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方剂学课程范文

方剂学课程精选(九篇)

方剂学课程

第1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方剂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观念的深化和拓展,是高等教育中教书与育人、育德与育才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明确课程思政概念,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成为今后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1]。

1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的核心命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讲话为课程思政的提出、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拟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表和路线图。

2方剂学课程属性及课程思政目标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证应用的一门学科[3],其上承于中基、中诊、中药等基础课程,下启于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贯穿着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渗透着儒、道、佛、法等各家思想,是连接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更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主干课、中医药各专业的必修课[4-7],不仅承担着传授中医药学知识的育才要务,更是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育人重任。方剂学教学既要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还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因此,新时代方剂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载体

3.1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路径,更是教师的育人职责。每位老师(包括理论、实验教学老师,毕业专题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等)都必须建立课程思政理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更要形成育人责任的格局。因此,一支“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3.2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审定、教材的选用、一流课程建设等应早入手、多角度、全方面融入课程思政,明确教学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让课程思政有本可参,有规可依,有焦点可聚,有内容可讲,让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

3.3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以例示人、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更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政治,强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真正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宣传窗口”作用。

3.4实验实践是课程思政的增强点

实验实践是医学教育的学科要求和特色,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中为数不多开设实验课的课程,应充分利用方剂学的动物实验课,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以及善于动手的大匠精神。

3.5远程网络是课程思政的云平台

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平台优势,打造时时可思政、处处能育人的方剂学云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形成“堂内、堂外”齐驱,“线上线下”并驾的全方位课程思政格局。

3.6第二课堂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区

充分利用教学主课堂之外的第二、第三课堂,将方剂学相关知识与应用融入团学育人、文化育人、生活育人、体育育人等,拓展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区域和范围,全方位、无死角开展课程思政。

4方剂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抓好课程思政任务

根据方剂学课程思政构建的总体设计,团队所有老师人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人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1)根据职称、学历、教学阅历及成效等分配课程思政任务,大纲修订、内容精选、教材编写、平台建设、实验实践、“第二课堂”协作等全面落实到个人,每个老师既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2)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开展课程思政,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差异化课程思政,如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教育,并褒扬中医药国粹的博大精深等;中药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神农尝百草”品质,中药制药专业注重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等。

4.2写好课程思政剧本

课程思政总体规划、具体建设的工作任务、教学大纲、教案等都要写成可遵循实施的方案。(1)制定课程思政的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团队讨论,商定课程思政的总体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画好蓝图。(2)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大纲,课程思政也不例外。大纲中要融入、聚焦甚至规定课程思政的内容,旗帜鲜明地开展课程思政。(3)编写教案。在具体的班级教学中,规划课程思政内容,拟定精准的实施方案,既有的放矢又灵活自如。(4)建设教材。团队要积极推选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部级规划教材的编者,将我校课程思政的亮点带入国家教材,同时学生使用的教材也要选用部级规划教材,“十四五”规划教材几乎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更便于课程思政的多角度、广范围开展。(5)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根据方剂学的特色和我校教学实践,充分挖掘方剂学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医德医风,职业情操、协作互助、社会公德等,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方剂学课程思政案例的专著。

4.3讲好课程思政故事

将各种载体和渠道发展成课程思政的“宣传窗口”,以例示人,以文化人,以理晓人,以情动人,全面讲好课程思政故事。(1)在课堂讲好课程思政故事。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师生、生生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既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细雨润心田,更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引导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①理论课堂是方剂学教学的主课堂,是师生接触最多的场所,教师在课程总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与构架的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实施于学生。课程思政要细化精准到具体的方剂甚至具体的知识点,虽然不要求做到每首方剂都有思政点,但要尽量挖掘元素,拓展范围,让课程思政渗透于方剂学的各个内容。②实验课堂是医学教学很有特色的课堂,方剂学的实验课都是分组动物实验,针对实验动物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爱护动物,针对实验操作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练习的大匠精神,针对分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针对实验后实验室清洁整理,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等。③学术课堂也是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必不可少。方剂学专业的知名学者、优秀校友、陇人骄子、最美人物等的学术讲座富有榜样的激励和楷模的宣扬,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学科组会、开题报告会、毕业答辩会等纯专业的学术课堂也处处蕴藏着课程思政。(2)在课间讲好课程思政故事。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以聊天交流、故事串讲、视频语音等方式陶冶情操,端正三观,宣扬正能量,激发奋斗情。(3)在课外讲好课程思政故事。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平台,第二、第三课堂等随处讲好课程思政故事。①基于云班课、钉钉直播、腾讯会议、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建设远程云课程思政,构建“时时可思政”“处处能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②在方剂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方剂学重点学科、教学团队、一流课程等网站开发“课程思政”专栏,载入文字、语音、短视频等形式的课程思政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处无数次的点击强化。③利用方剂学趣味知识竞赛,经典医籍诵唱中方剂学内容的引入、食堂中膳食方剂的开发、体育中放松减疲方剂的使用等广泛的第二、三课堂,以实践育才,以事实育人,理直气壮地融入课程思政,旗帜鲜明地开展课程思政。

5方剂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展望

方剂学课程思政是千万课程思政中的沧海一粟,而我校方剂学课程思政是众多院校方剂学课程思政中的九牛一毛。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特点,每个学校更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我校办学特色和方剂学教学积淀提出的课程思政设计只是大量模式中的一种,只为抛砖引玉,共勉同仁。虽然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有的课程思政路径,每个院校的方剂学教学都有各自的思政体系,但所有的课程思政都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8],在思想上是同心的,在目标上是同向的,在行动上是同行的。方剂学课程思政必须置身于新时代中医药学、医学、高校教学的大环境中,无论专科、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博士培养,都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努力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接班人而“教书育人”,为铸就“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而“传道受业”[9-10]。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新华社,2016-12-08.

[2]焦连志.“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4):71-74.

[3]李冀,连建伟.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王虎平,吴红彦,张艳,等.方剂学“三段式”冶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意义[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31-132.

[6]王虎平,吴红彦,刘喜平.《方剂学》“三段式”教学法应用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124-126.

[7]王虎平,吴红彦,明海霞.多因素综合发展,全方位提升方剂学教师教学能力[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7-208.

[8]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

[9]郑磊丁,衍文.《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153-155.

第2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微课;饲料添加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02-02

饲料添加剂学是动物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2,3]。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每学年将近有200人参与该课程的学习。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点多、更新快和内容抽象等特点。然而,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模式下,未能将情景再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很难切实掌握课程内容。因此,有必要改进当前教学形式单一的状况,利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如微课等,引入多样化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饲料添加剂学中有些知识点比如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理论性较强,而预混合饲料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又较为抽象,这已成为该门课程授课的难点。虽然,授课老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改进和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过程中缺乏实景再现。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讲授,为避免抽象模糊、不易理解的状况,需借助真情实景,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饲料添加剂学课程讲授主要采用教师讲台授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忽视情境再现[4]。因此,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沉沉,一知半解。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也较为晦涩难懂,单纯书面式的讲授,效果较差。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模式单一。绝大多数课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以讲授为主,每堂课的时间都在45min左右。有研究表明[5],多数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30min,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点,学生更是很难集中精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不能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上课瞌睡,影响了授课质量。

3.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不利于自主学习。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能力不同、基础知识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授课很难面面俱到。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而课下也没有较好的教学资源供他们自主学习,不利于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对重点问题的掌握。

二、微课的特点及其在课程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模式正逐渐突现。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微视频记录着教师课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是开展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微课主要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等内容,时间一般常为5~10min,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6]。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可支持移动式和个性化等不同学习方式。微课嵌入式教学具有的优势:

1.微课灵活多样,情境真实生动。借助现在教育教学技术,微课以微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在其中补充一些辅助资源,形成真实、生动的情境和作用过程,有助于对抽象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的深入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的记忆[7]。通过微视频,可以将某些生产流程在课堂上呈现。比如饲料预混料的生产,可以通过一段预混料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动画或视频,再现真实场景,同时生产一线工人辅助讲解,真实生动。

2.微课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min,主要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点睛之笔。微课嵌入传统课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便于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虽然微课不是课程的主题,只充当辅助教学方法,但其更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加深印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3.微课更具有针对性。微课内容主要对某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或实验开展深入讲解。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更有针对性。学生也可以自己下载微课,自我学习某个知识点,便于自我学习、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

将微课程嵌入《饲料添加剂学》教学活动中,增加了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实施建议如下: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微视频的制作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单个教师很难完成这些工作。无论是访谈式视频录制,还是生产一线流程的拍摄以及后期的剪辑过程。根据微课制作和教学的需要,应组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反馈较好的教学团队,组织大家查找资料、录制微课,通过团队合作不断优化微课内容,从而保证微课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录制生产一线情境,增强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对于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的配制和加工工艺等部分,单纯讲解书面知识,叙述操作步骤,不利于学生理解。在征集学生意见和团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预混料生产一线车间,录制相关视频、剪辑制作微课程并在课堂适时推送,将生产一线场景带入课堂,更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加工工艺流程,加深学生的认识度。

3.针对难点重点问题,尝试访谈式教学。微课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嵌入,目的是让学生爱学习、愿意学习,能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知识。通过微课程的引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可借鉴电视或广播访谈节目的一些做法,尝试不同2―3名老师间或请教学名师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对话聊天,把重点问题进行剖析和举例说明。这种方式如同看电视一样,方式灵活,有一定的现场互动效果。避免过去单个老师长时间讲述的弊端,让学生换一种思维去接受知识,避免枯燥无味,调节了课堂氛围。

4.建立网络平台,便于学生获取微课资源。通过反复观看微课材料,并请学生提意见不断修改和优化微课材料。之后,通过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优化后的微课资源存放在网络平台上,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正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之一。微课构建了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针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对抽象内容情景再现,形成了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微课引入课堂,改变着以往主要以单个教师在讲台利用“粉笔+黑板+PPT”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利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从而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微课嵌入式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当今和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代文,吴德.饲料添加剂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王佳丽,史东辉.《饲料添加剂》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6(8).

[3]周根来,殷洁鑫,陈明,等.高职高专饲料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1(6).

[4]曹阳春,姚军虎,杨小军.饲料添加剂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

[5]陆仁强.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第3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1]等内容的应用于药品生产、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实践性强,实验课程是其理论课程的延伸与体现,在药剂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同时,药剂学是药学专业主干学科,与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相比,其具有交叉药学全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随着药剂学的发展,一方面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药剂学学科中,另一方面从药剂学学科中衍生出其他学科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目前完成一个药剂学实验,特别是综合性强或较前沿的药剂科研试验,其涉及药学其他学科知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传统药剂学实验课程模式陈旧,实验内容相对单一,与现今药剂学发展契合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药剂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顺应当今药剂学学科发展,结合第三军医大学药剂实验教学特点,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物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能够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剂学实验,希望提高学生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此教学初衷,对药剂实验课程进行了初步的革新,现将革新内容介绍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药剂实验课程时作一参考[3]。

 

1 优化课程体系

 

1.1 授课学时

 

药剂学的课程特点是注重实践操作,其理论课程实为实验课程的基础[4],本校药剂学课程在建立之初,共安排140课时,其中理论课程占80课时,而实验课程仅占60课时。为了突出药剂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缩减药剂学理论课程教学课时为60学时,并增加其实验课程教学课时为80学时,总课时仍为140学时不变。理论课程内容虽缩减课程学时,但仍包含教材各个章节(学时压缩前后授课章节相同),仅精练每个章节所授内容。药剂理论知识有次重点、易难点之分,内容要求有了解、熟悉、理解、掌握之分,不是全盘皆授、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通晓,因而授课时可以一带而过了解内容、次要内容,或省略一些繁杂晦涩且非重点内容。例如,作为了解章节的第二章-药物制剂的设计、第三章“药剂卫生”,只需学生知道制剂设计的大致流程和药剂卫生的一些常识性知识点即可,不必熟记,因而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作为常见剂型,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或用到,其涉及的知识、内容较易理解和掌握,例如第五章“口服液体制剂”、第六章“注射剂”,也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外用制剂和黏膜给药制剂属于次要知识点,只需学生了解、理解,故课程内容由原来的6章18个学时压缩到3章9个学时。通过课时数的调整,不仅便于学生学习精炼后的内容,更重要是随着药剂实验课时增加,实验内容得以增加,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改变其以往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的心理[5],并且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实验技能。

 

1.2 课程内容

 

随着药剂学科的发展,本校建课之初采用的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对药剂学知识的需求。另外,为适应当今社会对现代药学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药剂实验课程的兴趣,并提高其药学综合素质水平,本校本着把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药剂实验教学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原则,修订、优化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崔福德主编的第3版《药剂学实验指导》为基础,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不仅使其包含目前药品生产的常用制剂剂型,而且紧贴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剂型,使药剂实验课程内容更丰富、涉及范围更广,更适合培养现代化药剂学专业学生,开拓其知识面且能够学以致用。

 

优化后的实验课程整体分为三部分,共11个实验: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共九次课程(实验);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共一次课程(实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6],共一次课程(实验)。整个药剂实验课程按此三部分顺序进行,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分为常用剂型制备和新剂型制备两部分,前五个实验为常用剂型制备,包含目前的常规剂型如液体制剂、注射剂、软膏剂、滴丸剂、胶囊剂、栓剂和片剂等[7],此部分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药剂实验常识性知识,掌握仪器设备正确操作方法、常用剂型制备方法、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质量检查-评价分析等一整套完整实验设计方法。后四个实验开设药剂新技术、新剂型实验,如缓释片、微囊、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等,使学生熟悉目前新剂型的实验操作,掌握较先进剂型的制备过程和工艺技术,理解其制备方法的设计原理。每次验证型实验都安排在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已较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先与学生温习相关理论知识,有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并以PPT和板书的形式[8]讲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试剂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学生以2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分组学习和实施药剂实验,小组内成员按照教师制订的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验证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药剂实验方法有整体的认识,理解药剂实验的设计原理(即选择药物剂型原理,选择药品辅料、器材及制备设备的方法,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为之后开展的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参加工作后开展自主、综合或创造性的药剂实验打基础。

 

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安排在验证型实验之后[9-10],此时药剂课程已进行3/4,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剂学基础理论知识、药剂实验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而且会正确使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和制药设备,懂得如何分析药剂处方和选择实验试剂、辅料来完成制剂的制备,能够理解药剂实验设计原理并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型实验选择制备维生素C泡腾片作为实验内容,Vc是常见维生素,学生比较熟悉,而泡腾片是新剂型,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两周时告知学生实验课所用主药Vc及其制备剂型泡腾片,学生四人一个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两周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共同商讨实验方法、撰写实验设计方案[11-12],方案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并将实验设计方案交至教师审阅[13],教师给出方案修改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实验进程[14]。在设计方案中,学生应分析Vc的理化性质,制备泡腾片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等。自主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5-16]。

 

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安排在整个药剂课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末尾[17],学生已系统地掌握药剂学知识,另外,药剂学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下学期,学生已修完药学专业及药学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此时开设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剂学上游学科如药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其下游学科如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学实验较为适宜,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使其利用所学的药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实验技能,自主设计综合型药剂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内容[18-19]。综合开放型实验选择黄连素制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实验内容,黄连是天然植物药,其中有效成分黄连素需要运用药物化学等知识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得到,根据黄连素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和药剂学知识选择合适剂型并制备成制剂,制成的黄连素制剂运用分析化学等知识进行质量控制,然后用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知识测定制剂有效期和检测制剂最大致死量等内容,这个实验涉及了药学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能够较强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在实验前三周,教师提供学生制剂的主药黄连植物,并不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方案内容要经学生查阅文献和书籍后自行设计制订,例如药物提取纯化、药物的剂型选择、制剂制备方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分析方法等,并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完成制剂制备[20]。综合开放型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药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其药学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3 实践基地

 

药剂学科注重实践,针对现行药学教育与现代药学服务和国际标准的差距,构建以医院临床药学、科研院所及制药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学生实践导师制,建立药学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对药剂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实践基地进行药学专业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药学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及其兴趣,针对药物研究、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领域,制订专业实践训练计划,让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学习专业技术,通过实践训练,进一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药学现场工作,有效辅助药物研究与开发并提供多方面技术支持;结合药学领域实际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药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对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药学专业应用型综合素质本科人才。

 

2 改革结果与评价

 

2.1 教师与学生反映情况

 

本次药剂实验课程改革后,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普遍性地认真思考、勤做笔记,课后主动咨询、积极好问,没有以往学习态度被动、懒散、消极的现象。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觉得实验内容由易到难,阶梯式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课程内容精练后,也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

 

2.2 学生成绩

 

比较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到其实验课程成绩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并且从考试中的分析论述题的答题内容中,也可看到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和总结。

 

本次改革注重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做到“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穿插其他药学课程实验内容,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药物制剂工作实践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观察能力、自主学习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3 小结

 

经过本次药剂学实验教学法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现代药学发展需求、符合中国药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型药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供新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第4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微课;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微课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增强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能促进其教学研究、业务水平的提升。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合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证自己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笔者连续参加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微课比赛,通过团队合作、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分别获得了两次二等奖,达到了与省内外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目的,与同行互相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第5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

药物制剂专业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是一个兼属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制剂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

药物制剂专业是2009年在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我们农业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关键。我们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再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探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发展,以适应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1.1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药物制剂主要培养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天然药物提取精制、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课程,为加强药物制剂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应具备较完整的化学和药学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设置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三阶段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解剖生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下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实验、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课程实践锻炼与强化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具备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制剂制备、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药物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能力,可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品检验部门、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剂型制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从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分别建立相应的基本框架,即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实验能力拓展,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实验训练和考评,使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操作,如称重、量取、倾倒、观察现象和科学分处理结果和数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实验原理理解透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具备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实践能力,总结分析问题能力。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已学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验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通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目标: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药厂,企业根据本院实习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职场规划。

1.3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业理论课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环节的实践,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方面,每一门专业理论课都成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团队内教师职称结构及学历层次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共开设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六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医药数理统计实验、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六门专业实验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提高自身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毕业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契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及药厂制剂设计中。

2、教学实践改革[1]

2.1基础实验训练层。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确立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实践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增强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2.2综合实验训练层。通过方案的确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前期学到的实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并明确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意义。

2.3实验能力拓展层。通过教学实习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合作课题、到药厂生产一线锻炼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吉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落实措施

3.1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进行修订。到医药企业、兄弟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召开学生座谈会;根据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改革教学模式[3]。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化、课程体系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药物制剂GMP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理论为主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按实际生产流程,对主要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从而使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更扎实,两者相辅相成。

3.4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学校的“院士工程”、“紫江学者计划”、“优秀团队计划”、“优秀后备人才计划”和“博士后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进行,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和博士后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情况,鼓励教师“走出去”,到药企等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

3.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认识不足,不能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精神;对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配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当学生和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时候,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

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药剂学、药物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方面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具备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药剂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因此,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地以学科型为主,应兼顾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认可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霞.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6):47-48.

第6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改革

1中职药剂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中职药剂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以化学—药学为主,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化学基础及医学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等;第二学年主要学习药学专业课程,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等,其中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都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基础上的。自国家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后,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自控、自律能力差,经常出现各种违纪行为;(2)学生对药剂专业不了解,几乎是零基础[2]。底子薄的中职学生学习众多化学课程时非常困难,大部分学生化学基础不好,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药学专业课也听不懂,不感兴趣,产生畏学心理。中职药剂专业学生要想继续深造报读高职院校,除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外,还可利用“32分段”、高职高考、自主招生等途径。对于药剂专业学生而言,化学技能证是必考的证书,主要考查学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由此凸显化学基础的重要性。但根据毕业生及医院等的反馈,在社会工作中化学基础知识及药剂专业知识较少被应用,甚至没用。目前中职毕业生除升学外,大多就业于医药行业,医院对学生学历要求较高,中职学生很难进医院工作。就对学生工作的帮助而言,医药商品营销、药事管理等相关课程实用性大于药学、化学专业课程。

2对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新教学标准的研读

新教学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基础知识和医药商品知识,熟悉药事法规,掌握药物、药剂基本知识和技能。药剂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技能方向又分药品营销、药品物流及临床调剂三大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专业技能方向课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改变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过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发现与探索过程,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也要多样化,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此外,对于学校实训室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师资等方面,新教学标准也有明确要求。

3药剂专业课程改革

3.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以往的教学标准中,药剂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设置以化学为主,参照高职、本科课程设置模式。以化学为主体、注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为高职学习打下基础,但不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化学课程是一种负担。药剂专业新教学标准中,专业核心课包括5门,分别是医学基础、微生物基础、中医药基础、药事法规及医药商品基础,而归在公共基础课的药用化学基础在本质上也属于核心课。以药品营销方向为例,专业技能方向课分别是医药电子商务技术、医药商品购销与储运实务、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医药企业经济核算、医药市场营销技术、商法实务及药物制剂基础。两者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显而易见,药剂专业新教学标准所设置的课程较为全面、合理,以面向社会、实践为导向,许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以我校药剂专业为例,根据新教学标准,结合我校及本地区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适应学生的升学考试需要,每学期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减少或删除药剂专业理论课程,如药剂学、药物化学,删除天然药物化学,减少相关化学基础课程,以医药商品基础代替药理学课程,增加医药销售专业技能课时,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设化学技能考试辅导课程。药剂专业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化学)课时的压缩,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若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高职或本科阶段继续学习药剂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虽大多与中职重复,但深度不同。若学生选择就业,所压缩的课时并不影响学生工作时对知识的需要,所学药剂专业知识已经足够。相反,把压缩的课时用于开设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如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药店零售与服务技术等,有利于学生掌握沟通、销售技能,尽快适应社会与岗位需要。

3.2专业实训课程改革

3.2.1传统药学专业实训课程改革

以药物化学实验课为例,其大多是填空式教育,填空式教育就是实验课上,学生只完成最基本的“往药品中滴加试剂,得出实验结果,把实验结果形成报告”流程[3]。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实训课也是如此,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没有实际效果。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各实验相互独立,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反映学科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实际状况[4]。开展多学科综合性实验,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从原料提取到剂型制备,最后进行药品含量测定的整个新药开发的关键性环节,如盐酸小檗碱片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学生先通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从植物中提取盐酸小檗碱,再通过药剂学试验制备盐酸小檗碱片剂,最后通过药物分析实验进行药物含量测定[5]。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新药研发、制剂设计及研究的全过程,理解理论知识。虽然上述盐酸小檗碱片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实验对象为本科生,但也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可改良上述实验,降低难度、深度,使其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开阔视野。

3.2.2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以药品营销方向为例,新教学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医药营销基础知识,能分析消费者的需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从而进行合理推销;此外,还要掌握药品的储存及养护知识与识别常用剂型的质量变异和养护等技能。以我校为例,药品零售等营销类课程按照新教学标准要求,实训课大多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法,即通过对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环境进行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教学重点,进而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在模拟药房实训室,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场景,模拟社会药店工作环境,不同学生扮演顾客及店员角色,模拟药店日常销售环节。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培训,使学生了解顾客及店员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应急能力、责任心、使命感与职业自信心,使其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实训过程中,案例是虚设的,学生实际操作时不可能达到完美程度,我们允许学生重复练习,争取以最佳状态进入社会工作。

3.3学生评价模式改革

对于学生某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往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模式,该模式虽然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但也有缺点,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情况。新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把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及进取精神等纳入考评。对此,笔者认为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而是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在药店销售中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判断,肯定其优势,并积极找出薄弱环节,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引入企业评价。企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在综合实训环节,应采用以企业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模式,企业工作人员更懂岗位技能要求,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需要。

3.4教学方法改革

专业课程改革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精打采。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职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重实践、讲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标准提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此外,其他教学方法也可被应用于职业教育中[7],如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任教科目的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专业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第7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04-0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方便营养、风味多样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和催化剂,其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1]。因此,正确了解并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用量标准,是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食品添加剂》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其主要介绍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抗氧化剂、防腐剂、着色剂、护色剂与护色助剂、漂白剂、食品香精香料、调味剂、增稠剂等的作用原理、理化性质、使用原则与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其不仅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个领域,还与其他基础课及专业课保持着紧密联系[2]。

目前,高校的《食品添加剂》课程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课时数少,知识点多且关联度不高,内容相对松散,缺少实践环节[3]。教师的教学形式往往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式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易导致“教师累学生睡”,最终收效甚微。因此,极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逐步精简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少而精,举一反三,教之以渔。纵观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教学改革的旗帜被高高举起。本文在对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考核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专业知识面。

一、定期更新授课内容,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前沿性

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食品添加剂新技术的产生与新产品研发水平的提升[4]。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基础理论与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授课教案,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科领域与行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最新成果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课堂案例,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行业前沿的发展动态。此外,科技进步伴随着新型食品添加剂的推陈出新,同时原有添加剂的使用量与使用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授课教师要主动把握行业脉搏,及时收集最新资讯,并将其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将有助于其了解当前食品添加剂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进展。如授课过程中,应使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标准变化后的具体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新标准的理解,做到活学活用。教材的选用上更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前沿性,应在通读多本《食品添加剂》最新教材的基础上,取其各自精髓,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章节内容予以更新,适时补充食品添加剂产业新动态、新知识,提高教师授课的灵活性,以适应食品类本科生的教学要求。

二、逐步改进教学方式,始终强调课程间的相关性

《食品添加剂》主要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食品工艺学、营养学、毒理学为基础,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对食品品质与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学科[5]。由于其与各专业课程间的关联度高,因此有必要与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等专业课相融合进行教学,必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知识点讲授期间,可引入近年来出现的染色馒头、苏丹红、三聚氰胺与瘦肉精事件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辨明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量使用与非食用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也是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主要根源;在每一类食品添加剂及典型产品的介绍中,结合食品生产加工的实例,如在着色剂、香精香料与调味剂等章节中引入果汁饮料的调配,在乳化剂与增稠剂等章节中融入冰淇淋、果冻的加工工艺,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与使用方法;在介绍乳化剂作用机理时,讲述其具有亲水端与亲油端,其能将两相不相溶的溶液有机融合;在谈及发色剂的作用方式上,强调食品发色剂的化学结构上含有发色基团,这些基团只有与发色助剂的助色基团作用才产生发色作用等[6]。由此,既强调了课程间的连续性与相关性,又能使单调的教学内容通过授课教师的“穿针引线”而变得生动鲜活,促进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三、不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更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授课应改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辩论、市场调查等方式,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寓教于乐,以更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如讲课期间,授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针对“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的话题安排5~10分钟的小组讨论,继而由各组陈述各自观点,或围绕“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的辩题开展辩论交流,或进行“食品添加剂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记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种类、作用特点与合理用量,分析其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危害等。教师也可带领学生深入食品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将食品添加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实地讲解,不仅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更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今后从事食品工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灵活运用流媒体技术,努力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

食品添加剂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幻灯片讲解结合板书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印象往往比较模糊,无法形象地加以记忆[7]。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资源的丰富,明显促进了流媒体技术的提升。通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流媒体给学生播放部分视频短片资料,如《舌尖上的中国》、《每周质量报告》与《焦点访谈》等,可使其在短时间对食品添加剂产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充分挖掘其大脑潜能,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目的。独特新颖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更能调动其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自觉性。此外,多媒体结合流媒体技术还具有同时处理文字、声音、图形与影像等多种信息的功能,有利于课堂上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适当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然而仅凭临时突击强化记忆的笔试形式验证学习成果违背了课程教学考核的初衷,也难以体现学生真实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可适当丰富其形式,而非“一卷定乾坤”。在综合成绩的评定中可适当强调平时成绩,如案例分析、调研汇报、课堂测验、互动教学与出勤情况等,并结合期末成绩按相应比例折算得出。期末考试也可采用撰写食品添加剂开发利用的课程论文、食品添加剂市场现状调研汇报或开卷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强记枯燥的知识点转移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来,从而促进其在专业知识上质的飞跃。

作为食品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食品添加剂》具有实用性强,但理论知识抽象的特点。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汲取教学经验,努力完善并丰富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金玲,赵鑫,杨成军.食品添加剂[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0.

[2]杨志娟,钟敏.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63-164.

[3]丘苑新,曾晓房,白卫东,等.高等农业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广州化工,2013,41(4):172-174.

[4]邓后勤,夏延斌,王燕,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8):147-149,160.

[5]刘尧,王晓英,王磊,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工程,2014,4(1):111-113.

第8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胶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55-01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授课前期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药药剂学》中传统剂型“胶剂”教学内容为例,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互动环节设计、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方案的阐述,为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1-3]。

1教学内容分析

11教学目标结合授课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胶剂的原料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熟悉胶剂的含义与辅料的作用;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胶剂的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培养从事胶剂生产中相应岗位的工艺员及QA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中药胶剂的认识。③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严格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观念,建立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为生产有效、安全、稳定的中药制剂及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进一认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

1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胶剂的含义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教学难点:在制备工艺中所涉及的“打沫”“挂旗”“发锅”“胶坨”“开片”“闷胶或伏胶”“塌顶”等传统生产术语的解释。

2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大三学生,学生的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药的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为工艺流程的讲解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中药的鉴别、功效、临床应用能够掌握,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但是中药胶剂的特点、制备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对胶剂的原料、制备可能感兴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阿胶生产的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内容以课堂讲授与提问式、讨论式、实例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为主、PPT为辅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阿胶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如采用以“临床常用的中药三宝人参、鹿茸,还有一个是什么(阿胶)”设疑导入课程。以“阿胶属于什么类型的剂型?”“具有什么样的临床功效?”“药厂生产怎样制备?”等问题进行引导,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采用总结、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

4学习资源

41教材《中药药剂学》教材选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为中药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胶剂为该书第十二章。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国药典》20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

42多媒体课件自制“胶剂”课件,网络下载的视频资源课件(阿胶生产技术)。

43网络学习资源以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5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

板书设计以黑板(白板)为载体,分为重点书写区域与编写区域,二者应分开,授课中重点区域尽量不要擦掉便于学生记笔记及上课结束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掌握的知识要点。多媒体课件设计,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组合,将原本枯燥、缺乏吸引力的讲授变成了生动有趣、动静分明、图文并茂的讲授。因此要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注意与板书的配合要恰当。如载入中药阿胶、鹿角胶图片、胶剂原料图片、工艺流程图、对工艺中各操作单元配图片等。视频播放以阿胶生产为例,使学生加深理解。

6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堂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本章讲解的剂型。如给出中药阿胶的照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哪种中药及其功效等,然后抛出问题,它属于哪种剂型,采用何种原料、如何制备,导入本节课。如讲到胶剂的制法时,结合生活中皮冻的制备及煎法的分类,进行提问,引入胶剂煎取胶汁的制备工艺。讲到辅料选择时,用明矾沉淀胶液中杂质的原理,从目前来看是否可取,进行提问,与学生互动。课后互动:通过布置作业,包括简述胶剂的特点和分类、说出阿胶的原料、简述胶剂制备的工艺流程、胶剂中加入黄酒、植物油的作用。并在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讨论板,如胶剂服用采用什么方法?目前为便于服用,用中药胶剂开发的剂型有哪些?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每次授课结束后要对本堂课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通过再认识、再思考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内容,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本章教学反思与改进主要有:在板书与PPT的协调配合方面应进一步熟练;授课中应注意学生听课状态(困惑、走神、说话、开小差等),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问、控制语速、互动等);胶剂剂型无相应的实验课教学,因此对“打沫”“挂旗”“发锅”“胶坨”“开片”“闷胶或伏胶”“塌顶”的解释,应结合图片,使教学难点通俗易懂;另外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应与药厂实际的生产工艺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杨静,吴一敏.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气相色谱定量分析"说课.高等教育研究[J],2012,(8):145148.

[2]李赛美.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案例版《伤寒论》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243244.

第9篇:方剂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 药剂学 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1-02

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开设该课程的学期为大二下学期,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尤其和药物制剂学联系甚为紧密,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课程整合。

1 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联系紧密

物理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物化难记、抽象、难学、难于掌握和理解。调查发现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物理化学教学中缺乏与药学知识的密切结合,学生在学习物化知识后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实际上物理化学中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与药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药剂学是所有药学类高校都设置的重要学科。在药剂学科研方面,药物有效期测定、新剂型的开发等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必须以物理化学知识为前提,因此,物理化学是整个药物制剂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有很多物理药剂学教材几乎有接近半数的内容是关于物理化学的知识。因此,把物理化学知识纳入到药剂学学科中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学科融合交叉的特点。

2 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如何使这门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生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物理化学与药剂学的融合是极为重要的。近年来我校一直尝试教学方法改革,在物理化学与药剂学这两门课中也尝试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PBL、TBL、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改革中坚持以物理化学教材为基础,并结合药剂学教材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构建“发现探索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结合物理化学和药剂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尝试。

(1)教学资源整合。新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新编教材:《药剂学综合实验》Ⅰ―物理药剂学实验;将药剂教研室和物理化学教研室教师,实验人员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由专业课教师对该门实验课进行理论导入,基础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实验室空间扩大,新增了大量设备,实现设备共享。

(2)课程内容整合。学生通常认为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很抽象,主要是是由于热力定律贯穿于物理化学的各个部分,该部分内容如果理解不够透彻很难学好这门课程,而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药剂学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其他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另外我院学生高等数学为考查课,学生学习不深,基础薄弱,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和药剂学吃力,因此,不能以纯化学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药剂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基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我们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授课时遵循如下原则:①对于较为基础的理论,采用讲授式,其中融入大量实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得学生易于理解。②降低理论深度,着重讲解物理化学和药剂学衔接较多的内容,对于应用性较少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鼓励深入学习,做到因材施教,强调思维方法,针对药学专业特点,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讲授相平衡的时候开始从相律、单分组、完全互溶双液系统和部分互溶、完全不互溶的双液系统在到二组分固液系统以及三组分系统的相平衡[1]。这些知识点在药剂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采用教授启发式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该部分内容。实验课同样如此,为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物理化学和药剂学的实验课必须要进行融合。例如:物理物化中化学动力学[2]内容是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稳定性的理论基础。授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室条件给学生出实验讲义上没有的动力学实验题目,再由学生独立进行资料的搜集、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做实验,得出结果后再次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为了使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分析探讨物理化学实验和药剂学两门课程将其中有着广泛和密切联系的内容融合到一起,具体内容见表1。

(3)制定新的考核方案。原来的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理论课的一部分满分20分,整合后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满分100分。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分值分配如下:预习报告5分,课堂实验操作20分,实验报告20分,英语专业词汇考核5分(随堂考口试),每个实验都按照该标准进行,最后取平均分做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分两部分其一是操作,学生当场抽签确定自己的考核内容,40分,这样学生会把这门课程系统的复习,便于总体掌握两个学科的关联,其二写一个该课程的心得体会或者某一个实验的小论文或者PPT:10分(例如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测定实验做完以后,写一个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小论文或者将小论成PPT)。

3 整合后效果

整合后物理药剂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将物理化学知识与药剂学知识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得物理化学课程真正的对药学专业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很多综合性问题,学生要课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对学生的查阅文献及对有用资源分析整理的能力也有一定提高。经过两个学期教学方法改革,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改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加强物理化学和药学融合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物理化学教师与药剂学教师共同的教学宗旨,为达到这一目的,任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此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和研究所的药学研究人员及药厂工作人员交流,时刻关注药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为物理化学和药剂学两门学科能更好的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