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课题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课题管理论文

第1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科研评价认定只局限在传统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在科研评价上,仍然以单一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的关注点不得不聚焦在科研表面的成果,缺乏学术延伸,极大打击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

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

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4结语

第2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如,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开头是这样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请打开书本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一想横卧在自己家乡清水河上的“清水桥”的模样如书中列举的那座桥样式相同呢?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同学说与赵州桥相同,有的说家乡的清水桥与书本中列举的两座桥的结构都不尽相同。大家此时争论不休,那么家乡的这座桥到底与书中写到的两座桥有什么异同呢?等同学们学完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因此,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如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赵州桥,一个是卢沟桥。那么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大家思考;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问题提出后,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引用课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课文时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有许多是惊人杰作”。这篇课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座桥汇集着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以上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再思考,待他们完全想通了,就像是透过一片清泉,观察水底的五色石子一样的清晰了。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我在讲“中国石拱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所列举的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那么请同学结合课文中概括说明部分思考: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此时有的学生闭目思考,有的学生面带难色,也有的学生喜上眉梢,老师不动声色,几分钟过后,学生把手举了起来,甲说:形式优美,结实,乙说:历史悠久,坚固。丙说:坚固、时间长,丁学生说:由于我国的石拱桥也是世界石拱桥的一部分,因此世界石拱桥的特点,也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所以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当同学们发言后,我没有明确结论,只是说凡是赞同丁同学观点的举手,这时全班同学一起高高的举起了小手,并不失时机的表扬了思维敏捷的学生。也看到了同学们正在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丰收而庆幸,这充分说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正如古人所言:“乐思方有思泉涌”。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骄傲,而因有我而可卑”。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1-94.

第4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第5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级中学;课题;档案管理

前言

高级中学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是学校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对档案工作重视与否的一个重要考查指标。它如实详细地记载了学校内科研课题开展的全部过程,包括从课题的构思策划、立项申报、过程研究到最后的结题工作。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和课题验收时的重要依据,并且更是能否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中介。课题材料的客观、真实、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的质量,是课题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和保证。因此,课题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就突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与课题组的沟通联系、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1.1专人协助、专题负责

高级中学的学科较多,各课题组所研究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何加强与各课题组的沟通联系,及时有效地将课题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从课题开始的策化、立项到实际研究和结题都有专人进行跟踪和协助,每一个课题都指定到专题专人负责,课题组的研究日程安排都要做到“心中要有数,文字、音像有记录”,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地把各种材料和信息收录在档,这样就避免了课题材料的遗漏、缺失和空洞。

1.2注重材料收集的真实性是全面性。

在学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最终质量。所以全面收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档案管理的中心工作。

课题的研究资料一般包括事实资料、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

课题的大量事实资料是通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也是课题档案的主题部分。如:教案、个案调查、观察记录、研究课实录、学生心理测评资料、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考察资料,各种统计数据等都属于事实资料。另外,如果对学生或被调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就需要对问卷进行认真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形成文字材料留档保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影像和图片、声音资料,我们统称为“多媒体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与保管也要做到及时和妥善。无论是什么资料,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收集事实资料必须做到原始、全面、完整和真实。而文献资料则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它重点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比如: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报刊文章和会议资料等。文献资料可以是原件,摘录,节选,网络下载、裁剪或文献索引等。历史资料则是指曾经在国内外教育史上发生过的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如对同类问题的观点、认识、经验、做法、教训等。

我们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在大量的原始资料中筛选出真实、典型、有用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得出科学结论打下良好基础。

2.要细化课题档案建立的范围与类型

2.1细化课题研究的建档范围

对课题研究建档的细化可以提高课题档案管理的质量,加强和促进课题组对课题的研究工作。细化后的课题档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立项选题阶段(表1)、②实践研究阶段(表2)、③反思提高阶段(表3)、④总结鉴定阶段(表4)、⑤成果推广阶段(表5)⑥成果获奖材料(表6)。

2.2细化课题的建档类型

高中课题研究是属于教育科研的一部分,课题档案的建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形成独立的档案体系,我校的基本做法是:

①独立建档,实施“一题一档”制。学科的不同决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和特点不同,而学校课题的建档应与学校其它教育教学工作档案区分开,实行独立建档,这是构建完整的教育课题档案体系的基础。

②分期建档,体现课题研究轨迹。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采用分期建档的形式,分别建立前期、中期、后期档案,便于通过课题档案能更好地呈现出课题研究的整个轨迹。

前期档案就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材料、开题论证材料、课题实施方案等。中期档案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材料,也是课题档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资料、教案、教学计划、撰写的论文、课堂实录、中期报告等阶段性成果等。后期档案是课题研究结题验收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验收材料、成果鉴定及推广等。

③分卷建档,形成档案系列。在课题档案的管理上,为了使档案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查阅和研究,我们将课题档案应分主卷和副卷进行存档保管。主卷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文件和阶段性反思及总结材料,是永久保存的课题档案。其中包括前期资料、中期资料和后期资料。副卷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形成的全部实验资料,是形成主卷中结论、文件的原始依据,是主卷的佐证材料。如:作业、会议记录、调查问卷、访谈纪实、备课笔记、实验课录像、学生试卷、考查记录、文献论文等等。

3.加强课题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对课题研究的促进作用

3.1课题档案由课题负责人建立,应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

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材料完整、准确、系统,凡归档的文字材料,要求格式统一,工整清晰、规范,便于保存和查阅,所有材料必须有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归档工作要及时,一般一个阶段结束后就要进行归档,待课题研究全部结束时,再一并综合调整,把全部课题资料完整无缺地归档保管好。

3.2挖掘课题档案潜能,提升课题档案价值

第6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网络教学

Abstract:The web-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volve the text of each chapters and related media resources , which is a dynamic web site. We can also organize some learn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web site beside display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general, the web-based curriculum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cludes teaching contents, related resources, testing exercises, questions and answers, negoti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work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Key words:school administration; web-based curriculum; web resources; web-based teaching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是通过网络表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称,[1]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部分。

一、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管理学以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如何根据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选择适当的办学策略,优化组合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资源整合。整个课程设计既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又有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试题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得该网络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可以供没有基础的学习者自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图1所示,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课程信息和课程学习使课程目的、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课程资源库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国内外同行的著作等中西交融的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并提供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府文件、研究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案例库、学习论坛、试题库和课程管理分别具有提供实际例子、学习交流、在线测试等功能。在对上述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一)更新和调整教学基本文件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建设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中,力求推陈出新,在课程内容方面着眼于高要求,结合学科的研究动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重新对以往教材进行整合,并加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立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创作,并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更新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图1 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整体结构

在更新和调整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现实性是指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实际服务;创新性是指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并有创造性的见解。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数字化处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我们把新开发的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

(三)收集、归类、整合相关的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我们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归类和整合,课程的每个章节都配备相关的习题、教学参考资料、政策法规、相关网址和研究论文等等。首先,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注重收集和整合与学校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既有声音又有图画,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声音、动画、图片,如一些专家的视频讲座,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所具备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优势。另外,把学校管理学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了整合,在音频、视频、学习资源的拍摄、收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转贴于 其次,我们进行了各种功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如下功能和资源库。

文献资料库:各种报刊、期刊、专著等有关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学校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资料、热点研究资料;

案例库:国内外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并分析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习题库:涵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习题资料;

试题库:包括从基本理论到管理实务等要求学生掌握的各方面知识,用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评价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测;

学生作品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作业、论文和实践总结等。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资源的整合严格遵照华南师范大学“求实”工程和《教育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认定标准》的要求,从文稿的创作,到资源的收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力求规范,完美。网络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安排人性化,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

利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优势,根据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注重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二是注重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是指,一方面,利用网络课程优势,全面呈现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高度综合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揭示学校管理的本质、矛盾,研究影响学校管理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探索优质、高效管理学校的思路与方法,课程教学要着眼于研究世界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把学校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管理训练;另一方面,在系统呈现的基础上,课程教学还要根据社会和学校改革的形势与现状,对学校管理进行分解式的重点讲解,把改革中突出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便说通论透。通过这种分解式研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新的、现实性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管理的特点遴选和充实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指针对学校管理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运用的教学模式。它由一系列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选择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组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些方法包括指导自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现场观察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案例分析是学校管理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领悟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专题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个专题发表见解,互相启发,共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把学校管理学中的一些比较枯燥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活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学校管理环境中。在丰富和活跃的课堂中,学生理论研究和实际领导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性思维得到了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探究学校管理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管理实践活动,并开始学习撰写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论文。

图2是“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课例的教学结构流程图。在这个课例中,笔者运用了重点讲授、网络自学、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等方法。

新的教学方案结合了网络教学便捷、灵活、资源共享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精选案例等等资源,更加系统、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力图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这时,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学生成为主体,他们的教学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通过开展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探索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途径。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讲演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知识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的途径。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法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

第7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课程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5-0026-03

1 引言

“软件项目管理”几乎是所有软件学院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但与PMBOK定义的项目管理也有所不同,它不是抽象的项目管理,而是软件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必须结合软件项目的特点。

由于传统教学主要讲授概念、理论、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在实践中也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因此现在教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急于实践体验,往往又忽视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但是没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会变得盲目、不系统,会走很多弯路。管理科学的理论是总结许多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教训之后提炼抽象而来的,真正掌握了理论方法,实践才会更科学、更系统,同时也能避免走弯路。

“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不像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课程那样,让学生完成设计文档及编码实现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仅仅提交相关文档,根本无法体会实际的项目管理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计划、质量管理等,尤其是那些非文档能体现的管理问题,如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等。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课堂讲授主要采取理论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的项目管理,亲自体验项目管理,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参与到考核中。

2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学

管理科学的理论大多来自于实践,但却是经过整理、抽象的理论方法。面对这些理论,学生看到的是文字、符号、图表,要将这些文字、符号、图表再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管理的课程不结合案例讲解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论方法也难以被学生理解掌握,但完全讲案例又容易变成讲故事、就事论事,曾有学生要求课上全部讲案例分析,但案例分析的基础是理论,如果不讲清楚理论无法系统、科学地分析案例。

因此,课堂教学我们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方法。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但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理论方法,所有的理论教学都穿插小案例,而为了使学生对完整的项目管理有一定了解,课上会有一两个大案例分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课上所选案例几乎都是国内的案例,而且大多数是授课教师亲身经历过的案例。事实上,影响一个项目的因素非常多,我们从文献资料上看到的案例描述是不完整的,所以很难对这些案例有真切的体会,在分析讲解时也会牵强,只有对自身经历过的案例,讲解时才能全面、深刻、生动。

此外,我们采取开放式的互动教学。由于每次开课选课人数都在200-300人,无法实时互动,但鼓励学生在课间提问及课后通过邮件提问,这样可以过滤一些绝大多数同学都明白的非常基本的问题,对于对同学都有意义的问题,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讲解。尤其是有多年实习工作经验的同学,会提出非常实际但在许多企业解决得不好或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给予解答,使其他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

3 通过课程实践软件项目管理

理论在抽象的过程中必须抽取部分,落到一个点上,但是实践能够涉及到许多点,而且相互关联影响,远比理论描述复杂得多。如何将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方法、有效的策略?解决某一问题有许多方法,哪种最合适呢?

亲自实践获取的感悟是最深刻的。读、听所获取的感悟、理解只在表层,必须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必须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体会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课程实践主要是模拟团队开发的组织与管理过程,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课程实践。课程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文档,还要求学生提交每次任务的组织过程,包括会议记录、问题与解决方案及效果,最后还需要提交一份将整个课程实践过程作为一个实践案例的案例分析。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介绍作业实践的内容、方式与考核。

团队组建:课程实践要求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五人一组,小组成员在每次作业中轮流担任项目组长,完成不同任务。小组人员不宜太少,如果太少,组员间协调的复杂度不够;如果太多,对于松散的学生小组而言,协调的难度太大,难以完成课程实践。

团队组建完全由学生自己组队,可以采取招聘的方式。比如,在学院网站上招聘自己需要的组员。一般,有项目经验的同学喜欢组成一个小组,没有项目经验的同学往往组成一个小组,但是由于这些没有项目经验的同学非常认真、投入,反而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更多,完成作业的质量也更高。

选题:团队组建完成之后,每个小组通过讨论选择一个虚拟或实际的软件项目,以此项目展开整个课程实践。课程实践中途不允许更换项目,这样,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就要认真分析讨论。

作业内容:课程实践要求提交五份作业,相当于完成五次任务。五次任务分别是针对所选项目完成以下工作:

(1)立项报告:对所选项目进行技术、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重点是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关键技术等。立项报告是项目管理的纲要性指导文件。

(2)工作量估算:这是项目管理的的基础,项目的计划、任务的分配、成本等都依赖于工作量估算。作业要求利用课程讲授的估算方法,先对项目规模进行估算,在规模估算的基础上,利用课程讲授的估算方法进行工作量估算。

(3)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包括过程计划、资源计划、文档计划、风险计划、质量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及进度等多项计划,要求学生在工作量估算的基础上制定计划。

(4)任务分配:是在工作量估算和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将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且在一定的时间约束下分配给每个组员。

(5)十大风险清单:每次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提交上述文档,一部分是提交作业过程记录文档,包括会议记录、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轮岗: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够深切体会到项目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项目经理,在其他作业中担任组员。在做项目经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体会收获都不一样,每个同学遇到的问题也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向教师咨询,但是教师不参与解决问题,完全由同学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了团队沟通协作。许多问题来自于沟通,而沟通带来的问题往往与人的性格有关,而非技术或能力,这使许多同学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身素质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角色的轮换,使学生体会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利,体会组织、领导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学习如何被领导,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使学生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两种角度体会软件项目管理。同时,每次作业也都训练学生完成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如立项、项目计划、软件估算、风险管理等。

考核方式:教师在收到作业后,给每个小组打分,这个分数是项目组的成绩,也是项目经理的成绩。然后,将成绩发给同学,由项目经理给每个组员打分。项目经理根据组员在本次作业中的表现给组员分配成绩,遵循的原则是小组平均成绩不超过小组成绩。

为组员分配成绩作为项目经理的一种职权,不仅帮助项目经理在整个任务执行中能够有一定的管理力度,同时也让同学体会如何正确使用职权。当小组成员对项目经理的成绩分配有异议时,可以向教师提出申诉,由教师经过调查进行协调,或给予仲裁。

教师对小组作业考核的指标包括所提交文档的质量、过程文档的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交作业的时间等。项目经理对小组成员的考核标准包括工作量、完成任务的质量等。

作业讲评:教师会对每份作业批注,明确指出哪部分完成得好,哪部分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在下次课堂上,教师会讲评优秀作业和完成质量较差的作业,让学生知道差距,从实例中学习如何改进。

4 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经过近十轮的教学,课程实践也在不断改进中。但无论怎样改进,课程实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投入。一些小组为了完成作业经常一起讨论到凌晨一两点,他们在考核时也很认真,项目经理会认真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成绩,这些学生反映通过课程实践真正体会了软件项目管理。而一些小组却可能每次作业委托一个同学完成,最后的成绩每个人都是平均成绩,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工作繁忙的在职学生,他们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在课程结束时提交的课程实践案例分析中,学生收获最大的是对于沟通管理的理解,以及作为项目经理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当然,也实际训练了作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本课程实践没有要求学生提交项目的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代码等,但要完成工作量估算,至少要完成需求分析。无论如何,没有要求学生实现软件系统,学生还不能完全体会到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尤其是与技术、开发相关的问题。所以,经过几次课程实践之后,本课程的课程实践与分析设计课程的作业结合起来,要求两门课程的项目小组一样,用同一个项目完成所有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程实践中完整体会软件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 [美] 斯蒂夫・迈克康奈尔.快速软件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美] 斯蒂夫・迈克康奈尔..微软项目求生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美] 爱德华・.尤登.死亡之旅超常规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 [美] 罗伯特・格拉斯.软件开发的滑铁卢重大失控项目的经验与教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8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题组 资料收藏与管理 探讨

众所周知,课题组是综合性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功能单位,而课题组的资料积累与管理是课题组持续、有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信息和文献资料基础来源。我院化学系的天然产物与药物化学课题组经过10余年的建设,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实验设施、教师队伍等基本上能保证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但是,随着学校/学院的快速发展,本课题组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近30人,硕士导师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资料、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课题组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专业性很强,许多资料在学校一、二级图书馆(室)很难找到,因此,为适应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搞好课题组资料的收藏和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综合性大学的课题组跟我校天然产物与药物化学课题组的情况类似,在资料收藏管理方面的工作亟待提高。

一、课题组资料收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经费短缺

目前多数课题组资料积累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由于课题组资料提供的信息服务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未得到课题组成员的认可和重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愿意投入在资料积累和管理上,导致没有专门的资料收藏、阅读室,必要的硬件设施短缺,相关专业方向书籍和管理人员欠缺。

2.资料分散,流失严重

课题组资料分散流失非常严重,不利于课题组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由于课题组没有专门的资料人员负责收集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多数专业资料分散于课题组每个老师或研究生手上,有的老师项目完成或退休后项目资料没有集中收藏管理,有的研究生毕业后资料被带走,流失严重。这些给申报项目、研究工作总结由于相关资料缺乏或不完整,而带来很多不便。

3.业务能力欠缺

课题组成员一般没有经过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缺乏专门的资料管理知识。在课题组资料、图书的分编加工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对分类编目不标准、不规范,多数课题组资料根本就没有分类和编目,文献随便地堆放在书架上。新来老师和研究生查阅资料困难。

二、课题组资料收藏管理的建议

1.加强课题组资料室建设

首先课题组成员要认识课题组资料室建设的重要性。确定1-2名兼职资料室工作人员(可以指定研究生负责相关工作);要有一定的场地资料收藏和阅读空间;增加数字文献收藏查阅设施。经费可以由课题组各成员从相关研究项目中支付。

2.文献资料积累要专、深、快

课题组资料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系或课题组的教师、研究生及毕业生,一切工作以满足本专业或课题组读者的需要为目标,所以其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要比校图书馆、院图书室的更专、更深、更切合实际需要。紧密围绕本学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重点是为教师、研究生提供最新、最全本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将资料收集和利用的重心聚集在本课题组研究的前沿,在一个相对较窄的领域内不断向纵深发掘和拓展文献资源。加强与本专业学术机构的横向联系,收集反映本专业教学科研最新成果或反映教学科研发展趋势的内部资料,如课题组的学术会议文献、科研报告、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论文等。

3.提高资料积累管理水平

由于思想认识和工作人员素质两方面的原因,课题组在资料收藏和管理工作中的分类编目不标准、不规范。目前在文献资源的积累和管理上,绝大多课题组仍停留在资料的有限收集、整理、借阅等静态管理方式上。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系统分类管理,造成资料类别分散,书籍难找、难查,查阅效率低。在科学迅猛发展、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今天,资料室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利于课题组人员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建议课题组选派老师(或研究生)参加学校图书馆组织的图书资料专业短期训练,提高课题组资料收藏管理水平。根据课题组教学科研需要和资料特点,笔者建议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类。

(1)管理制度类

课题组管理制度类资料:学校/学院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管理制度、课题组成员卡片、课题研究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文件通知、项目批文等资料。

研究生管理类资料: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培养细则、研究生登记卡、研究生日常管理规定、实验室管理规定,以及历届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等。

(2)常规教学科研类

学习类资料:教师/研究生培训学习计划、培训教材及资料(文献资料,书刊、论文、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参加各级培训的情况记录、自学材料和笔记等。

教学科研过程类资料:课题组教师教学与研究活动记录(包括各种国内外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学习活动等);研究生、教师或教研组备课组的基本情况;大事记(或活动简报);典型汇报课例或活动的全套材料;典型教学科研个案;观察、调查的全套材料;检测表及结果分析;对上述活动或材料分析整理的数据和资料等。

成果类资料:包括项目论证报告、研究方案、教师或研究生各学期、学年或专题的工作总结,阶段(年度)工作总结或研究报告、论文、教学叙事、教学软件资源、教育教学网站,本科生或研究生作品、发表获奖证明材料等。

(3)专业书籍类

课程教材: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

科学研究书籍:专业相关参考书籍、工具书等。

总之,信息和文献资料是课题组教学研究的基础,信息和资料工作是科研工作的起步和保障。课题组资料收藏管理必须切合以下实际:第一,由于编制紧张,课题组成员既是资料管理人员,又是资料文献的查阅者,并且他们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重点、重大项目),从选题、定题到立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等都参与其中;第二,资料收藏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第三,资料管理必须科学合理,以保证课题组人员高效率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第四,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题组收藏资料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荣,女,1972年生于湖南长沙,现在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关系。发表研究论文13篇。)

参考文献

[1]范传佩,高校院资料室与图书馆的融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75-76

[2]翁琼,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关系新探[J].图书馆界,2004(3):40-42

[3]姜虹.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建设与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3(增):32-34

[4]魏伟.加强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建设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6(4):79-82

第9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