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干预性护理分析

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干预性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干预性护理。方法: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对5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肢体骨折的观察和分析,25例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护理在常规组进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结果:研究组术后第7d肢体肿胀程度轻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消肿时间、肢体疼痛评分均低于或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干预性护理,可减轻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帮助患者尽快消肿,减轻疼痛感,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干预性护理

四肢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病,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车伤、坠伤、砸伤所致,临床治疗通常以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又有内固定与外固定之分,术后常见伤口感染、患肢肿胀、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特别是患肢肿胀,不仅加重患者疼痛感,而且还会影响患侧肢体的静脉血回流,延长骨折愈合时间,更甚至还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鉴于此,本文对50例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特此探讨了干预性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了50例肢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25例。研究组中有15名男性和10名女性,年龄18-66岁,平均(46.5±4.5)岁;12例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常规组中男性研究对象13例,女性研究对象12例,年龄18-69岁,平均(46.6±4.6)岁;13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遵医嘱为患者应用消肿、止痛、抗炎等药物,患肢抬高20-30度,同时留意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干预性护理:(1)术前宣教:耐心向患者普及术后患肢肿胀的原因以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指导患者冰敷、加压包扎,以便于患者出院后自行护理。另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黄酮类、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的摄入量,禁止刺激性食物,禁止抽烟喝酒。(2)手术后为了减少创口渗血,通常需要加压包扎患肢2-3d。包扎过程中,用棉垫包裹,而后再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适宜。如果患者疼痛感加重、麻木、伤口渗液、渗血、痉挛,需重新再一次包扎,勤换敷料,确保窗口干净卫生,落实无菌操作要求。(3)每日对患肢进行30min的冰敷,收缩局部血管,以免患肢肿胀、出血。(4)红外线治疗:利用红外线,对患肢进行照射,每日3次,30min/次,改善局部血循环。(5)功能锻炼: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首先小幅度运动远端指关节,而后以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原理,为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包括肌肉规律收缩、静力收缩。术后14d,被动、主动训练患肢,以恢复骨折位置的上下关节功能、远端未固定的关节活动能力、骨折近端的关节活动能力。术后5周,主动屈伸锻炼关节,以防肌肉发生萎缩,后期可进行负重锻炼。

1.3观察指标

患肢肿胀程度:(1)患肢良好恢复,未肿胀,为正常;(2)皮表肿胀,有皮纹,为Ⅰ级;(2)皮肤比较紧张,无皮纹,皮表的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未出现张力性水泡,为Ⅱ级;(3)皮肤紧张,无皮纹,皮表温度过高且存在张力性水泡,为Ⅲ级。视觉模拟评分(VAS)用于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肢体肿胀程度

研究组术后第7d肢体肿胀程度轻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术后消肿时间、肢体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消肿时间、肢体疼痛评分均低于或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都是因为创伤性炎症导致,渗出性炎症提高了血管通透性、扩张了血管,使得白细胞产生吞噬活动[2]。血管内的细胞液体、成分经过血管壁侵入组织间质,引起肿胀。患肢肿胀不利于静脉血回流、淋巴回流,更甚至引起张力性水泡,延长骨折愈合时间或者愈合欠佳,若未及时得到有效处理,有可能会增大残疾风险[3]。基于此,四肢骨折之后,围绕患者具体情况,尽早为患者进行合理、有效治疗,并同时尽快予以有效的护理配合,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中,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术后冰敷、功能锻炼、红外线辅助治疗等干预性护理措施,显著改善了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同时还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效果满意。本文结果证实,研究组肢体肿胀程度轻于常规组,且术后消肿时间短于常规组,肢体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加强干预性护理,可大大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促使患肢消肿,减轻患肢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术后肿胀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3):3584-3586.

[2]陈文红,叶建芳.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8):62+64.

[3]吴静.综合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5):273-274.

作者:肖祖英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