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的景观设计分析

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的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四川内江是开发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东汉建县,曾称汉安、中江、隋文帝时改称内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盛产蔗糖,制糖业发达,素有“甜城”之美称。糖文化是内江城市底蕴的命脉与灵魂,对其的经济形态、人文造诣等各方面影响深远。论文主要对糖业传统建筑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就四川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现状及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糖业;传统建筑;景观设计

1传统建筑与糖业传统建筑

关于传统建筑,以往有另一种说法为“古建筑”,许多阐述传统建筑的相关著作对其概念都不加以解释,认为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古建筑”,有许多针对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词典》对“古建筑”一词的释义为:“主要指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遗留的建筑物”。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国古建筑”的释义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总地说来,对古建筑的释义主要有两种:①旨在强调传统建筑营建的时间,传统建筑是指古代(一般指清代及以前)所建的建筑。②从建造形式、特征上进行说明,即通常确立的传统民居形式建筑。而传统建筑指先秦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建造完成的建筑,是独立的建筑体系。糖业传统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因糖业的生产销售及贩运而修建建造的传统建筑。

2内江遗存糖业传统建筑的景观特色

2.1移民文化兼具糖业贸易,传统建筑景观富有地域

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色移民文化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是四川地区独有的特色,内江也不例外。明末,农民起义,经过残暴的政治动荡,四川地区普遍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百业俱废,蔗糖产业发展也停滞不前。清初,由政府引导“湖广填四川”,内江的蔗糖生产迎来了劳动力以及资金和技术的补给,加之适合种甘蔗的地域优势,内江的糖业得到了复兴。当时,人们急需把不同地区移居到当地的分散的同籍民众聚集起来,以便“联嘉会、襄义举、笃乡情”意愿的达成。由此,内江的会馆庙宇建筑就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主要的代表有:湖北移民建造的桂湖会馆,江西移民建造的东兴会馆,曾家大院以及永兴庙、西华宫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会馆建筑。其中,曾家大院为福建糖商营造,其建筑结构和外观造型,表现了四川地区移民文化建筑独具的特色。但建筑内装饰,却刻画着大量闽南地区的杰出历史人物,对同乡典范进行了表彰宣扬,体现出了闽南地域文化独具的风格,同时具有激励后人传承祖上文化的功能。而位于资中罗泉镇的南华宫,以俯身抓绣球的狮子雕刻作为戏楼檐口下的撑弓,彰显了闽粤地区文化趣味,山墙如官帽,也富有粤式民居的韵味儿。也是如此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的组合,形成了内江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直至今日,这些历经沧桑的会馆建筑环境,不仅保持了原籍的人文特色,还因地制宜,对内江本土的建筑技艺及建造形式进行了整合。青砖黛瓦,朴实中透露出了恢宏的气势,不仅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入口装饰上,还体现在高耸的封火山墙和高高翘起的屋脊和翼角上。既囊括了巴蜀地区的地域建筑特色,又富有湖广地区建筑造型的韵味,这些精致的会馆建筑,表现了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的特色及景观造型魅力。

2.2内江糖业传统建筑与生产、贩运蔗糖息息相关,富有糖文化特色

内江拥有悠久的蔗糖生产历史,具有丰富的糖业文化底蕴。以蔗糖的生产、运输、销售,为本土人民带来的“好义气,讲信誉,企盼吉祥,注重财产安全”等特质,也融入到了传统场镇建筑、糖商私宅等传统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比如龙门镇,因糖业而发展壮大,在初期营建时,对于场镇的防护功能就非常重视,位于街头的栅口即是龙门镇专为安全防护而建的独有建筑。除此之外,糖商们家宅在建筑景观规划中非常注重外部环境,如宋子麟故居、曾家大院、邓家坝院子、王家大院等,多选择依山傍水、土地平坦肥沃之地。

2.3景观设计中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人、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非常重要,外部环境的选择,对甘蔗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选择也渐渐形成规律。在场镇设计规划及修建自己的宅院中,对环境的尊重也得以体现。内江的糖业传统建筑,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特点,由于高低错落的地形,建筑的布置需因地制宜,保证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例如四川内江糖商王家明宅邸王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年,整体建筑景观设计与“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一致,院落位于缓坡之上,且恰好坐北朝南,采光良好。院落东西北三面皆环山,南面迎水,自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风水格局。龙门镇的街道布局则属于自然生长形成,河街子和正街皆因陆路交通要道而自然形成,新河街和半边街则因水路码头而沿河生成。整个场镇格局与川南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统一,沿河依水纵横而生,靠山地依形蜿蜒上行。整个场镇处处都能见山见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互融合。龙门镇建筑体现了川南民居的特色,而又因移民文化的融合,具有多样化的建筑形态。龙门场镇建筑结构用材主要为半石半木、半砖半木或传统的二层木结构,多数为四川地区常见的穿斗式架构形式,白墙灰瓦,色调淡雅质朴。遥看龙门镇全景,木柱粉墙,青砖黛瓦,城楼栅口,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3结语

蔗糖的生产在四川内江历史悠久,蔗糖地域文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形成了丰厚的底蕴。就糖业传统建筑在内江遗存的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内江的传统建筑在营造及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特色得到大众的广泛认识,内江糖业传统建筑的背景应为“因糖而生”。以蔗糖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成型的内江地区聚落文化的独特特点为切入,对糖业传统建筑景观设计在内江的发展及形成原因展开研究,分析“因糖而生”的内江传统建筑在景观设计中的院落特色和景观结合方式,不仅有利于研究内江糖业传统建筑景观特色,更有助于弘扬内江地区独有的糖文化、打造内江独特的人文旅游关注点,使得全国糖文化研究得以助力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生产意义及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三大生产力均具有推动作用,是四川地区实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王钢.清代四川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唐仁粤.中国糖业史地方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陈纪廷 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