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闽台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闽台文化论文

第1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闽南文化研究关注闽商精神

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独特地域内涵的文化;就历史而言,闽南商帮是闽商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不仅直接哺育了闽南商人,也在闽商精神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研究福建文化还是研究闽商,闽南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石。

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地共有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整合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术力量,推动闽南文化的研究。11月27日上午,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就闽南文化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闽南文化与闽商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促进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促进新闽商的成长壮大,成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关注的话题。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闽南文化和闽商之间关系的发言可谓是妙论迭出,精彩纷呈。

闽商精神是闽商长成不衰的键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还有就是那早已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闽南习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从闽南乡土中走出来的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南商人乃至福建商人的内心之中,它们中间反映出来的闽南文化的特点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他乡,从历史繁盛到现代。

福建师范大学的苏振芳教授分析说,闽商自宋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且至今兴盛不止,得益于他们在商场运筹过程中,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而闽南文化正是孕育闽商精神的重要条件。

苏教授进而指出,研究闽商精神。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闽人经商意识的形成,唐代以来,世界上几大自古便以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商人集团,都曾落户福建泉州等地像阿拉伯商人、欧洲意大利人及犹太人,还有南印度商人,这么多历史上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民族,不期而遇,汇聚福建泉州等地,与福建人杂居相处,甚至通婚繁衍,福建人受其经商意识的濡染很深,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其次是,历史上闽商国内经营活动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为多,这些地区成为闽商南下东南亚的中转地:最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商商帮。他们各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但都共同创造了闽商的辉煌。

闽南“国民性:”对闽商发展利大弊少

“个个猛”、“输人不输阵”,闽南的俗语也从侧面反映着闽南人的性格。胡沧泽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总结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迁徙和联姻,外地、外省、外国人的加入以及闽南人向外地、外省、外国的播迁,形成了闽南人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胡教授认为,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强悍拼搏,甚至敢于冒险犯禁;重商务实,讲求实利、讲究实际,既有获取高额利润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包容和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方能孕育出闽商这朵历百年风雨依然盛开不败的鲜花。

不过,胡教授也分析说,物极必反,闽南人强悍拼搏的精神走到极端就是目无法纪和胡作非为,重商务实走到极端就是唯利是图和市侩哲学,包容和合走到极端就是不讲原则和目光短浅,因此,闽南人性格特征又有目光不够远大,集体观念不强,法制观念较弱等弱点。

华侨大学的陈少牧先生也提出,在闽南文化辐射的区域内,面子心理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撑门面”的事情随处可见。这其中,有些是礼节礼仪和规则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人为的浪费和造假。这些缺点,对闽商的健康发展和闽商自我人格的塑造,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闽南人性格创造宝岛辉煌

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强调,福建和台湾有着“五缘”,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众多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东渡台湾,在宝岛上打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台商,亦可说是广义上的闽商。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同样是他们的文化血脉。

台湾知名人士、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先生表示,当年的移民发扬闽南人的性格,筚路蓝缕,方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宝岛”。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接受、整理、再出发,对台湾和台商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闽南经济学是研究和提倡闽南学的重要分支

台商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哺育,但相辅相成的是,台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为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意的启迪。台湾知名人士魏萼先生指出,台湾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圈中的重要成员,但台湾的闽南文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而经济发展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从本土文化出发,趋向于全球化价值观接轨,也从国情出发趋向于国际的理想接轨,因此它的市场经济本能特别发达。

第2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根据福建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优势,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因此,文化和谐必须实现福建“小文化”与整个中国“大文化”的和谐。第二,文化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在地理生态环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一个复合体,具有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从这两方面上看,必须实现福建文化内部的和谐。第三,福建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独特优势的地域。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构建闽台和谐的文化共同体。

立足全局,实现海峡西岸“小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的和谐

1.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闽”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族类。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又明,是一个文化多元共同体。其不朽的生命力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对民间区域文化的包容。这两种能力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同时也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没有了个性纷呈的、鲜活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民间区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将是无源之水。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个性的区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闽文化就以“闽在海中”的区域特色进入中华文化的源头。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中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同时,由于闽文化在海外华人、台湾人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性,如何构建和谐的闽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2.在统一创新中实现“大”“小”文化的和谐

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根。可见,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闽文化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统一于这个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又化存在差异。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富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风采。因而,闽文化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文化优势,以区域化、多样化、个性化为一体,增强区域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共建海峡西岸文化“核心圈”,促进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协调发展。

立足整体,实现闽文化的区域内部和谐

1.文化的多竞性和不协调性,造成了闽文化内部的不和谐

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其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但是从整体上制约了福建的文化发展。

同时,福建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不协调性,一方面,福建地处边远,与内地的交通不发达,地理条件比较封闭,在历史上长期是个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区域。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使得福建的文化呈现既封闭又开放的不协调的文化状态。福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突破,也无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把握。因而,要实现又化内部的和谐,就要从整体上加以整合,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前面提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福建文化一直较为零散,再加上闽西北和闽东南发展的不协调,整个区域内部文化呈现不和谐的状态。因此,通过整合的系统的功能是大于各个独立单位功能的总和。有必要将福建文化资源和建设现状作一个合乎逻辑的梳理。福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奶合。福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是陆地向海洋的进军,西北部的山脉与溪流是东南部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福建文化的发展,正是以西北部作为中原文化与福建本土文化的交汇处,不仅使中原文化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在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思想上超越中原文化,出现了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有超越中原文化的西北部文化向东南部侵润,使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有了十分优越的古代文化历史积淀,就像涓涓流水汇入大江大河。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随历史进程在近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国门被动打开,江河与大海的拥抱,使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出现了“晚清人物数候官”的局面,出现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林则徐、严复等等。福建南部最接近海洋,最靠近台湾,厦门则置身于大海之中,现代化进程最快,形成又一新的文化类型。因此,根据福建文化的时空发展,可以把福建文化整合为三大品牌:(1)闽西北树朱子文化品牌,辅以武夷自然风光,客家土楼文化;(2)闽中树林则徐、严复文化品牌,辅以福州文化名城,船政文化,

(3)闽东南树闽台交往文化品牌,辅以闽南文化、厦门经济特区。这三大品牌全国独特、绝对先进、规模宏大: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都影响巨大。这样,不仅打出了福建的文化品牌。而且也充分实现了福建文化的内部和谐。

立足开放,实现闽台文化的和谐

1.闽台文化自古一体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海峡的西岸。两地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神缘同,正是闽台文化的这种多缘性使得闽台人民血肉相连、亲如一家人。从史缘久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境内的闽越族就已经东渡台湾,而到了宋元时代,福建就开始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并有福建移民到台湾定居,明代闽、台文化来往更加密切,尤其是郑成功后,大量闽人移居台湾,带去福建的语言、风俗,在清朝,台湾曾归属福建省管辖。从血缘亲来看,台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汀州,还有粤东一带过来的,现在台湾同胞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祖籍地都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台的血缘关系可谓是同宗同祖。从语缘通来看,现在台湾岛内所讲、所称的“台语”其实就是我们福建的闽南话,大量闽南人移居到台湾后,闽南话就逐渐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300多年来闽南话始终是台湾岛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从神缘同来看,台湾同胞与福建民众有着众多共同的民间信仰,今天大多数台胞信奉的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全部来自福建。可以说史缘和地缘是闽台文化的根,血缘和语缘是闽台文化的干,神缘是闽台文化的枝,正因此闽台文化自古一体、闽台人民自古一家亲,台湾与福建、与祖国大陆有着永远割不断的纽带、永远挥不去的情缘。

2.多方位、多层次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促进文化共荣

第3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对于福建而言,高等教育的开放应首先着眼于发挥对台优势,着力于闽台之间的开放合作,全面深化与台湾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为服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和两岸和平发展做出努力。

一、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现状

近年来,福建与台湾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成为闽台交流中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为进一步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访学规模较大

福建是台湾对大陆开放招生的主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4年福建高校学生赴台学习累计18000余人次,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在读6000余人,约占大陆高校同期在读台生总数的1/3。自1985年开始,福建高校招收各类台湾学生累计近六千人,目前在读台生约占全国高校台生总数的1/6强;近六年福建高校招收台生层次逐年提高,目前本科生台生占招收台生总数的651%,硕博士台生比例达24%①。

(二)教师交流较频繁

2009年至2014年,福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因公赴台交流累计近15000人次。每年来闽访问的台湾教育界人士每年约3000人次;来闽任教任职台湾教师近2000人,居全国前列;2010年福建率先引进台湾籍教师为我省高校正式编制教师。如:厦门大学聘任了台籍教师(专项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近50人;华侨大学自2009年以来聘请了60余名台湾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合作研究,或长期教学和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聘请台湾专才担任二级学院副院长②。

(三)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多

2009年,福建率先成立了省部共建单位“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是大陆首个组织、指导、服务与推动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本科“3+1”和专科“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实施中,“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入选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获创新奖。

(四)校际合作有成效

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共有69所高校与台湾百余所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在教育理念更新、学术交流、科研攻关、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多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如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借鉴台湾高校教育理念,构建了以“精致人生”为核心的博雅教育体系;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成功研制了电动导览车“金厦一号”、SWQ18型沙滩垃圾清洁车;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旅游学院融合海峡两岸企业资源,在福建省旅游局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海峡旅游教育联盟”等。

(五)交流活动成品牌

近年来,闽台两地联办学术研讨会、论坛达300余场次。其中,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三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十三届“海峡两岸大学辩论赛”、三届“台湾百名大学生八闽行”等系列品牌活动,逐渐形成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品牌效应的高规格、大规模、大影响的交流平台。

二、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意义

(一)是促进福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台湾高等教育水平较高,在亚洲首屈一指,尤其是在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师资整体水平、学科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综合实力以及社会彰显度和影响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也存在资源冗余的现象。福建高等教育近年来虽发展迅速,但与台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闽台高等教育具有互补共赢的现实性,可以成为促进福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是增强福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之匹配,区域高等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目前,福建正面临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自贸区,以及中央大力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福建将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这就迫切要求福建高等教育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

(三)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共融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迫切要求福建高等教育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福建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把握重大机遇,在全国率先形成深度融合的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新格局,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然而,目前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还有限,毗邻台湾的区位优势、合作优势还有待继续挖掘;福建高校合作的台湾高校私立的多,公立的少;部分本科高校闽台合作的领域集中在教学领域的多,科研领域的少,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等。

三、基于高等教育开放性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通常认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是三个方面的统一体,一是高校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二是高校与国内外产业、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三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开放性改革[1]2。高等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外,必须尽可能地向外部开放,才能与外部和谐共生,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协调同步;同时,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播与传承等活动也应彼此开放、相互支撑。因此,基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特征,结合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福建应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全面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两岸高等教育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合作举措,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一)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原则

一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专家奈特认为,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教育体系各异,国际化应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政策及实际情况[2]。这一原则也适用闽台两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在闽台合作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协调、延续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否则将会脱离地方语境,脱离区域实际,脱离福建特色,闽台之间的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也就失去了价值。二是互利共赢,为我所用。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必然涉及输入与输出的问题,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然而,正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合作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是不平衡的。对于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的福建来说,闽台交流合作中的引进和输出、互利和共赢也必定是个渐进的过程。三是多元开放,深度推进。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必须从过去注重师生交流互访向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推进,如闽台高校在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科研的共同攻关、师资队伍的建设、祖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同时要求政府的决策者和高校的高层管理者成为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并引导企业界、经济界、文化界等与高等教育进行合作,成为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推动者。

(二)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对策

深化福建省闽台高等教育合作要重点强化五个方面:一是合作主体要拓展至闽台高校及企业;二是合作教育资源要重在引进;三是合作专业要与福建产业相对接;四是合作模式要注重多元主体合作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五是合作形式要更多样,着重从台湾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优质资源,提高福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合作办学模式的开放。合作办学有多种模式,如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在闽台合作办学模式上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应通过政策、经费、用地等方式,鼓励支持福建高校与台湾优质高校独立创办或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或二级学院;吸引台湾职技教育优质资源,兼并、重组、托管、共管福建省的一些实力较弱的高职院校,以及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和建设;吸引台湾优质高校到福州、厦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实验园。2.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放。福建高校要与台湾优质高校在教学及资源共享上实现深度合作,如:闽台高校可以联合企业、行业举办一批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密对接、彰显特色、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群和紧缺专业;福建高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改革上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产业发展的变化,呼应业界需求和结构变化,充分征询、合理采纳台湾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业界意见,并作相应改革;闽台高校可以联合企业、社会团体,发展慕课学院;吸引台湾业界技术精英、社会人士走上福建高校讲台,授课、作讲座、竞赛实践创业指导等;可以与台湾高教评鉴机构合作,开展评估专家培训、办学监测体系数据平台建设及部分高等教育专案评估。3.科研攻关的开放。重点从产业、企业的需求出发,鼓励闽台高校联合开展应用科研,让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改造、业界关注热点等成为联合研究开发的源泉和动力,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产出高水平的应用成果[3]3。福建高校可与台湾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多种主体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闽台的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以及两岸技术转移中心或科技创业育成中心,联合开展课题研究。4.服务区域的开放。闽台高校联合为业界培养培训急需的各类型各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使高校与业界实现共赢,一方面通过培养培训业界急需的各层次人才使企业受益,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的联系,为学校办学治校获取更多有益资源。同时,闽台高校合作共建的研发平台或基地要利用技术和人力资源,融入和服务福建,甚至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5.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目前福建高校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尤其是应用学科的青年教师大都未经过业界长期系统的锻炼,不熟悉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前沿,因此培养出来的应用学科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对于那些有过业界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必须强制到企业挂职锻炼,将活动边界延展至企业和社会。台湾的工程教育非常扎实,应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适合福建产业发展和紧缺、薄弱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急需的台湾全职教师;也可以联合台湾高水平大学共同设立“师资培训中心”,选派青年教师或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提升福建师资水平。6.传承与传播文化的开放。可以通过举办以市场为纽带、向内向外双向拓展的教育活动,密切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台湾高校与福建可以对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特色文化进行联合研究。政府应支持一些高校设立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都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工程技术文化等体验中心,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两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深化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机制保障

为确保闽台高等教育合作顺畅有效,基于两岸特殊的行政区划关系,应积极探索有利于闽台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机制创新。一是要成立由政府、高校、企业及闽台两岸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机构等各方参与的闽台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机构,负责信息沟通、组织协调、实施落实和制度激励等问题,从而达到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二是要建立共同的质量保障标准,推进闽台文凭互认、学分互换与互认等,从而搭建闽台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信任的平台,组织闽台高等教育合作质量论坛,使得合作的闽台两岸政府、质量保证机构和高校以谋求质量、实现多赢为目标,增强合作的对接度和信任度[4]72。三是要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高校按照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体功能差异进行分类。政府要牵线搭桥,支持闽台高校建立相应的高校联盟,促进各类高校分类建设、特色办学、多元发展。综上所述,福建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开放创新来谋求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在进一步深化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背景下,促进闽台两地教育部门、两地企业、两地高校、两地产业对接,实现校地、校校、校企、校产联盟,推进福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2]张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比定义更重要———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简•奈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17(A03).

[3]李泽彧,温德才.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以龙岩学院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0(1).

第4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闽台;交流;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80-05(257,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57-03

1 两岸体育文化交流成效与局限性

1.1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成效 回顾两岸体育文化的交流进程,从两岸学者论述演说的言语和论著、报刊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共识,即:认为两岸体育交流是不可逆转的。两岸学者评析两岸体育交流也各具特色:台湾学者主要是从问题的外部入手,逐步进入问题的内部,即以两岸体育交流事件为例,从中追溯两岸同根同宗的渊源,说明为什么两岸体育交流如此受欢迎,发展如此神速,为什么两岸体育交流比其它方面的交流更为可行;大陆学者则主要是从问题内部人手,即从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视角上去剖析两岸体育交流的必然性,可行性。这诸方面的研究已不限于体育学范畴,已构成从体育学、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角度、多专题来剖析两岸体育交流的文化现象对两岸关系影响成因的框架。

1.2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研究的局限性 因受社会体制不同、信息不畅、交通阻隔、观测出发点不一等因素影响,两岸学者的研究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内容上,过于偏重对竞技体育交流的研究;对在闽台两地特别是在台湾社会族群中广为流传的更能体现同根同宗的民俗体育交流的研究甚少。对正影响着年青一代成长的两岸学校体育和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两岸社会体育的交流研究更是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调查法,而较少采用必须有行政机构、社会团体支撑的,需要经费支持的实验法;并且研究分析表层化,揭示由于体育交流、文化传承而激发两岸关系互动的研究也尚少。

2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新思路

统计表明,闽人及后裔占台湾人口的73%,闽台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史缘久、地缘近、文缘深、血缘亲、俗缘同、语缘通、神缘合、商缘广和亲情、乡情、友情浓厚的诸多特点。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自然联系,使闽台社会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或其它的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2.1体育文化交流结构尚须改变 竞技体育的交流主要由两岸管理层操办,但两岸竞技体育因项目的不同,水平悬殊,有的交流结果反而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增进友谊”的目的。有台湾学者在总结十多年来两岸竞技体育交流的成效中指出,因台湾竞技体育与大陆有较大差距,促使其交流结果“处处矮人半截,岂是交流本意?”;“如果只是单方面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思考,到最后会发现台湾与大陆之间能够互相截长补短的项目不多,最后恐沦为单向的技术传输。”。两岸竞技体育的交流率先打破了台湾当局在1980年宣布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这是功不可没。但在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单一性钳制了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功效度。

所以,必须发挥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活动的功能,改进体育文化交流结构。民俗体育系指民间风俗中与体育有关的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另外,闽台的祭祀活动中采用的舞蹈、竞技和角力来进行祈祷,娱乐神祗,祈求庇护,藉以表示对祖先寺院神灵的虔敬,还有徒步巡礼(赶庙会)步行化缘等都含许多体育因素。这些活动对强身健体、锻炼身心有着直接的作用,并能营造浓烈的祭祀活动气氛,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推崇,代代传承。根据目前两岸现状,就祖国大陆方面,由政府来扶持两岸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体育的交流,发挥闽台同根同宗的民俗文化优势,是非常必要的。

2.2体育文化交流研究要注重实践 笔者认为:两岸,特别是闽台两地,有诸多对口体育交流合作单位,研究机构可与基层单位联手,通过项目设计的形式进行研究与应用。台湾方面,在广大“民意代表”的倡议下,台湾管理层颁布了台湾学者、民众赴大陆学术交流、体育交流经费补助的条文,如:“补助最短行程之往返经济舱机票款及会议期间生活费。”,和“藉助体育院校师生互访等活动”“加强‘奥会模式’教育宣传,建立两岸体育交流秩序”等规定,这些规定对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2.3体育文化交流通道尚须便捷化 首先需简化两岸互访审批程序,这一点需由负责口岸的大陆机构精心研究;其次可加强两岸单纯的体育文化交流的计划性,提前把交流内容、时间、地点、人员、经费落到实处;第三,要重视两岸共同的民俗文化节日的民俗体育活动,现阶段政府有必要介入加以引导,列入两岸体育交流的议事日程;第四,由于厦门――金门“小三通”的运载能力已得到加强,可以利用这一渠道和契机,在金门或厦门建立可共享的体育基地,使之成为大陆与台湾常年的体育交流的实体。第五,可以动员在闽的台资企业机构参预西岸的体育活动,使台资企业同时推进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成为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中介力量。

2.4体育文化要凸显中华文化的传承 同志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由此批准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今天,全面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反对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各种图谋,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实践评析

3.1闽台体育交流实践概述 从列表中不难发现:闽台活动项目比例约为3:1,人数比例约为1.5:10。可见目前闽台体育交流项目仍以大陆区域活动为主,闽方赴台人数仅是台方赴大陆人数的15%;对闽台体育文化的交流,闽台领导层都频频介入,管理层有意进一步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合作;闽台体育交流涉及社会体育、民族(民俗)传统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的学术交流,涵盖面广;闽台文化交流的参与人数在逐渐扩展;以闽台体育交流为契机,搭建闽台行政高层领导者之间以及领导者与基层的沟通平台,也是闽台体育交流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观之一。

3.2闽台体育交流结果评析

3.2.1形似意合、互动共鸣 由福建省厦门市游泳协会与金门县“四季晨游泳协会”联合发起,每年正月初五在厦门举行的“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海峡两岸共迎新春佳节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金门行政机构负

责人李炷烽是台湾方面此项活动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为了表达金门民众的肺腑之言,2004年引用了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典故,题写“海峡水暖,两岸先知”,意韵深长。2005年题写“金厦海峡水暖,两岸乡亲同心”,2006年题写“金厦一脉,两门同心”。

3.2.2涉项宽泛、层见叠出经过两年来闽台两地体育的交流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相似或相同的交流项目屡屡再现,形成相对固定的,有可持续开展的长效交流项目。如:可容纳上千人的,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的,在闽台两地易于开展的海上长泳活动;吸引大量参观者的,两岸共同的民俗节日的龙舟竞渡;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祭祀大典;中华武术文化的交流研讨;各种群众性的球类邀请赛;闽台两地分别主办的每年的马拉松比赛;专门的体育学术研讨会等。

3.2.3沟通管道、潜心打造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管道因赴台或赴大陆的目的地的不同而不同。从台湾赴大陆有二条管道。第一是通过台湾地区的金门、马祖直达福建省的厦门、泉州、这是一条最为便捷的,也是目前体育团队流通量最大的通道,深受闽台民众的欢迎。但可经此通道往返的台湾民众,其身份深受严格限制。但,“小三通”管道仍有其极高的实效性、经济性和可拓展性。即使将来实现了“大三通”,这一条双向“小三通”通道将继续发挥情系中华,联结闽台的最为直接、最为便捷的链接效能。第二是是通过第三地辗转至大陆,通常是取道台湾――香港(澳门)――大陆往返,这是一条耗时耗钱耗精力,且是台湾当局目前仍顽固坚持使用的一条人为设障的主要通道,令两岸人民怨声载道、口诛笔划。

大陆赴台的惟一管道是以上谈到的第二条管道。即: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往返。管道被台湾当局人为地改直为曲,从交通上影响了闽台两地的体育文化交流。但,这毕竟是目前两岸交流的正式通道。要发挥体育文化交流的特殊效能,为拓展闽台“小三通”,打通两岸“大三通”,直至两岸全面通行尽力尽职。

3.2.4传承文化、勤于实践从民俗文化视角上看,台湾社会直到今天仍然保留源于福建的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现在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其祖庙绝大部分都在福建。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已深深地根植于台湾的传统社会,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道德思想认同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和与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文化的传承与族群的原籍属性、原籍传统文化传宗接代和新一代人的信仰理念有关。闽台同宗同源无可厚非,原籍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仍在持续,但,文化的传承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接才得以持续。50年来的两岸军事对峙,口岸封闭,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这是海峡两岸口岸开启时,文化交流所急需填补的空缺。

3.2.5情感交流、共铸同心 体育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包含了扩散、交流、传承和发展的多重意义。闽台体育的交流,首先是双方有共同的意愿,期望通过共同熟悉的体育项目进行交往,约定交流时间、地点、形式;其次是通过交流,了解对方,消除隔阂。承办交流项目的一方,热情好客,闽台语言方言相通,特别是说起闽南语,聊起祖籍地,备感亲切难于忘怀;体育交流过程,双方身体力行,全力以赴,既争拔头筹,又不忘相互鼓励,形成浓烈的竞争与互助的氛围,竞赛都是定位在亲情互助的基础上;体育活动空闲之余,主办方组织参访、游览祖国名胜古迹或祖国宝岛锦绣山水,共同追忆同宗同源同文的历史遗迹,感慨无限;体育交流接近尾声,双方忙于交换联系方式,称呼、地址、电话、单位,约定下次的交流,并介绍更多的同行加入,提出交流的改进意见等等。双方都意识到:“心通,什么都通。”体育文化交流是亲缘沟通,是情感交流,是促进两岸团结统一的催化剂。

4 小结

第5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两岸四地 广告 方言 语言政策

引言

广告是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商品、劳务、企业信息、文化娱乐、宣传观念等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语言则被看做是广告的灵魂,它反映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拟从方言的角度出发对广告语言进行探讨,以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的广告作品为语料,从宏观层面,阐述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对广告语言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对广告中的方言使用进行分析。

大陆广告中使用的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中国大陆有很多种地域方言,现在一般把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首先看看大陆的地域方言在广告中的使用:

例1:我这牙啊,全托了“蓝天六必治”的福了,一点毛病没有。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您瞅准了,蓝天六必治牙膏。

例2:白相游戏机,游遍大西洋。

例3:伊利优酸乳:爱存在美丽的新世界。

例4:新装速递,都市型男装100元封顶。

例5:

螃蟹甲:“咋地了,哥们?让人给煮了?”

螃蟹乙:“感冒了,正发烧呢。”

螃蟹甲:“整点易服芬吧!”

例1至例5的广告语中都出现了方言词汇。例1广告语中的“倍儿”是北方方言词,意思是“非常”,“嘛”的意思是“什么”。例2广告语中的“白相”是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意思是“玩”。例3和例4出现了粤语方言词,“靓”是“好看”、“漂亮”的意思,而“型男”指的是“英俊潇洒的年轻男性”。例5中则采用了幽默的手法,以两只螃蟹的对话宣传了一种药品,其中“咋地了”意思是“怎么了”,“整”的意思是“搞,弄”,都是东北方言词。

广告中使用地域方言的优势在于,当绝大多数广告都使用标准语制作时,利用地方语言的口音和词汇能够给观众以新奇感,以乡情乡音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使用地域方言也必须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大陆幅员辽阔,某些地域方言词汇对于身处不同方言区的人而言可能会觉得非常陌生,甚至无法理解。比如例2中的“白相”一词,在吴方言区里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但是对于其他方言区的人而言可能很难理解。

大陆广告在语言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普通话,一些广告即使带有地域方言特色,也只是体现在少数词汇的选择或者口音上,如带有东北口音或者南方口音,纯粹使用地方方言做广告的情况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操南方方言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得较快,于是南方方言(主要是粤方言、闽方言和吴方言)口音的威望有所提升,社会上逐渐流行开带有南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一些方言词如粤语中的“靓”、“平”、“型男”、“索女”等已经跨越了地域限制进入基本词汇。近年来由于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一些商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出现在广告中的英语词汇日益增加,但是全用英语做广告的情况仍然少见。

台湾广告中使用的方言

台湾地区通用的语言主要是作为官方语言的国语,所使用的地域方言有闽南语、客家语和原住民语等。国语作为标准变体具有显威望,而作为非标准变体的闽南语则具有隐威望。

首先,从人口数量上来看,目前台湾的人口划分为:闽南人(75%)、外省人(13%)、客家人(10%),以及2%的原住民。此外,“在历史文化上,客家话也无法和国语做比较。政治经济上,客家人一直居于弱势,更无由与闽南语及国语相比”。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口基数、文化传统、政治影响还是经济实力来看,闽南籍人士都占有优势,所以闽南语在台湾具有较高的隐威望。这种语言上的隐威望也投射到广告语言中来,台湾的不少获奖广告都是闽南语广告。

闽南语之所以在台湾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台湾历史上的语言政策更迭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日据时代的语言政策。“依郑良伟1990的分析,日据时代的语言教育之三部曲为――台语汉文:使用台湾闽南语或客家语读汉文。台语日语:使用台湾闽南语或客家语教授日语,并逐渐升高日语的使用频率。日语阶段:完全用日语,而禁止台湾闽南语或客家语的使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接收台湾。由于受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那时的台湾人几乎没有会讲国语的,受过教育的能讲日语,而一般民众则多操闽南话。

1949年开始,政府采取各种语言政策开始国语推行工作。“政府迁台后,几乎完全承袭日本时代的方法,采取三段式的国语推行工作。首先于1946年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制国语文教材,择定师资训练学校,积极着手独语之进行。而后陆续于各县市成立国语指导员,调请现任国小教师到教育局从事国语推行之活动。接着禁止讲‘方言’(指台湾闽南语、客家语或原住民语言)。尤其是1976年颁行的‘广播电视法’限定各电视频道的方言节目的时间,影响最大。”

结果是,一方面,国语的推行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家庭里的母语使用率也大为降低。近年来,“台语”意识上升,不过许多闽南人口中的“台语”其实指的只是台湾闽南语。闽南语最大的问题是“有语言,没文字”,即“有音无字”。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被作为过渡性的语言工具来使用。因为相比之下,在语言殖民时期,闽南语比既有书写形式又有口语形式的标准语的威胁性要小。

自2001年8月1日起,所有中小学每周都要开设一个学时的乡土语言课。2002年,台湾“教育部”做出决议,台湾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提前实施闽南语、客家语的“音标符号”系统教学。2003年2月,“教育部”又通过“语言平等法”,把11种原住民族语、客家话、鹤佬话(即闽南话)、国语一同列为“国家语言”。虽然“语言平等法”最后被“行政院”否决,但国语作为唯一通用语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为了使闽南语能在台湾以书面形式正式传承,并且弱化与普通话接近的“国语”在台湾的地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从2005年开始整理闽南语常用字词,2006年10月公布了“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始终无法统一的闽南语拼音系统就此确定,台湾中小学闽南语教材也将根据此方案修订。

台湾当局为闽南语创制文字并且创制标音工具的语言政策,对于闽南语的方言文字化、标准化、现代化大有裨益。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也要警惕台湾当局借语言文字搞“文化”。2003年,台当局“考试院”甚至在全体考试语文试题中以闽南语出题,引起不少争议。台湾媒体撰文指出,这是“语言中的政治暴力”。

无论各方评论如何,作为地域方言,闽南语在台湾的地位比较稳固,甚至有上升的态势。反映到广告语言里,则可以看到台湾广告里有不少闽南语的广告,其中一些已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广告。可以预见,台湾广告中闽南语广告的数量将会随着闽南语地位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加,而闽南语广告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

例6:“乎干啦!”

台湾麒麟啤酒的广告“乎干啦”在台湾广告流行语金句奖中,先后获得第四届(1997年)的佳作奖、第五届(1998年)的金奖,并在第六届(1999年)的评选中获得永恒金句奖。闽南语广告以其独特的本土化形式赢得了台湾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台湾广告人钟情于用闽南语进行广告创作,也反映出一种对家乡话的眷恋与语言忠诚。可是对于不懂闽南语的消费者而言,又有多少人知道“乎干啦”的意思是“干杯”呢?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如何跨越理解的鸿沟,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方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台湾的广告作品来看,国语、闽南语、英语、日语都在使用,客家语和原住民语几乎没有。其中,国语的使用率最高,使用闽南语的广告作品也不少。由于曾有过被日本殖民的历史,年轻一代又受到“哈日”、“哈韩”风潮的影响,日语的使用在广告中也频频出现。例如,2004年台湾广告流行语金句奖的佳作奖之一就是“お元ですか?”(意思是:“你好吗?”)

港澳广告中使用的方言

香港和澳门都属于多语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 由此可见,香港的标准变体是中文和英文。在香港,大部分港人的母语是粤语,英语、普通话只是第二语言。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则英语、粤语、普通话兼顾,谓之“两文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语文。”因此,澳门的标准变体是中文和葡文。澳门通行“三文四语”,即书写语言有三种:中文、英文、葡文。口头语言有四种:普通话、粤语、英语和葡语。在澳门,粤语为澳门社会的通用语,在社会上占有绝对优势。葡萄牙语多在政府、法律部门和与葡萄牙有关联的商户或书店、社区流行;而旅游景点为方便向外来游客解说,亦会并用粤语、英语、普通话。此外,澳门土语(Macanese),葡文叫“巴度亚”(Patuá),曾是澳门土生葡人常用的一种语言。这些共同构成了澳门丰富多元的语言文化。

两个《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解决了港澳地区历史性的“两语”问题,但是对于口语中粤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实际上,粤语在香港和澳门两地均属于通用方言,因此两地的广告也多用粤语和英语等进行策划和传播。香港文化东西荟萃,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自由的社会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香港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体现在广告语言方面,就是粤语、英语、普通话都有使用,“两文三语”成为香港广告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在香港的许多经典广告当中,中英文夹杂,粤语、普通话交融的现象屡见不鲜。

澳门人口仅有50万,方圆不到30平方公里,但却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粤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政府办公,学校教育,新闻传媒,文化娱乐中被广泛使用。澳门的广告主要使用粤语制作,例如有一则颇受好评的广告是澳门咀香园饼家在港台播放的广告歌,它以“澳门旅行”为主题,用粤语演唱,详见例7。

例7:澳门咀香园饼家广告歌

望下山,望下海,Macau旅行;

红男绿女娱欢喜庆;

大三巴,观音像,妈阁庙景致真优美;

最开心,咀香园,咀香园,

买手信,买手信,

款式最多最好味;

大家高高兴兴买手信;

(旁白)开心畅游在澳门,经典手信咀香园

包你一定欢喜!

结语

广告具有社会性特征,因此广告人为了广告传播能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采取了各种语言策略,其中之一就是使用方言。本文阐述了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对于地域方言的影响,以及地域方言在两岸四地广告作品中的使用情况。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广告从业人员更清楚地了解广告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指导广告的制作,并且丰富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钟荣富:《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状》,客家公共行政研讨会,“国立”清华大学主办,2002年版。

3.阳翼、万木春:《港澳台广告行业解读与案例赏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6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方宝璋(2006)所作的界定较有代表性,认为“文化产业”是按工业标准从事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服务供给,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文化企业的全体。并认为文化产业可分为媒介业、体育业、艺术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及其他。[3]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船政文化”的研究较多,但对“船政文化产业”的专门研究却极其缺乏。综合借鉴“船政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各自定义,本文将“闽台船政文化产业”界定为:以闽台船政历史人物在其相关实践中的物质产出、制度产出及精神产出为对象,依据工业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企业集合体。进而把“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界定为:推动闽台船政文化企业互利共生、互惠共赢进而结合成为更高层次产业系统的过程。

二、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福建船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取得的成就。(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及福建各级政府对船政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例如“十一五”期间福建船政文化景区成功实现了创建国家4A级景区目标、《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将马尾船政文化列入了福建十大文化旅游精品项目。(2)文化旅游发展迅猛。到2010年10月为止,仅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一个景点就接待了包括萧万长、连战、郑昭明、郁慕明等知名人士在内的台湾旅客超过2万人次,景区整体旅游情况同样喜人,2012年马尾船政文化景区全年接待旅客达到了90万人次。(3)项目带动强劲有力。福建省积极投入资金开展船政文化项目建设,其中马尾中国船政文化新城被列入2013年度福建省级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4)招商引资稳步推进。例如2011年马尾建成了船政文化街区,此后便积极开展招商工作,开设咖啡馆、客栈及店铺等。(5)出版行业日渐壮大。2014年10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船政文化”为关键字检索文献,检索到的文献中发表于1999-2003年的共199篇,发表于2004-2008年的则有607篇,发表于2009-2013年的更达到了958篇。这些文献的出版地大多位于福建省,因而检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福建省船政文化出版业日渐壮大。2.存在的不足。(1)发展思路亟需拓宽。目前福建省部分干部的思想仍不够解放,对于开展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合作的工作思路亟需拓宽。(2)景观配套设施滞后。福建省船政文化的绝大部分历史文物及古迹位于马尾,近年来马尾积极投入资金进行船政文化景观建设,但与此同时景观配套设施建设仍较为滞后。(3)人才支撑需要加强。由于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企业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薪酬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动市场尚不完备等原因,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极其缺乏高层次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4)创新能力略有欠缺。在理论创新方面,以“船政文化产业”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几乎检索不到与之直接相关的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在实践创新方面,由于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大集团较少,创新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因而难以进行有效集成并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5)产业规模有待突破。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偏小;较为缺乏标志性的大项目和大企业。

(二)台湾船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取得的成就。闽台船政文化是台湾与福建共同的文化财富与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台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台北市甚至将其市政府大堂命名为“沈葆桢厅”。福建船政及船政文化对于台湾近代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福建船政名杰在台湾近现代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后人在当今台湾社会也具有广泛影响,台湾船政文化产业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依托沈葆桢、刘铭传等船政名杰在台湾留下的“台北府城北”、“台南二鲲身炮台”、“狮球岭隧道”等历史遗迹进行船政文化旅游业开发,以船政文化故事为题材设计制造文化创意商品,在营销、创意、品牌运营与资本运作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相关的影视出版、版权服务、网络信息、动漫制作以及文化中介机构建设等方面建立了一定优势。[4]此外,台湾船政文化产业与福建船政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正在加强,民间投资势头强劲。2.存在的不足。(1)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台湾由于过于注重效仿与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因而虽博采众长但创意不够鲜明,未能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2)文化传播存在短板。纸质读物的出版发行是台湾文化传播领域的短板。由于台湾的书籍定价普遍偏高,给民众购买并阅读船政文化纸质读物造成了过高的准入门槛。(3)政策有待继续放宽。台湾对两岸产业合作采取管制措施,强调“根留台湾”[5],在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合作方面显得过于保守。(4)文化资源相对匮乏。船政文化孕育于海洋文化,发源于福建马尾,与船政文化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福建,分布在台湾的相对稀少。(5)地区市场较为狭小。台湾区域面积有限,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直接导致了台湾船政文化产业的内需市场较为狭小,同时其产业化进展受限。

三、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闽台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五缘”优势

闽台地缘相近,便于两岸船政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相互交流、产业人才合作培养及双向流动;闽台血缘相亲,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宗亲先辈和紧密的血缘联系,这为增强两岸互信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为两岸船政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闽台文缘相承,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闽台对于船政文化均有着极为强烈的文化共鸣;闽台商缘相连,两岸经贸往来密切,闽商与台商交流频繁,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闽台法缘相循,历史上台湾曾归福建省管辖,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等船政名杰对台湾船政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成果为两岸船政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共同的题材。

(二)产业发展差异性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可能

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享有充分的政策支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畅通的文化传播渠道、鲜明的产业特色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但资金投入稍显不足、产业规模有待突破、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能力略有欠缺;台湾在资本运作、品牌运营、创意人才培养及动漫影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台湾船政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政策有待继续放宽、文化传播存在短板、产业特色不够突出而且内需市场较为狭小。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差异性,为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可能。

(三)闽台已分别积累起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福建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船政文化产业发展,积极进行船政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大力发展船政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广电业、报业及出版发行业。长期以来,台湾船政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着,台湾保有十分完整的中华文化,并在船政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影视动漫、品牌运营等方面确立了比较优势。闽台在船政文化产业合作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夯实了合作基础,台湾长荣海事博物馆等机构在促进闽台船政文化交流方面承担了重要功能,并将在推动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闽台产业开展交流合作的渠道愈加通畅

近年来,闽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互信互惠不断加强,尤其是及其团队执掌台湾政权以来两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闽台产业已经进入了制度化的交流与合作阶段。船政文化产业作为《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的重点保护的特色产业之一,将随着两岸政策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与闽台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愈加通畅的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中实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五)符合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同需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普遍规律较为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产业结构将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路径进行转变,因而船政文化出版发行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将获得极大发展;二是产业结构将按照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到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路径进行转变,因而船政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第三产业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福建或是台湾,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都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有助于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及软实力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世界经济波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将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两岸经济“抱团”度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及萧条阶段,同时有利于两岸经济迅速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完成复苏并在繁荣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此外,在当今不同国家及地区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中,软实力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突出,文化交融与碰撞成为重大趋势。加强闽台船政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将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繁荣的同时,能够有力地提升两岸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四、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合作的机制体制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的重大突破,也为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合作创造了重大机遇。要实现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将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合作纳入到ECFA的框架下,成立相应的产业合作工作小组,规范、协调与推进闽台船政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建立起跨越不同层次的船政产业交流与合作形式,在船政文化出版发行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多个领域形成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扩大福建船政文化产业对台资开放力度

福建省应进一步放宽台商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壁垒,积极吸收台资参与福建省船政文化景观建设与商业运作项目,大力引进台湾大型旅游企业进行福建省船政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使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资金运作更为市场化、多元化与灵活化,既解决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盘活福建省船政文化产业,又增进台商对于船政文化产业的了解与关注,进一步增强台资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实现闽台船政产业发展中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三)推进船政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先行先试

福建省应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与马尾船政文化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契机,积极推进船政文化创意产业对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中心,深入开展项目对接与战略合作,联合开发船政文化故事题材商品,例如船政文化动漫影视产品并携手冲击国际市场,合力打造两岸船政文化创意产业链,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并发挥其协同效应,在增强闽台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四)深化船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

依托福建省相关高校,积极开展与台湾在船政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对接闽台船政文化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选派优秀大学生赴台湾高校参与交流学习与考察,与台资文化企业建立密切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依托两岸合作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中心,吸收国内外知名创意大师为两岸创意工作者进行培训和指导,为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

(五)共同打造船政文化产业的“活动经济”

积极举办两岸船政文化产业大型活动,将其作为福建省与台湾省各自城市营销的重要内容,打造船政文化产业的“活动经济”。依托两岸的船政文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中心等节点,联合开展船政文化产业展览、论坛以及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等特色活动,并探索将两岸船政文化产业与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开创有新意的大型标志性活动。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进而打造船政文化大型精品活动,扩大船政文化产业的影响范围并增强其影响力,促进大中华文化创意产业商圈的形成。

(六)夯实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交通基础

第7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 本叉介绍福建省图书馆收集本省和台湾地方文献尤其是关於福建和台湾之间历史联系的各类文献资料的主要方法和馆藏现状,分析上述馆藏的利用价值和实际使用情况。讨论福建省图书馆与台湾同行合作进行双方读者用户所需的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可孑于方案。

福建省图书馆目前所收藏的二百多万册(件)文献资料中,福建地方文献约为二十万件,台湾地方文献约为一万件。所谓地方文献,目前在国内图书馆界定义繁多,莫哀一是。我馆在实际运作中,对重点收集的福建和台湾地方文献范畴界定为:第一,舆福建、台湾两地有关的名人所撰文献资料;第二、记载福建、台湾两地有关情况的文献资料。由於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极为深远,约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台湾同胞祖辈曾与福建这块土地有著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馆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闽台地方文献视为统一的特色资源加以收藏、开发、利用。

我馆比较积极主动地注意收集入藏福建、台湾地方文献的做法始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著名学者、地方文献学家萨兆寅先生担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後,即千方百计多方征求收藏各类地方文献。以谱牒为例,至五十年代初期我馆仅家(族)谱即已收藏近百种之多。到六十年代初,又增至二百种,二百一十六部三百九十八册,从1989年起,我馆在特藏部内专门成立地方文献室,从事闽台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研究业务。今年初,根据台湾文献藏量的增长和新时期新的业务需要,我馆又调拨专业人员、专门经费和相关馆藏文献资源开设台湾文献研究室,拟逐步将该室建成我馆独具特色的部室之一。

我馆目前收集闽台地方文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从1989年开始我馆每年都派出专业人员到全省各市、县访求收集地方文献。一方面说服动员有关部门和个人,将其所编撰或所收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捐赠我馆收藏,另一方面对较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在必要时亦出资购买或影印人藏。随著市场经济的意识日渐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现在向社会有关部门或个人征求文献资料,免费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有些较为珍贵的资料,甚至单凭愿意付费也不一定能如愿购入)。为此,我馆每年都安排数万元专款,专用於从社会收购或复印经我馆专业人员评估认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其二,通过各种渠道,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港澳台的各界人士取得联繁,通过互惠合作,征集到大量海外印发的与闽台有关的报刊图书及非正式出版物。

访求地方文献的工作虽然十分艰辛,但所获颇丰,令人欣慰。经过十馀年的努力,馆藏地方文献品种舆类量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地方志、家(族)谱、闽人著述三个重点方面,不但入藏类量有加,质量也得以提升。例如,经友人帮助,近年我馆从日本复印取得明版《沙县志》及原来缺藏的我省其他州府县镇志、山水志、寺庙志计二十馀种;近十年间我馆家族谱品种增加了六百多种(仅1999年底的一次外出访求,即收集新旧家族谱三十多种),使馆藏家族谱总数超过一千种,涵盖姓氏九十二个;每年新入藏闽籍人士著述数量均在二百种以上(不含从中文采编部等其它渠道入藏之文献)。从海外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福建同乡会或各类华人华侨社团的出版物。从台湾获取的地方文献资料,多为家(族)谱、古代闽人著述、文史哲类出版物、寺庙宫观出版物、风土民情出版物以及教育学、文学、社会学、版本学等专业博士论文等。

我馆目前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姓氏谱牒,特别是福建、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中的主要姓氏、名门望族之谱牒,我馆已基本做到一姓至少一种谱,最多者达到一姓六十多种谱。以台湾十大主要姓氏为例,我馆所藏族谱有:陈姓四十八种、林姓六十一种、黄姓四十一种、张姓二十种、李姓一十六种、王姓一十七种、吴

姓二十五种、刘姓二十八种、蔡姓一十种、杨姓一十六种等。我馆所藏家族谱修撰年代上自明朝下迄现代。收藏重点为历代与福建有关的名人族谱(如:王审知、朱熹、蔡襄、郑成功、施琅、林则徐、沈葆祯、陈宝琛、林森、萨镇冰、严复、谢冰心等)、明确记载从福建迁居台湾及海外情况的各姓族谱(如《石井本郑氏宗族谱》、《青阳蔡氏重修族谱》等)、舆福建有关的客家人族谱(如《重修闽粤赣武威廖氏通谱》、《闽汀华氏族谱》等)、福建少数民族族谱(如《白石丁氏古谱》、《晋汀粘氏族谱》等)、福建古代刻书家族谱(如《书林余氏重修定谱》等)、福建罕见姓氏族谱(如《蓬湖祖氏族谱》等)。我馆这部分谱牒,从数量上看在国内图书馆界排不上第一,但由於内容信息独特,现实使用价值较高。1998年冬,其中部分谱牒应邀曾到台湾巡展过。

2.福建全省各地地方志收藏较为齐备。收藏了从宋代编修的《三山志》到当今新修的各地地方志,从省志到各地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山水志、寺庙志等,共计五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册。这些省内各类方志,地域覆盖全面,种类比较齐全。据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录,我馆藏有1949年以前的地方志三百六十种,距已知同期尚存全部福建地方志三百六十五种仅差五种。其中较有价值者如,《闽书》一百五十八卷/(明)何乔远撰/明崇桢二年刻本;《闽书抄》(存《方外志》)二卷/明刻本;《建宁府志》五十二卷/(明)宋东光撰/明万历刻本;《建宁府志》四十八卷/(清)邵山张奇修撰/清康熙三十二刻本;《诏安县志》一十二卷/(清)秦炯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浦城县志》一十六卷(存卷一至八)/(明)黎明范纂/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等。此外尚有一批名贵的抄稿本,如;《邵武县舆图》一卷/佚名制/清邵武县署抄本;《重纂福建通志议》一卷/佚名编/旧抄本;《闽大记》残卷/(明)王应山等纂/(清)陈寿祺抄本;《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主修/抱山堂抄本;《屏南县志》六卷/(清)梅鼎臣主修陈之驹等纂/清道光稿本;《晋江县志》七十七卷/(清)胡之(钅+吴)主修周学鲁等纂/清道光九年稿本等。上述这些地方志不仅具有较高版本价值,且因大多经由历代福建著名藏书家如郑杰、徐勃、陈寿祺、龚易图、沈祖牟、康爵等承延收藏,存有这些名家的题跋、印记,所以十分珍贵。

3.福建地方文史资料入藏也较丰富,计九十余种,一千多辑(册)。一些早期的地方资料油印本、打印本,仅我馆尚存,原地现已无处可觅。我馆所收这类资料,由於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所记,或由作者搜集大量史料而撰,因而较为详实可靠。其内容主要反映福建全省各地(从省、市、

县到区、乡、镇、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佚闻掌故以及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史料等,其中不少资料内容也涉及台湾。有关台湾史实资料的如《晋江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宋元两代台湾澎湖隶属泉州府晋江县”、《龙海文史资料》第二辑中的“忆家乡,念亲人——回顾在台湾日本殖民统治

下的生活”等;有关闽台血缘关系的如《闽候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台湾‘镜江派’宋氏与江口宋的渊源”、《石狮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闽台粘氏  满裔同根”、《同安文史资料》第八辑中的“明清年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宁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宁化与台湾部分姓氏渊源初探”、《德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屏东嵌顶李氏与德化诗墩李姓本一家”、《将乐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将乐县光明郡龟山始祖杨子江世系简表”等;有关闽台共有民间信仰的如《泉州文史资料》(新)第九辑、第十辑中的“从对清水祖师的信仰看泉、台之间的神缘关系”、《惠安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台湾伊斯兰教来自大陆”等。上述所举各例,仅为冰山一角,但也可窥见这部分资料确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4,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方面文献资料收集较为广博。由於闽台地缘亲近,人文同源,因此语言相同,习俗相近。而在民间信仰方面,天后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神祗均为海峡两岸人民所共同信奉膜拜。我馆收藏的这两方面资料,对海外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研究者颇具吸引力。此中较

有代表性的馆藏加《福建风物志》、《闽台风情录》、八闽掌故及各地掌故类图书、《海神天后东渡台湾》、《湄洲妈祖——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及其他大量有关妈祖的各类型文献资料等。对於研究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的论著,我馆也十分注意收藏,如《妈祖研究贸料汇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台文化研究》和《同根同祖源远流长》、省档案馆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万平近主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料》、林仁川、黄福才著《闽台文化交融史》、汪毅夫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徐晓望著《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和《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览》等。

在抓紧进行闽台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同时,我馆还著手开展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在部分古典文献的整理出版和馆藏谱牒的编制目录、编撰提要,以及建设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在部分古典文献整理出版方面,我馆和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就明季以来闽人集部、学术著作以及笔记等资料进行选编,分辑汇入《福建丛书》,交由杨州广陵古籍刊印社出版。该书采用影印制版,以保留原始文献原貌,且所收之闽事文献和闽人著述均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於所采原始文献多为合作各馆之稀有藏本,因而是一宗比较珍贵的福建文化遗产。迄今合计已出版三辑近三十种,受到海内外关注福建文史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普遍欢迎。

在馆藏谱牒的整理开发方面,我馆为方便读者查检,1985年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族谱目录》。从1998年开始我馆即在特藏部著手建设“福建省图书馆藏族谱书目提要数据库”。该库各条记录检索点拟定为文献题名、著作责任者、版本、分类号,且均含内容提要。目前特藏部正组织从业人员全力以赴加紧编撰,拟将一千种左右馆藏家族谱信息早日上网,供海内外学者、谱牒编修人员及华人华侨查阅。

我馆收集入藏闽台地方文献的目的,一是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二是为了抢救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将其留传后世。现在回顾总结这些文献使用情况,应该说作用和成效不小,但可进一步挖掘的潜能也还不小。省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对这些文献的使用范围大多侧重於地方志、地方史料、历史人物传记和闽人诗文集等方面。近十几年来,由於国内各级政府大力提倡修地方志,因此我馆所藏全省各地历代方志,成为全省各地的方志编纂办公室在编修新志前必查的参考文献。有些方志办的工作人员在我馆查阅当地古方志时,还编辑出版了一些诸加《长汀纸史》之类的专业史志。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均为我馆特藏部的老读者。他们依据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研究撰写、编辑、出版的《台湾近代学文丛稿》、《台湾社会与文化》、《台湾文化概观》、《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林则徐全集》等论著可谓硕果累累。福建电视台、福州林纾纪念馆、乌江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福安市政协、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单位都从我馆所藏地方文献中查得许多急需资料。十多年来,我馆提供的此类专题资料查询服务事例不胜枚举。而海外读者用户则大多看重我馆所藏家谱,主要用於寻根认祖之需,也有用於进行学术研究的。如1992年应台湾许氏宗亲会来函要求,我馆专业人员经认真查考,从所藏《圭海许氏世谱》等谱牒中为该会查清龙海许氏始祖入闽的详细经过史实。又如应台湾翁氏宗亲会要求,经我馆专业人员多方查证,最转为该会查清安溪翁氏“金圭”堂号的来龙去脉。近十年内,我馆专业人员共为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二十多个姓氏的同胞提供了宗族源流的多项考证服务。在为海外读者用户提供寻根服务的过程中,有时并非仅靠查阅或提供馆藏文献即可解决问题,有的还需通过外出实地访察,才能得到答案。如台湾台中一位原籍厦门同安的李先生写信要求我馆协助查询其祖居地“地山”现为何处。我馆专业人员查阅馆藏十余种李氏族谱,均无所获,后在外出徵集地方文献时,发现线索查得李先生所记祖居地“地山”即闽南话“兑山”之音讹,并从《重修地山李氏族谱》等谱牒中的记载,为其寻得现居厦们集美区后溪镇的“兑山”李姓族亲。对于此类较为复杂、花费较多精力才能解答的来自海外的委托咨询,我馆专业人员均抱在可能情况下尽力为之的态度。一般而言,如我馆所藏文献无法查到答案,解答成功的机会就较低,但有时通过工具书提供的线索,也能为海外同胞解决问题。如1999年我馆特藏部专业人员就曾应台湾一位申先生的电子信函要求,为其代查到国家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等单位藏有我馆未入藏的申氏谱牒,申先生十分满意。海外对谱牒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则大多将我馆所藏谱牒用於从事华人姓氏源流、客家文化和中国书史等方面的研究。

从数量上统计,迄今为止来自海外的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使用服务要求,不及来自福建省内的多,而福建省内读者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咨询要求,又不如读者对我馆其他各类文献资料的咨询要求多。此中固有该类文献自身特有的某些客观限制因素,亦有我们对这些文献所作宣传力度不足、开发程度不深等主观努力不够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借此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同仁会聚研讨的良机,谨将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情况作一通报,祈盼各位同仁帮助大力宣传,以利我馆所藏能为海内外更多同胞服务。同时,也热切期盼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协助我馆继续大力收集台湾所修各姓家族谱、闽台渊源关系史料、台湾出版的有关福建民俗地理的资料、闽台民间共有宗教信仰资料、舆福建有关的同乡会、各姓宗亲会等社团的各种印刷品和出版物、流寓台湾的闽籍人士(尤其是古近代闽籍名人)著述和台湾客家研究的资料等。我馆十分乐意采取接受捐赠、购买原件或影印件、互相交换等方式获取上述文献。衷心祝愿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今後能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业务交流,为广大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服务。

第8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1.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优势

1.1区位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能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福建省居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在开展对台工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2资源、技术条件优势。

闽台两地经济水平虽然有所差异,但双方各有优势。福建依靠祖国大陆,在资源、人力、体育市场等方面存在优势,台湾在资金、技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优势,这就为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双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实现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1]。

1.3市场优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不景气,加之生产多为劳力密集型,需要依赖第三地区协助生产。这时,大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台湾体育用品制造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早期投资大陆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都拥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促使台湾岛内体育用品业者纷纷迁移到大陆的厦门、漳州、龙海、福州、晋江、东莞、深圳、汕头、苏州等地投资生产。大陆市场占据了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绝对市场优势。

2.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劣势

2.1政治色彩的影响。

2009年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一些新的重大发展,尤其是两岸直接“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交流与合作仅仅还在民间层次,经济合作的政治基础稳定性不足,两岸之间投资从事商务活动仍然受诸多限制。由此可见,两岸经贸在今后的一定时段仍受政局变化的影响。

2.2体育中介机构和机制的缺乏。

我国传统的体育事业由国家投资兴办,体育事业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育事业逐渐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体育界与商业界连接起来,要产生经济效益就必须由专业经营人员这座桥梁来沟通。体育经纪人作为体育市场发展的行为主体之一,直接参与体育比赛、体育经济活动和运动员的流动等。随着闽台两地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展开,闽台体育文化在体育竞赛、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扩大。但是目前福建体育中介机构仍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并缺乏有实践经验并具备领导管理能力的专业经纪人。

2.3闽台两地体育产业定位的差异。

台湾学者称体育产业为“运动产业”(sports industry),是以运动行为为前提而生产或提供某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以满足其需要的厂商集合,而厂商所生产或提供之产品、服务彼此可以相互替代[2]。针对体育产业的分类,台湾学者专家的分析并不一致,有的学者将体育产业分类为“有型运动用品批发零售、运动咨询大众传播、运动设施服务、职业运动”[3]。国内对体育产业的定义也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就有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以向社会提供与体育有关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的总和。”

3.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机遇

3.1交通发展的机遇。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便利的交通条件是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难得的机遇。

3.2宽松旅游政策的开放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

由于赴台旅游政策的不断放宽,重庆至台湾直航开通,组团旅行社增加带来的价格下调,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赴台旅游人数出现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境外游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同时也必将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3.3体育赛事的举办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发展。

200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批复》中明确指出:“积极支持福建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对于全运会、城运会等部分比赛项目承办省市不具备场地条件的,优先考虑由福建举办。”“鼓励福建举办两岸间的体育比赛,特别是深受两岸人民欢迎的传统运动项目,如龙舟、武术等。鼓励一些福建的传统优势项目,如举重等,定期举办海峡邀请赛及海峡青少年展示交流节等活动。”“鼓励各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通过增挂‘海峡西岸×××基地’牌子,来促进的体育项目交流。”[4]这样,从地方到中央,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这也为闽台两地体育产业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闽台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挑战

4.1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台湾当局针对其所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积极开放大陆经贸措施的政策措施后,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限制仍多,对大陆市场开放幅度不大,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的拉动力仍受到制约。可见,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闽台经济产业的合作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在目前两岸经贸关系出现有利环境和新格局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强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4.2加强闽台体育产业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闽台体育产业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等制造业上,然而,这些体育产业总体情况存在着一些弊端:产量高、利润薄;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因此,福建省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台胞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合作与投资,实现闽台体育产业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应组织人员对福建体育产业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合理规划体育产业结构,加大闽台体育产业在体育旅游、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康复等方面的合作,形成闽台体育产业合作生产链,有力提升海峡西岸体育产业竞争力,打造体育旅游、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体育竞赛等多元合作途径,加强两岸合作交流,进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奋奋.论闽台体育文化交流[J].体育文化导刊,2008.7:38-40.

[2]叶公鼎.论运动产业之范畴与分类[J].台北:运动管理季刊,2001.1:9.

第9篇: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 海峡两岸“自贸区”与“自经区”物流竞合研究 基于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模式来简论福建自贸区对港口经济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新机遇 海峡两岸自贸区可行性分析 两岸竞合水涨船高 闽台印刷产业对接的经济效应分析及两岸出版交流先行先试探索 基于动态规划的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最优路径研究 中美竞合结构中的两岸关系 自贸区物流管理研究 基于两岸社会融合的两岸文化交流研究 基于区域极化理论的厦门港与闽台两岸经贸发展关系分析 宁波对接上海自贸区对策研究 福州保税区:立足两岸拓展物流 两岸服贸协议的真假议题 两岸服贸协议的利弊与得失 闽台两岸太极流平台构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块链的自贸区跨境支付研究 浅析苏州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 致力自贸改革试验打造两岸共同家园 基于竞争性视角的我国与自贸区伙伴货物贸易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赢在自贸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林晓伟,李非. 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 国际贸易,2015(1):16-21.

[4] 王勇. _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及对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J]. 台湾研究集刊,2014(6):53-56.

[5] 苏美祥. 闽台物流业合作的基础与推进策略[J]. 两岸经贸,2012(4):43-47.

[6] 魏澄荣,吴德进,黄继炜. 闽台物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亚太经济,2013(4):138-141.

[7] 陈冰芳,林强,叶玉娟,等. 闽台物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2015(1):26-28.

[8] 朱勇进. 闽台合作升级对福建物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物流科技,2012(9):50-52.

[9] Stephen Hoadle, Yangjian. China's Cross-Regional FTA Initiatives: Towa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J]. Pacific Affairs, 2007(2):327-348.

[10] 孙璞. 青岛港与日照港的竞合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 薛永平. 辽宁省与日韩区域物流合作与竞争研究[D]. 大连:大连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