PLC为用户提供了许多计数器,计数器到某一数值时产生一个状态信号(计数值到),利用该状态信号实现对某个操作的计数控制,计数器的设定值可以在编程时设定,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程序执行PLC将用户用计数器指令指定的计数器对某个控制信号的状态改变次数进行计数,以完成对某个工作过程的计数控制。

(4)步进控制功能

PLC为用户提供了若干个移位寄存器,可以实现由时间计数或其他指令逻辑信号为转步条件的步进控制。即在一道工序完成后,在本步条件控制下,自动进行下一道工序。

(5)数据处理功能

PLC可以实现算术运算、数据比较、数据传送、数据转移、数据转换、译码编码等操作。中、大型PLC可完成开方、PID运算、浮点运算等操作,还可以和CRT、打印机相连。

(6)回路控制功能

有些PLC具有A/D、D/A转换功能,可以方便的完成对模拟量的控制和调节。

(7)通讯联网功能

有些PLC采用通讯技术实现远程I/O控制,多台PLC间的同位连接,PLC与计算机间的通讯等。

(8)监控功能

PLC有较强的监控功能,利用编程器或监视器,操作人员可对PLC有关部分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9)停电记忆功能

PLC内部的部分存储器使用的RAM设置了停电保持器件,以保证断电后这部分存储器中的信息能够长期保存,利用某些记忆指令,可以对某些工作状态进行记忆,以保证断电后的数据内容不变,PLC电源恢复后,可以在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工作。

(10)故障诊断功能

PLC可以对系统构成,某些硬件状态、指令的和法性进行自诊,发现异常情况,发收报警并显示错误类型,如果严重错误自动中止运行。

2.可编程控制器工作过程简介

低档PLC机它的系统程序和普通微机一样,事先由PLC制造厂家编好并固化在ROM中。CPU在系统程序的控制下对用户程序作周期性的循环扫描。在用户程序运行时逐条解释用户程序,并加以执行,程序中的数据并不直接来自输入输出端口,而是来自输入输出数据寄存器,他们的内容在输入采样阶段和程执行阶段周期地不断地刷新。

对用户程序扫描一般分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阶段、指令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如下所示:

I/O刷新 执行指令 I/O刷新 I/O刷新 执行指令 I/O刷新

第一扫描周期 第二扫描周期

严格讲一个扫描周期主要包括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共公操作占有时间,系统与外设占用信自占用时间,及执行用户程序占用时间三部分。

输入采样:PLC以扫描方式顺序读入端口状态,并将此状态存入,接着寄存器的内容也不会发生改变。

指令执行阶段:指令执行总是根据梯形图的顺序先左而右,先上而下地对每一条指令扫描,并从输入输出寄存器读取端口状态进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结果存储到输出寄存器中。

刷新阶段:此阶段即将输出数据寄存器内容传给输出端口,这才是PLC的实际输出。

PLC的不足之处:输入输出由响应滞后现象。

三、设计的任与要求

对设计小型办公楼电梯的具体要求如下:

楼层数:5层

额定载重量:800千克

额定人数:10人

运行速度:1.0米/秒

门出入口宽度(中分式):0.8米

楼层高度:3.3米

对重:1320千克

轿厢重量:1000千克

减速比:1:40

具体任务是: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设计五层楼的电梯,要求乘坐有较好的舒适感,实现精确平层在满足拖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的损耗。

四、设计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直流电动机的维修及保养与同容量的交流电动机相比需要较高的费用,直流电动机存在换向问题,而交流电动机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况且,随着大功率晶体管、门极可关断晶阐管GTO等电子器件的产生,扫清了高效电子逆变器中的障碍,使交流调速进入了暂新的历史阶段。83年世界上出现了VVVF控制的交流调速电梯,此种电梯可节能5%-10%,乘坐舒适感赶上了直流电梯。在交滚调速中,转子串电阻调速不平滑,电梯的乘坐舒适感不好,而且有很大的能耗。改变定子电压调速度中,使电动机转矩成倍减少,电梯带载能力差。而矢量控制VVVF调速可以实现无级调速。通过坐标变换保持?不变,使电梯的转矩仅与负载有关。其制动时能量可反馈到电源中去。变流变频调速电梯可以实现零速停靠。经上面分析,电梯电动机采用矢量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控制电路选用PLC控制。其优点如下:

(1)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简单,可靠性高,功能强。

(2)PLC采用软件编程来完成控制任务,可随要求的变更对程序进行修改。

(3)PLC具有完善的监控与诊断功能。

参考文献

[1]付家才.PLC控制工程实践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3]陈家胜.电梯实用技术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