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清朝皇帝养成计划精选(九篇)

清朝皇帝养成计划

第1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太平军起事以后,咸丰皇帝派曾国藩抗击太平军。曾国藩利用皇帝给他的军饷,很快在湘乡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敢打硬仗的军队。不过,自军队组建之日起,曾国藩就养成了一种写家书的习惯。无论工作多么忙,他都勤笔不辍,一天也不间断。他写的家书,都是让手下的人送到驿站,通过官府驿道寄回老家。

由于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官越做越大,军队越来越强。朝中的大臣们担心曾国藩会叛逆朝廷,便向咸丰皇帝上奏折,建议削减曾国藩的军权。咸丰皇帝笑道:“曾国藩是一位有勇无谋胸无大志的草莽英雄,不足为患!”

大臣们不解,还要誓死进谏。咸丰皇帝便拿出几封曾国藩写给父亲兄弟子女外甥的家书,在金銮殿读了起来。曾国藩的家书上,写的全是要养猪、种菜,教育子女的琐事,就连家中的老母猪生了几个猪娃,长势如何,也要不厌其烦地写进去。咸丰皇帝说:“只想着小家庭的曾国藩,怎么会想到谋反呢?”大臣们一听,心中的顾虑就消失了。

可是,曾国藩的家书怎么会到了咸丰皇帝的手里呢?原来,清朝的特务机构非常盛行,遍布全国各地。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全在特务们的监督之下。曾国藩就是利用这些特务机构,写家书给咸丰皇帝看。他的家书到了官府驿站,早被特务们偷偷地拆开,抄写一遍,送给了咸丰皇帝。曾国藩在家书里把自己打造成一位胸无大志的俗人,这样才使咸丰皇帝解除了对自己的戒心。

1862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打垮了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把太平天国的所有财宝吞为私有,可以说是“金银如海,百货充盈”。咸丰皇帝坐不住了,他独自感叹说:“这个只懂种菜养猪的曾国藩胃口怎么这么大呢?送走了半个洪秀全,却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曾国藩呀!”功高盖主必引祸端,咸丰皇帝已经计划着要除掉曾国藩了。

曾国藩当然懂得“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他适时给弟弟修家书一封,家书中写了一首诗。诗中说,我的办公桌上,左边放着皇帝的嘉奖,右边放着别人告我的信函。人生既不能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诽谤就垂头丧气。我要效仿屠羊说,做一介凡夫俗子。

这封家书很快又到了咸丰皇帝的手里。咸丰皇帝看了这封家书,悬着的心稍稍得到了一些安慰。曾国藩趁机向皇帝退出了一部分兵权,裁军4万,还把天京城让给朝廷的旗兵防守。同时,他又用抢来的钱修建了贡院,以充官用。一时间,朝野上下,都说曾国藩的好处。咸丰皇帝终于放下了伸向曾国藩的屠刀。

第2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有清200多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前一后两位摄政王,前者协助幼主奠定江山,后者替幼主结束了王朝。有人说这是清廷的宿命,是历史无法探究的问题,也有人从两位摄政王的出身、能力方面予以解释,想要论证后一位摄政王太过年轻,能力也不太行。这个说法其实还需要研究。

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当光绪帝确定无法生养后代时,载沣其实就成了光绪帝最亲近的人,并在光绪朝晚期开始介入政治,成为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出国门,开过眼界的人。尽管那次出行的内容不算太光彩,只是代表清廷到德国进行赔罪,事由就是德国公使克林德在1900年被义和拳弟兄所杀死。赔罪的事情当然只是一个外交礼节,大清国的皇叔身份还是让德国人高看一眼。载沣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开了眼界,而且稍后中国开始新政和预备立宪后,载沣的那些外国见闻和经验还是给他带来一些好处,使他在晚清十年大致具有开明开放的形象,个人的才干也逐步展现出来。

如果从慈禧太后方面说,载沣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他的婚姻也由慈禧太后一手包办,他的妻子、溥仪的母亲就是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太后的养女。由此,两宫在生命最后时刻将大清国交给摄政王载沣,因为不可能还有比载沣更亲近,更合乎两宫利益的人。

至于年龄,过去许多研究者都说清朝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摄政王太年轻,少不更事。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08年接手国事时26岁。这个年龄今天看来或许年轻,但这与慈禧太后当年接手帝国事务时的年龄刚好一样。所以,从年龄、能力、眼界上说,摄政王载沣是一个不错的王爷,在1908年替儿子溥仪暂时管理帝国事务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

坚信“有计划政治”

中国的未来,从当时的情形说,就是1906年开始的预备立宪。经过两年的筹备和有条不紊的推展,已经有了相当成绩。

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清单》,逐年开列每年应该完成的事项。按照这个清单,预备立宪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的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经过九年时间,也就是光绪四十三年(公元1917年),中国就将进入一个完全的君主立宪国家。这是当时朝野的一个愿景,也是最具可行性的目标。到那一年,光绪帝应该是38岁,再过九年,也不过47岁。所以实行这个目标难度并不很大。

问题就出在了意外上。让人措手不及,也想不到的是,年轻的光绪帝和年迈的慈禧太后在一天时间相继去世。摄政王接手后,对于能否继续执行既定的九年计划,一开始确有怀疑。特别是当日本利用中国弱势不断向东三省移民时,当日本对东三省的觊觎蚕食不断加大时,立宪党人对于先前与朝廷达成的九年立宪共识开始有点反悔,开始尝试着改变。

立宪党人反悔的背景说起来复杂,其实又很简单,这与他们小瞧摄政王有关。按照九年规划和钦定宪法,在整个立宪过程中和完成后,君主依然是大清国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者,只是皇上不再独享权力,另有一个民选或半民选的国会,帮助皇室出出主意;还有一个拥有“有限权力”的责任政府,这个政府由议会选举,皇帝批准。按照这个模式,立宪完成的大清国就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这是先前的共识。但共识的前提是有明主圣君,能力风采都不弱于明治天皇。

光绪帝显然具有这样的潜质,甚至已经就是,至于现在的小皇帝就难说了。因此立宪党人利用一切机会要求加快立宪步伐,以期通过国会和责任政府分享权力。这就是几次国会请愿运动的背景。

面对立宪党人不断提升的政治压力,摄政王从容应对,他认为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对政治和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都值得肯定和鼓励,但是他提醒各位代表注意当年朝野九年预备共识的前提是国民程度尚未获得适度提升,所以九年预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扩大教育的基础,提高人民的识字率。现在如果强行召集国会,徒增纷扰,除了给民主留下阴影,恐怕很难有什么好结果。

他劝各位代表一定想想当年朝野共识建立不容易,“有计划政治”是共识各方都应该遵守的承诺。君主立宪就是要构建一个各方共赢、权力共享的合理体制,现在离成功还很遥远,就因为一件偶发事件改变计划,恐怕并不可取。这是摄政王面对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所作的表态。

不过他重申,必立,议院必开,朝廷之所以慎重筹划,以九年为期,就是要根据国情,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之序,届时达成一个值得中国人夸耀的真正的立宪体制。

摄政王拒绝了第一次、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但是他对于立宪党人的想法,还是有所感触,当然也有很大震动。摄政王发自内心不愿与臣民为敌,他看到了一年来各地抗捐抗税此伏彼起,几无一日消停;至于孙文和那些革命党利用秘密结社策动的各种骚乱也很令人头痛,影响着清廷的政治统治。

清廷政治统治的基础就是这些立宪党人,现在如果他们再对统治发出怨言,那不仅是立宪党人的悲哀,而且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末日。所以摄政王在拒绝提前召开国会的同时,并不主张对国会请愿运动进行镇压。他反复交代,在向请愿代表说明不能提前召开国会的理由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措辞,注意以理服人,注意保护请愿代表的政治热情。

第3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两会记忆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此次会议决定将北平恢复北京名称)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圆满完成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历史使命。

以下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两会的盛况。

为什么很多朝代都有 “文帝”和“武帝”

为何很多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或“文宗、武宗”?这是否与他们的“文治”、“武功”有关系?

“文帝”、“武帝”这些帝号与其谥号有关。谥号是皇帝或某个重要人物死后,后人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及谥法的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来自于谥法。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以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这里说的“文”或“武”基本上是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刑民克服曰武”,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威强敌德或夸志多穷者曰武。像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而著称的皇帝,所以被谥为“文”,称为“文帝”。像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南朝宋武帝刘裕等,他们一生南征北战,荡平群雄,武功显赫,所以被谥为“武帝”。谥“文”和“武”者,基本上都名副其实。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不缺少比较突出的文治武功的皇帝,所以很多朝代都有“文帝、武帝”。并且凡是帝号是“文”和“武”的,基本上都有着不错的口碑。

在所有的文帝中,魏文帝曹丕的文化修养最高,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有《魏文帝集》传世,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文”帝。

古人上班为什么叫“点卯”

“点卯”这个说法与古人的作息时间有关。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古人习惯把一天一夜的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人们又用12地支中的每一个名称来命名这12个时辰。比如,上半夜11时至下半夜1时称为子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夜子时。按照地支的顺序,清晨5时到7时正好是卯时。而古时人们是习惯早睡早起的,当时的官员们也有上早朝的习惯。所以早晨五六时的光景,官员们来到衙门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人数,也就是现在的点名。而那时正好是卯时,因此人们也就自然地把点名叫做“点卯”了。

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词汇,如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点名册被称为“卯册”,如果需要签到则叫“画卯”等。慢慢地,各行各业都借鉴了“点卯”的经验,规定早上点名。

中国古代内阁的出现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传承上千年的宰相制,确立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的政体,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政务。然而政务繁重,非皇帝一人所能应付。于是召用下级儒臣随侍内廷,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书。永乐年间,这种秘书班子衍化为内阁。内阁成员称阁臣,负责批阅奏章、起草诏令,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称作“票拟”。皇帝同意后,用朱笔抄正,成为朝廷正式政令,称作“朱批”。

内阁出现之初,阁臣虽然官位不同,但无高低之分、首次之别。至天顺、成化年间,遂有首次之别。首辅居阁臣之首,在其下有次辅等阁臣,两者权势迥然不同。由于首辅深受皇帝宠信,威权与宰相无异,故而引发次辅等阁臣对首辅位置的争夺。嘉靖年间,严嵩与夏言以及其后的徐阶与严嵩的“内阁之争”,最为激烈。前者以柔克刚,后者以柔制柔,无不反映封建社会政治环境导致人格裂变。首辅的权力高度依赖于皇帝的宠信。对他们而言,人品或政声如何,姑且不论,权力本身构成他们的原罪。

“贰臣”是什么“臣”

“贰臣”究竟该是什么“臣”?《现代汉语辞典》这样解释:“贰”意为“变节、背叛”;“贰臣”就是“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所以,要想成为“贰臣”,至少要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个“臣”要身处王朝易代之际,因为各种政治原因先后服务于不同的王朝。

说到“贰臣”一词,就不得不想起清朝的《贰臣传》。乾隆时期,清政权已经建立百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识,达成统一思想,乾隆皇帝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120余人。乾隆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使“贰臣”成为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乾隆指出,这些“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乾隆为了自家统治,把这些曾经投靠满族统治者的汉臣称为“贰臣”,的确有“过河拆桥”的嫌疑。这些“贰臣”们恐怕也会生出“何必当初”的感叹。

古人为何要封禅

在历史剧中,经常会看到帝王封禅的场景,而史书中关于帝王封禅的记载亦屡见不鲜。封禅的仪式十分繁杂,皇帝带领皇族宗室及文武大臣,登山而祭拜,甚为威严。那么,帝王为什么要这样大规模封禅呢?

上古传说中,黄帝曾出巡泰山。黄帝登临泰山之巅,诏鬼神,议国事,定大位,划疆域,祭天神。这种场面,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壁画渲染得很到位。

黄帝出巡泰山虽是传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祭山活动,而真正的封禅制度起源于夏、商、周时的郊祀活动。那时,天地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悠悠皇天,广博后土,使他们神秘莫测,产生了对天地自然神的崇拜。

第4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鲍鱼补而不燥,养肝明目,多吃一些也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到了清朝,由于宫廷隆重推出“全鲍宴”,当时沿海各地官员进京朝圣时,一定要把土特产鲍鱼作为贡品,并且还有潜规则,一品官吏必须进贡一头鲍,也就是一只鲍鱼必须达到一斤的分量。至于七品芝麻官,进贡七头鲍就可以了。

吃鲍鱼在青史留名的帝王颇多,如秦始皇出行时,随驾的御厨房就时刻备有大量的鲍鱼以供进膳。始皇帝驾崩后,赵高等人就用死鲍鱼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辊(混)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换算一下,秦代的一石等于现代的109公斤。可见在秦宫廷的御膳食谱上,鲍鱼算得上是家常菜了。

死鲍鱼的臭味也早早为世人所认识。《孔子家语》中便有“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之句,鲍鱼之肆就是古代卖盐渍鱼的商铺,被圣人比喻为小人聚居之所。

史书上,真正记载的帝王直接暴吃鲍鱼的第一人则是新朝皇帝王莽!

自宣帝以后,正是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宣帝与许皇后的儿子汉元帝刘]“柔仁好儒”,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化皇帝,精通乐器,擅长作曲。他在位的十五年中,能叫后人记住的大事就是“昭君出塞”。

而西汉一朝的灭亡根子就出在汉元帝的身上。

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最爱的女人司马良娣病死了。刘]竟因此悲愤成疾,太子宫里的所有姬妾看都不看一眼。汉宣帝便让皇后从后宫中挑选几名宫女供太子欢娱。

刘]急于应付了事,就随手把离自己最近的宫女带走。一夜风流后,这名叫王政君的宫女竟怀上了龙种。第二年,王政君生下嫡皇孙。汉宣帝见帝王家有了接户口本的人,喜出望外,亲自给孩子起名叫刘骜。骜就是千里马!

及至刘]登基,母以子贵的王政君也一步登天,做了皇后。

王政君做了皇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有个侄子叫王莽。

刘骜就是汉成帝,他同时迷上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结果把自己的性命断送在寝床上。

成帝的时候,王莽就借着与皇太后王政君的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出人头地,成为朝廷显贵。

成帝没有后代,侄子刘欣被找来担当国家重任,是为汉哀帝。

刘欣一上台,就让大司马王莽下了课,使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这两家外戚在朝堂得势。王莽无官一身轻,跑到新野隐居起来。

汉哀帝刘欣也想干大事,打算限田、限奴,消除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矛盾。可他颁布的一系列诏令都受到丁、傅两家外戚的反对,政令不出未央宫。

刘欣索性破罐子破摔,在宫墙内玩起了同性恋。对男宠董贤赏赐无数,封其为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之职。后来刘欣居然还打算将皇位让给千娇百媚的董帅哥,真是够荒唐的了!

公元前1年,在位仅七年的汉哀帝因贪色纵情而亡。

皇太后王政君重掌大权,恢复了王莽的大司马职务,并令其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汉哀帝也]传下后人,在王莽的建议下,王政君立刘欣的堂弟刘b为新君,是为汉平帝。刘b年仅八岁,在现在也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自然所有朝政都是王莽一人拍板说了算了。

王莽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快其兄也病逝了。王莽打小就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显赫,很快入选大汉帝国的年度“十佳少年”。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老人家也由此看好王莽,临死前一再嘱咐女儿王政君多多照顾王莽。于是在汉成帝时,二十三岁的王莽就光荣加入了公务员行列,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年轻的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经常把自己的薪水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上下班的马车来接济京城里的“待富者”,所以深受众人爱戴。

但总的来说,王莽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

在新野隐居期间,王莽的次子王获杀死家中奴婢,他大义灭亲,呼唤人权平等,逼其儿子自杀,因此博得世人好评。

王莽共有六子。在此前,王莽的长子王宇就因为吕宽之狱受到牵连而被杀。看来当王莽的儿子可不是什么妙事,果然后来他的三子王临因与王莽的侍妾私通事发,想谋杀老爸,来个一劳永逸,结果被王莽逼令自杀。

自拥立汉平帝后,王莽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这一年,王莽进爵为安汉公,封地食户达两万人。接着王莽的女儿变身为平帝的皇后。随着朝权的巩固,王莽被加号宰衡,就是享受国父待遇的政府第一总理,位在诸侯王公之上。王莽这段期间不遗余力地宣扬礼乐教化,赢得天下儒生的狂热拥戴,被加九锡。

九锡其实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最高礼遇的殊荣。如专车、豪宅、仪仗及三百名虎贲卫队,等等。

汉平帝刘b也想借着母亲卫氏的外戚势力翻身做主人。王莽抢先下手,灭了刘b舅舅一家。刘b不免生出怨言。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他担心汉平帝日后难以控制,就将其毒死。王莽又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时年两岁的刘婴充当“皇太子”,而自称“摄皇帝”,但排场与皇帝同等,仅在见孺子及太后时自称一下臣子。

公元8年,王莽又称号为“假皇帝”。“假皇帝”没干上几天,借着市工农商的雪片般的劝进信的大好势头,王莽再也按捺不住对终极权力的渴望,声称汉高祖刘邦托梦要他做皇帝,便强迫刘婴禅位给他,建国号“新”,改京城长安为常安。尊王太皇太后为皇太后,刘婴为定安公。

至此,立国二百一十五年的西汉帝国灭亡。

汉末大乱后,西汉皇族刘玄被绿林军推为更始帝。刘玄将刘婴立为太子,但毕竟不是亲生骨肉,旋即又杀死了他。

王莽称帝后,便大展拳脚,推行新政。他主要是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是土地国有化,私人无权买卖;二是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三是建立国企,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四是评定物价,恢复原始货币;五是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换官名、地名;六是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也就是把他们的封号降档次。

只可惜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太理想化,脱离实际,改制也如同儿戏般朝令夕改。不但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动乱。

边疆战火熊熊,各地农民也纷起反抗,遍地是贼和强盗!

随着赤眉、绿林大起义袭卷中原大地,并兵临城下,王莽的新朝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的王莽无计可施,反而接受迂腐儒生的建议,带着群臣到国都郊外大哭特哭,打算用哭声感动上苍,降灾难给那些造反派,让他们个个不得好死。最滑稽的是居然还给大哭的人准备盒饭,吃工作餐。

当绿林军已经攻入京城,王莽还振振有词地说:“是老天降大德与俺,造反的那些人能把俺怎么样?”

公元23年,绿林军破长安。在一片混乱中,民选皇帝王莽为商人杜虞所杀,短命的新朝就此灭亡。

第5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婴。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乃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来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貌沉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赵高这厮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戏啊,想把我骗到太庙去杀掉啊。我们不如给他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斋戒完了,他竟不去太庙。赵高见他不去,就自己来催。结果被早准备好的子婴及其儿子杀死在斋宫里。

一个名义上拥有最高权力的君主,却不能名正言顺地下令罢免或杀掉宰相,而只能靠阴谋诡计来除掉宰相,这可以称之为皇帝造反吧。但这仅仅是皇帝造反的一个引子。因为严格说起来,子婴还不是皇帝,他杀赵高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是为了将旁落的大权夺回来。下面要讲的几个皇帝,他们为了自己大权旁落、威风扫地而起来反抗的举动,才真正称得上是造反哪!

二、为造反,刘志与太监歃血为盟

刘志是东汉桓帝的名字,他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但当时柄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见他年幼木讷,坚决要立他。于是十五岁的刘志当上了皇帝。

刘志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这十五年中,梁冀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横跋扈。朝廷百官,由他呼喝贬擢,稍不顺心,随意杀之;四方贡奉之物,必先到梁府,然后方能去朝廷。皇帝形同摆设。三十岁的刘志不甘心如此任人摆布,于是招来五个自己信任的太监,和他们密谋一番。大家知道兹事体大,搞不好自己人头先落地。于是互相歃血为盟,刘志亲自啮臂出血,以示六人同命,誓除梁冀。

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八月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在刘志的亲自指挥下,五个太监带领早已准备好的一千余宫廷侍卫,忽然冲出皇宫,包围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夫妻反抗无及,双双自杀。

刘志是幸运的,铤而走险获得成功,但后来的皇帝造反就没有这种运气了。

三、愤怒青年曹髦的悲壮一击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明帝曹睿的侄儿。曹魏王朝自曹爽谋诛司马懿不成反而被其杀害之后,大权就落在司马氏一家手中,曹氏皇帝如同当年曹操手中的汉献帝一样,基本成了傀儡。公元254年,14岁的曹髦被立为皇帝。

曹髦当了七年皇帝,年岁渐长,对自己这种虽为皇帝却无权无势,一切都得听可以为所欲为的司马昭的生活感到十分不满。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逼曹髦下诏封自己为相国,加九锡。熟读史书的曹髦当然知道,当了相国再加九锡,司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当皇帝了。身怀曹氏血统的曹髦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心拼死一搏。

于是他召来几个自己信任的大臣,要他们和自己一起去讨伐司马昭。那些人听了吓了一跳,连忙用历史上鲁昭公造反不成的例子劝他不可轻举妄动(奇怪的是,这些人不用刘志成功的例子而用一个不成功的来推却,可见秦汉以降,中国文人已成未阉的媚娘也!)。

曹髦见这几人害怕,拿出怀中早已写好的自己的一张大字报扔在地下,大声说: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就是死也没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就死呢!

这几个人见曹髦不听劝,怕连累自己,连忙跑出去报告司马昭。曹髦见状,气不可耐,就佩起宝剑,聚集起自己的护卫和殿中宿卫以及宫中的一些忠于他的侍童佣仆等大约二、三百人。曹髦扬眉剑出鞘,登上皇帝宝辇,高呼打倒司马昭的口号,指挥着这一群人向皇宫外面冲去。然而,未出宫门,司马昭手下的大批军队已经赶到。一场厮杀,愤怒青年曹髦就这样悲壮地死去了。

曹髦不愧是曹操的后代啊。如果曹操地下有知,见自己的玄孙比当年的汉献帝有血气得多,定要服气他!

四、皇帝、丞相大会战

公元532年,一个叫元修的人,在丞相高欢的挑选下,当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称孝武帝。

高欢原是一个能征惯战的骁将,在北魏末年混乱的情况下,他从河北起兵,诛除乱臣,稳定局势,扶立元修,应该说是功莫大焉。因此元修当上皇帝,拜高欢为大丞相、大将军、太师。君臣之初,相处还是不错的。

但高欢既是扶立社稷的人,又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难免有一些擅权的事情。当时的都城在洛阳,而高欢将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太原,时常有丞相的话从太原传过来。偏偏这元修又是一个意欲励精图治的人,不喜欢国家大事都由丞相说了算,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些想巩固皇权的人的不断嘀咕。于是,皇帝和丞相之间渐渐产生了隔膜、龃龉和猜疑,最后,终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修以将伐南朝的名义,大集兵马,准备渡过黄河,讨伐高欢于太原。高欢得信,也集结军队,南下而来。于是,皇帝与丞相的军队就隔着黄河打了几小仗。高欢见元修不敢过河,就指挥自己的军队渡过河来。谁知元修虽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多大才干,手下的军队及其将领,或是佩服高欢,或是害怕高欢,当高欢的军队过来时,竟然兵无斗志,一哄而散。元修无奈之下,只得西奔长安,投靠另一军阀宇文泰去了。

同样是皇帝讨伐丞相,元修比曹髦幸运多了,毕竟手下还有一支军队。没想到老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比秀才也好不了多少啊。

五、史上最搞笑的皇帝造反

高欢再次打下洛阳后,又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之后,对这个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这样,魏静帝算是过了十几年平安日子,并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据说他能挟石狮子攀逾宫墙,又喜文学。然而,在权臣之下,文武双全又有何用!当高欢死去,他的儿子高澄即位当上大丞相大将军之后,魏静帝的日子开始难过了。有一次,魏静帝在郊外打猎,马稍稍骑得快了一点,监视的人马上就在后面叫道:不要骑得那么快,大将军要生气的。还有一次,他与高澄饮酒时,自称为朕,高澄就怒骂道:朕,朕,狗脚朕!并令人狠狠打了他三拳。

魏静帝受不了这种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办法除掉高澄。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个绝代佳计:高澄的府邸不是离皇宫不远吗?我们在皇宫中挖一条地道,不是可以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吗?挖好了,派人冲出去,不就可以杀掉正在鱼水欢乐或正在黑甜乡闲逛的高澄了吗!

妙计想好,似乎高澄的脑袋已在囊中,于是动手开挖。起先倒还顺利,谁知挖到宫门口时,却被守门人听见了地下的响声。守门人并不知道皇帝要造反,还以为土行孙要潜进来杀皇上了,于是大惊小怪起来。这一来,秘密泄露,高澄马上带兵直闯进宫,责骂皇帝道:你为什么要造反?我们父子对国家有大功,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魏静帝正色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反君,没听说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说我!我杀你则国家安宁,不杀你则终有一天要被你杀的。你要杀我,就杀吧!不知为何,高澄并不乘机杀他,只杀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怜魏静帝造反不成,从此更成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要杀权臣,也算是空前绝后了。不知后来的宋徽宗赵佶挖地道以会妓女,灵感是否从此而来?

六、想凭武功造反的宇文觉

公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权的宇文护,逼傀儡皇帝元廓禅让与自己的堂弟宇文觉,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当时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觉年方16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可是,宇文觉年纪虽小,却是志向豪迈,性格也很坚毅刚决,他很不满意宇文护的专横跋扈,只觉得万事该由自己做主。同时,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惯宇文护的作为,常在宇文觉耳边吹风,说:国家大事,应当由天子决定,怎么能老让别人指手画脚啊!又说:听说大司马(指宇文护)要摄政七年,长长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这么漫长的由人指点的日子吗。宇文觉听了更是满腹怨恨,于是他们谋划,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终南山请来几个武林高手当师傅,日夜在皇宫后园演习刀法、剑法、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宇文护自己也一起练习。练了三个月,觉得差不多了,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于是宇文护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大批军队冲进皇宫。小皇帝宇文觉还想凭武林绝技抵挡一阵。谁知道彼时中国武术尚在萌芽状态,那批终南山道士自己不过练到降龙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平,仅仅玩了三个月的宇文觉更可想而知了。几招下来,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护宣布废了宇文觉,不久又杀掉了他。

可怜的宇文觉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侠列传》的毒害不浅,以为有点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这种可笑的事啊。

七、刘承佑来了一次闪电式造反

公元948年,18岁的刘承佑继位当上后汉的皇帝,史称隐帝。当时,军人势力膨胀。杨玢、史弘肇、郭威等相继以枢密使身份登上相位,掌握朝廷大权。

这些武官执政,行事虽尚公正,但为人却粗暴了一点,又看不起文官,同时对年轻的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杨玢和史弘肇在刘承佑面前讨论事情,皇帝说了一句:你们考虑得仔细一点,可不要被人说闲话哦。杨玢就不耐烦地说:有我们为你操劳,陛下大人,你不多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耶。

如此等等,使得皇帝对他们不满意,皇帝左右的人也乘机大说他们的坏话。于是刘承佑开始与左右密谋除掉他们的办法。

公元950年,由于北方的辽国有南侵动作,老将郭威带大军北上拒敌。刘承佑感到郭威带大军外出,正是除掉这批军人宰相的好机会,于是加紧了谋划和各项准备工作。

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杨玢、史弘肇等几个武官宰相像往常一样去上朝,正走到广政殿门口,突然从里面涌出几十个武士,一阵刀砍剑劈,将他们杀死于门下。刘承佑升殿,道:这批老家伙向来把俺当小孩子,俺今天才开始真正当皇帝了。于是又派人前往郭威的部队,命令两员大将杀掉郭威。谁知郭威在军队中一向威望极高,那两员大将不但不愿杀他,反而将皇帝圣旨拿给他看。于是郭威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回京城。

刘承佑听说郭威杀过来了,也命令集结大军,大赏国库财物给军队,并由自己亲自统帅,御驾亲征以与郭威决一死战。谁知郭威乃是一员百战百胜的大将,他带的那支军队又充满精兵强将。于是,四百年前北魏孝武帝败于高欢的一幕又一次重演:皇帝的军队与宰相的军队甫一接触,皇帝的军队立即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顷刻之间溃不成军。刘承佑发现大事不妙狼狈而逃时,身边连官带兵只仅仅剩下十几个人,结果当夜就死于乱军之中。

八、爱新觉罗.玄烨的造反

在中国历史上,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形形色色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有流血的,有不流血的,有的甚至引起国家大乱,政权覆亡。

康熙智擒奸相鳌拜是一场独具匠心、设计巧妙的斗争,行动干净利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便把权倾朝堂的鳌拜按倒,不动声色地把国家大权夺回自己手中。

康熙,名玄烨,八岁那年,父亲顺治帝去世,他便登基当了皇帝。因为还是个孩子,不能处理朝政,顺治死前留下遗嘱,任命自己最信任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掌朝政。索尼感到责任重大,立即代表四人宣誓:“索尼等誓以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偏私亲戚,不计怨仇,不求不义之富贵,不听兄弟子侄之私言,不接受贿赂,不结党营私,只以忠心报答已故皇上信赖之恩。”(《清史稿•索尼传》)

四大臣信誓旦旦,忠心可嘉。可是,没过多久,鳌拜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鳌拜平时专横跋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朝中文武官员多半都怕他。他一受“顾命”,就利用权势迫害和他意见相左的人。内大臣费扬古系开国元勋,因为同鳌拜有矛盾,便被陷害处死。

鳌拜的野心很大。在四大臣中,他位在最末,可他不甘居人后,总想自己独揽大权,凡事恣意横行,不准别人提异议。索尼是四朝元老,资历最深,列辅臣首位。但他年老多病,管不了多少事,对鳌拜无可奈何。遏必隆明哲保身,凡鳌拜所为,都一一默认。只有苏克萨哈不服,经常和鳌拜争论。为调换旗地事,两人的矛盾势同水火。八旗兵初入关时,曾一度争相圈占土地。鳖拜属镶黄旗,他看中了正白旗的土地,竟提出互换。负责办理调换旗地的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及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认为此事不可行,请求停止圈换。鳌拜大怒,立即下令将苏、朱、王三人逮捕,交刑部议罪,并提出应处以死刑。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调换旗地,不同意将苏、朱、王三人处死。康熙感到此事复杂,不便马上作出决定,没有同意鳌拜的主张。事后,鳌拜竟假托旨意,到底把苏、朱、王三人杀掉了。因这件事,鳌拜转怒于苏克萨哈,动了杀机,伺机下手。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年十四岁时,正式亲政。在此之前一个月,索尼病故。苏克萨哈感到难与鳌拜共事,产生退隐之念,便向康熙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允许他去守护先帝陵寝,以保全余生。康熙下旨挽留,因不解其中原由,命议政王大臣问明奏来。苏克萨哈要求辞职守陵,意在逼使鳌拜交权,因而激怒了鳌拜。鳌拜乘机兴大狱,与党羽策划,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条罪状,拟将苏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处以残酷的磔刑,馀子六人,孙子一人,兄弟之子二人,还有同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得等一律处斩。康熙多少隐约知晓一些他们两人的矛盾,因而没有批准鳌拜这个要求。鳌拜上殿,当面与康熙争辩,康熙仍不同意。鳌拜急了,挥拳强辩,疾声厉色,把康熙吓得心惊胆颤。逼了几天,康熙被迫批准了鳌拜的全部要求,只将苏克萨哈的磔刑改为绞刑,算是对有功之臣的一点微小的照顾。可怜苏克萨哈征战几十年,功勋之家却落得一个灭族的悲惨结局!

害死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班行章奏,自列首位。遏必隆甘居其后,事事都听鳌拜摆布。康熙八年元旦,鳌拜率诸臣上殿贺年,身穿一黄袍,式样和质料俨如皇帝,所不同者,只是帽子上打了个红绒结,而康熙戴的是一颗东珠,康熙虽已亲政,但朝廷实权仍操在鳌拜之手。鳌拜大肆结党营私,把其党羽包括兄弟子侄都安插到朝廷各个部门,六大部的首脑几乎全是他的人。这样,鳌拜便牢牢控制了政局。每有大小事件,如任免官员、实施政策等,诸臣都先到鳌拜家里议定,然后再通知康熙实行,这等于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康熙很恼火,但一时也没有办法。

鳌拜势焰日炽,进逼不已。他视康熙年幼可欺,每当议事时,动辄高声呵斥廷臣,每决一事,必欲康熙屈从他的意志。有一次,鳌拜故意装病不朝,康熙亲自到他家里问疾,竟在寝室里发现炕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照规定,臣属面见皇帝身边不许携带任何凶器,否则即以图谋不轨论处。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毫无顾忌地把凶器放在身边。康熙装作并不介意,一边笑着,一边从容地说:“刀不离身,只是满洲的故俗,不必大惊小怪。”慰劳了几句,便回宫去了。

鳌拜及其党羽所作所为,引起康熙的严重忧虑。鳌拜集团的存在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为了夺回权力,康熙决计除掉他。但鳌拜手握兵权,掌握朝中大权,其势力广布朝廷上下,弄得不好,会招来一场大乱。所以康熙不敢兴师动众,贸然行事,而于暗中准备计擒鳌拜。

康熙召索额图进宫密谋。索额图是索尼的儿子,做了康熙的侍卫,以忠诚任事得到康熙的信任。密谋后,康熙以陪伴自己娱乐为名,下令在八旗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壮的十来岁孩童进宫,共选了十余个,果然个个长得结实、机灵。康熙很高兴,让这些孩童天天练习并表演角斗、摔跤。鳌拜进宫奏事,康熙也不让他们回避,故意让他看见孩子们在摔跤玩耍,有时康熙也混在其中,玩得兴高采烈。鳌拜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康熙毕竟是个孩子,贪玩,胸无大志,不务政事,自己得以继续专权。为了麻痹鳌拜,康熙对他更敬重、优礼,这使他益加坦然,对康熙毫不心存戒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这些孩童都成了康熙的心腹。康熙八年五月,有一天,康熙单独宣召鳌拜。鳌拜大摇大摆地刚刚跨进宫门槛,脚步还没站稳,突然从两侧跳出一群孩童,一拥而上,把鳌拜按住,还没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已被按倒在地上。

权重势雄的鳌拜就这样束手被擒了。

逮捕鳌拜后,康熙立即指令康亲王杰书负责审讯。与此同时,鳌拜集团的成员也纷纷落网。经审讯,列出鳌拜罪状三十条,又经康熙亲自当面核实,鳌拜一一招认。大臣们都要求判鳌拜死刑。康熙念其在朝廷效力年久,特给以宽大处理,免死,改为禁锢终身。对该集团的骨干人物都处死。接着,给被鳌拜陷害冤死的大臣都恢复了名誉。

鳌拜一伙是一个实力雄厚而又腐朽的政治集团。康熙略施小计,便把它一朝解决,不留后患,政局迅速改观,为清初社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件事的处理,显示了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康熙的政治家的才能和风度。

九、光绪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德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格太后势力。作为慈格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掉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模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格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待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是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律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橹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第6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明皇族的人炸

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朱樘览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他有点好奇,这些王爷能记清自己的儿女吗?

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象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正如朱樘所料,朱钟镒生殖冠军的称号不久之后就被他的一位后代,也就是另一位庆成王所夺取。这位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正所谓“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58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与此相对照,虽然“爱新觉罗”氏不是从努尔哈赤算起,而是从其父塔克世算起(源头数量比明王朝多了数倍),而且明清两朝的存活时间大致相当,但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氏的成员数量是29000人。

事实上,朱元璋子孙数量的急剧膨胀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也是世界人口史上的一道风景。各地长官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于此省的皇族。

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

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

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刚刚一岁。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

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弯,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递出申请。如果没有皇帝的亲自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为了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后代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这就是著名的“二王不相见”。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王爷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由,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任何社会职业,他们增加收入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所谓“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如生一镇国将军,即得禄千石。生十将军,即得禄万石矣……利禄之厚如此,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在“制度”决定之下,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他们把妻妾们的生理期编列成表,按期临幸,以求提高效率。在紧锣密鼓的床笫战争中,生育纪录一次次被刷新……

地方最赚钱的行业,都被皇族垄断

多子多福,本来是中国人的不二信条。挥霍和生殖,又是朱元璋给自己子孙规定的光荣任务。所以,朱氏皇族生得理直气壮,生得光荣坦荡,生得痛快淋漓。然而,对大明王朝的其他成员来说,皇室生育纪录的一次次刷新,可不只意味着为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聊增添材料――它更意味着每个老百姓负担的一次次加重。

王爷的增加,必然导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扩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叶之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同时,皇族占有土地却迅速扩大。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皇族们的俸禄直接来自各地的财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河南周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69万石。湖广楚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25万石……国家财富分配中,权贵们的比重迅速扩大,而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这片江山上的亿万人民存活的真正意义,历来就是给一家一姓提供膏血。这本是中国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明王朝的臣民对此也充分理解。然而,朱氏一家的生育率之离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长官惊慌地发现,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嘉靖年间的大臣们纷纷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损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粮,作何处以善其后?”

这仅仅是皇族们招致民怨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中国老百姓都特别“通情达理”。江山是人家老祖宗提着头打下来的,是用千万个人头换来的。所以,人家的后代享受一下特殊待遇,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问题是,国家规定已经如此优厚,皇子龙孙们犹有不足。他们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把触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领域,无利不取,无所不为:

皇族往往与巨商相勾结,进行行业垄断。这些亲贵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转手批给商人,再从商人那里分得巨额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业,都被其垄断。许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权,控制了当地的食盐销售。他们不顾百姓承受能力,任意抬高盐价,以致最底层的老百姓长年买不起盐吃。

所有稀缺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矿山,只要证明有利可图,皇族就会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抢占到自己手里。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县中极膏腴田地”。比如皇帝赐给福王两万顷土地,本来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尽仍然不够,不得不跑到湖广、山东去圈占最好的良田。所以史书说,有明一代“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各地王爷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们山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货赂山积”,金钱百万。陕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拥赀数百万”。大同的代王,居然拥有房屋1060所……

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顿。从明代中期开始,历代皇帝不断通过“加派”等手段,将宗藩费用进一步转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负担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有的农民甚至“废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国之禄”……

特权庇护:皇族成为黑势力保护伞

以上种种,毕竟还属“合法”或者符合“潜规则”。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皇族们的欲望和冲动。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特权总要走到极端。明代皇族超出法律之外的为非作歹穷凶极恶为他们积累了更大的民怨。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皇族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许多皇族都涉足地方事务,一旦有求不遂,就依仗自己的龙子龙孙身份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代王府的辅国将军因为不满县官处罚他的仆人,公然当众殴打知县。晋王府的河东王等人辱骂殴打地方官更是常事,所谓“挟奏有司,擅入府县,殴置,习以为常”。嘉靖三十七年,宁化王府的宗仪,也就是小小管家,竟然动手殴伤了堂堂布政使这样的朝廷大员:“求索禄粮不遂,围布政司门,殴伤左布政使刘望之。”

因为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许多王府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甚至自身也沦为黑社会头目。嘉靖五年,庆成府的辅国将军藏匿大盗被人告发;隆庆二年,方山王府镇国中尉朱新垣“与群盗通,劫掠商货”;襄垣王府的辅国中尉、昌化王府的辅国中尉都“私出禁城为盗”,公然杀人劫财……

至于强抢民女之类的经典桥段更是无地无之。在特权庇护下,皇族已经沦为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个群体。河南禹州的徽王朱载伦,“有美女子过府,掠入与淫,女幼不敢接,即大怒,投以与虎”。 山民王朱企礼在武冈州“前后夺民妻女无算”。武邑王在父丧期间“居丧无礼,置酒作乐,召妓者歌舞,极诸淫纵,内使谏者,辄非法拷掠,或触其怒,以石鼓压胸,囊沙覆口,死者数人”……

两百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

虽然民怨深重,各地皇族们丝毫不予理会――拼命享受,就是对列祖列宗提头血战最好的回报。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大明王朝,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两百多年的飞扬跋扈、狂吸痛饮, high到极点,享受到巅峰了。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纵横大地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宴席不仅仅是被打扰了一下,而是被宣告永远终结。更可怕的是,他们到这个时候才发现,这场两百年的宴席不是免费的,结账的时候到了。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是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所过之处,皇族均在劫难逃。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在连绵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无不灰飞烟灭。据太原总兵姜亲见亲闻,农民军“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让我们先来看看皇族人口增长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达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杀皇族。起义军攻陷山西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攻占汾阳后,也首先搜杀“宗绅”,以致“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

崇祯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这四百余人都是晋王一系的高级皇族。接着,因为“恐(中低层)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经过这两次杀戮,山西晋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杀殆尽。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又攻取大同。6天之内,代王朱传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其他郡王也几乎没有幸免。姜在启本中说:“云(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约计肆千余,闯贼盘踞六日,屠戮将尽……”综计以上数次,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

山西一地仅是缩影。事实上,尽管李自成以“不嗜杀”闻名,但是他兵锋过处,那些朱姓王爷几乎没有活下来的。

而张献忠军本以玉石俱焚为特长,所到之处,诸王扫灭,更是题中之义。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杀法上常有新创意。崇祯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阳,执襄王朱翊铭于南城楼。朱翊铭跪地乞生,张献忠赐给了他一杯酒,说:“吾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接着“杀之城上,焚城楼,投尸于火”。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克武昌,俘获楚王朱华奎。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新花样――活沉西湖,宫殿楼阁近千间也被付之一炬……

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拒不交待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合族”: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总结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明皇族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民愤。他们已经完全站到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不得不以自己这一代的鲜血和生命,为自己,也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付账,就像以前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一样。

但不要忘了,朱元璋正是高举“打倒元朝特权阶级”的大旗建立了明朝。明王朝这座大厦建立的地基,正是元王朝巨室、权贵、官宦之家的累累尸骨啊。

第7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清代的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这些场所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其内部空间陈设也各有特色。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举办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左辅右弼的文华、武英殿为主体,再包括沿墙南缘的办事机构内阁以及档案馆、銮仪卫等大库。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据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间,在建筑设计和殿内陈设布局上,以其宏伟的规模,威严的气势取胜。

太和殿在明初称奉天殿,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初才改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中规格体制等级最高的建筑。

太和殿殿高十一丈(实测是35米),殿顶为重檐庑殿式。殿宽60米,开间原为九间,康熙年间改为十一间,进深30.3米,为五间,是明清时期所有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内面积两千三百七十多平方千米。它的内外装修极为豪华。外梁、楣都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画,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藻井,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蟠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烂,极尽豪华。

殿内安有宝座台基,台基为七级,金漆木雕龙纹宝座高踞在七层台级的座基上,宝座后面背倚雕龙髹漆屏风,宝座左右两侧陈设有太平有象高香几、角端香几,宝座前面丹陛的左右还有四个香几。香几上有三足香炉。当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于是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颇显肃穆凝重,在殿内东西墙两侧还陈设有紫檀雕龙顶箱大柜。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明清两朝盛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节等。皇帝均在这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赐宴。平时是不使用的。

位于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暂坐之处,中和殿在明代又称华盖殿,嘉靖年间称中极殿,清初称中和殿,呈正方形。在大典中它是为太和殿的正式活动做准备的地方。此外,明、清两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农坛、行亲耕礼,在祭祀和亲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和亲耕时用的农具。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这里阅视。另外在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要在此阅奏书。清朝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谱系――玉牒,每次修好,进呈给皇帝审阅时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中和殿内高悬的匾额上,是乾隆皇帝的御书:“允执厥中。”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和殿内的陈设较为简略,与太和殿陈设不同的是,中和殿内没有高起的宝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坪上陈设有髹漆宝座。宝座背倚髹漆龙纹屏风,前后两侧分别陈设有香筒、香几,宝座的地坪下左右设有炭盆,地坪前面设有四个高香几,上面摆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炉。

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明初称为谨身殿,嘉靖年间改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内高悬有乾隆皇帝的御书匾额:“皇建有极”。两旁柱上的对联是:“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保和殿内的陈设与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内陈设宝座屏风的台阶阶数要小于太和殿,为五层台阶,在宝座台上陈设有髹金漆龙纹宝座及屏风,宝座两边由近及远依次陈设有用端、炭盆和香筒。宝座前面的陛下陈设有四个高香几,高香几上摆设有三足象鼻腿珐琅香炉。

保和殿虽然在前朝三大殿内排在最后,但是在这三大殿中,使用的频度却最高。清代常在保和殿举行宴会,这里成了皇家举行盛大宴会的场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时,赐宴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顺治三年(1646年)后顺治帝曾居保和殿,而从乾隆五十四年以后,保和殿又行使了一个新的职能,就是在这里举行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

位于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个高达8.13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叠三层,俗称“三台”,颇显恢宏气魄。三大殿内的空间布局有着相似之处,在殿内陈设有髹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风,两侧有用端香几。由于这三大殿位于紫禁城内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处理政务,举办朝会的重大场所,所以这三大殿整体的特点是代表皇权的宝座屏风、角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陈设,没有过多的其他陈设,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独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间中,无论有多少人,举行何种,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过疏朗空透的空间布局来体现皇家肃穆凝重的气势。

与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内廷陈设更多的是突出了生活气息,紫禁城内廷的多数建筑承载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紫禁城后半部是封建帝王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称为后寝。其中宫殿、园林、楼、台、亭、阁栉比相连,布局紧凑。每座庭院除有院墙门庑环绕之外,又用高大的宫墙围成更森严的内部划,所以通称为内廷。

内廷大致可分帝、后寝宫――后三宫;后妃宫室――东西六宫;清雍正年以后的皇帝寝宫――养心殿;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太后太妃宫殿;太子宫室等六组宫殿建筑区。

内廷的主要建筑是乾清宫与坤宁宫。由于这两座建筑是帝后的寝宫,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与外朝的三大殿并称为“三殿两宫”。

清宫内廷的宫殿陈设远较外朝三大殿的陈设丰富多彩。内廷中,乾清宫正问、养心殿正问的陈设与外朝三大殿的陈设有相似之处,而其它宫室内部的陈设格局显得灵活多变,随意性较强。因篇幅关系,下面仅举乾清宫、储秀宫及咸福宫几例,来看一看清宫内廷的陈设风格。

清宫内廷中,乾清宫正间的陈设与太和殿陈设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群臣上朝议事的场所。除了屏风、宝座、香亭外,根据实际需要,在宝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宫的宝座正中设金漆雕云龙纹宝座,后有金漆雕云龙纹五扇式屏风。两侧陈设角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座前有御案,全部座落在三层高台上。

而乾清宫东暖阁的陈设则富于变化,据档案记载,乾清宫东暖阁里陈设:“东暖阁炕宝座上设: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红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镜一面、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御笔青玉片册、附紫檀匣,砚一方、附紫檀匣、铜镀金匣,松花石暖砚一方,青玉出戟四方盖瓶一件、附紫檀商丝座,五 彩瓷白地蒜头瓶一件,右边桌上设:铜掐丝珐琅炉瓶合托盘一份,定瓷平足洗一件,铜掐丝珐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对,左边箱上设:五体清文六套,右边箱上设:西清古鉴四套。续鉴二套。地下设:铜掐丝珐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瓮一件。楼上设:殿神牌位三龛,随紫檀高桌二张,铜掐丝珐琅五供一分,铜掐丝珐琅瓶盒一分。黄云缎桌围二件,裁绒毯一方。楼下抑斋落地罩内;楠木包镶床上设:红雕漆痰盒一件,痒挠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青玉炉瓶盒一件。右边设:紫檀木桌一张。桌上设:汉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阁帖二十四册,盛于紫檀匣内。年节及寻常铺设:黄氆氇座褥二件,石青缎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随葛布套,妆缎坐褥三件,炕毡一块。”

以上乾清宫正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见官员以及内廷朝贺、筵宴的处所。东暖阁则为皇帝召见臣工的办事处所,里面陈设则较为随意,没有正殿的那种象征皇权威仪的金漆宝座屏风及角端、仙鹤烛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摆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气息很浓的楠木包镶大床等家具。

清宫内廷还有许多宫殿主要是充当帝后们生活起居之用,其建筑的内部空间相对于外朝三大殿来说,空间较小,比较紧凑,但是里面的装修陈设却格外丰富,悦人耳目。

现在举西六宫的储秀宫为例来看一看,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原名昌寿宫,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整寿,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修缮一新,在十月寿辰时移居于此,住了十年。当年慈禧居住储秀宫时,这里有太监二十多人,宫女、女仆三十多人,昼夜伺侯慈禧起居。

储秀宫的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边为楠木雕的万寿万福群板镶玻璃罩背,罩背前设地平台一座,座上摆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这是慈禧平时接受臣工问安的座位。储秀宫西侧碧纱橱后为西次间,南窗、北窗下都设炕,是慈禧休息的地方。由西次间西进是寝室,它以花梨木雕万福万寿边框镶大玻璃隔断西次间,隔断处有玻璃门,身在暖阁,隔玻璃可见次间一切,隔断而不断。暖阁北边是床,床前安硬木雕子孙万代葫芦床罩,床框张挂蓝绸缎藤萝幔帐;床上安紫檀木框玻璃镶画横楣床罩,张挂缎面绸里五彩苏绣帐子,床上铺各式绣龙、凤、花卉锦被。东梢间北边有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八方罩,这些花罩构图生动,玲珑剔透,制作精细,堪称晚清杰出的木雕艺术作品。

东次间与东梢间都以花梨木雕作间隔,里面陈设富丽堂皇,多为紫檀木家具和嵌螺钿的漆家具。东梢间靠南窗有木炕,两侧摆黄花梨雕螭纹炕案,上陈瓷瓶及珊瑚盆景。东梢间东侧靠墙设一张黑漆嵌螺钿翘头案,案上陈设钟表和一对象牙宝塔。墙上悬挂着缂丝福禄寿三星祝寿图,两侧悬挂壁挂,案前地面放有一只炭炉,左侧有紫檀嵌珐琅坐墩和八角落地罩,罩内有桌案等陈设。

储秀宫西次间北沿炕上,炕上正中陈设有红漆嵌螺钿寿字炕桌,两边陈设有百宝嵌炕柜,炕下放有紫檀嵌螺钿脚踏。储秀宫内的整个空间布局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西六宫中,还有一座宫院,这就是位于西六宫中最西北的咸福宫,它位于储秀宫之西、长春宫之北。咸福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日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日成福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宫一区主要由成福宫、后殿同道堂以及两侧的配殿组成,咸福宫的正殿上悬挂乾隆御笔“内职钦承”匾额。正殿正中的低矮地平上是一组紫檀山水人物宝座屏风,宝座两侧有高香几,香几上陈放着青玉太平有象,前有掐丝珐琅炭炉。在咸福宫的东西两侧墙边依次陈设有紫檀雕云龙顶箱大柜、紫檀雕龙架几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镜子,东西墙上还挂有挂屏。其中紫檀架几案上摆放着紫檀嵌铜罗汉图插屏及青花瓶等陈设品。大殿布置以中间的宝座为中心,两边的柜架屏镜则起陪衬点缀作用,突显宝座及宝座主人的尊贵。

咸福宫在清代曾有多位嫔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贵人、成嫔、常贵人、彤贵人;咸丰三年,奕D的母亲康慈皇贵太妃(道光皇帝的静贵妃)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咸丰五年到六年间,咸丰帝的懿嫔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咸福宫的特殊性在于它也是清代皇帝经常停留的地方。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庆皇帝先是以上书房作为倚庐,二十天后移住到咸福宫,继续为乾隆治丧。咸福宫按嘉庆皇帝的要求,不设床,只铺白毡和灯草褥。丧事满月以后,再行设床。嘉庆皇帝在为父皇治丧的后期迁到成福宫,是为了推迟入主养心殿的时间,咸福宫便成为倚庐兼过渡性的寝宫。在咸福宫居住的十个月间,嘉庆皇帝在这里主持政务,引见军机大臣。并写下一对联:“一日万机,间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锡德无疆。”嘉庆皇帝的亲政生涯就是从成福宫开始的。直到该年十月,嘉庆帝才从咸福宫迁入养心殿。

嘉庆皇帝驾崩后,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宫“寝毡枕块”,为父皇守制,并写下了《初居成福宫述悲》一诗。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帝同样在这里守制,在位期间也曾多次在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业和意志,为此咸丰将咸福宫后殿命名为“同道堂”。

而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堂,也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宫殿,当年咸丰帝的懿嫔(即后来的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于咸丰六年,在此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生子之后,懿嫔很快升为贵妃,迁回储秀宫。咸丰皇帝御赐给慈禧两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间,最爱钤用这一印章。说明慈禧对同道堂有着深厚的感情。

现在咸福宫后殿同道堂里,还保留着咸丰时代的原状陈设。

同道堂是一座五开问的殿堂,分别为正间、东次间、东梢间、西次间、西梢间。正间原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匾额:“滋德含嘉”,咸丰时改为“襄赞壶仪”,匾额下方左右两侧悬有挂对,上书“盛世寰区仍望泽,端居宵旰早关怀”。炕上设有黄龙坐褥隐枕,两侧置有炕几、炕桌,上面摆放文玩插屏等陈设物。东次间正东的门墙上挂有奕V亲手书写的楷书“杜甫秋兴八首”挂匾,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黄花梨炕桌及楠木多宝格等陈设。

北墙上悬有“译经萃室”匾额,下面设有紫檀平头案,两旁有条桌,上面摆有钟表、瓷器及古琴等物。东次间之东为东梢间,东梢间南边为炕罩,炕罩内为前沿炕,上面陈设有桦木圭式案及坐褥隐枕,圭式案上摆放有掐丝珐琅砚匣及笔山,东墙上悬有蓝字“克敬居”匾,此匾蓝字为守孝时的专用字。 “克敬居”匾下方为一对乾隆嵌螺钿御笔挂屏。北侧炕罩内为一固定的炕床,这种北床南炕的格局是清代皇宫中常见的一种室内陈设。

同道堂正问往西,一道隔扇门将正间与西次间隔开,同道堂西次间南侧为一临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陈设有炕桌,两边是多宝格和炕几,上面放置文玩器用,临窗墙上挂有壁瓶。与南炕相对的北边墙上悬有一方御笔“宝”字圆匾。一张紫檀长方桌倚墙而放,两边摆有一对圆形扶手椅。

西次间之西为西梢间,中间一道隔扇门将两处空间分割开来。西梢间里面的布局与东梢间一致,也是南炕北床的格局。南边临窗的前沿炕上陈设有炕桌炕几,上面摆放插屏、钟表、冠架等小件陈设物。西侧墙边摆放有一件紫檀平头案,平头案上放有嵌瓷插屏及天球瓶。左右两边是一对紫檀嵌瓷扶手椅,墙壁上悬挂有螺钿边框御笔挂对,北边的炕罩内是固定的炕床。

第8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与北海共同构成西苑三海,也称太液池。中南海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被视为中国政府高层的象征。随着金元时期中国统治中心的北移,这里作为帝王的行宫,距离统治者越来越近,最终取故宫而代之,成为权力的中心。历史上,中南海曾有几次短暂开放的历史,也曾收过门票,但都昙花一现,终究保留了它在世人面前的神秘身份。

本刊记者 | 清两代,西苑三海一直是皇家避政宣听、放松游玩之所。“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为水域。中海、南海、北海有着清晰的地域划分:金鳌玉桥以北为北海,桥南至蜈蚣桥为中海、宝月楼(今新华门)以北、蜈蚣桥以南为南海。1925年,北海划为市民公园,成为中国保留至今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历史上,中南海曾有几次短暂开放的历史,也曾收过门票,但都昙花一现,终究保留了它在世人面前的神秘身份。经过历代的营建和修复,中南海以1500亩的广阔面积,镶嵌于北京的心脏位置,作为国家中央机关办公场所,红墙相围,卫兵把守,这些亭台水榭、房屋假山中写满的历史少有人知。

载歌载舞太液池

唐代,幽州东北郊建有大片园林,统称海子园,包括现在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和中海,辽代在此建立行宫。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大宁宫,作为皇帝离宫。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为万宁宫,即太液池。元朝修筑元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周围布置了三组宫殿,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

早在金代,作为皇家离宫的大宁宫就以风光绮丽著称。元代太液池遍植荷花,中秋之夜皇帝与嫔妃泛舟赏月,曾有“南风吹断采莲歌,夜雨新添太液波,水殿云廊三十六,不知何处月明多”的诗句。元顺帝曾制作大龙舟在内苑航行,船长40米,高6.7米,用水手24人,在太液池中昼夜往来嬉戏,宫女16人作魔舞16天。明宣宗即位后,曾指着太液池的宫殿群批驳感叹:此为顺帝当日宴游之所!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开始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上向南移动,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了丰富景观,随即开挖南海。自此,北海、中海、南海统属于皇城西苑。由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在附近堆成了一座小山,称为万岁山。这里是建城时堆放煤炭的地方,也称为煤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紫禁城,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自缢。清军入关后,煤山改称景山。

中南海和北海建筑群雏形最终定形于明代。这些宫殿建筑工程浩繁,耗资巨大,维护费用惊人。

嘉靖帝是明代在西宫活动最多的皇帝,他死后,各宫殿匾额都被撤去,建筑逐渐被拆毁,几年之后,西苑宫殿群规模已经缩小不少,很多只剩残垣断壁,大片荒地被新筑起的宫墙隔绝在皇家别苑之外。此前的万寿宫,清初已经沦为民居宅院,至清末发展到数千户。一些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诗赋中,大多只描述了明代北海的西苑景色,而位于中海的西宫属于皇家禁地,它的样貌至今无人知晓。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消皇城内诸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红墙之内。相对于狭小闭塞的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12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

宝月楼与香妃传说

中南海正门(新华门)位于西长安街上,为两层楼房,面阔七间,下层中央三间为门洞,卷棚歇山顶,绿剪边黄琉璃瓦。现在常有游客在新华门外留影纪念,然而一旦超越门前的警戒线,就会被巡逻的便衣礼貌地阻拦在外。

新华门的位置原为乾隆时期建造的宝月楼。清代,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皇城的狭长地带,原来没有宫室,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修建宫殿也是为了皇帝一眼望去比较美观。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说,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乾隆皇帝还为上下各有三间房的宝月楼题写了“仰视俯察”的匾额。

传说乾隆宠妃香妃入宫后思念家乡终日闷闷不乐,皇帝修建了这座楼房也是为了博美人一笑。皇帝曾下令:西域回部移住长安街,并建礼拜祠与楼相对。当时这里迁居了百余户穆斯林,并建了一座“普宁清真寺”,使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

这段传说虚构的成分居多,但清东陵容妃墓葬中确实曾出土维吾尔族妇女的发辫,墓棺上也印有阿拉伯文字。容妃是乾隆的唯一一位维吾尔族宠妃。容妃的家族曾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受到朝廷封赏。容妃初进宫时封为贵人,当时已经27岁,两年后进为嫔,很受皇帝宠爱,乾隆三十三年封为妃,乾隆南巡时也随行左右。容妃55岁时死去。她是否真的在宝月楼居住过,至今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可以查到的是她逝世于圆明园,下葬东陵。

宝月楼原本不与外边相通,及至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把中南海作为他的总统府,将宝月楼改建成总统府大门,更名新华门。

接见藩国使臣的紫光阁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岸北部,基本上保留了乾隆时期的格局,阁高两层,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后有武成殿,最初由明世宗修建,清康熙时重修,是皇帝检阅侍卫比武的地方。紫光阁门前有宽敞的平台,面积约400平方米,以白石栏杆围以栏板,望柱雕龙经过多次返修,现在仍有个别栏杆为康熙时雕刻。

紫光阁始终与骑射相关,明代正德皇帝曾在此处修建平台,作为阅射之地,平台有圆顶黄瓦小殿,两侧有斜廊,台下有射苑,背后有驰道可以走马,当时曾有“曲台通太液,复道肃钩陈。虎旅归营久,龙光绕禁新”的描述,这个阅武平台毁于何时并没有记载。

乾隆皇帝为了宣扬自己的西征武功,表彰立功将士,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四十年(1775年)两次增建,悬挂功臣图像及各次战役挂图,并陈列缴获的武器。

清代有在紫光阁前阅射、殿试武举的惯例。清嘉庆十年(1805年),皇帝亲自到此处检阅新科武举骑射,结果“马步箭中者甚少,弓刀石俱属平常”,湖南省和广东省的武举竟连殿试规定项目十二力弓都拉不开。

同治帝在此处接见过多位外国使臣,选择这个地点则暗含了武力震慑的政治意味。来自遥远欧洲的洋人一直被清政府称为“夷”,其中的蔑视意味显而易见。

清末国力大不如前,嘉庆帝依然坚守祖宗循例让对方行三跪九叩大礼,曾发生英国使者拒绝下跪,以致皇帝十分生气,使者不辞而别的事情。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各国公使常驻北京,诸位公使多次要求面见皇帝,亲呈国书,也因觐见礼节的事一拖再拖。不久咸丰帝去世,清朝便以皇帝尚幼,两宫太后不便接见男宾为由拒绝接见。

同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亲政在即,公使觐见礼仪再次被拿上桌面讨论,守旧派觉得觐见天子必须双膝跪拜,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洋务派则说,外国向来没有跪拜之礼,即使是国王与大臣见面也只是脱帽鞠躬而已。两种意见争辩了数十次,时间长达三个月,最后恭亲王奕提出的折中办法是,洋人可向大清皇帝“五鞠躬”以示加倍崇敬,总理衙门还瞒过洋人,把觐见地点安排在列祖列宗接见藩属贡使的紫光阁。

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日、俄、美、法、荷、英六国使臣并接受了他们递交的国书。当天一大早,神机营屯兵西苑门,士兵全副武装,故意让外国使者在西苑门等了很长时间,并从侧门进入。《清史稿》中寥寥数语记述了接见的场面,同治皇帝面无表情端坐着接受了公使们的五鞠躬,听取贺辞后,随即起驾返回瀛台。尽管过程潦草短暂,但皇帝第一次容忍鞠躬礼接见外国使节还是成为了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紫光阁的政治意义很快被洋人知晓,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意对外国公使觐见地点做了变更,由原先的中南海紫光阁移至大内皇宫。公使往返使馆和大内,均要有亲王标准的绿轿接送。当年12月,光绪帝接见各国公使,地点改在了紫禁城的乾清宫。时至今日,中南海紫光阁已成为国家重要国事活动场所。

100年前,紫光阁旁还修建过小铁路,翁同在他的日记中曾提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六,合肥以六火轮车进呈,当时,紫光阁铁路已成。这里的合肥指李鸿章。清宫档案记载,铁路地点在紫光阁以东,总长2300多米。慈禧在中南海居住时,每天中午要偕同光绪和后妃等乘火车到静心斋吃饭,她担心火车鸣笛破坏皇家气脉,火车不用机车牵引,改用人拉。这条铁路和火车,是李鸿章指派心腹向法国商人订购的,目的除了讨好太后,更为当时一度争论不休的修路之争打了一个活广告,慈禧此番享受到洋人东西的好,转而支持修建铁路。上世纪70年代,重修紫光阁时,在地下挖出了一些过去的铁轨,成为这条慈禧专线存在过的唯一实物证据。

瀛台囚禁光绪帝

南海主要景观当数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瀛台在明代为南台,是明永乐年间开挖南海时,建立的湖心小岛。瀛台是清顺治时改的名字。康熙朝时,修建了翔鸾阁,翔鸾阁位于瀛台北部,是瀛台的正门,坐北朝南,正殿7间,高两层,左右延楼共有房38间。

翔鸾阁向南过涵元门,是瀛台上的主要建筑――涵元殿,为瀛台的正殿。此处是清皇室游玩和摆宴的主要活动场所;康熙和乾隆时,这里又是皇帝宴请王公宗室和大臣权贵之处。由于岛上存在坡度,该殿北立面为单层建筑,南立面则为两层楼阁,称“蓬莱阁”。涵元殿北有配殿两座,东为庆云殿,西为景星殿;殿南两侧建筑,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远远望去,岛上建筑错落有致,点缀着假山怪石,立于湖心,成为一座桀骜孤立的水中仙境。

瀛台假山选自优质的艮岳太湖石,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假山建造出自清初的造山高手张琏之手。当时江南园林中的许多名园假山均由他督造,瀛台也以高超的垒石技术而著称。

清末失败,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这座热闹一时的水中岛屿日趋冷清。囚禁10年,光绪帝是否想过逃跑,有没有机会逃跑,各种史料众说纷纭,他曾带着小厮走在结冰的湖面上被众人拦住,这恐怕更多的是为了赌气和示威。光绪帝幼时身体羸弱多病,患有近20年的遗精症,导致“肾经亏损太甚”,1908年,病逝于瀛台涵元殿,12小时之后慈禧死去。

中南海丰泽园在瀛台之北,康熙年间建造,曾为养蚕之处。丰泽园内主体建筑叙殿,光绪年间改名为颐年殿。丰泽园有一处建筑叫春耦斋,耦同偶,是复数,有两人并耕的意思,是清代皇帝演耕礼的地方。乾隆帝曾把珍藏的唐代韩《五牛图》放在此处,以备休息时观赏。他说,耕种之事,牛出力最多,因而每次展观更知耕事之辛苦。这幅画在北宋时曾为内府收藏,后来大书画家赵孟曾短暂保留,并写题跋,清代被康熙收藏。清末八国联军攻入西苑,《五牛图》被盗出国外。上世纪50年代初,《五牛图》在香港出现,主人要价10万港币,亲自指示专家前去鉴定,最后以6万港币由国家出面购回,经专家修复装裱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难得的国宝。

灯火辉煌摄政王府

小皇帝溥仪即位后,其父载沣成为摄政王,1909年,位于中南海集灵囿的摄政王府开始修建。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能开工。

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东中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共314座建筑,房屋1546间,仅电灯就装了587架。当时电灯刚刚传入中国,至辛亥革命前,全北京城也不过3万盏。工程原估算耗银206万两,后扣除拆旧房屋折算料费用后耗银187万两。

1911年清朝覆灭时,摄政王府仍未竣工,载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仍居醇亲王府。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这里改为国务院办公地,1918年后先后成为徐世昌的总统府、陆军部和海军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南海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低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用灰抹平,根本无法保留,只得拆除。现仅存正门和正殿,作为会议室。曾居住过的西路西花厅,成为这里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分建筑。

烧成灰烬的仪鸾殿

位于丰泽园东北的怀仁堂,为清末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六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处理政务。戊戌之后,慈禧太后把参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这里成为紫禁城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南海起初成为俄军驻地,后改为部队的司令部,苑内文物陈设被掠一空。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曾在《瓦德西乱拳笔记》中记述了自己占领北京后,居住于中南海仪鸾殿时的情景。他说,由俄国驻守时,这里的“大部分贵重物品,皆被窃去”。瓦德西派90人一连整理了10天,才使这里“略可居住”,“破碎之瓷品玻璃、打烂之什物家具,仍堆积各处”。仪鸾殿还是李鸿章等人会见联军司令的地方。1901年,驻军烧铁炉引发大火,仪鸾殿化为灰烬,联军参谋长被烧死,瓦德西侥幸逃出。

本为皇宫禁地的西苑三海,当时有“各国洋人车马逐队成群,滔滔不断。我国人民大车、轿车、东洋车亦往来驰骋,尘土障天,车声震耳”。1901年11月,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第二年决定整修中南海建筑。但正如瓦德西所说,中国此次遭受的抢劫和损失虽然数目重大,但将永远无法查出详数。为了让修建工程尽善尽美,慈禧不惜挪用军费,使用了数万工匠,历时三年,中南海百余处景点被改建。

第9篇:清朝皇帝养成计划范文

然而,“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当年的青年、壮年已多到“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个人可以老去,所创立的事业却都希望能够延续。

接班人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培养、选取下一代领军人物的计划。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延续,接班人计划至关重要。

看古代

在我国古代,接班人计划几经改良。

夏、商、周时代,实行的是分封制,下一代有几个儿子,就把自己的土地分成几块,每个儿子传承一块。但这样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氏族或者家族的力量越来越分散,实际上后来汉朝削藩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从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明朝,首选的接办人办法是“立嫡”。标准化的方法减少了宫廷争斗。但这样也有问题,就是嫡长子不贤、或者现任皇帝不爱怎么办?比如雄武一世的汉武帝,不喜太子刘据,刘据只好自杀,后来继位的是8岁的汉昭帝,权力落到外戚手里,实际上从秦至明,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弱冠皇帝屡见不鲜。

清朝发明了“秘密建储制”,皇帝生前不册封太子,放手让皇子皇孙参政议政,甚至代管政务,确保了皇族的业务能力,这实际是“立贤”。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淫昏戾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在组织上算是“安定团结”。

从分封,到立嫡,到立贤,我国的接班人计划越来越合理。

看国外

国外商业社会的历史远长于我国,很多优秀的国外企业都已形成规范的接班人计划管理。例如IBM的“长板凳计划”和GE的接班人培养计划。

IBM的“长板凳计划”

每个主管级以上员工在上任伊始,都有一个确定接班人的硬性目标需要完成。主管级以上员工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一两年内由谁接任,三四年内谁来接,甚至你突然离开了,谁可以接替你。主管级以上员工确定接班人的目的是发掘出一批有才能的人

每年2月,IBM中国会要求每一个重要职位都提供出他的接班人,第一期是谁,第二期是谁。然后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会和IBM中国的CEO一起,结合IBM其它区域甚至总部的接班人计划,来决定接班人在新的一年内的培养计划,作为未来升迁的考虑和依据。

IBM人力资源部为这些明日之星提供的良师益友就是公司里的资深员工,可以是在国内,也可以是在国外,有些类似国内工厂里的老师傅传、帮、带新人,把老人数十年的功力传承下来。

如果明日之星的“DNA”需要用另一种工作去擦亮,这时候IBM就会给他提供“换跑道”的机会使接班人的视野更高、更宽一些,即通过转岗增加其他经验。

IBM对于人才梯队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在IBM中国公司,每个员工人均每年的培训费用在3000美元左右。当然,这还不包括公司内部良师益友的付出。

GE的最高领导人选择

《杰克韦尔奇自传》中记录了他选择继任者所做的努力:

选择继任者的工作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而且是我面临过的最困难也最痛苦的选择。整个过程几乎使我发疯,给我带来了无数个难以成眠的夜晚。

1993年11月, “…将要长期关注的一件事就是为这个职位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总共列出了23名候选人。这个名单中不仅包括了高级副总裁要位上的很明显的人选,还第一次列出了16位潜力颇大的分散在更广泛领域的候选者,其中包括了成为最终候选者的三个人。这些人中最年轻的只有36岁,年纪最大的是58岁。

有8个仍是竞争者的候选人到1998年的6月为止已经尝试了17种不同的工作。

2000年初...3个候选人。2000年11月最后任命CEO;其他候选人多成为后来的骨干。

看现今

目前,比较成功解决接办人问题的企业多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之一:子承父业、两权分离。

子承父业:这主要针对的是家族型的企业。前提是子辈或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或在父辈身边得到精心栽培,在父辈的影响之外,拥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才略。这样才能保证了企业权力交接的成功。比较成功案例是红豆集团:

 1990年,红豆集团掌舵人周耀庭集团的资产分成8块,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等各自掌管一块,当时就明确:8个人,资源一样多,10年下来,看谁发展得好,就由这个人接班。

 10年下来,周海江主管的这一部分资产已经成了一家上市公司,是所有业务中经营最好的。

 2000年,出生于1966年的周海江接替父亲周耀庭担任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两权分离: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针对个人打天下,而家族人力资源不足的企业。目前,更多的企业有意识地实行两权分离,它标志着企业向建立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万科:

 王石选接班人有三个标准,第一是这个人一定在公司里做过相当长的时间,对公司很了解;二是他有某些方面的专长;三是这个人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他可以不懂地产,但必须懂如何带一个团队。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值用友集团的总裁何经华辞职,王石对此的评价就是:“我不会用空降兵做一把手。”

 在培养的三四个人当中,王石最后确定了郁亮。

 郁亮1990年加入万科,2001年任代总经理,2002年任总经理,到2004年制定新的“十年计划”的时候,整个计划都是郁亮带领的管理团队做出来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