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地标建筑论文全文(5篇)

地标建筑论文

第1篇: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探究哈尔滨多元文化的成因,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中俄御敌互助条约》下,中东铁路在中国东北动工修筑。1898年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哈尔滨,从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开始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从以农副业为主的小渔村向着新兴的工业社会转型。随着中东铁路工程的展开,大批的技术人员参与了城市的规划设计,俄国殖民者仿照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开发建设哈尔滨。与此同时,中东铁路的兴建也将沙俄的文化意识一并传承到哈尔滨。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哈尔滨博得当时东北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化商埠的重要地位。1907年哈尔滨已经成为中东铁路以及东北铁路枢纽。3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此,不乏至今仍散落世界各地、为推进世界社会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的犹太人。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国家跟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汇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哈尔滨。多种形态的文化与哈尔滨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交汇。这样的建筑风格确实反映了哈尔滨在历史长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西方文化的浸染,必然使得哈尔滨早期民间大量的地标建筑体现中西兼容并蓄的城市特点。

二、哈尔滨地标建筑中的文化“包容性”

哈尔滨的建设规划中融入来源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使整个哈尔滨的发展走向了世界最前沿,与整个先进文明时代的发展保持着基本相同的步调。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居住空间的融合。1907年后,蜂拥而至的外国移民中,不乏一些杰出的建筑师。其中,对哈尔滨影响最大的是沙俄的建筑师,他们将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带到了哈尔滨,兴建了一批批独具特色的建筑。其中一部分保存至今,其中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还夹杂着一些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1.宗教建筑的异彩华章。俄国建筑师仿照沙俄时代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在喧杂的南岗区博物馆中心地带建成了“尼古拉大教堂”。这个标志性的宗教建筑,让哈尔滨的冬天如同千里之外的莫斯科。显要的地理位置非凡的建筑场地控制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着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形态与建筑风格的演化。在当时的俄国建筑风格主要是以法国建筑中的浪漫艺术流派为主导。多元文化的聚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将自己的宗教也带入到了哈尔滨。教堂建筑的出现,成就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在30年代的哈尔滨,教堂共计50多座,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不同教派的教堂、庙宇散落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现今保存下来的东正教“索菲亚教堂”,也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这座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惯用的篷顶洋葱头式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设计手法,既衬托出雄浑气质、又勾勒着整个外墙体华丽多彩的细部,是“媲美”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的经典之作。这种带有典型俄式风格的西方宗教建筑,将哈尔滨这座城市文化包容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2.商贸建筑的瑰丽绽放。哈尔滨作为一个具有殖民色彩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产生的效应,更多地反映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传承和创新中。哈尔滨最具有多元文化风格的中央大街,为欧洲文化所熏染。比比皆是的欧式建筑,让“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盛誉名副其实。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生根发芽,绽放着历久弥新的华彩。这条大街涵括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这些建筑都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目前,中央大街仍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马迭尔宾馆,原为犹太人萨姆所诺维奇兄弟商会。她的兴衰起落,是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见证,哈尔滨的繁华盛景、血雨腥风,在这座百年商铺中留下了太多的传奇往事。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华战争,在占领哈尔滨后,将其文化一并带到哈尔滨。所以这一时期日本的建筑文化又作为哈尔滨建筑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建筑文化中,并且逐渐走向主流。将当时在欧美非常流行的、与现在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移入哈尔滨,“滨江桥”、道外“桃花巷”等商圈的“圈楼”“中华巴洛克”成为另一道哈尔滨的特色建筑风景。

3.新艺术地标建筑的中西并蓄。哈尔滨现代地标建筑别具风格,防洪纪念塔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主设计师是前苏联建筑艺术设计师巴格奇•兹耶列夫。这座建筑让中西方文化和谐交融得以延续。由20根7米高的古罗马式回廊围绕。塔碑刻有“塔镇江天”的中文介绍,同时塔基前设有两层仿古罗马式水池,塔顶端为防洪建堤英雄们高举旗帜的立体塑像。罗马式回廊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而在细节上、在塔主体的标志线跟塑像则体现了中式风格,文化的交融在这座建筑中得到自然的、细腻体现。显而易见,哈尔滨的新艺术中建筑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因而新式建筑风格具有抹不掉的地方色彩。在100余年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呈现旺盛发展态势,这一中西兼收并蓄的地标建筑设计特色,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建筑风格的主流模式。

三、结语

第2篇: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阿恩海姆注重视知觉动力在于它关乎设计思想的传达.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任务是创造可观、可感、可用的空间形式,而建筑空间形式所隐喻的设计思想的表达需要借助于一种合适的方式———空间意象来进行的.空间的视觉意象能够在具体空间形式与抽象理念之间承担中介作用,是因为“知觉经验的动力是视觉意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3],知觉经验的动力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是真实空间形式的映像,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现(在知觉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取、补足、纠正、结合、分离等阶段).它们在大小和形状等性质方面并不等同.按照格式塔知觉规律,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由此可知,视知觉动力构成的整体空间意象,不是视知觉动力形式的简单集合,不取决于其个别的动力形式,而是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即空间形式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性正是形式创造者倾注于其中的设计思想的真实体现.

当空间形式上升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或者说视觉艺术生命形式时,它具有更充沛的视知觉动力,蕴含更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所展现的设计意蕴渗透出更多的理性内涵,使人易于接受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可见,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与视知觉动力密切相关.阿恩海姆认为:“功能和表现这两种主要概念,前者是建筑师最熟悉不过的了,……,表现取决于我所描述的视觉形式的动力.”[3]他认为观赏者在神经系统中没有复制空间形式的物理样式,而是产生一种与空间形式的力结构相同的视觉形式的动力,即“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3]使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体验,能感受到空间形式所蕴含情感和象征意义,领悟创作者的设计意图.

基于阿恩海姆建筑空间观的设计实践

笔者以阿恩海姆的建筑空间观为理论指导,将视觉动力学运用于福州北绕城高速桂湖收费站工程建筑创作设计实践.桂湖收费站坐落于绕城高速公路连江段,它连接福州市北部城市干道,是福州城区通往连江、罗源、闽东方向的北大门.由于是地理位置突出的交通要点,其建筑造型被赋予展示城市形象的重任,具有城市大门的象征意义,这恰好是视觉动力学关注的内容,提供了极佳的实证机会.如何使空间形式拥有艺术表现力,或者说成为一种视觉艺术生命形式,苏珊•朗格对此问题的答案是:“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4]有机的整体结构形式下各单体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严谨、规律的对应关系,能产生持续和稳定的视知觉动力,易于呈现清晰的心理意象,从而准确表达抽象理念.因此,阿恩海姆主张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建筑空间形式应具有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特征.形成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需要依靠秩序,“秩序是一种必要的强制,具有约束力”,“秩序化有利于将各部分组成整体,因此避免了累赘、冲突、自相矛盾———所有这些缺陷将会阻止作品形成它真正的本身,并且妨碍它去完成各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功能上的作用.”[3]要创造收费站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让收费站的空间形式具有视知觉动力,提供清晰的空间意象,那么其外观形式应具有整体统一的构图形式特征.为此,要慎重处理好秩序问题.依据建设方提出的结构适用、整体美观、维护便利这几项基本设计原则,尝试从三方面实现有秩序的形体组合方式.

1空间布局整体统一

桂湖收费站共18条车道(6进12出),进出方向各含两条大型车辆通道,按照每小型车辆车道5.4m宽、大型车辆车道6.7m宽(含收费岛)计算,纵向立面总宽度约100m,属于中大型收费站.由于建设单位明确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保证车辆通过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立柱,柱网开间尺寸根据车道安排以及立面设计需要分为5.4、6.7和10.8(5.4×2)m三种规格,进深尺寸统一为13.6m.在空间布局上,如果按照进出方向车道的数量差异采用不对称设计,由于结构选型和设计规范上的约束(日常使用中立柱应不遮挡收费人员视线),两侧不对称形体很难形成均衡的体量关系,在视觉上容易引起冲突失去秩序感.另外,从建筑造型角度考虑,对称的柱网布置方式与城市大门的隐喻更为贴切(图1).

2增加秩序结构层次

如果纯粹为了满足遮蔽风雨的需求,收费站可以简单设计为立柱加平屋面的单层棚体形式.显然从车道上进行正面审视,建筑的视觉形象看上去过于扁平缺乏吸引力,说明仅仅依靠规整的平面柱网确立的秩序还不足以控制约百米长度的立面形象.正如阿恩海姆所认为,一个强大的基础(秩序)结构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偏离而不会受到它的危害.秩序在所有复杂性层次上都能见到.结构越复杂,对秩序要求越高,成就越大也就越令人赞美.[3]换句话说,为了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建筑形象的审美层次,需要增加建筑形式的秩序结构,复杂并且有秩序的结构形式能传递更多的视觉动力.有鉴于此,将单层屋面部分挖空,在此基础上增设开敞式廊道,廊道屋顶采用双坡屋面,将单层棚体样式外观调整成为二层结构.调整柱间尺寸并在二层引入六片山墙,将廊道划分为三段,中间部分约为整个立面宽度的一半,两侧部分各占约四分之一.在保留中轴线的基础上,尽力协调好建筑各部分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既有显著的层次变化,又能保持原有的均衡结构.(图2)

3明确界定秩序中心

按照收费站设计规范要求,车道净高大于4.5m即可,加上屋面结构等尺寸,单层棚体的立面高度约在6m,收费站高宽比约为1∶16,接近线性比例关系.即使通过对称设计强调中轴线,过长的宽度尺寸依然削弱了轴线对两翼的约束力.为了加强整体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在立面宽度由车道数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建筑高度以及主次体块之间的高差关系来明确视觉中心.首先,一层高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从净高4.5m调节到6.0m,将一层楼板与地面的间距适当增大,可以提供更加宽敞顺畅的车道空间,减少厚重屋面的压迫感.其次,考虑到廊道上的斜屋面增加了空间形式的变化并在立面上占有一定高度,为协调两层之间的对立关系,屋脊到一层楼板的距离也定为6.0m.再者,在二层廊道已划分为三段的基础上将中间段双坡屋面扩大,形成类似重檐屋顶的结构样式.最后,调整原来高度一致的山墙,放大中间两片山墙尺寸与高大斜坡屋面相呼应,加强三者之间的视觉联系,通过尺度上的突破强调出视觉中心(图3)。

基于阿恩海姆建筑空间观探索地域特色

由于功能方面的约束,加上建筑技术手段具有通用性的特点,收费站的外观容易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因此,本项工程的另一个难点来自于如何通过建筑造型展示地域特色.从前面关于空间形式艺术表现力问题的论述中不难理解,有秩序的空间形式所建立的空间意象不足以蕴含更丰富的人文情感和象征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有机结构形式的“表现性”———视知觉动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首选的解决思路.独特的地理与人文背景,使福建境内形成了各类特色鲜明的乡土建筑.作为闽东传统建筑的典型样本,福州民居通常白墙青瓦,色调分明,并十分注重上部轮廓线的变化,最广为人知的构件形式应属燕尾式正脊(图4)和马鞍形封火山墙(图5).前者是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故称为燕尾脊,燕尾脊的曲线飞扬挺拔,给人轻巧、俊逸的感觉.后者是指封火山墙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又称马鞍墙.[5]其高出屋顶的山墙部分可做成弓形、水波形或平行阶梯形等多种式样,体现了传统的五行象征手法.借用这两种能够承载习俗意义的建筑符号,能够贴切地展现出榕城传统建筑风貌以及内敛含蓄的人文情感特色.同时,作为福州通往闽东地区的城市北大门,如果能够从建筑意向上解释其地理方位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建筑个性的一部分.闽东地区另外一个建筑瑰宝是木拱廊桥(图6),也叫贯木拱风雨桥,俗称“厝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因此,二层开敞式廊道外观采用廊桥造型是一种可行的设计策略.选定了适宜的建筑符号,下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其注入视觉动力.首先,立面上六片山墙做成轮廓起伏富有变化的马鞍墙形式,中间两片高宽尺寸进一步放大,再次强调视觉中心.其次,在坡屋面上对称设置三段比例关系和谐的燕尾脊,为了给予燕尾脊曲线足够的伸展空间,燕尾脊端部与两侧山墙留有一定距离.这种调整后的燕尾脊与马鞍墙搭配方式兼有传统民居与廊桥的典型特征,又保留了一些时代个性.最后,借鉴福州民居的传统色彩,白墙青瓦,通过熟悉的配色方案希望能够唤起观者的旧时记忆,以表达人文关怀.

第3篇: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存现状;商业运营

1引言

自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研习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的应用与传播工作。协助导师完成“太和自在城-大藏阁”、“麓湖四合院”、“武鸣壮楼”等传统建筑艺术实践项目,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硕士研究生后阶段开始致力于研究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经营模式,力图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式。在此期间,学生走访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着力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用途的传统建筑的存在和使用方式。收获颇大,同时也增加了疑惑。

2研究课题论证

2.1拟开展研究的方向

《西城文庙建筑群概念性方案》及《桂北地区传统文教建筑的继承与发展》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及优秀毕业论文的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印证,将传统建筑艺术形式赋予更多现代化功能需求与导向的研究,或许是可行。

2.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国内传统建筑老八校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古村落保护与改造、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建筑防火防灾、传统建筑现代化等等方向均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学生读研之时,曾有幸参与导师负责的“南宁青秀山凤凰塔”塔楼建筑的保护与重建项目,从2003年至2007年,反复更易8稿,数代研究生生涯倾注其中。但是最终却与项目失之交臂。学生对于导师展现的传统建筑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亦深深思考其项目得失与定位问题。如此丰富多彩且精妙绝伦的传统建筑艺术,究竟缺失哪一块未被社会所认可?可惜穷尽学生硕士三年跟随恩师进行实践与探索,仍未能找到明确答案。但是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并未在现代社会受到冷落,社会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市场需求十分庞大。

3研究的主要思路

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探索如何将传统建筑艺术赋予更多的社会职能。基本内容:首先对传统建筑进行以社会使用功能为依据的分类研究和调查:

3.1高大型地标建筑物——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南宁邕州阁、南宁畅游阁、桂林逍遥楼

上述建筑形体高大,建筑年代跨度大。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建筑物作用,兼具一定的观景、会展等职能。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或者地区的建筑文化艺术形象。

3.2商业步行街业态——桂林东西巷、桂林袭汇世界、南宁恒大苹果园

以传统建筑民居艺术与形式作为经营卖点,突出民居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3.3人文旅游景点——长沙岳麓书院、广州陈家祠、大理张家花园、丽江木府

传统建筑失去原有职能,所谓地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且得到很好的修葺与保护。

3.4娱乐体验场所——杭州宋城。完全仿制古代宋朝街市进行复刻,经营模式纯粹娱乐化

将古代市井文化生活进行还原,鼓励交互性体验,并且包容各种演艺、户外、猎奇、游乐等项目与设施。

3.5延续原有职能——无锡灵山梵宫、珠海普陀寺、桂林牺霞寺、厦门普陀寺、上海静安寺、恭城文庙、广州光孝寺

继承和发展原有建筑职能,作为地区重要人文历史风光和文化载体存在。

3.6博物馆及会展职能——恭城周渭祠(反腐倡廉博物馆)、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玉林谢鲁山庄(名人故居)

在承担原有职能或者原有职能式微之后,进行职能变更或者兼职,以进行保护和发展。

3.7观光旅游体验——周庄、西江千户苗寨、丽江古城、镇远青龙洞

古民居古村落的现代化旅游开发建设与保护,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

4研究核心: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热点分析

4.1新建建筑:南宁逍遥楼、南宁邕州阁

分析新建建筑的消费热点与成因。如传统建筑艺术形式所形成的独特地标性建筑风貌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出现的主要原因。如悦榕庄连锁酒店,其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是其呈现的主要消费热点,也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因素。优秀新建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必然符合其市场定位规律,也必然有将自身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进行独特的创新与设计,其本身具有研究意义。

4.2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最好的保护是对于建筑的合理的日常的使用。延续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与失去原有建筑职能的传统建筑物,二者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市场对于原有建筑物有哪些期待,如何针对市场的期待进行再次设计。

4.3古村落古民居与新建仿古步行街的总结与思考

在旅游和消费导向的大市场前提下,传统建筑艺术的供给关系如何。古镇旅游及古镇经济所带来怎样的思考。古镇是现实存在,在节假日古镇人满为患的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市场前景可观。带动一系列仿古步行街的出现。但是电商网购的出现,使得实体店经济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仿古的商业形态及传统建筑空间体验形态应该如何调整。

5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如何承担更多公共建筑职能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所适应的建筑类型有哪些?有住宅建筑、图书馆建筑、商店建筑、旅馆建筑、剧院建筑等。思考和探究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首先,满足其现代社会使用功能和使用习惯的需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对于类型建筑的一系列要求;再者,提供传统建筑文化与空间的体验,在空间体验和文化传达方向进行研究与创新;其次,突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原有时代特征风貌,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6结语

第4篇: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综合体空间设计;寻路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1空间结构和寻路设计的基本内容

1.1设计意义

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筑综合体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在不断扩增,虽然标志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综合建筑群体中空间结构和寻路设计还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不仅使寻路者产生迷路现象,更极易导致他们紧张、烦躁以及其他不良情绪的产生,尤其是面对突发事故时,使用者未能在安全时间内逃离建筑综合体,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对建筑综合体进行科学的空间结构和寻路设计是当前建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1]。故此,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对建筑综合体进行空间结构和寻路设计,不仅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还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1.2设计原则

与传统建筑相比,综合体建筑不仅建设空间较大,功能也相对复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主要使用系统,用以安排建筑综合体的各项功能,既有与整体系统交叉共享的一面,也有其自成体系的一面;(2)公共活动系统,即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和交往的空间。故此,为在切实保障综合体建筑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上规避上述问题的产生,在进行设计时,工作人员需谨遵如下设计原则,即降低空间复杂程度、提供更多空间信息、保证信息交流的效果和效率。

2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方法概述

2.1整体设计

2.1.1进行空间布局时贯彻逻辑性原则建筑综合体作为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时,倘若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作业,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建设效益,更极易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最终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规避上述问题,进行整体设计时,设计人员需对空间布局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设计者需严格按照逻辑性的原则,应用“分级分区”理论对其进行合理化设计,即在明确功能属于哪一个体块的基础上,了解其属于哪一楼层。

2.1.2在进行对位关系设计时贯彻对位原则在综合体建筑的整体设计过程中,为避免后期一系列其他问题的产生,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作业时,由于每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可在设计上下楼层时贯彻落实对位原则,从而在降低空间复杂程度的基础上,减少寻路者的寻路时间。

2.1.3在进行建筑交通设计时可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交通枢纽建筑综合体作为综合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为确保使用者进入后对整体建筑进行了解,工作人员可采取格式塔型交通系统(见图1),与其他交通系统相比,其不仅符合人们的空间认知,还更容易帮助人们形成概观性空间知识,最终为增强寻路者的寻路信息奠定良好基础。

2.1.4在进行竖向交通布置时要将警醒垂直交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人们在寻路过程中,会习惯性从垂直方向迈入,而后在从水平方向直达,因此,进行竖向交通布局时,为避免寻路者迷路现象的再次发生,设计人员需将竖向交通布置的警醒位置设置为垂直交通,从而在符合人们寻路习惯的同时,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建筑综合体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1.5在综合体建筑内设置指示标和地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筑综合体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在不断扩增的同时,在建筑综合体整体设计时,在综合体建筑内设置指示标和地图是有效规避寻路者迷路,增强寻路者寻路信心的重要战略手段,并且为避免使用人员迷路,宜将其设置在门厅或是建筑综合体的入口处。

2.2局部设计

在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与整体设计不同的是,提供更多空间信息是局部设计时必须遵守的原则,而为从根本上保障各项作业的顺利实施,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贯彻落实如下作业模式。

2.2.1加大空间的差异性为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确保寻路者明确了解空间结构,在进行局部设计时,工作人员还需加大空间设计的差异性,以此在帮助使用者辨识具体空间信息的同时,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进行局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为规避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工作人员还需尽量做好如下工作:1)在设计中多运用地标。进行局部设计时,室内地标、室外地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有效唤起使用者的记忆,具有定锚点的作用,从而帮助寻路者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从某方面来讲,路标的设置极为广泛,总而言之就是任何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处理手法或是标志都可当作地标[2];2)对局部空间形态进行个性化处理。经数据分析可知,对空间形态进行个性化处理,不仅能提高建筑的辨识度,规避寻路者迷路,还可以令每一个组成单元更具个性。

2.2.2给目的地命名或编码对局部进行设计时,为从根本上确保其标志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行设计时,工作人员可采取给目的地命名或编码的设计方式,即通过对它们进行合理化设计,规避传统设计问题的发生,并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寻路者的寻路效率,此外,在进行局部设计时,工作人员还需确保目的地说明性标识的到位、清晰以及准确,从而帮助使用者了解自身所在位置。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综合体作为当下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们生活、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极易导致使用者出现迷路现象,从而影响人们休闲心情的同时,对社会的稳定性也造成一定影响,故此对其空间机构和寻路进行合理化设计,是当下施工单位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李健华.商业综合体节点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第5篇:地标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视觉识别系统;工业城市旅游;设计

一、工业城市旅游形象标识设计

“旅游标志是为旅游城市、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而打造的、具有特定含义和代表性的视觉形象。它既是一个城市的代表形象,又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象征。”一般来说,其设计构成语素来自两个方面:图形元素和文字元素。图形元素在设计中亦采用比较具象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城市旅游重点,让接收者快速准确地定位到旅游信息。在工业城市旅游的图形的选择上,应集中在城市著名的工业历史遗迹和地标性工业建筑以及地域文化的物质化载体上。这些历史、人文景观,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和性格。四平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中东南满铁路的建设,城市与工业发展关系紧密,因而拥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在进行城市形象标识设计时,可以选择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较高的工业建筑以及工业构筑物等作为素材,如现存的中东南满铁路机车库等。文字元素也是标识设计主要来源。这里的文字元素与标准字有所区别,主要是利用文字本身的图形性来传递精神、表现性格,阐释和表现城市文化和旅游理念,是将“文”转化成“图”的过程。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图形性。“汉字图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不仅仅是记事的符号,就创造形式来讲,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心理感情和审美意趣,从汉字图形构成的表意性、象征性、表情性、和谐性、审美性等特征,侧面体现了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源流。”对于四平这种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可以紧跟时代的脉搏,通过文字图形表意,构建起面向当代的视觉识别语汇。

二、工业城市旅游形象标准字设计

标准字内容一般包括城市名称的字体,城市品牌的广告语和策划文案用语。工业城市旅游形象标准字选择主要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我国各种形式的书法字体;第二类是艺术字;第三类是外国文字。这是由文字符号设计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决定的。第一,文字符号是审美追求的外化。中国传统书法作为文字符号的优先选择,是因为其“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抽象美。”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旅游标识的文字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书法字体,这是传统文化根植于炎黄子孙内心的印记,道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情由,也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的一种体现。书法字体的选择符合国人的期待视域,能够增强认同感,同时也能体现旅游资源的历史厚重感。第二,文字符号的选择也与城市旅游发展定位有着密切联系。如,沈阳虽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其城市旅游形象标识却没有采用传统的书法形式,而是艺术性地以几何形状设计拼合而成“沈阳•活力之都”几个字。这传递着一个信息,即“工业旅游”已成为沈阳城市旅游的一道富有特色的景致,是其阶段性城市发展定位的体现。第三,外国文字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有效而普遍的交流手段,也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随着外国游客的日渐增加和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外国文字,特别是英文,成为一种有效而普遍的交流符号。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外国文字符号,首以英文字母居多。英文字母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形态,成为强化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对于开放程度较高的旅游城市而言,更能体现其包容、开放的性格特征。对于国外游客而言,是一种有效而友好的信息传递符号,对于国内游客也因产生审美距离,而倍感新鲜。因此,在进行文字符号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历史与现代、内含与外延的关系。在四平市城市旅游建设中,其标准字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城市旅游的定位,即以“工业旅游”为主。因此,设计风格要“粗犷”、充满“活力”,体现工业风格。其形式宜采用艺术字,并辅助外国文字去真实表达当前诉求,这样的设计才能紧抓人心,充分表达出“工业”旅游的主要特点,让城市旅游形象得到更好地传播和认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符号需要在形式美的范畴内进行设计,仍然要贯彻形式美的原则,无论文字符号的多寡,在设计上都遵循动静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工业城市旅游形象标准色设计

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是最抽象,却也是最明确的视觉识别符号。一提到埃及,人们马上就能联想到沙漠和金字塔所呈现的金黄色;一提到希腊,白色的建筑和蓝色的爱琴海就扑面而来;一提到北京,就能想到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城市让我们联想到建筑和风景进而抽象成色彩符号,色彩符号又激发了我们的联想,从抽象的颜色概念走向具象的城市印象,工业城市旅游的标准色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

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是指在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工业遗址。由于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的颜色多不是单一的,因此一般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如灰、黑等。

2.非物质文化的物质载体

工业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物质载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服饰、工具、工业产品等。这些载体由于凝结了工业城市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而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一提到大庆,首先联想到的铁人精神,进而联想到红色的工作热情等。

3.旅游理念的具体化

工业城市的色彩符号也可以多元、丰富,呈现多种颜色的复合状态。这种复合状态不是通过前面所说的城市物质基础中提炼出来的,而是对于城市旅游理念的一种具体化的体现。这种旅游理念一般期望给人“时尚、开放和现代”的印象,所以在色彩符号的选择上,比较丰富多彩。四平市的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标准色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四平独特的工业发展历史和代表性建筑物,融合其工业精神,采用红色、黑色能够激发人们对于劳动热情、工业动力以及工业建筑抽象联想的色彩,将“工业旅游”的理念具体到色彩符号层面,吸引游客。

四、结语

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与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其它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得以完成。通过理解城市识别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设计,让四平市城市“工业旅游”特色更加明显,定位更加清晰,以达到最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进而促进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明,王丹波.四平市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开发价值[J].旅游纵览,2018(1).

[2]章晓岚.旅游视觉形象传播与设计[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176.

[3]潘鲁生.传统个汉字图形装饰[J].文艺研究,2006(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