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紧急救援范文

紧急救援精选(九篇)

紧急救援

第1篇:紧急救援范文

天机公司紧急救援服务的具体工作范围,是用时间来核定的,即:在各种事故、灾害发生后的现场,送至医院治疗前的时间内,对事故、灾害中受伤人员进行救助、运输服务。具体实施步骤是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实施对有效地域24小时监控,同时有专人负责24小时值班接听电话、获取各种事故、灾害发生的第一手信息;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销售紧急救援用销售资金支持紧急救援工作负责施救单位救助、运输经费,达到对求救人员免费救助的目的,减少事故,减轻政府压力,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做出应有贡献。

天机公司在做好紧急救援工作的同时,为更好的保证资金来源,巩固免费救助的经济基础,采取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低空领域开发后的有力资源,开展航空旅游观光、公务用机、吊装运输业务,配合城市消防、警务、交通指挥、航空遥感和航测等综合项目,推动直升机工业的发展,全方位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以期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记者: 目前我国直升机应用的现状如何?

罗志刚:中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高达13亿以上,国土面积广阔,单陆地就有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2/3是丘陵、山区和高原;地貌类型多样、地势延绵起伏、山峰陡峻、群山叠嶂、沟河纵横、高差悬殊。修路极其困难,公里造价在3000―8000万元以上,而且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风景。所以使用直升机是最经济、实用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同时,我国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500多个岛屿,600多座3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等待勘探和开发的各类资源,迫切需要缓解的交通运输状况,高达10万亿元的个人储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急需解决快速交通问题。

我国的现状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有76架民用直升机,332架小型飞机,而能够投入使用的还不足300架。器材老旧、设备落后,有40%的飞行器,在使用日历年限上接近20年。从航空企业看,全国虽有30多家,但算得上规模的也就5―6家,且都机种单一,服务单一,不能持续生产,是通用航空企业不能摆脱困境的突出问题。市场小,不对路,高成本,使许多企业入不敷出。现在经常出现飞机总数少,但又无活干,企业买得起飞机,用户用不起飞机的怪现象。

记者:在中国实行紧急救援有必要吗?

罗志刚:与世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差距,全世界民用航空器(直升机、小型飞机)有336000架,作业时间达4000万小时,仅直升机美国就有10500架,俄罗斯3500架,巴西530架,认为不如我国的印度,平均1000万人也有一架直升机。而我国1000万人只有0.63架,作业生产时间只占世界千分之一。

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球天空飞行的直升机,多达6万架,其中一半以上为民用。而我国的民用直升机目前不足80架,只相当于美国夏威夷用于观光的直升机总数。吴法苓认为:这与幅员辽阔的国土比起来,几乎等于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至少落后10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千年,民航事业正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是国际航空发展速度的四倍)发展,航空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被开发(国民经济每增加1%,航空业可增加2%)。

中国民航的现实说明我们只是大国而不是强国,近两年民航出现困境,通用航空更是一个被冷落的的角落,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通用航空无论从规模或服务范围,远不及中等发达国家,航空器只有美国的千分之二,作业量只占世界的千分之一,因此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所以中国的低空还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

记者:我国目前实行紧急救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罗志刚:现代化的急救网络如果没有空中救助是很不完善的,有些事故没有直升机无法解决。病人急病发作,救护车却堵在三环路上插翅难飞,耽误了病情,轻的给病人留下终生的遗憾,重的造成病人死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有了直升机,就可以不受交通阻塞的限制,从空中将病人接来,甚至可以在飞机上实施抢救。

我国专业司机现有8000多万名,每人每年交100元紧急救助费就有80多亿元人民币。救援中心为每个司机发一张“紧急救援卡”,司机本人和第三者发生的交通事故,凭此卡,“救援机构”就可现场免费救助并送达医院。般欧洲人出国,必定随身携带护照、信用卡和紧急救援卡。据统计,每年来华的外国人士已达3000万人次,短期归国投资、观光返乡的华侨。港澳同胞已突破8000万人次,每次救援费用15元,合16亿元人民币,紧急救援卡的发行是个不小的市场。

从事各种特殊危险工作的人员。决定了他们比常人需要紧急救援卡的概率更高,按每人50―500元计算,全国汇总也是个不小的数额。现在已进入我国的50家外资保险公司和境外保险业在华的80家办事机构,240家外国银行在京设立的办事处,世界500强企业来京、沪设立的近400家分支机构,他们对我国创立救援产业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参与的愿望。

记者:我国直升机应用的发展前景?

罗志刚: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境外来华的公务机约200架次,到1999年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的公务机已达1000多架次。我国现有的139个国家的驻华和国际组织,185个外国新闻机构,138家入500强的公司,10000多个外资企业及6000多个外企办事处,其中如果有10%使用公务机的话,市场规模将是目前的4倍。至少要160架直升机为他们包机租用。

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庙、名胜古迹大部分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坐直升机在奇山异水间旅游,给人是另一种享受的感觉。

国内可马上投资搞直升机观光的景点有50多处之多。就此一项收入就达5亿元。另外还有多景点联网旅游、包机观光、空中结婚、航空体育等项目的总收入和利润都要超过一地观光的两倍以上。

现代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难以逃离,消防机具难以抵达,火灾损失惨重。利用直升机一方面可以在楼顶进行急救,另一方面在不同高度空中悬停喷射灭火剂灭火,从改进提高声调消防工作出发,城建单位应当考虑。

社会服务方面: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宁、反击走私罪犯斗争,在直升机上加装专用警用装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可靠的警备装备平台,可以广泛应用于武警、公安、海关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大面积的护林防火,森林、草原病虫、鼠害的防治,农业现代化、飞播造林、牧草、治沙保持生态平衡都为直升机飞行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按“十五”计划全国农牧业航空1 5000小时的预测,农牧航空有较大的市场余地。飞播造林、飞播牧草和飞播治沙将在21世纪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工作中,作为战略措施而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2篇:紧急救援范文

美国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灾害,其范围非常宽广,既包括龙卷风、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火山爆发、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又包括工业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及化学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等环境灾害,更包括以针对平民生命财、损害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恐怖事件,如1996年发生在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州政府大楼爆炸案,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纽约的“9.11”事件,2002年10月发生在马里兰州。维吉尼亚州的连环枪击案等都纳入了政府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的范围。人们说“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一切,确实,“9.11”事件使美国的国内安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灾害救援管理角度看,“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更加突出地重视对恐怖事件的救援管理,可以说不惜动用一切资源进行预防和施救。

二、美国政府对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建立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灾害紧急救援管理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同的灾害种类差别也给紧急救援管理造成复杂性与艰巨性。美国政府在建立统一的灾害紧急救援法律以前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中,暴露出了诸如美国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州、郡政府之间职责不明、效率低下等弊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救援专家和专业人士,开展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立法工作。他们总结美国以往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管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历经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92年由国会批准,出台了《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这是一部极具美国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特色的权威性法律,以大法的形式定义了美国灾害紧争救援管理的基本原则,救助的范围和形式,政府各部门、军队、社会组织、美国公民等在灾害紧急救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美国政府与州、郡政府的紧急救援权限,同时对灾害救援资金和物资的保证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管理体制先进,建立有统一高效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指挥协调机构。

根据《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专门成立了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管理局,它是独立的政府部门,直接对美国总统负责,具有极强的协调能力,一旦突发自然灾害,技术灾害或恐怖事件,可以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援,尤其是可以有效指挥协调28个政府部门和组织。美国政府紧急救援管理局还在全美划分了10个灾害大区,并分别建立了直属联邦紧急救援管理局领导的10个分支机构。联邦紧急救援管理局共2500人,其中900人在联邦管理局总部,其余1600人在全美10个分支机构,另外还聘有满足灾害紧急救援各方面需求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5000名志愿者队伍。

在美国政府与州、郡政府关系处理上,由于美国法律赋予联邦各州高度自治独立的权力,灾害紧急救援管理主要或首先由州政府实施,州、郡政府也都建有相应的紧急救援管理局,当灾害救援超出了州政府能力时,州长直接向总统提出救援请求,联邦政府紧急救援管理局各分支机构代表联邦政府立即参与并协助地方开展紧急救援工作。除联邦紧急救援管理局以外,美国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均成立有专门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机构,如美国农业部设有林业局灾害救援处、食品和营养晶管理局自然灾害救援处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同时全美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系统还建有29个应急小组,每组10人,包括医疗、化学、交通、警察、消防等各方面专业人士,24小时昼夜值班,随时应付不测事件。

美国政府对州、郡地方政府的灾害救援支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约70%的资金和物资用于公共项目支援,如对河道、公路、铁路、医院、学校、商业服务等设施的恢复重建给予资金、物质帮助;二是约30%的资金和物资用于对受灾公民家庭和个人的援助,如提供食品、洁净饮用水、毛毯衣物,开展伤员医治、避险转移,帮助重建因灾倒塌毁坏的民用住宅,搜寻遇难者和失踪人员等。

四、灾害救援资金充裕,技术装备先进

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郡政府都有比较充裕的灾害救援资金预算,资金负担上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各负其责。联邦政府和州、郡政府除正常的灾害救援资金预算外,都还有一块是遇到特大灾害时,临时由政府向议会提出增拨灾害救援资金议案,增加紧急救援资金。联邦紧急救援大法规定,遇有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时,首先动用地方资金、物力,当灾害救援超出地方资金和物力能力是时,州、郡可以分别向上一级政府申请援助。而发生恐怖事件的紧急救援资金和物资则全部由美国政府承担,如“9.11”事件救援所发生的120亿美金就是由美国政府全部承担的。一般情况下,美国紧急救援管理局每年调配的资金有20亿美元,相关部门也都有各自的预算,如美国陆军工程兵总部每年用于民用救灾的资金预算是12亿美元;农业部农场服务局每年用于对受灾农场主的救助资金为30-40亿美元(补助受灾损失的50%―70%);农业部食品和营养管理局每年对低于贫困线的1900万人的食品救助资金210亿美元(按每月每人78美元给予食品救济,同时又安排40亿美元用于妇女儿童食品营养计划)。大多情况下,美国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救援义务,对特大灾害,72小时内发生的救援费用全部由美国政府负担,72小时之外费用25%由地方负担,75%仍由美国政府负担。而农场主遭灾后,则补助资金的95%来自于美国政府,5%来自于所在的州政府,郡、县不拿钱。对个人的救助资金,政府全部通过电子货币方式划转,公开透明。

美国政府灾害紧急救援管理中,普遍运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美国政府的地球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技术早已运用于灾害检测、预警预报和跟踪。仅美国林业局、消防局就装备了114辆消防坦克、96架巡逻直升机。美国陆军工程兵装备有数百套具有先进计算机数字技术的指挥车辆,用于现场指挥。美国红十字会在全国装备有320辆食品快餐车,解决灾民临时就餐问题。如救援装备不能满足需要,根据法律还可征用民航、铁路、商船抢运救援物资,必要时还可动用联邦正规部队抢险救援。

五、高度重视灾害救援规划和人员培训

在美国,无论是综合协调机构联邦紧急救援管理局,还是各专业部门都十分重视灾害紧急救援管理的规划。按照《美国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法案》规定,灾害救援管理各部门全部都制定有应急救援预案,紧急救援管理局负责制定全面的综合性的救援规划,教育、农业、交通、环保、消防、健康与福利、军方工程兵、警察、海岸警备队、红十字会、国际救援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或非政府组织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与服务对象分别制定应急救援规划和预案,健全组织指挥机构,做好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储备。各灾害紧急救援规划的预案中尤其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每年安排大量培训资金,用于人员培训,仅美国政府每年就安排8亿美元用于培训直属系统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

第3篇:紧急救援范文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

2.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3区医学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3.应急响应

3.1应急响应分级

3.2应急响应措施

3.3应急处置

3.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3.5信息报告和

3.6应急响应终止

4.善后工作

5.应急保障

5.1人员保障

5.2物资储备

6.监督管理

6.1宣传、培训与演练

6.2奖惩与责任

7.附则

7.1预案管理

7.2预案实施

 

 

长沙市天心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长沙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长沙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1.4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强化责任;依法规范、及时反应,平战结合、常备不懈;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

区人民政府和各街道办事处设立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区人民政府成立天心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医学救援指挥部”),由分管副区长任指挥长,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区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等有关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

区医学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局),由区卫生健康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指挥调度组、医疗急救组、物资保障组、信息管理组、专家咨询组、疾控与卫监组。

2.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区医学救援指挥部:研究决定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指挥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处置工作;实施并督促区直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落实本预案;指导、监督各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应急工作。

2.2.2区医学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区医学救援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收集、整理、评估、报告、相关信息;在区医学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实施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出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开展应急演练、调查评估、信息、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2.3指挥调度组: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必要时协调市120急救中心给予急救支援。由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协调全区各医疗急救机构及相关网点医院,参与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治工作。确有需要时,由区应急局协调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救援期间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2.2.4医疗急救组: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以区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协调在区省部级医院、市级医院共同参与组成,负责组建综合性或专业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在省职业病防治机构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参与救援的医疗机构共同协作完成危险化学品中毒、辐射危害等特殊领域的医疗救治。

2.2.5物资保障组: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所需物资、药品、经费等保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调度和后续供应。

2.2.6信息管理组: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每日报告伤员救治进展,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2.2.7专家咨询组:由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组建,以区级医疗机构为主体,邀请在区省部级、市级医院及区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学专家、疾控专家组成,对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技术指导支持,参与制定、修订、评估救援预案和技术方案。

2.2.8疾控与卫监组: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根据情况开展卫生学调查评估、卫生监督执法,防止造成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区医学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区委宣传部:负责指导、组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新闻工作;协调媒体的宣传报道。

区委网信办:负责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舆情监测处置和重要信息网上工作。

区发展改革局:按权限负责审批紧急医学救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协助制定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协调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调度和后续供应;协调各相关企业为紧急医学救援提供应急通讯保障;协调各相关企业为紧急医学救援提供应急电力保障。

区民政局:负责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进行基本生活救助;协助做好社会捐助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经费保障和监管;具体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需紧急医学救援时,区卫生健康局提出紧急医学救援经费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由区财政负责安排应由区人民政府承担的紧急医学救援经费。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做好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车辆的组织。

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建立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请求市120急救转运系统进行力量增援,完善现代化通讯指挥系统、信息网络平台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协调和组织安排辖区内各部属省属医院、市级医院参与我区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负责建立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对应急处置队伍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应急处置队伍和专家资料库,并根据需要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负责配备现场应急处理所需的车辆、紧急医学救援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并及时更新补充,提出储备计划建议,建立设施设备信息数据库。

区应急局:指导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管理工作,协调相关单位参与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区市场监管局:负责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药品、医疗器械设备的监督管理,协助做好调度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治安秩序,紧急情况下对现场实行管制。

区交警大队:紧急情况下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紧急救援绿色通道。

各街道办事处: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做好本辖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先期处置和善后处理工作,并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防范、处置、应对工作。

3.应急响应

3.1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紧急医学救援响应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3.1.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Ⅳ级响应: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事件。

(2)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事件。

3.1.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响应: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事件。

3.1.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Ⅱ级响应: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事件。

(2)跨市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

3.1.4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响应: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2)需要国务院在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事件。

(3)跨省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4)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突发事件。

上述数量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3.2应急响应措施

3.2.1Ⅳ级响应

(1)区医学救援指挥机构接到发生一般突发事件的相关报告或指示后,立即启动紧急医学救援Ⅳ级响应,组织开展现场处置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向市医学救援指挥部报告。

(2)必要时报请市医学救援指挥部给予协调、支持,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3.2.2Ⅲ级响应、Ⅱ级响应和Ⅰ级响应

(1)区医学救援指挥部接到相关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报告,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请求启动Ⅲ级响应、Ⅱ级响应和Ⅰ级响应。

(2)当上级决定启动紧急医学救援Ⅲ级响应、Ⅱ级响应或Ⅰ级响应后,在上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配合做好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处理工作。

在启动较高级别应急响应时,较低级别应急响应同时启动。

3.3应急处置

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应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学救援工作。在实施医学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区应急指挥机构可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学救援指挥工作。主要或分管负责人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学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并根据事件的级别、性质和上报要求等,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提出医学救援建议。

3.3.1现场评估与抢救

到达现场的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心要时建立现场急救站或临时救护点。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迅速对伤病员进行评估分类,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分级、分区处理措施。

3.3.2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满足基本生命需要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迅速有针对性转往有关医疗机构。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报医学救援指挥机构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医学救援指挥机构指定的地点转送。

(6)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3.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医学救援指挥机构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专业机构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估、卫生监督执法,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3.5信息报告和

各医疗卫生机构在迅速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同时,应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及疫病等情况按要求逐级报告至区医学救援指挥部办公室。

承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每日按要求逐级向区医学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伤病员及其医疗救治进展和疫病等情况,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区医学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按规定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区政府总值班室)和市医学救援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3.6应急响应终止

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有权机关批准,医学救援指挥部可宣布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4.善后工作

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结束不是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工作结束,而是伤病员的救治进入常态化阶段;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管理应区别于正常住院病人的住院管理,对危重病人的治疗进展情况实行24小时报告制。

5.应急保障

5.1人员保障

区卫生健康局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协调、高效运转”的原则,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制定各种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方案,保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5.2物资储备

区卫生健康局及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队伍装备及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做好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6.监督管理

6.1宣传、培训与演练

区卫生健康局要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依程序确定本辖区一所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作为应急医疗救治队伍的培训基地,承担各级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6.2奖惩与责任

对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失职、渎职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7.附则

7.1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第4篇:紧急救援范文

>> 美国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应重视的问题 雪灾春运期大型综合医院紧急医疗救援分析 谈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 关于消防部队参加大型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的探讨 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谈灾害事故中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中护士的作用 危险化学品事故及紧急救援 关于电梯紧急救援的几点思考 桥梁的事故灾害及加固技术的研究分析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研究 消防官兵灭火救援中的紧急避险研究 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浅谈 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模式的探讨 指挥调度型的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高层建筑灾害事故现状及抢险救援对策 地震灾害救援研究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手术室的紧急救援护理 气象要素对化学灾害事故救援处置的影响分析 大型建筑物灭火救援的相关问题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胡卫建,李虹,李元峰,等. 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1): 45-49.

[3] 代小舟,沈骥,赵万华,等.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0):797-802.

[4] 沈骥,苏林.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志,2009,4(4):197-200.

[5] 胡卫建,赵万华,李无峰,等. 汶川地震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20-24.

[6] 胡卫建,苏林. 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运行模式探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4-15.

[7] 胡卫建,李元峰. 建立灾难医学区域性紧急医疗体系的构想[J]. 西部医学,2010,22(3):393-395.

[8] 冯庚,杨萍芬,付大庆. 院前急救预案——现场急救攻防策略[J].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80-183.

第5篇:紧急救援范文

2003年,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适应功能定位和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空间,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流线。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急救中心的特殊职能,大胆预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选址在郑东新区,北邻城市东西主干道金水路,西邻南北主干道中州大道,同时可以实现5~10分钟路程进入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和绕城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同时周围的配套设施完善。

依照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0亩,在用地上做了大胆的预留,院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相隔,围墙内四周环绕为应急通道。

建筑呈“一”字型设计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位于总体用地的中央,坐南朝北,成“一”字型设计,主要包括:通讯调度指挥大厅、综合行政办公区、急救医疗培训用房、应急物资储备库、后勤保障用房等功能区。主建筑前方为中心广场,面积多达3000m2,一方面用于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另一方面为日后开展“空中急救”预留为停放急救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主建筑后方一部分为绿化用地,占地约3000m2,预留为后续建设更高层次的急救培训综合楼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另一部分为运动场馆和综合培训场馆;总体布局流线明了,科学定位,布局合理。

指挥调度大厅设在最高层,面积200m2,设12个调度席位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业务用房设在主建筑的最高层,独占一层空间,面积达400m2,空间开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保密性和避免扰的要求。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维护机房、首长指挥室、工作人员更衣休息室等。指挥调度大厅面积200m2,设置12个调度席位,完全可以满足郑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在指挥调度大厅西侧相连设置首长指挥室,面积为60m2,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墙,看到指挥调度大厅的整体情况,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的多媒体视频墙。现场救治情况也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大厅切换到首长指挥室,一旦遇有突发事件,便于领导的指挥、调度、决策,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综合办公区流线高效

综合办公区设在主建筑二楼。各职能部门形成独立一层工作流线,便于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院区道路规划设计为环形通道

设有应急车辆流线指示牌,大门安装自动电动门,应急车辆可以按照规范线路快速通过,达到快速、高效、便捷的车流目的。

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主建筑楼后方东侧为一长排一层建筑,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业务用房,我们称为“特勤大队”,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弥补急救中心对急救现场指挥职能缺失的不足。特勤大队的作用主要在于现场的指挥协调,合理调配,规范分流。其用房包括有急救人员值班室,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室(只备部门职能的应急物资)。

主建筑楼后方的西侧为一长排两层建筑,二楼为应急专家公寓,一楼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车库主要停放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炊事车、应急物资转运车等。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确保有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设有两个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两个应急物资储备库,一个是中心储备库,设在主建筑的半地下层,并充分考虑了物资储备的特殊性,进行了防潮处理,设置了抽湿排风装置。一般来说,半地下层的物资储备库只适合于北方少雨干燥地区。另一部分为车库,车库与储备库之间有应急通道,平时闭锁,在紧急调用物资时,便于运输。另外一个储备库是前面提到了小储备库,为特勤大队储备库。

近几年来,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的时有发生,现有的储备库房面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当年预留的建设空间时刻都可以派上用场,救援中心正在积极的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在预留的空间建设更大规模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救援中心内部设置有培训部,同时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急救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具有开展行业内专业岗位培训职能、面对全省急救管理干部的培训职能、更有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职能。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包括有能容纳200人同时授课的多媒体教室,创伤急救实训室、指挥调度员培训模拟电子教室、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室等培训用房。自2005年成立以来,培训部已经承担郑州市全部院前急救人员的轮训,全省指挥调度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公安、消防、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的急救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任务,受益人群到十几万人次。

后勤保障设施考虑全面

*供电系统

指挥调度大厅、消防用电、空调系统、应急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办公及场区内附属设施用电为三级负荷,在室外安装200KV箱式变压器一台。并设置配电房,配备沃尔沃柴油发电机一台,能持续提供200kW的供电,当市电中断时,能快速发动,简单切换,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指挥调度大厅等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在突然停电等情况下,能保证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

*采暖及空调系统

主建筑楼在建设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配置水冷机组,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实行冬季供热。

*消防安全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报警,迅速扑救。

*避雷装置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在主体建筑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网设计并安装了避雷设施,保证楼体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后感言

*急救站的设置应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指挥型急救中心,以城市各级各类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急救站,因此,急救站在其功能定位和布局思路上,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少,因地制宜,并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下设35个急救站,依照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建设设置,有独立或者与各急诊科共有的业务用房,急救站设在医院一侧或前部,紧邻急诊科,并有专门的救护车停放区域和专用通道,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连接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网络终端)、医护值班室、司机值班室、急救物品准备室、急救人员培训室等。

第6篇:紧急救援范文

1 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药品保障模块化的构建

1.1 构建原则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任何单个模块都不能体现一个救援队的工作,在众多的模块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重叠和类似。拿救援药品模块来说,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本研究借鉴目标管理中经典的SMART准则作为模块库的构建准则。所谓SMART准则,即目标一定是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具有重大作用的(Relevant)、有具体时限性(Time-based)。特别是在药品保障方面,充分利用模块化的技术理论进行设计,达到药品模块的标准化;根据不同任务类型,建立不同的药品保障模块,形成救援模块化的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体系,适应开展复杂环境、任务多变条件下的模块组合。结合药品特点,将各种功能模块进行搭配,组成不同的任务模块,找出药品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适应不同任务的紧急医学救援需求。

1.2 模块的流程设计 根据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其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任务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救援药品模块。在建立模块前,根据救援目标,首先进行系统的解析、撰写模组的设计方案,救援药品模块的分类。模块化的设计流程包括确定对象、构建分类库、标准化、组合等4项基本内容。

1.2.1 模块化对象的确定 进行模块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应用尽可能少的模块,达到组合功能最强大的系统,用于解决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复杂多样的需要。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明确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挽救生命,基本医疗模块占主要,而药品模块又是医疗模块的主要对象。

1.2.2 构建基本模块库 根据模块的应用范围,模块区分为通用模块和特需模块,对于救援中经常使用的模块我们把它作为通用模块;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或者是赋予特殊功能的模块列为特需模块。特需模块主要是对通用模块进行补充,两类不同的模块共同构成模块库,为模块化组合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以上两个模块称为一级模块,一级模块再根据功能继续细分,形成功能更加明确的二级模块。二级模块继续细分,就得到了功能相对单纯,适用定向范围的基本单元模块,也就是三级模块。

1.2.3 模块设计的标准化 模块建立初期,首先针对模块的功能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块标准化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的模块,进行不同的标准化设计。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模块的组件,各组件的主要功能,每个模块的配置,组件的一一对应关系,模块之间的衔接等。

1.2.4 模块的组合设计 在系统目标的指引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在已有模块库里挑选不同的模块进行配组。模块的组合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需求分析,分析在新的环境、任务或保障需求下,新系统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功能;二是在已有的模块库里选择适宜新系统目标和基本功能要求的模块,必要时进行局部的微调和增加补丁;三是将模块组合起来进行磨合与测试,评价新系统的功能和系统与环境、任务、新要求的适应程度。在模块的组合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组合成的新系统在功能上的整体性,在功能上,既不欠缺,又不冗余。在连接上,既可刚性连接,又可柔性连接。在布局上,既可串联,又可并联。特别是需要客观评估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新系统的整体效能,不断修改和完善新系统。

1.2.5 基本模块库的划分 采用逐步分解法,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但药品供应保障模块划分时,由于不同治疗用药的相互交叉,要准确的划分出单独的药品功能模块相对困难,故药品模块的划分不采用药品自身特性划分,采用药品模块对应的救援任务来划分。为此,我们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结合救援任务的特殊性。针对伤情中出现几率大、发生率相对较高、对药品需求一致的伤病种尽可能地分在同一组,却也不能过于细分。在药品模块划分中,按照救援保障功能任务需求进行分解,建立满足不同保障任务需求的药品模块。基本任务特点不同,所建立的药品模块体系也不同。如伤病员救治药品模块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药品模块体系是不同的。二是突出药品性能特点。同组中的伤类、病种发生的构成比在不同创伤疾病中应比较稳定。常备药品模块中的药品以疾病治疗药品为主,创伤救治模块中的药品以创伤救治药品为主。

2 模块类别及分级情况

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担负的任务繁多,变化大、地域广,一般的模块无法满足要求。所以说,在建立模块库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不一样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特种需求,建立特需模块。特学模块主要是针对专科治疗的药品模块。在设计特需模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需求模块,将其纳入预制的救援药品基本模块库中,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灵活组配,以拓展紧急医学救援的功能。各种抢险救灾行动的医疗需求不同,需要提供的模块也不相同。通过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为2个一级模块、10个二级模块、13个三级模块。具体模块见表1。

3 模块化药品的品量构成

3.1 品量构成的确立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对1995-2015年的灾害事件的救治任务进行分类研究,对获取的国内外灾害事件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其中需求的药品特点,依据灾害事件中伤病的类型和药品的用途,进行归纳分析,确立模块的药品品规、数量。特别是收集笔者所在的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在近年来实行紧急医学救援时所有药品的消耗情况,应用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确定救援药品的品量构成。

具体的做法是通过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实操和救援演习,专门针对一线参与救援的队员进行细致的采访,结合队员们的实际经验,分析查找救援药品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医学救援的需求特征,比对国内外先进经验与发展状态,明确救援药品的总体保障原则。结合我国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发展规划,紧密联系承担的救援任务,依据部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职责,认真制定各药品保障模块的品规数量。采用归纳法,确定救援药品模块的品量,并通过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

3.2 分类模块中药品品量的确定 我国的突发事件相当一部分是以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主,伤害类型主要是外科创伤多;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是紧急医学救援需重点关注的对象[6]。根据救治疾病的构成比例,药品的平均日用量以及平均的用药时间,计算出100名伤病员所需的用量。对于公共模块,主要是对于通常灾害发生时最有可能需要的救治药品,大部分是普通的疾病需求用药,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40%)、胃肠道疾病(25%)、心血管疾病(10%)、精神疾病(5%)、五官科(10%)、其他(10%)。根据疾病构成比例,确定公共模块药品品量。急救模块采用现代卫勤前沿理论,确定救治参数,根据参数确定急救模块药品品量表[7]。以地震灾害为例,其具体的救援模块见表2。

4 讨论

第7篇:紧急救援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市政府决定依托市公安消防大队、市合成化民兵应急连建立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市公安消防大队、市合成化民兵应急连,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坚持突出重点,专兼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其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坚持立足实际,科学筹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强化应急装备建设,大幅提升应急救援水平,逐步形成在市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化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爆炸和群众遇险等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组织指挥

第8篇:紧急救援范文

摘要:构建以公安、消防、医疗为主体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体系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趋势。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已由1993年的28%提高到2008年的48.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公共安全及突发事件能否高效、灵活处置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严峻考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应急救援的建设现状及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城市紧急救援联动体系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城市应急救援;和谐社会;突发公共事件;联动体系建设

1当前我国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存在诸多问题

1.1.1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定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

1.1.2 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定格式化。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制定市级预案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等像这样的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从而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1.1.3 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内容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1.1.4 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制定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和辖区单位都会制定同一地点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应急救援中心与单位和各地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预案失去作用。

1.2 城市应急救援联动力量薄弱。

(1)专业性不强。大多数救援队伍没有经过系统地、专业性的训练,接触重特大救援事故较少,使之一旦遇到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置。

(2)救援力量少,难于处置重、特大事故。目前,各地专业性质的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中小城市,真正专业性救援力量除消防、公安、武警外,只能依靠省会或较大城市以及国家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支援,不能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救助。

2国际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经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紧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性工程。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都建立了包括紧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紧急救援管理体制。

纵观国际社会,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伍、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的应急预案等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紧急救援机制在减少和控制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持国家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我国城市应急救援联动体系的建设策略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类事故、灾害的多发期和社会矛盾集中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和突发灾害的指挥管理、协调机制,形成社会灾害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合力。

3.1 理顺职能,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当前,国家已对整合社会救援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已于2002年9月批准建立了由公安部牵头协调15个部门的“城市应急处置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重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对现有的各种紧急救援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建立包括救援行动指挥、管理、专业救援机构、后勤支援与保障等统一的、强有力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和指挥体系,让整个社会的救援力量形成一股有效合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集成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和特服号码,以快速的信息通讯网络、完整的基础信息数据、先进的指挥系统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智囊团为基础,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警种、救援力量之间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促使抢险救援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3.2 政府必须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固定的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中心、协调机构和专业化的抢险救援队伍,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救援工作中的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把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树立“以人为本,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大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力度,确立社会灾害管理总体目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

3.3 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抢险救援预案,并加强演练与修订。救援预案是提高抗御各类恶性灾害事故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的各种组织及其组成、职责、任务分工、行动要求;事故源点的位置、源性、危害方向、应急等级等;力量调派的具体要求;抢险救援的基本程序;通信联络的方式;各种技术装备和物质的配备要求及供给渠道等;与抢险救援相关的其它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和协同演习,及时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毅.灾害管理运行机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

[2]吴宗之.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重大事故预防对策[J].中国劳动科学.1994,8.

[3] 闪淳昌.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2.

[4] 丁石孙.城市灾害管理[M].群言出版社.2004年.

第9篇:紧急救援范文

关键词:危机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疏散;紧急救援;危机控制

公共危机往往是一些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具有非预期性、巨大的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要成功地战胜危机,常常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要探讨现代危机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首先需要弄清现代危机应急管理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危机应对在理念上重要区别。

现代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等危机管理主体,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势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一般来说,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尽快消除危机,二是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尽量不侵犯或少侵犯群众的利益。危机应急管理既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又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这是因为应急管理是在危机事件爆发的紧急状态中进行的。危机事件通常来势猛,能够让人们作出有效反应的时间很短,决策很容易出现失误和错误。而应急管理一旦发生失误和错误,就会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损失,政府的失误和错误往往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甚至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例如,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由于前苏联共产党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表现不佳,尽管已经事过境迁,此事仍然是其它政治力量攻击俄罗斯共产党的一张王牌。

现代危机应急管理与传统危机应对的主要区别:一是现代危机应急管理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传统的危机应对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保护“江山社稷的安全”,只要不危及“国家安全”,对统治者来说就无关紧要。二是现代危机应急管理以保护人为主,传统的危机应对以保护财产为主。三是现代危机应急管理是有准备的管理,是建立在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基础上管理;而传统的危机应对是没有准备的被动应付,往往建立在迷信基础上,以逃命为主要方式。四是现代危机应急管理是对危机的主动“管理”,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系统措施;而传统的危机应对是被动的应对,是人在大难临头时的一种本能反应,因而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得多。

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不同类型的危机应该有不同的应急管理措施,但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人类战胜危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类对付危机的技术水准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定应急预案。所谓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一般来说,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在总体上反映了人类危机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制定的危机应急预案,就是该国或者当地危机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及时、有序处理突发危机事件至关重要。是否制定应急预案是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与传统社会的危机应对的主要区别之一。传统的危机应对是指人类在危机爆发时,在没有足够准备,没有应急预案,没有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阶段的情况下被动迎战危机。在强大的、突如其来的、来势凶猛的危机面前,人类总是显得十分渺小,最初的本能反应就是逃命。而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预防为主,准备在先”,因此,没有危机应急预案就不能称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

应急预案的种类很多,尤其是子预案更是五花八门。一般来说,危机应急预案包括一个综合性的总体预案,总预案下分别制定几十上百个子预案。如突发应急预案、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干旱灾害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地质滑坡应急预案、台风灾害应急预案等,还有更细的应急预案,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春运应急预案、校园应急预案、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地铁防爆措施应急预案、重特大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筑系统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重特大特种设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煤气管道应急预案等等。

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内容一般包括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危机的预防措施实施方案,包括各种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它物资的储备、危机信息的监测、搜集、报告、分析、确认和通报预警制度和预控制度;[2]危机应急管理的级别、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管理的指挥、决策,以及各项应急管理措施的实施;危机后如何恢复秩序、重建家园、进行补偿和救济,以及危机评价等等。

仅仅制定应急预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必须认真把应急预案付诸实施。如果把应急预案当成应付上级的一种摆设,应急预案就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以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为例,中石油集团和川东钻井公司都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和措施,如中石油集团制定有《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其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谈到应急计划,包括应急情况分类;紧急情况报告程序、联系人员和联系方法;现场应急报警程序;火灾及爆炸应急程序;油料、燃料及其它有毒物质泄漏应急措施;井漏、井涌、井喷应急措施;放射性物质危害应急措施;现场急救医疗措施;恶劣天气应急程序;其它应急措施和程序等。川东钻探公司也制定有《应急工作手册》,其中包括井台为每个当班钻井工人配备专用呼吸仪,并配有公用呼吸仪,还包括一旦有井喷发生,应有消防车、救护车、医护人员和技术安全人员在井场值班等等,然而当“12·23”井喷事故暴发时,人们既没有看到钻井工人们面戴呼吸仪自救和救人,也没有见到消防车、救护车飞驰而来,[3]说明这些纸上谈兵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

要使应急预案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把危机预防工作落到实处,不但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全民中树立危机意识,而且还要为危机应急管理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第二要做好危机预警工作,要对各种危机因素进行预测和监控,发现危机征兆,立即进行分析和确认,如果认为会引发严重危机,就要尽早启动应急预案。可见,应急预案不一定都是在危机爆发以后才启动,有时候应急预案在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开始启动,这样能为危机的应急管理获得更多的宝贵时间。第三,不能随意启动应急预案,而是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因为随意启动应急预案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会在民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会大大降低将来启动应急预案的效率。

二、应急疏散

(一)应急疏散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应急疏散是指在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将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机管理措施。根据这个定义,应急疏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应急疏散实施的时间是在危机已经来临时,这与危机爆发前的紧急疏散是有区别的。危机爆发前的紧急疏散属于危机预控,而危机已经爆发后的应急疏散属于危机应急管理。二是应急疏散的依据是被疏散的人员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如果不紧急疏散,很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当然,没有危险的群众就不必疏散,不然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应急疏散的内容是把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四是应急疏散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应急疏散在危机管理中意义重大。它是危机应急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紧急措施,因为它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实践中的成功案例非常多。如2005年8月11日晚,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新兴乡等地区连降暴雨,磨西镇南门关沟、小河沟、磨子沟等地段多处爆发山洪泥石流,堵塞河道,冲毁桥梁,造成海螺沟景区严重遭灾,导致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人员、物资,采取果断措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对景区内的1400余名游客成功进行了应急疏散,确保了大灾不死人,将此次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又如,据报导,美国“9.11”事件中双仔楼倒塌前一片漆黑,由于大楼很高,层数很多,需要撤离的人员太多,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很长,加之心理恐慌导致行动慌乱,应急疏散十分困难。由于消防队员等应急救援人员的成功疏导,加之大楼内安装了很多夜光紧急疏散指示标,约18000人在大楼跨塌之前安全疏散出来,这也是应急疏散的成功案例。

应急疏散除了疏散人员以外,还需要疏散设备、物资等。如果应急疏散迟缓或者失败,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2003年发生的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就是应急疏散失败的案例。该事故应急疏散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上下的危机意识很差,危机预防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对违规操作缺乏必要的制约,导致事故突然爆发。二是作为从事高危产品生产的中石油集团川东钻井公司没有把事故的危险性告诉地方政府,也没有向周边群众普及安全防范常识,当地的干部群众根本想不到油气井会冒出毒气来,更没有听说过“硫化氢”这个恐怖的名词,以致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毫无防范能力,不能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有意识地迅速撤离。有的群众由于对硫化氢的危害一无所知,躺

在被窝里死活不愿意转移,有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后还想回家锁门、拿东西。三是预警和预控机制缺失,无法在事故爆发前发出预警警报,更不可能采取预控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井喷事故发生后,川东钻井公司反应非常迟钝,居然没有把事故发生的情况告知受害最深的,离井喷地点不到1公里距离的高桥镇镇政府,而开县县政府直到事故发生后1小时半才接到钻井队的电话。这种致命的延误造成应急疏散迟缓,当地政府虽然在接到通知后,尽最大努力疏散了大量的群众,结果还是造成是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4]40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432.31万元以上。

(二)应急疏散的实施

实施应急疏散往往难度很大,原因是:第一,危机突然爆发,始料不及,而且来势凶猛,来不及疏散群众和设备物资。第二,应急疏散的决策时间往往很短,要求又很高,这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弄得不好也会有很大的风险。第三,应急疏散需要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疏散群众,尤其是大规模地疏散群众,要挨家挨户去动员,去解释,疏散到什么地方,经过那些路线,是否能保证安全,群众怎么安置,后勤供应怎么保障,都需要周密计划,妥善安排,需要大量的工作尽心尽力、能吃苦耐劳的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出问题。第四,如果平时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疏散计划,没有组织过培训和演练,没有必要的物资准备,就很难成功地组织应急疏散。

根据实践经验,要搞好应急疏散,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根据地方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公共危机应急疏散计划,由于公共危机的种类很多,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尤其是可能需要应急疏散的危机,分别制定应急疏散计划。发达国家的基层政府大都制定有类似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大致应当包括:计划制定的依据、需要紧急疏散的情况、决策机构、组织实施、协调机构、应急疏散时机、疏散、避难场所的安排、后勤供应保障等等。(2)按照应急疏散计划事先预设疏散避难场所,并做好必要的建设和物资准备。(3)明确应急疏散的决策机构,为决策指挥机构提供足够的情报和技术支持,做好公安、民政、消防、卫生、教育、交通等执行机构的组织协调工作。(4)搞好危机预防和危机预警工作,在危机预防中要安排必要的应急疏散演练。危机预警要尽可能快速、准确,这样,才能为应急疏散留出足够的时间。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的SARS危机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公共危机的应急疏散工作。很多地方政府都针对本地情况制定了应急疏散计划,并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应急疏散演练。在实践方面,我们已成功地组织了一些大规模的应急疏散,如2004年4月15日晚,重庆市江北区重庆天原化工总厂一个储存有13吨液氯的车间发生氯气泄漏事故,继而先后发生两次局部爆炸,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事发后,重庆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立即组织力量控制现场,防止事故扩大,重庆市长王鸿亲临现场指挥,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爆炸酿成惨祸,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迅速组织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近15万群众疏散。[5]笔者本人有幸成为这次被疏散的群众之一,半夜两点多钟,街道干部、小区干部挨家挨户敲门叫醒市民,说明疏散的原因,疏散的地点和路线等,虽然应急疏散工作还存在不少缺陷,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需要借鉴的地方。如2000年9月12日,日本中部城市名古屋遭到暴雨袭击,造成两人死亡,面对来势凶猛的暴雨,名古屋市政府已发出紧急疏散市民的命令,共有约36.4万居民被井然有序地转移到临时安全居住地。这样大规模的应急疏散,组织得如此之好,可见其应急能力和组织水平相当高。[6]

三、紧急救援

(一)紧急救援概论

现代意义上的救援起源于欧洲的山地救援,而真正使用现代化的搜索与救援装备并接受专门的训练进行救援活动,则从1945年开始。救援力量的组成经历了从军队、消防等部门,到现在的以职业救援队伍为主,志愿者为辅的演变过程。救援任务也从单纯的山地救援,逐渐细分为水上救援、高空救援、狭窄场地的救援、沟渠救援、有害物体泄漏救援、丛林火灾救援、山地救援、冰雪救援和建筑物倒塌救援(或称重型救援)等。救援任务也从人员失踪的搜索与救援,演变为参与处理各种灾害事件,有的国家还明确将恐怖主义事件作为救援力量的主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不断运用,各类恶性灾害、事故日趋增多,处置方法日趋复杂,加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各种骚乱、突发不断增多等问题,建立科学、协调统一的社会紧急救援体系,有效地处置各种危机灾难,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民间等完整组合的救援体系。为了保证救援行动的实施,很多国家也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技术标准、培训等完整的体系。联合国有关机构也正着手建立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体系,其中包括法律框架,即国际搜索与救援公约,也包括与救援技术有关的标准和救援程序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国际上的急难救助和搜索与营救都是救援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含义很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事件,规模可大可小,涉及的人数也可多可少,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有偿的方式向不同的对象提供,即有可能以商业方式运作。这与我们的紧急救援概念完全不同。紧急救援无论从其事件类型、规模、人数和处理的难度等方面都远非前者所能相比。紧急救援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其救援的对象是各种公共危机引发的大型灾难,其救援队伍是以职业救援队伍为主,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为辅,必要时可以动用国家的力量,如军队、武警等。因此,紧急救援主要应是政府的责任。

过去,我国的灾害救援较多地强调军队在灾后救援中的主力军作用,但并未强调灾前的准备和演练,因此在多次灾害救援中,由于缺少装备和专门的训练,致使救援效率不高,且使战士遭受不必要的伤亡。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时,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重提这个问题,并引起了全国人大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该法颁布后,救援力量的组建、救援装备的研究和储备得以起步。另外,根据《消防法》和《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其它救援力量也在迅速地组建之中。我国统一的救援体系也正在建立过程中。

(三)紧急救援的意义

紧急救援是危机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老百姓最在乎、最关注的应急管理措施。显然,紧急救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紧急救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人民原则,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是国家的本质体现,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而公共危机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当公共危机爆发时,实施紧急救援,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紧急救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一个社会没有安全和秩序,那里谈得上和谐!因此,当人民有难时,当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实施紧急救援,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恢复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社会才可能达到和谐状态。(3)紧急救援是减少伤亡和损失的重要措施。紧急救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次突发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使大量的人员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例如一场大地震可能使数十万人被埋于废墟之下,地震之后如不迅速组织救援,就不可能挽救大量的生命,大震之后往往有余震,如果不抓紧时间分秒必争地组织紧急救援,死亡人数就可能大量上升。可见,迅速组织高效的紧急救援,是减少伤亡和损失的关键。(4)紧急救援是防止危机转化和扩大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紧急救援缺失,原生型危机就可能发生演变,产生出一些派生型危机。如发生洪涝灾害后,如不及时组织救援,许多伤者就可能死亡,遇难者的尸体如不及时清理,就会引起疾病流行。可见,发生洪涝灾害后及时抢救伤员,及时清理遇难者的尸体,进行卫生防疫处理,不但能是减少伤亡和损失,而且还能有效防止派生型危机的发生,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三)紧急救援组织

紧急救援组织是实施救援行动的主体,没有紧急救援组织,就不可能组织大型的救援行动。可见,紧急救援组织在救援行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古代社会没有职业的救援队伍,需要救援时,主要是使用军队,因为军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行动迅速、便于指挥,战斗力强。当然,古代的救援与现代救援差异很大,古代的危机应对处理主要是维护“江山社稷”,古代的救援主要是抢救物资,或者救统治者想救的人,而现代救援则是以救人为主,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救。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现代紧急救援组织主要包括:(1)救援指挥机构。紧急救援是非常复杂、规模非常庞大的综合救援行动。它需要大量的救援队伍,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一个坚强有力,效率很高的救援指挥机构,要组织大规模的综合救援行动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先进国家的经验,由政府派出的得力领导人加上常设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组成权威性和效率性都很高的救援指挥机构,是一种较好的选择。(2)职业和专业救援队伍。由于公共危机种类很多,任何救援力量都不可能包办所有的救援任务,因此,完整的救援体系往往需要由分层次、分地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隶属性多元化的各种救援力量组成。而且,有些灾害需要非常专业的救援队伍,甚至职业救援队伍,如火灾的救援需要职业的消防队,地震灾害的救援需要专业的

地震救援队,煤矿发生重大事故需要职业的救护队进行救援,海难事故的救援需要使用专门救援船只的救援队等等。这些职业和专业救援队伍是救援行动中的主力军。(3)民间组织和自愿者组织。有些救援行动规模非常庞大,仅有分别隶属于政府和企业的职业和专业救援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民间组织和自愿者组织的参与。如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死亡总人数超过29.2万,[7]受灾人数达数百万,职业和专业救援队伍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大量的民间组织和自愿者组织参与了救援工作。有些民间救援组织,如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庞大的国际性组织),早已成为各种灾难和危机中的重要救援力量。(4)军队和武警。不仅古代的紧急救援使用军队,现代的紧急救援也经常使用军队,而武警是我国特有的部队,也经常参与紧急救援行动。尤其是在大型的灾难和危机中,军队还常常成为紧急救援的主力军。如我国1998年遭遇特大洪水,不仅动员了大量的部队参加抗洪抢险,而且还动用部队参加紧急救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受灾国家不仅动员了大量的本国军队参加紧急救援,而且还允许一些外国军队参与救援工作。可见,军队和武警是紧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我国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紧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由于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救援工作的广泛性、综合性、专业性。每一次危机的紧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运作,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不是一个地区、部门、单位所能解决的,往往需要很多个部门、单位,乃致全社会的支持。

危机紧急救援的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救人第一”和“快速有效救援”的指导思想。立足防范、统筹规划、紧急响应、平战结合、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救援基础,对各种紧急救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很自然,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我国目前紧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都根据当地的灾害事故编制了紧急救援预案,设立了相应的领导和组织机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较为共性的问题:一是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体系松散、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各种救援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各种专业资源未达到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救援的指挥体系不完备,各地大都采取临时建立指挥机构的应急办法,决策权与指挥权权限不明,职责不分,一方面工作缺乏连续性,危机一过,大家各奔东西,下一次来的很可能是另外一些人,谁也不会去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临时建立指挥机构都是危机爆发以后才建立,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显然,这种救援机制缺少科学性和协调性。三是救援信息系统不完备,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整体联动机制,特号报警系统多而杂乱,110、119、120、122、185等多号并存,增加了信息互动的难度,许多市民报警报错电话号码。重庆市不久前就出现过“拨错一位数,枉送一条命”的典型案例。[8]信息没有实现直接传输,而是间接获取,存在滞后性和真实性。四是没有统一的规划,队伍布局不和合理,缺乏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灾害现场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五是社会紧急救援管理和法制建设滞后。许多方面管理制度不配套,法律规范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制度冲突,法律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同发达国家统一、先进、科学的急救援体系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2、完善紧急救援机制的思考。针对我国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思考。一是建立各种层次的紧急救援指挥机构,地市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紧急救援的常设指挥机构,这种机构也就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指挥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并组织、指挥、协调突发危机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组织起草有关紧急救援方案的规范技术、标准、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危险源调查、辩识、组织实施紧急救援预案,以及负责紧急救援的演练及培训工作;实现本辖区与上级紧急救援中心信息联网,承担相关信息搜集、统计、分析、确认、、处理任务,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分层级分部门负责的紧急救援体系。二是每一个紧急救援指挥机构都必须有一个信息联动系统,它既是一个高科技的综合信息平台,又是一个指挥调度中心。信息通讯是紧急救援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紧急救援的重要保障,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应包括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无线调度通讯系统、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图像监控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记录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递系统等系统组成应急指挥和综合信息平台,把各种专业救援机构和非专业救援机构都纳入这套信息处理平台之中。同时,把传统的报警系统和特号服务系统110、119、120、122等整合为“一号拨入”的社会联动系统。这样,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就能通过这个平台迅速传递到危机管理的指挥中心,并利用这个系统对各种分离的信息与资源进行完整的系统分析和系统集成,为指挥系统决策提供依据。没有这个信息联动系统,信息互动就没有保障,指挥和联动的效率都无法提高。三是建立技术装备保障系统。技术装备是紧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保障系统,采用先进科技,优化系统功能,对各种紧急救援资源进行整合,购置先进的特种车辆、侦检设备、防护器材及通讯设备等,才能实现紧急救援的准确、快捷、高效。因此,要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保证救援力量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变目前以使用通用设备和人海战术的低水平救援方式,以更低的风险、更低的成本拯救生命。

四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紧急救援组织。重点是完善救援组织的组织机构、对救援机构进行培训,应根据不同预案对各级救援指挥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救援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我国目前没有救援教育和训练的专门机构,也没有专用教材、专业指导人员,这种状况对救援力量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储备都极为不利。因此,应当建立从兼职到专职,从专职到职业的多层次教育和训练体制,以使我国救援组织的能力尽快达到先进国际的水平。五是完善紧急救援预案体系,要注意综合性总体预案与各项子预案的相互配套和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把应急预案付诸实施。如果把应急预案当成应付上级的一种摆设,应急预案就丝毫没有价值。六是紧急救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视为首要价值,把公共安全视为首要目标。在所有的救援行动中,都必须把拯救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尽可能减少民众的伤亡和痛苦。七是要建立紧急救援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紧急救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当危机来临时,需要紧急救援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平时的正常工作根本无法与其相比),甚至做出极大的牺牲。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期待紧急救援人员作出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牺牲,而必须为紧急救援人员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给紧急救援中的有功人员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也要给紧急救援中牺牲的人员提供补偿和抚恤。第八,完善紧急救援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法规和政策建设是紧急救援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各项社会救援活动的依据。依法行政,可以使社会紧急救援体系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地方政府应颁布《紧急救援管理条例》等规章、法令、以及与紧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管理制度等。

五、危机控制

(一)危机控制概论

所谓危机控制,是指危机发生时,人们为了尽快消除险情,防止危机扩大和升级,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而采取各种措施的过程及其总和。根据上述定义,危机控制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危机控制发生在危机产生之后,危机爆发前采取的防止危机产生的措施属于危机预控,而不是危机控制。二是进行危机控制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尽快消除险情,只有消除了险情,才能恢复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如果不能很快消除险情,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防止危机扩大和升级,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三是危机控制的内容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制定措施和实施措施的过程。四是如果危机控制措施不力,导致危机控制失败,往往会造成局面失控,形成危机扩大、升级,甚至演变为危机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见危机控制意义十分重大。

危机是个动态的过程,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危机之所以会造成极大的恐慌,是由于人们不知道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则,事先难以准确预测。同时,危机又具有易变性,它始终处在变化过程中,一个公共危机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演变为一连串的危机。很多时候,危机之所以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是因为人们对危机的动态性和扩散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在危机爆发初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危机,或者控制危机的措施不当,导致危机扩大和升级。甚至会造成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使损失成倍增加。

(二)危机控制的实施

危机控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不管再难,也得想办法控制危机。因为不控制危机,危机就会扩大、升级,其带来的灾难往往是难以想象。危机控制的目的:一是消除险情,控制危机,避免发生重大伤亡,如发生了森林大火,就要想方设法把火扑灭,把火扑灭了,就消除了险情。但

有时候不可能完全消除险情,只能控制危机,使危机不至于造成很大的灾难。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时,大江大河的防洪堤常常发生险情,如在堤内发生管涌,严重的管涌险情往往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出水口涌水挟沙增多,涌水量也迅速增大,很快形成管涌洞,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将附近堤基下沙层淘空,导致堤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严重决堤灾害,后果难以想象。据统计,1998年长江爆发洪涝灾害时,长江干堤近2/3的重大险情是管涌险情。所以发生重大管涌险情时,要想尽千方百计,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置。处置管涌险情,动手越早越好,反应太慢,管涌形成了管涌洞,处置起来就更困难。一旦决堤,必将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不过,控制住了管涌,不等于就消除了险情和危机,洪水依然存在,稍不注意,其它地方又可能发生危险。只是暂时控制住了危机,避免了立即爆发重大。二是阻断或者消除危险源。要控制灾害,有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找到危险源,并立即想办法将危险源消除,如不能立即消除,就要采取措施阻断危险源或者对危险源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当发生化学毒气、毒液泄漏时,要控制险情,首先要找到毒气、毒液泄漏的地点,然后千方百计堵住泄漏点,消除险情。如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发生时,我们知道了造成危害的主要是从井内喷出的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指挥部决定在事故井旁两条放喷管线点火,使喷出的天然气燃烧,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燃烧尽,从而不再对人构成威胁,这就是阻断危险源。当我们控制住了井喷,井内不再喷出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危险源就被消除,危机也就烟消云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井喷事故发生18个小时之后才在事故井旁两条放喷管线点火成功,阻断危险源的致命延误,使我们付出了243条人命的沉重代价。三是防止危机扩大和升级。有时候,不可能很快消除险情,控制危机,也不可能马上阻断或者消除危险源,但也可以想办法防止危机扩大和升级,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发生严重火灾时,由于火势太盛,短时间内不可能控制火势,拆掉一部分房子,防止火势继续蔓延。或者在发生森林大火时,砍掉一些树木,形成隔离带,以阻断火势不断蔓延。只要火势不蔓延,不扩大,危险就不会继续扩大,损失就不会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