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有关国庆的诗歌精选(九篇)

有关国庆的诗歌

第1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论文关键词:诗史风范浪淘沙诗歌发展新诗诗话传统诗歌编纂品格地方

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史,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诗的品格与史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写作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发展史》的编纂历时四年之久,终以其灵动而不散漫,严谨而不呆板,厚实却非堆砌,宏大却不落虚空的诗史风范,对2O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做了一次完满的总结,也向中国诗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呈上一份丰厚的世纪贺礼。“治史者不必是诗人,但不能没有一颗诗心”,编者对诗歌的透彻理解、精辟见解和准确的评价,正是“诗心”跳跃、诗之品格的充分表现。编者对诗歌的鉴赏更多是从“诗何以为诗”的诗学本体观出发,从题材的选择、诗体的建设到诗情的体验及美学观念的演进等多方面着手,对20世纪重庆的优秀诗歌、诗人及诗评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史的源流中重新开掘出重庆新诗的另一番审美境界。从崇本尚先、择善而从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田园小诗诗人杨吉甫,到以八行体创作闻名而被誉为“沙八行”的沙鸥,微型诗创作的重要人物穆仁,以及辛勤耕耘于诗坛的“五色土”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上都颇有建树,但至今尚未引起诗界的足够注意。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长期淡漠,大大削弱了重庆诗歌的整体实力和影响。而《发展史》正是在文学审美的“诗心”关照之下,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让其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展现出重庆诗坛真实而又更为完满的艺术风貌。

写诗史,除了诗之品格,更须具备史之风范,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编者高屋建瓴,从史的高度出发,在掌握了大量重庆新诗史料的基础上,从时间坐标轴上来纵览20世纪重庆新诗的流变,以全新的审美角度对重庆20世纪新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打量,进而挖掘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固有的本土特色。《发展史》还将诗歌、诗人与诗评家一并纳入诗史的视野,诗与诗人参照,诗与诗论相印证,在诗歌史的体式编排上独具新意也更为合理。20世纪重庆的诗歌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编者将诗史发展放在社会政治这一大背景之下予以观照,紧紧抓住抗战和新时期重庆新诗发展的两大高潮,将重庆新诗的流变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不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先锋,将重庆本土诗歌、诗论的独特的区域特色凸显了出来。吕进先生指出“重庆新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东部的先锋性,又包容了西部的边缘性,颇具研究价值”。正是在对重庆新诗独具慧眼的认识之下,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像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梁平、李元胜等已在全国诗界较有影响,曾获得全国大奖的诗人,还对少数民族诗群作了重点扫描,对冉庄、何小竹、冉冉、冉仲景等代表诗人作了专节讲述。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界限》也纳入了诗史的视野,并对这批上世纪末依托网络崛起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体现出治史者眼界的宏廓与气度的恢弘。

第2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抗战 陪都 古典诗人群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

抗战时期陪都古典诗人群体蔚兴,各种群体雅集结社频繁,古典诗歌的脉络在陪都重庆绵延不绝。诗人的雅集活动彰显了陪都时期诗歌创作的存在样态,诗歌创作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具有“群”功能的社会行为,让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在新诗蓬勃兴起的压力下获得旧体诗群体的认同。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群体或以地缘,或以学缘,或以职官相区分,形成规模不一的群落,如果说“壬午年重九雅集”是以职官为关系网络形成的诗人群体典型的话,?譹?訛本文关注的“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便是以地缘为关系网络的雅集群体典型。

癸未年展上巳雅集举行于1943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因是上巳后一月,故称展上巳。此次雅集地点在重庆七星岗,雅集者共四十二人。雅集以兰亭序文分韵赋诗,后集为《癸未七星岗展禊诗录》。“癸未四月三日,渝州西郊七星岗展禊,以兰亭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四十二字分韵。”?譺?訛雅集诗歌本为诗人群体的应景之作,往往雷同而乏新可陈,然正是这种相似才可窥见诗人的群体心态。此次雅集赋诗呈现出一种对于地域的偏好,较为集中于会稽、重庆、南京这三个地域概念,诗歌中的地理名词透露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当下心情以及未来期待,可由此切近陪都古典诗人群体在1943年的心态。

一、招邀雅禊仿兰亭:会稽—重庆

陪都癸未展上巳的雅集,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的癸丑上巳兰亭雅集。兰亭雅集因兰亭序及诗成为千载之下文人追摩的风流的典范。上巳修禊也成为一种文人诗歌活动的常态,历代绵延不绝。时至抗战时期,陪都的古典诗歌活动也盛而未衰,修禊赋诗也是古典诗人们的习惯延续。当然,此时修禊相较于兰亭之会已经时过境迁,诗人们对于兰亭修禊的追怀也有了当下的陪都心情。在诗人们的诗歌中,兰亭之会的会稽与当下的重庆,成为一对对举的空间概念。

雅集文人不少曾游览会稽兰亭旧址,所以当下的空间对比是记忆中的会稽山和陪都的七星岗。“昔余游会稽,兰亭展清眺。曲水但陈迹,流风怀逸少。今情挟古欢,异代有同调。山城隐冈峦,七星长炳耀。群贤盛江左,声气剧虎啸。”(简易,得少字)记忆中的会稽山风景秀美,羲之风采宛在。而现在的陪都山峦叠嶂宛,七星岗也层峰如翠,让人怀想浙中山水。而此时陪都的人文景观更让人有当年兰亭群贤的联想。俞友清的诗歌也包含了这样的时空追怀:“髫龄游会稽,临风仰昔贤。山秀风物佳,人以地灵传。中年客南北,饥驱人事牵。未忘山水游,蜡屐意忻然。海上动干戈,吴门染腥膻。挈子仓皇逃,西行百忧煎。清秋入三峡,神女拥髻妍。何来古巴州,谋生溷市廛。潇湘多词客,邂逅识钝禅。长沙王君祖柱。同抱孤僻性,喜结文字缘。展禊招良朋,冈畔七星联。禁酒断杯■,■就茶塌烟。我辈穷书生,祓愁擘吟笺。荷戈虽无力,同仇志弥坚。旦夕收两京,高咏归来篇。休明谱铙歌,狂欢唱凯旋。觞咏继兰亭,乐见泰平年。”(俞友清,得贤字)这首诗歌更清楚地交代了这种空间置换的原因。会稽山在记忆中是一种美化的乌托邦,有着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美幻。但是战争的烽火却很残酷,诗人不得不离开故乡。所以入巴蜀的经历变成一种逃难,加上到重庆后诸事不易,有“谋生溷市廛”之谓。但是所幸陪都的诗友尚多,于是雅集的活动成为客中的慰藉。诗人们的诗歌雅集成为互相激励并坚定战争取胜信念的机会。于是,诗歌最后又回到对兰亭雅集代表的祥和悠游的文化活动的向往之中。

在上述诗人们心中,兰亭雅集被幻化为一种文化乌托邦,他承载着诗人对于田园牧歌似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幻境,是诗人们的一种隔着时空的遥远想象。和这个会

兰亭相对的是陪都重庆,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生存困苦的环境,这种对举中,诗人要树立的是一种理想的概念。但是兰亭的时代背景如果被拉近了看,也是“尚想永和年,亦非太平日”。(沈兆奎,得毕字)如果剥离幻想的沉醉,我们回到东晋的现实,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所以在这样的时空对举中,会稽和重庆又有了不一样的空间感悟,且看雅集诗歌:“癸丑溯永和,癸未客重庆。遥遥千载下,禊事同斯盛。会稽与渝州,禹踪互辉映。遭时虽■,嘉会且觞咏。清谈岂伊误,涕泪何须迸。但使心国家,风起中流榜”。(林德符,得映字)对于诗人而言,对两个雅集行为的比附,也是对两处时空的比附,癸丑和癸未,会稽和重庆,相似的是修禊之盛,不同的是修禊之人。晋代文人常常遭到清谈误国的讥评,但是诗人却要扭转这样的印象,心系国家便是文人风流的根本,这样的论调与当下的陪都抗战便融为一体。傅醒华的诗也持相同论调:“笑傲沧州五岳摇,伊谁夺得兰亭最。清谈误国永和时,长使千秋伤束带。我辈巴渝敌忾同,殊途共策皇图泰。乾坤终古几悲秋,卧听松涛传万籁。”(傅醒华,得会字)诗人们对于东晋文人的清谈终难释怀,但是时空转换下的陪都文人却担负了更多的家国责任,他们致力于出谋划策,也抱有同仇敌忾之心,文人所承担的是一种努力开泰平的重任。

一旦意识到兰亭雅集背后的文人无奈和当下诗人们所应有的担当,诗人们的诗歌就变得更为激昂和刚果一些:“我偕诸燕集山城,偏向新亭悼风景。不羡夜宴桃李园,要识渡江风鹤紧。嗟哉吾党二三子,东方生数三为准。好将华林射马文,换作凯旋铺地锦”。(曾大椿, 得岭字)诗人对于渡江风鹤的体认,也是对于当下战争情势的思考,这是所谓“吾党二三子”所必须懂得的社会状况。因为雅集诸人并非纯粹的文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民国政府的官员,他们对于战争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们心态和反战态度,将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胜利。  黄立也写道:“十年尝胆共黔黎,重庆而今忆会稽。甲■五千屏越北,貔貅百万振巴西。群贤赓举兰亭禊,三峡长留杜甫题。指日凯歌须纵酒,一觞一咏醉如泥。”(黄立,得稽字)这首颇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风采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有着兰亭精神的影子,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于兰亭的文人风流,而是来自昔日越国的三千将士吞吴的豪情。那种在越北和巴西的空间对举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意图援引的历史精神。

会稽和重庆,相距着遥遥的时空,诗人们在这两个空间中进行着自己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思考,兰亭雅集带给后人的是一种文化的怀想和现实的行动力,而对于兰亭雅集的历史背景开掘,也让诗人在时空的对举中获得更多抗战胜利的信念。

二、招邀湖湘客:湖南—重庆

陪都的雅集诗人身份决定了雅集的样态,至于诗人的地域身份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陪都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意味着一种去地域化的特征,诗人们的汇集是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地域迁移,当时陪都被认为是“人文荟萃”,涵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而古典诗歌的诗人群体构成,有着地缘的传统,但是我们关注到陪都雅集常常不具有地缘的明显特征,陪都这个特殊文化空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往往在按照新的关系网络建立诗歌联系。但是我们也要追问,传统的地缘关系对于陪都这样一个开放的更为多元的文化空间来说,其意义真的就淡化至此?

在对癸未年展上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缘在陪都也是一个重要的诗人网络编成机制,尤其对于向来倚重传统的古典诗人群。参与这次雅集的人数为四十二人,参与诗歌创作的为九十五人,其中湖南籍人士四十八人,湖北籍人士十一人,湖湘籍人士占此次雅集的大半。对于这种地缘身份,诗人们在诗歌中已有所涉及。“晤言多喜来三楚,俯仰何由托一丘”。(成惕轩 得修字)注曰:“与会者多湘鄂人。”“招邀湖湘客,裙屐各纷萃。”(李澄,得禊字)诗人们自己也关注到主体群体的“三楚”“湖湘”身份。

在诗人们的空间观念里,重庆和湖湘再次成为一组对举的概念。当湖湘作为故乡的概念出现,重庆作为一个战时的栖息之所,其间的空间转换就成为了一种思乡之情的表达因由。 “年来见性供伊兰,糙米藜羹可作餐。随分勉劳螳臂力,遂心犹羡鹿皮冠。巴山一脉千峦障,字水平流百尺澜。湔■及时莫惆怅,故园东望独凭栏。”(凌惕渊,得兰字)在该诗中,交代了陪都生

活的一些细节,“糙米藜羹”的餐食,可见在重庆战时生活的不易。巴山蜀水的景色虽然足供湔■,诗人也自道“莫惆怅”,但是最后一句故园东望却把一种客中的心态刻画无疑。凌惕渊为湖南长沙人,供职于重庆上清寺交通部总务司,诗中重庆和湖南的空间转换就在乡思东望的一瞬间。

龚声溢写道:“结侣登高冈,天风醒宿酲。兰蕙吐芳菲,修竹正青青。麦秀盈畴野,康济我庶蒸。长江天际来,蜿蜒下沧溟。日夜涛声急,若为鸣不平。回首望荆楚,兵戈正纵横。烽烟迫霄汉,四海苦飘零。观彼累累冢,恻然念忠贞。疾风识劲草,千古留香馨。慷慨发我歌,湔■继兰亭。”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呈现为一种对于故乡战事的关切。回首荆楚大地,此时正是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在尸骨遍野的故乡,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进入了诗人想象的视野,他的悲歌慷慨成为了对忠贞之士的褒扬。让诗人联系起重庆和故乡的是长江之水,宛若鸣不平的涛声让诗人将空间置换于长江彼岸的故乡。

对于重庆和湖湘而言,这是两个对举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举的文化概念,因为陪都的人文之萃是历史的被迫,而湖湘的文化传统,从屈原忠贞到楚歌婉转,都是一种经历了历史积淀的文化因子,在这些流离播迁的湖湘文人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烙印。向惺写道:“骚人千载缅灵均,荆楚自昔英才富。”(向惺,得又字)在重庆和湖湘的空间关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的对比。

“大雅久不作,颓波日以坠。安得追风骚,淫蛙息鼓吹。欲浼象教力,元音期广被。忆昔江汉滨,名流多荟萃。俯仰无古今,瑰奇抒妙思。南风今不竞,韶■嗟谁嗣。”(程保华,得事字)这首诗歌沿用了传统的文道一体的观念,认为诗歌的风雅与淫哇关系到世道的盛衰,而如今的九州烽烟,正是和大雅不作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责任便是扬■风雅,诗人很自然的回到自己熟悉的湖湘诗歌传统中。在诗人的回忆中,荆楚之地便呈现出和战争时期相对的一种文化的清明状态。那时名流如鲫,且古今入怀,妙思无穷。现在却是风雅衰微,道无嗣响。

湖湘文化传统中既有屈原、贾谊的文采风流,也有楚虽三户亦可亡秦的民风激越。故而当重庆和湖湘成为对举的文化概念时,湖湘的文化历史积淀固然为陪都诗坛的浓墨重彩,而湖湘的尚武精神在此时也颇为切合实际。林德符写道:“况乃湘泽间,英灵非遐■。先政有遗型,文教武功并。辞赋思屈贾,虾烈多剧孟。即今三户存,已然百战劲。”(林德符,得激字)对于文教武功的强调,使得湖湘群体在陪读充分地发掘出了自己的群体价值溯源。这也成为他们在陪都的一种精神支撑。王祖柱也写道:“烽火暗湖■,虏骑窥巴丘。道污国亦痱,坐蒙不祥羞。列座多楚士,三户切同仇。停杯感苍茫,击筑发商讴。愿言祓氛■,重奠旧金瓯。胜践追永和,■歌生绸缪。”(王祖柱,得修字)重庆正在发生的战火纷扰成为激发诗人产生空间跨度的缘由,“虏骑窥巴丘”写的正是当下的抗战之实,所以在座的具有三楚身份的诗人应该也必须怀有当年那种三户同仇的情感,这是抗战时期一种需要被强烈唤起的爱国热情。当三户同仇的概念因为抗战的现实被从历史的抗秦转换为抗日时,湖湘这个地域化的概念也被消弭在抗战的爱国情绪中。

湖湘和重庆这两个地域概念在雅集诗歌中成为一种切入陪都诗人群体地域化概念的极佳途径。虽然陪都并不需要依赖地缘来建立诗人的关系网络,但是传统的地缘关系却能让诗人们强化自己的地域身份,熟悉的湖湘文化背景,带来的是共同的诗歌宗尚、共同的话语背景以及共同的朋友圈子。这便是维系古典诗人群体关系的重要因子。

三、愿早还行在:南京—重庆

在雅集诗歌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域概念就是南京。重庆作为陪都,其政治地位相对应的城市便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了。南京作为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其诗人群体本就丰富,雅集活动也于春秋佳日在金陵山水间上演。当这些雅集活动移植到陪都,不知在诗歌中会如何呈现?  且看黄右昌之诗:“我昔旅金陵,爱梅等爱竹。吟梅冕国花,抛砖期引玉。中有王子(钝禅)诗,意远词芬■。浩劫典籍沦,孤本犹在篾。忧乐天下心,游豫岂关独。纷吾去首都,板荡天地覆。倾侧扰攘间,崎岖入巴蜀。筚路启山林,蓝缕开■屋。射隼盼高墉,浩歌响幽谷。荏苒逾六载,河山犹未复。”(黄右昌,得竹字)在该诗中,金陵和重庆的关系正如历史呈现的那样,南京的

梅花让人留恋,钟山本是王气所钟,但是战争来临也不得不迁都西南,而诗人们也不得不纷纷入巴蜀。“崎岖”一词道出蜀道之艰,也透露了诗人的入渝心态。诗人已经在重庆生活了六年却始终未能等到战争胜利。但是希望还在,所以在诗人雅集诗歌的末尾写道:“来岁聚石头,修禊钟山麓”。这种畅想支撑了诗人艰难的陪都岁月。

苏启良的诗歌也在战火纷飞中寄托着乐观的向往:“沧海正横流,烽烟来北地。鲸浪起东溟,势欲移神器。天西有高楼,建瓴如泰岱。江汉双带流,四方具形势。沃野称险塞,中兴惟此利。名士过江来,新都成暂憩。倏忽吾春秋,乡关多苦思。觞政集兰亭,赓绍前朝事。风景颇不殊,河山终有异。日夕望东旋,收京同饮至,人定可胜天,莫洒新亭泪。”(苏启良,得地字)所谓的沧海横流,烽烟北起,写出了战时的乱离,而重庆正是乱中暂时栖止的最佳去处,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战略考量都是作为陪都的最佳选择。所以才有了当下“名士过江”的情况。陪都虽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思乡之情和对于国家战乱的苦思。所以在重庆和南京之间产生了一种空间的向往,那就是还都。诗人的笔触也坚定而充满希望,“人定可胜天”。于是诗歌的空间便转移到长江之尾的南京。

吴学衡的诗歌也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六载春光羁旅情,昔游胜地忆神京。寻芳玄武樱桃熟,泛艇秦淮风月清。别后江山怜折柳,樽前烟雨怯啼莺。明年白下同修禊,收取鲸鲵见太平。”(吴学衡,得清字)对于南京这个地域概念而言,它既存在于记忆中,是秦淮风月,也是玄武樱花,这是旧京的美好图景;它也存在于未来,诗人希望能在第二年回到南京,在那里相聚雅集。在记忆和未来之间,需要完结的是战争。

卢前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细节的想象力:“南山不满眼,云气何■。闻歌春梦婆,去年落岭外。梦中长江水,嘉陵一衣带。流过我家时,莫涛益澎湃。儿正望爷来,老母倚门待。坐我涟湖上,■底发深慨。悬知朋簪乐,尚有挑菜会。胜事未及与,随缘掉书袋。更琢五七言,写此流民态。献我海■吟,愿早还行在。”这首诗颇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空间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让诗歌更具有一种张力,而这种张力从前容纳的是爱情,此时容纳的是亲情。诗人看到了盼望父亲归来的孩子,看到了倚门相望的老母亲。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己之亲,这是千千万万战争中分离的家庭。诗人还看到了朋友们的聚会,那也是无法参加的了,诗人全用手中的笔书写着三吏三别之后的民间疾苦。诗歌最后,也是以回到南京作为收束。

如果说会稽—重庆这对空间概念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那么金陵—重庆这对空间概念更多连接的是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追怀固然能带给现实以动力,而未来的期望也能带给现在以温暖。我们回望历史,知道1943年的雅集之后,并不能在“明年”便还都金陵,但是却也距之不远。1943年的战争已经进入最艰难的时候,也即将进入尾声。所以金陵的地域空间置想就带有一种积极的色彩。“金陵明岁会,举国共期之。”(钟德基,得之字)“明岁会金陵,中兴颂必有。”(龚张斧,得有字)在一种期待中,雅集的作品完成了它的空间想象。

会稽、湖湘、重庆,这三个地域概念的关系在《癸未七星岗展上巳雅集诗序》中可以得到发掘:“巴子故国,天眷在西,名士过江,衣冠麟萃。爰于癸未夏四月初三日命俦选胜,分韵赋诗,都九十四人,各有所述,数帙山阴,襟题汉上,古今异体,兼善其长。竞病无余,顺以为次,观乎南金东箭,荆楚多材,亦有玉洁兰幽,闺闱挺秀,马工枚速,王后卢前,各摅襟怀,俱呈芳润,扬风■雅,相期调协工商;念乱忧时,故知语多悲愤。可怜渝水,竹枝半是,新亭涕泪,固已同笙磬之清音,极玄黄之大观矣。”

该序对雅集缘由交代颇详细,也历数了陪都重庆的文事之胜。陪都文采所萃,不输王扬卢骆;而终究是名士过江,难免凄楚,这也道出了陪都癸未展上巳雅集的情感基调。而所谓的“数帙山阴”“新亭涕泪”则奠定了癸未展上巳雅集的历史基调,重庆与会稽相对举,陶抒历史胸怀。而“荆楚多材”也涉及了此次雅集的群体地缘关系,颇见此次雅集兴会的空间背景,重庆于湖湘构成了一对地域的关系,可以追索陪都诗人群体的地缘结构。而名士过江,终盼还都,这正是身在重庆心念南京的所在。此次雅集赋诗,便呈现如上的时空转换观念,可以此观察陪都重庆的诗人群体的心态。■

第3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摘 要:傅天琳是重庆这片新诗沃土的领导人物之一。在文化多元和诗性包容的年代,她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的诗歌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对其诗歌研究状况的梳理,来加深对其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傅天琳 诗歌 研究 述评

傅天琳,当代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诗作,其中,《绿色的音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诗《汗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组诗《苹果园之歌》获《星星》优秀诗歌奖,散文《小屋的故事》获四川省优秀文学奖。2010年,她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人奖,所以,她是我国当代诗坛成绩斐然的诗人,值得学术界研究。目前,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共搜索到30多篇研究傅天琳的文章,5篇硕士论文,我将学术界对傅天琳诗歌研究的概况整理如下:

一、从主体与创作的发展角度研究:

吕进《绿色的音符――傅天琳的处女作》(《文谭》1982年06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傅天琳离不开她所生活的时代特色,她的诗歌创作与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肖体仁的《果园.生命.艺术――傅天琳组诗《六片落叶》印象》(《当代文坛》2006年05期),从果园的沉思、生命的沉思、艺术的反思三方面体现出傅天琳是一位与土地血肉相连、与果园生命相依的诗人;吕进、李蓉合著的《没有结束的“诞生”》,揭示了傅天琳诗歌的独特价值;余薇野《朴实的芬芳――傅天琳创作扫描》(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概述了傅天琳的生活、创作过程;吕进的《傅天琳: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阐述了傅天琳诗歌内容的变化,进而,追溯出傅天琳创作过程中的心绪变化;张晨曦《论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写作》(西南大学,2010),围绕傅天琳诗歌中困难精神的底蕴对傅天琳诗歌中的苦难姿态及其深刻原因进行探寻。探寻三种姿态的原因有:早期教育形成朴素的生存哲学、生存环境萌发完善的审美人格、巴蜀文化情境中的自觉追求。李婕的硕士论文《梦会开出花来的――论傅天琳的诗歌道路》(重庆师范大学,2012)对傅天琳诗歌道路所蕴含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挖掘和对傅天琳诗歌道路进行多维反思;弯晖的硕士论文《论新来者傅天琳的自由诗艺术》(西南大学,2012年),从三个部分分析傅天琳的自由诗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得读者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对傅天琳的诗歌创作有整体的了解。

二、从组诗、作品集研究:

邹建军的《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评傅天琳的〈一个人和她的祖国〉》(《文学教育》,2010年01期),叙述了傅天琳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是在自己的人生情感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完成的,并概述了该组诗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特点;吕进的《会唱歌的苹果树――读傅天琳的〈绿色的音符〉》(《诗刊》1982年),通过对《绿色的音符》中的诗的解读,高度赞扬它是傅天琳在诗歌道路上留下的可贵足印,也是诗坛新人新作园地的可喜收获;陈红的《生活赋予她绿色的诗情一读傅天琳》(《文谭》1983年07期)通过对傅天琳果园诗蕴含的真挚的感情的赏析,赞扬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方向正的《一个现代女性的精神世界――读傅天琳的组诗》(《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05期)通过对该组诗所蕴含的爱的赞颂,挖掘出了一个有着丰富人性和魅力的人的内心世界;刘扬烈的《绿色・阳光・丰收的季节――读傅天琳诗集》(《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从傅天琳诗的深化、悟化、淳化和凝重化等方面解析,突出她的诗的诗质、诗真特征;赵黎明的《“静静地到达”――读傅天琳》从“悲痛那么宽”、“你得回到地上”、“清扫灰尘”与“唤醒羞涩”、“简单的和没有难度的诗”四个方面对《柠檬叶子》的整体精神状况加以阐述;姜鑫磊的《一个花甲女生的回眸――的生活哲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从回归地平线的思考、老女孩儿的重新回眸、心灵的呐喊三方面阐释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彰显了诗歌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蒲惠民的《傅天琳的果园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对傅天琳的果园诗所具有的深度加以挖掘,并指出了它有缺乏社会生活广度的缺陷;邹建军的《评傅天琳的如果那面钟是时间》(《文学教育》2008年12期),表明了该组诗所蕴含的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首先,诗中表达了一种独有的女性情怀,即,深厚的母爱;其次,诗歌结构中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特征;再次,诗歌呈现出的个性化艺术特征。

三、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

李怡的《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指出巴渝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傅天琳,并揭示出她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巴渝文化的顽强坚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性格特征;李怡、段从学、肖伟胜《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介绍了巴渝文化对傅天琳的深远影响。

四、从作品总体风格角度研究:

毛翰的《蓝天一条波音鱼――傅天琳诗歌印象》(《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2期),指出了诗歌在主题方面追求“永恒的人性、人情、人道”,在艺术风格上,“黑白适度,清浊得体,”很有分寸感,从而,总结出傅天琳近年诗歌创作新的艺术追求;张用生的《清丽中的多维意象与果味里的生命哲思――傅天琳的诗歌赏评》(《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1期),指出傅天琳是一位坚持走自己的诗路而不跟诗风诗派的女诗人,并从六个方面说明她的诗歌具有独创性。吕进的《吕进:从果园到大海》(《当代文坛》1985年08期),指出了傅天琳的诗从果园到大海,从自发到自觉,从单一到丰富,逐步获得广度、深度、精度,进而,提出她的诗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王良彬的《从浅唱低吟到泛着阵痛的独语》(西南大学,2007)论文着重对傅天琳后期的诗歌进行了整体探讨;李薇的《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西南大学,2012)以诗歌文本为主题,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阐释诗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或特质,最终得出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特质表现在情感美学特质、语言美学特质、修辞美学特质三个方面,最后,作者又详细分析了傅天琳诗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渊源;张中宇在《近30年新诗形式流变与诗性流失一一以傅天琳前后期诗歌创作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一文中,指出傅天琳的早期作品的规范性和后期诗作的自由、随意性,最终并总结出:通过傅天琳的诗歌,大致可以窥探出当代新诗形式的流变轨迹,以及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傅天琳每个阶段都有佳作出现, 她的诗歌作品是个丰富的存在,更是个独特的存在。但是,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傅天琳诗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对傅天琳诗歌创作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新诗的发展,还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诗学价值。

参考文献:

第4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伊丽莎白・简宁斯;个人经验;生活诗学

引言

英美文学评论界习惯将当代英美诗歌分为两大类: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20世纪前期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走出了19世纪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失去了独尊地位,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乏善可陈;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又称现代派诗歌或先锋诗歌,是20世纪前期反传统的诗歌流派的总称,象征主义、意象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等流派纷呈。[1]诗歌创作是一种内蕴丰富的表现方法,无法简单地分门归类。具体到女性诗歌写作,当代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简宁斯(Elizabeth Jennings)的诗歌主题是个人经验的多维书写,呈现出饱含“眷恋与决绝”的生命情状的“生活诗学”的整体面貌,而非诗歌技艺的炫耀。

一、伊丽莎白・简宁斯生平与创作

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简宁斯(Elizabeth Jennings),1926生于英国林肯郡,出身于医师家庭。六岁开始在牛津居住,并在这里度过了一生。在诗歌创作的早期和中期,她积极参与菲利普・拉金、金斯利・艾米斯、汤姆・冈等诗人英国著名诗歌流派“运动派”,成为战后英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简宁斯一生多产,共出版诗集20多部。其中《打量的方式》(1956)获得萨姆塞特・毛姆奖;接着《世界的感觉》(1958),《生死之歌》(1961年),《痊愈》(1964)、《精神里有山脉》(1966)、《关系》(1972)、《优雅时刻》(1980)、《新诗全集1953-2001》(2002)及评论文集《每一个变化的形态》相续出版,荣获W.H.史密斯文学奖(1987)及C.B.E奖。2001年,终身未婚的简宁斯在牛津去世。

二、伊丽莎白・简宁斯诗歌的主题思想

伊丽莎白・简宁斯的一生,从“林肯郡的童年”到“暮年”[2],人生经历可以用“平淡”形容,其内心的波澜壮阔,只能从他留下的浩繁的诗篇中,见其端倪。堪称其代表性的诗作《爱需要一首挽歌》,冷静地写出了荒凉世界人的孤独与悲伤――

挪到你自己的秘密中去。

地球变凉了。我们的身体分开躺着。

我不是你的一部分,你也不是我的。

我们有着一颗分离和一颗受伤的心,

我们倾听这个世界,我们看见国王经过,

人们和孩子从一开始就很快乐。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这一切只是一个谎言?

听,起风了。我想春天

今天起了一点小冲突。感觉它就在附近,

我们却毫无影响。我听见翅膀

和飞翔。鸟儿们永远不必留意闹钟,

或聆听一声孤独的召唤。这样的光在歌唱,

但我们不适于任何地方。是什么能将

一颗心打碎,而仍旧留有真诚?我不知道;

我们信守着诺言却保持觉醒。

如果爱可以是一件意志的事情,

噢,那就永远不会这样悲伤。[3] (舒丹丹 译)

爱情,永远是女性诗歌的第一主题。但是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浩如烟海,突破已有窠臼,谈何容易?在大量浮泛的爱情诗之作中,简宁斯的这首清新小诗,因其思虑深广,使人过目难忘。作为英国“运动派”诗人中的一员,在谈到“运动派”时,简宁斯说:“我与同辈诗人之间最大的两个区别就在于,我是女人,同时还是个天主教徒。这就意味着,我想要写的主题对于大多数‘运动派’诗人来说是无趣的,正如他们所写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是有趣的。” [4]诚如论者所言,较之于其他“运动派”诗人风格的冷静与反讽,简宁斯的诗歌显然更具有女性特质:感性,细腻,精妙,柔和,传递着情感的力量与诚挚。[5]

作为一位女诗人,个人情感一直是简宁斯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的情诗细腻感性,意象微妙而大胆,暗含一种隐秘的激情。如《缺席》一诗,女诗人独自重访与情人最后一次见面的地方,这一举动本身即蕴含一种伤感的诗意。“只因这个地方还和从前一样/使得你的缺席像是一股残忍的力量,因为在这所有的温柔之下/一场地震的战栗来临:喷泉,鸟儿和青草/因我想起你的名字而颤抖”,小心翼翼抑制着的情感最后终于在想象中无声地爆发,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在另一首《想起爱》里,终身未婚的简宁斯不无悲凉地写到:“那种欲望已经完全消失,/或者说似乎如此,当我躺着,/以天空为被,/想起那些深深的/不为爱人所知的梦境。/现在,独自一人就是/远离孤独。/我可以伸展我的/腿,手臂,手,/并允许它们完全的自由:/没有人需要取悦/但很快它就来了――不仅仅是一种/特殊需要的疼痛,/也是一种全身的饥饿,/好像肉体是一座房子,/有着太多的空房间。” [6]

简宁斯的诗歌主题常聚焦于个人经验,她写童年,宗教,爱情,艺术,精神疾病,去过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从她自己的经验出发,个人历史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写作。她书写个人经验,反射的却是人们共通的感受;她敏感真挚,情感真挚而内敛,不夸大,不虚妄,却有着最深层最人性的喜怒哀乐。在写作上,她的诗歌构思严谨,表面上传统,却能产生令人惶惑的奇特效果。

Let us have winter loving that the heart

May be in peace and ready to partake

Of the slow pleasure spring would wish to hurry

Or that in summer harshly would awake,

And let us fall apart, O gladly weary,

The white skin shaken like a white snowflake. [7]

三、伊丽莎白・简宁斯诗歌的艺术特色

恋曲般的《Winter Love》,与其要春天般匆忙的爱,或夏日般焦躁的情,毋宁拥有像冬季般徐悠之恋。聚焦于个人经验的书写,素朴直白的语言,诗歌情感的控制,以及对传统英诗形式与韵律的继承,使其诗如冬日暖阳,短短数行间透出馨情。没有激烈,没有漠然,静静的沁入人心,又在心湖激起涟漪。她的诗,是‘洁静’的,简洁干净又令人心静。

在文论《视野中的七个人》中,她写道:“只有一样东西是必须赶出去的,那就是模糊。只有真正的清晰才能到达人类及不止于人类的理解的高度和深度”。[8]这不只是诗人的写作理想,更是一段人类心灵觉醒的灵性之语。我们对世界存在的惊鸿一瞥和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感悟和理解,不是靠概念, 命名和知识来完成的,而是靠能够和存在连接的感觉和直觉。知道“宇宙是浩淼无限的存在”,和能亲身体悟到它的无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诗歌中的简宁斯和生活中的简宁斯,都是一个热衷于琐碎生活的女人。在牛津,即使晚年,她仍热衷于收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将它们排排摆放在她的寓所前,迎接那些喜欢到她家里去聊天喝茶的年轻人。

总体来说,简宁斯诗歌有一种忧郁的格调,这既是她的诗歌的优点,又是缺陷。忧郁是她的特色,是她的诗歌迥异于其他诗人的特质。但是不可否认,简宁斯诗歌的诗歌具有太多的忧郁色彩,她的诗歌,削弱了诗歌的力量。在她的诗歌里,感受到看到的都是一个忧郁的女子,在抹不去的悲歌里吟唱,但是总是让人觉得那不过是少年强说愁的感觉。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缺乏深入的表现,很多都是很泛化的感情。那种纵深感、悲壮感是欠缺的,无可否认,没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四、结语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9]由关注身体的欲望写作到关注精神的个人经验写作,是女性诗歌写作的又一重要变化。诗人,因为所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会有不同的人生经验,但这些具体琐屑的人生经验永远满足不了诗人理想与情感的饥渴,他渴望超越。个人经验书写,就是诗人实现精神超越的一种途径。对女性诗人来说,诗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是由身体通向精神的桥梁。如何在保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前提下,寻找一种从身体出发但又不囿于身体,基于欲望但又不囿于欲望,在日常生活和普通生命中所蕴含的那些属于永恒性的哲学层面的东西,是当下女性诗人正在探索并有所体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丹.外国现当代诗歌阅读鉴赏准备[J].语文教学通讯,2006(Z3):21-22.

[2]舒丹丹.别处的意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

[3]舒丹丹.别处的意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0-41.

[4]舒丹丹.别处的意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6.

[5]陈光业.我所热爱的诗歌[N].大理日报,2010 -05-12.

[6]舒丹丹.别处的意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8.

[7]Elizabeth Jennings.Winter Love[J].arlindo-correia,2000(11):22.

[8]舒丹丹.别处的意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7.

第5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六一儿童节讲话稿(文秘站:)

六一儿童节--六一讲话稿(校长通用版)

六一儿童节演讲稿

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庆祝大会讲话稿

六一演讲稿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校长讲话

庆六一活动校长讲话

六一儿童节讲话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迎“六一”讲话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会议上的讲话

六一儿童节学校领导讲话

六一节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美好童年—20__庆“六一”大型活动主持词

幼儿园“六一”主持方案

庆六一活动方案

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辅导员发言稿

六一儿童节演讲稿

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上的演讲—行走在童心的世界

用心.去迎接六一演讲稿

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庆六一“展特色建设风采做学有特长学生”文艺会演

幼儿教师庆“六一”演讲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庆六一广场文艺汇演主持人台词

在“六一”演讲、舞蹈比赛活动上的讲话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

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二

“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__餐饮集团20__年六一儿童节策划方案

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六一儿童节讲话

欢庆“六一”_国旗下演讲

__外国语学校“激扬的旋律”庆六一大队活动方案

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上的演讲—行走在童心的世界

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六一活动方案

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在庆“六一”暨“我是文明小天使”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庆"六一"关于儿童教育的专题讲座

在“六一”文艺会演暨捐资助学大会的讲话

参加XX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市妇联20__年六一活动小结

超市六一儿童节促销方案

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校庆“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大会上讲话稿

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庆"六一"关于儿童教育的专题讲座

在特殊教育学校庆祝“六一”节的讲话

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书记庆六一表彰大会讲话

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晚会、活动方案

“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六一妇联爱心献给 你主题活动主持词

庆“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六一”庆祝活动方案

在乡镇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在特殊教育学校庆祝“六一”节的讲话

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乡镇领导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县领导在全县庆祝六一儿童节暨新苗大赛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人串词

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妇联庆六一主题活动主持词

“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总结

市妇联20__年六一活动小结

六一表彰大会发言稿

在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参加XX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第6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在全校营造欢度中秋、国庆的喜庆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中华传统与诗文魅力,力求全员参与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承办,分期举行,即减轻承办人员的压力,又能让节日气氛延续。

一年级:

主题活动:“唱经典,颂祖国”歌咏比赛

一、初步方案:

1、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歌咏比赛;

2、歌曲以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为主,每班一首参赛歌曲;

3、自己编排造型、指挥,自己统一服装,学校不作统一要求,力求突出创新与特色;

4、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有现场的评委进行当场打分,最后评出一、

二、三等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时间及场地:

1、地点设在学校文化小广场;

2、时间定于国庆节前夕某天下午的三四节课。

二年级、三年级:

活动主题:“我的青春我做主”风采展示

一、活动方案:

1、以“唱红歌、迎国庆”为主题开展学生的个性风采展示活动;

2、各班积极动员,认真推荐,选出班里有文艺天赋的苗子,参加学校的节目选拔;

3、从众多参与的选手中选拔出参加最后决赛汇演的学生,强化训练后参加最后的汇演;

二、活动时、地及要求:

1、节目以红歌为主,但可以有少量的语言类节目,歌曲必须要有伴奏,节目相关需要由节目所在班级负责准备;

2、在最后的汇演中要对学生的汇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对优秀的节目时行奖励,也为元旦的汇演准备素材;

3、地点在学校操场,时间定于一年级主题活动之后。

四年级:

主题活动:中秋赛诗会

一、活动方案: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也可以有少量教师作品;

2、格式不限,但内容要积极向上适合于学校这个大环境;

3、对上报的诗作进行初评,初评通过的才可以参与我们的中秋赛诗会的比赛;

4、初评通过的诗作,在诗作的基础上找演员进行诵读,加入后期的包括背景音乐、参与人员、服装等包装与创新;

5、优胜作品将做成版面进行公示和保存。

二、活动要求及时、地安排:

1、作品必须要原创,要有作诗的背景与说明;

第7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笔者推测,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稳中有变,趋向多元。

①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浙江卷设置填空题)相比,基本不变。02年以前,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诗歌赏析的题型,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②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③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始于1994年。13年来,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诗词并重,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汉宫秋》第三折),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④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也就是说,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⑤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日见异彩纷呈(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山东卷的边塞诗等),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⑥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不脱离考纲的要求,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以花比人,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又借梅花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的选材,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或比较思想内容,或比较表达技巧,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紧扣考纲,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重庆卷涉及拟人,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用好教材,巩固课内所学,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①反复吟咏,把握节奏。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精炼简洁、音韵和谐,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②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因此,品读“诗眼”,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意象,领悟意境,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也可以是山川风物,可以是古物,也可以是古人,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④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描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并举一反三,才能做好试题。

2.拓展课外阅读,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每天一位,或朗诵一首诗歌,或鉴赏一首诗歌,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第8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国庆节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一祖国祖国,我爱你,

莽原山川巍峨雄奇,

青藏铁路逶迤千里,

自豪遍洒世界屋脊。

祖国祖国,我爱你,

江河奔流彩霞瑰霓,

神女峰下巨坝挺立,

高峡平湖世界第一。

祖国祖国,我爱你,

宇宙茫茫奥妙神奇,

神舟腾空遨游天际,

气吞山河世界惊异。

祖国祖国,我爱你,

奥运圣火燃放心里,

中华福娃欢天喜地,

20xx北京必定胜利。

祖国祖国,我爱你,

海峡两岸唇齿相依,

团团圆圆民族统一,

福祉华夏吉祥如意!

国庆节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二月是故乡明,国是中国强。

亲亲我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把你搂进中秋的明月,

用一腔火热的祝福。

把你深情抒写,

母亲,你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全国上下的子女们,

举着一轮明晃晃的明月,

笑逐颜开地注视着你。

认真倾听你在黑夜发出的强音:

我的钓鱼岛,绝对不容别人抢劫!

母亲,你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热爱母亲的孩子们围着天上的明月。

欢声笑语地唱起歌,跳起舞,

迎接母亲的65周岁生日。

对母亲诞辰的美好祝福,

是大江南北到处盛开的笑靥。

国庆节赞美祖国的诗歌范文三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

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1949年,一位伟人挥动着巨臂,一声宣告,驱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阴霾;

1978年,一位巨人以超人的胆识,审时度势,将尘封的国门向世界洞开!

1997年,她迎来了紫荆花的清香,

1999年,她又增添了水莲花的芬芳!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

第9篇: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重点词语“献上、果实、举起、旗帜、鸽子、奏起乐曲”感受喜庆、欢乐的气氛,提升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欢庆

1.课件出示全国人民欢庆国庆的热闹场面,通过花如海,歌如潮的情境感染学生。

2.让学生说说画面,导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欢庆》。

【设计意图:执教者上课伊始就出示课件,拓展课程资源,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10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这一天里全国人民载歌载舞,让学生看到各族人民在欢庆的场景,感受到举国欢庆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寻找欢庆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请学生个别朗读,教师根据所提要求适时正音,指导学生把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3.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从中感受人们的欢庆。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以读为依托,以识字目标为轴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线,将生字新词连缀起来,形成知识链,使识字教学在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中得以落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感悟欢庆

(一)师范读,生想象。

(二)分句教学。(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几个小片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方法:想象读)

①描述想象,拓展激情个别读

生: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板书:田野)

师(出示图片):田野里的果子都熟了,金灿灿的!读吧!

师:一边想象一边读,真好!黄澄澄的梨都夸奖你了,请你读!

师:红彤彤的苹果向你点头!你也想象着读!

师:稻海在风中翩翩起舞,你来读!

②分组读

师:秋天的田野为祖国妈妈献上这么多的礼物,它们在唱丰收的歌!一、二组,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读吧!

师:三、四组,读吧!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方法:抓关键词)

①联系已学古诗感受枫林的特点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山行》这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吗?

生(齐):记得。

师:哪就一起来吟诵吧。(生吟诵)

师:好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枫林的美哟,说都说不尽!(板书:枫林)

②理解枫叶的象征意义

师:你看,一枚枚火红的枫叶像一面面旗帜,也在为祖国妈妈的生日庆典增添喜庆呢!用你的读书声为她祝福吧!

③个别读句子

④指导抓住关键词读句子

师:火红的枫叶染红了半边天,让我们抓住这个词语再来读一读吧。男同学,来吧!女同学,像男同学一样读。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方法:代入人物读)

①说话练习

生:我仿佛看到了洁白的鸽子。

师: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上飞翔!(板书:蓝天)在这个美好的节日,它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

(生说话,师要指导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

②个别朗读指导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读出鸽子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爱?

师:深情的鸽子最美!把自己想象成鸽子来读最有感情!

③齐读

师:小鸽子们,读吧!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方法:自我评价促进读)

①个别读,生评价

生1:我看到了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大海唱的是什么歌?

生1:《生日快乐》

师:波涛阵阵,大海在为祖国妈妈庆祝呢!谁来读一读?他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2:欢乐。

师:谁还愿意读这句话?他又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3:快乐!

②生自由读

师:快乐地自由读一读吧!多读几遍!

5.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①出示各地人们欢庆的场面(城市、乡村、学校、少数民族、广场、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唐人街)

②出示整个句子,生齐读

师(引读):十三亿孩子——

生(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③生读两遍

师:我们都是这——

生(齐):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我们都是这——

生(齐):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6.朗读整首诗歌

①个别读

师:祖国强大才会有我们幸福的生活。那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首小诗呢?(带着什么样的感觉来读呢?)

师:——那你就快乐地读吧。——幸福地读吧。

②集体读

师: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我们是这样的快乐、幸福,骄傲、自豪,带着你的幸福、自豪一起读吧!

7.背诗歌

师:这么优美的小诗,你愿意把它积累下来背背么?试着背一背。(师指板书引导学生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执教者的范读、引读、导读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而后理解透、读得好、背得快。通过教师的读使学生感悟到“田野”的喜悦,“枫林”的热情,“鸽子”的欢快,“大海”的激越,“十三亿孩子”的欣喜、振奋,逐句指导朗读和让学生想象读,是真正让学生走入角色的内心。层层递进,熟读能诵,不仅能有效地带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让学生真正地读出感情。】

四、 指导写字

1.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

2.师生共同回顾写字要求,要把字写好,要注意什么呢?

3.生自由写生字,师巡堂,时而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时而握住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仔细观察,纠正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师检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低年段尤为重要。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执教者在细致入微的指导观察中,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对指导学生写字规范、端正、整洁等方面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