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物理教研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物理教研工作计划

第1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一  学习教务处工作计划,制定本学期教学目标,效果和进度。做好同头备课,每人听课节数不少于18节。 

二  讨论说课的有关要求,请市级说课一等奖获得者介绍说课的经验,讨论若何做好这次说课比赛。 

三  第四周组内说课比赛,评出参加校级说课比赛人选。 

四  为活跃我校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理化生知识的学习兴趣,举办“幸运二十一”之五知识大奖赛。 

五  做好期中考试前的出题,以及后来的阅卷和评分工作。 

第2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三对接”;实践教学;博物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40-03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部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表1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岗位技能培训流程

表2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翟慧卿.对完善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J].经济师,2010,(1).

[2]刘俊勇.博物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9).

[3]张秀鸯.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2).

[4]刘俊勇.博物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9).

第3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继续在上学期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细致有效的加强。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我园的园务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贯本园的园务工作精神,围绕树立品牌形象加强细致的管理,大力并有成效地做好招生工作,加强本园特色教学——美语教学法和蒙特梭利教学的研究及开展工作,严格遵守、执行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完善师资工作体系,深入做好培训工作,建立自培、互培、外培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富有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发扬“内强素质,外树品牌,敬业奉献,完成招生目标”的精神。

2、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和园务计划,渗透并加强主题教学、美语教学、蒙氏教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育方向,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创新。

3、以美术为龙头,办好个性化各课程,扩大影响力,以达到招生及树立品牌的目标。

4、积极外出参观姐妹幼儿园,扩大视野,增强科研意识,运用各种先进理念开展研究,提高综合素质,鼓励老师积极开展教学专题研究。

5、完善教师自培、互培、外培模式,作好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带教、评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6、每周开展1次教研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有目的的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7、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征,认真制订各教学计划(各教研小组教学计划、主题教学计划、周计划等)工作,符合实际,目的明确。

8、加强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研究安全工作;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时,要布置安全工作,在检查教育保育工作时,要检查安全工作。

9、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逐步进行电脑备课。

10、严格执行常规管理,做到规范、细致、有成效,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

11、采用多种家长工作形式,认真落实做好家长工作。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资源共享,家园共育。

三、月工作安排。

开学前:

1、做好招生工作。

2、组织教师学习园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及招生工作计划。

3、做好分班、分配各班老师、各班级活动室、新开班级物品分配的工作。

4、各班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及主题教学完成班级环境设置,充分利用日常废旧物品,做到简洁节约,富有幼儿化、时代教育气息。

5、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英语、蒙氏教学计划、班级主题教学计划)。

6、各班级做好物品归放、整理及区域材料投放、材料标志绘制的工作。

7、各班做好旧生、新生的开学迎接准备工作。

二月份:

1、组织幼儿入园,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各班做好新生的情绪稳定工作。

3、第二周各班级完成早操的编操、录制音乐的工作;第二周开始训练早操。

4、兴趣班的报名、开班工作。

5、完成接送卡的更新工作。

三月份:

1、第5周开始出操。

2、加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意识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庆祝“三八”妇女节,各班教师组织幼儿动手制作送给妈妈的礼物。

4、检查各班的教学、生活常规。

5、跟进主题教学、蒙氏、英语教学工作。

7、春游活动。

8、开展亲子种植比赛活动。

9、月底各班上报“六一”儿童文艺汇演的节目名单。

四月份:

1、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安全逃生演习活动。

2、检查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包括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活动表征)。

3、抽查各班幼儿教育教学情况。

4、做好“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及毕业典礼计划。

5、检查各班教师自制科学区(包括数学、科学方面)幼儿操作玩具、操作材料。

6、对幼儿进行爱劳动教育。安排好“五一”节日的招生活动。

五月份:

1、各班组织幼儿排练“六一”文艺演出节目。

2、“六一”文艺演出活动的筹备工作。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4、检查各班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的情况。

5、落实“六一”文艺汇演和大班毕业典礼计划及彩排工作。

6、跟进班级各学科教学工作。

7、举行庆祝“六一”文艺演出活动。

六月份:

1、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观摩小学生上课。

2、做好大班级毕业准备工作(照毕业相等)

3、教研小组总结工作。

4、教师手工比赛。

5、加强礼貌品德教育。

七月份:

1、大班毕业典礼。

2、做好幼儿身心发展综合评估工作

3、完成各项工作总结,。

4、整理、上交各类资料并归档。

5、各部门、班级财产整理、清点登记工作。

第4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动物科学类专业

根据21世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培养具备农业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能够面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站在农业科技前沿的领军人物,能够推进农业推广、提升农业管理水平,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领导人才。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技术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这给当前具有农学背景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动物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来说,随着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动物科学类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一、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需要动物科学类人才的主要是养殖场、家畜家禽育种公司、饲料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畜禽饲养管理、饲料销售、营养配方设计或者畜禽育种等方面的工作。养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例如,除了原来已经发展很大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公司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40多家一体化公司),跨国公司正大集团(其由农牧业起家,业务涉及饲料、水产、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外,各地方拥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涉及养殖领域。可以预见,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具有广阔的需要市场。

长期以来动物科学类专业教育不仅包括培养畜牧师,还涵盖培养畜牧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动物科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动物科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动物科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动物科学教育一直限定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的职业教育,“全科畜牧师成长”薄弱,课堂和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大学的牧场教学实践基地单一、小而数量不足,有的还沿用着改革开放初期牧场间隙方式等。所以卓越畜牧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的制定是迫切需要的。

二、 “卓越计划”给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培养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政校合作、行业参与,实施中强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突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力图打造应用性、职业型的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同时,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动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1、具有扎实的理、工、医、商等多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2、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深入理解并掌握养殖企业需要的技术原理和管理理念;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4、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三、卓越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校属于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靠大学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量生产实践。通过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应用型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一方面教授学生动物科学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阅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目标[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造就一大批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我校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设置了“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形成性考核方式,制定了“基础+提高+综合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第二课堂一起构成贯穿人才培养全程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为基本模式框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制定的卓越计划内容总结成六点:

1、“围绕主线”是指紧紧抓住具扬州大学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大特色”指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传统特色。第二课堂包含的内容,①读书计划,文、史、哲、艺、综合等方面,学校推荐读书目录,学生结合实际,参考导师和相关学者专家(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组老师)意见,制定读书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圆桌交流、读书报告活动,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② 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研讨和学术报告活动,有条件的可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积极争取会议报告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③社会实践,本科阶段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面向“三农”的社会调研、科技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④科技创新,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的创新实验教学项目、神农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先向实验班倾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⑤生产实践,学生基于共同兴趣或某个发现组建团队自主到生产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和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⑥顶峰体验,学科培养末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对先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或实践进行总结,拓展、深化和整合整个大学学习内容,达到基于问题学习的顶点,以发现自己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潜能,巩固做好这项工作的热情。⑦领导者塑造计划,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封闭训练,通过小组构建领导者塑造计划远景、制定实现远景的计划、与行业人士座谈、修订计划并实施等过程,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领导才能。与此同时,在校内实施3线联动:通过“教学—科研—学科”、“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联动,营造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3、“改革”即是通过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专业改革等措施,切实探索、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通识+核心+拓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过对畜牧科学、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的课程群,构建“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宽、专、交”。“宽”,即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立足文理基础学科知识,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专”,即对畜牧科领域某一方面有独到见解;“交”,即无论是文理基础课程、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还是畜牧课程及拓展课程等,尽可能交叉渗透。“实践教学”则将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②“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建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衔接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以基本实验操作为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选设综合集成现代科技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项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从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寻求研究课题,自主设计、自主试验、自主总结,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③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推行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学科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CBL(以案例为导向)、T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RBL(以探究为导向)等教学方法。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网络教学、CAI技术等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教与学模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合作式及基于网络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热情;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以单纯知识应用为主向以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在考试方法上重在过程考核,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④师资队伍建设、学风与人文环境建设、教学软件载体建设、教学硬件载体建设和质量保证系统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⑤涵盖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师资行动计划、卓越环境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卓越实践行动计划和卓越管理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各项改革和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动物科学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畜牧生产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制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充分考虑了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基于兴趣和特长发展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预留了必要空间,符合拔尖创新性人才成长规律;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精英人才培养最新优秀成果,兼顾了农业领域人才特点,能有效克服我国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符合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方向;能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畜牧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畜牧学教育模式,实现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 2010.

[2]陈洪波,罗梅兰, 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7:88-89.

[3] 严宽荣, 张晓明.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 旅游众览(行业版), 2012, 6:31-32.

[4] 王利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2: 27-30.

第5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课程实验;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76-03

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生物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新兴应用学科,发展迅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尤为突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张江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园、无锡马山生物药谷、泰州中国医药城、江阴生物医药园等),生物产业的发展,对生物工程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就业和学科前景好。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和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工程教育上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强、能够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011年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但同时由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时间,还存在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缺乏等问题,迫切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模式。本文就如何利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整合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验,建立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现状

生物工程课程实验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一直以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验设置是根据各课程要求,为单元操作实验,各课程实验项目相互之间为独立上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课程的开设一般是课前教师提出教学内容、实验辅助人员做好实验准备(试剂、材料及实验设备等),学生根据实验教材对内容做好预习,上课时学生按讲解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完成操作即可,一般都能有比较明确的实验结果。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显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不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与掌握生物工程的知识与技术;(2)有利于实验课程的设置与实验材料的准备,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兴趣不足、对操作过的实验印象不深、知识点掌握肤浅;(3)生物工程课程交叉性强、涉及领域多,实验教学内容与项目可选择余地大,以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理解的差异,实验项目之间重复多、实验内容以偏概全,甚至与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混同。

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在特征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采用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的方法,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独特生理功能活性物质的工程技术领域。生物工程由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工程、以及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发展而成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1998年中国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修订,将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合并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并按照卓越工程师要求,必须明晰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在特征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工程化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生物技术和学科交叉优势,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生物制药、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酶工程和生态工程等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过程管理、强化实践环节、特别是在专业实验训练方面,工程化训练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系统化

生物工程是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的一门新兴技术。生物工程课程实验教学符合这一特征,统筹兼顾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安排,在上游技术的菌种选育、利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的菌种改造等,中游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下游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浓缩和干燥等,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践和创新必将得到提升。

(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特性化

生物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专门化,具备特性性,以区别于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或化学制药工程等邻近专业属性。紧紧围绕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体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生物产品的能力,尤其要突出产业化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生物工程是一门实验科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工程化人才的前期环节。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主要培养途径,是本科教学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中,应紧扣专业特色和内涵,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以基础实验依托实验中心、专业实验依托科研团队的综合大实验模式,突出宽基础、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基础实验依托实验中心

2007年我院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遴选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底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中心”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的办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扬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发挥学科交融和资源共享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系统的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势,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多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学习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的相关基础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二)专业实验依托科研团队

创新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动手能力、良好科学素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呢?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建立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

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生物技术和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生物制药、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酶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四个特色鲜明的技术专业领域,并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团队。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充分实现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学生在大三上半学期完成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随后按照技术专业领域将学生分配到相关的科研团队,让学生融合到科研团队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综合大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很重要的环节,是将课程理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能够深化理解、巩固专业知识,从企业生产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四个技术专业领域,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20余家实习、见习基地,如:部级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上海杰隆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转基因动物育种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扬州)有限公司等。

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和研本“1+1”互动制。本科生在一年级就与教师、研究生一对一结对,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在其中通过三种方式得以锻炼,包括实体实验室的研究性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全天后开放,以及实验室的自主管理等。学校、学院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都资助学生进行立项科研,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创新项目。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近5年以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特等奖1项,连续4次获“挑战杯”一等奖(历史上共9次获得一等奖),学校总成绩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参考文献:

[1]余多慰.本科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要素[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3(3):28-30.

[2]洪军,胡建业,王福梅.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在生物专业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1):71-73

[3]黄训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体系建设[J].生物学杂志,2013,30(3):103-105.

[4]吴镝,肖霄.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训实践课程的调查反思[J].大学教育,2013,163(3):28-30.

[5]邵文尧.肖宗源.陈成泉.王海涛.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62-164.

[6]李小蕊,韩晓磊,姜波,陈维霞.浅议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2):56.

[7]周旭章,汪财生,蔡艳,张慧恩.构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25-127,141.

第6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功能分区;工业工程理论;设施系统;大学校园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245

1 引言

大学校园设施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教学、科研、餐饮和学生活动等子系统组成,其规划设计的总目标是使大学内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经济、有效地配置和安排,确保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具体目标有保证学生和教职工日常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尽量避免校园道路上的人车混流,提高校园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等。Carlos J.L. Balsas对大学校园的可持续交通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为了使校园有更多的交流空间、维护校园环境,采用规划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交通工具是必要的 [1]。I.G.Mason,etc.回顾了1980年到2002年欧美学者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大学校园设施系统规划设计的工作环节主要包括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活动和空间关联分析、设施面积的确定、设施规划设计及其评价分析等。

2 大学校园设施系统的功能分区

大学校园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必须以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等为中心,充分考虑各设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得出大学校园设施系统的功能分区主要有教学行政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职工生活区和科研区等。本文结合混合分区的思想,将后勤服务区分散布置在教学行政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等功能分区内,没有将其单独布置,更加符合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习惯,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体育运动区为校园师生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条件,功能特征相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故本文将师生的交流活动场所归入体育运动区。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结果,研究出大学校园设施系统内的各功能分区特征如下。教学行政区包括教室、图书馆、办公用房等设施,是教学管理的场所。学生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餐厅、活动中心、后勤设施等,是学生生活的设施。体育运动区包括体育场、风雨操场等,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的设施。教职工生活区包括青年教师公寓、研究生宿舍、教工餐厅等,是教职工和研究生生活的设施。科研区包括实验室及附属用房等,是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科研的设施。

3 大学校园功能分区关联分析

大学校园设施系统内的功能分区有其独特的特点,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不同。影响因素主要有校园设施的功能、设施之间的物流与非物流关系、设施联系的频繁程度、设施性质的相似性以及设施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等。

在系统布置理论SLP中,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等级被划分为A、E、I、O、U和X六级[3]。综合分析大学校园各功能分区内设施之间的特点和系统布置理论SLP中的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划分方法,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得到大学校园设施系统内各功能分区之间的密切程度等级,进而得到校园功能分区的活动关联情况见表1。

4 大学校园功能分区的布局

传统的大学校园将教学区、学生宿舍、体育运动场等独立布置,割裂了校园功能的有机联系,导致功能僵化。传统的功能分区不能满足复杂的校园功能要求,割裂了校园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校园内人车混流现象严重、瞬间交通流量大,行人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大学校园设施利用率低,导致了校园设施资源的浪费。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校园设施规划设计方法。

本文借鉴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校园功能分区的活动关联,将大学校园设施的功能分区布局为环形,即以教学行政区为圆心,沿着校园的半径向外依次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和科研区等。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和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减少了由于设施布局不合理而对行人效率和安全造成的影响,又避免了体育运动区的热烈气氛对教学行政区和科研区的噪音影响。由于研究生和教师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将科研区布置在大学校园最外环,既方便了研究生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又便于与外界联系,灵活地实现了各功能分区的功能。

5 结论

本文借鉴工业工程学科中的FacPlan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对大学校园设施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校园功能分区以及各功能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混合分区的思想,给出了功能分区的活动关系图和空间关联图,对后续大学校园设施系统功能分区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Karlos,J.L, Balsas.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on college campus[J]. Transport Policy, 2003(10):35-49.

[2]I.G.Mason,A.K.Brooking,A.Oberender,J.M.Harford,P.G.Horsley.Implementation of a zero waste program at a University Campus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3(38):257-269.

[3]董海.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5-113.

第7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1物流运筹技术课程的意义及地位

1.1课程开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构建了从事操作型和基层管理工作的物流高技能人才胜任力模型,提出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工具运用能力等十个方面的胜任力要素,认为高技能人才应具备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协调各方资源等能力[1].也有认为需要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人力物力进行卓有成效的物流活动组织技能的培养[2].从全国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来看,企业对物流中基层管理岗位的要求上非常重视“解决问题能力”这一职业核心技能[3].物流运筹技术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物流管理所涉及的运输调度、生产计划安排、人员调配、物流网络优化和投资分配等典型工作中如何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利用资源,并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的决策科学和决策技术,在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开设该课程非常必要.

1.2课程地位分析

调研表明,企业对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等5个专业能力的重视比例均高于学校;企业在专业能力重要性认知上全部高于学校,但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仓储作业与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作业与管理等9门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上却全部低于学校[3].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和效果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课程的设计期望与实际效果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课时角度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平均课时多在60个学时以上,开设课时较充足.因此课程未达到预期效果除师资、实训等客观条件不足外,还与各专业课程独立开设,互不相通,知识点过于分散,能力培养不系统有关.物流运筹技术的课程内容和性质恰好能起到综合运用各专业课程知识点和系统培养专业能力的作用.以往认为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从学科体系角度来分类的.依据高职应处理好专业与学科关系的研究[4],以及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应是核心课程之一.

2物流运筹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设计环节

2.1分析传统教学单元划分方式的不足

该课程教学内容早期为本科运筹学课程的精简版,主要包括线性规划、对偶问题、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动态规划、存储论、决策论等内容,以讲授运筹学理论、模型推导和手工计算方法为主.近些年随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了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计算软件的使用.结合目前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实际经验总结,按理论划分教学单元已经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如在传统的运筹学中线性规划、对偶问题、整数规划、运输问题等多是独立成章,分别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模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中仅线性规划理论就有一般形式、规范形式、标准形式和典则形式等多种不同的模型形式,有简单单纯形法、大M法、两阶段法和对偶单纯形法等多种不同的解法.运输问题章节中又会涉及到西北角法、最小元素法、伏格尔(VogelMethod)法、闭回路法等.上述四个理论单元涉及的模型实际上可以互相转换,都适用同一模型,却涉及约15种不同的解法.按理论划分教学单元的设计造成在教学和考核中都过于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不同的解法,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构建和运用模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随着解法越来越多,掌握起来越来越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呈下降趋势,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些都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

2.2进行项目式教学单元设计

如上文所述,事实上运输问题可以运用线性规划理论来解决,有些线性规划问题也可以运用运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早期运筹学的数值计算主要由手工完成.将运输问题与线性规划分章讲述,主要是基于运用的手工计算方法不同.这种教学单元划分方式过于侧重最优值的计算方式,而割裂了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及模型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软件的普及,各模型的数据计算工作不再需要手工计算来完成.因此可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系统性思维训练、模型构建与匹配能力训练和计算软件操作训练上来.整个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适用模型和计算软件的情况,可以相应地分为以下5个项目.

1)线性规划应用项目共含最优生产计划制定、最优运输调度方案制定、值班人员安排、下料问题等4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线性规划的模型运用和优化方法使用能力.

2)动态规划应用项目共含运输最短路程选择、物流设备投资分配方案制定、背包问题与货物运输装配方案等3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在三个主要情境中运用动态规划模型和优化方法的能力.

3)存储论与库存控制项目共含安全库存量的控制、订货周期与订货量控制、存储费用最优方案的制定等3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需求和货物种类制定最优库存方案和进行定量控制.

4)网络分析与控制技术项目共含运输网络优化、流量控制方案、项目进程控制与优化等3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网络优化能力.

5)决策技术项目共含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多目标决策、矩阵对策等4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中基层管理实践中系统处理业务的能力.上述设计打破层进式的教学内容安排,代之以5个基于相同模型和计算方法的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来构成,其中前三个项目侧重解决物流业务中的具体问题,后两个项目侧重于中基层管理中所需的系统思维和优化能力的训练.每个项目选取3~4个不同的典型任务,多情境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项目间的组合和融通,避免了层层递进式教学模式中“越学越难”的困扰,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在同一范畴下的多个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要求[5].

2.3选择适合教学的计算软件

计算软件操作实训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软件将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编排和授课计划的制定.目前在教学中主要使用四种计算软件,即winQSB,Lingo,Matlab和Excel.其中winQSB内含19个子程序,可以对应解决19类问题,操作简便,但要求使用模型需要按照程序要求的规范形式,缺少灵活性,且不适合解决大型运算问题.Lingo软件适合大型运算问题的演算,灵活性强,计算速度快、精度高但操作复杂,需要使用者拥有一定的编程能力.Matlab应用面广泛,擅于进行诸如方程求解、微积分、非线性问题求解等复杂运算,但语法严格,输入繁琐,并要求模型按软件规范表述,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Excel最容易获得,界面友好,内置多种工具,操作简便,可以解决诸如线性规划、网络分析等多种问题,对操作者没有能力上的特别要求.但不擅长解决复杂的问题,计算精度也不高.从各软件优缺点比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或几种组合软件来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经验,通常在实际教学中选择Excel和Matlab两个软件的组合,基本可以满足教学中的计算需要.

3物流运筹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结合高职教学和学生特点,物流运筹技术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通过理论讲授来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涉及较深奥的理论,也不能单纯通过实训来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方法和运用技能.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适宜采取教学做一体形式,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3.1“讲授—理解”环节

这一环节采取教师讲授基本知识点,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式,重点介绍模型和方法的适用条件、构成要素和运用的成功案例,侧重将复杂和抽象的模型简单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并通过运用的成功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环节不宜侧重运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对模型进行描述和推导,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作法收效甚微,并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演示—模仿”环节

这个教学环节采取教师演示问题的处理过程和方法,学生跟随模仿的教学方式,重点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体会各类模型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巧妙之处,进一步激发其掌握技能的欲望.教师演示过程应尽可能地细致并进行必要的反复,便于学生对全过程进行模仿和掌握,形成操作过程的整体认识.

3.3“操作—指导”环节

这个环节设计与教师演示例题相似的问题,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教师在这一环节应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将在模仿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问题上,侧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探索,允许学生犯错,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巩固学习成果.

3.4“展示—讲评”环节

这一环节侧重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检验学习效果和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由于该课程是以项目下多个任务形式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成功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或完成某一任务后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通过成果展示和教师讲评可以进一步激发和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上述四个环节紧紧相扣,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四个环节的教学时间进行分配,细分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同时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授课节奏,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第8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二期计划及调整

依据此三项目标,该计划办公室设立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推动人文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网络3个主轴计划,以及技术研发、网络核心平台两个核心计划。主轴分项计划涉及推动各项工作以达成计划的总体目标,并在核心分项资源的提供下,与典藏专业领域的各种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应用建立连结、互动与对话,并进一步与国际合作伙伴相互交流。核心分项计划通过技术与内容的互相协调,整合前端的产出与后勤支持工作,提供主轴分项计划关键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要素,因此在第一期计划执行过程中,属于跨分项、整合不同机构间的重要工作,例如联合目录、公共展示系统、异地备份系统、标准规范以及创新技术与平台,都在此双核心分项计划中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07年1月,台当局“立法院科技及资讯委员会”认为,将台湾重要典藏文物加以数字化毕竟只是数字内容产业的起点,为落实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资讯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朝知识社会的发展与构建,进而实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有必要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晚一年实施的“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合二为一。

整合后的所谓“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08年开始执行,至2012年结束。以“典藏多样台湾,深化数字学习”为总体目标,并致力达到如下的子目标:呈现台湾多元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应用数典内容与科技促进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储备数字关连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深化数字学习在正规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应用;奠定华语文数字教学的国际地位;推动数字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共有中研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局”、“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国科会”、“国史馆”、博物院等20个“部会”机构参与。

该计划团队设置总主持人一人,共同主持人两人;计划办公室有主任一人,负责整体计划办公室运作事宜,向总计划共同主持人负责。计划办公室之上设有指导小组、咨议小组。此外,计划办公室还设有审查小组、工作小组,依据权责内容分级审视该计划的运作。

“国科会”希望通过这些“部会”和机构的参与,能够扩大该计划对于整体资讯社会的影响力,在一期典藏文物、精致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强调本土内涵、呈现台湾文化多样性脉络、彰显台湾的文化主体性,从最底层的数字化档案、整合深度后设数据描述的文化内容、开发技术与创意结合的应用,呈现台湾文化在人文领域、社会领域、自然环境领域的多样性脉络,全面性地将典藏与学习、内容与技术融入到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结合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将台湾丰富深邃的数字内容带向国际舞台,与世界建立平等互惠、合作创造的有机连结与创意互动,最终达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

核心分项计划内容

该计划共设置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数字核心平台”、“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数字教育与网络学习”、“语文数字教学”及“数字典藏与学习的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等8个核心分项计划。各分项计划分别设有分项计划主持人、共同主持人若干名,及专案经理与助理若干名,负责该计划的整体各项事务运作。其中与数字典藏内容有关的分项计划有:

“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 主要目标是建立呈现台湾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的数字内容,并将基础的数字化产出提供各分项计划进行加值应用(包括教育、商业及学术研究等)。主要任务是提供方便的参与渠道,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推广数字化标准与经验共享,降低数字典藏的建设成本,以深化加值为导向推动跨机构之计划合作等。在“典藏台湾多样性”的大目标下,向民间公私营部门和机构公开征选数字内容,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台湾自然、考古、语言文字、地理、族群文化、历史、经济与民主历程、艺术与美学、民间生活等。除了针对各种数字化物件、数位化工作流程及技术,结合国际标准,兼顾本土化的需求,形成岛内外相关领域的典范之外,未来还希望跨自然与人文、文化与科技领域,系统性的整合岛内数字资源,提供各知识领域的数字典藏内容素材,促进全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

主要目标为整合技术平台,发展先进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技术。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并提供内容典藏计划资讯技术相关咨询以及支援各项服务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多媒体技术、影音处理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后设数据、缺字与异体字、系统整合服务以及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等。通过研发典藏系统所需的相关工具及拟定数字典藏相关规范,并配合未来无线网络与多媒体发展趋势,研发先进数字典藏资讯技术,建立技术支援与服务能量等,促进数字学习相关产业的发展,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子计划,通过成立大型研究团队及研究中心,整合岛内的研究资源,以促进数字学习领域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数字核心平台计划”

主要目的是协助计划办公室建立并维持整体计划运作的基础架构,与整合、维护、展示及保存全体计划产出的数字资料,并以追求自动化的计划办公室运作及最佳化的数字资料检索、呈现与保存为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是筹办年度成果展、建立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维护资料室及出版推广工作,以提供共通性核心服务;建立联合目录,以整合数字资料检索平台;规划成果展示平台,以促使计划成果展示多元化、大众化、精致化及国际化;建立异地备份长期保存机制,为数字化资料的长期保存提供一致化的使用界面,以达成计划成果可持续保存与经营的目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

主要目标为促成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内容与技术融入文化、学术、社会和教育,健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使用环境及推动社会大众、学术界及研究单位等各界使用者运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经验与知识,进而协助上述群体经营共同创作的公共园地。主要任务为整合协调与策略拟定、成果管理与跨单位团队合作,在岛内推广数字典藏并与海外交流,同时推动盘点暨法律咨询、商业竞赛、海外推广、应用竞赛与教案设计比赛等应用推广专案。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

主要目标是厚植数字学习与典藏厂商核心能力,创新学习服务经营模式,并有效运用奖励刺激增加市场需求,辅导企业提升数字学习的应用成效。主要任务为:运用台湾目前数字学习学术研究居全球领先地位,及企业产品能力已达一定品质的优势,辅导并协助厂商将学术研究成果产品化,创造产学合作最佳价值;结合新兴科技与应用,研究新兴数字学习内容与服务的商业模式;建立学习产业链(包括载具、行销渠道、出版业等),协助出版业或载具业者与数字学习业者合作,促使异业整合; 推动数字学习业者协助补习教育业转型数字化,扩大数字学习应用层面,提升学习效率,增加业者岛内商机;引进国际讲师及专业顾问的丰富实务经验,提升业者专业能力,并促进国际交流与营销。预期达到辅导数字典藏与学习产业升级,并协助其他相关产业竞争力提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

目标为推动计划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藉由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推广,展现台湾丰富的资源,进而拓展台湾经验于国际社会。以多元主题内容,融合先进典藏与学习相关技术,提升台湾研究领域深度与发展。参与国际组织与会议,将台湾多年累积的数字成果、技术输出海外,并与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希望藉由计划执行及推动,达到以下成果效益:执行国际合作计划,签订合作备忘录;参与国际会议与发表计划成果,提升台湾能见度;举办国际会议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持续维护及扩增网站内容,提供岛内外人士运用资源;持续参与及营运重要国际组织,深耕国际社群;整合岛内数字学习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典藏技术研发重要成果

通过该计划开展各项典藏技术研发,作为教学应用与创意增值的基础。已完成的有“时间轴导览”以及“动态在线艺廊”,皆已上网供各界试用。

在资料检索应用方面,博客主题侦测可以找出最近的热门主题或意见领袖,藉由掌握住社会脉动,影响意见领袖的看法,可以进而引导社会的趋势。现今研究搜寻网站效益的趋势是收集并分析搜寻网站的使用者查询纪录与使用者标记,运用网页探勘的技术。网页查询结果自动分群技术,可协助搜寻网站将重复的结果整合起来,提升查询品质。资料检索研究中,网络事件侦测可以自动群聚某些重要的事件,提供使用者在进行查询时,扩充相关查询词及提供网页建议。

影片视讯强化技术针对影像的局部对比强化问题,先后提出两种有效技术。根据过去学者对人类视觉与影像局部对比关系的研究,该计划提出在学术上更具理论基础的新技术,并且得到相当好的实验结果。

在影像与视讯内容分析技术研发上,该技术结合影像灰阶矩形特征与边缘强度直方图特征,加上阶层式分类器进行视讯内容人物侦测。此技术改进阶层式分类器的架构,加入适当的中间阶层,取代原先每一层互相独立的方式,利用层与层之间的资讯来增加侦测正确率。研究团队已提供台湾师范大学奇美博物馆技术服务,进行环物影片拍摄与环场环物虚拟博物馆制作的技术教学。

在影片视讯优化技术上,研发新对比强化技术结合加权式直方图分解法(简称WHS)与灰阶群聚法(简称GLG)两技术进行视讯影片的对比强化处理,复合技术称为WHS-GLG。此外,将该技术功能提升针对区域性影像内容进行处理,称为AWHS-GLG。该计划所构建的长期保存基础架构是在各机构计划建立储存资源节点,以直接支持各机构所有备份与保存需求,改善各机构长久保存基础架构。同时,结合各机构储存资源,通过资料网格(datagrid)技术,建立整体数字典藏完整的长期保存基础,提供备份与保存所需的各项服务。在过去多年的实际运作与服务经验下,验证了此方法是兼顾长期保存与储存撷取的最佳解决方案,无论就成本、长久技术变动的冲击性都最小,而稳定性、效能、安全性均最高。

该计划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将能提升各部门后设数据的生产及管理品质,进而催化在研究上的用途。如植物标本检索系统可查询各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及图鉴,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汉字构形数据库可用来解决文字学数字化的问题,尤其是缺字问题。汉字构形数据库收录古今汉字11万多字,是一个记录汉字形体知识的数据库,这些知识包括:古今汉字的字形演变、古今汉字的字形结构、不同汉字间的使用关系等。

中文语意自动分析的中文断词及剖析技术广受学术各界肯定,经由剖析产生的语法结构树数据库是能提供语言学相关工作及研究者分析语法的工具;断词工具常用来协助处理中文各种自然语言问题,例如古汉语的处理、文件分类及检索等。义类关系数据库的建立除了可以用来帮助解歧外,也可以应用在中文剖析、全文检索等方面。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组发展的分镜侦测、精华影片与画面粹取,可以有效的将影片摘要与索引,让使用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整部影片的全貌,目前在一般的系统上很少利用这样先进的技术。此外,影音线上编辑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在Web上直接编辑影音的内容,包括加入影片字幕、影片分段等,此技术已提出专利申请,技术上领先于一般影音系统。

研析后设数据标准整合服务,以资料编码与传输标准作为一种共享暨互通式的整合框架,结合不同后设数据标准,以及各式数字物件,同时可进一步作为与数字学习及数字长久保存相互结合的应用。该计划针对静态数字影像档相关后设数据标准进行研析,包括NISOIMG,LC-AV,MIX等,并以岛内主题计划为个案进行数字典藏3类属性(描述、结构、管理)后设数据的整合研发,作为日后导入该计划相关配套的草案。

“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视讯数字典藏研究”探讨应用于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转换芯片,由多种角度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来产生三维立体影像,可以让使用者不需经过麻烦的立体辅助眼镜,而是让使用者直接用肉眼便可达到同样且舒适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

2010年推出汉字构形数据库2.64版,累计收录古今汉字143,173个,此版本全面涵盖古籍、文字学及宗教三大缺字应用范围,已开放下载。

研发自动地理数字化技术,利用撷取后设数据中地理候选名词描述资料,通过网络探勘方式进行自动地理数字化模组,可进行单点、多点定位或是进一步处理范围型资料分布,提供典藏单位将数据库内容自动定位至地图上,进行整合呈现。

研发保护CSS档案的技术,可以将秘密讯号藏入CSS档案内,更可以抽取出这些秘密资讯,让窃取档案的人无法宣称自己是档案的撰写者,使侵权者无所遁形。同时在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面,以多媒体作秘密传输,用文字矩阵中表示坐标的数字隐藏秘密资讯。

开发进阶性超频谱扫描系统影像技术,采用芬兰制造的光栅为基础,采用延迟透镜组成像于中阶CCD模组,以多频谱的运算模式,将影像呈现在液晶屏幕与标准四色印刷品上,达成初步的多频谱复制系统,突破目前国际色彩联盟(ICC)色彩管理系统仅能在单一特定光源下保证色彩一致的限制,使文物能在不同照明环境下,外观的色泽仍与原件相吻合。

目前大部分的辨识码均以英文和数字作为出题的主要依据,该计划提出的新兴人机辨识码是以中文字作为基础,称为中文人机辨识码。通过中文字的拆解组合,让使用者不需有中文能力即可进行,而且配合触控式屏幕,可以轻易地在移动装置上进行使用。

数字典藏内容产出、展示与应用

为丰富数字典藏内容的多样性,该计划积极邀请拥有珍贵典藏品的部会机构或单位加入,同时为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通过公开征选计划的方式,提供中小型典藏机构、公私立单位和一般大众有共同参与的机会。为了向社会大众展示典藏成果,提升该计划在岛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并促进数字化内容(含联合目录内容与数字学习教材等)的利用,因此设立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包括各类数字内容、网络技术以及创意增值示范专题,向各界呈现计划成果。使用者可以从单一平台依主题和适用对象浏览各式网站讯息,并与各网站相连结以获取完整资讯。

截止2013年底,台湾“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结束为止,联合目录累计完成的藏品原件约447万件,数字化产出约820万笔数字化媒体材料。资料来源82%来自机构计划,18%来自公开征选计划,主题类型以文献与档案类为最主。

该计划共建立了524个网站,目前仍在持续运作的有379个。通过大型展览、发行出版品等途径,举办推广活动等方式,以多元化、精致化、大众化方式进行计划成果推广,提升社会对于数字资源的了解与应用。该计划展现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站群包括:入口网与专题、联合目录、成果网站资源库及博客,迄今访客已超过3000万人次。

此外,为配合台当局“台湾书院”推动计划,该计划协助“国科会”建立“台湾书院数字资讯整合平台”,整合20个“部会”的入口网、数据库等,将具有台湾特色的数字资产通过分类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且拍摄宣传影片,宣扬中华语文教学暨中文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推广、台湾研究暨汉学研究、台湾文化的展现与输出,作为国际认识台湾的一个宣传媒介。此平台已于2011年10月中旬正式上线,并在美国纽约、休斯顿及洛杉矶三地成立“台湾书院”的同时,正式将此平台推向全球。

该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推动数字典藏珍贵成果资源与联合目录的多语化,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台湾重要的数字典藏资源以英、日、西班牙语的方式呈现,屏除语言的隔阂,不但可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联合目录与成果资源内容的使用族群,更能将台湾数字典藏的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台湾数字典藏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为了使该计划在数字典藏目录的多语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自2009年度开始构建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翻译平台,进行初步的测试与评估,执行联合目录的翻译工作,执行一年的多语化翻译成果约有110万字。

该计划征集的史料成果当中,包括自美国空军历史研究部征集的航照及档案资料,有助于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对台湾的军事战略、作战攻击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有关于美军空袭台湾所做的研究准备、情报搜集及攻击任务计划,提供细致且精彩的档案文献及图象资料。就台湾史研究而言,这些材料可以提供研究二次大战后期美日之间的军事活动,以及对于台湾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当时美军所搜集的台湾各项军事、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情报资料,也成为台湾历史研究基础素材。在档案文献部分,吉冈喜三郎文书原件的取得,则可通过第一线实务官僚的观点,了解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警察及理蕃工作的执行情形。

该计划及项下机构计划以国际合作方式,征集散佚海外珍藏,内容涵盖范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各典藏机构珍贵藏品,有关的重要文化资产有器物、文献、模式标本等型态与载体,内容多元且形式多样,可充实数字典藏数据库、数字内容知识库,与台湾现有的收藏相互补充,丰富岛内各领域研究主题重要资源,改善岛内学术研究资源环境。目前该计划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96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自然史博物馆、韩国闵贝类研究所、澳洲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及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等机构。通过与存放台湾模式标本的海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将模式标本相关资讯征集回台湾。搜集到许多散落海外的台湾产模式标本,并与岛内也在整理模式标本的机构做交流合作及网络资讯的连结,完整呈现台湾模式标本资讯的网页,未来更能与其他生物物种(动、植物)模式标本,结合台湾生物物种模式标本资料,完整呈现在网际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征集取得多样性的台湾文史资源,不仅可支持历史研究所需的完整与客观的知识资讯来源,亦能促进台湾史研究主题的拓展与研究成果展出。

例如台湾本土鱼类数字典藏的国际合作发展与研究计划,与国际鱼类数据库进行合作交流,除了配合其整合需求而更改台湾镜像网站的网域名称及更新网站统计软件,也将协助推广AquaMap数据库的建立与其分布绘图功能效能的提升,未来将提供台湾“海鲜指引”的资料到国际上“海产食品指南”网站。

深远影响与意义

建立沟通平台及合作机制,加速数字化知识的累积

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实施,客观上加速了台湾岛内数字化知识的积累,许多珍贵史料、文献也因该计划而得以广为学术界使用,例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湾“外交部”签署合作协议,将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外交”档案寄存到近代史研究所,使中国近代外交档案得以整合,近代史研究所也得以成为中国近代外交档案的典藏中心。以往台当局对中国近代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资料取得限制较多,经过对这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配合部分档案解密,其内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有莫大帮助。此外,台湾“国史馆”所藏台当局各部门档案资料也是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素材,台湾文献馆也收藏丰富的台湾省级机关档案,台湾“省咨议会”的史料,包含“参议会”、临时“省议会”以及“省议会”时期的档案、公报、议事录等,是岛内最完整的台湾省政建设资料,其查询系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再如中研院史语所利用该计划,开展岛内民族文书的编目译解与全文翻译工作,提供了岛内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相关重要史料。中研院史语所进行卑南语的“祭典”语料、布农语南部方言语料和排湾语等翻译工作,也极大促进了对该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和了解。

提供在线知识服务网,创新学术研究模式

凭借各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如典藏品分类与后设数据建立等,有利于各典藏品学术价值的再发现,以及既有价值的保存与使用,与资讯技术的结合改变既有的学术研究模式。例如中研院史语所的台湾“国语自然语音数据库”即提供语言学重要的研究介面,用以记录及分析“国语”在台湾使用时的种种不同社会意义;一方面通过建立语言典藏数据库与量化分析语言资料,让典藏的共时语言资料在未来也能用来印证历时语言的演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区域性标记、社会性标记、功能性标记来分别反映方言变因的地理因素、社会情境与社会阶级因素、语言风格因素。

该计划项下共有126个数据库,提供学者及研究者可以经由远距网络上线,或利用单机上线方式浏览,检索档案资料,快速有效的收集研读所需档案资料,减少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例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与“省政府档案中心”合作,在档案数字化后提供网络线上检索的功能,使用者只要键入欲查询资料的关键词,即可获得数据库中相关的资讯,便于读者在查询台湾省政相关资料时不需要省府与文献馆两地奔走,节省民众在各典藏地之间往返的经济成本。

通过这些数据库,台湾民众不但得以一窥古籍、古物等原貌,同时脆弱的珍贵原件也不需一再被提借,藉由数字化流程,影像档案完整保存下来,并成为重要的文化资产。在有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台湾文献馆的台湾盐业档案数量庞大,文别种类多或时间演进纸质老化、或保存不当,部分档案已破损,即时数字化通过网络传输,提供民众了解台湾盐业专卖的样貌。又如澎湖的石沪推估已有300年的历史,其发展有其历史与保存的价值,但是相关的建筑、人文、产业、信仰等的文化资产正逐年凋零,澎湖县保护石沪文化资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通过网际网络无远弗届的属性,将澎湖石沪的资讯传送至世界各地,以期广为流传应用。在无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语言,亦得以通过数字化加以保存,如中研院台湾南岛语数字典藏计划着重于原住民人才培育及语言保存和推广,且持续培养相关研究人力,提供社会关于南岛语、闽客语及古文字汉语相关学问的人才。

在数字典藏计划中有许多标本物件,除可作为过去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证据,物种讯息的存证与利用及重要的系统研究基础外,同时也可藉以侦测种间关系,并建立分类架构,近年来标本更可作为环境受到干扰的生物指标。另外,标本的参考价值和为历史的见证,并可协助农业和医学上害虫的鉴定、支持环境研究及生物防治计划,因此标本的保存为相当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部分。

再如台湾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田代文库》、歌仔册、《狄宝赛文库》等为具有独特性的珍本或独一性的重要史料资料,通过原件影像数字化,完成上述该馆重点特藏资料各原件的内容判读、诠释及分析或描述等工作,通过网络提供清晰且完整的文献资料,将可拓展台湾文学、语言学、史学及植物学等的深度研究与广度。其中,《田代文库》尚可与该校植物系的标本数字化成果结合,提供植物学者完整的学术研究资源。

由于以往台湾地区的数字典藏工作大多以单一物件作为描述的标准,然而在网络环境之下,资源合集层次的描述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的资讯,并可协助使用者在跨领域的检索中,获取更高层次的资讯。该计划参考海外的相关研究,并考量岛内典藏单位的实际情形,订定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相关标准,建立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栏位(schema)与相关的描述资料,以及《资源合集层次描述指引》手册,可作为岛内外典藏单位进行多语化工作的参考依据。

推广数字典藏成果,消弭社会数字落差

该计划通过数字典藏素材的利用与公开,以第一期计划的民族学藏品资料成果为媒介,例如通过1930年代台湾民族志纪录片中有关赛夏族与平埔族的影音光碟,建立与原住民部落的交流与合作,也藉由社区互动与公共参与,收集更深入的社会文化脉络资料,并建立兼具整合性、系统性的多媒体数字数据库,将数据库提供给社区文物馆及社区文史工作推广,制作成乡土教材,以实现知识普及和公共参与的目的。

该计划致力于偏远乡村原住民部落数字典藏推广研究,由学界与民间组织组成工作团队、调查部落对数字典藏的认知与保存文化的期待、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部落数字典藏网站,逐步开始搜集部落典藏的素材。为了使数字典藏内涵更加多元,并扩大数字化工作参与层面,该计划建立“数字岛屿”平台,广泛向民间募集台湾图像,期盼能展现更丰富更完整的台湾面貌。除了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弥补乡村地区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掌握部落文化典藏的需求,使典藏成果贴近部落居民生活。该计划项下子计划通过至新竹尖石乡新光小学推广数字典藏,缩短城乡差距,带领原住民儿童认识数字化、了解考古知识并设计互动游戏来认识珍藏文物。

另外,该计划还构建网络电子书导览系统平台与一套“电子书自动产生器系统”软件,配合台湾“教育部”推动缩减城乡数字落差相关计划,向台“教育部”设立的偏乡数字机会中心捐赠软件200套,协助偏远乡镇改善数字落差现象。

该计划还在岛内举办主题特展“通往数字国度的探索列车”,参展单位有台湾大学、博物院、中研院、科博馆等单位,充分展现各典藏单位的特色。其中由故宫所提供的《国宝总动员》影片也是在台湾首次离开故宫院区播放,对于台湾民众可以进一步体验典藏文物经数字化后的便利性。

台湾故宫博物院参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纪录片《旧宝藏.新未来:故宫博物院》的拍摄。由国家地理频道纪录该项目的360度环物摄影系统进行拍摄故宫古文物的情形。该纪录片于2007年10月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2.5亿的收视者,有助于宣传与提升该计划项下故宫数字典藏的专业形象,对台湾执行数字典藏计划的宣传上有加分效益。

通过授权,扩大教育应用与商业增值

该计划自2005年起邀集业界厂商、官方与民间典藏单位,结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一同前往纽约参加全球最大规模的纽约国际授权展,不仅将学术与商业结合,提升学术资料在使用上的灵活度,也不断延伸台湾典藏的珍贵资料的发展可能。

该计划开发的“图库文件授权数据库系统”,提供项目内部查询各类授权图片,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收集已经授权给数字典藏使用的档案,例如图片、影像与文件等,提供给该计划内各项非营利性活动使用,以提高授权典藏品的使用率,并藉由典藏品的使用,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作品。例如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授权三民书局使用岩石标本数字影像图档,包括角闪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云母片岩等42件,使用在《高中基础地球科学及其实验活动手册及教师手册》以及《高中地球与环境(下)及教师手册》教科书中。

通过技术转让,降低企业开发成本。例如对有心经营Web2.0影音平台的公司与个人,提供一套低开发成本的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解决方案来建立影音与分享平台。此技术已转让给台北艺术大学,并与宏科技公司合作,应用于台当局“新闻局”的影音典藏与对外展示平台。

第9篇:物理教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三位一体化;数字医疗;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34-02

一、“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应责无旁贷地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2]。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的综合性的,大体是我们国立的重点大学”;“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和“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都带有浓重的学科体系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提高,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出现了人才市场上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决定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而“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其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能力培养上的不足,符合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构建“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以数字医疗仪器为特色,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在其他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等工作的高水平、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推进人才模式研究,合理安排知识内容,突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培养学科归属感、自豪感,让社会更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储备,这些都将列入我们的学科规划。

在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中注重解决三个科学问题: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问题,实现我校独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②信息背景和导向问题,实现扎实的信息技术背景、服务数字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③产学研研发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建设,利用现有多企业协作的省部级科技平台,培养更具活力、创新型研究生人才。

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构成状况,即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整体功能。知识结构通常包括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它们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核心教育和拓展教育。由于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所接受的核心教育内容不一致,各高校差别非常大。比如医学院校往往强调医科内容,学生最初接触的知识往往是纯医学内容,在进行后续的拓展教育时,由于工科基础太薄弱,学生感觉非常吃力。而在工科院校,核心教育内容重视工科,按理说进行拓展教育比较轻松,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干什么的?”“与自动化等专业的区别在哪里?”“重庆邮电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些什么?”这些疑惑让学生的拓展教育受到制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教育课程群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专业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二)突出信息特色,探索教育创新如何服务地方经济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需要宽厚的信息背景,要利用运用大量的通信、计算机领域和仪器仪表知识。重庆市“10+2”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信息(数字医疗等)、生物(生物医学工程等)等高技术产业,构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生物医疗、信息、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部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因此,本研究将立足信息学科基础,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医学电子仪器为学科特色,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医学电子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在其他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等工作的研究生创新人才。

(三)构建、探索运行具有可推广性的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

研究生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解决问题、理论分析、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研究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工作者担负了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科研素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医学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工作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该广开思路,不仅重视研究理论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积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创造环境和氛围。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研究生水平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第一是课程考核;第二是;第三是论文答辩。这三大模块基本上确定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处理课题能力和总结能力。但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种交叉学科,其评价方法应该体现学科特色,需要更加细致化、过程化和量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用。既有学科特点,又有产学研创新,交叉学科,信息特色。比如:课程学习体系,必然要包含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健康康复要求等多方面、多模块的知识体系,包括课堂学习、文献查阅、情报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知识产权申报与总结;产学研平台实习和解决企业需求能力评价;发表科技作品,不但包括科研论文,还应该强调文献综述发表,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发表等事项。(2)指标体系权重设计和评价算法。通过充分调研、征求导师、同行、学生意见和建议设计各参数权重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和体系指标权重设计相应的评价算法,通过量化和定性评语方式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3)评价效果研究。通过评价体系的研究,跟踪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同时进行评价方法效果复核。

(五)探索研究生研究、学习生涯规划

研究生生活时间短,而学习、研究任务重。研究旨在实现一种明确的、有序的研究生研究学习生涯规划,解决如何尽快适应交叉学科学习研究、如何规划研究生涯问题。通过研究生涯路线图的形式研究在不同学习阶段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所需从事的工作、参与的课题、掌握的技能、乃至发表的作品。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基础入学研究生的研究生涯路线图,获得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研究过程管理。探索学习、研究过程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管理的有机联系,通过共性问题,提炼出不同类型入学研究生将要践行、实现的研究路线图。在研究中还将全面研究国际、国内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的优势体系、培养方案,进一步提炼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新战略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实施与整体提升。

四、结束语

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实现扎实的信息技术背景、服务数字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建设产学研研发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平台,利用现有多企业协作的省部级科技平台,培养更具活力、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必须探索本学科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改革模式,在可能情况下与我国“卓越计划”进行有效接轨,探索在数字医疗人才培养领域开展应用型、工程型、创新性卓越工程师的可行性[4]。显而易见,只有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内在的驱动力,才能保证“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阳德,,任力锋.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04,12(3):106-107.

[2]陈武凡,谭小丹,周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教育的系统规划[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