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简爱的现实意义精选(九篇)

简爱的现实意义

第1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简爱》;透视;角度;话语权力;女权主义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它以开放式的结构讲述了英国贵族出身的罗切斯特和家庭女教师简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简拒绝扮演维多利亚时代这一父权社会为女性指定的传统角色,超越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狭隘性别话语的束缚,宣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琳达・诺克林,2005)。如同人们对作家众说纷纭一样,多年来《简爱》的研究也从传记、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神话原型批评等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批评视野和不同的解读方式。近几年,加亚特里・斯皮瓦克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场角度对《简爱》的解读,彻底解构了传统定论。然而,无论对它质疑还是肯定,独立、倔强可以说是主人公性格的基石,《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们所共识的。

一、 透视作者:“有权利讲述自己”

夏洛特・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小说家,也是文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在其传记《夏洛特・勃朗特的一生》中把夏洛特描写成诚恳善良独立的完美女子,她的作品也多半是对自身经历的表述;然而随着人们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对夏洛特的认识和评价也莫衷一是。2005年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并且援引了大量当时的原始资料,称夏洛特是一个有着强烈渴望名利的人,文章还认为盖斯凯尔夫人的传记长篡改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对读者产生了误导作用。也许正是夏洛特有着人们阐释不尽的复杂性,才是她享誉文坛的魅力所在(楮蓓娟,2006)。从本体论的层面看,《简爱》是对作家自身处境和写作本质的讽喻。“现在在哪里?谁在说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小说开门见山就提出了这些看似简单但却耐人寻味的哲学问题。如果说从哲学的角度,这些问题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本质的拷问,那么,从文学本体论的层面,它们则是对叙述者或存在者存在问题的探究。《简爱》一书开篇就叙述了主人公简在里德家的生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然后就发出夏洛特式的疑问:“贝茜说什么了?”夏洛特似乎在警示我们:究竟是作者本人,还是叙述者,还是小说的主人公在说话,其实是难以分辨的,因为叙述声音是含糊不清的,即便是在现实主义大师像夏洛特这样感情细密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同如此理。由此,“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在说话(盛宁,1997)。”

小说的创作是使写作本身从表达意义的维度中解脱出来,而只指涉自身。写作犹如一场游戏,在不断超越自身规则和违反其界限中展示其自身。写作的宗旨,只是创造一个可供写作主体永远消失的空间,作者必须在写作的游戏中充当一个角色(王雅华,No.3,2006《外国文学评论》)。在夏洛特看来谁在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有权利说话,在何种场合、以何种方式说话。小说中“我”的声音只不过是代表小说中所有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声音,它就是作者、叙述者和小说人物声音的汇合。虽然小说中的每个人都代表他人格的某个方面,但每个人又不同于自己,因而也没有一个能真正解释“我”的身份。所以这一次作者决定不再讲述他人只讲述自己:

“我一路反抗着,这在我是第一次,贝茜和阿博特对我也更加厌恶了。我确实有点不像我自己了,就像法国人说的――失常了。我意识到,一时的反抗,让我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惩罚;而我,也像所有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暗下决心要誓死反抗了”。

叙述者“我”渴望讲述自己,这是她的权利。为了履行说话的义务,以实现为自己命名的目的,叙述者“我”不得不为自己创造一系列新的替身,因为她只有通过别人的声音和语言才能达到讲述她自己的目的。“成为自己”,这不仅是难以命名者所要完成的使命,其实也是所有作家和思想家的永恒追求。19世纪的伟大哲学家尼采就曾发出这样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的。”但“成为自己”又谈何容易。福柯曾经以尼采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他却发现每一次“成为自己”都是又一次“摆脱自己”(J.希利斯・米勒,2003)。那么,叙述者“我”有权利讲述自己,以便成为自己,正是如此,在桑菲尔德庄园简再次发出了不平的呼声:“谁也不知道,除了政治叛变还有多少其他的反叛发生在芸芸众生之中。”而夏洛特对小说结局的安排也充满了隐喻,简既是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拥有对庄园的支配权。至此简爱成功地完成了对桑菲尔德庄园既有秩序的颠覆。夏洛特对父权制家庭反抗的主题昭然若揭,正是这些使她成为19世纪最具反抗性、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女作家(楮蓓娟,2006)。

二、角度:语言的牢笼、叙事的迷宫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言究竟是什么?《简爱》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现代词语的里程碑,它讽喻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语言表征”的本质。如阿弗雷兹所定论的,在《简爱》中,“唯一的主题就是词语本身和难以忍耐的权利对使用词语的需求”(A.Alveraz,BeckeR,Glasgow,1978)。夏洛特一向被看作是爱玩弄文字游戏的作家,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似乎并不是作者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语言自身在游戏。所以叙述者“我”探究自我的活动其实就是对语言意义要表述男女平等这一欲望自身的拷问(申丹,2002)。《简爱》中的“我”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叙事迷宫,但作者本人也被这座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所吸引。然而,夏洛特凭借自己的智慧打造出翅膀,最终飞出父权制家庭的牢笼,并重新获得了自由。而《简爱》中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语言的束缚,因为“她不可能逃避,她只能面对,并且所有类似的逃避都只能使她更深地陷入语言的牢笼(RochC.Smith,1978)”简・爱是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她出身低微,长相平平。小说中的简・爱一如作家本人:一方面诚恳、善良、独立、渴望自由;另一方面要强、刻薄、占有欲、反叛性、颠覆性等破坏性格隐藏其下。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复杂、自我意识异常强烈的主人公。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摆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叙述模式:“灰姑娘模式”――一名卑微的家庭教师(当时被人称为上等仆人)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女性,希望嫁给一位有全权有势的庄园主。疯妻子出现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简为了维护爱情的合法性,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和罗切斯特,最 后在庄园被毁,疯妻子自焚、罗切斯特双目失明时重又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取得合法妻子权利和人格的独立(楮蓓娟,2006)。这两种叙述模式似乎暗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传统文学和后现代文本的本质区别,前者暗示了唯一意义的确定,后者则隐喻了意义之永无穷尽(王雅华,2006)。

既然叙述迷宫是由语言编织而成,那么,唯有语言才能使它走出迷宫。所以语言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又是目的,既是艺术创作的材料又是作品本身,因为“女人生存的权利同样无法达到沉默”。这样一来,夏洛特以女性叙述者身份虚构了“疯女人”的形象,可以说它既来自简・爱内心世界的呐喊,也是来自作家本人内心深处的呐喊。众多的中外文论家都把“疯女人”诠释成是简・爱最隐蔽的内心世界,是简・爱心灵中隐蔽、愤怒、疯狂的一面,她们都是受男性压迫的姐妹。热恋中的简・爱“没法把情人的罗切斯特和庄园主的罗切斯特剥离开来,疯女人的一把无情之火却做到了”。“疯女人”的形象实际上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个密码,它储存的信息是由多层次含义构成的。我们还可以把疯女人看作是一个窗口,借此窥探作家执笔构思时的心态。作家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冲破男权世界的女性观,于是试图通过“疯女人”的虚构来打破“灰姑娘故事”的模式,然而它只不过是文学中的神话(楮蓓娟,2006)。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亡了资本主义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天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三、话语权利的再分配:现实与虚构的整合

语言危机和话语批判是1990年左右出现在欧洲的文学现象。这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人类历史上,知识、文化、社会发生转变时,概念也回随之转变和消解。20世纪初欧洲思潮进入一种理性的危机时期,启蒙运动以来的以理性为主的进步、乐观的世界观此时受到挑战,危机意识表现在文学、哲学、社会学领域里,最终表现在语言的表达――话语上。原先人们认识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客观世界时稳定的,文字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也是稳固的。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转折期间,各种稳定的关系诸如主体与世界、主体与认识受到怀疑,现实世界不复存在于人的掌握之中,主体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也不复存在,语言与现象间的牢靠关系于是就摇摇欲坠起来(谢莹莹,2006)。文学艺术家的感知总是先于公众,对社会思潮转变的反应往往比公众快得多,在世纪转折期女性文学家所普遍意识到的话语权利问题便不足为奇了。夏洛特的《简爱》就是一次有关现实与话语权利分配问题的深刻探讨,小说的创作深感语言无法捕捉现实,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于是就采用概念化的语言形式――话语来传递思想,完成作者在历史语境和精神层面的渴望,而女权主义的到来,带来这样一种意识: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里,不管感觉到什么,女人都有权说出来,这种转变在许多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爆发”,要说话,要表达,因此,话语的作用就被普遍认识到了。

《简爱》中的每个人物在生活中都不难找到原形。主人公简・爱的经历跟作品的创作者夏洛特非常接近,几乎就是作家对童年生活、追求爱情的个人隐私的全部书写。故事的表层由三层关系组成。第一层关系存在于简・爱和里德家的亲人之间;第二层关系存在于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之间;第三层关系存在于简・爱和“疯女人”的矛盾之间。简・爱出身于牧师家庭,并在幼年就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里德先生病死,无论她如何努力地忍让、如何地努力热情,还是要受尽里德太太和表兄弟姐妹的欺侮,她始终未能被这个家庭所接受和承认,这里一种福柯式的权利机制在起作用。亲情上的“话语构成”也同其他话语构成系统一样,服从于一种基本结构,这种控制式的长辈制与男权式的世界权威相似。个人在维护亲情上的努力必须得到权威的认可,才会有可能被纳入她们现存的家庭话语中,才算是存在的,才会有社会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价值。后来,舅妈里德太太把她送进了洛伍德慈善学校,校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手段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爱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和冷漠,是内心世界中过分的自我压抑和对自我规范的约束使得她再次选择了“叛逆”。此时此刻,简面对的是宗教权威,她在这个领域中是局外人,因为她不愿受任何团体组织的约束,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在这个圈子内说话的资格,于是简被排除在传统的宗教话语权之外。在罗切斯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简意识到自己已爱上罗切斯特,不久她就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简身处平民阶层,罗切斯特的天地在贵族圈内,他们的社会地位相距甚大;简的话语是自发的,方法可能是幼稚的;罗切斯特则有一套上层社会的定规,两种社会、两种文化截然不同;简作为个体对男权社会的某一现象进行质疑与否定,她呼吁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能和男人一样自由支配;而罗切斯特是这个男权社会里权利话语中自满自足的群体的代表,前妻贝莎――“疯女人”的死亡为他寻找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提供了活动场。语言负担着传达信息的功能,话语则担负着阐释语言的功能,但是,当它再现信息时,总是要遇到障碍,它总是传达出一种别样的信息,而且,在它所说出的东西的背后总还有许多尚未说出的东西。这种诠释除了竭力在现实与虚构的整合间往返寻求文本的真实意义之外,还注意到了文本中人物与人物的反复对话,如今对话语权利的理解已经不在于是否能求得文本的最终意义,而是文本创作者的心愿能否达成。《简爱》的结尾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某种沉默,简・爱做出重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决定无疑是让夏洛特抵制压抑和歧视女性的努力大白于世,然而事实上,通过话语的叙事过程,简自我觉醒的表现与潜在愿望的实现却解构了文本自身所想表白的真相:走出平静而无为的处境,在陌生而粗暴的经历中取得生活的经验,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强者。

第2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简爱;自由平等;女权主义

1 《简爱》简述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强和勇于追求的新女性,她在成长过程和爱情、婚姻的选择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追求,她人生中的每一次反抗都是一次成长,是对传统爱情婚姻观的一种反抗,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也是生活在男性阴影下女性的呐喊。

简爱是个生长在贫穷牧师家庭的孩子,自小就父母双亡。在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凄凉生活,饱受舅妈及表兄、表姐的欺辱。十岁时,她被只身送到罗沃德寄宿学校,在那里,简爱遇到了同自己一样命运悲惨的好友海伦。十八岁时,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两人醉入爱河。就在举行婚礼之际,突然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简爱备受打击但还是坚定地选择离开了罗切斯特。

在贫困潦倒的境遇下,简爱遇到了她的传教士表兄圣・约翰。表兄向简爱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在内心情感的推动下,简爱又重新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可是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庄园毁于一场大火,罗切斯特也因大火眼睛瞎了,前妻堕楼身亡。简爱矢志不渝,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感情的积淀后,简爱终于收获了自己满意的爱情和理想的婚姻生活,与罗切斯特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 女权主义论述

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运动的产物,是妇女要求平等权利的社会思潮。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权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韦氏《新世界字典》将女权主义定义为: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由此可见,女权主义提倡的是女性享有的权利与男性同等,并且这种权利的同等应体现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

3 女权主义在《简爱》中的呈现

3.1 追求地位上的平等

十九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弊端的相继涌现。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没有拥有和男子同等机会取得社会一席之地,对女性的压制和蔑视似乎成了一种社会公理。身为一名女性,并且是一位知识女性,夏洛蒂・勃朗特深切体会到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抗争意识。于是,她通过简爱这一角色喊出了“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和尊严的呐喊。

简爱从小就失去双亲,在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冷酷、自私的舅母视其为眼中钉,为了能被舅母接受,简爱尽力容忍刁难和冷眼,她习惯把自己用窗帘遮起来,顺从了舅母和表弟的咒骂和挨打,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然而,舅舅过世后,欺辱有增无减。少爷的专横、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恶意、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终于在她被表哥打得头破血流之际,她发疯似地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地叫到:“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小简爱追求地位平等的征程由此开启。

3.2 追求经济上的独立

简爱对经济上独立自由的要求是强烈的,是自始至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衣服首饰,都被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他越是给我买的多,一种烦恼和失落的感觉越使我的双颊发热。”她不要任何财物,“我只要一颗舒坦的心,先生,一颗没有被大量恩惠压倒的心。”即时在和罗切斯特相爱后,她仍然坚持继续担任阿黛勒的家庭教师,以挣得膳食费和艾比德政府外加提供的一年的三十磅。她深深地明白,用自己赚来的钱生活,生活或许平庸,但心安理得,这充分体现了简爱独立自主的信念。

3.3 追求人格上的尊严

为了人格尊严,年幼的简爱在盖茨黑德府对抗上至里德太太,下至仆人。当“布罗赫斯特”先生来到盖茨黑德府见这个即将入学的小女孩,里德太太却当着简爱的面向他历数其如何不诚实、令人讨厌。简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直接走向里德太太,向她控诉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我不骗人,要是我骗人,我会说我爱你,但我声明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你是世界上我最不喜欢的人。”“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因为这是事实。你以为我没有情感,以为我不需要一点抚爱或亲情就可以打发日子,可是我不能这么生活。还有,你没有怜悯之心,我会记得你怎么推搡我,粗暴地把我弄进红房子,锁在里面,我到死都不会忘记。尽管我很痛苦,尽管我泣不成声,一面叫喊:‘可怜可怜我吧!可怜可怜我吧,里德舅妈!’”

为了人格尊严,简爱在罗沃德经受磨练,终究是品学兼优。即使是在与罗切斯特相处时,简爱也力求人格尊严不受到伤害。正当简爱与罗切斯特在教堂婚礼上准备宣誓约定终身时,突发变故,原来罗切斯特已婚。严酷的事实摆在简的面前:要么离开罗切斯特以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纯洁;要么留下苟且偷生、为人情妇。为此而进行的痛苦的精神搏斗使简爱陷入一种极度衰竭的昏迷状态。冥冥之中听到上帝指示她“逃避诱惑”。 “我不是你养的小鸟,不会顺从你,我是一个自由人,有自己独自的思想,所以我决定离开你。”于是简立即挣扎起身,于深夜只身逃离罗切斯特庄园而奔向黑暗的荒原,胜利地反叛了命运的安排宁愿孤苦漂零。

4 结论

夏洛蒂・勃朗特对女权主义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从女性角度对爱情自由、人格平等、经济独立作了详尽诠释,反映了当时女性要求平等自由、摆脱歧视和压迫的强烈愿望。可以说,简爱是第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争取经济独立的女性形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中提倡的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坚强不屈精神,正是这部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第3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摘要】《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并表现了女权主义的爱情观。英国文学史上这两位文学角色以独特的方式对待爱情和生活并追求独立,她们自尊自爱的性格取决于她们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这也是女权主义思想的体现所在。相对而言,简・爱身上带有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反抗父权社会的典型女性代表。因此可以说,夏洛特・勃朗特继简・奥斯汀之后把英国的女意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类光辉的文学形象至今都对女性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伊丽莎白 《简・爱》 女权主义 爱情观 自尊 反抗

一、女权主义视角下的文学形象

爱情,一直是人类世界千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很多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爱情。为渴望爱情的人们勾勒出一幅幅感情的美好嘶卷,用独特美妙的叙述来体现她们对生活以及爱情的深刻感悟。伴随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以及20世纪世界妇女文学的遍繁荣,女权主义文学脱颖而出,于20世纪70年代渐趋成熟。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揭露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呼唤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二是考察女性创作情况,总结女性创作特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女性美学体系以及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女权主义者注意从女性文中探幽发微,提出讨论的基点或者引以为证。《傲慢与偏》与《简?爱》以其独特的魅力不可抗拒地进入女权主义的研究视域。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都属于“灰姑娘”的模式――历经曲折最终都找到了美满的归宿。

二、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1、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19世纪,人们推崇团结,节俭,自控,个人应当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工作。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许多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女性有了自己的休闲时间,她们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简・爱勇敢地冲破传统的枷锁,满怀热情地追求矍楹托腋!K要求与男性平起平坐,她要求女性的解放和精神上的独立,简・爱是第一个具有独立性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待爱情、生活、社会与女权主义思想发展脉络相一致,《简・爱》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反映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平等的工作权利,体现自由主义女权观。

除了经济上之外,在追求平等的爱情方面也是如此。在作品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女权主义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罗切斯特告知简,他已有一位夫人,问简离开桑菲尔德府会不会痛苦时,她没有表现出卑微和怯懦,而是用女性的自尊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圣约翰家里,面对圣约翰的求婚时,简・爱再次表现出了女性的自尊。她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追求,不能做男性的附属品,更不能忘记耿直而多情的罗切斯特先生,便毅然回到桑菲尔德府。虽然罗切斯特因火灾破产、潦倒不堪,并已成为盲人,简・爱仍然跟他结为夫妇。她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婚姻,在地位与思想上他们是平等的。女权主义在这一刻更加绽放光芒。她认为自己同男性一样是平等的,不依附于任何人。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反映了妇女的这种觉醒意识,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是这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了东方、西方世界普遍的共鸣。

2、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在简?奥斯汀生活的年代,上流社会的年轻女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获得独立的,工作、大学、政治等皆把女性拒之门外。没结婚的女性都要与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婚姻成了她们挣脱家庭束缚,远离父母庇护的唯一手段。由此可见,有些女性选择婚姻是因为婚姻是获得经济保障、逃离家庭的唯一可行途径。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虽有美貌,却不足以打动人心。结识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并与之结婚是她认为人生的最好归宿,为此,她常常参加一些舞会以结识有身份和地位的男子。当男女主公第一次见面时,达西认为她的相貌“仅仅过得去,不过不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地步,这种傲慢极大地伤害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心。在以后的交往中达西义表现了对她家庭成员的蔑视,这极大地触怒了伊丽莎白,所以伊丽莎白后来以打击报复达西为乐。当达西慢慢被她吸引并最终向她求婚时,满以为她一定会答应,却遭到了严词拒绝。她肯定地说:世界上最不可能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私、自负,高高在上,置别人的感情于不顾。伊丽莎白拒婚这件事鲜明地反映了处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女子要求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尽管这样做也许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伊莉莎白聪明睿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作敢为,面对爱情她言行谨慎,极其理智。她的明理幽默,理智果敢,使她最终得到了达西深厚的爱情,她的命运带有一种游离于现实的偶然性。伊丽莎向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理智谨慎,她向往的婚姻以爱情为前提,但决不能离开经济需要。伊丽莎白处于传统父权文化观念中女性被选择的弱势地位,美满婚姻的追求不过是她提高地位和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

三、两个文学形象在女权视角下的交集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影响能绵延至几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伊丽莎白和简・爱是两位伟大的叛逆女性,她们是英国文学史上两位追求独立并以独特的方式对待爱情和生活的女性形象。她们自尊自爱,不畏强权,追求独立,追求平等地位,这种性格取决于原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即女权主义。《傲慢与偏见》与《简・爱》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两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女权主义的反抗意识。时至今日,这两部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仍有较高思想价值,明确地提出了―个妇女出路的问题,代表了当时一批有事业心的先进妇女的思想――妇女的真正解放,真正与男人平等,不仅在于经上的独立。而且在于相应而来的精神上的独立,女性自尊、自立、自强对当代的女性仍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第4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一、 文学著作《简・爱》与影片改编

夏洛蒂・勃朗特的著作《简・爱》,是一部长篇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简・爱生活在环境较恶劣的社会底层,饱受磨难,被送进孤儿院后,生活也并未得到改善,她接受了6年文化教育,奠定了未来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而后和罗切斯特相遇,展开了一段深刻且波折重重的爱情,最终简・爱找到真爱。小说作品中的简・爱性格倔强,并且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平等,夏洛蒂・勃朗特对她进行了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采用抒情笔法为我们展现了她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小说表达她崇尚平等、尊重的真挚爱情的信仰。小说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描写的是基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爱情,而且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时,这部作品还为我们塑造了一名敢于反抗旧俗、争取平等、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2]另外,经多次改编创作后的影视剧搬上荧屏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也是《简・爱》流传至今的一项重要因素。《简・爱》在不同时期都被改编,虽然时代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同一时代的震撼及感悟。[3]虽然1983年和2006年,BBC都拍摄了电视剧,但是这两次拍摄却存在不同之处。1983年拍摄的《简・爱》,在表现手法、人物对白等各方面均未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对原著十分尊重,电视剧尽可能将原著本来面目展现在大众眼前;而2006年拍摄的《简・爱》,则较注重将原著浪漫、激情特质表现出来,采用较夸大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但提到观众最为熟悉的荧幕作品,应数电影版本。《简・爱》的改编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1944年被改编后搬上荧屏,这是一部好莱坞巨星电影,后来被赞誉为爱情电影的经典作品;1970年《简・爱》被再次改编成文学影片,且改变了电影主题,使影片更偏向于独立、抗争,此版是我国影迷所熟悉的版本;在1996年改编的《简・爱》中,则是将田园诗意充分发挥出来,集中表现了唯美的爱情故事;2011年改编成的电影是将当下电影流行元素充分融合后形成的作品,采用哥特风格提高了作品的视听效果。无论是哪年改编的影片《简・爱》,无不受到影迷的高度喜爱,影片的场景充满梦幻、引人入胜,而且简・爱的积极向上精神深深鼓舞着人们,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识。

二、 文学影片改编的文学价值意义探讨

文学和影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不管是文学作品支持影视创作,还是因影视热播使文学作品再次受到热捧,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众趣味的改变,文学、影视之间都存在了必不可缺的关照因素。[4]文学和影视在新文化背景基础下已经具有相互簇拥、本质相融的特点。[5]基于传统的理解方式,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容置疑,难以想象没有文学意义的影视。文学和影视具有相互牵连作用,但依旧要强调其文学意义。文学对精神价值保存具有独特意义,文学影视改编需要坚持文学的独立性,文学和影视都可能做到人文慰藉,但文学具有更加久远的古典意义[6];文学影视改编应坚持独特性,这样才能显示其存在价值。文学影片改编通常是改编一些文学经典或者具有社会影响的作品,这种实质也是多文本出现后的一种常见生产传播状态,文学影视改编跨越了文本,这个过程是一个传播、阅读理解、重新阐释认定价值的过程。[7]以往进行文学影片改编多注重传播经典意义方面,现代文学改编过多地侧重了对价值的重新确定、重新确认受众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现在的文学改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文本传播。

文学影视的改编存在两难:“保名著”和“创新路”。[8]文学影视改编首先需要遵循经典精神本质,毕竟改编需要有所依循,但不能只是循规蹈矩,因为尚有其他东西需要探究。理论对改编从以下层面探究:(一)确保经典改编原汁原味,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难度;(二)保持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可加上一些新的艺术形态需求进行改编,文学具有想象性,影视属于具象性,增加一些艺术表现形态是必不可少的;(三)不能以经典做幌子,屈就大众俗念趣味进行改编,这样文学经典便不再是经典,这也是一些改编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来说,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应基于思想内涵和艺术统一的基础上尽量尊重原著的形态,实现时代新解的创造性“改编”。文学影片改编的本质在于时代创作的创造力、人文文化思想究竟是疲弱还是强盛,时代创造力强盛,在文学影片改编上就能准确抓住原著的精神内涵;受人文文化思想影响,在文学影片改编上,也会存在一定会的差异。通过BBC两次拍摄《简・爱》电视剧以及不同年代改编的电影《简・爱》可以看出,这些改编都是基于尊重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但不同年代的人文文化及时代创造力不同,改编的侧重点也各异。

文学影片的改编,其实是艺术把持和再创造之间的得失智慧的较量,创造者首先要接受的考验就是对文学原著的精神把握,其次就是把握影像艺术能力能不能表现原著的魅力。[9]改编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尊重文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影像艺术创造,即在掌握原著精髓基础上实现影视创造的平衡。因此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在进行文学影片改编时既不会脱离大众趣味,也不能丢弃文学名著精神内涵。文学著作主要是依靠语言魅力给予读者想象的美感,由读者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延伸空间,每个人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欣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语言创造的特点就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特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可能仅仅简单地辐射至影视作品中,因为影片与文学著作不同,它可以依靠声画语言直观表达,这样文学影片就实现了从想象性文学形象向影像艺术想象的转化,必然存在了极大的差别。如果太过拘泥于文学语言就难以将影视艺术独有的魅力展现出来,因此对于文学名著影片改编,既要依靠其名作优势,还要掌握好文学名著影像语言的转化能力。创作者只有准确把握好影视艺术的表达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文学影片的艺术内涵的影像表达。

在《简・爱》中,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的告白感人至深:“你那小小身躯里同样地方一根同样的弦难舍难分地紧紧纠结在一起。我们一旦分离,这根弦就会绷断。”从罗切斯特的这段表白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对简爱深切的爱怜之情。罗切斯特并不在乎简爱的身份地位,简・爱样貌平凡也不是他注重的,因为简・爱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会说出这么一段流露真情的话。简・爱在听到罗切斯特的表白后,高兴的同时又存在怀疑,她拥有极强的自尊心,认为罗切斯特可能是在嘲弄她,她不允许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人和自己保持紧密关系,即便是自己所爱的人,因此才会说出那么痛苦的拒绝话语。她深切地爱着罗切斯特,拒绝他的同时自己也在挣扎,她的情绪复杂让人难以理解,却又感同身受。当简・爱遇到了英格拉姆小姐之后,她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女性的差距,内心充满嫉妒,更多的是痛苦。这些情感都可以从简・爱的话语中充分体现出来。《简・爱》的文学魅力通过这些人物的对白就能很好的诠释出来,文学影片改编时,只有准确的把握好影视艺术表达优势,才可以将这些艺术内涵通过影像表达出来。

结语

从叙事本质方面来看,文学作品和影片没有差别。文学作品《简・爱》是叙事型小说,所以将其改编成文学影片时文体及其复合电影表现手法,使得文学名著和文学影片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分析小说的表现形式以及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它们都能够将原著作者意图完美诠释表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简・爱》与文学影片《简・爱》的创作目的、主题理念等都极为接近。经典优秀的文学影片改编,都会在著作的文学创造、影片的表现形式上产生互补的特性。文学著作较明显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特点,具有个性化表现特点,文学影片以立体化的艺术形式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进行创作改编,方便大众接受,同时也不抛弃文学作品的内涵,这也就是存在多版本改编的《简・爱》均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晓莹.《简・爱》经典对话中折射出的新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3(1):83-84.

[2]叶志良.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J].当代电影,2007(1):135-141.

[3]陈颖.电影版《简・爱》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2(11):232-233,261.

[4]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60-61.

[5]毛晋华.探析电影《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J].电影文学,2012(22):68-69.

[6]高晓薇.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的诠释――《简・爱》[J].芒种,2012(13):69-70.

[7]武力宏.细微之处见精妙――析2006版电视剧《简・爱》场面调度的叙事功能[J].名作欣赏・中旬刊,2010(5):137-141.

第5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简・爱;自然;爱情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对英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部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力作已经被十多次搬上银幕。2011年《简・爱》以一种全新视角再次被搬上了银幕,新人导演凯瑞・福永、女主角米娅和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演绎了最新版本的经典爱情故事。2011年版电影《简・爱》充分展现了苍凉的荒原、神秘古堡、忧郁的气氛,对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爱情故事进行了完美诠释。电影中的简・爱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勇于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抗,虽然生活在男性阴影下,但是却不断进行反抗。尽管反抗中简・爱表现出感性和理性,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但是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生态女性主义,对青年树立爱情观和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应相协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一、简・爱来自自然,崇尚自由

生态女性主义是1974年一位法国女性主义学者提出的,其核心性内容是对女性的统治以及天然的统治地位是具有历史的象征性和实践联系性的。而在电影中简・爱形象的刻画充分展示了其自然属性,比如其数次在荒原中赶路,以及在荒原中与罗切斯特相遇。简・爱的幼年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父母双亡后,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简・爱有着自己的亲人――舅妈、表兄和叔父等,但是简・爱依然在“自然”的背景下被放养在孤儿院。这并没有夺走简・爱的生命,但在冷酷的孤儿院存在致命性伤害。在孤儿院毕业后,简・爱很自然成为那里的教师,但是她仅仅干了两年,就对孤寂、冷漠的境况产生了厌倦。简・爱喜欢在自由的环境下生活,仅仅是微薄的薪酬,简・爱最后还是选择了桑费尔德庄园家庭教师职位。简・爱在自己的一次自由散步中惊吓了罗切斯特的马,而简・爱就是在此种情况下认识了自己的男主人,但简・爱和罗切斯特经常辩论不休。

在简・爱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自己主人后,面对悬殊地位,简・爱却勇于展现自己的爱,认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而对一个家庭教师爱上上流社会人物,在等级森严的英国社会不仅仅需要自我勇气,还需要具有向社会偏见和傲慢进行大胆斗争的气概,承受可能遭受嘲笑和羞辱的准备。在罗切斯特对简・爱进行爱情试探过程中,简・爱充满了愤怒:“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关于爱情的一段长篇论述,并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甜腻赞美,以及在温柔之余,不是乞求和诱惑,更是一种追求心灵的平等。“你以为我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离不开我。”这是简・爱对自由的呼唤,以及对爱情的畅想和追求。

二、被压迫中的女性,在反抗中成长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对女性的盘剥和压迫。因为女性经济地位低下,所以说不得不对男性形成依附。男性认为女性是自己的附属品,并且男性始终具有一种高高在上以及处于社会核心的心理性定式。在《简・爱》中由四位男主角分别以不同言行向简・爱进行了男性的压迫。在电影中简・爱遭受了四重压迫,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自由和反抗的个性,反而促使其形成了完美的性格。

表哥对简・爱进行的迫害。简・爱见到表哥全身肌肉就处于一种紧绷状态,表哥朝她扮鬼脸,在持续的3分钟情况下,突然不声不响地向简・爱出拳,简・爱基本上没有想过抵挡,因为往往抵抗,必然被辱骂和毒打。最后简・爱对表哥进行了激烈反抗,但最终被关进了红屋子。

约翰经常以动物名字来称呼简・爱,完全是一种将简・爱物化,并且没有将简・爱视为平等的对话者。而校长经常用一些《圣经》中的可怕处分文字恐吓女学生,压制女生个性发展。他在满嘴的仁义道德基础上,缩减开销和减少对学生的饮食供应,并向女教师灌输一种邪恶思想,根本目的是达到自己的贪婪欲望。同时其对女性的爱美个性形成了一种泯灭,为了不让女生梳头,甚至直接剪了女生的头发。

在一开始罗切斯特喜欢以一种命令口吻和简・爱交流,并且在走廊里也是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情态,对简・爱没有给予其应该具有的尊重。罗切斯特自然地认为男性智商是高于女性的,并且即使在筹备婚礼的时候,依然认为简・爱是洋娃娃一般,可以任由自己进行安排。罗切斯特称呼简・爱是天使,在期盼女性以天使的形象出现情况下,认为女性有义务成为男性希望的形象。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简・爱压力,迫于压力的简・爱尽力让自己成为天使。

圣约翰是狂热的宗教献身主义者,并且以一种伪善的宗教模式对简・爱形成了压迫。简・爱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平等的爱人,而是一个被安排和利用的助手形象。“你会是一个传教士的好助手,一个能够被安排和利用的好助手。”并且其对简・爱的求婚其实也是打着宗教幌子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真爱的流露。

三、紧密联系自然,追求生态女性主义

在电影《简・爱》中对女人和自然进行了深度刻画,在影片中展示的是女性生态主义,并且自然地认为女性和自然是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自然环境和英国父权社会二元思想下,女性在社会上是受掠夺和压迫的。电影中简・爱无疑是一个被压迫和不断与自然进行抗争的人物。简・爱的情感阅历是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大自然仿佛是简・爱的母亲,可以对简・爱形成一种天然的庇护,或者是给予简・爱精准的提示。在简・爱和罗切斯特准备进行婚礼的前一个晚上,栗树被劈成了两半,这在影片中展现的是自然对简・爱的一种暗示,是在暗示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姻是存在一定障碍的,至少对本次婚礼应该是会存在一定阻力的,但是树根却依然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却是自然在向简・爱进行的一种隐喻,或者说是在进行一种提示――爱情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时刻的两情相悦,还需要坚忍不拔的等待。

在电影《简・爱》故事发生的年代,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从城市遍及乡村,一些村落创办了矿石开采以及加工等的小工厂,已经对自然形成了一种掠夺性破坏,同时对女性也完成了最残酷的压榨。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与自然相对的西方产业文化不仅仅对自然造成了破坏,而且也形成了更为严重的对女性压迫,形成对女性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造成适合于女性的工作岗位更是少之又少。简・爱在流浪到惠特克斯后希望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是即使在村庄也被缝纫厂和翻砂厂等工业化工厂所占据,并且这也主要是男性的工作。和罗切斯特分开后的简・爱进入了流浪岁月,而大自然母亲却成为对简・爱伤痛治愈的良药。“我举目无亲,万物母亲的自然,我要投入你的怀抱。”

少年简・爱在恐惧中已经具有不自主的反抗意识,并形成生态女性主义萌芽,比如在被关进红屋子的时候认为舅舅对自己可能会好一些。而简・爱被舅妈嫌弃的时候,简・爱回绝道:“他们不配与我一块玩。”其中透露出的是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受虐的一种蔑视。在孤儿院简・爱与海伦成为了好友,在孤独中两人得到了抚慰。但是因为伤寒原因,简・爱失去了好友凯伦,这让简・爱认识了“死并没有什么可怕”,这促成和激发了其寻求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简・爱在这里已经有了有意识的反抗精神。在无法结婚后简・爱对自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她不喜欢罗切斯特的风流和专横,时刻告诫自己需要不卑不亢,已经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平等价值观已经离自己远去,对自己来说在此种背景下,恐怕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应该说这是简・爱对自己爱情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在自己具有健全人格后,并且在贫穷和富裕之间简・爱有了自己的选择。在简・爱遇到自己表哥的时候,表哥已经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极强的基督徒,并且企图牺牲自己的爱情以及成就自己在道义上的责任,简・爱反映出自己强烈的反抗,一种对虚假爱情和虚假宗教的反抗意识。

四、人与自然,归于和谐

男人和女人归于平和。简・爱的身份是一个家庭教师,虽然从家庭教师的角度并不能得到更多经济支撑,但是却也让简・爱得到了自己的经济独立。简・爱虽然离开了罗切斯特,但是在其精神和感情上依然具有深深的依恋。简・爱获得了财产继承,而罗切斯特因为救人失去财产,并且失明,在身份和地位已经发生逆转之下,简・爱依然在自然的召唤下走向了罗切斯特。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从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简・爱已经获得了与罗切斯特平等的地位,甚至于已经高于罗切斯特,但是简・爱在自己的最终决议中嫁给了残疾和破落的罗切斯特。

简・爱对自己的爱情追求是真诚和专一的。她对罗切斯特形成了执著追求,在圣约翰追求自己,并且希望一同去印度传教中,简・爱认为其是一个好人,但是并不是自己追求的婚姻。并且简・爱对其爱情本质进行了揭露。在简・爱知道罗切斯特具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后,其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完整爱情,并毅然离去,但是其在感情上并没有抛弃罗切斯特,所以即使在罗切斯特贫困和残疾后,并没有嫌弃,而是向失去一切的罗切斯特求爱。最后简・爱选择罗切斯特是一次颠覆性选择,是一种自然性的回归,是自己的追求真爱以及追求抗争精神的全面性胜利,并且对追求爱情,追求至善、至美、至纯的爱情树立了标杆,成就自己对自由和对爱情的永恒性追求。

总之,简・爱在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中,既有对男权制度的反抗,也有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爱情的畅想。2011年版电影《简・爱》在展现了自然和女性的强大联系之外,也通过简・爱与大自然进行融合获得了强大力量的过程,向男权社会和过度工业化社会发出了自己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郭小娟.电影《简・爱》的空间性特征浅探[J].科技信息,2012(06).

[2] 华沁.《简・爱》爱的轮廓 [J].现代音响技术,2012(01).

[3] 许家凤.论读者反应批评论下的《简・爱》[J].青春岁月,2012(22).

[4] 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5).

第6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自由平等;女性尊严;女权意识

《简・爱》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喜爱阅读小说的女性必读的经典名著,是因为她们从女主人公简身上找到了追求女性尊严的精神源泉。小说中,简作为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并执著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知识女性,她的一生在精神上是不断寻求自主平等和女性尊严的过程,也是在争取她所失落的权利。本文重点从《简・爱》中女性尊严的历史背景、简与作者的关系和简自身形象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简・爱》中表现女性尊严的意义以及深刻地体会和揭示出《简・爱》中所蕴含的重大主题。

一、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

《简・爱》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所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过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19世纪中期《简・爱》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不断散发着耀目光辉的女性作家。她可以说是世界女性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女作家,何时也是女权主义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她代表着19世纪的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权主义思想的顶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女权主义思想高度重视女性的自立自强与尊严的建立,而且更多的是追求男女和解的“平权”思想。

这本产生于女性主义前期的小说被认为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的特征,作者本身所有的经历也为简・爱这位自强自尊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融入了自身的印记。

二、简・爱女性尊严剖析

《简・爱》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乡村。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简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生。简生活在这样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从一开始她就背负着自然与社会所给的一切不幸而开始了她的人生。作为一名女性,简并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卑微的地位和不平等的爱,为了维护其独立人格,她和不公平的社会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这是妇女阶层不堪忍受社会的压迫和所处的屈辱地位而起来要求女权和平等的具体表现。但简始终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逆境与艰辛。她的独立人格在冲突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她也赢得了做人的尊严,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在与男权社会的对抗中女性尊严的形成

小说第一至第四章描写了简14岁的表哥约翰・里德无故打骂简并由此引出了一场家庭风波。而那场冲突是她和不公平的社会之间冲突的开端,简萌发的强烈反抗意识使她生平第一次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你残忍,你是个坏孩子!你是个杀人犯,监工头,罗马皇帝。”简在言语和精神上进行了反抗,这可以说是主人公――简女性尊严的萌芽阶段。年少的表哥约翰之所以敢对简进行压迫。则是因为他作为里德家族中的惟一男性和继承人,代表着一种男性权力的存在。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他觉得他有权力扮演和充当家长的角色,哪怕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角色,他甚至觉得可以对柔弱的毫无经济来源的女性――简进行判决。这一情节就体现出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不自觉的压迫,因为他们视女性为社会中的弱者。而简的反抗也代表了女性自身的觉醒以及对男性压迫的不满,但是其后来为反抗而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关在红屋子里,而这也象征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承认,也是简为追求女性尊严坎坷的人生之路埋下的伏笔。同时,在男权社会中,简的这种反抗不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包括其他女性也不支持,如第一章中:“他欺负我,打我,经常如此,一见到他,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吓得骨头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痉挛起来,手足无措。因为无论他怎样对我,我都无处申诉。仆人们不会同情我,怕得罪了小主人,里德太太则对此充耳不闻。”面对关进红屋子的后果,简一开始并没有认为自己不对,“我被打倒在地后,碰破了头,现在还隐隐作痛,血流不止;约翰揍了我,没有人责备他,我只不过让他以后不再干这种事,却遭到了众人的讨伐。‘不公平,真不公平!’我在心底喊道。痛苦刺激着我的理智,使它过早地成熟了。一种力量支持着我。同时,又使我决心采取某种不寻常的举动,来逃脱这种摧残自我的迫害――譬如像逃走,或者,万一走不成的话,就这样绝食饿死。”但是由于她的反抗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力量都不足够,所以在心理,简已经开始被迫妥协,“光线渐渐暗下来,已经过了四点了,阴沉的下午逐渐变成姜清的黄昏。雨仍在不停地敲打着楼上的窗子,风在院子后面的树木里呼叫着。随着我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我的勇气也渐渐消失了。往常的自卑、自我怀疑和无可奈何,冰水一样浇在那渐渐熄灭的激情上。 人人都说很坏,也许是真的。刚才我想到了死。”所以这一阶段,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之为“胜利的反抗”,只是在“里德舅舅”所谓灵魂的恐惧下,简最终没有再受到进一步的惩罚。这可以说是简女性尊严的形成阶段,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简身上所蕴含的强烈的反抗意识,虽然力量很小,但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必将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持着她女性尊严的实现。

2、在社会及宗教压迫下女性尊严的成长

书中对罗伍德慈善学校的校长――布罗克赫斯特的描写是这样的,他不让这群在慈善学校的女孩子吃饱穿暖,“两条长桌上的食物,尽管热气腾腾,却无法引起我的食欲。而且我发现,同来吃饭的人,一闻到这股味道,人人都表示出不满意。我一边用汤匙搅动自己的那份粥。一边观察别人,发现每个人都努力地想咽下去,可大多数还是不得不放弃这番努力。就这样早饭算结束了,可是没有人吃这样的早饭。”对于朱莉娅・塞弗恩的鬓发,他的评价是:“在这个福音慈善机构里,她们竟敢如此大胆迎合世俗潮流,违反这里的纪律梳起这么一头鬓发来了!”“我忠于我们的主,他的王国在另一个世界让她们克制欲望,教育她们农着朴素,行为规矩这是我的天职。我们这些年轻人。她们都盘着辫子,这是虚荣心在作祟,我重申一遍,这些辫子鬟发一律剪掉。你们想一想在这上面要浪费多少时间,想想……”他用尽方法企图扼杀她们身上少女最后一点爱美的天性,使之彻底地非“女性化”,他的行为对女性流露出了一种男权的本能的敌意和其潜在的待意向,他在用男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外表,并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女性,把女性的特征作为一种产品而对其进行规划生产。比较起简小表哥的做法,这显然是更加变本加厉了。简的尊严对于这种来自于社会宗教意识的男权主义也没有屈服,甚至通过对抗来争取尊严的建立,这和同是罗伍德的朋友海伦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狠,只有逆来顺受。但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就夺过来,当着他的面把它折断。”对于人格和心灵的践踏,简更具有反叛和维护女性自身尊严的女权精神,但这种女性尊严在布罗克赫斯特先生失去管理权,罗伍德经过一次革新后,也一度潜伏,简似乎成了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但由于她最尊敬与喜爱的谭波儿小姐离开后,简又恢复了天生的面貌,重新意识到,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是一个布满期望、恐惧、激情和兴奋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对这八年的生活惯例感到极其厌倦,只希望有一点变化和刺激,“请至少给我一份不一样的生活吧?”同时这一次对现实的反抗是建立在深入的思考之上的,“新的生活,其中奥妙所在,不像是‘自由’啦,‘兴奋’啦,那些字眼,听起来很好听,但却是空洞的,是稍纵即逝的。可是工作,那是实实在在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工作,我在这里已经学习和工作了八年。现在所要求的,只是换个地点去工作,这件事不是完全能够办得到的吗?要是动动脑子,能想出达到目的的办法。”除了思考之外,她还切切实实地去做,在《某郡先驱报》上登了一份求职广告。从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出,简的女性尊严是彻彻底底地觉醒了,它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条件。所以说这一阶段是简女性尊严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简尊严的发展阶段。

3、对真爱的追求之中女性尊严的成熟

简遇到罗切斯特并与其相爱,是简对于女性尊严追求之中的成熟期。简一踏进桑菲尔德庄园便卷进了爱情的旋涡。在爱情问题上她同样不卑不亢,始终保持着个人的女性尊严。尽管面对身为大家闺秀的情敌英格拉母小姐时,她的态度又很傲慢,说话咄咄逼人,但简总是从容面对,从不失尊严。同样,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在与罗切斯特相爱后,简意识到她对罗切斯特的爱占据了她的心灵,同时这种爱也威胁着她的人格独立与做人的尊严。罗切斯特的爱对简来说是一种压迫与奴役,她努力自制,时刻提醒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灵魂,最后,简靠着坚强的毅力在精神上控制住了自己,保住了自己心灵和人格的独立,这一切并没有被爱的旋风席卷一空。从罗切斯特身上,读者可以看到一位典型的男权至上的男性,他希望简能依附于他,顺从于他,忠实于他,他有着男性的占有欲,但是简作为一名有知识的新女性,她不愿意因爱情而放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抛弃她所坚持的原则,她有着冷静的大脑,有着坚强的品质,有着善良的心灵,特别是在罗切斯特扮演的巫婆面前,她更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额头似乎在说:“如果自尊和环境需要我可以孤独地生活。我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我有着天生的精神财富,有了它,我会生活得很充实,即便所有外部的乐趣都被剥夺,或者只能用我出得起的代价才能获得乐趣。前额宣布:理智坚如磐石,它紧握缰绳,不让感情脱缰而跑,将它拖入深渊。热情可以在狂野中爆发,欲望也可以想入非非,然而判断力将会对每场争论做作出判决,对每个决定进行仲裁。我身边可能会发生风暴,地震和大火,可是我将始终听从那微弱的心灵之声的引导,它向我解释发出的命令。”最后这种具有女权意识的新女性形象折服了罗切斯特,也折服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当简得知罗彻斯特是一个有妻室的人,固有的女性尊严感使简觉得她自己有必要离开,哪怕爱情有多么炙热。她这样想,“我自己在乎自己。越孤单,越无亲无故,越无人依靠。越是要尊重自己。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持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法律和原则并不是为了用在没有诱惑的时候。它们正是要用在现在这样的肉体和灵魂都起来反对他们的严肃不苟的时候。既然它们是毫不通融的,那它们就不容违反原定的想法,已下的决心是我眼前惟一必须坚持的东西,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告诉罗彻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意识到自己受到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戏弄。简在知道罗彻斯特有妻子后,她回到房间,脱下婚纱,说:她再也不能去求助他了,因为忠诚已遭到破坏,信任已经丧失了。“对我来说,罗彻斯特已不再是过去的他了,因为他原来不像我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我不想把他看成邪恶,我不愿意说他欺骗了我。不过,他在威信中已失去了正直不欺的属性,因此我必须离开他。这一点我看的很清楚。”

简在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诱惑之下,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人、作为女人的尊严。这是简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也是最震撼人们心灵的品质。

第7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一、《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

雨果在《论司各特――关于,》中说司各特创作成功的有一条奥妙是“他在嬉戏之间向读者揭示心灵中最隐秘的皱纹,犹如揭示大自然中最神秘的现象、掀开历史发展中最秘密的篇章”,在《光影集?序》中又指出“自我也许是一个思想家能够创造的最广阔、最普遍、最包罗万象的作品”。因此在《悲惨世界》这部作品中,雨果将人心作为着力描绘的对象,着重描写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心理变化。

(一)《悲惨世界》心理描写的精彩运用

“‘听其自然,接受慈悲上帝的安排’,纯粹是丑恶可耻的。让那天定的和人为的谬误进行到底,而不加以阻止,闭口不言,毫无表示,等于积极参与了一切谬误的活动,那是最卑鄙、丧失人格的伪善行为!是卑污、怯懦、阴险、无耻、丑恶的罪行!八年来,那个不幸的人初次尝到一种坏思想和坏行为的苦味。他心中作恶,一口吐了出来。”

这一段话是冉阿让当时的内心活动,他最开始对自己说“何必要那样去想呢,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和安排”,后来他又马上否认自己,说:“‘听其自然,接受慈悲上帝的安排’,这纯粹是丑恶可耻的。”他在自首与不自首之间斗争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去自首,解救商马第。书中说:“他觉得他接近了自己良心和命运的另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时刻;主教标志着他新生命的第一阶段,商马第标志着它的第二阶段。”通过这种内心的搏斗,冉阿让终于分清了善恶,同时也找到了方向,努力克制现世中人固有的全部弱点。这些内在冲突将人物内心的反复无常,复杂善变的描写得充分到位。正是这种对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的剖析,使得雨果成功的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二)《悲惨世界》心理描写的特征

1.强烈的主观特征

在《悲惨世界》中的心理描写,人物的心理大多都是由他转述,内心独白的成分较少。作者以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洞察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在“脑海中的风暴”中,冉阿让的心理都是用第三人称“他”来进行叙述和评判正误的,这样让?x者觉得更加的贴切和真实。

2.心理描写的篇幅较长且集中,激情满怀

雨果的心理描写通常都是大段大段的比较集中,这与以司汤达为代表现实主义小说有着明显的差距,现实主义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自由,随时随地都可以安排,同时篇幅较短小,而雨果则是一开始便停不下来,气势滔滔一泻千里,让读者对任务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3.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

雨果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虽然篇幅长,段落多,但是逻辑清晰明了,不显凌乱。这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存在着不同,雨果既强调感觉和激情,但也注重理性和逻辑。

二、《简?爱》的心理描写

《简?爱》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如小说中描述的罗沃德学校里的场景,正是在追述她们姊妹被送到哈沃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的经历。在《简?爱》中,作家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方式对孤儿简?爱遭受摧残的心理状态的反映显得更为细腻、真实和动人。《简?爱》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她矮小、贫穷又孤独,而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她心灵深处真实而又独特的情感。使这样的人物变得生动起来。

(一)心理描写的具体表现

“我在想,罗切斯特先生现在还丑陋不堪吗?……不管是什么样的哀伤,我为他的哀伤而哀伤,并且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减轻它。”

简.爱的这段心理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以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赞扬了简?爱所追求的以精神上的独立平等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体现了简?爱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有着独立判断、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精神。

“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应该这样做,而且告诉我必须这么做。……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无底的痛苦深渊。”

这是简爱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婚那天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一个疯子妻子后的心理活动。将简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是留下还是离开?还表达了简对婚礼上发生的事的绝望以及对罗切斯特先生深深的爱,说明了简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突出了简要求平等和完整独立的人格,展示出简的反抗性格。

(二)心理描写的特征:

1、《简?爱》往往是通过人物激烈的心里矛盾来冲突来展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如简在第一次与罗切斯特结婚时得知他有一个妻子,通过描写她当时内心里对于走还是留下的巨大矛盾,刻画出她微妙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具体。

2、夏洛蒂?勃朗特的心理描写还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者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简?爱》不仅通过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任务的内心情绪,还通过外部事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也就是间接心理描写。《简?爱》中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心境。

三、雨果与夏洛蒂?勃朗特心理描写的对比分析

雨果和夏洛蒂?勃朗特虽是不同派别的作家,但他们的小说中都不可避免的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中的矛盾冲突,更有利于塑造出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具体运用方式上,两人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第8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电影《简・爱》;女性意识;女权主义

《简・爱》是英国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改编成19个版本的电影。2011年3月上映的最新版电影《简・爱》是由BBC和焦点电影公司合拍,由著名导演凯利・富库纳加执导的。影片在忠实于原著同名小说的基础上,在改编风格上进行了转换,导演对文学原著中的黑暗和阴郁意向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述方式为文学原著赋予了新的色彩。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展开,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女主角米雅・瓦斯科斯瓦将一位失去父母、生活中受尽歧视与虐待的孤女简・爱表演得极其到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也将男主角罗切斯特诠释得自然,贴近文学原著。影片场景选在英国荒凉的农村郊外,适时的疾风骤雨将气氛和人物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2011年版的《简・爱》是名著改编中较为成功的一部影视作品,不论是在演员的选取、场景的选择、背景的渲染方面都令人很欣赏。

一、简・爱的女性意识

简・爱相貌平平,她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母家的孤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里,但这个女孩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不屈服于命运,她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勇敢同命运抗争、勇于追求平等自由的新型女性形象。凯利・富库纳加在影片《简・爱》中,通过光影的特殊效果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

(一)对男权社会的挑战

简・爱出身寒微,但性格却率直、刚毅、智慧、勇敢,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向命运低头。由一名弱小的孤儿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女性,她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实现了对男权社会的挑战。简・爱在生命中三个重要的成长阶段中,都体现出了对男权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简・爱很小时就失去了父母,无奈只能在舅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在盖茨黑德家饱受虐待和摧残,小小年纪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的经历让她勇于抗争,追求自身权利的意识开始逐渐萌芽。影片以冬日的景色开场,云雾缭绕的远方白茫茫的一片,近处一块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袭击的灌木,暴雨被一阵持久而凄厉的狂风驱赶着,倾盆而下,这样的自然场景为主人公简・爱在盖茨黑德府生活奠定了基本色调,也为展现简・爱心理潜意识活动提供了平台,揭示了她内心深处对男性权威压迫的不满和无奈。面对盖茨黑德一家人的欺负,幼小的简・爱奋起反抗,影片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白,将简・爱的反叛精神刻画得极其到位。被看做是儿童世界男权象征的瑞德表哥经常对她殴打辱骂,面对表兄的挑衅,简・爱高喊:“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是个监工头……你就像那些罗马暴君!”如此犀利的语言,如此猛烈的抨击,生动刻画了具有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公形象。

简・爱因为与舅母一家人的冲突,被舅母送到了洛伍德慈善学校,她在那里度过了8年备受压迫、摧残的令人窒息的学校生活。那里的洛克赫斯特先生是男权的主导者,他把孩子们变成了男权社会下一群听从命令、不会反抗的木偶。简・爱深深厌恶学校里的残酷和不公,她坚持自己独立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影片通过她与好友海伦・彭斯的谈话反映出主人公的鲜明个性:“我们要是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该很厉害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的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这样打人。”简・爱最终挣脱世俗的约束,离开孤儿院走向了自由和独立。影片通过洛伍德孤儿院这一特定环境场景,凸显了简・爱的反抗精神。

离开洛伍德,简・爱到桑菲尔德庄园当了一名家庭教师,在孤独的庄园生活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简・爱的生活,简・爱爱上了与其地位悬殊的主人。这是一种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作为男权社会里的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简・爱她执著地捍卫自己的人格、追求真爱,以足够的勇气向男权抗争。在电影《简・爱》中,导演抓住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理描述的重要细节,通过电影语言对夏洛蒂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进行了影像化的表达,展示了人物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个人情感,使影片体现了较高的美学价值。在电影中,导演凯利・富库纳加还通过主人公简・爱画的两幅画的镜头画面,展现了女主人公对男权的反抗。导演用近处特写镜头展示了两幅画,第一幅画面背景中有一座朦胧高耸的山峰和一个双目炯炯、高高矗立的女人的半边形体,第二幅画中画着一个巨大的躺下的头颅,侧向冰山,毫无血色,一团如雾般的火焰射向头巾。这两幅画中山峰和头颅都象征着权威的男性,女人和躺下的头颅的设计表达了男权统治压迫着女人的世界,也体现出主人公的不满和强烈反抗意识。这两幅画引起罗切斯特的不满,他怒斥简・爱,“快把这些画拿走!谁教你画的。”受打击后简・爱心理异常沉重,她登上桑菲尔德府房顶,导演运用了影视语言有的表现手法和镜头处理,将一束顶光照射到她的头上,她站在房顶上眺望,阳光照耀着农场,门口的教堂、道路、远处的小山、绿地浑然一体,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自然赋予了简・爱生活的勇气,也赋予了她同男权思想斗争的力量。

(二)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及婚姻的追求

在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强势体现――自由平等。简・爱有着明确的爱情观,在爱情和婚姻中,她渴望爱,但绝不乞求爱,也绝不为了得到爱情而迁就,她渴望做到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电影《简・爱》中,两个男人进入了主人公简・爱的内心,一个是出身名门、上流社会的绅士罗切斯特;一个是牧师圣约翰。简・爱在庄园做家庭教师期间爱上了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悬殊的身份地位并没有成为爱情的障碍,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简・爱不卑不亢,勇敢地向罗切斯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这无疑是向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导演通过镜头对人物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了很好的把握,把女主人公的精神和情感刻画得十分深刻。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以平等的地位和独立的人格使罗切斯特对她刮目相看,并深深地爱上了她。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妻子伯莎・梅森的存在时,她毅然选择了离开。这体现了她对合法而平等的爱情及婚姻的追求。简・爱离开庄园后遇到了圣约翰,她的直率、单纯、勤劳令圣约翰爱上了她,但简・爱却瞧不起圣约翰的爱情观,演员的一段台词展示了简・爱追求平等的精神世界。她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导演巧妙地用场景的构建和人物特写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波动,通过影像化的叙事方式,以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简・爱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及婚姻的观念。

二、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女性意识

疯女人伯莎・梅森是电影《简・爱》中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是罗切斯特的妻子,被称为“阁楼上的疯女人”。她绝不只是简・爱的陪衬,可有可无,她是一个地位不容忽视、光彩照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导演通过对被囚禁的女疯子伯莎的塑造,展示了另一个反抗男权社会以争取自身权利的艺术影像。

影片中的伯莎一动不动,不时张开的嘴,双眼时开时闭,呆滞无光,如同一个似人似兽的怪物,导演运用了一些特写镜头来展现伯莎的相貌特征以及一些动作和场景的细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伯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也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在影片中她以与简・爱不同的方式在争取着自己作为女性的权利。她曾经是一个高贵典雅、风华绝代的贵妇,嫁给罗切斯特后,却被丈夫囚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长达10年,失去了自由和选择。这种非人般的摧残,使她变得疯狂,她常出没于黑暗之中,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抓伤罗切斯特,袭击探望她的亲人,阻止罗切斯特的再婚,这一系列的疯狂举动,都是对以罗切斯特为代表的父权制社会的挑战,都体现了她同命运的抗争。她最后火烧桑菲尔德庄园,致使罗切斯特残疾的行为使她的反抗意识达到高潮。影片中导演通过不同景别的变换,让镜头在光与影间穿梭,将一个男权社会牺牲品的女性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疯女人伯莎除了用自己的“发疯”反抗男权社会,为自己伸张了女性的正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简・爱。她并无心伤害简・爱,她阻止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只是不愿简・爱被罗切斯特所左右。她的一把火,烧掉了罗切斯特在简・爱面前的优势身份,逆转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地位,为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最终结合消除了阻隔,达到了简・爱的平等理想。从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塑造来看,伯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潜伏在简・爱内心中的反抗愿望。她同简・爱一样,是不屈服于男权社会并用自己的行动在反抗着命运,争取着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的代表,她的女性意识不容忽视。

三、结语

《简・爱》是享誉全世界的名著,其蕴藏着无限的解读性,导演凯利・富库纳加在原著的基础上用现代电影的独有方式对其进行了重新演绎。2011年版电影《简・爱》批判了男性个人主义以及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从而造成的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影片塑造了两个形象鲜明突出、各具特色的女性,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争取着自己作为女性的权利,展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勇于冲破世俗的阻碍,突破不平等意识,勇敢地挑战男权社会,反抗男性的压迫和歧视,展示了女性在那个特定时代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岸波.女性觉醒的最先声――谈《简・爱》中的妇女超前意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

[2] 陈畅.浅析《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5).

[3] 王文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J].外国文学研究,2008(01).

[4] 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第9篇:简爱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简・爱》《藻海无边》《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比较分析

《简・爱》、《藻海无边》和《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三部小说中的前两部为读者所熟知:《简・爱》发表于1847年,是女权主义者一再解读的文本;发表于1966年的《藻海无边》则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近半个世纪之后的2002年奇异叙事小说《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的问世。如果粗略划分的话,《藻海无边》可看作是《简・爱》的前篇,而《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中的故事则是其续写。

小说《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是一部以续书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著《简・爱》进行全方位戏仿和消解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该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小说的第一至第五章和第十一章及第十六章,这部分内容是对《简・爱》结局的改写和续写。原书结尾是简・爱和罗切斯特结婚并过起了幸福生活,但托马斯告诉我们其实由于罗切斯特的性无能,简・爱并不幸福。随后罗切斯特在一次事故中死去,留给简・爱棘手的财产继承问题,于是在曾经看管伯莎的格蕾丝・普尔的陪伴下,简・爱踏上了前往西印度马提尼克岛寻找罗切斯特与伯莎儿子小罗伯特的旅程。作者在此突然打住。告诉读者:以上所改写的结局皆出自一位名叫米兰达・史蒂文森的现代女学者之手,她正前往法属马提尼克岛参加纪念

然而《赫索格》并不仅仅是对贝娄早期思想的重复,它在多方面表现出了贝娄对自身早期思想的突破:从《赫索格》开始,贝娄的主人公成为学者型知识分子,赫索格是大学历史教授。洪堡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颇负盛名的诗人。这之后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以讽刺的口吻,《洪堡的礼物》(1975)以喜剧的笔调,顺着《赫索格》开始的主题展开下去。他讽刺当代社会失去了同古代文明的联系.进入了一种新的带启示录意味的历史存在:厌烦和恐惧,罪恶和冷漠。面对精神文明被物质文明吞噬的冷酷现实。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主人公们在上下求索: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拯救自己和他人?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主题仍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小说的主人公阿特・赛姆勒先生是一位二战时期犹太太屠杀的幸存者。他有着二十年华沙驻伦敦新闻记者的经历,他在美国的见闻,揭示了西方文明的疯狂和堕落。但是,他仍然抱着一线真诚的希望,希望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能有人的品格存在。《洪堡的礼物》以洪堡和西特林这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美国当代社会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以及他们的命运,小说获1976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讲述的是芝加哥某大学新闻系主任艾伯特柯德教授陪同妻子前往罗马尼亚探望病危的岳母。作品叙写了主人公在罗马尼亚的见闻和感想,揭露了芝加哥的黑暗,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

贝娄的这些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危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的问题.对当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贝娄也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贝娄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感到迷惑和失望的知识分子。他们追求某种高于现实的生活.期望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立足点。他们尽管备受挫折,是“受害者”,是“晃来晃去的人”,但仍然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维护人的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在贝娄的文学生涯中,他是作为一个犹太移民作家在进行创作。尽管他从小生活在美国。受到美国化教育,但仍具有强烈的犹太移民感情。他往往站在犹太人的立场看待社会,探讨犹太民族的命运。他对美国犹太裔知识分子生活十分熟悉,有切身感受,因此他的小说主人公多为犹太裔的高级知识分子,作者着力描写他们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贝娄因此也被称作美国犹太小说的代表作家。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