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物理概念教学精选(九篇)

物理概念教学

第1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一、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概念就是概念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联系物理基础知识的纽带,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力、加速度、速度、能、场等,这类概念的要求比较高,要多花力气多给课时,多安排实验,多做练习。使学生能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小车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最终停止这些事实出发,逐步分析,分析结果突出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是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这一本质。然后推测: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到外力作用,速度不会变化,仍能保持直线运动。从而推出物体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第2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 新课程 效果

一、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物理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1、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2、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二、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1、 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休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休,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一是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二是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三是适当引入物理学史,让学生感知物理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物理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物理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物理学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物理新课标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物理概念的教学应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在静电场的教学中许多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学习,如"点电荷"概念可将生长点建立在"质点"上、电势能生长在重力势能之上。在生成显性的知识同时,也生成了隐性的知识──思维。

生成性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进行如下的概念变化:在大量的物理事件中建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体竖直上抛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受力改变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前概念,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建立了加速度概念和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后,促使学生建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概念变化和重建中对力的理解呈螺旋上升。

3、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第3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一、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

磁悬浮列车以120m/s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

铅球运动员掷出的铅球在0.2秒内速度可由零增加到17m/s,

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接着给出下列案例:

①、1与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②、2与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③、2与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是:①运动物体有速度,②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③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

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

①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②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少?

让学生感受,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还需要另一个因素: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

三、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 ,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学生多数能猜测加速度a= 。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四、循序渐进全方位认识概念

第4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教学模式 研究

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人们认识物理规律的起点,是探索物理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去尾,取其表而略其质;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把概念孤立起来。这种教法的结果,使学生对概念只会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演示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根据:实验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像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一个新颖的、明显的信号比常规的信号将更宜于记忆和提取。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导体的电阻”时 ,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让学生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U/I是一个恒量;换另一个导体做同样的实验,学生又会发现U/I仍是一个恒量;但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个恒量。由实验知:对任一导体,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比值为一恒量,用R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了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发现,导体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同,也就是说电流通过两导体的难易程度不同,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U/I的值越大,电流越难通过。于是得到结论: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

二.“理想实验――探究”模式

方法论依据:在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在实际实验的基础上,排除实际实验中影响物理过程的诸多次要因素后实现“理想实验”,通过理想实验分析物理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更本质的东西,以此获得新的物理概念。理想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理想实验分析实验归纳特征 定义概念概念应用。如:讲“电场强度”时,从“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引入“电场”概念。那么,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的力的性质如何?如何确定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为例,设想用“检验电荷”进行试探,进行理想实验。发现不管条件怎么变,在电场中同一点,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电量q之比总是相同,并且与检验电荷的性质无关,而只与电场的性质有关。物理学中就可以用F/q来反映电场对电荷作用的性质,命名为“电场强度”。

三.“设计问题――推理”模式

方法论依据: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的实质内容及其组织形式,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概念的悬挂点,使新概念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中逐步习得。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温习旧知识推理归纳 定义概念概念运用。如:讲“感应电动势”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复习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的概念,知道闭合回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有电动势。闭合电路中提供电动势的装置是电源。法拉第通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也会产生电流。我们把此时的电流叫感应电流。虽然回路中没有电源,但根据有电流的条件可知肯定有电动势,把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就定义叫感应电动势。并进一步的得出感应电动势的公式。

四.“物理学史――归纳”模式

方法论依据: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物理概念,只有了解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第5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实验是物理的特征,也是物理教学的生命.很大一部分物理概念的教学需要借助实验演示,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剖析实验本质后得以顺利引入.同时,借助实验,学生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记忆.例如,在教学弹力的概念时,教师首先演示小车在被拉伸或被压缩的弹簧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实验,学生自然发现弹簧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发生力的作用;再借助弯曲的弹簧片将粉笔头弹出去,总结得出在物体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使之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的概念.

二、类比导入,水到渠成

类比是物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对比,从而发现知识的异同,尤其是物理概念,我们要教给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在类比中实现思维的过渡,在类比中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引出电势能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熟悉的重力势能类比;在教学电场概念的时候,与磁场概念进行类比;将电流与水流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电流的概念;将抽象的电压与学生直观感觉到的水压进行类比.在这样的类比中,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建立新概念,既水到渠成,又容易理解。

三、设疑促思,深化概念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给学生制造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对物理概念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全反射的概念时,我将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学生观察到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了,而反射光线的强度变强了.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现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的现象?学生仔细思考后,都试图通过一句准确的语言阐述这一现象,教师在学生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全反射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理解了全反射的本质.

四、原有知识,丰富拓展

物理学科的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之间相辅相成.同样,物理概念的建立也大多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巧妙得出新概念,理解新概念.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旧知识的作用,帮助他们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如在教学能量概念时,可以事先借助初中阶段学过的对能量的粗浅认识: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讨论如何定量确定能量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能量的变化,从而再借助列举事例,讨论分析得出能量的准确概念.

五、物理学史,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形成了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会自觉主动地锁定注意,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去探究新知.物理学是一门神奇而又充满趣味的学科,其探索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在探索宇宙万物的过程中,有许多能引发学生昂扬激情的趣闻轶事,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丰富外延,曲径通幽

物理概念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对物理本质的高度概括,而越是高度概括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越大、越不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概念外延的拓展入手,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来理解认识概念.如力的概念,本身抽象空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从人对物体,然后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压、拉、提等作用,借助这些外延,引导学生拓展,从而总结提炼出力的概念,学生有了这样的外延基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七、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第6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一、中专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现状

1.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及原有概念不牢固的影响

在物理学中,某些概念的建立过程,涉及到比较抽象而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理解它们,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初中升中专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在他们学习接受某些概念时,便感到十分困难。此外,原有概念不清,掌握理解不牢,新的概念就很难形成。例如,若功的概念不清,就无法接受功率;没有速度的理解,也就很难谈动能、动量等概念。

2.生活体验形成的不科学概念的误导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早已置身于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之中,随着年龄的递增,他们已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知识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毕竟没有进行科学的探究,这些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如摩擦力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阻力,所以,自然就会形成摩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这样的概念;由于有这样生活体验的误导干扰,给正确概念的形成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3.生活经历浅、感性知识不足造成的困难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得越多,对问题就越易理解,可是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他们的感性认识也相对不足。因此,在让他们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不设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很难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如电磁感应现象,要理解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由演示实验给出,通过多种类型的实验,尤其是学生亲自动手而形成的概念更趋于准确,印象更为深刻。

二、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1.概念教学手段应灵活多变,注重实用性

针对中专层次学生在接受概念时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实用性。如,演示实验是目前较好的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使之对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图像,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浅、对必要客观事物认识不足,同时其具有直观性,对于学生理解并形成一些抽象概念是很有帮助的,像机械振动共振、电磁感应等概念都可采用此种方法。另外,有些概念是一些纯理论的和抽象的,它不是单单通过感性材料就可以堆积起来,而往往是在反映事物的客观性质或一些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上述接受概念的困难,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课堂讨论方法,这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这样做法实际上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巧妙利用实验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时,学生对“物理做圆周运动必然存在向心力,失去向心力物体将做离心运动”感到难以解释。教师可设计如下方案:几组学生,每两人一组手拉手,一个人站在原地旋转,另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围绕他做圆周运动。问其感觉,做圆周运动的学生说收到拉力,且拉力的方向指向原地旋转的学生。重复上述表演,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请原地的学生转动的学生松开手,做圆周运动的学生不再做圆周运动而是向某一方向跑去,做离心运动。实验之后,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

第7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物理概念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也涉及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通过列举事实进行概念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和物理概念相关,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物理概念,可以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惯性”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坐公交车的经历帮助他们理解“公交车启动的时候,人会向后仰,刹车的时候,人会向前倾”的现象。这样学生就能理解“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再如,在讲授“质点”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概念,简单地说质点就是忽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计其质量的点。然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将其看着是质点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进行举例,使质点的说法形象化。我们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因此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停地发生变化,如果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5×108km,而地球的直径只有1.3×104km,还不到它与太阳距离的万分之一。这就是说如果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由于地球运动而引起地球上面物体运动存在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即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地球看成一个质点。但是如果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就不能忽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它看成一个质点。又如,行驶在轨道上面的火车,它的内部结构很复杂,特别是发动机、传动机构等的运动,但如果只研究整列火车的运动,就不需要考虑火车的内部运动,而把火车看成一个质点在运动。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二、通过物理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通过实验演示相关物理现象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学习“弹力”时,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学生对用手拉橡皮筋或者用手压弹簧有较好的感性认识。但是如果用手压铁块、玻璃瓶或者其他比较坚硬的物体,它们也会发生形变吗?这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水平的桌子上,放两个平行平面镜,将一束激光射到一个平面镜M上,就会看到光被反射到墙上形成光斑。如果用力压桌子,桌子就会发生形变,墙上的光斑就会发生移动,用力越大,光斑移动越显著,不压桌子后,光斑又恢复原位。通过这些感性材料,让学生亲眼看到坚硬物体也会发生形变,知道了“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总之,教师要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和抽象的物理概念产生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通过类比进行概念教学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抽象、难以理解的,但是可以利用类比法进行讲授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教授电源的作用时,可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从而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这是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也没有其他实验或者工具能够直观展示整个过程,单纯讲解、分析,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如果利用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类比,就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源的作用。

通过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也就容易理解电压的概念及作用。

四、结语

总之,优化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旨在以最少(时间、精力、物力)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效果、质量)。当然,这种优化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进行的,应遵循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尽量去优化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淳,郭定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第8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到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物理概念是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使这门学科应用于实践。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是进行正确推理和判断的基础。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牢固地、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技能,就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而培养各种能力。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很大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不论从掌握物理知识还是从发展能力来看,都必须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物理概念的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如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等。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中学和中专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

当然,直观教学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在联系,它只能是认识的开端。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时,应根据有关概念,选择本质联系明显的,包括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如果不注意选择,那么所用材料就很可能是一些零碎不全的东西,这就很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加强直观教学,除了采用实验,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突出概念的关键,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表述物理概念,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这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获得明确的完整的认识是必要的。应注意的是,用文字表述概念要适时。对概念下定义,须在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他们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加以解释和说明。须知,在此之前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完全是空洞的东西。同时,由于这种做法颠倒了认识事物的顺序,因而不仅不可能使学生知道概念是怎么得来的,还会使他们产生“头脑制造概念”的错误想法。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等;另一类是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等。这后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前者,要使学生明白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后者,不仅要明确它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还要明确量值是怎样规定的、量度的单位是什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从概念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加深理解其意义。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动量大小P=mv,根据这两个公式很容易得出二者的大小关系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

第9篇:物理概念教学范文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 自然 、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到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物理概念是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客观 规律 ,也就不能使这门学科应用于实践。物 理学 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是进行正确推理和判断的基础。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牢固地、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技能,就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而培养各种能力。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很大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不论从掌握物理知识还是从发展能力来看,都必须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物理概念的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如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等。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中学和中专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

当然,直观教学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在联系,它只能是认识的开端。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时,应根据有关概念,选择本质联系明显的,包括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如果不注意选择,那么所用材料就很可能是一些零碎不全的东西,这就很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加强直观教学,除了采用实验,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 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突出概念的关键,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表述物理概念,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这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获得明确的完整的认识是必要的。应注意的是,用文字表述概念要适时。对概念下定义,须在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他们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加以解释和说明。须知,在此之前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完全是空洞的东西。同时,由于这种做法颠倒了认识事物的顺序,因而不仅不可能使学生知道概念是怎么得来的,还会使他们产生“头脑制造概念”的错误想法。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等;另一类是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等。这后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前者,要使学生明白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后者,不仅要明确它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还要明确量值是怎样规定的、量度的单位是什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从概念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加深理解其意义。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 理学 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 发展 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 ,动量大小P=mv,根据这两个公式很容易得出二者的大小关系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