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精选(九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第1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1、刻舟求剑讲的是楚国人剑掉水里了,就在船上刻记号等到船停了再找剑。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该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而应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灵活、变通地处理问题。

3、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来的成语,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兔罟:捕兔的网。

兔缺:指兔子上唇裂开的样子。

兔径:曲径巷子。

兔脱:兔行迅速,比喻像兔子一样逃走。

兔毫:一指兔毛。又借指用兔毛制成的笔。

兔楮:掼笔和纸。

兔简:笔和纸,也指文章。

兔丝:即菟丝,藤生植物;过去借以喻指老婆。

飞菟:比喻骏马。

兔窟:兔子巢居之处。比喻立足或隐居的中央。又指玉轮。

兔管:物笔的别名。

兔颖:也指羊毫。

兔药:因传说"玉兔"在朋宫捣药而指仙药。

兔头:比喻敢去世队。

兔儿爷:指月中玉兔。或指一种兔首人身的玩具。

玉兔毫:以兔毛比喻玉轮的毫光。或指羊毫。

关于生肖兔的针言

兔起乌沉:比喻月出日落。

兔毛大伯:描述土财主。

刻舟求剑:出自《韩非子比喻坐等意外收获。也指单凭局促履历。

刻舟求剑:出自《韩非子》,比喻坐等意外收获。也指单凭局促履历。

兔去世狐悲:借兔子的去世引起狐狸悲伤,比喻物伤其类。

兔去世犬饥:比喻捕获对象捉住后,走狗不再重用,无以为生。

见兔放鹰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举措及时,得当必要。

见兔顾犬看到了兔子,再转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连忙想办法,还来得及。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举措时象未出嫁的密斯那样持重;一举措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迅速。》

掩人耳目调皮的兔子预备好几个立足的窝。比喻隐蔽的中央或方法多。

惊猿脱兔如吃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描述迅速奔逃。

犬兔俱毙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第3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2.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3.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及特点

小学寓言课文分布于低、中、高各个年级,其中有第三册的《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第四册的《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第五册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课文的编排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先短后长,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方法,把这些寓言分别编入不同年级的课文中。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这样的寓言,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理解。

三、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我认为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第4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本文谨就文言文学习内容之一的文言句子翻译作简单的总结。

一、翻译要求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句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与文意相对。直译要求原文每字每句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每字每词在原文中都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出来。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但不必完全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甚至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作为考试,文言语句的翻译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方法。

二、四种翻译方法

1、按序翻译。

就是随着原文的词序,遇到一词解释一词,依序解释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译”。例如翻译《刻舟求剑》一文中“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一句,先逐词解释:其,他的。剑,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自,从。舟,船。中,方位词,不用翻译,直接用。坠,掉。于,到。水,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又如翻译《郑人买履》一文中“吾忘持度”一句,先逐词解释:吾,我。忘,忘了。持,拿或者带。度,尺码。依次排列,整个句子的意思即为:“我忘了带尺码。 ”

2、调整语序。

就是适当调整翻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某些词语的顺序。有时,通过直译翻译的句子词序不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尤其是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都要调整过来。例如翻译《幼时记趣》一文中 “徐喷以烟”一句,用直译法 “慢慢地用烟喷”,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把词序颠倒为“用烟慢慢地喷”,这是状语后置的例子。再如《陋室铭》一文中的“何陋之有”一句,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句中“之”字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宾语“何陋”提前,因为在古汉语中,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所以翻译时要将其调换过来,这是宾语前置的例子。

3、添加成分。

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省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运用直译的方法很可能会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例如《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一句,直译为:“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翻译,句子的意思就难以理解了。其实这个句子中省略了一些成分,补充完整应该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人家),(我)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4、词语替代。

第5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启发。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6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立足于协调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在德、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则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如插图)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刻舟示剑》,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1、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一点儿也不着急)2、这个人在做什么?(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3、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4、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欢鸣的叫声,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映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的喜悦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培养学生的纪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钢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训练其思维能力。

如教学《狐假虎威》,当学生理解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以后,可以提出“狐狸为什么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如果走在老虎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事物,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理解了“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较,称赞花不爱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后,引导学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不怕风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实挂在枝头,甘愿为人类送去甜美和清香......这样训练学生辩证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个角度看问题。

三、通过复述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发展语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复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促进思维的方法。复述一方面要求语言的连贯性,条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教学中应充分利有这种方法。

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练习,例如:《翠鸟》描述翠鸟外形那一段课文,先许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再说“它颜色非常鲜”,描述它头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颜色,最后写“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的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这一段作者用了两个总分句群着重介绍翠鸟的色彩和玲珑。学完了这一段,教师请学生按照翠鸟身体部位的高低顺序来叙述翠鸟的外形。这要示学生装的头脑里呈现出翠鸟的形体,面对这一段课文内容光焕发进行整理,然后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用并列关系的句形进行描述,这种语言的不同形式的训练,就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四、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蕴含于教材中,相对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感知美,我常通过插图、投影等直观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美欲望。

第7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使得当今的企业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即使有很好的功能定位、企业定位甚至产业定位,都有可能需要迅速变革。这就给品牌定位造成难题,因为任何一个定位有可能面临被迅速变化的状况,就像“刻舟求剑”所描述的状况,许多的企业可能在“定位”的时候就开始面对时空、消费者的变化。

因此,基于功能的定位也许在短时间十分有效,它强调的更多是对消费者物质利益的输送,但却忽视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往往一两款产品制胜,但缺乏持续经营能力、昙花一现的原因。它所面临的定位的“漂移”状况十分明显,必须持续求新、变化,即把迎接变化当做第一要务,定期对企业和品牌的定位进行审视,加以修订,才能适应时代、产业和消费者的不断变化。

当然,基于消费者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企业必须要改变许多过去的习惯做法,即比较强调功能诉求、物质利益输送,或强调自己技术先进,规模强大以彰示实力,或将自己与行业绑捆在一起,以为这样就可以称王称霸——这些是相当短视的想法。长远的做法应该是竭力打造与消费者的情感或文化联系。这是品牌定位的核心所在,也是不容易被复制的地方,更是可以穿透产品、行业变迁而可以在变化面前展示出品牌的包容性和弹性,不至于令企业频繁变化定位导致更多危机的出现、甚至令企业发展出现不易突破的瓶颈。

第8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一、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品课的新课导入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我在讲授《做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先通过投影仪,显示几种小动物的行为,然后我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小动物谁的做法是正确的?谁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找出来,你能帮助它们改正错误吗?”当学生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投影片时,兴趣已经被提了起来,而老师恰当的提问正迎合了学生当时急于回答问题的心态,因此,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 运用电教手段,激情明理,突破难点。

思品课中的一些道理、观点,往往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较难接受,这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在这些抽象的道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例如,教学《发展地看问题》一课时,单凭教师的讲解,不一定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于是我运用语文课本中的抽拉式投影片,出示《刻舟求剑》的课文投影,边演示边讲解,因为船是动的,而宝剑是不动的,刻下的记号会随着船移动,宝剑还停留在原来掉下的地方,所以,这个人捞不到剑。通过我慢慢的演示和讲解,学生便明白了剑捞不上来的原因。

三、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言行。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实施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如在教《做有礼貌的孩子》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一些行为的对错,我自制了教学课件,通过能动的画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对课文要告诉的道理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巩固,起到了课堂练习的作用。

第9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1.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1.2 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2.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

2.1 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1.2 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2.1.3 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寓言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2.1.1 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那么此时老师要以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孩子的理解和应用。

2.1.2 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这是一种遗憾。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