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

第1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促进学科建设

目前,“中心”已拥有5万元以上测试仪器30多台,各类研究平台12座,可资利用的教学和研究仪器设备约1500万元。中心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近3年来“中心”骨干成员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6个),国际合作项目2个;承担市厅级项目11个,企业委托开发课题14个.获批研究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110多篇,其中被权威期刊和被SCI/EI收录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申报获批授权技术专利30多项.转让技术成果5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者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

“中心”的建设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依托“中心”这一科技创新平台,新增设了10门专业课程的实验:通过“中心”建设.集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省内近5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热能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工作。2011年.依托本平台取得的教学成果《“热能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集美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外,中心的建设对促进学术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心”分别于2008年5月、2008年8月和201O年11月承办了三次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中心”的研究骨干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被邀请担任本学科国内和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会场主席.包括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动力工程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ASMEPower2011)分会场主席、国际制冷大会分会场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分会场主席等,有力地提升了集美大学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

推动产业进程

“中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低温余热利用与工业过程节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及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为福建省的高效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做出了一系列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心”在冰蓄冷空调及低温送风技术、烘干系统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旋风除尘技术、太阳能蝶形反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余能(热)回收利用技术、降低燃烧福建无烟煤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技术、燃烧无烟煤链条炉的节能改造技术、先进的垃圾焚烧炉技术、燃油荷电雾化清洁燃烧技术、可再生能源与低品位热能海水淡化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已开发了10多项科技成果,为省内近50家企业提供了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服务行业涉及电力、建材、化工、冶金、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例如,与厦门同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立体多层次蝶型反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技术转让协议,该项技术直接经济效益在年1000万元以上;与镇江市电站辅机厂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低温工业烟气余热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开发》,通过回收余热,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燃料从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节能折价人民币5000~;以上:与厦门银鹭重工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20t/h级高效燃烧福建无烟煤的CFB锅炉技术开发》,每年通过煤的高效燃烧和资源综合利用可增收500万元以上。近年来.“中心”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推广新技术等形式进行了成果推广,累积每年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近3500万元。

服务经济发展

第2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中国特色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说法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来的。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是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因此不管在技术还是制度创新上都需要很大的革新,中国在落后世界先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几十年的情况下,抓住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机迎头赶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低碳经济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同时对于不同国家和体制,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国内的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而更好的发挥中国新能源体系下的低碳经济。 1国际新能源的定义体系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3)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2中国能源情况及特点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一直是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当前我国火力发电是电力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煤炭丰富、电力偏紧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仍将在电力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构成电力工业的火电、核电、水电、风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当中,除火电外,其余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但这些能源由于市场和开发原因,市场份额还很小,因此需要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 3新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3.1水能方面

我国的综合规划十分落后。直至2007 年国家才启动新一轮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修订,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国际通行惯例是河流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跨流域调水不超过 20%。但目前许多水电公司的开发模式却是“下一级库尾接着上一级大坝”,江河变成了一个个“平湖”,根本无法解决河流的生态蓄水。密集的水电开发不仅影响生态,还会破坏许多人文历史景观。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电开发,应该尊崇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原则,否则后患无穷。

3.2风能方面

中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东部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大力发展风电有利于缓解当地的电力需求紧张。在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风能资源优势,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发展大规模风电产业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我国风电市场由政府主导,80%市场集中在国有大型电力集团手上。目前从风电制造业层面,并未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对风电需求的明显影响。但市场化严重不足,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造成风电项目的接入难、送出难,导致资源浪费。

3.3太阳能方面

中国国土面积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全国最高,因此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中国已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共约16万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在能源需求和环保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中国光伏发电仍然存在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技术创新与研发不足、经济激励政策不够、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未被有效利用等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预期暗淡背景下,我国依靠补贴政策带动产业增长的光伏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短期考验。

综上三项,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也有一定发展。但总体看,国内再生能源行业整体尚处于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行的起步阶段,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是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同时除小水电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成本远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

4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误区

4.1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认识的误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少地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新能源。“有不少地方不切实际、不计成本、大量投入搞新能源项目,却对传统能源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注意不够。”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能效项目“万元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为5吨标准煤/年左右,而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投资形成的节能能力不足1吨标准煤/年,能效项目投资有明显的优势。

4.2经济效益方面的误区

任何政策问题都是经济问题。 所谓新能源之即相对旧能源而言, 而新能源替代旧能成立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其经济性, 任何行业发展和技术开发都必须经得起这种经济性的考量。对于新能源来说 或者是新能源的价格持续降低,变得更为便宜;或者是传统能源的价格持续上涨,变得更为昂贵。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以赢利为目的,只有相对的经济性优势才能使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制定政策以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价格的下降。

4.3企业对发展新能源认识不足

对于发展新能源,很多企业就一拥而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思路上有很大误区。一是我们对能源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二是,对产业布局对产业的影响认识不足。三是对新能源虚拟经济认识的不足。

5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对策

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能源革命”的考验,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从“新能源”向“新兴能源”认识的转变。要“开源”,更要“节流”,是对绿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增加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是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和无碳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能源来源的途径;而对现有能源的清洁化处理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也相当于增加能源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泡沫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新能源,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而进行技术创新就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使新能源有泡沫的是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这个大背景,而去泡沫化的手段是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独立承担能源变革中出现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合作很重要,但不宜寄希望于国外技术援助,要警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能成为国外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末端。我们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出路在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培育。

5.1国家层面

5.1.1战略定位。鉴于目前国内能源现状,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是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回避不了、躲不开的客观现实。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们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其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还必须要明确新能源的概念、范畴,“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在占到相当份额的同时,能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如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车用新型燃料”等都应叫做新能源,它们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共同构成了低碳型新能源体系。目前我国应该积极推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同时逐步推进风能、太阳能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新型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

5.1.2政策方面。(1)税收政策:国家应考虑对提供清洁能源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减半甚至减免。特别是面对金融危机,国家应允许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在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可考虑对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征收较低的关税或给予免除、加大一系列激励出口的税收措施、加大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力度。(2)税收和信贷政策:完善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贷款和贴息贷款,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专项开发建设基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或对化石能源消耗征收的一定数额的碳税。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进一步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国外赠款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基金和投资。(3)价格政策:主要研究光伏发电价格政策。 研究国外的上网电价体系,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标准购电协议的形式来解决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的实际操作问题。(4)补贴政策:国家应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如对投资直接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根据新能源产品产量进行直接补贴等。补贴政策的资金需求可通过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来解决。

5.2企业层面

5.2.1加大自主创新。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能源问题的关键就是能源科技问题。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政府对于新能源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要与现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大横向联合的力度,以便形成合力,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尽快产业化。

5.2.2加大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产业,技术是关键,规模也是关键。目前国内很多新能源企业不乏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群不够成熟,在市场中缺乏规模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外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非常大,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新能源产业集群,抢占国内、国际新能源产品和设备市场。

5.2.3加大示范力度。通过实施新能源示范工程,使绿色能源在某些地区率先得到推广,并产生聚集和示范效应,进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5.2.4产学研结合、国际间相互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与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合作兴办研发中心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

参考文献:

[1] 崔奕,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2] 李凤鸣,赵小娟,马赛.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国际农业工程大会论文集.2010.

[3] 石军,贾书娣.从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新能源发展对策.

[4] 吴疆.发展新能源:三思而后行.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01).

第3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一方面,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不断飙升,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能源成为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广泛性、持久性、充足性、免维护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能、风能、潮汐能可用的总量都太小,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核聚变能虽然产生的能量巨大,但有不可控性及安全问题。地热能从理论上看也具有潜力,但是存在技术和安全性的问题。所以,太阳能是人类所知,目前已经可以利用的,清洁安全的,能够解决人类未来所需的唯一能源选择。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太阳能发电是一种使可再生能源被利用的新兴方式。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

(二)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所需要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从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在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发挥作用。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太阳跟踪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它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潜力的能源开发领域。

(三)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呈明显的金字塔分布,随着产业链的增加市场容量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硅料特别是高纯度的硅料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利润最高,因此处在上游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很明显的高于下游企业。我国光伏产业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如今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我国内地多晶硅产量超过了两万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了4000兆瓦,已经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

2010年5月,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此联盟以规范发展、推动应用、引导行业联合创新为核心,研究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其中主要包括22家国内光伏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始终致力于整合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行业凝聚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世界光伏产业在过去10年内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论文格式根据Solarbuzz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全球光伏系统装置新增容量为2826MW,同比增长62%.光伏产业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在进行政策支持,通过产业自身不断技术创新,企业不断规模化而迅速发展。但是全球光伏发电的补贴却处在下降阶段,这就驱使光伏产业不断寻找科技创新、降低成本的途径。到2012年时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光伏产业的发展。[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资源的大量消耗,特别是化石能源日益减少,同时环境受到破坏,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各国均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其中发达国家因其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大而起步较早,日本、欧美等国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太阳能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相比较高,因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20世纪90年代末,“阳光计划”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内开始实行,政府在许多方面采取政策支持,例如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国家税收、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同时,欧洲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政府的资助下也加大了对太阳能能源利用的研究。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迅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在能源构成中,煤占有着主导的地位,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从环境和能源双重考虑,政府正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年平均日照超过2000小时,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米7千瓦时,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开发潜能。

中国光伏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起初用于空间,70年代后光伏应用扩大到地面,中国的光伏产业应运而生,每年以400%的速度快速发展,短短5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中国光伏产业取得的进步世界瞩目。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预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预计2030年之前,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中国光伏产业一方面拥有相对的电池技术、半自动化的设备和人力的最佳生产模式和成本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光伏产业链还不健全,关键技术上有所欠缺,与国外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化进程却相对缓慢。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和业界人士一直共同努力改善“原料、市场、技术和设备”四个都在外的情况,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到2010年9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利率已超过20%.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广东省服装贸易的进出口量。据统计,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的出口产品的营业利润将下降10.3%,人民币升值到5%到10%的这个阶段,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到10%到60%.人民币的升值还将影响到外资对广东省服装行业的投资积极性。

2.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加快运转,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服装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以自创品牌、推行特许加盟等模式来占领市场。加上中西部地区开始重视服装产业的发展与建设,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逐步优化,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地区的服装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广东的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国际服装贸易保护主义下导致的贸易壁垒。

自从2005年服装配额取消以来,我国对欧美地区的服装出口大幅度增长,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美国、欧盟启动了“特保”条款,对多种服装实施进口数量限制。

三、广东省服装出口的发展战略措施

(一)提高品牌意识。

高产出、低附加值已经不适合广东服装发展的道路,广东省只有转变服装出口的模式。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广东省服装企业应逐步认识到其经营规模和竞争力已亟待改善。自己的企业要尽快变革,形成品牌效应,抓住时机融入世界经济舞台。

(二)组建大型服装集团。

采取强强联合、工贸联合、内外贸联合、跨地区联合组建大型服装出口集团,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支持政策,加大国家资本退出的速度,以此强化企业的市场化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率先允许服装业内外贸的合并,允许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退出,原有的外贸专营权同步转移。

(三)优化产品结构。

建立有效的营销激励机制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化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毛利率。对于积压产品、亏损严重的产品要坚决停产,将产品产销率提高到国家要求的水平。加强营销管理,要把“质量、效率、低耗、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全员的市场意识,增强营销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四)加强地区交流。

广东省无可比拟的地理位置,加强了地区与地区间的优势,包括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加强地区间的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有助于广东省服装业进一步的发展。

第4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能源消耗量,降低大气排放量,降低污染率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其实就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使不可再生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能力,也起到了给城市环境净化的作用,减少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低碳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人类对自然能源过渡的开发利用使得能源量大大降低,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想法首先是由英国人想出的,逐渐的这一概念被世界所认可和广泛推广,六年前,联合国预言气候的变化将会导致世界发生紊乱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要求各发达国家在近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次年的世界环境日就将传统观念进行了蜕变,使得低碳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将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向了新高峰。如低碳文化和低碳人生或是低碳生产的新思想,以至于低碳理念更加的被世界所认识,使低碳经济增进了各国之间的情谊,促进了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1.2 国内低碳经济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形式。我国在低碳经济的不断探索道路上克服艰辛,寻求成功的突破口。2009年,低碳与生态经济博览会在江西南昌成功举办,国家低碳经济代表人也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通过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 建造低碳城市

2.1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以中国新的发展方式,他能够从最大程度上做到节能环保,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城市引领想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低碳城市局势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对生产和消费上的节低碳,使城市能够更好的向节约型发展,也是为了使城市的环境能够更好的得到保护,保持能源消耗最低和污染气体排放最低。

2.2 低碳生活方式

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政府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政策的制约下,居民在出行是大多出现步行的交通方式,改变了以往乘公交或是私家车的形式,就算是使用交通工具也将传统燃料用清洁燃料代替;或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在超市都会选择用环保的布袋来装载物品;用餐时,不再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养成不浪费水源能源的好习惯,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灯等;人们在上完厕所后能够及时的冲水;在居民生活中,会养一些植物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所以,可见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已经广泛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要从自身做起,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

2.3 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进行的改革。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能源革命的改革创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是辉煌的,但能源发展的道路是坎坷的,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够拥有能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才称之为能源大国。在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当下,迎合经济危机发展的背景,能源的作用更应该得到发挥和应用。千禧年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应势的进入到能源开发方向的研究讨论之中,并从研究中得出了总结,那就是,科技是决定能源未来的重中之重,科技才能创新。

从科技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重视资源生产率,产业的发展形式要根据时代的形势来发生改变,可以依靠顶尖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 低碳创新技术措施

3.1 替代技术

传统的资源工艺和产品被新能源、材料、产品所替代,称之为替代技术,那么这种发式的好处在哪里,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在生产过程中减轻了因环境带来的压力。

3.2 减量技术

用较少的物质能源消耗来达到生产的目的,从根本上将资源得到了节约,减小了污染程度。

3.3 二次利用技术

就是通过对能源的再次利用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更近一步达到低碳的要求。

3.4 循环技术

对重要元素进行循环分析,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再次有效的循环利用。

4 加快技术开发

加快低碳经济的开发,加快低碳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环保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与多个地区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加快环保节能的力度,推动合同的管理,是节能减排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发展。将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做合理的调整,使得低碳的形式得到体现。

5 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没有什么大众化的定义,低碳经济设计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遍及到所有服务业。广大市民倡导节能低碳的环保理念,希望能够把健康、自然、安全的低碳经济作为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经济”。

任何政策的落实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他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在这其中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那么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在实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避免问题的产生,如果发生问题,就要第一时间将其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用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政府部门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沟通,能够一起合力将污染和排放问题得到控制和禁止。

6 结语

如何将低碳经济更好的运行到城市当中来,成为了当今世界学术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低碳城市对经济会产生很多影响这是必然的,低碳经济也将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推广“低碳生活”,实现经济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创新低碳化,用我们的双手不断创造,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普及低碳经济、建造生态环境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姜明军,王维洲,吴悦.节能减排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05).

第5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等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由于国情所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现有的气候变化预测结果表明,截至21世纪末,全球的地表温度将上升1.1℃-6.4℃,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提高0.18米-0.59米,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中的“经济”一词,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和子系统,而“碳”狭义上是指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CO2气体,广义上包括《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六种温室气体,“低”则是指降低目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所产生的“高”碳排放,最终使碳强度降低到能源和环境容量都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理解低碳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内涵: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庄贵阳,2007)。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要加强教育,转变人们发展思路,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保障。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发展绿色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中碳减排又是重中之重,由于人为碳排放主要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减少碳排放实质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国际能源的现状来看,据国际能源署预测(IEA,2008),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将为80%,且煤炭需求是各种能源品种中增长最快的,石油仍然是主要的燃料,包括中印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地区。能源发展具有周期长、惯性大、路径依赖的特征,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围绕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实质就是排放空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及能源使用,发展权益的争取。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成本和市场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付出了额外成本,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所以需要制定全球的低碳市场配额,并逐渐形成全球通用的制度和规则,否则,低碳技术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回报,从而影响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广。

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三个问题是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低碳技术能否在全球推广,从而提高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和终端消费过程中的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面临着解决全球公共物品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与获取低碳技术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矛盾冲突,需要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下解决。

我国也面临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低碳经济给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由我国国情决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可能会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从目前来看,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准备向低碳转型。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普适性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包括:欧盟和美国分别实施了碳贸易系统,欧盟开始征收碳税,构件绿色税收体系,各国纷纷提高能效标准,加强能效和环保方面的监管,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投资新能源和碳减排的研发等。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政策调整,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始脱钩。例如,瑞典1990-2006年,经济增长了44%,但是其CO2排放减少了9%。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展低碳经济,应当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具体来说: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人们发展理念,弘扬以低碳排放为荣,高碳消耗为耻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引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经济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社会要倡导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多坐公交和铁路,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多植树绿化,在学校教育中多讲一些低碳生活方式的问题。

第二,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我们国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少,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在其他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缺少针对温室气体这种“特殊污染物”的相关适用法律和规定。因此,应论证“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增加研究低碳经济的经费和编制。

第三,政府应采用经济手段,倾斜式发展低碳行业。人大和政府要加快对低碳经济的调查研究和立法,通过税收、补贴、价格、信贷等手段,发展低碳产业,使之增加供给,降低成本。对高碳消耗和排放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征收气候变化税或者关停并转的处置,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要带头履行环保生态责任。

第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是能耗多,排放多的时期,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至少包括五方面含义:一是要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所以如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有明显增长,在国际分工中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低成本制造业优势的现状,限制“三高一低”产品出口。三是降低现有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四是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五,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天然气,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燃料——氢和生物质能,逐步发展核能。

第六,提高重点产业的能效和减少能耗。当前要针对重点用能部门的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提高能效标准,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公交、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建筑节能,提高电厂能效。

第七,对民营资本进入低碳行业进行开放。国家只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通过项目核准制,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充分调动国有、民间、外资等各类投资者平等进入。提高科研开发投入力度,实现重点技术突破,提高低碳行业的研发经费,国家要对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重大节能技术予以重点支持,促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的双向流动,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研发,也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研发机构,以及中外进行合作开发。

第八,加快植树造林和继续退耕还林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考[M].科学出版社,2009.

第6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制度创新 技术研发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将摒弃 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 即碳强度) , 通过碳捕捉、 碳封存、 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 控制CO2 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 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 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 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 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减缓碳足迹, 实现低碳生存[1]。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模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蕴藏着巨大商业机遇的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为了掌握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导权,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点培养信息、生命科学、能源及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国家争先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

此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使其逐渐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也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枢纽。

(二)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将推动新型低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利用低碳能源,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目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技术不断成熟,可以预见, 保护生态资源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选择;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地位将伴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而越来越重要; 能源结构将更加倾向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经济结构将更加向低污染、 高能效、 低排放的集约型发展。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必将推动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新能源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最终寻找到自己新的盈利模式,从而获得蓬勃发展。此外,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指日可待。

(三)国际间、区域间的贸易与碳博弈将改变世界的格局

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必然将会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就会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会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绿色技术一旦确立为世界标准,将对依赖传统工业路径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高的门槛。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国际间、 区域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将极大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改变。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资源浪费和枯竭、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速从过去三十年的年均近10%逐步下降到目前的不到8%。发展低碳经济是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在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节能减排的过程需要健全的法律、 法规作为约束和保障。虽然我国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是各法还是不够完善, 并且普法力度还非常薄弱, 无法做到有法皆知、 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需要法制保障机制的建设。第二,我国所面临的投融资困境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 中国低碳项目的投资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 以及国际机构的帮助, 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 直接投资融资、 银行贷款、 碳指标交易、 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的碳金融体系还没有构建完善。第三,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转而不变,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 减少重化工业或将重化工业轻型化, 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使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 这对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第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还没能突破, 因此中国的新能源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加大创新力度,攻克技术难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 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目前我国在能源储存、输送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严重不足,为此政府应加大技术投入或者引进相关技术,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争取在国际气候谈判下构建更为强劲的低碳技术扩散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体系和企业间战略联盟,集中力量攻克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二)健全融资机制,创新制度体系

在市场的自然调配之下, 各种资源都会向利润高、 效益好的产业和部门聚集。在低碳发展领域,中国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节能减排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明显偏低,目前资本存量合理配置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政府政策的倾斜和制度、法律的合理保障。我国应实行大规模支持政策,通过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力,以优惠信贷、建立低碳专项基金、积极引进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等措施,使企业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资金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模式向低碳发展的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三)做好科学规划,实施激励措施

国家应规范新建企业的低碳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提高已有企业的低碳技术使用及研发水平,压缩高碳技术企业的规模与产能,尽快地从企业层面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对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直接或间接融资)以及财政拨款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低碳行业的企业发展,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引起的新兴产业革命具备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而企业在政策激励下实现了成本收益的最大化,进而会加大对该产业的投资,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3]。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物品的特性, 中国必须综合运用行政以及政策手段展开同其他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通过国家间、 区域间、 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保护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持等激励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明确政府角色, 提高调控能力

产业的低碳转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企业不会自行转向低碳的生产方式,所以它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并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居民的消费倾向。比如,在企业间大力发展碳排放许可证制度,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既可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又可以最小化减少碳排放的成本。同时,政府通过碳税等政策工具提升传统产品价格,或者通过补贴等财政措施降低低碳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向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4

[2]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研究[N].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0;2

第7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研究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研究制定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目前关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应当肯定,我国的税收措施与政府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为我国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力度较小

一是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偏重于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但节能减排上,许多产品、项目或技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到税收优惠,而增值税方面享受的税收优惠比较少,导致优惠面较窄。二是对企业开发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氧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削弱了企业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三是在部分节能减排税收优惠项目中,或规定了办理时限和享受优惠的有效时间,或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四是企业自建自用节能减排项目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现行所得税新法规定,节能减排项目自取得生产经营收入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对于企业自建自用项目,比如自建为自身服务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由于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也就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二)征税范围过窄

在资源税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水、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列入征税范围,而我国目前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相比之下覆盖面太小。在消费税方面,我国虽然在2006年4月对税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入了石油制品、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项目,但总体来讲课税范围依然不宽,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并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化肥、含磷洗衣粉和塑料制品等,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大类资源征税,征税范围太窄,反而刺激部分企业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重鼓励、轻制约”的缺陷

目前,国家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性税收政策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制度存在缺陷。资源税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导致企业在开采中“拣肥弃瘦”,造成资源无序开采和大量浪费;大多数资源产品采用定额税率,导致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二是消费税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三是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

(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缺乏专项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等政策研究和试点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展。 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调整缺陷,研究税收政策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资源税制。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征税范围的基础上,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沙石、粘土等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资源课以重税。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目改为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计税标准,改革计税方法,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为从价计征的计征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遏制资源过度开采。

2.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一切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征税。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煤炭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应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饮料容器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制。为更好地体现鼓励“利废”,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意图,应当将部分社会效益好、促进环境保护力度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范围。为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允许企业购置的污染治理设备、环球监测仪器与环保设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意义重大,但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采取即征即退或免税等优惠政策,解决因退税不及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4.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降低税率、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形式。建议加大企业相关节能减排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加速折旧、摊销或增量投入加成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等措施,以鼓励两个行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5.调整和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对于现行具有一定环保作用的地方税种,例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方面要按税制改革的正常要求完善税制,适时调整偏低的税负等,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其环保功能。

6.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专门税种, 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发展差距很大,弱化了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持力度。为了强化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实施效果,我国除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正向鼓励和扶持企业或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行事外,还应该开征环境保护税,逆向调节、限制企业或个人行为,增加企业不按法律、政策行事的成本。

(二)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8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生态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环保上升到了文明高度。

一、现实农村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污染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垃圾每天的量大得惊人,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少大城市出台了一些垃圾管理规定,但是由于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市民的环保意识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场。而这些城市垃圾平均含有70%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菜叶、碎纸、包装袋、泥土、果皮、碎玻璃、砖渣、石块等等,它们的利用价值较低,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不但不可再利用,还加剧环境的恶化。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再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多数农村还是新生事物, 对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二)农村白色污染的危害

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温度达到65°C时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消费,但它能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地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众所周知,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菜篮、木桶、畚箕等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而使用方便的白色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景观。

(三)农村种植养业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

农村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

农村是一个大市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没有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 种养严重脱节,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还有生蓄粪便污染是由于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绝大部分生活污水、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四)农村落后能源利用方式造成巨大浪费

在农村,农民大量燃烧薪柴破坏了植被,造成木材的巨大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地方是煤和柴草并用,致使秸秆还田难以大规模操作,而且燃料直接燃烧时产生大量废气及废渣,由于农村生活消费分散,废气废渣难以集中处理,污染了生态环境。还有农民住房建筑多为砖结构墙体,并且被盲目地建得又高又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这也造成了不少的浪费。

二、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应该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屯情,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村民自建”的原则,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实施污水净化设施,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新农村。文章就如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思考。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针对部分农村的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制作宣传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形式,为生态立村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摒弃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积极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可变废为宝,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乱丢垃圾或简单掩埋焚烧垃圾,不仅严重浪费资源,所渗透出的废液和产生的烟雾粉尘还会造成土壤和空气的第二次污染。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加强对农民科普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的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从长计议,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站,真正做到物为我用,变废为宝。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特别是用在乡村公路、饮水、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等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城乡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其实,造成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没有跟上来:就业难在于农村产业体系不完善,上学难在于农村教学条件差,看病难在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等。在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才能保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废等方面的污染,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有利于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垃圾固废统一收集,畜禽粪便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明显下降,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使农村环境面貌有根本性的变化。

(五)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农业

农村生态农业包括循环农业发展,绿化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综合治理等四个方面。

循环农业发展即指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救灾等,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农作物防病防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森林即指支持植树造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建设绿化基地等,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切实加快了农村绿化美化步伐。

保护森林资源即指支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防火、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白蛾防控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防病能力,有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大大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综合治理即指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灾害,大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

第9篇:可再生能源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标准;ESGB

1 概述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断发生类似于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之类的严重公害,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中。为此,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随后,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生态建筑学由此正式诞生。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随后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香港,台湾,加拿大也相继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经济合理,对环境影响也最小,还可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在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关注也大大多于以前,但绿色建筑的标准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英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体系起源于英国,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将国际条约和国内法有机联系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其中,英国建筑业的指导法规是《建筑法规》,为建筑的节能性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碳减排等方面规定了最低性能标准。另外,《建筑能效法规》是英国政府为了促进建筑能效标识而制定的重要法规,为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英国政府实施了建筑能效标识等有效举措。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推行为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明确各方监管责任,利用公共财政建立长效而实际的节能激励机制;关心民生,以家庭为单位促进住宅节能;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展,引导市场。

英国现在除了有关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中强制要求执行的标准及建筑标准的强制要求外,还有由不同组织独立开发的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同构成了英国绿色建筑市场的现行评价体系。

3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又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因此现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本节能综合管理体制是由政府中央机构统一领导节能管理实施,企业有计划的自主配合节能管理及实施,节能中心为节能提出专业支援来共同完成的。节能中心对全国节能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整理数据再对政府的节能政策提出建议并负责具体落实政府的节能政策与法规并进行专业咨询及宣传工作。

日本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是随着社会进程发展逐步建立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针对能源匮乏的状况提出了“阳光计划节能”;1979年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背景下出台的《能源合理利用发》是基本节能政策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将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结合,提出了“新阳光计划”;在2002年日本政府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改进原有环境性能的评价体系——CASBEE,明确了评价理念,丰富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方式。

2008年,日本提出国家中长期节能战略——“美丽地球50”规划,提出了数十项关键技术研发。政府除了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资金支持外,还建立了鲜明的惩罚制度即“领跑者”制度,要求企业按“领跑者”能效标准该晒能效,提高现有产品的能效水平,否则受到罚款,甚至劝退出市场等。这样良好的奖惩制度推动了技术的研发,使高能效产品相继上市,让CASBEE的推行畅通无阻,形成良性循环。在一个节能环保观念极重的国家中,日本学生从小就接受节能环保教育,媒体也经常发起环保方面的议题与活动。

4 绿色建筑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和困境

多年来,我国民众一直持有“地大物博”的思想,前2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忽视了环境问题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人民的环保意思及其淡薄,但作为有13亿人口的能源消耗打过,面对当今世界能源紧缺的状况,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迫在眉睫。

我国节能政策法律方面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执行上也存在问题,我国绿色建筑制度的唯一执行手段是政府提出的执行命令。1986年8月颁布了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才使我国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接着在2000年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第一次从法律法规的层面确定了建筑基本的行政主管机关,直到2006年颁布ESGB,我国才初步完成了建筑节能的政策体系建设。

ESGB虽然颁布,但并非强制性标准,市场应用情况并不理想。经济上,国家对节能建筑从建造,销售到使用均无任何经济激励政策;技术上,尽管在某些单一技术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但节能技术研究还没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制度化,规范化;协作机制上还存在专业分割,这对于整合技术研究成果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没有同意的节能技术标准,所以在某些方面阻碍了ESGB的可操作性,也造成了对节能建筑设计缺乏专业性指导使建筑更科学的节能,因此间接影响了ESGB在市场的推广,在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各不相同,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方式仍然在摸索中。

5 结语

通过与英国和日本的对比,我们应该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绿色建筑及节能政策的宣传,不断提高民众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加快制定更具实际操作的标准与规章,建立能效表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并且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政策,以此来取代单一死板的行政命令的推广模式;并且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定期检查其政策的落实情况。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应当因地制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及第三方机构协动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工具[CASBE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评价,示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设科技,2006(7).

[6] 沈国平.对日本节能管理的学习与思考[J].资源与发展,2008(1).

[7] Keniehi Yoda.日本的节能政策[J].UNEP产业与环境,1991(2).

[8] 葛颖,王晓强.日本的节能政策法规简介[J].世界标准信息,2007(9).

[9] 金雪梅.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及其借鉴[J].科技和产业,2009(1).

[10] 李大寅.日本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J].住宅产业,2008 (12).

[11] 谢丽霞.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看中国绿色建筑[J].世界标准信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