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教改电子技术论文

新教改电子技术论文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关键性

(1)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可以体现出它是基础理论和正确实践兼备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当中,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注重全面的发展和创新完备的实际教学体系的建立,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形成勤于动手、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单独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素质。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难免会受到这一体系的影响,而且我国在工科类专业教育方面投入的实际经费较少,体现出了这其中的看重基础、轻视实践;看重书本、轻视设计与创新的落后教育思维。如果不及时对此问题加大重视力度,并且及时修改和整顿,则会让学生耽误了终身的创新发展。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遍来讲,现在我们国家高校现在正在实行的教学计划,电子技术的设计大部分都是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上,当学生的课程结束以后就开始展开实习周,开始训练,这两个教学工作是由两位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除了这两个环节其他比较分散的教学内容则导致了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和电工电子实现的基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设计课程的环节大部分都是以拟定的设计目标为依据,并且通过在实验器材上的实际操作与设计进行电力测试,这其中不包括动手制版的过程,也不能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连接和调试。但是在电工电子实践的环节中,通常就是指导教师将已经是成品的电路板以及对应的电器零件发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按照发放的零器件对照给定的电路图对零器件进行对号入座后,用焊台和焊枪等将零器件连接起来,接上电源看看电路板是否能正常工作,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好的,因为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了解各个零器件到底是什么功能,电路板的整体工作状态是什么原理。也就是说制版电路设计的过程和实际工程调试的实践过程被划分开了,成为两个单独的教学,这样就使学生无法将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相联系起来,得不到有效的设计和实践的充分锻炼效果,这就直接体现出了现实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化实践创新的弊端。

2新教改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改革

(1)使课程设计的手段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彻底有效地贯通

课程设计和实习教学。丰富课程的设计手段和实验教学内容,是构建多样化、立体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核心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基础的能力入手,是创新的教学体系以整体的形式覆盖模拟、数字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综合电路设计的专业训练,此外还包含了编程逻辑的器件、CAD设计、EWB方针、单片机等创新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这些来促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如在点在的元器件教学的内容上采取利用多媒体文档的形式和教师的实验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电子课程的设计环节采用上机的实际操作的教学和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电子产品的实践制作的环节上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以教师的教学材料为辅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和问题的情境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以及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要注重课程设计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方法相整合优化、有次序的关联起来,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构建出集电子技术设计,电路器件的测试、计算机的辅助的应用和设计、制版焊接的技术应用、系统的调试技术等综合技能于一身的教学体系。

(2)科学的编制电子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大力推举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完善建立,在编制课程设计的大纲环节上,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电子技术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指导方向,要充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素质教育、自主创新,要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方面能力培养,为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渠道的实践训练课程,推动课程结构和其他科目的贯通,从而使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能跟上时展的脚步,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武器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设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模拟演练、虚拟实验练习并构建完善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题库,使这一教学具有科学、综合、实践、新颖、包含的知识量多、内容完善的特点,从而可以推动学生对研究电子科学的积极性。我们在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时候,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环节加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不同的资料,为他们提供自主创新、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接通电力原件、测试调试环节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的实践的充分锻炼。

3结语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我们只有改变现有的课程编排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的效果,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新教改体制的创新要求,才能使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更加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更加具有创新的价值。

作者:严舒 欧阳乾 单位:九江学院电子工程系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