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岭南地域文化特征下明信片的设计

岭南地域文化特征下明信片的设计

摘要: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壮大,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又是感情、传递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明信片是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深挖当地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中注入文化观念,感悟创意本质,以插画的表现手法,满足人们对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视觉享受。所以本文以岭南风格的旅游创意明信片为例,探索插画与岭南地域文化的结合下创意明信片的设计方法,为旅游创意明信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注入文化活力。

关键词:岭南地域文化;旅旅;创意明信片设计

1明信片的来源及其功能

1.1来源与现状

明信片的起源可以追溯100多年德国,可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则是奥地利,最初明信片的初衷只是将一张画邮寄给朋友,却没想到用来封装的信封确实没有,只好将地址、姓名写于画片背面,因而明信片就这样诞生了。1897年,我国清朝政府正式发行第一版蟠龙邮资明信片,正面是由寓意富贵吉祥的蟠龙与万年青纹样组成,背面则是供人们填写信息。1927年,交通银行首先发行了用红、绿、紫三色套印的帆船图案明信片。如今明信片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明信片涌出。

1.2明信片的功能

最早的明信片其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的传递,其次是实用功能。而旅游创意明信片的功能不仅如此,创意明信片与普通明信片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独特性、创意性和艺术性,而地域文化明信片是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设计者的智慧与个性,深挖当地的地域文化性,注意文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表达。以旅游的名胜古迹、古建筑物、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特色为设计依据进行画面的创意、外形造型的变化来表现的,它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挖掘,因此,在满足上述功能的同时,还兼具了当地特色文化内涵传播的功能和情感共鸣功能。

2旅游创意明信片上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2.1岭南地域文化的简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球文化正朝着文化多样性不断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成为一种需求,因而,突出地域或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文化弘扬的关键。什么是地域文化?泛指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岭南:古时将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区域成为岭南地区,自东汉后期起,其范围逐渐缩小,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再就着岭南人的务实与创新。古南越国是岭南文化的萌芽期;秦汉的战乱,带来了中原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期;又由于濒临海洋的地理环境,使得岭南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兼容并蓄是岭南文化的精髓。综上所述,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岭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地域文化。

2.2岭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创意明信片

岭南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岭南文化为整个广东省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积聚了能量,其创意文化产业也相当发达,明信片在文化产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了岭南地域各种历史文化古迹、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根源,为外界打开了解岭南文化的门窗。所谓“旅游创意明信片”,是指那些具有原创性、个性化、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明信片,它们是以自身为载体,通过全新而系统的视觉再设计后的结果。艺术创意需要新的思维、新的视角。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所以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表现形式。岭南地域文化给创意明信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引领创作和学术研究方向。这种把地域文化中特色鲜明,典型的岭南元素进行视觉的再设计,传统文化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用明信片做载体。岭南地域文化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主要从研究岭南地域文化这一视角出发,突出表现岭南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手法,深入挖掘南地域特有的视觉符号、色彩、图案等特征,并在明信片的设计中注入岭南文化,采用丰富多样的设计表现手法,去寻找岭南文化与设计方法的平衡点,满足人们在视觉上对旅游创意明信片的享受。

3岭南地域文化特征下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方法

3.1岭南地域文化的融入,注重视觉效果

3.1.1画面凸显岭南地域特色

岭南地域文化是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以务实、实用、经济为主。喜用动植物来作为造型和建筑的附饰,例如:岭南传统建筑民居西关大屋的三重门、陈家祠堂“独占鳌头”的灰雕建筑、丹灶的镬耳屋等。在旅游明信片设计中将这些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建筑或动植物进行卡通化插画设计,并用于旅游明信片中使其更具标志性与亲和力,凸显岭南风格。

3.1.2地域特色的外形设计

明信片外形设计一般都以矩形为主,但外形是可以改变的,造型奇特新颖的外形更能吸引消费者,岭南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南越国时期的青铜装饰纹样的运用、镬耳屋建筑外形的借用、肇庆的包公形象的借鉴、龙母、牌坊建筑造型的提取等,这些都是有寓意的外形,只有建立在文化共鸣基础上的设计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例如:以广州西关大屋、广州塔为外形的地图旅游明信片是许多游客优先选择的,因为具有标志性。所以在旅游明信片设计中巧妙运用岭南地域特色的外形设计是必要的。

3.2注重故事文化情感的表达

3.2.1插画主题故事的表达

旅游创意明信片采用插画主题故事绘进行设计,一幅具有岭南风格的故事插画往往更能够打动消费者。如肇庆过大年系列旅游明信片,画面内容是一个小孩在醒狮,背景是肇庆牌坊广场,采用儿时过年的氛围环境,道出了过年的喜庆氛围,活泼有趣。醒狮是岭南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根植于岭南人的心中,这种插画故事情节的创作会引起一种文化上的共鸣。在旅游创意明信片设计中对主题故事进行插画创作会使明信片设计增加趣味感。

3.2.2当地旅游特色的表达

消费者购买旅游明信片的目的是留作纪念或寄给亲朋好友,以此来分享自己的旅途,所以当地旅游特色、标志性物件、特产等成为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元素,适当加入一些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更能在文化上引起共鸣。如“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由越秀区文联和大话国创作团队合编,收录了广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64首童谣,分为“最经典”“最鬼马”“最好玩”“最家常”“最特色”“最简短”“最经典”六个部分,可以说是近乎湮没的文化遗存了,通过设计师独特的视角和轻松活泼的画风,一笔一画,绘出了不一样的广州城。例如:“羊城6连拍”手绘明信片,以广州特色美食、批发市场、旅游热点、风情手信、花季节庆、绿道为主题进行手绘绘制,展现出广州特有的人文质感,亲切有趣却不失品位。

3.3多种创意手法的融入

3.3.1多种创意技法的尝试

设计技法是多种多样,它没有固定的范围,比如电脑数码、手绘、木刻、综合材料等。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应优先选择视觉效果强烈的技法运用到其中。手绘是旅游创意明信片最重要的技法,其表现力强,人情味和趣味性较浓厚,线条的变化富有人为变化,具有灵性,它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是电脑数码插画无法比拟的,这也足以说明手绘之魅力。

3.3.2岭南文化与摄影插画的结合

摄影能快速准确的表达对象,但却很难把想象或理想的画面展现出来,摄影插画是将摄影作品再一次转化成为钢笔插画,岭南文化与摄影插画相结合,可以更为清晰地表达各种岭南特色,文化与摄影插画的结合形成一种新高度,例如:《人文广州明信片》五羊雕塑、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镇海楼、光孝寺、黄埔古村、圣心大教堂、黄埔军校、岭南印象园、中山纪念堂、大元帅府为背景,采用摄影拍摄再转化为钢笔插画的绘制手法,使明信片具有前卫感,真实中透着艺术气息。

3.4遵循情感性设计原则

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明信片进入流通领域,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已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设计方式也成了消费者与设计者在沟通上的有效载体。旅游创意明信片的情感设计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它是依托在岭南地域文化背景下,存在能与受众自由沟通这一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成了能够拓展设计思维的方法。当然,情感性设计原则在旅游插画设计中的表现更多来源于设计师的情感动力。旅游创意明信片以插画方式得以重生,插画设计在旅游创意明信片在设计原则上依旧遵循情感表达至上,结合岭南地域文化,在创意表现上展开思路,将设计的核心从作品本身渗透到地域文化传播层面,因此,遵循情感性设计原则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其一,突出岭南地域文化的个性、视点、细节;其二,以恰当的情感语言去表现;其三,岭南地域图形的提取必须以文化语言为前提;其四,用国际化眼光看待岭南文化。唯有这样,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明信片才能在情感与人文之间更好地表现与提升。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旅游创意明信片设计方法总结,从地域文化的融入、插画主题故事的表达、多种技法的尝试等方面得出以岭南地域文化为主线,优先选择文化主题内容,结合文化故事、场景去表达岭南地域文化特征下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结合理论,探索归纳岭南地域文化特之下旅游创意明信片在插画上的表现形式与创新思路,为旅游创意明信片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月超,吴永杭.旅游明信片设计中商业插画的优势及表现研究———以台湾旅游明信片[J].现代装饰:理论,2015(9):102-103.

[2]朱小尧.秦汉南越民族包装设计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08.

[3]殷科,张琳雪.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岭南建筑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5(13):102-103.

[4]王娟,罗胜京.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2):103-106.

[5]朱凤贺.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8.

[6]李中扬,曹汝平.以北京地域文化为特征的创意明信片设计[J].美与时代,2013(3):75-78.

作者:刘婷 高华胜 方琳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