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星球大战计划精选(九篇)

星球大战计划

第1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核竞赛与相互确保摧毁

1945年7月,美国在阿拉莫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8月,又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畸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到1946年,共造成6万7千人死亡,15万5千人受伤。人类从此进入核时代,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迅速展开。1949年8月,苏联原子弹首次成功试验,美国的核垄断自此打破。

核武器的投掷手段主要有战略轰炸机和战略弹道导弹两种。核军备竞赛初期,美国在战略轰炸机上拥有明显优势,苏联一时难以赶上,就在研制自己的战略轰炸机的同时,重点发展战略导弹。1957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同年10月,又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958年11月,美国成功进行了“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试射。超级大国问的军备竞赛,逐步使美苏两国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手的核打击能力,核均势逐步形成。美苏双方在“相互确保摧毁”(苏联叫“毁灭性回击”)之下维持着恐怖的和平,其实质是互相以对手的人民作为核打击的人质。

其间,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苏联的核力量在弹道导弹方面逐步取得优势。到1970年,苏联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在数量上超过美国。1974年,它的潜射导弹也超过了美国。但在远程轰炸机和战略核弹头总量上尚不及美国。

核时代,人们生活在核阴影之下的和平之中,每个人脖子上好像都横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刃。让我们想象一下一场核大战的情景:您正在散步、唱歌,或者逛商场,突然,上万枚核弹头划破天空,转瞬之间,比太阳还要刺目的强光冲向四方,然后出现了暴风般的冲击波,所有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假如您比较“幸运”,您将不会再看到什么,因为您已经死亡;如果您“不幸”活了下来,您将患有严重的放射病,还会看到原先繁荣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你所在的文明社会已经毁于一旦。

再看一下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反击程序。在苏联发射核导弹后1分钟之内,美国发出核打击预警。第2分钟,基本弄清核打击的规模、将要受到打击的目标这些情况。第3分钟,美国总统得到有关报告。第3到6分钟,美国总统对核打击作出反应――根据情况决定进行全面核报复,还是小规模核反击。不会有更多的时间,决定命运的决策只能在这么短短几分钟之内仓促作出。第7分钟,下达执行命令,不管决策是什么,也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命令都必须执行。大约第28分钟,华盛顿等城市成为历史,包括核基地在内的大量军事基地被摧毁。如果核战争的规模较大,6小时之后,在美国和苏联将有1亿5千万人死亡。

“相互确保摧毁”其实不过是“同归于尽”的委婉说法而已。一旦发生核大战,地球将进入“核冬天”,前景一片灰暗。

确保生存与“星球大战计划”的启动

对美国而言,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还有着特殊的含义。自一战、二战以来,美国本土十分安全,很少受到威胁。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致使美国在相当大程度上丧失了它的地理优势,本土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打击。为保护本土,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先后发展过“奈克-宙斯”、“奈克-X”、“斯巴达人”、“猛奔”等反导系统。但这些反导系统的效率非常低下,不足以对大规模核打击进行有效防御。1972年5月,美苏两国在莫斯科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规定双方都只能在各自的首都和一个核弹道导弹基地部署反导系统,以保证双方互相确保摧毁,维持战略平衡。

很自然,“确保摧毁”非常令人不安。即使美苏双方都无意发动核战争,预警雷达误报(经常发生)、电脑系统误判(概率很小)、人为疏忽(目前尚未发生)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意外的核战争。没有人愿意死于一场核战争,更没有人愿意死于一场意外的核战争。如有可能,“确保生存”当然更加吸引人。

1980年,斯坦福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福斯特就发表了《从确保摧毁到确保生存》。1981年1月,电影演员出身的里根就任美国总统。1982年,美国退役中将格雷厄姆主持的研究小组提出《“高边疆”研究报告》,主张重视战略防御,充分利用宇宙空间,成为“星球大战计划”的先声。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发表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认为“相互威胁,这是对人类状况的拙劣评注”,主张用几十年的努力,实现对战略导弹的有效拦截,即在战略导弹抵达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前将其击毁。同年10月,美国制定了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简称SDI,也有译作战略防御倡议的),人们习惯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Star Wars Program)。1984年1月6日,里根正式批准这一计划。同年3月27日,美国国防部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空军中将詹姆斯,亚伯拉罕任局长,负责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的内容

“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宏大的长期计划,最终目标为彻底消除核弹道导弹对美国的威胁。着眼点在于利用美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空间技术优势,在200千米~4000千米空域,对苏联导弹进行多层次多手段拦截。

最初,“星球大战计划”设想分两个阶段进行,而在更长的时段里,两个阶段其实只不过是“星球大战计划”的第一个阶段,即“研究计划”阶段。完整的“星球大战计划”一共包括4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计划阶段,1983年~1990年,探索和验证关键技术,为美国总统和国会进行决策提供科学技术知识基础。

第二阶段:研制或全面研制阶段,从1990年开始,设计、建造、验证实际防御系统组件的初样。

第三阶段:过渡阶段,逐步地部署少量的防御系统。

第四阶段:最后阶段,部署高度有效的多层防御系统。

在第一阶段,“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第一,监视、捕获、跟踪、杀伤评定(SATKA),包括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的可观测数据、新型雷达和光学探测器、星上信号和数据处理装置等;第二,定向能武器(DEW)技术,包括四个方案,即天基激光武器、地基激光武器、天基粒子束武器和核动力定向能武器,用于助推段和末助推段的拦截,在其它阶段可用于目标识别;第三,动能武器(KEW)技术,用极高速的小质量物体撞击弹道导弹或核弹头,包括拦截武器、极高速炮射系统、天基电能杀伤武器、地基和天基电磁炮等,可用于助推段、中段、再入段拦截,还可用于保卫空间平台;第四,系统方案和作战管理(SC/BM),包括比较研究各种防御体系方案,建立高效的作战管理指挥、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最后,生存能力、杀伤能力和关键技术(SLKT),包括各种杀伤机制对弹道导弹的杀伤效果、天基防御系统的生存能力、空间运输、轨道上的后勤保障和维护,等等。

“机”设想与天基武器

“星球大战计划”最为引人注目的设想,就是在太空部署天基武器,如激光战斗站、激光反射镜、粒子束武器、轨道动能炮、电磁炮等,用以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研制和部署太空武器是非常昂贵的,为什么不是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太空部署拦截系统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击毁洲际弹道导弹的“机”设想。

洲际导弹的飞行可分为四个阶段,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再入段。对于洲际导弹,在助推段进行拦截,效率最高。一是拦截目标数量少,估计约为1000枚。二是火箭发动机工作,在3.2万千米外,都很容易用红外探测卫星发现和跟踪,当然也就容易瞄准。三是跟结实的核弹头不一样,洲际导弹的助推火箭很脆弱,形象地说,用机枪也能够击毁。按照设想,“星球大战计划”打算用反导卫星在助推段摧毁90%以上的来袭导弹。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再入段4层拦截防御网中,助推段拦截是最为关键的一层。

“机”设想针对的正是助推段拦截。理论上,拦截助推段的洲际导弹,不需要任何新技术,只需要招募热血青年,在每个苏联导弹发射井旁布置一名,每人配备一挺机枪。当发射井的盖子打开,导弹露出来的时候,这名青年拿起机枪,扳动枪机,将火箭打爆即可。甚至不需要打爆,只需要打出一两个窟窿就行。这个办法很简单,可惜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机很容易被消灭。然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让“机”远离苏联的导弹发射井。当然,这时机枪就够不着助推段的导弹了。

不要紧,将机枪换成激光武器或者别的什么武器,只要能打到导弹就行。然而地球的表面是一个球面,不是一个平面,距离一远,“机”就无法瞄准和射击助推段的洲际导弹。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把“机”送到太空去,让他们在太空“射击”来袭导弹。“星球大战计划”之所以要开发和在太空部署昂贵、复杂的天基武器,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智能卵石”动能拦截方案

按照“星球大战计划”的最初设想,要建立一个以定向能武器为主、动能武器为辅的多层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每一层都能拦截90%以上的来袭导弹或弹头。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一设想与实际情况距离很大。

1986年12月,美国国防部提出,将“星球大战计划”改变为以动能武器为主,再逐步过渡到以定向能武器为主。其战略防御计划局提出一个分多个阶段部署的方案。1987年6月,“星球大战计划”调整为一个三阶段计划:第一阶段,部署动能武器,用拦截器直接撞击目标。其中天基动能武器进行助推段拦截,地基动能武器进行中后段拦截。要求能够拦截苏联SS-18弹头的50%,第一批来袭弹头(约4700枚)的30%;第二阶段,部署天基中段动能拦截弹9万~16万枚,拦截1万枚弹头的50%;第三阶段,部署天基、地基激光武器和天基粒子束武器,使苏联导弹无效。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真假弹头识别技术在20世纪末之前难以解决,将原来第一阶段的地基中段动能拦截调整到第二阶段。

1989年,布什政府再次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调整,选择劳伦斯・利弗莫尔研究所的“智能卵石”动能拦截方案,作为“星球大战计划”的发展重点。“智能卵石”集监视、控制、发射和拦截于一身,实际上既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卫星,又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小导弹。不装燃料时,接近于一个完整的探测器。装上燃料,就能成为一枚拦截弹。最初计划部署10万枚,后来估计4600枚即可实现战略防御的目标。按照这个方案,导弹防御系统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天基“智能卵石”,进行助推段和末助推段拦截;第二层为地基拦截弹,进行中段和再入段防御。

调整后的“星球大战计划”,不仅要防御美国本土,而且要保护美国的海外部队、盟国部队以及盟国国土。在军事上,1989年的“智能卵石”方案与1987年的三阶段计划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1987年的三阶段方案,是在一个天基武器平台上搭载10枚天基拦截器,价值高,容易成为对手的攻击目标。“智能卵石”方案至少要部署近5000枚天基拦截弹,而且易于制造假诱饵迷惑对手,增加对手的攻击成本,使之仅摧毁少量的“智能卵石”根本无济于事。

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冷战终结。俄美两国关系缓和,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将目光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年,美国将“星球大战计划”由防御苏联大规模导弹攻击,调整为应对敌方200枚核弹头的有限导弹攻击,“智能卵石”计划“缩水”为“全球防御有限打击”(GPALS)计划。这是一个两层防御体系:第一层为1000枚天基“智能卵石”拦截弹,进行助推段和末助推段拦截;第二层为一到两个地基导弹系统,部署750枚陆基拦截导弹,进行中段拦截。此外,地基系统还包括50个“智能眼”传感器和地基雷达。

“星球大战计划”的终止

“星球大战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人们认为它存在许多致命的弱点。如空间系统,包括卫星和天基武器,都很容易受到攻击。它们的位置在给定时间里一清二楚,“就像打猎时遇到坐着的野鸭子一样好打”。再如激光武器,只需要在洲际导弹上配备价格可以忽略不计的烟幕弹,就可以有效防御,因为激光在烟雾中会迅速衰减。又如粒子束武器,带电粒子束(质子、电子)在真空中由于互斥会迅速分散。更糟糕的是,地球磁场会激烈地扭曲粒子束,它要想击中一个比洲际导弹大100万倍的物体都非常困难。而中子、氢原子等中性粒子却又几乎不可能聚焦或控制。改进洲际导弹又能很好地对付“星球大战计划”,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改用固体燃料火箭,减少火箭的总燃烧时间,从而数倍增加拦截难度。如果燃烧时间进一步缩短,在导弹离开大气层之前结束助推段,那么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就会无效。而动能武器在进入大气层后,由于温度升高,红外传感器全部失效,难以捕捉并击毁洲际导弹。

就实际的军事价值而言,“星球大战计划”与其说是一个防御计划,不如说是一个进攻计划。一旦需要进行核大战,美国可以利用部署在盟国的“潘兴Ⅱ”等高精度导弹,几分钟之内将苏联的绝大多数洲际导弹击毁在发射井里,然后再用“星球大战”的防御系统拦截为数不多的苏联残留导弹。当然,如果能够按计划部署,这个防御系统也能比较有效地拦截第三世界国家数目有限的洲际导弹。

1986年5月,美国6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宣布不接受“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经费。1987年4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一份报告,认为“星球大战计划”技术障碍太大,应该中止。1993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正式宣布终止“星球大战计划”。历时10年,耗资32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至此结束。

美国终止“星球大战计划”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俄关系缓和,使得对美国的导弹威胁大为减弱。其次是新的导弹威胁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特别是所谓的地区导弹威胁(如在伊拉克、朝鲜)。第三是技术的原因,技术的进步使得雷达更为有效,陆基反导系统已经能够很好地进行再入段拦截,部署天基反导武器的需要大大降低。

第2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太空界大腕齐聚斯坦福

2月12日至13日,美国资深行星科学家、宇航员及美宇航局前部门主管将齐聚斯坦福大学,讨论对美宇航局/布什政府“空间探索设想”(VSE)的大幅修改。放弃布什的月球基地构想转而进行载人小行星探索,还有可能使载人火星探索飞行的日程提前,届时,宇航员将在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上登陆。他们的最新探测任务的目标还包括将宇航员送上“拉格朗日点”(距地球100万英里),太阳引力与地球引力在此达到平衡,而诸如肩负着哈勃太空望远镜维修重任的太空飞船就能在此安家,像哈勃望远镜一样提供服务。

与会人员计划提出的“替代设想”将要求私人部门更多地参与太空探索,将雄心勃勃的人类航天飞行计划从梦想变成现实。同布什政府的“空间探索设想”相比,“替代设想”也会造就一些输家和赢家。如果将月球基地计划砍掉,肯尼迪航天中心将失去编外人员,因为“战神-5”运载火箭发射的频率会越来越少,肯尼迪航天中心一直以来承担的月球基地相关工作也没有了。但另一方面,戈达尔太空飞行中心、华盛顿附近的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以及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因拥有更多的太空环境监控目标而成为大赢家。

很多行星科学部门主管在接受《航空周刊与太空技术》杂志采访时表示,他们现在担心月球基地、甚至行程更短的月球飞行将使太空项目陷入数十年的困境,同时阻碍而不是便利载人火星登陆活动――这也是布什新太空计划和“替代设想”的终极目标。

月球成为载人火星探索绊脚石

如果一切如“替代设想”规划者预料的那般进展顺利,载人探索飞船将于2025年左右前往小行星,而不是月球。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认为,公众对重返月球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而布什政府只是提出了冠冕堂皇的宏伟计划,并未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提供实现这些计划所需要的任何切实的资金保障。他们表示,布什的一系列计划正开始走向崩溃,只有少数几家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的公司依旧对现有计划充满热情。

行星、深空任务规划和运行方面的专家罗伯特・法夸尔(Robert Farquhar)表示:“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朗,即月球不是载人火星探索的跳板,而是一块绊脚石,尽管得出这样的结论令人心有不甘。”美国最大的太空利益集团行星协会负责人路易斯・弗雷德曼指出,相比较重返月球任务,挑战小行星的载人飞行计划的前景在广大的年轻人中间更能引起兴趣和共鸣。行星协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举办了这次“空间探索设想”规划会议,与会者只有收到邀请函才能参加。

弗雷德曼说,很多与会人员相信“月球已成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重返月球在复出高昂代价的情况下,却为之后的载人火星探索任务提供了最小的工程好处。”美宇航局官员诺尔・希纳斯表示,按照“替代空间探索设想”的计划,规模更小的探月任务可能会被简化,甚至有可能全部砍掉。希纳斯曾在贝尔实验室从事过大量阿波罗登月科学研究和系统开发,如今是美宇航局科学项目开发的负责人。他还负责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太空飞行系统部门的开发工作。希纳斯相信,与会代表也许会在提供给新政府的“替代空间探索设想”中,考虑删掉所有的月球飞行计划,以加快载人火星探索任务的进程。

镜片直径达21.3英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2013年发射升空,成为众多“拉格朗日点”造访者中的一个。不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尚未发射,它就要承担新的任务:美宇航局日前批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会把一个乘员探索飞行器(CEV)入坞系统送上天,以防载人乘员探索飞行器从数千万英里外打来“出诊电话”,要求紧急维修。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宇航员将借此次机会,呼吁加快对月球以外太空的载人探索飞行的速度――这可能要比把月球当作跳板登陆火星快得多。

拉格朗日点成为新的探索目标

法夸尔说:“月球当作登陆火星试验场的构想如今遭受广泛质疑。”法夸尔是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查尔斯-琳德伯格航空航天委员会主席,另外还是应用物理实验室近地小行星轨道交会任务的任务主管。近地小行星交会任务是第一次使太空飞船登陆小行星的太空任务。前行星任务主管维斯・亨特里斯说,重返月球对于布什政府的空间探索设想来说成了一座“越来越远的桥梁”。亨特里斯目前是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实验室主任,曾长期供职于喷气推进实验室和美宇航局总部,在那里负责美宇航局空间科学开发和运作,包括非常成功的“发现”行星任务系列。

亨特里斯还是斯坦福大学此次太空高峰会的组织者之一,据说有数十位太空界的重量级人物将参加此次会议,包括美宇航局几位高层领导和承包商太空探索项目主管。亨特里斯说:“除了让航天飞机退役的实际需要外,2004年空间探索设想几乎毫无成果。即使这个目标也是在付出宇航局各个部门巨大牺牲的基础上获得的,因为布什政府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正确的方向。”

希纳斯说:“宇航局预算不当正导致空间探索设想中对月球探索的侧重完全破产,导致重返月球的努力进程放缓。全美太空业甚至在建造“战神-1”和“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上面临巨大压力。实际上,一些载人深空探索任务的后备目的地并不需要建造大量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新硬件。”他指出,“美宇航局还有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以及搜寻日-地拉格朗点以利于未来太空望远镜建设和服役的任务。”

据亨特里斯介绍,日-地拉格朗日点(亦称动平衡点)处于地球重力波(gravitational well)的最边缘,美宇航局已经制定了首次探索地球影响力在太阳系界限的飞行任务,这也是超越阿波罗任务的重要一步。造访“拉格朗日点”的飞船还能在那里停留,在不大量耗费燃料的情况下,只在黄道平面上下轨道运行。另外,与尘土飞扬的月球表面相比,拉格朗日点能为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提供更清晰的选择。除了发射,你还必须将所有东西都送上月球表面。亨特里斯说:“由于美国正成为地球的环境威胁,实施近地小行星探索以评估其特征的任务也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深入探讨人类探索的进展和阻碍

这些跳板将使得发展比简单改造阿波罗计划的更广泛载人太空飞行成为可能。另外,“星座”计划乘员探索飞行器“猎户座”号指挥舱、月球登陆车设计和“战神-5”运载火箭等月球相关的重要合同必须搞定,以便使新政府在后布什政府时代的空间探索设想的签约问题有喘息之机。一些基础小行星任务设计工作已在约翰逊航天中心紧锣密鼓地展开,其中部分工作是自愿性质,采用乘员探索飞行器。

同时,一些范围更广、长期的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分析同样在进行之中,经费来自于国际太空航空学联合会和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学系教授斯科特・哈伯德提出了这次空间探索设想评估会议的想法。哈伯德以前曾是美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主任及美宇航局火星探测项目主任。他说:“我们策划了这次只有邀请函才能参加的会议,对政府更迭之后的‘空间探索设想’的未来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哈伯德说:“斯坦福大会将提出有关太空探索众多要素的广泛问题,与会者会讨论如何实现太空科学和人类探索之间的平衡性,继续和增强地球科学观测的需要,人类和机器人技术的相对效用,以及人类对火星、小行星和月球探索的进展和阻碍。此外,大会还将讨论太空使用权的情况和新近显现的商业太空业的地位。我们将展开广泛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月球基地是否真正有意义。但载人小行星任务比月球基地更加吸引我们的关注。”

哈伯德、弗里德曼将与前美国宇航员凯西・桑顿共同主持此次大会。凯西・桑顿现在是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系副主任,共搭乘美宇航局航天飞机执行过四次太空任务,包括1993年第一次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重要任务。

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参与空间探索

“替代设想”还号召私人部门在各个层次上更为广泛地参与空间探索。据调查,公众均认为私人部门参与空间探索非常重要。例如,探索小行星和拉格朗日点的飞行任务有可能由比格罗(Bigelow)类型的商业可充气舱实施。《纽约时报》最近进行的一项非正式太空项目调查显示,很多公众对美宇航局所从事的某些太空任务倍感失望,而这些任务到了私人企业手中会做得更好。

按照替代空间探索方案,搭乘升级版乘员空间飞行器的宇航员最初将经过漫长飞行登陆小行星,而不是月球,他们将在小行星上面收集可能比月球年代更久远的地形样本。这些造访还有助于发展改变近地物体运行路线的概念,一旦它们可能对地球实施毁灭性撞击,科学家就可以根据最新研究改变近地物体的运行线路。弗里德曼表示,尽管正式投入使用可能需要数百年时间,但对小行星运行路线进行改变将是“终极‘绿色任务’,是让地球大部分地区免遭破坏性撞击的任务。”

第3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太空攻防走向实战。进入21世纪,美国提出“控制太空”战略,其太空军事发展重心开始从太空系统支援联合作战转向太空攻防对抗。2000年10月,美空军组建了第527太空进攻中队,专门在演习中扮演敌方太空力量,2001年1月又成立了第76太空控制中队。2001年2月,美国会发表重量级太空安全评估报告,发出“太空珍珠港”警告,促使政府和军方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太空攻防体系建设。同年,美军创办了“施里弗”太空作战演习,专门研讨对抗背景下的太空战略与作战问题,此后该演习成为常态,2009年后还从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次。2004年,美空军颁布了“太空攻防对抗”作战条令,系统阐述了太空攻防对抗的概念、任务、指挥与计划,还实战部署了可干扰敌方通信卫星上行/下行链路的地基移动式反卫星通信对抗系统。2013年,在美军最新的“联合太空作战条令”中,在战区空天作战中心新设了“太空防卫部”,专门负责战区太空攻防对抗作战行动的规划与执行。上述这些事实表明,美军太空攻防对抗发展已进入实战化阶段,太空战场已成为现实存在。

空天飞机翱翔太空。星际战机在“星球大战”电影中多次出现,主要执行行星防卫作战、巡逻和外交护航任务。在现实中的太空战场,集航空航天优势为一体的空天飞机也已问世。它具有大范围轨道机动能力、长时间在轨运行、可重复使用、跨大气层飞行和自主着陆返回等技术特征。2010年4月22日,美国研制的首架X-37B空天飞机从东部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在太空运行七个多月后,顺利降落在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这标志着太空军事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到目前为止,X-37B空天飞机的四次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虽然目前还不能说X-37B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但其离实战运用已经为时不远。

空天飞机作战区域覆盖整个空天战场,具有太空运输、轨道作战和对地攻击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空天飞机可根据指令自主返回地面,经过简单的快速维护和加注后重新发射升空,快速完成有效载荷发射或更换,并通过强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完成应急补网、天基攻击和在轨服务等太空作战任务,大大增加了太空作战的突然性和灵活性,显著降低了太空作战成本。另一方面,空天飞机还可以携带多种武器载荷,对地面重要战略目标实施全球快速打击,为战略突防打击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2013年9月,美国军方又公布了更加雄心勃勃的XS-1空天飞机计划,并计划于2017年底首飞并开展轨道飞行试验。这种新型空天飞机能够实现与目前航空飞行航班模式类似的常态化航天飞行。一旦空天飞机投入实战应用,将与在大气层内执行任务的各种作战飞机和在轨运行的各类航天器构成一体化的空天攻防体系,不仅会极大地改变太空军事行动样式,也将对未来联合作战产生重大影响。

第4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之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延续了斯大林的政策,苏联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经济体”。

二战后,苏联越来越像一部机器,所有制度、官僚甚至人民都在为一个目标奋斗――领袖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也不可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领袖日益增长的军事需要”。

在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国度,把国民的一切都用来制造军工、制造GDP,焉能不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是苏联经济建设的绝好时机,这段时间美国开始以中国为最大的假想敌。即使是这个时候,苏联仍旧在大搞军工,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偌大一个苏联只有5%~6%的产值是日用消费品,这就是所谓的“高积累,低福利”。

谁在积累?又是谁的福利呢?

苏联经济模式显然存在破绽。美国有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有一堆世界顶级经济学大师,对苏联的软肋看得很清楚。

于是,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启动“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为此,里根总统公开游说国会拨款。

“星球大战”只是一个形象的描述,简单点说,就是美国准备建立太空防御体系,用激光、电磁炮、粒子束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摧毁任何飞向本土和盟国的核弹头。

这样,苏联的核威慑就不存在了。

1984年6月10日,美国南太平洋海军发射了一枚截击导弹,在160多千米的高空成功地击中了从加利福尼亚州空军基地发出的另一枚洲际导弹。借用当时的形象比喻,这是“用一颗子弹击中另一颗子弹”。

当天,美国各大报头版头条竞相刊登了这条消息(请注意,这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实验成果,“星球大战”计划是可行的。于是,1985年里根总统向国会申请批准拨款1万亿美元,计划在2015年前后建成美国太空堡垒。

对苏联来讲,节衣缩食才勉强跟上美国的核武实力。美国要是真能击中导弹头,苏联人民这么多年的裤腰带岂不是白勒了?

为对付美国,苏联肯定加大了航空研究投入,虽然我没有找到苏联究竟花了多少钱的数据,但找到了以下数据:

1986年,苏联全年共发射91枚火箭,当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全年只发射6枚火箭;

1987年,苏联成功研发“能量”号火箭,有效载荷是美国空间运输器的5倍;

1988年,苏联的一位军事高官成为叛逃者,他在美国忧心忡忡地表示“苏联星战计划从未间断过,我敢肯定将来也不会间断”;

……

会间断吗?不会间断吗?

整个80年代美国人也很忙,只不过不只是“星球大战”。美国人在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搞掉了苏联的石油美元。

“星球大战”启动的第一年,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那是相当不错的。当年夏季,沙特阿拉伯原油从日产不足200万桶猛增到600万桶,秋季则攀升到900万桶。

地球人都知道的一个经济学原理就是:供给增多,价格会下降。1986年,世界原油价格半年内从30美元/桶下跌至12美元/桶。仅此一项,苏联就损失了100亿美元,占苏联美元储备的50%;同时,中东产油国也开始穷得要死,苏联的军火销售利润又下降20亿美元。 从此,苏联人民的裤腰带只能勒得更紧了。

第二件事,才是忽悠“星球大战”。看好了,这里没说美国在部署“星球大战”,美国人所干的,只是忽悠。

今天,“星球大战”的很多文件在美国已经过了保密期。通过这些文件我们才知道,这个计划的唯一目的就是诱使苏联加速军备投入,最终拖垮社会主义老大哥的经济。就连1983年那份关键的“子弹碰子弹”实验也是假的,美国人在两颗导弹上都装了追踪装置。所以,才在媒体上造足了声势,否则,这么高端的军事机密,就算美国新闻再自由,中情局和FBI大概也不会吃素。

第5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进入2012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公司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发射准备。世界各国计划发射27颗通信卫星,预备发射19颗通信卫星。俄罗斯至少发射10颗通信卫星,包括5颗“信使”通信卫星和“雅玛尔”等通信卫星,甚至有可能部署第2颗最先进的“鱼叉”军事通信卫星。2012年9月28日,俄罗斯将择机在栋巴罗夫斯基导弹基地用“第聂伯-1”号运载火箭1箭8星,发射阿联酋、韩国、日本、波兰、英国和德国的8颗小卫星,其中3颗通信卫星。中国将发射“天链-1C”通信中继卫星等。对中国人来说,更期待“神州-9”号、“神州-10”号载人飞船与“天宫-1”号对接飞行。

从1964年成立以来,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共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89颗,其中8颗失败;国际通信卫星美洲的“银河”系列18颗;视野卫星公司的“地平线”系列2颗;租用7颗,到2011年底已退役55颗通信卫星,仍运营55颗通信卫星,即将发射5颗。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舰队,为全球149个国家、地区和属地提供服务。2012年,美国国际通信卫星组织计划发射4颗“国际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9”重6400千克,设计寿命15年。它将有3种不同的有效载荷,48个C频段36 MHz转发器,24个Ku频段36 MHz频段转发器,18个UHF超高频25 kHz转发器。2个C频段转发器天线将为非洲和亚洲地区提供服务,具有非洲与亚洲地区的交叉联接能力。Ku频段转发器波束覆盖中东、非洲和欧洲。

2011年,欧空局也没有实现1箭11星的愿望。2012年2月7日,欧空局将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ELA-1”发射台进行“织女星”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搭载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罗马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西班牙维戈大学等国大学生制造的9颗卫星,包括几颗纳米通信卫星。

美国商业卫星通信公司计划发射18颗通信卫星。去年,美国私人的太空探索公司没有实现同时发飞船和卫星的诺言。今年,美国太空探索公司早早预定在2012年2月7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SLC-40”号发射台,第3次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将“龙-C2”宇宙飞船送上太空,同时施放美国轨道通信公司的2颗通信卫星。2012年12月8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发射第4艘货运飞船,乘机将康奈尔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3颗小卫星送入太空。

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由出生于南非的艾龙・马斯科创办。今年40岁的马斯科10年实现了人生的3大目标,独立制造、发射了世界上私人建造的第一枚空间运载火箭、第一艘货运飞船,并研制载人飞船和空天飞机。他誉为世界航天三大奇才之一,被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为最不着调但最成功的企业家。2012年,马斯科的美国太空探索公司择机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准备将美国轨道通信公司的8颗“轨道通信”卫星送入轨道。马斯科想创造一次发射最多通信卫星的世界纪录。

2012年,美国国防部计划和预备将2颗称为没有最宽、只有再宽的“宽带填隙”通信卫星、3颗号称看着电视玩作战的“先进极高频”通信卫星,1颗誉为永远在线的“机动用户目标”通信卫星和1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等军事通信卫星送上天,加速美军通信卫星的更新换代和转型。美国国防部计划和预备一年内密集发射6颗最先进的军事通信卫星,除了正常的更新换代外,似乎还有别的目的。

从2003年开始,美军在通信卫星上应用先进的激光技术,替代原来的无线电信号技术。这种装有激光通信设备的军用卫星就是――“宽带填隙”卫星。“宽带填隙”卫星由美国国防部和澳大利亚国防部建造。它利用激光方向性好、频带宽、速度快、距离远的特性,进行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通信,是一项崭新的通信技术。目前,“宽带填隙”卫星组合了现有“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和全球广播服务(GBS)卫星。

“宽带填隙”卫星的关键是提高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通信能力;支持美国国防部与澳大利亚国防部的作战信息交换的要求;能够执行战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与侦察;战役和战斗支援信息管理等。

“宽带填隙”卫星为美军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野战移动通信系统。美军司令部可以在大洋彼岸通过卫星给地球另一边的各部队发号施令。任何一支部队能与上级通信,也同时能与其他军种和兵种的部队单独通信。野战移动通信系统特别适用于快速移动通信、多兵种作战。战机、直升机、无人机,军车时速140千米时,通信不会产生多普勒频移,通信不会中断。激光卫星通信能比现在的效率提高十几倍。

“宽带填隙”卫星主要由波音公司研制,应用“波音-702”卫星平台,外形尺寸5.1×3.4×3.1米,太阳能帆板长40.9米,重近6吨,功率12.3Kw,设计寿命14年。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估计每颗卫星将花费大约3亿美元。星上装有X频段和Ka频段转发器系统。每一个战术用户都能下行1.2~3.6Gbit/s数据,组合不同的地面终端,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调制方案。一颗“宽带填隙”卫星相当于10颗“国防”通信卫星,比所有其他卫星组合提供更大的通信能力和带宽。“宽带填隙”卫星星座由6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3年发射完毕。

“宽带填隙”卫星平台有10个Ka波束相控阵天线,形成单独的发送和接收;8个万向蝶形天线,包括3个可选极化和一个X频段地面覆盖波束。双向X频段和Ka频段用于战术宽带通信,X频段和Ka频段用于全球广播。“宽带填隙”卫星的通信能力极强,分配任务命令1.1Mbps速度时,只要0.4秒;传输8×10英寸的图片,每秒速度24Mbps,只需9秒;同时与8架全球鹰无人机以137Mbps通信;传输雷达照片,1Gbps时,只需6.4分钟。美国直播卫星公司提供全套十分成熟的直播电视系统,传输战场画面就如同播放卫星电视。

“宽带填隙”卫星能提供双向Ka频段通信能力,并支持军事机动、双向全体终端。“宽带填隙”卫星支持交叉频段联通:X频段上行链路链接到Ka频段下行链路,Ka频段上行链路链接到X频段下行链路。“宽带填隙”卫星包括19个独立的覆盖波束,可用于南北纬65°之间整个视场服务和作战。

美国海军的“机动用户目标”卫星采用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3G技术支持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媒体,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卫星试验证明,这种卫星十分可靠,试验期间从未掉线,可以称为永远在线的卫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美国海军的第三代窄带、超视距战术卫星。它是一个复杂的、为移动用户提供全球窄带卫星通信。它为美国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提供同步的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的移动服务。卫星星座由6颗工作星和1颗备份星组成,工作寿命为13~14年,全球波束覆盖南北纬65°之间的区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采用3G移动通信技术,可同步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不受天气和环境限制。它以29.4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为23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能为舰艇、飞机和地面部队提供更可靠的窄带通信能力。“机动用户目标”卫星是美国海军新一代窄带卫星通信星座,将取代目前使用的“超高频后继”卫星。“移动用户目标”卫星的通道传输量与信息容量,超出“超高频后继”卫星10倍以上。

这种专门为移动通信研发的卫星,有两个怪异的超高频网状天线,组成反射器系统。一个5米和一个12米反射器天线,都是金色的反射面,外形像一把伞。金光闪闪的发射器由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哈里斯公司制造。

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要将“机动用户目标”卫星建成太空的巡洋舰。卫星将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采用洛马公司的“A2100”卫星平台,使用先进的3G蜂窝技术。爱立信公司提供3G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它可将文本、声音、视频和多媒体信息,传输给众多平台、手持和便携式终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提供惯性导航系统。美国直播卫星公司提供直播电视系统。

“机动用户目标”卫星的设计非常完美,可以保证满足甚至超过美军作战需求。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基因”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美军窄带战术卫星。2012年2月16日,美国海军的首颗“机动用户目标”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考验先进技术的时刻已经到来。

美国国防部的“先进极高频”军事通信卫星由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美国诺格公司、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美国泰坦公司、宇航推进系统公司也参与研发。卫星用户包括澳大利亚国防部队和美国陆军地面移动终端,美国海军舰艇和潜艇,美国国家核力量指挥当局,美国国家安全局及美国国防部。2002年1月20日,第4颗“宽带填隙”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卫星定位的经度保密;12月1日,第5颗发射。

美国国防部的“先进极高频”卫星用于替代“军事星”通信系统。“先进极高频”卫星平均重量6168千克,由4颗卫星组成星座,运行在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其中3颗工作星,1颗作为备份星。“先进极高频”卫星星座,给战区指挥官提供高安全性的、抗干扰的、不易截获的、不易探测到的通信服务,确保无缝通信。一颗“先进极高频”卫星超过整个“军事星”星座的通信能力,而且更强大。

“先进极高频”卫星号称是看着电视玩作战的卫星。高速的数据率将实现军事通信的变革。战场视频、战场地图和目标数据等信息都显示在屏幕上,如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一样。战机、坦克、潜艇、战士如同摄像师,将侦察到的视频发送给司令部。冲锋陷阵的画面、扫描到的信息、战争场面都实时反映,历历在目。指挥员了解战场就好像看战争大片,指挥战争就好像是“导演”,有时自己也成了”演员”。美国国防部说:只靠通话和文字指挥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

“先进极高频”系统可直接对来自终端的请求做出回答,并根据优先级提供点对点通信和网络服务,对高级别用户还能提供专用信道。生命力是战争,也是卫星的能力。卫星通过星间通信实现全球服务,减少卫星对地面系统的依赖。如果地面控制站被破坏,整个系统仍能自主工作6个月。

第6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1969年当三星公司刚成立时还只是一个为日本三洋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的OEM厂商,在那时它还只是一个盲目的模仿者,只能按照别人的设计进行生产。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星电子大肆制造微波炉并运送到美国销售。由于产品大量堆积,无奈之下不得不打折甩卖。因此,在西方人心目中,三星只是一个模仿别人制造廉价微波炉或者廉价产品的公司。在美国,三星产品更被看作是地摊上的大路货。后来,三星靠给著名国际品牌制造芯片及电子产品,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规模,成为韩国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但是,很长时间内三星的品牌却一直无法与世界一流品牌同日而语。

然而这一切已悄然改变,现在三星电子已然成为电子行业全球领先的业界翘楚,三星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DVD、数字电视、投影仪等,无一不给人以高技术感、高品质感、高价值感、高档次感的优良形象,而集多功能、时尚简约、靓丽外形于一体的三星手机,更为高收入人士宠爱有加,成为表达个人品位、身份的最佳物品。三星在一些领域已牢牢确立了全球领导地位,半导体内存芯片、纯平显示器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已稳居世界前茅,并以显著的优势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大有与全球手机霸主诺基亚一决胜负的势头。

三星无疑创造了全球品牌价值提升的奇迹,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三星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成功实施了卓越的品牌战略管理。

确立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

——发愿赶超行业霸主

三星电子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做最成功的企业,而是要把三星打造成全球电子行业的领导品牌。为此三星设定了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发愿努力赶上并最终超越它,这个目标就是索尼。因为在全球500强排序中,索尼是唯一排在三星电子之上的电子类企业,是毫无争议的全球霸主。

1997年以前,三星电子还不得不从索尼购买芯片。但自从把索尼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后,三星不惜重金创建自己强大的研发队伍,在技术上虚心地向日本人学习,派技术人员前往索尼等技术强大的日本公司学习,最终突破了技术门槛。现在三星在技术上已成为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创新公司,在包括移动电话、手持计算设备、平面显示器以及超薄笔记本电脑等众多领域创造了一系列的尖端技术。为了超过索尼,三星电子除了在数码相机、显示器、音响等领域频繁出击外,还对索尼最薄弱的部分——手机展开了最猛烈的攻击。近年来,由于索尼手机因缺乏创新、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索尼谋求与昔日全球手机霸主爱立信手机部门的合并,并成立了索尼-爱立信公司,但三星还是在2002年以优异业绩超过了索爱。在目前的全球手机市场上,消费者公认的最漂亮、最受欢迎的手机不是索尼而是三星,这完全颠覆了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顶尖角色的认知。

打造一流品牌的形象杠杆

——强化高附加值产品识别

产品是品牌识别的主要载体,强化品牌在产品层面上的识别,可以迅速提升品牌价值,不断累积品牌资产。三星卓越的品牌战略管理,就是基于成功构筑了“技术领先、时尚简约、高档高价值、数码e化”的产品识别,无论是三星手机、数字电视、显示器还是MP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体现出领袖群伦的卓越品质,体现出年轻时尚、引领潮流、事业有成的产品使用者形象。

当然,如果三星成功的产品识别,仅仅体现在追求技术领先上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三星全球市场营运部经理EricKim先生所说的:“我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从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比你更酷’的营销策略中汲取了经验”,三星更在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配置、满足消费者对时尚、品位、精神体验方面的需求上煞费苦心。全球第一个珍珠白色的手机、第一个挂在脖子上的手机、第一个增加人体生理节律的手机,全部出自三星。2001年,三星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第一台具有双屏显示功能的手机——SGH-A288,以其迷人简约的款式造型、酷得让人发疯的时尚色彩,引发了双屏手机销售“井喷”,竞争对手纷纷效仿,一举打破诺基亚长期构筑的直板式手机占据领导地位的市场格局。随后,三星推出彩信照相手机SGH-V208,在时尚简约主义下完美演绎的棱角外形与高雅的机身外壳,时刻绽放动人的气质;独创180度旋转内置照相镜头,具有2倍数码变焦、10级明亮度调节功能;GPRS功能配以WAP1.2浏览器,让用户疾速驰骋网络,图片、动画和铃音的下载轻松实现。2003年,三星电子精心打造的CDMA高端手机精品SCH-A599炫亮登场,再开通讯产品时尚化、潮流化的先河。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时尚、简约的现代风格,并融合了尖端的通信科技,恰如其分地诠释出年轻白领们追求时尚、讲究品味、奋发工作的生活观念,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掌上新贵;16和弦铃声音乐另外特别加入了多首中国流行音乐和民谣,还允许用户通过PC连线或WAP网络下载自己喜爱的曲目。正如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张天爱从专业设计师的角度给予的评价:“三星A599的设计思路充分表达出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还是各个配件的布局组织,都给人以别具匠心的感觉,在时尚性和艺术性上表现相当出色。”

作为三星数码战略的统帅,三星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品牌建设更是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不仅将笔记本电脑产品定位为数码产品的统帅,使得消费者难以将它与知名的三星数码产品区分开来;而且三星笔记本电脑的每一款产品都做到了形式新颖、风格时尚,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三星新的品牌识别。

实施一流品牌的体育营销

——不惧风险推行TOP赞助计划

1996年,三星高层就已认识到,如果要把三星打造成世界顶级品牌,做奥林匹克顶级赞助商(TOP计划)是惟一的一条道路。从此,三星电子开始大胆地开展全球性的品牌资产管理规划,并每年拿出20亿美元(体育营销约占20%)的市场营销费用,将奥林匹克TOP赞助计划作为其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

TOP计划源于1985年,又称奥林匹克合作伙伴计划,4年一期。加入该计划的企业获得“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的称谓,享有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开展市场营销等权利及相关的一整套权益回报,并且是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以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和奥运会代表团的官方赞助商。另外,TOP伙伴还享有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技术、服务类别的排他权利。TOP计划只授予那些国际型企业的顶级赞助商:除了企业及其产品具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高尚品质和良好形象,拥有充足的全球性资源的跨国公司外,还要求企业能协助推行国际奥委会的营销计划。同时规定在同一行业中只能挑选一家企业。

从1997年进入第四期TOP计划以来,三星TOP赞助计划一发而不可收:1998年赞助长野冬季奥运会,2000年赞助悉尼奥运会,2002年赞助盐湖城冬季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第二十届都灵冬季奥运会,去年三星又以无线通讯设备全球官方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可口可乐、美国通用电器、松下电器等8家巨型企业集团一起,参与了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全球赞助商行动。这种大手笔让三星轻松跻身于世界一流品牌的行列中。

传播一流品牌的市场诉求

——高层次的营销手段

为了树立产品的高档形象,三星无论在广告宣传,还是销售渠道上都给人以高档的印象。无论是移动电话、DVD播放器,还是MP3,三星都力图将产品定位于高端市场,而不再是从前的廉价货。与同类产品相比,一般三星电子产品更具特色,功能更多,这使得其产品价格要高出同类产品30个百分点。由于美国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决定三星极为重视这个市场。但是在美国,除非生活在时代广场旁边的三星广告牌附近,否则三星品牌完全被东芝、富士通、松下电器等亚洲品牌淹没了。对美国人来说,索尼可以说在这些品牌中一枝独秀,许多人对三星的质量依然心存怀疑。于是,近年来三星一直投入大量的资金要让美国人熟悉三星商标,全力扭转过去人们把它看作是廉价品牌的印象。

第7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尤里・加加林驾东方一号飞船遨游太空,人类从此挣脱地球的羁绊,开始了征服太空的里程。继苏联、美国之后,欧洲、中国等也相继进入太空。然而,2004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载文称,美军已掌握“反通信系统”,“在必要时”能摧毁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此言一出,全球哗然。

挑战GPS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三分天下,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唱主角,未来的太空竞争也将主要在这三者之间展开。美国的GPS系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全部由政府投入,最初仅限于军用,后来扩展到民用,但对民用领域有诸多限制。目前正在研制的新的GPS-M系统,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比美国起步稍晚,目前仅限于军用,该系统的重新改造将于2007年完成。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站在卫星通信事业的最前端。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远程导弹的精确度出尽风头。毫无疑问,卫星定位系统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定盘星”,成为打赢未来信息战的关键之一。正是为了把握住这个关键、以免受制于人,欧洲各国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卫星服务网。

2002年3月,欧盟宣布正式启动“伽利略计划”。该系统由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和两个地面控制中心组成,其中27颗为工作卫星,三颗为候补。按计划,首批两枚实验卫星将于2005年末和2006年发射升空,整个伽利略系统2008年开始投入运营,届时将为欧洲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欧洲共同防务甚至徒步旅行者提供高精度的导航服务。伽利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球拥有18亿用户,到2020年拥有36亿用户。

伽利略计划对于美国犹如芒刺在背。它作为世界上笫一个完全向民用开放的全球性卫星定位系统,在精确度、先进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例如,GPS提供的卫星信号只能发现地面大约十米长的物体,而伽利略系统的卫星则能发现一米长的目标。一位军事专家形象地比喻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以找到家门。更有甚者,伽利略接收机不仅可以接收本系统信号,而且可以接收GPS、格罗纳斯这两大系统的信号,并且具有导航功能与移动电话功能相结合、与其他导航系统相结合的优越性能。

欧洲志在必得

伽利略系统的建造意味着美国独霸卫星定位天下时代的结束,因此近年来美国一直百般阻挠伽利略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先是政治上拉拢,继而又在技术上极力限制和渗透。欧盟则态度十分强硬。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事关欧洲前途,是一场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斗争。法国总统希拉克更是明确指出,“放弃‘伽利略’就意味着接受欧洲在太空沦为美国附庸的悲惨现状。首先是科学和技术,其次必然是经济。所以,欧盟顶着困难也要上”。

欧洲之所以志在必得,有三方面考虑。首先是实现独立防务的需要。欧洲舆论指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之所以能为所欲为,关键在于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欧盟如果要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言权,也必须有军事实力作后盾。而作为太空时代“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卫星定位系统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没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欧洲建立独立的共同防务体系就是一句空话。美国的GPS虽然对全世界开放,但它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五角大楼手中,随时可以掐断,即使是盟友也不例外。如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欧洲使用该系统时就受到限制。因此,伽利略计划对欧盟能否实现独立防务至关重要。

其次,伽利略计划将打破美国在这方面的垄断地位,为欧盟赢得可观的市场份额。据权威部门估计,伽利略计划将为欧盟创造14万个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每年经济效益可达9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在2008年到2020年间收入150亿欧元。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没有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就没有主导权。伽利略计划的实施将很好地凸显欧盟列世界前茅的航空航天技术,随之而来的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上升也将使其受益无穷。

第三,伽利略计划还为欧盟与俄罗斯、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渠道。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大都建立在美国的GPS系统之上,一旦发生冲突或战争,被美国关闭该系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这些国家都渴望与欧盟合作以早日实现卫星导航系统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欧盟不但可以弥补航天预算的不足,还可以增强商业航天的竞争能力,联手占领国际市场。

目前欧盟正与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巴西、韩国、墨西哥及澳大利亚等国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如进展顺利,欧盟将于2004年底前分别与上述诸国签署协议。尽管欧盟力图淡化伽利略计划的政治色彩,但从更深层面上看,欧盟此举颇有分化、瓦解美国阵营之意,不仅期望在与美国的太空争夺中分得一杯羹,而且企图挣脱美国的束缚,在未来的空间情报战中掌握主动。正因如此,《商业周刊》警告到,伽利略计划与GPS之争,将使国际社会出现新的政治分裂,就如同伊拉克战争那样,会把国际政坛划分为亲美与反美两大阵营。

中国加盟

2004年10月9日,中欧在北京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中国由此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并成为伽利略联合执行体中与欧盟成员国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一员。伽利略计划总投资约33亿欧元,按照中国和欧盟15个国家以平等地位参与合作的原则,中国将出资两亿欧元左右并将承担部分伽利略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对此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在伽利略计划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拥有充裕外汇储备、且同样有意发展卫星定位技术的中国是欧盟理想的合作伙伴。

第8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中国政府近日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未来5年计划,这将使中国在成为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特别是当前美国的航天计划正处于衰退时期,这无疑加大了对美国的挑战。

早前,中国宣布将建造空间站,并将航天员送上月球。这项计划不禁让人联想到美苏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近几年来,美国不再将载人航天作为重点领域,现在依靠俄罗斯运送其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而俄罗斯却遭受到一连串令人尴尬的卫星发射失利打击。

中国一直在寻找途径。展示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证明其技术水平和科学成就能达到世界强国的水平。周四宣布的计划提出,2016年前中国将发射天空实验室,从月球取样,以及研发更先进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

最近几年,中国也在寻求建立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军事能力,扩充了潜艇舰队,并且今年还测试了首艘航母。根据新的航天计划,中国将大幅提升其全球定位系统,这套系统既能军用,也能民用。

计划还指出,政府要使用各种军民资源,实现制订的目标。中国政府认为,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好处。“这种方法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航天大国上了很好的一课。美国要确保能够持续地在航天的各个领域有较高水平的投入”,美国海军作战学院研究中国航天计划的安德鲁・艾瑞克森教授说。

尽管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航天领域仍有数年的差距。目前为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大体相当于美苏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

但是,中国一直坚定地按照时间表执行其航天计划,并实现了5年计划制订的务实目标。对于载人航天。中国的计划要求持续、坚定,但并不匆忙地去发展技术和拓展能力。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启动载人登月的有关工作,但是并没有明确登月的具体日期。

“我认为这是一项综合的、速度适中的计划。”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的前所长约翰・劳森说。“它可不是一项会的计划”。

相比之下,NASA的方向似乎总是随着总统的更替而变更。小布什总统提出NASA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而奥巴马总统取消了该计划,现在却希望他们将航天员送上小行星。7月进行最后一次飞行后,NASA彻底停止了历时30年的航天飞机计划。

“中国计划最令人羡慕的地方是,他们没有中断”,一位曾经参观过中国航天设施的航天安全专家约瑟夫・弗拉格拉说,“他们的航天计划预算低,但是安排地很好,并且他们以一种非常有序的方式遵守预算,但我们没有做到”。

专家指出。北京采取了与其军事现代化相同的方式来发展航天计划。除了他们从乌克兰购买的航母,中国在反舰弹道导弹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其部署可以阻挡国外的战舰。去年1月,中国军方还测试了隐形飞机。

美国的军事航天计划和民用航天计划是分开的,与此不同,中国人民是中国航天计划发展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民间机构包括很多不同的大学和实验室,是军方主导的努力的一部分。作者很痛苦地指出,在中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中,北京并没有试图以其航天计划对任何国家进行军事上的挑战。

“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外太空,反对外太空武器化或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白皮书说。

分析家指出,5年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套系统在周二已经开始为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导航、定位和时间数据服务。白皮书说,中国将在2020年前拥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在轨卫星35颗。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将和俄罗斯一样拥有一套可以挑战美国的系统。中国已经为北斗系统发射了10颗卫星,计划明年再发射6颗。

北斗系统不如美国的系统先进,但是预计会使俄罗斯的系统逊色,可为中国军方提供替代选项,不必依赖美国网络的民用部分。北斗系统也可民用,例如为司机提供导航工具。

“这具有重要的商业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安全意义”,艾瑞克森说,“作为一个军事大国和航天大国,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非常重要”。

白皮书之后,也了类似于2000年和2006年那样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研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更重的载荷送入轨道。此外,还会改善载人航天飞行的条件。

为了打好基础,白皮书说,中国“将发射天空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包括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生命保障和燃料再加注;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并为空间站的建设进行技术准备”。

在深空探测方面,白皮书指出,中国计划发射能够在月球进行软着陆并进行巡航勘测的轨道器。之后,中国将在月面取壤并返回进行分析。

白皮书还说,中国将通过综合措施升级卫星技术,扩展卫星应用。

“总之,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进入太空”,艾瑞克森先生说,“(他们)在各个领域都会有无情的进步”。

第9篇:星球大战计划范文

那么,UFO究竟有何特点?研究者费尽心思地去研究它,又是为什么呢?

UFO的外形有碟形、雪茄形、草帽形、球形、陀螺形等等。据目击者说,它的飞行速度和灵活性是惊人的。时速可达24000千米,有的甚至更快,这是现有的人造飞行器所望尘莫及的。UFO还可以在高速飞行时不减速作近似直角或锐角的急转弯。当它转过90度时,所需时间仅为0.14秒,即不到1/7秒的一瞬间就完成了这一动作,而在现代,即使是时速为2400~3000千米的高性能战斗机,在实际作战中也只能是在亚音速900~1080千米时,才能以最小的角度来转过90度,所需要的时间为6.9秒,是UFO的49倍!

另外,UFO能时隐时现。隐形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部分人能看到,而另一部分人可能看不见;

人的肉眼能看见,而雷达却测不出来;

有时候见它降落在某地,但走近去看却什么也没有。

总之,颇具神秘感。

在研究UFO的出现原因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探索外星文明,也就是寻找神秘的外星人。

UFO的频频亮相,吸引着大家关注寻找外星人的科学发展。许多年来科学家已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为了监听可能来自外星的电波,曾执行过第一期和第二期奥兹玛计划;为了传送我们地球人的信息,我们曾向太空发送过第一封电报;我们还向遥远的太空派遣“先驱者”号和“旅行者”飞船,并携带了精心设计的地球信息,企望有朝一日这些信息能被外星朋友所截获……目前,一些新的寻访计划正在不断酝酿中。

监听来自外星人的电波是寻找外星人的途径之一。然而,来自宇宙的无限电波数以亿计,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到达地球时信号非常微弱,必须使用多级放大技术才能辨别;再者,其中真正可能由外星人发出的微乎其微。

有一项名为“公顷耳”的计划,是为防止信号遗漏而设置的。美国的科学家准备在2004年之前,建立一个包括500~1000架射电望远镜在内的巨大网络,利用它们的协同工作监听来自宇宙的信号。据推出者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望远镜直径为300米,其接受面积为7.3万平方米。而一旦建成这一网络,则其接受面积每个都可达到1公顷(1万平方米),故称“公顷耳”。计划在其建成以后,首先监听地球附近1000个与太阳相似的行星系,然后逐渐向外扩展到银河系内100万个其他可能的行星系。

继1974年人们向太空发送的第一封电报之后,人们又计划在2001年发送第二封电报。该电报计划包括一下内容:从基本符号开始,用逻辑描述数学和几何,随后还将介绍原子、行星,甚至脱氧核糖核酸(DNA)等概念。目前正由加拿大的伊尔迈·杜蒂尔博士领导设计。届时将乌克兰的耶夫帕托利亚射电望远镜发射上天,目标则是距地球大约51~71光年,被称为“夏季王角”的太空区域,因为那里有较多与太阳相似的恒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