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周朴园的长子精选(九篇)

第1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一、教材分析

(一)解读作品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讲述了“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故事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剧作以“雷雨”为题,一是因为矛盾冲突的高潮发生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雷雨》作为文学样式出现在课本中,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我们要了解人物,就要分析人物的对话独白。为此,我确定了《雷雨》一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通过有感情的阅读,揣摩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内心世界,借以分析周朴园人性的复杂。

课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在这一幕中,戏剧集中展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是本幕乃至整部戏剧的核心人物。两个家庭的悲剧,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的核心都是周朴园。为此,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人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交错,人性复杂。这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课本节选的第二幕前对整个戏剧情节有一个整体了解,并理清本文的主要人物关系。因此,我设计了“导人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环节。

2.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们对整部戏剧剧情和人物关系有了整体的了解,并明确了节选部分的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接下来便进入第二个环节: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周朴园,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对于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周朴园爱不爱侍萍”这一问题展开。这样纵然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文本中研读人物的话语来解读人物形象,但这样得出的“爱”与“不爱”或“也爱也不爱”的结论,显然不能深入周朴园的内心,全面地解读其性格特征。

作家曹禺自己曾经说过:“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透过作者的阐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作者旨在塑造一个“人性复杂”的周朴园。因此,对周朴园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与不爱”去分析,也不能简单地用“资本家贪婪自私”的话语给周朴园贴上阶级属性的标签。

通过对课文节选部分的研读,可以发现其表现的是两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在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是怀念的,而对于眼前“活着的”鲁侍萍却表现出冷酷、严厉的情感态度。应该说,怀念是真实的,冷酷也是真实的。这都是周朴园内心的真实写照,学生们可以在文中找出根据。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诵读的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最能展现人物内心的对话,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解决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怀念,对活着的鲁侍萍却表现出冷酷的一面,该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怀念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填补内心情感的空虚,目的非关爱,而是利己。)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周朴园人性的复杂。

另一个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两人关系特殊,既是父子关系,也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在两人的矛盾冲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们比较容易得出如下结论:作为父亲的周朴园,有温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冷酷;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残忍、狡诈。

3.人物形象总结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分析,学生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周朴园,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自私、冷酷的一面。最后用作家自己的话语作结,定位周朴园形象的特点――人性的复杂。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理清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戏剧《雷雨》。作者是著名剧作家曹禺。(板书课题、作者)《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课本节选的是第二幕。之前的情况,我们来看课题注解①,请一位同学读。(找一位学生阅读课题注解①)

师――课本节选的第二幕,有几个主要人物?主要表现的是谁与谁的矛盾冲突?

明确:主要人物有周朴园、侍萍、鲁大海、周萍和周冲。主要表现的是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

师――还有谁和谁的冲突?

明确:周朴园与鲁大海。

师――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

板书设计:

侍萍

周朴园

鲁大海

(二)分析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周朴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没有认出眼前的侍萍,认为侍萍30年前就死了,周朴园对于“死去的”侍萍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给学生4分钟时间看书)

明确:怀念,愧疚。30年的时间没有忘记;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夏天里关窗;要为她修坟;课本61页相关语段。

师――对于死去的侍萍他是怀念的,但他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竟然就是侍萍。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结合60―63页来回答,引导学生关注60页相关语段)

指导诵读:读出周朴园的复杂的心理――由“温情、惊讶、紧张”到“冷酷、严厉”。

师――对“死的”怀念,对活的冷酷。回头再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该怎样理解?怀念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填补内心情感的空虚,目的非关爱,而是利己。

师――侍萍表明身份后,周朴园由温情到翻脸速度极快,面对侍萍的愤诉,接下来周朴园是怎样对待侍萍的?

明确:劝慰――柔情哄骗――永不相见

师――另一个矛盾冲突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两人关系特殊,既是父子关系,也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在两人的矛盾冲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朴园?

明确:

作为父亲的周朴园:有温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冷酷。知道鲁大海是自己儿子的第一反应不是骨肉亲情,而是儿子罢工反对自己。开除鲁大海。冷酷。

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让江堤出险,警察打死矿工。残忍,狡诈。

(三)总结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

附:课题注解①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作,其中《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相关情节: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并有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娶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在年三十晚上,将刚生下第二个儿子(鲁大海)的梅侍萍赶出门,并强迫留下长子周萍。走投无路的侍萍抱着儿子投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后来,侍萍又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侍萍在济南某校当佣人,鲁贵在周公馆当差,四凤在这里做侍女,鲁大海在周家煤矿当工人。一天,侍萍从济南回来看女儿,被周朴园续娶的太太繁漪叫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周朴园。这时,作为罢工代表的鲁大海也恰好来找周朴园谈判。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教学反思

《雷雨》一课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戏剧知识的匮乏,一节课的时间教授此文颇有一些难度。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在实现长文短教目标上是颇有成效的:

1.课前介绍文体常识,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体特征。

课前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包括戏剧的概念、戏剧的种类、戏剧的几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适合舞台表演、要有戏剧冲突、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戏剧的语言及特色(动作性、个性表现力、抒情性、有潜台词)。

第2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1.(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在周朴园说“那你走错屋子了”后,按常规,鲁侍萍应该退出去,但鲁侍萍不甘心,她想要看看对自己始乱终弃的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到自己时到底会怎样,同时也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周萍,因此带着幻想用情节语言“老爷没有事了”对周朴园进行提醒、暗示,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鲁侍萍对周朴园些许的怀念。

2.(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当周朴园提出要修坟时,侍萍说:“哦,──那用不着了”,意即“那个已经死去的她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并没有死,用不着修坟墓,你别再惺惺作态了”。这无疑又是暗示、提醒,也增加了周朴园的疑惑。

3.(鲁侍萍)……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表语音停顿。鲁侍萍一步步挑明先前两人的生活细节,本想再做提示,但鲁侍萍的话已经让周朴园认识到眼前这个人就是曾经的“侍萍”,他惊慌失措,因而打断了鲁侍萍的话。

4.(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一句舞台说明“徐徐立起”,是写动作;三个“你”字是写语言;三个逗号是表停顿,而破折号是表语音的延长。这逗号,这破折号是无声的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道出了周朴园万分惊恐的窘态。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三十年前就投河“自杀”的旧日情人。侍萍的出现,将危及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怎能不令周朴园惊慌失措,语不成声呢?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的语言,巧妙的逗号和戛然而止的破折号,生动地描绘出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实,可又不得不承认、正视这一现实,而又非常希望这不是现实的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更表现出周朴园因内心的惊恐。而语不成声的情态。自然,这破折号还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二人相认,冤家路窄,后果如何?看客当急不可耐,看个透彻。

5.(周朴园)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语音停顿。“不过”表明周朴园担心鲁侍萍会告诉大家事情真相,从而给自己带来麻烦,因而吞吞吐吐,迟疑,写出了周朴园的担心、恐惧,点出了他伪君子的面目。

6.(鲁侍萍)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语音延长。鲁侍萍提出要见自己亲生的儿子周萍时,是经过了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自己见儿子的要求是提出还是不提出?自己的要求是否会遭得拒绝?破折号形象地把这种矛盾心理表达出来了。

7.(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解析:此处破折号表转换话题。两个破折号反映了周朴园的思索和内心的矛盾:想拒绝,但又怕触怒鲁侍萍;不拒绝,又怕母子见面后惹出是非。因此他暗示鲁侍萍不要暴露自己母亲的身份,以免影响周家的名誉。因为你要见的儿子正在“陪着他的母亲看病”,那么,你是他的什么人?“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那么,你又是谁?在这里,周朴园的话语步步紧逼,迫使侍萍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不是舐犊情深么?假如你想着母子相认,就得掂量掂量付出的代价。“学乖了”的侍萍果然听出了这弦外之音,“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只能把要求放在看看自己“生的孩子”的层面上来。同时这也表现出周朴园的无情:因为没有什么比阻止母子相认更残忍的事了。

8.(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9.(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第3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雷雨》中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当年他对侍萍的爱是真诚的还是利诱的?笔者认为,周朴园有着复杂的性格,当年对侍萍的爱、现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之所以在大年三十夜赶走侍萍,之后又对侍萍充满怀念,是因为她和侍萍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他既不会脱离自己的阶级属性,也不愿丢掉刻骨铭心的爱情。这矛盾的心理和情感最终在与自己阶级属性的斗争中伴随其一生。

关键词:

周朴园 侍萍 怀念 真假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麽可能存在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麽可能在大年三夜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麽会讲出那样无情无意的话呢?

确实,这样的理由不能不令人确信周朴园那满天的怀念与眷恋都是虚假的.然而,周朴园也是一个人,假如我们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去分析,可能会别具止眼.为了钱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这是他作为资本家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是他作为普通人的人性.让时光倒流三十年,我们来讨论当年英俊多情的周大少爷对聪明伶俐,年轻漂亮的侍萍是诱奸还是真心相爱.这里有四个事实可以证明他们当年是真爱.

一.从周萍和大海的出生,从侍萍绣一朵梅花补周朴园衬衣上的破洞等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当年的爱情生活是真 实而和谐的.

二.侍萍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被赶走,未必是周朴园本人完全同意的.因为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说自己不幸遭遇时用"你们逼着我,你们老太太这样的字眼,而不是“你".就连彻底反封建的斗士鲁迅,都未能逃脱母亲赠礼品式的包办婚姻,我们又怎能怪罪身处封建营垒的周朴园不同那个旧制度决裂呢?

三,侍萍在三十年后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言谈举止反照出他们之间曾有的是真情而不是欺诈.侍萍在认出周朴园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一步一步主动亮明身份."他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她说:"朴园,你找侍萍麽?侍萍在这.你不要怕,鲁贵他永远不知道."倘若三十年前他们之间不是真爱而是玩弄,那麽三十年后的重逢就应该是仇人相间分外眼红,侍萍一定渴望撕破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她没有,这就是一个女人---对于爱情.对于初恋的理解.

四.在剧中,周朴园有三次不自觉地拿起侍萍当年的相片观看,并且准备收藏起来以防搬家时丢掉.对于他的这种怀念,许多论者都认为这是周朴园填补自己空虚心灵的需要,是自欺欺人,是又一个"叶公好龙".然而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依当年侍萍被赶走后的情形分析,她是必死无疑的那麽对于一个过世之人的怀念用得着自欺麽?恰恰相反这正表明周朴园 对侍萍的怀恋,对初恋的铭记.

《雷雨》的研究者通常认为,你周朴园不是念念不忘"梅小姐"的麽,那么为何当"梅小姐"站在你面前却又恶语相加呢?你这 难道不是虚伪的"叶公好龙"吗?其实不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意外重逢"是一场爱情与阶级利益的较量,绝非"叶公好龙’所能解释.在这场较量中,周朴园"资本家式的条件反射"是阶级利益高于一切 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认识到,如今周朴园已不是过去只知道谈情说爱的周大少爷.面对突然出现的侍萍,作为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本家,他的"第一反应"必然是他那个阶级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周朴园开始时的绝情是可以预见,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否则他就不叫周朴园了.但绝情不等于无情 ,现实的利益占了上风也并不预示着爱情之花就将永远笼罩于金钱之下.周朴园这个人之所以难于分析,就在于他的矛盾性,他既不能脱离自己的阶级属性,同时也不愿丢掉刻骨铭心的爱情.于是等他冷静下来以后,先是给钱,然后三次不自觉的拿起侍萍当年的相片观看,并在故事的结尾时向周萍和侍萍认了错,留下了侍萍.我们不妨问一下----是什麽原因使得周朴园这样的专制家长也能后悔认错呢?我把它归结为"爱情的力量与复苏的良知".是"铭心的爱情"创造了奇迹,是"复苏的良知"为残忍的周朴园挽回了一点点面子。

综上所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和爱是复杂的,且伴随周朴园的一生(这一点在剧本的尾声中得到了证实)。我们不能因为他冷酷的一面而将他的另一面也全部否定。

参考文献

1、 黄景魁:《现代文学名著评析》 辽宁出版社 1986.5

2、 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3

第4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一、 弃爱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研究人类的爱情时坚持认为“爱情的本质是人的意志行为,这种意志的内核就是用个人的生命完成对另一个人的生命的承诺”。不管周朴园当初是如何的爱梅侍萍,他最终的弃爱是毋庸置疑的。

1.雪夜弃爱

周朴园的弃爱是相当自私和残忍的,他的自私,表现在他从来不为梅侍萍的未来考虑。三十年后周萍表示要和四凤结婚时,蘩漪就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上等人是不可以娶一个下等人为妻的,由此可以想见三十年前即使周朴园愿意娶梅侍萍为妻,他的家长也一定是同样的看法。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周朴园对此无力抗争,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并加以同情,但是,既然不能娶梅侍萍,又为什么还要继续跟她同居并让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呢?这不是只顾自己快乐的自私行为吗?一个未婚少女,生了两个孩子,她的未来会背负多大社会压力,承受多大的精神负担啊!周朴园却丝毫不为她的未来考虑,丝毫不担心她未来悲惨的命运,新人要进门了,就毫不犹豫地将旧人扫地出门,何其残忍!梅侍萍产后才三天,正是女人身体最脆弱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爱人关爱照顾的时候,周朴园却狠心赶她出门。周朴园赶走的不仅是一个梅侍萍,同时弃之不顾的还有自己刚出生三天奄奄一息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周朴园连自己儿子的生死都不管,就这样见死不救,何其自私,何其冷酷!再见之后面对侍萍的质问,周朴园还口口声声地说:“第二个孩子不是被你抱走了吗?”殊不知这个“快死了”的孩子不是“被”梅侍萍主动抱走的,如果这个孩子不是“快死了”,梅侍萍即便想抱走也是抱不走的。周朴园在三十年之后还讲这样的话,我们只能理解为厚颜强词夺理。

2.河边弃爱

周朴园对梅侍萍投河自杀被人救活一事起初并不相信:“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她河边上的衣服”加“绝命书”就让聪明的周朴园相信梅侍萍母子投河身亡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更何况那是他深爱的女子和儿子!周朴园的心真是比冰块还冷,比石头还硬啊!看来梅侍萍的自杀,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应该都不在周朴园的意料之外。试想,一个少女,拖着刚生产才三天的虚弱的身子,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快死的孩子,能往哪儿去呢?她除了自杀之外还有什么路走呢?梅侍萍母子终于死了,死了罢了,一了百了,周朴园终于可以像没事人一样的去迎接新人了。对于这件事情,周朴园提起来却毫无愧疚,轻描淡写地说“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好像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样,三十年之后才问“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由此可见,周朴园这个人多么的自私冷酷,多么的虚伪。

3.相见弃爱

如果说周朴园的“雪夜弃爱”和“河边弃爱”还多少带着一点无奈的话,那么他在与梅侍萍相见时的绝情就是彻彻底底的弃爱了。

当侍萍告诉周朴园“她就在此地,您想见一见她么”时,周朴园明确拒绝了;当侍萍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却表示要“想一想”。其实他真实的想法是想都不用想的,“想一想”只是一句应付的话而已,他是绝不会主动去“帮一帮她”的。

侍萍一点一点有意无意地揭开了真相,结果没有印证周朴园的一片深情,只印证了周朴园的虚伪。侍萍只能活在记忆里,“此情只能成追忆”,他只能把悲悯和怜爱给予“死去”的圣女梅侍萍。而当“死去”的侍萍又“活过来”时,他却把她当作敲诈者厉言责问,并试图用冷冰冰的金钱了结这一段情缘。

当侍萍说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时,周朴园慌忙声明“他(周萍)以为他的母亲是死了的”,明确地告诉侍萍只能“见一见自己的儿子”,而绝不能跟自己的儿子相认。这再次证明在周朴园心目中,侍萍这个梦中“偶像”只能是“虚像”。

二、问梅

既然周朴园彻彻底底的弃爱了,为什么还要打听梅侍萍坟墓的情况呢?不妨通过对周朴园的话语分析,来探究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周朴园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这句话大可玩味。这段话里有两种人,一种是“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一种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在前一句话里,周朴园向“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打听梅侍萍的情况,后一句话却说“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这前后两句话说的是两种人,周朴园不动声色地把“打听”的对象给换了,难怪问过“许多”也问不出个名堂来。聪明的周朴园当然想到了这个明显的漏洞,于是他像是不经意一样将叙述对象给偷换了,并且一厢情愿地将那些人的记忆用“老”“死”“忘”三个字轻轻抹去了。周朴园知道自己故意不问“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而反复问“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会让人生疑,就又加上一句“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来堵这个漏洞,圆这个谎。俗话说要掩饰一个谎言,须得十个谎言,而且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真不了。周朴园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但他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所以他对自己的情感的美化、形象的美化只能是自欺欺人一厢情愿,他对自己冷酷自私的掩饰只能是欲盖弥彰。侍萍一句话就把他吹出的这个五彩斑斓的泡泡戳穿了:“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讯,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你看,侍萍的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与周朴园所言“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刚好相反。一个贫民女子三十年之后还能在家乡找到熟人,而被人称为“周公馆”的大户人家却找不到任何故交旧朋,岂非咄咄怪事!其二,“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前提是“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可是我们这个“老爷”却不是“真的想打听”,更不可能自揭其丑,这就使本来十分容易的事情变得千难万难了。

当然,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次又一次地“问梅”,勾起周朴园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他躲进自己精心构筑的爱情伊甸园里,像嗜毒的人一样用那种定格了的刻骨铭心的旧爱来对自己干涸的心灵进行滋润疗养。他享受那种“生死两茫茫”的特殊感受,“梅”的形象圣洁无比,完美无比,保持着“整齐的牙齿”“深深的笑涡”“静慧的神韵”“高贵的气质”“贤惠”“规矩”的永恒记忆,一旦这个被怀念的对象“复生”,其完美的形象就立马破碎了,就现出了“不贤惠”“不规矩”的原形了,就无法接受了。我们之所以讲周朴园是在“问梅”,而不是“寻梅”,因为他只是问问而已。一是可以自我安慰,安慰自己那颗孤寂的心;一是可以对周萍的身世给一个交代,免得使其成为蘩漪所称的“私生子”。他是绝不会去“寻梅”的,因为那个“梅”就是冷酷自私的他给弄“没”了的,而且他希望那个“梅”就这样永远“没”了的好,让他可以任意美化,从而标榜自己,使自己在世人,特别是妻子儿女面前呈现一个忠贞不渝的“情圣”形象。

弗洛姆指出,人类几乎所有形式的爱都含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了解。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在与侍萍的爱情上,周朴园是冷酷自私的,他始终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困难,而根本没有考虑到侍萍的幸福和命运,他放弃了对侍萍的责任。在他的那种“曾经拥有”中,他最大程度地享受着爱的权利,对于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则毫不考虑,毫不承担。侍萍被赶走之后,他是有愧疚之意的,他是有良心不安的,但周朴园的愧疚是很明显的自我安慰,而没有真诚地为自己的冷酷和自私赎罪的行为。周朴园后来对侍萍的怀念方式,实质是一种假爱。这种假爱最普遍的形式是用“对象代用品”如侍萍的照片、绣梅花和“萍”字的绸衬衣等旧物,来与虚无缥缈的幻象重叠,来使无法实现的爱情梦想成真。由于后来两次婚姻的不幸,周朴园心目中的梅侍萍逐渐幻化为完美的虚像,他沉溺于“曾经拥有”的幻象回味中,并以这种回味为满足。

弗洛姆说:“如果我们只把爱理解为单一的感情,而其中又不做认真的判断和决定的话,我们用什么来支持我们的爱能够能永驻呢?”在周朴园那里,“弃爱”和“问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私和冷酷使他毫不犹豫地对轻而易举得到的爱情弃如敝屣;另一方面,婚姻的屡次失败,真爱的不可再得,使他对过去那些美好时光产生怀念,通过装模作样的“问梅”,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爱情和事业是人生的双翼,对于周朴园来说,爱情就是那折断了的一翼,他要千方百计弥补这个缺憾,他要在方方面面都成为儿子们的榜样,把自己塑造成对事业热爱,对爱情忠贞的“社会上的好人物”。因此他既要“弃爱”,又要“问梅”,上演了一幕表里不一的丑剧。

参考文献

第5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周朴园遇见侍萍后,先后六次询问侍萍的身份:

(1)你是新来的下人?

(2)你――你贵姓?

(3)(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4)(忽然立起)你是谁?

(5)(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6)哦,侍萍!(低声)是你?

第一次是作为一家之主的周朴园使用他惯常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语气发问,这是一次心理平静的正常发问。

第二次是周朴园看到侍萍“很自然地”关窗动作后,似乎感觉到点什么,触发了他对往事的回忆,眼前这个女人和大脑中记忆的印记反复叠印,引起了他的注意。三十年前的那件往事,在周朴园看来是一段丑事,成了他的一桩心病,他怕提起;但两次婚姻的不幸,晚年生活的孤寂,又常常勾起他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故而他谨慎地欲言又止,略略迟疑一下后终于忍不住试探道:“你贵姓?”

第三次:鲁侍萍对第二次问话的答复令周朴园放下心来,当他得知鲁侍萍是江苏无锡人时,既想打听当年梅侍萍离开周家后的真实情况,又恐过去的“丑行”败露,因而他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竭力思考如何引出这个话题,说话吞吞吐吐,反反复复,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稳妥的问法:“梅家的一个小姐……你知道么?”可鲁侍萍接下来的挑明事实,揭穿了周朴园的隐私,鲁侍萍满腔愤恨地痛诉其卑劣行径,刺痛了周朴园的灵魂,他如坐针毡,不由得心惊肉跳,以至汗水涔涔,陷入极度紧张、苦痛状态而无言以对;当鲁侍萍最终挑明“她不是小姐……叫侍萍”时,周朴园在吃惊之余自然会产生疑问:她何以能知道得如此详细?因而惊疑地“抬起头来”重问侍萍:“你姓什么?”

第四次:在侍萍第二次给以“我姓鲁”的肯定回答后,周朴园“喘出一口气”(如果是真记着侍萍,他会失望地叹一口气),他如释重负,又摆出一副仁慈的嘴脸:“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这时看透了周朴园的侍萍倒像一位武林高手在尽情地耍弄着对手,对手刚得喘息又被她提到半空,侍萍告诉他“这个人现在还活着”,这无疑给周朴园当头一棒,三十年来“宁可信其无,不肯信其有”的周朴园坚持依原样布置屋内陈设,显示自己对侍萍的怀念,以求得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道德高尚”的家长的威严,博取社会声望。现在不仅侍萍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几十年社会阅历足以使视名誉、地位、面子高于一切的周朴园明白,这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怎会不惊恐得“忽然立起”,颤抖地发出想探根究底的一问:“你是谁?”这已不是“你姓什么?”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侍萍两次答复姓“鲁”的彻底否定和诘问,是周朴园紧张到极点的情绪外现。

而这时的侍萍情绪也已愤恨到欲罢不甘的境地,她由以守为攻转而主动出击,此时的侍萍倒更像一位外科专家,她要彻底剖开周朴园的最后一层伪装,让他大白于天下:“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老爷,没有事了?”一连串的设问倒让周朴园欲罢不能了。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的回答和“好,你先下去吧”的避而不谈,彻底暴露了他三十年来一直怀念的伪善。

第五次:当侍萍反复“启发”,最终以提及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近乎明说了自己身份后,周朴园如五雷轰顶:除了自己一度最亲近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得这么具体?他神经高度紧张,陷于极度慌乱之中而不知所措,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严密包裹的心房终被剖开,他苦心经营的那道维护自己面子、威严的防线也已土崩瓦解,被打得精疲力竭、晕头转向的周朴园彻底泄气后只能“徐徐立起”,惊恐得不敢正视这一现实,却又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事实,结结巴巴地说道:“哦,你,你,你是――”

第六次:紧接着在得到侍萍的确切答复后,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的台词,不正是他不得不承认却又不愿承认的复杂内心的体现吗?哪有他自我标榜的三十年来一直日思夜想的半点踪影了呢!否则不该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的惊喜吗?由此可见,周朴园三十年来对侍萍的怀念即使如他所说是真的,也是出于自身掩饰过去罪孽、填补空虚心灵、美化伪善形象的需要,完全是自私的。

第6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关键词:悲剧 家庭悲剧 《雷雨》 周朴园

话剧《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从其诞生之初,人们便将其划归为一出悲剧。它描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出过去种种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其中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他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道德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各种悲剧的根源。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这两条线索又通过鲁侍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只简单分析一下周朴园的家庭悲剧。作为《雷雨》里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他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意味,时时处处维护自己所坚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礼教。在周家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他的意愿,按照他的安排来生活,为了维护所谓“圆满的、有秩序的”家庭,他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周朴园表面上看来光鲜亮丽,高大威严,实际上它却是最孤独、最无助的一个人物。他理想中的妻子应该如三十年前的鲁侍萍那样,性格温顺,完全听从他的摆布。少爷爱上了老妈子的女儿,霸占了她,让她给他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并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她和她怀中那个出生仅三天、奄奄一息的孩子赶出家门,只因为他要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过门。鲁侍萍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可她没有反抗这不公平的命运,而是选择抱着孩子投河自尽,但被人救起,后嫁给鲁贵,生下了重蹈自己覆辙的女儿四凤。如果说三十年前是懦弱毁了周朴园的幸福,那么三十年后是自私、冷酷、势力导致了他的痛苦。这三十年,周家所有的家具和摆设都还像鲁侍萍在时一样,侍萍的生日每年他都还记得,甚至保留了鲁侍萍在时的生活习惯,一切都照着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吗?三十年后,不公平的命使鲁侍萍再次踏进周公馆的大门。当鲁侍萍活生生地站在周朴园面前的时候,当这一对老情人四目相对的时候,没有“执手相看泪眼”,也没有嘘寒问暖,更没有旧情复燃。周朴园内心的恐惧、自私、虚伪压倒了欣喜,他心中对鲁侍萍残存的一点点爱情迅速土崩瓦解,他迅速带上自己资本家的面具,用伪善的表情来迎接鲁侍萍。他一生仅有的一点点真挚的情感化为虚无,他的形象彻底被黑暗的社会吞没。

周朴园的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如他所愿般幸福美满呢?他的第一任妻子抑郁而终,他的第二任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她不愿屈从于周朴园这个封建君主为自己安排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起来舒适安逸的阔太太的生活。她似一头困兽,被困在冰冷的牢笼里。她需要自由的天地,需要炽热的爱,可这个冰冷的、阴森的家什么都给不了她。剧本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繁漪拒绝后,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繁漪请求留到晚上再喝。可周朴园却步步紧逼,让大儿子周萍跪着劝繁漪喝药。繁漪只得认输,喝下她命运的毒药。这一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周朴园的冷漠、专制、自私、残忍。难道他一点都不爱繁漪吗?不!他爱繁漪,他爱繁漪给他带来的“圆满”的家庭,他爱繁漪给他带来的权势,他爱繁漪给他带来的利益。但他却始终得不到繁漪的爱。他从不曾给过繁漪真正的爱,又怎么能从繁漪那里得到平等的爱情呢?他不是不关心繁漪,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威信。正是这种郁闷的、淡漠的家庭氛围慢慢地把繁漪“磨成一个石头样的死人”。这个在压抑中痛苦万分的女人,最终把家庭推向了家破人亡的境地。

这个周公馆真如周朴园所极力维护的那样圆满吗?这个封建樊笼里偏偏发生了违背人伦的事情。一是母子。周朴园的妻子繁漪由于忍受不了他的独断专横,不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周萍,将自己推上了“妻子不像妻子,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境地。十八年无爱的婚姻与丈夫的威压,已经使她的性格完全扭曲,让她爱上了自己不该爱的人。这段不伦之恋在周朴园的眼皮底下存在了三年的时间,可他竟然毫不知情,仍然维持着与繁漪名义上的夫妻关系。二是兄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亲生儿子周萍爱上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并且与之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让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很显然,在主仆、父子、夫妻关系上,他身边的人不断挑战着他的权威,将他所有理想的圆满统统打破了。周朴园是这一出家庭悲剧的主角,也是这一幕幕家庭悲剧的导演。正如作者曹禺自己所说:“周朴园这个人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的程度。”

第7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关键词:雷雨 爱情 命运 悲剧 意义

《雷雨》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的家庭为代表的封建色彩浓郁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对这种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的残酷和腐败的真切感受和认识可以说大部分根源于曹禺的现实家庭生活。

曹禺的父亲与当时天津一个显赫的封建官僚买办大家庭——周学熙家关系密切。周学熙是周家最著名的人物,1912年在袁世凯政府里当财政总长,曾参加袁世凯同五国银行签订借款25000000镑的卖国借款合同。但周仍依恃和利用袁世凯的势力进行工业投资,在河北及天津形成了一个以周学熙为首的工业财团,由于曹禺的父亲也是这个财团的人物,虽然投资不多,但和周学熙的一位兄弟有较多的诗文交往,加上经济联系,于是就和周学熙关系比较密切。曹禺也因此有许多机会接触和观察这个官僚买办家庭的生活,了解这个大家庭的许多人和事,甚至实现这个财团兴衰荣枯的变迁。从周家及自己 的家庭这样的封建买办家庭生活,曹禺感受到了封建制度的黑暗,燃起了憎恨旧社会的火炽般的激情。当然,曹禺也通过对这些人和事的了解,打开了他后来进行创作的生活源泉。所以曹禺曾说过:“我这里所说的生活,不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工农兵的斗争生活,而是我那时所接触所了解到的生活 。我对自己作品里所写到的人和事是非常熟悉的。我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看到过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氓;《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的多了,有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因此,我所写的就是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

1934年《雷雨》的问世,立即以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震动剧场,引起强烈的 社会反响。从此宣告了一位杰出的剧作家的诞生。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的思考或理性评价寄寓于形象的塑造和雷雨本身的重大意义之中。

《雷雨》激烈地“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怒”,无情地抨击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燃烧着令人惊醒的思想烈火,而这一切上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并不是靠剧中人或作者空喊出来的,完全是透过对人物性格的活灵活现的精心刻画而显示出来的。

全剧共塑造了八个人物,几乎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周朴园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资本家形象。他们建立的家庭是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家庭,是一个具有强烈封建性的黑暗王国,他本人同这个封建家庭的传统道德、窗台秩序有着深刻内在联系,所以他竭力维护封建大家庭的秩序。不仅他身上散发着封建遗老的臭味,就是他的发家史也带着封建盘削的血腥味。在家庭里他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暴君,他的话就是法律,就是命令,任何人不得违抗。他一登场正值自己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一起,请看他逼迫蘩漪吃药: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 (端着药碗发颤)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你说什么?

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爸爸的话吧, 爸爸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蘩漪 (恳切地)留着我晚上和不成吗?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替孩子想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 ,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蘩漪 (望望周朴园,有望望周萍,端起药又放下)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 (走至蘩漪前,向周朴园,求恕地)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着蘩漪;蘩漪泪痕满面。周冲气的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要向下跪。

蘩漪 (望着周萍,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饭厅跑下)

通过这段细节的描写,便勾画出周朴园的极端冷酷、专横、威严的封建家长的面孔。全剧中蘩漪同周朴园的反复较量,实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注意同资产阶级个性主义的斗争,是一场封建家长统治的新女性反统治的斗争,从而更加暴露出周朴园身上的封建性特征和自私、专横的心思以及维护封建秩序的顽固性。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性格方面,周朴园还具有突出的特点,一是资产阶级的买办性。周朴园虽然出生于封建家庭,同封建思想有很深的血缘关系,但是他曾到德国留过学,受过资产阶级教育,尊敬追逐过时髦的社会思潮。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上是一个“有体面”的人物,是一个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并在政治上和反动当局有联系,增借助武装警察开枪打死工人。这一切表明他不仅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暴君,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反动性、买办性的资本家。二是他的伪善性。周朴园的伪善性突出的体现在他对侍萍的态度上,据他自己表白,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侍萍,每年四月十八日为她做生日,一切都照着她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甚至屋里的家具都是从前侍萍所喜欢的旧物,他穿衣服爱穿侍萍缝洗过的,并想“梅小姐”休整坟墓。。。。。这正所谓“深情缱绻”,朝夕怀念;但是当侍萍真的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立即换了一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面孔,活生生地暴露出他的伪善性。而周朴园作为这个封建家庭的一家之主,对于周萍与蘩漪的爱情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可以这么说,他是造成周萍与蘩漪主观上的爱情和客观上的关系的主要责任人,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蘩漪是《雷雨》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

,真正具有“雷雨”的性格。曹禺对这一形象的创作初衷是这样:“蘩漪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路,她抓着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她到死亡。在《雷雨》里,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正当她青春年少,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的时候,她屈从于父母之命,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成了周家的主妇。她不爱周朴园,周朴园也不爱她,她们的关系仅仅是“生了冲儿”。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莫大的不幸与悲哀! 在这个寂寞枯淡、可以闷死人的家中,度过了十八年沉重的笼中生活,她蓬勃的生机渐渐消失,变成对死亡的等待。因而在这一个漫长恐怖的过程中,她得孤独、脆弱而且乖巧。以至于周朴园说她:“精神失常”了。直到周萍出现并闯入她的生活,使她死灰般的心又燃烧起来,她把性命、名誉统统交给周萍,把一切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拼尽了 全力要逃脱这“残酷的井”,对周萍"你不能看见了新世界就一个人跑“。但同样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畸形家庭中的周萍是不值得她爱和牺牲的。因而压抑的愤懑终于爆发出来,她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与周萍的对话中:“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父同你们的好父亲,背地里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就象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的我!

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可以说是“雷雨”的化身,操纵着表层结构中的矛盾冲突,整个剧本的动力。正是她的所作所为,使得周萍、四凤的追求失败了,也使侍萍与周朴园之间一段悲剧根源被发掘出来,打乱原来的局面,完成了这出悲剧。她要周萍陪伴自己,但她要求的并不是仅仅周萍。她是一个外形沉静,可“爱起你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你烧毁”的女子,她被周朴园软禁在这个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周公馆里,整整十八年。寂寞枯淡的生活,沉重窒息的空气,闷得她透不过气。封建社会的势权,周朴园家庭绝对权威独裁,使得繁漪的生存理想与现实相悖,人性的本能追求被压抑的生活使得她的存在也以一出悲剧的形式出现——她已不存在什么希望,只安安静静等待死亡到来。

从乡间跑来的年轻人周萍,以他的热情,他的欲望,使繁漪这株即将枯死的奇花得到了点滴雨露的滋润,逐渐有了生气。她按自己的性格爱了,把生命、名誉,整个交给了周萍。周萍毕竟不是周朴园,他犹豫怯弱,胆小怕事,决不是值得繁漪爱,值得为他牺牲的人。周萍作为周公馆的大少爷,他受过“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洗礼,不满于父亲的专横与不尊重女性,他与后母的也是个性解放的一种要求,但是周朴园的衣钵传人,例子竭力想做周朴园所代表的那个社会和阶级的忠臣都孝子。基于这一立场,他作了周朴园的肖子,奉命唯谨,无限恭顺,周朴园的一言一动,他几乎都无条件地赞成。他爱上了四凤,竭力想逃出周公馆,中断与繁漪的关系,只是对繁漪的变心,还有他惧怕的心里在起着作用:他害怕与繁漪的关系张扬开去,不容于父亲,不容于社会舆论,不容于整个统治势力。

周萍不敢与周朴园及其代表的社会力量决裂,遵循封建社会所谓的“良心”,但“良心与怯懦是同一回事”(王尔德)。他的怯懦,违背、负了繁漪,自身也陷入了一种最为尴尬的境地,三十年来的寄生生活,他成了具有空形的废物,地主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消磨了他年轻人的朝气和雄心,对父亲对社会曾有的某种程度的仇恨和不满,只能变为尊敬与恭顺,但他要逃离这个家庭,去寻求一种新的,较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无法忍受这种生存环境的折磨。

可繁漪是不允许周萍摆脱这一生存的悲境的,她的性格雷雨般爆发去追求个性的解放,“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的欺侮”。这个带着新思想的女性不可能轻易放弃了斗争。但她毕竟是地主阶级中的一员,作为个人主义者她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自己的儿子被拉出来借以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结合;鲁贵是四凤的父亲便必不能留在周家;周萍只能陪伴她,她也会安于虚伪和欺骗的不自然关系而不起来反抗。于是,每个人人性的追求都在被自己的地位,被彼此间复杂的关系,相互遏制、损害了,陷入了生存的悲剧。 ”

总之,蘩漪是一位受到新思潮感染,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资产阶级女性,她热情任性而又孤独脆弱。周家与世隔绝修道院的生活给她内心带来及度的痛苦。她与周萍的不正当关系是她对周朴园封建家庭统治的反抗,然而她的悲剧就在与她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周萍——周朴园的“孝子”身上。作者的刻削自如的雕塑家的笔法,刻画出她那种特有阴鸷、乖戾、极端的性格。她的一生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说明了在当时追求自由与爱情,即便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也是不可能的。

周萍是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大少爷,他是他父亲年轻时候的影子,但比他父亲更怯弱无能,颓唐不振,更具有寄生性和依赖性。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也作为周朴园形象的丰富和补充,进一步表现出资产阶级的精神崩溃和道德堕落。鲁侍萍、都是旧社会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鲁侍萍是一位善良正直、不畏全市的下层妇女,她憎恶周家,但把自己所受的苦难归结于命运;纯朴善良,对黑暗现实的无知只能使她重蹈母亲的覆辙。卢大海作为早期工人阶级的形象,他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反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与之对立的上层社会在风雨飘摇中必然走向崩溃的危机,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8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关键词】《雷雨》;双关;艺术;戏剧;潜台词

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12-02

传统修辞学将双关定义为:利用语音和语义条件,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双关不仅包括话语的表层含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隐藏含义,我们称之为言外之意。《雷雨》中大量使用双关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表现语言的隐含内容,使台词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之作。这部作品被一代又一代读者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其奥秘之一就在于它的语言双关艺术。剧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艺术创作技巧,创造双关性的戏剧情境,让人物在心理的错位中展开对话,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和情感,产生了戏剧性的诗学效果。

一、刻画人物形象

双关的巧妙运用,能够突出人物性格,进一步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繁漪在《雷雨》中是一位与周朴园直接对立,而且在思想上明确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代表。她在最好的年龄在周公馆过了18年的苦闷生活,因此她蓄满了受压抑的力。她用“炽热的心”,大胆地追求周萍的爱情,成为关系的主角,以“雷雨”式的爆发力绝望地反抗,摧毁了看似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同时也毁灭了她自己。剧本中通过台词的双关手法,人物的矛盾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剧中四凤给繁漪端来一碗药,繁漪对四凤幽幽怨怨地说:“这些年的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苦药”“喝够”表层含义似乎是指这么多年她被周朴园逼着喝了许多难喝的药。然而双关之义则是指她在周公馆受够了郁闷和痛苦。从这句台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心中蓄满了反抗的力,为后来她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还有一段,周萍为了摆脱繁漪,决定离家去矿上工作。临走前繁漪质问周萍:“我怕你是胆小吧?”,周萍:“怎么讲”。繁漪道:“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闹过鬼”有着明确的双关暗示,指的是她们之间曾发生过的关系。为了周萍,繁漪这些年来,妻子不像妻子,母亲不像母亲,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双关之义精妙地把繁漪心中的苦楚及想要留下周萍,对周萍饱含爱意的情感世界展露无遗。

另外,剧中另外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鲁侍萍,她是一个沉默坚强的女人,默默承受着艰难的命运。三十年前她和周朴园生下大儿子周萍,没想到三十年后命运弄人,她的两个儿子竟然怒目相对。《雷雨》第二幕鲁大海被周萍打的一段对话中鲁侍萍激动地对周萍说道:“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在语音上,“萍”和“凭”相似,由此产生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效果。“你是萍,――”此处通过停顿,暗含之意是:你是萍儿,我是你的母亲啊!30年后再见分别多年的大儿子,鲁侍萍难掩心中的激动和欢喜,特别想与他相认,但是鲁侍萍又理智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周萍现在是天壤之别,而且当时的情景,周萍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母子也无法相认,迟疑片刻之后,鲁侍萍马上转移到现实的语境中,转而反问,你凭什么打我儿子?两个“凭”字之间的停顿产生了戏剧性的诗学效果,充分展现了鲁侍萍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一方面是30年未见的大儿子无法相认,另一方面是周萍和鲁大海之间的兄弟相残,通过一句台词的双关效果,这样一个无奈,可怜,绝望的老母亲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推进戏剧高潮

戏剧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的开展直接导致了戏剧高潮,它是戏剧的生命。《雷雨》中戏剧台词的双关之义在戏剧冲突开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幕结尾处周朴园和周萍之间有一段对话,周朴园对周萍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周萍本以为是自己和后母周繁漪之间的私情被父亲知道了,有些“惊”。周朴园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周朴园讲话的“低声”,说话中间的停顿,以及最后的反问语气,使周萍“失措”,他进一步确认周朴园讲的“对不起父亲并且对不起母亲的事情”就是自己和后母周繁漪之间的私情。周朴园进而再给出明示信息,“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当着人谈这件事,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的“这件事”,“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让周萍“更惊恐”,根据这些进一步信息,周萍更加确信父亲周朴园说的这件事的确是自己和后母周繁漪之间的私情。周朴园第四次给出明示信息,直接表明了他想表达的这件事的内涵,即“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这让受话者周萍“舒了一口气”,原来自己理解错了。这种由于特定语境而产生的语义双关真是妙不可言,转瞬之间产生惊天骇浪的效果,周萍内心情绪大起大落,剧情扣人心弦。周萍在这场戏中,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对其之后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者,繁漪和四凤有一段看似是关于天气的对话,也巧妙的通过双关进一步深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繁漪不经意地说道:“怎么,楼下也这么热”。四凤忙接道:“是了,闷得很。一早晨乌云就布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繁漪接着说道:“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热极了,闷极了,这日子真过不下去了!”最后她望了望窗外,自语道:“现在风就要起来了!”繁漪在对话中反复强调了天气的“闷热”,所有对话的显性意义都是在描述天气,但是虽然天气有些闷热,却还不至于达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程度。然而繁漪却说:“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并且还觉得“这日子真过不下去了”。这里面的真正含义,显然不是单指自然界的气候而言的。而是繁漪觉得周公馆让她“闷热”。这里的“闷热”双关之义是指周公馆在封建专制独裁者周朴园的统治下的那种死气沉沉令人喘不过起来的氛围。最后繁漪自言自语地说了句:“现在风就要起来了”,这里的“风”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天空中的暴风雨,而实质上讲的是周鲁两家即将面临的如暴风雨般的悲剧和危机,具有暗示作用。这段对话台词双关的运用为进一步深化戏剧冲突,推进戏剧高潮做了铺垫。

第四幕中周朴园,繁漪,侍萍的一段对话同样也使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第四幕中,繁漪倨傲地对周朴园说道:“我请你见你的好亲戚”,双关的隐含之意是让周朴园认认侍萍这个亲家,四凤这个儿媳妇。繁漪又对周萍道:“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这里,繁漪想表达的意思是让周萍给侍萍这个岳母叩头。但是我们其实知道,侍萍本来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跟这个妈叩头”一语双关,妙不可言。剧本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已经明了,矛盾冲突达到顶峰,周朴园认出侍萍,并当众揭露侍萍的身份,悲剧到来,戏剧达到高潮。

三、升华戏剧主题

《雷雨》讲述的不仅是所有人人生的大悲剧,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大悲剧,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伪善的家长周浦园,为爱痴狂的女人繁漪,痛悔这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周萍,热情,单纯的青年周冲,连着整个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无论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最后一起走向毁灭,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一夜间解体。曹禺以飓风暴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压抑的愤懑。作品中双关艺术技巧的使用完美地升华了戏剧主题,充分展现了个人的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

第四幕中,当繁漪知道自己深爱的人要带着四凤私奔的时候,她气急败坏,毫无理智地叫来了自己的儿子周冲,她本以为自己的儿子会像自己一样据理力争,为自己出口气,但是周冲说“只要四凤愿意,我没有一句话可说”的态度让她失望至极。她气愤地对自己的儿子说道:“你真是糊涂虫,没有一点生气的,你还是你父亲养的,你父亲的小绵羊。”双关之义则是“你不是我的儿子,你没有一点勇气追求你想要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繁漪是一位勇于追求和反抗的女性。由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切的活着”。仅仅是这样简单的几句台词,通过双关的手法,繁漪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呼之欲出,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样一位新时代女性的命运悲剧。

另外,在得知周冲和四凤触电而亡之后,周朴园,侍萍和繁漪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此时鲁大海又吵着与周家仆人打架。周朴园在得知鲁大海跑了以后赶紧让人去追,最后哀伤的自语道:“我已经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字面之意是:自己有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一个了,不能再死第二个了。双关的隐含之意是他想争取认回鲁大海这个一直流浪在外的儿子,不希望他“跑了”。此时枪声从书房传来,此处也呼应了周萍自杀,周朴园最不想发生的事情,第二个儿子也死了。这里我们看到了当周家矛盾爆发经历狂风暴雨般地毁灭时,作为封建家长的周朴园自食恶果,看着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死去,深化了封建大家庭毁灭的主题。

曹禺在《雷雨》中巧妙地设计、创造了一系列双关性的台词。这些双关性的戏剧性台词表现出了戏剧语言自身蕴含的巨大张力,对于剧中刻画人物形象,推进戏剧高潮,升华戏剧主题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雷雨》台词的双关性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读懂人物语言,把握戏剧人物形象,解析戏剧张力,提高我们对剧本的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钱谷融.《雷雨》人物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陈以芳.漫谈《雷雨》对话的语言魅力[J].鄂西大学学报,1987(1).

[5]吴彦谋.从潜台词看《雷雨》的艺术魅力[J].琼州大学学报,2006(3).

第9篇:周朴园的长子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79-02

摘 要 剧本虽然从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关键词 赏析; 主题; 人物; 情节

1 《雷雨》的主题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更可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剧本虽然从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2 《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 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 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3 情节、人物赏析

开幕之后,我们看到“在周宅的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着矮几上的银烟具”。这一场很长,其中穿插着鲁大海的上场和周冲的过场。作者在这第一场中,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鲁贵用威吓哄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这一动作,表现了鲜明的父女两人的不同性格, 而从性格的矛盾中,生动地交代了许多幕前情节。他在交代这些幕前情节时,没有脱离人物的性格,而将叙述和动作结合起来,这就使人不会感到沉闷,而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步引导到戏剧冲突的中心。

曹禺在这以后的几个场面中,一方面迅速发展矛盾冲突,一方面继续交代前情。《雷雨》 既以描写这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为主,作者就首先要着重表现四凤和繁漪、繁漪和周萍以及周朴园和繁漪之间的矛盾。周萍明天要离家到矿上去做事,这就使得早已存在的复杂矛盾更加尖锐化和表面化,而四凤和繁漪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关于周萍明天要走这一情节,曹禺并不用简单的方法随便加以叙述,而是在四凤和繁漪的场面中结合人物的内心活动交代出来的,这就增强了戏剧的效果。繁漪是主妇而四凤是使女,但是两人都爱周萍,繁漪分明怀着敌意可又不便露出声色,因此吞吞吐吐地追问,而四凤却兢兢业业地故意回避,这是一场充满内心动作的戏,十分耐人寻味。

周朴园以一个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曹禺从侧面描写他忙着会客,暗示他正在设法对付工潮,所以等他上场以后,就谈到矿上已经复工,鲁大海已被开除。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周朴园对家庭的专制统治和对工人的残酷手段,因而使得戏剧动作更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戏剧动作在第二幕迅速发展。在侍萍上场以前,作者先写周萍和四凤之间以及周萍和繁漪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她在更加紧张的气氛中出现,形成一触即发之势。而侍萍的出现,使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复杂。在“现在的戏剧”开幕之后,通过侍萍揭开了“过去的戏剧”的帷幕, 两者交织起来,戏剧动作于是逐步推向总的高潮。在这过程中,周朴园的罪恶彻底被揭发,我们还看到了由于他的罪恶,侍萍和四凤无辜遭受了悲惨的命运。曹禺在穿插侍萍这条线索时,在结构上显然是采用了希腊悲剧家所惯用的形式——“发现”和“突转”。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