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坡地建筑论文:重庆办公楼的文化重构

坡地建筑论文:重庆办公楼的文化重构

本文作者:李秉奇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是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最高首脑机构所在地,解放后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后再改建为市政府办公驻地,上世纪70年代拆除重建为现代建筑,历史渊源深远。所以新大楼设计必须考虑到时间、空间上的特殊性,更要兼顾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大礼堂之间的默契,在树立政府机构庄重朴素的形象之外,更要彰显人民政府服务人民的特征。为此,我们从各方面进行了充分构思,最后形成“一个院子、两条轴线、三个入口、四大功能、五级高差、六幢建筑”的格局。

“一个院子”:市政府办公大楼项目所在地受地理位置、坡地地质状况限制,地形狭小而不规则,体量较大的建筑无处生根。为此,我们主张采用分散的小体量建筑设计,但是,如何体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厚重感和庄严性又成了难题。经过多轮方案的反复推敲,最终从建筑整体形象集合入手,在空间上以建筑形成围合,产生了3000m2的中庭院落,实现了自然的整体效果。视觉上,小体量建筑合零为整,也达到了应有的气势。“两条轴线”:为适应项目地形,呼应周边建筑空间关系,处理好上下35m的高差,我们在立体空间组织布局上利用了纵、横两条轴线,把分散的小体量建筑整合成大的建筑群体,顺应坡地的格局。在建筑外观色彩运用上,1、2、3、4、6号楼采用一种色彩,而5号楼采用另一种色彩,分别加强纵向、横向轴线感。

“三个入口”:坡地建筑在保证大楼气势、表达建筑的庄严之美上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三个主要道路处设立三个入口,分别赋予不同功能。层层递进的高度变化与入口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体现坡地建筑群与山体的共生性。建筑和山体的融合,使办公楼的庄严形象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大功能”:在市政府办公大楼布局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使用空间。通过合理安排,保证了行政办公、会议接待、综合服务、安全保卫四大功能的充分实现。

“五级高差”:工程的最大难题是五个高差关系的处理。首先是1号楼前三个主要高差:一级高差是与城市道路等高,二级高差是与人民广场等高,三级高差是与三峡博物馆入口标高等高,这三个高差是保证大楼庄严感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在1号楼外部采用弧形踏步形成与人民广场入口同高的平台,实现空间关系上的一致性。再以大尺度的广阔台阶引导至1号楼入口门廊,形成与三峡博物馆入口等高的平台,烘托出庄严凝重的气氛。此外,四级高差(1、2号楼之间的连接高差)和五级高差(中庭院落与四级高差之间的高差)在坡地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分别衔接了基地上、下两个大的平台空间,把坡地建筑群与山体连成一体。

“六幢建筑”:我们在有限的狭长地块中,安排了六幢楼的设计组合,形成序列感、层次感,充分体现山地建筑的风格。同时,按规定的办公功能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可用面积最大、最适用的原则,以利于建筑功能的充分发挥,满足了业主需求。

建筑形象上:融入传统,表现城市历史文脉我们希望糅合本地块抗战时期总统府的建筑风格,以及中山四路、市委大院历史建筑群细节特征,表达出区域整体历史文化精神,充实建筑气势,同时保持建筑群体风格的统一。于是,青砖、灰瓦、西式直坡屋面和檐口、中式门窗等形式的建筑符号以及重庆作为陪都时留下的大量抗战建筑元素,都成为我们进行市政府建筑群形象设计最主要的细节元素来源。1、2、3、4、6号楼采用灰色面砖、灰瓦坡顶、石材基座的形式,歇山、檐口、悬鱼、雕花、云纹、拱券等丰富的中西元素都得到了充分运用,5号楼采用黄色石材,灰瓦坡顶,与市委1号楼遥相呼应。

细节处理上:推陈出新,赋予建筑时代感我们在细节处理上坚持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思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建筑的具体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更新,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歇山屋面灰瓦采用带举折的坡顶屋面;歇山山尖悬鱼装饰采用抽象的格式,增强了时代感;檐口用几层线条的平板封口,檐口下用成双排列的如意形饰物装点,形成中西交融的感觉,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实现了我们源自传统又有创新的设计初衷。既体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典雅,处处流露着传统气息,保证了区域建筑风貌的一致性,又不乏蓬勃生气和时代感。

功能完善和空间合理利用上:优化配置,注重实用我们很注重功能完善和空间的合理利用。这项工作在设计、现场处理及变更完善中得到了业主很多好的建议和支持。比如在设备安放、材料选择、坡地处理、景观绿化、屋顶空间利用、室内装饰等细节处理上,我们都注意和业主方进行深入沟通,这对建筑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优化、空间利用的最大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看似装饰性的细节其实都各有其使用功能,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