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冠果树范文

文冠果树精选(九篇)

文冠果树

第1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文冠果苗木;质量;指标

文冠果又名木瓜、文官果,是高级油料。过去,人们对其鲜食、加工、药用和观赏等价值未予重视。文冠果树姿婀娜、叶型优美、花色瑰丽,花期晚且长,近年来,开始作为新型观赏树木栽培。文冠果具有花美、叶奇、果香、枝瘦、体拙的特点,易于人工控制树型,创造各种盆景。北方地区公路、城市街道、风景区都可作为观赏树木栽培。木材肉红色,色泽瑰丽、纹理美观、材质坚硬,是制作家具的优良材料。种壳可制活性炭。榨油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无毒、适口性好,是重要的蛋白质食品原料。

文冠果苗木出圃质量的优劣关系着造林的成败。质量优良的文冠果苗木,有利于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指标。虽然有人提出了用文冠果苗木的形态指标(苗高、地径、高径比、文冠果苗木重量、根系、茎根比等)、生理指标、生长表现指标评价文冠果苗木质量。但由于这些指标有些易于观察、掌握,有些则受检验条件和技术要求的限制难以把握。因此,如何利用易测的文冠果苗木形态指标快速确定文冠果苗木质量,是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课题。现结合多年观察和实践,就几项简便可行、易于操作和观察的文冠果苗木形态评价指标简介如下:

1 苗高指标

苗高是指自地茎至顶芽的文冠果苗木长度。树种及培育年限不同,对苗高的要求也不同。圃地中过于矮小的文冠果苗木一般都是种子品种差、出苗后生长衰弱的被压苗,用这种文冠果苗木栽植,缓苗期长,抗逆性差。但并非文冠果苗木越高越好,由于育苗时密度过大或秋季徒长形成细而高的文冠果苗木,也属于生长不良的弱苗。

2 地径指标

地径又称地际直径,指文冠果苗木主干靠近地面处的粗度,是文冠果苗木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分界线。用游标卡尺或特制的工具测量,读数精度一般要求达到0.05cm。它与根系发育状况、根系重量以及文冠果苗木的其它质量指标关系密切,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文冠果苗木的质量。通常在苗龄和苗高相同的情况下,地径越粗的文冠果苗木其质量越好,移植、造林成活率越高。生产上主要根据苗高和地径2个指标来进行文冠果苗木分级。

3 根系发育状况指标

根系包括主根、侧根和须根。调查根系发育状况要测主根长度、统计侧须根数量、量出根幅大小等。文冠果苗木的主根长度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有一定影响。侧柏1年生播种苗试验证明,根系长度为20cm的文冠果苗木,其成活率、高生长和直径生长较根系长度为10cm的文冠果苗木分别高出51.5%,38.4%和31%。所以,文冠果苗木出圃时要保持一定的根长,根系不宜截得太短。适宜的主根长度,应根据文冠果苗木种类、类型和绿化地的具体条件而定,针叶树播种苗主根长应不小于18cm ,阔叶树播种苗主根长不小于20cm。侧须根数量较多、根幅较大为文冠果苗木根系发达的标志。

4 文冠果苗木重量指标

文冠果苗木重量分为文冠果苗木鲜重、干重,文冠果苗木总重,地上部分重量,地下部分重量等,能说明文冠果苗木体内贮存物质的多少。其它指标近似而重量大的文冠果苗木,说明其组织充实、生长健壮、木质化程度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

5 高径比指标

高径比是苗高与地径之比,说明文冠果苗木生长发育均衡程度。不同树种的高径比具有很大差异;同一树种,受育苗技术和苗圃地条件的影响,高径比也不完全一样。如云杉移植苗因根系发达、地径较粗,所以,高径比较小;云杉留床苗则因根系发育较差、地径较细,造成文冠果苗木地上部分生长旺盛,使高径比大。又如,文冠果苗木追施氮肥过多,容易引起文冠果苗木徒长,往往高径比过大,文冠果苗木细长,发育不匀称,质量较差。

6 茎根比

茎根比是文冠果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的重量或体积之比,是评价文冠果苗木质量的综合指标。比值的大小说明文冠果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均衡程度。在植物种、苗龄相同的情况下,茎根比值越小,说明文冠果苗木根系越发达,苗木质量越好,造林后越易成活。茎根比因树种而异,同一树种的茎根比随苗龄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受环境条件和育苗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文冠果苗木密度过大,光照不足而使茎叶徒长,供给根系的有机养料减少,加之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的呼吸作用,根系生长减缓,从而造成茎根比增大。增施P、K肥则有利于减小茎根比。

第2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苹果;郁闭园;群体结构;微气候

中图分类号:S661.105+.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9-0053-04目前我国苹果产区苹果传统栽培模式下的乔砧密植果园普遍存在栽植密度和枝量过大、树形不规范等问题,造成果园个体和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光合能力弱、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生产管理困难、果实品质不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苹果生产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光照是苹果树生长的能量来源,对苹果的根系生长、花芽分化、果实生长以及果实品质都有重要影响。群体结构不同的苹果园,光照分布不同[2]。果树树冠不同区位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微域气候的差异, 导致苹果产量和品质在树冠内空间分布的不同;而树冠内枝叶空间分布的差异是造成树冠不同区位微域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3,4]。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助于果园光照的合理分布,有助于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5~7]。研究不同郁闭程度对果园光照状况、温湿度及树体结构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群体结构,为成龄乔砧密闭园改造等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3年在沂源中庄镇果园,从不同郁闭程度苹果园中选取树势相对中庸,状态比较均匀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6~18年生红富士为试材,砧木为海棠,授粉品种为嘎拉,树形为小冠疏层形。

1.2试验方法

1.2.1果园透光率和树冠内透光率选择晴天,用方格布法统计出透光面积,计算果园透光率和树冠内透光率,取3次测定的平均值;测量各处理的冠径,计算出果园树冠覆盖率。

1.2.2冠层微气候参数的测定把树冠水平方向分成内膛(距树干小于1.0 m)、中部(距树干1.0~2.0 m)和(距树干大于2.0 m),采用光度计和温湿度计测量树体冠层内的光照强度及温湿度。

1.2.3群体结构指标的调查测定调查单株叶丛枝、短枝、中枝、长枝及发育枝的数量,计算枝类比、单株枝量、单位面积枝量、树冠交接率、覆盖率等。以上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单株小区,重复3次。

果园树冠覆盖率(%)=单株树冠投影面积×栽植株数/植株总占地面积×100

树冠交接率(%) = (冠径-平均株行距)/平均株行距×10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群体结构参数、树体枝量及枝类组成的影响

2.1.1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群体结构参数的影响由表1 可见,不同郁闭程度对果园树冠覆盖率、果园透光率和冠内透光率的影响较大。树冠覆盖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隔行去行降低了果园树冠覆盖率(最低为81.75%)。树冠交接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增大。果园透光率及冠内透光率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2.1.2不同郁闭程度对苹果园树体枝量及枝类组成的影响由表2可知,郁闭程度影响树体的枝量及枝类组成,单位面积枝量依次为重度郁闭>中度郁闭> 轻度郁闭>隔行去行。隔行去行处理的树体间隔大,光照充足,枝梢停长早,短枝比例最高,分别比轻度郁闭、中度郁闭和重度郁闭高10.15、7.13和10.98个百分点。随郁闭程度的增加叶丛枝比例降低,而长枝与发育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重度郁闭叶丛枝比例最低为11.76%,长枝与发育枝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52%、34.96%。

2.2不同郁闭程度对冠层微环境的影响

2.2.1不同郁闭程度对冠层相对光照强度的影响树冠内的光照分布状况与树冠的形状、枝叶数量、枝叶密度和不同枝类的空间分布有密切关系,并直接影响花芽形成、果实发育及果实品质[8]。一般认为相对光照低于30%为低效光区,高于80%为高光区。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相对光照强度,依次表现为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重度郁闭,并且4种类型果园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布均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依次减小的规律,即冠层上层最高,冠层下层内膛最低(图1)。

2.2.2苹果园不同郁闭程度对冠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由图2和图3看出,郁闭程度影响冠层

的温湿度,温度影响大小依次表现为重度郁闭>中度郁闭>轻度郁闭>隔行去行,相对湿度的影响程度与之相反。同时,郁闭程度影响冠层上、下及冠层内、外的温湿度。树冠内的温度变化从冠层上层到下层逐渐降低,温差为0.4~1.7℃,同一冠层温度高于内膛,距离中干越近,温度越低,但变化幅度较小。树冠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与温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从树冠上层至下层逐渐增大,上层与下层冠层间相对湿度差为3~14.5个百分点,同一冠层内,相对湿度从至内膛逐渐增大,变化幅度较小。

3讨论与结论

适宜的栽植密度、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个体枝干空间分布及良好的光照体系等是实现优质丰产的关键[7, 9,10]。果园整体透光率的大小反映果园的光照状况优劣,适宜的树冠覆盖率和果园总体透光率,既可保证果园的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率,又可保障较高的果品产量和质量水平[5]。本试验中,隔行去行降低了果园树冠覆盖率,果园透光率及冠内透光率均随郁闭程度的增大而减小。间伐处理后,果园通风透光状况的改善,优化了果树的枝类比,新梢生长发育正常,停长早,从而有利于花芽分化和质量的提高[11,12]。本试验结果表明,郁闭程度影响树体的枝类组成,隔行去行处理的果树短枝比例最高,因隔行去行处理的树体间隔大,光照充足。随郁闭程度的增加叶丛枝比例降低,而长枝与发育枝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与吴军帅等[6]的研究趋势一致。间伐能有效地降低果园总枝量,是改善果园群体结构、解决果园密闭的有效途径[13]。

研究不同苹果园群体结构光照分布状况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群体结构对光照分布的影响,而且能为果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提高苹果的产量及质量,完善苹果配套的丰产稳产栽培管理技术均有重要意义[2]。本试验结果表明,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相对光照强度,依次表现为隔行去行>轻度郁闭>中度郁闭>重度郁闭,并且4种类型果园的相对光照强度分布均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依次减小的规律。同时,郁闭程度影响冠层的温湿度,温度从冠层上层到下层逐渐降低,同一冠层温度高于内膛,而树冠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与温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相反,这与孙志鸿等[4]的研究趋势一致。

本试验只是以成龄苹果园不同郁闭程度对果园群体结构及冠层微气候影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如何确定成龄苹果园的合理群体结构,还需结合不同树龄产量及品质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李绍华,李明,刘国杰,等. 直立中央领导干树形条件下幼年苹果树体生长特性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2, 35 (7):826-830.

[2]李保国, 张玉青, 张雪梅,等. 不同群体结构苹果园光照分布状况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12,27(3):316-319.

[3]路超,王金政,薛晓敏,等. 苹果树冠不同区位果实产量和品质特征及其与枝叶空问分布的关系[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7):45-49, 52.

[4]孙志鸿,魏钦平,杨朝选,等. 红富士苹果树冠枝(梢)叶分布与温度、湿度的关系[J]. 果树学报, 2008,25(1):6-11.

[5]李培环,吴军帅,董晓颖,等. 苹果密闭园不同间伐方式对光照、光合和生长结果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45(11):2217-2223.

[6]吴军帅,董晓颖,段艳欣,等. 苹果郁闭园不同间伐方式对果树群体结构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9):135-140.

[7]张强,魏钦平,王小伟,等. 乔砧富士苹果树冠枝梢数量和分布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10, 37(8):1205-1212.

[8]魏钦平, 鲁韧强, 张显川, 等. 富士苹果高干开心形光照分布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J]. 园艺学报, 2004, 31(3):291-296.

[9]王琰, 范崇辉, 江道伟, 等. 苹果不同树形树冠特性和果实品质的比较[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12):93-97.

[10]阮班录, 刘建海, 李雪薇, 等. 乔砧苹果郁闭园不同改造方法对冠层光照和叶片状况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8): 3805-3811.

[11]尚志华, 魏钦平, 孙丽珠, 等. 乔砧富士苹果改良高干开心形树冠郁闭的评判参数[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 132-139.

第3篇:文冠果树范文

(1.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摘要:在金华市东方红林场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种质资源圃内设点调查,对1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体性状变异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树体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12个无性系树体总体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地径(变异系数为10.16%),其次为冠形指数(变异系数为6.98%)和冠幅(变异系数为6.68%),树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变异系数为6.03%)。12个无性系树高、冠幅、地径、冠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hy44、ny2、hy30、hy44,分别为12.16%、13.20%、22.05%、13.89%。浙江红花油茶树高、冠幅、地径相互间极显著相关,不同无性系树高与冠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即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冠也随之增大。

关键词 :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无性系;树体性状;变异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10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19

收稿日期:2014-08-08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2C12908-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09BADB1B01)

作者简介:刘 曲(1989-),女,湖北咸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电话)13625818077(电子信箱)liuqu1229@126.com;

通信作者,高焕章(1955-),男,教授,主要从事林木育种与栽培,(电子信箱)ghzlxl@163.com。

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又名浙江红山茶,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是一种集园林观赏和食用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树种,其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居油茶种类第四位,主要分布于浙中南山区、江西东部、福建东北部[1]。它能在海拔600~1 200 m的山区正常开花结果。与普通油茶相比,浙江红花油茶花红、果大,含油率比普通油茶高出5~10个百分点[2],且油酸含量普遍较普通油茶高,可以作为高品质的保健用油和化妆品原料用油[2-4]。

近年来,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一些含油率高、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5-7]。目前浙江红花油茶多处于野生或实生栽培状态,其经济遗传变异性状已有部分报道[4,8-10],品系选育报告甚少[11],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的树体变异与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今后培育优良品种及在园林中的运用提供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位于20°01′N,119°30′E,海拔高度为30 m,土壤以第四纪土壤形成的红壤为主,土层较深厚,间杂少量砂石砾。浙江红花油茶种质资源圃于2008年春营造,资源圃内收集了31个无性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7株,3次重复,定植密度为2 m×3 m。

1.2 试验材料

从资源圃内随机选取12个无性系作为供试材料,分别为无性系dy129、dy130、dy156、hy17、hy30、hy31、hy44、hy47、hy54、hy61、hy63、ny2,树体生长正常。

1.3 测量方法

树高、冠幅采用标好刻度的竹竿测量,地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冠形分为圆锥形、广卵形、卵形、球形、半球形、自然圆头形、开心形等。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进行计算、作图,运用SPSS 19.0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氏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无性系树体形态特征分析

资源圃内浙江红花油茶为自然生长状态,从表1可知,浙江红花油茶为灌木或小乔木,有广卵形、卵形、球形3种冠型,12个无性系树体形态特征差异显著。

浙江红花油茶幼林萌芽率强,在树冠顶部和基部萌发大量的徒长枝,且主干低,造成树冠紧贴地面,通风透光不良。可通过整形修剪使枝干形成合理的树形,将卵形、广卵形培养成自然圆头形、球形,冠形紧凑,为丰产稳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加观赏性。

2.2 浙江红花油茶树体的变异特征及变异分析

2.2.1 浙江红花油茶不同无性系间树体的变异特征 从表2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红花油茶的树高、冠幅、地径和冠形指数在无性系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体总体变异系数(CV)最大的是地径(CV=10.16%);其次为冠形指数(CV=6.98%)和冠幅(CV=6.68%);树高的变异系数最小(CV=6.03%)。

对4个无性系树体形态指标均值的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无性系dy130、hy30之间虽然树高、冠幅和地径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冠形指数的差异却不显著,无性系dy130、hy30之间虽然树体性状大小不同,但是形态特征是相近的;无性系hy31、hy47、hy61之间树高、冠幅和冠形指数都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性系hy31、hy47、hy61之间树体形态和生长大小都一致;无性系dy156、ny2之间冠幅和冠形指数都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性系dy156、ny2之间树体形态一致;无性系hy17、hy54之间树高、冠幅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冠形指数的差异却不显著,说明无性系hy17、hy54树体虽然大小不同,但形态特征是相近的,这与表1的结果是一致的。

2.2.2 浙江红花油茶不同无性系树体的各形态指标变异分析 从表3可知:

1)1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高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07%~12.16%,hy44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为12.1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hy47,为1.07%;树高介于93.75~189.63 cm之间,以ny2树高最大,均值为172.15 cm,hy30最小,均值为100.67 cm,极差为71.48 cm。

2)1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冠幅的变异系数为1.25%~13.20%,变异系数最大的是ny2,为13.20%,变异系数最小的是hy17,为1.25%;冠幅介于79.25~171.58 cm之间,以dy130冠幅最大,均值为153.72 cm,hy31最小,均值为85.68 cm,极差为68.04 cm。

3)地径的变异系数为2.01%~22.05%,变异系数最大的是hy30,为22.0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hy47,为2.01%;地径介于29.28~63.25 mm之间,以dy130地径最大,均值为54.11 mm,hy47最小,均值为35.59 mm,极差为18.52 mm。

4)冠形指数的变异系数为3.09%~13.89%,变异系数最大的是hy44,为13.89%,变异系数最小的是dy130,为3.09%;冠形指数介于0.68~1.22之间,以hy63冠形指数最大,均值为1.17,ny2最小,均值为0.71,极差为0.46。

对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表明,无性系dy130、hy31、ny2的树高、冠幅、地径变异系数均较大,但无性系单株树体形态却一致。hy63、hy17、hy47变异系数均较小,说明无性系单株间生长状态表现一致。

2.3 树体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4个树体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见表4。4个性状相互间大部分极显著相关,只有冠幅和冠形指数以及地径与冠形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

2.4 不同无性系树体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12个无性系的树高整体随冠幅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而冠形指数则没有这种关系。同时当无性系冠形指数不显著而形体形态相似时,树高随树冠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树高与树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表5为各无性系树体高度与冠幅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无性系冠幅与树高之间呈紧密的线性正相关,随着冠幅的增加,树高也随之增大。9个无性系的树高与冠幅间均达到极显著线性关系(F>F0.01)。

从表5中的直线方程可以得出,a越大,则b和r越小,即说明树高随树冠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当b接近于0时,方程中y接近于a,表明树高不随树冠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关联性降低。反之,则是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来讲,相关指数越高的无性系,相关程度越高。

3 小结与讨论

浙江红花油茶为灌木或小乔木,冠型有广卵形、卵形、球形。对浙江红花油茶树高、树冠、地径和冠形指数4个指标分析表明,树体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12个无性系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地径(变异系数为10.16%),其次为冠形指数(变异系数为6.98%)和冠幅(变异系数为6.68%),树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变异系数为6.03%)。

通过对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体各形态指标的多重分析发现,如果无性系间树高、冠幅、地径差异显著,而冠形指数差异不显著,则表现为树体形态一致;如果无性系间树高、冠幅、地径、冠形指数均差异不显著,则表现为树体形态和生长大小一致。

浙江红花油茶树高、冠幅、地径相互间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无性系树高与冠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同时,无性系间冠形指数不显著时,树高与冠幅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可以看出,浙江红花油茶在其无性系间及单株间差异表现明显,这是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将来培育优良品种和在园林绿化中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选择育种来说,变异的幅度越大,则其选择的效果越好。从观赏树种来说,生长速度快、冠形好的无性系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 杨 军,邱日红,赵文进,等.浙江红花油茶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J].现代园艺,2012(9):12-13.

[3] 蔡肖群,陆顺忠.红山茶新品种及茶油精加工技术引进简报[J].广西林业科技,2001,30(3):134-135.

[4] 刘子雷,姚小华,杨水平,等.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83-88.

[5] 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 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6] 国家油茶科学中心.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张平安,孙 凡,姚小华,等.油茶高产无性系生长特性及稳定性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12-17.

[8] 刘子雷,杨水平,姚小华,等.浙江红花油茶果实形态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2):263-266.

[9] 杨 蕾,钟海雁.浙江红花油茶水代法制油工艺的初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2):98-102.

[10] 王开良,曹福亮,姚小华,等.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2): 131-134.

第4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文冠果;种子;播种;苗木;栽植

中图分类号: S565.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55

1 文冠果特性

文冠果是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呈灰褐色,条裂。幼枝被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9~19片,边缘有尖锯齿,窄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5~6厘米,顶端尖,基部楔形,背面疏被星状毛。花杂性,雌雄同株。

文冠果是中国特产树种,且只在北方生长。耐瘠薄,抗寒性较强,抗旱性极强。文冠果属木兰纲蔷薇亚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是中国北方重要生物质能源树种。

文冠果种子含油率30%~36%,种仁含油率高达55%~72%。油质淡黄色,透明,气味芳香,是优质的食用油和半干性工业用油。含亚油酸36.9%,最高达42.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3%。文冠果有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胆固醇的药用价值。其枝叶有治疗风湿的作用,花是很好的蜜源。同时,文冠果树姿优美,花期长,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树种。以文冠果N子为原料,用低压醇解工艺生产出的生物质柴油是化石柴油的优良替代品。发展文冠果生物质能源产业对于缓解世界能源危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文冠果种子贮存方法

文冠果一般都用种子繁殖,文冠果种子在辽宁一般在8月上旬成熟,当果壳变黄时就可采摘,摘下的果实放在阴凉干燥处阴干,不可在阳光下暴晒。待果壳完全裂开后将果壳拣出,种子晾晒7天后可装袋储存。用文冠果种子育苗,种子要进行沙藏处理,此工序是为了保证高的发芽率。在入冬土壤冻结前,在背风向阳处,不要选择低洼处,挖深度在冻土层以下的深坑,大小形状因种子数量而定。将种子与沙子按1∶2比例混匀后埋在深坑内,在第二年春季清明节后就可起出种子,从沙子中拣出种子,存放在室内,平摊开厚度不要超过10厘米,在上面覆盖湿的麻袋片,以保证其湿度,在4~7天内就能出芽,待发芽率达到30%时就可进行播种。

没有进行沙藏冬储的种子也可在播种前10天进行热水浸泡处理催芽,但不能保证有效的出芽率,所以不推荐用此法催芽。

3苗圃选择

文冠果播种的圃地选址要避开低洼处,在播种前要进行深翻整地,保证圃地有优良的通透性。在整地后,要对圃地进行漫灌浇水,在浇水后待圃地土壤稍干不显泥泞后,进行合垄,垄宽一般在35~50厘米,即可播种,播种时两粒种子间距在3~5厘米,覆土厚度以不超过2厘米为最佳,利于苗出土。播种后漫灌浇水,在出苗前不宜浇水太勤,如气温太低,土壤过湿容易造成种子腐烂。

在出苗后也不要浇水太勤太多,容易造成弱苗现象,不利于苗木正常发育。为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有优良的抗性,在6~7月间要进行施肥,以复合肥为最佳。在入冬上冻前要浇冻水,这样文冠果幼苗就可以安全越冬,不需防寒,没有冻害。

文冠果苗木出圃时要避免伤根,苗木伤根在造林后容易引发苗木根腐立枯病,影响造林成活率。

4造林注意事项

文冠果造林在辽宁,以清明后至4月中旬为最宜,造林地选择要避开低洼处,造林前需整地,较平缓立地要进行全面整地,保证土壤的良好通透性。在山地要进行穴状整地。在苗木栽植时,不宜深栽,苗木根部上端离地面不要超过3~5厘米,避免在苗木萌动前苗木被埋的干部树皮环形腐烂而不能成活。栽植时还要保证苗木不要窝根,以保持根部的正常生理功能。苗木栽植覆土后踩实,然后浇透水,浇水后,覆干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干旱年份土壤墒情不好,降水较少的情况下,可在树坑上面覆膜,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在苗木萌动放叶前,不宜浇过多水,避免造成苗木根腐立枯病的发生。阜蒙县王府林场在2010年的文冠果造林地,在4月15日造林后,因降水较多,而气温较低,苗木萌动较晚,不能吸收消耗大量水分,造成很多苗木发生根腐立枯病而死亡。

5虫害防治

在辽西地区文冠果造林后,有些地块会发生金龟子和象鼻虫啃食树皮及叶芽现象,在这种造林地可用毒饵诱杀的方法防治虫害,对正在发生的虫害可在植株上喷洒农药杀虫。阜蒙县王府林场在2010年文冠果造林的部分地块发生了象鼻虫啃食树皮和叶芽的为害,采用乐果和松毛虫药混合使用,喷杀灭虫,效果很好。在有虫害的地块应以毒饵诱杀为主,防止虫害发生。

第5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 枸杞木虱;生态健康果园;普通果园;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季节性变化

中图分类号 S435.6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31-02

枸杞(Lycium dasystemum Pojark)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Lycium Linn.)灌木,多分枝,枝条坚硬,淡黄色或深灰色,老枝具长0.6~6.0 cm的硬棘刺。叶倒披针形、椭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花冠钟状、浅紫色。浆果卵状球形,成熟时红色;花果期6―9月。枸杞浆果,也可制作饮料。

枸杞木虱在伊宁市喀尔敦乡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土块、落叶、树皮越冬[1]。翌春把卵产在叶背,黄色,俗称黄疽。6―7月盛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嫩梢及芽上刺吸汁液,叶片变黄,品质下降,分泌蜜露使下层叶面有煤烟病。

笔者针对不同枸杞园内枸杞木虱发生情况开展研究,旨在了解伊宁市喀尔敦乡枸杞木虱的季节变化,以及枸杞木虱卵在枸杞树冠不同方向的分布特征[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以生态健康枸杞园和普通枸杞园作为调查样地。生态果园样地调查点选为伊宁市喀尔敦乡,株行距为0.8 m×2.8 m,树龄为7年。此果园是无化学肥料和农药等结合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为手段对果园有害生物进行有效防控。

普通果园样地概况:调查点选为伊宁市喀尔敦乡,株行距为0.6 m×1.8 m,树龄为7年。此果园管理不当、产量低而不稳、害虫防控没有严格要求、树体结构不合理、修剪方法不对、病虫害没有按时防治、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

1.2 试验工具

诱虫黄板、皮尺、标签纸、记号笔、放大镜、相机等。

1.3 调查方法

2014年5月3日至8月31日,在所选的果园样地进行调查,以棋盘式选择有代表性的果树9株进行标记,每5 d调查1次,共计24轮调查,采用定点、定期观察。每株树分东、南、西、北四方位的上、下2个层次,共计8个部位,在每个部位选取1个枝条,每个枝条调查枸杞木虱卵、若虫和成虫发生数量,并详细记载调查数据,使用EXCEL 2003、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健康枸杞园与普通枸杞园枸杞木虱种群数量季节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生态健康枸杞园枸杞木虱卵发生量明显低于普通果园枸杞木虱卵发生量,但枸杞木虱卵种群发生动态较相似,均有3个高峰期,第1个发生高峰期可能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个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3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从图2可以看出,生态健康果园枸杞木虱若虫发生量明显低于普通果园枸杞木虱若虫发生量,但枸杞木虱若虫种群发生动态较为相似,均有3个高峰期,第1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从图3可以看出,生态健康果园枸杞木虱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普通果园枸杞木虱成虫发生量,但枸杞木虱若虫种群发生动态较为相似,均有3个高峰期,第1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3个高峰发生在8月上旬至8月中旬。

2.2 枸杞木虱卵在枸杞树冠不同方向的分布特征

2.2.1 生态健康果园枸杞木虱卵在枸杞树冠上的分布。从表1和图4可以看出,在生态健康果园枸杞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枸杞木虱卵的数量分布以树冠的南侧为最多。

从表2可以看出,树冠南侧与其他方向的枸杞木虱卵数量分布间差异显著;树冠东侧、北侧、西侧3个方向间的枸杞木虱卵数量分布差异不显著,其中东侧和北侧的枸杞木虱卵分布最少。

2.2.2 普通果园枸杞木虱卵在枸杞树冠上的分布。从表3和图5可以看出,在普通果园枸杞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枸杞木虱卵的数量分布以树冠南侧最多。

从表4可以看出,树冠南侧与其他方向的枸杞木虱卵数量分布间差异显著;树冠东侧、北侧、西侧3个方向间的枸杞木虱卵数量分布差异不显著,其中东侧和北侧的枸杞木虱卵分布最少。

3 结论与讨论

枸杞木虱个体小、繁殖速度快,在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在短期内可形成危害。结果表明,5―9月,在伊宁市喀尔敦乡观察到枸杞木虱有3个发生为害高峰期,枸杞木虱卵在6―7月的种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因此应该在枸杞木虱为害高峰期出现以前进行控制,避免在枸杞木虱为害高峰出现后实施防治而影响枸杞的生产,且生态健康果园枸杞木虱发生量明显低于普通果园枸杞木虱发生量;同时发现,在枸杞树冠的东、西、南、北 4个方位中,枸杞木虱卵在树冠南侧的分布数量最多与其他方向的数量分布间差异显著。对枸杞木虱卵实施田间种群控制时,应以枸杞树冠的南侧作为重点防治区域,以提高控制效果、节约控制成本。

本次调查初步了解5―9月,枸杞木虱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而对9月以后枸杞木虱种群如何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初步探索了枸杞木虱卵在枸杞树冠不同方向的分布,然而对枸杞木虱成虫趋向于在枸杞树冠南侧产卵的行为尚缺乏研究,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补充,要加强枸杞木虱成虫产卵行为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吴福桢,高兆宁.宁夏农业昆虫图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2] 张长海,马玉玲.哈密枸杞木虱的初步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2(5):13-14.

[3] 杨集昆,李法圣.中草药害虫枸杞木虱(同翅目:木虱科)新种描述及生物学记要[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8(1):39-46.

[4] 张军,王鸿.国槐木虱生物学及第一代若虫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2(4):8-11.

第6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 枣;金丝4号;密植园;问题;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096-02

金丝4号小枣是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选育的干鲜两用优良金丝小枣品种,从2000年起,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开始大面积引种,栽植面积快速膨胀发展。广大枣农为实现早实丰产的栽植目的,大多采取了高密度栽植,随着树龄的增加,其不合理性明显暴露出来[1]。由于各个园片的栽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够科学,其结果能力、枣果质量、经济收入等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为了改善这批金丝4号小枣园的诸多不良因素,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具体的实践,对栽植密度过大的低产冬枣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丰产优质的效果。

1 栽植布局

1.1 南北走向布局

枣园南北长446 m,宽36 m,原栽植有9排冬金丝4号枣树,共1 640株,1998年春季建园,原栽植株距为2 m,行距为4 m,栽植当年生嫁接苗,砧木为二年生金丝小枣苗,栽后当年截干,第2年形成树冠,培养树形为小冠疏层形;2001年进入结果期,小枣平均产量7.91 kg/株,折合产量9 750 kg/hm2;2002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产量15.9 kg/株,折合产量20 025 kg/hm2;2003―2005年平均产量15.075 kg/株,折合产量19 620 kg/hm2;2006年产量开始下降,产量13.16 kg/株,折合产量16 575 kg/hm2;2007年产量10.53 kg/株,折合产量13 275 kg/hm2;2008―2011年产量8.35 kg/株,折合产量10 515 kg/hm2,且大部分枣果感染炭疽病、黑斑病、枣锈病等,商品价值低下,亟待进行改良。

1.2 东西走向布局

枣园东西长320 m,宽45 m,原栽植有13排金丝4号小枣树,共2 398株,1998年春季建园,原栽植株距2 m、行距3 m,栽植当年生嫁接枣苗,砧木也是二年生金丝小枣苗,栽植后当年截干,第2年培养成树冠,树形为纺锤形。2001年进入结果期,第1年平均产量6.08 kg/株,折合产量10 125 kg/hm2;2002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产量12.8 kg/株,折合产量21 300 kg/hm2;2003―2005年平均产量12.45 kg/株,折合产量20 730 kg/hm2;2006年产量也开始下降,平均产量9.6 kg/株,折合产量15 982.5 kg/hm2;2007年平均产量7.8 kg/株,折合产量12 982.5 kg/hm2;2008―2011年平均产量5.41 kg/株,折合产量9 007.5 kg/hm2。且枣果单个质量变小,品质降低,大部分发生炭疽病、黑斑病、枣锈病等,经济效益降低,需进行高产改良。

2 存在的问题

2.1 光照条件不良

金丝4号枣树是典型的喜光树种,通过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光照条件好的树体,其树冠中、上部的产量较郁蔽树高82%左右。果实的品质与光照强度关系十分密切,处于强光区、光强适中区的枣果,至成熟采收期可全部着色变红,能够正常成熟,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适口性好;而郁蔽树的枣果成熟率为71%,着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口感差,直接导致商品的价值降低。

前文所述2个类型的低产金丝4号枣园,都是2 m的栽植株距,很容易形成树冠严重郁蔽,通过与同龄3 m×4 m栽植密度的金丝4号枣园进行对比调查表明,3 m×4 m的栽植布局,树冠的上、中、下层分别属于强光区、光强适中区和弱光区,相对光强分别为66.2%、41.5%和13.0%;而2 m×4 m的布局树冠易郁蔽,树冠仅上层属于光适中区,中、下层均为弱光区,相对光照分别为37.20%、14.50%和4.75%。树冠各个部位的产量与光照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强光区每个枣吊平均坐果1.02个,光强适中区为0.51~0.67 个,弱光区仅为0.16~0.34个,其差距很大。

当金丝4号枣密植园生长到6~8年以上,由于受树冠郁蔽的影响,树冠和树冠内膛的光照条件差距也很大,部分每个枣吊平均坐果0.82~1.02个,内膛仅为0.12~0.45个,相差1~2倍。同时,由于树冠郁蔽、光照条件差,内膛枣头生长细长,二次枝上抽生的枣吊数量少,仅为2~3 条,叶片小而薄,叶色浅,多为无效枝叶,几乎无光合能力,并有逐年枯死现象,减少了树体的结果母枝数量,从而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影响。

另外,2 m的栽植株距在前期容易实现早实丰产,但在整形修剪过程中很难培养丰产的树体结构,不能形成合理的树形,通风透光不良,达不到合理负载的要求。

2.2 土壤板结

枣园郁蔽后无法实现全园深翻、中耕松土,造成土壤严重板结,土壤中微生物少,透气性极差,根系伸展性差,根量明显减少,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大大减少,树势逐渐衰弱,枣吊生长细弱,叶片小而薄,枣花花蕾小,难以坐果,并且开甲后叶片变黄,落花落果现象严重,枣果易感黑斑病。

2.3 有机肥施入严重不足

当树冠郁蔽后,施肥上多以撒施化学肥料为主,无法施入有机肥,由于化学肥料持效期短、养分单一,树体生长不良,肥料撒施后,容易将吸收根引向表层,导致抗旱抗涝能力降低。所结果实产量和品质明显降低,容易出现生理性病害,经济效益降低[3]。

第7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密度;树冠生长;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60-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其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1],在我国南方林区广为栽培。据统计,全国杉木人工林面积已达1 000多万hm2,占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28.5%[2],木材产量约占全国商品材的20%~25%[1]。有关杉木林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3-10],形成了系列配套的技术措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关杉木林经营密度的研究也有较多报道[11-15],但涉及经营密度与冠层生长相关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16]。在杉木生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营密度确实存在“过密”、“过疏”、“过纯”的问题[17],从而影响了优质大径材的培育。在优质大径材培育过程中,树冠生长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树冠生长不仅是林木生物量增长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树体有机物质制造与供应的唯一源泉[18]。我区杉木人工林造林密度较大,在种植后树冠生长受到造林密度和间伐措施的影响,其生长基本上处在拥挤生长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为此,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经营密度下树冠的生长规律对比试验,为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制定科学抚育间伐措施,培育优质大径材提供理论依据和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北纬26°7′~26°19′,东经117°24′~117°33′)陈大镇碧溪村陈坑16林班1大班17小班。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洋性季风气候,沙溪横贯全境,全年平均温度19.6℃,极端最低温度-5.5℃,最高温度为40℃,>10℃年积温为6 550℃,无霜期272~328d,实际霜日4~7d;平均降水量1 700~1 900mm,相对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季少雨;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年日照时数1 840h,年辐射总量418.6~426.8kJ/cm2,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属福建武夷山东伸支脉地带,东南方为戴云山脉,海拔200~500m,有利于岩石风化、土壤淋溶、富铝化作用,土壤类型为山地红壤。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为杉木中心产区。试验林位于海拔160~380m的丘陵地,造林密度3 086株/hm2,常规经营管理,1997年间伐1次。

试验地海拔220~370m,土壤为山地红壤,林地属较肥沃立地类型(II类地),东北坡,中下部,坡度18°~23°。试验林为2006年春营造杉木纯林,试验地前茬为松杂林,皆伐后于2005年秋冬进行炼山,块状整地,穴规格为60cm×60cm×40cm。苗木为一年生实生苗,造林密度分别为3 000hm2、3 600hm2和4 000hm2 3种。幼林郁闭前,每年进行2次除草抚育,主要植被有白茅、乌饭、杨桐、木、映山红、黄瑞木、芒萁骨、柃木、里白等。

2 试验方法

2015年秋冬,在造林密度为3 000株/hm2、3 600株/hm2和4 000株/hm2 3种林分中各建立3个标准地,标准地面积400m2(20m×20m)。在标准地内每木检尺,测定胸径、树高、冠幅(南北向及东西向)、冠长、枝下高。根据调查数据,制定个相关因子的相关表,用最小二乘法估算回归方程,求出相关系数或相关比,回归系数。以检验回归方程中各因子间的相关紧密程度。根据数理统计的要求用必要的检验,利用计算结果,结合调查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冠层的垂直变化规律 林冠层的垂直变化是有由自然整枝的速度决定的,因而可以用自然整枝高度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表示。

3.1.1 自然整枝高度与胸径的相关性 根据调查材料计算,不同密度的胸径与枝下高相关方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各方程中的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相应的查表值,表明个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将不同密度相同径级的胸径值代入表中的各方程中,可以得出不同密度下相同胸径大小的林木的枝下高理论值(表2)。从表2中可知,在相同密度下,随着胸径的增大,枝下高也增大,因为随着个体的增大,林木个体所占有的空g也越来越小,林冠越来越密,林冠下光照条件变弱,使得林木个体的下层枝条枯死,枝下高上升。从表2还可以看出,相同胸径的坎木在不同密度的林分有不同的枝下高,随着密度的增加,相同胸径林木的枝下高也增大。

3.1.2 自然整枝高度与树高的相关性 在相同林龄下,树高是反映林地生产力最灵敏的一个因子,各密度林分树高与枝下高的回归方程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各方程的R值均较大,F值均大于相应的查表值,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第8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香樟;树冠类型;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79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70

香樟为樟科、香樟属常绿乔木,因树形优美、生长迅速、具有独特香味和较高的抗污染能力,是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但由于香樟栽植时间比较短,受气温和种植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栽植的成活率不高,因此,本文通过3a的香樟栽植试验,对不同冠型、不同时间下种植香樟成活率进行研究,为今后提高香樟种植成活率提供科研依据。

1 香樟种植技术要点

1.1 苗木选择

试验所用的栽植香樟苗木购买于广西天普苗木有限公司。其苗木高2.5m,胸径为3~5cm,所选苗木均健壮、颜色较佳、无病虫危害,也没有缺营养元素的植株,栽植前,要按照树冠类型进行分类,以方便调查,树冠分为全冠、半冠及截杆。

1.2 栽植时间

一般香樟栽植期应选择在春季08:00~11:00或14:00~16:00,冬季栽植必须要错过严寒期,并采用保暖措施防止香樟受到冻寒而死亡。香樟修剪后要及时种植,如果从远处调运,可采用塑料薄膜将根蔸包住便于保湿。本试验的栽植时间分别设在早春、晚秋及冬季进行。

1.3 栽植方法

栽植穴深30~40cm,直径15~25cm,穴的底部要施用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并铺上5cm的细土垫层,然后将香樟树苗的塑料薄膜去掉,放入穴内,然后回填土层,踏实、支撑。苗木栽植之后应该立即灌水,灌水量以土围堰灌满为止,以便水能够顺着围堰流到穴内。

1.4 苗木管护

苗木栽植后,分别在3d、7d、14d时浇3遍水,同时用稻草绳从树干基部开始缠绕,缠到树干的2/3处即可,目的为了保湿防冻,同时也避免机械和人为的碰撞。而截干苗木如果在冬季栽植时,要注意保暖,采取同样的方法,用稻草绳缠绕树干直到顶端10cm处距离,并用塑料簿膜进行捆扎,防止苗木失水风干。

2 不同栽植因素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2.1 不同时间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时间下,香樟苗木成活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早春3月20日和4月9日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8.3%和88.5%,秋季10月5日栽植的树苗,成活率为50%,最低成活率的栽植时间是在冬季12月3日,仅有17.5%。这也说明,早春时期树苗处于休眠状态,对外界条件刺激不敏感,当栽植后,气温逐渐回暖,日照充足,这样往往成活率很高。而冬季栽植树苗,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苗木抵抗风寒能力较差,因此成活率自然不高。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笔者认为在早春3月末到4月中旬是栽植香樟苗木的最佳时期。

表1 不同栽植时间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栽植时间 总栽植植株数 成活株数 成活率/%

3月20日 120 118 98.3

4月9日 35 31 88.5

10月5日 28 14 50

11月25日 50 18 36

12月3日 40 7 17.5

2.2 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表2和表3分别表示在春季和冬季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栽植后,截杆类型的成活率最高,为90.9%,半冠其次,为47.5%,而全冠成活率是最低的,仅有24%。在冬季栽植后,3种冠型的成活率均不高,其中截杆的存活率为22.5%,半冠存活率15%,全冠类型均死亡,存活率为0。这说明,在冬季,半冠和全冠苗木由于枝叶,遇到风寒对树体伤害较大,因此,采用半冠和全冠苗木不适宜在冬季种植。

表2 早春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冠型 栽植株数/株 成活株数/株 成活率/%

全冠 25 5 24

半冠 40 19 47.5

截杆 55 50 90.9

表3 冬季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冠型 栽植株数/株 成活株数/株 成活率/%

全冠 20 0 0

半冠 20 3 15

截杆 40 9 22.5

2.3 不同保护方法对截杆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使用不同保护方法、不同时间下,截杆栽植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采用草绳缠干 2/3和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顶端用薄膜包严2种方法后,成活率都在90%以上,而冬天栽植采用草绳缠干 2/3的方法,存活率明显降低,仅有8.6%。因此,对于截杆栽植来说,只要采取较好的保护措施,在冬季一样可以进行栽植,且对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表4 不同保护方法对截杆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栽植时间 保护方法 总栽植植株数 成活株数 成活率%

3月20日 草绳缠干 2/3 105 103 98.1

11月25日 草绳缠干 2/3 70 6 8.6

12月3日 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

顶端用薄膜包严 70 65 92.8

3 结 论

经过试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树冠类型均适合在春季进行栽植,成活率较高,全冠和半冠不适合在冬季进行种植,因为枝叶过多,无法实施相关保护措施,造成树体受寒风侵袭,导致苗木枯亡。而截杆苗木栽植可以在冬季进行,但必须要采取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顶端用薄膜包严的方法进行。此外,3种树冠类型无论在早春还是冬季种植,截杆的存活率均为最高,最低的为全冠。

参考文献

[1] 李建成.香樟不同栽植时间和树冠类型成活率调查[J].河南林业科学,2008,28(1):34-36.

第9篇:文冠果树范文

关键词:马尾松;套种;山杜英;生长效果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林区主要造林树种,明溪国有林场长期以来种植了大量的人工马尾松纯林。明溪国有林场经营区地处武夷山东南侧,位于东经116°37′~117°35′,北纬26°8′~26°39′。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多在300~800 m,最高1 200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9 ℃,极端最高气温38~40 ℃,极端最低气温-11.0~-8.1 ℃,年降水量1 500~1 800 mm。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植被为高矮灌木、蕨类、五节芒、芒萁。冬短夏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适应林木生长发育。

由于纯林物种单一,抗病虫和自然灾害能力差,林分结构不稳定,生态功能较差,森林总体效益不好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2]。山杜英为福建省乡土阔叶树种,具有耐阴、生长较快等特性[3-6]。为了改变马尾松纯林的状况,提高经营成效,通过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山杜英试验探讨林木的生长情况,为马尾松纯林改造成复层异龄林总结经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明溪国有林场狗谷岭工区,海拔500~700 m,土层40~80 cm,立地等级为ⅱ、ⅲ级。马尾松林于1961年造林;2002年调查平均胸径27.2 cm,平均树高19.4 m,郁闭度0.7,保存密度540株/hm2,2002年10月对马尾松林进行强度间伐,伐后密度340株/hm2,同年11月进行挖明穴,穴规格50 cm×30 cm×30 cm,密度820穴/hm2;2003年1月造林,造林后1~2年每年块状锄草松土抚育2次,3~5年全劈1次。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成对对比设计,共设2个处理,即未间伐马尾松纯林处理(纯林)、强度间伐后马尾松林下套种山杜英处理(混交林),4次重复,共有8个标准地,标准地大小为20 m×20 m。

1.3测定内容

2010年12月对标准地进行调查,调查林木株数、树高、胸径、冠幅等,并计算林木蓄积量。

2结果与分析

2.1马尾松生长情况

2.1.1胸径。由表1可知,套种山杜英后对马尾松的胸径生长有促进作用。纯林马尾松平均胸径为30.5 cm,而套种林马尾松平均胸径达35.9 cm,是纯林马尾松的117.7%(表1)。经方差分析f=65.9>f0.01=21.2,为极显著差异。

2.1.2 树高。由表2可知,套种山杜英对马尾松的树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纯林马尾松平均树高为24.64 m,而套种林马尾松平均树高则达26.49 m,是纯林马尾松平均树高的107.5%。经方差分析f=14.71>f0.05=7.71,差异显著。

2.1.3林木蓄积量。由表3可知,套种山杜英对马尾松的蓄积生长有促进作用。纯林马尾松单株平均蓄积量为0.683 2 m3,而套种林马尾松单株平均蓄积量则达0.976 5 m3,是纯林马尾松单株平均蓄积量的142.9%(表3)。经方差分析f=34.06>f0.01=21.2,差异极显著。套种林分中的马尾松胸径大,又在林冠上层,优势突出,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有利于提高单位材积的木材价值[3]。纯林林分蓄积量为366.93 m3/hm2,套种林林分蓄积量为331.15 m3/hm2,是纯林林分蓄积量的90.2%,两者较为接近。但已到成熟林的马尾松,生长速度减缓,而进入中龄林的山杜英,生长速度加快,今后套种林的林分蓄积量大。

2.2山杜英生长情况

山杜英在马尾松林冠下生长良好,互补性强,十年生山杜英的平均胸径达10.4 cm,年平均生长量达1.04 cm(表1);十年生平均树高达6.71 m,年平均生长量达0.67 m(表2);十年生单株平均蓄积量达0.028 9 m3,年平均生长量达0.002 9 m3(表3)。

2.3 套种林分林木冠幅情况

由表4可知,套种山杜英对马尾松的冠幅生长有促进作用[4]。纯林马尾松单株平均冠幅为5.79 m,而套种林马尾松单株平均冠幅达6.82 m,是纯林单株平均冠幅的117.8%;山杜英在马尾松林冠下生长良好,十年生单株平均冠幅达2.77 m,树冠生长良好。

2.4套种林林分结构情况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山杜英,马尾松与山杜英长势良好

,改善了林分结构,森林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下套种山杜英,马尾松、山杜英胸径、树高等的生长都较好,说明种间关系协调好。林冠下山杜英生长良好,说明山杜英在幼龄阶段的耐阴性较强,生长量较大,山杜英是改造马尾松林分、林冠下套种调整树种组成的优良树种。马尾松林冠下套种山杜英后,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提高美学效果[5-6]。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根系生长情况、作用机理和生物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陈存及,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马尾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3] 叶省发,余荣贵.速生阔叶树种——山杜英[j].华东森林经理,1996(3):51-52.

[4] 魏柏松,罗坤水,杨斌.山杜英的栽培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2001(4):66.

[5] 苏治平,卢善士.马尾松山杜英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益[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301-30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