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设备设计标准精选(九篇)

设备设计标准

第1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教学准备即为课前的教学构思或教学设计,一般说来,有顺向思考和逆向设计两种思路。传统教学中普遍采用顺向思考设计思路,体现了教师设计教学仅始于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相关教学活动,忽视对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逆向设计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的教学准备思路。

Wiggins & Mc Tighe (2001)认为,有效的课程设计应该是逆向的。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从最终的结果——预期的目标或标准出发,即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弄清楚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学会什么;然后根据目标或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及为达到要求而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设计课程,也就是说,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证实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指导下设计学习活动,选择教学的方法及资源等。崔允漷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即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以及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根据“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活动设计——教学方案”这一逆向设计思路,笔者尝试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和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逆向教学设计案例

按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所设计的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学习活动,最终需要形成一个课时的文本教学方案。笔者以牛津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 单元中一课时为例,设计如下课时教学设计框架。

(一)课题名称

8B Unit2 Travelling Main Task

(二)内容标准

按照《标准》中四级目标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1.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识别并将谈论个人旅游经历所需的主要信息整理归类,读懂相关文体的语篇。

2.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写作游记的信息,扩展旅游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熟练运用表达旅游经历的短语和句型。

2.能谈论描述旅游时的地点、经历和感受;了解游记写作框架结构,并能模仿写出英文写作提纲;能根据所给信息,并收集信息,与同伴共同完成写作任务;能习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参考评价,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能通过老师与同伴的评价和帮助,保持兴趣,激发思维,不断追求进步。

(四)表现性任务的设置

通过设置本课时的写作评价标准(见表1),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维度,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的写作以及课后独立完成的写作分A、B、C、D四个等级评价。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以“Travelling”为主线,以文本为依托,以多媒体为辅助,设置“写前活动——写什么、写中活动——怎么写、写后活动——怎么评”三个核心环节的活动任务。

核心环节1:以话题为导入,对话题下的词汇、句型等有一定的积累,为写作做好语言素材上的铺垫;以范文为载体,建立话题写作的框架结构,为写作做好逻辑结构上的准备。

核心环节2:以他人经历为语境,进行控制性写作练习,进一步聚焦写作内容,增加语言运用的机会;以自身经验为素材,进行拓展性写作练习,进一步激发写作动机,联想有效信息,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核心环节3: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更好认识自己,纠正问题,树立信心;通过写作总结,进一步掌握习作方法,明确旅游的意义,培养积极的情感,使语言能力在使用中提升。

(六)教学资源

1.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切合教学实际的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学校资源:图书馆、语言多功能室、英语广播站、英语网页等。

3.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搜集有关旅游的文本信息和视频材料。

4.学生资源:学生英文日记、班级英语墙报、英语俱乐部等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5.其它资源:课本后的配套练习、与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导学与评价”、与教材配套的光盘等。

(七)教学手段

1.编制学习方案:根据学情科学编制导学案,突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突出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必要检查和课堂学习的适当引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和自主讨论,为学生提供比教材更丰富更有效的符合测试的学习资源。

2.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使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八)教/学方法

1.认知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语言练习,提高语言听、说、读、写技能。

2.交际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大量语言输入,并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采用对子、小组等形式,通过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培养合作意识,习得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测验等途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了解教学存在问题,反思并改进教学。

(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从课堂回答问题、描述经历、对话表演等方面,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增强教学活动的效果。

2.结果性评价:关注语言能力目标的达成。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维度,分A、B、C、D四个等级,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的写作以及课后独立完成的写作进行评价。

以上提供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学方案格式,同时呈现了逆向设计思路的特点。内容标准基于课标年段基准,陈述紧扣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既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分解,同时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评价任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学习活动设计涉及诸多要素且彼此关联,同时注意到教学的资源、手段、方法等选择,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及个性化教学开发提供参考框架。

三、理性思考

(一)英语教学“三维目标链”的确立

逆向设计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科“课程标准”转换为“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学习目标”即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表现为“三维”的整体目标体系,并且落实在分层级的“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链索之中。

“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的共同元素。从泰勒、布鲁姆倡导“行为目标”论,到艾斯纳主张“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表现性目标”并列论,都清晰体现了国际教育界统整把握一个目标体而不是某一维度目标的诉求。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了“教学目标链”的教学设计思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为一个目标体的“三维目标链”,类似于国际教育界“认知目标、行为目标、体验目标”的表述。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链”的确立需要采用以下策略:

1.目标定位策略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将目标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准确定位目标,首先需要对目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需要分析目标的层级与来源,需要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课时的学习要求,再确定三维目标框架下的目标侧重点,确定知识与技能“是什么”,过程与方法“如何获得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之中或之后进行内化。

2.目标分解策略

课程标准具体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教材、资源等因素,对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进行分解,转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具体可采用主题替换、标准拆解或组合的分解方法。

例如:对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语言技能“写”的五级目标之一“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用“旅游计划”替换“短文、短信等”,即可形成牛津英语8B Unit 2 Travelling 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对于《标准》中语言知识分级标准中五级目标“词汇”第3条标准描述“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词汇”可以拆解为“长相、性格等词汇”,“概念”可以拆解为“外貌、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情况”,即可形成牛津英语8A Unit 1 Friends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还可以选取课程标准中的多条目标作为教学的某一焦点形成一条学习目标,如可以组合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分级标准五级中的第1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第2条“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第3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第6条“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形成该单元“能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并学会理解与感恩”的另一条学习目标。

3.目标叙写策略

明确行为主体。教学是由教师展开设计,但是“三维目标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中心”,是实现“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重心转移,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明确行为条件。目标叙写时应该给出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或限制条件,给出完成行为的具体情境、时间、使用手段等信息提示。明确表现程度。目标叙写应该体现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体现“训练”到“教育”的重心转移,实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包括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以牛津初中英语8A模块一(Teenage life)为例,对“三维目标链”框架下的模块总目标及内容标准分别作如下描述:

模块总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① 掌握描述人的外貌、学校生活以及国外著名城市及景点的词汇和表达法。②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的外貌、个性、品质、学校生活以及国外著名城市及景点。③口头及书面交流,至少分享有关好朋友、理想学校、假期旅游计划等信息中的一类。

内容标准:①谈论人的外貌个性,复习描述人的单词和表达。②谈论各自的朋友,掌握描述人物相貌和品质的知识。③根据个人喜好,将描述朋友重要品质的形容词归类,了解一个朋友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二)有效性评价任务的跟进

1.学习目标需要相应的评价跟进

“如果说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的话,那么,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1]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还需要有体现标准精神的测试与评价,科学的评价是衡量学生的“标尺”,是“温度计和改革杠杆”。[2]逆向教学设计正是强调标准、目标、评价的一致性。基于标准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描述在一定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并且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语言知识或技能。但是,要想判断已确定的目标在教学中能否得以实现,则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任务跟进,需要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效果。

2.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在流行的课程实施理论中,评价是在教学之后进行,评价和教学分别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在当前正在发生的评价范式转换中,评价持续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学习的目标同样是评价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在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评价要自然地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特别当活动任务被调整为评价任务后,评价将发挥及时判断、反馈的作用,评价与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步地保持一致。”[3]由此看来,设计评价任务必须考虑到与学习目标的匹配,这种匹配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的匹配——与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相对应,在要学生“获得什么”与“获得多少”上相匹配;认知要求的匹配——完成评价任务所需的认知要求与英语语言学习目标要求的一致性,在期望学生“应当知道什么”与“应当做什么”上相匹配;评价方法的匹配——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性,体现出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评价。

3.表现性任务设计及评价标准

马扎诺(Marzano.R.)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应用学习维度模式的表现性评价》[4]中详细分析了课程标准与表现性评价的共生关系,他指出,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做什么”做出清晰的界定,唯一能确保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界定并教给学生所期望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表现水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实现清晰界定的标准。标准和表现性评价的共生关系,更加表明了纸笔测试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局限。

表现性评价不仅仅从内容标准出发,清晰地界定表现标准,而且将表现性标准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用以回答哪些要素被用来评判学生的表现、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判断成功的表现、表现的质量范围是什么等问题。

根据三维目标的特点,英语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就是用来直接观察和评价学生使用语言的任务。相对于纸笔测试,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表现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或听说读写某项技能,更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适当表达的能力。表1以牛津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为例,根据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设计的英语写作任务评价标准,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化,为衡量学生写作表现水平描述了具体的指标。用评分规则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表现状况,而不是用简单化的分数量化学生的表现。

(三)适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有效教学”是当前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从“学”的角度要关注三个层次。首先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看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跟进反应。比如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或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的。其次要有效率。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思维活动时间/教学所有时间。这就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再次要有效益。比如学习活动中设计了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得十分认真,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很积极,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目标达成度很高。此时,老师就不能再呈现出已经准备好的结论,这一教学行为就明显是有效益的。

逆向教学设计正是从有效的角度,强调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5]强调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到学习主体、活动内容、任务、流程、组织、成果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在考虑到活动的时间、规则、工具等因素的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因素,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1.学生主体

《标准》提出的“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阐明了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外语教育观。基于标准的教学准备应该变教师主导为教师指导,发挥教师的组织、帮助、促进、引导作用,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因素。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目标、个性特征等的分析过程。

2.学科特点

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其本质功能就是语言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语言应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量贴近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设计的具体学习活动:一要强化话题意识,要依据《标准》中的话题项目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活动任务设计。二要创设语言情境,要选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和场景进行语言练习。三要实现真实交际,要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促进语言的真实交际目的的达成。

3.教材功能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但教学准备不能将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用好用活教材。语言学家格兰特关于教材使用提出的LARA原则(L是leave something unnecessary out, A是amend something incomplete, R 是replace something improper, A 是add something necessary)[6],就是强调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在充分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具体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修补、取代、补充,使学习活动的设计真正体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使教材真正成为知识和语言积累的“素材库”、思维发展和技能学习的“脚手架”以及构筑人生价值观的“营养胚”[7],使教材使用的过程真正成为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2]Robert L. Li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3][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6-131.

[5]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7.

[6]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英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38.

第2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特种设备;标准仪器;损害;防护措施;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104

1 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测量标准是指具有确定量值和相关联的测量不确定度,实现给定量定义的参照对象、工作测量标准。测量标准在计量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复现计量单位,确保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物质基础,它是我国实施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开展计量检定和校准的重要保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专门了《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就是为加强计量标准的管理,规范计量标准的考核工作,保障国家单位制的统一以及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一致性、准确性。本规范从1992年首次,历经2001年、2008年和2016年三次改版就是为了完善计量标准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日常中为达到计量标准的高嗜范群透呶榷ㄐ裕往往需要采用恒温、防振、屏蔽等控制环境条件的设施等等。

2 特种设备计量的必要性

在日常计量工作中,被检设备的量值需要计量标准来传递。标准仪器对被检设备量值传递的过程就是对被检设备的计量。而通用常见的被检设备的计量都有完善的技术依据(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这些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都是对被检设备有了充分的认知和理解才制定出来的,所以能很好地保障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确定性。

相较于成熟通用、有相对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手册的被检设备,在日常计量过程中,有些设备比较特殊:或是体积较大,参数较高,又或是应用还不够普遍,没有完善的操作手册,也还有不少正研制中的设备等。这些设备也是服务于国民生产的,其量值传递和溯源也同等重要。在对这些特种设备计量上,除了不断完善的技术依据外,也有很多没有相应技术依据的就需要参照现有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特种设备计量过程中,有可能对标准仪器产生损害。

3 造成标准仪器损害的危险源分析

实际工作中对计量标准的条件保障是非常严格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有着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标准仪器服务于计量工作,使用中就会面临被损害的危险。在本人十余年计量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可能对计量标准产生危害的因素。

3.1 大型仪器,设备的意外运动,标准仪器和被测件放置不稳

在实验室搬运体积较大的仪器设备时,对仪器的结构、重量、平衡性等没有充分的认知,可能会导致仪器尖锐部分将标准仪器划伤,或是设备过重将标准仪器压坏,甚至放置不稳将标准仪器磕碰等。

3.2 特种设备表面的污染或者化学成分

有些设备表面涂层可能有含有腐蚀性等化学物质可能对标准仪器造成侵害,甚至受某些设备适用环境的影响,其设备可能会被污染腐蚀。在对这些设备计量过程中也会对标准仪器造成侵蚀。

3.3 电气安全

据统计在实际工作中,电气安全方面故障造成标准仪器损害占比90%以上。要保证标准仪器性能指标,电气安全就需要特别注意。比较常见的危险隐患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被检设备参数过高

工业应用中,有些设备需要提供更大的电压,更大的电流,更大的耐压冲击,更大的泄漏电流等而生产出来的。而这些被检设备使用不当就会对标准仪器造成很大的损害。

3.3.2 无标识或者标识不明确的被检设备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设备出现了标识模糊,标识不明确,甚至无标识。这些“来历不明”的因素势必会给计量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仅会影响该设备的量值溯源质量,更会对标准仪器造成损害,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3.3.3 被检设备的性能不稳定

实际的计量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电气设备的结构有缺陷,安装质量不佳等,这些都会造成其性能不稳定。例如正常情况下输出1A的电流突然跳变到5A甚至10A等,这些都会对标准仪器造成冲击损坏。

3.3.4 正在研制中的设备或者电子元器件

每一台成熟设备的问世都是经过无数次测试、校验、计量的。正是因为该研制设备的不成熟,计量中遇到的问题才可能更多,它的正常测试,后期调试等都会对标准仪器造成不可预知危险因素。电子元器件亦是如此。

4 防护措施及解决办法

尽管造成计量标准仪器损害的因素多种多样,制定好相应的举措,履行好行为准则,还是能“防患于未然”的。为保障好特种设备计量更好地服务工农商业生产,特种设备就需要特殊处理,本人分析可遵循以下原则:

(1)对新入实验室的特种设备进行分类甄别,明确可能造成标准仪器的损害的危险因素,经过简单技术手段(比如经过量值传递的常用仪表来判别,避免直接使用计量标准而造成损害)以确定是否可以继续开展量值传递工作;诸如明显超出计量服务范围,性能不稳定等明显能对测量标准仪器造成损害的分类剔除。

(2)针对大型特殊设备设置安全测试区域,避免“外来干扰”或对别的标准造成影响。多台设备叠放时遵循“大不压小,重不压轻”的原则,平稳放置。

(3)针对有污染的特种设备做出简单清洁,有化学侵害的仪器做出物理和化学隔离。以不损害标准仪器为准则。

(4)对特种设备计量测试的过程需要制定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安全距离、安全接线、安全载流量。低压电力系统应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应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应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在专用的计量场所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避免误操作。

(5)在对研制设备的计量中,需要清晰认识计量项目对标准仪器可能造成的损害,计量过程需要研制相关人员配合完成,在其出现问题在调试过程中及时断开标准仪器,以免调试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危及标准仪器。

5 补救措施和应急预案

有些情况下,受制于采取防护措施场地条件等局限性因素,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等也会对计量标准仪器造成损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能减小对标准仪器的损害甚至能很好地保护标准仪器免收损害。

(1)配备使用应急设备如高压熔断器和空开开关等,当线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电流时,短路电流超过瞬时脱扣整定电流值,电磁脱扣器产生足够大的吸力,将衔铁吸合并撞击杠杆,使搭钩绕转轴座向上转动与锁扣脱开,锁扣在反力弹簧的作用下将三副主触头分断,切断电源。当线路发生一般性过载时,过载电流虽不能使电磁脱扣器动作,但能热量,促使双金属片受热向上弯曲,推动杠杆使搭钩与锁扣脱开,将主触头分断,切断电源。

(2)制定应急预案。发生可能造成计量标准损害后,第一时间对计量标准进行性能和指标检验判别,如有异常立即停用,并做好检修维护,以保证传递量值的准确可靠。

6 结束语

特种设备计量是一项繁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它对计量标准有着一定的损害隐患。实际工作中就需要充分分析认识可能造成损害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尽可能地做到无损于标准仪器的计量,确保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张建荣,杜顺学,沈钢.TSG Z7005-2015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核准规则[Z].

第3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非标自动化设备;设计;素质

非标准设备是指国家并无大批量生产,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又确实需要的专用非标准设备。非标准设备在设计制造方面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格制造,而是依据自身用途需要自行设计、制造。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工业企业纷纷进行体制技术革新,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取代传统设备,用机械设备操作取代纯手工操作,对非标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何做好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工作,成为了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流程

(1)确定开发项目,了解客户需求,包括产品品质要求、设备生产效率要求、设备工作环境。(2)分析产品,了解产品生产工艺,了解产品各方面尺寸要求及来料情况,与客户沟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备使用地点的技术参数。(3)拟定方案。由工程人员讨论、分析作出设备方案,方案包括:设备示意图、各部分机构简介、动作说明、设备技术参数。(4)方案审核。由工程人员组成审核组,对方案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设备可行性评估、设备成本评估、设备生产效率的评估、各部分结构可行性评估。(5)方案整改。对方案审核中讨论出的问题进行整改。(6)客户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交由客户,客户根据需求,对方案进行最后确定。(7)设计开发。由工程部安排工程师进行机构设计,作出机器装配图、零件图,选出执行元器件、电控配件,并列出加工零件清单和标准件请购单,动作说明书。

二、如何做好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

非标自动化设备虽然没有标准设备量大,但品种繁杂,五花八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部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对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非标准自动化设备的品种繁杂,设计工作的难度更大。这就要求非标准设计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有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变通性和独创性,善于举一反三,能有较多的点子,有独出心裁的见解,能将别的机构移植并融汇贯通在自己的设计意图中。(1)非标设备的生产都是以单件进行小批量生产,对相关的设计人员,有着经验和技术上的要求。非标设备在设计方面,主要采用非标设备中国标准体系和标准体系,遵循“一次薄膜应力或最大直接应力不得超过许用应力”的原则,在安全系数上非标设备的设计主要考虑应力集中及其类型、应力评估方法的复杂程度、材料的不均匀性、几何因素、焊接接头中存在的缺陷等因素。(2)在非标设备的设计上,首先,在标准零部件的选择上,尽量采用成品件,以便有效降低非标产品在原材物料消耗、管理费用、成品率等方面的成本。采用成品件还能使设备在投入市场后有更好的可靠性能,延长设备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其次,非标设备的设计,还要在满足工艺设计条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设备的技术方案,确定先进、合理且运行稳定的非标设备。最后,在非标设备的设计中,还应秉承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复衡量设备的使用是否符合工人的使用习惯,多注意细节问题。(3)在进行非标设备的设计工作时,除了要考虑从设计是否满足客户和生产需求外,还要考虑非标设备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安全稳定、易于加工制造和安装维护,为此,设计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全面了解非标设各的工艺要求、物理参数以及功能等,还要进行多方案的比选,以确定最佳方案。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要重视非标设备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在进行设计时,要校核零件是否满足刚度、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还要合理选择零件的材料、配合种类以及加工方法。(4)在设计工作中实现标准化,是促进设计工作顺利开展、利于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体制前提。设计工作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非标设备的水平和质量。标准化的设计工作要拟定严格的设计程序,有条理地进行论证技术方案、设计施工图纸、审查工艺性能和标准化程度等。在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标准化上,要校核其是否符合

国家相关规定。对名词、术语、符号、幅面、格式、名称、代号等方面仔细审查严格,贯彻设计工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5)做好非标设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工艺及技术问题,还应优先重视其效果和效益,将它们作为判断非标设备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非标设备设计出的东西要方便维修,方便加工,设计时要考虑加工问题,比如尽量不要在圆弧面上钻孔,如果一定要钻,或是通过中心,或是先加工平台再钻孔。对非标设备设计出的产品分部件、零件在市场上询价,配件尽量采用通用件,方便检修互换。

参 考 文 献

第4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深水处理;非标准设备;设计制造;要点

中图分类号:TU831;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6-01

所谓的非标设备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形成统一设计标准,需要进行自行设计的非通用性设备。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指设备的设计制造方面未能形成相关标准的设备。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各行业都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来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或者以智能化设备取代传统设备。设备的样式可谓是千差万别,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规律可循。非标设备大多数进行单件小批量生产,并不存在标准设备制造的样机试制阶段。因此,对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经验上提出了较高要求。非标设备的设计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既经济又实用的设备,进一步提高设备生产力。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为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一席的生存和发展之地,相继进行了体制以及技术方面的革新。各生产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高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产品的利润化,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需求不一样,所要采取的设备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导致了设备形式的多样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给非标设备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尽情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天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实际的设计要点,现做以下简单介绍和分析,以期对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非标设备设计制造的效果和效益

目前,判定非标设备设计制造的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设备设计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所谓的设计效果主要是指非标设备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技术性能、生产效率以及可靠性等技术方面的使用情况;而设计效益主要是指非标设备作为产品的本身经济价值以及其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我国早期的非标设计人员主要是依据相关设计任务书进行设备的设计制造。但是设计任务书往往只对技术性能指标过分强调,而忽视设备设计制造的成本以及效益等问题。由此,早期设备设计制造的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在设计制造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某种先进的技术。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设备是否符合实际的生产需要,是否能创造经济效益,是否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等因素。最终导致了部分非标设备设计人员形成了一种对先进技术的盲目追求之风,忽视设备的实际创造价值的设计理念。

以现在的市场发展需求来看,重视非标设备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要远比单方面追求设备的先进技术性能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可以说,非标设备只要能够产生良好的效益,那么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只有设计制造的设备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才有可能创作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效果不好的设备,用户是不会接受和认可的。因此,非标设备的效益和效果已经成为当下衡量非标设备优秀与否的综合性标准,成为了当下非标设备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备设计制造时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二、非标设备设计的合理性

在进行具体的非标设备设计和制造时,既要考虑到设备设计是否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是否能够实现设备设计的经济性,还要考虑到非标设备的结构是否简单,是否易于生产制造以及安装维护。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使结构布置合理,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同时,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做好优化设计 ; 全面了解设备的工艺要求、功能、物理参数等,并向国内同行取经,对他们设计的设备进行分析对比,以确定各方面的最佳组合。设计产品时要进行多方案的比选,通过综合分析选出最佳方案。在条件允许时,应做模拟试验,获得设备实际运行参数,为设备的运行稳定设计提供依据。并在模拟试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完善设计方案。

同时还要注重设备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加工精度和配合种类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果。因此,在对零部件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校核标准件是否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其寿命和疲劳强度。

二是要合理选择零部件的材料,材料既要满足制造零部件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性 ; 三是合理选用零部件的配合种类 ;最后还要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

三、标准零部件尽量采用成品件

在非标设计时,要尽量多采用标准零部件的成品件,这样能有效降低非标设备的设计、制造成本。一般来说,在非标设备设计中尽可能采用零部件的成件品。采用零部件的成品件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提高非标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零部件的成品件,一般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试验才投入市场的,与只经过初次设计、制造的非标零件相比,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在初次设计非标零部件时,或多或少的会存在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往往会因为经济和时间上的限制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设备在使用了这些带有缺陷的非标零部件后会降低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2、降低非标设备的制造成本

生产单件非标零部件时,其成本往往比零部件成批化生产要高得多。这样使得非标产品在原材物料消耗、成品率、管理费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成本,要比批量生产的商品化产品高得多。由于是单件生产,设计费用占成本的比例也比较大。有些复杂的部件,不一定一次设计就能完全成功,大多需要局部修改,个别甚至要推倒重来。这些情况会使成本更高。

3、提高设计效率缩短制造周期自行设计制造零部件时,从设计到制造,工作量往往很大,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使得设备的设计制造周期延长。如果采用零部件的成件品则可缩短自行设计零部件的时间,进而缩短设备设计制造的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

第5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 计量设备管理 配置 验收 量值溯源 标识 期间核查 维护保养

计量设备管理是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量设备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实验室出具准确的检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实验室提供的检测数据不准确,势必引起对产品质量的误判,不仅给供应商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严重的还会给企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实验室计量设备是实验室的宝贵资源,是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检测数据科学、准确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实验室计量设备管理,保证实验室计量设备的正常使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实验室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实验室计量设备使用前的管理

1.1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配置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5.4.1款要求: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仪器的配置应当统筹兼顾,既要满足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主要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1]:

(1)前瞻性。用最新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技术储备的研究,以拓展检测领域,建立检测标准,应对突发事件及贸易壁垒。(2)一致性。系统内相同专业中实验室配备的主要和必备仪器设备要基本一致,以达到实验室之间检测数据的准确。(3)性价比。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性价比应达到最佳(如仪器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使用周期、售后服务;零件、附件等耗材的易采购性;仪器设备整体价格的优惠程度等)。(4)指标。主要包括:先进性、通用性、稳定性、数量适用性、环保性、安全性。(5)设备的主要计量特性。测量范围是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其反映了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设备测量能力的大小程度,要注意与示值范围、标称范围和量程术语的区分;准确度是表征设备品质和特性的最主要的性能,是个定性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度是用其他术语来定义的,如准确度等级、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不确定度,因此,在表述准确度时应指明给出的具体量;精确度不能用来描述设备的计量特性,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技术规范或检验标准仍在错误延用该术语,应该引起足够注意。

1.2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验收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验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依照相关标准严格验收,发现问题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调整或者索赔,才能避免损失。实验室计量设备的验收主要包括数量验收和质量验收。数量验收是指装箱单、实物和订货合同三者应该一致。质量验收是指对仪器设备全部性能指标的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实验室计量设备验收后应及时建立计量设备档案,完整的计量档案应包括计量设备购置申请表、购置合同、计量设备说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保修卡等。

2 实验室计量设备使用中的管理

实验室计量设备使用中的管理主要包括计量设备的量值溯源、计量设备标识管理、计量设备的期间核查、计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2.1 实验室计量设备量值溯源管理

为确保检测计量设备的准确可靠,应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检测计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

对实验室计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实验室计量设备购买后的首次检定/校准:是对新购买实验室计量设备进行的一种检定。设备出厂合格证不具有法律效力,仅表示设备出厂检验时是合格的产品,不能代替计量检定。(2)实验室计量设备的周期性检定/校准:是按检定规程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检定程序、对实验室计量设备定期进行的一种后续检定。实验室计量设备在使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计量性能会发生变化,有可能会超出允许的误差范围,对实验室计量设备进行周期性检定/校准,可避免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同时按国家要求凡列入《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设备,必须严格按照检定周期,送有能力、资格和溯源性的法定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定期进行强制检定。因此必须制定年度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按照计划定期检定。(3)实验室计量设备维修后的检定/校准:在周期检定/校准有效期内的实验室计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维修后,应该重新进行检定/校准。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2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标识管理

标识管理是计量特性的确认和直观证明。标识的作用主要是:(1)表明设备所确认状态是否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防止错用。(2)标识便于实验室计量设备的现场管理,在仪器使用中实验人员提供直观的辨认。(3)经周期检定/校准合格或经比对能满足规定要求的实验室计量设备,在仪器前帖绿色“合格证”标识。(4)具有可降级使用的实验室计量设备,经周期检定/校准可降级使用时,在仪器前帖黄色“准用证”标识,并注明限制范围。(5)实验室计量设备经检定/校准不合格或该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超过检定/校准周期),或仪器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损坏等现象时,应该停止使用,在仪器前帖红色“停用证”标识。

2.3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期间核查

过去一般认为只要对计量器具进行了定期检定/校准,计量器具就是可靠的,出具的数据就是有效的,因此计量器具的期间核查往往成为了实验室计量设备管理中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实际上,使用频率高,使用过程中容易漂移、对检测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实验室计量设备仅靠周期检定并不能保证检定/校准状态的持续可信,因此实验室必须对这些计量器具进行期间核查。

计量器具保管人应针对设备的使用原理和性能以及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因素,确定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设备和核查间隔。编制相应的核查方法并负责期间核查工作。

设备的期间核查可参照检定规程进行,也可根据使用情况选用常用参数或量程进行核查。主要核查设备的灵敏度、稳定性、准确度等指标,例如电子天平可选用购买设备时自带的标准砝码进行核查。

期间核查的时间一般在仪器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内进行。对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应该适当增加核查的次数。

计量器具保管人负责编写期间核查报告,判断计量设备状况,及时预防和发现不合格的设备并避免误用,保证检测结果持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 实验室计量设备的维护保养

2.4.1 实验室计量设备维护保养的必要性

实验室计量设备维护保养是保护设备、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需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设备的老化或人员超载使用,极容易产生杂物、灰尘、受潮、漏气、内部介质减少或变质等情况,从而导致设备运转不正常,显示不准确,故障频发等。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可保护好仪器,使设备各项参数正常,降低设备故障率。

实验室计量设备维护保养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的需要。设备进行维护是对设备进行过程控制的一种方法。做好维护工作,仪器就会运转灵活,灵敏,运转效率高,工作正常,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4.2 实验室计量设备维护保养的方法

(1)制定设备维护计划。仪器设备根据其特性及使用情况,确定维护周期、维护部件、维护方法、人员、维护后做好记录。责任到人,定期自查。(2)仪器设备的一般维护:维护人员根据说明书,掌握其结构、原理、功能、操作要点及维护与保养要求。仪器内外清洁,注意防潮、防锈、防干扰。精密仪器轻取轻放。光学部件用擦镜纸。电子线路板要除尘,检查仪器接地情况。机械及传动部分要除污和。(3)使用频次高的设备维护。按照仪器特性,原子吸收和氢火焰等,要定期检查通风口、清理灰尘及燃烧杂物;属于油压机械的或内有介质溶液的,定期检查介质颜色或界面,及时更换或适量添加介质;属于易损件的,要及时清理更换,如气相色谱隔垫;有水循环的,要检查水池,清理浮游物,防止水流不畅;带气源的仪器,要定期检漏,防止漏气。(4)使用频次低的设备维护。电子设备要定期通电预热,防止电解电容变质,电子线路板局部短路或性能不良;配有干电池长期不用时要将电池取出,防止电池腐烂损坏电极;经常检查仪器的干燥硅胶,以防内部部件受潮;光学通道要定期除尘,除污及霉点。

3 实验室计量设备“退役”后的管理

当实验室计量设备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或因技术要求或性能降低而不能达到检定规程或检测标准的要求时,应将该计量设备做报废处理。由计量器具保管人提出报废申请,经相关部门核实同意后,按相关程序实施报废处理。

第6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测量设备;期间核查

一、期间核查的必要性

(1)在两次检定(校准)间隔期间不能完全保证测量设备的准确度不变。虽然多数测量设备是能够保证其质量的,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偶然故障或预想不到的因素使测量设备准确度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样的设备进行测量,将使测量结果的质量失去保证。(2)经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因运输过程中的振动、碰撞等原因,造成计量性能发生变化,引起失准。使用该设备进行测量就会产生错误的结果。(3)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测量系统的连续不当、人员操作不当、环境条件失控等原因,测量结果的误差发生较大变化。即使使用准确度很高的测量设备也可能得出不准确的测量结果。(4)通过经常性的期间核查可以及时发现测量设备的变化,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期间核查的主要对象

由于期间核查是以多次、连续的核查为代价的,需要运行成本和人力资源支持的,而且有的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甚至需要采用统计技术进行过程控制,难度大,程序繁杂。因此,应综合考虑期间核查的适宜性、经济性、风险及成本等因素来选择核查对象。通常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两次周期检定(校准)间隔时间的中期进行期间核查;量值比对项目所用主要计量标准器使用前进行期间核查;检测人员对计量标准、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发生疑问时也应及时对所怀疑装置(设备)进行期间核查;特殊情况根据需要而定。

三、选择合适的核查方案

核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要控制的测量过程的工作特性或要监控的设备的技术指标,如不确定度、重复性、复现性等;核查标准的技术指标、稳定性、核查控制限的计算及过程是否在控的判断方法(包括数据分析)等。由于不同的计量标准器(装置)实现量值传递的过程不同,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下所列的期间核查方法:期间核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运行中的计量标准器(装置)和检测设备的技术性能的异常变化,核查其是否保持合格状态。因此,期间核查方法的选择以实现以上目的为宗旨。由于不同的计量标准器(装置)实现量值传递的过程不同,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下所列的期间核查方法:(1)采用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或有证标物进行期间核查。对要求精度高、无法选择核查标准、不便利用比对方法进行核查的测量设备宜采用周期间量值溯源的方法进行核查;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既有较高精确度要求,又无法选择核查标准,量值溯源成本较高,并且是利用与标准物资比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测量设备,可采用有证标物进行核查。对相同浓度的标准物资的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对相差应符合相关要求。(2)采用相同精度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进行比对。该方法的优点是适用性较广泛,容易操作,缺点是核查标准或测量设备在运输或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振动、磕碰等问题,造成比对结果的失准、失真。因此,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核查标准或本测量设备在运输过程或流转时的保护。对不易选择核查标准的测量设备,台二等标准金属量器、等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比较适合采用该方法。(3)采用核查标准和统计技术对测量设备实施过程控制。该方法的优点是效果显著,科学准确,缺点是工作量大,过程繁杂,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是,对于要求测量数据精密、准确的测量设备,该方法无疑是首选的。(4)采用后续检定或校准的方法对测量设备实施周期核查。对不易选择核查标准、要求精度低、溯源成本较低的测量设备,如实验室使用的恒温烘箱、培养箱等采用该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宜行,经济成本低。

四、期间核查实施内容

(1)被核查计量标准器或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测量范围、出厂编号及主要技术参数名称;(2)所采取的核查方法中涉及的核查标准或计量标准或留样样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测量范围等内容;(3)所采取的期间核查方法;(4)核查测量过程描述;(5)数据记录及分析。

五、对核查不合格的处理

在实施期间核查中,若发现被核查计量标准器或检测设备技术状态异常,应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可更换核查方法及增加核查点,必要时应提前进行检定或校准。在核查过程中应如实进行结果测量,不加入个人因素,要能及时发现核查过程中的异常和可疑情况并认真分析原因,并对核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对不符合结果及时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计量确认 常见问题 探讨

1 计量确认概述

目前我国对计量确认的通用定义为: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实施计量确认的意义:一是为企业选择合理、正确的测量设备提供依据。不会高于测量要求,增加企业成本,也不会出现为降低成本,降低测量要求的情况,平衡企业成本与满足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二是保证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为企业最大限度节约成本。依据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了检定或校准后,测量设备不再继续满足原来的使用要求,可与较低的使用要求对比、验证,如可满足此要求,该测量设备可做降级使用,这将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核心就是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数据准确,测量结果可靠。

2 计量确认中常出现的问题

2.1 计量检定或校准与计量确认概念界定不清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检定或校准状态。

2.1.1 目的不同

计量检定或校准的目的是依据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计量确认的目的是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数据准确,测量结果可靠。计量确认是要验证测量设备是否能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

2.1.2 计量检定周期与计量确认间隔相混淆

计量检定周期和计量确认间隔有效期的期长确定依据,检定为检定规程对检定周期的规定,确认是计量管理部门对计量确认间隔的规定。计量确认间隔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检定周期的期长。但可以肯定地说计量确认标识的签发日期一般与计量检定标识的签发日期相比相同或滞后,不可能提前。

2.1.3 标识

标识必须是唯一的,同一个测量设备不能同时使用计量检定标识和计量确认标识。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贴计量确认合格标识,不可贴测量设备合格的状态标识,计量确认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进行再校准、再计量验证。

计量确认过程顾客:

a.校准标识和(或)标签可用计量确认标识代替。

b.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校准计量验证决定和措施识别需求:开始校准证书/报告校准状态标识a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计量要求不能验证能否调整或维修?调整或维修评审确认间隔状态标识确认状态标识返回顾客结束校准(测量设备与测量标准的技术比较)J ye 验证或(和)确认文件测试报告:验证失败是是否否否是再校准循环。2.2 预期使用要求导出不完整。

2.2.1 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缺一不可

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有计量要求,所以计量要求又分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包括:量程、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示值误差、稳定性、量程、测量范围等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有关的参数;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包括:最大允许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环境条件、操作人员技能等与测量过程相关的要求。

2.2.2 计量要求导出不充分

因为某些计量要求中有一部分是定量的,但是往往是这些定性的一些计量要求容易遗漏或计量不完全,如只导出了环境条件中的温度、湿度、防震等计量要求,未导出环境条件中的防尘、防爆、防腐等计量要求,从而导致此项计量要求导出是不充分的。计量要求一般根据顾客需求、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的来导出,但是当顾客的计量要求与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计量要求相矛盾的时候,不能取代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该计量也要满足企业自身所制定的计量要求。

2.3 计量验证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2.3.1 与测量设备计量要求的比较

当我们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时需要满足以下内容:

(1)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2)测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大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如油田选择标准孔板流量装置作为油田天然气贸易交接计量,选择了1.0级标准孔板流量装置,且检定合格。计量验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为1.0级,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为1.0级,测量设备的准确度级别不大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计量验证通过,计量确认合格。

2.3.2 与测量过程计量要求的比较

当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比较时一般需满足: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的三分之一,特殊情况下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测量过程计量要求的二分之一。如何确定应采用几分之一要判断的依据是以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为准。在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如果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占主导作用,则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的二分之一就能满足要求,否则可能测量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就要以不大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的三分之一为准。

如某水泥厂在化验室对三氧化硫的进行的测定中,依据GB/T176-2008对称量的规定要求为:称取约0.5g试样,精确至0.1mg,这就是对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如果水泥厂化验室配备了AL204 级电子天平,测量范围为1mg-200g,经检定合格,计量特性在称量小于50g时,最大允许误差为±0.5g,

计量验证:在此计量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计量确认不合格。

3 结论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企业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时,一定要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以此来防范由于不正确测量引发出的不期望的风险或后果。恰当的计量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避免由计量失误引发风险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树立减少的损失就是创造效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第8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关键词:全过程标准化;检修管理;状态评价;检修策略

作者简介:白元强(1963-),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运维检修部,高级工程师;张国江(1975-),男,山东烟台人,江苏省电力公司运维检修部,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0024)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1-03

设备检修工作是电网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江苏省电力公司一直沿用定期检修和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有效减少了设备的突发事故,保证了设备的良好运行。自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设备状态检修以来,江苏省电力公司已对类一次设备和重要及以上配电线路开展了状态检修,基本覆盖了除二次设备外的所有输、变、配电设备。相对定期检修,状态检修通过例行试验、诊断试验和在线监测等各种技术手段确定设备技术状态,合理制定检修策略,确定检修周期和检修项目,是设备检修管理的一次重大飞跃,提高了检修及时性和针对性,[1]有效减少了检修工作量,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定期检修时期,设备检修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保证设备到期必修上,相关的检修计划也是按照设备检修周期排定的,设备检修比较频繁,随着电网设备技术进步和制造质量的提高,往往会出现“过修”的情况。状态检修大大减少了“过修”的情况,但因所有针对设备的检修行为都必须依据设备所处的状态,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定成为设备检修工作的重中之重。设备状态的评价及检修策略的制定所经历的环节较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对开展状态检修后设备检修管理中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对检修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向管理创新要效益,拓展了一条设备检修管理标准化的新途径。

一、开展状态检修后设备检修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环节较多,要求各环节人员熟知设备结构和性能、熟悉设备状态评价和状态检修导则,[2]熟练掌握对设备进行诊断性试验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实际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设备验收工作受人员因素影响较大

状态检修对设备投运前的信息量要求较高,但设备投产验收工作易受现场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对标准的理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设备验收出现验收项目不全、验收标准不准确等情况,影响了验收工作的规范开展,也影响了对投产设备质量的掌控。

2.设备状态评定不完全一致

目前设备的状态评价主要依靠人工实现,各人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对设备状态评价导则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对相同的设备缺陷给出的评价不一致,直接影响到设备检修策略的制定,部分设备存在失修的可能。

3.设备状态掌握不够准确

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后,设备的检修策略确定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状态较好的设备检修周期可以得到适当延长。但由于部分设备长时间不进行停电检修,而目前设备带电检测手段尚不齐备,导致对部分设备状态掌握不全面,会发生少量设备状态处于虚假的“正常状态”,一旦遇到操作或故障,可能会出现操作异常甚至设备损坏。

4.设备检修项目不尽科学

状态检修开展后,特别是先进的带电检测、诊断装备大规模配置后,可采取的检修手段有所增加,但目前各单位在带电检测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在确定设备检修策略时开展的检修项目有时不一致,可能造成设备无谓的停电检修。

5.检修装备差异较大

同一工种不同地区的班组装备差异较大,部分装备较差的单位检修工作开展效率低、质量差,影响了全省检修工作的规范开展。

6.设备检修时间随意性较大

不同地区之间人员素质和数量存在差别,相同的检修作业停电时间和动用人员存在差异,给检修计划的全省统筹带来了不便。

7.设备检修备件采购困难

备件种类繁多,对应物资辞条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辞条。设备更型或改进后,相同名称的备件可能尺寸有变化,投标厂家应标时无法确切了解现场实际需要什么,往往需要中标后再沟通。

8.检修现场标准化作业需完善

状态检修开展后,检修工作的分类和要求与原来的定期检修有较大区别。原来的定期检修采用的标准化作业分类及项目安排已不能适应状态检修的需要,尤其是部分新开展的带电检测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尚未修订完善,影响了现场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9.检修工作修试报告格式不一

不同单位修试报告格式不一,部分单位修试报告存在缺项、深度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了修试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10.检修巡视工作开展差异较大

状态检修对检修人员参与巡检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全省不同单位对于检修巡视的理解和管理不同,导致不同单位检修巡视标准不一,巡视频率和巡视深度要求不同,与运行人员巡视的配合和差异不明确,影响了检修巡视工作开展的质量。

二、设备检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江苏省电力公司结合全面一体标准化建设,通过落实设备验收标准化、设备检修计划标准化、设备状态评估标准化、检修定额标准化、现场作业标准化、修试报告标准化、检修配件标准化、检修装备标准化、设备抢修标准化、检修巡视标准化等十个方面的要求,统一了设备状态评定标准,掌控了现场设备运行状态,优化了检修项目流程,量化了检修时间和人员,明确了检修备件型号,实现了电网设备检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1.设备验收标准化

严格执行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和验收规范,严把设备投运质量关,确保新设备“零缺陷”投产。设备投运前及时收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技术文件、订货技术协议、监造记录、关键工艺见证记录、出厂试验报告、安装调试记录、交接试验及验收报告等资料,作为交接验收的重要内容。组织制定了《江苏省电力公司输变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江苏省电力公司智能变电站工程验收规范(试行)》,编制了“输变电工程验收规范表”、“配电网工程验收规范表”及“智能变电站工程验收规范表”,确保验收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缺陷,同时借助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验收缺陷整改的闭环管理,从严把好工程验收关,确保设备投产质量。

2.设备检修计划标准化

制定生产计划管理标准,将设备检修、技改、基建工程、市政工程、用户工程等所有涉及运行设备的生产任务统一计划管理,实现了设备检修计划的标准化。

(1)生产计划除了涵盖正常停电工作(设备检修、技改、基建工程、市政工程、用户工程)外,还将现场所有不停电工作(取油样、红外测温、局放检测等)也列入生产计划进行管理,确保涵盖现场所有工作。

(2)遵循检修配合基建、二次配合一次的原则,运检、基建、营销、调度部门统筹协调,有效避免重复停电。2012年全省110千伏及以上主设备重复停电率为0。

(3)按年度计划、半年调整、月度下达、每周执行的原则,省公司层面掌握全省220千伏及以上设备的生产计划,市公司和省检修分公司层面掌握110千伏及以下设备的生产计划,并报省公司备案。省公司和基层单位下达年度、月度生产计划,工区、班组还要下达和执行周计划,确保现场所有生产任务都按计划执行。

(4)除了在生产计划评审时由状态评价中心负责结合设备年度状态评价校核各单位设备检修计划的必要性外,每月运检部门还对基层单位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公司生产计划制订的规范性和执行的严肃性。基层单位的月度和周计划中对安全风险识别与预控进行了逐项明确,并对人员安排和车辆配置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强化了现场的安全管控。

3.设备状态评估标准化

设备状态的准确评估是科学制定检修策略的基础。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实现设备状态评价的准确性,确保设备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根据一次设备标准缺陷库和19类设备的状态评价导则,组织编制了设备缺陷和状态评价的对照表,对不同设备缺陷的状态评价扣分标准进行了明确,并固化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缺陷填报模块中,避免了以往相同缺陷在不同单位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对于现场实际与系统中固化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在缺陷管理流程中增加了省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的审核环节,经确认后可按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评价扣分,并由状态评价中心对系统缺陷库进行及时更新。

(2)编制检修策略(包含设备检修周期、检修类型、检修项目)规则库,将检修策略和设备评估扣分情况进行了对应,并同样固化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在设备状态评价结束后,系统中自动显示推荐的检修策略,避免了针对相同缺陷采取不同检修策略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状态评估标准化的范畴。

4.检修定额标准化

从检修时间定额入手,实现检修定额化、定额标准化。组织编制《输变电设备停电检修、施工时间定额(试行)》,规范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型设备在特定检修任务下的停电时间,并以此作为停电计划的编制依据,避免了相同设备、相同检修任务停电时间差别较大的问题,实现了工作检修现场进度的有效控制,有效提高了电网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5.现场作业标准化

积极推广现场标准化作业,将规范化作业的工作要求通过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细化和落实到每项具体作业的过程当中,对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关键环节以及关键流程实行有效控制。

(1)集中编制并了260种作业指导书和571种指导卡,覆盖了变电站运行、输变电设备检修等20大类的现场生产作业。这些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的模式统一、要求一致,避免了不同专业各自为政的局面。

(2)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指导卡的使用上,将详细的指导书作为班组培训的教材和复杂、重大工作的现场应用版本,而在现场实际应用的主要是简化后的指导卡。在指导卡的编制中侧重对关键工序的把握和安全的控制,去除与检修记录、危险源点预控卡重复的内容,注重工作程序,把现场工作的重点从“写”转移到“做”。

(3)针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主设备较为复杂的检修工艺要求,组织编制了相应的检修工艺导则。检修工艺导则涵盖了设备基本参数、检修策略、检修工艺、常见缺陷处理、二次图纸等内容,成为指导书和指导卡的有效补充。

6.修试报告标准化

组织编制涵盖22种输变电一次设备累计299份修试报告模板,报告模板分交接试验、例行试验及诊断试验三种类型。将模板固化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待检修人员修试结束后在系统中生成对应的修试报告,实现了修试报告模板格式、数据填报及报告审批的标准化。针对现场设备带电检测工作不断增加的现状,组织编制了“开关柜局放检测报告”、“红外气体检漏试验报告”、“红外测温检测报告”、“SF6气体检测报告”、“GIS超声波局放检测报告”、“GIS超高频局放检测报告”等六种现场常见带电检测报告的模板,规范了设备带电检测工作。

7.检修配件标准化

针对断路器检修配件采购需求与到货物资偏差较大的情况,组织生产单位及断路器主要生产厂家编制了涵盖17个厂家251种型号开关设备的检修配件包,每种型号开关设备又划分为常规检修、特殊检修、全部配件3类进行打包,并编制了专用招标技术规范书。厂方根据生产人员在物资申报中填写的配件包编号即可获知生产单位采购检修配件清单,并已报送给物资部门进行辞条扩展,实施后将实现不同检修策略时检修配件的集中采购,大大减少了生产单位和物资部门采购设备检修所需配件的工作量,减少了沟通环节,避免了因错误采购或供货造成的浪费。

8.检修装备标准化

为了统一和规范“大检修”体系下全省各生产工区、班组工器具、仪器仪表的配置标准,提高生产一线班组人员的装备水平,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运维一体化、检修专业化的工作需求,在总结近年来“生产项目立项导则”中生产工器具仪器仪表配置标准应用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17类工区、专业班组(涵盖输、变、配电)的“工器具、仪器仪表配置标准”,保证了基层单位生产一线班组的作业需要。

9.设备抢修标准化

为快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变电设备故障,最大限度地缩小故障对社会供电和电力生产的影响,规范设备的故障抢修行为,实现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专业协同、标准化作业,组织编制了《输电线路典型故障及抢修规范》、《变电设备典型故障及抢修规范》及《配电设备典型故障及抢修规范》,进一步强化了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了设备故障抢修速度与修复质量,快速恢复了电网安全运行。

10.检修巡视标准化

巡视是发现缺陷的有效手段。鉴于检修人员比运行人员更熟悉设备,结合状态检修关于不停电检修的规定,江苏省电力公司将检修巡视作为D类检修的一种,每季开展一次,并对检修巡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明确,制定下发了《变电设备检修巡视管理规定》和《输电设备检修巡视管理规定》,有效提高了设备缺陷管理水平。

三、效果分析

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设备检修标准化管理体系,江苏省电力公司现已实现了设备检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了设备检修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必要性,有效缓解了设备数量超常规增长及检修人员结构性缺员给设备检修管理所带来的压力,确保了全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一,构建检修标准化管理体系。以顶层设计理念为指引,江苏省电力公司在学习、掌握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设备检修工作标准、导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全面一体标准化工作,梳理、建立了电网设备检修有关的管理制度,为设备检修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统一了设备的状态评价体系,有效消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

第二,状态检修工作质量明显提高。随着状态检修工作的深入开展,设备检修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设备状态评价、设备检修策略制定、检修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通过状态检修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了220kV常州变#2主变B相高压套管桩头发热、220kV海安田庄变#1主变乙炔突变及220kV蒋王变#1主变铁心接地电流超标等一批严重及以上缺陷,确保了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三,设备检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对设备检修的周期、项目、时间等进行标准化管理,辅以执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卡,现场检修作业的标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加强,无谓检修现象大大减少,检修周期受到严格控制,检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四,设备可靠性指标明显提升。江苏省电力公司已开展涉及变压器(电抗器)、GIS、SF6等6大类变电设备共计10余种带电检测项目,发现了主变套管局放超标、桩头接触不良等多种类型的设备潜在隐患;同时,专业化巡检也逐步成为设备检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工作的开展有效减少了电网设备的停电次数及停电时间,输变电可靠性各类可比指标完成值均比往年有较明显提升。

四、结论

江苏省电力公司通过实施设备检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统一了设备状态评价标准,规范和优化了检修项目和流程,解决了状态检修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江苏省电力公司将继续规范运检人员装备配置原则,开发运用集成化的智能单兵巡检装备,提高设备状态巡检质量和巡检效率;总结提炼管理经验及管理规定,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修质量和效率,确保电网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景禄,李青山.电力系统状态检修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第9篇: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目前办公设备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广义地说,所有与办公有关的设备都可以称为办公设备,审计人员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按照设备使用的广泛性和通用性并结合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将工作中使用的电子设备、机械器具等设备作为审计的对象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强可比性,对每类办公设备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界定,其中,电子设备主要包括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摄)像机及配件、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通讯设备等;机械器具主要包括电视机、空调等;其他办公设备主要包括办公家具、保险柜等。

二、案例审计内容的分析

开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的前提是确定审计内容,并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审计部门围绕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共设计了21个指标,根据评价指标明确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或获取方法)及评价方法,具体审计内容和指标分别为:

1.经济性评价指标。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较少资源配置所必需的办公设备。按此思路,审计认为应按照办公设备采购或取得的节约情况、办公设备配置数量和标准合理情况、办公设备使用成本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设置了10个指标。

2.效率性评价指标。效率性主要体现在办公设备集中采购管理及日常管理过程中是否及时高效率地完成相关工作,围绕两个方面共设置了6个评价指标。

3.效果性评价指标。办公设备管理效果主要体现在设备使用者满意度和办公设备运行状态两个方面,因此从员工满意度、办公设备配置满足率、设备完好程度、非正常损失等方面设置5个指标进行评价。

4.非正常损失率非正常损失率=非正常损失的办公设备数量/办公设备总量×100%评价办公设备非正常原因造成的丢失、人为损坏和非正常报废等情况。可结合问卷调查了解是否有设备丢失的现象。

三、案例的启示

1.审计指标的确立是开展好绩效评价的前提。审计指标是对审计重点内容进行绩效评价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反映了审计内容绩效管理情况的主要特征。确立好的审计指标,并使各类指标形成有机的体系,以系统的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是绩效审计成功的一半。审计在确立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指标时,下大力气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型三个方面,对审计指标进行了全面细致考量,分别运用金额、占有数、满意度、完成率、消耗量、差异度等不同维度对审计指标进行考虑,力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对三性进行评价。同时在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尽量避免对单个指标进行片面的评价,力求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组合分析,客观地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

2.审计标准的选择是开展好绩效评价的关键。审计标准是审计指标好与不好,能否更好的标尺,是做出审计评价的关键,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办公设备配置与管理绩效审计方案时,审计一并将审计评价标准的确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必须做好审计前的充分沟通。就办公设备购置与使用经济性、配置合理性等审计评价标准的确立,审计部门先后征求了会计、后勤等部门对有关评价标准的意见,事前与办公设备主管部门达成一致意见,为日后进行审计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必须根据实际适当选择评价标准,突出审计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如对笔记本电脑配置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审计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出差次数区别了不同的科室,出差多的科室如内审、外汇检查等部门,将评价标准设计为人均一部较为合理,对其他出差次数较少的科室,另行设计评价标准。三是必须全方位打造审计数据库,完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对不同审计对象绩效管理情况的横向比较也是确立审计评价标准的重要方法,为此需要构建该类审计的历史数据库。在制定方案时便统一制定了基础数据填报格式,为日后数据库的形成,进行横向比较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