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和田维吾尔范文

和田维吾尔精选(九篇)

第1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和田的维吾尔》这篇课文,我了解维吾尔人的特色,了解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文中这样写道“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维吾尔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烤出的“库乃其”。”写出了维吾尔人爱吃烧烤食品的饮食习惯,让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丰富多彩。

我想这种烧烤和我们在土灰里烧出的食物的味道一样,非常好吃。哈哈,我可是很调皮的哟!怎么样?你在土灰里烧过东西吃吗?

我们烧过土豆、烧过地瓜、烧过苞米、烧过花生、烧过鸡蛋,甚至还想像电视里一样吃叫花鸡,只可惜不敢抓自家的鸡,而且清洗不来,只得作罢。

烧过的东西味道香极了,维吾尔人的饮食应该比这个还好吃呢,真有特色!

六年级:刘翔的爱

第2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25-01

一、实验材料

100 pmol/ul寡核昔酸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PCR试剂(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琼脂糖(美国FMC公司);限制性内切酶助Hae III(Takara公司)其余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ノ耷自倒叵档亩居新疆和田地区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107例, 104例正常人为对照。

2.总DNA的提取

ゴ友液中提取总DNA,按照百泰克试剂盒操作,保存备用。

3.PCR扩增

ジ据已报道的2型糖尿病相关性线粒体ND-1基因nt3243,3316突变所用引物经比对后,在ND-1基因及其邻近区域的5,上游区和3,下游区选择保守序列来设计PCR引物。

Sense Primer 5’-Aag Gtt CgT TTg TTC gA-3’(3029-3048)

Antisense Primer 5’-AAC gTT ggg gCC TTT gCg TAg-3’(3423-3403)

ッ100uL反应体积包括:基因组DNA100ng,每种dNTP的终浓度为0.2mmol/L,引物各50pmol,Taq DNA聚合酶5个单位,10×reaction Buffer 10uL。加水调至终体积l00uL。PCR循环参数:95℃预变性3分钟,94℃变性1分钟,59℃退火1分钟,72℃延伸1分钟,35个循环,72℃后延伸5分钟,退火时间为1min,最适退火温度59℃,PCR产物为长354bp的线粒体DN段。

4.PCR-FLP分析

a、线粒体ND-1基因nt3316G/A突变的检测:

ハ拗菩阅谇忻Hae III的酶切位点:

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Hae III消化后,酶解产物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限制性内切酶Hae III消化及电泳鉴定:不存在3316G/A突变的野生型有两个Hae III的酶切位点,电泳可见三条片段(99+86+169bp):若存在3316G/A突变者(该突变使3316Haelll酶切位点消失),则只有一个酶切位点,电泳可见两条片段(99+255bP)。

b、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的检测:

ハ拗菩阅谇忻ApaI的酶切位点:

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ApaI消化后,酶切产物用3%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ApaI消化和电泳鉴定:不存在3243A/G突变的野生型没有ApaI的酶切位点,电泳只能看到长度为354bP的一条片段;若存在3243A/G突变,则可产生一个酶切位点,电泳可见两条片段(198十157bp)。

c、统计学方法:

X2用于检验基因突变在各组分布的差异。数据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三、结果

1、线粒体nt3316,3316在正常对照中的突变筛查结果:

ネüPCR-RFLP进行3316位点突变分析在104例正常对照组检测出线粒体3316突变者1例,患者组2例;而3243位点突变分析发现正常人群中2例突变,患者也是2例突变。

四、讨论

ノ颐嵌孕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107例T2DM患者和104名健康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组3243,3316位点进行突变筛查,发现对于3243位点的突变在正常人群和患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而3316位点的突变在在正常人群和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ザ杂诓煌人群的研究表明,3243位点在不同的糖尿病人群中突变率并不相同。如Klemm等[3]对德国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突变率为0.8%,即使在亚洲人群中突变率也不尽相同,如韩国为0.2%[4],而日本为1-6%[5]。通过对遗传家系的研究表明,拥有母系家族史的患者中突变率比较高,如2000年M.C.Y.Ng等人[6]对481例中国香港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线粒体DNA3243位点突变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母系家族史和无母系家族史进行比较发现,母系家族史中发病率3.0%,而非母系家族史中发病率0.3%。本研究并未对患者进行家系分类,所以结果显示新疆和田地区突变率在患者和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如果利用家系进行分类,结果可能不同。

おげ慰嘉南祝

[1]Yusuke Nakagawa, Hiroshi Ikegami, et al.(1995) A new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Biochemi Bio Physi Res Commun 209(2):664.

[2]唐 Z.线粒体DNA3243、3316点突变与中国云南2型糖尿病的关系,昆明医学院,2003,6.

[3]T. Kernrn,S. Neumann,et al. (2001) Search for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at Position 3243 in German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falnily history of matemal diabetes mellitus. Exp Clin Endoerinol Diabetes 109:283.

[4]HYUN CHUL LEE,YOUNG DUK SONG, etal. (1997) Mitochondrial gene 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 (tRNA)Leu(ULIR) 3243 and tRNALys5344 mutations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Korea. J Clin Endoerino Metab 82 (2):372.

第3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所以我认为生本教育是生命化课堂的依托,生本激扬了生命,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发展,要想关注学生的生命,教师“活”,学生要“活”。

教师要“活”,指教师的思想,教师的理念要活,学生要“活”,指课堂上学生要有活力,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有活力呢?

1.课前设计学案,为学生设计好学的学案。让他们当小主人的学案

如:中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汇报检测。课文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点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还有前置性学习安排突出自主学习而学生又感兴趣,突破重难点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这课时,前置性作业是,课文写了讲和田的维吾尔的哪些特点?画出最能概述和田的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预设点拨指导的是根据学生所汇报的概述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让学生补充( )的维吾尔( )的维吾尔( )维吾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喜欢维吾尔的哪些特点,在小组的读一读,交流你喜欢的原因,最后汇报交流。

2.课中重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反馈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舞台,生本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同学都有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收获,学生想说了,他们的思维活了产生了问题,产生了想法。老师再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发展。生本的课堂突出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他们是真正的主人,他们让课堂更加精彩,是他们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我还是以《和田的维吾尔》这课为例,课中按课前预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小组交流,再汇报。因为喜欢的原因不同,理解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思想不一样,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产生了碰撞,如: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非常喜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因为从这部分我感受到和田的维吾尔人,用舞蹈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另一小组的同学也马上站起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部分,因为这段中的“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想跳就跳,”从这写出了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特点。而且他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从这可看出他们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同学说:“我喜欢热爱土地的维吾尔,因为从他们的吃,穿我感受到他们离不开他们的土地,可看出他们对土地的热爱。”还有的同学说:“我喜欢豁达而乐观的维吾尔,从这段我联系第一段我感受到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质,他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有的同学听了,说:“老师,我发现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前后照应。”“老师,听同学一说,我知道‘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了。”

课堂是他们的,他们自主交流,自主汇报,自主辨论,自主总结,这才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

评价机制跟上,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发展,这样课堂才富有生命力。

第4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关键词:新疆;民族产业;和田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56-02

一、民族产业

(一)民族产业的概念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民族产业最初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强国奴役、侵略和掠夺落后国家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当时“民族产业”是一个被赋予了强烈政治意义的经济术语,发展民族产业是摆脱殖民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二战以后,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经济上尚未获得自主,依附于发达国家而作为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制成品进口国。此时发展民族产业是实现“把财富和所得由发达国家重新分配到发展中国家”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民族产业对于本国经济体系的健全和经济安全的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各国产业间相互渗透,民族产业与外资之间已经不再呈现截然对立的局面。但这并没有消除各国参与世界经济运行时的利益独立性,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在当今经济生活开放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产业这一概念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对于和田地区来说,我们所指的民族产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讲的民族产业概念与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这里不是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的产业,而是对一个地区来讲具有民族特色、起着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

(二)和田民族产业的内涵

1、维吾尔医药。维吾尔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药品对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疗效,现有的维吾尔医院、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维吾尔医药药材资源在和田地区广泛种植。维吾尔医院已研制146种维药,其中准字号药品4个,部颁标准药品25个。1989年在和田建立的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已成为全国最大和最系统的维吾尔医学人才培训研究中心。

2、和田地毯。已有2000多年历史、使用“和田羊毛线”手工精制而成的和田地毯至今仍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和田地毯属东方民族手工地毯体系,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所用的和田羊羊毛纤维粗细适中,弹力大,拉力强,有丝样光泽。和田地毯历史悠久,自古是上佳贡品,历史上曾大量出口世界各地,北京人民大会堂也使用了和田地毯,是自治区政府祝贺香港、澳门特区成立的赠品。

3、和田丝绸。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的三大丝都之一。和田丝绸业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桑蚕茧和真丝绸生产基地,现代和田丝绸在周边国家具有很高的声誉,深受穆斯林群众的喜爱。和田艾德莱斯绸以其传统的扎染工艺而闻名中外。

4、民族服饰系列及民族工艺品。和田地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工艺品在全疆来说,还是保留了相当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维吾尔花帽、小刀、木制品、民族工艺品等。

5、和田玉。和田玉是驰名古今中外的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之一,世人皆知。和田玉,自古以来一直是美好、吉祥和坚贞的象征,现存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玉山及人民大会堂的玉屏风“手鼓舞”都是用和田玉精制而成。“北京奥运会会徽”更加提高了和田玉的世界知名度。如今,和田玉价仍在飞速上涨,大有直追翡翠之势,“求神拜佛,不如戴和田玉”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

6、旅游业。和田地区旅游业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在全疆属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近年来,和田地委、行署把和田特色旅游业确定为地区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加强了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2007年3月,和田地区旅游局正式成立,标志着和田旅游业开始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2009年,和田地委、行署出台了《和田地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优惠政策,预示着和田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和田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近30年的艰苦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

二、民族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民族产业的整体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行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目前和田地区的民族产业基本上还未形成规模,集体和个体较多,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部分具有一定厂房规模的也是处于半机械化状态。产品单一,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优新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外销产品少。由于和田地区民族产业长期在封闭的绿洲内进行,没有进行太大的技术改造,自产自销,没有受到太多外界的冲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开的市场竞争面前,民族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由于科技含量低,原料生产的投入成本大,加上技术改造缓慢,劳动力素质较低,所以同类产品在与内地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还有由于市场的开放,和田地区内行业竞争加剧。像在和田地区除了和田地毯厂之外,还有众多的个体农民和其他部门参与地毯织造,形成了业内竞争不断的局面,也影响了地毯厂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不利于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还未形成品牌效应

和田地区民族产业生产集中度和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拳头产品。民族产业的粗加工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消耗高,缺乏现代感和综合竞争力等问题。还缺乏强有力的经营网略体系和专业营销管理人才,销售市场有待开发。如维吾尔医药,在西域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是维吾尔族人民在几千年来生活、生产和与疾病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维吾尔医药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具有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综合作用,但是因维吾尔医药包装、商标不明、不规范及缺乏综合竞争力等问题,没有像其他药品那样形成商品进入新疆各大医院、药店,在内地更是没有市场,大多只是在民间使用[2]。

(三)民族产业在发展资金、规模、技术、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民族产业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问题,而且发展资金不雄厚。民族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在知识经济中,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企业都十分重视对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种种原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主力不是企业而是国家科研机构。在和田地区,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民族产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很弱。此外,民族产业在市场营销手法、品牌培育、竞争手段上还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民族产业的思路

(一)提升民族传统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要立足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大力扶持发展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丝绸、桑皮纸系列产品和维吾尔族小刀具、花帽、乐器、民族服饰等民族特色加工业。坚持以民间加工为基础,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加大落后工艺改造升级力度,结合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加工工艺和包装档次,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研发攻关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品种、拓展市场,做大做强维吾尔药业,提升民族特色传统工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和田地毯业。地毯业是和田具有优势的一项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而且与农事活动不相冲突,广大农牧民群众普遍爱好织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地毯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力度,加强地毯图案设计,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就目前来说,可以借鉴和推广“公司+车间+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努力把手工羊毛地毯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户均一台地毯架,只要有空闲,农民随时可以上架织毯,实现足不出户、就地就近转移创收。以“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创新管理”为发展思路,切实把和田手工羊毛地毯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和田地毯业也还是应该走规模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还是应该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工人。

此外,要加快艾德莱丝绸加工业发展;加大维吾尔药开发力度;加快大芸系列产品开发;加快玫瑰花系列产品开发;加快小刀、小花帽、小葫芦等手工艺品发展;加快维吾尔特色食品开发。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着重要提升传统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依托旅游业,发展民族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我国西部省区的少数民族用品开始由原来的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向旅游工艺品演变,为广阔的西部市场带来新的商机。旅游工艺品需要旅游市场的带动,每年到和田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增加,将推动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产业发展。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和田玉、玫瑰花系列产品、小花帽等成为国内外游客的购物之选,为和田民族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因此,和田地区可以依托旅游业,来带动民族产业的发展,带动民族产品的产销。和田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的各类扶持政策,促进民族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工艺。在民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由民族产品向旅游工艺品演变必须有序开发,把握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喜好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企业和个体生产者要突出产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购物市场,据有关资料介绍,新疆游客大部分支出都在交通和住宿上面,旅游品的支出比例比较低。因此,大力培育旅游购物市场是有必要的。除重点建设旅游纪念品集中的少数民族特色巴扎外,对于民族手工艺品,还要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设点销售。

(三)整体规划发展特色民族产业生产基地,保护性地开发民族产业资源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已经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民族产业基地进行整体规划,从开发民族产业资源的角度,制定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进行设施、技术、生产条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使其发展壮大。

(四)扩大开放,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和多渠道吸引资金

1、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开拓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立足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以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最好的资源和项目,最优惠的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各方人士到和田投资兴业,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着力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和田投资兴业。具体措施:(1)落实优惠政策,通过兑现优惠政策,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度、企业满意度,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投资;(2)强化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地、县市政务中心功能,强化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投诉协调处理等各项制度落实,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3)用好优势资源。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和最具优势的产业实施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开发,互利共赢。

2、把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资金和挖掘和田地区自身潜力相结合。(1)坚持抓住大项目不放松:抓住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支持和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区起点高、有特色、有市场的中小企业,因势利导,做大做强;(3)盘活现有闲置资产:进一步挖掘利用现有闲置资产,通过清理债务、妥善安置职工,实施招商引资,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变包袱为财富,同时为投资企业节约资金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加快企业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杜惟毅.利用外资与保护民族产业的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3).

\[2\]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348-349.

\[3\]施政一,黄建英.起飞——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新思维\[M\].民族出版社,2003,(6).

第5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关键词:维吾尔族;花毡;艾德莱丝绸;染织

纺织品的生产与加工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对于日用纺织品和服装面料的大量需求推动着印染工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民间手工染织是体现传统文化的典型工艺美术形式。我国各地的民间染织工艺不尽相同,在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染织品地域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染织艺术就是其中重要代表。维吾尔族的纺织品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和艾德莱丝绸最具特色。

1 传统花毡的制作工艺

维吾尔族的祖先曾是游牧民族,在转向农耕定居生活之后,原先使用毛毡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毛毡主要用于搭建毡房、铺炕、制靴、制帽和一些生产用品,维吾尔人传统上睡实心大土炕,毛毡因其柔软、隔潮、保暖,成为最好的铺炕材料,同时也被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出于人们美化生活环境的需要不断增强,逐渐产生了制作花毡技艺。

维吾尔族花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及,这就促成维吾尔族制花毡的艺匠们挖空心思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根据制作技术的不同,花毡分为绣花毡、补花毡、擀花毡、印花毡、彩绘花毡等品种。绣花毡是用彩丝线锁盘针法在色毡上绣出纹样;补花毡是用彩色布套剪成羊角、鹿角、骨、树枝、云等纹样缝绣、贴绣到素毡上,正反对补,又称“贴绣花毡”;擀花毡是用原色羊毛和染色棉毛(又称“彩色毛絮”)在黑色羊毛或白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图案擀制而成,也称“压花毡”或“嵌花毡”;印花毡是在素毡上用木图章(木印模)拓印出图案。彩绘花毡是用毛笔绘出图案的花毡。制花毡的匠人也擀毡,但他们与只会擀素毡的普通工匠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在擀毡的同时还为毛毡进行装饰。花毡的尺寸没有定规,可大可小,完全按生活需要而制作。

花毡纹样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外来文化、汉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有着很高的人文和艺术价值。常见的花毡纹样有类:第一类是诸如马莲、柳枝,、石榴花、夹竹桃、忍冬、鸡冠花等植物变形图案。第二类是羊角、燕尾,马蹄、骆驼掌、狗爪等动物器官变形图形。第三类是花绳、车轮、水壶、梳子、木耙等工具与日用品变形图案。第四类是窗格、台阶、女墙、壁龛、圣龛、穹顶等建筑构件变形图案。第五类是、等宗教符号;因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袄教和景教,所以在民间有这些宗教的遗风。第六类是涡旋、月亮、星星、光芒、水波等自然物象变形图案。第七类是博古田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图案。第八类是各种几何图形。制作精美的花毡可以挂在墙上作为艺术品欣赏。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制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花毡的需求越来越少,这门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 色彩艳丽的新疆艾德莱斯绸

艾德莱丝是新疆喀什、和田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它扎染技术独特,质地柔软,轻盈飘逸。艾德莱斯绸的图案全部由手工扎染而成,依据图案的需要,先用绳子扎起丝线,再浸到染料里入色,然后再把染好的丝线在院子里晾干,最后才拿到机器上编织。图案层次分明,布局对称,组合严谨,色彩艳丽,体现了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艾德莱斯绸制作方式被称为扎经分段染织法,生产方式比较特别,有别于一般织物先织造后染色的流程。其基本工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从蚕茧抽丝、并丝和卷线;之后通过扎染的手法,将并排的经线分股分段染成不同颜色;最后将染好的经线通过手工织布机与纬线结合,形成平整的有色彩渐变效果的绸缎。此外,染料制作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彩色染料都是用纯天然的植物材料制成,印染效果持久且健康自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艾德莱斯的图案造型奔放洒脱,色彩以原色红、黄、蓝为主色,极尽色彩冲击力。新疆南部各地区所流行的传统艾德莱丝稠图案和色彩不拘一格,比如和田地区洛浦县出产的艾德莱斯绸,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单富有变化,颜色多为黄色、黑色和红色;喀什莎车出产的艾德莱斯绸也具有当地特征,与和田洛浦之绸相对比,可以发现喀什的丝绸更加绚丽、鲜艳,图纹也非常细腻严谨,常用颜色为翠绿、宝蓝、桃红等。但无论哪里的艾德莱丝绸,其色彩和纹样造型都遵循着无限图案的特征。这里的无限图案是指,布料上的每一块颜色,与另外一种颜色相接触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界限,由大红变成红,由红变成浅红,由浅红变成粉红,由粉红变成白,两种颜色的线相互接触的地方,都是慢慢地黯淡下来,再若有若无地相互接触。每种颜色的过渡和衔接,都是自然而然,流畅若水的。关于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虚虚实实无限延伸的特点,众学者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维吾尔人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反映,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图案是来自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比如由以神果之称的巴旦木,逐渐演变而成巴旦木纹样;由女性日常生活中用的梳子,逐渐演变成梳子纹样,而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在艾德莱斯绸的纹样中找到踪迹。这些传统日用品经过艺术处理,就成了艾德莱斯独有的民族图案。

经长期从事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李安宁先生考证,“艾德莱斯”是“阿德拉斯”这个语言转化的结果。“阿德拉斯”的意思是“地图”,它反映了新疆的美丽,不仅有水、戈壁滩,还有绿洲、雪山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艾德莱斯”是维吾尔语。在维吾尔语中,“艾德”的意思是身体、肉体,“莱斯”的意思是飘柔、飘拂,不沾身。两个词放到一起后表达的意思就是,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有花绸的意思。关于艾德莱丝绸的起源,学术界目前也没有形成统一看法。有学者认为艾德莱斯绸最早发明于波斯,后传到中亚。新疆和田出现艾德莱斯绸,应该是在19世纪末通过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传到的。按照这个说法,艾德莱斯绸在新疆的历史只有100~150年左右的历史。但也有说法认为,艾德莱斯绸是在新疆当地原有的生产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的。新疆博物馆纺织品研究专家武敏的观点是,艾德莱斯绸不是新有。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日本和土耳其也有这种丝绸。新疆的艾德莱斯绸应该是从1850年到1910年这60年间发展起来的。

尽管艾德莱斯绸从何时开始出现,它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实,但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新疆的艾德莱斯绸最早出现在和田。当时,和田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适宜栽桑育蚕,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丝绸贸易的一个重要都会和集散中心。和田自古就被誉为丝路绢都。而在2000年前,当中国的丝织品已经有了千年发展史时,西方还对丝绸一无所知,直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西方的帕提亚人才见识了这种前所未见的东西。今天,和田地区洛浦县吉亚乡还被称为“艾德莱斯绸之乡”,在村民家的后院里,一般都摆放着一两台织机。织机的声音就是这些村落中最大的背景音乐。也有少数人拒绝使用现代织机,而是坚守着艾德莱斯绸的古老织法,保留着与几千年前别无二致的手工作业。对维吾尔人来说,艾德莱斯绸是一种服饰,更是来自祖先的讯息。这讯息不仅传达着他们对艾德莱斯绸、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着独特的古老文化之精髓。

3 维吾尔族特色染织工艺的市场现状与开发潜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维吾尔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居住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导致花毡逐渐消失。新疆城乡居民大多已搬进城市和楼房,不再需要大量的花毡制品,特别是相对粗糙的手工印花毡在维吾尔族生活中明显减少了使用,因此在市场上也难匿踪迹。相对而言,艾德莱丝绸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更好,在城乡维吾尔族男女老幼的日常生活中,艾德莱丝绸面料一直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从未被各种流行时尚所影响。此外,在民族工艺创新产品中,艾德莱斯也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包括舞台表演服装、旅游工艺品、民族风格配饰、新疆特产包装等,可以说使用范围比过去还要扩大很多,成为了代表新疆的典型民族特色元素。

实际上,不论当前市场接受程度如何,花毡和艾德莱斯绸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都代表着维吾尔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因此对于挖掘和发展传统印染工艺,我们应针对不同工艺门类的市场现状作出针对性的规划。类似艾德莱斯这种依靠社会自发力量就可以实现很好发展的种类,只需要在整体方向上给予高水平的引导,主要还是依靠民间人士的主动创造和开发;对于印花毡这样萎缩的手工艺门类,就应该重点依靠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扶力量,组织学者和设计师共同推广并寻求创新方向,以传统材料来打造新的工艺品,结合快速发展的新疆旅游业,寻找新的发展可能与市场空间。

在面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市场回报这一点,而是要综合考量民间工艺美术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与消费习惯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形式无论通过何种促进手段,都不可能回到当年的繁荣境况,因此应该将类似花毡这样逐渐式微但又带有丰富民族历史信息的工艺门类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保护,这需要专门的国家单位、民间协会和专业学者来共同完成。对于那些有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并能实现更大发展的手工艺门类,我们应该将其更好的与现代设计模式相结合,类似艾德莱丝绸这样极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产品造型材料,今后必定会有更为广泛的开发空间。以上两种模式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形式,在国家对文化产业投入不断增加的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特色染织艺术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研究方面,更需要从课题研究的高度来重视,通过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创新价值等环节逐一实现。以便更好地对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又是对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研究综述

多年以来,学界对新疆维吾尔族建筑、民居以及装饰艺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传承与更新需要借助于由多元因素构成的人居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便于更科学合理,宜人宜居。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城乡巨变的过程,城镇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学者们开始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Kirkby,1985),又如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Marton,2000;Cook,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背景,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传统村落变迁的规律和模式。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农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一书中提出在现代文明中,城市是“大传统”,农村是“小传统”,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农村会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蚕食和同化。之后保罗•奥利弗(PaulOliver)在著作《房屋与社会》(1960年)中提出了被人忽视的乡土建筑不仅是当地而且还是其他地区建筑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可以看出从麦吉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到雷氏的地区性人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保罗的乡土建筑与文化等,都是尊重不同地区文化而进行比较研究,注重对地区性整体共性特征的分析,重视乡村人居环境中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国内著名学者刘沛林(1998年)提出了建立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的构想,认为真正的舒适宜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导。院士王小东与其博士生宋辉(2013年)通过对新疆喀什老城改造与更新策略的回顾,发现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现状环境和人文变迁,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保留和重构城市整体风貌,使特色得以传承,风貌得以重塑。新疆师范大学李群、李文浩等(2010年)在进行鄯善县麻扎阿勒迪村规划设计实践时,认为生土民族建筑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建筑,代表着新疆典型的土性文化,承载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统文脉。闫飞(2012年)认为当前维吾尔族人居聚落"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学者们开始从百姓人居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但多数学者都只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并未重点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以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对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居文化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为基础,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深入剖析现代化进程中百姓在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人居文化生活方面的变迁,最终提出符合现代化新疆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意义

本选题从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变迁视角入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田野研究来进一步加强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对新疆乡土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理解。虽然在城镇化背景下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民俗生活方式有了不少研究,但有关现代化建设与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这也会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新时期建设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铺垫性研究。主要陈述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概述等。

第二部分:维吾尔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通过各个角度考察在现代生活中维吾尔传统村落百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主要包括在家务农、进程务工、农村帮工和换工习俗的变迁等问题的分析。

第三部分: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变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来展示,维吾尔传统村落所处的环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形态、装饰艺术特色、营造方式、民俗文化等的变迁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变迁的原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充分了解村落人居文化变迁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需要以多个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点”,勾连成“面”来考察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在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

第四部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中精神需求的变迁。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里民间游戏娱乐习俗和习俗的田野调查,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对百姓精神需求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以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需要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成果进行理论思考,与原有研究结论进行对话。从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发展导向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界定出维吾尔族村落人居文化概念及内涵;从目标导向和人居文化要素把握入手,对维吾尔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人居文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著作研读和文献检索,查阅并认识己有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明确合理地界定概念,解析其内涵,把握课题研究整体性,保证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调查研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及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参与考察、背景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村民的行为模式,重点分析传统村落形成背景、形式、特征,传统民居文化及其本质。明确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及趋势。

3.多科学交叉综合分析。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村落发展现状,以研究目标导向和人居环境要素把握入手,运用社会学、民族学、设计学、建筑学等进行交叉综合研究,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进行理论探讨,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四)主要观点

1.维吾尔传统村落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俗规约性和社会秩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实行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流转,因此百姓的劳作模式发生了巨变,百姓在失去土地之后,通过打工和制作手工艺品维持生活,传统村落里百姓之间的帮工和换工习俗也逐渐被物质化了。

2.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与研究,使方法更科学,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为建设稳定、和谐、繁荣的现代化新疆做出应有贡献。

四、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1.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运用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法对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判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推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2.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为新疆建设具有现代地域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创新性理论基础。

(二)应用价值

1.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比较有特点的维吾尔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为避免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生态破坏、发展趋同、场所精神缺失现象提供参考解决方案。

总之,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研究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南疆住村工作组同志两年多以来的工作、生活、调研等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王小冬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陈震东.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美)阿莫斯•拉普波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M].商务印书馆,2012.

[6]杨公卫.村落终结与乡土重建[M].民族出版社,2012.

[7]左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2.

[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三联书店,1997.

[10]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3]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新疆新型城镇化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新疆“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出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15]安瓦尔•买买提明.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16]李群.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装饰,2010(03).

第7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到和田,就听说维吾尔族有一种传统民居非常漂亮,朋友约我去看一看。走进雕花的漂亮大门,里面就是一个小院子,一边有平房,院中还栽了许多果树和花卉。在葡萄架的掩盖下,是一座典型的传统维吾尔族民居。正是9月金秋,葡萄架下坠着一串串熟透了的红葡萄,十分诱人。

一进门左右两边都有带花边图案的门,光线来自于屋顶中央的天窗,抬头望去,天窗藻井的四周有花框的玻璃窗,藻井和四周都有木刻或浮雕,相当精致。

屋内有四根雕花柱子直撑着天窗,在天窗悬挂着一盏大吊灯,屋顶的天花板是用剥了皮的木椽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在2~3米的距离还有一根雕花的方形檩子,显得十分别致。这种维吾尔族的民居简直是一座艺术的宫殿,令人惊叹。主人热情地告诉我,这种建筑形式和田维吾尔族称:“阿依旺赛莱”,“阿依旺”是指带有天窗拱形的建筑,“赛莱”是指这种建筑里的客厅或招待客人的地方,整体建筑称为“阿依旺赛莱”。

巧妙抗震

主人告诉我们,“阿依旺赛莱”的建筑面积不固定,可大可小,是根据经济条件、人口和宅地面积来决定的。他的“阿依旺赛莱”是爷爷留下来的,不算果园,居住的建筑面积就有300多平方米。

这种建筑没有一定的格式,房间的布局随意性较强,大型阿依旺式民居有二三个以阿依旺厅为中心组成的房屋,面积有1000~2000多平方米,庭院内还有敞厅、敞棚、果园、花园、水池、还有做礼拜的地方等,这种建筑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整个“阿依旺赛莱”里看不到什么现代化的家具,除了有一台大彩电外,其他都是一些木质箱子放粮食,在炕上有炕柜、炕头箱,摇床、木塌等,整个布置得干净利落,而又有特点。

阿依旺厅是民居中面积最大、层次最高、装饰最好、最明亮的厅室,是主人日常生活、待客就餐、纳凉休息的场所,也是农忙时做一些辅农务的空间,同时也是在节日或是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聚在一起、载歌起舞举行麦西热甫的空间。

这种建筑的空间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室外的庭院空间和室内的居室空间。“阿依旺”是一个封闭型,内庭式的平面布局,居室空间由数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房中套房,中间有过道,有冬季卧室、夏季卧室、客房、厨房、餐室、储藏室、淋浴室等若干个小间组成。房与房之间,有的设有木格棂花隔断,有的不设隔断。

在前后室的分隔中,木棂花格作墙。它们不仅有很好的分割空间的实用功能,同时也起到了民族特色的装饰功能。其他房间一般都用小平天窗采光,光线较暗,但是,这样的内向型布局有利于抵御风沙的袭击,而且冬季保暖,夏季凉爽,适合和田地区。

主人告诉我们,整个房屋是木柱承重框架结构,同时,还有大小木柱,大木柱主要为外墙木柱、内廊木柱、屋架和墙内柱等,小木柱包括藻井顶、天窗和门窗等。

外墙体是用土坯堆砌而成,有的室内墙面以树条编笆抹泥作墙,四面有儿女墙、外排水等设施,这种结构不仅结实,而且有利于防震。

冬暖夏凉

和田的冬天非常寒冷,那么,室内的采暖是如何解决的?主人告诉我们,“阿依旺赛莱”的外墙非常厚,一般都在50厘米左右,这就使得室内冬暖夏凉。

冬季人们都睡在炕上。大的“阿依旺赛莱”除了有炕以外,还巧妙地设计了多处壁炉,有的设置在房间的拐角处,有的像壁龛一样嵌入墙内,有的则是凸出在墙面之外。壁炉上部墙面有镂空的石膏花饰,这样的采暖方式的设计,使得室内显得温暖而又干净。

“阿依旺赛莱”的内外装修非常讲究,门、门框、炕沿、柱子、屋顶、廊檐等处都雕有花纹和几何形图案,艺术的氛围非常浓厚。

其装修主要在廊柱、阿依旺的侧窗等部分,以木刻造型为主,雕刻精巧,这是和田民居中装修最精美的地方。它的门窗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多为拱形,色彩则常用原木的本色,但是近代也有用湖蓝、粉绿等维吾尔族群众喜欢的颜色。

我们沿着楼梯直接上了屋顶,只见凸出的天窗比平面的屋顶有一米多高,其他地方摊晒着红葡萄、核桃和堆放着一些杂物,屋顶平台周围还设有木栏杆。这样做提高了整个建筑的利用率,而且整体美观方面不受影响。

室外的空间比较宽敞。庭院中,有一些零星的菜地和果园,成了一块绿地。平时,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来了亲朋好友、做家务甚至休息也都在室外。

特别是在炎炎夏季,果园中,葡萄架下,清新凉爽。室外环境因为有了这些绿色植物的调节也变得不那么燥热了。

传承与保护

阿依旺赛莱式民居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沿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的城镇和农村,特别是于田、墨玉、民丰、皮山、和田、莎车、喀什等地,其中和田地区最多。《和田方志》、《新疆维吾尔建筑装饰》、《和田简史》、《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书》(第一卷)等书籍中都有过记载。

人们推测,尼雅遗迹中那些坦露在沙漠中木桩,就是和田“阿依旺赛莱”式建筑的形式。

据考证,和田这种建筑形式大约在汉末唐初就己经初具雏形,以后逐渐完善。我们在坐落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皮山县境内,兵团农十四师农场七连,看到一所“吐尔地阿吉庄院”,是现存的典型维吾尔阿依旺赛来式的民居建筑。

该庭院建于回历1334年(公元1915-1916年),距今已有93年历史,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庄院初建时为72间房屋,分别有冬夏居室、客厅、厨房、浴室、库房、清真寺、仆人宿舍等。

“”期间,庄院损毁严重,现仅存10间房屋,仍保存较完好。2004年国家投资40万元,对庄院进行修缮,现在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吐尔地阿吉本人曾在中原经商,并去过中亚一些国家,因而庄园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如木棂花格的图案、天窗藻井的纹饰、墙上的壁画、色彩的运用等,吸收和融合了佛教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元素,但仍是和田地区维吾尔族“阿依旺赛莱”的典型建筑,无论从面积上、装饰上、结构上都是具有代表性,因此成为和田地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

第8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三、四月份,许多地方还春寒料峭,和田的春就暖了。虽然斯时正是浮尘肆虐的季节,但蒙尘的杏花、桃花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却有着别样的芳艳烂漫和旺盛的生机。如果恰巧有场小雨将细尘冲刷而去,草木绽露嫩俏淡绿的本来面目,和田绿洲瞬间变为“塞外江南”,那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人间美景。

沙漠是全然不受季节影响的。这里,那个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的所在,以各种复杂多样、匪夷所思又自然圆润的形状,静静地守护在和田绿洲的身侧,变幻莫测,蜿蜒起伏,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银灰色巨龙。在经历了亿万年历史与风霜的浸润,愈发地清晰、迷人和丰满起来。

最近的沙漠距离和田市区仅仅只有8公里。若是有机会来和田,建议你一定要在沙漠走一遭,若是担心迷路或者出于安全考虑,可以沿着阿和沙漠公路走一段,而且一定要赤脚,因为这样不仅有把莽莽大漠踩在脚下生出的无限豪情壮志,更重要的是能收获关于生命的可贵感悟。之所以这么讲,是源于沙漠里生长的那些植物。许多人都以为沙漠寸草不生,实则不然。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植物多达上千种,常见的能叫出名字的有骆驼刺、梭梭草、红柳大芸、胡杨树、沙枣树等等。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耐干旱、根系发达、叶面小、地面部分矮壮,拼命发展根系是为了能更多地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叶面退化和控制外露部分是为了减少蒸发。一个原则,就是为了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这些植物生命力顽强,坚韧不拔,和酷热干燥风沙不屈斗争,是沙漠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视觉每每触及,都凭空让人多了些许对色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景仰。

听觉和田 品味厚重

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群众性格开朗爽直、自由奔放,至今仍保持着最原生态、最具吸引力生活习俗。若是有兴致到处走一走,在大街小巷、乡集村镇,随处都能看到身着各式民族特色服饰的俊男靓女。维吾尔族男子浓眉隆鼻、须发浓密、俊朗英挺,着装色彩简洁、粗犷大气,习惯佩带刀具;女子喜欢色彩艳丽、造型别致的饰物、戴小花帽,眉目如画、神秘姣好,服饰古典别致、色泽明丽、优雅神秘,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构成了一幅充满西域风情的绝美时空画卷。

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的天性。我的许多当地维族朋友都是个中好手,用他们的话说,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的喜好不仅仅是维吾尔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偌大的和田绿洲就是他们的天然大舞台,无论是在餐桌上、聚会中、节庆里,还是在田间地头、戈壁沙漠,都能见到男女老幼席地而坐,随着萨它尔、都它尔、弹拨儿、手鼓等民族乐器悠扬地响起,豪放或柔婉的歌声传来,人们情不自禁地相对起舞。若是您凑巧赶上一场歌舞,爽直盛情的维吾尔族朋友会边跳边做出邀请的动作,请您起身一起参与。这个时候,您哪怕不会,最好也要到中间转几个圈,模仿几个简单的动作,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礼貌。男人动作粗犷豪迈,女人舞姿轻盈曼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情调。于是一时间舞蹈者情绪高涨,歌唱者激昂炽烈,弹奏者手舞足蹈,观众在一旁拍手、呐喊助威,这个时候若是有人闲着,肯定被视为异类。那有着火焰的炙热、冰川的清冽、雪莲的明媚和杨枝玉露般温柔的民族歌舞浸润了世代维吾尔人,也将和田绿洲装扮得更加靓丽多姿。

维吾尔族有着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语有很强的语言张力,舌根部分运用较多,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淋漓酣畅,不时加上夸张戏谑、神采飞扬的表情,让人感觉交流起来愉悦轻松。迎面与维吾尔族老乡遇到,热情好客的他们不但不见丝毫怯生,还会友好地向你问候“亚克西木色孜(你好)”、“乃该(去哪儿)”,擦身而过还不忘来句“活西(再见)”。有意思的是问路的时候,他会负责任地指向目的地说“啊--也呆!”有经验的朋友会根据他那句“啊--”的长短判断距离的远近,“啊--”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距离越远。还有集市中的小贩,当听到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叫卖“羊肉串、羊肉串,好好的没结过婚羊娃子的羊肉串”,你会忍俊不禁,失声而笑。那与汉字读音迥然不同、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又新奇陌生的语调在舌间翻卷而出,绝对有着一番别致的韵味,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这也是和田吸引许多外地朋友的重要原因。

触觉和田 抚握丰美

和田人自古以来都有采玉的习俗,每年山洪退去时,两条河流里,漫山遍野的都是采玉、寻玉之人。人们赤着脚,或手挖、或脚踩、或工具掘,在流水、沙石当中捡拾良石美玉,收获者络绎不绝。当然,采到玉石的,都是有着所谓“玉缘”之人,有不少人采到价值不菲的玉石,会是和田之旅最值得炫耀的传奇;实在没“玉缘”,捡几块奇石带回去摆放在案头或放置在浴缸、花盆里,也不虚此行。

和田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绸用料考究、织工精细,使用寿命长达上百年;因为均是手工制作,每幅成品都独一无二、弥足珍贵。游客不仅对绿色原生态且经久耐用的产品本身青睐不已,对其生产工艺也是兴趣浓厚,特别是艾德莱斯绸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染工艺,首先将蚕茧煮沸抽丝,经过并丝、卷线等前期准备,再用纯植物颜料上色扎染,图案设计、分线等一系列流程,最后织为各式各样的成品。经过大小三十多道工序做出的各类物品,图案别致、光泽动人,观之轻盈飘逸,精美绝伦,抚之手感轻薄、柔软细腻,真正的“如丝之嫩滑”。

味觉和田 香醇绵久

事实上,从你走进和田那一刻起,你已经跌进了瓜果的王国。通常情况下外地朋友能叫得上名字常见的瓜果屈指可数,叫不上名字的可就数不胜数了,无花果、蟠桃、沙枣、巴旦木、文冠果等等。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干燥少雨的气候,大半年的无霜期以及昼夜二十余度的温差,造就了和田农畜产品无与伦比的品质,无论是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都要比疆内其他地方高出许多,更何况内地其他地方。那饱满欲滴的形色、扑鼻的香气让人怦然心动,看得是垂涎欲滴,于是许多人顾不上形象,心急火燎地就在街头逐一品尝起来,吃得是满口生津、唇齿留香、畅快舒爽。

在和田,干鲜瓜果一年四季不绝于市,任何时候你都能肆意品尝。当你看到冬雪飘落街头的小摊上人们排着队吃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葡萄,你会发觉“围着火炉吃西瓜”不止是和田人不畏寒冷,还是对他们瓜果贮藏技术的肯定。

至于民族特色餐饮,那就更多得数不过来了。来和田的朋友,必有一餐是安排的民族餐食。无论是那刚从馕坑里烤制出的表皮金黄、热气腾腾的馕、烤包子,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大盘鸡,不膻不腻、混合着孜然和羊肉香气的烤肉串、烤全羊,还是皮薄如纸、肉嫩香滑的薄皮包子,味美可口的拉条子、炒面,油亮生辉、颗粒均匀的抓饭,又或者是餐后的扁豆面旗子、纳仁汤饭和做小吃的米肠子、面肺子,无不让人食欲大增、垂涎三尺。

用我的观点看,和田的餐饮习俗有三大特点,一是肉为主食。笔者都已经到了无肉不欢的境界,维吾尔朋友就不消说了。有时候早饭都会烤几串烤肉、喝碗羊肉汤。二是没有烤不了的东西。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田里种的,只要是能吃的,鸡、鱼、肉、蛋、蔬、果、粮,都能拿来烤。三是讲究营养搭配。几乎所有的吃食都有凉性和热性之分,冬天要多食温热,夏天要常吃寒凉,肉食最好搭配吃点西红柿、洋葱、西瓜、甜瓜中和,餐后还要喝点土制酸奶或者药茶除腻去膻、养胃补气。

每次出差,我最感头疼的事有两件,第一不吃外地的水果,说实话,吃过了和田的水果,很难再对别的地方的水果感兴趣,偶尔吃几颗也味同嚼蜡,这个倒也容易克服。最麻烦的就是老想着和田的烤肉抓饭,不再习惯也不喜欢内地华美精致的饮食,所以只要是情况允许,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来。这起码说明,就饮食习惯而言我这个内地人是被同化了。

第9篇:和田维吾尔范文

【关键词】课程实施 和田地区 历史教学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和田地区教育现状

(一) 和田地区中学教育基本情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包括七县一市,共86个乡镇。

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和田地区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12.31万名,在校中学教师8539名,占新疆普通中学教师总数的7.86%,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均数。

(二)和田地区中学教师学历水平远远低于自治区及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张泰琦的研究,和田地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有1858人,占总数的24.96%,专科5349人,占总数的71.87%,高中毕业235人,占总数的3.16%。新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为40.04%,远远高于和田。

(三)和田地区中学教师来源匮乏

和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欠发达,鲜有内地和北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充实;本地只有一个专科学院,毕业学生数量、专业有限。

二、和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访谈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9――12月我们对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中学、和田市浙江中学、和田市第四中学共10名历史教师作了深度访谈。

访谈1:阿老师,阿瓦提乡中学教师,女,维吾尔族,41岁,16年教龄,历史专业大专毕业。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2:艾老师,阿瓦提乡中学教师,男,维吾尔族,41岁,汉语大专毕业,非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3:迪老师, 阿瓦提乡中学教师,女,维吾尔族,27岁,历史专业大专毕业,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4:班老师, 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中学,男,维吾尔族,29岁,政教专业大专毕业,非专职的历史教师。

访谈5:刘老师,和田市浙江中学教师,女,45岁,历史专业大专毕业,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6:赵老师, 和田市第四中学支教教师,男,汉族,36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

访谈7:张老师,和田市浙江中学教师,男汉族,51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非专职的历史教师。

访谈8:刘老师, 和田市第四中学教师,男,汉族,44岁,中文函授本科毕业,中国近现代历史在职研究生,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9:马老师,和田市四中教师,女,维吾尔族,33岁,地理、历史专业大专毕业,历史自学本科学历,专职历史教师。

访谈10:阿老师,女,维吾尔族,36岁,地理专业大专毕业,非专职的历史教师。

调查问题主要从教师原始学历、专业、教授历史学科时间、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对新课改的看法(意见、建议)、历史课堂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教师培训及其效果、未来专业发展构想等方面展开。

(一)访谈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接受访谈的10名历史教师,6名是大专学历,4名是本科学历,其中3名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获得,专科占60%,本科学历占40%,且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不高。

2. 教师初始专业非历史专业居多

10名被访谈对象中,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不对口的占总数的50%。

(二)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

教师普遍认同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同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学习,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现实,正确地面对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复杂。

(三)教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改革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改革的不足之处是:新教材跳跃性大,内容简单,问题变难,评价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忽视基础知识。

(四)教师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1. 被访教师只有2名参加过三至四次培训。

2. 教师培训时间短,一般为20―40天,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

3. 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大,公共课目多。

结论

从访谈分析,和田地区新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不高。

三、对和田地区历史新课程教学改进的构想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霍姆斯小组成员古德莱德认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

1.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2009年新一轮对口援疆,教育援疆成为各地援疆的重要内容,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2.加大实习支教有效性实践探索:国发[2003]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新疆教育厅2006年起在和田地区推行实习支教,支教学生带去了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当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送培下乡、送教下乡

2010年始,新疆教育科研所、新疆师范大学等组织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这些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4.增强历史学科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