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三基考试总结精选(九篇)

三基考试总结

第1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 作答时长 难度 高考 理科综合 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引言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题难度是考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命题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难度”是考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测量概念,是试题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义指考生或被试者完成试题或任务时的困难程度。定量刻画试题难度的量数,称为难度系数或难度值,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在数值上等于代表性考生群体在试题上的通过率。

难度主要受考生对试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行为目标的层次、情景材料的信息量、试题的形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间在此指给定考试时长或考生作答时长。一般情况下,在给定考试时长内,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将对考生的作答表现产生影响;反之,在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一定的情况下,作答时长也会对考生作答表现产生影响。此外,给定时长与考生自主分配的作答时长并不总是一致。同一试题可能由于分配时间的不同,导致通过率发生变化。在理想状态下,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应与给定考试时长相匹配,现实考试情境下的给定时长是否恰当亟待研究,考生作答时长的分配对其作答表现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讨。

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总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50 min,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其中物理占12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80分。考试时长为三科共用,考生可以自由分配150 min的时间。150 min在三个科目间的分配应与科目总分值成正比,即物理60 min、化学50 min、生物40 min。考生按照上述分配作答时长是否恰当,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学科的作答时长对其表现有何影响。本研究以生物学科为例,研究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已学完全部高中生物课程的高三理科学生,共452人。样本选自北京地区的两所中学,X校学生平均成绩好于全市平均成绩,279人;Y校学生平均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相当,173人。

2.2 测试方法

2.2.1 测试材料

以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全部试题作为测试卷,满分80分,其中客观题共30分,包含5道选择题,每题6分;主观题50分,包含3道非选择题,分值分别为18分、16分和16分。

2.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3×2两因素准实验设计,因素一为作答时长,三个水平:基本时长、不足时长和充足时长。因素二为学校,两个水平:学校X和学校Y。

2.2.3 预试

为确定标准作答时长,在Y校(成绩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选取一个普通班(40名学生)进行预试,记录从答题开始到90%考生正常完成全部试题所用时长。测得标准作答时长为40 min。

2.2.4 正式测试

按班级期末生物平均成绩,将两所学校的考生分为A、B、C三组,三组考生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A组:要求该组考生在基本作答时长条件下,即40分钟内作答试卷。B组:要求该组考生在70%的基本时长,即28分钟内作答试卷,时间结束立刻回收答题卡,即B组在不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测试C组:要求该组考生作答试卷至90%考生正常答完,考试结束,回收全部答题卡并记录时间,即C组考生在充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

2.2.5 阅卷

对所有测试组进行统一阅卷。阅卷前对所有阅卷员进行正式培训,统一阅卷标准,阅卷结束后得到考生各题得分。

2.3 数据分析

用SPSS 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答题用时

在测试中测得X校C组作答用时约48分钟,Y校C组作答用时为50分钟,此即为考生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充足作答时长。在高考中,按照分值比例,考生在生物试题上分配的作答时长应为40分钟,试卷的思维量应与40分钟的时长相匹配。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高考试题在考前无法进行预试,试卷的思维量是由命题者估算出的。本研究经测试得到的标准作答时长约为4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等分值比例的作答时长是基本匹配的。

3.2 全卷得分结果与分析

各组考生全卷得分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两所学校测试B组(不足时长)的得分在三组间均为最低,测试C组(充足时长)的得分均为最高。以全卷总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446)=5.807,p=0.003),学校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1,446)=51.462,p=0.000)。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718),即不同学校间,不同时长条件下差异趋势是一致的,差异趋势详见图1。

因为本研究主要探讨时长的效应,也因为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为了简化结果的解释,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只保留组别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4.894,p=0.008),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全卷总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这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全卷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全卷得分无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40分钟的作答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3.3 客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间差异显著(F(2,449)=4.263,p=0.015),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客观题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2.008,df=449,p=0.045),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18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4 主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24,p=0.045)。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比较,结果与以全卷得分为因变量的结果也完全一致,即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 主观题各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3.5.1 第6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6题(高考试卷中第29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边缘显著(F(2,449)=2.598,p=0.076)。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00,df=449,p=0.036),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891)。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该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该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2 第7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7题(高考试卷中第30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66,p=0.043)。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88,df=449,p=0.029),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659)。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此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得分无显著提高。

3.5.3 第8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8题(高考试卷中第31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不显著(p=0.254)。这一结果说明增加或缩短答题时长对该题得分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8题的分析结果与第6、7题的分析结果不同,得到这一结果应与试题的难度有关,第8题难度系数为0.66,属于中等偏易试题,试题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思维量与信息量相对较少,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作答时间对考生得分的影响较小。第7题的难度系数为0.41,属于较难的试题,试题的信息量和答题思维量均相对较大,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试题内容并将文字转换成模型进行思考,在解答试题时,由于本题的解题思维链也相对较长,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也较长,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较大。第6题难度系数为0.60,难度适中,试题思维量和信息量不是很大,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为边缘显著。

在对本测试的预期中,作答时长对考生表现的影响,除了与试题难度有关外,还应与试题的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对于试卷中按照有序排列的一系列试题,考生应该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作答。这样,如果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相较于位置靠后的试题,位置靠前的试题分配到的时间应该更为充足,而位置靠后的试题在时间从不足变为适当或充足时,考生表现应该获得明显的增益。本研究的结果并未显示出如上的规律,原因可能有三,本测试共有8道试题,有限的试题数使得这种位置效应并未显示;位置效应的影响要弱于试题难度的影响,考生对较难试题的深入思考导致表现的增益掩盖了试题的位置效应;分配给考生的作答时间,无论是不足、标准还是充分,实际上都满足了考生基本完成试题的时间,也说明试题总的思维量和给定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在作答时长变长后,考生在较难试题上的表现获得了明显的增益,而不是在位置靠后的试题上。这也提示我们,考生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是运用了一定的答题策略的。因为该测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并不是按照试题顺序单调递增,即位置最靠后的试题并不是最难的。考生能够在接触试题时就鉴别出试题的大致难易程度,并合理的调配时间作答,而不是一直按照试题顺序作答,毫无变通。

4 结论与建议

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总体思维量的设置较为合理。考生用约40分钟的时长进行答题的得分效果最佳,若缩短作答时长至28分钟,考生得分将明显降低,若延长作答时长至48分钟以上,考生的得分并无明显提高。在高考时,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答题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好自己的答题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恒,李金波.高考试题难度的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3-5.

[2] 毛竞飞.高考命题中试题难度预测方法探索[J].教育科学,2008,24(6):22-26.

第2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效率;学习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研究提高复习效率

1.针对高考的考点有备而战

高考是高三化学复习的终极目标,要想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就有必要对高考的考点进行深入仔细地研究。对于高三化学复习来说,对历年的真题进行研究和试做是认知高考试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历年高考化学真题的试做与研究,才能通过试题了解高考化学考试的考点和出题难度以及透过试题把握出题者的意图,进而纠正自己的复习思路,避免复习知识深度过深或过浅,同时寻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高考试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考题不偏不倚,不超纲不片面,总体命题风格稳定,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和大纲的联系紧密,却又不照搬教材,因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全盘掌握,牢牢抓住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并将知识的发散,同时要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要体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钻研教学和考试大纲,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化学复习的根本依据,高考命题也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要想把握高考化学考试的脉搏,就要钻研考试大纲及教学大纲,体会高考命题的趋势和命题要求,明确复习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化学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结合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寻找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是化学学习的根基,通过根基深挖相关内容,以教材为依托,把握全面知识,把握各个知识考点。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即承担着传递基本知识的功能,又承担着知识考查的载体和联系的功能。高考作为综合性的知识考查体系,要求比较全面,对知识体系的考查也比较全面,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依托两纲与教材的结合,不沉溺于题海战术,结合考试大纲对教材进行融会贯通,对教材中的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相关例题、实验和实验方法、现象等深入研究、理解,了解高考考题的出题思路,结合考题与大纲的测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高考考题中的测试,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

1.通过情境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复习课程中,老师总结教材内容,学生忙于做笔记、做课堂练习、做考试卷或做题,不仅复习过程枯燥无味,复习效率也不高,学生往往兴趣不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甚至对化学复习课堂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致课堂复习效率很低。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通常只能集中8分钟,8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问题中。教师通过预留独立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得了知识的巩固和记忆的加深,教师在情境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讲授,同时学生在情境课堂中减轻了化学复习的压力,化枯燥为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身实际经验,在复习课程中通常会结合考点、教材、大纲及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课程中向学生抛出如果你作为化工厂的负责人,面对合成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你如何解决,如何提高工厂的综合经济效益?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加深了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与复习。

2.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高三化学课程中,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等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忆不牢固,而且在实际应用和高考考试中,因为时间、压力等因素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因此,教师在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中,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化学课程中的规律,归纳知识分类,总结解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总结、归纳和思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不是一盘散沙似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将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时,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就能予取予求,才能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点,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总结和归纳的学习方法需要在长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才能形成系统、形成体系。如:在复习金属铝、铁化合物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铁三角、铝三角引导学生对化合物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相互之间的规律、联系,比较相互之间的不同,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而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他如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记忆上,学生可以自行总结,总结常见化学性质,比较不同物质间化学性质的区别,在日常学习和做题、考试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总之,在高三的化学复习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复习方法,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应用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加以思维训练和解题训练,必然能在高考和知识的掌握上取得主动。当然,本文介绍的一些提升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对策只是抛砖引玉,更好、更多的方法需要教师、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明顺.高三化学课堂问题的生成[J].现代交际,2010(12).

第3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第4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高三生物教师期末总结【1】 生物学科特点是知识点散乱,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因此,许多高三同学下了很多功夫,成绩却提高不明显,这主要是复习思路不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指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学生看书

许多同学进入高三总复习后,总是把许多时间用在了做题上,而忽略了看书,这种复习思路是不对的。考试考什么?是考教材,考试内容绝不会脱离书本,脱离课程标准,所以,我们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紧抓住教材,把没弄清楚的基础知识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作习题进行检测和查缺补漏。另外,看书容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是无论做多少题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我的要求就是:回归课本。以书为主!做题为辅!

二、指导学生打牢基础,进行全面复习

高考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解答综合能力试题时游刃有余。所以我们在作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简单题,基础题要保证得分率,这当然需要基础知识相当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础则来源于第一轮复习的看书情况。

三、把握主干知识,指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主干就是书上的重点内容,打个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说的中心内容,如果让你把一本小说缩写一下,这些中心内容当然不能放弃。那么对于书上每一节的主干内容在哪呢,比如书上的黑体字,书上本节聚焦,就是主干,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画一下就了事,应该先把它记下来,进而理解,与前后联系,并要学会应用。不但针对每一节,对于全书来说,也有它的主干,也就是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点要求较高的章节。

四、让学生重视记忆,理解,思考

对于生物学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认为生物是纯理科的东西,应该以理解为主,这实际上就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人先记忆后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记不住就记它个大概,我基本上属于后者。但我不能说前一种是错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强行改变。那么对于生物学科来说,记忆和理解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既要理解也要记忆,因为,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抓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懂学透,记忆起来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区分。但有的概念太长,光理解了记不住也不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记熟练了,也能帮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要勤于思考,做到寻根问底,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生物总复习时,对于每个概念我不但学生记住,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对记忆,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五、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六、及时归纳、总结

在课下,经常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归纳总结外,在做题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对知识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体会,最好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每次在考试前翻看一下,会对你提高生物成绩很有帮助。

高三生物教师期末总结【2】 高三是中学生生物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学生对高三生物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对高三生物教学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现小结如下:

1、认真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 。A研究高考生物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特别是课改身份的高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B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生物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2、课本为主,练习为辅,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的材料应用。教材是生物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生物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生物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注重知识体系的重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由于高三是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所以高三的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扩展和深化。从往年的高考试题看,试题编制是从新情况、热点向下入手,但考查内容仍是书中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综合考试题也是如此,因此,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尊纲依本,研究考纲,认真完成本学科内的基本概况、原理的复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这就是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摸索有关线索,加强学科内综合。高中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的共性,是生命本质的特征。生物体的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的各种生理都是协调统一的,可见,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高三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摸索学科内综合的有关线索,加强学科内综合的研究。

3、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4、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第5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知识体系;能力;方法

不知不觉中,2015年的高考已在紧张有序中落下了帷幕,回顾一年来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考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有序、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备考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前期备考体会(重视基础、遵循系统、研究考纲、精练重评)

1.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

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2.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挖掘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要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起点高、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3.突出考纲的研究

高三历史总复习的直接目的是迎接高考,争取理想的成绩,况且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认真学习、研究当年的考纲(《考试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是命题者的依据,固然对高三复习教学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其中的“题型示例”部分更是值得研究,它们是多年来高考试题的精华,它的第一道例题都有其独特命题意图和典型的示范作用。

4.讲究“精练、重评”

针对高三的状况和要求,首先,习题的选择上应注意针对性、层次性以及训练和检测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要在适度、适量的练习中训练好学生迅速、准确地审清题意、抓住题眼、阅读材料撷取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历史高考应试能力。其次,讲评要及时,尤其是带有阶段总结性或高考模拟测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所以,在讲评前一定要认真批阅、精心统计各题的得失分情况,针对失分率高的题目,要从学生掌握知识、或审题解题思路、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逻辑层次分析等方面指出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同时还要针对题目可变换的角度、层次,再查漏补缺,纠偏正误。

二、后期备考体会(关注双基、回归课本、规范训练、技巧反思、指导学生)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后期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

2.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经过几轮复习过后,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因此,回归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

之急。

3.规范训练要到位

一是讲求规范训练的实效性。要做到:题目要紧扣重点、热点,具有代表性,不要贪多,而应求精;训练要限时,考后及时批阅、及时讲评。通过训练,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二是规范答题。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4.技巧反思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找出历次考试中学生存在的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三轮复习中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醒、纠正。如,答题不规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审题不仔细、粗心等。二是找出复习中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文综历史考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6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一、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把握备考方向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生物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考纲”是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制的,它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内容,但“考纲”又必须反应时展的变化,体现当今生物学科的特点,所以应正确理解“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句话的精髓。复习时,要以“大纲”为标准去对照和理解“考纲”,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二、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

仔细分析近几年来高考生物学科的试题,有利于追寻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洞察高考命题的信息。通过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①复习要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三基”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②突出对生物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主要分布在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与变异这三块中。

③注重对识图、析图、及绘图的考查。

④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⑤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对高考试题和考纲的研究,找准特点,把握要点,面对高考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有效。

三、确定复习模式和安排复习计划

采用二轮复习法。第一轮把选修教材的知识内容穿插整合到必修第一、第二册的内容中,根据知识内容分成七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命的基础、结构基础和细胞工程;第二单元是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发酵工程;第三单元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四单元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五单元是遗传、变异和基因工程;第六单元是生物与环境;第七单元是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按照知识复习———课时练习———单元测试———讲评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的模式进行复习,每个单元复习结束时用一节课来构建知识网络,把本单元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高密度梳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兼顾能力培养。

第二轮主要是模拟测试阶段,其中穿插一些小专题。这种模式既注重知识系统性又节省时间,有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相关知识的交汇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精选精练,总结反思

对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易错和薄弱环节要多练,对典型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多开展举一反三的变式训练,提高应变能力。还要演练高考真题,高考试题凝集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思维和智慧,容量大、科学性强、突出主干知识和逻辑性强等特点,且能反映出高考命题的趋势,也能使学生感悟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式。在练习中注意总结反思,每隔一段时间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看看自己错在哪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节奏快,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和高考成绩优劣。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解题技巧和学科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在第一轮复习中穿插解题方法的小专题,如选择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填空题的解题方法、遗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等。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在审题中找到关键词、隐含条件等,并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减少失分。

六、加强试题讲评课的研究

试卷讲评课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有选择,有侧重,否则既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试题的讲评,一是要抓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比如选一道题能集中表现某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二是分析命题思路,把握试题规律。教师在阅卷时找出问题的共性,看学生哪里错多,错的原因是什么。三是要善于将试题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凡是碰到这类试题该注意哪些事项,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四是对试题的延伸和拓展,这类题可能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与现实中的哪些现象相关等。

七、心理辅导,提高应试能力

第7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学;备考;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参加高职类高考的学生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因此,试题题型及难易程度都低于全国普通高考。广东高职类考试数学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客观题占了卷面总分的二分之一,达75分;填空题和解答题占卷面总分的二分之一。高职数学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及简单运用能力。

在复习备考中,高职数学教师应当将考试大纲作为复习备考的重要准则,教师首先要根据考试大纲掌握考试的范围、内容、题型及每年的难易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以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组织的复习指导,以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1)准确把握数学复习的三个阶段。(2)抓住数学复习的三个重点。(3)避免数学复习的三大误区。

一、认清数学复习的三阶段,螺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职业中学学生多数“双基”不够扎实,系统知识薄弱,限制了他们数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所以对他们进行全面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必要的。这个阶段以知识点为主线,以低、中档题为主体,对所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复习。《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易、中、难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4∶4∶2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80%左右。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加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重视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加以概括和延伸,构筑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全面复习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为下一轮的复习扩大了知识面,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解决数学薄弱环节

数学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知识复习也应该是循环往复的。在对数学的全面知识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这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做到回顾、串联、巩固、应用,加强对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必须注意:(1)注重讲解例题的选取。(2)注重审题过程的分析和解题后的总结、反思。(3)重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归类总结。

这个阶段复习的重点应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即结合大纲和历年的高考题目,对多数人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精选练习,做到有目的、有步骤的解决学生知识漏洞,巩固重点知识。

第三阶段:进入考前强化训练,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此阶段中,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训练结果,对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分析,并给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最后的模拟训练,既提高了自己的考试心理素质,又更好地深化和巩固了系统知识,这将会为他们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明晰数学复习的三大重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以纲为纲,剖析历年数学高考题

广东省高职类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有近百个,近几年高考试题所覆盖的考点约有70个,而历年高考数学试题的考点超过七成是相同的。因此,在严格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剖析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明确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向显得尤为重要。高考对数学的能力考查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选择空间。纵观近几年的广东省高考数学试题,高考命题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1)不回避以前考过的重要内容,如集合与数理逻辑用语(充要条件)、解不等式和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最值)等。(2)高考命题的特点是逐渐减少运算量,加大思维量,如三角函数恒等式推理的减少,加大向量在三角和解析几何中的应用。(3)保持和降低试题的入口难度,如求直线的斜率、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判断等。(4)考查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的性质、数列的通项志求和、圆锥曲线的方程与性质(焦点、离心率、准线)等。(5)应用题目是考查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考生得分的难题,如平面向量与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数列和函数、解析几何的综合题,都成为考查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2.系统梳理,整体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数学试题总数26题,而考试内容覆盖面广,考点多。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为4∶3∶3,虽然这两年来,高考数学试题逐步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试题转化,每年都有新题型、新情景出现,但总体还是稳中求改,所以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构建知识网络上,突破学生知识应用的弱点,培养能力。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结果表明,整套试题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考试重点,而每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相互联结,这些知识联结网点就是题目的考点。例如,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韦达定理的灵活运用、数列与函数性质的结合。这些问题考查了数学的基本方法,也体现了命题者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的命题思想。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吃透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与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教材和复习资料上的原题,但对历年高干试题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不少高考题就是我们教师在复习课上讲过的原题的变型、改选及综合。所以加强学生对《考试大纲》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题目涵盖的知识及解题的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施数学专题复习教学,帮助学生领会并掌握数学方法

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而他们对高考要取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很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抵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共鸣,激发其进取心。布置给学生做的专项练习题,首先应精选题目、由浅入深,并注重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必要时适当删除繁题、难题和偏题,倡导精选创新题、应用题,突出问题的训练价值,以期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同时,学生在做题复习时,要明确不是为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从题目中抓住解题方法,由一道题带动多道题,重在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数学的复习可分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数学板块知识的综合。方法专题是针对高中数学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类高考数学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的分值比例为3∶1∶2,所以要加强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解题方法训练。(1)高考数学选择题的特点非常明显,均为“四选项一”型,其中的错误选项具有两重性,既有干扰的一面,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只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和思考才能揭露其潜在的暗示作用,从而从反面提供信息,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切忌解选择题仅仅顾及题干,然后像解答题那样解下去,选项只起了核对的作用,本来应小题小做,而可能将其做成了解答题,至少做成了填空题,这样就小题大做了,导致后面的解答题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这样是很不划算的。因此,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就应该教给学生小题巧做的方法与技能,使他们迅速掌握选择题的常用解题方法:筛选法(排除法)、赋值法、极限法、估算法、直接法等,充分发挥选择题的选项功能,综合择优选用。(2)在填空题方面,也不容忽视其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数学题目中的填空题具有小巧灵活、结构简单、概念性强、运算量不大的特点,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只需要结论的特点,故在专题复习课时教给学生解填空题的常用方法:整体代入法、数形结合法、顺推巧算法、分类法、特例法、直接法等等,从而提高解填空题的速度和准确率。(3)对于解答题,则通过专题训练与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审题,挖掘题中所隐含的条件,分层次逐个攻克。在讲授过程中,尽量能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让学生仿照,或引导他们参照教材例题格式,并按要求正确书写必要的解题步骤和计算结果,培养良好规范的解题格式习惯。高考数学试题的解答题是分步骤给分的,故不会做或者没有把握也不要留空,会答多少答多少,即使写上相关的公式或性质也有可能得一些分。争取做到能拿分的多拿分,不能拿分的也力求能拿分,这样必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三、分析数学复习的三大误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误区一:单纯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与公式

在备考复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把主要精力耗在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与公式上,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概念与公式的积累要与解题结合在一起,要勤读、善思、活用,同时在数学概念公式的积累方面要善于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误区二:关注解题步骤,不关心解题思路

数学学习重在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从会每一道题目的解题步骤中得到提高的,因此要避免让学生只关注解题步骤,而应是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对题目整体把握,首先要知道这个题目是怎样的解题思路,先求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是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还是要探索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还是从结论出发,不要漫无目的地一味看步骤。学习需要有钻研精神,但是我们要把钻研的精神首先用在方法研究上,其次再用在具体的公式和步骤上面,不要本末倒置。

误区三:忽视合作学习,直接移用别人的复习方法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除了知识性的学习以外,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及合理的复习策略也显得非常重要。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很容易忽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往往只顾一个人埋头苦干,实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最后的总复习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时,学生容易直接移用别人的复习方法,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方法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给出适合他自身的复习方法,学生的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8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

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老师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第9篇:三基考试总结范文

一、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期间,教师应对照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课本的重点知识,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即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出来的教科书。因此,引导学生搞清“纲”与“本”的关系,对搞好高三总复习尤为重要。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容,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德育点(爱国主义、科学史);⑤实际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知识的实际)。近几年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立足教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学生在复习时应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

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

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

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

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

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学生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

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它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验、试剂存放、事故处理等。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三、经常联想,善于总结,使教材知识网络化。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学好化学的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地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勇于号脉高考。

1.多选做中等难度的题。

学生应以考纲为基本框架,以课本为“血液”,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为“营养”,对课本知识进行扫描式清点,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2.复习先考虑主干重点知识。

复习到最后阶段,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重点、琢磨重点、强化重点、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学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追赶时髦、花较多时间去找热点材料和热点题目的做法。

特别提醒的是,学生除了要留心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不变的内容才是基础,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对于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学生首先要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考虑其它。

3.关注常考的热点知识。

在一轮复习时,学生要全面浏览教材章节,熟悉教材内容,在二轮复习时学生要按专题构建复习体系,形成“考纲、考点、教材、知识点”的网络。

近三年高考常考的热点知识如下:(1)阿伏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5)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电子式;(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7)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9)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大小的比较);(10)离子共存;(11)溶液的pH值及计算;(12)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13)原电池、电解池;(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体、同系物;(15)四大反应;(16)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转化及计算;(17)实验仪器的洗涤、实验装置、基本操作;(18)混合物的计算;(19)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材料;(20)新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4.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