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

第1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1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1.1毕业设计的选题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必须符合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内容;选题要结合实际,题目应尽量从科研、社会生产实际、企事业委托设计(研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出;题目要有一定数量的更新,学生必须一人一题,对于大而难的课题,可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题目必须符合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题目要适当,要考虑到题目的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2-4]。我们按照“提早介入、双向选择、一人一题、注重创新”的原则,在第七学期就开始了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工作。在第七学期,由指导教师结合科研、社会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等提出题目,不易直接提出题目的研究领域及方向,由教研室讨论审定;学生也可结合自己的签约单位和工作去向,自行申报题目,经指导教师认可、教研室讨论审定、批准后,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教研室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并由指导教师将题目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明确每个题目主要研究内容。学生根据公布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选题,选题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确保一人一题,由教研室公布学生选题的结果。选题确定后,由指导老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提早介入、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为新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巩固、验证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加对工程背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某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工艺原理和方法,学会从生产实践中找出与设计相关的控制点及检测方法,收集生产实际下的数据,为毕业设计积累资料[1]。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和针对性,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先实习后设计的模式,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就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纸。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先进行资料查阅,撰写开题报告和进行工艺比选,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去现场实习,提高了毕业实习的效果和针对性。为了确保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进行了严格的考核。除了每天在实习现场进行随机检查和提问的同时,我们还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考核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逐组逐人进行。通过口头提问、检查实习日记和实习资料的收集情况等来检查和考核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对在检查和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实习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和实习工段的平、立面布置图。通过随机检查和阶段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同学们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保障了毕业实习效果。

1.3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节点管理”,做到“段段清”

我们将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开题、工艺论证与生产流程的确定、工艺计算与设备选型、绘图、非工艺部份设计说明、技术经济分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毕业设计答辩和毕业设计总结及归档等十个节点,对每个节点都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见表1),并指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辅导教师,在节点工作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该节点的专题讲座和辅导,并要求其他指导教师参加旁听和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统一做法和要求。每个节点完成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该节点的材料,供指导老师检查和验收,并做好记录,做到“段段清”。

1.4搞好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等“三检”工作

开题检查在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进行,一般采用开题答辩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将开题报告做成PPT进行汇报和答辩。通过开题答辩检查学生是否充分了解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工作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备课题所要求的客观条件,内容是否符合选题要求等。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中间阶段进行,通过中期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按工作进度规划进行,设计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指导教师是否认真负责等,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结题检查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毕业答辩前进行,通过结期检查审查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是否规范、合格;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结题检查符合要求的学生提交交稿和答辩申请,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方可上交设计文件,参加毕业答辩。将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等“三检”工作的情况做好记录,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2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39-03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兴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第3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1.1学生因素

1)主观积极性。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的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然后近年来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学生把毕业设计仅仅作为一门功课来看待,甚至认为其它功课已经通过,自然毕业设计肯定也会顺利通关,这种典型的应试式思维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就业越来越难,学生要找忙于工作,投入毕业设计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在历年的毕业设计中也存在着前期文献调研与设计工作不努力,等到答辩前期突击的现象。

2)基础不扎实。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例如,我系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对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看不懂专业的参考文献,系统方案设计不出来,经过指导老师耐心指导,仍有些同学一窍不通。涉及仿真,有一部分同学,连Matlab工具软件都还要现学。这些现象都体现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严重制约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

1.2教师因素

1)主观积极性。教师方面,由于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开展科研工作,带学生做毕业设计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用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我系教师教学任务尤其多,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多数教师还承担了课题教学,课程设计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谢七月(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教学工作。这几年绩效改革不鼓励超工作量,毕业设计工作又持续周期长,学生知识结构又层次不齐,因而有些教师对毕业设计态度不是很积极,指导效果明显受影响。

2)指导老师队伍本身的专业素养。热工自动化专业方向比较细,开设热工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很有限,我系极少教师本科专业是热工自动化的。由于教师资源相对紧张,即使缺乏系统的工程化培训与实践的新进教师也承担了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虽然没有能力指导毕业设计,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也只好勉强上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而且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1.3客观因素

1)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部分同学还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各类事情,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满打满算仅仅14周,也就三个多月。而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文献调研、文献翻译、开题、设计、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保证还能有充足的时间对毕业课题做深入的研究。据我系历年数据,不能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的学生多达40%,而能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做出较好结果的学生不足10%,这类学生往往是提前参加了相关课题或是有扎实的基础,而基本完成任务书内容的学生将近50%。

2)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激励学生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尽管在毕业设计过程已经按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开展了检查考核,而且也制定了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但指标不够具体,考核过程有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考核。即便将考核模式向以实物、图纸、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但因这些内容无法在三个月内实现,因此,无实际全面实施考核的可能性。

3)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的,不够灵活,既难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难以提高落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考虑不周全,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其它客观因素。影响毕业设计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实验条件紧缺,企业合作较虚,大部分设计电厂自动化的实验缺乏实现条件。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毕业设计时间的调整

从本届毕业设计开始,我校开始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把前期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最后三周,要求在这三周内完成文献调研,英文文献翻译以及开题报告。然后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部分寒假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为开学初的毕业实习做准备工作,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参加毕业实习,增强毕业实习的针对性,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进一步的落实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我系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给与更为合理的毕业设计时间。对于成绩前10%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初结合毕业后的计划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这学期内进行文献调研与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争取在第六学期末进行开题,利用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鼓励结合设计结果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总时长达到三个学期,这个时间相当于目前2.5年制的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从而保障这部分优秀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毕业设计做的更加深入。对于成绩前30%左右的学生,则可在第七学期初选题、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对于成绩一般以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采用学校统一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第七学期中后期选题,第七学期末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保持在半年以上。而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

2.2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由于教师资源相对不足,为了更好指导毕业设计,我系正探索指导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我系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均在120人左右,而现有专职教师只有15人,平均每位教师指导8名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热工过程自动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几乎包罗万象,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对每个领域均有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优势,探索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尤为重要。鉴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面临工程实际方面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急盼有教师的指导。因此,指导教师每周安排一次答疑与讨论,每个工作日下午安排一名教师开展集体指导。提前安排时间与地点,即时通知学生,学生既可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可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相关领域的教师参加集体指导。

2.3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探索

我校已使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先由教师命题上网,然后由学生上网选择,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最后指导教师确认。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系对选题工作进行了探索。首先从命题上把好质量关。要求指导教师分别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我系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选题期间,组织教师对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严格评审打分,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予以通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保研的学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可以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冲刺校优秀毕业设计。对于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从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命题结合生产实践,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研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科研题目进行研究,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将来研究生的深造打好基础。对于力争进入特别优秀学生的选题,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将组织面试考核,考核成绩供命题教师参考。学生在选题期间,即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命题教师根据选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命题要求相吻合的学生,确定选题学生。

2.4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根据学校与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我系制定了管理细则,探索从制度建设方面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改革方面如下:

1)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给学生阐明毕业设计的严肃性,明确指出毕业设计将从严把关,从而使得学生端正毕业设计的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场所开展工作,从而便于指导教师检查与指导,规定学生每个工作日必须在指定场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由指定学生负责每天的考勤,系指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考勤检查,从而改变以往懒散的作风。学生每周参与答疑,即时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指导教师将记录每周的答疑情况。指导教师严格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2)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督查工作。为了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学校与学院有教学督导会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我系将加强这方面的督查,每周向学生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将设立经费进行奖励,对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要予以奖励,为了公平起见,对于指导非特别优秀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教师,系将加大力度奖励。对于指导不力的指导教师,限制下年的指导人数。

3)严格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为了使得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毕业设计,有必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考核,而不是只注重毕业设计的最后结果。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三阶段进行检查考核:第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初期):检查师资配备和设备条件、课题审查情况及学生选题结果。第二阶段(中期):深入教学现场,进行实地检查,通过观察、提问,考察学生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同时检查教师的工作状况,依据毕业设计管理细则对教师与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第三阶段(后期):这个阶段重点抓好答辩资格审查工作与成绩评定工作。学生答辩前,要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经“审阅”、“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成绩由“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0%、30%、30%。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为了避免教师担心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偏低或答辩通不过给自己带来麻烦,系指导小组将协调后续工作,使得指导教师能客观评分。为了客观公正进行评阅,采用集体交叉盲审形式。严格按程序组织答辩,避免走过场。

3结束语

第4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毕业临近,而这个是准毕业生实习的最佳时期,是参与工作之前最好的练兵,而我作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毕业实习全面落实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并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下面就是我的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基本情况

实习时间××年月日—××年月日,共七周。

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个。在自治区内个实习点,区外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实习人数

()实习学生。届三个毕业班的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实习指导教师。共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收到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收到学生实习报告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份;毕业设计每组份,共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共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5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团队协作 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35-02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 Based On the Team Cooperation Study for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Xuesong Chen Jinping

(College of Pipelin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ina Univevsity of Petroleum,Shandong 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is a rehearsal stage in the field of graduates into practical engineering,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based on team collaboration to build and practic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design patterns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mote mor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ivil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Team collaboration;Whole process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和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就是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地位举足轻重。

研究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为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借鉴。

1 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十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总结,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并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和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规划选题、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到结题考核都存在许多问题。

1.1 选题单一

选题以工程设计类为主,结构形式以框架和砌体结构为主,设计题目和结构形式多年不变,由指导教师确定方案,设计空间受到任务书制约,不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高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工作的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题目虽然各异,但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和内容无异,浅层不利是抄袭现象频发,深层来看不利于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难以达到毕业设计教学目标。

1.3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指导设计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验,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用于指导的时间较少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的因素。

1.4 学生积极性不高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客观上迫于就业和考研复习的压力,无暇将很多时间用于毕业设计。

2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2.1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根据毕业设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和科研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协调。团队合作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分工和协作,互相帮助完成设计。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十分明确,对合作者的工作内容通过讨论增进了理解,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这种研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 全过程各专业整合

在一系列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最后,开始的毕业设计课程,目标就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作为结束大学四年学业的最后一门课程,该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专业的拓展整合。团队合作为专业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专业整合得以实现并最终达到重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标。

就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而言,形成建筑学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其他相关专业的协作,使各专业的学生的知识进行互补,在设计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协作,能提高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水平。

3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构建与实施

3.1 构建指导教师团队,保障全过程设计

合理构建指导教师团队,是基于团队协作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每个团队总指导教师由资深教授担任,每位学生也有各自指导老师。例如,科研题目一般以科研课题项目组为指导团队,由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素质高的教授担任组长,各分支课题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也可邀请科研方向相关或相近的其他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指导团队;设计题目则由专业教师协调组成几个平行团队,由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带队,带领中级职称以上教师,邀请校外企业或设计院工程师和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建指导教师队伍。

根据我校土建专业现状,我们于2013年开始构建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每个团队由7至8名学生,指导教师分别来自于建筑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环境、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单体建筑物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工作,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的全过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在总指导教师的协调下,另外5至6名指导教师各承担相关专业指导,学生根据团队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要求,在指导教师设置的各层次的交流平台上沟通、交流、协作,在专业规范的框架下,不仅系统化并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全面并直观地了解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厚基础,宽口径”得以保证。

3.2 根据实际项目和工程确定课题

基于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根据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来源有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中的实际课题,有相关学科教师的在研项目或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具有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前沿的特点。通过实际工程的历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专业思想,接触到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术追求和专业自信心。以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中不仅包括本专业教师,还邀请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渠道,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优秀的设计和实践成果有机会应用于实际工程。根据实际工程选题的毕业设计成为了真实工程的演练,甚至实际工程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系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的工程项目,科学选题,保证课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任务分配明确,研究内容联系紧密,适合团队协作配合与完成。

3.3 合理组建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需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组建,每个团队不少于5位学生,团队的组建应权衡专业构成、学生志愿、学生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而确定。首先,专业组成应包括本专业的学生,也可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其次,毕业设计之前的筹备阶段,应征集学生意向,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平时成绩,尤其是课程设计成绩,合理划分团队。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拔专业能力较强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或联络人,有助于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头作用。布置任务时应尽量做到任务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学习过程中,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加讨论、汇报,各负其责,有助于促进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办公楼设计可分为3~4个方案,每个方案要有不同的侧重要求,建筑方案阶段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定时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方案的优缺点,互通有无,改变以往每位学生埋头只关注某一种设计方案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掌握各种方案的设计要求和要点。

3.4 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管理人性化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面试、求职的紧张阶段,部分学生还应单位要求到现场实习,很难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往往出现不能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而在临近答辩再集中突击的情况,设计成果东拼西凑,质量较差,年复一年,毕业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足,并严重影响本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的正确认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毕业设计实施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和人性化的过程管理结合。

所谓标准化质量管理,即根据照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过程划分为4~5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末都进行学生汇报,教师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打分,得分计入毕业设计课程总分。过程管理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阶段工作目标,并按时参加汇报和讨论,不限定学生出勤率和工作时间。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确保了毕业设计质量,弹性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规划空间,更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

4 效果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我们根据土建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从科研和实际工程出发,实施的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 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工程设计各个阶段,整合了原有的零散知识,形成了较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重要性也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学生学会了沟通,进而提升了创新能力。

4.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与进步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激励着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紧跟科技前沿,不断学习。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培育科研课题立项。

4.3 展望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鼓励部分中、低年级学生参与到毕业设计团队中来,尽早接触和体验工程实践,承担实验工作或基础性的科研工作。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毕业设计以外,还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各类课程设计等,很多课程都可开展基于团队协作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5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占了近40%,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工程技术人员结构性紧缺问题却仍非常突出,根本原因是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高等工程教育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加强毕业设计的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构建并实践了基于团队协作的全过程毕业设计模式,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一个全过程的实际工程设计工作,或参与一个相对完整的科研课题活动,为即将开始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蒋永生,邱洪兴,曹双寅.土木工程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2002(5):1-4.

第6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建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发展对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懂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电气、自动化、通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教育部和建设部共同审核并批准的智能建筑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运而生。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于2006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方向。200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专业,结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建筑电气安装公司、自动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大型酒店、体育中心、写字楼、智能大厦、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工作,还可在设备生产单位和管理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1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我院根据培养本科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专业每学年都结合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其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军事技能训练和计算机强化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了金工实习、英语强化训练、电工实习1、电子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了电工实习2、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应用训练、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等,第四学年安排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实践教学时间在42周左右,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2.95%。

2 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物理实验32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上机共56学时。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电路系统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共96学时,工程制图上机8学时。专业模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验8学时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另外,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与PLC检测技术等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了学生深刻理解相应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90.90%。

3 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建成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

为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学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科学制订和认真执行实验室规划,加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力度。2008年,建设建筑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2009年,建设住宅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从2011年起,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抓手,在项目的资金控制、前期调研、计划论证、采购招标、合同论证、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稳步推进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施,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现在,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拥有21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现有价值2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在校学生的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服务于校内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校外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目前,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专业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给排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与供配电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对讲门禁系统、巡更与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三表抄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室内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群控电梯系统实验;建筑影音与会议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声道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扩声、会议系统实验。

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实现了智能集成工作站集成软件技术方案: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3个实验室的24口百兆可管理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智能集成工作站的三层交换机连接;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IBS),采集实验室教师机设备管理信息,将各实验室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系统集成平台上,集成软件监测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5个设备所有数据信息;教师版集成软件与学生版集成软件的通讯协议代码开放,方便学生自行开发集成;智能集成工作站学生机两两一组,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机与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三层交换机组成局域网;智能集成工作站显示的设备运行状态参数通过投影仪显示到屏幕上,将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设备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网络服务器上,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清晰,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新颖性。

4 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全面广泛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设置的实习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于每一次实习实践教学,都制定详细的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等,并制定较为可行的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总结,为各类实习教学文件的修订提供依据,便于以后实习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加深了对机械加工中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工电子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调试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学习和了解了智能化建筑行业工作流程以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了解和掌握了建筑电气工程和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系统设备的组成、运行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范等内容,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方法与软件功能等。除校内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外,我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国内1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实习场所设备齐全,实习内容全面广泛,涉及电梯、空调、建筑供配电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室内外照明工程、舞台影音系统、给排水工程等,满足了本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互助关系。

5 课程设计内容丰富,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课程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在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设计的能力,训练设计构思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设计有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和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内容既重视课程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指导书给出相应的参考书和相关的国际著名的高校、研究机构、电气公司的官方网站,供学生参考使用。学生相互探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重视设计的过程考核。

6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作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

为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我校制定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选题、任务书、开题论证、资料翻译、教学情况记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进度情况、成果的规范格式、学生完成任务数量、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工作三级总结、毕业设计校外评审等进行了规定,严格评审和考核,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紧紧围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工程、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PLC、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选题。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是工程应用型课题,部分课题是结合指导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或学生就业意向企业的研发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包括子课题)为原则,几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较大的课题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独立完成部分。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历和能力,我校首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8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由28名教师指导,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专业水平较高。

严谨的计划、严格的规范和严密的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按章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我校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档案中抽出校内评阅成绩表后,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外专家评审的成绩与校内评审成绩高度吻合。

7 制定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实验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课内开放实验由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学生通过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课外实验,并有指导教师在场指导。

目前,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参加的竞赛有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近几年来,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一届、第五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和利时杯”电气可编程控制应用大赛江苏预赛二等奖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8 结束语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布置,组织周密,安排恰当,执行情况良好。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等实践环节,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建筑设计施工图识读、建筑电气设备选型和安装使用、建筑智能化信息处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等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定的教学和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邵世凡.用创新思想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1):77-80.

第7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统计指标 就业率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布制度(以下简称就业率制度),并沿袭至今。10多年来,就业率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围绕就业率制度问题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分析就业率制度的产生、作用和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率制度。

一、就业率制度的起源

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实现正规就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毕业生生活得以保障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而毕业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因此,了解就业状况,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进行就业率统计显得尤为迫切。

就业率统计之初,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就业统计范围,各地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统计方法是以有明确接收单位且领取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含定向、委培)和继续学习(考取专升本、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等已就业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研究该统计方法不难发现,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隐性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无法反映出来,统计结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率,而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的报到率。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量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接收毕业生,以及部分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根本不需要就业报到证,部分毕业生亦不签就业协议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社会现实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此,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公式中“毕业生总人数”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明确接收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的大学生人数,以及继续学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灵活就业(含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大学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就业愿望,但截至统计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暂无就业愿望、拟继续学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度的9月1日和12月30日。

二、就业率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

(一)就业率制度提升了高校的就业意识,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主要经费的投入等均由政府统揽,培养的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实现全部就业。政府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只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不需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更没有主动面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强烈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既要求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更要求高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迫使高校同市场和竞争逐步密切相联,而不能超越外部社会行为环境而存在。20世纪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生源竞争压力日趋残酷。就业率制度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也深深地触动了高校,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意识、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改革教学和人事制度,优化就业指导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快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的步伐,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率制度成为了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抓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结束,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包括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招生和就业等各种不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来到,这些带给高校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但高校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就业率制度的适时实施,成为了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有力抓手,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了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为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就业率制度,让社会评判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高校也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就业率制度。2002年政府又提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明确要求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合作或产学研(教育模式)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经受市场化竞争生存压力的检验。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04年,国务院要求“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2006年,教育部又要求“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必须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对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下降的省市,要暂停其新设本科院校,并停止其高职院校的备案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就业率制度在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施,高校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并切实根据市场的需要、要求和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就业率制度促进了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运行,实施的是一种“资源约束”(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为主、“需求约束”(指根据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为辅的发展道路,以至于高校长期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本位,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颠倒了高校建设的本位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非社会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的模式,致使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本位、面向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毕业生,以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本位。就业率制度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2003年国务院又要求“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就业率俨然成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就业率制度实施以来,各高校努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时俱进的各类人才,努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就业率制度提升了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引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就业率制度不仅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更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毋庸讳言,就业率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进展状况,而且还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认可程度,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每一个考生及家长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能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生活得以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家庭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同时,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政府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就业率将积极地引导考生与家长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社会认可程度和自身的需要合理填报志愿。

三、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一)现行就业率统计对象范围过宽。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率应该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有就业愿望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现行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将继续学习毕业生纳入就业范畴,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毕竟继续学习毕业生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和获得劳动报酬,而且用这种方式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的要高,显然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笔者认为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亦不应该列入就业率统计之毕业生总数范畴,否则,其统计结果亦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

(二)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公信力不够。国外高校的就业统计,一般是由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来统计,同时有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以保证就业统计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自1999年至今,我国就业率统计实施的主体一直是高校,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机构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统计结果与统计者本身利益攸关。即使教育部和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也往往是高校统计数据的汇总转发而已。因此,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缺乏公信力,官方引入独立统计机构势在必行。

(三)现行就业率无法客观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技术指标,而就业状况本身就含质和量的情况,但现行就业率仅表明截至某个时间段有多少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某个专业有多少毕业生有工作干,无法体现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也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亦无法客观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

(四)现行就业率已无法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可分为正规就业模式和非正规就业模式。正规就业模式指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就业部门实现就业的模式,非正规就业模式是指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等非公经济实体,以及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的模式。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均以正规就业模式实现了就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时代,一方面是逐年创新高的毕业生总量,另一方面是没有明显增加的有效正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环境异常严峻,致使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数总量迅猛增长,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非正规就业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虽然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波动,但现行就业统计指标根本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更无法反映出就业内部结构已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据以理解或判断就业进展的程度。单一就业率指标很难客观反映就业生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很难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中科学定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设置必要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生性(基础性)和再生性(结构比例性)指标,修正和完善现行统计方式。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描述。根据毕业生就业过程所呈现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状态、就业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设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首先,根据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状态,可以设毕业生总数、已实现就业人数、继续学习人数、待就业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等一级基础性指标。其中毕业生总数为已实现就业、继续学习、待就业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和。其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可以设签约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等二级基础性指标,以及反映灵活就业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等三级基础性指标。再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国工作等二级基础性指标。当然,还可以设置描述高校专业供需情况、毕业生性别和年龄,以及毕业生实现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等指标。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设置适合的基础性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描述。根据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础性指标的描述,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如下几种基本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总量指标。该公式剔除了继续学习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及更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同时,该公式与社会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形式和内容均相同,对全社会来说不会对继续学习人员重复计算就业率。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100%=1-毕业生待就业率

2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指标。当然,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就业环境的优劣。该指标也可细化为考研率、专升本率和出国留学率等,从而为具体的研究项目提供分析数据。公式如下: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它便于从宏观上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可以细化为自主创业率、自由职业率和临时就业率,从而可以更详细地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式如下: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第8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1.1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1.1.1管理文件齐全,但执行过程存在问题。我校重视毕业设计有关教学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对毕业设计制定了较全面的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指导教师,选题原则,过程管理及检查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在《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手册》中提供了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及具体格式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负责检查毕业设计的教师不全是专业教师,他们往往不能发现专业上的问题,而主要检查设计说明书的格式问题,这使得指导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格式审查上,对设计内容的指导时间相对减少。

1.1.2防抄袭软件的引入,并不适用于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学校为了杜绝毕业设计(论文)的抄袭现象,特引入了防抄袭软件。但对于给排水工程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成果是图纸,防抄袭软件不能检测,所以只能检测设计说明书。而设计说明书中的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大都来源于课本和规范,重合度很高。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重合率检测,在毕业设计后期,学生们不是忙于修改图纸,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降低设计说明书的重合率上,有的甚至随意修改设计说明书,这已违背了引入防抄袭软件的初衷。

1.2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校给排水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对现行规范研究不够深入,近几年规范变动较大,哪里作了哪些修改,并没有作调查研究。这使得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2.2部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其它教学任务,无法在毕业设计中时刻监督学生,只能做不定期的检查与指导,一些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解决。并且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较多,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很难做到全面兼顾,难以确保整个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1.2.3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所以无论读研,还是工作,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有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也因此而相对放宽,近几届毕业生中也从未出现因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以至于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1.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3.1时间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择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忙于应聘不按时回校,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这已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2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成绩都在及格以上,所以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套用课本和规范中的计算步骤,以完成设计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设计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使得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严重脱离。

1.3.3前期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学习不够认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课程设计敷衍了事,以完成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内容;毕业实习只是简单“走过场”,并未意识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这些都使后继的毕业设计不能顺利进行。

2提高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继续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并适当辅以学校的检查,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防抄袭软件的引入,不适用于给排水等以图纸为主要设计成果的专业。给排水专业的图纸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只能靠专业教师评定。而其设计说明书中引用课本和规范部分不能随意更改,学校在进行重复率检测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2.2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来我校开办讲座,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企业,学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

2.3提前安排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为了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我们在第七学期提前就把毕业设计的任务下达,让学生可以提前到实际工程中去考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进度,一旦进度滞后,通知该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相应降低一个等级,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紧迫感。消灭学生毕业设计100%及格率的思想,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2.4精心准备毕业实习,使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应对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设计内容,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

2.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开放型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到设计部门或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生产第一线,真正实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真题真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一些单位可能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这种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择业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还提高了专业就业率。

3结语

第9篇:毕业设计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可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熟练度;同时,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 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革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具体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来进行改革探讨。

1.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1 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般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二个阶段(即第六学期的第6周—第14周),总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选题、调研、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最后答辩等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具有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1.2 重视度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聘工作上,而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则疲于应付,心有旁骛,无法专注于论文设计与论文写作上。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形式上的综合作业来对待,没有在相应的时候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临近答辩该定稿的时间还在匆忙的修改作品和论文。

1.3 选题局限

我院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在选题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课题缺乏工程背景、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只需要将系统界面稍作改动,将别人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系统和论文。

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本身来自生产实际的应用性课题,但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的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大部分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学校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相关表格,如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检查。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联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困难。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严,且对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的态度,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缺乏详细的过程管理计划和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

2.具体改革措施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提前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每年的9月初就应该布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明确强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使大家心中有数,提早安排毕业实习工作。在12月初,给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日程”表,日程表要详细安排从毕业实习初期到次年5月中旬有关毕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要求。

2.2 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多元设计模式

2.2.1 联合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前提下,学校应支持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去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系里审批,还要请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2.2.2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经常返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沟通,指导教师应该详细布置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2.3 校内实习与设计。对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且未能找到校外实习设计单位的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帮其选定课题,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完成实习与设计任务。

2.3 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实习与设计

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备考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计算机类认证考试如“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Oracl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几种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顺应学分制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

3.改革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应提前部署,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将毕业设计形式由单一模式转化为多元模式,将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寻找任务,鼓舞每个学生勤奋学习专业课程、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大型专业竞赛和获取权威证书提高专业竞争力。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用人单位可将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考察和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科研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姜桂洪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J].职大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