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有关感动的作文精选(九篇)

有关感动的作文

第1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1]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课堂教学充溢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以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关乎人文,关心人情,关注当前,调动起学生的生活储备,才能使学生写出文情并茂的作文来。这样,作文课堂教学才会独具魅力,充溢生命生机。

一、关怀人情

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文章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情感好像肥美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能够融情于文,而不是为情造文。那么写出的作文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作文教学就会抵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的“育情”境地。

作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尚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酷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乡、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只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例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自己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自己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语文教学的确是心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写作过程中就能达到理性感性兼备,情理并现的效果。

二、关心人文

“人文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德、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3],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度,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4]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的陶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并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所提升的人文素养化入作文。为此,在行文中,学生要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取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文章中融入“人文味”,让写作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腕,让文章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关心人文,可以提升人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作文与情感是分不开的,凡是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作者写诗作文,一定要自己先有感动,然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5]“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6]“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7]以上这些句子说的都是说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诗文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三、关注当前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严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能够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民生,鼓舞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吸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呢?在校园的宣传栏内,每天可以呈现一些重要的报纸,在教室里也可设置几份高品质报纸,让学生每天都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此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就某个新闻事件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锻炼他们对时事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和提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顿丰厚的精神大餐。

四、书写生活

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是为了更好地书写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中包含浓浓的生活气息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大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总是离不开生活。雷抒雁的《麦天》,老舍的《想北平》,汪曾祺的《侯银匠》等优美的经典篇目中无不充满浓烈真纯的生活气息,只有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的确如此,生活的确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要依靠生活,才能充满生机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也应有生活的内容。而要想给作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阅历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办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入手做、动脑想等理论活动中,把笼统的知识转化为详细而充溢生命的才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作文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重复咀嚼,认真玩味,课堂就必然会充溢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的习惯,才能引起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书写生活的热情。这样又会促进他们更多地去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时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生活中的美好所感动,从而更好地书写生活,热爱生活,这也许是写作的最本真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

[2][5]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4]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5.

[6]严斯信.尚书·尧典今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7]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第2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提纲:传统初中作文教学以教授写作知识和训练作文能力为重点,而忽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迫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因而作文教学出现脱离学生生活,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作文呈现公式化、模式化的倾向等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构建写作中“生活--情感体验--写作”的桥梁。

正 文: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内容之一,过去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的活动。作文教学担负的任务,往往侧重于传授写作知识、训练作文能力。作文教学存在着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框架式,模式化的结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正是这种作文教学,使学生作文出现诸如内容陈旧,题材大同,思想单薄幼稚,情感缺乏,甚至歪曲,大话、假话、空话、套话、废话凑足字数,语言死板化,人物脸谱化,结构模式化等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作文出现的这些问题应注重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生活,作文应“生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作文生活化

我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别林斯基也曾说“把艺术设想成活在自己特殊的小天地里,和生活的别的方面毫无共通之点的,纯粹的,排他的东西,这种想法是抽象而空幻的。这样的艺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生的作文也是一种写作。关注学生生活,作文回归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作文最是一件来不得急功近利的事情。中学生之所以为中学生是有其特定的心理机制,生活阅历,知识层次的,这是制约其作文水平的瓶颈,其实也是其作文特色的最大优势。虽然由于学生生活的境况。学校和家庭的往复,不可改变地构成了中学生生活的大部分,但我们还是应相信叶圣陶所说的“这个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已,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只要中学生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一样能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而我们教师应做的恰恰是擦亮学生观察生活的眼睛,锻炼学生表达真实生活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写作兴趣

从魏晋风骨到明代“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从中都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带有作者极强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初中生的作文也应如此。我们应关注作文教学中的学生鲜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美感,感受生活美好

美感是指对美的需要而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审美情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及时地有效地对他们施以美感教育,逐步地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追求美的情趣,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对写作的认识。尤其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美”的示范,一次“美”的情感体验。而且,一般来说,中学生的作文初期学习和模仿多于创造,如果作文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美感,不关注学生是否感受生活的美好,那么学生作文就难以取得进步,学生写作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起来。

树立道德感,正确评价生活

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古人讲“文以载道”,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道德感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学生不仅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可以提升自己在作文中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树立道德感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主动地思考生活问题,为其写作提供很好的思想基础,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3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真心;美心;善心;主体意识;读者意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至理名言诠释了“文” 与“情”相融的重要性。对高中学生来说,作文要在高考中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情感的抒发。情感从何而来?本文中笔者试从三“心”二“意”五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一些尝试。

一、回归“真、美、善”三心

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质朴纯真的,怎么把这些生活的真实化为作文中情感的真实,笔者认为学生应怀揣着“真、美、善”三“心”去写作,深化文章的情感,挖掘情感的深度,拓宽情感的广度。

1.拥有真心倾诉真情

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可见文章与心灵息息相关,文章用真心去写,方能写出动人心弦的美文。而我们的很多学生与此相反,在写作时总是喜欢编造一些故事,或是描写没有新意而显得失真的情节,这类文章大多是无病,有矫揉造作之嫌,缺乏感染力。

“情动于衷而成于言。”生活的真实性造就了真心的写作态度,也倾诉了真情实感。

例如下面的例子,学生真心表达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因为真心才刻画得感人肺腑:“爸爸从包里抽出一条围巾递给我:‘围上吧,太冷了。’因早上的事情,我倔强地夺过围巾塞进包里:‘有什么好围的,不要!’他对我皱了一下眉,叹了口气,那声叹气在我心底荡漾开去,心微微疼痛,我的骄傲一下都被打败。我桀骜不驯的态度,染白了父亲的双鬓,压弯了父亲的背脊,面对父亲的伟大,我压抑得难受。” 可见,我们学生要写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必定要渗透着自己生活的心血,忠于自己的心灵,倾注深切的真情。

2.常怀美心体悟生活

美心就是学生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的美。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叶圣陶说过:“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它(情感)能引起种种机会,使我们留心观察,设法试证,以获得经验;它又在前面诱导着,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去享用经验。”学生要写出有真实情感并且有别于他人的文章,需要用心体察生活的细微之处,抓住写作的契机,找到情感的渲染点,写出创新独特的文章。

学生常怀美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下锅之米”,并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受上海高考卷满分作文《他们》的启发,笔者结合杨绛的《老王》一文,要求学生刻画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一个平常写作不是很好的同学经过认真的观察,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卖豆腐花的老人,挑着晃悠悠的担子,穿梭在布满青苔的小弄堂,敲板三下,吆喝道:‘卖豆腐花哎,阿有人要吃豆腐花?’地道亲切的吴侬软语一下子暖到我的心底,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仿佛又找回久远舒心的儿时记忆。” 这位学生捕捉平常生活的细节,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文笔细腻传神,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

情感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胞,蕴涵感动的情感素材,其实就依存在我们的周围,细心观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捕捉情感的瞬间,挖掘情感的深度,这样的文字才不会苍白,情感更不会贫乏。

3.铸就善心关注社会

善心指的是学生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关注社会,透过生活的表象,去探寻人生的真谛,联系现实。

恶性的社会竞争和物质化的社会风气污染了校园,很多学生的心灵受到外界侵蚀,严重缺失社会责任,道德判断失衡,自我封闭意识较强,对他人漠不关心,自我生活态度颓废。这就要求学生铸就善心去挖掘生活的素材,为写作积淀社会资源,思索社会问题,学会理性思辨,并用文字去抨击不良的社会风气,反映当下社会现实问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主题是“生命——永恒的乐章”,很多学生对生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位学生如此诠释生命的意义:“不是只有温暖的脉搏就算有生命,有的人活着,只剩下躯壳;不是一定要有跳动的心脏才算有生命,一只蚂蚁,一棵小草,一瓢水,一滴泪,生命如此多姿,看似平常,但饱含了永恒的韵味。”作者对生命的诠释另辟蹊径,获得省特等奖殊荣。

二、唤醒两种写作意识

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质朴的,学生怀揣着“真、美、善”三“心”融入生活,关注社会,可以深化文章的情感。怎么把这些生活的真实变成作文中的艺术真实,就需要唤醒两种写作意识:一个是主体意识,另一个是与之相关联的读者意识。

1.唤醒主体意识——催进内心精神动力

主体意识正如刘锡庆教授所说的“写我的自由之见,书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自由”“自然”“自在”无不证明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应该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创作,在文章中要体现出自我感受,映照主体精神,饱含个体体验。

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是写作的主要来源,从作文的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失却了敏感性,写作变得很被动,文字浮于生活的表面,没有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写作主体意识的失落是极其主要的原因。

唤醒主体意识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内心精神动力,鼓励学生洞开心扉,提高学生对生活场景的采撷,加深对生活内涵的体悟。

2.唤醒读者意识——激发内在写作动机

唤醒主体意识主要是倡导学生“为自己写作”,但是文章的阅读对象广泛,还要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

读者,顾名思义是阅读作文的人,也是学生写作的倾诉对象。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其著作《文章讲话》中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文章,少了读者的阅读将毫无价值,同样,作文少了读者,也没有体现出意义。目前学生写作目的极其功利性,希望得到很高的分数,只有分数意识,缺失了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学生写作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导致了写作上的很多弊端。孔子提出为文之道,重在“辞达”,“辞达”即意显,写作时要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强化读者意识。读者意识能促发内在写作动机,学生充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希望得到读者的肯定,求胜心理强烈,写作就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读者意识的构建,促进学生重视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写作的立意、选材、主旨等,从读者立场出发,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思想,提高写作技巧。

第4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 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31-01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与学习中需要的满足与否密切相关的。当学习获得成功,得到师生的好评,学到新知识,满足求知欲,产生兴趣等,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此外,还具有调节、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一、增强“学生观”,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常说的“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而且能使教与学较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因为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畏惧甚至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由于在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特别是教师是否能对全体学生都表现出热情与爱,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甚至会因人费事,讨厌这门课。反之,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因此,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间息息相通,建立和培养师生间真挚、谅解、体谅和相互尊敬的友谊关系,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标准。

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影响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兰诺夫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中的人格式教育事业的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突出学科特点,做到“三情”统一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课,我国古代教育早已提倡“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三、重视情感投资,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1、艺术地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学习课堂的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的特定情绪状态不定,授课前乃至更长时间的各种信息的干扰,这些干扰信息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氛围,从现实急剧进入作品意境当中去的目的,增强对作品人物、生活形象、意境感受和理解的效果。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向课文相应的情感方面转换,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

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它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独辟蹊径,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更令人耳目一新。

2、抓住“激情点”,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第5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能力 审美的敏感性 审美的深刻性

语文审美教育着重培养的审美欣赏能力也是一种审美心理能力,表现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在语文审美欣赏中的有效发挥。因此,人们经常用美学理论上的有关审美心理能力的一般概念加以表述,诸如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等等。然而,由于语文审美欣赏活动和主体语文方面的审美欣赏心理具有特殊性,当运用这类概念术语表述时,便不免失之笼统,难以揭示语文审美欣赏能力的特点。实际上,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最关键的是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审美的敏感性和美感的深刻性。前者关系到语文审美欣赏中投入的是否充分,后者关系到对语文美把握得是否充分。对语文的审美敏感性和美感深刻性的把握是培养中职生审美能力的关键。

一、 审美的敏感性

语文欣赏中审美的敏感性是指这样的审美心理能力:对语言文字及其表达中的表情性和描摹性有灵敏的感觉,从而能使身心在阅读时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感情活动,由与之的身心共振达到感情共鸣;能很快的唤起形象感,并自觉的调动有关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验,对想象中的形象画面、事件过程等进行真切的品尝。这审美的敏感性贯穿于语文审美欣赏活动的始终,当然包括情感体验、审美领悟等方面敏感,但其核心是对语文美敏锐的感觉。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本身所带有的形象色彩和感彩以及某种美学意味等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

文章作品的形象性首先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其次才在描写的生活事物上。加上作者重视“随类赋采”,因而词有词采,文有文采。另外,言语表达的语音节奏及其流动变化具有表情性,能传达出作者感情的强弱程度、运动状态和感情基调。语文的审美敏感性首先就是指对此的敏感。

其次,对语言的形象描写等具备敏锐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具有迅速在头脑中浮现形象画面的能力。

语言的形象描写是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集中描绘刻划某种景物、场面、人物、事件等,从而在文章作品的语言层面之上建立一个形象层面。语文的美,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美,就突出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

最后,对不断浮现在脑际的形象做及时的时空建构,并敏锐地感觉到它的生动性。

在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章作品中,自然景观、社会场面的描写通常要显示或暗示其中的空间关系。语文的审美敏感性有它自己的突出特点。它的培养不能有其它方面的美育所取代,而必须充分依靠语文审美教育。

二、 审美的深刻性

语文欣赏中美感的深刻性是指这样的心理能力: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地把握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意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受文章作品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方面的内蕴。这种美感的深刻性主要指语文审美欣赏的深度,标志着欣赏者能够对语言文字及其描写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做到深入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蕴含在语义中的情感内容和美学意义能够充分、深刻地把握。

美的文章作品不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表述和科学论述,所以它不仅有表层语义——语言的概念意义或词典上的意义,还具有丰富的深层语义。这深层语义恰恰是语文美的主要体现者。

其次,能够沉入语文的审美境界,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

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章作品在表现主客观世界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运用形象化、感情性的语言文字,较为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致力于形象的塑造和描画,以形象(包括人、事、景、物等)说话,间接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最后,在沉入审美境界进行审美体验时,能充分而深入地领悟到形象画面、人物情节的意蕴。

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寓于形象,倾向性在情节中自然流露。对之的审美欣赏,只有领悟到蕴含于形象中、情节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领悟形象内涵的深刻性。

第6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而作文教学的现实却并不乐观,学生作文的虚假空洞、矫揉造作现象依然严重,文风清新、内容充实的好作文还是难以寻觅,究其本质,还是缺少了情感的参与,缺少了心灵的脉动,作文要与心灵共舞,才能真实而有文采。

一、 打开视界,让素材叩动心灵。

作文,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是一种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方式,照理来说,作文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为文,灵动表达。作文首先应让丰富充盈的素材激荡情感的涟漪,让生动活泼的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上投下多彩的剪影,才能有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的表达诉求,这样的文字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色彩的文字。

但在课堂习作或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很难要求学生有自由的心理和足够的时空,来审视命题、选择素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在限定的写作命意中,努力实现思维时空的突破,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把写作素材的丰富性和写作命意的指向性结合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的情绪状态处于适度的紧张和兴奋之中,而不是把作文演变成了无生气的填字游戏。

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心理,即使是在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告诉学生暂时抛弃答题的困惑,暂时忘却考试的紧张,抬头舒气,向窗外凝望片刻,这是监考老师不会干预的,就在这片刻的凝望中,让作文题目在脑中徘徊,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窗外的风景中,让自己的心灵循着天际延伸到远方,让那些动人的故事浮现在眼前,让自己的心灵开始有一点点悸动,把那些温暖的片段逐渐清晰地叠印在自己心灵的底片上,进而寻求作文立意选材的高妙,灵感也许就会在那一刻绽放。

引导学生打开作文选材立意的视界,还需要由方法的引导,我们都知道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程序结构,拓宽选材的思路,寻找拓展素材的支点。我们可以把生活素材从横向上分成三个维度,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纵向上也分成三个维度,即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自我,选材的时候可以把纵向和横向交叉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选材结构模式,给学生的选材提供了一个思维平台,有效底实现了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再结合具体的题目,看题目适合在哪一个框架中选材,这样就给学生选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避免了选材的无序和无据,让丰富的素材汇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变得充盈起来,让学生在铺展纸笔的同时,打开心灵的窗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凯勒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有四个主要因素: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他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他密切相关,再则要使他觉得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他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

二、 启迪智慧,让思维激荡心灵。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有智慧的火花迸现出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面对“我的启蒙老师”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启蒙”这个关键词语,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启蒙”是一个蕴涵丰富的语汇,本意是“引导某个对象从蒙昧中走出来”,在这里我们应该将语意扩展到“知识的点拨、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引导、现实的感悟”等多个领域,这样的话,题中的写作对象“老师”也应该从狭隘的“学校教员”的概念中解脱出来。甚至可以从逆向的角度,确立以下两个写作对象:一是用超越常规的方法甚至破坏手段,使我获得教益的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老师”。二是“老师”或许就是我曾经的对手、甚至是知识阅历比“我”还浅薄的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我们的作文素材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拓展,避免僵化和单调。

事实上有多很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开卷未必有益”、“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 关注自我,让情感温暖心灵。

作文其实就是学生的心路历程,就是学生情感成长的桥梁,在一个个字符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多彩的情感天地。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学生自我的内心需求和生存状态,关注学生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会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柔软和丰富,会培养学生的大爱和责任,使学生的心灵摆脱狭隘和闭塞,才会使作文打上情感的烙印,刻下自我成长的足迹。

古人说“诗以言志,歌以咏言”,“不平则鸣”、“发愤而作”,其中都隐含着一种生命自觉。所谓的生命自觉,在学生的作文里,更多的就是一种人性深处的悲悯情怀,就是一种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现在的学生作文里,很少有直面生活坎坷的坚韧,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悲悯,也就缺少了思想和厚度和生命的质感,游戏文字、嬉笑人生、扮酷自我成了家常便饭,情感和思想的苍白成了通病。其实,人情冷暖是人生体验越不过的一道坎,是个体生命体验中道不尽的话题。因为有人情冷暖,人生才是多色调的,才显得丰富多彩。要努力用冷冰冰的人情去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的茧,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尽显弱态,才能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当我们引导学生坦陈心曲、直面人生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才会被唤醒,在现实的磨难和情感的激荡面前,我们才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心灵的温暖,才会产生出用文字抒写内心的强烈感受,这时候我们的文字才会具备真切动人的力量,才会用最精准的文字,描摹人物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感动。

四、 品味成功,让佳作放飞心灵。

写作,是激扬文字、锻造心灵的历程,当学生在写作中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语言积淀,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充满智慧的过程之后,其品味创造、享受成功的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再看一遍自己写的作文,很显然,这个作文过程没有经历一番痛苦的创造,没有耗费他太多的心神,所以,也就失去了欣赏的热望和回味的期待。

第7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第8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在愉悦的、审美的满足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一、 注重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则自己应先具有饱满的精神,激情四溢,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感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可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挥洒。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独特体会,然后结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游子吟》,并介绍其有关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具体情境,向学生生动而富有情感地分析与讲解《游子吟》,让学生在教师积极饱满的语言与情感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使他们形成体贴、孝敬父母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意识。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语文课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把师生的情感融于课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激情荡漾,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过一定的情境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在情境之中,各类要素对情感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创设浓郁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进入学习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调动课堂情感氛围。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优美生动的画面,配以动听、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就会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掘文章的主旨――“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爱”,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实现人本共鸣呢?教师可通过图文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凸显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设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图。这样可以使学生联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探究“水”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浓厚兴趣。当教师展示画面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同时讲述他们的观后感。这样,有利于发挥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情境二:多景关联图。画面显示一个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时,配上文章中的相应片段。在图文结合中,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并找出表现“爱的神奇”的语句,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对文章进行了补充与延伸,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彩的学习情境。情景三:钻石图片。教师可把七颗钻石变为心形,配上音乐《爱的奉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渐渐体验课文中的意境,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课文的阅读与朗读,促进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是其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而应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加深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思考与领悟,以情感熏陶而得到思想启迪,同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看看沉香是如何救母亲的;然后利用拼音轻读文章,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语句应多读几遍。通过让个别学生读第1~3三自然段后,教师展示句子: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随后引入相关问题:你从何处体会到了沉香的“孝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沉香“有孝心”的词与句子。再分小组交流与讨论,讲讲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画面与语句领悟到沉香救母的艰辛,充分表现他的“孝心”。当进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沉香当时的心情,同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见到母亲时,他们分别会说什么呢?教师可让两位学生看图尝试着配音,并适时作出提示。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朗读,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画面的展示中,渲染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让情感成为教育教学的催化剂,从而实现对教学的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有关感动的作文范文

赵明教授说:作文灵魂第一,技巧第二,灵魂永远大于技巧,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作文的灵魂。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千万不要“孤独了灵魂,泛滥了技巧”。

我们的写作要想获得成功,主要不是依靠方法和技巧,而是依靠作者心中的感动、愿望和梦想。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作文有了自己的“行规”和“套路”,变得日益模式化、公式化的时候,当老师把各种“快速作文”的技法传授给学生,直言不讳地说“考场作文就是开头、结尾、排比句加论点,中心句加古人”的时候;当学生对写作误解,以为文章可以这样“拼装”,套用几句古诗词就能装扮出“书卷气”,写一点郁闷发几声叹息便能冒充真情实感的时候;当写作者既没有感动又没有愿望和梦想的时候;当技巧凌驾于灵魂之上的时候,学生能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吗?这简直就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写作是我们表达生活和交流心得的重要工具。表达和交流也是我们人的本能和内心需求。可是我们现行的写作教学却把学生对写作的欲望、兴趣和耐心一点一点地消磨殆尽,让学生视写作文为畏途,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学生哪里还有写作的快乐和尊严?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活写作的兴趣。 我们的作文教改班的口号是: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根据学生的作文层次,给他们寻找发表的机会,我们利用班内文学社《蓓蕾》、《半亩方塘》,校内文学社《旭日》,课前五分钟演讲写作是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倾诉。不是说“写什么都是写自己”吗?写作的生命是真情,真情的基础是感动,感动的升华是感悟。当学生的作文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抒发着公共感情乃至矫情、造情的时候,写作哪里还有快乐与尊严可言?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美好心灵。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老师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与他们的情感沟通,就能够让学生写出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文章,而不是写“假”、“大”、“空”的文章。我们知道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轻轻的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就是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知音。运用换位思考法,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样,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情感,他们自然也愿意写作文,会爱上写作文。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关系中,他们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思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他们会关注和思考;学生之间的情感困惑——比如早恋等问题他们也很关注;家庭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等,他们也密切关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排除他们的烦恼,指引他们前行的路。这们,他们才会更加依赖老师,更加愿意在作文中表露自己的心声和对问题的看法。

写作教学特别要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当写作教学把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定为终极目标的时候,追求正确审题成为第一道关口。在“过关”的背后,则是学生思维的被限制,被“规范”;当“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带有“虚伪”的成份的时候;当学生为了考试的分数而变成善于揣摩、善于顺从的人的时候,哪里还会有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张扬个性,拓宽写作天地。创新写作的前提是有个性色彩,没有个性色彩就没有创新。打破常规思维,寻求变异思维,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去进行思考,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张扬个性,才能让作文创新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