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果山之战范文

花果山之战精选(九篇)

第1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遍地开花的辉腾锡勒草原

辉腾锡勒是蒙古语,意为寒冷的山梁。辉腾锡勒草原被誉为天然植物王国。它地处阴山山脉北麓,海拔约2000米,属高山湿地草原。这里自然风光奇特,历史文化丰厚,遍布着多处旅游景点。水草丰美,是山鸟珍禽的天堂。气候是盛夏凉爽冬日奇寒。天气多变,忽而凉爽如秋,忽而温馨如夏,有时炎热似火烤,偶尔还会轻盈地飘雪。这里从春到秋一年三季花常开,春黄秋紫夏嫣红。春天黄花遍地,青山碧水染金黄;夏天黄花渐落百花开;秋天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绽放。每逢春季来临,一群群南国的鸿雁、天鹅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水鸟等翔集草原,秋风乍起,北雁南飞,作为栖息中转站,盘旋高翔在蓝天白云之间。此外,这里还有奇特的火山熔岩地貌形成的长寿生态沟——雪泉沟,沟内长满了怪柳和天然白桦林,春天时桦树吐翠郁郁葱葱,山风吹树梢,涛声激荡,如浪花拍岸,如海啸轰鸣。每年六月冰雪融化,饱经风霜的白桦树,分散的枝杈向四处延伸,以其怪异的形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如果冬季来这里,你会见到冰川遗迹——冰川记录着久远的年代。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青山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着,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川溶水沿冰盖裂隙,以自上而下 “滴水穿石”的方式,强烈冲浊基岩形成了冰群。辉腾锡勒草原处于欧亚大陆季风通口,建有亚洲第二大的风力发电站,风叶旋转在蓝天白云绿色间,蔚为壮观。

草原明珠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蒙语叫敖沦淖尔,是散布在辉腾锡勒草原上的九十九海子,她宛如镶嵌在蓝天与高山之间的九十九颗明珠,波光闪闪,相映成趣,把辉腾锡勒装饰的更加美丽迷人。当地蒙古族牧民相传,蒙古族信仰的造物主“长生天”偏爱这里的景色,用泥土捏了九十九个莲花瓣状的莲花盆置于此地,形成了九十九个海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九十九泉立马扬鞭,山川秀色极目尽览。九十九泉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湖水清澈,湖边花儿盛开,围着湖泊一层层,一圈圈花团锦簇,曾吸引了不少历代的皇帝,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皇帝来此讲武、游猎。史载北魏的拓跋圭、拓跋嗣,辽代的道宗、天诈二帝,蒙古的窝阔台等都曾到这里巡幸观光。在茫茫无际的绿草地,在湛蓝洁白的云天下,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刹那间云霞变为七彩,天地为之辉煌。

花木兰代父从军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木兰辞》记载着花木兰代父从军前,听到父亲要被征兵的消息后,《木兰辞》有以下描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一切准备就绪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随即参军远征,投入了反击柔然入侵北魏的军事行动。

花木兰从一位娇柔少女,代父从军12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一名巾帼英雄。当年她跨关河越险阻,来到蒙古高原,在“九十九泉”留下了叱咤风云的飒爽英姿。辉腾锡勒在北魏时的重镇“武要北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花木兰的驻军之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年英气勃勃的花木兰,作为“六镇将士”在从军12年的漫长征战期,在十几次成功征讨柔然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皇帝可汗赏赐百千银两。解甲后,她便选择了徜徉在“九十九泉”宝地,驰骋在无垠草原上,陶醉在青山绿水、百花盛开的辉腾锡勒。

奇岩怪石黄花沟

与“九十九泉”相毗邻,有个黄花沟,是我几次去过的景点。这里风景秀丽,素来就有“南有九寨沟,北有黄花沟”之称。沟南桦树林木郁郁葱葱,沟北奇岩怪石林立,沿着崎岖不平、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沟底却碧草如茵,山花烂漫,清泉沥沥。

奇形怪状的山柳,或横逸斜出,或傍地卧爬,形似怪柳,沟中有山泉涌出,渐行成溪,在怪柳林间跳跃流动,左穿右出,叩动柳根。沟岸上桦林成荫,遮天蔽日,造就了独特静谧幽深的自然景观。

沟中有一峡谷,谷中有一断岩,高约30丈,中间有一洼处,杂草丛生。当地相传,这岩上长着一颗神葱,每逢夏季,葱香四溢,人如闻之,百病不生。邻近百姓每逢夏日都要来崖下烧香许愿,祷告天神保佑神葱,多降吉祥,普度众生。每逢严冬,有成群黄羊来沟里避寒,所有当地人又把这里称为黄羊神葱沟。

传说中的“窝阔台汗宫”

第2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我国蔬菜瓜果的种植历史,文献上只能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已经产生了专门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圃业。如甲骨文中已有“圃”字,《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诗经》中涉及的蔬菜有韭、葵、瓜、瓠、菽、葑、菲、芹、笋、藕、荠等十几种,涉及的果树有桃、李、杏、梅、枣、栗、郁李、薁、棠、柚等十几种。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其历史则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蔬菜瓜果的遗存发现较少,特别是蔬菜,叶茎难以保存,只有少量菜籽出土,瓜果多数只保存果核。

蔬菜

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蔬菜遗存只有油菜、白菜或芥菜、莲子、菱芡和葫芦等。50年代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座房子里曾发现一件小陶罐,口很小,内盛炭化了的菜籽,经鉴定属于白菜或芥菜的种子。菜籽装在不易取出的小陶罐里,显然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供来年种植的种子[76]。可见我国人工种植蔬菜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80年代初,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发现了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又把我国蔬菜的种植历史推前了1000多年[77]。

50年代,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曾出土过“西瓜籽”,后来鉴定为葫芦籽;70年代,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出土过葫芦籽和皮;80年代,江苏省吴江县龙南遗址出土过葫芦籽。说明葫芦的种植历史应该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已成为原始居民的主要蔬菜之一。江西省九江市神墩遗址出土过商代的葫芦壳,湖北省当阳县金家山和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的春秋战国墓中出土过葫芦籽,湖北省江陵县、广西贵县罗泊湾、江苏省连云港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过葫芦遗存。

此外,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出土过生姜,江陵县凤凰山西汉墓出土过干菜,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西汉墓出土过菜叶(可能是芹菜),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西汉墓出土过芥菜籽、冬葵籽、生姜、芋、笋、花椒等,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也出土过姜、芋、花椒等,山西省平陆县汉墓出土过白菜籽和可能是葱的种子,江苏省邗江县甘泉西汉墓出土过菠菜和蕹菜籽,新疆民丰发现汉代的萝卜和蔓菁实物,陕西省韩城县姚庄坡的东汉墓里发现了薄荷[78]。

瓜果

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史前时期采集或栽培的瓜类主要是甜瓜,水果主要有被《礼记》称为“五果”的桃、李、梅、杏、枣等。

瓜是古代的主要水果之一,因其味道甘甜,食用方便,且生长期短,容易栽培,故各地都有种植。《诗经》中也有描写种瓜的诗句。50年代,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曾出土过“芝麻”,后来被认为是甜瓜籽。80年代,江苏省吴江县龙南遗址也出土了甜瓜籽。说明甜瓜的种植至少是始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79]。

桃的原产地是中国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采食野生的桃子。河南省新郑县峨沟北岗遗址、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广西钦州县独料遗址、浙江省杭州市水田畈遗址和吴兴县钱山漾遗址都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桃核。至迟在夏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桃树。《夏小正·六月》就有“煮桃”的记载,夏纬瑛先生考证此桃不是野生的山桃,而是家桃,“煮之以为桃脯”。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了二枚外形完整的桃核和六枚桃仁。桃核呈椭圆形,较扁,核的表面有皱纹和沟纹,顶端尖,基部扁圆,中央有果柄脱落后的疤痕。桃仁灰白色,呈椭圆形或长卵形,长10~15毫米,宽8~13毫米,横断面呈扁圆形。种皮薄,破碎后现出黄白色种仁。经鉴定,与今天的栽培种完全相同。可作为《夏小正》记载中所煮的桃是家桃的旁证。到了西周,桃树的种植就很普遍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觳。”说明当时已将桃树种植在果园里了。桃和李、梅、杏、枣被《礼记》同列为祭祀的“五果”,因而也被作为随葬品,各地的战国和汉墓中经常发现桃核[80]。

李与桃都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果树,历来桃李并称,如《诗经·大雅》中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李树有可能和桃树一起在史前即已人工种植,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史前的李子遗存。《诗经·王风·丘中有麻》在提到“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之后,又唱道:“丘中有李,彼留之子?”既然是与麻麦等作物同在丘中,当是人工种植的李树。可见李树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仅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墓葬中出土过郁李仁。发现较多的是战国时期的李核。如湖北省荆门县包山、江陵县秦家嘴,四川省昭化县船棺葬等战国墓中都出土过李核。此外四川成都凤凰山、湖北光化、广西贵县罗泊湾、江苏连云港及铜山、龟山等地的西汉墓中也出土过李核,反映西汉时期李树的种植范围已逐步扩大[81]。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提到“上林苑”御花园中的李树就有15个品种,如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羌李、燕李、蛮李、猴李,说明西汉时期李树的培育已经很有成就。

我国是梅树的起源中心。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梅核,可见早在七八千年前人们就已采食梅子充饥。至少在夏商之际已开始人工种植。《夏小正·正月》即提到梅树开花。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一件铜鼎中,装满了炭化的梅核。梅核呈扁圆形,两端尖,长约10毫米,宽7毫米,厚5.5毫米,表面遍布蜂窝状凹点和沟纹,经鉴定与栽培的梅核相似[82]。到了周秦时期,梅树的种植更为普遍。《诗经》中经常歌咏梅树,如“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终南》)、“墓门有梅,有鹗萃止”(《陈风·墓门》)、“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曹风·鸤鸠》)”。表明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遍植梅树。从四川省荥经县曾家沟和湖北省江陵县的战国墓中出土的梅核,亦可推测当时长江流域广泛分布有梅树。到了西汉,梅树的种植就更为普遍了。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江苏省邗江县胡场、广西贵县罗泊湾、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了梅核[83]。特别是在马王堆汉墓的许多陶罐里都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部分果核还残留着厚厚的黑褐色果肉。果核坚硬,长16~18毫米,宽12~18毫米,厚12~14毫米,表面有蜂窝状凹点和沟纹,种仁褐色,外形完整。同时墓中出土的竹简上还记有梅、脯梅和元梅等名词。脯梅和元梅都是用梅果制成的加工果品,可见当时长江流域不但盛栽梅树,而且已经掌握梅果的加工技术,并精制成许多食品了[84]。

杏的栽培历史同样古老,至少在夏代就已开始种植。《夏小正·正月》提到杏树开花。《夏小正·四月》则记载“囿有见杏”。囿是围有土墙的园圃,可见是人工种植的杏树。战国时杏的种植更为普遍。《管子》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山海经》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到了汉代,中原地区遍植杏树,以至荒年赖以充饥:“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原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85]汉墓中亦有用杏随葬的,如湖北省光化县和江陵县凤凰山、江苏省连云港和铜山县龟山以及仪征县胥浦等地的西汉墓中都出土过杏核[86]。

枣树原产于中国。河南省陕县水泉和新郑县裴李岗以及沙窝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杭州市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过野生的枣核或酸枣核,说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人们就开始采食野生的枣子充饥[87]。商周时期,人们早已种植枣树。《诗经·魏风·园有桃》提到“园有棘,其实之食”。棘即是小枣。《诗经·豳风·七月》唱道:“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将枣与葵菜、大豆和稻谷相提并论,可见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战国,枣树的种植更为普遍。《战国策》记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湖南省临澧县九里墩和四川省昭化县的战国墓中就出土了枣核。各地的西汉墓中更是经常发现用枣子随葬,如山东省临沂县金雀山,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和象岗山,江苏省连云港和铜山县龟山、仪征县胥浦、邗江县胡场、扬州,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等西汉墓中都出土了枣核[88]。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最为突出,不但发现许多枣核,而且发现很多保存完好的枣果。枣果为矩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为1~1.8厘米,果皮灰褐色,多已皱缩。出土的竹简上还记载“枣一笥”、“枣脯一笥”等字样[89],可见已掌握将枣子精制为果脯的加工技术,使人不禁想起《史记·货殖列传》中“安邑千树枣,此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当时不但枣树种植规模大,而且已经是商品化生产了。

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其他果实遗存,不过时代大都未早过战国时期,如广东省高要县茅岗、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湖北省江陵县等战国墓出土的柿壳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柿核;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梨子和香橙;广西钦州县独料新石器晚期遗址和广东省高要县茅岗战国墓、广州市皇帝岗西汉墓、广西贵县罗泊湾及风流岭西汉墓出土的橄榄核和乌榄核;广西合浦县堂排西汉墓出土的荔枝皮、核;广东省广州市皇帝岗及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的杨梅核;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出土的苹果及其种子;新疆民丰县尼雅发现的东汉葡萄园遗址及新疆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葡萄,等等[90]。

3.麻、苎、葛、棉、蚕桑

作为纺织原料的纤维作物,主要有大麻、苎麻、葛和棉花等,此外人们也很早就开始利用蚕丝,其历史大部分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作为雌雄异株植物的大麻,其中雌麻的籽粒可作为粮食食用。雄麻的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早在史前时期就已被利用。目前以辽宁省北票市丰下遗址出土的麻布残迹为最早,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时附在小孩骨架上,为黄色平纹麻布残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91]。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中也出土了4000年前的大麻纤维[92]。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商代麻布,属平纹组织的大麻纤维。在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商周崖墓中也发现大麻布,均为平纹组织,其中最大一块残长110厘米,宽12~26厘米,每平方厘米经纱8根,纬纱12~14根。这些发现,与《诗经·王风》中“丘中有麻”、《诗经·陈风》中“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相印证,说明商周时期大麻的种植较为普遍,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着材料了[93]。

苎麻为荨麻科多年生草本作物,雌雄同株,喜光和温暖湿润气候,耐旱,一年可收获二三次,自古以来为我国纺织原料之一。《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有“可以沤纻”诗句,纻即苎麻,其种植历史当在周代以前。1958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出土过一些苎麻布和细苎麻绳,距今4000多年[94]。福建省武夷山船棺中发现了二块商周时期苎麻布,每平方厘米经纱20~25根、纬纱15~15.5根。陕西省扶风县杨家堡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苎麻布。安徽省舒城县凤凰嘴遗址出土了春秋中期的苎麻布残片。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和杨家湾遗址,江西省贵溪县崖墓,江苏省六合县和仁等地的春秋战国古墓中都出土过苎麻布[95]。

葛是豆科纤维作物,成长于路边、草坡、疏林中,块根含淀粉,可食用,茎皮纤维可织葛布。葛本是野生植物,但早已被利用,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就出土过6000多年前的葛纤维纺织品残片[96]。很可能,史前先民已经有意识地保护利用它,从而成为半野生状态的纤维作物,商周以后就逐渐被培育成为栽培作物了。所以《诗经》中多次提到葛,如“葛屦五两”(《齐风·南山》)、“纠纠葛屦”、“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获”(《周南·葛覃》)等。

棉花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简称草棉)或多年生灌木(简称木棉)。性喜温暖,适宜在砂壤土种植。棉花在古代叫作吉贝、白叠。《禹贡》:“淮海唯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此织贝古人认为是织成贝纹的棉布。《南方异物志》:“五色斑布……古贝(即吉贝)木所作……染之五色。”说明古代南方沿海岛屿早已种植木本棉花。《南史·列传六十九》:“高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日白叠子。国人取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可见西北地区也早已种植草本棉花。考古材料则表明中国种植木棉可早到商周。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船棺中曾发现一片棉布,时代距今3000年前后,经鉴定为平纹棉布,经纱宽约0.5毫米,纬纱亦宽约0.5毫米,每平方厘米密度经纱14根,纬纱14根[97]。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块棉布。新疆汉唐墓葬中亦常有棉布制品出土,甚至还出土了棉花和棉籽(草棉)。大约在宋代以后,棉花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种植甚多。庞元英《文昌杂录》:“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方勺《泊宅编》:也载“闽广多木棉。”浙江省兰溪县南宋中期墓葬中出土一件棉毯,全部是用棉线织成,经纬条干一致,两面拉毛均匀,具有细密厚暖等优点。可见浙江植棉业已有一定规模[98]。到了元代,棉花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很普及,元朝政府就“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99]。至明代,棉花已是“其种乃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丝帛盖百倍焉”[100]。江苏、江西等地出土的棉花、棉布都可作为实物例证[101]。 转贴于

桑(附蚕)

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大片野生桑林。史前先民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也会采摘桑椹充饥,因而有可能发现桑树上野蚕所结的茧,从而逐渐注意将野蚕茧丝加以利用,继而有意识地保护、饲养野蚕,最后将它驯化成家蚕。《夏小正·三月》:“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甲骨文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并且祭祀蚕神。西周已出现专门种植桑树的桑田(《诗经·定之方中》),面积以十亩计(《诗经·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亦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等诗句,反映了妇女采桑养蚕的生动情景。商周墓葬中常以玉蚕随葬,出土的一些丝织品残迹也表明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这些都说明商周时期的蚕桑业已较发达,也兆示我国蚕桑的历史应该可能早到史前时期。

第3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南山植物园,繁花四季盛开

南山植物园荟萃了中外名贵花卉1000余种,一年四季,皆有花色花香。草长莺飞的三月,樱花烂漫惹人醉;阳光炙烈的盛夏,葵花向阳野蛮生长;香飘四野的秋天,园子里满是桂花扑鼻香;寒意渐生的冬日,咏梅赏雪自是另一番逍遥。无论哪个季节漫步南山植物园,总能在空气中闻到花的味道。每年春天的“樱花节”,是山城春季的赏花盛世,“南山醉花”也成为新巴渝十二景之一,赢得了“山城花冠”的美誉。

抗战遗址博物馆,寻时光步履印迹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南岸区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曾在黄山栖居了6年多,许多军政要员、外国使节也纷纷在附近择寓而居,宋庆龄的松籁阁、于右任别墅、孔二小姐别墅、杜月笙旧居等都聚集于此。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南岸南山生态带黄山风景区,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政治、外交中枢的重要场所,现保存有15处文物建筑遗址,具有典型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山地特色,是我国西南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例证之一。

南滨路,一如既往的繁华圣地

南滨路北临长江,背依南山,与渝中半岛隔江相望。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大禹文化、码头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织,串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滨江路,也为南滨路赢得了“重庆外滩”的美誉。

曾经的南滨路洋行遍布、达官商贾云集、繁华风光无二,这里不仅拥有古巴渝十二景中的四景:黄葛晚渡、龙门皓月、海棠烟雨、字水宵灯,还分布着许多很有特色的老建筑。据《重庆开埠史》、《巴县志》等史书记载,重庆开埠后约有50余家各国商行通过川江水道入渝。在南岸弹子石至海棠溪一线集中了大量外国洋行旧址,其中最负盛名的为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和安德森洋行。

故事已经远去,如今的南岸已变成了休闲游玩的乐园。日可赏山河蜿蜒,夜可观星斗霓虹。烟雨公园的音乐喷泉与夏天如约而至,一座“为重庆长脸”。新地标长嘉汇购物公园即将瞩目亮相……南滨路越来越让人期待。

长江索道,串起两岸故事

长江索道于南岸区与渝中区之间往返,穿梭高楼大厦之间,飞渡浩瀚大江之上、行游璀璨灯火之巅。在这近30年的时光里,它承担着南岸往返渝中的交通客运功能,也兼具观光游览之用。

它于1987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全长1166米,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大型跨江客运索道。长江索道由飞机材料制成,最大载客量80人,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最年轻的文物保护单位。

长江索道,重庆最富气质感的山城符号。飞渡大江时,它是巴渝人家“南来北往”的“空中公交车”;御风而行时,它是外地游客解读“巴山渝水”的“空中观光车”。

一棵树观景台,夜览山城美景

观赏重庆夜景的最佳地非南山一棵树观景台莫属。“一棵树”观景台视野开阔,可以将城市夜景尽收眼底。

天色渐晚,纵横交错的桥梁和干道的路灯初上,万家灯火陆续开启,车船流光,共同构成一幅极致夜景图。从一棵树观景台远远望出去,渝中区像一个发光的宝岛,飞跨的长桥轮廓也清晰可见。天上星,水中月,人间灯,在夜空的衬托下山城恍如仙境,难分天上人间。

米市街,开埠文化老街

米市街位于南滨路东水门大桥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旁。从前,重庆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在这里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这个仓库就是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合记堆店”、西迁的武昌中华大学、国民政府警察署……仿佛在向每一位造访者诉说它经历的沧桑岁月。

米市街作为重庆开埠后连接码头的重要通道,经历了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的繁荣。历经近四年的修复工作,将于今年九月重新对外开放。

下浩老街,悠悠旧时光

第4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命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李翁所言虽有神话色彩,但自汉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国已有八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从长安传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无疑的。

怀远石榴见诸文字记载的,从现有资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上蔡人张惟恕,时任巡按御史,游怀远时有《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落日半山弦管发,百年此会信难逢。

九日即重阳节,正是怀远石榴硕果缀枝,披红挂彩的时候,诗人观清泉,品览红榴,遥想大禹群会诸侯于涂山的雄姿与盛况,其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榴在古书上又有若榴、丹榴、天浆及金罂等名称。考其名由,其说不一。《齐民要术》中载:“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则认为:“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或许是榴、石榴、安石榴等名称的由来吧。

石榴在我国分布极广,遍及各省区。而重点产区多在黄河以南,就其着名者,除怀远石榴外,还有临潼、枣庄、会理、巧家、叶城等地。

石榴作为水果与花卉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大费篇章。诗仙李白有《咏石榴》: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宋朝的朱熹有《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怀远石榴嫩枝幼叶紫红如染,花瓣、花萼鲜红如火,哗哗荧荧,给人以热烈豪放之感。花姿丰满,雍容华贵,有贵妃美。榴花美则美也,可观,可赏,不可轻狂狎戏,因为她身着针刺,以防轻薄狂徒。其品格又高于流水桃花。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谢春归去不堪惆怅。而“春花落尽石榴开”,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间之意,使那些惜春、叹春、伤春的诗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怀远的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形似醉翁谪仙的酒坛,又像典雅富丽的花瓶。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食之清凉甘美,风味醇厚,不仅可以饱口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对明月品石榴,真是美不可言。中国的女皇帝武天则封石榴为“多子丽人”也不为过。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这座被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最负盛名,也最早进入我的视线、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相对于后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种类繁多、功能迥异的桥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地称它老大桥的蚌埠淮河铁路桥。

这座大桥1909年12月动工兴建,9孔的桥梁,62.8米的跨度,586.23米的全长,使它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济南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而这座大桥也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它至今任被我们蚌埠人所瞻仰:它1911年5月15落成。1938年初,蚌埠就被日军侵犯,而这时中国军队第一六七师薛蔚英部和广西军廖磊部为了防止日军北犯,在1月31日炸毁了淮河大铁桥。日本占领蚌埠后,因为战争急需,开始了达八个月的修复工作。但是修复的很仓促,留下了隐患。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国民的党败局已定的时候,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争取喘息的时间,所以由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指令第四厅派半个排的爆破兵,从南京运炸药到蚌埠,在李延年部第九十六军的配合下,在1月16日将淮河铁桥炸毁。但20号蚌埠还是解放了,为了迅速恢复津浦路,加速解放进程,铁道部和铁道兵团的负责人与苏联的专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在原桥的西面先建一个半永久性的木便桥,后来才建了正桥。木便桥5月1日开始动工,7月1日就落成开始使用了。但是为了建设这座大桥王吉珍等6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正桥是1949年11月16日开始动工的,1950年7月4日完成。修复中,由于施工艰难,加上国民党飞机的平凡骚扰,筑桥的人员王焕伦、宋恒泰等人先后为之而捐躯。7月11日,举行了大桥落成典礼,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出席了典礼。

1957年之后,铁路部门又对大桥进行过10几回的改造和加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血雨搏激流,铁桥的荣辱沉浮、兴衰变迁,不仅是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中国近现代的见证和记录!到了2000年后,为减轻老大桥的压力和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在老大桥的东侧,铁路又新建了一座铁路桥,形成了两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当和谐号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这座大桥、驶过这座有着拥政爱民、驶过这座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珍珠城”、“东方芭蕾”的城市的时候,万人空巷、万众瞩目,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颜开。为了适应新形势,时速200-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穿越蚌埠,铁路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新的高速铁路专用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将雄姿绽放,一个崭新的铁路货运、客运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画卷将我们走来。无独有偶的是,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淮河公路桥的运行也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现在当再次我举首瞻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大桥,那些为它献出宝贵生命的钢铁般的战士在暴风骤雨中建设这座老大桥时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绘制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圩子就是邓小平手中的“一支笔”刻划在我们心中的记忆。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1949年3月22日到4月4日的时间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很多领导,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三野司令部和华东军区等机关就驻扎在孙家圩子村,因此孙家圩子也就成为了渡江战役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的方案,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拟定了渡江作战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作为渡江战役乃至全国解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三大战役胜利后,乘胜追击国民党并取得决定性

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独裁统治的寿终正寝,在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渡江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家圩子村的光辉一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孙家圩子一下子变成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圩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贯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红色旅游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在2001年5月的一天张震副主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进行过视察,并对修复总前委驻地旧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今天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旧址已成为了皖北地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第5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关键词]饶河;抗联七军;花砬子密营

饶河县是黑龙江省一类革命老区县份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饶河在三江地区较早的建立了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就诞生饶河。饶河境内的暴马顶子、花砬子、臭松顶子、长尾巴林子(今红卫农场西南沙岗)、大顶子水沟、老鹰沟、大顶子山、三道沟子、西风嘴子、四条沟等地是当时抗联七军抗击倭寇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家,建立密营,掩护自己,发展革命抗日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花砬子等密营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1933年12月27日,救国军攻打虎林失败后,特务营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在大队长张文偕、参谋长崔石泉、军需长李学福的领导下,利用花砬子、暴马顶子、大顶子山、西风嘴子等有利地形,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击溃伪军李喜山队伍,缴获步枪10支、马20匹。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为保存革命实力避免与敌人正面作战,他们主要活动在敌人力量较弱的花砬子、四合顶子、西风沟等山区,等待时机,开展游击活动。1938年初,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利用有利地形在挠力河畔伏击了日军少将日野武雄的巡视边防汽艇;当场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和日军30多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27支,子弹4000多发。

花砬子密营是饶河抗日战争时期一曲英雄的赞歌,1939年日伪军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饶河抗日联军活动进入最困难时期。这年日伪军集中1000余人,围剿抗日联军,敌我双方伤亡严重。抗联七军游击队作战负重伤人员,凡条件允许时,连夜过江送往苏境毕金医院医疗。形势紧迫时,则多送至花砬子或暴马顶子、燕窝、大旗竿等地密营医疗”。这天,在花砬子密营里,有八名伤员休养,忽被日军讨伐队包围,在弹尽粮绝之危急关头,为不被敌人俘虏,8人将地窖子板门紧闭,一同自尽。

花砬子密营也是抗日联军的后勤保障。据元仁山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一书记载,抗日联军在密营周围耕种……当时的种地处,有五六处,主要是大王砬子、花砬子、红石砬子、暴马顶子、头道沟和三道沟、挠力河北宋家大林子、大旗杆等处。抗联老战士金昌连回忆参加七军少年连中讲道:连长郎占山带领我们二十人去别拉洪河一带取运粮食,准备运往花砬子密营。”史义军在《东北抗联离开密营就无法生存》一文中说;“我采访了抗联七军老战士王铁环,老人给我们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性的抗联战斗生活故事。比如在七军,密营基本上都是建在河边,洞口选在山坡大树旁,隐秘性好,一个洞里可住二三十人,红石砬子、花砬子、暴马顶子都住过”。

花砬子山,因山石嶙峋似花而得名。距饶河县城正西直线距离42千米,南起参泉河,北到威虎山共长14千米,南北轴向,三峰布列,山势嵯峨陡峭,主峰海拔561.7米,是二道河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条件有限,抗日联军花砬子密营一直未被踏查证实。

2010年夏季饶河县驴友团前往花砬子山探险,在花砬子山北坡发现一石洞,洞内有石锅、铁锅残片,木刻楞地铺,有烟熏火烤的痕迹。2011年县旅游局、文物管理所及户外俱乐部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传闻线索,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先后多次寻找该洞未果,终于在6月7日寻得准确方位,并在实地进行踏查。

该洞地理方位为:北纬46°72`06"、东经133°46`94"海拔386米,山洞为外高内低的石毛坯山洞,山洞虽年代较远依然完好。洞外口高3米,洞口高1.3米,宽度约2米,洞内最高处立高2.4米,最宽处10米,加算附洞可至15米左右;洞口至内壁长约8米,中间高度2.3米,洞尽头高0.6米,宽8.2米,面积约80平方米。洞底为毛石。洞内残留遗迹东、西2处木刻楞地铺,东侧地铺面积6.6平方米,西侧地铺面积12平方米。整个山洞主体呈一龟壳状。该洞处于一座十多米高的大型山崖之下,四周和崖上全都是茂密松林,洞口左右各有一树龄约三百年的古松卫护,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松,不仅是密营的重要标志,而且把洞口紧紧罩住,很难看到树后的洞口。自洞口延约45°角向下进到洞中,立即感到洞内寒气森森,时有霜凝水滴落下,距洞口数米之外依然能感受到丝丝凉气!在洞内平整排布的碎石上留有明显的炭火烧过痕迹,熏黑的烟道直通洞外。除两座坍塌腐朽的木刻楞地铺之外,洞中还有铁锅残片和残损石锅。在洞口不远处还发现一块极其平整的条石,石面上呈现长期磨制痕迹并附有隐约粉末状物质,据推测应为前人磨刀斧所用。洞前大片自耕地田垄还依稀可辨。顺着山梁两侧,还有些深坑,这就是当时的陷阱,时人称之谓“绝户窖”,用于获取猎物,补充给养。

在花砬子山上只有此处山洞隐蔽性好,适宜多人居住。石洞上方,周围茂密杂草与蔓藤浑然一体,是天然的伪装便于长期居住,有利于藏身,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在《烽燧乌苏里――东北抗日时期人物访谈实录》一书中邴升臣抗联老战士述说:“所谓的密营,就是在山石陡险树木密集不容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从洞口的隐秘程度上及洞内2处木刻楞地铺的面积,是能睡20人以上。从山洞前的自耕地田垄及山洞内的石锅和铁锅,当时有不少人在此耕种生活。由此推断该山洞为抗联七军花砬子密营地无疑。该密营的发现证明了当时抗联密营与历史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它再次见证了饶河抗联战士在艰难困苦环境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为饶河纳入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参考资料:

第6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中原大战历时7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最终结果是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各军事集团。表面上看全面胜利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然而,与那些贩运军火的外国商人不一样的是,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人打仗,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烟馆和娼寮里把酒言欢,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签字画押,只要价钱合适,袁大头和烟土到位,战争也就结束了。

一边是阎锡山、冯玉祥,一边是,一群小军阀首鼠两端,在两边都派有代表,出手阔绰,对于这些代表,要钱给钱,要女人给女人,绝口不谈立场,也不要求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而阎锡山虽然也给钱,但斤斤计较。结果被拉过去的人越来越多,连本来倾向冯玉祥、阎锡山的人,也都纷纷翻了脸。

在的手下,有位专门撒钱的高手,大名叫作何成浚,此公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位列上将,却没有带过一兵一卒的经历,而专干穿针引线、凿墙洞、挖墙脚的活计。中原大战的西线,把何成浚派了过去当总指挥。

何成浚所指挥的军队,都是跟他没有任何渊源的杂牌军,这些如墙头草一般的小军阀,一个不小心,没准就倒戈了。可是何成浚自有办法,他从汉口调来一长列“花车”,停在战线己方一侧,花车里不仅有美酒佳肴、云烟云土,而且还有三千佳丽,几乎把整个汉口有点模样的烟花女子网罗一空;不仅自己这一方的军官可以进去享受,而且还十分欢迎对方的排以上军官过来享受一番,吃喝嫖赌之余,还可以带一摞袁大头走路。

就这样,在中原大战的西线战场,留声机里软绵绵的靡靡之音,盖过了枪炮的隆隆之声。冯玉祥亲率主力在东线苦战之际,西线已经到了全线瓦解的边缘。大战结束后,几乎丢光了老本的冯玉祥在日记里写道,他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见不得钱,二见不得女人。

第7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猫儿山为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境内山高林密,夏凉冬雪,环境优雅,风光如画,自然景观兼具雄、险、幽、秀、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誉之为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 秀”于一体,是近年来华南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

猫儿山山体古老,地形复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植物种类繁多。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自然形成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地带。海拔400~ 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人工林。海拔900 米以下主要呈亚热带喜暖种类及少数热带性较强的植物,如润楠属、毛桂、榆木、厚皮香,宛田红花油茶、酸枣。长蕊杜鹃和内岭杜鹃等;海拔900~1200米主要是亚热带常见植物,如;乔木的罗浮栲,粤桂柯、银钟树、鹅掌楸、化香、青钱柳、山合欢等,以及草本的兴安梅花草、獐牙菜、西南马先蒿等,此外还有少数温带落叶树种如水青冈、雷公鹅耳枥等。海拔1200~1800米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多为亚热带和温带树种交杂区域,有桂南木莲、阔瓣白兰花、交让木、枫榆桂、铁椎烤、亮叶栎,兴安马银花、光皮桦、白灯笼、华中山柳、广东木瓜红等,此外还有一些温性针叶树种如长苞铁杉、广东五针松和江南油杉。1800~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如常见的亚热带耐寒植物和温性针叶阔叶植物,如假地枫皮、资源木姜、黔周、青岗栎、包果柯、华丽杜鹃、厚叶杜鹃、北汇杜鹃,美丽马醉木、山桂花和尖尾筱竹等, 2000米以上为山顶灌丛矮林,主要是一些温带植物,如蚝猪剌、西南山茶、灯笼树、少花灯笼树,心基杜鹃,猫儿山杜鹃、红果树、草地、观音竹以及丫蕊花、日本黎芦、琴叶飞莲、多星韭、吊兰龙胆等。

猫儿山植物区系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12种,占我国野生裸子植物的54.5 %,占广西野生裸子植物的75%。其中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和红豆杉等树龄均在两三百年以上。被子植物有10科37属106种。樟树起源于古南大陆, 在猫儿山中占优势。鹅掌楸是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也是木兰科中最有代表的原始种类,在猫儿山西北沟谷中保存有一定的数量。珍稀的品种还有木通科原始种类的代表猫儿屎,广西新纪录植物红叶木姜子、鸦椿卫矛、长蕊杜鹃、啮蚀状英莲、异叶败酱等 20 种。198l年后,尚发现资源木姜等10种,特有植物34属38种,如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广东五针松、红豆杉、黄连、金花猕猴桃、宜昌橙、南华木、青钱柳。马尾树和银钟树等。

猫儿山还有不少用途特殊、经济价值颇大的植物,如罗汉果、灵香草、毛竹、银杏、六峒茶、中华猕猴桃,以及天麻、三七、黄连等。珍贵动物也不少。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四季旅游,各有特色,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登高,冬天赏雪,是游览、观光、猎奇、避暑的好地方。1993年,原桂林地区旅游局和兴安县旅游局联合开发猫儿山,首期投资116万元,建成山门、杜鹃园、铁杉公园、老山界、高山公园、十里峡谷等6个小景区,26个景点。1997年兴安县文化旅游局与原桂林地区林业局、兴安县供电局联合投资700万元兴建猫儿山避暑山庄,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修建装机160KW的猫儿山电站。

猫儿山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兴安、资源、龙胜3县,距桂林市122公里;海拔2141.5米,相对高度1862米,是广西最高山脉越城岭的主峰,因山形如猫而得名。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都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有猫儿山等10座,1000米以上的有戴云山、大竹山、鸡公山等68座。面积近2.67万公顷,其中划为国家保护区有7160多公顷。

猫儿山为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境内山高林密,夏凉冬雪,环境优雅,风光如画,自然景观兼具雄、险、幽、秀、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誉之为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于一体,是近年来华南新兴的生态旅游胜地。

猫儿山山体古老,地形复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植物种类繁多。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自然形成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地带。海拔400~ 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人工林。海拔900 米以下主要呈亚热带喜暖种类及少数热带性较强的植物,如润楠属、毛桂、榆木、厚皮香,宛田红花油茶、酸枣。长蕊杜鹃和内岭杜鹃等;海拔900~1200米主要是亚热带常见植物,如;乔木的罗浮栲,粤桂柯、银钟树、鹅掌楸、化香、青钱柳、山合欢等,以及草本的兴安梅花草、獐牙菜、西南马先蒿等,此外还有少数温带落叶树种如水青冈、雷公鹅耳枥等。海拔1200~1800米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多为亚热带和温带树种交杂区域,有桂南木莲、阔瓣白兰花、交让木、枫榆桂、铁椎烤、亮叶栎,兴安马银花、光皮桦、白灯笼、华中山柳、广东木瓜红等,此外还有一些温性针叶树种如长苞铁杉、广东五针松和江南油杉。1800~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如常见的亚热带耐寒植物和温性针叶阔叶植物,如假地枫皮、资源木姜、黔周、青岗栎、包果柯、华丽杜鹃、厚叶杜鹃、北汇杜鹃,美丽马醉木、山桂花和尖尾筱竹等, 2000米以上为山顶灌丛矮林,主要是一些温带植物,如蚝猪剌、西南山茶、灯笼树、少花灯笼树,心基杜鹃,猫儿山杜鹃、红果树、草地、观音竹以及丫蕊花、日本黎芦、琴叶飞莲、多星韭、吊兰龙胆等。

猫儿山植物区系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12种,占我国野生裸子植物的54.5 %,占广西野生裸子植物的75%。其中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和红豆杉等树龄均在两三百年以上。被子植物有10科37属106种。樟树起源于古南大陆, 在猫儿山中占优势。鹅掌楸是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也是木兰科中最有代表的原始种类,在猫儿山西北沟谷中保存有一定的数量。珍稀的品种还有木通科原始种类的代表猫儿屎,广西新纪录植物红叶木姜子、鸦椿卫矛、长蕊杜鹃、啮蚀状英莲、异叶败酱等 20 种。198l年后,尚发现资源木姜等10种,特有植物34属38种,如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广东五针松、红豆杉、黄连、金花猕猴桃、宜昌橙、南华木、青钱柳。马尾树和银钟树等。

猫儿山还有不少用途特殊、经济价值颇大的植物,如罗汉果、灵香草、毛竹、银杏、六峒茶、中华猕猴桃,以及天麻、三七、黄连等。珍贵动物也不少。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四季旅游,各有特色,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登高,冬天赏雪,是游览、观光、猎奇、避暑的好地方。1993年,原桂林地区旅游局和兴安县旅游局联合开发猫儿山,首期投资116万元,建成山门、杜鹃园、铁杉公园、老山界、高山公园、十里峡谷等6个小景区,26个景点。1997年兴安县文化旅游局与原桂林地区林业局、兴安县供电局联合投资700万元兴建猫儿山避暑山庄,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修建装机160KW的猫儿山电站。

1、自然景观

①、雄险高峻的山地景观

猫儿山是越城岭主峰,最高峰神猫峰海拔2141.5米。山体主要由5亿年前的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早期花岗岩构成,地层古老,山体狭长,山峰高峻。区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有10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68座。猫儿山山顶山脚垂直高差1861.5米,山体巨大,群峰起伏,巍峨屹立,气势恢宏,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山上石峰峥嵘,峭壁林立,悬崖万丈,有奇峰、断崖、巨石等地质地貌景观数十处。主峰酷似一只巨大的神猫匍匐,形神毕俏,气势雄伟;峰顶拔地擎天,雄伟挺拔,佛光台峭壁如削,危崖万丈,仙愁崖沟壑幽深,惊险异常。整个山地景观具有山高、峰雄、崖险、石奇的特色。

猫儿山独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许多绚丽的气象景观。其日出、晚霞、云海、烟雨、冰雪都极富景观价值。山上气象瞬息万变,幻化莫测,岭谷间常常烟雾缭绕,风起云涌,气象万千。春夏多雾时节,如逢阳光斜照,在佛光峰一带常形成神奇的“佛光”景观,七色祥光,彩环笼罩,如梦似幻。冬季猫儿山每年都有大雪降落,并伴有雾淞奇观,山顶处处玉树临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岭南最佳观雪胜地。

②森林王国

猫儿山独特的山地环境和适宜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处极好的生息蔽护环境,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已知有野生脊椎动物311种,维管束植物2120种,昆虫 ? 种,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3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1种,是一处巨大的天然动植物王国。

原始林海: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达96.5%。区内远离村庄,没有耕地,人迹罕至,绝大多数山地保存着原始风貌,有原始森林15158公顷,是广西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原始林区之一。林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幽寂阴静,枯木朽树遍布,落叶如毡,原始荒野。八角田的铁杉苍翠挺拔,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原生型铁杉纯林之一。

垂直植被景观:

猫儿山的垂直景观明显,从山脚到山顶分布有楠竹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顶苔鲜矮林,灌从草甸等多种植被景观,季相变化绚丽多彩,林相林冠绚丽多姿。

杜鹃花海:猫儿山野生杜鹃资源丰富。有38种,约占广西杜鹃种类的一半。红岩杜鹃,猫儿山杜鹃、变色杜鹃、华丽杜鹃、美丽杜鹃等各种杜鹃遍布全山。尤以老山界一带杜鹃资源集中,在长达5公里的公路沿线、路边、山坡、崖畔都有成片、成团、成簇的杜鹃花林,面积达数百亩。每年夏季,各色杜鹃竞相绽放。万紫千红,漫山铺彩,形成绚丽的十里杜鹃花廊,引人入胜。

③灵秀的水景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也是柳江的重要源头,水系十分发达,主要河流有39条。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溪流、沟谷深切,落差巨大,流水湍急。在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涵养下,流水四季长流,清澈透底,明净亮丽。

漓江源:猫儿山为漓江之源,发源于山顶八角田的高山矮林湿地之中。猫儿山陡峭的山岭在山地顶部成为平缓的台地,呈现较为典型的江源地貌,形成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地形起伏极小的苔藓矮林间溪流纵横,水塘密布,泥沼、炭泥土松软深厚,涵蓄了数百万方水源。风光旖旎的漓江,便发源于这神奇、荒野的原始矮林沼泽之中。

杉木江十里峡谷:

杉木江是漓江正源,山高谷深,溪落差很大,在自然保护区内,短短6公里的距离,海拔从而2000米降至500米,形成一系列千姿百态的瀑布群,黑岗瀑布、剑龙瀑布,龙九瀑布,三迭飞泉落差都在于20米以上,峡谷间悬泉高挂,银瀑如练,更有湍流、石滩、碧潭、迭水幽涧相伴,或静静流淌,或哗哗欢歌,或隆隆高唱,水景动静相连,声色并茂,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更加清澈明亮,秀美壮观,号称“十里峡谷”。

龙塘江瀑布:

龙塘江亦为源头之一。该处三面峭壁合围,峡谷幽深狭窄,山溪从断崖飞泻而下,落差20多米,直落潭底,如白练悬垂,声如雷鸣,奇丽壮观,瀑底大潭深不可测,清幽碧蓝,游鱼成群,是一处极富吸引力的山水奇观。

2、人文景观

老山界长征故道:

猫儿山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1943年12月4-8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经猫儿山,分三路翻越老山界,红五军团及中央干部团,八军团一部在老山界与激战两天,12月8日才撤离老山界。现猫儿山南麓华江乡千家寺,新文家洞、同仁衡阳会馆都保留当年的红军标语。同仁大壤屯老屋据考察是当年、的住地。经军翻越老山界时倍尝艰辛,历经磨难,老一辈无产阶经革命家陆定一同志为此写下著名篇章《老山界》。现老山界建有红军亭和老山界碑,是一处春天杜鹃似火,四季风景如画的革命遗址和传统的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飞虎队坠机遗址:

1996年10月2日,华江瑶族农民潘奇斌,蒋军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黑山崖(仙人愁)采药,在原始丛林中意外发现一架战机残骸。经有关部门调查确定为美军二战时期飞机残骸。1996年11月,与克林顿通报了发现情况,此后,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协助下,美国国防部失踪人员防务办公室,先后两次派员来猫儿山搜寻。飞机残骸散落于戴云山黑山崖1828米附近,包括多挺机关炮、机关枪、炸弹、多台发动机、多名美国空军后勤人员遗物和遗骸。经确认,该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期间,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三十五轰炸中队的B-24远程轰炸机,亦即“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战机,编号40783号。该机于1944年8月31日下午在轰炸停泊于台湾的日军军舰后,返航时因柳州基地遭日军轰炸,改飞桂林秧塘机场途中因撞上黑山崖坠毁而神秘失踪。十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古人类遗址: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同仁村南500米处为大壤屯古人类居住遗址。该处为一台地,三面有溪流环绕,一面背靠老山界鸭婆山。高出四周的台地上有清朝乾隆年间民宅和百年以上大桂花树,风景如画。1977年在耕田中出土石器三件:为石、石斧、石刀,光滑平整,磨工精细,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距今4000-10000年,说明远古时猫儿山即有人类生活繁衍。

4、民族风情

猫儿山是瑶族、苗族聚居地。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多是瑶族、苗族山寨,瑶苗群众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的干栏式建筑,绣花唐装、彩裙都是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现猫儿山东麓瑶族群众建有集吃、住、娱为一体的瑶苑风情竹楼和农家饭店,颇受旅客欢迎。

⒌古禁山碑

经考察,近年在兴安县华江乡原千家寺旧址,现红军标语楼内墙发现清代道光年所刻古禁山碑两块,该碑为清代中期猫儿山民众及广西桂林兴安等官府保护猫儿山水源林的历史记载,距今年180余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对当今的自然保护也深有启示意义。

1、自然景观

①、雄险高峻的山地景观

猫儿山是越城岭主峰,最高峰神猫峰海拔2141.5米。山体主要由5亿年前的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早期花岗岩构成,地层古老,山体狭长,山峰高峻。区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有10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68座。猫儿山山顶山脚垂直高差1861.5米,山体巨大,群峰起伏,巍峨屹立,气势恢宏,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山上石峰峥嵘,峭壁林立,悬崖万丈,有奇峰、断崖、巨石等地质地貌景观数十处。主峰酷似一只巨大的神猫匍匐,形神毕俏,气势雄伟;峰顶拔地擎天,雄伟挺拔,佛光台峭壁如削,危崖万丈,仙愁崖沟壑幽深,惊险异常。整个山地景观具有山高、峰雄、崖险、石奇的特色。

猫儿山独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许多绚丽的气象景观。其日出、晚霞、云海、烟雨、冰雪都极富景观价值。山上气象瞬息万变,幻化莫测,岭谷间常常烟雾缭绕,风起云涌,气象万千。春夏多雾时节,如逢阳光斜照,在佛光峰一带常形成神奇的“佛光”景观,七色祥光,彩环笼罩,如梦似幻。冬季猫儿山每年都有大雪降落,并伴有雾淞奇观,山顶处处玉树临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岭南最佳观雪胜地。

②森林王国

猫儿山独特的山地环境和适宜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处极好的生息蔽护环境,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已知有野生脊椎动物311种,维管束植物2120种,昆虫 ? 种,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3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1种,是一处巨大的天然动植物王国。

原始林海: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达96.5%。区内远离村庄,没有耕地,人迹罕至,绝大多数山地保存着原始风貌,有原始森林15158公顷,是广西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原始林区之一。林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幽寂阴静,枯木朽树遍布,落叶如毡,原始荒野。八角田的铁杉苍翠挺拔,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原生型铁杉纯林之一。

垂直植被景观:

猫儿山的垂直景观明显,从山脚到山顶分布有楠竹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顶苔鲜矮林,灌从草甸等多种植被景观,季相变化绚丽多彩,林相林冠绚丽多姿。

杜鹃花海:猫儿山野生杜鹃资源丰富。有38种,约占广西杜鹃种类的一半。红岩杜鹃,猫儿山杜鹃、变色杜鹃、华丽杜鹃、美丽杜鹃等各种杜鹃遍布全山。尤以老山界一带杜鹃资源集中,在长达5公里的公路沿线、路边、山坡、崖畔都有成片、成团、成簇的杜鹃花林,面积达数百亩。每年夏季,各色杜鹃竞相绽放。万紫千红,漫山铺彩,形成绚丽的十里杜鹃花廊,引人入胜。

③灵秀的水景

猫儿山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也是柳江的重要源头,水系十分发达,主要河流有39条。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溪流、沟谷深切,落差巨大,流水湍急。在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涵养下,流水四季长流,清澈透底,明净亮丽。

漓江源:猫儿山为漓江之源,发源于山顶八角田的高山矮林湿地之中。猫儿山陡峭的山岭在山地顶部成为平缓的台地,呈现较为典型的江源地貌,形成罕见的南方山地沼泽景观。地形起伏极小的苔藓矮林间溪流纵横,水塘密布,泥沼、炭泥土松软深厚,涵蓄了数百万方水源。风光旖旎的漓江,便发源于这神奇、荒野的原始矮林沼泽之中。

杉木江十里峡谷:

杉木江是漓江正源,山高谷深,溪落差很大,在自然保护区内,短短6公里的距离,海拔从而2000米降至500米,形成一系列千姿百态的瀑布群,黑岗瀑布、剑龙瀑布,龙九瀑布,三迭飞泉落差都在于20米以上,峡谷间悬泉高挂,银瀑如练,更有湍流、石滩、碧潭、迭水幽涧相伴,或静静流淌,或哗哗欢歌,或隆隆高唱,水景动静相连,声色并茂,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更加清澈明亮,秀美壮观,号称“十里峡谷”。

龙塘江瀑布:

龙塘江亦为源头之一。该处三面峭壁合围,峡谷幽深狭窄,山溪从断崖飞泻而下,落差20多米,直落潭底,如白练悬垂,声如雷鸣,奇丽壮观,瀑底大潭深不可测,清幽碧蓝,游鱼成群,是一处极富吸引力的山水奇观。

2、人文景观

老山界长征故道:

猫儿山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1943年12月4-8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经猫儿山,分三路翻越老山界,红五军团及中央干部团,八军团一部在老山界与激战两天,12月8日才撤离老山界。现猫儿山南麓华江乡千家寺,新文家洞、同仁衡阳会馆都保留当年的红军标语。同仁大壤屯老屋据考察是当年、的住地。经军翻越老山界时倍尝艰辛,历经磨难,老一辈无产阶经革命家陆定一同志为此写下著名篇章《老山界》。现老山界建有红军亭和老山界碑,是一处春天杜鹃似火,四季风景如画的革命遗址和传统的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飞虎队坠机遗址:

1996年10月2日,华江瑶族农民潘奇斌,蒋军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黑山崖(仙人愁)采药,在原始丛林中意外发现一架战机残骸。经有关部门调查确定为美军二战时期飞机残骸。1996年11月,与克林顿通报了发现情况,此后,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协助下,美国国防部失踪人员防务办公室,先后两次派员来猫儿山搜寻。飞机残骸散落于戴云山黑山崖1828米附近,包括多挺机关炮、机关枪、炸弹、多台发动机、多名美国空军后勤人员遗物和遗骸。经确认,该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期间,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三十五轰炸中队的B-24远程轰炸机,亦即“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战机,编号40783号。该机于1944年8月31日下午在轰炸停泊于台湾的日军军舰后,返航时因柳州基地遭日军轰炸,改飞桂林秧塘机场途中因撞上黑山崖坠毁而神秘失踪。十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古人类遗址:

4、民族风情

猫儿山是瑶族、苗族聚居地。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多是瑶族、苗族山寨,瑶苗群众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的干栏式建筑,绣花唐装、彩裙都是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现猫儿山东麓瑶族群众建有集吃、住、娱为一体的瑶苑风情竹楼和农家饭店,颇受旅客欢迎。

第8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坐落在八乡山腹地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及其附属的“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更使她名闻遐迩。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八乡山曾是广东省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里积聚革命力量,把战争的圣火燃遍了整个八乡山地区,令全东江的敌人闻风丧胆,在潮梅惠人民心中树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桐梓洋,一个坐落在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处的偏僻而神秘的乡村,该村原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后来划归丰顺县北斗镇管辖。改革开放以来,改为桐新村。最近,听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新化以及北斗镇镇长罗丽娜的介绍,桐梓洋环境优美,那里有古大存住过的山洞、房屋;那里有苏维埃乡政府遗址;那里有练兵场、红军营房、有炮楼、有战壕遗址……以及其它红色的印记。我们得知后心仪神往,恨不得马上一睹为快。于是,在今年党的91周年诞辰这天,我们几个人结伴成行。

7月1日上午9时,桐新村村委主任黄响提驾车,桐新村薛鑫华先生作陪,我们从汤坑出发了。汽车沿着206国道疾驰,很快就到了北斗镇。接着,车转向石角坝村、拾荷村方向奔去,左转右拐,沿着一条3.5米宽的水泥道,向茫茫的大山深处往上爬。沿途扑入眼帘的是花木翠竹,声声入耳的是布谷鸟的叫声和流水哗啦,花木香又阵阵沁人心肺,令人物我皆忘,飘然欲仙。

我们的车在一个叫新山溪的峡谷石桥边停下,眼前突然出现了令人为之一震的奇观:石桥下是一条10米见宽的溪流,怪石峥嵘,水清澈见底。顺着溪流向上游望去,溪面愈来愈窄,渐渐的,扶疏的花草杂木把小溪遮没了。随着峡谷向远处延伸,尽头可见一座横空出世的高山。黄主任告诉我们:桐新村有三条峡谷,这条峡谷有6公里长,终年流水潺潺;有20多处瀑布,其中30米以上的有3处,溪涧两边有的是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到此寻幽探胜的人越来越多。去年,仅汕头市就有8批200多人次前来攀崖、登山、采风,并购买土特产如蜂蜜、茶叶等回去的。那座刺入云天的山叫观音髻山,地势险要,山上奇洞怪穴甚多,是藏龙卧虎之地,当年古大存就曾住在山上,横刀立马,百炼成钢……

据资料记载,1928年古大存化名张炳,以打石作掩护,到桐梓洋进行革命活动。是年6月,为使各县都有根据地,八乡中共党组织划归中共五华县委领导。于是,古大存将桐梓洋附近的杀人坳、黄蜂溜、塘湖排、贯脚坪、南防岽、五华郭田的油梧坝村组织起来,成立了隶属五华县第九区的桐新苏维埃乡政府。乡政府设在主村桐梓洋,先后由黄仿廷、薛维凤等任主席,成立了党支部。当时有党员5人,赤卫队员50多人。这些人先后参加过保卫桐新苏维埃政权的桐梓洋战斗、黄蜂溜战斗、塘湖排战斗、贯脚坪战斗、福人坳战斗、白石岗战斗、柚树窝等几十次战斗。参加过八乡的伯公坳、戏潭、黄竹坪、青溪,丰良,兴宁水口、宋声,五华郭田等地的对敌斗争。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车继续向高山密林深处爬行。不久,来到一个交叉路口,路标指明左边桐梓洋,向右就是黄蜂溜。

黄主任把车开到黄蜂溜村旁伯公坳,特地下车向我们讲述当年黄蜂溜“千秋英烈血喷烟”的情景。据说,1929-1930年间,桐新曾遭受过反动派多次“围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由于桐新人民拥护革命,支援红军,对老区实行疯狂报复,整个村庄房屋被烧光,桐梓洋主村连墙根被刨,除死于战乱的,剩下的村民全被驱走,流离失所避难他乡。隔多年后,才陆续有村民返乡,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到解放时桐新全村只有200多人。

我们的车掉头后驶上向桐梓洋方向的一个陡坡,见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村委书记蓝红娇和桐新第一任农业社主任蓝炳林——一位75高龄的县信用联社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建房的烈士后代刘彩云等。一阵寒喧后,蓝书记带领我们去参观附近的一个小水电站,向我们讲述该村水力资源的利用情况,让我们多拍摄几个翠竹林海镜头,指出毛竹、木材、绿茶在桐新宽阔的发展前景,在上级及供电部门的关怀下,桐新村正在紧罗密鼓地进行“农网改造”,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上午近11:00时,车抵达目的地桐梓洋。

桐梓洋属高寒地带,这里海拔在500米-1100米之间,村的周围有参天古木,方圆十里是天然氧吧。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不胜收的观音云海;夏天,这里的雨后彩虹像凯旋门一样笑脸迎人;秋天,漫山遍野的奇花异果让你赏心悦目;冬天,有如北国的冰凌、雾淞,分外妖娆。桐梓洋自然生态良好,是一个动植物王国。动物有石豹、穿山甲、老鹰、莽蛇、野山羊、雉鸡、果子狸、黄猄、野猪、野兔、龟等等,植物有各类奇花异果、桫椤、樟树、弥猴桃、黄檀、古松以及独有的倒插竹等等。药材诸如巴戟、七叶一枝花、英雄草、倒吊莲、黄莲隐藏在大山的每个角落,真是遍地皆宝。

桐梓洋虽然距繁华的县城只有30多公里,却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啦叭声,不用空调,无须电扇,照样凉爽。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山里艳阳高照,风清景明。

真凑巧,我们在桐梓洋碰到了几位烈士的后代,有幸聆听他们讲述在这里发生过的英雄故事。

1930年4月21日,五华的驻军和地方民团突袭桐梓洋,时任苏维埃乡政府主席的薛维凤指挥群众从坳头和伯公坑坜转移,他自己则从伯公背方向撤退,引开敌人,不幸被敌击中,为掩护群众,牺牲在伯公背炭窑边,敌人从其身上抢去枪枝并搜出苏维埃乡政府大印一枚。

1930年4月,岽下的联防民团将桐新乡40多名群众抓捕关押,以此要挟共产党,扬言如果红军、游击队不派人交换人质,便将被押群众一个一个杀掉。九区赤卫队员蓝增有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进入敌区,换回人质,结果,人质得救了,他却遭敌人杀害了。

1930年4月25日,桐梓洋村的八乡区妇女委员江七妹在为红军筹粮时被捕,经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押至五华杀害,时年仅29岁。其夫廖群林痛失爱妻,没有退缩,继续支持红军。当年六月,廖群林被兵抓去,要他带路到八乡黄竹坪围捕红军。廖群林故意绕开黄竹坪,将敌人带往分水坳方向,被敌人察觉,当即遭枪杀,壮烈牺牲。

1934年5月30日,古大存派驻在桐梓洋的红军陈华、游击队长邓彩平、黎果、黎当等十二人在兵营山伏击县长林彬,桐新乡刘鼎泉、黄进为参加了行动。5月31日清晨,红军游击队到兵营南蛤龙岗埋伏。上午九时许,林彬乘坐汽车到该路段督开公路,刚下车,就被红军及游击队集中火力击毙,同时丧命的还有二名卫兵。此后红军贴出布告,署名为“东江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古大存”。击毙林彬后,红军及游击队翻越韩山经岽下返桐梓洋,途经山塘下时被对面联防队开枪阻击,牺牲一名红军战士。由于击毙县长林彬震动东江,广东省省长陈济棠立即抽调围攻大南山的部队,围攻桐梓洋等根据地,从而解除了敌人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之围攻。

1935年夏,对敌斗争形势严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遭破坏,古大存率仅存的二个党支部及丰梅游击队十多人转移到桐梓洋,在桐梓洋的山猪窝顶搭寮驻扎,在附近活动半年多后转移。

1935年夏的一天,10多名红军战士取道拾荷村,打算翻越老虎坳头进入桐新老区,消息走漏,地方武装在山头设下伏兵,阴谋一举消灭红军,幸亏革命群众李亚仿发现,在紧急关头,李严仿急中生智,大喊“牛搞禾了,牛搞禾了!”红军见情况有异,立即掉头撤退,绕道吊望岽到桐梓洋,《牛搞禾》的故事传颂至今。

…………

午饭时,有幸认识了烈士薛维凤的孙子、外出广州工作的乡贤薛镜华,他和广州某公司的朱老板也正好到桐梓洋考察、策划开发这块处女地。

饭后喝几杯优质高山绿茶,书记、主任便带我们参观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宿营地等红色旧址群。然后,我们一行8人徒步登上离村子一箭之遥的大坝,看看千米高峰上的人造天池。

原来,天池是在两条小溪汇流处轿顶山下筑起大坝积水而成的。据村干部介绍,天池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目前用于蓄水养鱼、灌溉、发电。天池的四周树木葱茏,满山满岌青翠欲滴;蓝天碧水,与周围的青山连成一片,站在湖边,心旷神怡,给我们的感觉是好像又到了河源市的“万绿湖”。环湖一周大概有五公里,非常具有骑自行车休闲健身的开发价值。我们到过丰顺的几大名山,诸如铜鼓嶂、鸿图嶂、释迦岽、凤凰山,那里的植被都没这里的好,它简直是镶嵌在五华、兴宁、丰顺交界处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翡翠。

在天池大坝一侧,有一个突起的山岗,岗上曾因红军筑有炮楼而又称此为“炮楼岽”。炮楼岽扼五华、兴宁、丰顺三县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登上炮楼岽察看,原来炮楼的断墙残壁已经不见了,底层地面直径约摸十米,垫基结实,灰褐色明显可辨。我们在附近发现一块废弃的黑色土砖,硬绑绑的,它应该是见证了当年这座炮楼的兴废及战斗的艰难岁月。

告别炮楼岽的炮楼残迹,沿天池小道走了10多分钟,折向左边山峦,再攀一个高坡,登上一个圆型的土岗,就看到了红军当年在公王顶挖掘的环形战壕。战壕已被泥沙填存半腰深,两旁长满野草和杂树,唯有石头砌成的墙体,默默地承受着终年风雨的洗礼后,而今依然清晰可见,防御工事的旧迹虽模糊,却让后人记住了它的历史价值。

如今战火已熄灭,硝烟早已散去,然而,桐梓洋是神秘的,传说中“战鼓咚咚咚,面向三指峰,谁人葬得到,代代出英雄”、“好地桐梓洋,金龟爬湖洋,谁人葬得到,花边用斗量”以及“倒插竹”、“乱萝倒谷”等“风水宝地”的寻访者仍在继续。“古大存埋了三水缸驳壳枪”的传说在桐梓洋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或许传说会被编造得愈来愈精彩。

由于时间匆促,隐藏在天池另一边的练兵场和红军营地,只好下一次再游观了。

下午3点多钟,我们告别了老区众位乡亲。黄主任驾车从另一条水泥路送我们下山。他告诉我们,在县政府、扶贫办、老促会等部门的关心下,2006年上级及公路局等有关部门支持100多万元,村民自筹70多万元,铺设了桐岽至桐梓洋11公里的水泥路,交通方便多了;2011年市人大扶贫工作组又帮扶铺设了高棚路口到塘湖排及黄蜂溜的水泥路,开通了福人坳的车道,路通财通,给老区人民带来又一个福音。

我们走了一天,是满足,也确实是累,在路上凑成打油诗一首作结。

桐梓洋上寻圣踪,

千仞奇峰曾卧龙。

第9篇:花果山之战范文

盛夏金色的阳光倾泻在这片绿色的森林,轻轻地洒在山上小旅馆的院子里。这个小旅馆建在公路旁的山坡上,我们停下车,走了好一段弯曲的上坡路才到了一个小庭院。正值花开的季节,院内草木茂盛,墙角的小花也开地娇艳,青石板上斑驳的苔藓,一直漫延到院子中央看起来有些笨重的小木桌上,窗棱间飘出阵阵幽香。走进小屋,老板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引我们进了正院,穿过一条游廊:又是一个花开满园。隐约能看到低矮的石围墙,墙角依偎着许多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地上湿漉漉的,显然刚下过雨,那些花儿经雨水冲刷越发新鲜了;茂盛的绿树枝条交映,一条青石小路向院子深处延伸,别有曲径通幽的雅致。

我的庐山游就从这小院开始漫延……

盛夏庐山的早晨有些清凉,身着短装不禁浑身打颤,空气却是格外的清新,不闷不燥,不愠不火,经常伴有一阵小雨,雨气空?鞫?曰茫?慷?氲接嗲镉晗壬?蔷洹白呷膂???钊讼肴敕欠恰绷恕J凹抖?希?掌?郊踊冻??恳凰慷及樽徘辶沟南闾穑?硖逶郊忧峥欤?扛鱿赴?己粑?啪梦サ那逅?0嗽碌穆?剑?挥幸凰吭锶龋?挥幸凰砍撩啤W咴谏郊湫÷飞希?艄馇绾茫?┕?饕缎毙钡赜吃诘厣希?缫朴岸??衩?喟椤

望了望庐山瀑布,也算是踏着李太白的足迹重游了回历史。置身于此景,也想要“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了。难怪古时的文人骚客都愿寄情于山水、归隐田园之中呢,这样的宁静与安详是在封建政治斗争中永远都觅不到的。就在这幽静的山谷中,江州司马白乐天来了,抱几堆山草,搭间茅屋,吟着几句文雅之词,道是:“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独居一室,或有“举杯邀明月”的雅致,或有“戴月荷锄归”的操劳。在这清新淡雅的花径园里 乐天释怀了,不用再煞费苦心地上书进谏,在朝廷中明争暗斗了,他宁愿在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花径园里颓靡。他知道,是庐山给了他宽广的胸怀、心灵的慰藉。

后来,、宋美龄来了,来了,来了,但 各国列强也来了——召开庐山会议,同进行国共抗日谈判,各国建筑师开山建造,争夺着庐山的每一寸土地——还有太多太多……我不知道庐山是否懂得曾经的那些恩仇,是否经历了硝烟,是否在战火中依然美丽优雅。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硝烟已散,恩怨已了,庐山挺过来了,也愈加美丽了。我一直坚信:是庐山的美丽和灵秀洗涤了战乱的污浊、感化了苍天。

这钟灵毓秀的庐山!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金光万道,紫霞升腾。湖面微皱,安静地流淌。外出的白鹤纷纷归巢,一派“沙鸥翔集”的美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倏而琴声四起,好一个“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回到我们的小院,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畅谈心情。月光遍洒,清澈皎洁,铺成了一方银白地毯。我的心情早已在这美景中欢畅,越发感觉不应浪费这时光,走出小院,来到街上。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