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真武汤在儿科临床应用

真武汤在儿科临床应用

1睾丸鞘膜积液

陈某,男,2岁6月,2012年6月5日就诊。右侧阴囊肿大1周,经本院外科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患儿无明显不适感,站立、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块缩小,因不愿手术而来我院中医科门诊求治。查体右侧阴囊内可触及2cm×2cm大小圆形肿物,质软,光滑,无压痛,囊性感明显,睾丸及附睾均未触及,透光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B超提示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中医诊断为水肿,辨证为肾阳不足,治宜温阳利水、行气化湿,予真武汤加味:制附子(先煎)4g、生姜6g、茯苓6g、白术6g、白芍5g、青皮4g、牛膝6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温服。服药1周后,患儿右侧囊肿明显消退。守方再服7剂,右侧囊肿消退一半。按上方将制附子、生姜减量至各2g,继服7剂,患儿两侧阴囊对称,可及睾丸在位,大小正常,未及异常包块,透光试验阴性,复查B超示无异常,睾丸鞘膜积液已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上方7剂,随访1年未见复发。按语: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属中医“水疝”范畴。中医学认为,睾丸属肾,肾主水液气化之机,下通阴器,先天肾气不足,水液不能蒸腾气化,水湿停聚,导致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肝脉循阴器络于睾,肝寒凝滞,气机不利,复被水湿侵袭,循经下注囊中而成水疝。辨证为肾阳不足。方中制附子温补肾阳,徐生肾气;生姜宣散,且助附子以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之意;白芍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之刚燥;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消肿;青皮行气化湿;牛膝引药下行;炙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行气化湿之功,可使积液消失。

2神经性尿频

王某,男,7岁,2013年3月17日就诊。近2月来小便频数,20~30min排尿1次,每次尿量不多,色清,无尿急、尿痛。曾用中西药(山莨菪碱等)治疗,均无效。诊见:面色苍白,眼睑微浮,形体适中,夜寐不安,无遗尿,晨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尿常规检查及泌尿系统B超检查未见异常。其为肾虚气化失职、膀胱失约所致。中医诊断为尿频,治宜温阳补肾、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加减:制附子(先煎)6g,生姜、茯苓、车前子、生黄芪、白术、益智仁、桑螵蛸、升麻各6g,炒酸枣仁9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温服。5剂后小便次数减少,药证相投,继服上方5剂,尿频症状消失,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语:小儿因惊吓或其他不良精神刺激后致小便次数明显增多,排除尿路感染等器质性疾病者称小儿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白天有尿频、尿急现象,但无明显尿痛,无遗尿,夜间睡眠时无此症状,常数日不愈,尿常规无异常。1岁以内婴儿,因脏腑之气未足,气化功能尚未完善,小便次数较多,无尿急及其他不适者,不为病态。本方用制附子温阳补肾;生姜含辛辣素、姜油,能促进血液循环;茯苓、车前子渗湿通淋;白术健脾和胃,以后天补先天;益智仁、桑螵蛸暖肾缩尿;升麻、生黄芪升提固摄;炒酸枣仁宁心安神,以助睡眠;炙甘草调和药性。使肾关得固,膀胱开阖有权,尿频趋愈。

3泄泻

李某,女,1岁6月,2010年9月13日就诊。腹泻近半年,时轻时重,大便日行数次至10余次,时有不消化食物,偶有黏液,体质量不增,伴神疲倦怠。查体可见:面色苍白,身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中医诊为泄泻,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药用制附子(先煎)3g、茯苓6g、白术6g、芍药3g、干姜6g、诃子3g、藿香6g、炒麦芽6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频服。连服3剂,腹泻减轻,大便日1~2次。效不更方,继予上方加减6剂,腹泻止。随访未发。按语:泄泻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主要症状的脾胃系统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腹泻病。患儿因喂养不当,致脾运不健,长期腹泻,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肾阳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发生泄泻。真武汤温肾暖脾,饮食得以腐熟,精微运化四布,脾胃功能恢复,泄泻向愈。

4咳嗽

赵某,男,4岁,2013年3月17日就诊。主诉咳嗽、咳痰6d,痰多且色白而稀,无发热,无喘促,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查体:体温36.7℃,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胸片示支气管炎征象。血常规示WBC8.5×109/L,NEUT60%,LYMPH37.3%。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为痰湿蕴肺证,治宜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处方:制附子3g、干姜6g、茯苓6g、炒白术6g、苦杏仁6g、紫菀6g、桔梗6g、川贝母2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温服。3d后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减少,食纳好转,舌淡红、苔白稍腻。上方减附子,再进3剂,咳嗽已痊愈。随访半年,身体健康。按语:咳嗽是指以咳嗽或伴咳痰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王节斋云:“痰之本,肾也。”真武汤中制附子温化寒湿,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干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再加苦杏仁、紫菀、川贝母化痰止咳;桔梗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又能载诸药上行;炙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如此,肺、脾、肾得益,使肺宣发肃降复常,疗效确切。

作者:王绍洁 桂美茹 于晓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儿童医院中医科 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