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政专业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第2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大学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显着的转变。由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书籍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2010届-2012届毕业生从实际就业率、意向就业率、期望薪金,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应当为体育艺术系各专项的学生拓宽市场,能够使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一化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各专业的学生拓宽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对策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2010-2012届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

结果与分析

1.2010-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119人:男生43人,女生76人;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122人:男生49人,女生73人。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3.171%,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0820%,2012届实际就业率为18.440%。

2010-2012届毕业生的意向就业形式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工作方向的确定,2011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社区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毕业生主要看好的有继续考研。

对于薪金问题上,有59.000%的学生的毕业后薪金的期望在3000-5000之间,毕业生表示,先有个稳定的工作,薪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态度。

在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预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74.80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有10.23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说明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体预期工作满意度较高。

2.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1]。在这种状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求职形势很不乐观,很容易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现实形势,再就是由于期望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但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招生规模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矛盾;就业体制新旧转换和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产生的矛盾;大众对教育投资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大众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这几点是影响别业生就业的主要社会矛盾。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2],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进行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就业指导大众化,缺乏个体的具体指导。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职业定位、地位和社交能力、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因素-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

结论与建议

结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着学校名气的优势,还有着专业特长的优势,凭借一技之长并定会在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通过本文,力求为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

建议:(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意愿-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应当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仅有助于艺术毕业生正确求职择业,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就业能力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锻炼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院校应以学生为根本,建立就业导向的就业体制

根据市场和现实就业状况做出充分的反应,才能根据市场行情自主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相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3],与独立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比就业主管部门更具有优势,应该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以增加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力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高等教育成本,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委托关系.政府应采取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华,2011,8:24-26.

第3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实际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9 [本刊网址]http:∥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概述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逐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不少人认为,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兰德公司高级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Wolf.JR)说到“中国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高的经济的增长与多的就业机会。”在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明显偏高,具有以下特点:对单位的选择,毕业生更看重的是长远发展、工作位置和薪酬福利;就业地区首选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但是对中西部和基层等欠发达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小企业、私营企业则备受冷落。这种就业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受区域、行业的限制,无形中缩小选择范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完善

我国已进入了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形势下,会出现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因素,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第一,教育成本过高。现阶段,对子女的教育经费已超过了住房和养老,排在我国居民总消费首位。由此可见,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家长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教育成本过高。作为高校学生,除了生活上吃饭、穿衣、生日聚会等的开支,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考证,这都是不小的支出。面对高额的开销,毕业生选择职业时必然会考虑教育成本的回收,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职业的选择会抱有更高的期望。

第二,不完善的就业体制。步入21世纪后,就业责任主体由国家向毕业生个人转变,使得高校学生从被动分配向主动求职转化,该政策尚处在深刻的变革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自主性,但就业市场不健全,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还需设立和完善,社会上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一些表现一般,成绩平平的学生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去了很好的工作单位,别的同学会无形中以那些同学为参照,提高对职业的期望,进而造成其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

(二)高等院校机制设置不健全

高等院校体制设置不健全,主要从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两方面来说。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第一,高等院校的教育依然是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没有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二,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三,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程为主,极少参与社会实践,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目前,某些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设置盲目求多求全,没有突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使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迷茫。第二,专业设置趋同、滞后,没有与未来就业相结合,未考虑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第三,缺乏与省际、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国际化待提高。

(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观念有误区

一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用工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不顾本单位实际岗位情况,片面强调高学历。进行选人学历化,导致聘任人员的能力与岗位不符,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在实际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歧视。许多用人单位鉴于女生的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险费等,认为影响女大学生工作不稳定因素更多,而且女生工作成本比男生大。同等条件下,首选男学生,使得高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许多单位认为单位的业务发展与当地情况联系紧密,招聘时要求毕业生熟悉当地风俗语言并有一定人脉关系,优先考虑当地人。某些政府单位在公开招聘公职人员时会进行地域限制。

第三,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缺乏经验和实践操作是的高校毕业生的一大劣势,一些处于经营困难期的企业,急需招聘在某一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希望给企业注入新契机,但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是无法胜任的,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差距的存在与毕业生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我认知不足。在学校里,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都得到发开发,但是由于缺乏磨炼,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些毕业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往往高估自己能力,以为凭借各种证书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学习,很少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过于理想的求职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对职位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下,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必然存在差距。

第二,无目的性、无方向性。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在大一、大二就有找工作的想法,但落实到的寥寥无几。极大部分学生直到毕业前夕才步入找工作之路。他们从大四开始找工作,对专业认识模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完善途径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就业指导

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积极实施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并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第一,政府应该转变就业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本省财政上对教育的支出,相对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第二,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中西地区及广大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使高校毕业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寻求工作,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就业期望。第三,政府应制定一些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对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开设提供依据,使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加强对本省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最后,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就业难度的加大,就业市场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招聘中介和用人单位所举办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他们利用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牟取金钱利益,,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阻碍其顺利就业。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监管,规范招聘组织的行为,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本省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二)改革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等院校应转变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缩小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距,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强化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优化专业的学科布局,合理调整已有专业,慎重申办新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对毕业生以创新能力为主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加强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入国际大舞台。

第二,高校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本省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信息,为其就业提供新的平台。就业指导不能再仅仅“季节性”的只针对毕业生开展,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考研学生、特困生、女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

(三)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人才观

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距,用人单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用人单位应改变传统的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看到毕业生的创造性和内在潜力。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选人标准,选择最优人才。

其次,减少对高校女学生的歧视和对地域的歧视。从国家和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对女毕业生和外来人的歧视,看到在某些岗位,女学生与外来户与生俱来的优势。

再次,用工单位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树立全面、长远的人才战略观,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资源,加强对人才的储备,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以保证自身竞争的优势。

最后,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提供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就业机会,使本单位在得到优秀人才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期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仍然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很重要。

首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不要因为自己是应届毕业而自暴自弃,应树立自信。第二,高校毕业生于要敢于到基层、西部等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应该把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第三,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既要注意发挥专业的优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就业期望。第四,高校毕业生要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敢于创业,打破过去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4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一)

姓名:XXX

性别:X

民族:汉族

政治面貌:团员

出生日期:1985年11月

户口:兰州

婚姻状况:未婚

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2008年07月

所学专业:社会学

外语水平:英语(CET-4)

电脑水平: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职

单位性质:不限

期望行业: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杭州市

期望月薪:2000-4000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兰州大学社会政治类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08/7——2008/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08/7——2008/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04/10——2008/3:爱心活动|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07/6——2007/9:毕业实习|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07/5——2007/6:市场调研|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06/6——2006/8:暑期实践|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06/6——2006/10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00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7/6——2007/9: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07/11——2008/5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

2、做事认真,乐观自信,抗压能力好,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基本知识,喜欢市场策划及拓展业务

3、为人正直,自学能力强,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亲和力,善于协调团体内部人际关系。

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二)

基本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26岁

婚姻状况:未婚

最高学历:本科

工作年限:5年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现居城市:上海

籍贯:上海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电子邮箱:XXXXXXXXXXX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薪资:面议

工作地点:南昌市

求职行业:信息产业、计算机文化、影视、出版科研、培训、机构党政机关、团体事业

求职职位:软件工程师电子技术研发工程师编辑/作家/撰稿人

工作经历

2009-03-XXXXXX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工作描述:针对公司产品CMW500宽带无线通信测试仪及相关仪表做测试软件系统的开发,为购买综测仪表的公司(华为,联想,小米,高通等)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经历

2005-09-2009-07东北大学软件工程本科

专业描述: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引论,计算机编程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设计,web技术与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设计与分析,系统级编程软件工程,CMM和项目管理,软件需求与分析,工程概论,企业经济管理,电子技术基础,法律基础

自我评价

具有良好的学习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能较快适应团队中的位置,可协调团队工作,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三)

基本情况:

姓名:XXX

出生日期:19XX年XX月XX日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专业:注册会计师专门化

籍贯:广东陆丰

毕业院校:

学位:管理学学士

教育情况:大学本科

E-mail:

性格:

热情开朗,诚实守信,认真负责,有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特长:

书法,摄影,计算机,网络

英语和计算机水平:

1、英语水平良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考试。能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

2、顺利通过计算机国家二级,并获省二级“优秀”称号。熟悉DOS环境,能在WindowsX平台上使用:WPS、Word、EXcel“用友”“金碟”等软件。

获奖情况:

并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曾先后“七”次获得“三好”和“先进个人”称号。

代表会计系在“纪念建党80年合唱大赛”获团体一等奖。

在会计系书法比赛获“三等奖”。

担任职务及工作:

大一到大二:担任班级劳动委员。

大二到大四:担任团支部书记。

院“学生经济研究会”会员。

安徽利辛“老乡会”会长

看过“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

2.中专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范文

3.大学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第5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根据无锡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锡职称〔2009〕1号)以及宜兴市职称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的意见》(宜职办〔2010〕10号)的有关精神,为认真做好今年工艺美术初级职称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与要求

(一)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申报职称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艺德艺风,自觉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照章纳税(附纳税情况)。在工艺美术员(未获得职称的专技人员近三年内)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并通过专业技术资格注册。

取得工艺美术员(未获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近三年内)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1、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2、伪造学历、资历、技术职称,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3、违法乱纪受处罚的,视情节轻重延迟2-3年申报,直至取消。

(二)学历、资历要求

1、助理工艺美术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

(3)中专学历,取得工艺美术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业绩成果比较突出的。

(4)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本专业职业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工艺美术员满4年,任期内有业绩成果。

(5)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本专业职业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5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上业绩突出,并符合下列破格条件三条以上,任职年限可提前一年破格申报助理工艺师;专业工作年限达不到上述要求,业绩突出,符合下列破格条件四条以上者,任职年限也可提前一年破格申报助理工艺美术师;越级申报助理工艺师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下列破格条件三条以上(其中第①②条为必备条件)。

①在市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②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陶瓷实训基地等组织的(经市职称部门认可)现场手工制陶大赛近3年内连续3次一等奖获得者;

③独立创作作品获市(县)级以上专业评奖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以上;

④在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作品捐赠等活动中,被市(县)级以上专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本人作品1件以上;

⑤获市(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经市职称部门认可)的技能操作比赛三等奖以上;

⑥对国家财政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

⑦被评为市(县)级优秀科技工作者;

⑧宜兴市级政府以上部门表彰的(综合)先进工作者;

⑨市职称办组织的2012年工艺美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总分前15名获得者;

以上符合第(5)款破格申报人员还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专家组的单独技艺考核,其技艺考核分值排名须在参加当年同类人员考核人数的前70%;任职年限提前一年申报者专业工作时间等基本条件达不到第(5)款所规定要求的,其技艺考核分值排名须在参加当年同类人员考核人数的前50%。

2、工艺美术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艺美术员资格。

(2)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

3、鼓励地方职称人员过渡到全民职称,地方职称过渡到全民初级职称必须具备下列相关条件之一:

(1)对具有规定学历(中专),获得本系列地方职称助级职称满1年或地方员级职称满4年的人员,可申报评审全民助级职称;

(2)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获得本系列地方员级职称2年以上,助级职称3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可申报评审相应级别的全民初级职称;

(3)对获得本系列地方员级职称6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合格,任职期间业绩成果突出的,可申报晋升全民助级职称。

(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

工艺美术系列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申报职称,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凡考试合格取得证书人员可根据职称报评条件,在申报相应级别职称时,视作学历不破格,合格证三年有效。

培训考试的组织实施、培训报名、收费标准等要求按宜职办〔2006〕3号文件执行。

二、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员可向所在单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按文件要求提供能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有效材料。

(二)所在单位应严格按有关文件要求对个人申报材料进行查验、核实,并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公示后无异议的,经主管部门审查盖章后,在规定时间内送至市职称管理部门。

(四)根据评审委员会的管理权限,由市职称部门组织行业组对所有报评对象的获奖材料进行查验和技艺考核。经市职称部门审定后提交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年限的计算问题

1、任职资格的起算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由各级评委会通过评审后,经批准组建该评委会的职称工作部门批准发文之日起算。

2、专业技术资格年限(职龄)的计算: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龄”从签订聘约,被聘任之日开始计算。今年,关于任职年限的截止时间是2011年12月31日。

3、专业工作时间的计算:

专业工作时间是指开始从事本专业工作至上年底(2011年12月31日)累计工作时间(中间间断时间应扣除)。

4、本专业的概念:

本文所指本专业是指陶瓷工艺美术方向的专业。

(二)送审材料问题

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的规范化是保证评审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各有关镇(部门)、单位上报的推荐评审材料均要按《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附录)》的有关规定办理。做到手续完备,材料证明俱全(毕业证书、原资格证书等证件必须提供原件)。

在审核申报材料过程中,单位一定要严格把关,必须对照文件中规定的要求审核,防止弄虚作假,防止错、漏现象,确保送审材料真实可靠。

四、时序安排

1、4月5日至4月20日,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培训报名;

2、4月底至6月中旬,在陶瓷实训培训、考试;

第6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姓 名: 王雷 性 别: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户 口: 兰州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 2008年07月 所学专业: 社会学 外语水平: 英语 (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 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00-4000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 兰州大学 社会政治类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08/7--2008/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08/7---2008/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04/10--2008/3: 爱心活动 | 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07/6--2007/9: 毕业实习 |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07/5--2007/6: 市场调研 | 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06/6--2006/8: 暑期实践 |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06/6--2006/10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00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7/6--2007/9: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07/11--2008/5 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 2、做事认真,乐观自信,抗压能力好,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基本知识,喜欢市场策划及拓展业务 3、为人正直,自学能力强,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亲和力,善于协调团体内部人际关系。

第7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选择沿海开放城市,造成人才扎堆过剩。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机会等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大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区域限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追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过多造成了人才扎堆过剩,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城市工作环境、待遇等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优越,人才往往留不住,造成了更大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大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的大学生书本理论性强,考试成绩好,但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动手能力较差。在现在的岗位中,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希望找到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尤其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社会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没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缺乏就业实力。

(三)名牌大学、学历层次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影响就业。择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名牌大学、高学历的人才对自己人生定位很高,择业目标理想化,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而现在已不再是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降低择业标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影响就业。

(四)低学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名牌效应”,造成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重点院校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降低要求使得与低学历学生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顺利毕业,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关系到自身价值的体现,维护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通过了解现阶段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后不是直接“包分配”,而是面临双向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实事求是,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树立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不依靠父母,积极争取,正确对待就业,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后国家就会包分配,都有“铁饭碗”。现阶段已不再是“60分万岁”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了解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形式,督促学生们认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我们通过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督促在校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规划,制定目标,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他们毕业时不会迷茫。因此,了解当前形势,让学生们学习更有动力,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高校课程设置改革,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体制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脱离现实,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清楚,因此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非常重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如请优秀的毕业生开设讲座等,引导他们设计职业规划,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学生公布最新就业信息,如专业要求、需求数量、层次等,还要知道学生主动搜寻自己想了解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找到自己与目标工作的差距,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有针对的学习,到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二)高校对课程强化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高标准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本校教师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次数,增强师资力量,平衡师生比例,教师队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次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避免学生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避免学校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三)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因为大部分学生希望进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因此这些偏远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国家有津贴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个人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们调整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工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注重长远发展,到能够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去,就算艰苦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8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分化;整合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初先后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定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数量指标。我国从1949年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经历了53年的艰难探索,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3%,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8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660万人,9年时间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6.7倍。毕业生人数几年时间内成倍增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境地,而我国对求职行为这方面的研究却甚少,通过中国知网以关键词“求职行为”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只有46篇,这些与“求职行为”相关的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人群多为失业者、低保者及下岗工人;(2)研究的角度多为经济学视角或心理学视角;(3)研究方法上偏向理论、文献研究。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研究是当今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而找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分化特点及整合模式是当务之急,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分化与整合理论来诠释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求职行为的分化与整合

(一)分化与求职行为的分化

分化(differentiation)一词本是生物学术语,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用进化论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的进程,他认为,随着社会总体的增长,社会个体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分化,即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分化造成相互依赖,进而造成整合。《现代汉语辞海》把分化解释为:①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②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1]。王恩斌(2003)主编的《社会学教程》将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质性,而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分化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过程[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也出现了变化,无论是求职行为的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求职行为的范围上、方式上都出现了异质性,如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毕业生毕业后就可以安排工作,无求职后顾之忧,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就有可能两三年找不到工作,甚至时间更长;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一般毕业生毕业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流动性不大,而大众化阶段则自由化,自由流动,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所找的工作一般都专业对口,而大众化阶段不局限对不对口,有很多毕业生找的工作并非对口;高等教育精英阶段求职行为方式单一,国家统分统配,大众化阶段百花齐放,有的是政府提供,有的是市场提供,有的是中介机构介绍,还有的是自主创业,总的来说呈分化趋势,表现出异质性、多元性与多样性。

(二)整合与求职行为的整合

“整合”(Integration)的最早使用者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他在《第一原理》中阐述了著名的进化公式:“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到确定性、协调的繁杂性的变化。”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3]。中文原先没有“整合”一词,在汉语最具权威性的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中,均无“整合”这一条目。郭灿鹏(1997)认为,中文里的“整合”是由英文“integration”翻译过来的,蕴涵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达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协调乃至相互包含的状态,从而使系统达到高度有机的团结、统一或一致的合作。

求职行为的整合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学校、政府、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应提供实质性帮助,使其在观念、方式方法、制度及专业能力上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求职行动,来达到找到满意工作的目的。求职行为的整合包括政府整合、制度整合、观念整合、学校整合及自我整合等。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分化的特征

(一)求职行为时间上的持久性与多次性

求职行为在时间上表现为持久性与多次性,求职行为的持久性是指求职者在求职时时间跨度比较漫长,求职过程有可能伴随至终身。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国家统包统分,一次性到位,只要找到工作就可能是终身职业。因此求职行为是短暂的;大众化阶段出现了分化,有些求职者的求职行为持续的时间不长,一找到即是终身职业,有些却不然,一生中可能都要求职,持续的时间较为漫长。求职行为的多次性是指求职者求职的频率比较高,只要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距,就出现另寻门路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求职者自身的原因,如工作不太适合自己,或薪水过低,而主动另外求职;另外一个原因是单位原因,若单位觉得求职者不能胜任该项工作,单位就会辞退求职者,求职者只好被动去求职。所以只有当双向选择达到一致时或双方都满意时,这种行为才算终止。

(二)求职行为空间上的无界性与集中性

求职行为的无界性是求职者求职时无国度与地域之分,自由流动。传统社会大学生就业都比较封闭,从哪来到哪里去;转型社会却不一样,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求职者可以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就业,也可以到边缘山区去就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甚至可以流向国外就业。求职行为的集中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老区等发达城市。就算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该省的大学生就业也具有集中性,如近几年广东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基本集中在珠三角地区9地市,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80%以上。并且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深圳市与东莞市,到茂名市、外省和云浮市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较少。

(三)求职行为范围上的广泛性与跨专业性

求职行为范围上的广泛性是指求职者的就业范围不断在扩大,就业分布在各种行业。这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决定的,我国经济成分划分为两大类,五种类型。第一类为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类型;第二类为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一般都在机关、事业、国有企业就业,大众化阶段大部分毕业生向民营科技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单位转移。求职行为范围上的跨专业性是指大学生求职时所找的工作并非专业对口。精英阶段,大部分毕业生都专业对口,而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

(四)求职行为方法上的人际关系性与多样性

求职行为的人际关系有强关系与弱关系,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强关系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弱关系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格兰诺维特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华裔学者边燕杰提出了强关系假设。即认为中国社会并非美国的弱关系社会,而是一个强关系社会[4]。也就是说,在中国,想要办成事,靠的不是弱关系所能够获得的信息的广度与多样性,而是强关系所能给予的确定而有力的帮助。但也具有多样性,如不乏有凭借自己能力、机遇或政治权力、经济实力找到工作的。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整合

(一)观念整合

观念整合就是要转变求职观念,使当代大学生认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终身制”。要由“终身制”就业向“先就业,后择业,再就业”转变。变更工作或者暂时失去工作是正常现象,这体现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职业对劳动者标准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并且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在机关、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就算有工作,就算就业,个体、私营,甚至小商小贩就算无业的陈旧观念。无论什么所有制形式,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法律允许,只要能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就要大力支持和提倡。

(二)政府整合

首先,政府要提供并搭建平台,要多把招聘会设置在学校、企业,使用人单位能够真正吸纳大学毕业生,也让大学生走进企业去了解情况,尽快找到称心的工作。其次,政府要提供小额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研究符合经济发展规划中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使大学生真正愿意去创业。再次,政府应搞好服务工作,解决大学生求职的后顾之忧。如在户籍、职称、交通等方面,为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使企业能够招纳人才、留得住人才。最后,政府要成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构,针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关职能部门应免费对求职大学生进行求职前培训。

(三)制度整合

制度整合就是要出台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分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工作。在实施“选聘毕业生到村(居)委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上,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保证他们的待遇,使他们真真正正愿意到基层,到山区,到欠发达地区去,脚踏实地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四)学校整合

学校首先要认清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求职形势,深入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各院校要加强联系和沟通,避免热门专业重复设置。其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再次,多与人才市场联系,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

(五)自我整合

自我整合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技能与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进行评定,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求职行为。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亲朋好友介绍等各种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抓住就业机会,实现就职。

参考文献:

[1]范庆华.现代汉语辞海[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96.

[2]王恩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5 -188.

第9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物流行业吸纳物流人才渐多,据统计,我国每年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约为40万人,且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状况。截至2011年初,我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 000多所中职学校培养出大量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而每年的就业率仅70%多一点,且还存在“被就业”、“低就业”、“转行业”等情况。为此,我们了解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在物流市场需求大量物流人才背景下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思考探索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策略,促进物流企业吸纳优秀人才和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双赢。

1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物流专业毕业生与物流业供需矛盾

根据国家职业统计部门的报告显示,物流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人才缺口巨大。据统计,我国整体物流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在600万以上,但目前市场化的行业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由传统仓储、运输等行业过渡而来,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企业纷纷“喊渴”、急需人才、重金聘才,让人感觉“人才奇缺”,而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却难以顺利就业,形成物流人才供需矛盾。

目前市场上需求数量最大的是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物流客服人员等,物流专业毕业生们又嫌工作单调枯燥无情趣,不愿意屈就。物流企业招聘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且大多只招“男生”,而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实践动手能力相对弱,工作经验不足,实战少,自然得不到物流企业的青睐,从而找不到工作。对物流专业的女生来说,找专业对口工作更是苦不堪言,不得不另谋他路。

1.2 物流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现在有些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能力较差,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好好学习和实践,致使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而物流行业需要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人才,既要理论知识基础好、又要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相优化,这样他们在参与物流行业招聘时就处于竞争劣势,难以进入物流用人单位。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80%的用人单位认为,物流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实践操作训练,许多物流操作流程和设备都不了解,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以致在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无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1]。

1.3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追求多元化

有些毕业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较高,起初就想一步到位,想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想环境舒适、待遇优厚、氛围融洽、轻松稳定的工作,不愿到条件相对较为艰苦的企业锻炼提升,拥有此种就业观念和心理的毕业生较多,尤其是“80后”、“90后”这两代毕业生,他们认为工资不再是他们求职的唯一考量要素,他们还考虑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工作氛围是否开心、工作单位能否实现价值等因素。而物流行业一线操作工枯燥单调乏味,不少毕业生宁可待业也不愿屈就。毕业生对就业挑剔,追求多元化,并不是坏事,多少还能说明现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再仅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加注重工作感受、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因素。

1.4 物流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

日益发展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走上更正规化的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同岗位的物流人才都需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2]。虽然物流行业需求大量物流人才,但物流人才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是大学毕业生逐年累加未就业的人数达100多万,都需要找工作,致使部分大学生开始倾向寻找专业不对口工作岗位;二是各类企业下岗分流的2 400万城镇富余劳动力,也亟待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三是目前全国约有1.0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的一半和近2 000万已掌握一定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随时都可能更换好的工作。三类就业群汇集,数量巨大,对操作性强、学历要求不高的物流操作层工作来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市场每年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在这种用工背景下,却出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的尴尬现象。问题的症结在哪?我们不得反思,试着探析其因。造成这种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高校方面

从全国来看,高等教育总体上都有点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部分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手段落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条件、环节跟不上,导致理论与实践难统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办事能力有些欠缺。另外,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缺失长远规划,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指导相对薄弱。高校不仅要培育人才,还应肩负起服务和促进地方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正确科学引导毕业生就业,加强学生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2 社会方面

社会上物流公司逐渐增加,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也不断增多,且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报了物流专业、学了物流知识,将来毕业定能找到待遇不薄的工作,但事与愿违,许多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家待业。物流企业其实缺乏的是物流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物流专业毕业生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胜任。

2.3 毕业生自身方面

很多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未能客观科学的认识、分析自我和物流人才市场,表现为对就业期望过高,把优厚待遇、舒适环境、宽敞住房、便利交通等作为择业标准,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物流公司和物流一线基层工作;职业规划欠缺,很少毕业生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实力素质等做出就业决定和规划;就业、择业能力不强,在校没好好学习,致使知识体系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技能水平不高。

2.4 物流业用人方面

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设置了不少门槛和条件,物流专业毕业生们往往达不到要求。大部分物流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想招聘直接可用之人,不想招没有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不愿花精力和财力去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指导,有时情愿招文化素质不高却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

3 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策略思考

3.1 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行业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法律保障;加强物流监管、政策调控力度,规范物流人才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物流投资力度,为吸引、留住物流人才提供优越条件和待遇;要广泛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宣传和教育人才战略强企的理念,为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和物流业用人单位提供良好对接平台和机会,促进物流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3.2 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要加强物流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物流专业高水准的教师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上要与市场需求方面进一步相链接,在学科规划和专业设置上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物流人才;其次,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动与物流单位、公司、机构联系见习实习基地,为物流专业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把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物流技能;再次,高校要加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教育学生要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烈意识和实际行动,平时要有就业的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3.3 用人单位方面

物流企业应改善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形成正确的用人观,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培育和造就人才。在选聘员工时,应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以广阔的胸襟接纳天下英才,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摒弃传统的用人观念和短视思维,完善用工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强健人力资源。物流企业还应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与高校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大量吸纳接收优秀毕业生,让物流专业学生到企业实训见习实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可直接为企业效力,实现双赢。

3.4 毕业生自身方面

首先,物流专业毕业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强化主体意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摒弃自傲或是自卑的不良心态,不受社会中人们传统偏见的影响,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能力,科学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争取考到物流相关资格证书,并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再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主动认识和把握就业形势,及时全面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应聘,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总之,在物流业急需大量物流人才的背景下,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扎实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物流企业实训实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才能根本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