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波普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波普艺术论文

第1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波普艺术;特征;影响

引言

波普艺术是有别于高雅艺术,而是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通过艺术处理后,用于表达特有的内涵。解读波普艺术的内在涵义充满了幽默,一些艺术作品看起来简直是荒谬至极。波普艺术发展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在该种艺术的设计形式上更多地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还更多地考虑到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波普艺术备受欢迎。二十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化批判热潮的掀起,波普艺术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批判的内涵,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一、关于“波普艺术”的理解

所谓的“波普艺术”,就是“POP”艺术,即“PopularArt”,属于是有别于高雅艺术的大众化艺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是具有时尚感的艺术。波普艺术与高雅艺术有所不同,如果说高雅艺术充分了文化底蕴,是一种艺术文化思想的表达,那么,波普艺术是一种现实主义体现[1]。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意识不断提升,透过波普艺术就可以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现实,由此而喜欢波普文化,接受波普文化。在目前的各个领域中,波普艺术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艺术写实的特点,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使人们在观赏波普艺术的时候,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产生共鸣。各种表现现代人心理的主题,包括刺激冒险、狡诈、性感、机智等等,都用夸张的手法,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化批判色彩融入其中,后现代文化色彩也非常浓重,其中能够体现社会的感性思想尤为突出。这种艺术模式由于符合了现代的社会节奏,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已经超越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

二、波普艺术的社会背景

波普艺术是在英国诞生的,逐渐在美国流行并发展起来。二十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开始在英国和美国的艺术领域流行。关于这一概念,是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劳伦斯・艾洛威在《建筑设计》上所发表的论文《艺术与大众媒体》中提出的。1958年,波普艺术开始成为被社会大众所接收的艺术。作为艺术殿堂的法国,不仅塑造了艺术的世界,而且在艺术创作领域上也走到了世界的前沿,也因此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据着同时地位。但是,法国在艺术创作上,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走新现实主义路线[2]。一些艺术创作者对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于是,就在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将波普艺术充分利用起来,即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波普艺术。应用波普艺术表达现实社会的形态,以美术内容进行表达,使得波普艺术的社会现实性体现出来。法国对于艺术的定位,是以传统艺术为主,并没有完全意义地接纳波普艺术,甚至于存在排斥意向,这也是波普艺术虽然没有纳入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原因,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批判形式存在的艺术表达。

三、波普艺术的特征

(一)波普艺术的生活化

波普艺术与高雅艺术有所不同,高雅艺术源自于生活实践,是对生活内容的一种艺术升华,波普艺术则是落实到生活中的艺术,可谓是在生活中开拓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将波普艺术融合到生活中,以各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为载体传递出艺术主旨,诸如流行音乐、赛车以各种海报等等,都可以运用波普艺术受到进行设计。将艺术素材取材于社会环境,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而容易解读的艺术作品,通过媒介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传递出来,使得艺术不再是脱离生活的艺术,而是向生活普及的艺术,从设计思想上以及设计风格上来看,则是向后现代艺术转向。波普艺术的创作以拼贴的手法居多,所应用的原材料多为生活用品,一些作品甚至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并不是平面的作品,比如,《包裹帝国国会大厦》是克里斯托在二十世纪90年代设计的,就是非常大的波普艺术作品。

(二)波普艺术的商业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崛起。处于二十世纪80年代,波普艺术伴随着商业潮流而发展,以其独特的术形象成为商业中的艺术代表。《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是一部波普艺术设计的海报,是英国的汉密尔顿在二十世纪50年代所创作的拼贴画[3]。用于拼贴的材料包括各种海报以及当时已经出版过的杂志,其中的内容以及人物都是被公众所熟悉的。经过拼贴之后形成一幅带有波普艺术色彩的画面,发挥着商业作用。这种波普艺术的表达符合了商业特征,而且迎合了公众的视角,是合法的艺术创作形式,而且具有涵延化的艺术性质。

(三)波普艺术的政治化

波普艺术的艺术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其中更多地蕴含了文化批判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并非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可以准确表达的。主要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波普艺术并没有被重视,使得波普艺术逐渐被推向艺术领域的变化,而以政治形态存在,发挥着政治价值逐。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出现了带有政治性质的波普艺术,至此,政治波普成为了一个艺术研究领域,其中所含有的政治性的艺术元素尤其受到重视。

四、波普艺术的影响

(一)波普艺术对政治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波普艺术首先是以政治形象出现的,各种波普艺术作品都是以社会政治题材为主要的素材,使得政治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幽默而带有浓重的讽刺意味。随着各国政治社会的发展,波普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艺术地位,使得波普艺术创作内涵更为丰富。以早期的苏联波普艺术为例。此时所创作的波普艺术是对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仿真,特别是美国与苏联之间存在着政治冲突,而且这种冲突被延伸到文化领域中,美国开始从文化上对苏联进行渗透。波普艺术正是以这种方式传播到苏联。各种抽象性的表现主义艺术作品大量地在苏联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来。包括美国日常物品的宣传广告,美国超市所张贴的各种贴图广告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起到政治思想传播作用。

波普艺术在苏联传播,主要是在苏联艺术解冻期。此时,苏联要大力发展艺术文化,官方会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展览,但是所塑造的艺术环境使非常宽松的的,对非官方的艺术作品并不产生排斥感。对于有一些充满文化批判色彩的波普艺术,虽然当时被界定为“异端艺术”,却不加以限制[4]。当时的官方艺术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波普艺术更多地体现为商业色彩,但是政治内涵非常丰富,更为深刻,很多的波普艺术家都会创作这种风格的艺术,特别是美国的波普艺术家,都会采用这种文化传播形式起到政治渗透的作用。

(二)波普艺术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绘画的角度而言,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不止于艺术形态的表达,更多的是在艺术思想的表达。现代艺术创作中,特别具有立体感的现代艺术创作,即便是原材料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经过拼接之后,将这些材料叠放在一起,也会形成整一性的画面,只要是在画面中较为恰当的位置,就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令人产生同时性的印象。对于这种方式所形成的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却能够明确所观看的是同一样东西[5]。后现代艺术作品则有所不同,虽然同样是采用了拼接的创作手法,但是,所采用的各种原材料都是独立存在的,不仅保留了物质性,而且还保留了独立性,通过对物质形象的复制,按照某一意图进行拼接,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安迪・沃霍尔的各种波普艺术作品,詹姆斯是这样评价的,这种拼接的主要目的是存在着其商业价值,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玛丽莲・梦露的形象逐渐离开了她自有的属性,被媒介所占有,发挥着其货币的价值。这就说明玛丽莲・梦露的艺术形象经过波普艺术处理后,已经发挥了商业价值。史密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波普艺术,得出结论:如果对美国的波普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艺术充满了叛逆,并不是对大众文化的认可,而是一种反大众的文化行动[6]。正是由于波普艺术具有这种涵延化的效果,因此被用于文学创作中,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拼凑之后,就形成了后现代文学作品。

沃霍尔所以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波普艺术表现形式,各种独立性的物体不断重复的排列,表明工业社会中所采用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大批量的相同物品被生产出来。通过他所创作的作品,就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解读。通过波普艺术作品的传播,大众更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波普艺术就这样成为社会中的一部分。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波普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已经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抓紧向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延伸,并发挥着其文化传播价值,比如,在传媒也中,在商业领域中,在工业领域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波普艺术的影子。这种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生活元素通过波普艺术的塑造之后被放大了。这就说明波普艺术很容易被接受,在生活中得以普及,而且可以在数中生根发酵了。现代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流行元素越来越多。这些流行元素都与波普艺术密切相关,而且波普艺术也成为流行元素的主要传播载体。波普艺术的创作题材丰富,主要是从大众生活中发掘,是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恰当地将当时社会的变化反映出来。波普艺术与其他的艺术有所不同,其具有讽刺性以为,而且以游戏的形式表达出来。后现代主意的艺术就立足于通俗文化,将社会大众文化与艺术文化相互融合,以通俗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目前我们走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艺术设计包装,各种广告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宣传海报等等,都是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波普艺术是商业时代的产物,是将艺术通俗化的产物。在对波普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中,主要是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充分运用起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得所创作的作品能够切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波普艺术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创作时代相辅相成,其中存在着文化批判性,也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特殊表达方式,充满了讽刺,不仅对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观念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波.当代摄影艺术中影像承载媒介比较研究[J].文艺生活,2013(05):272-272.

[2]杨嵩.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2015,31(01):38-39.

[3]熊珂.\谈艺术设计中美学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3):272-272.

[4]邹倚婧.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之反逻辑性写实艺术符号构成[J].东华大学学报,2012(01):52-53.

[5]郭晓冰.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J].大舞台,2014(02):60-62.

第2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 键 词:波普艺术 艺术手段 生活 后现代主义

自20世纪初,从后印象主义裂变出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以来,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现代艺术尽管流派甚多,但大都可归之为抽象艺术。然而从50年代开始,作为抽象艺术的一种特异反映,出现了波普艺术(有人译作“流行艺术”,不准确),到60年代终于由新达达主义发展成波普运动,从此风靡世界至今。

波普派的艺术家们认为,抽象主义把艺术带进主观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境地,使艺术与生活环境脱离: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逃避城市文明的压力,对机械化的、非人性的消费文明采取否定态度。他们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面对“生活”,面对机械文明,面对消费文明,他们主张艺术家把所看、所知的生活环境,以大家熟悉的形象表达出来。

波普艺术是具象的。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走向自我否定的阶段,开始失去早期的锋芒,从抽象转向具象。波普派和机器文明有不解的缘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机器文明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要能制造成本低的产品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由于大量生产,这些产品是划一化、规格化的,它们的推销必须借助于大众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印刷品)的力量,才能在社会中产生影响。在西方世界,这种广告的手法必须是新奇的、活泼的,富有性感的,能够刺激观众、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在西方,一切事物如打字机、吸尘器、电话、电视等,都成为大众使用的工具。波普艺术从这些现象中得到启发,把大众化、成本低、大量生产、普遍流行的物品,以及新发明的、俊俏的、性感的、大企业化的传播影像作为题目。他们宣称在任何物体中,甚至在街头的废物中,都可以发现艺术的价值。波普派画家罗伯特·劳申格说:“我感到很遗憾,有人认为肥皂盒、镜子、可口可乐瓶是丑的,因为他们整天为这些物体所包围,认为制作这些物体造成了他们的不幸。”波普派认为,从美学观点看世界上没有“贫穷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美的。

波普艺术同抽象艺术拒绝感知和描绘现象相反,利用大量的现成物(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常用物,如破汽车、褪色的照片、海报、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旧发动机、澡盆、木桶、罐头盒、破布等),通过拼贴、撒泼颜料、弄成模型、奇怪的组合等手法,努力使其作品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的口号是:“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意思是,以往的任何艺术都不能表现真正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因为“艺术与生活实在是两回事”。所以,要真正“表现”生活,就必须与过去所有艺术手段(包括20世纪以来新达达主义之前的所有现代派)决裂。这样,波普艺术就从另一个极端(作为抽象的对立面)走向反艺术。它通过组织一定的日常生活环境(如把废品弄进画廊,把包装纸钉在展览馆雪白的墙上,把旧报纸和海报残片拼贴在金属画框里,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噪音录成磁带,便号称音乐作品),赋予日常物品以艺术品的特征,使现实直接进入艺术。波普艺术的理论家们宣称,每种物品在一定情况下都能变成艺术品。他们认为,物品离开其原先的使用情境进入一种新的组合和相互联系之中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而获得艺术特征。他们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为什么造型优美的日用器具(如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欣赏,而废品仅仅因为其丑陋破旧就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转化为艺术品呢?艺术史并没有告诉我们只有引起美感的东西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是告诉我们只要引起感性的东西就可以成为审美对象。

波普艺术家从艺术的二度空间走入艺术三度“组合”空间,而新艺术家们除了画画、雕塑、拼贴组合、装置外,还从事摄影、影视制作、拍电影、表演、开音乐会、做生意、开画廊,更多体现艺术的综合与复合的景观。新波普艺的大众摄像多取自电视、电影流行杂志等传媒的再制作过的影像,属于第二手资料。朗戈是美国获得国际声誉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他被批评家称作新波普的领导人,他制作作品的方式,通常是将作品先制作成照片,自己亲手勾勒轮廓以后,再交商业绘图员完成其画,然后自己再和许多助手去润色完成。朗戈说:“我们做的,不是重申波普,而是辩证波普,就像波普辩证达达一样。”后现代主义时期,就连创作作品过程也是复合的过程,甚至别人的劳作也纳入“现成物”概念中,艺术家像导演,指手画脚,现成物和“现成物”们开此运作,做蒙太奇集合。

达达与波普是唇与齿的关系,达达是立论者,波普则广泛推销观念,他们共同的基点都是建立在反艺术基础上。从达达到波普再到新达达、新波普的后现代时期,几十年中,艺术家不断地自由地使用任何媒体素材,打破艺术原先界定的范围,有意扩散艺术风格,容纳每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与发展,甚至模拟、抄袭、引用、重复。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许多特征、倾向,都和达达、波普精神有着密切关系。达达是反对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而波普将达达的理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达达艺术家是有史以来善于破坏的,他们以古怪荒谬的方式使艺术生活化,而波普艺术家是有史以来最懂得经营的一群人,他们以通俗简单的方式使艺术生活化,并且还懂得如何使大众去接受它们。达达艺术试图以错乱的行为,从理性中解放出来,回到自由自在任意而为的偶然中,中途又学过波普的策略“辩证”后,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竟然将没有逻辑、没有主体的理念,以错置的时间次序接纳为艺术的一部分。这种被称为神经错乱的病态,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本质。在今天的西方学术界,政治化、社会化和生活化是一种时尚,哲学圣殿的大门连接着购物中心,文化已全面走向实际。波普艺术把这种文化趋向视觉化,因此,波普既是纯艺术又是大众艺术和流行艺术。波普的意义在于其对艺术的普及化改变了艺术的品位和标准,改变了生活中一般人对艺术的经验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奚静之编. 欧洲绘画简史.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2.

第3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波普艺术;消费文化;商业化

1波普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1.1波普艺术的产生。20世纪中期,波普艺术萌发于英国,一幅名为《到底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的招贴画,画面四处都是大量家电产品和异于传统的装饰,最明显的是从画报剪下肌肉发达的男子,明显拿着一支巨大的棒棒糖,糖上写着POP字母。波普艺术(POPART)一词在此产生。POP既是“棒棒糖”(Lollipop)的词尾,又可看作“流行”(popular)的缩写,因此波普艺术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这种新风格被社会逐步接受,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理解更深入,并赋予它多种文化内涵。他将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通俗短暂的、大量生产并低廉、年轻的、诙谐的、性感的、大众的。1.2波普艺术的发展。著名波普艺术家格林伯格曾说:“文化不可能在没有社会基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发展。”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波普艺术的产生所必需的消费社会的特殊时代背景。波普艺术产生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物质丰厚的环境下,波普艺术多数在探讨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波普运动、艺术作品、思想文化流传到各处,并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结合萌发更多的艺术方向和流派。

2波普艺术商业化和生活化的表现

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艺术可以是非常有个性、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而商业是有明确目的地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不管是艺术化还是商业化,前提是符合最基本的大众审美观,如版式、颜色、元素等美学基础。只是艺术化可以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不被大众所接受,而商业主要是让大众能接受并明白。当然,商业和艺术一般都是结合起来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波普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不同时期的大众文化为素材,采用的创作手法也多反映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特征。例如,作为安迪•沃霍尔代表作的电影红星《玛丽莲•梦露》、谁喝都一样的《可口可乐》等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源于日常生活。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哇!忘记它,忘记我!》和《嘣》等连环漫画刊物,并体现出“美国人的生活哲学”。罗森奎斯特的巨型广告墙画充满了商业产品的形象。汤姆•韦塞尔曼的《浴室》,是使用电视机、冷气机、时钟、花瓶等实物运用集成的手法来完成作品,就是他营造的一组以真实景物环境,突出表现现代生活情调。在理论方面,彼得•班汉姆和独立团体提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设计要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设计价值合理。因此,不少设计师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波普艺术中获得灵感。波普设计的创作题材直接取材于商业化的日常用品,借助当时的科学技术、工业经济发展,奥登伯格的《软抽水马桶》和《毛皮包裹的杯、碟和汤匙》作品中既有设计的表现意图,也扩大了波普艺术的表现领域。

3波普艺术对消费文化发展的影响

3.1消费文化的含义。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体制、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文化包含了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与实现这种追求的资源的二者平衡点。3.2波普艺术对消费文化发展的影响。20世纪中期,消费物质空前繁荣,大量新鲜的消费品吸引大众,同时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成为商业中心的重要部分,而波普艺术推崇的是一种具有享乐主义和消费特征的感情生活。显而易见,波普艺术在消费文化中有重要的影响。安迪•沃霍尔曾说:“那些反文化、亚文化、超级巨星、药物、灯光、迪斯科——任何我们认为是‘年轻又热门’的事情——大概都在当时开始起步。在那些日子里,一切的一切都夸张、奢华。”波普艺术在消费社会中吸纳商业消费文化的各方面,其在消费社会中有颇高的实用价值,批量复制和拷贝的创作生产方式,以及直观快速、即兴传播速度快的特征,迅速刺激人的感官,精神层面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生活形态的都市化、市民化,并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广义市场经济文化紧密契合与呼应。安迪•沃霍尔曾说:“所有事物都是美丽的,而波普就是所有事物。”这就是说,不管它是否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波普总让人喜欢。在战后60年代,传媒力量强大,波普艺术是一种被人们热捧和喜欢的艺术文化,再结合多种传媒通过当代时装鞋包、空间装饰、广告传播、包装设计、商业摄影和插图、文化学术等形式融入消费链条中,让群众消费体验,随处看到有关波普艺术的广告。波普艺术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波普艺术的商业化和生活化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如2011年时尚大牌LisaPerry将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全搬到时尚周的裙子上。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坎贝尔罐头盒》等作品通过丝印手法挪用在T恤上作为潮流文化图案。通过各种商业产品的呈现方式,把誉为经典的波普艺术元素不断地融入新元素组合,但不变的是它总是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是年轻消费群体视为个性的文化。

4结语

波普艺术来源于消费文化,有别于传统艺术表现方式,拥有异于寻常的鲜活生命力,深受大众喜爱。波普艺术有挪用拼贴、重组、并置等表现手法,表现出反讽荒诞、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画面,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同时,题材手法表现出生活艺术化、强烈表达个人思想的特征。波普艺术的手法与历史承载着的波普文化对今天各方面的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大众文化不可缺失的艺术时期。波普艺术紧扣消费社会的发展脉搏,善于融入消费物质中,受到日益追求个性化心理的消费者的喜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文化,推动物质社会的发展延续至今。从对波普艺术的分析研究中,深信波普艺术和消费文化的未来有密不可分、交织依赖的发展关系,继续丰富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从消费文化中吸收艺术养分,在艺术修养中提高消费文化水平。

作者:赖伟成 李嘉欣 单位:1.广州商学院 2.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英).设计:核心概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盖伊•朱利耶(英).设计的文化[M].译林出版社,2015.

[3]迈克•费瑟斯通(英).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4]张天佐.波普艺术对现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J].商,2015(2).

第4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1.1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PopArt,又译为“普普艺术”或“通俗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表现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1.2 波普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1.3 波普艺术的特点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浮华的和性感的。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

1.4 最成功的波普艺术家――村上隆和安迪?沃霍尔

近几年,日本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我们眼前,他那整幅小花布满的画布上,充满着视觉冲击和趣味性,那五彩斑斓的骷髅形象不仅出现在大型的拍卖行,甚至出现在年轻人的衣服、背包上。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便是村上隆(MurakamiTakashi)。

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1987)是美国20世纪60至80年代时最杰出的波普艺术家,被誉“波普领袖”。沃霍尔在1964年成名时还不到35岁,他把影视明星、政治人物、商业产品作为形象,运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重复的方式,塑造出最直接、生动的情怀,来表达他的当代艺术作品。

两个时代、两种地域的不同艺术风格,无论是村上隆还是沃霍尔,都在当代艺术热潮的大军中名利双收。政治秩序让我们不得不遵循制度的步伐,而当代艺术正在改变着这种态度。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波普艺术的特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 时尚选择了波普还是波普选择了时尚

2.1 时尚眼球看波普

作为一次艺术革命,波普艺术无论是从创造、制作还是作品的元素等方面,都是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代环境下所产生的。如今,时尚已经慢慢融入日常生活中,从影视、服装等各个行业中站出来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异样打扮个性,刷新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波普艺术也正利用自身的特点,融入其中,成为时尚元素的代表。

2.2 东西方的波普时尚

美国梦使得西方艺术思想得到完全解放,自由化、现代化等背景下选择热门流行题材是沃霍尔作品的一贯表达形式。在早期,他为了表达美国的市俗情怀,经常会将美钞、可乐瓶和明星等一起复制排列在画布上,营造一种趣味的视觉感受,打破了高雅和通俗的界限。

村上隆是日本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生在日本,受到日本传统教育文化的熏陶。当时,日本文化艺术受到西方影响巨大,而村上隆则利用本国艺术优势去占据商业市场的顶端――漫画。19世纪末,村上隆“激战”凡尔赛宫。这并非村上隆的胜利,而是两者的双赢。首先,村上隆是法国在亚洲的代言人之一,很多亚洲人是通过他的漫画《凡尔赛的玫瑰》了解凡尔赛宫的,这种种的巧合也为他进入时尚界奠定了基础。

3 波普艺术的时尚商业

3.1 艺术走向商业化的“不归路”

谈到艺术和商业,每个人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人说艺术是心灵的净化,应该是纯洁的。而有些人则持反对意见。那么艺术该不该商业化呢?是什么原因让艺术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在今天的商业化社会,艺术家已经不再是一种“业余”职业,他们需要尊重自身的艺术信仰,同时也要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可,这样才能走向人们的视线,获得关注。如果艺术家连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那是没有办法继续创作新作品的。

3.2 市场导向“非传统”形式

在社会化的背景下,大多数人习惯了市场细分,也就是越来越需要专业化思考。而艺术作品也细分到一个专业的市场之中,作品的价值直接影响到产业。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转变,更多人希望通过消费方式确立个人风格,从而导致设计领域产生多种截然不同且丰富多样的消费兴趣点。“声望经济”现象由此产生。

3.3 时尚“炒作”催生艺术商业模式的建立

艺术需要世界水平的营销策略。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传播速度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价值。艺术品本身是不存在价值的,只有在艺术市场进行销售时才能被认证。安迪?沃霍尔和村上隆的艺术成功案例,说明艺术与时尚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映。可以通过炒作消费热度最高的商品,刺激销量的大幅增涨,以达到回笼资金的目的。商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满足了大众对的需要,如梦想、欲望、情感等,体现了个人的“阶级身份象征”,消费也因此成了个人与社会沟通的工具。艺术通过设计战略与商业结合,成为提升品牌价值和注入品牌文化的最佳途径。当代艺术作为商业的闪光点,成为现代行销的一个手段,借着与艺术作品的结合,抬高艺术品的身价。许多国际品牌都通过与知名艺术家合作的形式,为其产品添加艺术与文化的概念。

第5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模式;波普艺术

一、波普艺术的概述

波普艺术即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为新写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当时成为风靡整个世界的流行性元素,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具有超强影响力的良性发展。鼎盛时期是50年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快速发展,使得艺术生活中充满生机和活力,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简称“POP”,意即是“流行性的艺术、通俗性的艺术”。另外,“POP ART”,即是指一种大众化、商品化、即时性和片刻行的艺术等,是一种流行波普与实际结合起来的一种设计形态和精神面貌。

(一)波普艺术的产生

波普艺术出现在1952~1955年间,由伦敦的一所独立者社团首创的。波普艺术是指将具有额外负担的物品作为创作的载体,传递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含义。这种创作载体蕴含有深刻的涵义和价值,使得波普艺术能够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精神享用和灵魂共鸣。简而言之,起始的波普艺术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是慢慢发展的艺术市场上具有独特风格艺术的一个前身。波普艺术从60年代开始,就密切结合文化思想和艺术设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波普艺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具有的反叛性心里很难马上被群众接受。但是波普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方便了大众化吸收和接受波普艺术。英国是反应波普艺术风格最集中、最强烈的的国家之一,许多人认为波普艺术能够引起大众化的共鸣。因此,波普艺术和文化就慢慢的演变成为了大众化艺术和文化。其中,波普艺术慢慢带动了波普运动的产生,这是一个聚集大部分文化知识分子的运动,大肆鼓动和鼓舞青年知识分子在艺术的设计形式、设计方案上提供自己独到的思维模式,并将其艺术的形态和意识思想植入到青年知识分子的心中。这场运动波及的范围较广,包含有英国的波普设计,虽然英国的现代化元素落后于其他的参与国家,但是英国的波普设计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前卫性思想和风格迥异的设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地追捧和国际方面的注意和重视,使之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和引领其他国家的设计发展。

(二) 波普艺术及运动的含义

从波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我们既看到了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也同样感受到了现代受众对这种反叛性的设计思想的接受与热爱。包豪斯教育模式波及范围广泛且深厚,波普运动亦是一种以反现代主义的一场运动,它主要反对的是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中国现代化设计为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波普艺术慢慢的波及整个世界,慢慢的主战场变为美国,导致美国的大众文化成为引起这场波普运动的思想主根源。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而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沃霍尔。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虽然有人认为画面带来的是一种特有呆板效果。但是对于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的二维平面设计来说,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像某个标志性的图像就可以像梦露的这个经典图像一样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无孔不入的占据视觉欣赏者的每个心里角落,而符号的宣传效果也达到了圆满的成功。

二、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当今平面设计

波普艺术对未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知道作用,将波普艺术大量的引入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中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二维平面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从实际的理论出发,并从不同方面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探讨和设计。

(一)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当今平面设计实例

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家6月上旬旋风般地访问了法国,说是“旋风”,不是因为行程紧凑,而是他所到之处,的确刮起了“奥巴马旋风”,不仅引来大批粉丝尖叫,而且还带动了另一项产业——奥巴马的肖像画和纪念品在网上大卖。

在现代政治波普艺术史上,奥巴马的肖像画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章。从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开始,他那板刷头、招风耳的造型就频频出现在宣传画册、广告招贴、T恤衫、咖啡杯等各种载体上,成为一种时髦的大众政治文化。如今,在奥巴马入主白宫半年后,这种时尚不仅没有退潮,反而进一步蔓延到了欧洲。

(二)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当今平面设计特点

波普艺术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二维平面图纸的设计,即指表现形式笔触。表现性笔触是指利用粉笔、毛笔、铅笔、油画笔、排笔等操作工具在图纸手上面设计和画图线条和图形。这种手绘的设计图不可重复,且能显示出个人的技巧和修养,以及绘制时的心情和精神。波普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中,艺术家约翰斯·伊顿非常重视笔触和人的心理联系,靳棣强责将水墨笔触对宣纸的渗化设计,彰显效果。这些设计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具有传统书法和水墨画的悠远历史中,中国的波普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开始大放光彩,大力的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例如二维平面设计中的招贴设计,招贴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平面设计重要范畴。也是现代社会广告宣传的重要方式之一。招贴的发展与功能决定了它始终是追随着社会流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风格与美学特征总是反应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社会大众审美趣味。在培养学生进行招贴设计之前,影响招贴设计的各种艺术手段中,绘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平面设计历史上,欧洲早期的木刻版招贴,是直接由艺术家设计木刻版画印刷,到工艺美术、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平面设计,招贴则大都是艺术家按设计需要的形象描绘在石版上印制,色彩绚丽,设计生动。在视觉和意识形态方面受到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运动影响的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招贴都是以绘画为设计的核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对社会各种流行符号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对社会各种视觉符号的写实性描绘。二战后的波兰、前苏联、中国、古巴招贴以及美国图钉设计流派强调设计与艺术表现相结合,打破了艺术与设计的对力和隔阂,招贴成为一种形式作为艺术家艺术探索和观念表达的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观念形象平面设计的艺术影响因素主要为现代绘画运动的各种风格,如西方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通过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平面视觉的形象不再是图解的,而是具有现代主义内容的象征性、表现性的风格通过平面设计,把象征的、抽象的、绘画图形的形象进行新的按排和布局,达到设计的观念传达目的。

三、小结

波普艺术最具有创作特性的发展是对商业社会发展中的符号设计。同样在平面设计中也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表达形式。这种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特别且持久影响力的艺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样一种波普艺术设计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中无法取代的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并对当今平面设计中运用起着重要的关键性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殿军.波普艺术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关系[J],设计与人文,2010(12).

第6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对于艺术家来说,社会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必须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批评家祝斌、鲁虹在他们“湖北波普艺术”的文章内写到“纯语言体系使得艺术很难找到继续发现的东西,它的封闭只允许我们装填技术,而不是才智与价值,我们希望用大众熟知的视觉效果,用极易上手的手段使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趣味,一种存在即事实”传统的绘画语言早已为这批艺术家所滥觞,当务之急是急切地寻找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法、材料上的创新,前者才是最终的目的,后者仅是达到前者所采用的方式而已。放弃一种理性画面语言与思想的同意,而采取通俗的大众的甚至流行的图式和多元化的文化符号是波普在国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在为很多湖北波普艺术家所推崇的“解构主义”里,这种“延异”在他们的画面中被很自然地留下来,并使大多数作品具有了新的意义。当时已经具备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王广义从珠海画院调入湖北工业学院美术系任教,加上85时期的干将任戬、舒群,这个艺术圈已初具规模。湖北艺术家对于王广义的地位和国际知名度“羡慕不已”(舒群)。

在舒群看来,王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本地的艺术家,正式“这种价值取向也就成了其不容怀疑的历史性选择。”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置可否,艺术家的相互影响对于波普艺术促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批评家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同样是以上的两位批评家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湖北波普艺术的出现并不是他们一时的兴致所在,或是简单的出风头而已。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当下文化,国际图像信息和艺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物,是艺术家面对社会压力所作出的一种选择、一种尝试。”这种“压力”成了前面所讲的来自于社会世俗的层面,在艺术追求、艺术风格和理论基础上的压力更是“政治波普”“文化波普”的直接动因。波普以一种从未呈现的状态在中国应运而生,王广义的“大批判”无疑是最典型的,这是一个艺术家对社会历史责任“巧妙”的反思,说他“巧妙”正是艺术家的聪明所在,艺术家曾经说过“画布上的精神是一个塞入的问题……塞入即是创造”(王广义1988第三期《美术》第57页),虽然有人并不苟同但并不妨碍其“社会生效”。仅从其画面来分析“社会生效”。仅从其画面来分析,传统的方式、纯艺术的绘画语言已经很难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也显示出旧有形式在新背景下的极度不适应。王广义创造的波普神话虽有很大的政治意味,但他巧妙地避开这种冲突和人们敏锐的神经,所谓“政治波普”其发思点在政治,“波普”只是艺术家借用的一种形式,最终还得回归于政治。其之所以能立足于中国在于政治倾向的虚无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转向对外来商品的批判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在这里,艺术家既不是政治的代言人也不是权力中心的对立者,在许多的大众的一种认识里王广义是处在民族的高度表达他的个人立场,一次政治的意味被无限放大而削弱了其商品的批判性。

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王广义还未完全摆脱1984年成立“北方艺术群体”时所提出来的观点“我们的绘画并不是艺术,它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必须也只能是我们全部思想的一个局部。”作为“文化波普”的代表,魏光庆有意避开了政治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提出了人们面临的传统文化道德方面的新问题,其画面语言不似王广义的那样具有明显强烈的“批判意味”和视觉冲击力,在“色情误”系列中是柔中带刚式的隐喻。中国波普所坚持的“解构主义”“反艺术”一再提示我们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绝对主义的艺术。批评家的任何一次表态,来自社会的风吹草动,“神话艺术家”的行为都有可能改变艺术家的态度,在西化的浪潮里必须避免犯被绝对物化的形而上错误也不能一味坚持意识形态上的本质主义,艺术在夹缝中为了生存必须不断摇摆同时不能丧失自我,艺术家同样如此。

第7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艺术;波普艺术

二战摧毁了城市,使欧洲的经济几乎要崩溃,人口锐减,到处残椽断瓦。饱受了战乱、压迫、饥饿、彷徨所有一切不幸的人们,珍惜和节俭在他们心里变得根深蒂固,他们是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奉者。

二战后,人们的生活变得安稳,迎接了二战后的第一次“婴儿潮”,这次“婴儿潮”出生的孩子生活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代,没有战乱、饥饿、压迫、彷徨,物质极大丰富,处在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中。这些战后婴儿与他们的父母截然不同,生活于乐观、富裕的年代,崇尚消费,疯狂的追求刺激和新鲜,着力的表现与众不同,波普艺术的精神便是从这里发展出来,它是对这种社会存在的致敬,是这种反叛时代的反叛设计。

波普艺术的反叛精神与战后婴儿一同成长,战后婴儿的思想便成为波普艺术和波普设计的主题思想,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消费群体,同上一辈的思想不同,他们没有经历生活的困苦和战争的残酷,而是生活中富裕和享乐的年代,失去了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自由,更要求有一种文化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

波普艺术——POP ART产生在英国的20世纪50年代,首先传播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鼎盛,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缩写,它的意思是大众艺术、流行艺术或者通俗艺术。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的一批青年艺术家认为抽象表现主义不适应当前的乐观、富裕的年代,这种艺术仅仅是一种无病,他们认为当前的艺术应当顺应商业文明、新型的娱乐生活方式等各种人们的需求,要针对这种社会背景找出一种能代表当下社会形态的文化旗手。于是在1952年到1955年这批青年艺术家创办独立者社团期间,反映消费时代的文化艺术波普艺术顺应诞生。波普艺术的题材都是围绕着都市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商业文化的形象,那些代表新生活品味的消费品成了画面的主题,像是摩托车、汽车、罐装食品、电冰箱、速冻食品等这些代表新时代的消费品成了表现的主题。在创作技法上擅长用批量复制、拼贴、丝网印刷的手法,着重反映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文化上着重表现通俗性和消费性。

战后形成了很多城市通俗文化,摇摆舞、电影、爵士乐、沙滩文化、街头艺术、摇滚乐等通俗文化成为波普艺术的铺垫,与高雅文化有强烈的对比,也对高雅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波普艺术不是僧侣统治下的拉丁文,是一种通俗艺术,是速溶咖啡,是近代电影中的宽银幕。波普艺术的反叛就是体现在对传统美学和高雅文化的反动,波普艺术是通俗文化向胜利迈进的开始。

抽象艺术与传统的艺术一样,强调艺术的纯洁和至高无上,把它看作是精神上的贵族,绝对不能与世俗社会相提并论。而波普艺术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艺术品,这些生活中的现成品实在的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现实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于是现代都市生活便被波普艺术家带入画廊和博物馆。波普艺术把艺术带进日常生活,揭开了艺术神秘的面纱,使艺术成为大家的艺术,不受少数人掌握和操纵,成为大众可以掌控和欣赏的艺术。

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奥霍尔创作了许多的波普风格的作品,他的创作善于运用“重复”的手法,他善于用丝网印刷工艺把肉罐头、明星肖像、可口可乐瓶子、高跟鞋和自然的事物重复的安排展示这种风格,现在的很多作品,像T恤的图案等都还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的印记。安迪.奥霍尔的设计强调消费产品没有贫富差别,同一种可乐,总统喝了,乞丐喝了,穷人喝了,富人也喝了,他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美国民主观点的展示:批量生产的廉价消费品是大众的消费品,通俗文化也是大众的文化,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奥霍尔的眼中,文化不再是高雅人的专利,不在遥不可及,而是弥漫在空中的或者是随时可以与路人擦肩而过的一切,是人间的艺术。

波普设计更加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它处处体现着年轻人那种追求新鲜刺激、迷恋消费社会、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享乐态度的精神。波普设计展示了波普艺术的精神内涵,以廉价的材料、鲜艳的色彩、离奇夸张的造型透露当下的消费特性和人民追求享乐的精神,强烈的抨击传统的美学主义的教化思想和至善至美的理想主义。

波普下的年轻人要求拜托父辈的管制,他们要求充分的展现自我,要求充分的自由,他们要求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服饰、自己的品味和爱好,要“放浪”的去表现自己,那样的社会形式下,他们已经不需要克制和节俭,而是以一种新颖刺激的方式去展现生活。

波普设计中喜欢融入色情的部分,那时的人们,性解放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涌现出了很多色情意味的作品,在电影、连环画、小说、设计和绘画中都有说体现,“帽架.台子.椅子”是艾伦.琼斯的作品,作品用三个塑料的女模特组成,身上只穿着内裤和黑色长靴,显得非常的性感,动作上体现出一种待的倾向,跪在地上的,后背被当成是茶几;张开双臂的被当成衣架;还有躺着的被当成沙发,裸的展示出的特征。《是什么使今天的生活如此迷人,如此与众不同?》是汉密尔顿的作品,作品中充分的展示出了性开放的现象。

波普设计是西方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追求享乐的精神和明显的享乐主义是波普的特色。它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排斥,但也促进了后现代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斯皮尔伯利 著,刘丽 译.墙上艺术书系——波普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2009.06

[2] (英)巴恩斯,(英)梅森著,简悦译.现代艺术家与波普艺术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01

作者简介:

第8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波普艺术在1989年正式登上中国艺术舞台以来,众多艺术家和波普艺术家对波普艺术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解读,不乏照搬和误读。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波普艺术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日益彰显――它树立了上饶城市的文化形象,提升了上饶的文化品位。北京来的游客王女士说:“上饶的城市很漂亮,上饶的市民真是幸福!”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归结为文化,这是非常荒谬的。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 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关于消费文化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定义思路,其一是从文化的定义推理演绎,例如台湾学者张丽堂援用了泰勒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将消费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又如郑卫民援用了广义文化的定义,认为消费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其二是从消费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定义,例如《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称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消费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又如秦启文认为,消费文化是指生活在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所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技术和艺术成果。

而由于消费文化的复杂性,许多学者通过明确城市文化的具体所指对象而达到利于学术研究的目的。

虽然关于消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其都可以划归为广义或狭义的一种。关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理解,普遍认为广义的消费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 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消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

从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出发,吴良镛认为广义的消费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导系统,主要指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指挥功能、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社会知识系统,主要指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养创造力和恢复体力功能的文化娱乐、体育系统等多种内容。狭义的消费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消费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消费等。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广义的消费文化定义或内涵。但也有学者从我国实际文化建设需要出发,认为消费文化属于文化总系统中的精神文化范畴,在我国所指的消费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波普艺术促进了全市消费文化活动的发展。波普艺术运动带动了各、县、市(区)及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遥相呼应的良好氛围。无论是广场上的交响乐演奏,还是社区里的文学讲座;无论是露天里的电影放映,还是村头上的京剧演出,我们都能感受到洋溢在各个角落的文化气息。它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市民的文化素养。文化事业是一个“树人”的事业,它对人的文化素养与品位的提升,一天两天也许看不出来,但是经过循序渐进之后,其效果便能彰显。活动举办之初,演出现场往往瓜子声不断、喧闹声不停、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观众不该鼓掌时乱鼓掌;现在,欣赏演出的市民大多会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应该喝彩的时刻,掌声会如潮响起……这,不是文化熏陶最好的体现吗?

透过波普艺术运动,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课题――其一,波普艺术其主旨在于培育,培育市民对高雅艺术的认识与兴趣,而就长远而言,波普艺术最终是要回归市场的,如何让波普艺术占据更大的市场,让大众来欣赏波普艺术作为经常性的文化消费习惯,这也是我市今后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其二,在波普艺术的推广中,受众群的问题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如何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各自独立与融合中找到平衡点,也是值得文艺工作者们思考的课题。

第9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雕塑 文化 波普 雕塑艺术 发展

中国当代雕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直接产物,中国雕塑推进、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从而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广泛的选誉。经历了启蒙――转型――发展的中国当代雕塑,从“观念更新”、“走出国门”、“辉煌呈现”的进程,充分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雕塑自身的历史性进步。其意义和影响不仅显示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进程中,而且直指未来中国雕塑发展的走向。

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阶段:

中国雕塑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转型期”,90年代延续至今的“发展期”。发生在中国雕塑“转型”期的观念更新的前导性人物,首推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们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发展主张。历经20余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雕塑的“开放”态势和“多元”发展无不与其相关,或找到对应的阐释,而成为事实上的启蒙。

90年代末,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一个重要变化:后现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采用,像刘建华、李占洋、徐一晖等。刘建华的创作着意体现一种物质化时代的道德不确定性体验,通过沙发、女人体等物象的翻制组合成一种寓言式的语汇;李占洋的雕塑介于一种新现实主义和波普雕塑的结合,翻制记录了舞厅、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间生活空间的现实场景;徐一晖不是雕塑系毕业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后期创作的艳俗风格的彩陶雕塑无疑是重要的后现代作品。

在九十年末产生真正意义的后现代雕塑和波普风格的雕塑是和中国社会及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已真正变成一种日常性,这为后现代雕塑的产生提供了视觉经验和意义背景。传统雕塑概念意义的造型和彩绘的重新使用,不仅仅是现实主义反映的需要,事实上,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当代雕塑试图回到九十年代社会文化变在视觉症候层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

波普风格的雕塑创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创新。90年代,当代雕塑对波普颜色风格的实践事实上要超过前卫的绘画。雕塑界大师刘建华和徐一晖将景德镇陶艺和波普风格的结合,使中国陶艺概念走向了一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陶艺概念。

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成体现于两个基本方面:观念性和波普化。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这期间隋建国、展望、于凡、姜杰等一批年轻的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很多被称为“雕塑”的雕塑已经接近于装置。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1992年以后,非雕塑系毕业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群体开始大量从事装置艺术创作,像包泡、钱喂康、宋东、王功新、“大尾象”小组等。在1995年前后,这些雕塑系和非雕塑系毕业的艺术家还在一起做过艺术活动。这是中国当代雕塑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标志是装置艺术对综合材料和现成品的使用,观念艺术中技法和媒体地位的下降,这都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