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检测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检测实训总结

第1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维护训练器; 半实物仿真; 航空电子装备; 机载电子吊舱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91;V26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2?0084?04

Design of maintenance training system for an airborne electronic pod

CHEN Hong1, LI Jin?jie1, GAO Wei1, LIU Ya?juan1, DU Jiang?bo2

(1. Qingdao Branch,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Academ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Naval Unit 92492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edong 572528,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maintenance training of a certain airborne electronic pod has high cost and long cycle, an airborne electronic pod maintenance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was designed. The external form, conne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re similar to actual equipment. The signal simulation, fault setting and state acquisition circuits were designed in the maintenance training system. The universal I/O modules and RS 485 bus were adopted to monitor and control these circuits. Based on this remote control structure, the maintenance training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whole technical support training process simulation. It can simulate testing operations which are identical to actual operations of detection device. It can set typical faults, which are accordant with real fault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s show that the system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for the airborne pod maintenance training.

Keywords: maintenance training device;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avionics; airborne electronic pod

某型机载电子吊舱具有技术先进、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等特点,相应的测试维修相对复杂,对该型吊舱的技术保障离不开技能娴熟、维修经验丰富的地勤人员。但现行的维护训练通常结合飞行任务并行实施,存在组织实施困难,训练成本高,对实际装备有损耗等缺陷,且受到场地、天气等多种条件制约,训练时间有限,人员培养周期长。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或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维护训练系统能够有效克服结合实装进行维护训练带来的问题[1?2]。其中半实物维修训练采用物理模型模拟装备的真实外观,而在计算机上仿真实现装备的工作原理。由于半实物训练平台具有实装外形,对其进行维修训练操作基本与实装一致,可以给维修人员带来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因此在各型航空维修训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6]。本文基于半实物仿真方式设计实现了该型机载吊舱维护训练系统。

1 维护训练系统功能设计

该机载电子吊舱维护训练系统满足一二线技术保障全程训练需要,具备的功能有:

(1) 内场检测训练功能,能够模拟内场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对仿真吊舱进行数百项详细性能指标的检测,用于训练维护人员内场通电检测操作技能和指标分析判读能力。实现的难点是如何根据仿真吊舱的工作状态、故障设置给出相应的检测结果。

(2) 外场通电训练功能,能够对起挂装机状态的仿真吊舱进行机上通电检查,能模拟机上显控盒对吊舱的上电、自检、功能检查等操作,并给出相应测试结果。用于训练维护人员机上通电操作技能和外场快速反应能力。

(3) 典型故障设置功能,能够在仿真吊舱内各外场可更换单元(Line Replaceable Unit,LRU)及连接电缆上设置故障,模拟包括器件故障、线路通断、性能下降等多种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典型故障,用于训练维护人员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力。其难点是如何根据设定的故障,在训练中仿真出相应的故障现象。

(4) 起挂转运训练功能,能满足仿真吊舱从内场转运到外场,起挂安装到机上挂架的操作训练需要。

(5) 拆卸安装训练功能,能满足对吊舱舱体蒙皮、各LRU的拆装训练需要。

2 硬件设计与实现

根据上述系统功能,对该型机载电子吊舱维护训练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系统硬件可分为4大部分:半实物仿真吊舱、采集与控制单元、内场检测平台、外场机上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吊舱维护训练系统硬件组成

2.1 半实物仿真吊舱

半实物仿真吊舱采用1∶1比例真实模拟实装外形,以及内部各LRU的连接和固定方式,能够替代实装作为维护训练时进行通电检查、安装拆卸、起挂转运等,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损坏可能性大的实践动手科目的训练平台。半实物仿真吊舱是否逼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外观与实装一致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模拟内部的各种信号。仿真吊舱内部根据通电检查、地面检测、故障设置等维护训练需要设计了相应的仿真电路,按照作用可分为以下3种:

(1) 信号仿真电路,在一定制作成本下,采用低频信号替代射频信号,低功率信号替代高功率信号,RS 485总线替代机上总线等方法建立电子装备的主信号通路。信号通路的通断和工作状态的切换由程控继电器来控制。

(2) 故障设置电路,用于对LRU或线路的故障状态进行设置,通过多个故障设置点来设置不同故障状态,如:良好、失效、性能下降等。

(3) 状态采集电路,通过在信号检测点、故障设置点引出采集电路,来实时获取整个仿真吊舱的工作状态和故障信息。

同时为了保证仿真的逼真度,所有这3种电路的走线尽量依照实装电缆实际信号走线,尽量不增加额外线路。

2.2 采集与控制单元

采集与控制单元是仿真吊舱与外场机上平台和内场检测平台实现交联的关键单元。其完成2大功能:一是响应上位机(座舱/检测工控机)的控制指令(上电、自检等),改变仿真吊舱的电路工作状态;二是实时采集仿真吊舱的电路信息(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等),并上报给上位机。这两大功能归结起来,就是实现对半实物吊舱内各电路控制点和状态采集点上仿真量的监测与控制。这里所谓的仿真量,是指表示电路通断、连接状态的数字量,或是表示功率强弱、频率高低的模拟量。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对仿真吊舱内数字量与模拟量的远程测控。考虑到整个仿真系统测控量较多(超过300个),且测控距离较远(超过15 m),可采用目前市场上使用比较广泛的远程I/O模块,如:研华公司的ADAM系列、研祥公司的Ark系列、研发公司的DAC8000系列等。这类I/O模块能够独立提供A/D,D/A,DI,DO,数据比较和数据通信等功能,通用性好,可靠性高,价格也比较低。

系统采用RS 485串行异步半双工通信协议,将多个远程I/O模块并联在一个总线下,以上位机作为主机实现主从式的远程数据采集控制,如图2所示。在内场以检测工控机为上位机,在外场以座舱工控机为上位机,两者共用该采集与控制单元,以节约成本。而整个采集与控制单元安装在半实物吊舱内部,经由吊舱脱落插头对上位机提供统一的RS 485总线接口(工控机一端在COM口安装RS 232转RS 485模块)。

2.3 外场机上平台

外场机上平台包括显控盒、座舱工控机以及机上通用挂架等设备,能够真实模拟外场机上维护训练环境,是进行吊舱机上通电检查、接口检测、线缆测试、故障排除等科目训练的硬件平台。其中,显控盒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接口,对显控盒的按键监听和指示灯控制可采用嵌入式单片机来仿真实现。单片机在周期性扫描显控盒按键开关阵列的同时,读回扫描结果,判断是否有键按下,并计算按键编码,然后将编码发送到座舱工控机中。座舱工控机为外场机上平台的信息处理中心,在响应显控盒上用户操作的同时,把用户的操作转换为指令,通过RS 232转RS 485总线与采集与控制单元交联,实现对仿真装备的通电控制;同时采集仿真装备的当前工作状态,在显控盒和多功能显示器上显示对应信息。

2.4 内场检测平台

内场检测平台能够模拟ATE的功能,具有与实装一致的操作界面,能够对仿真吊舱进行数百项性能指标的详细检测,其测试的深入程度是外场机上通电检查所不能比拟的。仿真实现中,其强大的检测功能通过运行在检测工控机的软件实现。检测工控机也通过RS 232转RS 485总线与信息采集与控制单元通信,在检测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动发送控制指令,使仿真吊舱工作于某种指定状态(上电、自检等),然后采集该状态下仿真吊舱内各测控点的信息,最后依据这些信息给出对应的检测结果。

3 软件设计与实现

在吊舱维护训练系统中运行的软件主要有2个:运行在外场机上平台座舱工控机上的“机上显控仿真软件”和运行在内场检测平台检测工控机上的“内场检测仿真软件”。

3.1 机上显控仿真软件

该软件是座舱工控机实现机上通电检查时进行显示控制的核心,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机上显控仿真软件组成框图

机上显控仿真软件具备2大功能:

(1) 座舱按键响应及显示控制,通过实时监听与机上显控器内单片机交联的RS 232通信串口,来响应不同地址编码的按键,调用对应的响应函数,如加电、自检、功能检查等;同时控制显控器指示灯的显示;

(2) 仿真装备状态控制与采集,通过RS 232串口通信与采集与控制单元交联,向仿真吊舱发送各种控制指令,同时循环监听仿真吊舱的状态变化,调用对应函数响应该变化。

3.2 内场检测仿真软件

内场检测软件的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其运行流程如下:软件启动后,首先初始化各种测试资源,连接仿真吊舱;然后等待用户操作选择需要的测试项目,启动检测;接着在测试过程中自动控制仿真吊舱的工作状态,同时由采集到的信息(状态码、故障码等)得出某项具体指标的检测结果,逐项检测,逐项给出结果;最后,测试结束时记录所有检测结果,并释放测试资源。

图3 内场检测仿真软件组成框图

3.3 编程实现

上述2个软件运行在Windows XP环境下,由C#语言开发实现。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从横向上可分为3个层次:接口层、检测层、应用层。底层为接口层,实现RS 232串口通信;中间为检测层,实现仿真吊舱状态的控制和采集;最上层为应用层,实现具体测试功能和人机交互。由于采用一致的底层硬件结构,因此上述2个软件可重用接口层与检测层中的功能模块,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其中,接口层的RS 232吊舱通信接口采用NET Framework 2.0 类库包含的 SerialPort 类开发,可方便地实现与仿真设备内采集与控制单元的串口通信。为保证指令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定义了上位机与仿真装备的通讯协议。协议的格式为:头+地址+数据正文+校验,例如:DD AA 01 02 03 EA。串口接收到数据后需按协议解析得到状态码,等待检测层处理。同样发送控制指令时,需要将指令码按协议封装,以便仿真装备相应地址的控制点响应。接口层串口通信编程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private SerialPort Com = new SerialPort();

private List buffer = new List(1024);//接收缓存

private byte[] State_Code = new byte[4]; //接收到的状态码

private bool bCodeReceived = false;

Com.DataReceived += Com_Receive; //添加串口接收事件

void Com_Receive(object sender, SerialDataReceivedEventArgs e)

{

int n = Com.BytesToRead; //串口接收到的数据长度

byte[] buf = new byte[n];

Com.Read(buf, 0, n); //读取串口数据

buffer.AddRange(buf); //把数据放入接收缓存

while (buffer.Count >= 6) //达到一个数据包长度

{

if (buffer[0] == 0xDD) //查找数据头

{

byte checksum = 0;

for (int i = 0; i < 4; i++)

//异或校验,确认数据正确

checksum ^= buffer[i];

if (checksum == buffer[5]){

//如果数据校验正确,解析该数据包

buffer.CopyTo(0, State_Code, 1, 4);

//解包获取状态码

bCodeReceived = true; }

buffer.RemoveRange(0, 5); //从缓存中移除数据

}

… …

}}

检测层的装备状态采集模块对采集到的仿真装备状态编码的解析,并调用应用层的响应函数,完成座舱内显示结果的实时更新,或是得到内场检测的相应结果。检测层的装备状态控制模块响应应用层的控制函数,产生对应的控制码,通过调用接口层的串口发送函数,将指令发送到仿真装备对应地址控制单元,完成对装备状态的控制。检测层装备状态采集与控制模块编程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private void StateAcquisition() //装备状态采集函数

{

if (bCodeReceived) {

Switch(State_Code[0]){

//依据状态码地址,判断采集点类型

case: 0x01 //发射机

GetTransmitterState(State_Code);

break;

case: 0x02 //控制器

GetProcessorState(State_Code);

break;

… … } }

private void timer1_Tick(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定时函数

{StateAcquisition (); //不断循环采集装备状态

… …}

4 结 语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半实物仿真实现的机载电子吊舱维护训练系统。该系统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与实装一致,具备真实的操作感,能够满足对吊舱进行机上通电、内场检测、拆卸安装、起挂转运等训练的需要,同时扩展了实装不具备的故障设置功能,从而既能做常规维护操作训练,又能进行各种突发故障的排除训练,较大程度上增强了该型机载电子吊舱维护训练手段,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经过实际使用表明,该训练系统能有效克服实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且可扩展性好,使用方便,可靠性高,其设计方法在各型航空电子装备维护训练模拟器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WANG G H, LI X R, XING H G,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est armored equipments weapon maintenance training simulation system [C]//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Reliability, Risk, Maintenance, And Safety Engineering (ICQR2MSE). Washington: IEEE Press, 2012: 1368?1371.

[2] DE CRESCENZIO F, FANTINI M, PERSIANI F, et al. Augmented reality for aircraft maintenance training and operations suppor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011, 31(1):96?101.

[3] 李柯,魏保华,郑思龙,等.某型防空导弹半实物仿真训练模拟系统设计[J].计算机仿真,2008,25(1):297?301.

[4] 李向阳,张志利,黄先祥,等.大型武器装备故障诊断训练系统仿真开发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6770?6773.

[5] 查国云,刘鹏飞,陈秋凤,等.某型飞机航空军械仿真训练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10):2455?2458.

[6] 钟春华,许炎义,刘峰.基于半实物仿真的舰员级雷达维修训练系统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1):125?149.

[7] 刘颖,朱元昌,邸彦强.面向维修训练的故障建模、仿真与评估[J].计算机工程,2007(13):245?247.

[8] 龙勇,黄先祥,张志利,等.基于视景仿真的某型武器分布式模拟系统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06(7):1820?1823.

第2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盘式制动器;实训教学

中职教育肩负培养合格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是中职学校一直探索的课题。随着行为导向教学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推广,如何更好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以下就是PDCA循环质量管理技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的检测》实训项目教学中的应用所进行的探索。

一、PDCA循环的原理及特点

1.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D(Do)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

(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环节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大环带动小环,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PDCA循环在《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的应用

《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是我校汽修实训体系的一次综合提高课程。在“任务计划P-任务实施D-任务检查C-任务处理A”的PDCA循环模式下,充分利用我校的汽修基地实训条件,围绕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由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在本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针对汽车盘式制动器检测设P-D-C-A相应环节。

1、课前班会

通过课前班会各组组长检查人员到岗情况、劳保穿戴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工作热情。设置工作任务导入环节,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某编码区间部分车辆前制动器尺寸存在偏差,需召回;本次任务是对召回车辆的前制动器尺寸进行检测。通过任务引入、分析,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明确学习任务,实施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2、任务计划P(p-d-c-a小环)

各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互联网,查阅专业书籍、专业杂志、公司资料、法律规定、企业内部规定及事故预防规定等信息系统,查找、收集相关信息资讯,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检测任务计划的初步制订p及工作页的填写;利用汽车维修仿真软件对初步计划进行校验d;检查c初步计划并处理c完善,最终决策。

3、任务实施D

各组长带队,到各自岗位上进行实车操练并负责人员操作分工。学生完成盘式制动器的拆装及检测,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接受学生咨询。各组员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安全环保和6s管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4、任务检查C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组织人员对学生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综合、多元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对每组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学生操作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完成组内自评,提出改进措施并存档。

5、任务改进A

教师反思本次任务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可视化方法是否正确?组织工作是否良好?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考虑本次实训项目工作计划的制订、时间安排及检测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并存档,在下次接受任务时予以考虑。

三、PDCA循环在《盘式制动器检测》实训项目中应用的思考

1、实训项目的选取是PDCA循环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实训项目的选取要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既要与所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要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总之,实训项目的确定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2、PDCA循环中任务实施D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实训项目确定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PDCA循环教学的意义、实训项目应完成的目标、实训项目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在实施实训项目时,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因此,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各环节活动内容,并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

3、检查处理是PDCA循环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实训项目完成后的检查C和处理A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并检查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检查,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及多元评价小组要在处理A环节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PDCA循环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

第3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核心的基础实践和专业综合训练课程,但原有教学课程的内容、环节、模式和实践支撑平台远不能适应现代实践教学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实践训练的目的不明确。原来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几乎成了动物生理学的几堂解剖实验课,其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生理解剖技能上,误解了此课程在工科院校对交叉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学生常将此课程习惯地误称为“动物解剖实验课”。

(2)没有系统的参考教材。所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少,范围窄,仅仅进行不到10个关于动物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学的实验。

(3)教学模式和环节比较单一。仅仅进行动物循环系统解剖的实验技能训练。

(4)没有跟踪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缺乏必要的实验支撑平台。

(5)没有与临床结合。学生不了解临床对本专业的要求和本专业知识成果在临床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本课程没有体现和突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的重点和特色。

2.国内外类似课程的调研分析

在2004—2007年中,我们走访和调研了10多所美国一流大学,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相关课程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了解了国内一些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的相关课程。调研结果发现,国内外大学在课程重点、课程设置、内容和环节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们的培养计划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强调将专业综合训练渗透到一些课程的大作业中,也就更突出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项训练,这种专业综合训练是持续贯穿在本科高年级的各个学期中的某一门(些)课程里,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为专业综合训练的课程;而国内理工科大学中的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或被直接称为“电生理实践”,或以动物生理实验为主的内容所代替,缺乏一个真正的对生物医学工程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理念,同时,普遍缺少对学科前沿与最新研究动态发展的介绍。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要从生物、医学、工程这3个角度同时突破,对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现象给予科学正确的分析、认识和掌握。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对生命活动进行测试的基础及前沿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想,做到举一反三,而且还要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上发生的现象。同时,作为工程专业的综合训练课,重要的一面还要求学生学会定量的分析和计算,理解现象发生的本质和量的变化,使测试结果定量化、科学化。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学习和训练,结合临床,使学生同时具备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头脑,达到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理念和方针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酝酿和规划了此课程改革的思路,确立了需要在课程内容、环节、模式和支撑平台等几方面进行变革,并把改革方针确立为“1个目标、3个环节、5种模式、4个主攻方向”。1个目标是“建设成为研究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的精品课”。3个环节是“研究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立体化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创新型支撑平台的建设”。5种模式是综合运用“教材文献研读、讨论”、“课堂系统讲授及演示”、“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临床医院见习和探索”、“总结、讨论、提高”等5种授课方式,把课程内容落实在3个层次上。并在“基础性”、“创新性”、“趣味性”、“研究性”4个方向进行了主攻。经过几年的实践运行,形成了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我们认为本科的专业实践综合训练课程,要认真考虑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广泛性、研究性和前瞻性,既要考虑本科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又要对前沿性技术方法及理论有所涉及,既要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6。根据这一课程内容选择的理念,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从几方面全方位保证改革理念的可靠实施。

3.1 进行研究性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设计

课程内容立体化设计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包含30多个对动物和人的基础性、研究性的生理实验,并设计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在基础实验中,实验的安排按照几大生理系统结构(包括神经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感觉系统、中枢系统)

综合设计,从人到实验动物、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基本原理的内在根源和外在表象。

(2)将工程研究性训练渗透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中。在每个实验后,设计相关的需要通过工程分析计算对实验的总结提高的训练环节,同时,大量的分析计算方法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的本质和精髓。

(3)加强对临床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原理、方法、系统组成、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的研究探索性学习。70多种检测和治疗设备的介绍以生理系统为单元,学生需要对每个生理系统常用的检测治疗方法、设计原理及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学习、调研和讨论。

(4)深入全国临床设备最先进、最全面的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行生物医学检测治疗设备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实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5)引导学生对临床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创新性探索。通过与医生交流沟通,了解临床检测设备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并针对难题进行讨论。彻底改变了学生将此课程称为“动物解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通过全面的专业综合训练,逐渐培养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和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2 进行立体化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配合上述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1)编著了国内首本针对本课程的教材《生物医学工程检测及基础实验》(15章,51万字),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几大生理系统中临床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组成框图和研究进展的讲解;下篇包含了几大生理系统的生理学实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分析。

(2)全面系统地制作了针对各生理系统和器官的常用检测治疗设备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70多种多页),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30多种最常用的临床检测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案,对另外30多个检测治疗设备要求一般性掌握了解。

将看似“黑盒子”的检测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具体化、框图化,将复杂的检测算法和技术方法简单化、流程化,使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内容、方向、方法和进展有全面、系统、深入的掌握。

(3)制作了针对基础实验的多媒体课件35个,帮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技能和对实验数据的工程处理方法。

(4)对所引进的国外先进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进行翻译、整理(12章,8.5万字,182页),扩大实验平台的应用层面。

(5)分类收集整理了大批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版本,在课程教学中作为阅读参考文献。

3.3 进行创新型支撑平台建设

支撑平台是实践类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进行了创新型支撑平台的建设。

(1)分别购置了用于人体和动物的Biopac、生理实验检测平台,同时对Biopac的16种和RM6240B的6种不同传感器进行了测试、定标和验收。

(2)设计了利用现代检测仪器进行生理实验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研究,使本平台具有鲜明的科学研究特征,同时实践支撑平台中的部分探索研究内容已扩展应用到研究生的专业实验课程中,有效地扩大延伸了教学实践支撑平台的应用范围。

(3)将全国临床医疗设备最先进、全面的解放军总医院发展成为本课程的教学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在临床中应用的了解和对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的思考。

(4)将本系专业研究室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实验平台和研究内容,实现了向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

4.实践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定位此实践课程的目标是: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又要密切关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实际问题;学会应用工程的分析、计算方法;培养综合的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项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内容上全面、细致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分析并重,紧紧围绕着“基础性与创新型”、“趣味性与研究型”并重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将课程内容分解到“原理性的基础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工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科学问题及技术方法的创新探索”3个层次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将“教材文献研读、讨论”、“课堂系统讲授及演示”、“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临床医院见习和探索”、“总结、讨论、提高”种授课模式并用,改变了仅进行动物解剖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

4.1 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更新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是:训练学生认识掌握临床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检测设备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习理解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学会采用生物医学工程的计算分析方法,提取出代表各个生理系统和器官的生命指征的参数,探讨其生命现象和特征。它涉及到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和工程等多个领域,要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认真考虑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广泛性、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使教学内容涵盖5个主要方面:

(1)对人体和实验动物,按照生理系统,精心设计了教学及科研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研究领域的30多个基础性和前沿性实验。如在神经肌肉系统中,进行了动物的“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不应期的测试,骨骼肌收缩反应,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时相关系”的经典实验后,对应地包含了“人体的肌电测试”的现代检测实验,使学生由微观到宏观地理解肌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和根源,同时,理解肌电测试时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如对耳蜗的检测中,包含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豚鼠耳蜗电位的记录”,使学生了解耳蜗电位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同时,探究语音刺激下的微音器电位和神经动作电位之间的关系,另外,也包含了将最新科学发现和成果转化的“人耳耳声发射检测”实验,使学生理解“耳蜗是一双向换能器,不仅能被动接收声音,而且能主动发出声音”的特性,并进一步对检测进行分析计算。

(2)突出利用工程的方法,学会对实验测试结果和检测结果给出定量的计算和科学的分析结果。如在人体心电、心音的测试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幅度、波间期、心率的计算方法,学会心电轴的测定方法,而且要学会对比地进行心音与心电各个间期分析的工程计算方法,根据结果分析正常及病态生理过程所对应的参数指标。

(3)加强对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治疗设备的了解和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课前调研、课堂多媒体讲解和讨论等方式掌握先进的检测治疗设备的设计思想、技术原理、结构组成、发展历史和临床应用。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测中,不仅包含对常用的临床方法“脑电检测”和“诱发电位检测”的介绍,而且包含极具临床应用前景、在基础研究中的热点方法“脑磁检测”。而在对人体组织成分分析中,则采用对比的方法系统介绍10多种组织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应用范围。如密度测定法、全身水量测定法、全身钾总量测定法、基于皮脂厚度的测量方法、生物电阻抗法、双光人体成分分析法、红外测量法、超声法、CT法、MRI、中子活化分析等。

(4)加强在临床医院的实习,了解临床对本专业的要求和本专业知识及成果在临床中的作用。如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实习中,对生物医学工程所涉及的多个科室进行系统实习,包括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肌电、介入科、生化科、眼科(眼电,视网膜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耳科(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超声、医学影像(X线、CT、MRI、PET、PACS)、全国声学计量检测中心等。

(5)引导学生对临床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创新性探索。如在临床实习中,通过与医生交流沟通,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于是通过提问,“对于肿瘤,是否有绿色疗法?其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研,去了解肿瘤的绿色疗法“热疗及其原理”,从而开展对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案及技术难题的讨论、分析和总结,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落实

除了进行了研究型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规划外,教学组同时还提出了“基础性与创新性”、“趣味性与研究性”并重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落实在3个不同的层次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综合的课程训练。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强调引导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注意技术的多样性。突出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及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1个层次的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基础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其特点是内容相对基础、稳定。主要通过课前资料研读、课堂讲授和课堂实验演示来传授知识,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完成实验和实习任务,获取数据。在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上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的操作演示作用及现代多媒体和录像的图文并茂的长处,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操作和对检测设备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结合课前对指定文献研读和对实验设备的使用了解,完成此层次任务。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2个层次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的多样性和工程分析方法的定量性及对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其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实验记录和检测结果,利用不同的工程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从实验记录中提取反映生命体征的参数,进一步科学地分析数据所反映的科学现象。在实践教学模式与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强调突出主线,在课堂上只介绍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让学生注意到工程技术的多样性和可行性,然后通过对实验记录的计算、分析和讨论来反映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专业实践教学训练中的第3个层次反映的是内容的前沿性,其特点是技术上带有不成熟性,甚至还只是一种思路,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眼界和思考问题所站的高度,培养创新思维。这部分内容不作为考试和评定成绩的必要要求,而是强调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方向,调动学生有意识地去钻研。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研究思考型实验和临床疑难病症的检测方法作为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挑战。通过给出较有价值的最新文献,让学生通过最新文献去跟踪技术的发展,完成带有一定研究性、创新性的设计并去实现,最后通过实验报告及论文等形式加以促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实践课程从重复验证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并重。教学中关注学生开创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在教师、实验员和助教阅读学生报告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逐一汇报、分组讨论和教师点评,使学生看到在处理问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并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并提交最终的报告。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及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尽管大幅度加大了教学工作量,但从知识和能力2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3 教学方法的多模式并用

立足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多层次设计,教学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又设计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使学生既重视基本实践操作与工程处理的严谨性,又认识到工程方法的可行性与多样性。多模式授课体现在下面5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并用的教学方法中,改变了仅进行动物解剖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出并解决新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第一种授课模式是通过课前教材和文献研读,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基本了解,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临床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发展动态和前沿产品,了解本学科知识在目前临床医院的应用和发展动态。

第二种授课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系统简明地澄清实验的基本原理、目的和实验技巧,进行检测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系统组成、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的研究探索性讲授学习,引导学生对临床疑难问题的创新性探索。在此模式中,教师采用当堂讲授的方法,综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DVD录像和实物展示等方法,突出检测设备的设计原理及组成、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基础性学习内容和趣味性的学习过程。

第三种授课模式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和研究,通过3周的时间,学生亲自动手进行30多个经典的和前沿的关于人体和动物的生理、电生理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通过工程的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实验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加强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进行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的基础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第四种授课模式是临床医院的见习,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深入临床医院,参观见习与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科室,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临床对本专业的需求及发展动态,丰富学生知识,开拓眼界,培养学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比较学习过程和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索的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第五种授课模式是课程总结讨论。根据教师提问、课程总结汇报、大作业和设计性实验的安排,通过每个学生上台汇报、演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收获、讨论疑难问题、介绍调研的相关检测治疗产品的原理、发展过程及研究动态、交流设计思想和体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高。在此模式中,重点主攻了学生利用知识积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发掘和进行研究型工作的思维总结过程。

采用上面5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媒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5.结束语

经过改革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模式已经在清华大学2003—2010级(8届)学生中逐步得到全面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届48学时。经过改革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已经在清华大学级(9届)学生2门专业实践课程中全面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为64学时,另一门为48学时。另外,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支撑平台中的部分探索研究内容已经在2008年开始作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听觉和语音系统的检测分析”)的实验平台,在连续5年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应用中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该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代表本系参加全国教学评估检查,为本专业在教学评估中获得一级学科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许多本科生的SRT项目是此课程研究内容的继续,许多学生基于此实践平台完成了医疗仪器创新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大赛项目。该课程的教学成果在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9年该课程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称号。该课程与另外5门课程获得清华大学“985”工程二期“生物医学工程主干课建设”资助。该课程的配套教材获得清华大学校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资助,教材于2011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4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7年度,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具体指导、协助和本部门同志们的支持下,坚持安全供水为中心,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团队组织体系,建设过硬的技术专业团队

根据实验室认证管理条例的要求,为保证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本着持续改进提高的原则,对实验室内部机构及人员设置进行及时更新与调整。力求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个人及岗位及团队积极良性的传递,进而构建高素质的业务团队。目前,检测中心内设综合室、质控室、检测室,通过几年的运行,特别是今年面临实验室硬件的提升、工作任务的扩展,对岗位职责进行了补充完善,实验室向高效良性运行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注重对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历练,岗位负责人年轻化,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与支持。

二、精心规划,组织协调,倾力做好水质检测中心的升级改造工作

围绕实验室改造建设,协调公司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统筹各施工单位,抓质量,促进度,保证了在7月份省技术监督局对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前达到评审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带领实验室改造建设小组,分工负责,在去年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好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水质检测楼在净水厂综合楼基础上进行改造,其中涉及水、电、气、风、纯水系统、监控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综合考虑各房间的功能布置、试验台及仪器安放位置等,施工过程中需要多家专业施工队伍协调配合,根据现场工程进展情况通知各厂家适时入住现场,并做好工程施工监理,在施工中对原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改,完善细节,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类意外问题,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水质中心检测楼于日前正式投入使用。

2.及时组织完成实验室整体搬迁工作。实验室搬迁头绪多、繁琐,特别是仪器设备搬动后要重新调试,新实验室投入使用,在水、电、气、通风等方面也都需要对着每台仪器一一调试,特别是气路和通风由于输送线路长,尽管设计施工时给与了足够的考虑,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因为评审要现场做样,所有实验条件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只能与施工单位加班加点抢修,总算在专家到来之前把各项工作安排妥当,没有因此影响评审工作。

三、不断细化水质管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1.组织完成2017年水质管理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根据公司“供水水质稳定达标,成品水水质合格率>98%”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公司大流量供水,工艺满负荷运行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司水质管理控制程序和水质管理考核细则,制定了公司2017年水质管理工作计划,对全年水质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水质管理各部门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按照各部门工作职责要求,根据不同季节水质和工艺运行特点做好具体的落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水质管理工作。

2.多措并举,保障公司大流量供水下的水质安全达标。今年公司持续大流量供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50万立方米/日,净水生产处于满负荷状态,个别时段甚至超负荷运行,如何确保水质安全是全年水质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在原水富营养化程度较重、二次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下,中心在总结多年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持续引用直供水合理掺混水库水,防止引水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把好水质检测关口、及时做好应急检测和跟踪检测,配合工艺做好混凝试验、适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做好各项应急预防措施,确保了大流量供水的水质安全,公司出厂水质安全稳定达标。

3.组织配合完成新城水库水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为保障水库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安全保障达标,根据市环保局和市水利与渔业局文件要求,完成水库水环境风险评估。配合水库泵站管理处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档案管理,提供水库水源地的相关水质资料,完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档”档案。针对水库水源地属于中型平原水库,存在较大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问题,8月份委托青岛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新城水库原水进行了88项全分析,摸清了水库水质情况。

4.配合工艺运行需要做好工艺试验。当原水水质变化、工艺运行出行问题和有突发性水质事件发生时,及时安排人员取样检测,做好混凝试验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工作,查找原因,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5.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监督检查。及时对水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做好信息上报工作,配合上级各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和采样、送检工作。全面接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市水利与渔业局及市卫生监督局的监督检查。

6.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每季度定期组织召开水质管理分析会议,汇报解决水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部署下阶段水质管理工作。

四、配合完成十二五水专项水厂依托工程课题的结题

2017年是十二五水专项课题的结题之年,作为水专项课题依托城市分课题研究单位之一,课题开题四年来,依据省住建厅与我公司签订的专项课题协议书,积极配合参与课题的取样检测和科研工作,并及时参加各阶段的技术协调会、总结会,按时汇报科研进展情况。2016年11月30日,公司承担的“水厂供水水质达标技术应用与评估研究”分任务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今年4月,再次按照专家组和课题组的意见,对分任务进行了各项补充完善,并按时提报水专项课题组,配合完成了水专项的结题工作。

通过四年的水专项课题研究,对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及水处理技术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极大提高和拓宽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幸有机会向供水行业领军专家学者学习,了解国内外水处理前沿技术,特别是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和应急处理技术及检测,促进了自己水质检测和水质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公司的水质安全保障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五、组织完成公司内部培训教材编写和培训上岗工作

按照公司统一安排,上半年中心认真开展公司水质检测工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并配合完成其他几个工种培训教材有关水质知识方面的编写。由于水质检测工作的专业性与特殊性,精心组织、分工协作,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先进资料的同时,结合公司多年的水质管理工作经验与积累,在化验专业知识之外加进了水质和工艺的知识。同时根据其他工种的岗位需要,以应知应会、适用性为重点,普及大家的水质基础知识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的修改、校对、审核,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水质检测工培训教材的编写任务。教材编写完成后,组织按照公司要求进行了水质检测工和其他工种的培训,最终全员在上岗考核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面提升了职工水质检测能力和水质管理水平。

六、组织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场复审

上一期资质认定证书是9月份到期,评审办法规定要提前半年提报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实验室法律地位、体系文件、内审、管理评审、质量控制、典型报告、仪器设备、检验能力,人员配置等各项内容,需要按计划逐项落实汇编成册才能提交审查。

七、做好106项配套仪器的选型及技术参数的提报工作。

在实验室工程建设的同时,组织技术负责人对生活饮用水88项和地表水89项检测所需的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固相萃取仪、ICP-MS、两虫检测系统等大型仪器进行考察和比对选型。

八、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认证体系和B级实验室规范运行

按照认证体系要求规范管理,确保检测质量准确可靠。实验室日常管理严格按照认证体系要求规范运行,加强监督,并不断完善提高。对每一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可追溯,确保了检测质量;定期进行期间核查、密码样检测、实验室比对、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全面提高了公司实验室检测水平和业务能力。

九、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质控考核,参加能力验证和技能比武,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和管理能力

认真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年初计划做好各项内、外部培训工作,对入职新职工,通过老职工传、帮、带和外出培训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完毕组织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后方可上岗检测。同时利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能力验证等方式进行不定期质控考核,确保检测质量。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和技能比武,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十、存在的问题

1.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中宏观性不足,方向感不强,易沉溺于琐碎事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需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检测机构信息的变化和更新,提高管理水平。

十一、2018年的工作打算

1.组织好新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培训上岗工作。

2.新仪器就位后组织做好88项新项目的开发工作。

3.为公司水质检测机构B级实验室复审做好准备工作。

4.组织完成市水利与渔业局委托的城市供水和农村饮用水两项水质监督抽样检测工作,做好总结工作。

5.继续围绕大流量、饮用水占比加大的供水形势做好专项水质实验,确保供水安全。

6.组织做好检测人员培训。加强新员工上岗培训,为扩项认证做准备。

7.加强全员安全培训。随着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因素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把实验室安全各要素落到实处。

以上述职,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5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无人机;STM32;道路检测;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传统的道路巡检和保养主要由人工来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道路的相对安全,这种方式存在着低效率、高成本且难以保证道路的决定安全[1]。固定式交通检测设备大量设置在道路的主干路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1)监控摄像头不能做到全覆盖且具有一定的探测盲区。(2)监控系统采用多屏幕方式,工作人员进行道路故障判断时受限。(3)不能灵活的通知有关部门对事故的快速应急处理。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人机道路巡检系统,对发生故障和需要保养的道路能快速响应,及时的通知有关部门,避免事故的发生。

1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无人机道路巡检系统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要求[3]:(1)无人机系统能满足正常的工作;(2)无人机系统能适应各种天气和气候变化等;(3)无人机系统应充分考虑控制的安全性;(4)视频流的传输应避免较长的延时。无人机道路巡检系统主要由无人机系统设计、远程控制系统、PC端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的具体工作原理为:无人机将道路环境检测的结果,将处理后的视频流通过远程传输的方式,发送到PC端进行实时监控道路状况。远程控制系统以STM32作为主控芯片,主要包括在无人机端和遥控端两个部分,遥控端将控制指令通过2.4G通信发送到无人机端,此时无人机的做出相应的位姿变化,完成遥控端对无人机位姿的控制。无人机系统的图像采集模块芯片为树莓派,完成图像的采集并采用TCP通信实现远程视频的传输,将获取的视频流传输到PC端。PC端上使用OpenCV对图像进行处理[4],利用深度学习模块对设计的神经网络进行数据训练,从而得到检测模型,最后在PC上接收处理过的数据并实时监测道路状况。上述工作原理可实现无人机道路巡检系统,下文将对其包括的三大模块进行说明介绍。

2无人机系统设计

本次使用的是RaspberryPi3(modelB+)作为无人机的主控制板[7],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算法和图像采集模块集成在树莓派中。远程控制系统通过2.4G无线通信模块连接,通过控制器实现对无人机飞行和图像采集的控制。无人机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3PC端系统设计

在PC端系统设计主要分为图像预处理、模型训练和视频监控三大部分,通过TCP通信协议进行通信,TCP通信是一种面向连接的通信,可完成客户端(树莓派)和服务端(PC)的信息传递[9]。下面主要对前两部分详细介绍。

3.1图像预处理

本系统对地面裂缝检测的图像预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工作原理为:(1)采用加权平均灰度化对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进行灰度化处理;(2)对灰度化处理后的影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使得影像具有高对比度和多元的灰度色调变化,为后续的滤波降噪奠定基础;(3)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滤波降噪,消除孤立的噪声点,采用方法的是中值滤波降噪;(4)使用迭代二值化处理将影像的灰度值设置合适的阈值,使得图像更简单,目标更突出,然后对图像进行分割,计算迭代的阈值,判断迭代的阈值是否收敛到某一值或者达到限定的迭代次数,如果是的话,将完成二值化处理和滤波,否则将初始二值化阈值;(5)最终完成道路故障的识别与标记。

3.2模型检测

3.2.1卷积神经网络原理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训练,首先使用卷积层实现特征的提取,原理如图4所示。如图5所示,卷积操作是模仿神经元的机制。不同的输入在权重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输出,根据损失函数的计算来不断的更新权重,直到获得合理的权重参数。初始传递的信号为x,中间通过权重w,再经过偏置b后连接在末端,最后输出信号变成wx+b。fun(•)表示激活函数,最终f(z为输出的结果,如式(1)所示。3.2.2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流程通过相机采集到的缺陷和问题图像作为训练样本,这部分是检测道路安全的关键一步,(1)训练标记数据:首先使用图像预处理中标记好的道路故障提取出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标记框内的目标数据进行训练;(2)提取特征数据:将道路故障的类型统计并归纳;(3)误差反馈学习:对测试样本进行误差反馈学习,并进行测试;(4)优化训练数据: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增加图像的种类和数量,不断训练模型。3.2.3故障的基本分类道路故障主要路面缺陷(例如裂缝、残缺等)和路面增加(例如长时间静止的车辆和路人),各自训练集数量为1000张。如表1所示。3.2.4实验测试为实现故障的检测,测试数据集为100张,不同类型故障数据50张,均采集自新道路且与训练样本一致,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检测路面增加(例如长时间静止的车辆和路人)的准确率高达96%,但是地面缺陷的准确率相比较而言略低,可能造成的原因是:①硬件原因导致采集的图像清晰度比较低;②地面缺陷太小,无人机难以识别;③训练的数据集较少,特征学习误差大;但是满足了设计需求,还需进一步改进。

4总结与展望

第6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防范体系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所出具的报告拥有公证的地位,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检测产品的销售和生产经销企业的发展。若把不合格产品判定为合格产品,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会给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而若是把合格产品判定为不合格,必然会对生产经销企业造成经济与形象等方面的损失。

1 检测实验室风险识别

1.1 人员资质

实验室检测工作人员、授权签字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上岗条件、对于特殊作业工种应当拥有国家相关部门所办法的资格证书。否则从事的工作存在风险、得出的数据也没有法律效力。而部分检测实验室为了定期完成工作任务,因为人员流动或者请假等原因常常会临时调用其他人员顶替,很容易产生风险。

1.2 检测项目

一方面是项目必须在认可范围内。检测项目只有在认可范围中,所得出的检测报告才拥有权威性,另外认可项目借助于多种验证,得出的数据具备较高的准确性。所以检测项目在认可范围中风险较低;另一方面是检测项目是否是实验室常做项目,若是则检测人员熟练度较高,出现风险的几率较低,反之则更容易导致数据出错。

1.3 委托人情况

第一是委托人的具体身份,比如执法机关风险较高、生产企业相应较低、贸易单位风险中等;第二是委托进行检测的目的,比如说贸易需求、处罚依据或者了解产品品质。如果是执法依据则风险较高、企业内部质量检验风险相对较低、贸易结算居中。

1.4 样品

一是检测样品是否关系到安全卫生以及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如果委托检测的样品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度过高,如果存在错误则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检测实验室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这类检测样品通常来说都应当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检测人员多次检测后才能够得出报告;二是检测样品是否与规定要求相符合,样品的取样以及保存等工作是否符合规定,样品一旦损失则会造成检测报告不准确,实验室应当尤其注重样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情况[1]。

1.5 实验室资质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的相关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部分行业对于检测实验室也有相应资质,所以检测实验室自身是否具备资质认证,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得出科学合法的检测报告。检测实验室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2 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的构建

2.1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检测实验室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高实验室反应及应对能力,包括风险预警、事故原因分析、应对及改进措施等。同时在检测实验室内部建立质量管理部门,明确各个岗位职能分工,设立风险分析岗位,加强实验室各个风险信息搜集力度,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此外,检测实验室还应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及能力水平,对各个风险因素、形式、危害等展开全面、针对性分析辨别,并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促进检测实验室风险管理质量和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及时排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2 开展风险培训和考核

检测实验室还应根据各个质量管理部门内外部评审结果和客户提出建议作为重点内容,并结合人员、设备、业务形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变化情况,在内部展开各项风险培训或考核,以此来提高检测实验室风险分析能力和管理质量水平。特别是要针对质量监督部门、证书签发部门以及检务等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分析、风险防控、风险管理、应对方法等,此外还应包括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培训,培养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提升其管控能力。

2.3 建立风险危机应对机制

检测实验室要建立风险危机应急管理预案,如果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则第一时间启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及时调查,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危机。科学确定风险防范范围,防止风险事件之间发生传导效应,防止风险蔓延,降低风险产生的危害。风险危机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总结教训,纳入到应急预案中。

2.4 科学制订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的制定是为了防止检测报告被误用后对实验室产生的风险。检测报告中所规定的“报告检测结果仅对所送的样品负责”“未经实验室同意禁止部分复制检测报告”等内容,这些都是免责条款。检测实验室应当结合各种不同的检测业务,在报告中明确的写出相关声明意见,同时还应包括合同要求的履行、检测结果使用建议等内容[2]。

3 结束语

风险识别与管理属于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始终贯穿于检测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之中,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各项活动。风险源识别以及风险评估防范属于持续性的工作,必须要构建全方位的防范体系,需要实验室人员全体参与,实现检测实验室的风险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小儿型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1〕,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2-4〕,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根据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诊断技术需求调查结果,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技术被列为首选需求项目。为确保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应用NBAP检测技术,我们对推广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的基层培训,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2006年2月分别对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118家乡镇医疗机构的293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佝偻病早期诊断用NBAP检测技术的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104家,占培训机构总数的881%;妇保院4家,其他10家(人民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等)。293名培训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4岁(20~50岁),其中女性244名,男性49名。其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142名(485%),中级20名(68%),高级2名(07%),其他129名(440%)。有87名培训对象没有填写学历,206名培训对象的学历为大学本科11名(53%),大专104名(505%),中专70名(340%),其他21名(102%)。

12 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准备和实施2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编写培训教材和确定培训讲师,培训教材由省级科研人员组成课题组,广泛收集佝偻病诊治的相关资料,在多次征询全国佝偻病防治专家和NBAP技术持有者的修改意见后定稿。选拔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讲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刻录成光盘。在培训现场,为保证授课质量专门配置了2名培训辅导员。(2)实施阶段:在培训启动前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负责人员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培训质量,讨论并提出基层培训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对此项技术培训可能的看法或态度等。技术培训采用专家授课、问卷调查、现场示范操作以及接受提问和个别辅导等方法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自编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开展情况(表1) 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共有120家乡镇医疗机构,参加该项技术基层培训有118家,培训覆盖率达983%。发放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问卷和培训反馈表各293份,回收有效知识问卷204份,培训反馈表206份,回收率分别为696%和703%。在每次培训结束的现场访谈中,学员总体评价良好,多数人表示系统地接受一项临床常用技术的培训尚属首次,感觉授课时间太短,还有继续接受培训的意愿。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88,P>005)。对培训条件的评价,仅4名学员(20%)认为示范操作时因人多无法看清楚每个操作步骤,要求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分批进行示范,并有足够的试剂和样本用于检验人员每人1次的实习。大多数学员认为NBAP检测操作简便,技术人员在培训时简单示教即可,没有必要每人操作1遍。

表1 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略)

22 培训效果 (1)理论知识掌握情况:293名培训对象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培训前平均成绩为(8049±988)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9135±831)分。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成绩显著优于培训前。(2)检测技术应用情况:截止2006年3月,接受过培训的118家乡镇医疗机构已有53家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开展NBAP检测的医生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小儿佝偻病的诊断率没有变化,但接受培训后,因增添了1项参考指标,临床诊断时更有把握,而且医生对个别NBAP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患儿更加关注,给予维生素D补充时更谨慎。

3 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虽然小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很高〔5,6〕,且因我国人口众多,佝偻病患儿基数很大,早诊断、早治疗在小儿佝偻病防治中有重要意义。NBAP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只需1台普通恒温水浴箱即可作现场分析,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目前基层卫生院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为简易诊断,NBAP检测虽然操作简便,按照说明书就能完成测定,但在操作注意事项、检测结果判读、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需要摸索经验。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小儿佝偻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基本上保证了NBAP检测技术的质量。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NBAP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和对佝偻病诊治的参考价值,关系到给予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诊断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工作。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确保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乡镇卫技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已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工作。本次培训发现,佝偻病诊治相关理论知识测试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儿佝偻病的正确防治方法、亚临床佝偻病的定义和诊断佝偻病最早、最特异的辅助指标。这些内容均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所知较少。因此,面向基层的培训,无论培训教材、还是培训讲师,要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是基层培训的重大障碍。本次培训准备工作充分,从培训经费调查结果分析,426%的学员选择免费培训,238%学员能承受的培训经费为每人最多100元。经费不足是影响基层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时,合理配套技术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的近期效果在总结时已经显现,在最后一个点培训结束后的短短1个月内已有近半数乡镇医疗机构克服困难,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佝偻病的临床诊治。为保证培训的长期效果,下一步将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会丰,刘会芝,卢艳,等.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30-333.

〔2〕 赵颖新,王平,王海楠.87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39-1240.

〔3〕 孟祥爱.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对儿童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2005,19(5):263.

〔4〕 黄东华,吴星东,黄美华.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42.

〔5〕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8):119-120.

第8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为综合利用分公司关停的机组,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进一步扩大技能鉴定站的培训规模,拓展培训项目,将机组技术改造成火电综合培训基地,特到**电厂进行了前期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2021.6.15——6.18

调研单位:**电厂培训中心

调研人员:公司培训处相关人员

二、调研情况:

**电厂培训中心,位于**,起步较早、培训项目和设备完善,管理规范,成规模、有亮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此次考察调研重点是依托关停机组打造检修实训基地,建成的国内首台200MW整机培训系统。

该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关停机组的系统、设备,改造建设成国内首台200MW整机培训系统。共分锅炉本体、汽机本体、电气、管阀、热工等检修基地,可对新入厂员工、检修人员及电力学校的学生进行现场培训,是集团内部重要的检修综合实训基地。

三、机组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通过这次调研考察,对下一步公司机组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现将建设方案汇报如下:

从系统隔离、设备管理和投入资金等方面考虑,建议优先将机组进行设备改造。改造将分为发电流程现场培训和检修实操现场培训两个功能板块。

发电流程现场培训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和新入厂员工,通过现场直观的认识、零距离接触电厂燃料输煤、制粉系统、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发电机和升压站等系统设备,全面掌握火力发电整个流程,对电厂的主辅机设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锅炉本体方面计划从锅炉12.5米喷燃器平台开孔进入炉膛,在炉膛里转圈焊接平台和步道,利用光电效果,向参观人员展示炉膛内部震撼的视角效果,同时在大顶开孔,可以延步道上至汽包平台。汽轮机本体方面计划揭去汽轮机大盖和上汽缸部分,将汽轮机整个剖面横向展示出来,结合发电机部分进行实体展示。

检修实操现场培训针对的是机电炉、热控专业检修和运行人员,利用现场电机、水泵、管阀等辅机设备,可开展燃料、热控和机电炉主机检修方面的培训。具体项目如下:

(一)热控专业

1.DCS系统

#4、6机组DCS系统相对于系统设备逻辑组态,其软件已不适应当前时代。但可以从点的生成,控制逻辑搭建,画面组态,到卡件控制就地设备等一体化培训,包括后期的故障原因分析、判断、处理。

2.测量专业

现#4、6机组就地、变送器小间测量设备如压力、差压变送器,压力表、压力开关以及相关测量取样的表管、孔板喷嘴等均未拆除,完全可以利用,实现技能化培训。

3.程控保护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程控保护技能专业化培训。机侧主保护为飞利浦MS6000系统,炉侧安全门已做改造,对热工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下来就是灭火保护。只不过是200MW机组较小,还有些保护设备及系统没有,可考虑酌情构建。

4.自动调节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自动技能专业化培训。现有各类执行器。仅电动的就有6种型号,气动有调节型及两位式。

5.烟气CEMS系统及其它脱硫仪表

大多设备未拆除,完全可以实现烟气CEMS系统及其它脱硫仪表技能专业化培训。现有各类脱硫类仪表。

(二)电气专业

1.高低压电机检修:包括电机解体、抽转子、定转子检查、轴承检查、更换、测振动、测温。

实施方法:现场检修,电机与本体对轮解开,电机电源引线拆除后,完成电机检修,需测振、测温时,连接电源引线,和运行人员沟通送电测振、测温。

2.6KV开关:SN10-10型、ZN28-10型、ZN73型)检修(包括开关解体检修、机构检修、二次回路检查、特性试验。

实施方法:在6KVⅣ段或6KVⅥ段、脱硫6KVⅣ段或脱硫6KVⅥ段选择停运的开关进行。

3.励磁系统的检修:包括刀闸、灭磁开关、整流柜。

实施方法:#4机或#6机十米励磁柜均可进行。

(三)汽机专业

1.汽轮机轴承及油档检修

通过现场解体,全面认识汽轮机支持轴承和推力轴承。掌握支持轴承的拆卸程序,检查步骤,回装要求。认识了解油档的安装调整方法。

2.高中低压缸揭缸检修

全面了解掌握汽缸检查清理内容,滑销系统的检修,隔板与隔板套的检修,隔板中心测量,隔板中心调整;汽封拆卸、清理,汽封间隙测量调整,全方位的学习汽轮机的通流间隙测量调整知识。

(1)前箱揭盖学习主油泵检修,滑阀检查清理,危急遮断滑阀杠杆间隙调整,飞锤解体检修。

(2)高中压自动主汽门、调门关闭器解体检查,门体解体测量检查。

(3)给水泵检修,通过轴瓦检修,掌握乌金瓦研刮方法,质量要求,学习轴瓦间隙、瓦口间隙、瓦盖紧力测量方法,测量转子总抬、半抬、总窜、半窜的方法,掌握技术要求,通过拆大端盖,抽芯包,芯包解体,中段检修,转子小装测量晃度,密封环镶配,回装后中心找正来学习给水泵的检修方法和步骤。

(4)通过现场不同类型的水泵、油泵培训单级泵、多级泵的检修方法,掌握技术要求。

(5)现场不同的高压电动阀门,低压阀门通过解体培训学习检修步骤,技术要求,还可研磨阀门来达到修复阀门的目的。

(6)系统隔离,培训办理热力检修工作票。

(四)运行培训项目

1.汽机专业

熟悉DCS画面、掌握DEH系统控制原理,对汽轮机本体、主蒸汽、再热蒸汽及旁路系统、汽轮机抽汽系统、辅助蒸汽系统、凝结水、除氧器系统、给水系统、加热器疏水系统、汽机轴封蒸汽系统和汽机疏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开闭式水系统、汽轮机油系统、凝汽器和抽空气系统、汽轮机调节保安系统、氢冷定子水冷、密封油系统进行实地观看、培训、学习,掌握各设备、系统巡检内容、作用、原理、结构及其系统、设备投停操作方法及故障处理方法。

2.电气专业

实地了解和掌握电气一次设备发电机、励磁机、变压器、电动机、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UPS、厂用系统、直流系统等设备的作用、原理、结构及故障处理方法;能进行6KV、380V系统接线方式及停、送电的操作;能熟悉所有电气二次设备及控制、保护、测量、信号等二次设备的作用、结构、原理;能熟悉和掌握机、炉动力配电箱、热力配电箱各负荷的接线方式、停送电操作方法、操作要领及故障处理方法。

3.锅炉专业

实地对锅炉本体系统、汽水系统、旁路系统、风烟系统、制粉和燃烧系统、给水减温水系统、吹灰系统、疏水和排汽、除灰除渣系统相关设备进行直观了解、学习,掌握其作用、原理、结构及故障处理方法;能在DCS画面熟悉锅炉各引、送风机、热一次风机及制粉系统的启停逻辑,启停方法及相关联锁功能;熟悉掌握FSSS控制系统,特别是锅炉吹扫的作用及其逻辑,熟悉点火逻辑,掌握就地手动门、电动门、调整门作用、结构、型号、操作方法;掌握各油箱油位计、水箱水位计、轴承油位计的作用原理及故障处理方法。

改造费用需生产技术部相关专业进一步进行评估。

第9篇: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__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各县环境监测站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切实做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监督,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市、县站确保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论证)相关评审检查。

制订2014年学习培训计划,对全体监测人员进行质量体系和监测技术的学习培训,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加强针对性培训学习,加强对新进人员和换岗人员的安全和岗位业务培训工作。

积极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完成好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组织的各项比对及质控考核工作。

根据体系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大对自动监测的质量管理,将自动监测逐步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质量,保证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1)加强大气自动监测站质量管理和检查。重点为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质控措施的实施,并定期采用输入定值标气的方法进行质控考核和检查。

(2)加强地表水水质自动站质量管理和检查。定期比对和质控考核,定期对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现场检查。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1、实验室分析应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手段保证监测结果达到质量要求,通过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和内部考核样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提高监测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仪器分析的准确性,组织监测人员定期开展常规项目标准样品的质控,加强监测分析的准确度控制。

2、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的监督检查及现场监测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

3、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开展两次质控考核和一次全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比对活动。

加强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上级实验室管理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各级监测站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各级监测站的监测质量水平和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认真做好仪器管理和量值溯源工作,确保量值溯源准确可靠。年初制定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保证所有强检仪器都取得合格证,所有需校准的仪器都按要求进行校准。

__x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应加强对辖区内县级站的培训、检查和考核工作,帮助县级站全面提高监测水平。

(1)2014年对辖区内县站进行1次实验室比对活动和2次质控考核,2次业务培训。

(2)对当涂县大气自动监测站点进行一次质量检查。

(3)对辖区内县级站开展一次监测质量巡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