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企业PPP模式应用研究

建筑企业PPP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扶持政策方向及力度的改变,政府融资的形式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基础建设行业遭遇难题,PPP模式的出现、公共部门与社会机构合作模式的产生巧妙解决了上述难题,并推动建筑业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PPP模式促进建筑企业快速转型,并汲取新的建筑理念,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带来更高的市场效益,因此PPP模式在建设行业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主要基于建筑企业在应用PPP模式时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及PPP模式运营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河北建设集团

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不管是技术革新还是业务拓展,均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随着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提出,建筑行业乘势转型,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基于此,本研究以建筑行业的新形势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PPP模式下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和社会部门合作的生产形式,也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社会部门和个人机构所创建的进行交流、合作、互助等设施场所的运营模式。PPP运营模式下政府和社会部门分工明确,合理布局,一般由社会部门和个人机构对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收费,再将其中的部分经费上交政府,作为必备的周转资金;而政府则对活动运营过程中的规则进行监督,并且对场所的设施进行定期维修、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对活动收费进行审查,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由此形成社会和政府工作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既保障了企业的利润,又维护了消费者权益。

二、建筑企业应用PPP模式的机遇分析

(一)有利于建筑企业拓展更广阔的业务市场由于管理不当,我国地方财政资金匮乏,已经无法提供基础建筑需要的经费。PPP模式的引入,及时解决政府和建筑业的经费难题,保证了运营项目的正常开展。而建筑业的运营项目一般均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场所,如环境绿化、污水处理、供暖设施维修等,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可知,建筑行业得以正常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建筑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建筑行业由于施工时间长、承包范围小,基本均在统一领域进行工作竞拍,因此竞争力度大、利润却相对较小。但是采用PPP模式的建筑企业,身份发生转变,由原先的施工方变成了监督者和投资商,不仅能够参与施工的全程工作,而且还为工程集资、竞拍、施工、竣工等工作提供更为系统的工作规划,实现企业间的互帮共产和统筹治理。

(三)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获取利润空间PPP模式在建筑行业的实际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从经费集资、工程运营等多方面的稳定效益,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带给我国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遇。PPP模式影响下的建筑行业,不仅可以打开国内市场,还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借助品牌效应,顺利与国际接轨。

三、建筑企业运用PPP模式环境及流程分析

PPP模式与建筑业融合的过程中,会与一些私人工作室、中介公司等进行合作,因此需要重点考察双方的信誉、品牌影响力等因素。PPP项目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企业融资,虽然号称政府支持,市场信誉较好,但是充足的经费才是建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此外,政府作为资源的配置方、过程的监督者对工程进行随时跟进,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社会部门和个体机构则负责工程的后期检测环节,共同保障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观察PPP模式的建筑工作进程,发现其工作环节可以分为起始环节、集资环节、施工环节、竣工环节及交接环节,这五个工作环节因为工作性质不同承担着不同的工作风险。集资环节需要联合不同的企业部门,通过股权、基金、债券等形式获得工程的使用经费,不仅效率高而且资金结构稳定;集资过后,政府支配、企业监管的建筑工程开始步入施工环节,该阶段的工作风险主要在建筑速度和质量层面,既要结合上下浮动的建筑价格,考虑材料成本,又要均衡支出费用与所得效益;工程竣工后的最终环节也就是工作的交接过程,它涉及政府和企业签订工作合约、企业与中介交流售后程序,同样也对PPP项目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建筑企业应用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纵观整个PPP项目的实施过程,政府肩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从施工前期的需求分析、方案制订、土地购买、材料定制到后期竣工环节的合同拟定等环节,无一不体现出政府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政企观念的影响,企业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政府主要考察当地的经济基础及项目的效益层面,因此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二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分歧,影响项目的正常进程。受社会大众普遍认知的影响,很多企业引入PPP项目完全就是市场跟风,认为它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润,仅仅将其看成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集资手段,而不是均衡资源配置、改善工程运营模式的有效途径,这种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期的政企意见分歧,增加工程开展的风险性。与此同时,很多建筑行业剑走偏锋,认为只要抓紧时间与政府签订施工协议,便能够抢占工程时机,实则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二)风险性增加PPP模式的引入无疑给施工经费不足的建筑企业带来重生的希望,在希望降临的另一端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建筑企业在解决融资难题后,施工要求、工程质量、安全性能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增加了政府和企业工作的难度。比如,宏观模式下集资的多少决定着政府的后期决策,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工程的最终效益;政府身兼多职,既对资金起到支配作用,也对工程的进度及安全性进行随时监督,它需要全面考虑用户、消费者及企业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实现最大效益的基础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用户满意度。

(三)加强市场测试建筑工程决定实施PPP项目前需要考察工程的资金周转、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及工程的预期进度,以期了解该项工程是否适合采用PPP模式。而对于适合度不高但是施工资金匮乏的工程,则需要合理调整工作计划以使得PPP模式与工程恰当契合。前期适合度的检测与调查是指对工程的各种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并与PPP模式的各环节进行匹配,因为不同的工程项目具体分工不同,可能导致前期检测工作任务量较重。

五、建筑企业应用PPP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PPP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流程近期建筑行业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保障建筑企业施工环节的合法性及安全性,具体包括提倡企业合法融资、贷款,号召政企合作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此外,还专门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运营现状,制定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条文,鼓励私人企业和个体机构放手集资,在政府的支配、监督和保护下,将PPP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实现品牌和效益的双重丰收。但是在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下,如何对企业进行适度监督而不僭越自身权力,如何巧妙处理工程风险降低工作成本,这是政府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除了相关法律条文的出台,完善、规范PPP模式的运营环节,成立专门处理PPP模式下工程问题的工作室,也是当务之急。

(二)政府做好角色转变PPP模式下的政府肩负多种职责,并且起着统筹全局的作用,掌控着资金的支配、工作的调整、安全的监督等,但正是这多重身份,带给企业危机感,威胁着企业的地位和利益,久而久之导致政企之间出现隔阂,影响工程的继续开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政府应当摆正自己的角色,由工作的主导者转为程序的履行者,站在和企业平等的地位上实施自己的权力,而且注意分寸,不僭越职责,做到公平公正、互帮互助;其次,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不妥协、不退让,如果企业出现违法的行为或者威胁双方利益的举动,政府应该敢于发声,对其指责。因此,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工程模式下,应该签订双方平等的合约,并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和评定,保证政府和企业中的任何一方不得滥用职权,互相约束彼此的行为;此外还应制定处罚条例,对违反合约的行为按照条例规定,进行依规处置,做到严格守规、违规必究。

(三)建筑企业加强创新融资模式引进PPP模式的工程一般均存在融资、施工、运营等方面的难题,而PPP模式的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的任务量,同时对建筑企业的工作部署、部门设置、任务监督等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PPP模式实施时间长、消耗成本大,更是增加了企业融资方面的难度,所以企业应该改革现有的融资方式,采用政企合作集资的模式,为PPP项目的引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政企合资成立PPP基金会,为工程的进展提供所需经费。政企合作运营的PPP基金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集资、借贷的时间和程序,还能够减轻集资的经费风险,鼓励更多的企业大胆集资。其次,借助贷款和债券缓解资金压力。建筑工程中资金动向都是根据提前制定的经费准则,不能临时借调,因此政府需要颁布政策保障企业的合法集资,如通过银行借贷、基金扶持等方式,增加企业的集资途径。最后,实施机构投资的集资方式,即鼓励企业和私人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投资项目工程,并且按比例分得最终效益,从而减轻企业的集资压力。不仅如此,合作集资的投资方式在保障工程经费充足的同时,也利于经费的公开管辖和效益的公平分配,提升建筑效率。

(四)强化风险防控纵观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风险与机遇并存。一个项目成功与否,常常不在于如何处理难题,而在于如何预测风险及规避风险。例如,项目集资阶段如何考虑到经费投资风险、成本投入风险;在合作集资时企业和个人机构双方如何正确处理借贷风险、工程潜在风险等;甚至在工程实施环节如何解决经费不足风险、安全隐患风险等。此外,传统的建筑企业往往均是自己肩负起工程的所有工作任务,因此,PPP模式下的政企合作工程还需做好企业的心理过渡工作,明确分配政府和企业各自的工作职责,但又保证二者的交流互助。例如,工程融资工作中,政府出台政策保护企业的借贷权益;工程实施环节,企业负责主要施工,而政府则一旁监督。因此,政企合作模式下,提前预测风险、规避风险才是保证PPP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时军霞.PPP模式下项目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3):93-94.

[2]耿天宝.2019上半年建筑业发展回顾[J].施工企业管理,2019(08):57-62.

作者:许洋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