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的途径

大学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的途径

一、大学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有关培植民族精神方面教育的缺失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我国高校尤其不重视对中国历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是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对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有明显的缺失,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而且不得不承认,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在培植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已经到了相当薄弱的地步。

2.多元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弱化作用

多元的文化空间使大学生对消极的东西缺乏辨别能力,虽然多元文化也能让大学生吸收其积极的东西。同时,不得不承认,一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祖国、民族精神缺乏信仰,因为他们没能经受住西方价值观的诱惑。西方的功利性文化、商业性文化使得他们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淡化,因为它们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甚至对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失去信心。而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虽然大幅度推进了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但也淡化着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3.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

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不满或者说是困惑应当是就业难以及上学贵的问题。投入不能较快地得到回报,花了很高的代价上学,但毕业即失业,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国家意识、价值观念、体制、改革政策认同弱化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心理的失衡。在转型时期,家庭社会关系、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这是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某些行业或者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这对多数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更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失落感,因为就业更加困难。

二、加强大学教育在民族精神方面培植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课堂

学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科中民族精神的内涵,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可挖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利用学科发展史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所创造的成就、奋斗精神等。同时,改进教学方法,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认知上的教育,加强在课堂中贯穿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民族精神情感上的认同。

2.加强历史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青年学生不接受全面的历史教育,不深刻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就难以培育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认同民族文化必须学习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基础,然后才是民族精神的认同。人们产生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也是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如果想要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只有通过历史学习才能够实现,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把握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保留的更好。

3.积极创造实践环境

要深化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还必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民族精神,增强和升华民族情感,加强实践教育。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用学生常见的并且喜欢的方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唤起大学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同时,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要充分弘扬主旋律,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学校为了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还要增加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多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

三、结束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本文对关于大学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问题的原因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教育培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些有效建议,充分诠释了本文关于大学教育在培植民族精神方面缺失的思考这一主题。

作者:王伟 单位:吉林省国际商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