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西门豹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西门豹教学反思

第1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

师: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了什么?

出示: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生:(读这段文字)

师:西门豹了解到了什么?

生: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这两位学生很会思考问题。老大爷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生:伤心、叹着气、无奈……

师:请你带着这些感受读一读。(生个别读――齐读)

师:西门豹相信这件事吗?假如你是西门豹,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生:不相信。

生:假如我是西门豹,我会想世界上哪来的神呀,真是骗人的东西,原来如此,这个主意是谁想出来的?这个地方的迷信很严重……

师:于是西门豹就接着问“这话是谁说的?”――“这话”是指哪句话?

生:这话就是“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出示课件: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生读这段文字,个别读,小组读。

师:这些话中,西门豹又有什么收获?

生:找到了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巫婆、官绅。

师:是啊,邺地这个地方之所以那么穷,老百姓那么苦,就是因为有这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

师:请看大屏幕“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硬逼”说明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巫婆和官绅狼狈为奸,骗取老百姓的血汗钱。

生:“硬逼”说明官绅和巫婆对老百姓的残忍压榨,呵斥他们,蛮不讲理,不顾百姓死活。

……

师:可是,更加残忍的事情还在后边呢。

出示课件: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子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

同桌互读,默读,个别读,反复读。

师:现在你知道新娘是从哪儿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新娘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儿,新娘是受害人。

生:我是从“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子被他们拉走”这句话知道的。

师:是啊,眼睁睁地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老百姓是弱者呀!任人宰割。从这些话中,我们不但知道了谁是受害者,还知道了什么?

生: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人都逃跑了,没人再种地了。

着重出示:“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

师:穷苦的、漂亮的女孩儿,就这样被他们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年迈的、可怜的父母,就这样永远失去了亲生的骨肉,只能无奈地、悲哀地、颤抖地喊着。然而这一切都将随着苇席的下沉而消失……

(配乐《悲伤的回忆》指名读―齐读―想象读)

师:读了这段话,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在慢慢地沉下去,最后淹没在漳河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就这样被害死了。漳河边上,站着巫婆、官绅,站着当地的老百姓,站着女孩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可是没有人去救她!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我想对巫婆和官绅说:“ ”

我想对老百姓说:“ ”

我想对女孩的亲人说:“ ”

(请你任选一句写一写。)

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你们说到的,想到的,其实在西门豹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呀!西门豹的心里是多么沉重,多么愤怒啊!于是西门豹接着了解情况“那么,这里发没发过大水呢?”

出示: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师:“倒”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闹”又是什么意思?

生:倒是……倒是……可是的意思。

生:“倒”应该是相反的意思。

师:你真会思考。倒就是反而的意思。反而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生:想了解漳河的真实情况。

生: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是呀,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天灾人祸。面对着天灾人祸,西门豹想出好办法来解决吗?

出示: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齐读。

师:官绅闹了那么多年,闹死了那么多年轻的姑娘,闹走了那么多百姓的血汗钱,西门豹真是去看热闹?“河伯还真灵啊!”西门豹相信了吗?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

第2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最近,听了我县特级教师老师上了“西门豹”一课后,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教学效果的问题,又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教学“西门豹”一课内容,邱老师深入钻研教材,非常有创意地针对课文提出了五个问题: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②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③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④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⑤读了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

这五个问题,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面对学生必须上引下联才能归纳出的问题答案,他们却回答得精彩纷呈,使我这个听课者在惊讶之余又为这五个问题的巧妙设计而拍手叫绝。细想之下,而又茅塞顿开,这五个问题都是问在学生的情感之上,它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理解。这就是贴近于学生情感的提问艺术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为什么贴近于学生情感的提问能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它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的机会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其爱憎的情感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学生阅读“西门豹”一文时,面对官绅巫婆害人敛财的做法,心中自然充满的是痛恨,而面对要送给河伯当媳妇的姑娘,面对那些愚昧而穷困不堪的老百姓,心中当然充满的是深深的同情,面对西门豹既惩罚了官绅、巫婆又巧妙教育了穷苦百姓的做法,心中必然是既痛快又佩服……一系列复杂的情感正在心中不断撞击的时候,教师出示的五个问题,恰如一根引线,使学生的情感有了爆发、宣泄的机会,学生滔滔不绝地把内心的感受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种贴近学生情感的提问,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心理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难怪学生畅所欲言,问题答得有质量、见效果。

二、贴近学生情感的提问,能擦出学生广泛和多向思维的火花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总喜欢把课文中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各式各样的问题,上课时一问一答,学生不用走一点弯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破解均是一击即中。这种学生“一张口”就能“吃到饭”的做法,使学生久而久之自然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不懂得应从哪些角度去深入思考,不懂得抓住能突破全篇的关键词、句、段,不懂得品味欣赏精言妙语,更说不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贴近学生情感的提问,由于所问的问题是学生心里想说的,学生感兴趣,必然能激发起他们探寻答案的欲望。因此,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反复读课文,反复理解,上下联贯,寻找答案,而且还往往要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引经据典,探寻答案,这样学生思维的角度广了、力度深了,自然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三、贴近学生情感的提问,能发展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由于贴近于学生情感的提问,问题的指向往往不是单纯的课文内容,学生对问题的探寻过程不再是单纯地从课文内容本身去寻找答案的过程,而且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回答清楚的,学生必须在读书中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加入自己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独特的理解,不断地在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比如“西门豹”中邱老师第五个问题提出后,就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西门豹不直接下命令抓起官绅、巫婆,而要亲自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学生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精神,展现给他们的是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这片空间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认识能力。这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发挥其创造才能的过程。

第3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四、让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81-01

创造性研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课文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参与性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更新的、更富有启发性的、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感受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研读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已的做法和体会。

一、放手让学生进行直觉的评述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开成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的固定模式。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进行创造性研读呢?放生让学行进行直觉评述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直觉评述是学生根据自已的年龄特征、语文知识素养、社会生活经验和心理素质对所阅读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主观性的评述。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西门豹》一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西门豹”这个古时候的地方官做人物评价,并阐明理由。这时全班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十分高涨。如有的学生这样评述:西门豹是个好官,他破除封建迷信,兴修水利,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而有的学生说:西门豹很有计谋,他将计就计使巫婆、官绅有苦说不出,但又在不动声色中把巫婆、官绅扔入河中,这一点过于残忍了。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差异,这是很自然的。而做为教师,则必须注意适当的及时地予以评价,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认识课文内容,形成正确的观点。如这位学生的评述所说的西门豹手段残忍显然不合文章的主题,但从中却表现出了学生们的活跃的思维。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继续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读:西门豹是否过于残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讨论。结果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批驳:巫婆、官绅贪财害命,使邺城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们罪有应得。西门豹果断地处死他们是惩办首恶、教育胁从、教育老百姓要破除迷信,尊重科学,也是为民除害的根源,所以西门豹的手段不残忍。这样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在这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学、人物形象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对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应容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让他们主动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采用学生主动进行直觉评述的教学方法能逐渐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文章的作者大都依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把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创造成语言文学的,而读者就要靠想象把语言文学的内涵充分再现出来才能对文章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而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那么学生不可能对文章内容、思想有深刻的、主观的体会。例如《丰碑》一文中“冰砣”这个词概括了云中山的环境特点。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读了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将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就有学生这样描述: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往下落,整个世界一片白茫茫,一队人马踩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向上爬。以上的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好像在影片中见到的活生生情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读的习惯。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契合感悟文章内容

契合感悟就是对课文中那些符合学生经历、生活体验之处,引导学生投入其中,细心品味、感悟。“假如我是文中的XXX”是契合感悟中最常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到“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细体味: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此刻面对这么诱人的鲈鱼,但又面对“捕捞时间未到”这一难题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我一定坚持原则,把鲈鱼放回湖中”有的学生说:“假如是我,一定受不了诱惑,把鲈鱼占为已有,”通过学生发表出自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所做选择可贵之处。当读到“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了乞求的目光”及“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如何乞求?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创造性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文章的思想,让学生们把自已的情感与文中人物合二为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教生词“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是捞吗?学生说不是,只能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叫“捡”或者“拾”,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甚至离奇古怪,模糊暧昧,但这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难,这就是“导疑”。如教《草船借箭》,为了一下子抓住课文中心,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为什么说他是神机妙算,妙在何处?教师又让学生特别注意文末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因疑而生问: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这能行吗?再神机妙算恐怕也有困难。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且顾全大局,联合东吴共同抗曹,他又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还预知三天后长江上必有大雾,自信计划一定能实现。诱使曹操误送十万支箭,又加上周喻的计划以败而终,促使“三天之内得箭十万”的计划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到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寻曲折,进而深入质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西门豹》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主要调查了哪四个问题(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样造成的?②不给河伯娶妻,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③新娘是哪儿来的?④漳河发过大水吗?),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

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板书真相)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哎,真好(板书主谋),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水到渠成地)第四个问题是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这样寻疑、探索,课文第一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基本也能读懂课文了。

第5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祁连山的雪豹

雪豹是高海拔山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顶端捕食者,也是作为此类生态系统晴雨表的潜在标志。然而它们面临许多威胁,令人惊讶的是雪豹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竟鲜为人知,在全球最大雪豹分布国中国也不例外。

为加强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以及雪豹等重要物种,祁连山已建起了甘肃祁连山、盐池湾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三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4万平方公里,构成了祁连山脉的主体结构。

我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的雪豹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在甘肃省境内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开展雪豹研究和监测,通过红外相机调查、痕迹调查以及访问调查等方法,对过去数年野外调查数据的研究分析,已经初步掌握了雪豹在这一地区的分布情况:雪豹集中分布在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部和西北部,甘肃盐池湾自然保护区东北部的大雪山和西南部的党河南山,以及青海祁连山保护区的南部。

同时,北林大的研究团队还采用贝叶斯空间标志重捕模型估算了该区域的雪豹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适宜生境中,雪豹的平均密度为3.31只/100平方公里。如果将该结果与仅有的几例应用标志重捕方法估算雪豹密度的研究相比较,它低于印度拉达克(4.45~8.49只/100平方公里),但高于中国新疆、天山和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的戈壁沙漠。

在祁连山狭长的山体中――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分布着海拔4000~5000米的山峰,就连山间谷地海拔也有3000~3500米。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温凉湿润,呈现出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自下而上为:浅山荒漠草原气候带、浅山干草原气候带、中山森林草原气候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高山冰雪植被气候带。这样连续大面积的高海拔地域、复杂的地形、丰富的冰雪资源以及低矮稀疏的植被等地形地貌,都与优质的雪豹自然栖息地的特征高度吻合。

从全球来看,祁连山盐池湾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3处“安全雪豹景观”之一,我国目前指定的“安全雪豹景观”有3处,另外两处为: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部级自然保护区。“雪豹景观”是指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其相邻地域在内的雪豹栖息地,雪豹景观大于栖息地保护,它将人类活动一起囊括进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注重的是,鉴于保护地域以外的雪豹栖息地存在放牧和围栏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土地利用,情境复杂,需要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可行以及充分考虑雪豹保护和当地社区民生两方面需求的保护策略。

“安全雪豹景观”的定义则要求至少拥有100只育龄雪豹个体并确立了社区参与保护机制;拥有充足稳定的捕食动物种群;与其他雪豹景观地有功能性连接,鼓励跨国界雪豹景观。基于人类对雪豹栖息地的干扰难以避免的现实,“安全雪豹景观”或可带来缓解人与雪豹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机遇。

据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将于2017年8月邀请雪豹分布国领导人在比什凯克召开全球雪豹峰会。这必将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雪豹保护的关注度,大幅度推进全球雪豹保护事业。

和雪豹结缘

2006年,我刚从牛津大学读完博士后到北京林业大学上班半年后,接受学校派遣去新疆农业大学支教。在赴南疆考察途中,时任新疆林业厅保护处处长的朱富德先生跟我讲述了雪豹走进羊圈捕食羊结果被狗追得上树逃避的故事,让当时正为回国以后以什么动物为研究对象发愁的我有了心动的感觉。当时还碰巧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WildCRU)刚刚与美国豹属基金联合启动猫科动物研究合作项目,我的老搭档Philip Riordan博士十分赞同做雪豹研究这个想法,WildCRU的负责人David Macdonald教授也非常支持,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雪豹研究,算起来已经10年了。研究初期,记得是2009年的春天,我、Riordan博士,还有研究生王君一起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寻找雪豹,因为前辈乔治・夏勒博士(George B. Schaller)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里发现过雪豹的痕迹。我们永远都记得那次调查的最后一天拍到第一张雪豹照片时的激动和喜悦。

2009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The Wildlife Institute)正式成立。在策划和申请这个校属研究平台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是这个研究机构诞生的前提和保障,这其中蕴涵着国家、学校以及学院各层面的发展预期和战略思考,我个人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做了一点具体的准备工作。野生动物研究所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无不证明了主管部门和大学平台的支持举足轻重和不可或缺。

我所带领的猫科动物研究组多年来一直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支持,承担了雪豹重要栖息地种群监测与管理等项目,先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和博尔塔拉、四川甘孜、甘肃祁连山和盐池湾、珠峰、青海祁连山和三江源阿尼玛卿、内蒙古阿拉善等地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雪豹调查和研究工作。研究小组采用野外痕迹识别定位、红外自动摄影、粪便DNA提取、分析等先进的非损伤性取样技术,野外调查获得了大量雪豹和相关物种的实体照片,对雪豹等猫科动物及其猎物物种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有所创新,在雪豹食性、行为、冲突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进展。几年来,研究组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Oryx等保o领域核心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影响力的雪豹研究报告。

可以说每一次雪豹野外调查都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户外探险。跟前些年相比,我本人直接参加野外调查的时间已经大大减少,但作为研究生导师和团队负责人,只要有学生或团队成员还在做野外调查,我每一天的心情也是蛮极限的。因为,野外追踪雪豹的日子总是充满挑战:高海拔山地、地形崎岖复杂、气候寒冷、险象环生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沟壑、与猛兽不期而遇的风险……哪一样不是户外探险的感觉呢?我们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历险的故事。我在2009年春天的野外调查中,曾险些落到塔什库尔干的谷底,现在想起来还常常出一身冷汗。我们的研究助理王君两年前也曾在祁连山的盐池湾自然保护区调查雪豹时落马,头部差一点撞到巨石……当然,伴随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工作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体验,我们都乐在其中。同时,野外研究虽然艰苦,却是研究雪豹这种神秘大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雪豹调查工作

2013年春天,我们两次接到内蒙古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电话,说在内蒙古阿拉善的沙漠里发现雪豹并两次救助了雪豹,从就地放归到第二次被抓,期间相隔了3个多月。研究助理王君和研究生潘国梁前往调查取样。就在第二次预定释放的前夜,雪豹撞开铁笼逃了出去。经对雪豹身体斑块的比较和牙齿缺刻鉴定,断定两次捕捉的是同一只雄性的年轻雪豹。根据对发现地区附近贺兰山等雪豹潜在栖息地的调查,距离发现雪豹以及放归地点最近且有雪豹分布记录的山地应为祁连山。因此,我们有理由判断这只雪豹最有可能是走向祁连山的途中“被救助”了。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猜测。

这一年的1~4月,我们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曾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使用60台红外相机并保持工作状态,在预测有雪豹的49个网格中设计样线进行了痕迹调查。我们的调查确认了雪豹分布区中其他食肉动物的存在(尽管猞猁、狼和豺的出现率较低)。在较小尺度的自动红外相机调查中,监测到5种食肉动物(雪豹、猞猁、狼、赤狐和豺)的共存。这些简单的关系暗示着保护雪豹栖息地的同时也能惠及其他物种。

这个发现对祁连山保护区和中国其他区域,尤其是正在推动或已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发展建设项目(如修路、采矿、建坝)区域的雪豹保护尤为重要。在普通人如何为雪豹保护贡献力量层面,我们的建议是:鼓励牧民加固圈舍以保护家畜免遭食肉动物的猎食(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猞猁和狼被认为是捕食家畜的惯犯),管理好家畜而不是封围大面积的草原(那样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都很高,会妨碍野生动物的正常移动和扩散);控制经常与食肉动物发生冲突的牧羊犬的数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努力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如在雪豹等野生动物分布区修建道路和围栏),将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同样有积极有益的影响。

那么,祁连山地区当地人对雪豹是怎么样的态度?是否也有冲突?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研究中使用了关键知情人访谈(Key informant interview)对保护区职工进行访问,以确认以放牧作为生计的社区。此后在这些社区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家畜捕食率和社区对食肉动物的态度。访问调查于2013年6月至7月间进行,数据来自祁连山的7个村庄:祁林村、观山村、红山口村、青稞地村、瓷窑口村、甘坝口村和黄草坝村。

根据牧民反应,袭击家畜最多的食肉动物是猞猁(53%),在过去的一年中雪豹袭击牲畜的比例只占全部受袭家畜的7.0%。关于伤害家畜的物种,牧民认为棕熊、猞猁、狼会带来危害,然而雪豹却并未给牧民带来类似的感觉。参与调查的牧民对于猞猁、狼和棕熊持消极的态度,相反的,牧民对于雪豹却持有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雪豹是应该被保护的。关于带来恐惧的物种,牧民们认为猞猁和狼并未阻止他们进山从事各种活动,而熊是他们冒险进入山区的一种必须防备的动物。

第6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1935年2月,苏区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风山地区陷入军重重包围,形势非常危急。项英、根据中央来电的指示,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实行分路突围。

3月3日,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在红军独立六团掩护下开始突围,向赣粤边油山游击根据地转移。时任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率领前卫部队冲在前面,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带领机关随后跟进。

3月4日拂晓,突围战斗打响了。先头部队猛打猛冲,迅速地越过了牛岭、马岭这两道关口。但是,当紧跟其后的省党政军机关在越过牛岭时,却遭到了敌人的重兵包围,阮啸仙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由于刘伯坚个子魁伟,骑着一匹白马,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在敌军疯狂扫射中,刘伯坚的坐骑负伤,他迅速地跳下来,率部边还击边突围。在到达信丰的唐村时,刘伯坚的左腿中弹,无法行走。警卫员赶紧上来打算架着他走,也中弹倒地。这时,敌人蜂拥而至,刘伯坚打光了所有子弹,不幸落入魔掌。

坚贞不屈凛然赋诗词

被捕后,刘伯坚先被押在驻信丰的广东军阀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此前,为了将我党留下坚持斗争的军政领导一网打尽,曾以5万光洋悬赏缉拿项英、、刘伯坚等人,并将他们的照片发至各部官兵手中。因此,刘伯坚受伤被俘后,立即被敌人认出。敌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什么以他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不必去为共党犯这么大危险,作“无谓的牺牲”。刘伯坚大义凛然地向敌团长阐述了当时国内外的革命形势和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他说:“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3月9日,刘伯坚被解往粤军第一军军部大庾县(今大余县),囚禁在大庾监狱。

1935年3月11日,敌人将刘伯坚由大庾监狱移到绥靖公署候审室。在移狱的路上,敌人为了炫耀“战绩”,打压共产党人的“气焰”,杀气腾腾地押着刘伯坚游街示众,企图以此威吓群众,并从精神上瓦解刘伯坚的斗志。刘伯坚受伤的左腿拖着沉重的脚镣,被士兵从两旁架着,可他镇静自若,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威震山河的气魄。他环顾道旁,向伫立在街道旁的乡亲们深情致意。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抒怀诗——《带镣行》,忠实地记录了这次转监途中的情景: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当天,敌人对刘伯坚进行了审讯。下面是从敌人档案里查到的这次审讯的记录。

问:你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答:我看你们毫无治国救民的办法,故加入共产党,致力于土地革命。

问:你们共产党有办法,为什么弄得现在一败涂地?

答: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革命火种不熄,燎原之火必然将漫天燃起。

问:你们的野战军西奔川黔的意图是什么?

答:此次红军野战军出动川黔之意图是,要扩大苏维埃运动到全国范围去,建立苏维埃更大的新根据地。同时,号召和团结千百万群众实行民族革命战争。

铿锵壮语,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刺色厉内荏的敌人的心窝,刘伯坚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抗日救国的讲坛。敌人惧怕真理声音的传播,审讯无法再进行下去,只好中途停止。

3月13日清晨,刘伯坚又写下了满怀激情的长诗——《移狱》,充分揭露了敌人监狱的黑暗,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战友的思念之情: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共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呜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

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

诗中所提到的梅关,是赣粤边大庾县的一个游击区,项英、等突围就是要到那一带去打游击。刘伯坚在狱中所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和荣辱,而是突围的战友是否胜利地到达梅关,重新打起革命的红旗;长征远去的战友,是否一路顺利。

3月19日夜里,夜深人静,一缕月光从狱窗透了进来。看着这月色,刘伯坚想起自己再也不能与突围到梅关的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了,便慨然命笔,写下一首七绝《狱中月夜》,诗曰:

空负梅关团圆月,

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

反影铁窗皆虚白。

舍生取义深情写家书

刘伯坚被俘后自知必死无疑,早就做好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准备。在狱中,他连续给家里写了几封信,谆谆嘱告亲人要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第一封信是1935年3月初,在他被俘后不久发出的,并附有绝命词及给孩子们的遗嘱。可惜这份极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献没有被保存下来。

第二封信是3月16日写的,全文如下: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在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现有两事须(需)要告诉你们,请注意!

一、你们接我前信后必然要悲恸异常,必然要想方法来营救我,这对于我都不须(需)要。你们千万不要去找于先生及邓宝珊兄来营救我,于、邓虽然同我个人的感情好,我在国外,叔振在沪时还承他们殷殷照顾并关注我不要在革命中犯危险,但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在沪晤面时邓对我表同情,于说我做的事情太早。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不须(需)要找他们来营救我帮助我使他们为难。我自己甘心忍受,尤其要把这件小事秘密起来,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笔者注:这里的“马二先生”是暗指冯玉祥)知道,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的人格,至要至嘱(知道的人多了就非常不好)。

二、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新泉芷溪黄荫胡家,豹儿今年寄养在往来瑞金、会昌、雩都、赣州这一条河的一支商船上,有一吉安人罗高,二十余岁,裁缝出身,携带豹儿。船老板是瑞金武阳围的人叫赖宏达,有五十多岁,撑了几十年的船,人很老实,赣州的商人多半认识他,他的老板娘叫郭贱姑,他的儿子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媳妇叫做梁招娣,他们一家人都很爱豹儿,故我寄交他们抚育,因我无钱只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你们今年以内派人去找着还不至于饿死。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到三十岁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叔振仍在闽,已两月余不通信了,祝诸兄嫂近好!

弟伯坚

三月十六于江西大庾

凤笙大嫂,即刘伯坚的夫人王叔振的嫂子凤笙女士。

从这封给凤笙大嫂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刘伯坚为了维护党的声誉,希望亲友们不要把他被捕的事,告诉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冯玉祥、邓宝珊以及上层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找他们来营救,说自己与他们私人感情虽好,但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如果去求他们说情,便是“丧失革命的人格”。这从侧面反映出刘伯坚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性格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刘伯坚被俘后第17天,即3月21日,敌人见他没有丝毫投降之意,终于对他下了毒手。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办。刘伯坚说:“有!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

“为什么要葬在梅关?”

“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军官摇头叹息道:“刘伯坚这个人,死到临头还这么硬。”就这样,刘伯坚写下了临刑前两封动人心魄的家书。他恐3月16日写给凤笙大嫂并诸兄嫂的信会丢失,故又将前信中的一些事重写一遍: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弟于三月四日在江西信丰县唐村被粤军俘虏,押解大庾粤军第一军部,三月二十二日要在大庾(被)牺牲了。

弟在唐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曾有遗嘱及绝命词寄给你们,不知收到没有?

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虎、豹、熊三幼儿将来的教养,全赖诸兄嫂。豹儿在江西,今年阳历二月间寄养到江西瑞金武阳围的船户赖宏达(四五十岁)老板,他的船经常往来于瑞金、会昌、雩都、赣州之间,他的老板娘名叫郭贱姑,媳妇叫梁招娣,儿子三十岁左右,名叫赖连章(记不清楚了)。另有吉安人罗高,二十四五岁随行,是个裁缝,罗高很忠实很爱豹儿,他无论如何都同豹儿一起,你们在今年内可派人去找,伙食费只能维持四五个月。熊儿生后一月即寄养福建连城属之新泉区芷溪乡黄荫胡家中,黄业中药铺,其弟已为革命牺牲,弟媳名菊满,扶养熊儿,称熊儿为子,爱如己出,因他无子。

熊豹两儿均请设法收回教养。

诸幼儿在十八岁前可受学校教育,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为工人。他们结婚更不要早,迟至三十岁左右再结婚亦不迟,以免早婚多儿女累,不能成就事业。

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这封信须要给叔振同志一阅,她可能已到沪了。

我已要求粤军枪毙我后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此致

最后的亲爱的敬礼

弟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第二封信是给妻子王叔振的,刘伯坚要求凤笙大嫂转交。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刘伯坚与王叔振自1927年结婚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聚少离多。但无论走到哪里,刘伯坚都习惯给妻子写信。可在刘伯坚被俘之前这段时间,由于形势紧张,工作繁忙,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和妻子通信了。这最后一封家书,一方面鼓励妻子继续坚持革命,另一方面希望妻子作为母亲能够将3个孩子抚养成人。可是,刘伯坚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妻子就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写完信,刘伯坚昂起不屈的头,拖着沉重的铁镣走向监狱大门。大街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当时在大庾“莫同珍饭店”当伙计的谢松林奉命给刘伯坚送“长生饭”和“永别酒”,目睹了这壮烈的一幕。他回忆说:刘伯坚趁跨上囚车的机会,面向群众昂首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惊恐万状,急忙开动囚车奔赴刑场。

刘伯坚英勇地牺牲了。

刘伯坚在大庾监狱和绥署候审室被关押了12天。在这短短的12天铁窗生活中,他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还给我们留下了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贵遗墨。这些墨宝文笔流畅,字迹潇洒,正气凛然,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正如老将军宋任穷所说的:“刘伯坚这个人真了不起,快要上杀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的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跟平时工作时的字迹和笔画一模一样,一点没有变。”

***

刘伯坚和王叔振共育有三子。

长子刘虎生由王叔振的嫂子凤笙女士抚养。“西安事变”时,凤笙大嫂将刘虎生与烈士遗墨一并交给。后来,在党的培养下,刘虎生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和全国劳动模范。

次子刘豹在王叔振被派到闽西执行任务、刘伯坚率部紧急转移的情况下,由刘伯坚托当地老乡郭贱姑带养。郭贱姑收养5岁的刘豹后,对外声称孩子是从广东那边买来的,并将其改名为邹发生。解放之初,有关部门根据保存的刘伯坚遗信中的线索,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后来,刘豹也成了一名工程师。

1956年,经各方努力,刘虎生、刘豹两兄弟终于见了面。兄弟二人拥抱在一起,想到为革命捐躯的父母和还有一个弟弟尚未团圆而痛哭不已。

三子刘熊生则被王叔振送给闽西连城黄家做养子。当时,王叔振背着婴儿在枪林弹雨中与敌军拼杀,处境十分危险,她迫不得已将刚刚出生才几十天的刘熊生送给了当地人家,并留下一封短信:

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将其抚养成人,虽长大在黄家,承前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恩深不可忘记,仍要继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叔振字

公元1931年4月16日于闽西芷溪

第7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2004年5月,为替父亲完成遗愿,克林顿・米莱特的儿子葛瑞格・米莱特来到中国,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了轰动昆明的“华夏1944彩色昆明图片展”。这次图片展唤醒了一座英雄城市的记忆,葛瑞格・米莱特也找到了许多照片中的主人及其亲人,成为中美两国人民用血泪凝聚成的真诚与友谊的历史见证。

2005年年底,克林顿・米莱特的孙子杰西・米莱特从美国来到昆明,参加了第二次图片展。随后,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并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定居昆明开始学习中文。杰西定居昆明后利用各种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载体推广驼峰抗战文化,讲述烽火岁月中爷爷那老照片的故事,竟意外地收获一份醇香甜美的爱情,鼓舞着他直到找到所有照片中最后一位主人。

美国战地军医拍下当年的昆明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滇缅公路,使大量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1942年4月,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驼峰航线”。从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美国陆军航空队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物资约65万吨。盟军对中国的空中“输血”付出了极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驼峰航线”损失飞机563架,损失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

为救治受伤的飞行员,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医学博士克林顿・米莱特中校于1944年奉命来到昆明,在滇池岸边组建了拥有1000张床位的中国最大的战地医院――美国陆军第172医院,并任副院长。热情开朗的克林顿在昆明工作、生活期间结交了很多当地朋友,还收养了两个孤儿。

烽火岁月里,繁忙救治伤员之余,克林顿几乎每天都要给远在美国的妻儿写封家书。他在信里流露出非常喜爱昆明的山水、小吃和可亲可敬的人们:

这儿的天气真棒――温度适宜,阳光明媚,夜晚很凉爽――还得盖3条毯子。眼前宽阔的湖泊为群山所环抱,湖面宽四五英里,长60~80英里。放眼望去,只见成百上千只小渔船张开白帆,在湖中游弋,真是风景如画……

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好好地欣赏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真希望能把你们都接过来。今天上午,陈纳德将军的秘书和两位中国女士也来一览美景。这个地方实在是太迷人了,我们肯定会招来很多拜访者――这可是个很体面的理由……

在克林顿的300封家书中,无一不对昆明优美的环境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妻子经常把这些书信念给四个孩子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对美丽的中国产生了好奇和向往。闲暇之时,克林顿还用当时最先进的相机拍摄百余幅精美照片,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后方军民的斗志,还记录了当时昆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风土人情。

1945年抗战胜利后,172医院迁至上海。克林顿医生离开了中国,返回家乡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退役后,他在家乡开了一间诊所养家糊口。他对中国刻骨铭心的思念,随同那些昆明的老照片,一直深藏在他家的阁楼中。每当中国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克林顿总会吩咐葛瑞格兄妹四个把自己带回的那些照片欣赏一遍又一遍,并把拍摄照片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念叨着有机会一定要再去中国看看。

1964年,克林顿在罹患肺癌弥留之际,拉着葛瑞格的手叮嘱他:“将来有机会,你一定要把这些照片带回中国昆明,替我看看昆明的新变化,并寻找当年我结交的一些老朋友代我叙叙旧。”

儿子替父圆梦到昆明办影展

葛瑞格于1938年出生。1965年,他获得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后长年在美国加州、德州以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多所大学任教。受父亲的熏陶、影响,葛瑞格从小对中国充满好奇,早年加入了中美友好协会纽约分会,经常参加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在一次欢迎中国朋友的晚宴上,葛瑞格的旁边恰巧坐着一名来自昆明的中国女孩。一听到“昆明”两个字,葛瑞格就像邂逅多年不见的知己一样,蓝眼睛里迸发出兴奋、灼热的光芒。饭毕,他热情地邀请女孩到他家中做客,听他讲父亲与昆明的故事。当葛瑞格把那些扫描过的老照片以幻灯片的方式悉数播放给女孩看后,女孩惊讶得合不拢嘴。女孩向葛瑞格建议,如能把这些弥足珍贵、堪称文物的照片拿去中国展览,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女孩告诉他,中国最早的彩色照片,来自于中国人非常熟悉的1949年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那张相片。

此后,去中国昆明办影展成了葛瑞格放不下的心事。去中国办影展来回至少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繁忙的教学让葛瑞格的梦想一拖再拖。等到退休之时,拥有9个子女和15个孙辈的65岁的葛瑞格在含饴弄孙之际,父亲的遗愿他时刻没有忘记。不能再等了,一定要踏寻父辈的足迹,去他当年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2004年1月,葛瑞格辗转联系上昆明一家旅行社,落实中国行各项事宜。

2004年1月31日,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子邮件吸引了时任云南探险旅行社总经理金飞豹的眼球:一位名叫葛瑞格的美国老人在邮件中诉求旅行社帮他办护照、订机票,并协助他举办一个小型昆明老照片幻灯片展览。作为著名探险家、金牌策划大师、摄影发烧友的金飞豹的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了: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外,他手上怎会有中国老照片?狐疑中,他请求对方发几幅过来“鉴定”一下。几分钟后,十几张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反映昆明郊野风情和人文市井的老照片出现在邮件中,内容包括抽水烟的烟民、穿旗袍的女人、卖豌豆粉的中国农民一家子、中国的老中医等。金飞豹顿时看得目瞪口呆!照片上的山山水水,金飞豹再熟悉不过了。兴奋之余,他连忙搜索有关资料,得知1942年全世界才首次出现使用反转片的彩色胶卷,这说明拍摄者的身份一定非同凡响。

太不可思议了,这些镌刻鲜明历史色泽的老照片很可能是记录昆明的第一批彩色资料。可这位神奇的老人怎么会有这些照片?金飞豹向葛瑞格发去了求释疑的邮件。收到金飞豹的邮件后,葛瑞格把父亲拍摄的152张照片的历史渊源做了交代。金飞豹为自己有幸聆听到一名已逝美国军人及后裔两代人对昆明的深深眷念之情而感慨不已!

此时的金飞豹心潮激荡,油然忆起自己父亲的传奇故事。抗战时期,金父曾在援华美军飞虎队一家招待所工作过。有关飞虎队的各种传奇故事,金飞豹自小便耳熟能详。因此,金飞豹对飞虎队一直保持着一份特殊的崇敬之情。就这样,两人通过几十封电子邮件交流,成了无所不谈的好友。

精于策划的金飞豹立即向葛瑞格提议:不如办一个高规格的大型历史图片展,主办方邀请葛瑞格作为嘉宾参展,而不再是普通的旅行者身份。届时,作为飞虎队后代的葛瑞格不妨寻找父亲当年的拍摄地,在同一地点再拍一张新照片,回美国后可在家乡再办一个新旧照片对比的影展。

昆明人的热情感恩与良好创意,使葛瑞格终下决心定于2004年5月访问昆明。随后,老人将珍藏了60年的幻灯片刻成高清晰度光碟交给了金飞豹,全权委托他在昆明举办一个公益性昆明老照片影展,以让更多的人重温那段抗战史,进而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影展,至少需要30万元,而当时金飞豹手中只有3万元。此外,影展还需要两个多月的筹备时间,但葛瑞格来昆明的机票已定,只剩下不到40天。金飞豹把自己面临的困难告诉朋友们和影展场地出租方时,立即得到各方响应――为飞虎队老兵圆梦义不容辞!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促使下,大家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资金和义工在两周内得到落实,令金飞豹感动不已。

“爸爸,我终于帮您踏上圆梦之旅了!昆明,我来了!”2004年5月6日,葛瑞格带着他的孙女克里斯托尔,第一次风尘仆仆地踏上昆明的红土地。之所以把孙女带来,老人是希望父辈对昆明的友谊能代代相传。当白发苍苍的葛瑞格在下榻的怡景园酒店门前看到张贴有“华夏1944彩色昆明图片展”精美海报时,老人连呼:“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和中国的长城一样是奇迹,仅仅40天,就把我60年的心愿完成了,一切就像在梦幻中。”

在展地云南省博物馆,葛瑞格发现那些原本小小的幻灯底片,第一次被放大得异常清晰精致,连装潢的相框也非常优雅别致。父亲的遗物得到中国人如此的重视,变成一件件高超艺术品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见过许多大世面的葛瑞格数次失声落泪……

2004年5月9日,“华夏1944彩色昆明图片展”在云南省博物馆盛大开幕。当天上午,观者如潮,有1.2万人参观。许多老人奔走相告,眼含着热泪看完照片。现场,一位名叫吴桂珍的老人在照片中认出了自己过世多年的老中医父亲,纵声大喊:“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那个年代只有达官显贵才有相机,一般家庭能给老人画幅肖像就很不错了,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看到父亲的照片!”葛瑞格闻讯后也百感交集,和吴桂珍热情拥抱,当场将照片赠予她,并热情地邀请她们全家去美国游玩。两家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随后,吴桂珍的孙子杨昕和葛瑞格的侄子杰西结拜为好兄弟。

在图片展出的那段时间,不断有人惊呼,涕泪俱下地指认出自己的家人或故居。去博物馆认认图片上的街道、家人或老昆明曾经住过的房子,成了昆明市民最时髦、最有趣的事情。在喧闹鼎沸中,葛瑞格非常期待父亲寻找的友人或其后代能出现。

开展第三天,一位二战时被称作“驼峰天使”的黄欢笑女士来到展厅。60多年前,她曾在飞虎队的医院里工作过。葛瑞格与黄女士的会晤收获很大,他打听到了父亲在中国的至交汤非凡博士的踪迹。汤非凡是当时的昆明名医,也是中国第一代病理学、病毒学专家,曾在美国陆军第172医院旁的一家小研究所里研发病毒疫苗。凑巧的是,汤家与黄家为世交。之后,葛瑞格顺利地联系到了汤博士的后代――现任中国红十字会副秘书长的汤声闻先生,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在图片展览期间,葛瑞格每到一处,均受到众星捧月般的极高礼遇,他整天被观众们围着签名合影。这种感觉让他很受用,他也爱上了昆明,爱上了这里的人们。

孙子接力推广驼峰抗战文化

2004年图片展的成功举办,吸引了20万人参观,使葛瑞格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热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2004年年底,就在葛瑞格一腔热忱地筹办第二次图片展的时候,已是大二学生的他的侄子杰西经常向他抱怨:“伯父,您这么老了,还乐此不疲地到中国办图片展,到底图个啥?我现在怎么老是觉得做啥都无趣呢?”“孩子,只要时刻拥有一颗爱心,你会觉得身边一切都是美好的,做啥事都是有意义的。跟我去中国吧,你一定会惊喜的!”杰西从没见过祖父,但从小就听过祖父的故事,祖父留下的彩色反转片也被他翻过无数次。伯父的这句话挑动了杰西好奇、爱冒险的神经。

2005年秋天,杰西来到昆明,和伯父一起参加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等你,在1945”老昆明彩色照片展。随后,在昆明的5个月里,杰西住进了伯父的朋友金飞豹家,体验中国式生活。在金飞豹的陪同下,杰西来到祖父当年拍摄过照片的地点探幽发现,有些地方早已无战时丁点痕迹。战地医院旧址旁,一条条现代化高速公路穿越而过,金马碧鸡坊、圆通寺、花鸟市场、顺城街等早已物是人非,摩天大楼林立。结束行程后,杰西已深深地爱上这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并被深邃的中国文化所吸引。

回到美国,杰西便开始选修亚洲学和中文。大学毕业后,杰西再次来到昆明,在云南师范大学研修了半年中文。随后,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云南的每一处风景,成了个中国通。如今,中文非常棒的杰西定居昆明,供职于一家美国教育咨询公司,专门接待来中国体验生活的美国大学生,成为一名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成功两次办展后的10年间,葛瑞格曾四次来到昆明,致力于驼峰抗战历史文化推广。2013年3月,75岁高龄的葛瑞格参加完为远征军老兵的募捐拍卖活动后,他把竭力找到照片中每一位中国人或其后代的接力棒正式交给了侄子。

由于常在昆明参加一些纪念飞虎队英烈活动,杰西在当地结交了不少铁哥们儿。2013年,一位中国哥们儿郑重地给杰西介绍了一位地道的昆明女孩,只比杰西小两个月,身材好,心直口快。这位靓丽的女孩是位模特,她有个奇妙的名字叫虎慧。要到女孩的电话和QQ号后,杰西兴奋得手舞足蹈:“好啊,我要征服这只小老虎,能娶个中国老婆简直太美妙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短信与网络交流,杰西和虎慧决定在文化巷的一个咖啡吧正式见面。第一次约会,聪颖的虎慧专门化了个精致素妆,打扮得像邻家碧玉一样清纯可人。虎慧看到杰西卷曲的头发留老长,胡子拉碴的也不理,邋遢的像个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让她很不来电,甚至产生夺路而逃的冲动。幸好,杰西的风趣睿智、善良敦厚给虎慧留下不错的印象。

第二次约会时,杰西装扮得非常绅士帅气,让虎慧大吃一惊。她立马给杰西点赞:“咦!小伙子还是可以调教的嘛!”而杰西则坦承,第一次约会时的邋遢形象是他故意恶搞的,目的是想检验出她是看重男孩的外表还是内心。杰西西方式的幽默、率真让虎慧又好气又好笑。这次约会,她坦率地告诉杰西,如果他们恋爱了,杰西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男方不能花女方的钱,生活上接受AA制。二是杰西绝不能背叛恋人和别的女人玩暧昧,否则“咔嚓” 斩立决。说着,虎慧还往脖子上狠狠地比画了一下刀切状,立刻把杰西逗乐了。他说:“虎慧,你太凶悍了,像个活生生的‘母老虎’,跟你谈恋爱要绝对小心,否则被你吞定了!”虎慧没想到,正是自己的直爽、果敢,才深深地吸引了杰西。就这样,两人的交往不断加深。

2015年 3月8日,杰西和虎慧在美国举办了一场西式婚礼。3月10日,他们又在昆明举办了传统的中式婚礼。婚礼结束后,杰西带上妻子,重游爷爷当年工作过的战地医院遗址,好让天上的爷爷看看他美丽的孙媳妇,为小两口祈福。如今,快做爸爸的杰西春风得意,因为“中西合璧”的宝宝将会给这个小家庭带来别样欢乐。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杰西和伯父葛瑞格将所有照片授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杰西也意识到,中国各地隆重开展的纪念活动将彻底完成爷爷的遗愿。

第8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阅读对学生而言,除了获得信息,培养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阅读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考的过程。这些研读文本的呈现方式让文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学生自己可以凭借教材中的“提示”进行语文学习,那么我们教师何不引导学生自己在“提示”中阅读思考,让思考成为习惯呢?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在阅读中,我们放手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思考的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我读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问:我该怎样读?我从这里感悟到了什么?读到这儿,我想说些什么?……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边读边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问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长期这样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通过自我提问,进行自主思考,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定会不断提高,同时边读边问边思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那么教学时该如何操作呢?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教生词“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是捞吗?学生说不是,只能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叫“捡”或者“拾”,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甚至离奇古怪,模糊暧昧,但这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难,这就是“导疑”。如教《草船借箭》,为了一下子抓住课文中心,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为什么说他是神机妙算,妙在何处?教师又让学生特别注意文末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因疑而生问: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这能行吗?再神机妙算恐怕也有困难。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且顾全大局,联合东吴共同抗曹,他又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还预知三天后长江上必有大雾,诱使曹操误送十万支箭,又加上周喻的计划以败而终,促使“三天之内得箭十万”的计划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寻曲折,进而深入质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西门豹》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主要调查了哪四个问题(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样造成的?②不给河伯娶妻,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③新娘是哪儿来的?④漳河发过大水吗?),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

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板书真相)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哎,真好(板书主谋),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水到渠成地)第四个问题是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这样寻疑、探索,课文第一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基本也能读懂课文了。

综上所述,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层层寻疑,精思巧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寻疑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见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做就能促使全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善于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

总之,语文教师应牢记叶圣陶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第9篇:西门豹教学反思范文

但是每次看到猫科动物的脸,都会有照镜子的感觉,所以她特别愿意与大猫和小猫对视。

并且她发现奢侈品牌似乎对于这些大猫也格外垂青,比如卡地亚的猎豹、香奈儿的狮子……都是品牌精神的重要图腾。“这两只大猫还都与名女人有关,卡地亚的猎豹胸针是温莎公爵给辛普森夫人的特别定制;而可可・香奈儿女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狮子座女生,她的生日是8月19日。”

物质狂越分析越觉得兴趣盎然,“据说,在非洲草原上母狮子就是比公狮子厉害!”但是,似乎有些大型猫科动物雄性也很厉害。比如,罗伯特・达莱先生。

“罗伯特・达莱是法国画家兼插画师,他对于美丽的大型猫科动物情有独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野生动物的研究和绘画工作,后来他甚至成了一名动物学家。”在一次时尚圈的下午茶闲聊中,物质狂无意中听到了这么一段谈话, 于是她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她对于具有学究素质的人从来都是饱含敬仰之情的。

没想到,几天之后她在办公室就收到了一份快递,打开一看竟然是罗伯特・达莱的艺术作品集――《野性与脆弱》。这部作品集汇集了一系列他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包括多幅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和铅笔素描。

美国全球野生猫科动物保护协会Panthera的首席执行官艾伦・拉宾诺维慈教授从动物学家的专业角度评析了罗伯特・达莱的作品,巴黎第学的教授、哲学家和艺术界专业人士多米尼克・巴吉则就西方动物油画在历史上的地位发表了评论。

“Tiger(老虎)、Lion(狮子)、leopard(豹)、Jaguar(美洲虎)、Snow Leopard(雪豹)、

Clouded Leopard(金钱豹)、Cheetah(非洲猎豹)、Puma(美洲狮)”物质狂突然变身动物学家在自己贫瘠的英语词汇中―寻找这些彼此长得差不多的大猫的样子,“怎么,Puma原来不是彪马,是大猫?!”

物质狂有点被震撼啦!马怎么变猫啦!

于是,她颇为忐忑地上百度查询,结果可想而知。她不仅没搞清Puma到底是马,还是猫,反而被强化普及了下今天球鞋的最流行款式是什么。要知道,百度的检索功能就是这么匪夷所思的强大!

“自己怎么这么无知呢?竟然以为Puma是马这么多年!”于是她决定静静,一个人从办公室向北溜达,溜达到了三里屯太古里。

说实话,她真的一直没注意到被中文译成彪马的德国运动品牌Puma 的Logo到底画着什么。

“LOGO 上明明是一只大猫,门口还蹲着两只。”三里屯太古里Puma专卖店给了物质狂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