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第1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上课时,还不能安静坐下来,举手回答问题;游戏时能听教师的指示进行游戏,能主动参与活动;在语言表达方面,孩子们都不会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1我班现有幼儿17人,其中女孩11人,;男孩有6人。我们将逐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与人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并加强情感培养:

1、与老师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让每个孩子天天都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

2、与小朋友之间学习友好相处,让他们交好朋友,培养孩子初步的社会交往。

二、教育教学

1、老师加强学习,包括专业、思想素质的提高,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形成沟通、愉快合作的良好局面。

建立学习型组织。

2、孩子的能力培养:(a)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玩等方面有进步,使他们生活愉快。

(b)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会倾听,敢用语言表达的能力。(c)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3、开展有益的活动.我们将带孩子远足,走入大自然。

重视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三、卫生保健

1、认真清扫班级环境,严格执行消毒工作,预防、杜绝禽流感和非典等传染病。

2、帮助、督促孩子定时定量进食,逐步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

3、组织多种体育运动,使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得到发展。

4、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给孩子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其中包括幼儿心理健康档案),让幼儿拥有健康体质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灵。

四、家长工作

1、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

2、对没有家访的幼儿家庭进行家访一次,除此之外老师还将利用家长面谈、通电话、写字条、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取得与家长的联系。

3、配合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1—2次。

4、请家长参与本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家长开放教学二次。

五、班级协调

班级老师将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理顺、协调班级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细致的照顾好每个孩子,大家努力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22名,男生:12名,女生:10名,其中新生20名,老生2名。大部分幼儿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他们在家里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霸道的个性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家人有很大的依恋,上幼儿园难免有不适应。因此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呵护,足够的爱。从稳定情绪,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入手缓解入园焦虑,使他们能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保教总目标:

1、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2、巩固各项一日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5、家园互动,互相合作,协调一致。

4、开展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的安全教育活动,初步树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结合主题,尊重幼儿实际发展,开展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为了让幼儿能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游戏、生活。勤检查幼儿个人卫生,并且注意清理一切卫生死角,对幼儿的食物要多观察,实实在在地观察幼儿身体状况、填写好幼儿服药记录,做好每周消毒工作,确保孩子的健康。

(二)巩固各项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1、通过平时的生活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自己的毛巾、茶杯标签,能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脸,用自己的茶杯喝水。

2、通过故事、谈话、儿歌等形式,巩固正确的洗手、擦脸的方法。

并培养幼儿手脏时养成即时独立地洗干净双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手心手背用肥皂洗一洗,用清水洗干净再甩三下,会打开毛巾把手心、手背、手腕都擦干净。3、利用生活活动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想要小便就要去,小好便后要自己拉上裤子或请老师帮忙塞衣服。

4、愉快的进餐,基本上能独立吃完自己一份饭菜,细嚼慢咽,不挑食;

保持桌面、地面、身上的整洁。通过区角活动继续帮助幼儿练习正确使用小勺,培养幼儿自己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尽量做到桌上饭粒、地上、身上也没有饭粒。

5、能安静入睡,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按顺序脱衣裤,放在固定的地方,安静就寝,睡姿正确。

6、懂得爱护幼儿园的各种东西。

在老师的提醒下,会轻拿轻放椅子、玩具等。通过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抢玩具,不随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7、学说礼貌用语和生活中的常用语。

喜欢与同伴交谈,愿意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注意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语言交流的培养,并让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早、好、再见)。

(三)结合主题,尊重幼儿实际发展,开展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适当增加发展幼儿的秩序感和社会规范意图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集体生活的.常规,发展幼儿的秩序感和生活交往能力。以幼儿的发展与需求为主要依托,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进行初步、细致而全面地培养。

(四)家园互动,互相合作,协调一致。

1.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园情况及本学期活动安排,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为以后工作的正常开展作好铺垫。

2.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并详细记录家访的情况。

3.设置家园联系专栏,以丰富内容吸引家长观看,使家长学习新的幼教理论与知识,并了解我们平时的教育情况,同时互相沟通与交流教育经验,以便使进一步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4.家长开放日:请家长来班级观看或参加活动,使家长以直观方式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直接看到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增强与教师的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联系,也为扩大幼儿的社会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安全工作:

l、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重视体育活动,防治疾病,注意安全,使幼儿身心健康。

2、根据卫生工作常规,认真做好每日的卫生消毒及清扫,并坚持做到随脏随搞,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

3、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4、开展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的安全教育活动,初步树立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纲要》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另外,教师将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努力钻研,结合园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出色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为幼儿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3

一、保教工作

本班幼儿大部分没有上过幼儿园,故保教工作着重在常规训练、培养自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几点上。

1、保育

本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故将幼儿一日生活细节作为着重点,做到

吃饭:吃热饭,吃饱饭,鼓励幼儿自己吃,但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仍须给予帮助。

喝水:会主动喝水,能认识自己的杯子,会自己倒水,并专心喝完,不会将水洒在桌子或地板上。

入厕:会告诉老师要大小便,能主动排队入厕,并逐步学会自己穿裤子。

睡觉:会主动高兴的上床,能自己动手脱简单的衣裤鞋,上床后不交谈,听完故事能自己安静入睡,睡醒会主动告知阿姨小便,起床能穿简单的衣裤鞋。保育员要及时给幼儿盖好被子。

着装: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晨练要塞毛巾,户外活动后要查看内衣有没有湿,并立刻替换,随时注意幼儿的着装是否整齐。

安全:杜绝不安全隐患,训练好常规,把好每一环节,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做到不争抢,不打架。

卫生: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不乱丢垃圾,保持班级卫生。班级做好各项卫生消毒工作。

2、教育

本班采用托班教材及早期阅读识字教材

针对本班幼儿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多采用

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能参与到课程中,调动幼儿积极性,并将课程时间安排在15分钟完成。课程安排多样化,每一学科都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学(如语言:故事、儿歌、情景对话、看图讲述、表演游戏等;美术:手工、绘画、撕纸、橡皮泥、手涂画、棉签画等),让幼儿全方面的了解、接触、掌握各种有趣的内容,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从面达到幼儿爱学习、想学习的好品德。

二、家长工作

本班对于家长工作分为三部分。亲子桥、家园联系、家访或电访

1、亲子桥

a本周计划:本周课程安排

b聪明果:知识小问答

c开心刻:小笑话

d家教文章:让家长了解到一些家教的文章

e本月小寿星:本月过生日的小朋友

2、家园联系:

每半月与家长交流一次幼儿在园在家中的大致情况,让双方都了解幼儿这半个月中的`优缺点,对于优点对幼儿给予当面表扬和肯定,对于缺点双方可及时纠正与改变。

3、家访、电访

对于每一位新生都进行家访,详细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包括吃饭、睡觉、性格、爱好、作息、优缺点等),让老师能大致了解幼儿,以便幼儿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幼儿园的生活。

对于当天没有来园的幼儿进行电访,了解幼儿没来的原因。或根据本班情况(如:幼儿的一些个别情况)随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探讨。

月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布置环境,迎接新生入园

2、制定班级计划,各科教学进度

3、开展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喜欢班级生活

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4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17人,其中女孩11人,;男孩有6人,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我们将逐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与人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并加强情感培养:

1、与老师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让每个孩子天天都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

2、与小朋友之间学习友好相处,让他们交好朋友,培养孩子初步的社会交往。

二、教育教学

1、老师加强学习,包括专业、思想素质的提高,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形成沟通、愉快合作的良好局面,工作计划《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建立学习型组织。

2、孩子的能力培养:(a)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玩等方面有进步,使他们生活愉快。

(b)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会倾听,敢用语言表达的能力。(c)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3、开展有益的活动.我们将带孩子远足,走入大自然。

重视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三、卫生保健

1、认真清扫班级环境,严格执行消毒工作,预防、杜绝禽流感和非典等传染病。

2、帮助、督促孩子定时定量进食,逐步培养孩子的进餐习惯。

3、组织多种体育运动,使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得到发展。

4、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给孩子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其中包括幼儿心理健康档案),让幼儿拥有健康体质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灵。

四、家长工作

1、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

2、对没有家访的幼儿家庭进行家访一次,除此之外老师还将利用家长面谈、通电话、写字条、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取得与家长的联系。

3、配合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1—2次。

4、请家长参与本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家长开放教学二次。

五、班级协调

班级老师将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理顺、协调班级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细致的照顾好每个孩子,大家努力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托班班主任工作计划5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认真学习新的指导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转化成教育行为。

(二)坚持开展读书笔记活动,并交流心得。

(三)每周一召开园教职工会议,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

(四)做好幼儿观察记录。

我们将时常细心观察、记录幼儿学习发展情形,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程度、兴趣、需要及行为类型,注重收集资料,时刻反思如何拓展幼儿学习的经验和机会。

二、班级经营目标

1、培养孩子间的相互学习、自主性和决策的能力,建立一个共同探讨的团体。

2、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有安全感,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3、帮助幼儿树立最简单的安全防卫常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卫生、保健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4、帮助家长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明确幼儿期教育重心是个性能力的培养,使家长认同熟悉我们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课程形式,并支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园对话互动网”。

三、幼儿重点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态度和品质。尤其是在幼儿阶段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将通过分配任务和指导幼儿按规定、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培养。比如,可以让幼儿整理自己的床铺,比赛穿、脱衣服,系鞋带等。另外还可以让幼儿帮助老师收发图书,整理玩具柜,给花草树木浇水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幼儿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2、要求幼儿在离园之前回忆在园所做的事情,并讲述给父母听。

长期坚持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流。

(三)开展识字活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1、我们利用教室的墙壁、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环境,使他们每天都能接触一些汉字,潜移默化地得到知识。

2、以游戏的形式识字,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将识字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比如语言教学,通过学儿歌、谜语、故事、古诗的讲、读、猜、识等,体现口

头语和书面语两结合。借助幼儿识字之长,以熟带生,使幼儿很快掌握。

(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交换玩具,分享经验,合作游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建立朋友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等方式,帮助幼儿发展对人亲近、合作的态度。懂得轮流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

(五)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体验活动中的成就感,并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培养幼儿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健康。

(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专心使用各种物品进行各种活动,具体措施

1、划分清楚班级活动区,使幼儿注意力不被其它区域活动所分散,能使其相对集中地专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

2、准备充足、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不被其它活动所干扰。

第2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企业年金市场已然在中国启动。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共有将近1亿元规模的管理费),“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的限额”,“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有将近6亿元的管理费)。

在机构竞争升级、利润日薄的今天,如此低的单位价值,也凭借年金庞大的规模和稳定上升的态势吸引了众机构的纷争。无论是企业年金计划设计者还是金融机构,盲目选择的危险性都很大,因此合理的双向选择至关重要。

文章试从企业年金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帐户管理人与托管人的要求出发,逐一讨论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控股集团担任各个可能角色的优势(劣势),试图为企业年金委托人与运营机构双方提供定位。

一、企业年金运营的中国轨迹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型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正在企业内部有条不紊地建立。在社会保障“现收现付”体制难以为继的时候,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必须转向“基金积累”制,实施市场化运作与管理。

在第一批管理机构申报中,有126家的基金、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递交申报资料,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奉行严格的准入标准,认定了不超过40家机构。

其实,金融机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针对企业年金开始了“圈地运动”,突出例子是2003年11月,太平人寿代表整个保险行业正式参与企业年金在辽宁省的试点工作。过去的一年里,聚焦年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工、中、建、交四大行托管了百亿电力企业年金。

2004年12月,太平人寿成功承保了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在中国1500人的员工福利保险,总保费将近150万元。

2004年12月1日与21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先后正式通过保监会的验收,开始正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企业年金相关产品和专业服务。

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以及新华人寿也正加快节奏申请养老保险公司。

2004年12月28日,招商银行推出有助于企业职工养老的“企业年金计划”,目前正在北京试点。

2005年1月17日,国内首张外资团险保单花落中英人寿。

2005年1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AXAIM全球管理会议上,副CEO劳伦斯(Jean-LouisLaurens)表示AXAIM抢道企业年金市场已经进入倒计时:金盛人寿将试图以“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的身份进入企业年金市场。

2005年1月31日,新华人寿推出了全新的团体年金产品———员工福利团体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

2005年2月23日,华宝信托高调了04年与劳动保障部合作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规范研究”课题成果,目标直指企业年金的帐户管理人角色。

2005年2月28日,中意人寿签下一笔总保额24亿美元、约合200多亿元人民币的、针对中石油39万已退休员工的团体退休年金保单,“可能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一笔团险合同”。中意借此从保险“第四军团”直接杀入保费规模过百亿元的“保险第二军团”。

2005年3月25日,工商银行与华电集团公司正式签署企业年金托管协议。

2005年4月26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联手东软软件,正式推出了其开发的华安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

此外,包括光大银行、太平养老保险、平安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都声称已经开发完成了账户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企业年金已经跃出保险的经营领域,在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版块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奔跑。

二、企业年金运营管理的国际背景及中国现状

尽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法律体系不同,一些采用企业年金制度历史悠久、情况良好的国家的经营经验,还是能够为刚起步的中国企业年金提供一点借鉴。

本节简单例举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企业年金的运作情况,同时比较我国企业年金四个运营角色的组织结构。

(一)美国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

在美国,最典型的企业年金计划是401(k)养老保险计划。自其根据1978年国内税法(InternalRevenueCode,IRC)401(k)条款的规定确立推出以来,因其在管理、税收、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优势而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年底,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四千余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k)计划。

从企业年金服务操作流程的角度看,401(k)计划的运作可大致分为:401(k)计划的方案设计、401(k)计划的发起设立及401(k)计划的具体管理等3个方面。

从服务提供商角度来看,401(k)计划主要包括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第三方管理公司、工资发放代办机构、专业记帐公司、证券经纪公司等机构。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普天寿保险公司,就管理着美国近20%的公司委托其经营的3148亿美元的公司退休金。企业年金支付过程中,还可以设立契约性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公司支付年金,如图一所示。

图一美国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运作图(通过保险公司支付年金)

(摘自林毓铭《美日企业年金制度与我国完善》)

而“一站式”服务是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投资公司之类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一大特色:为企业提供年金计划的设计、帐户的管理、投资及托管等几乎全部相关业务的服务。

(二)澳大利亚企业年金运作模式

澳大利亚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称为“超级年金”。相当一部分基金经过从19世纪建立开始的100多年的时间,运营管理得十分成功。政府允许建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主要有4种类型:行业基金、公募式基金、企业基金和自行管理的职业年金基金,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取托管形式进行管理。受托人负责基金的安全管理,并通常将年金基金的运营交由专业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市场压力来保证专业机构的竞争性。

这里的专业机构,通常提供行政管理、伤亡福利保险、精算咨询和服务、投资咨询、基金投资、基金审计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其中,行政管理职能是基金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保存数据记录、征缴缴费并划拨到成员个人账户中、将基金分配给投资管理机构、计算并支付成员的养老金、向成员和雇主通报情况及向监管机构汇报。

投资管理机构的职责则是在投资合同规定范围(也被称为委任托管权)内将投资回报最大化,它有责任对具体的股票、固定资产等做出选择,因为通常情况下,受托人不会亲自负责这些工作。

(三)日本企业年金运作模式

2001年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版401K计划”——“确定缴费年金法案”,于2002年4月生效。根据该法案,信托银行或人寿保险公司担任运营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加入对象的数据,计算缴费,记录个人资产状况,并管理年金领取对象的数据,相当于我国试行办法中规定的“受托人”;托管则由信托银行担任,负责管理年金资产缴费,进行对投资运用商品的买卖(处理事务),收集数据,结算资金,向年金领取对象支付年金;对年金资产进行投资运用的“投资管理人”角色可以通过信托合同交与信托银行、投资顾问公司,也可以通过人寿保险合同交与人寿保险公司进行。

(四)中国的企业年金管理模式

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步入正轨开始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其明确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在参与年金运营管理中的职责与角色分工:受托人作为核心角色,负责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全部活动;账户管理人根据账户管理合同正确记录职工的缴费情况、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增值情况、企业年金待遇的支付情况、提供账户查询和报告等;托管人负责安全保管和监督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活动;投资管理人根据投资管理合同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运作活动,让基金财产保值增值。

企业与职工代表的委托人与受托人(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之间是信托关系,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之间是委托关系。

图二企业年金管理关系图

(选自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高良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模式研究》,有改动)

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优势与可能性分析

本文所指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简称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简称证券公司)及金融控股集团。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及金融各个分行业的法律法规,目前托管人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担任,受托人角色主要定位于信托投资公司及养老保险公司,而其余角色均可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优势与委托人的偏好进行选择,这也是文章讨论的出发点。

(一)保险公司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都是历史悠久,在技术、销售、服务等方面发展已比较成熟。托管人之外的三种角色,保险公司都能凭借较强的比较优势参与。

1、帐户管理人——保险公司“志在必得”

保险公司在帐户管理综合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敌银行,而在专业年金帐户管理方面优于银行。

首先,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寿险公司,基本具备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成熟的销售管理体制、完善的销售培训系统和专业化的、经验丰富的销售队伍。企业年金市场的铺开,正需要强大的销售覆盖能力。而在网络方面,保险公司略逊于银行。

然而,保险公司专业性的帐户管理功能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是最强的。早在“企业年金”受到普遍重视之前,寿险公司已经针对团体年金开发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如斥巨资开发了先进的帐户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处理系统、网络保全和查询系统、CALLCENTER系统等,可灵活、方便、快捷地进行年金计划各帐户的缴费、增额减额、增人减人、帐户查询、帐户转移、提供多种转换年金领取方式等多种服务,并在对客户长年的服务中,积累了宝贵的总分帐户管理经验,为寿险公司作合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人”奠定了基础。

2、投资管理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香饽饽”

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管理流程中最突出的领域就是为年金资产保值增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更添一亮点。

2004年4月下旬,《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保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等多家已在内部设有资产管理部或者资产管理中心的保险公司摩拳擦掌。专业化运营保险资金成为一种趋势,尽管有炒作的味道,但也说明保险公司在资金运营方面用心良苦。

不仅如此,保险公司的技术支持也保证了年金资产安全运行。

首先,企业年金的长期负债特点要求其投资策略与其它资产有很大不同,精算技术中的资产负债匹配,以及保险公司在长期资金的资产管理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和投资经验,让保险公司在众多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

其次,精算在保险产品设计、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中甚为关键。它不仅是一种科学测算保险业务未来风险的技术,更提供了着眼长期、权衡损益、关注审慎的理念。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保险公司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金方面的专业精算人才,以满足年金产品开发、费用与利润核算、年金精算咨询、业务价值评估和偿付能力监管。

再次,保险公司遵循的谨慎作风,有助于年金资产安全。如表一,证券投资基金份额尽管有小幅提升,但是仍未超过6%。尽管长久以来保资入市呼声很高,保险公司在直接入市方面依旧保守。如泰康人寿3月8日顺利完成的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第一单,首要考虑的还是资金的安全和资产负债的匹配,强调中长期的绝对回报,这种投资取向吻合了企业年金“养命钱”的根本属性,避免了本末倒置。

表一中国保险业2000年至2004年资金投向表

资产总额银行协议存款国债证券投资基金

年份金额(亿元)金额(亿元)占比(%)金额(亿元)占比(%)金额(亿元)占比(%)

2000年底3373.891235.3836.62955.9528.33133.543.96

2001年底4591.341930.5942.05795.8317.33208.994.55

2002年底6494.073026.2746.61107.8517.06307.784.74

2003年底9122.844549.6749.871406.915.42463.285.08

2004年底11853.555537.8546.722651.7122.37673.175.6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有关数据汇总计算得到

3、一揽子服务——养老保险公司的“靶子”

2004年12月1日,平安养老保险公司浮出水面;21日,酝酿已久的太平养老保险公司成立。

平安养老欲联合正在审批中的平安投资管理公司作投资管理人,自身担任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与之类似,太平养老金公司针对企业年金采用的信托模式,希望联合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其母公司太平人寿为帐户管理人,自身作受托人与投资管理人。

可见,除了托管人外的三个角色都是养老保险公司的目标。一揽子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保险公司在考虑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最佳选择(如图三)。

图三养老保险公司一揽子服务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年金管理指引》整理)

(二)基金管理公司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基金法”),基金公司可能参与的角色是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与账户管理人,现实中基金公司很少涉及受托人,因此文章不特别讨论。

1、投资管理人——尚有优势

(1)天生职能:专业理财

“基金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具有发起设立基金和管理基金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在存在结构缺陷的证券市场上,基金公司相对于散户而言集中了大量资金,经过十几年发展,聚集了一批组合投资的理财专家队伍,具有先天优势。

(2)自身特点:配合年金

基金产品与企业年金,在期限、规模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共性: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合同期限为五年以上”(企业年金计划为中长期计划),“基金募集金额不低于二亿元人民币”(员工年金,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年金的基金规模一般都在亿元以上),“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少于一千人”(大型企业的年金计划参与人数多以千计)。

另外,基金公司的投资运作,在制度设计、治理结构、管理流程透明度、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方面也与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要求类似。

(3)行业指标:监管严格

根据基金法,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必须“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遵循基金财产的独立性(不得“将其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从事证券投资”)、公正性(不得“不公平地对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财产”)、高效性(“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透明性(任何与基金运作有关的事项必须“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决定”),安全性(自有资产只能投资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不能进行信用交易,不能投资于实业,不得“利用基金财产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以外的第三人牟取利益”)等。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基金公司的制度与运作方式能够较好地保证其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

2、帐户管理人——后发制人

2005年3月1日,利嘉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推出,目标直指帐户管理人。

基金公司在中国金融市场尚属年轻,相对于其他机构并没有很大优势,因此,后发优势主要体现为个别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突出行为。

为配合帐户管理人工作,一些基金公司重点把握了大型机构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了解客户,制定精细化管理策略——分析、挖掘数据——提取信息——清理、整合和储存客户的原始数据——自动化加智能化的生产,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国内大型基金公司主要业务为登记、申购、赎回、投资转换等,其中,一些公司的注册登记业务还建立了与托管行及投资管理人之间数据和资料流转的标准流程。这种精细化管理程序助推了基金公司争取企业年金帐户管理人资格。

(三)商业银行

在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且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不能做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只能担任托管人和帐户管理人。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导,综合实力位列几类机构第一,不论担任托管人,还是帐户管理人,都具有最强优势。

1、托管人——舍我其谁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

可以看出,首先是制度赋予商业银行托管人的职位。而实质是,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确实有其渊源和必然性:

首先,试行办法规定,托管人必须具备“净资产不少于50亿”。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6月底,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29.75万亿元,总负债28.65万亿元,净资产已过万亿。因此,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商业银行可以更好的维护参与年金计划的企业职工的利益。

其次,托管人必须“具有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此为托管人的首要职责,包括需要拥有安全保管基金财产、足够忠诚的专业人员以及履行保管措施的内部控制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等。

再次,托管人要求“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商业银行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完善的交易系统可以保证年金基金依照要求发生具体形态的变化,在办理清算、交割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安全性、时效性和低成本优势。

最后,现实是,我国目前众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新生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选择了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如2005年2月8日,建设银行获得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资金托管资格。能够获得国际机构的信任,也验证了银行在托管资产领域的价值所在。

2、帐户管理人——现有资源利用

帐户管理人需要的庞大的销售网络,方便企业年金所有人的缴费信息查询、待遇给付服务,商业银行如若能够在遵循监管部门的管理规则之下,捆绑托管人职能,则可以简化流程,精简环节,提高年金管理效率,同时降低银行管理成本。

(四)信托投资公司

根据试行办法,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担当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帐户管理人,而现实中信托公司很少涉足帐户管理。

1、受托人——天生我材

根据我国企业年金目前采取的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英国及香港类似的信托模式,信托公司作企业年金受托人顺理成章。

(1)法律方面,“破产隔离”制度将信托公司自身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年金委托人信托财产隔绝,这是我国企业年金采取信托制的初衷,信托投资公司很好的匹配了这个制度。

(2)监管方面,仅2004年一年间,银监会平均三到四个工作日就下发一个有关信托监管的文件。财政部2004年1月5日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银监会2005年1月18日出台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等,强制要求将信托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公之于众,监管不可谓不严。

(3)具体操作方面,年金委托人在合同中规定的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的方法,以及明确的受托人运用基金资产的风险保障标准,限制了受托人的管理权限,提高年金基金的投资安全性。

2、投资管理人——避免介入

信托公司可以将受托人与投资管理人身份捆绑,达到规模效益。然而对照年金在资金投向方面不能投资信托理财产品的现实,加之信托投资在监管、专业投资、信誉等方面的弊病,信托投资公司不适宜做投资管理人。

(1)缺乏严格财产运用监管

2004年,信托公司恢复正常经营不到三年,庆泰信托、金新信托、伊斯兰信托等公司就出现了严重问题。而2002年通过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投资公司的财产运用方式没有类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么严格的限制,信托可以灵活运用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等经营方式,可以经营资金、动产、不动产以及知识产权的信托业务,营业范围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产业市场三大投资领域。如此宽松的监管环境容易孳生不健康的操作。

(2)缺乏专业化投资能力

信托业面临着各个特定行业的专业化竞争对手: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在证券市场优势更明显,房地产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占领实物投资市场,等等。因此,信托投资公司的专业化投资能力并不强。

(3)存在行业信用危机

因挪用客户资金等严重失信事件的频繁发生,信托投资公司面临行业性的信用危机。为了吸引投资者恢复对信托产品的信心,信托投资公司在产品的开发上不得不采取保守的策略。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信托制度最大的优势,也是信托投资公司唯一可以倚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托投资公司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经营目标,健全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争取申请到掌控企业年金主动权的受托人资格,带动其他业务资格的申请。

(五)证券投资公司

根据试行办法,证券投资公司可担任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与帐户管理人。

1、投资管理人——理财先行

“理财”一直是证券投资公司打出的一面大旗。

上海企业年金发展中心已经将资产托付给海通、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夏、光大、湘财、银河、东方等12家券商打理;湘财、国信、大鹏等3家券商也在为深圳企业年金中心理财,有专家预计其总资金规模已超过50亿元,某些单个券商的企业年金理财规模已达到8亿元。

根据2004年券商年报统计数据显示,证券公司累计实现收入288.15亿元,比前两年有20%的增幅。

证券投资公司的比较优势是:在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低的管理成本,取得过比较出色的投资业绩;券商对年金市场关注较早,经验丰富;证券公司和有关部门保持有良好的沟通。

但券商多年来追求“全能”的错误策略也导致了同质化的业务结构,催生了自营和受托理财业务的巨额亏损,吞噬了相对稳定的经纪业务收入和发行承销收入,这些负面信息将影响本来有行业优势的证券投资公司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角色。

2、帐户管理人——大型券商可介入

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众多的证券交易所、销售网点以及广泛的客户群体,有助于券商扩大业务覆盖面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券商还应该建设支持服务的体制构架、资讯平台和人力资源储备系统,加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销售交易服务,取得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及企业年金计划设计者的认可。

(六)金融控股集团

1998年,花旗“金融超市”形式让美联储也感到好奇。全球金融业以美国为典型,都走着一条“混业——分业——混业”轮回的道路,最后回归于混业经营。

1995年之前,混业带给中国金融界的劫难使分业经营重新得到充分的强调与肯定,也成为制约机构发展的瓶颈。目前,中信、平安、光大、上海国际等一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希望成为金融控股集团。企业年金提供给中国一个机会,模糊各个运营机构的分野,让中国金融界向国际方向发展。

集团构架中,居于企业年金核心地位的受托人身份一旦得到确认,就可以灵活调动集团内部的各类金融力量(如图二),选择各种金融工具,履行职责——选择、监督、更换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制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编制基金管理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监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管理企业和职工缴费,支付年金收益等。

从规模、效率、成本与产品创新方面来讲,金融控股集团经营的回旋余地均能成倍放大,可以实现1+1>2的效应。

图二金融控股集团结构

来源: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四、结论:各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年金优势的比较

总结以上分析,各类型金融机构运作企业年金计划,参与各个角色的比较优势如表二所示:

表二:各类金融参与企业年金各角色匹配度

受托人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

保险BAANONE

基金BBBNONE

信托ACCNONE

证券BBBNONE

银行NONEANONEA+

金融控股集团ITDEPENDS

A+:非之莫属

A:强比较优势。即排除企业因素,单纯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评价,角色的最优选择(以下类似)。

B:良好的比较优势。

C:较次的比较优势,相对弱势。

NONE:相关法规不支持。

ITDEPENDS:表示各个角色皆可以担任,取决于集团的各个子公司的比较优势与集团整体实力。

保险公司最适合担任的是帐户管理人与投资管理人,在养老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且运作成熟之后,可以纳入“中心角色”受托人寻求一揽子服务。

银行应当把握托管人业务,正如信托公司应当把握受托人业务一样,并凭借各自的行业优势先入为主,带动其他可能业务的“捆绑”发展。

基金管理公司与证券投资公司诟病颇多,在三个可能角色上的比较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应首先从自身制度建设、结构调整入手。

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有待于中国金融市场制度的松绑,并考虑集团的业务倾向性,选择最佳的分配方式。对于集团内部难以消化的业务,考虑外包以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23号令)2004年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签署通过。

2、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李春平《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及其投资管理策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网站。

3、江西财经大学林毓铭《美日企业年金制度与我国完善》

摘自《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2月。

4、安保集团养老金部顾问凯文?加西《澳大利亚职业年金管理概况》

摘自: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5、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高良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模式研究》

摘自: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6、陈玉强《保险机构图谋千亿年金盛宴》

摘自2005年03月21日《证券市场周刊》。

7、《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03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2月27日通过,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第3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摘要:中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扑面而来,养老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养老金业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年金既是商业银行发展轻资产业务、获取轻资产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服务养老经济、捆绑公司零售客户的重要渠道,并且还是延伸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和功能视角的重要平台。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门类。本文从年金的内涵和制度基础入手,在分析了我国年金业务的市场环境、竞争主体和业务模式后,又对美日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年金;养老保险;老龄化

一、企业年金的内涵及制度基础

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机制,是在现行的退休薪酬替代率不足的背景下,由企业自愿建立,员工与企业共同缴费,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补充养老安排,具有薪酬递延、滚动收益、税收筹划以及弹性激励四大功能。其宏观层面理论基础为20世纪40年代英美福利经济学观点,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则分为企业层面的劳动报酬理论、延迟工资理论和部分人力管理学说观点,以及参与者层面的生命周期理论和消费理论。

我国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拉美地区的做法,采用四角色的治理安排,受托、账管、投管和托管角色各自分离,相互制衡,以确保年金个人账户做实、投资保值、交易安全等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补充养老制度的试点,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套保障企业年金运行的制度体系,包括基本管理办法(2004年劳社保20号令)、企业和个人税优、参与主体的牌照管理、资产管理及保障、外部监管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年金制度的政策框架。

二、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现状

(1)市场环境分析

(2)竞争主体分析

由于一段时期里年金市场的发展预期低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判断,因此年金业务争夺显得异常激烈。一方面表现在新设年金项目上,成熟企业往往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业务选择,商业银行间经常展开激烈的关系竞争、方案竞争与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受各家银行考核指标与市场增量空间有限的影响,存量的年金业务竞争成为又一争夺的领域,在企业年金业务续作过程中各项资格转移的情形时常发生。从竞争促进服务的角度看,年金业务争夺有利于各家商业银行寻找设计更为丰富的养老金产品;但同时过度竞争的后果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交易成本的提升。

(3)业务模式分析

年金业务属于轻资产业务,是在不占用商业银行任何资本的情况下创造的轻资本收入,因此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各家银行业务模式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均很凸显。

业务模式的不同点:首先,资格牌照的不同使得各自的考核导向和角色重点具有差异,具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其竞争对手是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在年金受托管理上相对于发展成熟的保险公司而言还居于相对劣势,因此,有资质的银行受托人会在受托人竞争中将重点客户自身受理,而中小客户则采用受托外包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操作成本。其次,基于自身客户类型和银行业务特点,年金的行业客户分布也呈现差异化,各家商业银行一般在信贷投入相对较大的领域获得了年金业务的捆绑,如某国有行在铁路、烟草行业,某股份制银行在石油、汽车行业的年金客户覆盖相对集中就分别与其业务投向密不可分。最后,在养老金产品供给和增值服务环节,各家商业银行的产品类型基本为结合本行零售、公司产品和联合外部合作渠道的产品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三、国外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的策略比较

(1)美国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策略

美国从事投资者服务的大银行通常将业务分为两大块: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交易前和部分交易中服务――以投资决策为核心的信托和非信托业务;投资服务、公司机构服务等交易后和部分交易中非信托服务。一般来讲,大银行更多同时从事信托与非信托业务;而中小银行更多从事信托业务,而将部分或全部托管业务外包给大银行。因为从技术和成本上看,托管等中后线处理更需规模和系统支持。这导致托管业务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银行,比如富国银行。由于综合化经营能力的区别,美国的大银行更趋向于提供DB(Defined Benefit)和DC(Defined Contribution)计划混合的完全退休方案服务,而中小银行则主要提供DC计划服务[2]。

客户服务模式方面,一是大公司养老金支付金额巨大,同时也有完整严密的管理系统,它们可做到每日监控其资产投资状况,并要求基金管理机构随时保持联络,对其投资需求迅速反应。银行通常安排专门团队提供客户服务,并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并将客户服务与产品运作分离。如道富的大客户业务分为两部分:客户关系经理,确保客户满意和交叉销售;后线运作,会计和交易处理等。二是中小公司和个人客户资产分散,对银行监督松散,银行往往采取客户服务与产品运作合二为一的模式,通过客户关系经理将客户要求和运作对齐。

(2)日本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策略

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主要由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金制度又称国民年金;二是企业补充年金制度;三是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主要有两类: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企业雇员和公务员等依据身份不同而分别加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

长期以来日本的养老模式奉行国家中心主义原则,政府主导着养老资金的管理。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均由厚生省社会保险厅管理,共济年金则由各互助协会自行管理,政府甚至承担了厚生年金的全部管理费用。且承担资金运作的是厚生省内部的养老经办机构,不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尽管在投资管理上采用市场化投资策略,并聘请外部专家制定投资组合方案,但其投资管理仍摆脱不了政府干预。长期以来,在投资决策上执行政府的意志,大部分资金以购买债券、国内股票、住宅投资等形式被政府借回用于公共项目的建设。由于年金大部分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生了严重金融泡沫并最终破灭,股票市值下跌,资产大幅度缩水。随着年金制度改革的推行,目前日本商业银行在年金业务上的市场化程度得到初步改善,年金收益率开始回升。同时由于日本人面临高龄化社会比较久,其年金延伸的金融商品发展较早,健康医疗不动产投资信托、老人年金与医疗保险结合、遗嘱信托(Will Trust)等产品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策略建议

(1)将年金业务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

企业年金业务的服务对象是有建立补充养老制度需求的企业及其员工。从大环境上看,企业建立年金是满足职工养老的补充保障需求,从企业发展自身来看,年金方案则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涉及激励的公平效率原则,而且还包含薪酬体系设计、岗位价值评定、特别贡献衡量、中人缴费补偿、离退人员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因此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服务首要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了解其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现行的薪酬待遇体系,使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障、税收优惠筹划、员工弹性激励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嵌入与发挥[3]。

(2)将综合经营与专业拓展相结合

年金业务的开展需借助各个参与资格的配合与互动。具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资格优势,未有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则应该发挥自身金控平台或捆绑渠道的优势,其目的就在于可以提供年金受托、投资、托管和账户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提供一揽子服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主动营销的关键。

同时,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定位和优势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大客户在实际的合作方选择中往往采用平衡各家商业银行的做法,因此银行在年金业务开展发挥综合化优势的同时需要在专业服务方面加强拓展。比如领先的账户管理系统、个性化的托管营运服务、收益及安全性平衡的后端资产对接、专业的受托方案设计、流畅的监管沟通服务等。

对于国际先进银行在投资者服务上的理念和功能则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积极尝试拓展,一是将服务视角向前延伸,积极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二是加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和数据信息的分析,为年金投资服务提供支撑;三是争取在投管人牌照上形成突破,实现商业银行年金业务真正的综合经营。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试点设立的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已正式成立,建行将原有的养老金业务从建行体系中剥离,建信养老将作为建行集团开展养老金业务的统一平台。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已开始向养老金投资核心业务迈进。

(3)将延伸营销与产品创新相结合

年金营销需要本着链式思维,一方面做好年金业务本身的流程服务。商业银行应本着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化年金计划落地的原则,在员工理念导入与宣讲、缴费方案与激励措施、角色选择与分工、流程审批与合同签署、投资咨询与资产对接、待遇支付和增值管理、信息披露与持续改进等方面加深客户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要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前后端服务进行延伸。一是利用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产品资源,做好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服务;二是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信息和系统资源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年金基金资产的增值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年金业务产品除了标准化的年金组合以外,还需要加大创新、丰富其产品配置,如弹性福利计划、类年金产品、医疗和健康保障产品、养老社区服务、专属养老金银行卡类产品、养老类融资和借贷产品、互联网模式下的投融资理财服务、养老金专属理财等。

(4)加强内控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开展年金业务过程中需要承担年金资金和账户营运的操作风险,因此完善的内控体系也构成了年金业务发展的重要策略保障。除了正常的岗位分离、风险审查、严格授权和集中营运以外,还需要定期接受内外部开展的内控审计,以帮助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4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养老金计划;定量限制监管;“审慎人”规则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3-0066-05收稿日期:2005-09-27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缘于其在职业养老金及私人养老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极广,达到75%;资产规模巨大,超过GDP的80%;投资绩效良好,1980-1995年平均年收益率超过10%。当然,英国的养老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的不当可能引发许多陷阱,例如Maxwell欺骗丑闻以及保险公司的高佣金、低缴费水平和个人养老金的误售等。尽管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存在上述问题,但对于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尤其是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制度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简介

英国实行的是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包括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公共养老金(Public pension)包括对每个人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和对雇员提供的与收入相关联的国家养老金,两者都采用现收现付制;职业养老金(Occupationalpension)是由私人和公共部门的雇主给雇员提供的,包括确定受益型(DefinedBenefit Plan,DB)、确定缴费型(Defined Contribution,DC)和混合型(Hybrid Plan)三种计划类型,绝大多数大公司提供的都是确定受益型(DB)职业养老金计划;个人养老金(Personal pension)主要向自雇人员(self-employed)和没有参加职业养老金计划的人群提供,通常都是确定缴费型(DC)养老金计划。其中,由职业养老金计划构成的第二支柱,是英国养老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工退休后由国家基本养老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退休后主要收入来源于职业养老金,所以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地位相当重要。

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规模相当庞大,到2004年4月31日止,英国养老金计划注册当局在Newcastle数据库中注册的养老金计划已经达227085个。其中注册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数目达94071个(见表1),总成员人数超过2500万(包括公共事业职业养老金计划)。大部分职业养老金计划成员人数很少,而数目很少的几个大型职业养老金计划拥有大多数的成员(见表2)。

从表l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从2002年到2004年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数目有所减少,但是计划的成员人数却在增加。正是由于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类型多样,规模庞大,发展也就良莠不齐。为保证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良性发展,英国政府在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的特点

(一)完善的监管体系

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是欧洲最完善的,尤其体现在养老金监管体系上。英国养老金监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体系监管,其中还包括自我监管。不过,英国政府并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养老金进行监管,而是由一系列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来完成这项功能。

英国的养老金监管体系由养老金计划办公室、职业养老金监管局(从2005年4月起由养老金监管局替代)、征缴局(Contribution Agency)、职业年金咨询局、金融服务局(FSA)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监管机构的职责如下:

1.职业养老金监管局(The OccupationalPensions Regulatory Authority,OPRA)。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是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法定监管者,其主要功能包括确保职业养老金计划合法运行和按计划兑现承诺,阻止和预防职业养老金计划受托人出现不当行为,调查那些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稳健经营有损害的活动以及不诚实的受托人行为,并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英国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广泛的监管权利,主要包括:

(1)有权对严重或长期违反自身职责、涉嫌有不忠诚或欺骗行为、提交过破产申请和已经被取消作为公司董事资格的受托人进行资格注销或停职审查。

(2)如果受托人因违反《养老金法》被注销资格或被开除,或为了保证恰当地管理计划资产 ,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任命新的受托人。

(3)如果某个职业养老金计划已被其他的计划所取代,而终止计划可以保护计划参与者的普遍利益,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终止这个计划。

(4)在计划被终止的情况下可以将剩余资产分配给雇员,在整个计划规定的期限内允许“协议退出”。

(5)对“不当行为”进行民事处罚。“不当行为”包括:将计划资产转移给雇主、没有获得精算评估和授权证书、没有提供给付计划或投资指南等。

(6)申请法院禁令防止误用或挪用计划资产;如果挪用计划资产的罪名成立,职业养老金监管局可以申请法院命令,要求违法机构归还计划资产。

(7)在雇主已经从雇员工资中扣减了养老金缴费却没有将缴费及时转账到雇员个人账户的情况下,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有权命令受托人及时归还雇员缴费,并要求计划受托人向雇员支付延期转账的利息损失。

(8)有权要求受托人、管理人、专业顾问或雇主呈报有关某一养老金计划的特定文件。

(9)有权要求任何一个养老金计划提供有关计划参与者的就业情况、计划文件的保存情况、养老金计划的管理情况等信息。

2.英国养老金监管局(The Pensions Regulatory)。英国在《2004年养老金法》中创建了一个新的监管机构――养老金监管局,以替换职业养老金监管局(OPRA),该机构已在2005年4月6日正式行使权力。养老金监管局吸取了OPRA的经验教训,对职业养老金的监管更加有力。议会通过立法制定目标,使养老金监管局的主要活动集中于使成员利益面临最大风险的计划上。养老金监管局以保护职业养老金计划成员的利益和促进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良好监管为目的。与OPRA消极等待计划违法行为的呈报不同,养老金监管局比OPRA更主动积极收集相关信息。这使其与受托人等的合作更为有效,从而降低成员利益的风险并且能有效改进计划运行方式。

养老金监管局继承了OPRA的大部分权力,在必要时灵活适当地对各个计划行使其权力,目的是帮助计划有效运行。若出现“不当行为”,则运用权力保证计划正确运行。主要体现在:

(1)支持计划运行。养老金监管局有权使用多种方式支持计划运行。例如,为委托人、雇主等提供实

践原则和指南,并在实践中帮助他们;取消无法充分执行其职能的委托人资格等。在与委托人、顾问、投资管理人及雇主协作的基础上,养老金监管局可以运用这些权力提高养老金计划运营的标准。

(2)实践原则(Codes of Practice)。养老金监管局新的监管手段之一是利用权力实践原则。实践原则可以为委托人、雇主和其他人在遵守养老金法律时提供实践指南。实践原则虽不是法律,但是实践原则中的任一可选择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就可能受到惩罚。

(3)促进计划正确运行。养老金监管局的活动焦点是帮助计划正确运行,当问题发生后,可以提供帮助。根据实际情况,养老金监管局可以决定取消或禁止一个或多个委托人的资格,可以在刑事法庭上征收罚款或批准。养老金监管局新的权力允许其可以要求雇主在计划中支付具体的金额以补充基金积累的赤字,为计划提供融资,使计划的融资恢复到适当的水平。

(二)严格的监管制度

1.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辅监管制度体系。为加强对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进行监管,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两大辅监管制度。一项是“仲裁”机制(whistle-blowing),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可以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另一项是“申诉”机制(member-complaints),鼓励广大成员通过该机制,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者不满反映给监管机构。

2.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的法律体系。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在法律保障下顺利运行。由于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强调以信托为主,《信托法》是最基本的监管法律,而1995年的《养老金法案》对养老金的托管等方面作了补充性的规定。英国政府还通过专门的法律对养老金计划进行监管,主要有《1986年金融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和《养老金计划规则》等。《2004年养老金法案》的出台是特别针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

(三)有效的监管模式

英国是盎克鲁一撒克逊国家之一,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实行的是“审慎人”规则监管的模式。“审慎人”规则的主要特征有:应当勤奋和按规则行事;细心、熟练,受托人必须像一个审慎处理自己财产的人一样细心、熟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求受托人对受托的信托、计划或基金有相当程度的“熟悉”;监督的职能,受托人有责任监督和评估被委托的职能是否被合适和审慎的履行;忠诚职责,要求受托人的言行必须全部以计划参与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代表他们的“最大”利益;分散化原则,受托人为审慎管理资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分散资产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和避免不适当的风险,使资产管理效应最大化。英国对职业养老金的资产组合没有太多限制,一般只规定了发行人、各类投资工具、风险、所有权集中度,而没有规定资产持有类别的上限。具体来说,就是对DC计划有集中度限制,投资于任一共同基金不超过10%,投资于一个管理者运行的基金不超过25%,自我投资不超过5%,对海外资产投资则没有限制。由于“审慎人”规则监管模式具有相当大程度的灵活性,衡量的是投资决策过程,是一种适应资本市场和金融理论发展的动态型自我监管,但同时对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司法体系都有较高的要求,其核心在养老金的内部治理上,而监管当局也对养老金投资的内控方面有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很成熟,金融体制比较完善,基金管理机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英国所实施的这种“审慎人”规则的监管模式对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非常有效。

(四)全面的监管项目

英国职业养老金的监管项目非常全面,主要体现在1995年《英国养老金法案》中,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见表3。

三、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的综合评价

英国职业养老金的监管采用“审慎人”规则的监管模式,和多数欧盟国家不同,英国对于基金投资范围基本没有太多限制,但是引入了最低基金积累要求(MFR)。同时,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有更高的最低缴费水平以避免养老金持有者年老时的贫困。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以及国际上的“最佳实际原则”来看,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从大体上来说是比较适当的。例如“审慎人”监管不是给资产组合组成制定详细的指南而是要求资产组合更多的分散化。

从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发展历史来看,英国DB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企图在发起人的成本和对受益人的保护之间取得一个大致的平衡。但是,近年来由于监管特别是由于最低基金积累要求和对养老基金的强制性指数化,使计划发起人的成本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一些公司抛弃或结束DB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运行,而这种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对DC型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养老金持有者的信息不够,他们不知道面临的复杂选择有哪些(如退休年金类型的选择),而是完全依赖于基金管理人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养老金持有者必须理解信息和得到培训,而不仅仅是被告知信息。再者,对于养老金的佣金收费及在不同计划之间的转移费用一直都很高。

此外,监管机构太繁杂(有多个法定机构共同负责监管)及养老金监管变化太频繁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总之,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是比较成功的典型,若能扬长避短,吸取其监管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并结合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为我所用,必将能对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对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启示

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上基本遵循了定量限制监管模式。我国目前选择定量限制监管模式同我国的宏观金融环境、监管能力和企业的微观治理水平是相一致的。英国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复杂的监管体系为“审慎人”规则监管确保职业养老金的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我国目前还处在企业年金建立初期,由于监管层经验的欠缺、资本市场的高波动性、投资管理人自我监管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法律方面的障碍、资本账户的管制以及“审慎人”规则要求的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等现实条件限制,从而决定了我国企业年金目前还不宜采用“审慎人”规则监管模式,而应制定严格详细的投资限制,遵循定量限制监管模式。

为了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通过对英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监管制度体系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监管机构与监管模式的选择。目前,我国参与监管的机构比较多,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应该明确好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同时,我国的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应在定量限制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向“审慎人”监管模式过渡。

(2)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当由法律、部门规章、政策等三个层次组成。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很不健全,需要逐步构建完善以上三个层次的年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3)建立企业年金的行业自律机制。英国的“仲裁”机制和“申诉”机制都值得我国借鉴。一定程度的自律管理,尤其是依赖于专业人员(如会计师、精算师、律师等)的监管,有助于减少管理成本。

第5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市场主体猛增承保人变成受托人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产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机构 (以下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投资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书面合同关系。”这一规定对有关当事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及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和界定。作为保险公司来讲,必须弄清两点:一是该办法扩大了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经营的主体范围。办法出台以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保险外,唯一的市场就是各家寿险公司,而现在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比如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或外资公司等7种类型的市场主体,这就彻底打破了保险公司过去独家经营企业年金“大餐”的垄断地位,把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这块巨型“蛋糕”分给了多家竞争主体。二是将保险公司企业年金过去“承保人”的身份变成了“受托人”,并且增加了多种职责:如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制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编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进行监督5根据合同收取企业和职工缴费,并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等。这一职能的转变,使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经营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了企业年金经营的极好商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转换角色抢占先机,力争在企业年金发展中唱主角。

经营年金:保险公司具有诸多优势

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后,许多企业对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的资格发生了疑问。对此可以负责任地说:保险公司经过批准,作为企业年金法人受托机构是肯定的。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从国际惯例来看,在养老金市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保险公司都是企业年金经营的主要参与者和供应商。其中美国的401K养老金计划中,有45%的市场份额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的。二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补充养老,即企业年金方面与其他受托机构相比,具有诸多的竞争优势。

1、保险公司有庞大的机构网络优势。经过发展我国的保险市场主体已由一家公司独家经营,到目前已拥有70多家保险公司,170多家专业中介机构,约9万家兼业机构,初步形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竞争,国有、民营和外国资本共同参与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国保险资产总额已达到一万亿元。在发展中,我国保险机构网络已遍及城乡各地,特别是中国人寿的县级以上的分支机构已达到4500多个,还有后来居上的平安、新华、太平洋、泰康保险公司的机构网络建设也都较快。这为我国一批国有的大行业大企业跨地区承办企业年金后,开展售后服务提供了难得的优势和便利。

2、保险公司有多年经营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经验。我国自1980年恢复人身保险业务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各家保险公司先后推出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达100多种,基本适应了城乡居民不同群体投保人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开发的团体企业年金,有分红型的,有投资连接型的,还有万能型的。这些产品与传统的养老保险产品相比,不仅有保障优势,还具有投资分红功能。因而,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有资料显示,在京的许多大行业、大企业已在各家保险公司开办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年金保险,去年仅退休年金保险的保费收入就已接近千亿元。刚刚试行的企业年金办法,对经营了多年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凭着经验优势一定会在未来企业年金市场大显身手。

3、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保险公司可以满足企业年金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我国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险虽然不及已经营百年的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但是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借鉴国外经验,主动与国际接轨,在年金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首先,在领取方式上,保险公司开办了形式多样的年金领取方式,如即期年金、延期年金、确定年金、定期年金(包括三、五、七、十、二十年不等)、生命年金、递增年金等。其次,在投资回报上,保险公司推出的企业年金,除了有保底收益,还有分红回报,风险较少。而美国401K养老年金计划,香港的强基金计划和日本的“国民年金”“厚生年金”都不具备保底收益这一优势。因此,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产品是未来年金市场上难得的好产品。再次,在管理成本上,保险公司在承保企业年金时,只提取首期缴费管理费,而且费用率较低。而年金产品每年都要提取受托人管理费0.2%,托管人管理费0.2%,投资人管理费1.2%。更繁琐的是,企业每月还要另行为每个账户交纳5元的管理费。种种管理费相加之后就比保险年金产品成本要明显偏高。再者,在操作流程上,保险年金产品多数为一条龙服务,从承保到年金给付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具有快捷、优质的服务特点。而企业年金产品从委托人到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投资管理人,要经过5个托管链,既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又加大了风险,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4,保险公司的销售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在我国,要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不仅要有政策支持,还需要企业年金受托主体有强大的销售能力。而保险公司不仅有完善、成熟的销售管理机制和销售培训系统,还有一支专业化水准高、富有经验的销售队伍。据数字显示,目前仅寿险营销大军就过百万,直销人员也有十万之巨。这支销售大军只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她将是未来企业年金市场上最活跃的销售精英。在服务方面,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并具备了为客户量身订做企业年金计划的销售队伍。他们可以根据企业及其业务的多样性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包括受托管理、账户行政管理、投资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控制管理、精算设计等服务。这些高水准的服务优势,是其他受托机构不可类比的。

做好准备 迎接挑战

有人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由现在的1.3亿增加到3.1亿,在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0.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必将给政府养老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加速发展企业年金是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和惯例,也是我国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养老金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在国际上,保险公司始终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我国的保险企业也将成为未来企业年金市场的中坚。企业年金办法的试行,作为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应该做好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推动年金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1.积极争取,力争早日获准年金经蕾资格。按照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作为法人受托机构经营企业年金业务。但要经过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和注册,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申请,经过审慎评审通过后,方可获得资格。同时规定,法人受托机构具备账户管理或投资管理业务资格,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而取得这些资格都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批准。从两个办法可以清楚地看到: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经营中,可以担当“三种人”,即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人。其中前两种人可以兼用,但想同时取得“投资人”资格,需要保险公司所属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在接受企业年金委托时,与委托人协商同意后,才能有“投资人”的资格,这是根据投资回报率来决定的。从保险公司来讲,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和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偏低的影响,投资分红的长期收益率暂时不及有些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有可能选择其他“投资人”,以暂时获得高收益。我认为,只要争取,还是可以得到客户认可的。当务之急是各个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要积极准备,争取早日获得企业年金的经营资格。

2.做好服务准备。在企业年金实施运行中, 保险公司作为服务提供商 (SERVICES PROVIDERS),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在年金运作的“五种人”关系网中,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在接受了委托人的信托之后,又将该信托资产的管理委托给投资管理人、托管人以及账户管理人,这说明保险公司明显处于核心位置,也是企业年金能否安全运行的中心枢纽。因此,做好服务工作,对企业年金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从国际经验看,在企业年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单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两种。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过去的企业年金承保中,所涉及的服务都是多次和综合的。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发扬过去在企业年金服务中的长处,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人员配备和培训上等调整到位,为年金发展作好一切服务准备。

3.做好产品开发准备。近几年来,我国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与国际接轨、保险与保障并重的创新产品。如团体企业年金(分红型)、万能寿险(分红型)保险产品。为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国际保险市场相比,与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企业年金的发展和需求相比,我们的保险产品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保险产品的现状:一是产品品种少;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国际上凡是保险产品发展较快的国家,它的保险市场就必然发达。这是因为产品开发与创新促进了保险市场的发展。比如备受世界关注和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美国401K养老年金计划,自 1978年在美国推出以来,由于其在税收、管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得到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养老计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401K计划积累的资产从1990的3850亿美元到2000年已迅速增加到17120亿美元,年增长18%。目前全美国已超过30万家企业、4000余万名企业员工参加了401K计划。在日本年金产品也非常丰富,如国民年金、厚生年金、适格退职年金、确定集资年金等。由于日本政府年金制度本身带有强制性,所以日本年金发展是世界年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香港现有51个强积金计划及311个成分基金品种。在这些基金中又分为保本基金、保证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平衡基金、股票基金等。强积金计划可由一个或多个成分基金组成,而每个成分基金都有其独立的投资策略。成分基金可直接投资于准许投资项目如证券、债券等,或投资于核准投资基金。该等投资基金可以是证监会认可的单位信托基金,或认可的保险公司发行的保险单。由于实施了强积金计划,加上完善的成品配套,到目前为止,有86%香港就业人士享有退休保障。而在此之前,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保障。我国年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作为保险公司来讲,应该抓住当前启动企业年金市场的机遇,不断开发和创新产品,通过扩大产品的内涵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4.做好销售准备。企业年金的启动和发展,需要庞大的销售力量去推动。而号称有百万营销大军、十万直销精英、万名高级管理人才的保险公司,将是我国未来企业年金发展最大、最多、最好的推销服务提供商。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人多的优势并不能表明就完全能做好年金推销服务。因为企业年金是一个系统的退休养老保障计划,它涉及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因此,要求推销人才素质相对较高。目前年金市场刚刚起步,保险公司应该抓住这个真空期,大量地、高水准地培训企业年金推销人才,特别是精算人才。因为精算实力和生命表是保险公司作为企业年金服务最有含金量的技术要素。有了精算人才和技术。保险公司就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包括条款设计、融资测算、替代率测算和规划、DC/DB计划的选择等。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加和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业精算人才还十分匮乏,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发和培养保险技术人才,包括IT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为已经启动并将形成高潮的企业年金市场做好推销人才的准备。

5.做好账户管理准备。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利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保险公司成为企业年金受托人”之后“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但是要严格履行下列职责:“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记录企业、职工缴费以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及时与托管人核对缴费数据以及企业年金基金账户财产变化情况;计算企业年金待遇;提供企业年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信息查询服务;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档案至少15年;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新华、泰康、太平洋等公司都具备年金账户管理能力,特别是中国人寿利用自己的机构网络和IT技术优势,已建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账户管理网络系统,并能为企业年金账户所有人提供异地缴费、查询、领取服务工作。这为开办企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按照现代企业年金管理的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应该设立更高要求的账户管理平台,运用更先进的账户管理技术和设备,以保证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的安全性。

第6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今年4月23日,周五。经过长期酝酿与协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年金基金试行办法》)终于面世。而就在20天前的4月2日,带有框架性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也刚刚颁布。曾有预测说,企业年金将要发高烧。但事实上,市场只是随之出现了低热。

也许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对企业年金有过很多期望:政府希望用它缓解社会保险压力,企业想靠它钓住优秀员工,个人更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晚年。但是,接着是更多的失望,以至于当企业年金最近“精加工后再次出炉”时,依然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两个《试行办法》大大拓宽了中国通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之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行初步得到制度保障,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也有了合法身份。

已经有人注意到,《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是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向混业联合监管迈出的第一大步。企业年金当前并非市场焦点,但只要一动,就能搅起多个金融子市场的水花。选择从这里来试水联合监管,既不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地震,也能得到多市场联动的第一手信息反馈,足见中国金融监管水平在日渐提升。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近来金融界热谈企业年金,而作为主角的企业界却表示还看不清。这多少让人感到,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已陷入主角兴趣泛泛,全靠金融机构“隔山打牛”的尴尬。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郑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目前我国‘大社保’的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将是我国企业年金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怪异,因为企业年金的最终受益者是雇员,其次是雇主,而他们中的多数都不会在近期染指企业年金。这就如同大幕拉开,舞台灯下不见主角,却见后台一群人正在费力把主角往台上推。但这一切在郑秉文看来都很正常。“作为后发国家,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必须是政府推动。”他说。

三缺二

中国的金融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企业年金也不例外。请看以下两组数字:

1. 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提速: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为10.2%,2010年将达到12%,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20年后,全世界将有1/4的老人集中在中国。

2.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支付危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透露,1980年,全国平均每13个职工养1个退休人员,1990年达到6∶1,现在为3∶1。由此造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急剧扩大:1998年缺口为100多亿元,2002年扩大到500多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0多亿元。

眼下必须要做三件事:调整退休老人的收入结构,降低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做大养老保险的盘子。而能够产生一举三得之功效的手段,首选增加企业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同时发挥资本市场在筹资以及资金增值中的作用。在郑秉文看来,最好是靠金融机构的先期进入来引导企业年金的需求,坐等原始企业需求已经不可能了。而中国企业的年金最初的寂寞10年,便印证了他的这一说法。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在4个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文件中提到“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但一直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文件。

当政府的推动更多地体现在姿态而非实质举措上,企业又承受着基本养老保险的沉重压力时,企业年金的概念还没走出雏形期就已成了“鸡肋”。

就这样,广义上的企业年金在中国磨蹭了近10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对我国城镇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现状的调查中,全国只有5%的城镇企业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

到了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证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企业年金”的概念,并规定我国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即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该《通知》对于未来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界定,并且开了税收优惠的先河,当时最先闻风而动的是金融机构。博时基金立刻与社会保障部合作,推出来厚达209页的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但直到今天,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仍然无法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

郑秉文分析道,中国要发展企业年金,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但至今仍是三缺二。

第一个条件:要大幅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比例。

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的阐释,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自愿储蓄这三个支柱搭建的大平台。具体目标结构是:基本养老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占10%;长远趋势是将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整合,清理统筹外项目,纳入企业年金。但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只包括国有企业和单位,资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5%左右。如此大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失去了参与企业年金的动力。

第二个条件:要颁布一套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有章可循。

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之所以长期发展缓慢,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制度缺位。随着4月份两个《试行办法》的先后出台,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规范。但第二个条件也才只满足了一半,因为无论是框架性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还是操作性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运作的一些细节问题尚没有做出进一步规范。

第三个条件:市场参与各方都因利而动。这里的各方参与者主要是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然而这第二条件也是只满足了一半。首先,此次两个《试行办法》没有财政部的影子,让人感觉到国务院对此有保留态度;其次,没有更具诱惑力的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普遍缺乏动力;再次,企业年金咨询目前在国内基本是空白。

但郑秉文对三缺二并不太以为然,因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毕竟已经动起来了”。接下来要看作为主角的企业啥时大动,怎么动。

坐等税收优惠?

两个《试行办法》让企业年金市场的利益各方都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在两个法规中,都未涉及关于列支渠道、税收优惠等问题。

如果说众多金融机构的预热可以推动企业年金相关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就位,却难以大面积催生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需求。因此,某基金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负责人指出:“这个市场是否能够真正发展成熟,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有税收优惠政策推出。”

目前,我国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是在2000年国务院42号文中关于4%税前列支的规定。但这一政策的执行,目前还仅限于在辽宁省地区试点。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来说,可用于员工福利的费用只能列支在福利费项目下。当福利费总额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时,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免除33%的企业所得税。

但实际上,企业用于企业年金的金额通常比较大,难以纳入福利费项目,因而必须交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雇员和雇主而言,企业年金计划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据美国SunGard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史格特・苏德伯介绍,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1970年代前后曾面临过危机。但也正是在那之后,1974年9月2号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规定凡由这个账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或亏损等不确定性风险,完全由雇员自己承担。对雇主来说,这种养老金计划不会带来风险。雇主所要做的,只是每年定期向雇员的这些账户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自此,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开始了从由雇主承担责任的“待遇确定型计划(DB)”走向由雇员自行承担风险的“缴费确定型计划(DC)”。

可以说,是DC计划拯救了整个美国的养老金体系。现在,DC计划已经基本撑起了美国的养老金大厦。但如果美国政府没有在1980年代初又适时做了税法改革,完善了401(k)计划,就不会调动起雇主与雇员的双边积极性,也不会有美国今天蓬勃发展的养老基金。

在此不得不详谈的是美国的401(k)计划。

401(k)计划起源于1980年代初税法修改、相关免税条款的出台。其名称来自美国《国内税收法案》第401(k)节,它允许职工将一部分税前工资存入一个储蓄计划,积累至退休后使用。在此基础之上,一种新的养老金计划-“401(k)”开始出现,并受到了广泛欢迎。

为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储蓄养老的积极性,美国国内税法规定,企业员工向401(k)账户的缴款在规定限额内可在税前扣除,享受延迟纳税待遇。此外,401(k)账户中的投资收益可以累积投资,在最终提取之前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只有当员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开始从401(k)账户提取款项时,才需要就上述缴款及收益缴纳相应的资本利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01(k)条款的规定,实际上是鼓励企业员工为退休养老进行储蓄投资的一种福利政策。为了“钓”住员工,企业雇主想尽办法让他们参与401(k)计划,通常会向他们提供相当于员工自身缴款25%~100%的搭配缴款,以增加企业薪酬方案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搭配缴款在规定限额内同样可以享受延迟纳税待遇。

从1990~2000年底,通过401(k)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已由38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8%,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从1990年的9.2%增长到将近15%。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4000多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k)计划,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退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完了美国的,中国的戏又该怎样唱呢?

在去年的“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课题成果会上,何平曾明确指出:如果政府能在税收方面让出几千亿元的利,企业年金的建立将分散和转移政府在基本保险上面临的压力,可能会让财政少支出几万亿元的基本养老基金。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何平算了一笔账。假定从2003年起,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积累在未来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积累额就将达到4.75万亿元。国家在缴费和投资回报两个环节免税,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480亿元。这表明,国家每减少1元税收,可使企业年金增加5元的积累。

遗憾的是,税收优惠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外的政府机构全力配合,而财政部对此仍未表态。对税收政策抱太大希望已不现实,企业对参与企业年金计划也就不那么急切了。

据管理咨询公司翰威特新近公布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超过70%的被调查企业都表示有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的打算,但真正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者仅占30%。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参与调查的400家企业中,超过80%是外资企业,其中上海企业占了52%。如果把报告结果推广到整个中国,30%这个数字必然要大打折扣。

但对于这个数字也是仁智各有所见。对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那70%也抱有浓厚兴趣。

画饼之争

目前,人们所想望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还近乎是一张画出来的饼,但是,各类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了。因为当它能成为真饼时,带来的利益确实很诱人。

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八章《收益分配及费用》规定,金融机构担任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可分别获得相应的费用收入(具体收费细则详见配文)。

虽然目前几项管理费收入合计最高比例也不过1.8%,但是企业年金的市场容量和发展速度蕴藏着巨大投资机会。专家分析,未来企业年金每年的增长规模将会达到1000亿元,在2010年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2030年达到1.8万亿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发展速度和1.8%的管理费收入比率计算,每年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从年金增量资金中获利18亿元;在2010年以后,每年年金市场可以为中介机构提供超过180亿元的收入。更加吸引金融机构的是,企业年金是一种长期资金,比较稳定;追求安全性甚于回报率,操作风险相对较小;由企业发起,获取成本小于公募基金。

无怪所有的金融机构对此都虎视眈眈!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限的企业年金市场中,保险公司是最大的赢家,并且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和产品经验。截至2003年,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退休金类产品已达110个。产品包括传统的团体年金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分红团体年金产品和分红个人年金产品以及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

在探讨这背后的契机时,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马云分析道:首先,保险公司已经开发了符合企业年金产品形态要求的基金式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其次,保险公司通过对寿命的精算,可以设计出终身年金保险产品,还可以附加意外、健康保障,保证个人终身的财务稳健;此外,在IT系统、销售和客户服务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在保险行业,领头羊当属中国人寿以及平安寿险,势头最猛的则是后来者太平人寿。

2003年夏,平安和中国人寿分别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签署了企业年金保险框架总协议,两家保险公司以统谈分签的形式,成为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下属各省分公司唯一指定的两家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此次的企业年金统括计划约在8亿元规模。在此之前,平安已经拿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企业年金业务。

美国著名的金融IT联邦――SunGard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史格特・苏德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轨迹,也几乎都是保险公司占有最初的先机,而以后,最大的饼却基本被银行和基金切走。为此,SunGard在面对这块在中国将起的新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时,首先看中了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都有相当资源的高伟达集团。目前两家正在合力打造中国企业年金高端核心业务系统。

相比起保险公司开始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优势来,其它金融机构显然是落后了。但这并不妨碍基金公司自信地认为,自己在企业年金市场拥有最强的后发优势。虽然当前,以博时基金、融通基金等为代表的基金排头兵的企业年金业务还基本停留在研究阶段,然而,作为资深企业年金专家的何平,一直对博时基金在企业年金市场研究中所做的贡献赞不绝口。

据博时公司负责人介绍,自2000年开始,博时就分别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以及国外机构等单位合作,完成多项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对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建议》、《保险资金中基金连锁产品的设计与分析》以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为此,博时在资金上、人力资源上做了大量投入。基金公司瞄准的,主要是企业年金受托人以及投资管理人。

证券公司也是企业年金市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据悉,申银万国、海通、国泰君安、华夏、大鹏、湘财、银河等十几家券商已经从上海企业年金发展中心分得了理财蛋糕,而湘财、国信、大鹏等3家券商则在为深圳企业年金中心理财。争取成为区域性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是许多券商今年调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重点之一。

由于企业年金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信托公司成为企业年金受托人中最顺理成章的人选。由于基金本身就是标准化了的信托产品,国外的养老保险基金才有了今天的波澜壮阔。但国内的信托业正面临业务定位不清的尴尬。所以,真正在企业年金领域有所动作的似乎只有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据了解,1999年,中信集团开始在集团内部实行企业年金方案,中信信托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其相关业务。2001年,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提议下,中信信托引进、更新系统,作为企业年金信托模式的试点之一开始运行,瞄准的是账户管理人和受托人。中信如能获准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无疑将会给其高调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带来更多资源。

在企业年金的这张大饼中,受托人的利益最大,因此各金融企业会为此打破头。但是,如果说到企业年金资金的托管人,银行则是天然人选。尽管这块饼没有受托人的饼大,但它近乎是块独食。然而,银行似乎还不仅仅满足于托管人。

2003年5月,招商银行正式成立了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今年3月20日,招商银行与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友邦保险就合作发展中国企业年金业务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双方的合作将主要涉及企业年金账户管理、资金流向的监控以及年金投资。中国工商银行新近也专门成立了企业年金部。已经有券商表示,“银行一动,我们碗里的肉肯定要少了。”

什么是第一桶金?

尽管众多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已经渐趋激烈,但现在看来,在企业年金市场挖到第一桶金的,却未必是金融机构。按照目前两个《试行办法》的规定,现有金融企业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IT系统上进行相关改造和投入,才能没有障碍地参与市场竞争。而要想达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则有待于市场规模的增大。

针对企业年金市场的规则制定,郑秉文坦言:“我们在考虑企业年金配套环境的时候,当时首先想到的是资本市场本身的素质问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却发现,企业年金市场的许多初始环节尚属空白。而率先填补这些空白的,将成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最早的受益者。

■ 企业方对于企业年金的认识存在空白

作为企业年金计划的发起人,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年金方案、按规定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并定期免费向受益人和监管人提供年金方案、财务报告等信息。其中,制订年金方案、确定方案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目前真正了解企业年金及其相关运作模式的企业可以说是少而又少,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则更加凤毛麟角。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仅凭企业自身完成,难免出现纰漏,并且成本比较高。这时候,企业需要相关的咨询服务。

能够填补这个空白的,是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他们大多对企业年金市场觊觎已久,从事相关研究的时间也比较长,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储备,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但这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户的年金基金,收费与否尚无定论。

无疑,只要能够提供相关咨询业务,则一定能够从中获益。翰威特管理咨询公司是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独立账户管理人。该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负责人谌槟介绍,虽然企业对于开展年金计划尚存疑虑,但是都非常渴望了解,该公司近期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培训在市场上颇得好评。受此鼓舞,翰威特针对企业而开展的企业年金计划咨询筹备也已在紧锣密鼓之中。

■ 企业年金核心业务系统存在空白

企业年金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是账户管理系统和投资管理系统。目前,虽然银行、保险公司的IT系统都具备了比较强大的账户管理功能,但是能够适应不同业务运作主体、不同投资要求、不同客户群、不同养老金产品、不同雇员福利类型而提供多种产品及服务的账户管理系统还几乎没有。聪明的IT厂商已经瞄准了这个机会。

中国人寿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高伟达公司日前正式宣布,该公司已和著名的金融系统公司SunGard结成伙伴关系,将SunGard公司企业年金管理软件引入中国。高伟达图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抢占中国企业年金IT市场的最高端。

另据苏德伯介绍,SunGard拥有能广泛支持多个不同国家、不同养老保险业务模式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的养老金管理系统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把DB和DC养老保险计划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现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项目都运作在我们的系统之上,该系统管理着包括将近6000万个参与者的各类养老金计划,其中美国联邦政府一只最大的退休金计划便运行在我们的系统之上,仅此单一计划的参与者就达到550万人。”

看来,在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边上,已站满了帮助送礼的各类服务人员,围满了分切中介画饼者。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礼物什么时候能做好?受礼者什么时候能出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别人都无能为力了,还是要政府为此再多努把力。■企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基金

■ 企业年金

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自愿实施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在明确企业出资的前提下,也鼓励个人负担一部分费用。企业和个人缴费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职工流动时,个人账户基金可以随同转移。

■ 企业年金基金

是指根据依法制订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DB计划与DC计划

■ 待遇确定型计划(Defined Benefit,简称DB计划)

雇主主要负责缴费并全权负责在资本市场对其投资增值的事宜,不管盈亏,都要按事先基本确定好的固定数额来支付给雇员退休金。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以后,资本市场的滑坡为绝大多数雇主带来了财政负担,使相当一部分陷入危机。

■ 缴费确定型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简称DC计划)

一种完全积累类型的退休金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雇员自行决定投资方式(主要通过基金管理公司)。雇员退休时领取到的养老金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内以往的缴费及其投资收益。

与DB相比,DC型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将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的风险分散在雇主和雇员双方的身上,从而减轻了雇主单方面的责任。

这里已不再是乡间土路

随着5月1日两个《试行办法》的执行,我国的企业年金有了较为明确的蓝图

本刊记者 柳瑛/文

在众多企业年金的关注者看来,他们等待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已经等了太久。尽管乘车的人大多还要观望再观望,但是,这里已不再是乡间土路。

千呼万唤

我国关于企业年金最早的相关法规,当属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第33号文件。文件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之后,《劳动法》和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法规都只作出了鼓励的姿态。

真正让金融机构对企业年金伸长脖子的,是2000年国务院第42号文件。该文件用“市场化运作”、“基金完全积累”、“个人账户”这三大关键词,大致勾勒出政府对于企业年金的定位,这一定位与国际上通行的企业年金制度如出一辙。

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多数发达国家,企业年金体系汇集了巨额民间资金流量,被合理地引向养老保障、资本市场等轨道,对于减轻各国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金融机构、发展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资料显示,1999年全球积累的(私人)养老基金资产已经达13万亿美元,其中相当的部分同企业年金体系有关。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1991年个人2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中,私人退休基金的规模就占将近30%。到1999年,其各类退休基金的资产总额已近8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GDP的近80%。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个人金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80%左右表现为银行储蓄存款。理论上,这10万亿元的银行存款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以企业年金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42号文件的颁布,可以说基本解决了企业年金进资本市场的放行问题。对于许多从那时起就开始摩拳擦掌的金融企业来说,剩下的只有怎么进的问题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4年。

据参与制定两个《试行办法》的某内部人士介绍,其实早在1998年,《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办法》就已经开始着手制定,“2000年基本上已经完成。但由于财政部、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局以及证监会等在有关问题上未能协调好,导致法规迟迟不能出台。”

2003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也曾透露,有关企业年金的规章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征求意见后,各方在关键性条款上已经没有争议。据悉,2月23日,《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即由劳动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四个部委联合会签完毕。

但是,一直到2004年4月底,这份全文不过11章共69条的《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才正式面世,可以称得上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另有消息称,一份关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实施细则”的文件尚在炉中,该细则对各经营主体的资格、合法性等将有进一步明确的界定。

蓝 图

随着5月1日两个《试行办法》的执行,我国的企业年金有了较为明确的蓝图。我国企业年金管理框架将包括6个主体和两层法律关系。6个主体分别为:受益人、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两层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和委托关系。

一个完整的企业年金计划流程是:

■ 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委托人,发起年金计划,制订年金方案,并委托受托人执行年金方案;

■ 受托人可以是企业内部年金管理理事会,也可以是专业法人机构,负责按照企业年金方案选择适合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制订投资策略,接受企业以及受益人缴费以及代为发放年金。受托人按照受托企业年金规模收取不超过0.2%的管理费;

■ 账户管理人接受受托人委托,代为管理年金基金账户以及提供相关服务,并收取账户管理费,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

■ 托管人接受受托人委托,按照合同开设并设置年金账户,确保企业年金资产流向正确;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根据投资管理人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提供相应的核对服务,收取不超过0.2%的托管费;

■ 投资管理人接受受托人委托,操作具体投资事宜,收取不超过1.2%的管理费。

其中,受托人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账户管理人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并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信息管理系统。托管人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投资管理人中,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持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而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其它专业投资机构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市场人士分析,按此规定,各机构进入年金市场的门槛并不太高。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的争夺将异常激烈。并且由于《试行办法》只规定了各个岗位的条件、要求以及职能责任,而没有具体规定每个岗位参与者的身份,所以不同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组合。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风险和收益对比,选择成为企业年金计划中的某一角色或者同时承担多种角色。

比如,受托人可以是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或者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而他们同时也可以选择账户管理人。商业银行通常作为托管人角色出现,但是也可以充当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则圈定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其中受托人的角色,因其负责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和制订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并具备账户管理或投资管理业务资格,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权力”和灵活性都比较大,所以将是各机构眼中最香甜的一块“奶酪”。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化的运作规范,企业年金具有了不同于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另外一种属性。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郑秉文的话来说:“社会保障主要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企业年金则完全是一个金融问题。”

“转 正”

其实,早在两个《试行办法》颁布以前,我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年金市场。按照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现有企业年金总量超过300亿元。

在操作模式上,企业年金主要可分为3种:企业自办、社保机构经办以及保险公司经办。业内人士指出,这3种企业年金的操作模式其实均和《试行办法》有出入,因而只能算作“准企业年金”,均面临“转正”问题。

第一种模式:企业自办

企业自办年金多见于大型企业集团或行业单位。企业根据集团内部或行业内部相关制度进行年金规划,内部成立相关管理部门,独立进行企业年金收、支、管理,资产投资往往交由企业财务公司或委托给相关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大多为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投资效率往往不尽人意。2002年电力、邮政等行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为3.2%。

由于没有清晰的职责划分,企业或行业内部难以形成独立的企业年金管理体制和有力的监督体制,存在着企业挪用和损害企业年金资产的风险。

第二种模式:地方社保机构经办

社保机构经办企业年金是目前最常见的企业年金运作模式。企业将企业年金基金统一交给地方社保机构,由其统一掌管,统一委托投资。但是,由于地方机构既要管理基本社会保险,又要管理企业年金,受到诸多体制上的限制,效率不高。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地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仅为1.34%。

社保机构经办企业年金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也是地方社保经办模式中最接近市场化运作的一种。

据多家媒体报道,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设福利保险处,并设有企业年金发展中心专门管理企业年金事务。到2002年底,该中心管理的企业年金规模约50多亿元。上海企业年金发展中心将企业年金基金委托给经过筛选的当地券商,由它们负责投资运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上海年金发展中心扮演了类似受托人的角色,接受企业委托,负责选择投资管理人―券商以及托管银行。

上海一证券公司则向记者证实,该公司的确曾经办理过上海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数亿元的委托理财业务。“投资时主要遵循社保基金类似的规定,但没有什么偿付能力要求,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个人账户。”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实行之后,地方社保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将面临两条出路:一是索性将基金还给企业,退出年金市场,专心管理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彻底脱离与政府之间的脐带关系,增加注资,以独立法人资格的年金管理机构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种模式:保险公司经办

保险公司经办企业年金是近年来最常见的,也是企业年金3种操作模式中最为市场化的。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年金型团险产品,为企业员工提供基本养老保险以外的补充保险。但此年金非彼年金,保险公司也面临年金“转正”。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指出:“《企业年金基金试行办法》是建立在信托关系的基础上,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而保险公司销售年金产品,是基于合同关系。一旦合同确立,年金基金即划归为保险公司资产,有可能因为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遭受损失。”

因此,保险公司若要充当受托人,需要成立专门的企业年金管理公司。而保险公司由于受《保险法》限制,目前还不能进行投资管理。如果它们想参与投资管理,则需要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专业的企业年金公司来运作。

目前,已有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其它保险公司则更多地寄希望于成立专业年金管理公司。

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无疑给正在探路的金融机构指明了新的方向,拓宽了道路。

信托型年金制度为首选 ――欧美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郑秉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前,世界上企业年金的法律组织形式主要有信托型、契约型、内部型、公司型、互助型和基金型等多种形式。信托型主要流行于讲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洲和爱尔兰及其英国的一些前殖民地国家;我国香港地区采取的也是信托型。而欧洲大陆国家采取的是互助型、内部型和公司型等,各具千秋。

当前,我国实行的也是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总的来看,信托型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条件和经济环境更相匹配,好处很多:第一,投资管理架构决定了其安全性更可靠一些;第二,流动性更适合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第三,收益性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保障;第四,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催生和刺激作用,可以加快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而繁荣的资本市场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加可靠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若仅就资本市场和企业年金的发展来说,上面的第四条意义最重大。

欧美(这里的“美”特指那些讲英语的几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年金制度,其效果也迥然不同,对资本市场的要求或发生的作用当然也截然不同。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美国等讲英语国家的年金制度非常发达,资本市场也很发达;相比之下,欧洲的情况就逊色一筹。可以说,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切,甚至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等。

1. 从企业年金发展看,信托型制度对其有巨大推动作用

在其它制度假定不变的前提下,信托型制度可以产生三个巨大的“制度压力”,推动和迫使企业年金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非间接市场”。这是讲英语国家企业年金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制度压力:发起人雇主的利益与受益人雇员的利益相分离。这是信托制的核心。它要求基金必须是“外包式”的,即在市场上操作年金的几个机构之间形成一个制衡的协议关系,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监管权等都是相对分开和独立的,从而使市场的发展比较完善和均衡。

第二个制度压力:保护受益人利益,以法律的名义固定下来,受益人的获利目标至高无上。而在其它制度类型里,这个命题始终是存有争议的。但此命题对资本市场则可成为一股强大的群体监督力量。

第三个制度压力:在养老基金资产的管理与投资过程中,各种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内控与外控措施与结构不断得以优化,它们各得所需、各享其利,不断发展成熟,为资本市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欧洲大陆,非信托型年金制度所形成的是“间接市场”。

以荷兰为代表的契约型:提供商是混业经营的金融联合体,它们直接与企业雇主取得联系;董事会成员间相互兼职,许多最大的养老基金既是金融业的消费者,同时又是金融服务提供商;而账户管理服务和投资管理服务在许多情况下也都是由同一个金融机构提供。

以德国的“内部型”和瑞士为代表的“公司型”:养老基金与银行和精算公司具有长期的业务关系。作为发起人的雇主,其本身对养老基金金融服务的提供就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欧洲国家不过是在最近10年才在那些相关“厂商”之间形成了金融服务业,但也仅仅是长期伙伴之间的一个“内部市场”而已。

相比海外,我国的年金制度还几乎是空白,覆盖率仅为参加强制性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人口的5%~6%。在基本社保制度缴费率居高不下时,自发的市场供求关系难以形成。加上国内的资本市场又不发达,10多年的经历已证明,自发“诱导年金消费”的力量在中国很难形成。因此,信托型年金制度必将成为推动和“诱导”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 从资本市场发展看,信托型企业年金的投资信条客观上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企业年金投资决策的基本信条有三个:

第一,它要求资产与债务之间保持平衡。例如对“年轻”的养老基金,即那些受益人主要为当前就业者的养老基金来说,其债务预期较长,为使其回报率最大化,一般来说都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偏向于投资股票等。而对于那些“年老”的基金,即当前受益人为退休者居多的基金来说,它更关心的是当前的债务平衡问题,而不是未来,所以它的资产分布多为固定收益型产品。多样化的投资要求,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是多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年金的投资需求。

第二,风险管理基本是通过分散化投资来实现的。在投资产品既定的前提下,风险管理是投资管理的核心问题。所以,现资理论(MPT)是投资决策的重要指南:风险主要来自产品组合,而资产组合的关键在于对投资产品的需求和对投资管理人甚至基金经理的选择。这就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经理市场”的巨大需求,促使高管人才市场的发展。于是,CEO、精算师、计划师、设计师、咨询师、会计师等各种中介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而出。

第三,成本管理几乎完全是通过金融服务市场来实现的。对养老基金来说,其规模越大就越关心成本控制问题。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投资管理人的规模。目前,公司规模少见多元化倾向,而主要呈现向两极端发展的趋势。一个极端是投资管理人偏好追求规模效应,因为投资管理人的规模越大越受顾客欢迎,可以在享受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另一个极端倾向是,小型基金管理人始终占有比较固定的市场分额,其发展空间很稳定。这是因为小型管理人的优势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经验多、信息灵通,其报价也很有竞争力,因而回报率也比平均回报率高一些。所以,在英语世界里,中型投资管理人的市场回旋余地似乎不大,因为中型公司既没有规模经济优势,又没有单位成本生产最低的专业化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最大的金融机构都出现在美国,而欧洲始终是不大不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资本市场只有10多年历史的中国来说,没有资本市场,就等于没有企业年金;而要发展资本市场,就必须要首先选准年金的制度类型。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信托型年金制度可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入良性发展,并尽快成熟。

3. 从信托型制度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可实现良性互动

广义来看,信托型制度可以极大地刺激新型金融产品诞生和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与企业年金之间必然出现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供应商,而后者必然将前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息息相依。

有人这样描述说,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都与机构投资者即养老基金及其委托机构的决策有着拉近关系。相反,在欧洲,它们之间拉进关系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这导致那些过度依赖银行业和“内部市场”的国家的创新性比英语世界差一些。甚至像德国和瑞士等,就不得不经常从伦敦和华尔街购买大量的咨询业务和先进的产品设计。

创新性必然对风险资本提出巨大的市场要求,而风险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养老金金融机构作用的不断膨胀也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也是英语世界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

第7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年金 ESOP信托基金模式 养老问题

一、中小企业年金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过高,抑制“第二支柱”的发展

第一支柱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过高从而削弱了企业建立年金的必要性。在较高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压力下多数中小企业已无力发展自己的年金计划。

(二)财务成本较高

企业年金计入了企业成本,且这部分成本不能全部在税前扣除。如果企业提取年金比例超过税收优惠比例,负担就会进一步加深。

(三)受托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首先,受托人在双层关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实际中往往会出现职能缺位现象。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者同时行使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职责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委托人、受托人之间的相互牵制机制的失效,就为管理者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二、创新方案设计―― “ESOP信托基金”模式

我国的中小企业覆盖面广,类型众多。对于处在创业阶段、急需良好的管理人、技术人员作为创业支撑的中小企业,以及知识密集型、需要核心知识团队的中小企业,将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ESOP信托基金”模式作为一种创新设计,具体操作流程:

(一)成立、设置或委托ESOP信托基金会

ESOP信托基金会是一个可以控制企业股份的独立合法实体,它掌握着年金计划的所有资产,并负责基金的管理运作和员工股份购买。其受托管理人可以由银行或信托公司担任。基金会通过购买企业股份的资金向本企业投生产性资金周转(实际以股份换取现金流),随后企业缴费给ESOP信托基金,并在被后者用于偿还银行债务时,这部分资金才被偿还。

(二)融资和偿还贷款

1、公司提供担保,ESOP信托基金会出面,以实行ESOP为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国家应对实行ESOP与年金计划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出台相关规定调节降低信托基金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放宽实行ESOP与年金计划相结合的企业的贷款条件。

2、ESOP信托基金会运用贷款购买本企业的股份

这部分股份放置在暂时账户中并锁定,购买股份置于暂时账户至贷款还清前的这一段时期称为锁定期。在锁定期间,暂时账户由ESOP信托基金会进行管理。同时这部分股份也作为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担保品。在锁定期间内,暂时账户中股份每年的红利用来偿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国家可以对这部分红利给予免税或减税税收政策。同时,企业也要从员工当期工资中按比例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归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三、员工确定未来分发的股份份额并分发

在股份的分发上应重点体现激励的作用。股权作为对公司所有权并据以获得分红的凭据,员工退休后享有的这种权利,可以为其提供较高的养老保障。为体现激励性质,下面提出以综合系数法作为股份分发方法的设计:

(1)首先将员工按工龄层次分段,并制定每一个年龄段内的股份分发额,采用超额累进股份分发模式。

设企业依据工龄为员工分配的股份比例占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的X,可以得到:

[X=][m (Y

m+a*(Y-p) (p≤Y≤q)

m+a*q+b*(Y-q) (Y.>q)]

注:m为企业为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占ESOP信托基金拥有企业股份总额比例的基值,即工龄为0时也应得到的那部分股份数额;

p、q为股份分发工龄分界点;

Y为员工的工龄;

a、b为不同的工龄段所对应的中小企业股份分发数额占比。

(2)将员工按岗位类别分段,并对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绩效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

设企业依据工作岗位和员工工作绩效,中小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为Z元。

Z=w*v

注:v为根据工作岗位和员工工作绩效综合确定的中小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占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的比例;

w为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

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为:Q=X+Z

四、投票权利

已经分配到股份的员工以个人名义行使表决权,未分配到员工手中的股份,由信托基金会代为行使表决权。

第8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指针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残疾人提供融生活照料、护理、职业康复、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为一体的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指导原则是:

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残疾人状况。以不断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改善残疾人状况为宗旨,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需求,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把托养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局,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不同形式参与公益性托养服务工作。

3、坚持托养服务的公益性。托养服务应以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

4、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地方优势。公办与民办公助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托养服务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托养服务,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体系。

5、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把困难家庭、就业年龄段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作为主要托养服务对象,着力解决好社会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吸纳其他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扩大覆盖面。

二、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尤其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更面临一些现实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特殊的政策保障,家庭负担沉重,生活非常困难。由于精神、智力和身体因素,这类残疾人的就业水平非常低,仅有10%左右,绝大多数残疾人依靠家庭或亲属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致使家庭负担沉重,绝大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而且对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消极的社会影响,出现了“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二是以家庭照料为主的看护方式,既缺少基本的康复技术,又难以享受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大多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由家庭照料,而家庭成员对于康复知识、护理知识和康复措施了解掌握得极少,许多家庭对于这类残疾人采取幽闭、索绑等强制性方式,致使残疾人难以与外界沟通,同时,由于家庭照料的分散性,使得专业的康复机构难以对这些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和智力教育,出现了“智力越来越弱,精神越来越疯”的现象。三是社会危害较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智力残疾和发病期间的精神残疾人,由于思维、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和辨别能力缺失,加上家庭监护能力有限,与其相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智力、精神残疾人在病理状态下,对他人造成危害,如伤害家人致死致伤、纵火、盗窃等,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智力、精神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其他合法权利,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建设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托养服务势在必行。市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市残疾人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对残疾人托养工作的规划、模式及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分析和研究,2008年,市残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全面推进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从2008年8月份出台残疾人托养政策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完成市级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22个,入住机构安养的残疾人800人,托管300人,全市居家托养2529人。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初步解决了部分智力、精神及无自理能力重度残疾人养护问题,解除了残疾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等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和困难。目前,在建新建机构17个,市级财政拨付残疾人托养补贴、机构建设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

三、积极探索实践形成长效机制

残疾人托养服务是一项新的工作业务,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大,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调查研究,争取政策,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一是摸底调查。对全市有托养需求残疾人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按照需安养照料的重度残疾人、需继续进行社会生活能力和简单劳动技能培训的中度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轻度残疾人等情况进行分类,做到各类残疾人底数清楚、托养需求明确,为科学规划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和按照缓急程度分步落实残疾人托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2008年8月5日市残联、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残联教就字〔2008〕83号),对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原则、内容、扶持政策、管理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结合实际科学界定了托养服务模式、标准,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三是边试点边总结。从2008年开始,全市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试点机构建设,市残联根据各区市情况,下达试点机构建设任务,确定有关区市分别完成试点机构建设1-3个。根据试点机构建设过程中的情况,随时进行调研指导,总结经验,完善措施。2009年,由市残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青残联教就字〔2009〕38号),在原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和管理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在扶持政策尤其是机构奖励资金标准上又有所突破。

四是科学规划。为使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地开展,按照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缓急程度和财力状况相结合原则,2009年初对全市2009-2011年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划,对各区市三年内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安养、托管残疾人数量,各级投入资金量等作出了具体安排,使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任务目标明确,推进步骤科学可行。

三、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分类指导,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以专业托养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居家服务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教育培训、工疗农疗、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尽快制定残疾人托养扶持政策,加快托养机构及设施建设。采用新建残疾人托养中心、依托现有养老机构、实施家庭居家安养等多种方式,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项目。为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残联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奖励、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审批程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南区残联聘请特教学校退休教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利用社区提供的场地,建立了市南区残疾人爱心之家托管中心,在三个办事处设立了残疾人托管站点,为近百名就业年龄段的中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集工疗、娱疗、心理康复、社会交往及生活技能训练为内容的托管服务。市北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满足残疾人托养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2009年6月30日正式迁入新址。中心新址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设床位120个,室内环境明亮、宽敞,服务设施完善,卫生间、洗浴间、厨房设计规范,适合残疾人使用;每个房间均配有电视、空调、程控电话洗手盆等生活设施,消防安全、无障碍设施齐全规范,房间及走廊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冬天实行集中供热,为残疾人提供了优越的服务生活环境。四方区广昌残疾人养护中心则发挥医务人员技术力量强、老年人护理专业优势,为老年残疾人、重度无自理能力残疾人提供集养护、康复、治疗、临终关怀为一体安养服务,残疾人养护、康复质量较高。平度市德龙舟残疾人养护中心利用残疾人、老年人康复专业优势,设立基本的医疗康复设施,组织残疾人开展健身、康复、趣味性训练活动,残疾人及亲人满意程度较高;四方区广济精神病残疾人托养中心,利用心理和精神卫生医疗和康复优势,对精神残疾人实施专业化程度较高托养服务。城阳区棘洪滩残疾人托养中心是在原废弃的学校基础上新建的托养机构,除具有生活、康复、工疗、训练用房,还有相当规模的农地、大棚,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培训、工疗、农疗服务。市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博爱中专学校的优势,根据智力、精神残疾人特点和需求,开展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康复和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绘画、撕纸、泥塑、绳编、拼图等)学习培训,开设基础课(语文、数学、计算机等)教育,开展康复训练、体育活动、娱乐律动、特奥活动等项目,改善功能,培养手、脑协调能力。组建了15名学员参与的锣鼓队,18名学员组成特奥足球队。为残疾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分类指导。从残疾人托养模式上分类,有三种方式。安养:为重度、无自理能力的困难残疾人,提供长期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托管:为就业年龄段、贫困并具有一定自理和从业能力的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庇护性就业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引导他们从事简单劳动,为促进残疾人康复、提高生活水平和就业能力创造条件。居家托养:以社区(村)为单位,有组织地为重度困难残疾人实施居家生活服务。从地区财力状况和不同服务水平确定补贴标准。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安养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10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每人每月不高于80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托管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6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40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居家托养补贴,七区按照每人每月不高于300元标准,其中市内四区由市财政负担60%;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由市财政负担30%;五市按每人每月不高于180元标准,其中胶南、胶州、即墨由市财政负担50%;莱西、平度由市财政负担80%。对新建机构奖励,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市内四区每处100万元,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80万元,五市150万元。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市内四区每处60万元,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50万元,五市80万元。

四是服务载体多元化。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分新建和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两种,新建机构又分各级政府或残联主导建设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有居家服务形式和社区(村)有组织站点托管服务形式;也有由区市残联统一残疾人居家服务管理模式,统一服务形式、内容、标准,通过委托家政服务机构或其他组织,建立专业服务队,由社区(村)选聘有爱心和责任心、能贴近残疾人服务的人员或残疾人亲属为养护员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黄岛区残联委托广源残疾人爱心居家家政服务社开展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从社区聘请护理员上门为残疾人提供照料、康复、清洁等服务。主要内容有:每周二次由专职服务员到残疾人家中,为残疾人打扫清洁卫生、进行生活和康复技能训练、交流沟通情感;每月一次为残疾人家庭换洗被套、床单等床上用品;每月上门为残疾人理发一次;每月一次有专兼职服务员为残疾人免费康复医疗服务;一年三次上门进行节日慰问(残疾人生日、春节、中秋节);为残疾人家庭代灌煤气、代购生活用品;对残疾人其他临时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四、规范管理优化服务

第9篇:托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摘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是预研创新总体单位,研发中心综合办公室是中枢管理部门,随着预研创新工作的快速发展,综合管理精细化水平日益成为体现机关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于综合管理之中,有效闭环了工作流程,逐步实现了综合管理的动态管控、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和可量化地考核,显著提升了综合管理科学化水平,为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精细化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

关键词 综合管理;项目管理;科学化

一、综合管理工作的含义

办公室综合管理就是通过组织、沟通、落实、反馈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实现会议、事项、人力、政工和行保工作的综合管理目标。办公室作为中心综合管理和领导的办事机构,工作错综复杂,头绪多,战线长,涉及面广,研发中心办公室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以“规范、高效、协同”为目标,以“小机关、大研发”为理念,体现研发特色,适应研发特点,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依托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以规范的制度流程和夯实的基础数据为抓手,通过高效的工作运行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二、项目管理方法简介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由项目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项目综合集成管理是指为保证项目各项工作能够协调配合而展开的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包括若干专项管理,项目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由于各专项管理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当某项管理活动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起其他管理活动的变化,这时就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协调和统一。

三、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背景和思路

随着研发中心管理模式从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直接管理到逐步接受指导、自主管理的转变,研发中心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必将继续发生很多、很大、很深的变化,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应对,以院本部的调整变化为着力点,大胆探索,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中心健康、快速发展,这也给中心的综合管理机关——办公室的服务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服务保障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亟需探索出一种管理方法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处理繁杂的事务。

为解决中心综合业务管理中面临的制定科学、实用工作计划,覆盖到所有业务和提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地推进任务完成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编制办公室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一本计划”,并实施进程控制:在办公室层面制定节点计划,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及时预警;在班组层面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计划完成人,按日推进实施计划完成;在员工层面领受计划安排,通过日常工作记录卡控制单项工作的输入、汇报、执行、布置、检查、反馈等环节。

四、实施方案和效果

依托Project 工作计划表统筹安排全年工作计划,并将每日的重点工作和临时工作录入工作计划表,便于动态管控和调整工作计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施过程中,在安排编写本岗位、本组工作计划的同时,立足工作实际,着眼未来发展,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亮点工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各项工作安排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每个人的全局把控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培养处理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统筹能力。

通过一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实现了工作计划的程序化管理,有效规避了漏项风险。通过项目管理方法,锻炼了每个人的全局把控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培养处理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统筹能力。

五、创新点

首次将项目管理办法引入综合管理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工作计划表达方式,采用Project 工作计划表编写工作计划;为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参考依据;改变了过去工作计划的随机性和无序性,实现了各项工作的闭环和规范。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